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教学反思
摘 要: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关键字:历史教学 反思 教学相长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成为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
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课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参考文献:郭廷以.近代中国史事日志(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第二篇:在历史教学反思中成长
摘要:《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定义反思: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及到教学中,反思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反思;沟通;交流;成长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跑步中应学会停下来,就是说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教师工作乃至一切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有的教师劳累了几十年,在退休时除满身的病症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有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像一部机器痛苦地运转,怨声载道,却从没想过究竟怎样做才能获得工作上的快乐。我认为这有可能就是在工作中缺乏“反思”的结果。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定义反思: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及到教学中,反思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论经验为基础,教师反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
首先是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然后进入到反思环节。
接着是观察分析阶段。教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对照自身教学活动的信息,以判断的眼光反观自身。
第三、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旧的教学指导思想,并积极寻找新的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最后是积极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行动和假设,它会是一种实际尝试,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教学反思毕竟是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其归宿的,这种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带来教师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让教师自觉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权。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徐亚和常金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
“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 徐亚和常金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的行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亚和常金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全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像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像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八(3)班上课,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八(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3.沟通心灵,为了更好
为了体现民主、平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我让每一位同学写一下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他们写好后,我给予了总结和整理,学生的心声如下:“具有幽默感,和蔼可亲,走进学生的生活,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成为朋友。学生需要鼓励,不讽刺挖苦。尊重学生,给学生留面子,不乱发脾气,不使用武力,不体罚学生,不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不要动不动找家长,不要每天都板着脸,不要让我们总学习,不以分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以理服人,应该用心去了解学生,对每位学生一视同仁。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工作认真负责,善良、有爱心、人品好,像《十八岁的天空》中的古越涛一样,相信学生,帮助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老师耐心帮我们解决问题,发自内心的和同学交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及时鼓励。课上是师生,课下如朋友,双方以诚相待。”因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历史教学服务,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所以我把学生的心声放在办公桌玻璃板下面,每天都看一遍,以便使自己做得更好。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
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第三篇:善于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反思
善于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反思
摘要:本文就目前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误区提出反思,内容包括:教学理念、教学中成功之处、教学中失败之处、学生创新之处。
关键词:反思;反思的内容;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1-0094-02
一、反思的现状调查
美国著名心里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教学反思是对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方式,它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每一位优秀的教师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因其重要性,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可,很多学校甚至把它作为教案的必备内容,作为创造高效课堂的有力保障。有专家对教师反思进行调查,发现教师在反思的认识上、内容上、方式上及效果上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归纳见如下附表。
要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我觉得首先必须要提高认识,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二十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二十次重复。其次教师要知道反患的内容、角度和方向。教学反思不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更是教师以自己或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理性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识过程,这些就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二、反思的内容
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如何学;别人如何教,如何学;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的问题。教学反思的内容很多,但以下几个方向是反思的重点。
教学理念
我们在进行教学反思时,不能仅停留在对一些教育、教学现象的描述上,而应该对现象背后的教育理念重新进行认识。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努力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否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否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充分利用了学生身上的课程资源?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说,教师也需要对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评价观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教师的反思才能促使自身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不断发展,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总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如教学中突破重点、分散难点的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的渗透与应用过程:教学中出现的妙语连珠等,把它们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如学生完成光合色素分离的实验之后,教师提问:要确保色素分离成功,应该注意哪些关键的实验步骤呢?学生普遍认为关键的两点:(1)画滤液细线要直,而且要多画几次。(2)将滤纸条放到装有层析液的烧杯时,千万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过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学生与此相关的实验知识很容易忘记,其实可以打一个这样的比方:“分离色素”就好比叶绿体中的那些色素一起进行100米短跑比赛。为了比赛的公平和公正,起跑线要一致,所以滤液细线要直,为什么滤液细线要多画几次呢?为了让更多的色素们能参加比赛。当然,比赛结果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第一名胡萝卜素,第二名叶黄素,第三名叶绿素a,第四名是叶绿素b。“为什么不能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呢?”如果让层析液没及了滤液细线。那些参加100米赛的色素们就跑到层析液中去了,这不就变成了游泳比赛吗?100米赛跑突然临时变成游泳比赛,比赛组委会当然不会同意。同学们在欢乐的气氛中掌握了色素分离实验的要领。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打比方,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中的失误之处
写出教学中不足、失败之处,如是否落实了“三维目标”、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是否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上完一节课后,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得不合理;哪些问题设计得不科学等等。如2011年11月23日××教师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师完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关的知识教学后,提出营养级的概念,然后呈现某草原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生物数量的相关数据,让学生用方框代表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量,画出的图形就称为生物量金字塔,同样的方法要求学生画出能量、数量金字塔。之后提出数量和生物量金字塔会出现倒金字塔的特殊例子。总共7分钟时间完成。
不足:生态金字塔是生态系统结构的重点与难点,教师采用提供信息让学生画图,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1)学生不懂为什么要画各种金字塔图形,(2)不懂生物量与能量金字塔的差异,教师也没有点出三个营养级之间的递进关系,即教师只是孤立的介绍三种生态金字塔,这样留给学生是一个个单独的知识点,不能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觉得生物就是一门靠记忆力的学科,很难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修改后的教学:考查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容易的是数出该生态系统里面各个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呈现某生态系统的数量信息,为了更直观的研究各个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科学家们采用数学中的坐标图来表示,请学生以数量大小为横坐标,营养级为纵坐标,画出坐标图,如图1;若把营养级写进相应的方框左侧。去掉纵横坐标,并以居中显示,这样就得到了图2的数量金字塔。这样学生就较好的理解了生态金字塔的由来。但生物个体大小差异很大,用数量还不能准确的表示该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所以还需要统计各营养级所含有的有机物重量,即生物量金字塔,但该能量是代表进行调查时刻的各个营养级的能量,其单位是g/m2,教师提出自然界中存在的倒金字塔例外情况,然后引出能量金字塔,它同样也是计算该营养级的所含的能量,但是往往以一年为单位进行计算,其单位是kal?m-2?a-1,这样就不会出现倒金字塔的情况,所以能量金字塔始终都是正金字塔形。
通过介绍金字塔的知识来源。学生能较好的理解生态金字塔,并知道三个金字塔之间是有递进关系的,而且也能较好的区分生物量与能量金字塔,达到突破教学的难点。
教学后自己能认真对自己或者他人的整个教学过程加以剖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写出改进的策略和教学的新方案,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生的创新之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上经常会遇到学生的独特见解、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如分析酶的一道习题(上海高考题),图3纵轴为酶反应速率,横轴为底物浓度,其中正确表示酶量增加1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关系的是(B)。学生提出:(1)此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应该是非线性关系,先逐渐增加,后斜率减少逐渐至不变。(2)在底物浓度比较低的时候,酶的浓度应该是足够的,所以刚开始两条曲线应该是重合的,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才逐渐显示出受酶浓度的限制,达到最大速率时,最大速率应该是原来的2倍。(3)当最大反应速率为原来的2倍时,反应物的浓度也应该是原来浓度的2倍,所以修正的曲线应为图4。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是十分宝贵的课程资源,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可以将它记录下来,丰富今后的教学素材。
在整个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要学会反思,要自觉反思,而且要善于反思,养成反思的好习惯。以写促思,以思促教。
第四篇:在地理教学中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在地理教学中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多年来的教学,有得有失,感触颇多,但始终不断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进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进行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观念的反思
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及观念意识,普遍对地理科不重视,在课堂上的情绪不是冷漠呆滞就是惟恐天下不乱。如果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不更新,上课时只是做学科体系的传声筒,势必造成学生更加冷漠更加的不兴趣。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用“心”去施教,热切地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首先,我们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写教案,更需要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了解学生的需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其次,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一是积极的旁观者,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二是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尊重学生,赞赏学生,启迪思维,激励斗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让学生学习在“热闹”中“有序”的进行。
二、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师为了实现有效的教学,课前都要对一节课进行精心“预设”,但在课堂实施时会出现多种结果:第一,事先的预设比较顺利地“生成”了;第二.由于引导不得法,出现“预设未生成”的尴尬局面;第三,虽然教学出现了“意外”,但教师通过巧妙引导,获得了“非预设生成”的意外收获。如果教师课后能对这些结果和过程及时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能对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获得规律性认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自我监控能力。长此以往,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后续教学行为会越来越合理,学生的“主动生成”会不断取代“被动接受”,教师的研究意识和能力会不断得到提升。
在进行地理教学实践时,有时会发觉地理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课后细细分析一下,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四、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众所周知,过去为了巩固“双基”,我们教师的教学往往追求对学习内容的“标准化”理解和“课本式”、“教参式”表达,强调对问题解决的常规思维、逻辑思考、唯一答案,对学生的置疑、奇思妙想往往采取压制、回避、冷处理甚至简单否定的做法。这样大量地进行反复操练,使学生学会的只是“复印”知识。而新课标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意识,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匡正。
五、对教学反馈的反思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行为,还要通过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在信息反馈中对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学习中的情感体验等获取全方位的体察。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有许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生知识的习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例如,在学生做习题时,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经过思考,较容易地完成了这道题,并且掌握了解题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
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完成新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除了师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目前最直接的反馈就来源于作业练习。作业练习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作业,不仅可以检查课堂教学的效果,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且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探索获得知识的方法,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的地理作业必须是科学的,多样的、开放的,我们不能仅仅为了使学生完成作业而教学,而要教给学生“对其终身发展的能力”,所以要侧重对学生地理技能和方法的培养。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其乐无穷!国外许多研究表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认为一个教师如果不经常反思,他只能停留在一个新手水平上。在新课程全面铺开的今天,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问题,教师要及时“反思”——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的理论、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和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只有不断自我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不断进步!
第五篇:试论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
试论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进行启发式教学
内容摘要:各种教学方法的灵魂是启发式教学,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渗透启发式教学,并将它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可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启发。
关键词:启发式 历史教学 应用
一、教师可以尝试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来启发
丰富、流畅的语言是中学历史教师必备的基本教学技能。在历史课堂上,教师真挚、饱满的情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历史本能的魅力,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去吸引学生,达到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学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对学科的热爱,最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不乏使用幽默的语言,如在讲“巴黎和会的召开”时,对巴黎和会上的三巨头我这样介绍: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是第一流的资产阶级政客,因其老谋深算、精明干练、语言流利、能言善辩而荣誉“狐狸”之外号;法国总理克里蒙梭政治手段狠毒,以残酷镇压工人运动和策划推翻过18个内阁而被称为“老虎”;美国总统威尔逊因博学、善于辞令而享有“百灵鸟”之称。但其美好的幻想一旦碰到“老虎”和“狐狸”,顿时变作了又聋又哑的唐吉诃德。介绍完后进一步设疑:⑴“狐狸”的野心是什么?⑵“老虎”的意图是什么?⑶“百灵鸟”为什么会变为堂吉诃德?最典型的事实是什么?但不管教师的言语如何生动或幽默,切记必须准确无误,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学生可能原谅教师的严厉、刻版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
二、问题启发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教材上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可反问: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又是什么?(中国禁烟。)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
三、利用图片、实物、模型、影视、录像创设情境来启发
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态度,就会印象不深。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的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如在讲《文化大革命》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各个历史时期的毛泽东徽章的图片,问:“你们如何看待毛泽东?你们认为能不能因为”文革“就否定毛泽东?”学生带着问题看图片、影集、录像,回想不同时期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从而形成了对毛泽东的正确评价和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知识的迁移,是学生知识内化的知识。
又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通过播放《甲午风云》影片,让学生感受当时的历史环境,认知中国的落后,被动与挨打的史实,明确战败的原因。
这是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相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历史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找出规律或加强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
四、身临其境、角色扮演再现情境 来启发
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亲自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完成《美国独立战争》一课教学时,教科书描述战前宗主国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人民日益紧张的关系时,喻之为“家长和长大了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教师可提示学生:通过回想他们的父母公布新规定和强行他们做什么事情时的感受来领会这一关系。学生从自我情感体验迁移到美国独立战争前美国人的感受。又如在讲《重庆谈判》时,教师模拟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当时的毛泽东和蒋介石,对当时的境况做出决策。从而体会毛泽东的临危不惧与果敢伟大,明确为何他的行动被誉为“弥天大勇”,同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全心全意为人民,为了人民的一切,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党,是英明的党。
五、推理启发
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讲《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依据休养生息政策→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明太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目的、措施和作用是什么?②农业、手工业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表现在哪些方面?结果如何?④资本主义最初萌芽的时间、地点、标志、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明朝经济发展的来笼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到明朝中后期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六、判断启发
是依据史实,经过点拨,把认识提高到能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高度上,来判断历史结论的是与非。例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科学论断,就是对民主革命时期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一一判断总结出来的。这个问题涉及大量史实,可让学生简要回答下列问题:①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性质与失败原因;②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目的与作用;③辛亥革命的目的与失败原因;④北洋军阀和蒋介石集团要把中国引向何处?⑤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及其政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中国人民斗争的?以上中国近代的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农民、资产阶级、新老军阀)除中国共产党外,都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七、对比启发
这是将一个问题对应的两个方面,或截然不同的历史知识加以对比,经过启发,使学生加深对知识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例如,讲“商鞅变法内容”时,可提问每点内容“废”的是什么?“立”的又是什么?①土地制度(生产关系中有决定性作用):废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立的是封建制的土地私有制。②奖励耕战:废的是奴隶主贵族的世袭制,弃农经商的旧俗;立的是耕战之功,重农业生产的新风。③建立县制(上层建筑变革):废的是奴隶制的分封制,立的是中央集权制。通过一“废”一“立”的对比启发,不仅使学生彻底理解了变法的内容是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而且清楚地看到:变法是适应经济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化而产生的,也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变法的意义和性质。
八、对抗式讨论法来启发
长期以来,怎样组织和开展课堂讨论一直是历史教学的难点,不少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场面冷淡,争论不起来,导致讨论失败或者收效甚微。我从电视台播放的大学生辩论对抗赛节目引起轰论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讨论之中,很受学生的欢迎。每次讨论前,我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要求每个人都按题意写成小论文或辩论稿并交给我看。我看完作批示后,把稿子发回给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补充完善本方观点。正方和反方各推举4名代表,在班上进行辩论。其程序是:各自陈述意见→自由争论→归纳总结。最后由老师进行 裁判并具体分析双方的辩论得失。在世界古代史教学中,我组织的课堂讨论题目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比较”,正方的观点是“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反方的观点是“东方文明不如西方文明”。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我设计的题目是:“战争与和平谁是历史的主流”,正方的观点是“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反方的观 点是“战争是历史的主流”。这种讨论具有竞争机制,适合学生的特点,他们为了驳倒对方,翻阅了很多书,讨论的场面十分热烈,趣味盎然,往往是时间已到,很多人仍言犹未了。
九、通过相信尊重学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来启发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有差错、失误,尤其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只有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才能使课堂真正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开动思维;或是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可能有时侯这些学生的回答会与教师的答案相差甚远,这时你一方面应鼓励他说出其理由,另一方面应充分肯定他的回答中哪怕是细微的正确之处。然后给他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一是有利于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营造出一种宽松、民主、活跃的氛围,在师生的积极问答中加强互信、互动。二是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被承认和被尊重,尝到回答问题的甜头。这样才能使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中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兴趣。
启发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原则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