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雨教案(简)
大班语言活动:听雨
马杭城东幼儿园 王晶晶
设计意图:
夏天到了,雨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下雨天,孩子们其实还是非常想出去走走,看看的,享受小雨滴落在手心的感觉。散文诗<<听雨>>意境优美,运用各种摹声词的叠加,让散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语言的韵律美,同时它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诠释“雨”,让孩子们沉浸之余欣喜地发现:原来雨还可以这么玩!这篇散文诗为孩子们多通道参与、感知生活“雨”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活动目标:
1.欣赏散文诗《听雨》,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学说“×××,雨点落在××上,××××” 2.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创编。
3.感受雨天的快乐,学着让自己拥有好心情。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一、说雨——感受雨与我们心情的关系
1.谜语导入:千条丝,万条线,落在河里看不见——雨。
2.提问:你喜欢下雨吗?(幼儿说说自己喜欢下雨或不喜欢下雨的理由。)
二、听雨——欣赏诗歌,交流表达对雨的经验与想象 1.从“豆豆”角色引入,引出散文诗。2.老师完整配乐朗诵散文诗《听雨》。3.理解散文诗《听雨》。
(1)提问:妈妈是怎么对小豆豆说的?(2)小豆豆听到的雨声是怎样的? 4.集体朗诵散文诗《听雨》。5.鼓励幼儿创编散文诗。
(1)提问:你们还听到哪些声音?雨点还会落在哪里呢?它在干什么?(2)以绘画形式,创编散文诗并朗诵。
三、雨趣——感知雨天所带来的快乐
1.看PPT:除了听雨,还有什么方法能让我们在雨天快乐一点呢?
2.小结:有晴天就会有雨天,无论晴天还是雨天,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好心情。
活动反思:
1.当幼儿回答不到“点子”上的时候,我怎么办?第一个问题的出现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你刚才听到了什么声音?(下雨)”而幼儿的回答是天马行空,我再次引导幼儿倾听,但是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于是就开始着急。其实这也是课堂教学机制的体现,需要自己在不断积累中获得。
2.预设的环节比较清晰,但是一旦幼儿有了环节提前的迹象,我便没有很好把握,反而一定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这也是课堂灵活性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3.散文诗中象声词的语气语调运用挖掘还没有很好地深入,可以在进行挖掘,并引导幼儿有感情地朗诵。
第二篇:虞美人·听雨教案
《虞美人·听雨》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运用三幅图画表达自己一生经历的诗词写作手法。
2、了解作者国破家亡的人生经历,感受词中所蕴含思想感情。
1、诗歌结构及双重意蕴。
2、品味本词中雨的多重含义。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
(一)作者简介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进士。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二)写作背景
一二七六年,元灭南宋。宋元之际的词人,经历了这一沧桑变故,其国破之痛、家亡之恨,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来。其中,蒋捷是颇有代表性的作家。蒋捷用词作来抒发黍离之悲、铜驼荆棘之感,表现悲欢离合的个人遭遇。但是随着南宋政权的灭亡,要振臂高呼、恢复国土是不可能的。因此,蒋捷入元后隐居不仕,尽管有人请他出来做官,也坚辞不就。蒋捷义不仕元,“抱节终身”,其人品受到后人普遍的称许。
二、诗词赏析
(一)词牌含义
《虞美人》是著名词牌之一。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思考:词牌的选择,虞美人有生离死别、悲歌之意)
(二)课文串讲
1、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这句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但具有很大的艺术容量。“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出现,传达出春风怡荡的欢乐情怀。少年时候醉生梦死,一掷千金,在灯红酒绿中轻歌曼舞,沉酣在自己的人生中。一个“昏”字,把那种“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的奢靡生活表现出来。这时听雨是在歌楼上,他听的雨就增加了歌楼、红烛和罗帐的意味。这种纸醉金迷的逐笑生涯,自然与忧愁悲苦无缘,而作者着力渲染的只是“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这样的阶段在词人心目中的印象是永恒而短暂的。以这样一个欢快的青春图,反衬后面的处境的凄凉。
2、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一幅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大辽阔、风急云低的江秋雨图,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这里的“客舟”不是《枫桥夜泊》中的客船,也不是“惊起一滩鸥鹭”里的游船,而是孤独的天涯羁旅,孤独、忧愁、怀旧时时涌在心头。这时的雨伴随着断雁的叫声。这一个“断”字,让人把它同断肠联系在一起,同亲情的斩断联系在一起,体会到一种人生难言的孤独和悔恨。“客舟”及其四周点缀的“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瑟意象,映现出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
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泊。一腔旅恨、万种离愁都已包孕在他所展示的这幅江雨图中。
3、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己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感伤,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似乎已心如止水,波澜不起,但彻夜听雨本身,却表明他并没有真正进入超脱沉静的大彻大悟之境,只不过饱经忧患,已具有“欲说还休”的情感控制能力。许昂霄在《词综偶评》中对这二句评曰:“此种襟怀固不易到,亦不愿到。”所谓“不易到”是说一般人很难有这种襟怀,所谓“不愿到”则是指这种经历实在令人不堪忍受。
4、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戛然而止。
“一任”两个字,表达了听雨人的此时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三)诗词结构:三幅图、三条线
本词上阕追忆少年、壮年听雨,下阕首句写老年听雨,构成了严谨的三段“听雨”的并列结构,而全词并未因这三段式的结构而显得断裂破碎,三条线索贯穿全词,使之浑然一体。蒋词把一生的经历切成三个片段,绘成三幅“听雨”的图面,此乃“听雨”之线。而“歌楼上”、“客舟中”、“僧庐下”,用三个方位词“上”、“中”、“下”勾勒出一个渐次衰颓的生命轨迹。前两条线皆为明线,而为人忽略的乃是第三条线,全词由少年顺写到老年,实乃从老年逆推到少年。时间的逆推过程,也是词人自我反观的过程,词人用岁月的积淀来观照自己的一生。
三幅画面前后衔接而又相互映照,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由少到老的人生道路和由春到冬的情感历程。其中,既有个性烙印,又有时代折光: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四)诗词意象:动态互生性
诗词之境全由意象生成,但蒋词之妙不在意象本身,而在三种意象的动态互生。何为三种意象?第一是时间的意象:中年—壮年—老年;第二是空间的意象:歌楼—客舟—僧庐;第三是行为的意象,听雨是贯穿时空的主题。
何为动态互生?首先是空间意象对时间意象的形象化,蒋词写人生各期之听雨,并未策马直入,而是侧写听雨之空间,用可感之空间充实无形之时间。其次是时间意象对空间的渲染,时、空意象并非单向影响而是互相生成:以少年写歌楼,赋予歌楼以青春懵懂之色彩;以壮年写客舟,赋予客舟以而立担当之色彩;以老年写僧庐,赋予僧庐知命寂寥之色彩。最后,时、空意象又融入“听雨”意象中,一则以听雨之静来反衬人生时代之动,顿生“物是人非事事休”之感;另一方面也用人生之厚重充实听雨这个轻巧的细节,让听雨不再飞花似梦、丝雨如愁。
(五)语言风格
该词的语言风格,既非苦心孤诣的字斟句酌,也非天生我才的神来之笔,而是明达快洁的娓娓道来。蒋捷许多词作都尝试引入白话,本词中“鬓已星星也”便是典型的白话。“曲化”或“俗化”在本词中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运用,而更有一番词外的意蕴——人生的沧桑最终都归于一声叹息的平凡中。不同于那些呼天抢地地悲叹不幸的肤浅之徒,蒋捷正如元人
张可久所谓的“读书人一声长叹”,这才是大寂寥、大不幸。
三、总结
历代诗人的笔下,绵绵不断的细雨总是和“愁思”难解难分的,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李重元《忆王孙》)但是在蒋捷词里,同是“听雨”,却因时间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而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通过时空的跳跃,依次推出了三幅“听雨”的画面,而将一生的悲欢歌哭渗透、融汇其中。
四、综合拓展
1、这首词写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分别指出各阶段的特点?
少年时欢乐甜蜜,无忧无虑;壮年时飘零异乡,情绪悲凉;而今鬓发斑白,愁苦满怀(或看破红尘)
2、简要分析“听雨”这一意象在词中的作用?
“听雨”是全词的线索,它将三幅不同的画面衔接为一个有机整体;三次听雨代表了人生的三种境界,使这首词容纳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内涵。
3、“红烛昏罗帐”中的的“昏”字妙处?
“昏"字在词中无暗淡昏沉的气氛,反而显得红烛高烧,罗帐春暖,甜蜜之极。它将少年风流不羁的情怀点染得恰到好处。且不论是否醉生梦死,这确实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的岁月。
4、如何理解”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中的“客”和“断”?
这一句写南宋**,将蒋捷少年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彻底击破。他飘零江湖,无所依托,在风雨飘摇中寄迹湖海。“客”字点明作者流亡他乡,无家可归;“断”字渲染了作者孤苦无依。它们与少年的的“红烛昏罗帐”形成鲜明对比,在视觉上,一个极其鲜艳明丽,一个无比萧瑟凄凉,感染力很强。
5、词中的意象?它们各什么蕴意?
词人善于用精确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变化,如少年时的“歌楼、红烛、罗帐”构成一个非常欢快、和谐的氛围;壮年时的“客舟、断雁、西风”对应,增添几分凄凉之感;老年时的“僧庐”暗示他已受佛家“空幻”思想的影响,达到心如止水的的境界。
第三篇:中班语言教案:听雨(语言)
听雨(语言)
设计思路:雨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孩子们喜欢看雨、听雨甚至玩雨…… 散文“听雨”紧密联系孩子们的生活,用自然、亲切的语气引导孩子们去倾听雨声,结构严谨,语言优美,想像丰富。我们想通过引导孩子们自由观察雨、欣赏散文“听雨”、仿编散文、游戏“小小雨点”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关注周围事物的情感,引导他们感受散文的意境美,启发孩子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大胆想像、仿编,在仿编散文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的言语美。
活动一 赏雨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关注周围事物的情感。
2、引导幼儿自由看雨、听雨,观察雨的各种形态及动态,倾听各种雨声,积累关于雨的生活经验。
3、发展幼儿的观察、倾听及想像能力。活动准备:
1、选择一个下雨天进行此活动。
2、绘画纸、笔。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到阳台自由赏雨,引导幼儿观察大雨、小雨的各种动态,仔细倾听各种雨声。指导语:你们看看现在的雨是什么样子的?你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雨点儿落到了哪些地方?找到了哪些朋友?
2、引导幼儿自由讨论自己所见到的、听到的雨。指导语:你刚刚听到雨点儿的声音了吗?看到雨点儿找朋友了吗?和你的朋友说一说。
3、引导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要求语言完整、连贯。
4、绘画:雨点儿找朋友。
活动二 欣赏散文“听雨”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
2、引导幼儿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3、发展幼儿的文学感受能力。活动准备:
1、小花蝴蝶、蝴蝶妈妈、小雨点等纸偶;画面:森林、小熊的铁皮屋、粉色荷花、有窗玻璃的房子。
2、选择一个下雨天进行此次
1、教师出示小花蝴蝶纸偶,导入主题。指导语:下雨了,小花蝴蝶不能出去玩,她舞着美丽的翅膀在 屋子里飞来飞去,嘴里嘟哝着:“没办法出去玩了,真没意思。”
2、教师边操作蝴蝶纸偶,边有感情地朗诵散文。引导幼儿讨论:小花蝴蝶喜欢下雨吗?为什们?小雨是怎样唱歌的?
3、教师出示画面,再次朗诵散文,引导幼儿理解散文内容。指导语:小雨发出“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的声音时,它在干什么?
4、教师手持纸偶,与幼儿共同讲述散文。重点指导幼儿模仿雨声,并根据散文内容分别说出小雨在干什么?
活动三 仿编散文“听雨”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及连贯讲述的良好习惯。
2、引导幼儿根据散文内容进行表演,充分感受散文的意境美,并大胆想象进行创编。
3、发展幼儿表现及大胆创编文学作品的能力。活动准备:
1、幼儿绘画作品“雨点儿找朋友”;幼儿已学习歌曲“小小雨点”。
2、蝴蝶头饰与幼文档仅供参考
儿人数相等;音乐磁带“蝴蝶”;声音效果磁带“下雨了”。活动过程:
1、放音乐磁带“蝴蝶”,教师与幼儿分别扮演蝴蝶妈妈与小花蝴蝶们在外面玩耍,导入主题。
2、放声音效果磁带“下雨了”,“蝴蝶妈妈”带领“小花蝴蝶们”进屋躲雨。师生共同表演散文“听雨”。
3、引导幼儿仿编散文“听雨”。(1)教师出示幼儿绘画作品“雨点儿找朋友”,引导幼儿讨论:窗外,小雨还在轻轻地唱,屋里,小花蝴蝶还在静静地听。小花蝴蝶还会听到什么呢?那时,小雨在干什么?(2)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仿编。
4、引导幼儿完整朗诵仿编后的散文。
5、引导幼儿玩音乐游戏“小小雨点”。启发幼儿将自己仿编的散文用到歌曲“小小雨点”中,根据歌曲内容玩游戏。
附: 听雨下雨了,小花蝴蝶不能出去玩,她舞着美丽的翅膀在屋子里飞来飞去,罪戾嘟哝着:“没办法出去玩了,真没意思。”蝴蝶妈妈慈爱地看着小花蝴蝶,然后带她到窗前:“孩子,你来听,小雨正在唱歌呢。”“妈妈你说什么呀,下雨怎么会唱歌?”妈妈向她点点头:“闭上眼睛,仔细听。”小花蝴蝶闭上眼睛,侧着耳朵,静静地听。啊,啊,听见了,听见了--沙,沙,沙,那是小雨跟森林的树叶儿在玩耍。丁,丁,丁,那是小雨在小熊的铁皮屋上翻跟头。吱,吱,吱,那是小雨钻进粉色荷花的花蕊里。嗒,嗒,嗒,那是小雨在敲自家的窗玻璃,跟自己打招呼呢。小花蝴蝶高兴地说:“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小、雨在唱一支多么有趣,多么好听的歌呀。”窗外,小雨还在轻轻地唱。屋里,小花蝴蝶还在静静地听文档仅供参考
幼儿园中班早期阅读:变色蜗牛
活动目标:
1、根据画面上实物的颜色以及人物身上的色彩猜测想象故事情节。
2、能关注画面中“第×天”的数字,并初步学习根据“第×天”的提示翻阅图书。
3、能注意倾听他人讲述,并在讲述过程中充分享受变化带来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具:绿色、橙色、蓝色、红色、黄色、紫色的蜗牛图各一个,与蜗牛颜色相同的字卡各一个,分别写上“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树叶、桔子、喇叭花、草莓和辣椒、梨子和柠檬、葡萄和茄子各一份。白色蜗牛一个。大图书一本。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蜗牛图,导入活动。
1、请小朋友仔细听听,是谁来了?窸窣、窸窣、窸窣,谁慢慢吞吞地爬过来了啦?
2、(出示小蜗牛图)看,原来是一只小蜗牛慢慢吞吞地爬过来了。你会象小蜗牛一样慢慢吞吞地爬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引导幼儿一边学爬一边嘴里说:“窸窣、窸窣,一只小蜗牛慢慢吞吞地爬过来了。”
二、引导幼儿根据字卡颜色猜测小蜗牛颜色的变化,激发幼儿的兴趣。
1、这只小蜗牛每天要吃许多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蜗牛吃了好东西以后,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
2、(分别出示字卡及彩色小蜗牛)第一天,变成了一只绿色的蜗牛。第二天,变成了一只橙色的蜗牛。第三天,它会变成什么颜色的小蜗牛呢?请你猜猜。你怎么知道是红色的蜗牛?从哪里看出来的?
3、用猜猜、找找、配对的方法,让幼儿感受蜗牛变化的乐趣。
三、引导幼儿观察大图书,并根据图书画面进行简单回忆,初步了解图书内容。
1、小蜗牛每天变来变去,真奇怪!妈妈到底给它吃了什么好吃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本大图书。
2、出示大图书封面,向幼儿介绍图书名称《变色蜗牛》。
3、教师用较慢的速度翻书,并用语言提醒幼儿注意观察食物。
4、提问:小蜗牛吃了好吃的东西就会变颜色了?
5、引导幼儿学说象声词。(采用个别与集体练习的形式,鼓励幼儿大声学一学。)
四、教师和幼儿共同阅读大书《变色蜗牛》。
五、发散思维:
小蜗牛每天都吃这么多好吃的东西,多开心。如果让你给小蜗牛送好吃的东西,你会给它吃什么呢?它又会变成什么颜色的蜗牛呢?
(鼓励幼儿用“第七天,它吃了……,变成了一只×色的蜗牛。”讲述)
附:故事:变色蜗牛
“蟋唆,蟋唆。”一只蜗牛慢慢吞吞地爬过来。
第一天,“沙沙,沙沙。”它吃了一片绿色的叶子,变成了一只绿色的蜗牛。
第二天,“嚓嚓,嚓嚓。”它吃了一片橙色的桔子,变成了一只橙色的蜗牛。
第三天,“咂咂,咂咂。”它吃了两朵蓝色的喇叭花,变成了一只蓝色的蜗牛。
第四天,“咕兹,咕兹。”它吃了一只红色的辣椒和一颗红色的草莓,变成了一只红色的蜗牛。
第五天,“咔嚓,咔嚓。”它吃了一黄色的梨子和一个黄色的柠檬,变成了一只黄色的蜗牛。
第六天,“啊呜,啊呜!”它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和一个紫色的大茄子。这回它会变成一只什么颜色的蜗牛呢?
第七天,小蜗牛,它会吃什么颜色的东西?又会变成一只什么颜色的蜗牛呢?请你想一想,画一画,再说一说。
第四篇:大班散文诗教案《听雨》
大班散文诗教案《听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初步欣赏、理解散文诗,学习象声词: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
2、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象、创编。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关注周围事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树叶、荷花等图画若干,字卡“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各一套。
3、幼儿人手一份胸饰(树叶、小屋、荷花、窗户等图案。)
4、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音像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聆听下雨)
1、师:“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下雨声)
“雨是什么声音的?大雨会发出哪些声音?那么小雨呢?”
2、“下雨天,小朋友们会做些什么?”
“你们知道下雨天小蝴蝶在干什么吗?谁来猜猜看?”(幼儿猜)
二、初步欣赏散文诗,了解散文诗的主要情节。
1、欣赏课件片段。
“小朋友说了这么多,让我们去瞧瞧,下雨天小蝴蝶到底做了什么。”(播放多媒体课件,欣赏第一段)
提问:①下雨天,小蝴蝶在做什么?
②它会听到什么呢?(幼儿猜)
③小蝴蝶到底听到小雨唱的什么歌呢,我们一起侧着耳朵仔细听。
(欣赏第二段,教师配乐朗诵)
提问:谁来说说看,小雨唱的是什么歌?
2、完整欣赏课件,学习象声词及用动作表现。
①欣赏课件,学习象声词: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引导幼儿为象声词创编动作。
师:“唷,原来小雨会唱一支这么有趣,这么好听的歌啊!窗外,小雨还在轻轻地唱,屋里,小花蝴蝶在静静地听,真美呀!我们和小花蝴蝶一起,再来听一听。不过,这次,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要把小雨唱的歌记在心里,呆会儿用动作来做一做。”(完整欣赏)
师:“小雨唱的歌真动听,谁来学一学,做一做,小雨是怎么唱歌的?(幼儿学)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出示字卡)
“小雨还唱了什么呀?”(幼儿做,集体学)
“你在平时有没有听过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的声音?” ②寻找小雨点落下的地点、动态。
师:“小雨怎么会唱出这么好听的歌的?它是落到哪儿才发出这么好听的声音呢?小雨落在这些地方好像在做什么呢?”(幼儿回答后出示图片一)
师:“它为什么会发出丁丁丁的声音的?它落到小熊的铁皮屋上像在做什么?”(出示图二)
师:“接下来它落到了哪儿?发出了什么声音?像在做什么?”(图三)
师:“最后,小雨落到了哪儿,发出了什么声音?在干什么呢?”(图四)
幼儿一起看图学说:沙沙沙,那是小雨跟森林里的树叶在玩耍;丁丁丁,那是小雨在小熊的铁皮屋上翻跟头;吱吱吱,那是小雨钻进粉色的荷花的花蕊里;嗒嗒嗒,那是小雨在敲自家的窗玻璃,跟自己打招呼呢!
三、拓展想象,进行创编活动。
师:“ 窗外,小雨还在轻轻的唱,屋里小花蝴蝶还在静静的听 ,小花蝴蝶还会听到什么呢? 那时小雨又在干什么?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一说。可以先和旁边的小朋友先说一说。”
“谁来说说看,小花蝴蝶还会听到小雨唱什么歌呢?”
四、表演。
幼儿自选扮演小雨点,四名幼儿扮演树叶、屋顶、荷花和窗玻璃进行游戏。
师:“小朋友说得可真好,小雨想和我们小朋友来做游戏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文档仅供参考
胸饰,5个人一组,商量好角色,然后听音乐来表演。”
五、结束部分。
师:“多可爱的小雨点啊!落下的声音真好听,小朋友们知道吗?大自然里还有许多比小雨点更好听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听一听。”
(离开教室。)
《风中之叶》(语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文字想象叶子随风飘荡的画面。并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
2、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有趣的描述。
3、在游戏中发挥想象,创编儿歌《落叶飘》。
二、活动准备:
1、环境布置:活动室内布置有小河、草地、马路。
2、材料准备:人手一张不同形状的树叶。
3、事先教唱歌曲《小树叶》。
三、活动过程:
1、游戏:“捡落叶”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树妈妈的小宝贝,你们猜猜是谁? 幼:是小树叶。
(2)师:一阵风吹过来,小树叶吹走了,赶紧去捡起来吧。幼儿每人捡一片自己喜欢的落叶。
(3)请幼儿描述一下自己的落叶长得什么样?并用形体动作表现出叶子的造型。(长长的、宽宽的、尖尖的、圆圆的、破一个洞的------)
2、游戏:“风中之叶”
(1)幼儿围坐在“草地”边上,边听教师的提示,边用形体进行表演。师:叶子被微风吹得轻轻动了几下(幼儿做相应的动作)。风越来越大,叶子也飘动得更厉害(幼儿改变动作)。终于叶子被风吹落下来,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幼儿再次改变动作)。风轻轻吹过,叶子的脚被风轻轻吹起,稍稍一动,有不动了(幼儿进行表达)。然后,一阵大风,叶子被吹得滚来滚去,飞扬起来,最后,缓缓地落到地上(幼儿进行表演)。
(2)幼儿听音乐,以乐曲代表风,请“叶子”(幼儿)随着乐曲“飘离树枝”,到处“飘荡”,乐曲快就飘得快,乐曲慢就飘得慢,乐曲停叶子也挺下。
3、游戏:“树叶找家”
(1)请幼儿描述自己飘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并用形体语言进行表达。(2)集体边玩游戏边进行儿歌创编,说出树叶飘到了哪里,变成了什么,在干什么。
4、游戏:“叶子宝宝与树妈妈”
师: 这么多的叶子离开了树妈妈,树妈妈好担心哦,让我们用歌声来安慰树妈妈,好吗。
幼:全体幼儿一起唱歌曲《小树叶》。结束。四.活动反思:
整堂课,都是在一个又一个的游戏中进行.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因此把枯燥的教学过程穿插在游戏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幼儿感到轻松而愉悦.让他们玩的天性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知识.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与表演能力.把在空中飞舞的叶子表现的淋漓尽致.文档仅供参考
第五篇:大班散文教案:听雨
目的:
1、引导幼儿感受散文的意境美、韵律美。
2、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像、仿编。
3、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关注周围事物的情感。准备:
1、图谱一幅。
2、小花蝴蝶、蝴蝶妈妈、小雨点等指偶。
3、音乐磁带。过程:
1、导入活动你们喜欢下雨吗?为什么?
2、欣赏散文①教师边操作蝴蝶指偶,边有感情地朗诵散文。②提问:小花蝴蝶喜欢下雨吗?为什么?小雨是怎么唱歌的?③你认为小雨发出“沙沙沙”“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的声音时,小雨在干什么呢?④结合图谱理解散文内容。提问:为什么小花蝴蝶听到沙沙沙,就猜是小雨在跟森林的树叶儿玩耍呢?“丁丁丁”“吱吱吱”“嗒嗒嗒”,那会儿小雨又在干什么呢?⑤教师手持小雨点指偶,模仿不同的雨声,要求幼儿根据散文内容分别说出小雨在干什么。
3、学习仿编①窗外,小雨还在轻轻地唱,屋里,小花蝴蝶还在静静地听。小花蝴蝶还会听到什么呢?那时小雨在干什么?②与幼儿一起到窗前听雨。③与幼儿仿编。如:“咚,咚,咚,那时小雨在马路上打鼓”“嘻,嘻,嘻,那是小雨在舔小朋友的脚丫”等。④教师完整朗诵散文,并加入幼儿仿编的内容。
4、游戏:小雨和××在音乐声中,幼儿可以把自己想像成小花、小草、石头、房屋等自己喜欢的物体,按节奏用身体动作表现它们与小雨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