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习作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课题实验报告
在习作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课题实验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作文教学存在着:l、将原本应是生动有趣,能满足学生表达欲望的教学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使学生望而生畏的机械训练,耗时多而收效微:
2、对学尘作文有关思想内容、选材、语言表达、评分标准等方面的要求严重脱离学生实际;
3、企图用呆板的模式“生产”出能取得高分的“考试机器”。严重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
4、学生作文用自己的笔写别人的话,“编、造、套、抄”文理不通现象严重,学生的作文没有情趣,没有个性,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等种种弊端,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为了改变现存弊端,突破传统作文教学的束缚,我校根据新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提出了“在习作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的作文教改实验课题。希望通过指导学生自山表达,发展学生个性,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文教学新体系,让学生在愉快的富有创造性的自山习作的氛围中,用自己喜欢的形式,用手中的笔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自由地表达出来。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大纲》在作文教学的要求中指出,学生要“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强调作文要谈化文体训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激发练笔兴趣,鼓励个性化作文。个性是文章的灵魂,表现个性是写作的动力。自山表达有利于弘扬学生的个性。
2、《语文课程标准》在实验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尘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三、实验目标
总目标:构建“在习作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的作文训练模式,引导学生不拘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个性化的作文,发展学生的个性。
第一阶段(2003.2-2003.12)
本阶段为初试验证阶段,其目标为:
1、低年级阶段目标:创设情境,营造宽松的说话、写话的氛围,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对写话有兴趣,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中年级阶段目标:创设宽松的习作氛围,减轻学生的习作心理负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做生活的有心人,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能不拘形式原汁原味地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并启发学生修改自己的文章,使他们在乐中作文,化难为易,变苦为乐。
3、高年级阶段目标:训练学生善于发现,放胆想象,自由表达,创意表达的本领,养成多积累,勤练笔、善自改的习惯。用自由的形式表达自由的内容,识与表达融为一体,学生写得得心应手,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特征,写出个性。
4、阶段总结目标:
①撰写本课题的阶段总结和论文;
②整理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随笔等。
第二阶段:(2004.1-2004.12)
1、完善发展研究课题,把课题实验扩大到中心小学各语文教学班进行实验。
2、进行课题研究的系统总结,撰写实验报告,整理反映本课题研究成果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随笔、论文等。
四、实验的基本方法
(-)改革习作指导思想。
1、思想内容方面。由于学生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层次以及对事物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作文中出现肤浅、幼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看法都是正常的。应当淡化作文的思想内容,允许学生怎样想就怎样写,真实地表达平常而又普通的感觉、看法与思考,但应强调的是写“套话”、“假话”的,可算是思想性差的作文。
2、选材方面。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只要觉得有意思、有表达的欲望都能入文。努力挖掘、赞颂生活中的真、善、美,也应挖掘、鞭挞生活中的假、丑、恶。允许学生写想象作文,但要符合儿童的生活逻辑、情感逻辑、思维逻辑,只要是符合儿童生活逻辑、情感逻辑,只要所描述的是儿童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任何想象都是合理的,真实的。
3、语言表达方面。作文中朴实简明的语言与生活优美的语言同样应该得到肯定。朴实无华的文风应是小学生首选的文风,对小学尘来讲,重要的是如何用常用词汇确切地表达自己表达的内容。学生作文提倡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只要内容充实,一二百字的作文也是好文章。但要求学生在写人记事中要说真话,吐真情,做到:①感情“真”,怎样想就怎样写,诚实地描写自己的真情实感;②事例“实”,所选事例不应凭空捏造,抄套范文(想象作文中的事例,要符合儿童的生活逻辑、情感逻辑、思维逻辑);③表达“准”,要用恰当的词句,准确描述真实或想象的事物,正确表达真实的感受,做到人真、事实、景真、情真,鼓
励学生有创意的表达。
4、评分标准方面。赞誉和认可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也是学生成就动机的基础。只要学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只要语句通顺连贯,意思表达清楚,有一定的条理,哪怕是朴实无华的都是一篇好习作,应多给学生高分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热情的鼓励,多给学生一份成功的喜悦。
㈡创立新型教学模式。
1、作文预备的充分。每次作文练习都应提早一两个星期让学生知道作文内容,并布置相应的调查观察要求,让学生收集资料,做到有话可写。
2、作文状态的自由。①宽松习作氛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敢想敢说,自山奔放;②淡化文体意识,摒除不合时宜的技法指导,作文指导课应以学生交流为主,自由式地谈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点拨,没有提纲,没有框框,没有诸知“写入的文章要写人的外貌特点”或“通过一两件事表现人物特点”之类的要求,解除束缚,解放心灵,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中尽情地流畅地表达真情实感;③采取日记化、书信化的自由表达形式,引导学生找个“谈心对象”(或是某人某物,或是自己),拿起笔来用书信或日记等适宜自由表达的形式,“面对面”地向他们细细地描述,轻轻地倾吐自己的真实感受,真正做到怎样想就怎样写,说真话,吐真情。
3、作文命题的自主。增加命题的自主性,减少命题作文,只给范围广泛的开放性较强的习作任务,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描写。力求避免用统一简单的命题,束缚、压抑学生的思维,使作文出现雷同化的现象。
4、作文题材的多样。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生活,以丰富多彩的生活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生活是题库,生活是美,只要觉得有意思,只要有表达欲望,均可入文。学生平时的所见所闻,酸甜苦辣,喜怒哀乐等都可得到渲泄、得到表达。
5、作文讲评的引导。作文讲评是学生体验与感受的又一次交流,教师的作用是以前面所述的评价体系参照学生作文,引导、渗透作文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以肯定优点为主,通过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别人的优点,考虑和自主修改文章。
㈢运用教学辅助策略。
1、读书看报。语文素养是一种积累,没有大量的阅读,特别是文学名着的阅读,是不能完成这种积累的。强调习作和阅读的联系,要求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提供阅读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适合儿童的具有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的各类书籍报刊杂志,丰富学生的积累,力求实现阅读和习作的远距离结合。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组织与指导。
2、口语表达。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能促进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每周抽出一个晨会课作为语言表达课,定期举办或新闻或观察或趣事等专题交流与发布,轮流进行了3-5分钟的生活情景小品表演,推广普通话,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中运用口语,练习口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编报出书。教师指导学生定期出版班报,也可以几个人合编小报,确立活泼有趣有栏目。如:“没头脑与不高兴”、“开心一刻”、“真好玩”等。出书可以是集体的,也可是个人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选文章、定主题(书名)、抄写(打印)、装订、装饰,让学生有地方发表自己的得意之作。
4、短小日记。强调习作和生活的联系,要求丰富学生生活实践,在实践中丰富生活经验,积累习作素材,捕捉习作灵感,要求多练笔,多写生活闩记、观察自己,记下自己的经历、观察与感受。
五、实验的控制
1、组织保证:①成立由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教导处、语文教研组长、年段语文备课组长及实验老师为成员的实验课题组,领导组成员通过集体备课、说课,相互听课,专题研讨及阶段总结等共同活动对实验教学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案例反思或撰写教学后记,教学随笔,不断调整实验进程。
2、理论保证:组织课题组的全体实验人员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全教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决定》等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修订大纲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努力通过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从理论上认识实验的重要性,把握实验要义,明确实验步骤,掌握实验方法。
3、过程调控:教导处要跟踪实验,调控实验过程,协调各种关系,并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经验,充实改进实验方案,指导实验教师的教学实践,使实验沿着整体改革,综合提高,发展素质的目标顺利进行。
4、物质保证:实验班要求学校建立完善图书室、阅览室,添置和更新图书资料及相关的教学设备;要求实验班设立图书室,山学生轮流供书;要求实验学生设立家庭图书架,鼓励学生多订报刊杂志,硬性规定学生借书量和阅读量。
5、积累实验资料:要求实验人员注意收集积累实验资料(做法、经验教训、案例、笔记、教案、学生作文、实验数据等),做好实验资料建档工作。
六、课题的管理
1、课题组顾问:省教育学院中文系主任林家瑞,市教科所苏俊墉,县教研室林润生、李木生。
2、课题组领导人员:李木生、赵世伟、陈文举、林益平、林木火。
3、课题组负责人:陈文举
4、课题组成员:林木火
林益平
许志良
林文通
陈丽真
林培钦
朱进强
林婉见
林梅英
许玉兰
施亚丽
林木良
谢梅芳
林彩佩
张晓斌
陈福成林娜英
胡玉全
马延灯
许丽娟
沈琼媚
李菊燕
刘苍松
5、实验对象:中心小学:四、五、六年级①②③班;进来小学:四①、五①班;鹤前小学:四①、五①班;岭东小学:五①、六①班:彭格小学:六②班;鸿福小学:五①班;登山小学:六①班;福山小学:六①班;上智小学:四①班;龙居小学五①②⑧班;顶寨小学:三①班;温泉小学:三②、六②班;新林小学:六①班:石示内小学:六①班;新坂小学:六②班。
七、实验的经验与启示
课题组成员在市教科所、县教研究室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围绕课题实验方案,积极参与课题实验。在实验中学习,在实验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理论成果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新大纲指出:“要注意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苏霖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多彩。”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语文教学中最适合发展学生个性的活动领域。个性是文章的灵魂。表现个性是习作的动力;解放个性、发展个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个性的存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调动学生展示个性的积极性,创设
学生发展个性的广阔空间,就能促使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和谐发展。
1、凭借课文,积累个性的语言和方法
阅读是吸收,习作是倾吐。课本不仅是教的蓝本,读的范本,还是习作的样本。小语教材大都是名篇佳作,从材料的选择到布局谋篇,从对生活的感悟到情感的表达,无不显示着作者各不相同的创作个性。叶老指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可见,在教学中必须建立读写“联系点”,充分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创作个性,并把学到的张扬自己个性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1)在感悟中积累个性语言。
积累是知识能力及各种学习因素的疑集,是各种智能因素在原有基础上的增加。“厚积薄发”“劳于读书逸于写作”无不说明阅读直接作用于习作。朱作仁先生指出:“背诵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是意义识记,也就是对要背诵的材料有初步的理解,如果不理解所背诵材料的内容,死记硬背,即使当时勉强记住,事后也很快就会遗忘。”感悟、理解的过程是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建立记忆支撑点的过程,支撑点越多,记忆就越快越牢。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积累的规律(即对所学材料有所感悟,有所把握、内化、然后才能达到积累)引导学生积累个性语言。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推敲,结合语言环境查字去理解,通过反复朗读
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特别是学生自己喜欢的片段,课文要求背诵的章节,我们更要通过创设情景、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感悟,熟读成诵,有效地积累个性语言。
(2)在领悟中学习表达方法。
写作的内容是从生活中来,写作方法应该是从课文中来,这是小学尘写作的两大源泉。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由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是学生通过学习不断积累,不断深化认识提高而来的。因此,写作方法的学习,关键在于找准教材中读、写知识的联系点,也就是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懂得怎样遣词造句、怎样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写作时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如通过《高大的皂荚树》的学习,就要引导学生领悟描写一件事物,一定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讲清为什么赞美它,中心才突出:描写要按一定的顺序(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条理才清楚;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时重点才突出,才细致具体。只要在阅读教学中持之以恒抓住读写的联系点,引导学生领悟,学生就能学到“大家”的表达方法和语言的运用技巧。这样自己作文时就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学过的方法。
2、发展兴趣,积聚独特的素材和感受
兴趣是指对某个方面的知识与活动的特别爱好。小学生大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但不稳定,有的甚至不是很健康的,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并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发展。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硬按鸡去吃米,它是不乐意吃的。”只有让学生做喜爱做的事才能做得好。小学生习作其实质就是让学生用手中的笔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以及想说的话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爱好大都不同,喜欢的事物、参加的活动也不一样,积聚的写作素材和对生活的感悟也就不一样,因此,发展学生的兴趣,作文素材和感受就能避免雷同,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1)读自己喜欢读的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读的书,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认真地读。教师不要抹杀学生的兴趣、爱好,不要扼杀美丽的童心,强迫学生去读某方面的文章。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为了不让学生在选择读物时太盲目,太随意,我除了经常有意识地指导,推荐学生选择一些有益身心发展的读物,还举行“荐书小能手”活动。每天早读时间,挤出几分钟,让推荐好书的同学说一说书名、作者、内容简介;最重要的是把书的优点说上两三点,背一背自己喜欢的词句。这样就能扩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聚人生的感受,从而厚积薄发。
(2)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
新大纲指出:“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诵、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根据新大纲精神,我们开展了游泳、手工制作、绘画、书法等30多种兴趣小组活动。以学生自愿报名参加为原则,让学生参加自己喜爱的活动。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就能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舞台。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要观察、要思考、要动手、要动口,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烦恼。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不但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而且能丰富学生个性的内涵。
3、关注个体,提高表达的兴趣和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喜好,不同的思维,但每个学尘都有交际的需要,都有施展个性的渴求,都有值得表达的思想。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和作文程度,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喜好等,采用适应学生的教学,让学生的个性能力等各方面得到主动发展。
(1)习作内容要适应学生的兴趣本位。
学生习作存在“套、抄、编、选”,没有个性,干篇一律等弊端,主要原因是习作内容学生不熟悉,不感兴趣。新大纲强调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指出:“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表达真情实感。”德可乐利方法(TheDeeroly Method)强调教学要适应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每个学生的情感、兴趣、爱好,接触的事物,对生活的感受、体验等都不相同,习作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赋予学生多元选择习作内容的权利。如十一册第五单元习作是让学生写“美好的童年”。我认为“美好”一种情感不能包容一个人童年的情感基调。有的可能是“痛苦的”,有的可能是“令人辛酸的”„„,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情感落脚点。这样尊重学生的情感差异,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从熟悉的、感兴趣的、想写的内容入手,才能“下笔如有神”,使习作真正表现各自的生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2)方法指导要适应学生的能力本位。
每个学生的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生活环境不同,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步调也不同,作文能力也就存在着差别。而现在的作文指导课大都采用整班级的学生统一指导,统一习作要求,没有考虑学生的作文能力,造成了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吃不饱”,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吃不了”。为了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都获得提高,逼近自己的最佳发展区,就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如记一次春游。作文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后,让他们动笔写作;对作文能力一般和较差的同学,可让他们观看录像,边观察边回忆:对暂时落后的学生教师还可提供范文,引导分析,再让学生仿写。这样分层指导,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促使人人提高。
4、自主表达,凸现自己的语言和情感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习作是学生个性自由驰骋,自由发展的天地。因为每篇文章都是学生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悟,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和创新能力。
(1)写自己的话,提倡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大话、假话、套话只会窒息学生个性思想话语的活力,淹没作者本人的声音,扼杀学生的个性。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不同的人,即使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即使感受大同小异,表达方法也会不同。小学生的语言最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在习作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笔写自己的话,用自己的语言真实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如久未下过雪的南国(好多学生从未看到下雪),去年冬天下了一场小雪,学生个个欣喜若狂。有一个同学在《第一次看到下雪》中写到:“雪有轻功,悄悄地落在我身上,让我一点也觉察不到。她们还像一个顽皮的小孩,有时无声地落在我的颈上,亲了我一下,我才知道她在和我逗乐。”文中的“轻功”、“亲了我一下”、“逗乐”就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写出对雪的喜爱之情。对这样的“自语”我们就要给予鼓励、肯定。长期坚持下去,我相信学生的“自语”就会越来越多。到那时我们不仅会看到一篇篇富有个性、富有活力的习作,更会看到一个个富有个性,富有活力的学生。
(2)抒自己的情,提倡个性化的独特感受。
文章不是无情物。唯有真实的才是美丽的。《新大纲》强调“要引导学生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这就要求学生的作文要抒真情。应该说小学生的心灵纯洁如白纸,但由于受到社会生活不良的影响,他们也学会了说违心话,做违心事,抒别人的情。因此,教师要善于发展和拓展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唤起他们心底的真善、美,要鼓励学生怎样想就怎样写,诚实地描述自己的真情实感。如有一个学生在《我的妈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看见两个青年在打架。我想冲上去劝架,可妈妈死死抓住我的手不放。他们越打越凶,我想挣脱**的手,谁知妈妈越抓越紧„„。事后,我仔细一想,**的做法是对的,是真心疼我的好妈妈!”乍一看,这样的妈妈太自私!可细想一下,这不是妈妈伟大母爱的表现吗?这是小作者当时真实而独特的感想。对于这种敢于抒自己的情,即使不是很正确的,我们也要给予肯定,保护和培植,学生的个性品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尊重差异,突出评价的激励性和启发性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讲评作文课上,出示一篇中等尘的习作,让其他同学根据习作要求,对这篇文章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方法。我认为这样的讲评课就成了“批判课”,只能使那个提供作文给老师、同学评议的学生无地自容。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快慰,就会被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和情感力量。”因此,在习作评议时,要引导学生注入情感,学习他人的优点,理解他人的思想,尊重他人情感,强调学生以充满爱的语言,用第二人称与同学谈心的形式来评议同学的习作。从而使习作评议成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兴奋剂,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动力。
(1)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突出激励性。
小学生智力,认识事物的能力,作文能力不一样。可长期以来,大部分教师评价学生的习作或让学生评价同学的习作却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层面的学生的习作,这只能打击“大部分”,保护“一小撮”。因此,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根据学生的作文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就“思想内容方面”而言,作文能力较强的要求立意深刻,见解独特;能力一般的允许表达平常、普通的感觉、看法;暂时落后的允许表达肤浅、幼雅、模糊的感觉、看法。只有采用“同等水平评价法”,全体学生才能个个都得到赞誉和认可。对比较差的习作,要根据学生自尊心强的特点,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从选材、立意、构思、语言和标点的运用等方面去挖掘文中的“闪光点”。“一滴水珠虽小,但能折射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人人得到激励,亲身体验到写作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2)选择不同的评价内容,突出启发性。
学生的兴趣,爱好不一样,所见所闻不一样,对事情的看法、对生活的感悟也不一样。一篇作文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有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熟悉,感兴趣,有的学生对那部分内容熟悉,感兴趣。因此,评价习作时,要让学生有选择评价内容的权利。可将一篇文章按事情的性质,景物的不同,地点的转移等分为几部分,也可将评价标准分为思想内容方面、选材方面、语言表达方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进行评议。这样学生评议的是自己熟悉的、喜欢的内容,评议时就有针对性和启发性,有深度,有利于学生作文素养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完善。
㈡实践成果
1、教师方面
(1)借课题研究之契机,课题组老师的理论水平得到了切实的提高。我中心学校地处山区,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的气氛不浓,自参加实验课题后,课题组老师每人都自订3、4种教学刊物,认真学习,并做好读刊笔记,每人每年都上万字。通过学习,课题组老师的理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陈文举老师撰写的《习作评议要注重独特性和情感性》发表在《新作文》2004年第6期;陈文举老师撰写的《习作教学如何张扬学生个性》发表在仙、学教学设计》2003年第11期,马延灯老师撰写的《引导自由表达
发展学生个性》发表在《江西教案》2003年第20期;陈文举老师撰写的《在评议习作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发表在《泉州教育》2002年第4期;还有10多篇论文发表在《安溪教育》。获国家级一、三
等奖各1篇,获泉州市级一等奖2篇,县级奖励10多篇。
(2)认真开好实验研究课,提高业务水平。课题研究期间,实验老师实现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育科研能力明显提高。老师们在作文教学中敬业奉献,努力探索,认真上好每一节作文课。谢梅芳、施亚丽等两位老师为市级作文教学研讨会开设了作文研讨课,受到施伟志所长和苏俊墉专家及与会老师的好评。老师们一边研究,一边推广宣传课题的成果,两年来分别在进来小学、龙居小学、新美小学、中心小学开设区性作文教学研讨课。这对促进我校作文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作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作文教学水平。
(3)在课题研究中,实验老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10多位教师参加省、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迅速成长,成为教学骨干,先后在各类各级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8位教师顺利地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林彩佩参加县中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一等奖,林文通、陈丽真参加县评课比赛均获三等奖,10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县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4)通过两年多的实验,课题组已基本完成了课题实验方案中所提出的各项研究任务。实验产生良好的影响,有不少教师将该实验的理念,运用于平时的作文教学实际中,推动了作文教学的改革。
2、学生方面
(1)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了。由于本实验课题注重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增强命题的自主性,淡化文体意识,去掉了束缚学生作文的许多框框。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生活中的事情,表达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2)学生的习作思路打开了。课题组老师在实验中注重开拓学生思路。因此,学生在习作中力求出新,尽量不和别人雷同,表达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想法,做到多角度观摩生活,多角度选择,采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学生的习作从内容、形式到语言,大都有自己的特点,有个性、有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3)学生良好的个性初步形成了。实验班的学生已经基本杜绝了“抄、套、造”的现象。学生不再视作文为难事,能够说真话、抒真情,不管是记实作文,还是想象作文,学生大都能表达自己独特的真切体验,真正做到用“我手写我心”。学生的习作不但能体现个性,在内容上还能通过观察、想象等手段,多角度地把内容写具体、写通顺,并能很好地运用自己平时广泛阅读而积累起来的有关名言警句、诗词佳句、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丰富表达内容,阐述自己的见解。
(4)学生自己的刊物办起来了。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课题组在清水岩管委会的支持下,办起了《绿萌》校刊,(已出版三期)。学生看到自己的习作有地方发表了,写作的劲头越来越足了。两年来,实验班学生参加县作文竞赛都取得好成绩。
本课题实验在本学区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2003年11月,泉州市教科所施伟志副所长、苏俊墉专家参加我校的课题研讨活动,观摩了实验班老师执教的习作指导课和评讲课,听取了课题阶段经验总结交流。施副所长和苏老师给予较高的评价。苏俊墉专家还现场举办讲座,使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还举行“区性、片性、点性”的课题研讨活动,促使全区的教研活动形成网络,及时将研讨的成果推广到基层小学,扩大影响。
今后将进一步学习课标精神,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课题向纵深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执笔:陈文举)
第二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张扬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作品的再创造。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会见仁见智,因此课堂才有了思想的碰撞,才有了生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际教学中笔者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让学生自选内容和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便可在很少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石榴》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然后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则动笔圈画,有的同桌之间还互相讨论。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全班交流时出现如下精彩的片断:
生甲:我选择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我知道了石榴是在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而且花有点像小喇叭。
生乙:我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我知道了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在吹呢。”中的“活泼”、“吹”这两个词把石榴花写活了……
生丙:我选择学习了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和同桌讨论我明白了文中“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一句并不是石榴真地“扒”,而是由于石榴刚结果的时候很小,但随着它的张大,把身边的叶子撑开了,就像小娃娃用手扒开一样。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二、让学生自主设疑和解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文章的重点处设疑,或在文章的题眼处生疑,或在文章的“空白”处找疑……进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疑,或反复阅读,或查找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等等。
如在教《卧薪尝胆》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教者问:“同学们看了课题后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许多问题:
1、“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
2、是谁“卧薪尝胆”?
3、他为什么“卧薪尝胆?”问题出来后我又引导学生:“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学生有的说:“查字典。”有的说:“读书。”……教者顺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攻克一道道难题。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阅读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让学生自由地“说辩”。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针对学生在议论时的非常规的见解,我们要让学生展开不同意见的说辩,让学生在议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对于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只要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的就应该及时给予正面评定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如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詹天佑》第三课时,教者提议让学生给“京张铁路”起一个名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立即展活跃起来。“中国第一路”、“爱国路”、“扬威路”、“詹天佑路”等等路名,这充分地说明了学生已把文章的中心内化到了自己的心中了。又如笔者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后引导学生围绕“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学生辩论时呈现如下片段:
正方: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并不累,也不苦。虽然老人每天要上下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这在别人看来可能很辛苦,但对于他来说却充满乐趣,因为他总是扫一程,歇一程,而且还把好山好水欣赏一翻,况且他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绿色”大米和青菜,呼吸着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这样的生活充满的诗意。
反方: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很累,也很辛苦。因为天游峰这么高又是这么险,一般年轻的游客来游玩登山都会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半途而废。而他却已是一个本该退休的七十岁的老人了,况且他爬上爬下还要扫台阶,该是多么的辛苦呀!对方辩友的家长有没有让你们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干这样重的活呀!难道说这位老人不累吗?
……
通过这一次辩论的开展,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课堂中只要教师给学生说辩的空间,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思维便能在交往中产生摩擦、碰撞,这样学生的个性不仅得到了张扬,而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较为深入。
总之,阅读是个性化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
第三篇:让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张扬
让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张扬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17世纪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它一语道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社会需要创新人才。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性差异,尊重独特个体。因此,在语文这门大课程中的教学中倡导个性是一种方向,那么怎么在语文课堂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呢?在实践中我潜心研究,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改变角色,课堂变“冷色调”为“暖色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孩子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搞得老师象没有感情、不苟言笑的零碎知识传播器。学生呢如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说话一个口吻,思维一个模式,更不敢说不敢问。事实上,只要是人,都希望时时生活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拥有自由,感觉平等、尊重,小孩子就更需要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还他们活泼、纯洁、可爱的真面目。这就要求课堂教师应象一个调色师,用真挚的心灵,宽阔的胸襟,信任的目光,赏识的态度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暖色调。学生自然就消除了顾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潜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个人认为个性化的课堂需要教师扮演的角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天才的组织者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是佛都是不大说话的,只有小鬼小仙才会喳喳叫!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少用语言,把说话的机会表达见解想法的时间让给学生。多用眼神、表情、动作去暗示、组织学生,老师应该象能串起散落的珍珠的巧匠,把课堂变成闪烁着学生璀璨光芒的项链。
2、示范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课堂上要能露一手。敢于并乐于对学生说:“我读给你听,我写给你看,我演给你看。”小学生正处在模仿力极强的时候,有时你分析半天,搞得心力憔悴,还不如示范那么一下,很直观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领悟了!
3、点拨者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能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时机,巧妙点拨,在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议得有滋有味时点那么一下,学生便豁然开朗,深入到文字更深沉的境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观摩课《梅兰芳学艺》中,于老师的点拨真的精彩。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可是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他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情朗读,看看谁象那位师傅,学生越读越有师傅对梅兰芳演戏不甚看好的味儿,他顺势说:“小朋友,读书很有意思吧,在读、体会的过程中你们知道‘料子’一词的意思了吧!谁来说给李老师听听?学生说了很多:什么就是不适合演戏啦,演戏这行梅兰芳不可能有成就啦等等!语言富有个性,又自然无雕琢!
4,激励者
有这样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准备一百顶高帽子给你的学生戴,让他们天天带着荣誉回家去。说句大实话,没有人不喜欢别人用赏识的目光看自己,我们成年人都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何况小孩子呢。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不吝啬自己赞赏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一个微笑,一个温暖人心的眼神,一句学生耳边悄悄的赞扬的话,一行留在学生作业本上赞赏的文字,都足以能让一个小孩激动很久,甚至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轨迹。试想,我们如果打心眼里真心喜欢欣赏学生,他们能不掏心给你,真心信任你吗?而师生关系和谐随意了,这样一种氛围中的课堂教学,学生能不畅所欲言,个性能不得到舒展吗?
二,尊重选择,变“千人一面”为“我心我需”。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欣赏感悟都必然带有浓重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喜好、阅读方式、思维模式来束缚限制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变“千人一面”为“我心我需”。
1、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作阅读感悟。
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相同。语文教材,特别是现在的苏教版有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式段式,如《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桂林山水》《迷人的张家界》等等,这些课文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挖掘才会深入,对文章的理解相应就更到位了。我刚刚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的《迷人的张家界》,他一反传统的课堂模式,一上课就问学生知道哪些有名的旅行家?学生答知道徐霞客和马可。波罗,他当即组成两个旅游团:徐霞客旅游团和马可波罗旅游团,接着支老师让两个旅游团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点,把自己当作一个优秀的导游来向游人介绍风景,并强调作为一个优秀的导游,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朗读水平要高,其次要善于用新颖有趣的传说把游客所见到的景物讲得趣味横生,这样游客才会游兴大增。学生听了兴致盎然,立即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点先练习朗读,而后穿插自己认为合理有趣的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串成解说词,课堂散发着个性的想象,让所有听课老师内心暗暗叫绝!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感悟。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变得热爱学习。这不禁让我想到同一课不同的教学方式处理的两个教学片段。《九寨沟》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旅游胜地九寨沟的自然景观、珍禽异兽。文辞清新,尤其是描绘湖泊的那一段让人如身临其境,久久迷醉其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自读后,老师提问:你最喜欢湖泊的什么特点?学生圈画有关语句,讨论。
2、教师指名汇报学习情况,结合解词析句。
3、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景物的美,读出对湖泊的喜爱之情。
虽然,这个语段的教学,老师也注重了“悟”的过程和语言智能的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语言积累等方面也得发展,但总是在老师设计好的框框里学,被动,热情不高,感悟和体验都不深。
第二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教师:同学们,我们准备参观九寨沟的湖泊,现在你就是导游,你要用最拿手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这个景点,看谁赢得的游客多。于是学生分组学习,或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谈谈、读读、议议;或用绘画的形式,画一画湖泊美景;或收集资料,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湖泊的图片、资料等。
2、组织交流汇报。
一些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画的湖泊,例如:我画了一个清澈透明的湖泊,湖底画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因为课文里写着“湖底石块色彩斑斓”。又如:我把青山、白云等各种倒影画在水面,因为课文中讲‘雪峰、森林、蓝天、白云倒映在湖水里,湖水五彩缤纷,被称为“五花海”回“五彩池”。一部分学生用朗读的方法,教师配上课件,视觉听觉相融,意境悠然美妙。几个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照片、资料,这就走出课文,开拓了学生视野。还有一位学生说他曾经去过九寨沟,向大家介绍了我亲眼目睹的湖泊„„
以上教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尊重、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上充满了乐趣,形成了主动、生动和互动的个性化氛围。
三、创设情境,变“三尺讲台”为“旋转舞台”。
1、抓可拓展文章内容的表演情境。
如一位老师教学〈乌鸦喝水〉,在理解文章结束后,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来表演,为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和想象,他在改编前特意指出:乌鸦很聪明,会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朋友更聪明,大家动脑筋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待会老师要请这些聪明的小乌鸦上来表演。结果,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产生了:一同学戴着乌鸦头饰,嘴里衔着一根空心的草杆,他把草杆插入瓶子中,美美地吸了一口,还幽默地拍着肚皮说:好爽啊,真是晶晶亮,透心凉。富有创意的表演一下子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创造欲望,有同学找来塑料袋,把瓶子里的水倒入袋子中,一下喝到了水;有的同学把瓶子斜放着,也喝到了水等等。
2、抓能激发学生灵性的问题情境。
古诗意蕴深厚,音韵和谐,但难以理解更难以进入诗境,悟出诗情。一般教师教古诗都采用读诗题,解诗句,知背景,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程式化地去教,往往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了无生趣。我在教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就抓两个能激发学生灵性的问题,创设情境。
A、学生初读了诗歌之后,我便发问:“同学们猜,那黄四娘家都会有什么花?”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说开了:桃花、李花、杏花、水仙花„„我马上追问:“诗中写的花有可能是水仙花吗?读诗句想一想。”
学生回答不可能,因为诗中所写花“千朵万朵压枝低”,水仙花是草本植物不可能压枝低。我让学生继续想象,诗中的花还有可能是什么花?
又有学生答桂花。我进一步追问:“可能有桂花吗?”学生认为不可能。因为桂花是八月份开的,而诗中写的是春天景色。“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诗句就可以看出。接着我小结:诗中的花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这些花组成的画面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会,可以为诗句配画,也可以用一段话来描绘,还可以找找相关的文章来体会。学生自学后各组挑选的代表交流本组学习的收获,内容颇丰,气氛活跃。
B、而后,我又发问:诗句中说花不仅多,而且美,作者为什么还要用“独自寻”呢?只要一出门,不就可以看到这些花了吗?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背景资料说:“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成都写的。历经安史之乱的成都一片荒凉,到处是战争的创伤。像诗句中所写的景象实在是太少见了,所以作者要找寻。”或“历经战争的杜甫心情十分苦闷,需要找到一种安慰,所以就独自出门去赏花了。”我予以表扬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全诗,读出作者的喜悦,读出作者淡淡的哀愁!
就这样,整个课堂看似浑然天成,其实是老师善于抓住问题的情境,这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内在的灵气散发出来,课堂也就个性十足了!
3、给学生舒展心灵的批判情境。
我记得以前有一篇课文《电脑管家》,大致内容是讲电子计算机可轻松地管理长城饭店,说实话,那里面的电脑在我们现在看来早淘汰了千百次了。象这样文章内容或思维方式与时代已经脱节的课文,如《落花生》,或《丰碑》等思想上明显有“高大全“的感觉,不太真实甚至人文精神匮乏的文章,我觉得可以大胆地给学生一个批判的情境,让学生放手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质疑,因为学生在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心灵舒展、个性张扬的过程,这样敢于面对课本敢于面对自己真实内心远远胜过学到文中什么人什么美好品质。试想,现在知识的概念外延都大大拓宽了,真理这词语也好象提得不那么频繁了,而文章本身就是人文性很强,渗透了很多个人思想情感的,很多东西难以用对与错来判断,只要有道理,都应承认其合理性,黑格尔曾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只要学生谈的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感觉想法,都应该给予支持。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连自己最真实的心都丢失了,所以我们给予学生的,更应该是真实。只有创设一个可以言论自由的批判的情境,让他们敢于说敢于辩,才对他们的将来真正有益。
四,课堂练习,变“机械重复”为“个性选择”。
关于课堂练习,很少有老师好好想想应该怎么科学设计,常常是照例做做练习册,抄抄词语之类,这些基础练习固然重要,也需要做。但是为了让课堂个性的光芒不随着课的结束暗淡,练习也要精心设计。例如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A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C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B类作业介于两者之间。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给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学生有了这分信心和决心,作业的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比如《三袋麦子》这一课的课后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A,快过年了,土地爷爷又上路了,他呀,要把聪明的小猴送给他的麦子作为节日礼物再送给其他小动物,他会送给谁,这些小动物又会怎么处理这袋麦子呢?续写童话《三袋麦子新传》。B,摘抄文中你认为描写小猪、小牛、小猴的神态动作语言特别传神的语句,并谈一谈好在哪里?C,复述童话《三袋麦子》。这一组作业设计有难有易,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有知识的创新和能力的训练,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达到了目标,也发展了各自的个性。
总之,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需要个性化的教师,个性化的教师需要个人独特的视角,更需要在权威面前的自信,坚持和灵气!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个性张扬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个性张扬
信息化社会需要个性化人才,新课程主张让学生个性张扬,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为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有用人才。
一
在教学过程中要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张扬的空间。我们在教学中不应该把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不然学生的学习就会受到教材的极大束缚,无法施展其个性。我们应当从有限的教材扩展到广阔无限的历史中去,为学生的个性飞扬提供一个广阔的天地。
二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因材施教。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思想,他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施之以不同的教育,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也常做不同回答。这种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多一点耐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因材施教。
三
要注意引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个性张扬是建立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的。对历史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历史观,使他们在对历史了解的基础上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分析与归纳,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的过程中,增强个人的稳定的个性品质,形成独立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而这恰是他们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篇:让个性在文本重组中张扬
教学片段一:
闯关游戏:我会演
课件出示体现四季风特点的四段文字,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老师朗读,在头脑中想象老师描述的情景;然后再听课件录音,边听边做动作、演感受。
如春季的风:“春风来了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的脸。春风来到小河边,柳树阿姨的‘长发’随风飘扬;春风来到花园里,花儿露出美丽的笑脸,散发出阵阵清香”……
一组的学生选择演“冬”:随着老师的描述,孩子们摆动双臂,扭动腰肢,一些男孩两手拢在嘴边做吹哨状,嘴里发出阵阵嘘声。有的孩子双手揪住衣领,耸着肩,缩着脖子,一幅非常怕冷的样子。而更多的女孩双手抱肩不停抖动,好似寒风刺骨一般。
二组的学生选择演“春”:孩子们时而轻柔地伸出双手抚摸自己的脸庞;时而歪着小脑袋“梳理自己的长发”;时而又将小手撑着下巴露出笑脸;时而又深吸一口气做陶醉状,仿佛闻到那沁人心脾的阵阵花香。……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不断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如何改造课堂呢?我想,教材是文本,是传承文化的有形载体。课堂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场所。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孜孜探求的目标。
就《画风》而言,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很快理解了浅显的内容,但意犹未尽,渴望进入风的世界,感受风的特点。但如果这时就让学生说说你还可以怎样画风,总觉得差点什么。差点什么呢?是情感体验的铺垫。风虽然看不见,但可触可感。那拂面的春风,习习的凉风,萧瑟的秋风,凛冽的冬风,多么富有感性色彩的四季风!那就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四季风的世界里,尽情寻找风与世间万物千丝万缕的联系吧!因此,当我带着学生欣赏了描写四季风的文字,让他们即兴表演时,整个课堂活起来了,动起来了!瞧,表演中那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或灵巧或笨拙的动作,无不显示了学生对文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人不禁想起了大教育家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玩中学,乐中学,使学生的脑细胞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使学生将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演绎得活灵活现。
在游戏中学习,变学习为游戏。“我会演”这一文本的补充,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使他们对知识充满了兴趣,对认知具有迫切的需要。这正是我对新课程中提出的“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一种诠释。这种因文因地而异的文本重组使课堂成为一泓活水,充满了生命活力。
教学片段二:
互动游戏:我来猜(猜词:风吹草动 风平浪静 风雨交加)
师:闯关之前请同学们先和老师合作来猜一个词,你们要是猜对了呢,老师就把这个词送给你们。
师:我说的是个四字词。第一个字是:(做下雨的动作)从天上落下来的,一滴一滴的……
生:(异口同声)雨!!
师:这第二个字是:有一篇课文叫“小马什么河”?
生:(略加思索)过!(迫不及待)雨过天晴!!
师:大家太聪明了!老师就把这个词送给你们。(引读新词)
(请六名学生上台、分组,并讲清规则)
师:(出示课件:显示“交”“动”“浪”)请第一组的同学选字。
生:我们选“交”(风雨交加)。
生(描述者):看好,第一个字是,(两手舞动,做风吹的动作)
生:(猜字者)风!……
生:(描述“加”字)一什么一等于二?(边说边将两食指交叉成“十”字)
生(猜词者):(一脸茫然)
生(台下):(也将两食指交叉成“十”字)唉呀!这是什么符号?数学符号!怎么还不知道?(特别焦急)
生(猜词者):(舒展眉头斩钉截铁)加!!风雨交加!
生(其他):(长舒一口气欢呼)耶!!
师:谁能说说“风雨交加”的意思?
生:又刮风又下雨就叫风雨交加。
生:而且风很大,雨也很大,天气很坏。
师:对!风雨交加是非常恶劣的气候,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画面)
生:(七嘴八舌)哇!这么大的风啊!呀!树都被刮倒了,我要在外面,风会把我吹跑的……
【教学反思】
我曾看到一位署名“何苦”的教师撰文说:“语文课堂应是情趣的梦幻栖息地,是学习的快乐大本营。但我们的课堂过于严肃、过于封闭、过于模式化,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忽视了孩子喜欢新奇多变的心理特点。让我们卸下‘应试’的枷锁,大胆地‘玩语文’、‘玩教学’,追求那一份我心飞翔、乐趣无限的境界。”好一个“玩语文”、“玩教学”,倘若真能“情趣栖息”、“我心飞翔”,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多么富有灵性和个性!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对未来教师这样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我认为创造性的开展活动是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延伸,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对文本进行二度开发时,可以超越文本,让活动激活原本凝固的文字,让学生身心解禁,让学习变成乐趣,让课堂成为跃动着智慧灵气的沃土。
如果说在“我会演”中我只是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在“我会猜”中则通过创设学习的快乐大本营,引导学生调动情感体验,将头脑中原有认知用富有灵气的表述语言和充满童趣的模拟动作表现出来。比如,在合作猜“风吹草动”一词时,学生是这样描述“草”的:“从土里钻出来的,嫩嫩的,绿绿的一种植物。”(边说边做向上生长的动作)猜词的学生脱口而出:“是‘草’!”学生在猜出 “风雨交加”、“风吹草动”等词语后,先让他们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再观看视频加深理解。整个猜、说、看的活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上,而是进入了词语的鲜活意境中。当学生被视频中画面所陶醉,发出由衷的感叹时,我也体会到了开展创造性活动的愉悦。
教学片段三:
闯关游戏:任我选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关。
生:(做出“V”形手势,欢呼)耶!!
师:(出示课件)题一:如果让你来画风,你会画什么?你为什么这样画?(用书面文字回答。)题二:编写有关风的谜语或儿歌。
生:全神贯注做选题;师:巡视指导。)
(时间到)师:同学们通过开动脑筋、合作学习已经写出了不少好作品,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如果让我来画风,我会画美丽的浪花,是风把海面吹起了朵朵浪花。
生:如果让我来画风,我会画麦浪滚滚,是风把麦子吹弯了腰。
生:如果让我来画风,我会画翩翩起舞的“黄蝴蝶”,大家千万别以为是真正的蝴蝶,其实是秋风把树上的黄叶吹落了,就像蝴蝶在舞蹈。
生:如果让我来画风,我会画飞翔的风筝,风姐姐在追赶风筝呢。……
生:我们写的是儿歌:
春风吹,春风吹。吹得小草绿油油,吹得花儿笑哈哈。
生:我们写的是谜语:
花儿见了摇摇摆,小树见了弯弯腰。
小旗见了随它飘,雨丝见了斜斜下。
……
【教学反思】
无论是创造性使用教材,还是创造性开展活动,最终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画风》这一课的文本重组中,我如同益智节目的组织者,领着学生在风的世界里追逐、玩耍、采撷,满载而归。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一位教师按常规教案执教时,也进行了拓展,学生的发言是“风把头发吹起来了,风把叶子吹落了……”而经过文本重组后,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对新的信息重组改造。他们由“美丽的浪花”、“翻滚的麦浪”、“翩翩起舞的黄叶”联想到“飞翔的风筝”,这诗一般的语言既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也是个性的张扬,更是情感体验的升华。我欣慰的看到,我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进行情感的铺垫,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从这一片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师只有对课文深入钻研,吃透教材,才能撷取教材的本质信息,才能重组一条兴趣盎然的、富有实效的学习课文的“最短程”,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润物无声中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