第一篇: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拓展训练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拓展训练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按照新课标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以此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体育教学课堂上开展拓展性训练应把握的要点进行来分析研究,就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融入心理拓展训练的意义进行了说明。
心理拓展训练小学体育应用价值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应把握的要点
1.统筹安排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教学。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要根据校内的体育运动器材、校园环境等制订心理拓展训练课程校本计划,以便使体育锻炼与心理拓展训练实现有机结合,确保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
2.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时,应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遵循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结合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情况,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便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拓展教学。因为新时期的教学不是贪大求洋,而是实在的教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所发展,所以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传统体育教学项目,如盲人足球、地雷阵、背夹球、信任背摔等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并对传统训练项目进行合理创新,让学生觉得新鲜而好学。
二、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融入心理拓展训练的意义
1.融入心理拓展训练是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及发展健康心理品质的能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个人品质和意志,让学生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得以共同发展,并借以提升学生增强班集体的创新力与凝聚力,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下成长。其次,教学中融入多样化的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同时,实现学生适应领域的学习目标和团队协作意识。比如,开展协作项目能够让学生有效的让学生对抗孤僻、不合群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有同伴合作更容易解决困难,并重新定位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从而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2.融入心理拓展教学活跃课堂。单一的体育教学活动由于受到教师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但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就须反反复复的讲解和示范,致使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干瘪,教师不能够满足新时期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要求。心理拓展训练的介入能够让教师的教学引导方式变为体能活动,操作方法简单,无需进行复杂演练,具有不确定性与新颖性的特点,能够将小学生的交往活动、意志活动、情意活动及体能活动融为一体,训练形式多样化,教育价值极高,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所以说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学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能够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领域、身体健康领域、运动技能领域及运动参与领域参与素质教育教学,以此来做到开拓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水平,还能让体育课堂生机勃勃,达到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目的。
3.心理拓展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在体育课堂中开展拓展训练时,需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制定教学方案,同时为学生营造训练环境与训练条件,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为主,学生能够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发展动手能力与创造思维,教师在心理拓展训练中的作用仅限于诱导或启发。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能够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如教师和学生转换师生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进而构建高效体育课堂。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扬弃”,是对传统教学有益部分的吸收和使用,能够解决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的诸多不变,能够让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现实生活中在家养成的逞强、自负、逆反、焦虑、孤僻、嫉妒及恐惧等心理障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注意在体育教学课堂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时,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不可冒进,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体育健康与教学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可以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切身体验训练情境,主动参与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新时期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张朋,阿英嘎.健康促进:体育教学开启生命教育与责任融入[J].体育科学研究,2016,20(01):69-73.[2]付?悦桑?毛振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分析探讨体育知识量[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1):50-54.[3]李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变迁、冲突及其整合――基于价值论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3):88-94.
第二篇:浅谈中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拓展训练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姓名 :郗 哲
地址:辽宁省本溪市歪头山镇本溪市第二十四中学 邮编:117006
浅谈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郗 哲
本溪市第二十四中学
摘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每个人都要面临着知识的不断更新,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也面临着由传统体育向新兴体育的转变。以前的体育课模式往往单一,无趣,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学生运动技能的传授,通过讲解—联系—纠错—再联系,最后对运动技能的考核,体育课上往往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当今体育教学在“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下,关于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其最终目标就是培养高智商、高情商从而使现代青少年能够更快是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学校体育课中除传授一些基本知识外,还应注重学生坚强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拓展运动正是抓住了人心里这一弱点,从而对学生健康、创新、心理品质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而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以,我们要提倡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发展性、创新性。在学校体育中开展拓展训练,正是为教学改革发展注入强有力的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总结法进行研究,建议学校体育课中应科学的安排拓展运动内容,使拓展运动尽快的走进学校体育教学中。
关键词
中学体育教育 拓展训练 全面发展 心理品质
浅谈中拓展训练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郗 哲
本溪市第二十四中学
1.引言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在学校体育课中除传授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知识外,还应注重学生坚强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将拓展训练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会丰富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改善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而拓展训练正是让学生在集体中、在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知识、领悟做人的道理。不仅学到了运动技能,同时又提高了心理素质,实现二者的融合,是教育面向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时代需要和趋势。
2.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课的关系
拓展训练主要是以户外体验式训练为主,融合不同层次的挑战元素,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然后去分析,从而感受学习,让学生从单单的老师讲,学生练在联系,到学生练习,从而在自己的体验中自主学习。它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全面提炼和综合补充。许多人认为提高素质的手段就是通过各种课堂式的训练来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其实,知识和技能作为可衡量的资本固然重要,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往往更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把拓展训练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的一个问题。
2.1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在未来社会生存的重要因素进行设计,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培养创新意识,树立健康的观念。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素质进行有效培养,从而更好的完成学生价值再造过程。教学过程中引入拓展训练更要注重帮助学生加强创新意识和教育,树立健康观念,并将其作为一个基本教学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
2.2教学内容
拓展训练以“先行后知”的体验式学习方式为主,可以为学生提供创新条件同时
又可以传授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健康体魄。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身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敢、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所以体育教师应认真专研教材,精心选择,合理搭配,恰如其分的传授健康知识,恰到好处的与教学大纲想结合,并为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供条件。在拓展训练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宽松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让学生在激动、恐惧、犹豫、喜悦中不断提升对生活的感悟。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
2.3教学过程
拓展训练更能激发学生动机,创设新氛围。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的情感激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鼓励和相互竞争,都会让学生感到舒适、安全、融洽的环境氛围,这种民主和谐的环境氛围,能产生群体和共生效应,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而且能够激扬学生的创造精神。像跳绳练习时,教师如果倡导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练习方法,各式各样跳法和花样都会产生:如果再来个花样跳法比赛,那样学生的练习兴趣会更浓,学生创新能力也会在这种创新氛围中得到培育。
2.4教学总结
拓展训练是在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紧密结合下,通过身体的各种练习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创新精神。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对自我的了解,评估自己的现状、便于学生调整学习的步调和克服性格上的缺点改善生活上的困难,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乐观的态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教师的评价应以情感激励为主,善于发现每个学生学习过程的闪光点,并对其闪光点进行增力评价,把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感到运动的乐趣,合作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体来说,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符合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符合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和指导思想,在教学实践上又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所以,拓
展运动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必将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3.拓展训练的功能
素质拓展训练项目将团体合作与心理游戏融入户外运动中,能够在受训过程中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身体、品质素质和潜能。
3.1拓展训练项目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拓展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参与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悟道理。同时,拓展训练又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它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得到感悟,在感悟中得到知识。
3.2拓展训练具有积极的心理拓展功能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心理脆弱,抗挫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缺乏勇敢顽强的毅力。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通过拓展游戏、难度和思维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发散创新思维等能力,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新举措。
4.拓展训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价值
传统的体育项目缺乏困难和危险,不需要合作和缺乏趣味的练习,可能具有一定的促进身体发展的作用,但促进心理发展的价值却不会太高。身体练习只有具备适宜的困难度、危险度、合作度和趣味度,才能引发心理负荷,促进人的心理发展。
4.1拓展训练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自觉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状态。而良好的意志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人们的意志具有不同的品质,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应指向与进步的方向和具有崇高的社会价值。意志品质应由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组成: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以及精力与毅力。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决定了练习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的程度,有一定困难但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训练具有较好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特殊功效,可增强训练对象自尊、自信,促进训练对象具有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有利于自我观念的形成。但如果难度太大,超出了练习者的能力所及,就会挫伤练习者的自信和积极性。因而,只有练习的难度略高于练习者的现有水平,才可获得较好的参加内心理发展的效果。
4.2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勇敢拼搏精神
训练的危险度是指训练对象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脱手、跌落等危险性的程度,它对训练对象的勇敢精神是一种挑战。拓展训练过程中,训练者往往需要克服各种器械或其他障碍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容易产生恐惧感,这就要求必须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表现出勇敢精神。但训练者战胜恐惧,完成了一个具有危险性的动作时,他会有信心倍增、重塑自我的感觉,有危险的动作还可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当然,选择和设计具有危险度的练习一定要有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练习有危险性但却不会产生危害。
4.3领导艺术运用的重要性
有一个项目叫做“七巧板”,所有同学分为七组,一至六组为操作者,七组是领导者。前六组每组都有几块数量不等、颜色不一的七巧板,活动目标是在规定时间内拼出规定的图形获得积分,七个小组积分总合超过1000分即可。活动的目的是在第七组的领导下,统筹安排人力和七巧板资源,以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问题:各个小组各自为战,哄抢资源,有的小组超额完成任务超出部分不予计分,有的小组两手空空,无所事事。最终导致了活动目标的失败。总结一下经验,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领导力上。第七小组确实明确了自己的身份,并发现了最优的得分办法,但是当计划布置后,却仍然出现了上述场面。作为领导者,做出决策后,怎样确保决策的顺利进行就是领导力的问题,必须要掌控的就是“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回顾总结,首先第七小组应该把各个小组的七巧板收上来统一安排,而不应该有各个小组自己协调,在一定时间内的行动往往是盲目和无序的,这就需要宏观调控来指导;其次,一定要把各个小组的组长掌握起来,畅通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并通过各组组长队成员令行禁止,有效保证计划的实施。做到了这两点,我觉得计划的实施就会有序、从容许多,而不会出现七组成员拍着桌子,叫的声嘶力竭却徒劳无功的情况了。
4.4拓展训练能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令人愉快的社会交往,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人际交往离不开互相信任,互相协
作的精神。拓展训练的大部分项目如直体后倒、攀天梯、互相攀岩等都强调互相协作、互相信任的团队精神。在训练过程中,团队各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作,彼此为对方提供有利的条件,相互受益,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都感到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使自己的活动成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这样就会使团队成员对自己的活动感到满意,并彼此产生好感进而互相信任。因此拓展训练对协调人际关系,培养通力合作的团队精神具有良好作用。练习者会在集体中享受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与合作的愉快并增强相互信任感。
5.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的前景 5.1青少年的素质关乎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
在中学体育中引入拓展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符合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拓展训练合理的开展对增强学生青少年素质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2拓展训练的开展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拓展训练以它“先行而后知”的体验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参与中学到知识、领悟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果断、顽强、自信、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拓展训练这种新的教育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和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5.3拓展训练的开展是达到新课标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体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①注重学生在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的锻炼;②注意营造友好、和谐的课堂氛围,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③心理健康方面,也要求学生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节情绪状态,增强自尊和自信,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要求学生培养良好的合作和竞争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拓展训练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协作和团队精神。拓展训练对于实现学生社会适应的能力这个目标与体育教学是一致的,而且拓展训练中所追求的综合素质也是体育教学所追求的。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可是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通过拓展运动可以培养个人自信心、进取心和强健体魄的同时也形成了更为重要的团队合作精神。
拓展训练让学生通过训练项目经历心理挑战的锻炼,磨练战胜困难的毅力,调适身心状态,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改善人际关系,学会关心,更为融洽地与群体合作,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促进其心理素质的改善和发展。由于拓展训练以它“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突破了传统体育教育中的以“独善”为主的教学模式,它能让学生在集体中、合作中、在矛盾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领悟做人的道理,通过亲身体验来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完善和发展好的心理品质。
5.4培养学生生存能力的需要
学会生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本领。在当今经济繁荣,生活压力沉重的年代,“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客观规律,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必然地定位在“学会生存”这个主旋律上。教师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和良好的思想素质,否则,难以想象他们将来如何生存发展,难以想象我们教师工作对民族未来的功过。而拓展运动能很好地弥补传统体育教学中在这方面上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国际上素质拓展训练的开展
5.5拓展训练良好的发展前景
拓展训练已成为现代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因其具有良好的竞技性、针对性、参与性和观赏性,已成为21世纪的一种新时尚,社会发展前景良好。拓展运动主要是通过体验式的方式进行的,与大众平常所生活的环境有较大的区别,因此,拓展运动对大众,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的。通过不断地挑战自我和团队的精神极限,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拓展训练一经开发和开展,必然会受到大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和欢迎的。
6.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校中开展拓展训练是完全可行的,它的开展不受场地、器材、师资等条件的限制,学习方式灵活多样,项目设计安全性高、内容丰富并且容知识性与趣味性一体。更为重要的是拓展训练进入校园将有利于推动传统体育教育模式的改变,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裘静芳.拓展训练融入学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8(03)[2]吴薇.张运鸿,拓展训练进中学体育课程的健康价值分析[J].少年体育训练.2008(03)[3]单凤霞.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的意义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0(09)[4]刘淑英.试论中学体育教学实施拓展训练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师,2010(17)
第三篇: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隆昌县桂花井小学
许明发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有体育课教学、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等方面组成。在这个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社会,思想品德教育是放在第一位的,而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课程,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增进学生的健康,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崇高的思想品德,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校体育具有鲜明的群众性和强烈的竞争性,这些特殊的文化价值对发展学生的现代人应有的竞争意识、激进性、开放性、良好个性都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一、精心设计教学,有效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体育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学习机会,不允许教师长篇地进行说教。因此我们应该设计多种方法,采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开发他们的创造力,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比如下雨天,我们可以利用室内课向学生讲授体育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他们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可以用讲故事或演讲的形式,讲述革命家、伟人们的体育锻炼事迹,介绍我国灿烂的体育文化,中国体育健儿为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动人故事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进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教育学生珍惜美好的时光,遵循自然规律,积极科学地锻炼身体与养护身体,使自己具备健壮的体魄和旺盛的生命力,将来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室外实践课时,通过精心的设计,同样也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如:垒球投掷课时,如果单一的投掷,学生兴趣不浓,思想教育也跟不上。如果设计成“投弹炸碉堡”的游戏,在投掷区前画一条及格线,远处放一个或多个标志物,上面画上碉堡的图案,看谁炸掉的碉堡多,如投不到及格线者,算炸伤自己,就做俯卧撑10次,促其加强臂力的练习,学生兴趣盎然,都能奋力向碉堡投掷。这既是效果较好的体育课,又是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除了巧妙合理地运用一些方法外,还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特点和场地、器材、天气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形式,有机地把知识技术技能与思想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准则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球类、游戏等教材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取得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励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篮球比赛就是一个集体主义教育的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比赛中如果场上队员不互相配合,只想表现自己,个人出风头,即使你的篮球技术、技能最好也是不会赢球的。因为这是一个集体的项目,需要场上所有队员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战胜对手,集体的力量才是力大无比。
而在课堂组织方面,可以通过指定小组长、带头人等方法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良好品质,也可以通过队列、队形练习来培养学生整齐划
一、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通过搬运器材、收拾场地等来培养学生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良好品质,此外,在处理突发事件、组织考试时也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热爱集体,关爱他人等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不断地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认知能力。
三、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意志
体育课上,学生每学习一个动作技术,都要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动力定型这几个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初学时学生的心理往往会随着动作的难易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和畏惧,生理上肌肉又会有酸胀、疼痛的感觉。心理和生理的反应对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学生就会产生怕苦、怕疼、怕伤的畏难情绪,此时教师就应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并适时地讲一些优秀运动队或杰出运动员取得巨大成绩的感人事迹。20世纪80年代号召全国人民共同学习的“女排精神”,被誉为铿锵玫瑰的中国女足,以及被誉为冰山雪莲的中国女子曲棍球队和近年来不断取得骄人成绩的中国女子花样游泳队,还有像姚明、刘翔等一些耳熟能详的国际体育明星,用他们那种“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好、顽强拼搏、勇夺第一”的中华体育精神。来激励和感染学生,这样既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又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
实践证明,要掌握好一项动作技术,都要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使动作达到高度的准确性,达到动作自由化的程度,这样就要付出很大的体能和体力,作为教师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鼓励学生用顽强的意志去迎难而进、迎难而上,坚信“生铁久炼成钢”、“技能久练成巧”,如:中长跑教学,有些意志不坚强的学生,每当跑到生理上出现“极点”的时候,就会马上停顿下来。偶然一次不足为怪,但如果这些学生每次都是这样,那么,他们中长跑成绩决不可能达到目标。他们的意志品质就经不起考验,以后遇到中长跑这个项目就会望而却步,知难而退。此时,作为
教师就要适当地利用中长跑这个项目去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敢于克服困难、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使学生懂得,只有通过劳累、磨练等外界刺激,才能锻炼人对自然、社会的挫折承受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不仅为学生掌握运动技术、锻炼身体提供了条件,并培养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为适应未来艰苦创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四、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的形式
学有目标,教有常规,赛有规则,练有纪律,比有风格。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速度、耐力练习过程中,就对跑的距离、次数、速度、姿态等提出具体的要求,使学生通过练习提高运动能力,锻炼顽强拼搏精神,这种精神,日积月累,就成为一种催人奋进的人格力量。又如体育竞赛,为了保证比赛顺利进行,事先要精心设计制定好有关比赛规则,耐心地进行赛前道德教育,防止运动员违纪违规行为发生,并养成运动员自觉遵守规则,听从指挥,服从裁决的良好习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长期参加这种规范的、严格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就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组织纪律性。从而懂得:在学校要做一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好学生,出校后,要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五、教师应身体力行,努力做学生的表率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体育教师的身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动作,就是教师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直接形象。好的示范动作使学生振奋,力争上游,教师的主导作用凸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师平时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素质,体能等方面的锻炼,养成良好的饮食、休息习惯,保持强健的体魄,这样才能完成优美的示范动作。二是在特定的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感情、个性、道德、意志等对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产生的影响,教师除了语言教学外,行为教学较其他教学更多、更直接。在运动场上,体育教师有着特殊的魅力。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专注,善良、真挚、良好的道德情操,勇敢的拼搏精神,将更直接地影响和传授给学生。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加以认真的评价,目标明确,是非清楚,对体育教师的优美动作,高尚的品德会心领神会。
综上所说,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优势明显,是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把握住体育运动的特性,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以德育人”的独特优势,我们相信,一定能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
第四篇:浅谈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习作拓展
小学语文/3000字 ***
浅谈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习作拓展
新罗区龙门谢洋小学 林荣建
“真没劲,林 老师,这道题已经写过了!”当我把周日的小练笔题目《我的爸爸》写在黑板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抱怨。我无奈地耸了耸肩,四两拨千斤地说:“同样题目可以写出不同的新意嘛!”话虽然怎么说,可回头一想,是啊,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常常遇到无题可作、无话可写的尴尬。有的题目一些再写,虽然随着年龄的不同,写作的语言表达要求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的题目、类似的情节会慢慢磨损学生创作的热忱,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推动力,可千万别拿它来当赌注,但是如何让作文题目推陈出新,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呢?其实,再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往往潜藏了许多写作的素材,只要用心地进行挖掘,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宝藏”哦!现就将其沧海一粟,古诗教学中的习作拓展与大家交流。
一、“风吹柳花满店香”——寻找空白,进行练笔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大多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像的余地。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像,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很好的练笔。
有些古诗,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应将诗的出处、背景、诗人的情感等详尽地介绍给学生。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或扩写,或改写,或写读后感,或写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像的自由,学生就会放飞想像,趣味盎然,写出精美的文章来。还有许多诗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以《瞧这一家子》为题进行扩写练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以《朋友再见》为题,叙述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卢给的《塞下曲》让学生以《飞将军李广》为题进行写人文章的训练。类似这些可以进行练笔的古诗还有很多,如:《石灰吟》、《回乡偶书》、《七步诗》、《赠汪伦》等。只要悉心钻研,许多古诗都可以拿来让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练笔。
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可以由以下拓展:
1、巧用诗题,反弹琵琶。从诗题出发,引导学生反过来写。“如果诗人漫步在秋天郊外的小道上,呈现在诗人眼前的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色?”指导学生以《秋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巧扮角色,入情入理。从诗中人物角色出发,抓住诗句,启发学生进行充分联想。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秋景极其凝练地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但当时诗人的心境,作者并没有直白地诉诸笔端。我就诱导学生:“如果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了秋天萧瑟的景象和家家袅袅炊烟的和乐之景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把你想象的描述给同学们听,再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先想、再说、后写的习惯。
3、巧解诗意,淋离尽致。从诗意出发,要求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在改写过程中,要将诗中所有的诸方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巧入诗境,融入诗中。从思想内容出发,引导学生有中心有条理地去写文章。引导学生进入诗境,领会其思想感情。
5、巧学写法,新颖别致。从写作方法出发,引导学生学会作文构思。这首诗中,诗人虽想表达的是羁旅之思,但却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一系列的景色入手,用情景的渲染烘托了当时作者内心的寂寥。诗人以秋景来“抛砖引玉”,“见一斑而窥全豹”实在是点睛之笔。引导学生采用这种写法来写人或叙事,写成一篇记叙文。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以创激情,诗情洋溢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教学完《忆江南》一词后,我让学生也来当一当小诗人,仿照《忆江南》的形式,夸一夸自己的家乡,当作业布臵完后,我还一直担心是不是要求过高了,学生能创编得出来吗?隔天,学生用自己的作品证实了我的多虑。只见菲楠的《忆大连》这么写道:大连好,风景旧曾谙。白鸥翔集碧波上,浮金跃影鱼儿欢。能不忆大连?惠娜的《忆厦门》写道:厦门好,风景真美妙。南普陀寺古韵藏,白鹭翩然景色妙。谁能不爱厦门?虽然,上交的诗作还不够工整、也不够押韵,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古诗词这一源源不断的活水,奔涌而出,学生们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美美地吟上几首,写上几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好作文,离不开广泛的阅读,也离不开优美词句的润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要丰富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对此还有量化的规定。语文实验教材在第一册“语文原地”中就设计了日积月累一栏,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中精美的词汇、丰富的古诗词的积累。例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一单元课文,描写祖国风光的课文后,要让学生也来写一些祖国风光的介绍。我要求学生用采集本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美词佳句以及诗歌等,在本单元结束时,举行一次优秀采集本评选活动,并把部分优美词句、诗歌展示出来,让学生共享,丰富积累。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五月的南普陀是真如诗上所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早中晚姿态各不相同、景色秀丽迷人,宛如一位多变的孩子。”也有同学在写作文《我的读书生活》一文中说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易亦易?不位则易者亦难矣。来表达自己的上进好学之心。”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又何愁“无米下炊”?
四、“长风破浪会有时”——展示成功,以评促写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初步养成了写作的兴趣,他们愿意用笔把自己诵读古诗中看到的、想到的、创作的一一记录下来。这时,就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阵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力捕捉学生写作中的亮点,真情朗诵学生的作品,热情赞扬好的文章,或者直接让学生上台朗读给大家听。特别是那些写作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一旦发现他们的习作中的某一段落,几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写得好,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在评语中加以褒奖。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我们在班级的墙上精心设计了“我是小作家”专栏,每个星期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小作者们喜滋滋地在大家的赞美声中,享受着冠名“小作家”带来的快乐。
古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通过诵古诗,学作文,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丝胜利的欣慰,这些贴近生活和现实的古诗,能激发起继续写作的热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与运用,学生们畅游在中华古诗的海洋中,渐渐这些凝聚着民族精神和前人智慧的语言精品,定会渗入到孩子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陪伴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第五篇: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感训练
诸城市朱泮三村小学
宋新民
内容提要:
新修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文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旦养成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训练放法是:1.粗读全文,整体感知。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抓住重点语段进行研读,仔细揣摩感受。
3、结合语境,揣摩词的具体含义。
4、加强朗读和背诵。整个训练从整体阅读出发,进行局部研读,再回到课文的全局认识上来。正文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的学习当然也不例外。叶老所谓“至于文字语言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一语道破了语文学习规律的实质之所在。新修订《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规定:“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语感的训练和培养。“语感”是语言的表现力和感受力相统一的复杂心里过程,一个人一旦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他就不但会具有非凡的“表现力”——说、写能力(运用语言能力),而且同时会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听读能力(理解语言能力)。可见,“语感”是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但养成了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学习语文的目的也达到了。所以是否具有灵敏的,高层次的语感,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语感训练,就是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受能力,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一项最基本的训练方式。语感训练应贯穿在读写听说训练整个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育的全部工作,也就是语感训练。如何进行语感训练的培养与训练呢?
一、粗读全文,整体感知。语感训练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读,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正如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析课文前的读很重要,要求学生预习时至少阅读课文两三遍,或在上课时用速读法读一二遍,初步了解文章轮廓或大意,把握主要内容,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扫清文字障碍,为进一步研读大下基础。这一步必不可少。如果没有初步印象就进行分析,必然会架空课文,学生会游离课文外,对老师的分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二、、抓住重点,精读感悟。在粗读感知的基础上要选取重点进行研读,重点的确定当因文而异
三、结合语境,训练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词语往往有词典义和语境义之别。词典义是指改词的一般义、普遍义、包括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有些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语义已经被转化,甚至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阅读中很多词语的含义是不固定的,是在语境中临时产生的,它的临时含义依赖一定的语言环境,它的这种含义也许就不存在了。因此要准确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具体把握语段甚至全文,必须推断词语的上下句、上下段,仔细推敲感悟,如叶老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染与津。”如朱自清的《背影》写道:“唉,现在想想,我那是真是太聪明了!”句中“聪明”一词从感情色彩看是褒义词,而在此处,感情色彩却发生了变化,是反语,含讽刺意味,表歉疚惭愧之情,是对自己当时不能体察父爱的深深自责。如果不能联系全文就不能深刻理解他的特殊含义。《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句,“狡猾”的词义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而文中却体现了孩子的特点:调皮、机灵、感情色彩也由贬义变成褒义。再如“摇篮”的本意指婴儿的卧具,在“地中海是古代文明的摇篮”中是文化、运动的发源地的意思,在“发展强烈的雷雨云是诞生龙卷风的摇篮”中则是指“首要前提或基础条件”的意思。只有结合语境的语言品味、辨析、反复考虑、推究其意味,才能形成敏锐的语感。
四、重视朗读与背诵训练,形成语感。朗读与背诵是形成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背诵要求连贯准确说出课文内容,是将书面语变成有声的口语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朗读、背诵既能促进语言的规范化,又能凭借书面材料丰富词语、丰富句式、增添语感、增强记忆。反复诵读,能使书面语的一切言语要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越深刻,最终,这些言语要素,如丰富的词语、多变的句式、言语的通畅协调,分寸情味,直至形象气势等等,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当需要表达或外在语言刺激时,就能凭借这个系统不假思索地分辨出词语的好坏、句子的正误、文气的滞畅、表达的优劣等。可见,语感的形成的却离不开熟读和背诵。熟读教学贯穿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文段应读出不同的韵味。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应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是篇写景抒情散文,文字洗练清晰,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读时应语速缓慢,语调轻柔,充满喜悦。先发一遍录音,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大体感受一下语速和情绪,再仿照录音小心的试读,找找感觉再大声的朗读,男生读,女生齐读,默读、泛读等。以致成诵。一幅幅优美的春色图便印在学生脑海里。在仿写联系时,一些优美的语句会自然而然的流露于笔端。有些文章,可让学生进入角色,亲身体验,训练语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所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即让学生在体验中激发兴趣调动情感。学生进入角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根据他对这个词的理解,再表演出来,增强语感。《范进中举》一文中的胡屠夫是个市侩小人,范进中举送与银两,屠夫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客套”一番后,又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句中的“攥、舒、缩、揣”及“紧紧”、“连忙”写的十分精彩,学生通过表演,就真切的体会到了胡屠户一副贪财而又虚伪,口是心非的嘴脸。背诵篇目除了《大纲》推荐背诵的古诗文和课本上要求背诵的文段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精彩片段来背诵。长期训练,积少成多,语感便能形成。
当然,进行语感训练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个别词句段的理解上,还要从整体出发,把握整体的语言环境,通过对具体语句的理解去领会全文的真滴,重新回到对课文全局的认识。如小说《孔乙己》结尾部分这样写道:“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从表面文字看,“大约”与“的确”好像是矛盾的,但联系全文来分析,这样写确实绝妙精到,文味十足。说“大约”是因为二十年来无从知道孔乙己的消息,只能推测说“的确”是根据孔乙己的社会经济地位、当时的社会环境、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及他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的情形推断,他的结局只能是死。这句话就能准确深刻的揭示出孔乙己必然死亡的悲惨命运,有力的鞭挞了封建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只有把具体词句放回到整篇文章的联系上去理解,才能准确把握词句含义。正如叶老所说:“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的看懂,可是深奥一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地方给学生指点一下,使他们开窍。”
对诗词的理解,尤其需要反复吟诵,联系前后句,联系全文,从整体去理解,这样,诗词的意思才能准确的体会出来。如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让学生反复有节奏的读,带着生活体验和感情体验去体会浅显易懂的文字,才能真切体会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喜悦。
进行语感训练,还要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要训练学生根据课文本身的语言特色和感情内涵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阅读速读和阅读声调。一般文章抒情性很浓,节奏就是感情的波纹;只有训练学生读的文字顺,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只要学生带着激情去读,把情感注入文章的字里行间,才能与文章产生共鸣。才能真正感知课文,读懂课文。
根据语文教学规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在阅读中经常有意识的进行语感训练,必然会受益匪浅,对写作大有帮助。一个语感能力强的人,在感知语言文字的同时,几乎不需要经过思考过程,凭着语感就能迅速的得到其中的内蕴,丰富的情味,甚至包括作者唯以用言语表达,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种种微妙之处。这种思维的直觉性,带来快速理解的领悟性。经常阅读,经常感知语言,对文章中表情达意的语言感知力灵敏了,自己也会聪明起来,下笔就形如流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语感的训练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