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第一篇)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张扬学生的个性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感官、发展学生思维等方式,实现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张扬,提高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张扬、个性、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导向,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形式,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慧,构建活力课堂。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语文教师要想出策略,来张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一、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热爱学习,投入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样活动,学生如果有强烈的兴趣,一定会保持热情和欲望,主动投入地坚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兴致,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在古诗《枫桥夜泊》的教学中,我绘制了枫桥夜泊图,用红色的卡纸剪了许多美丽的枫叶,在讲课的过程中,我讲述娓娓动听的故事导入,还给学生播放了远处的钟声等,随着伴奏音乐《春江花月夜》的缓缓响起,学生仿佛走进了真实的情景中,被深深吸引了,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抒发情感。教师趁势揭示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进入情境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能发展学生的灵性,开启智慧之门,发表个性化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二、让学生在充分感官中全面发展,展示自我。
语文教学活动是双边活动。语文教师要巧妙提问,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点拨学生思维,让学生收获新知识。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参与,发挥动手、动口、动脑的作用,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保持学习的最佳状态。例如,在《詹天佑》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将找到的答案用笔划出来,并作出不懂的符号。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性学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多种感官的调动,最大化地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性学习,并在自主性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通过这些方法,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保证学生课堂参与度,让语文课堂高效、活力。
三、让学生在思维腾飞中实现自我,互动学习。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文本,体会含义,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让学生抒发个性化见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发表个性化见解,辩论有意义的问题。在辩论中,让学生理解感悟知识,发挥无穷的知识,再博学的人也会有缺点,学习永无止境。教师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实现自我价值。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锻炼思维,碰撞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散发生机。如在教学《他应该感到自豪才是》中,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很多学生都回答了要挖掘事物的作用,尊重他人,并学会生活。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事物的美不美不在外表,要看有没有实际的用处。教师让学生展开讨论中,学会学习方法。教师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总结,让学生对文章的含义产生深刻的理解。这样,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得到增强,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四、让学生在多样的朗读中活跃自己,张扬个性。
小学语文课本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构建语境的描述,语言的精彩,理解深邃的思想,抒发独到的见解,引导学生感悟。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会读书,学会朗诵,学会写读后感,让学生发展智慧潜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例如:我在教学《钱学森》一课时,让学生掌握阅读重点,对课文反复阅读,通过独诵、合诵、表演性朗读、配乐朗诵等方式,感悟内心的想法和对艺术的学习态度,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让学生通过逼真的表演,丰富的语言,逼真的表演,实现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让学生感悟阅读本质,实现具体的表达,在品读课文中实现对思想内容理解的提升。
五、让学生在互相尊重中品味成功。
教师要热爱学生,并平等对待学生,师生关系促进学生提高,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言行,并密切关注学困生。教师要给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让学生的美点和亮点得到展现,引导学生互相尊重,发挥特长优势。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教师的批评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要发展自己的兴趣。语文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收获成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收获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行动起来,展现真实的自我。
教师怎样才能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教师要实施分层教学,让成绩差的学生回答浅显的问题,从书中能找到答案的问题,并多进行基础训练题和作业的练习,对于作业要及时评讲,并逐步提高作业训练难度,提高作业训练要求,让学困生在训练中收获进步,感受成功的快乐。另外,教师要及时给予激励性评价。比如,教师可以称赞学生:“你很聪明,要多一些努力,你会学得更棒。”再比如:“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通过努力,你可以学得更好。”再比如:“你的思路很新颖,看法很独特。”
这样的激励性评价,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心理上收获成长。学生也会更加喜欢上语文课,也会更加喜欢语文。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想办法,让语文课充满活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热爱学习,施展抱负的乐园。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发展个性,张扬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心灵飞扬,激扬梦想。充分展现个性的课堂,是阳光明媚的课堂,充满活力的课堂,是给学生充分发展空间的课堂。
参考文献:1.叶美形 发展学生个性 精彩语文课堂 《小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18期
第二篇:谈课堂教学中个性的张扬
谈课堂教学中个性的张扬
崆峒区兴合庄小学易金玲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张扬的呢?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在传统教学的中,老师总是居高临下,课堂要以老师为中心,严重阻碍学生个性的发挥,也不容许他们去发挥,学生只有配合老师讲好课,课堂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老师讲好”,学生任何个性的张扬会影响阻碍老师讲好的过程。而改革开放的今天,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程标准》又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换为自 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体现。教学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课堂上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有个性张扬的机会,老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该刻意去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教师要有效地组织、调控和激发学生。
学生个性的发挥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自主自愿的,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情境和心理氛围,这需要教师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和学习空间,让学生有独立的思想,鼓励学生求同的时候,更应鼓励学生求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现实状况去积极创设,适时进行课堂调控组织,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我们应该教会学生说“我不懂!”、“我还有不同意见!”、“我不赞成!”等。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自读课文时,有人习惯于默读,有人习惯于轻声读,有人习惯于大声朗读;在对问题的探讨上有人习惯于独立思考,有人习惯于合作讨论;在表达感情上,有人习惯于用富有情感的朗读,有人习惯于用自己的语言,有人习惯用写心得的方式。每一种方式的选择,对于他本人来说都是最好的,教师要给予学生以选择学习方式的机会,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营造自主学习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
师与生,生与生融为一体,实现零距离接触,零距离沟通。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我管你服从的关系,而应该是互助平等的关系。所以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里,经常询问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蹲下来听一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评一评课,对我们应该很有好处。课堂本身应该是师生互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课堂,老师不是圣人,也有很多不懂的知识,学生提出问题对老师进行考验,也是教师学习的一种方式,所以针对学生的抵触或反问,教师不能有师道尊严的思想,要虚心学习,诚恳应对,更不能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嫉恨学生。
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人云亦云是谈不上什么个性的,随大流是产生不了个性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只要有价值,都是难能可贵的个性火花,我们就要肯定、鼓励。在教学中,我们要找到学科教学与生活的结合点,把学生带入生活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是新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进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桂林山水》可以组织学生为桂林设计广告语活动;教学《田忌赛马》时可以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赛马现场直播的形式组织教学。多开展学科实践活动,放手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到知识,在玩中学知。当然,要避免随意的放养活动,不能把“随意”当开放,把“不管”当研究,把“四人小组”当合作。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进行自学、分析,获得一种独特的体验。这种体验,不必过分理性化、标准化。有句话说的好:“告诉我的我会忘掉,展示给我看的我可能会记住,参与其中的我会真正理解”,教师们应该从这句话中得到启示,从繁杂的教学思绪中解脱出来,这样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都很轻松愉悦,教师可以在愉快的教学工作中享受生活,学生也可以在开放的学习中茁壮成长,从而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老师课堂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课堂上学生个性的张扬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认准道路坚持走下去,不能奢望短期内达到长远目标的要求。
第三篇:让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张扬
让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张扬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这是17世纪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它一语道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社会需要创新人才。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所谓人文性,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承认个性差异,尊重独特个体。因此,在语文这门大课程中的教学中倡导个性是一种方向,那么怎么在语文课堂中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实施个性化教育呢?在实践中我潜心研究,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改变角色,课堂变“冷色调”为“暖色调”。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孩子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搞得老师象没有感情、不苟言笑的零碎知识传播器。学生呢如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说话一个口吻,思维一个模式,更不敢说不敢问。事实上,只要是人,都希望时时生活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拥有自由,感觉平等、尊重,小孩子就更需要自由表现自己的机会,还他们活泼、纯洁、可爱的真面目。这就要求课堂教师应象一个调色师,用真挚的心灵,宽阔的胸襟,信任的目光,赏识的态度营造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气氛,让课堂充满暖色调。学生自然就消除了顾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潜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个人认为个性化的课堂需要教师扮演的角色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天才的组织者
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是佛都是不大说话的,只有小鬼小仙才会喳喳叫!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少用语言,把说话的机会表达见解想法的时间让给学生。多用眼神、表情、动作去暗示、组织学生,老师应该象能串起散落的珍珠的巧匠,把课堂变成闪烁着学生璀璨光芒的项链。
2、示范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教师,课堂上要能露一手。敢于并乐于对学生说:“我读给你听,我写给你看,我演给你看。”小学生正处在模仿力极强的时候,有时你分析半天,搞得心力憔悴,还不如示范那么一下,很直观很形象,学生很容易就领悟了!
3、点拨者
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能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时机,巧妙点拨,在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议得有滋有味时点那么一下,学生便豁然开朗,深入到文字更深沉的境界。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观摩课《梅兰芳学艺》中,于老师的点拨真的精彩。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可是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不是唱戏的料子。他让学生加上动作表情朗读,看看谁象那位师傅,学生越读越有师傅对梅兰芳演戏不甚看好的味儿,他顺势说:“小朋友,读书很有意思吧,在读、体会的过程中你们知道‘料子’一词的意思了吧!谁来说给李老师听听?学生说了很多:什么就是不适合演戏啦,演戏这行梅兰芳不可能有成就啦等等!语言富有个性,又自然无雕琢!
4,激励者
有这样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准备一百顶高帽子给你的学生戴,让他们天天带着荣誉回家去。说句大实话,没有人不喜欢别人用赏识的目光看自己,我们成年人都那么在意别人的评价,何况小孩子呢。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应该不吝啬自己赞赏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一个微笑,一个温暖人心的眼神,一句学生耳边悄悄的赞扬的话,一行留在学生作业本上赞赏的文字,都足以能让一个小孩激动很久,甚至影响到他今后的人生轨迹。试想,我们如果打心眼里真心喜欢欣赏学生,他们能不掏心给你,真心信任你吗?而师生关系和谐随意了,这样一种氛围中的课堂教学,学生能不畅所欲言,个性能不得到舒展吗?
二,尊重选择,变“千人一面”为“我心我需”。
教育不是告诉。语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欣赏感悟都必然带有浓重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喜好、阅读方式、思维模式来束缚限制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变“千人一面”为“我心我需”。
1、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作阅读感悟。
学生知识经验相异,兴趣爱好有别,内心需求也不尽相同。语文教材,特别是现在的苏教版有许多课文都采用并列式段式,如《北大荒的秋天》《东方之珠》《桂林山水》《迷人的张家界》等等,这些课文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重点精读,只有学生能自由地把学习的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上,挖掘才会深入,对文章的理解相应就更到位了。我刚刚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的《迷人的张家界》,他一反传统的课堂模式,一上课就问学生知道哪些有名的旅行家?学生答知道徐霞客和马可。波罗,他当即组成两个旅游团:徐霞客旅游团和马可波罗旅游团,接着支老师让两个旅游团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点,把自己当作一个优秀的导游来向游人介绍风景,并强调作为一个优秀的导游,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朗读水平要高,其次要善于用新颖有趣的传说把游客所见到的景物讲得趣味横生,这样游客才会游兴大增。学生听了兴致盎然,立即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景点先练习朗读,而后穿插自己认为合理有趣的神话传说、民间传说串成解说词,课堂散发着个性的想象,让所有听课老师内心暗暗叫绝!
2、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阅读感悟。
有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当儿童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时,他就能够学好,并变得热爱学习。这不禁让我想到同一课不同的教学方式处理的两个教学片段。《九寨沟》这篇文章介绍了我国旅游胜地九寨沟的自然景观、珍禽异兽。文辞清新,尤其是描绘湖泊的那一段让人如身临其境,久久迷醉其中。
第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自读后,老师提问:你最喜欢湖泊的什么特点?学生圈画有关语句,讨论。
2、教师指名汇报学习情况,结合解词析句。
3、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读出景物的美,读出对湖泊的喜爱之情。
虽然,这个语段的教学,老师也注重了“悟”的过程和语言智能的培养,学生在语言表达、语言积累等方面也得发展,但总是在老师设计好的框框里学,被动,热情不高,感悟和体验都不深。
第二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
1、教师:同学们,我们准备参观九寨沟的湖泊,现在你就是导游,你要用最拿手的方法向大家介绍这个景点,看谁赢得的游客多。于是学生分组学习,或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美景,谈谈、读读、议议;或用绘画的形式,画一画湖泊美景;或收集资料,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湖泊的图片、资料等。
2、组织交流汇报。
一些学生展示并介绍自己画的湖泊,例如:我画了一个清澈透明的湖泊,湖底画些五颜六色的石块。因为课文里写着“湖底石块色彩斑斓”。又如:我把青山、白云等各种倒影画在水面,因为课文中讲‘雪峰、森林、蓝天、白云倒映在湖水里,湖水五彩缤纷,被称为“五花海”回“五彩池”。一部分学生用朗读的方法,教师配上课件,视觉听觉相融,意境悠然美妙。几个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照片、资料,这就走出课文,开拓了学生视野。还有一位学生说他曾经去过九寨沟,向大家介绍了我亲眼目睹的湖泊„„
以上教学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尊重、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课堂上充满了乐趣,形成了主动、生动和互动的个性化氛围。
三、创设情境,变“三尺讲台”为“旋转舞台”。
1、抓可拓展文章内容的表演情境。
如一位老师教学〈乌鸦喝水〉,在理解文章结束后,让学生把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来表演,为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有自己的个性思维和想象,他在改编前特意指出:乌鸦很聪明,会想出好办法喝到瓶子里的水,我们小朋友更聪明,大家动脑筋想一想,还有哪些办法能让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待会老师要请这些聪明的小乌鸦上来表演。结果,一个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产生了:一同学戴着乌鸦头饰,嘴里衔着一根空心的草杆,他把草杆插入瓶子中,美美地吸了一口,还幽默地拍着肚皮说:好爽啊,真是晶晶亮,透心凉。富有创意的表演一下子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创造欲望,有同学找来塑料袋,把瓶子里的水倒入袋子中,一下喝到了水;有的同学把瓶子斜放着,也喝到了水等等。
2、抓能激发学生灵性的问题情境。
古诗意蕴深厚,音韵和谐,但难以理解更难以进入诗境,悟出诗情。一般教师教古诗都采用读诗题,解诗句,知背景,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程式化地去教,往往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了无生趣。我在教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就抓两个能激发学生灵性的问题,创设情境。
A、学生初读了诗歌之后,我便发问:“同学们猜,那黄四娘家都会有什么花?”学生在下面议论纷纷,说开了:桃花、李花、杏花、水仙花„„我马上追问:“诗中写的花有可能是水仙花吗?读诗句想一想。”
学生回答不可能,因为诗中所写花“千朵万朵压枝低”,水仙花是草本植物不可能压枝低。我让学生继续想象,诗中的花还有可能是什么花?
又有学生答桂花。我进一步追问:“可能有桂花吗?”学生认为不可能。因为桂花是八月份开的,而诗中写的是春天景色。“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诗句就可以看出。接着我小结:诗中的花是多种多样的,那么,这些花组成的画面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会,可以为诗句配画,也可以用一段话来描绘,还可以找找相关的文章来体会。学生自学后各组挑选的代表交流本组学习的收获,内容颇丰,气氛活跃。
B、而后,我又发问:诗句中说花不仅多,而且美,作者为什么还要用“独自寻”呢?只要一出门,不就可以看到这些花了吗?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背景资料说:“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后杜甫在成都写的。历经安史之乱的成都一片荒凉,到处是战争的创伤。像诗句中所写的景象实在是太少见了,所以作者要找寻。”或“历经战争的杜甫心情十分苦闷,需要找到一种安慰,所以就独自出门去赏花了。”我予以表扬后让学生配乐朗读全诗,读出作者的喜悦,读出作者淡淡的哀愁!
就这样,整个课堂看似浑然天成,其实是老师善于抓住问题的情境,这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内在的灵气散发出来,课堂也就个性十足了!
3、给学生舒展心灵的批判情境。
我记得以前有一篇课文《电脑管家》,大致内容是讲电子计算机可轻松地管理长城饭店,说实话,那里面的电脑在我们现在看来早淘汰了千百次了。象这样文章内容或思维方式与时代已经脱节的课文,如《落花生》,或《丰碑》等思想上明显有“高大全“的感觉,不太真实甚至人文精神匮乏的文章,我觉得可以大胆地给学生一个批判的情境,让学生放手对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质疑,因为学生在谈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的过程其实就是心灵舒展、个性张扬的过程,这样敢于面对课本敢于面对自己真实内心远远胜过学到文中什么人什么美好品质。试想,现在知识的概念外延都大大拓宽了,真理这词语也好象提得不那么频繁了,而文章本身就是人文性很强,渗透了很多个人思想情感的,很多东西难以用对与错来判断,只要有道理,都应承认其合理性,黑格尔曾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只要学生谈的是自己心灵深处的感觉想法,都应该给予支持。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连自己最真实的心都丢失了,所以我们给予学生的,更应该是真实。只有创设一个可以言论自由的批判的情境,让他们敢于说敢于辩,才对他们的将来真正有益。
四,课堂练习,变“机械重复”为“个性选择”。
关于课堂练习,很少有老师好好想想应该怎么科学设计,常常是照例做做练习册,抄抄词语之类,这些基础练习固然重要,也需要做。但是为了让课堂个性的光芒不随着课的结束暗淡,练习也要精心设计。例如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作业设计成ABC三个等级。其中,A类作业偏重于综合能力的运用,C类作业偏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积累,B类作业介于两者之间。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水平选择作业,就能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这是专门给我设计的作业,我一定能完成好!学生有了这分信心和决心,作业的质量自然而然就提高了。比如《三袋麦子》这一课的课后作业,我是这样设计的:A,快过年了,土地爷爷又上路了,他呀,要把聪明的小猴送给他的麦子作为节日礼物再送给其他小动物,他会送给谁,这些小动物又会怎么处理这袋麦子呢?续写童话《三袋麦子新传》。B,摘抄文中你认为描写小猪、小牛、小猴的神态动作语言特别传神的语句,并谈一谈好在哪里?C,复述童话《三袋麦子》。这一组作业设计有难有易,既有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有知识的创新和能力的训练,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达到了目标,也发展了各自的个性。
总之,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需要个性化的教师,个性化的教师需要个人独特的视角,更需要在权威面前的自信,坚持和灵气!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第四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张扬
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个性张扬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了作品的再创造。同时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也会见仁见智,因此课堂才有了思想的碰撞,才有了生机。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用赞赏的目光看待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际教学中笔者在以下方面作了尝试。
一、让学生自选内容和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学生一旦找到了适合自己学习的内容和方法,便可在很少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那么,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学《石榴》一文时,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自由地选择喜欢的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然后说说你学会了什么。”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则动笔圈画,有的同桌之间还互相讨论。在学生充分学习之后,全班交流时出现如下精彩的片断:
生甲:我选择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我知道了石榴是在春天抽枝长叶,夏天开花,而且花有点像小喇叭。
生乙:我也学习了第二自然段,通过比较我知道了这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在吹呢。”中的“活泼”、“吹”这两个词把石榴花写活了……
生丙:我选择学习了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和同桌讨论我明白了文中“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一句并不是石榴真地“扒”,而是由于石榴刚结果的时候很小,但随着它的张大,把身边的叶子撑开了,就像小娃娃用手扒开一样。
通过以上的教学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二、让学生自主设疑和解疑。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疑点,有问题,才能有思考,有创新。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文章的重点处设疑,或在文章的题眼处生疑,或在文章的“空白”处找疑……进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解疑,或反复阅读,或查找资料,或联系上下文等等。
如在教《卧薪尝胆》一文时,出示课题后,教者问:“同学们看了课题后有什么想法?”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许多问题:
1、“卧薪尝胆”是什么意思?
2、是谁“卧薪尝胆”?
3、他为什么“卧薪尝胆?”问题出来后我又引导学生:“这些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学生有的说:“查字典。”有的说:“读书。”……教者顺势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攻克一道道难题。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阅读的能力不断提高。
三、让学生自由地“说辩”。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针对学生在议论时的非常规的见解,我们要让学生展开不同意见的说辩,让学生在议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对于那些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只要是学生在思考中得出的就应该及时给予正面评定和表扬,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如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詹天佑》第三课时,教者提议让学生给“京张铁路”起一个名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立即展活跃起来。“中国第一路”、“爱国路”、“扬威路”、“詹天佑路”等等路名,这充分地说明了学生已把文章的中心内化到了自己的心中了。又如笔者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后引导学生围绕“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这一话题展开辩论。学生辩论时呈现如下片段:
正方: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并不累,也不苦。虽然老人每天要上下扫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这在别人看来可能很辛苦,但对于他来说却充满乐趣,因为他总是扫一程,歇一程,而且还把好山好水欣赏一翻,况且他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绿色”大米和青菜,呼吸着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这样的生活充满的诗意。
反方: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很累,也很辛苦。因为天游峰这么高又是这么险,一般年轻的游客来游玩登山都会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半途而废。而他却已是一个本该退休的七十岁的老人了,况且他爬上爬下还要扫台阶,该是多么的辛苦呀!对方辩友的家长有没有让你们七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干这样重的活呀!难道说这位老人不累吗?
……
通过这一次辩论的开展,笔者深深地感受到课堂中只要教师给学生说辩的空间,学生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地发挥,他们的思维便能在交往中产生摩擦、碰撞,这样学生的个性不仅得到了张扬,而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也较为深入。
总之,阅读是个性化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张扬个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
第五篇:让个性在文本重组中张扬
教学片段一:
闯关游戏:我会演
课件出示体现四季风特点的四段文字,学生边看大屏幕边听老师朗读,在头脑中想象老师描述的情景;然后再听课件录音,边听边做动作、演感受。
如春季的风:“春风来了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的脸。春风来到小河边,柳树阿姨的‘长发’随风飘扬;春风来到花园里,花儿露出美丽的笑脸,散发出阵阵清香”……
一组的学生选择演“冬”:随着老师的描述,孩子们摆动双臂,扭动腰肢,一些男孩两手拢在嘴边做吹哨状,嘴里发出阵阵嘘声。有的孩子双手揪住衣领,耸着肩,缩着脖子,一幅非常怕冷的样子。而更多的女孩双手抱肩不停抖动,好似寒风刺骨一般。
二组的学生选择演“春”:孩子们时而轻柔地伸出双手抚摸自己的脸庞;时而歪着小脑袋“梳理自己的长发”;时而又将小手撑着下巴露出笑脸;时而又深吸一口气做陶醉状,仿佛闻到那沁人心脾的阵阵花香。……
【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不断在思考:如何更好地使用教材,如何改造课堂呢?我想,教材是文本,是传承文化的有形载体。课堂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场所。让充满灵性的人与静态的文本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是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孜孜探求的目标。
就《画风》而言,学生在读完课文后,很快理解了浅显的内容,但意犹未尽,渴望进入风的世界,感受风的特点。但如果这时就让学生说说你还可以怎样画风,总觉得差点什么。差点什么呢?是情感体验的铺垫。风虽然看不见,但可触可感。那拂面的春风,习习的凉风,萧瑟的秋风,凛冽的冬风,多么富有感性色彩的四季风!那就创设一种情境,唤起学生的想象,让他们在四季风的世界里,尽情寻找风与世间万物千丝万缕的联系吧!因此,当我带着学生欣赏了描写四季风的文字,让他们即兴表演时,整个课堂活起来了,动起来了!瞧,表演中那一张张红扑扑的笑脸,或灵巧或笨拙的动作,无不显示了学生对文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人不禁想起了大教育家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玩中学,乐中学,使学生的脑细胞处于高度活跃状态,使学生将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演绎得活灵活现。
在游戏中学习,变学习为游戏。“我会演”这一文本的补充,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使他们对知识充满了兴趣,对认知具有迫切的需要。这正是我对新课程中提出的“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一种诠释。这种因文因地而异的文本重组使课堂成为一泓活水,充满了生命活力。
教学片段二:
互动游戏:我来猜(猜词:风吹草动 风平浪静 风雨交加)
师:闯关之前请同学们先和老师合作来猜一个词,你们要是猜对了呢,老师就把这个词送给你们。
师:我说的是个四字词。第一个字是:(做下雨的动作)从天上落下来的,一滴一滴的……
生:(异口同声)雨!!
师:这第二个字是:有一篇课文叫“小马什么河”?
生:(略加思索)过!(迫不及待)雨过天晴!!
师:大家太聪明了!老师就把这个词送给你们。(引读新词)
(请六名学生上台、分组,并讲清规则)
师:(出示课件:显示“交”“动”“浪”)请第一组的同学选字。
生:我们选“交”(风雨交加)。
生(描述者):看好,第一个字是,(两手舞动,做风吹的动作)
生:(猜字者)风!……
生:(描述“加”字)一什么一等于二?(边说边将两食指交叉成“十”字)
生(猜词者):(一脸茫然)
生(台下):(也将两食指交叉成“十”字)唉呀!这是什么符号?数学符号!怎么还不知道?(特别焦急)
生(猜词者):(舒展眉头斩钉截铁)加!!风雨交加!
生(其他):(长舒一口气欢呼)耶!!
师:谁能说说“风雨交加”的意思?
生:又刮风又下雨就叫风雨交加。
生:而且风很大,雨也很大,天气很坏。
师:对!风雨交加是非常恶劣的气候,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画面)
生:(七嘴八舌)哇!这么大的风啊!呀!树都被刮倒了,我要在外面,风会把我吹跑的……
【教学反思】
我曾看到一位署名“何苦”的教师撰文说:“语文课堂应是情趣的梦幻栖息地,是学习的快乐大本营。但我们的课堂过于严肃、过于封闭、过于模式化,忽视了儿童的情感需要,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忽视了孩子喜欢新奇多变的心理特点。让我们卸下‘应试’的枷锁,大胆地‘玩语文’、‘玩教学’,追求那一份我心飞翔、乐趣无限的境界。”好一个“玩语文”、“玩教学”,倘若真能“情趣栖息”、“我心飞翔”,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多么富有灵性和个性!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对未来教师这样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我认为创造性的开展活动是对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延伸,这就意味着我们在对文本进行二度开发时,可以超越文本,让活动激活原本凝固的文字,让学生身心解禁,让学习变成乐趣,让课堂成为跃动着智慧灵气的沃土。
如果说在“我会演”中我只是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在“我会猜”中则通过创设学习的快乐大本营,引导学生调动情感体验,将头脑中原有认知用富有灵气的表述语言和充满童趣的模拟动作表现出来。比如,在合作猜“风吹草动”一词时,学生是这样描述“草”的:“从土里钻出来的,嫩嫩的,绿绿的一种植物。”(边说边做向上生长的动作)猜词的学生脱口而出:“是‘草’!”学生在猜出 “风雨交加”、“风吹草动”等词语后,先让他们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再观看视频加深理解。整个猜、说、看的活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上,而是进入了词语的鲜活意境中。当学生被视频中画面所陶醉,发出由衷的感叹时,我也体会到了开展创造性活动的愉悦。
教学片段三:
闯关游戏:任我选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关。
生:(做出“V”形手势,欢呼)耶!!
师:(出示课件)题一:如果让你来画风,你会画什么?你为什么这样画?(用书面文字回答。)题二:编写有关风的谜语或儿歌。
生:全神贯注做选题;师:巡视指导。)
(时间到)师:同学们通过开动脑筋、合作学习已经写出了不少好作品,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如果让我来画风,我会画美丽的浪花,是风把海面吹起了朵朵浪花。
生:如果让我来画风,我会画麦浪滚滚,是风把麦子吹弯了腰。
生:如果让我来画风,我会画翩翩起舞的“黄蝴蝶”,大家千万别以为是真正的蝴蝶,其实是秋风把树上的黄叶吹落了,就像蝴蝶在舞蹈。
生:如果让我来画风,我会画飞翔的风筝,风姐姐在追赶风筝呢。……
生:我们写的是儿歌:
春风吹,春风吹。吹得小草绿油油,吹得花儿笑哈哈。
生:我们写的是谜语:
花儿见了摇摇摆,小树见了弯弯腰。
小旗见了随它飘,雨丝见了斜斜下。
……
【教学反思】
无论是创造性使用教材,还是创造性开展活动,最终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文能力,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在《画风》这一课的文本重组中,我如同益智节目的组织者,领着学生在风的世界里追逐、玩耍、采撷,满载而归。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建构的。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一位教师按常规教案执教时,也进行了拓展,学生的发言是“风把头发吹起来了,风把叶子吹落了……”而经过文本重组后,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经验,对新的信息重组改造。他们由“美丽的浪花”、“翻滚的麦浪”、“翩翩起舞的黄叶”联想到“飞翔的风筝”,这诗一般的语言既是对文本的拓展延伸,也是个性的张扬,更是情感体验的升华。我欣慰的看到,我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进行情感的铺垫,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从这一片段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教师只有对课文深入钻研,吃透教材,才能撷取教材的本质信息,才能重组一条兴趣盎然的、富有实效的学习课文的“最短程”,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润物无声中得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