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时间:2019-05-15 13:47: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动起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第一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动起来

以前的语文课大多是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即使是课堂气氛活跃,那也是花架子,做给听课者看的。而现在的新课程提出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就是目前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那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如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

一、首先让学生互动起来

在现行的班级授课制下,师生互动被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形式,学生互动则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学生的课堂交往对象主要是教师,课堂主要是由教师主宰的世界。学生在课堂中或者只是“个人”,或者把学生当作“一个”来教,很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也限制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才能表现,忽视了学生独特的学习可能性。在教学方法上,老师的讲解分析充斥着语文教坛。即使有的老师开始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诱导,也只不过打着启发式、讨论式招牌的“问答法”在课堂中无限制地膨胀,课堂上,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一连串毫无启发性的提问,把学生往老师事先设计好的结论上赶,也不进行从容研讨,教师便匆匆归结。试想这一堂堂课下来,究竟给了学生什么知识和能力,学生在琐碎的问答中收获了什么呢?显而易见,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合作学习对学生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何谓合作学习?就是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改善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的方式,有助于构建全班教学、小组集体合作学习、学生个体学习的教学动态组织系统,通过师生、生生的多项互动交流,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个学生都表现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以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让学生真正地互动起来。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语文课上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要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引导学生生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感受问题。如我在教学《夕照》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复习前一课《海上日出》,然后让学生找“日出”的反义词,再引入新课,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找出描写日落的段落,然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劲上来了,提出了不少问题: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日落的过程的?除了写太阳外,还写了什么……

三、小组合作,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根据所提出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师生确定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通过“读书找疑,互相质疑,合作解疑”在组内开展合作学习。组长协调好组内成员的学习活动,鼓励各成员积极参与。梳理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重点讨论,达成共识。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由记录员整理好,准备在全班交流中提出来。

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学生们在研讨中自由发言,当一个同学对问题的理解遇到困难时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学习别人的优点,并在评价对方的过程中学会评价自己。这种方式把学生从单一的不平衡的师生交往和狭小的生生交流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均衡、平等的学习锻炼机会,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夕照》这一课中,学生找出了描写夕阳的句子,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说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喜欢?通过小组合作及组间交流,学生理解了句子,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

四、培养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实力

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或解决的方法,或学习效果在组内进行交流时,可通过组间竞赛展开。巩固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合作意识,调动了学生寻求最佳合作方法的积极性。如在上《巧学成语》的语文活动课中,我采用小组之间竞争方法,让学生完成成语接龙、填成语、猜成语等活动。这样,小组成员为着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经常的、合理的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争先的积极性,形成组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增强了个人进取向上的竞争意识;也使每个学生都有竞争对象,有追赶的目标,使学生始终处于竞争状态中,不断强化其竞争意识。

五、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开展实践活动

我在讲授新课之余,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进行课后延伸。如教学完《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我便要求学生调查学校以及我们周围的环境保护问题,写一个调查报告或写一份建议书。要求一提出来学生反应非常强烈,我便把全班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让他们采用实地观察、暗访、上网查资料以及采访环保模范等各种途径,每组调查一个星期,要求详细记录调查情况,在全班交流。结果各组都写了一定价值的调查报告、建议书甚至表扬稿。这样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开展实践活动,锻炼了囗语交际能力、自主合作能力等各种综合素质。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读书,参与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有创见性的体会和看法。教师也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及时掌握学生在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和疑难之处,引导学生深入自主探究。

第二篇:学生动起来

学生动起来,课堂更精彩

——学习《学讲计划》的点滴体会

最近全市上下轰轰烈烈地开展和推广“学讲计划”,即“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的行动计划。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积极投身改革新潮之中去,收获颇丰。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学讲计划”的内容,初步理解了这种教学方式的内涵。所谓“学讲方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作为主要教学组织形式,以“学进去”,“讲出来”作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导向和学习目标达成的基本要求的课堂教学方式。学讲方式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讲出来”,“教别人”的学习方式,边学边讲,调动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度、问题探讨的深度,着力培训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作为教学方式,“学进去”是通过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的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讲出来”是通过同伴互助的“做、讲、练、教”方式,用所学知识帮助同伴质疑解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在“讲出来”,“教别人”的过程中达成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的结果。从教学过程来看,“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讲出来”是“学进去”的动机和结果。

有幸听了两位老师的精彩的公开课,感觉这种教学方式的确有效。老师以前在课堂上唱主角,现在退到第二位,作为引导者和参与者出现在学生身边。教师的“满堂灌”变成了学生全员参与共同学习和探索。现场听了《花瓣飘香》这一节语文课,在教学之初教师就出示了自学要求,然后微笑着说:“孩子们请你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你们的快乐学习之旅吧!”我看到教师的笑容是真诚的放开的,学生的表情是轻松的愉快的。严肃而枯燥乏味的课堂成了孩子们学习知识探索真理的乐园。学生们的脑子里只有问题,学生们的口中只是对问题的讨论的看法,他们不担心说错挨老师批评,也不担心不会说而遭同伴的冷眼。合作、商讨、争论、竞争,我看到了活泼的课堂,搞笑的课堂,争得面红耳赤的课堂。是啊,带着这样轻松的心情去学习,孩子们怎么能学不好呢?接着又听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我发现学生们的胆子变大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敢于提出质疑,学生们说我理解能力增强了。一张张小脸因为被肯定而自豪,因为被鼓励而信心百倍。教师俯下身子融入了孩子们的讨论之中,俨然像一个大朋友一样无拘无束地商讨。在听课回来的路上老师们谈笑风生,有的老师说:“这种教学方式真好,最起码老师可以解放了。”另外一个老师说:“不是老师解放了,而是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我们真的大胆放手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学习吗?我认为,老师应该巧妙地引导,适当抓住契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回到学校我细心百倍,我想有了这样的好的学习方式,我不再口干舌燥地说教,不再一黑板一黑板的抄写了。作为一名中年语文教师我也要顺着改革大潮,跟着更新观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式,以良好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课堂,以饱满的热情对待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更好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进步。

最近一些年,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的多样的,但是无论语文课堂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务实的高效的。学讲计划所提倡的就是所谓的高效课堂,学生的课堂。下面就这段时间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点滴心得体会:

第一,语文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少数优生的课堂。有的课堂表面看上去很热闹,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只是一部分优生在“唱主角”比较差的学生在一边看热闹,稀里糊涂地喝彩。这样 优生更优秀,差生更落后。我认为语文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鼓励后进生大胆滴说出自己的看法,如果他们稍微有一点进步教师就要给予鼓励和喝彩,这样后进生慢慢就有了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二 语文教学课堂提倡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由的课堂。有的老师听了几节示范课以后,笑着说:所谓学进去,讲出来,不就是把课堂放给学生自由讨论,然后再由学生自己讲出来,教师退居其后,轻松自如嘛。也有的教师担心:这样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课堂纪律混乱,放出去,收不回来咋办呢?是的,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我再次认真研读了,学讲计划的内容,有所感悟:所谓自主学习由学生课前或者刚上课的时间段内自主学习,发现疑难,提出问题,经由教师的学生共同梳理后提取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即知识点、重难点。学生带着疑问再去讨论,同时教师给与一定限制学习的时间和进度安排的自主性,保证不同学习速度学生”异步“学习的公平机会。教师虽然退到幕后,但是还是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协助者,在学生解决不了疑难的时候,给与适当的点拨,对于重难点有针对性的指导。

第三,语文教学课堂是高效课堂,不是搞花架式的课堂。有人认为,现在提倡的“学进去”,“讲出来”的教学方式,无非是搞搞花架式,就是俗话所说的换汤不换药。我起初也是这样认为,但是经过学习和听课,才知道,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确能激发学习兴趣,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主人翁的意识,木不钻不透,理不辨不明,经过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后,显然比死记硬背老师给的现成答案要好得多,另外,也培养了学生的勤动脑筋的习惯,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变苦学为乐学。

当然,学讲计划的教学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老师我们要根据不课型,不同学段,自主变通,灵活运用。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会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最后引用屈原的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动起来

——授田听课学习心得体会

四月十九日,我们迎着春风,闻着一路花香来到了授田英才学园。在这里,我们听了李莉老师、张洪艳老师、高静老师的课。三位老师的课讲得都非常的精彩,我也受益很多。下面我就谈一谈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节课是张洪艳老师讲得《桥》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李莉老师讲得是《桥》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这一篇课文的讲解是由两位老师共同完成的。《桥》这篇课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这两节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其一,教师对文本的理解很到位。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教师对本篇课文的生字词、课文内容、表达方法一一作了指导。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汉?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教师点燃了学生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的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使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对文本的解析能力很强。其二,教学环节,紧紧相扣。授田老师采用的是集体备课的形式,教学环节的设置都是一样的,有导入激趣、前置自学、交流互学、点拨指导、内省反思五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之间都紧紧相扣。这两节课听起来,教学目标特别清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整堂课听起来非常的有条理。其三,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到位,能够导之以学。特别是李莉老师的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能够随着教学环节的依次进行,教学情境的变化语调也随之发生改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处理课文内容时,“老汉揪出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这一揪,揪出了什么?”随着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孩子们陷入了沉思,不一会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可见,教师语言也影响着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节课,我们听了高敬老师的课《四个太阳》,这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活力四射、精彩无限。这堂课所采用的模式非常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处理识字时,在游戏中学,在学中做游戏,激起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在学习当中,教师也能很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做出引导。这堂课我也有个疑问,在学生学习当中,孩子们用到了电脑,需要在电脑中打字,有的学生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但还有一部分学生只打了一两个字,教师又应该做怎样的指导呢?

以上是我学习的几点感受,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指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会找准自己的不足之处,及时弥补改正,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有时间多给自己充充电,使自己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

李俊燕2013、4、26

第四篇: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问题设计的最优化

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问题设计的最优化

新生小学校

张国庆

现代教学设计反映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映射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轨迹,决定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效果。发展性、生态性、生成性、差异性、开放性和反思性等是现代教学设计的本质特征。扬弃与超越传统教学设计的思想,重新审视与分析现代教学设计的构成要素,正确处理标准与多元、分析与综合、探究与接受、预设与生成、继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关系,是广大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

传统教学设计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上课就是执行教案,师生教学最理想的状况就是完成教案中既定的任务,而不是“节外生枝”。而基于生成性理念的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好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对话、互动并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活动。教学设计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教学设计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创设自由发挥和互动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设计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时,应运用教学机智,不断捕捉、判断、筛选、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激发“蝴蝶效应”。一个问题解决了,教师再引导、激发出新的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探究,不断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现代教学设计的分析要素应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分析(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过程分析、教学评价分析。

一、问题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思索,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例如在教学《爷爷的压岁钱》一课,因为“压岁钱”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展开读书活动。在导入部分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每年过年你们都会收到怎样的新年礼物?有的同学会说新书,有的同学会说新衣服,有的同学会说到压岁钱„„。当学生说到压岁钱时,我们相机提问:你们的长辈是怎样给你们压岁钱的?学生的回答一定与文本大相径庭,然后引出课题:爷爷的压岁钱有什么与众不同呢?请大家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学生的兴趣一定会被激发,并且增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认知、思想实际是我们教学的最大立足点,离开这一教学实际,我们的课堂永远不会成功。

二、问题设计要实现“四个关注”。

首先关注问题设计的指向。在教学设计不只是问题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基本问题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落脚点,问题设计应回应教材,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实现学生的三维目标为着眼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而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

其次关注问题设计的层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我们设计的问题百思而不得其解。问题出在哪里?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设计的问题太突兀,没有铺垫,就象不给运动员撑杆却让他跳过十几米的标杆一样,学生一看就懵了。教学中,学生要“借势”,教师就应善于“铺梯子”,在设计问题时,做好铺垫,以求“水到渠成”。

再次关注问题设计的紧凑性。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在提高课堂效益的基础上提高课堂容量一直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最好的突破口是就是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优化教学的各个环节。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衔接、密度,不能过多过滥也不能过少,要以教学内容为据,必要时进行整合整理。

最后关注问题设计的思维含量。问题要有思维的含量和容量,一般地讲,思维的梯度要降低,但思维的密度要增加。思维的梯度和密度是编写学案要兼顾两个的两点。思维梯度过高,脱离我们学生的实际,遥不可及,容易给学生造成挫折感;思维密度不够,容量太小,思维训练量达不到,也会同思维含量过少一样使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不高,整个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且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也极易发生转移,导致课堂整体效益不高。

结合《爷爷的压岁钱》一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

1、爷爷给了“我”几次压岁钱,每次都是怎么给的,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2、爷爷每次说的话,都有想说而未说出的意思,那么他想说而未说出的话是什么呢?

3、“母鸡、土地和我是爷爷最寄予希望的对象了。”你能具体说一说爷爷对母鸡、土地和“我”的希望是什么吗?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既考虑到“读懂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感受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给予的深切希望,体会爷爷与‘我’之间真挚的亲情,培养珍重亲情、珍惜生活、珍爱生命的美好品德”这一教学目标,又为学生深化阅读体验做好了铺垫,同时又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由浅入深,做到了问题设计的紧凑性,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提高了课堂的整体效益。

三、有效提问的“四个要求”

一是问题的预设性。我们反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全然现场生成性,为了实现有效教学和良好的课堂互动,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备问题”,即围绕教学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和提问模式,使问题措词正确、目标合宜。学生的一些奇怪想法和问题会在课堂中突然冒出来,这是任何一个教师都无法预料和感知的,但教师不能被这些问题“牵着鼻子走”。所以应把一些重要的问题写到教案当中。这种做法的主要作用包括:在备课时设计一些问题会增加课堂互动的可能性;事先准备好问题更有可能让学生聚集于教学的主要目标。如果教师完全依赖于课堂即兴问题就会很容易离题,过多的关注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在备课时包含一些围绕中心的问题将有助于整合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问题。发散式、高层次、加工性问题比聚合式、低层次、内容式的问题更难提出,这也就是为什么教师较少使用它们的原因。在课前准备一些此类问题,即使你不全用它们,也将有助于你注重发展学生的高水平思维能力;事先预设一些围绕中心的问题将有助于你言简意赅的阐述问题。二是问题的清晰性。如果教师想让自身的提问变得有效,他们必须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然而很多时候教师提的问题常常无法让学生明了教师究竟想要学生知道什么、回答什么、怎么回答。清晰的问题包括这样几个特点:使用简洁自然的、明确的与学生认知中水平相符合的语言;仅包括学生在回答该问题所需的词汇、术语和等待学生处理的信息,不包括无关的词语或附带说明;这些问题是直接与课堂内容或课文主题相关的,而不是“天女散花”般随心所欲的。

三是问题的启发性。要想使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探求”或思考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并“组织”答案。这意味着教师要避免问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饰性的(花哨的)问题。那些可以用对错、是非等简单回答的一类“紧随反应问题”,会让学生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即使学生在回答“紧随反应问题”时会主动地去探寻他们所学的知识,他们仍然只是在“选择”一个答案而不是在“组织”一个答案。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深邃、精确的反应,教师可以重组一下这些紧随反应问题,以期使其具有启发价值。此外,教师要避免将答案包含在所提问题之中,或自己直接回答问题。

四是问题的少量性。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次问一大串问题。结果,教师自身也无法辨别学生的答案是对所有问题的回答还是每一个不同的答案都对应一个问题,而学生们则会对教师问了一个问题后又马上改变措词重新设问而感到惘然。这导致了两个问题:第一,学生对那个最初问题的思考被打断了;第二,改变措词后的问题常与原来的问题大相径庭,从而使学生认为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所以教师要注意一次问少量的问题,有时一两个就够了。要尽量做到少而精,那些理解、记忆类问题,除去涉及为高认知水平问题做铺垫的记忆类知识外,大多数可略去不问。《爷爷的压岁钱》一课中三个问题的设计,可以清楚地让学生从答案中体会文本的含义,让课堂聚而不散,让学生启之即发,让答案精准无误,从而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本文的重难点,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师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拥有量,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和主动思维,所以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一是因为多则易滥,出现“满堂问”,过多的问题使教学整体出现分散化倾向,冲淡了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淹没了教学重难点。二是因为问题一多,答问时间必然缩短,那么即使教师提出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时间上也不允许学生深入思考,结果或者学生做出简单反应,或者教师代之回答,开启学生思维的目的不能达到。

第五篇: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语法语境化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使语法语境化

摘 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英语语法教学的语境化,讨论了以往语法教学的费时低效问题,提出了语境在语法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倡课堂设计语境化。

关键词: 语法 语境 英语教学

一、语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法基础不是很牢固,学生总感觉学习到了某个阶段后,就很难再取得更大的进步,所以教师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巧妙穿插语法知识训练,但是,纯粹的语法规则的讲解因为其枯燥无味的性质而收效甚微。

学生已接受了十几年的“填鸭式”应试教育,虽然有意愿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基础较差,不会主动学习,只依靠短暂的课堂教学,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大部分老师采用的是传统的结构主义教学方式,在上课前充分备课,罗列大量的语法规则,广泛举例,讲解得口干舌燥,通过一大堆练习给学生操练,希望学生能巩固加深基本语法知识。但教学结果往往是老师辛辛苦苦,学生昏昏欲睡,于是教师抱怨学生不学,学生抱怨老师上课太无聊。

二、语法教学的课堂形式

自十六世纪后期,英语语法教学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纵观其发展历史,主要经历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交际语言教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方法。其中语法翻译法和交际教学法是对我国外语教学产生过深远影响的教学法,而且目前仍然被一些教师所使用。

语法翻译法以句子为基本教学单位和语言练习方式,以母语和外语的互译为主要学习活动形式,主要是教师先讲解语法规则,后举例说明,再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并反复操练给定的语法形式,从而促使学生模仿、生成相同的语法形式。教学过程一般是:先教字母的发音和书写,然后系统地教语法,最后阅读原文。语法课的安排顺序一般是先讲词法,后讲语法。

随着交际教学法的盛行,语法教学一度不受重视,甚至被一些老师完全抛弃。交际法倡导教学过程交际化,主张语言在课堂上只是交换和获取信息的手段,要尽量用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实际任务组织教学活动。在具体教学中,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意义和交际功能,强调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和情景,强调语言使用的流利。除非语言中的语法特征得到认知处理,否则语法信息无法被摄入进中介语发展系统。由此可见,语言学习和语言交际并不如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在1989年,Willing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过分忙于交际,学习者在交际活动不能学到语言。”交际法中使用的语言大多简短、句法单一,类似洋泾浜语,对语言习得并无积极作用。

三、语境与语法教学

根据语言习得规律,单纯语法知识的记忆不能保证语言使用的正确。要使学生的语法知识在能力训练中得以内化,语法教学必须改变过去“满堂灌”的现象,结合具体的语法语境教学语法。语法教学不能脱离语境,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用,准确把握语言项目的运用形态,在运用层面设计教学活动,在真实运用的活动中进行操练。教师和学生都要明白,必须在语境中学语法,在运用中练语法,在练习中巩固语法,唯此才能在语法教学中取得好的效果。

Stern认为,语言教学包含四个重要概念:语言观、学习观、语言教学观和语言教学环境,其中语言教学环境起决定性作用。他将语言教学环境分为三个维度进行讨论:语言环境、教学场景、语言教学背景。语言环境指整个社会、文化、政治大环境,涉及语言和语言教学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及教学某种语言的社会语言学语境等问题;教学场景指语言教学在学校教育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及二语教学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语言教学背景主要指语言学的历史、学习传统,以及教育学理论等。

将语法教学融入特定语言环境之中并灵活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学有所用。借鉴母语习得规律,遵循二语习得规律,从情境中引出语言现象,将抽象的语法规则转化为具体的语言事实,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特点设计不同的语境,在相应的语境中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感知、体验和发现语法规则,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归纳、认识并内化某一语法规则的具体使用情况,并理解其语义限制和使用条件,如此语法教学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不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语法规则或用法上,而应将注意力放在学生对新语法意识成功的体验上,其途径表现在学生对教师有针对性的语法情景设计能作有意义的语言反应上。这种有意义的语言反应,因为有该语法概念作为内核,可使学生的语法意识得到体验。这种精心设计的情景重复出现频率越多,学生语法意识的成功体验便越深刻。等到这种成功的体验积累到一定数量时,教师对语法规则或用法稍加点拨,便会使这种体验升华到理论高度,深层地储存在大脑的记忆库中,使语法知识与语法技能合二为一。

在操练时,教师应注意使用大语境,也就是整节课用两三个大的语境,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境,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语法,所有的语法讲解的例句都围绕这些语境展开,那样的语法教学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法教学。要特别注意的是,从词典、教辅书上找一些没有语境的语句作为语法例句是没有意义的。

四、课堂设计语境化

如何在语境中进行有效的语法教学,既然我们知道语法教学对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很重要,语境在教学中提高语言技能是不可或缺的,那么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呢?关键就在于在语言形式与实际语境的使用之间如何架起一座桥梁?

英语语法教学无处不在,其实不必专门开设一门语法课,教研组长可以统筹设计,把语法点融入阅读、精读、写作、英美文化等课中,通过有趣的阅读材料,通过对情境主题的不断练习、讲授语法,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认知发展。有关美国日常生活的实例,如简历写作、处理远程交易等,有利于学生获得及扩展对美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利用新颖的活动设计,讨论阅读和作文中创造性思维技巧的训练,帮助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和交流技能。

在语法教学中,活动的设计不应该是脱离文本的,要充分利用语境提供给学生有意义的、能使学生投入的操练,而不是脱离文本的机械化练习,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语法知识的输入还是活动设计,都应该在一定语境下进行,而不是简单地记语法、做习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具备语言知识又有能力使用好第二语言。对英语教师来说,要不断学习吸收并思考新的教学方法,摒弃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设计好课堂教学,使英语学习既有趣又有效。

参考文献:

[1]Bolinger,D.Meaning and Form.London:Longman,1977.[2]Ellis,R.Does form-focused instruction affect the acquisition of implicit knowledge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2002,24:223-238.[3]Ellis,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4]Leech,G.N.&J.Svartvik.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London:Longman,1975.[5]Nassaji,H.& S.Fotos.Current developments in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grammar.Annua l,2004.[6]Norris,J.& L.Ortega.Does type of instruction makes a difference?Substantive findings from a meta-analytic review.In Ellis,R.(ed.),Form-focused instruc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PP157-213.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2001.[7]Swain,M.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u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In S.Gass & C,1985.[8]Willis,J.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Longrnan,1996.[9]陈朝晖.关于英语语法教学与交际能力培养的认知思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11).[10]戴炜栋,陈莉萍.二语语法教学理论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1]戴炜栋,任庆梅.语法教学的新视角:外显意识增强式任务模式.外语界,2006(1).[12]黄和斌,戴秀华.英语语法教学回顾与点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06).

下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动起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动起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努力让学生动起来

    努力让学生动起来 ——谈“尝试教学”之我见 颜 黎 学校至开学以来一直在推行“尝试教学”,刚开始我只是简单地将资料翻了一遍,以“三年级学生没有这样自学、交流、讨论的能力......

    学生的习作动起来

    学生的习作动起来 茨榆山中学—李胜宝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 新会区崖门镇仙洞学校坑头校区 黄薛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李家栋2011年9月28日 20:25浏览:10036评论:6318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

    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体育课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新的体育课程规范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员要充沛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自主协作,让学生参与学习进程,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但......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2

    学生动起来 课堂活起来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教学生学会学习” 已成为各国教育的热门话题。美国教育家珍妮特·沃斯和新西兰著名记者戈登·德莱顿合著的《学习......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动起来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动起来 ——《用心灵去倾听》教学反思 奉化区裘村镇中心小学周海祥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展语言,提升语文素养。他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不是教师炫......

    语文课堂教学 贵在学生参与

    语文课堂教学贵在学生参与教育规律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文化科学知识的获得,综合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通过他们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