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雨,读诗
听雨,读诗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我静静的遥望着窗外,喃喃着这令人惆怅的词,仿佛自己的灵魂早已回朔到千年前的红尘世事。再次抬头凝望,蒙蒙的细雨密密的下着,难道天也在哭泣吗?
我轻轻的翻开《李煜传》,就像是一个母亲在慈爱地抚摸着孩子似的。看着这些文字,连我都以为自己是那片云海的匆匆过客
不论世间怎样变迁,不论朝代如何更换,皇帝依然是掌握政治,军事,金钱于一身且受人万仰的人。历史上着名的就有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生只想讨伐匈奴的汉武帝。相反,也有残忍暴虐的秦始王,沉溺酒色的商纣王可我却钟爱他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也许人们提到他的名字的时候,想到的就是他是一位没有谋略才智,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皇帝。可是生于帝王之家,既是他个人的不幸,亦是家国的不幸。他本质上是一个文人,一个文人中的文人。念佛,填词,擅书法,钟绘画,醉生梦死,难渡情海苍茫。这样的人,又如何治理好国家呢?他不想当一代帝王,父兄却把国家兴旺压给他背负,他只是想做一个词人,如此而已,却最终落得一杯赐酒洒下了他的句点。但真正让后人记住他的,还是他那些千古不朽的词章。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作为一国的君主,李煜也实施过一些仁政的措施,减轻赋税,放宽刑罚,这应当肯定,但他在强敌面前不思进取,积极备战迎敌,而是借酒浇愁,听任国家的衰亡,大的历史形势是一方面的原因,但事在人为,只要努力,任何事总会有起色的。后来北宋发兵进攻时,南唐能够抵抗一年多,就说明南唐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国家还是有很大实力的,如果李煜再像后周世宗那样励精图治,他也许就不会落个国亡君被俘的惨痛结局。
由王子、君主到臣虏,李煜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反差。正如唐圭璋所说:他身为国王,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竭,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经历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然而富贵繁华也好,悲哀血泪也好,这些都违背了李煜的本愿。如果他出身于平凡世家,也许他就可以自由潇洒,追步巢父、许由的后尘,做一个像伯夷、叔齐式的隐士。李煜,堪比李白,却不如光绪!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场梦。李煜他可以决定百姓的生死和命运,却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平凡就是幸福!不必拥有名望与权利,只醉心于逍遥的世间,这又不是每个人所希望的么?但愿我们都不是李煜,只求化身为翱翔天空的飞鸟,自由的追求最广阔的天空。
天空终于绽开了笑容,彩虹如同是牛郎织女的鹊桥,诉说着世间最唯美的故事。我就是这芸芸众生的一员,只相信,命运就在自己的手中。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第二篇:听雨 作文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瑞脑销金兽。氤氲的香烟盘绕着融入迷蒙的雨雾。箜篌,笙箫,一派昆仑玉碎宛如风鸣的靡音,让夹杂其中的雨声竟有些单薄与苍白。红烛在飘扬的罗帐上映下一个屏息凝神的剪影,生怕一丝浓重的气息就会融掉远方的雨声。眼前是拉扯的雨丝,雨声却宛若远在他方,一阵莫名的心痛狠狠地把映着红烛的泪逼出眼眶。笙歌戛然而止,楼外,雨停。一只鸟飞翔的速度,足以让天空倾斜。辽阔的远方,是翅膀一生的隐痛。
这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怀想前世的地方。或许,前世的我,是渔人,行在溪边,取弱水中的一瓢?亦或是樵夫,坐在树下,守风华处的月露?一场小雨不经意间淅淅沥沥地洒下,我却只能坐在寂寞的高处,挽一袖流云做伴。
孤独,却不安分,像那个有着结实的胸膛和隆起的肌肉的男人,朝着那个涂满妖冶色泽的野果奔过去,奔过去。在可以看到的远方,他倒下,于是一个民族目睹了一棵树的圆寂和一片树株的新生。一直相信灼烤着他的,不是那个妖冶的太阳,而是他的一颗不安分的心。
我的血液里涌动着远古传下的烈烈的追求,忽然,我想听雨。我想赶在春天前奔跑。影子只会在自己身前的高地。我唯一的追逐,就是超越自己。
千年前乱耳的丝竹,扰目的罗帐和奢靡的红烛渐次涌上心头,我望望倾斜的蓝天,我想,我注定要为一双不安定的翅膀,留下一生的隐痛。“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眉头与心头的距离有多远?应该就是从少年到壮年。江阔云低,断续寒雨断续风。哀哀雁鸣落在客舟篷顶,我看见它们驮着雨声,一如黄昏的暮鸦驮着日色,虔诚却匆然地前行。日色总是被暮鸦在彼岸抖落,我定定凝望渐远消逝的雁群,想象它们在彼岸放下雨声,再抖落翅膀里的水珠时颤颤的高鸣。
那魂牵梦萦的彼岸啊!那里飘洒的雨声,足以促使我抖落壮年失意的忧郁与寂寥,在悲风中朝着儿时的想望迈一大步。
梦的昭示,永远向往着彼岸。
彼岸,其实是最美丽最善良的乌托邦,可每个人都忍不住欲争相踏上。谁没有在少年的轻狂中想象自己如巴尔扎克笔下的热血青年,对巴黎呼一声“我来了!”
眺望彼岸,真正的航行者含笑摇首。岸,只是次要的,而过程才是真实的追求。就像圣地亚哥,会在同鱼作生命的搏斗时呐喊一声:“嘿,岸上可不会有这玩意儿!”
梦想不是垂手可得的红果。在追求的内容里,一定要有新鲜的明天。善于掀动新的一天,就像犁铧翻开早春的青泥,也需感受生命的苏醒,领悟花朵的悸动,从中聆听曾经洒下过的雨声。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风过,手起。举起一盏悲秋,举起秋天里的某些事件,举起事件里的万丈红尘,怅怅饮酌,踽踽吟哦。酒洒愁肠,一如似曾相识的细雨。蓦然回首,却发现岁月,正从身边踉踉跄跄地渐去渐远,渐去渐远……天上一两声雁鸣,融化悠悠钟声,是谁遥指茫茫烟雨,欲说尽人生,却说不尽人生……
一颗小草让大地弯曲,一只飞鸟让天空弯曲,一茎白发,让岁月弯曲。多少人的岁月,弯曲成了追求的弧度。当从鬓间泛出缕缕白发,才知道那阵潇潇细雨,早已洒入心底。远方,远方的淅淅沥沥,唱响的却是岁月与梦想的回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湿地,那是听雨的渴望把心灼痛后洒下的泪滴。当一茎白发弯曲了岁月,当轻狂的心遍满了沧桑,怅然在人生的远方伫立,遥想出发的地方,追忆跋涉的征程,耳边总有沥沥的雨声在响,虽然每个人的雨声都有不同旋律的回荡。
第三篇:散文诗--听雨
活动目标:
1、欣赏、理解散文诗,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和意境。学习象声词沙沙沙、滴滴答、吱溜溜、叮叮叮。
2、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想像、创编。
3、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沙锤、盒子、袋子。活动过程:
一、猜猜想想,引出主题“雨”
1、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在地上看不见”
2、提问:你喜欢雨吗?为什么喜欢?(下雨可以滋润大地,当小雨落在不同的地方时,还会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二、欣赏诗歌,理解内容。
1、幼儿欣赏诗歌
(1)师: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散文诗《听雨》,请你们跟我一起说说题目《听雨》。
(2)提问:散文诗的题目是什么?小雨刚才都发出怎样的声音?
2、幼儿再次欣赏诗歌
师:当小雨发出这些好听声音的时候,它都落在哪些地方呢?我们再来听听
3、幼儿观看课件,理解内容
(1)刚才小雨落在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
(2)小雨落在树叶上,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它在和树叶干什么?(3)小雨落在伞顶上,发出滴滴答,它在伞顶上干什么?
(4)小雨钻进花蕊,发出吱溜溜的声音。为什么会发出吱溜溜的声音呢?(5)小雨落在窗玻璃上,发出叮叮叮的声音。在和窗户干什么?
4、幼儿完整欣赏,感受诗歌优美意境
师:小雨的声音多好听!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来静静地“听雨”吧!
5、幼儿朗诵
师:这首散文诗美吗?现在我们用最美的声音一起来朗诵一遍。
三、创编诗歌,大胆表达
1、提问:调皮的小雨除了落在树叶、伞顶、窗玻璃上,它还会落到哪里,发出怎样的声音?
2、幼儿大胆创编,并在集体面前表达。
第四篇:散文诗听雨
散文诗《听雨》
下雨啦,下雨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沙沙沙,沙沙沙,小雨在和树叶玩耍呢。滴滴答,滴滴答,小雨在伞顶上翻跟斗呢。吱溜溜,吱溜溜,小雨钻到花蕊里拉。叮叮叮,叮叮叮,小雨在和窗玻璃打招呼呢。
沙沙沙,滴滴答,吱溜溜,叮叮叮,小雨在唱一首多么有趣、多么动听的歌呀!
第五篇:《听雨》课堂实录
《听雨》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下面先进行咱们的课前五分钟。每组4号同学展示。
(八个小组4号生展示所背的《阅读》第十单元的语段,背得都非常流利。)
师:同学们背得都非常熟练,应该表扬。但是声音都有点小,以后背诵要放开声音。
同学们,雨是自然的精灵,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春雨更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作家笔下多情的诗篇。同学们请看大屏幕,看诗句中都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多媒体展示4幅图片,《春夜喜雨》《清明》《春晓》《渭城曲》)第一幅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生:喜 师:第二幅呢? 生:断肠 师:情感? 生:惆怅、悲伤。师:第三幅?
生:对落花的惋惜和对春的留恋。师:对。第四幅呢? 生:对游人的怀念。师:刚分别呢!
生: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师:很好。
同学们,今天咱一起来欣赏季羡林先生的《听雨》,看看他在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请骆丰采起来读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骆丰采读。
师:同学们晚自习已经把课文读了,下面咱检查一下字词。全做对的举手。看来同学们掌握得挺好。这几个字都是什么字? 生:形声字。
师:对了。记住汉字大部分都是形声字。掌握了这点,学习起汉字来就比较容易。
再找同学起来解释一下这几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金声玉振,于帅。
于帅:比喻雨声的响亮、和谐。师:很好。黄钟大吕,王玮。王玮:形容雨声高妙、庄严、和谐。
师:嗯。兔起鹘落。季老先生在文中写成兔落鶻起。生:形容雨声流畅,欢快。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都能根据语境来解释词语的含义。忧心如焚,王迪。
王迪:随着雨声的越下越大,作者的心情也越来越急切。师:不对。鞠镇远。
鞠镇远:形容内心焦急。
师:嗯,是极其焦急,就像火烧一样。
下面咱看一下作家介绍。(出示课件)成智斐读一下。成智斐读。
师:季先生精通十二国语言。同学们精通几国语言?(学生抿嘴笑。)两国吗?学生笑。季先生博学多才,所以咱同学应该怀着敬仰的心情来拜读他的文章。下面同学们就速度文章,把导学提纲上的表格填完整,理清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感情。生速读文章,并填表格。
师:同学们先把一二段中的本来这个词找出来。总共有几处? 生:两处。师:再找。生:三处。
师:对了。对应的有几个但是和然而? 生:三个。
师:好。现在来填表格。本来下雨不是什么稀罕事,但是?(生站20多人)邓成回答。
邓成:但是因为是久旱后的春雨,所以珍贵。
师:同意的请坐。加分。本来春雨是没有声音的(在楼上),但是?(生站20多人)姜人铭回答。
姜人铭:但是因为阳台顶上有块铁皮,所以有声音。师:同意的请坐。本来我搞研究讨厌雨声,但是?(生站七八个)师:李怡娇
生:但是我心中却有无量的喜悦。
师:很好。本来我没有多少雅趣,但是?这个比较难,所以老师给写上了。但是我却尽情地描摹雨声。再看下一个。本来我“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但是?(生站四五个)荣晓健回答。
荣晓健:但是我却兴高采烈。
师:很好。前两个作者给了原因,但后三个没给原因,原因在哪呢?课文中有个词是? 生:原来。师:原来是什么?
鞠镇远:原来是(读了课文的一大段)
师:找得很对,但是有点罗嗦。谁能简单地概括出来? 高云飞:因为麦苗可以得到雨水的滋润而茁壮地成长。师:很好。接着作者就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了三种植物成长,谁起来说一下?
王子川:写了麦苗、二月兰和小荷。
师:对。作者坐在阳台上联想到这三种植物的茁壮成长,写得非
常形象生动。文章最后又提出了美好的希望。这美好的希望是什么?谁说?
(四五个学生站起来)张伟峰回答。
张伟峰:希望雨一直下下去。
师:对呀,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美好愿望? 张伟峰:希望雨不停地下。
师:希望农民有个好收成,希望年年风调雨顺,希望国泰民安。对吧? 生:对。
师:同学们一起把文章的脉络理顺清了,作者爱雨,原来是心系农民,表达他博大的胸怀。
咱昨晚读了另外三篇文章,请你也用上这节课的关联词“本来
但是”。我给同学们举了一个例子:《人生的最后舞台》: 本来林徽因病得很重,应好好养病,但是她却参与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抢救景泰蓝。同学们仿照这个例子,给《无声的教育家》和《觅渡觅渡渡何处》。小组讨论完成,可就一篇文章进行讨论,还可以再讨论《人生的最后舞台》。(学生讨论)
师:讨论出来的组请起来展示。(六个组的组长站起来)
一组组长:本来武训可以娶妻生子,但是他却去办义学。
二组组长:本来武训就是个乞丐,过着贫穷的生活,但是他还想办义学。
师:他想办义学呢?还是已经办成了义学? 生:办成了。
三组组长:本来武训讨了很多钱,可以自己享用,但是他却去办义学。
师:都是这篇文章吗?
四五组概括的和前三组基本一样。
六组组长:本来瞿秋白是个文弱书生,但是他却用柔弱的肩膀担起了革命的重任。
师:很好,加二分。《最后的人生舞台》就没有再说的吗? 本来林徽因是个诗人,可以在象牙塔里写作,但她却搞建筑。本来林徽因是个弱女子,还生着病,应该在家里呆着,但是她却陪丈夫去搞建筑调查。
同学们说,这四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无私,心系天下。
师:对,同学们要学习这种品质。
同学们,我们弄清了文章的脉络和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再赏析一下句子。请同学们找出写听雨的句子和后面通过作者的联想和想象写三种植物的句子加以赏析,小组合作进行。(学生讨论)哪个小组展示。
七组展示:我们组认为,听雨的这一段写出了雨的响亮、高妙、庄严、流畅、和谐。
师:很好。这个组的同学很聪明,把前面几个词的意思组合起来,就是雨的特点。
四组展示:我们组认为:这一段用了比喻修辞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很好,同学们知道联系作者的感情来赏析句子。同学们都觉得这段好吗? 生:是。
师:那咱一起把这一段有感情地读一下。生读。
师:同学们,这篇文章咱分析完了。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李桐:文章前面写我是一个介于雅和俗之间的人,后面为什么又写我完全是一个俗人?
师:这个问题提得极其有价值。谁来回答?
李怡娇:这个地方作者就想说自己喜欢雨就是因为雨能滋润麦苗茁壮成长,所以说自己俗。
师:对,作者前面还分析一下诗句,觉得自己半俗半雅,后面则直接表达喜欢雨就是因为关心农民的收成,一点不带诗情画意。李桐懂了吗? 李桐:懂了。
骆丰采:作者在联想和想象雨后植物的喜人成长,为何写二月兰不伸展的样子?
师:这个问题问得也好。谁回答?
于达成:写雨前不伸展的样子是为了和雨后的蓬勃生长作对比,突出了雨的可贵。师:对。懂了吗?
骆丰采:也可以说用了衬托的手法。师:对。一讨论,答案就有了。王迪:写听雨的那段,是不是用了博喻?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无人回答。
师:可能同学们不知道博喻是怎么回事。博喻就是把一种东西比喻为三种以上的东西。这里作者用了博喻。
师:同学们,课文分析完了。作者对雨的描写惟妙惟肖。咱也来模仿一下。
(出示两个任务:
1、从听觉角度来描写一种声音。
2、由校园的松柏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文章,用上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同学们在这两个任务中选一个,也可以糅合在一起写。(生写)
师:找同学交流一下。李桐读。
师:李桐写蝉的叫声。咱前一阶段背过一下这样的章节。李桐活
学活用,很好。成智斐读。
师:很好。他用上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把松树人格化,写得很形象。李怡娇读。
李怡娇:老师,我写得不好。师:别谦虚了,读吧。李怡娇读。师:
师:剩下点时间给同学们自己,可以摘抄好句,可以整理笔记,没写完的还可以写完。
师:同学们,布置一下作业,老师给作业起了一个名字,叫文苑漫步。(出示作业:布置作业,文苑漫步
A:阅读季羡林的《清塘荷韵》,就文章的语言、内容或主题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B:阅读第七册第八单元和第八册第五单元的文章,向为中华民族而殚精竭虑的民族的脊梁们学习。
C: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及赏析文章,摘抄描述琵琶声的那段文字,并背诵。)
同学们,这节课到此结束,下课。课后反思:作文一节没交流。
赏析句子没赏析后面写植物的句子。
(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