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习作拓展
小学语文/3000字 ***
浅谈在古诗教学中进行习作拓展
新罗区龙门谢洋小学 林荣建
“真没劲,林 老师,这道题已经写过了!”当我把周日的小练笔题目《我的爸爸》写在黑板时,学生们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这样的抱怨。我无奈地耸了耸肩,四两拨千斤地说:“同样题目可以写出不同的新意嘛!”话虽然怎么说,可回头一想,是啊,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常常遇到无题可作、无话可写的尴尬。有的题目一些再写,虽然随着年龄的不同,写作的语言表达要求也不尽相同,但相同的题目、类似的情节会慢慢磨损学生创作的热忱,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第一推动力,可千万别拿它来当赌注,但是如何让作文题目推陈出新,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呢?其实,再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往往潜藏了许多写作的素材,只要用心地进行挖掘,那可是一笔不小的“宝藏”哦!现就将其沧海一粟,古诗教学中的习作拓展与大家交流。
一、“风吹柳花满店香”——寻找空白,进行练笔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大多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中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像的余地。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像,把跳跃过的情节补充出来,把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很好的练笔。
有些古诗,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可以作为学生作文的有机补充。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应将诗的出处、背景、诗人的情感等详尽地介绍给学生。在学生领悟了诗的内涵之后,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练笔,或扩写,或改写,或写读后感,或写由一首诗想到的等。给学生以发挥想像的自由,学生就会放飞想像,趣味盎然,写出精美的文章来。还有许多诗作,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练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让学生以《瞧这一家子》为题进行扩写练习;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以《朋友再见》为题,叙述出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卢给的《塞下曲》让学生以《飞将军李广》为题进行写人文章的训练。类似这些可以进行练笔的古诗还有很多,如:《石灰吟》、《回乡偶书》、《七步诗》、《赠汪伦》等。只要悉心钻研,许多古诗都可以拿来让学生进行整篇文章的练笔。
以大家耳熟能详的《天净沙〃秋思》为例可以由以下拓展:
1、巧用诗题,反弹琵琶。从诗题出发,引导学生反过来写。“如果诗人漫步在秋天郊外的小道上,呈现在诗人眼前的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色?”指导学生以《秋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巧扮角色,入情入理。从诗中人物角色出发,抓住诗句,启发学生进行充分联想。在这首诗中,作者借秋景极其凝练地写出了作者的羁旅之思,但当时诗人的心境,作者并没有直白地诉诸笔端。我就诱导学生:“如果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了秋天萧瑟的景象和家家袅袅炊烟的和乐之景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把你想象的描述给同学们听,再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先想、再说、后写的习惯。
3、巧解诗意,淋离尽致。从诗意出发,要求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在改写过程中,要将诗中所有的诸方面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4、巧入诗境,融入诗中。从思想内容出发,引导学生有中心有条理地去写文章。引导学生进入诗境,领会其思想感情。
5、巧学写法,新颖别致。从写作方法出发,引导学生学会作文构思。这首诗中,诗人虽想表达的是羁旅之思,但却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一系列的景色入手,用情景的渲染烘托了当时作者内心的寂寥。诗人以秋景来“抛砖引玉”,“见一斑而窥全豹”实在是点睛之笔。引导学生采用这种写法来写人或叙事,写成一篇记叙文。
二、“小荷才露尖尖角”——以创激情,诗情洋溢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教学完《忆江南》一词后,我让学生也来当一当小诗人,仿照《忆江南》的形式,夸一夸自己的家乡,当作业布臵完后,我还一直担心是不是要求过高了,学生能创编得出来吗?隔天,学生用自己的作品证实了我的多虑。只见菲楠的《忆大连》这么写道:大连好,风景旧曾谙。白鸥翔集碧波上,浮金跃影鱼儿欢。能不忆大连?惠娜的《忆厦门》写道:厦门好,风景真美妙。南普陀寺古韵藏,白鹭翩然景色妙。谁能不爱厦门?虽然,上交的诗作还不够工整、也不够押韵,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古诗词这一源源不断的活水,奔涌而出,学生们每天写完作业后,都会美美地吟上几首,写上几句。
三、“大珠小珠落玉盘”——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好作文,离不开广泛的阅读,也离不开优美词句的润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要丰富语言的积累,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对此还有量化的规定。语文实验教材在第一册“语文原地”中就设计了日积月累一栏,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中精美的词汇、丰富的古诗词的积累。例如在教学第十册第一单元课文,描写祖国风光的课文后,要让学生也来写一些祖国风光的介绍。我要求学生用采集本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美词佳句以及诗歌等,在本单元结束时,举行一次优秀采集本评选活动,并把部分优美词句、诗歌展示出来,让学生共享,丰富积累。有学生在作文中写到:“五月的南普陀是真如诗上所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早中晚姿态各不相同、景色秀丽迷人,宛如一位多变的孩子。”也有同学在写作文《我的读书生活》一文中说到“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易亦易?不位则易者亦难矣。来表达自己的上进好学之心。”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只要持之以恒,学生又何愁“无米下炊”?
四、“长风破浪会有时”——展示成功,以评促写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初步养成了写作的兴趣,他们愿意用笔把自己诵读古诗中看到的、想到的、创作的一一记录下来。这时,就需要及时为学生提供展示的阵地,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竭力捕捉学生写作中的亮点,真情朗诵学生的作品,热情赞扬好的文章,或者直接让学生上台朗读给大家听。特别是那些写作基础比较差的学生,一旦发现他们的习作中的某一段落,几个句子,甚至一个词语写得好,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在评语中加以褒奖。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展示的舞台,我们在班级的墙上精心设计了“我是小作家”专栏,每个星期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小作者们喜滋滋地在大家的赞美声中,享受着冠名“小作家”带来的快乐。
古诗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通过诵古诗,学作文,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一丝胜利的欣慰,这些贴近生活和现实的古诗,能激发起继续写作的热情。我们何乐而不为呢?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与运用,学生们畅游在中华古诗的海洋中,渐渐这些凝聚着民族精神和前人智慧的语言精品,定会渗入到孩子们的血液中,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陪伴他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第二篇: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习作训练,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探究
摘要:
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读写结合,加强整合,把阅读、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的原则,立足教材文本,将写作训练渗透于阅读教学中,在阅读中积累运用。并在运用中将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内化成自己的习作能力。实现新课标对写作提出的总目标,即“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关键词:语文 教学 阅读 写作
从小学三年级起,语文教材文本的重点从识字转变为阅读与表达,文本的终结目标是通过阅读学会表达。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把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进行,常常不经意地违背‚读写结合‛这一重要原则。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习作训练应该是有机统一的,如果阅读教学不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学生就会眼高手低,不能学以致用,写作能力难以提高。同样,如果脱离了阅读教学,单独地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何操作一种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可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造性的读写训练方法呢?又如何把这种训练方法融会成一种既缘于‚读‛又不拘泥于‚读‛,实现文本的基点放射性、展示个体独特性,并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会读、爱读,会写、爱写呢?
暨此,我将几点实践心得写出来,与同行共同探讨。
一、挖掘教材文本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在效仿‚文法‛基础上 1
生成‚文法‛,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一)有效利用教材文本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
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技巧。‛这句话揭示了语文教材文本的‚可仿性‛。所以我们首先视文本为‚范文‛或‚例文‛,在习作中,可以照着去做,但又绝不是照着去抄。我们所仿照的是范文的方法,探究的也是方法,最终还是‚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技巧‛,让学生通过‚读‛来实现‚写‛,这就是文本的‚可生成性‛。
就语文教学的目的来看,‚读会‛是基础,‚会读‛是关键,‚会写‛才是目的。那么,怎样通过‚读会‛而至‚会读‛最终‚会写‛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教材文本的‚可仿性‛的基础上去探索其‚可生成性‛,认真挖掘文本的课程资源。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在读中解疑,在解疑中积累运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觉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而在教学中我多用读代替分析,用质疑探究代替问答,在自读自问中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字间流露的丰富情感,在合作探究中挖掘教材文本中蕴涵的写作知识和表达技巧。这样学生在明白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视野得到了拓展,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得到了历练,从而领悟到‚文法‛之妙,便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在阅读、质疑、探究中获取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效整合,久而久之内化成自己的习作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探悟‚文法‛的妙处,从而实现举一反三的阅读与写作训练呢?
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抓住文章‚要害‛(关键点),体悟“文法之妙处。如《养花》一文的教学,在学生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乐趣‛这一主线质疑,诸如‚养花有哪些乐趣?‛‚养花这么辛苦怎么会有乐趣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达养花的乐趣的?‛等等。然后让学生自主读文,在读中探寻这些问题,把自己对养花乐趣的感受写在相应的段落旁,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弄清课文以‚乐趣‛为中心,先概括说明我爱花、养花,并把养花当作一种乐趣,再分述养花的乐趣:能启迪人生、增长知识、有益身心,有喜有忧,最后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喜忧参拌,悲喜交加,付出、收获,养花使作者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都是养花的乐趣。至此不仅作者的思想感情得以体会,而且文章脉络在学生头脑中有了清晰的把握,本文首尾呼应,先总述再分述最后又总结的写作特点也就不言而喻,写作中如何围绕中心组织安排材料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在此基础上我引领学生细细品读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通过讨论启发学生在习作中学会运用这样的过渡句把文章前后段落紧紧联系起来,围绕一个意思按一定顺序写。这样内容才具体、思路才清晰,表达才明白。课后及时让学生效仿作者这种布局谋篇的方法和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练练笔,写个小片段,实现阅读感悟、理解积累、运用表达的有机整合。
其次要把握教学的高潮,领悟作者的动情点,作者的动情点也就是作者感情的爆发点,情与文的焊接点,同时也是意境的落脚点。此处设疑,有助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的情感意境。从而培养学生在习作中 “表达真情实感‛的意识。在教学达到高潮时设疑引读,引发其感情的升华,在精神亢奋的状态下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课文的关键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高潮点就融为一体了。以《丰碑》一文的教学为例,课文以将军思想感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当警卫员跑来报告‚前面有人冻死了‛时将军愣住了,将军最后得知被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时再次愣住了。教学到这已达高潮,于此,教师深情地启发学生
质疑:‚将军为什么愣住了?他愣什么?‛‚这两次‘愣’一样吗?‛接着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将军神态动作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将军震惊、内疚、自责、难过、崇敬的复杂心情,从中感悟军需处长的高贵品质,从而领会侧面描写的‚文法‛之妙,即能产生更加感人的力量和留给人们更多的回味余地。在思想感情得以升华的同时引导学生将作者的表现手法运用到习作中,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
二、立足教材文本,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把阅读和思维训练、口语交际、习作有机合起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重讲授和抄写,而绝少将感悟、理解、积累、表达有机结合。讲读课和作文课几乎互不联系,搞成两张皮,只在作文课上才讨论怎样写作文,进行写作训练,这样学生的作文能力难以培养起来。语文教学必须凭借听说读写的方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又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时时考虑读写结合,甚至在每一篇课文的语言训练中都要见缝插针地渗透写作训练。读写结合关键要做到读与思、读与说,读与写的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但也不能搞成读写知识的归纳与运用,不能机械地模仿。那么,读写怎样结合?又如何把握写的时机和方式呢?
(一)在自读领会时写。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如何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指导学生自学课文时也可挤进写的训练。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教师在指导预习或自学课文时,一般应要求他们边读边思边动笔圈生字、点重音、划中心、注词义、批理解。在这圈、点、划、注、批中,“批”与“注”也是一种思维和语言互为表里的有效训练。“批”时,写出自己对文中精彩之处的共鸣与赞叹,又可以写出自己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见解。“注”主
要是对新学的词语进行注释,或对不解之处提出困惑。‚批‛和‚注‛都需要学生较好地组织书面语言方能表达得恰当得体,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指导学生‚批‛和‚注‛的训练,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二)、在理解重点词时写话。
‚说话‛是口语交际的一种形式,是学生进行“篇”的作文训练的一种“部件”练习,切不可等闲视之。针对重点词句,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说话‛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发展语言过程中规范语言,在规范语言过程中发展语言,进行内化运用。可多数教师一般仅让学生动口说说,极少让学生去写。窃以为,将口头语言训练上升到书面语言训练,学生的语文水平才能有质的提高。因此,还要相机指导学生动手写,鼓励从多个角度写句,而且要尽量把句子写具体,写自己真实的感悟,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能力。
(三)、在精读理解中写段
“写段”具有承句启篇的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运用性的语言训练模式,练习形式非常灵活,教师在操作时应创造性地运用,做到“因课制宜”,合理安排。可以在文本的‚留白‛处写。课文常因表述需要而对某些内容有所省略,这些“留白”处,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读写结合的最佳切入点,应适当地让学生依据文意发挥想象,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如在教学《一件运动衫》一文时,激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插图,展开想象,续写小男孩穿上失而复得的运动衫后的情景,培养学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的能力。可在‚含蓄处写,比如《荔枝》一文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品味,对课文进行延伸拓展,在最后一句‚荔枝依旧年年红‛后续写出作者未表达出的余情。还可以在总结学习收获时写。每学完一篇课文,我们都应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并把这些收获及时写下来。
总之,在指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课文的同时,想方设法地、见缝
插针地对进行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必定会突飞猛进!当然,‚读‛与‚写‛应紧密结合,互为促进。学生写完后还应有感情地读一读,相信写的效果会更好。
附:
参考书目:
语文》《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 《小学语文教师》《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2008年3月
第三篇: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习作指导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习作指导
石横镇中心小学 徐衍铮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足够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也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每天必有、占有比例最高的课时形式。小学生阅读、习作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在语文实践中训练得来的。
下面就语文阅读教学后进行习作训练的基本方法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精美的段落,模仿写
小学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皆文质兼美,在写作技法上各具特色,语言流光溢彩,有的选材精当,有的构思奇特,有的刻画鲜活,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在练笔中模仿借鉴的典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别具慧眼发现和发掘教材中的可仿点,引导学生去学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增强语言的运用能力。
如学习《桂林山水》一文,仿写课文第二自然段对比衬托加排比叙述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的写法,练写公园、校园及其它所见之景;读了《飞夺泸定桥》仿照第三自然段并列式写其它场景;读了《数鸡》第一自然段,学写人物对话等等。总之,课文修辞手法的运用,开头结尾的呼应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环境描写的衬托,人物言行的描摹,这些经典片断均可仿可借。
(二)、课文的留白,补充写
语文课文有很多都具有“留白”艺术,给读者留下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艺术空白,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背景。如《穷人》一课,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么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学生的心。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告诉学生:补充情节和结果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接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必要时可以进行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写下来。
(三)悬念结尾,延续写
有些课文的结尾,言尽意未尽,看似行文结束,却是其意未穷。这就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了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阅读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天地。
《凡卡》一文以凡卡把请求爷爷带他离开莫斯科鞋匠家的未曾写收信人地址的信投入邮筒,回到床上做着爷爷读他信的希望之梦作结,爷爷是否能收到他的信?爷爷会不会带他脱离苦海?这以后能否出现奇迹?这些问题都是爱思考的孩子们易产生的悬念,稍加启发,以《凡卡的信寄出去以后》为题的读后习作,就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四)、动情之处,写感想
“情动而辞发”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情动处,也是妙笔生花时。
如《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噶羧,自知生命大限以至,便再次配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精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启发学生,读完这篇课文,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噶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你写下自己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五)、将诗词改为记叙文
一般的诗词语言精练,跳跃性大,意境含蓄。把诗词改为记叙文,就是要把这种意境通过记叙、描写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先让学生理解全诗,再让学生结合插图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情景,然后说一说,再把它写下来。
阅读教学中习作的资源应该是随处既有,就看我们的老师怎么样去发掘、怎么去训练,可以肯定的说如果我们每位语文教师在每篇课文的精读后就坚持相关的习作训练,学生的习作兴趣自然会增强,习作能力一定会提高。
第四篇: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
为大胆拓宽语文学习空间,使课外阅读指导更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是针对学生言语习惯差,作文能力弱而提出的,想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寻找一条借助语文阅读教学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渠道。它的主要载体是阅读教学,即在阅读教学中发掘教材中说与写的因素展开合理有效的说写训练。因此可以这么说,阅读是本课题的立足点,习作是本课题的着眼点。
一、立足阅读,着眼习作
习作既是着眼点,在备课、教学中就要从习作的角度去解读、研究教材,构建阅读课堂教学。“读”在本课题中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我们的课题立足的是阅读教学,既是阅读教学,当然少不了“读”,从读中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命题、立意、选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写作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读”是手段,“读”是基础,只有读得到位,学生才会有所感悟,有所体会,才会学到相应的写作知识,才会迁移到写的上面。
二、既抓细节,更抓全篇
在本课题理论指导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视说写技能技巧的训练。首先是写“词句”。词句是阅读和表达的最基础的材料。写词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词句抄写,而是读写结合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是阅读理解的注脚,是表达叙述的支撑,同时指对文本的叩问质疑,感悟批注。如我在教学《窃读记》时,对“我贴在大人身边,仿佛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一句中的“贴”字,引导学生作多元解读:大家想一想,“贴”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站、挨、靠、挤)再体会一下,怎样站才可以叫做贴?接着我让学生做这个动作。再问:“我”这样贴在大人身边想干些什么?并组织学生想像写话:“我这样贴在大人身边,心想-------。”写后学生交流。学生写出了“我这样贴在大人身边,心想我是跟着大人来买书的,所以可以随便看书。”、“我这样贴在大人身边,心想我是跟着哥哥来买书的小妹妹,不怕老板赶我走”等佳句。
其次是写片段。写片段一则对课文的开头、结尾、人物肖像描写、心理刻画、对话方式、自然环境描写等精彩段落仿写。让学生了解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空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先分述后总结、按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积累应用人物肖像、心理、动作、对话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描写的词语,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制造悬念、引人入胜,写景状物、渲染气氛等作文开头形式。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掌握篇末点题、提升思想,反照前文、首尾呼应,提出问题、发人深思,戛然而止、令人回味的结题技巧。如教学《开国大典》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顺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以这种按时间顺序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来指导自己的小练笔。
写片段一则是设置情景,让学生补写课文的空白、描写课文的插图或续写故事的结尾,从而开拓文本内涵,使学生领悟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的方法。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体会“有„„有„„还有„„”的句式以及分号在其中的作用,并通过想象,让学生填补句末省略号带来的空白,畅想圆明园中可能还有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在此基础上,模仿这一段的写法,以“高庙公园真美,有„„有„„还有„„”为格式写一段话。
第三是写全篇。写全篇的主要形式有改写课文、缩写课文、仿写课文、写读后感等。改写课文有改变人称的写法,有改变文体的写法。缩写课文则保持文本原有的风貌对文本内容进和压缩。仿写课文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如:教学古诗《秋思》后,也让学生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其次,可以进行课文题材的仿写,拓宽选材的思路。如,学习《学会看病》,教师可以在课后设计写作练习:用笔写写发生在你身边的爱的故事,表达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并要求描写好细节。写读后感则在学生研读课文的同时,或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特点之后,引领学生进行研讨、探究、议论、评价,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类文章,抒写学习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性阅读习惯,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
写词句、写片段和写全篇这三者在不同的学段各为重点,但在学生总体习作中,写全篇应占最大的比重。因此,无论在哪个学段,教师都应该重视篇的理解与训练,让学生从浅入深地掌握篇的知识,逐步培养写完整作文的能力。
三、既要模仿,更要拓展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大都懂得抓读写结合、读写互动的迁移点和拓展点,对扩写词串、仿写句子、补写空白、仿写段落、描写插图、续编故事、仿写课文、缩写课文、改写课文、写读后感等形式运用得得心应手,模仿课文的表达形式做得游刃有余。正由于对迁移点和拓展点把握得好,对学生说写训练充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本课题的目标不仅仅拘限于写作技巧上的借鉴,更重要的在于作文思维上的拓展。所以,我想:我们的课题不仅在于写作知识的掌握和写作技能的形成,重要的在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在于学生写作思的路拓展,在于对阅读教材的二度开发。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重在词汇运用、句子范式、构段谋篇等方面进行揣摩、品味和借鉴外,要在学生作文意识形态上的拓展。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说写并不难,从而对说写萌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体会到每一篇课文其实就是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表达,说写就是一种表达的需要,如果自已有表达的欲望就大胆地去说去写。同时,老师要掌握评价的尺度,对学生充满鼓励与期待,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和表达的积极性。
其次,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作文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本课题组认为,作文思路决定作文的水平。如果学生有了较好的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的思路,就不难写出较好的作文,既使具体表达上存在某方面的缺陷,但作文的总体构架一定也不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读,充分感受的基础上,我们老师要针对具体的课文对审题、选材、谋篇布局等方面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例如,在教学《桂花雨》一课,老师不妨进行命题训练:这课除了用“桂花雨”外,还可以用什么作题目?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后,一定能说出“家乡的桂花树”、“飘香的桂花”、“ 香飘十里的桂花”等题目,从而拓宽学生作文命题的思路,同时感受课题与课文主题的巧妙关系。
以上两点的实施,有赖于对教材的二度开发。以往完成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教师对教材的单重开发。从写的角度对教材的解读、研究和利用,是对教材的二度(双重)开发。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加强对教材的研读,使教材不仅发挥信息传递、人文教育、情感熏陶等方面的作用,而且能发挥写作知识的渗透、写作技能的锤炼、写作思维的训练等方面的作用。
总之,通过对本课题的实施是对阅读教学的创新,是对“写作本位”观点的例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抓词句和片段的模仿,更要抓全篇的迁移;既要抓写作知识和技艺的学习,更要抓写作思维的训练。
第五篇: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拓展训练
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拓展训练
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按照新课标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以此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体育教学课堂上开展拓展性训练应把握的要点进行来分析研究,就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融入心理拓展训练的意义进行了说明。
心理拓展训练小学体育应用价值
一、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应把握的要点
1.统筹安排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教学。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要根据校内的体育运动器材、校园环境等制订心理拓展训练课程校本计划,以便使体育锻炼与心理拓展训练实现有机结合,确保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
2.遵循学生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时,应按照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遵循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结合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情况,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案,便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拓展教学。因为新时期的教学不是贪大求洋,而是实在的教学,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所发展,所以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传统体育教学项目,如盲人足球、地雷阵、背夹球、信任背摔等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并对传统训练项目进行合理创新,让学生觉得新鲜而好学。
二、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融入心理拓展训练的意义
1.融入心理拓展训练是素质教育教学的要求。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的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的体能、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及发展健康心理品质的能力。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个人品质和意志,让学生的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得以共同发展,并借以提升学生增强班集体的创新力与凝聚力,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下成长。其次,教学中融入多样化的心理拓展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同时,实现学生适应领域的学习目标和团队协作意识。比如,开展协作项目能够让学生有效的让学生对抗孤僻、不合群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有同伴合作更容易解决困难,并重新定位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从而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2.融入心理拓展教学活跃课堂。单一的体育教学活动由于受到教师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学目标、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但教学方式大多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就须反反复复的讲解和示范,致使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干瘪,教师不能够满足新时期小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求知要求。心理拓展训练的介入能够让教师的教学引导方式变为体能活动,操作方法简单,无需进行复杂演练,具有不确定性与新颖性的特点,能够将小学生的交往活动、意志活动、情意活动及体能活动融为一体,训练形式多样化,教育价值极高,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教育性与趣味性。所以说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教学中融入心理拓展训练,能够丰富教师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在学生的心理健康领域、身体健康领域、运动技能领域及运动参与领域参与素质教育教学,以此来做到开拓学生的视野,全面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水平,还能让体育课堂生机勃勃,达到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目的。
3.心理拓展教学构建优质高效课堂。新时期素质教育教学要求在体育课堂中开展拓展训练时,需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水平制定教学方案,同时为学生营造训练环境与训练条件,整个教学过程以学为主,学生能够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发展动手能力与创造思维,教师在心理拓展训练中的作用仅限于诱导或启发。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能够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如教师和学生转换师生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进而构建高效体育课堂。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是对传统的体育教学的“扬弃”,是对传统教学有益部分的吸收和使用,能够解决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的诸多不变,能够让小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克服现实生活中在家养成的逞强、自负、逆反、焦虑、孤僻、嫉妒及恐惧等心理障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注意在体育教学课堂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时,要遵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识基础,不可冒进,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确保体育健康与教学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让学生可以在心理拓展训练中切身体验训练情境,主动参与训练活动,让学生在新时期的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张朋,阿英嘎.健康促进:体育教学开启生命教育与责任融入[J].体育科学研究,2016,20(01):69-73.[2]付?悦桑?毛振明.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知识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分析探讨体育知识量[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01):50-54.[3]李斌.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变迁、冲突及其整合――基于价值论的视角[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03):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