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_教学论(精萃)

时间:2019-05-15 04:2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书笔记_教学论(精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书笔记_教学论(精萃)》。

第一篇:读书笔记_教学论(精萃)

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教学所需要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精深的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1.精深的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术业有专攻”是做一个教师的基本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科学基础学科,他应当能够分辨清楚这门科学上的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科学思想的前沿的问题。”教师应该深入钻研自己所教学科,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应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等特点,以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一个教师如果经常在教学中显露出对所教学科专业知识的无知和浅薄,甚至出现常识性的错误,那么他就已经失去了做教师的基本资格。实践证明,学生或许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教学技巧的缺乏,但却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此外,教师还应注意其专业知识的不断更新,以保持所教学科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

2.广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当以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为中心,对相关学科知识尽可能多地了解和熟悉,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修养。教师的博学,是建立教师威信的重要条件之一,因为学生往往把教师当作“无所不懂”的知识的化身。同时,处于信息开放环境中的学生,兴趣广泛、求知欲强,常会给教师提出超越专业范围的问题,教师面临这些问题,没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修养是不行的。教师具备了广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有助于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教学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教师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修养,离不开他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和坚持不懈地日积月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诲人不倦”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学而不厌”地吸取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

3.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掌握教学教育的规律与技巧,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我的教学不过是雕虫小技。只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把学与教的规律搞清楚了,人人都可以有上百种方法把学生教好。”“教书育人涉及一系列有关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方面的问题,越思考越觉得自己所面对的未知领域极其广阔、新奇,这更激励我潜心于教学实践与理论学习中探求教书育人的真知。”

教师的教学能力。

1.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并不是简单重现教学内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常常要根据所了解的学生学习实际而对教学内容作教学法的加工处理,以使教学内容更便于教师驾驭和运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加工和驾驭教学内容的能力,表现为精心而巧妙地处理好教学中的矛盾关系:(1)取与舍。(2)主与次。(3)详与略。(4)简与繁。(5)小与大。(6)含与露。

2.多讯道教学表达能力。

(1)音声讯道。主要指口头语言及副语言表达。口头语言是最基本的教学表达手段,要求准确、精炼、生动有趣、纯洁文雅、启发思维等。而副语言一是指语言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速、节奏等;二是指笑声、叹息等无固定语义的发声。(2)形符讯道。主要指配合教学语言表达的板书、板画、模型、标本、挂图、表格等。(3)动姿讯道。主要指由人体本身的动作和姿态来传播教学信息,如眼神、表情、手势、摇头、耸肩、站姿、步态等,可称之为“人体语言”。(4)时空讯道。教学表达的空间因素如师生在交往时的人间距离及占用空间位置等,也可以丰富传递的信息,沟通师生间的联系,缩短心与心的距离。(5)综合讯道。主要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像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教学电影等。

3.组织管理能力。

(1)制订目标和计划的能力。(2)组织管理课堂的能力。(3)对各种教育影响的协调能力。(4)组织与管理班集体的能力。

4.自我调控能力。教师自我调控能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根据客观需要调控自身主体结构的能力。如教学和教育中根据社会的需要、科技的发展以及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控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的能力。

5.教学实验、研究能力。实践证明,通过进行一定的教学实验和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的水平。许多优秀教师都是一边教学、一边实验、一边研究、一边著述,逐渐成长为学者型教师的。教师要充分利用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对教材和学生有深入了解,有着丰厚的教学经历和经验的优势,学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借助教学理论的指导开展各种各样的课题实验,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6.教学直觉、想象能力。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要成功地驾驭教学过程,还要求教师具备教学直觉、想象能力。实践表明,教学最佳时机的内发、外现和准确把握,都与教师的教学敏感和教学直觉有着微妙的契机和直接的联系。这里所谓教学直觉,是指教师直接观照教学时机的一种特殊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教学双边交互影响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教学双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构成教学过程的复杂关系。教学双边关系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因素,二者的交互影响和辩证统一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1.教与学的逻辑关系。

2.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3.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

4.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偏废。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系统的和谐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能否共同组成优化结构,并作为一个和谐的系统发挥其整体最佳功能,从根本上制约着教学的最终效果。这是教学过程的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

1.教学要素的和谐优化。教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和影响要素,对教学效果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各种要素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力,是其他要素所不能取代的;并且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改善,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十分微妙的影响;而所有要素及其相互联系所共同形成的系统整体,则会产生一种更大的“合力”作用,制约着教学效果所能达到的最大值。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充分发挥各种要素的作用,改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整体合力的产生,从而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2.教学结构的和谐优化。组成教学结构的各个部分,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等,都应注意根据教学实际合理地安排其在整个结构中的地位、顺序以及时间分配,使之成为一个和谐完整的结构体系,做到合理操作、协调配合、有效控制、相互促进,则教学必然会出现整体优化的效应,即出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现象。这决不是像有些教师那样,只局限于在某个或某几个孤立部分上下功夫,而不注意将教学结构和谐优化所能达到的效果。

3.教学环节的和谐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诸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批改、课外辅导以及考核评定等,都是以各自的质量和效率保证了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计划、增强联系、环环紧扣,不仅使每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保障,而且使整个教学的流程顺利进行,使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保障。上课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固然应该重点对待,但其他环节也不应忽视,否则可能会造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致使整个教学质量和效率降低的后果。

4.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教学活动的每一细节都做到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教学的节奏就应巧妙安排、衔接有序,表现出快慢得宜、动静相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穿插得体等特点,整个教学活动严密合理、融洽统一。教学节奏的和谐优化程度,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具有整体和谐节奏的教学,可给学生美妙的艺术享受,使之在身心愉悦中接受到深刻的教育。

教学原则体系

一、民主合作原则。

民主合作原则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渗透现代民主精神,创建平等协同的师生关系与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以合作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一)创建和谐融洽的氛围,大力倡导民主教学。

(二)在平等协同的师生关系下,广泛开展教学合作。

二、系统有序原则。

系统有序原则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形成完整的体系。这是由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有序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坚持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系统地教学。

(二)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

(三)指导学生系统循序地学习。

三、联系实际原则。

又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它要求教学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传授和学习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一)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教学。

(二)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四、灵活施教原则。

灵活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教学对象、教学情境、教学条件的不同机智灵活地进行教学,以取得好的效果。它是由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过程的辩证发展特点决定的。在教学中贯彻灵活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一)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二)把握契机,适时而教。

(三)测析动态,因势随教。

五、质效统一原则。

质效统一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明确的质量意识和效率意识,通过优化教学过程,将教学的高质量与高效率结合起来。这是现代教学亟须确立的观念并在实践中贯彻的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质效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一)确保教学质量。

(二)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追求教学的质效统一。

六、审美愉悦原则。在教学中贯彻审美愉悦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一)教学中渗透审美的因素。

(二)关心学生的情感生活。

(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七、“教”“学”转化原则。“教”“学”转化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成功地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品德等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且成功地完成由“教”向“学”的过渡,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教学最终达到“不教之境”。在教学中贯彻“教”“学”转化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一)加强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二)由“教”向“学”转化要有计划、按步骤实现。

八、综合创新原则。

综合创新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条件和教学方法手段,使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克服各自的局限性;同时致力于探索和创造取得教学成功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开辟教学的“新疆域”,形成新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贯彻综合创新原则的基本要求有:

(一)综合利用、协调互补。

(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实用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主要通过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讲授安排要合乎规律,循序渐进、条理分明、重点讲授法思想观点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它是讲述、讲解、讲读、讲演法的总称。

谈话法又称问答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作充分的准备,对谈话的内容、提问的对象等作周密的安排;所提问题应紧扣教材,难易适当,立意明确,求答范围清晰;讲求提问的方式与的教学方法。技巧;谈话后教师要及时小结;谈话法要与讲述、讲解法互为补充。

讨论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课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在讨论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讨论课题或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做好充分准备;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在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小结。

演示法的基本含义是指教师展示各种直观教具、实物,或进行示范实验,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取对事物和现象的感性认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远择演示教具,做好演示准备; 演示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活动,并尽可能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形成正确的概念和表象;同时要配合讲解,引导学生全神贯注于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 演示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及时地根据观察结果作出结论。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通过观察研究获取直接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教师要编制好实验计划,做好分组和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开始时,教师应对学生说明实验的目的、进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教会学生正确地进行观察、测试和做记录;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确保实验程序科学、操作规范;实验结束后进行必要的总结。

参观法参观法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组织和带领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参观前,教师要实事求是地根据教学要求和现实条件,确定参观的目的、时间、对象、重点和地点,并做好充分准备;参观时,教师要提出具体要求,组织并指导学生参观;参观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把所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练习法是学生根据教师的布练习法的主要步骤是: 首先由教师提出练习置和指导,通过课堂及课外作的任务,说明练习的要求和方法,并作必要练习法业,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借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最后,教师在检查学生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小结,指出优缺点,并纠正错误,提出改进要求。

实习法又称实习作业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要求,在校内外一定场所从事工作,在具体教师要充分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包括制定好实习作业的计划,选好地点,准备好仪器设备等;在实习进行中,要加强指导,帮助有操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困难的学生;实习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出实习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并为每个学生写出公正、客观的评语。

读书指导法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使学生加深理解和牢固地掌握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教师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防止读书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的脱节;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 帮助学生学会阅读的指导法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又称阅读指导法。用多种方式如课堂讲读、朗读、组织读书报告会、讨论会、讲演会等指导学生阅读,以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读书的习惯。

发表教学法是由学生自由表达情感,以发展创造能力。故发表教学法亦称为创造的教发表的方法: ①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说话、讲演、作文等;②手工艺表达情意,如绘画、剪贴、工艺制作等;教学法学或创造的发表。发表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而③用戏剧、音乐来表达情意,如歌唱、演奏、演戏等。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发表的机会,指且训练手脑并用。导学生发表并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和缺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欣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引起学生的欣赏兴趣;激发学生较强烈的情感反应,使学生把欣赏教学法点出发,指导学生去认真体验和品味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并在体验和品味中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知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教给学生进行鉴赏的基本技能; 将细致的情感体验和缜密的思维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为达到学习目的服识。务。

挫折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时恰当地把握时机,下列五种情况可尝试故错教学法: ①学生情绪低落、兴趣不浓的时候;②学生注意力不故错教学法有意识地利用错例让学生去思考、争议、辨析,然后教师点拨,纠正错误,明确正确的集中的时候;③需比较分辨的时候;④学生需要教师解疑的时候; ⑤教师需要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的时候。

尝试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课本,然后尝试做练习,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的方尝试教学法可分五步进行:①出示尝试题,即提出问题;②自学课本;③尝试练习;④学生讨论;⑤教师讲解。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情境教学法要求具有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过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上的实用性和方法上的启发性。教师通过多情境教学法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或情景,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连续不断的种途径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入兴趣盎然的教学情境中,使其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根据需要,教师作精巧的点拨、讲解;及时总结转化、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完全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教师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以便学生能够拥有合适的知识基础去填补内容不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认真把握好所留空白在该知识体系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去填补空白;简单的内容教师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填补,复杂的内容则要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来填补。

纲要信号法,就是一纲要信号图示法的基本做法是: ①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详细讲解; ②出示大型的“纲要信号”图表,理清逻辑关系,突出重点难点;③让学生将“纲要信号”图表速描在笔记本上,并据此复习和巩固教师讲授的纲要信号图示法辅助工具,它通过各种信号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纲要内容;④课后把“纲要信号”图表挂在教室墙上,直到下次新课时再作更换;⑤让学生下课后,把教科书和“纲要信号”对照复习;信号图示法就是借助由教师和专家负责制作的具有科学⑥下次上课时,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信号图表。

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只能产生并成熟于教师广泛而深入的教学艺术实践,离开这个活的源泉,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就只能是一句空谈。什么是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呢?一般说来,它应具备如下条件:

1.认同感。一种教学方法能否被接受者认同,直接影响到其作用能否卓有成效地发挥出来。如果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在理智方面认同,又能使其在情感方面认同,则说明这是一种优化的教学方法。否则,就难以保证教学方法的实效。认同感是衡量最优教学方法的首要条件。

2.参与度。主要指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其积极性水平,以至师生关系是否融洽,能不能心领神会地默契配合与协作,能否达到思维共振与感情共鸣。因为教学艺术的生发点便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与合作。所以,最优化教学方法应有较高的师生参与度,较好地体现出教学的民主性。

3.综合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必须是克服了每种类型方法的局限性,而在其功能、效果、手段等方面呈现出综合化特点的教学方法。因为它综合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长处,所以才能发挥出整体最优的功能。不过,综合化不是面面俱到,而是“集优化”;也不是优点的简单相加,而是经过优化组合的新的整体。

4.时效性。指最优化的教学方法既要能取得最佳效果,又要能达到最高效率,是高效果与高效率的统一。优质高效、省时低耗应当是现代教学方法追求的根本目标。那种效果虽好,但耗时太多;或效率虽高,但效果不佳的教学方法,不能算是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双效统一是衡量最优教学方法的又一尺度。

5.审美值。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应该符合美的规律和原则,能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从而使其本身也成为审美的对象。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即是艺术性的方法,使用最优化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就是一种艺术性的劳动,审美也就成为其不可缺少的因素。具有审美价值的最优教学方法注意寓教于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教学方法最优化不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和为艺术而艺术的“象牙之塔”,而是牢固地建立在现实客观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之上的,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的最优化,我们不能离开现有条件去盲目追求什么所谓的最优化,那是与教学艺术无益的。

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意义。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制作的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和媒体。它的应用,在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使用大大增强了人体的学习功能。如光学媒体增强了眼的功能,音响媒体增强了口、耳的功能,声像媒体增强了视听觉器官的综合能力,电脑加强了人脑的功能,等等。各类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功能和特点如下:

(一)扩大教育规模。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扩大教学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信息的增殖率,使凡有收音机、电视机、计算机终端的地方都可以成为课堂。一个教师能同时教成千上万的学生,大大节省了师资、校舍和设备,扩大了教学的规模。很显然,这种远距离、大面积的教学对于加速普及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特别有意义。

(二)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极丰富的表现力,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尽收眼底,生动形象地进入课堂。

(三)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对教师来说,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比原计划更多的教学任务;对学生来说,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学到比原先更多的知识。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认识过程,并刺激大脑两半球协调活动,其效果当然要比只用某种感官或只用大脑某一半球进行学习的效率要高。

现代化教学手段对教学理论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理论重点解决的是利用传统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的问题,对现代化教学手段进入教学领域所作的理论准备甚少。面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践中的突破所带来的问题,教学理论研究不应无动于衷,现代教学理论应该在指导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方面有所作为才行。

1.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问题。有人认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必将取代传统教学手段而使教学领域发生根本性的革命。其实,这种观点有它的偏激之处。实践证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滥用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教学理论应该研究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互相补充、融合渗透的关系。

2.教师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的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将可能代替学校教师进行教学。当然,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帮助教师做很多技术性的工作,但是却很难从根本上取代教师。“先进技术手段把教师从过去许多的事务性负担中解放出来,教师将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智力水平,向教学艺术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教师在现代化教学手段面前,要完成对自己角色形象的重新塑造。

3.学生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关系问题。在电子计算机等“智能教师”面前,学习者不仅可以从容不迫地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安排学习,把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变成了学习者自定步调的学习模式。对学习者来说,如何适应这种新的学习,如何将自己已经习惯于文字学习的思维和学习定势改过来,如何创造性地利用新的学习形式等,就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由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影响,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挑战和考验,并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本来师生之间存在的“人—人”关系中,现在不得不考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地位。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个“第三者”,究竟会对师生关系带来怎样的实际影响呢?这是人们所关注的又一重要问题。但可以肯定地说,教学中的“人—机”关系不会构成对师生间“人—人”关系的根本威胁。作为活生生的人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交流永远都是需要的,其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

积极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六种功能。

(一)导向功能。教学环境的导向功能,是指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各种环境因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二)凝聚功能。教学环境的凝聚功能,主要指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特有的影响力,将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社会阶层和家庭背景的少年儿童聚合在一起,使他们对学校环境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陶冶功能。教学环境的陶冶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养成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个体的思想信念、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四)激励功能。教学环境的激励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励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机,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

(五)健康功能。教学环境的健康功能,是指教学环境对于师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大影响。

(六)美育功能。教学环境的美育功能,是指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感,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想象,提高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人脑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信息的吸收,二是信息的储存,三是信息的判断,四是信息的重新排列和组合,这几种功能及有关脑组织的发展十分需要信息的充分输入与刺激。越是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受到合理的锻炼,它们的发展就越快。一般来说,学校教学环境是信息相对集中,知识相对密集的场所。因此,教学环境在利用丰富的信息刺激学生大脑发育,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中,丰富的信息可以得到必要的选择控制,有利于智力发展的信息得以传递,不良的信息刺激可以降低到最小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即是一个理想的信息刺激环境,它能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丰富良好的刺激,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智力品质的形成。

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学环境是培养人的场所,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性原则主要就是要求教学环境的一切设计、装饰和布置都必须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励学生向上,必须充分体现各种环境因素的正面教育意义。

2.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环境的建设和美化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规律,要遵循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学校建筑学、学校卫生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美学、学校德育的基本原理,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调控优化,使教学环境真正成为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体。

3.实用性原则。教学环境的设计、建设和优化应当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本着经济、实用、有效的宗旨进行。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不意味着刻意追求豪华的设施和讲究排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因此,教学环境建设应立足本地本校实际,不能脱离教学实际需要和自身经济能力去追求物质条件的丰裕和环境外表的完美。

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策略

1.整体协调策略。这一策略是指在教学环境的调节控制过程中,无论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要有全局观念,要从整体上对教学环境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调整,以便把各种环境因素有机地协调为一个整体。构成教学环境的因素颇为复杂,它们既有物质的,又有心理的,既有有形的,又有无形的。

2.增强特性策略。这一策略是指在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过程中,环境控制者可以通过增强或突出环境的某些特性,有意形成某种特定的环境条件来影响教学活动及师生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3.利用优势策略。这一策略是指在教学环境的调控优化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有利环境条件,为教学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实践证明,利用学校已有的有利条件创建良好教学环境,是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一般来说,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环境条件上是有一定的差异的。

4.筛选转释策略。这一策略是指在调节控制教学环境的过程中,要对存在于教学环境中的各种信息进行一定的选择转比处理,实现信息优控,使信息成为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5.自控自理策略。这一策略是指教育者不仅自己要重视调节控制教学环境,而且要重视学生在调节控制教学环境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控自理环境的能力,使学生自己学会控制和管理教学环境。

教学设计的依据

1.现代教学理论: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一个基本前提。科学的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要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使教学摆脱狭隘的经验主义窠臼,才有条件谈论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问题。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原理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系统观点出发,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从而取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根本上讲,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于为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的行动方案。因此,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离开了教学的现实需要,也就谈不上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中。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对它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分解,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选择设计必要的教学措施和评价手段,使教学设计方案在立足教学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4.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教”,又关心“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的“教”,也存在着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重教轻学,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

目标模式

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分析。

3.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4.列出操作目标。

5.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6.确定教学策略。7.选择教学材料。8.进行形成性评价。9.修正教学。

过程模式

1.确定教学目的和课题,主要是解决在教学中想要完成什么样的问题; 2.列出学生的重要特点,如学生的一般特征、能力、兴趣和需求等; 3.确定学习目标;

4.确定学习目标的主题内容,主要是将学习目标具体化和操作化,如列出所学的事实、概念、原理等;

5.预测学生已有的学习准备状况,如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和学习能力等,以便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定步,以及对教学方案的内容作必要修改调整;

6.构思教学活动,选用教学资源,主要是确定完成教学目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最合适;

7.评定学生学习,评价和修正教学方案。

这一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过程也就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有关研究表明,识别不同类型的知识,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是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方面。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一般将知识分为以下三类:

(一)根据陈述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陈述性知识,主要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这类知识可分三种形式:

1.有关事物的名称或符号的知识。这种知识的学习要求记住事物的符号和符号代表的个别事物,获得的是一种孤立的信息。例如,外语单词的学习,所掌握的就是这种知识。

2.简单命题知识或事实知识。如学习“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三角形有三条边”这样的单个命题,所获得的知识即这种知识。

3.有意义命题的组合知识,即经过组织的言语信息。如陈述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所需要的就是这类知识。

根据陈述性知识的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知识的贮存、提取和回忆。

这类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陈述学到的知识,即可检查学生是否形成了这种能力。为此,教师在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中,要将设计的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掌握这类知识上,注重学生对陈述性知识中符号或语词意义的获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1.找出新知识与原有相关知识的结合点,讲清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效吸收、同化新知识。2.对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作认真分析,除了解学生的一般学习状况外,还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知识结构、学习动机和学习习惯作深入分析。3.恰当引入教学媒体,如教具、学具的使用,教材呈现手段的变化等。

(二)根据程序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程序性知识是有关“怎么办”的知识。例如,要学生根据给定的半径数计算圆的面积,将一堆混杂的蔬菜水果逐一归类,根据语法修改病句等,学生能正确和顺利地完成这些任务,就是获得了相应的程序性知识。

由上可以看出,程序性知识主要涉及概念和规则的应用,即对事物分类和进行一系列运算、操作。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贮存于头脑中的原理、定律、法则等命题知识转化为技能,实现由静态向动态,由贮存知识向转换信息,由缓慢的再现知识向自动激活转化,从而实现学习的发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应确定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运用概念、规则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检验这种能力的行为指标,是学生是否能运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则顺利进行运算和操作。为达成这一目标,程序性知识教学要有充分的练习设计。在设计概念练习时,应注意充分应用正反例。呈现正例有助于概括和迁移,但也可能导致泛化。呈现反例有助于辨别,使概念精确。规则的学习掌握也应配一些练习,及时引导学生将新习得的规则应用于问题解决的情境,做到一见到适当的条件,便能立即作出反应。对于系列较长的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还应先考虑练习时间的分散与集中以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应该先练习局部技能,然后进行整体练习。总之,教师在进行这类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对讲授与练习的时间作合理规划,使规则、概念的掌握与解决问题技能的形成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策略性知识也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的知识,它与程序性知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处理的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是个体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的知识。例如,在陈述性知识具备的条件下,有些学生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显得灵活,适应能力很强,有些学生则显得呆板,应变力差,造成这种学习上的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策略性知识。

一般来说,策略性知识分为两级水平:较低级的为一般学习活动的策略知识,如控制与调节注意的策略、记忆策略和提取策略等;较高级的为创造思维策略知识,这类策略往往因时、因人、因内容而异,是一个推理过程,难以程式化,目前尚没有明确分类。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需要解决三个难题:(1)教材问题。传统的教材没有把认知策略的训练作为一个重要目标,教材中缺乏相应的内容。(2)教师问题。策略活动是一种内在思维活动,怎样使这种内隐的活动让学生仿效,关键是教师要善于描述内在的思维,使学生可以想象。由于目前许多教师缺乏策略教学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他们不知道如何向学生去解释策略,因而要搞好策略性知识的设计,教师应加强策略教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和训练。(3)学生问题。学生的认知策略制约着策略性知识的教学,因而注重对学生进行认知策略训练,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通过提问控制学生的注意,使之逐步由外界控制变成自我控制;教会学生在听课和看书时如何做笔记;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将知识加以组织与意义加工,促进记忆,便于回忆等。

总之,要搞好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教师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有关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方面的知识,加强策略教学的训练,同时注意挖掘教材中的策略性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策略性知识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实践表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中小学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和讨论法等。就这些方法本身来看,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优越性和适用范围,同时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中,不存在万能的或唯一好的教学方法,因为在某种教学情景下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其他教学情景下则可能效果不好。因此,用好教学方法的关键是根据需要合理选择、扬长避短、优化组合,而这一点也正是设计教学方法的根本目的所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标准主要有:

(1)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比如考虑所选的方法是否适宜于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材内容,是否有时间应用等。

(2)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3)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比如教师的某些特长(如善于绘画、讲故事),教师的某些缺点(如不善于口头表达或书写)。

(4)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选择教学方法,如考虑到教学设施、教学媒体的现状等。

课堂教学结构的确定。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也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确定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媒体后,如何将这些因素有效地组织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从教学结构的角度加以设计。因此,确定课堂教学结构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各种教学因素、教学环节进行组装、统整的过程。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一般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选取教学环节。一般的教学环节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阅读感知教材,教师讲授、解疑,学生讨论问题、演练、复习,系统小结等,但由于学科性质、教学任务的差异,这些环节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一堂课究竟应由哪些环节组成,需要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来选取。第二步,在选取教学环节后,要具体设计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组织,即将各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组合,安排各环节的先后顺序,使之前后环连,成为一个适于教学的整体结构。

第三步,对各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统调”,使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组织有机协调,协同作用,做到重点突出,兼顾全面,以保证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设计的质量。教学实践表明,有无好的课堂管理,关键看有无好的管理设计。课堂管理的第一步是具体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前,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活动的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方法步骤,分配教学时间,分析教学环境条件,预估教学效果等。

(二)教师的领导作风。教师的领导作风对课堂管理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的领导作风是民主的、专制的还是自由放任的,学生的课堂表现是不同的,班级风气也是不同的。

(三)班级规模。班级规模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班级规模越大,学生人数越多,课堂管理的难度也就越大。

(四)定型的期望。所谓定型的期望,一般指人们对某种社会角色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举止的比较固定的看法。

(五)班集体的性质。班集体本身是影响课堂管理的又一重要因素,班集体的性质、特点、风气等直接制约着教师的管理行为。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班风、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教师必须对这些班级特点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管理方法和技巧,针对不同的班级实施不同的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是课堂管理的核心。实施课堂教学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现场中教学活动本身的速度、节奏、段落衔接及学生注意力等的不断调控,为教学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为预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

一、课堂教学节奏的处理。

课堂教学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主要有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和激情度等。通过这些可比成分的有规律的交替和变化,教育者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和调控学生注意力。因此,处理好课堂教学节奏,既是教学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需要。

二、课堂段落的管理。

课堂段落,主要指教师课堂推进中的几个活动阶段,如课的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就是两个不同的段落。课堂段落不同于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教学过程的环节是教学过程展开和发展的基本程序,它与学生内在的认识过程相一致,例如,凯洛夫关于教学过程四环节: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观点,就是从人的认识过程的特点出发提出的,而课堂段落只是课堂教学外在活动阶段的划分。加强课堂段落的管理,并使之相互有机衔接,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管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说来,一堂课的课堂段落大致可分为候课、导入、课中、结束几个部分。

三、学生课堂注意的调控。

学生的课堂注意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对一定对象的选择与集中,注意的对象既可以是外部事物,也可以是学生自身的内部心理世界。有关研究发现,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信息的一种复杂的选择或过滤过程,学生的课堂注意状态直接影响着课堂活动效率和课堂纪律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学生课堂注意的调控,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是提高课堂效率、减少学生问题行为的“治本”方案。

课堂管理技术

课堂管理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除具备正确的管理观念和必要的知识经验外,还应掌握一定的管理技术。

一、课堂观察的技术。

课堂观察是指教师偶然或有计划地觉察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课堂表现的过程。课堂观察是获取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也是教师调整管理措施、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条件。

(一)课堂观察的范围与重点。主要包括对学生课堂中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及注意力状况、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观察。

1.观察学生的认知能力。2.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3.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和人际交往。通过以上几方面的重点观察,教师就可以大致对教学的难易程度、教学速度是否适当作出判断,同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作到心中有数。据此来调整教学活动,采取管理措施,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二)课堂观察的技术要求。

1.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2.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3.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不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4.排除各种主观倾向,进行客观观察。实践表明,教师心理活动的某些主观成分有时也会左右他的课堂观察,从而形成不准确甚至错误的观察结果。

二、课堂控制的技术。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改进课堂活动,因此,掌握一些必要的课堂控制技术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应付课堂偶发事件的技术。

在课堂管理中,偶发事件是最令教师头痛的事。由于它是不期然的突发性事件,而且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所以教师用来估计形势和选择处置办法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这时需要教师尽快作出反应,这既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机智,也需要一点技术。

一般来说,应付偶发事件的办法有三种,即冷处理、温处理和热处理。

所谓冷处理,即教师面对偶发事件处之泰然,见怪不怪,不批评指责,以比较冷静的方式加以处理。常见的冷处理方式有发散、换元和转向三种。发散指教师将全班学生视线的焦点从偶发事件上“发散”开,避免事件继续成为关注的焦点。换元指教师巧妙地将发生的事件转为教育的材料,借助事实启发学生。转向即教师用新颖别致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中心引到教师所安排的方向。

所谓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疏忽、不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例如板书错别字、发音错误等所引起的课堂骚动等,应态度温和地及时承认失误,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活动的程序中。

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偶发事件趁热打铁,加以严肃批评教育和果断制止,然后尽快转入正题。这种处理方式主要是针对严重扰乱课堂秩序和屡教不改的违纪行为的。运用这种处理方式应注意:

(1)不要长时间中断教学。

(2)批评应清楚而肯定,不要有粗鲁和威胁性语言,避免出现“顶牛”现象。(3)批评应围绕一个中心,不要多方非难,要特别避免出现“波浪效应”,即不因指责一个学生而波及全班。(4)教师应避免苛刻而大动感情的指责。

(二)处理一般问题行为的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处理问题行为的方式也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一般来说,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技术主要有:

1.暗示控制:当学生出现注意力涣散、做小动作、交头接耳等问题行为时,教师可以通过一定的暗示动作来提醒、警告学生,从而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实现控制的目的。

2.提问同桌:当学生不专心听讲或在课堂上偷看其他书时,教师一般可通过提问该生的同桌或近邻的同学来提醒和警告他,这样可以避免因突然直接提问该生可能引起的小麻烦,如因毫无准备而显得惊慌失措,答非所问,进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哄笑,等等。

3.运用幽默:当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下降时,教师可通过讲个小笑话,讲几句幽默有趣的话来调节气氛,防止问题行为的出现。

4.创设情境:当学生疲劳,不专心听讲时,教师可适当创设一些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如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以达到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目的。

5.正面教育:如果以上方式都不奏效,教师对严重扰乱课堂秩序的学生就要正面加以严肃批评,指出其缺点,制止不良行为。当然,正面批评要坚持晓之以理,尊重学生,要避免批评时情绪激动、言辞尖刻,或者婆婆妈妈、浪费时间,以免扩大事态,影响正常教学。

除以上提到的一些技术外,还有不少有利于课堂管理的技巧、方法,例如,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可以加强管理中的情感联系;让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有利于调动积极性;变化教学内容、方法、媒体和课堂座位方式,可以给学生新奇感,引起兴趣,等等。这些技术运用得当,都能产生积极的管理效益,有效促进教学活动。但是,课堂管理的效果如何,最终还是取决于教师,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课堂管理的知识、原理、技术,并在实践中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及其内容

(一)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指在课程或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这类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为确定学生在后继教程中的学习起点,预言学生在后继教程中成功的可能性,以及制订新的教育目标提供依据。

总结性评价着眼于某门课程或某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学生学业成绩的全面评定,因而评价的概括水平一般比较高,考试或测验所包括的内容范围也比较广,评价的次数不多,一般是一学期或一学年两、三次。学校中常见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考查以及毕业会考都属这类评价。

(二)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主要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

形成性评价有点类似于教师按传统习惯使用的非正式考试和单元测验,但它更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测试,注重利用测量的结果来改进教学,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而不是强调评定学生的成绩等。相比较而言,总结性评价侧重于对已完成的教学效果进行确定,属于“回顾式”评价;而形成性评价侧重于教学的改进和不断完善,属于“前瞻式”评价。

要使形成性评价在改进教学方面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应注意做到:(1)把评价引向提供信息,而不要把它简单地作为鼓励学生学习或评定成绩等第的手段。(2)把形成性评价与日常观察结合起来,根据测试的反馈信息和观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作出判断和改进。(3)仔细分析测试结果,逐项鉴别学生对每个试题的回答情况,如果大部分或相当数量的学生对某个试题的回答都有误,那就表明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有问题,应及时加以改进。

(三)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指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形成一套适合每个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方案,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状态,发现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等。教师获取这些情况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其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用途有三个方面:(1)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常在教学前如某课程或某单元开始前进行测验,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在教学开始时已具备的知识、技能程度和发展水平。(2)确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通过安置性诊断测验,教师可以对学生学习上的个别差异有较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经过合理调整使教学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要。(3)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诊断性评价,主要是用来确定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及其成因的。

教学艺术的本质。

教学艺术的本质是指教学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而能独立存在的内在规定性或根本特点。对教学艺术本质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教学艺术的认识。

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艺术虽然属于教学实践活动范畴,但是却与教师的教学思想,诸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息息相关。它不仅仅是教学形式问题,更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可以说它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教学的技能技巧,而神则是内在的先进教学思想。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创造性、审美性等重要特点,并以整合的方式发挥其陶冶、转化、谐悦等教育功能。

教学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具其内在规定性,即始终将教育性作为自己的本质特点。教学艺术所运用的材料和工具是人及其知识品德与个性,贯串整个教学艺术过程中的最突出的因素是人,教学艺术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品,乃是学生美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艺术就是培养人的艺术。教学艺术的教育性本质特点是借助寓教于乐的审美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样教育与审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使得教学艺术高效地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为学生所乐于接受,这也正是教学艺术吸引人的魅力所在。

教学艺术的同频共振规律。

教学艺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当然这种规律往往被教学艺术那复杂的现象所构成的外貌所隐蔽。只有破除教学艺术给人的神秘感,发现并掌握其基本规律,才能使更多的人认识并运用教学艺术,达到自觉性水平。

教学艺术的同频共振规律,是指当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的思想认识达到同一“频率”的时候,师生之间就会产生认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共振”或“共鸣”。教学艺术的“同频共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维共振。所谓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教学艺术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实践证明,教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师生思维共振的先决条件,便是教师首先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

怎样才能引起师生的思维共振呢?关键是创造师生思维的“同频”条件:(1)要搞清课文作者的思路。(2)要熟悉学生的思维实际。(3)要精心设计教学艺术的思路。教师在进行教学构思时,应注意教学思路与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合拍,恰到好处地在关键之处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诱发师生的思维共振,产生智慧绚丽的火花。

这种“共振”能调动大脑的积极性,使思想上互相感应、知识上互为补充,从而启迪智慧,激发灵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所以,进行一些问题的讨论、辩论、座谈,对于学生来说绝对是必要的,教师应该多给他们提供或创设一些能够产生思维共振的机会和条件。学生的思维往往在和谐的气氛和热烈的交锋时处于激活状态,创造性的火花随时都可能迸发,思维共振可以给学生的智力生活带来丰富的色彩。

(二)情感共鸣。

所谓情感共鸣,是指师生在教学艺术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情感高度一致,共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优秀教师总是想方设法与学生在教学艺术交流中达到“情感共鸣”。常常要求自己“进入角色,想作者之所想,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然后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运用富有情感的讲述,扣人心弦的提问,适时地辅以直观教具等,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感情一致是共鸣的最主要的前提。而教师的情感需要有节制地抒发,教材中的情感需要充分挖掘和体验,学生的情感需要调动和激发,至于如何将三者在教学艺术交流过程中巧妙地统一起来,则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了。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了,只有情感丰富的教师,运用情感性教学手段,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厚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

(三)活动默契。

所谓活动默契,是指师生在教学艺术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活动达到同步互动、默契协调,在共同合作下进行教学艺术的创造。因为教学实际上就是一种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实践证明,教学互动或互动式教学,是实施教学共振的最好方式,教学互动是教学共振的一种具体体现。它能使教学效率和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所以,教学活动的同步互动、默契协调,也是教学艺术交流达到“同频共振”的表现之一。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师生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活动默契的重要前提条件。所以优秀教师总是致力于师生两个积极性的调动与结合。北京特级教师关琦深谙此理,并付诸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教学双方互动,师生之间“心有灵犀”、默契配合。这说明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可以引起学生的“同频共振”;而这种境界的实现,正是师生间经常进行心灵交流的必然结果。所以,教学艺术创造活动,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而任何成功的教学艺术,都是师生“同频共振”的产物。

教学艺术的特点。

(一)实践性。

教学艺术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因为整个教学艺术过程都是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像教师的备课,是为教师作为教学艺术家的课堂表演创造活动“运筹帷幄”的,上课则是教师教学艺术“决胜千里”的实践,只有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使教学艺术既合于教学规律,又合于师生的个性特长和心理特点。所以说,教学艺术是实践性非常鲜明的艺术,一切夸夸其谈如纸上谈兵者都与教学艺术无缘。

教师的教学艺术的水平,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的。离开了教学实践,教学艺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以说,课堂乃是永恒的教学艺术实验室,而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艺术,只有那些在教学第一线上坚持不懈地进行实践探索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来。可见,教学艺术的实践性是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每个教师都应注意在教学实践中追求教学艺术的发展。

(二)创造性。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实践证明,创造性乃是教学艺术的又一大特点。因为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同时最忌模式化。教师的教学中充满了创造性,才能常具艺术的魅力。教学工作的高度复杂性决定了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在实践中,教师面对着随时变化、千差万别的教学对象,是不能用刻板如一的现成模式去解决出现的所有问题的。教师既不能照搬别人的经验,也不能把自己的经验年复一年地照样使用,只有靠教师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地去创造。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都需要教师灵活安排、不断创新。而只有那些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教师,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生气、有活力,常教常新,体验到教学工作的乐趣。

这就是所谓“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或者像齐白石所说“无法之法乃为至法”。

(三)表演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如同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指一切外观行为的综合表演,即教师的衣着打扮、表情态度、身姿动作、实验操作、口语板书等。教师讲台形象自我塑造得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艺术的效果。在语言表达方面,在准确、流畅、富有启发性的基础上,应特别注意声调的特殊意义。同时,还应注意以适当的板书、身姿、实验等来配合教师的语言表演。教师的表演生动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表象,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思维。优秀教师们总是把讲台当舞台,把一节课表演得生动活泼,富有艺术感召力,如同一幕扣人心弦、发人深省的活剧。教师的表演,关键要能动情感人。但要注意表演得适度,做到质朴自然、毫不矫揉造作、恰到好处。同时,教学艺术的表演性服务于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有效地支配情感,而不是受情感听支配。

教师的教学艺术表演还应注意与学生的密切配合,要采取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要考虑到不同年龄学生的特征。教师要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首先自己就得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否则便会像戏谚所说:“演员一散神,观众便走神。”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情感、个性等方面的直接交流,并获得反馈,以便及时调控。因为学生不仅是教师教学艺术活动的鉴赏家,而且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活动的参与者。所以有时教师还不能只当演员,更应作为导演,多给学生的才华以较多的表现机会,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艺术创造活动中来,师生双方在教室这个舞台上共同演出精彩的剧目。

(四)审美性。

苏联当代著名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经指出:“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既然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那么,教学艺术就必然地带有审美性特点。教学艺术以其激情夺魄的魅力给人带来审美感受,这是教师有意识地按照美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教学的结果。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教学艺术的内在美主要是教师所讲授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美,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诸如字字珠玑、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美;层次清晰、简洁明快的板书板图美;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衔接自然美;有张有弛、劳逸结合的教学节奏美;起伏有致、疏密相间的课堂结构美;启发诱导、虚实相生的教学方法美;突破时空、回味无穷的教学意境美等等。正如美国的克莱德·E ·柯伦所说:“当教师更多地懂得了美的素质怎样深入人心的生活,当他们能够有意识地来完善、扩展这种美的体验方法时,他们也就踏上了教学艺术之路。”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当深厚的审美修养,既有感知美发现美的能力,又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力,更能有效地在教学中遵循美的规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艺术的功能。

教学艺术功能的系统认识和全面表述,是非常有助于教师们提高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功能的。教学艺术功能的认识与表述,与教学艺术本质和特点的探讨是息息相关的。教学艺术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陶冶功能。

由于教学艺术情理交织的特点,和感染力很强的审美形式,使之形成鲜明的情境性和非理性因素,具有不可忽视的全方位的潜在教育功能。如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频繁多向的人际交往、教师出色的课堂表演等,这些都在向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着理性的教育,给他们留下持久性的深刻印象。正如人们说的,“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才能起到滴水穿石的作用。”成功的教育是学生没有感到受教育,却受到了终生难忘的教育。

教学艺术的陶冶功能,在于有效地淡化了教育痕迹。在高超精湛的陶冶教学艺术中,那“无为”的表象深层尽是“有为”的匠心。但是又不露任何斧凿的痕迹,给人以“无为”的自然感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教学艺术的陶冶功能,还在于教师自觉地增强了教书育人的意识。为了使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教师加强自身修养,以其高超的教学艺术渲染了高涨情绪的教学气氛,创造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励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动力系统,使课堂教学始终贯穿着紧张、活跃而又愉快的智力活动。教学艺术高效的陶冶作用,都是教师有意识而又不动声色地施加定向教育影响的结果,它根本不同于没有明确导向的、盲目而自发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潜在影响。

(二)转化功能。

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转化为学生的真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引导并促成这两个转化。教学艺术高效率的转化功能,标志着教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为精湛的教学艺术,可以迅速高效地完成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品德的形成等教学任务,它以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特点为前提,马上转化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因素。可以说,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文化的脉搏跳动得最为强烈有力。

教学艺术转化功能的实施过程,使其具备了其他艺术创造过程所不可比拟的重大意义。在转化过程中,教师高尚的品德、宽阔的胸怀、渊博的知识、卓越的个性,都像画家的如椽巨笔,无时无刻不在勾画着学生完美的形象,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将璞琢成玉,将铁炼成钢,导引学生从今天的“我”走向理想的“我”,最后使之成为各种各样的有用人才。

(三)谐悦功能。

教学艺术能够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乐学,并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宋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吉尔伯特·海特在其《教学的艺术》一书中也谈到了教学艺术的谐悦功能,他说:“如果我们不能获得一声出自内心的笑,那么这一天的教学就白费了。”听一堂好课,我们往往用“如沐春风”来形容,春风吹在人们身上,使人感到温暖、舒适。教学虽是严肃的事业,但是教师尽可能温和一点、轻松一点、形象一点,有时候来点幽默,却是非常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教学的情趣化乃是构成教学艺术谐悦功能的重要因子。教学中的例题巧解、妙语连珠、体态情趣、幽默插曲、摹态拟声、故错解颐等,均是有效地解除疲劳、使学生乐学的“兴奋剂”。有的教师正是看到情趣化教学的谐悦功能,才生发出“好不如妙,妙不如迷”的深刻见解。因为教学艺术的谐悦功能,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如可以消除由紧张的思维运动带来的心理疲劳,调节由单调重复的学习活动带来的生理疲劳;淡化情绪生活中的焦虑水平,恢复业已倾斜的心理平衡等;使得教学艺术在一张一弛,劳逸结合中获得寓教于乐的功效。正是因为教学艺术的谐悦功能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所以才使学生感受到“学而时习”的愉悦。

(四)整体功能。

教学艺术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它是依靠其整体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的。在古代,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提出过: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的总和。完形心理学家们也一再申述:整体多于其各部分的总和。教学艺术是一门非常综合的艺术,它融各种艺术表现手段为一炉(线条、色彩、语言、音响、节奏、造型等均为教学艺术所用),以大量的信息全方位地诉诸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品德、知识、技能、智力、个性和审美等诸方面的发展。可见,教学艺术的这种整体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组合。

教学艺术整体功能的发挥依靠其内部结构的最优化组合。因为只有整体内部各部分在建立相互联系中呈最佳结构状态时,才能发挥出大于各孤立部分总和的整体功能。如教师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互补,师生关系融洽,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相应,知识训练序列与学生思维认识能力一致,备课、讲课、评改、辅导、考核等各个环节密切配合,这样就构成教学艺术内部结构的最优组合,必能使教学艺术发挥出巨大的整体功能。相反地,如果教学系统内部各部分只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着,或者组成了一个彼此冲突的结构,那只能使其整体功能大量内耗,而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的主体是课堂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研究应当以课堂教学艺术为其主要对象。课堂教学艺术结构体系一般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一、课堂教学导课艺术。

课堂教学导课的教育功能,表现在激发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好的导课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课乃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心理准备。教师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整堂课的进行打好基础。实践证明,教师对导课环节重视不重视,是否精心地进行设计,其教学效果是迥然不同的。

教学导课艺术性的高低,反映着教师审美创造能力所达到的水平;精彩的导课,往往能够奠定整个课堂教学艺术成功的基调。

二、课堂教学组织艺术。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串于一堂课的始终,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获得良好的效果,切实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建立课堂教学常规,这是组织好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注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措施;注意使教学本身具有引人入胜的魅力,不能使用强制的手段迫使学生将情思倾注到学习活动上;注意使教学节律符合学生身心活动规律,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教学组织艺术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素养。

三、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的艺术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水平,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效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学习同教师表述的清晰度有着显著的相关,而教师讲解得含糊不清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呈负相关;教学语言艺术的内在逻辑性,可使所表达的内容系统、条理,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论证性;教学语言艺术的动听程度,决定着教师语言感染力的大小和学生的语言接受程度。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指出:“话说得好就会如实地达意,使听者感到舒适,发生美感,这样的说话,就成了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手段,它综合地反映着教师的全部教学素养,应该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四、课堂教学提问艺术。

课堂教学提问艺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好的教学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那精采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教师课堂教学提问一要注意“问什么”,即要精心设计将要提问的问题;二要注意“问谁”,即要考虑所提问题的对象;三要注意“怎么问”,即要讲究提问的方法与技术。如此,方可增强教学提问的艺术性,使之更加富有成效。

五、课堂教学启思艺术。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那么,启发思维就更应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了。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启发思维的实效如何,还要看教师是否真正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了启发思维的“点金术”,因为良好的方法乃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的心灵乐曲,启迪学生的智慧火花。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问题深度的难易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广度的大小要恰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才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此外,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师循其“序”而导引,就可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

六、课堂教学板书艺术。

课堂教学板书是教师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和表现形式,是师生在课堂上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板书艺术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凝炼和浓缩。教学板书要书之有效,就得书之有方,讲求构思与设计,做到明确要求,书之有用;抓住重点、书之有据;精选词语、书之有度;确定形式、书之有格;排列先后、书之有序;留有余地、书之有节。这样,教学板书才能达到科学、精当、醒目、规范、易记的要求,有效克服教学板书的盲目性、随意性带来的低质量、低效率的弊病,并进而登上艺术的殿堂!

七、课堂教学教态艺术。

课堂教学教态包括教师的手势、表情、眼神、体态、仪表等若干方面,在教学时教师将之恰当配合、灵活运用,便构成了精妙入微的教态艺术,有时甚至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达到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情绪生活。所以教师讲课时要注意做到情绪饱满、精神振奋、态度端庄、和蔼可亲,以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研究也表明,教师的教态对教学语言表达起着一定的配合、修饰、补充、加深、评价等的辅助作用,在课堂中以表情姿势助说话,可以使教师的表情达意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所以教师应注意提高教态艺术水平。

八、课堂教学应变艺术。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作为教师就应时刻把握住课堂变化的脉搏和发展趋向,及时地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策略,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的的圆满达成。一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偶发事件,教师应注意沉着冷静地了解分析事情真象,以爱护学生为前提,迅速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同时注意分析和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并尽量做到趁机诱导,化消极为积极,变阻力为动力,使其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磨练学生品质、激发学生情感,使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的一次机会。再就是要将时间和效益在课堂教学应变中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费时少、收效大,而不应让偶发事件喧宾夺主,以至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题。

九、课堂教学节奏艺术。

一堂成功的课犹如奏乐,按照主旋律,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整个课的节奏便体现音乐性,会给人以艺术享受。课堂教学节奏艺术主要表现在教学进程速度的快慢得宜、教学活动外部特征的动静相生、教学活动信息量度的疏密相间、教学过程态势的起伏有致、教学语言调节的抑扬顿挫以及课堂教学的整体和谐等方面。课堂教学的艺术节奏必须根据教学需要综合考虑、巧妙安排,灵活调控、富有变化,使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分明、充满活力,给学生以美妙的艺术享受,使其在身心愉悦中接受深刻的教育。

十、课堂教学结课艺术。

古人写文章讲究设计一个坚强有力、发人深思的结尾,并形象地称作“豹尾”。教师也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思;或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通过发人深思的结课语言,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突破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使教学艺术进入启思激情的意境。教学结课的形式与方法丰富多采,常用的就有几十种之多。但结课有法,而无定法。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中,既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或课堂临时出现的变化灵活选用、机智应变;更应根据实际需要探索创新,创造出各种有效的结课形式,而不可拘于形式、死板单调,或画蛇添足,影响效果。

教学风格

一、教学风格及其意义。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雕塑艺术家罗丹甚至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美的。”其实,在教学中也可以这么说,有风格的课堂教学才是美的。因为人们一般总是把教学风格看作一个教师达到高度成功时才具备的重要标志。

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有不少人认为教学风格仅是教学语言、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形式方面的东西,而否认教师教学思想对教学风格的意义,这是不对的。因为任何意义上的教学艺术,都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可以说教学风格根源于思想内容而表现于外部形式。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及其表现。教师的创造性在教学上的表现就在于带上鲜明的个人特色。有些人做了一辈子教师,但充其量也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教科书的传声筒罢了,教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两脚橱式的书呆子,“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使自己变聪明”。而有些教师的教学,从内容理解到教的方式方法等,都有自己的东西,创造性地组织教学,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在教学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因为创造性的教学是不会为一种固定模式所制约的。

教学风格的形成,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成熟的重要标志。评价一个教师是否已经成熟,最重要的一点,是看他在教学艺术上是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一旦形成,就会在教学的几乎所有方面表现出来,并且每个教师的风格都不会与其他人雷同。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形成了,则说明他在教学艺术上已经走向成熟了。

二、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

教学风格一般来说都具有哪些特点呢?这是教师们关心的问题。因为只有真正把握住教学风格的基本特点,才可使教学风格成为每个教师在教学艺术实践道路上的自觉追求。我们认为,教学风格一般具有如下特点:

(一)独特性。

(1)独特的内容处理。有的善于归纳概括,有的长于演绎分析;有的善于变零为整,总体把握;有的长于化整为零,重点讲授..各具特点,各有千秋。(2)独特的教学方法的运用。这既包括教师对现有教学方法的创造性运用,又有对新型教学方法的创造。(3)独特的表达方式。有的语言层次分明、逻辑严密、论证有力,富于论辩性和说服力;有的语言优美动听、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有的语言词汇华丽,有的语言朴素纯实;有的语言庄重典雅,有的语言幽默诙谐。这些表现殊异的教学风格特色,都是教师智慧的花朵、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二)多样性。

(1)就教师整体来说,教学风格应是多样化的。在教学中,因为每个教师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都会有自己选择和侧重的角度,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方法,自己创造出的教学风格,而形成教学风格的多样化。(2)就教师个体来说,教学风格的多侧面发展也是很有必要的。所谓“不离其宗,但要万变”,就是说的教师在基本的教学风格前提下,还要注意风格的多侧面发展。因为教学艺术原本就是最灵活、最辩证、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在稳定中求变化”。

(三)稳定性。

教学风格一旦基本形成之后,就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不变,这是风格的相对稳定性。这正如高级建筑师戴念兹所说:“风格是共同特征在表现上的不断重复。”也就是说,教学风格是某些特点的一贯表现呈稳定状态的标志。而这种稳定性仅仅是相对意义上的,因为教学风格的相对稳定性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艺术追求上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更不是没有创造性可言的单纯重复。换句话说,教学风格的相对稳定性只不过是一个教师只为他个人所有而为他人所无的风格独特性在流变过程中的延续罢了。

(四)发展性。

(1)教学风格的发展性,指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而需要经过一个探索发展的过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每一个教师,都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关键是看你能否在艰难的教学艺术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2)教学风格的发展性,还指教学风格基本形成后,并非就固定不变了。因为教学风格一旦成为固定的模式,不能突破自己反为其所束缚,便失去其生命力了,所以教师的教学风格应注意在稳定中求发展。只有不断地学习别人,突破自己,完善个人教学风格,才能有效地保证其教学风格的活力,这也是每个以教学艺术为执著追求的教师应该明确意识到的。

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

(一)学校领导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鼓励教师建立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1.要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扬教学民主,对教师各自不同的教学风格要热忱赞助扶持,郑重对待。2.须独具慧眼,发现每一个教师良好的风格苗头,并加以因势利导,使之发展为独特的教学风格。3.教学评价工作,要把教师形成个人风格作为衡量教师成熟和教学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是每个教师应有的自觉追求。

1.教师要有“乐教”的积极精神,把教学当作一种艺术性的事业。2.掌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刻苦锻炼教学基本功。3.要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4.要“定向”发展,有意识地进行锻炼和提高。5.要把继承和发展、学习和创新结合起来。

第二篇:读书笔记_教学方法运用技能(精萃)

教学方法运用技能。

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员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1)一是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属于教学方法论,是教学方法论的一个层面。教学方法论由教学方法指导思想、基本方法、具体方法、教学方式四个层面组成。(2)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员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但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教法与学法中,教法处于主导地位。(3)教学方法不同于教学方式,但与教学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技术。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由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组成,可以分解为多种教学方式;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一连串有目的的活动,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教学方法中,并为促成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其本身不能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与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概念还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为完成某一教学课题而运用的比较稳定的教学方法的程序及策略体系,它由若干个有固定程序的教学方法组成。每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的指导思想,具有独特的功能。它们对教学方法的运用,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现代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是传授——接受模式和问题——发现模式。

根据教学方法的形态分类。

这是我国教学论中常用的一种分类,它以学员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作为分类标准。①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②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③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习法、实验法)。

④情境陶冶的教学方法。

美国教育学家拉斯卡认为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教学方法。

(1)呈现方法。把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员,为其提供学习刺激。呈现方法具体包括:向学员讲授、谈话、演示图片、让学员阅读、示范和观察。学习刺激被学员接受后,学习就会发生,不要求学员作出任何特别的努力。教师的作用是正确选择合适的学习刺激,并以适当的次序呈现给学员,学员在其中是比较被动的。

(2)实践方法。不是将知识信息直接传递给学员,而是以提问的方式提供学习刺激,提供可以模仿的模式并通过特定的活动来进行教学。通常由教师提出活动的目的,组织学员的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信息反馈。实践方法包括指导学员学习某个确定的课题,给学员布置作业,让学习准备考试,要求学员模仿某特定的模式,进行活动训练,让学员朗诵等等。

(3)发现方法。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给学员提供活动的情境,让学员在这个情境中发现预期的学习结果。在提问学员时运用苏格拉底法,组织学员参加有助于引导新的学习发现的讨论会,要求学员设计实验,引起学员进入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发现。

(4)强化方法。这种学习刺激是在学员作出预期反应之后,对学员的反应进行赞许、奖励的强化。

编制程度学习的流程的几个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一个程序教学过程,必须使学员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员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2.小步子原则。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3.即时反馈原则。程序教学特别强调即时反馈,即让学员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正确,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一个学员对第一步(学习的前一个问题)能做出正确的反应(回答),便可立即呈示第二步(第二个问题),这种呈示本身便是一种反馈:告诉学员,你已经掌握了第一步,可以展开第二步的学习了。

4.自定步调原则。程序教学允许学习者按各人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程序教学法相对显得比较“合理”,每个学员可以按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由于有自己的思考时机,学习较容易成功。

教学的模式。

1.直线式程序。这是斯金纳首创的一种教学程序,是经典的程序教学模式。在这一流程里,教师把材料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每一步一个项目,内容很少。系列的安排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2.衍枝式程序。这一模式同样把学习材料分成小的逻辑单元,但每一步比直线式程序的步子要大,每个项目的内容也较多。学员掌握一个逻辑单元之后,要进行测验。测验用多重选择反应进行,根据测验结果决定下一步的学习。这种程序有助于消除不同能力的学员之间的学习差异。

3.综合式程序。它是直线式和衍枝式程序原则的结合。这一模式遵循的始终是一个主序列,它与直线式不同的是,只有一个支序列来补充主序列;它与衍枝式不同的是,学员通过支序列的学习不再回到原点,而是可以前进到主序列的下一个问题上,这样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新教学原则”。

一、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把教学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同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高难度的含义之一是教学内容必须更新,用现代科技的初步知识取代“原始”教材,充分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和利用他们的认知可能性。赞科夫认为“儿童的智力也像肌肉一样,如果不给以适当的负担,加以锻炼,它就会萎缩、退化”。高难度的另一含义是要学员通过努

力克服障碍,把精神力量发动起来,促进一般发展。

二、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赞科夫说:“传统教育学为追求所谓知识的‘牢固掌握’,就让学员反复地咀嚼他们已知的东西,这种做法导致了学员不动脑筋,精神消沉,这就阻碍了学员的发展。”他主张要“以知识的广度来达到知识的巩固性”。他据此提出这条原则,要求“不断地前进,不断地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丰富儿童的智慧,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获得的知识,把这些知识纳入一个广泛的体系”。

三、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传统教学论把直观性原则提到首要的地位,并据此提出教学要“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则。赞科夫强调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赞科夫认为在学员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经验与理论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之中。

四、使学员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这个原则与传统教学论的自觉性原则有些相似,但两者的着眼点有实质的区别。自觉性原则强调使学员理解教材,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它要求学员注意的对象是知识、技能和技巧,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外部”因素。而赞科夫的这条原则要求学员注意的对象则是学习过程本身,着眼于学习活动的“内在”机制,教会学员怎样学习。

五、使全班学员包括“后进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对“后进生”更需要在他们的发展上下功夫,并提出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他指出学员的上中下三等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是否采取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方法。这是对传统教学论的“积极性原则”的重大发展。

课的结构。

教师除了拟订课题计划外,还要做课的结构提要。每一门学科的课的结构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根据教学的基本原则,在各门学科的课的结构中又有共同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些共同的组成部分是:(1)向学员提出学习和认识任务,即激起学员对独立的和集体的学习和认识活动、对获得知识的兴趣和动机。这一组成部分通常都安排在课开始的时候。

(2)组织和控制使学员掌握教材、发展他们的能力和形成技能的过程。

这一部分是课的结构中基本的核心部分,由于组成它的实质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它在不同的课上的多方案性。

(3)教师和学员个别的或集体的实质性评价活动。评价在课的结构中并不是孤立于学员的学习和认识活动之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伴随着学员完成学习和认识任务的过程同时进行的活动。

(4)根据提出的学习和认识任务,对课进行总结,学员提出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技巧的任务。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员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员理解教材,并使学员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员的情感。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是:

(一)情感和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原理。

(二)认识的直观原理。

(三)思维科学的相似原理。

(四)诱发和利用无意识心理提供的认识潜能。

(五)人的认知过程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或理智活动与惰感活动)统一的过程。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以下六种:

1.生活展现情境。即把学员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员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员眼前。

2.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时,应考虑到相应的背景。

3.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4.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

5.表演体会情境。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

6.语言描述情境。以上所述创设情境的五种途径,都是运用了直观手段。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这对学员的认知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语言描绘提高了感知的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员的感官。学员因感官的兴奋,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陶冶功能和暗示(或启迪)功能。

1.情境教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感,净化人的心灵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就像一个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这种净化后的情感体验具有更有效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强化性、定向性、适应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情境教学可以为学员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有利于锻炼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员的适应能力。众所周知,人的社会化过程即形成“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实际上完全是环境——社会、家庭、学校、种族、地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影响于学员的。诸如榜样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诗歌朗诵、绘画、体操、音乐欣赏、旅游观光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2.愉悦轻松体验性原则。该原则根据认知活动带有体验性和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激奋水平有关而提出。该原则要求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情境或气氛中引导学员产生各种问题意识,展开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寻求答案,分辨正误,这一原则指导下的教学,思维的“过程”同“结果”一样重要,目的在于使学员把思考和发现体验为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强迫或负担。

3.师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原则。该原则强调两个方面:一是良好的师生关系,一是学员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的基本保证。只有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教师对学员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前文所述的两条信息回路才有畅通的可能。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建立在学员积极、主动和快乐的基础上。

“三主”导读法。

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指导思想。

学员为主体,就是确认学员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也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员,让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自致其知,从而根本改变教学中单纯由教师灌输知识、越俎代庖的教法。

教师为主导,就是在确认学员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活动方式主要是“导”。导,指引导、指导、辅导、因势利导;也就是根据学员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正确地引导学员由未知达到已知的彼岸。

训练为主线,这是教学过程中确认了学员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后的必然归宿。把训练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基本线索——学员的知识在训练中获得,能力在训练中培养,智力在训练中发展;“主体”和“主导”的关系,也只有在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训练过程中才能得到和谐的、辩证的统一。

第三篇:教学论读书笔记

一、苏霍姆林斯基及其教学论

1、人物简介: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给女儿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一封信》等教育专著。

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论: 论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他特别强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关于智育。他认为智育就其本质与任务来说,包括给学生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世界、发展智力等方面。智育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传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并发展他们的智力。

关于体育。他说:“对健康的关注,这是教育工作者首要的工作。孩子的精神生活、世界观、智力发展、知识的巩固和对自己力量的信心,都要看他们是否乐观愉快,朝气蓬勃。”并响亮地喊出了“健康、健康,再一个还是健康”的口号。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建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他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和塑造他们美的心灵,并提出了进行美育的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手段,如通过观赏大自然感受美,通过文学艺术作品鉴赏美,通过

动手劳动创造美等,甚至要求儿童重视衣着美和仪表美。总之,在整个美育过程中,美育应随时、随处进行。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他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把一把铲子交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的论述,既提出了明确的教育目的,又提出了具体的五育任务。在论述五育时,既强调了各育的“相对独立职能”,又阐明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论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既有关于教学基本理论的论述,又有各个教学环节的体经验介绍和建议,基本上构成了一套较完整的教学论。他从智育的基本任务出发,要求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两对矛盾,即教学——教育、教学——发展,要求在促进矛盾的辩证统一过程中,完成目的,实现和谐发展的总任务。

关于教学—发展的统一。首先他强调师生通过教学有效地传授和获取知识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幸福的人。其次,他坚决反对那种只给知识,不重视发展智力的教学。因此,他要求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力求生动、形象、有趣、反对“满堂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真正的学校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并用分数去鼓励他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取得成绩的快乐。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第二大

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他还阐述了诸如教学任务、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问题。

论学校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自1948年至1970年一直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积累了丰富的学校管理工作经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认为校长不能陷入事务的漩涡,也不能官腔官调的行政命令来领导。他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他指出,一个好校长必先是一个好教师。

对学生的管理主要是抓住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这个“主要杠杆”,认为这是一非常实际又迫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他和他的同事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结合语文教学,模索出一套符合教学过程逻辑的,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基本技能体系”听、说、读、写12项基本功。

关于教师管理。他认为,要办好一所学校,没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不行的。作为学校领导,应该关心爱护教师,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

关于学年总结。他把总结工作这件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当作把握教育规律的一个要环节。提倡校长亲自动手,每天每周都要记事,及时整理,不断分析研究,并征求大家的建议或意见。他认为,总结不应刻板公式化,年复一年一个模式,好的总结应该既是全体教师一年创造性劳动的概括,又是下一年工作的方向和借鉴。

3、简要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苏霍姆林斯是具有执著的教育信念和顽强的工作作风。自从1948年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后,他的教育才华就愈益明显地展示出来。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教育家,活跃在原苏联教育界。他的工作富有鲜明的独创性和革新精神,从不拘泥于传统的陋习,紧紧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如他敢公开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共中央发动的对“儿童学的批判有过火之处,批判的结果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从而导致原苏联20世纪30至40年代直至凯洛夫教育学的严重错误;又如,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学生毕业时,既领取毕业证书,还领取职业证书。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后人的最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二、维果茨基及其“最近发展区理论”

1、人物简介: 维果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文化-历史”理论的创始人。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和沙尼亚夫斯基大学历史哲学系。1924年到莫斯科心理研究所工作。维果斯基对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进行了研究,并在1925年发表了《意识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问题》,明确提出研究意识问题对科学心理学的重大意义。1934年维果斯基因患肺结核逝世,年仅38岁。维果斯基一生留下180多种著作,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大影响。1931年撰写重要代表作《思维和言语》,详细论述了他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与中介结构的理论观点,同时还对皮亚杰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观点做了详细评述。此外,还写有多篇论文阐述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等观点。

2、“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茨基依据一系列实验的结果,指出了学龄期的教学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价值的观念——“最近发展区”。研究这一思想对于如何进行新课程改革是非常有益的,也利于我们的教学面对全体,使学生各有所得。他指出,儿童发展任何时候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的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而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任何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则为“最近发展区”。

在维果茨基看来,“最近发展区”对智力发展和成功的进程,比现有水平有更直接的意义。他强调,教学不应该指望于儿童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为它使儿童的潜在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依据“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最近发展区”是教学发展的“最佳期限”,即“发展教学最佳期限”。即,在最佳期限内进行的教学是促进儿童发展最佳的教学。教学应根据“最近发展”。“如果只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现有水平来确定教学目的、任务和组织教学,就是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面向已经完成的发展程”。这样的教学,从发展意义上说是消极的。它不会促进儿童发展。教学过程只有建立在那些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上,才能产生潜在水平和现有水平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又可引起儿童心理机能间的矛盾,从而推动了儿童的发展。例如,初中一年级负数的教学,学生过去未认识负数。教师可以举一些具体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可用温度计测温度的例子,在零摄氏度以上与在零摄氏度以下的时候的温度怎样表示,以吸引学生,使他们渴望找到表示这些量的数。从而解决他们想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中的矛盾而引起的心理机能的矛盾,使学生很快掌握了负数的概念,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依据“最近发展区”教学也应采取适应的手段。教师借助教学 方法、手段,引导学生掌握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要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最近发展”区域,因此,教学方法、手段应考虑“最近发展区”。如,在初中二年级相似三角形教学,可先带学生做教学实验,让学生 应用 已有知识测量学校校园内国旗旗杆的高,这样学生感到兴趣,旗杆不能爬,怎样测量呢?心里感到纳闷,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学校的资源,带领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得到一些数据。怎样处理这些数据,当然学生未学相似三角形知识是不懂的。这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心理机能的矛盾,再顺水推舟,然后回到课堂。这样比单一的教学方法效果好,从而达到培养他们注意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根据“最近发展区”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整体而言,比如一个班,教学应面向大多数学生,使教学的深度为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所能接受。这就得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他们整体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中的难与易,快与慢,多与少的关系,使教学内容和进度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如遇到较难的章节时,教师可以添加一些为大多数学生所能接受的例题,不一定全部按照课本的照搬,防止“本本主义”,以便各有所获。对于个体学生来说,有的学生认识能力强,兴趣广泛,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他们不满足按部就班的 学习,迫切希望教师传授给他们未知的知识,要求更有深度的广延。教师应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特点,实施针对性教学。例如,有的学校办“提高班”,给他们开“小灶”是较好的做法。而有的学生成为学困生,是因为教学不符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这一批学生。例如,讲,求证: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这一例题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 理论 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绝对听不懂,为了使学生各有所得,教师可以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比如;对部分学生只要求能按照题目要求画出等腰梯形的图形就可以了,进而降低了要求。也充分顾及个体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学有所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调动了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也要作多层次的要求,避免个别学生交不上作业的局面,使得学生在作业中各有所为。

同时由于身体素质,发育情况,认识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等的差异,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就有领会,理解能力的差异。他们不善于借助 分析、结合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领会、掌握知识。但可能长于较具体、形象的思维。所以教学应根据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进行相应的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又例如,在初中一年级讲幂的运算时,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这样一个关于幂的符号取决时,教师应由形象到抽象顺序,先举例子,正数幂:(+2)2=4,32=9。负指数:(-3)2=9,(-1)3=-1。让学生直观观察,一起 总结 规律,然后再提出性质,an=b(当a>0时,b>0,当a<0,n为偶数时,b>0,当a<0,n为奇数时,b<0)。这样的教学方法较好,启动了潜在发展,促进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依据“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教学是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尽管某些学生的水平达不到我们教育者的要求。依据“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教学能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也使学生学有所乐,促进学生在点滴教学中提高数学素质。只要教师多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必定能让学生各有发展,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

3、实践意义:

以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则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发展式教学观。这一观点认为,教学的本质是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所倡导的教学观恰好与之暗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篇:编辑说明--《政府工作报告精萃》

编辑说明--《政府工作报告精萃》

×《政府工作报告精萃》

×

×编辑说明

×

×

ד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和××年中央连续出台两个“一号文件”,通过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两个根本转变”。两个“一号文

件”对于全面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深远的战略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近两来的实践,两个“一号文件”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各地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工业化等方面热情高涨,妙招迭出,好戏连台,精彩纷呈。我们编辑出版《政府工作报告精萃》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各地在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中产生的好主意、好思路,采取的好措施、好方法整理总结出来,使之在更深入、更广泛的领域推广应用,从而进一步破解三农难题,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在征集、遴选、整理、编辑多篇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政府工作报告背后涌动着的激越之风、竞先之风。党的战略方针坚定不移,政策措施英明务实,深得各级干部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各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十足,士气高涨,积极性、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掀起兴县富民的建设高潮,不仅取得了当前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新跨越、新突破,也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本书组稿、整理、加工、编辑、校排的过程,对我们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欣喜愉悦的过程。当然,由于篇幅限制,从多篇来稿中只挑选篇最有代表性的范文,这也是一个忍痛割爱的过程。

×

一、以加油鼓劲为目标,选取士气旺盛、豪情十足的文章。

×当前,各地干部群众普遍士气高昂,群情振奋,都在抢抓机遇,谋求超常规快速发展的道路。弘扬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崇高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和作风,在本书中,我们当然要把全国各地涌现出的主流精神和普遍的思想状态真实地反映出来。

×

二、支持探索,倡导创新,选取思路开阔、措施灵活、方法巧妙的文章。

×打造学习型政府是当前政府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党的政策理论,还要善于学习先进地区的好思路,借鉴其好经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些地方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及招商引资、盘活资产、体制改革等等方面的做法闪烁着令人称颂的智慧光芒,不仅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具有非常强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和前景。为了让大家能够从先进地区获得更多更直接的经验、启示,我们在选编文章的时候,着重对在这些方面成绩卓著的工作报告给予了适当倾斜。

×

三、体现多样化和差异性,保持文章来源在行政地域分布上的相对平衡。

×社会越发展,越要保持多样化和差异性。尤其是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各地只有认识差异、尊重差异,才能利用差异进行有效的战略定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取得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地区,无不是充分地、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了自身的独特条件,制定出了明确的、与众不同的发展战略和针对性极强的政策措施的。所以,我们在总结普遍经验的同时,还注重考虑各地的特殊性及经验成果的可比性、适应性,在东、中、西部进行了相对的平衡兼顾。

×

四、尊重原创,突出个性,尽量保持入选文章在内容、结构、风格上的原汁原味。

×政府工作报告是聚民意、集民智、凝民心的法律文献,是用来统一思想认识、加强部署协调、指导工作落实的基本方略,凝聚了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智慧,是政府执政能力的综合体现。鲜明、生动、简洁,是本书范文的共同特征,但也有一些文章在内容、结构、风格上呈现出特立独行、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保持政府工作报告应有的严谨、庄重的同时,不乏活泼、灵动的个性,行文中甚至大胆地应用了一些表达能力很强的方言词汇。对此,我们是持赞赏态度的,基本保持了所有文章的原创特色。

×在整个组稿、编辑过程中,我们是用感激、学习、尽职尽责的心态进行工作,但由于考虑不周,肯定会有疏漏或舛误的地方,希望广大读者对我们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提高、改进今后的工作,从而给大家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精神食粮。

×

×

×

×《政府工作报告》精萃编委会主任魏一

×××年月

第五篇:《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1

我有幸成为了一个文学社的一员,从事教育工作的十几年里,我的读书笔记已经成为了我工作生活的一个方向。因为工作,我学习着更丰富更精彩的文学艺术,因为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的东西,使我的视野更开阔了,思考更深刻了。

一、读书笔记

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充实,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些都是我的人生财富。因此,每一天我都用心工作,从未停下来的脚步,一天一天地学习,看书,看报,我都是一天xx年过去了。每一次的学习,都让我收获不同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使我的思维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

我坚持每个月的一篇文章《读者》,一直坚持这样写:《给我的一份信》,我从中体会到了一种信念,一种努力,一种学习,一种享受,一种快乐!我也相信,只要坚持,一定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这也正是作为大学生们的最初阅读见效的一个方面吧。

读了这篇文章,作者思考得还不够透彻,我也不能很好的将自己读书心得写的更详细,我认为作为一个人,只要坚持,每天都有读书笔记,读了不同的文章,不同的理由,都能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都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都能够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来。因此,我也在读了几本书后,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学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进步。

二、读书心得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一直都是读书的心态。我的生活是平静的,我的生活也是充实的,我的生活也是有意义的。这几年中,我读了不少有关文学方面的书,我觉得这是一种享受,也是读书的一种态度,因此,我觉得读书是一种快乐和幸福的享受。

我的读书内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我读的书籍是《中国教育报》、《中国少年报》、《中国教育报》、《小学教师》等。我认为,读书应该是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能把自己的精力、能力全部花在读书的事业上。

我认为,读书应该是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应该读好书,让读书成为每个老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读书中闪光!

三、读书体会

读书,是一种文化,是教师职业的需要!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让我们的思维方式、心灵受到洗礼,也能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净化!读书不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义务和使命!读书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我将利用我的业余时间,通过网络读完一本好书,来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

四、读后感想

这次读书活动,是在教师的成长历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的,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引路人。我将利用自己的读书活动,通过网络读书了解教育改革的动向,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工作展望

读书,给了我们一种信念,一种境界,一种习惯。我将在自己平时的教学活动、学习中,多读多思,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在书本中汲取知识,充实自己,这样能让自己的教学更加适应教学发展的要求,也为以后的教学积累经验,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读书计划

每天的读书时间不少于3小时,每周的读书时间不少于4小时。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2

一、学习语文不是为了靠语文本身形成一部分博学和智慧,而是作为获得知识和给别人传递知识的工具。

所以,由此而导致:不是所有的语文都应当学习,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应该学习很多种语文,因为这是无用的,也会浪费掉本来可以用于获得实用知识的时间。只有必须的语文才应当学习。所谓必须的语文是,本族语是在本国使用的,周边国家的语文是为了与邻国打交道时用的。

二、并不是所有这些语言都要完全学会,而是只学到所需要的为止。不需要像说母语那样流利的说希腊语或希伯来语,因为我们不能同任何人用这种语言交谈。学到能读懂用这些文字写成的书籍就已足够了。

三、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在年轻时,应当与学习事物结合起来,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熟悉和对语文的熟悉,即是说,我们关于事物的意识和表达它们的能力,能齐头并进。因为我们所要培养造就的是人,而不是鹦鹉,正如在第19章原则六中所说。

四、由此,可得出结论,首先,语文的学习不能脱离它所涉及的事物;因为事物不是个别的存在,而没有语文就不能理解事物,这两者是一起存在,一起履行其职责。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出版了《语文入门》这本书。在该书中,组成句子的单词解释事物的性质。据说,该书取得的成功不少。

五、其次,一门语文的完全的、详尽的知识,不论它是何种语文,都是不必要的。任何人若想试图获得这种完全的、详尽的知识,那都是可笑的、无用的。甚至西塞罗(被认为是拉丁文的最杰出的大师)也不熟悉拉丁文的一切细节,因为他承认他不知道工匠们所使用的词汇,因为他从来没有和补鞋匠和工人交谈过,使得他要去看他们的手工制品,听他们使用的专业术语。事实上,他能有什么事物可以学习这些专门术语呢?

六、那些将我的《语文入门》加以扩充的人没有注意及此,二是在其中塞进了一些不常见的词和与孩子们的理解力十分不相称的事物。《语文入门》就应当是时入门,进一步的任何内容都应当留给将来。对于那些不是永远不会出现就是偶然碰到也容易查找辅助读物(如词典、字典、会变之类)的词语,尤其是如此。正是由于这个理由,我中断了我的《拉丁文近义词补编》(在该书中我介绍了许多已废弃的词和不常用的词)。

七、再次,孩子的智力和语文应当在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上优先得到练习,使成人感兴趣的的事物应留待以后。如果把西塞罗和其他名家的作品孩子们面前,这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因为,如学生不理解教材,他们怎能掌握有说服力地表现题材的多种要诀呢?把时间花在使语文知识和一般智力同事循序渐进的是害死求实的努力上要有用的多。自然并不跳跃,人事也是如此,因为人事是模仿自然的。在教孩子们跳舞以前要先叫他走路;在教孩子战骑马以前,先让他骑玩具木马;在教他们说话以前,先教他们咿呀学语;在发表演说先学会说话。正如西塞罗所说,在一个人没有学会说话以前,不能教这个人发表演说。

八、关于众多的语文,我们的方法是将它们归纳成八条规则,它们可以使学会多种语文为更容易的事情。

九、(1)每一种语文都必须单独学习。

首先应学习母语,其次学习在适当地方要用的的语言(因为我认为现代语首先应先于学者语文开始学习),然后可以学习拉丁文,学习拉丁文之后再学希腊文、希伯来文,等等。

一种语文应在另一种语文学了以后学习,而不是同时学习,否则两者会学的混淆不清。只有在彻底学好了它们以后,用相同的语法、词典等对它们进行比较才是有益的。

十、(2)每一种语文都必须有分配给它的规定的时间。

我们应当留心不要把次要的学科变成主要的学科,或者把本来应当用来获得事物的知识的时间用于学习文字。因为母语是与客观世界向感官的逐渐显露紧密结合的,它需要有数年的时间(8-或整个童年时代和部分少年时代)。然后,就可以进而学习其他现代语,每种在一年之内就可以充分掌握。拉丁语要学两年,希腊语一年,希伯来语半年。

十一、(3)一切语文用练习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更容易。

即是说,用听、说、读、重读、抄写、用手和舌模仿,尽可能经常这样做。参考前章第一和第十一条规则。

十二、(4)在前章规则二中已经讨论过这一点。我们特别说到不得不从书本学习的学者的文字,虽然我们不排除现代语文。因为意大利文、发问、德文、波西米亚文和匈牙利文的学习可以归纳成规则,事实上已经归纳成规则。

十三、(5)从语文归纳出来的规则应当是符合语法的,而不是符合哲学的。

这就是说它们不应细究词、短语、句子的原因和先行词,或找出为什么必须是这种结构或那种结构,对存在与文字和事物中的原因、联系、相似的或与不相似的、同类的与破格的细微研究是哲学家的任务,它只会耽误语文老师的时间。

十四、(6)在学习一种新语文的书写规则是,已经学会的语文必须继续记住,以便把重点紧紧放在两种语文的不同点上面。

要求主义它们的共同点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真正有害的,因为头脑比实际存在的更啰嗦更不规则的外貌吓住了。例如,在希腊文文法中,没有必要重复名词、动词、格和时态的定义或没有传达什么新东西的句法规则以及可以看做已经熟悉的东西。那些东西只需要在设计希腊文的用法以已经知道的拉丁文用法不用时提到。用这种办法,希腊文文法就可以缩减到少数几页,也因此更清楚更容易。

十五、(7)一门新语文的最初的练习应当与已经熟悉的教材相联系起来。

不然的话,头脑就必须同时既注意文字,又注意事物,因此会被分散注意力,被削弱。所以,头脑的努力应当限于文字,以便使头脑更顺利更快速的掌握它们。这种教材可以用用教义问答或圣经史或实际已十分有名的材料。

十六、(8)所以,一切语文扣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

即是说,通过实践学习,同时结合着学习一些仅仅设计与以往学过的语文的不同之点的简单的规则,同时通过与已经熟悉的教材有关的'练习进行学习。

十七、关于应当精心地学习的各种语文。

正如我们在本章开头处所说,不需要同样精确地学习一切语文。母语和拉丁语最值得注意,我们应当全都彻底学会。这种语文学习的过程可以区分为四个年龄阶段。

第一阶段 咿呀学语 模糊不清

婴儿期

第二阶段 成熟期童年 正确的

年龄是 更趋成熟期童年 学会说的

第三阶段 茁壮期 优美的

成年期

第四阶段 有说服力的

十八、这种分级方法是唯一正确的原则。

任何别的分级方法都将使一切陷入换乱颠倒,这是我们多数人经验过的。但是,如果提供了语文教学的合用的教材,经过这四个阶段,一切想学习语文的人就可以顺利的学会,即是说,学生适用的教科书、帮助教师的手册,这两种都要简短,符合教学法。

十九、适合几种不同年龄阶段的教科书应当有四种:

(1)临门书

(2)入门书

(3)升堂书

(4)聚珍书

二十、临门书应包含有儿童绘画的材料——几百字,组合成句子,再加上名词变格和动词变化。

二十一、入门书应包含有这门语文的通用词汇,大约八千左后,这些词汇应组成体现描写自然界生物的句子。再附加能确切知道这门文字的书写、发音、造句和用字的一些简短、清楚的文法规则。

二十二、升堂书应包含有关于一切题材的用各种优美的的风格表现的各种文章,富有摘录的成语、作者的旁注参考资料。在书末应有以各种不同方式改写的解释句子的规则。

二十三、聚珍书系指就任何题材以严肃的目的和优美风格进行写作的经典作家的作品,附有有关评论的辑录有价值的段落的规则以及有关习惯语的精确翻译(一件最有意义的事)的规则。关于这些作家的作品,有些应选做学校的读物;另一些作家的作品应当编出目录,使得任何人想寻找就任何题材写作的作家的作品,都可以找出这些作家是谁。

夸美纽斯关于语文的这段论述,不仅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简短有效的方式,而且对于学习其他语文也同样有指导意义。语言的学习对许多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的事情,不管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从夸式的经验来看,我们有时候是走了弯路的,过分注重于完全的知识,忽视了语言的实用性。如何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是值得我们去大力探讨的、实践的。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3

我敬佩《大教学论》的写法和叙述风格,我也坚信,《大教学论》在300多年后的今天之所以依然流行,一定程度上就是因为特色的写法和表达。众所周知,作者的思想是著作的内核,但是我们何以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只能依靠“语言”这一媒介,尤其是对于没有统一符号系统的人文社科。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指出,我们能够得到作者心中的多彩的构图是经过三重炮制的,也即作者理解、语言加工和读者理解。值得肯定的是,不仅仅是历史学,对于所有人文学科,语言表达都是联系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夸美纽斯十分注重“讲道理”的方式,至少,他思考了“怎么表达才能让人们理解并认同他的理论”这一问题。

其一,“未尝离事而言理”。这是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的论述,他认为中国古代的史论都是依事而发理,很多史论虽不以思辨为著,但恰恰由于它们据史而论,道理深入浅出,更加浅显易懂,因此他亦指出“六经皆史也”,我们可以自豪地宣称这是中国历史理论的宝贵遗产。但是《大教学论》似乎也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教育学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在没有具体案例的支持下,教育学因其抽象、脱离实际似乎不被世人所关注,尤其是在夸美纽斯那个年代,对于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如果没有讲述的心服口服,很容易被世人所抛弃。但是夸美纽斯深入考虑了这个问题,整本书的论述并没有以讲道理为宗,而是借人们能够感知的自然界、事实来迁移论述。比如,他全书的指导思想是“教育适应自然”,他多次提到春夏秋冬四季变化、小鸟、花草树木等等;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举园丁、工匠、艺术家、画家、雕塑家等事例,由此推出教育应该做什么,道理深入浅出。比如作者试图论证学校教育要把握人成长的时机,他先指出“自然遵守适当的时机”,比如“一只鸟儿要想繁殖它的种类,它不会在万物都被寒冷冻僵了的冬天去繁殖……它只在春天去繁殖,因为那是太阳给万物带回了生命与精力。”在此之后,作者继续指出“园丁当心地不违背季节去做任何事情。所以他不在冬天去种植,他也只会在春天去种植。”这些事实摆出之后,作者认为有条件论述学校教育了,他指出:“人类地教育应从人生的青春开始。”经过这一类比,论述的道理自然就明显了。

其二,叙述具有严整性。读罢此书,我敬佩作者的写作逻辑,为了让更多人信服,他以基督教的生死观开头,引出“获得永生的预备需要三个阶段——知识、德行、虔信,”随后,他进一步论证这三者其实是自然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我们要做的,只是通过教育发掘出来,因此,任何男女青年,都应该接受共同的教育,都应该进学校。论述到此,似乎并没有走进作者的`核心,因此作者进一步观之,在此之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于是,改良学校是必须的。接下来,读者完全深入到作者创设的情景中了,至少,读者产生了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在这样的层层铺垫下,后文作者用三分之一的大篇幅论述教与学的原则与方法才可以堪称经典。当作者论述教学原则与方法后,并没有结束本书,而是有见地的构想了四种类型的学校教育,使全书更加完整。重新审视,会发现作者的章节处理科学严整,层层嵌套,由浅入深。不仅如此,作者对全书结构的把握非常到位,四大板块设置合理,如此成功的设计就不失为一本经典。

最后,我怀着崇敬合上《大教学论》,我发现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书中很多的观点是可以慢慢品味的,第一次读的时候或许知之甚少,第二次读,甚至可以推翻第一次读的很多理解。我想,这正是夸美纽斯的成功之处,正是《大教学论》之所以称之为经典的原因。至此,我告别夸美纽斯——这位“现代教育之父”,但是,这些珍贵的理论,我将受益匪浅。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4

这个寒假,强迫自己静下心来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看后虽然不太能领略其中的精华,但还是有些感触。

《大教学论》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在《大教学论》中,作者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规律。

如第十七章《教与学的便易性原则》中的原则六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这让我想到了班里的后进生,难道不更应该学习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吗?“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就如“我们拿一只仄口的瓶子,把大量的水猛烈地倒进去,而不让它一滴一滴地滴进去”的结果一样可悲:即大部分的水流到瓶子外边去,最后,瓶子所盛的水比慢慢地滴进去的还小。这就提醒我们“教学生的时候,不是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教,而是尽教师自己所愿教的去教”是愚蠢的行为。所以,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又如第十八章《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中原则八也举了一个显浅易懂的'例子:当一只鸟儿形成的时候,肢体与肢体连接,骨头与骨头连接,筋肉与筋肉连接。一株树木的情形也一样,树干是和树根连接的,树枝是与树干连接的,嫩枝是与枝柯连接的;所以,这些东西虽则都有成千上万,但整个都是构成一株树木的。一所房屋也一样,假如要能耐久,墙壁就必须建在基础上面,天花板和屋顶就必须建军在墙壁上面,总而言之,一切部分,从最大的以至最小的,都必须连接和装配起来,它们才能形成一所房屋。这几年,我们学校严格按照新课程实验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一门也没落下,还特别开发了校本课程,如朗读、书法、形体、每周一歌等。看了《大教学论》这一章节,我对学校的这一做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这是为孩子们打下良好的学习、发展基础,建好牢固的连接、支撑框架。同时也为平时偶尔偷偷占用一点这些课程的时间去做语、数、英等区统考科目的习题感到惭愧,目光太短浅了,对不起自己的学生啊!是的,学生终生的学业应该组成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整体,他们将养成一种习惯,能够轻易地、自然地从一件事情走向另外一件事情,让他们的眼睛将看到一个非凡的范围。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5

在人类教育史上,有个人占有光辉的一页,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一次从哲学中独立出来,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这个人,就是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

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限制,书中存在一些神学原则和《圣经》思想,具有神秘的宗教神学色彩。但书中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措施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留给我印象很深的有几点:首先是通过教育才能形成一个人。

作者认为知识、德行与虔诚的种子是天生在人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和虔诚要通过祈祷、教育、行动去取得。

我们每一个人不是一出生就懂得说话、走路和思考的,这些都是靠后天的教育、学习、训练才能达成的。每一个学生并不是天生就能说会道的,而是在父母熏陶、教导、示范、指引下不断学习发音、说话,在老师的教导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中逐渐得到发展的。所以我们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更要在课上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训练,及时抓住学生说话当中的漏洞、不足之处、语言不规范之处进行纠正指导,更要时时处处运用规范准确的语言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来以身示范,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系的规范准确的语言文字表达内容和方式。

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阅读好书,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有关人生的许多启示,可以从中体验到那些无法亲自去经历的东西。读课外书的好处可多了。读课外书可以增加识字量;很多同学在没上学前就认识了很多字,就是在课外书上认识的。读课外书可以丰富词汇量;书上有很多优美的词语,成语,可以让说的话很精彩。读课外书可以增添丰富知识;书上有各种各类的知识。读课外书可以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能力;多读书,可以很快就归纳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读课外书可以提高作文水平;读课外书可以增添智慧。读课外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

总之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教育的。

其次是教育要遵从三大原则: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

夸美纽斯是探索教学工作规律最早的教育家。他提出的三大教学原则特别著名。

直观性原则这是教师必须遵守的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的事物都应当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指出:“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

“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此外,读过《大教学论》,自然”一词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现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教育就会有可喜的结果。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该学习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听说《大教学论》可以说得上是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奠基之作,同时它也是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一本经典名著。也许正正因为如此,黄校把这本赫赫有名的著作送给我们每位跟岗学习的老师。手捧着这本签有黄校的亲笔签名的《大教学论》,我倍感珍惜,定要下苦功读好这本巨作。

《大教学论》的作者夸美纽斯热情地赞美教育这一职业是世上最具自豪感的。他主张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求学欲望,并且运用温和的、循循善诱的方法,用充满爱心的言语吸引孩子们,而不是严肃的态度使学生疏远教师。教师和学生的融洽关系是增进教学质量的很大的帮助。如果教师时常夸奖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他们表扬和肯定等等,如果教师把他们应学的知识结合我们日常的生活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的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再用其他一些方法来和善地对待学生,教师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对学习倍感兴趣了。

“以人为本”关注每个人,不要忽略个体。夸美纽斯说:“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地倾听教导与知识。”这正正可以说明后进生的教育需要用爱去引导,我们需要深入地分析了他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其心理特点而进行教育。他既有自卑感,又有自尊心,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微细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使他们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从而克服自卑心理,重新点燃起自尊心的火种,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自信。就像书中所说的:“施用任何强力的结果,我们反而只能使人厌恶学问,不能使人爱好学问。所以,我们每逢看见有人心灵受了病,不爱用功,我们就当用温和的疗法去除掉它的毛病,绝对不可采用粗暴的方法。”

《大教学论》还有许多精彩语言:

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应该当心,只允许勤劳努力、德行优良的学生进大学。不实在的学生,只知道在安逸与奢侈中浪费他们袭产与光阴,因而给别人以坏的榜样是不能宽容的。这样,没有病毒,自然就没有传染,大家便会专心工作了。

爱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容易发现真理。

须得学会敢于正视别人,学会应付真实的劳苦,不要畏缩。否则他们便会变成遁世的人,厌世的人,或是变成懒惰的人,碍事的人。

带着虔诚的心,阅读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这位异国的教育哲学家,实干家在文字构建的空间里对话,内心洋溢着一种满足与冲动。我的心提醒我:把感受写下来,祭奠先哲的智慧,启迪有志于学校教育的读者。

《大教学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人人都知晓,但是真正阅读过的人很少,我身边的不少教师就没有读过,偶尔几个刚毕业的教育院校的学生说自己读过,是在教授的要求下阅读的,但深究其内容和书中真义,坦言早就荡然无存,不免觉得可惜。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源于这本《大教学论》,但从事学校教育的我们却没有亲临教育的源头,无怪学校教育有诸多困惑和无序。

夸美纽斯开篇就说,此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是“使青年男女毫无例外地,全部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与虔敬地去学习现世与来生所需要的一切事项”。无疑,这是人安身立命、自足发展、服务于世所必须修炼的真理。我似乎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必读书目,也应该成为每一个为人父母的,和教育沾边的人所必须阅读的书。因为我们的现世都在为来世做准备,今天我们受教育的程度与最后的结果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世界,影响着我们共同的未来。

阅读这样一本书,最好有宗教的基础。书中大量引用宗教教义,章节,这是没有宗教基础知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上可能或产生的障碍。初读时的晦涩感是真切的。但我也相信只要是有一些耐心,这些含着真美的纯净文字是能够被理解和沁入的。同时,我也感受到正是因为作者对宗教信仰的无限虔诚,才使得他对“教育人”这件神圣的事充满着信心和信念,坚定不移地推广,宣扬。例如,开篇第一章节,夸美纽斯就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接着又说“人的终极目标在今生之外”,“今生只是永生的预备”,他要以此让大家明白:教育就是人的未来。我以为,这些来自内心的笃信正是一个教育学者必须持有的,这也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源脉所在。做教育的,必须是有信仰的人。

阅读这本书,我很感兴趣的是夸美纽斯的表述方式。习惯于阅读行云流水般集中,顺畅表述的中国读者,初次接触到这本书会觉得新鲜:难道大教育家就用这样的“只言片语”在阐述他的观念。是的,恰是这样的只言片语有着比较严密的逻辑结构。自然现象+实例分析+模仿+偏差分析+纠正措施。整个论述的过程比较生硬,但契合了教育所需具备的理念:从自然中模仿,运用到实践中去,在过程中反思,做好改进调整使之趋于完善。整个表述的过程带着温和不争的风格,但在不争中却已经有了不需要争辩的结论,征服的是读者的心。例如他阐述的教学便易性原则,改良学校的可能性,教与学的一般要求等,都是这样的表述方式,温文尔雅,以理服人,让人在很舒服的感受下接受观念。相比当下一些人急于推广的理念,咄咄逼人,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让你接受,认同,还要付诸实践,最可怕的是要看到结果,而且是要拿出能证明观念是正确的结果。强制性的理念推广者们,可以读读《大教学论》即便是其中有些观点已经过失,经过实践证明未必是真理,但读者的心却是向着夸美纽斯的。我在阅读时会在心里替他说话:那个时代,能提出这样的观念已经很不容易啦!

夸美纽斯的实践观也让我佩服。很明显,这是一个从教师成长为校长最后再到教育家的伟人。这样的人提出的观点带有强烈的“实践检验真知”的意味,有一种让人信服的权威性。在我的身边,前两步走好的人不少,但还没有看到走到第三步的,中国本土上的教师成长为教育家的,受到公众认可,系统阐释自己教育理念的,目前还未见其人。为什么?是体制,是个人因素,环境作用,还是别的原因?不管如何,还是请“有关专家”读读《大教学论》,感受温润的教育智慧吧。记得于永正先生说如何教小学生写字,要一边写一边提醒,要讲述字易错的地方。先生笑谈:如果是有关专家看了一定会反对,怎么能这样教呢?这样不是教死了么?先生说:先来教教看,一些理念能否在课堂上实施,能否产生实际效果。小学生生字的返生率有多高?所有理念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有效。深以为然。

读《大教学论》可能有些枯燥,但是还是希望教育者读读。有些书,枯燥中才带着真义,枯燥就是提醒我们要边读边想,不要囫囵吞枣。

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摩拉维亚人,他生活的年代是1592到1670年,相当于我国明代万历二十年到清康熙九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他26岁时因为战争开始了流亡的生活,从此他几乎颠沛流离一生。也可能是这种艰苦成就了他深邃的思想,它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问题,并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的人。他还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与规则。

书中的很多真知灼见还依然是那么的精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只是由于他做过牧师,信仰并传过教,对于不信仰宗教的人来说,有些地方会难于理解。我坦率地承认自己阅读的收获是笼统肤浅的,感受不多。最重要的是通过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而是泛指“教”与“学”的活动。同时我也惊讶夸美纽斯对节制的见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阅读和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我个人当然也希望有时间进一步研读和消化理解书中的思想。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6

最近我读了《大教学论》这本书,书的作者夸美纽斯是捷克人,他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是第一个注意到人民大众教育的问题并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人。他继承了培根的唯物观点,发扬了捷克兄弟会的民主传统,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系统地阐述了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则。

通过读这本书,加深了我对“教学相长”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老师和学生,而是泛指“教”与“学”的活动。让我对夸美纽斯的“节制”这一品德有了清晰的理解。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是非常有必要阅读和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的。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备好工具、材料和模型以后,我们还需要三件事情,才能学会一种艺术——材料的正确利用;熟练的.指导;经常实践。就是说,学生应当受到教导,知道在什么时候去利用他的材料,怎样去利用;他在利用材料的时候应当得到帮助,一面发生错误,如果发生了错误也可以改正;他不应当在发生错误和被改正错误的时候就停止,要到能够正确地、迅速地工作的时候才可以停止。”课外阅读是为了积累语言,模仿创作,以及写意抒情。因此要指导学生比较各种表达效果,让学生了解多种写法,为学生设置多个创作题案,引起学生的反思,掌握作文的技巧。促使学生从浑沌的被动的思维境界到达一个比较清晰、主动的思维境界,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惯怕心理及各种压抑、凝滞状态,为他们本来较为闭塞的写作思维吹进一丝凉风,豁然开智,轻松地进入写作佳境。在指导创作实践的时候,要由浅入深,由粗而精,重在创作的的兴趣,而勿重创作的技巧或成果。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关键,要在潜心读书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把自己的阅读所感写下来,或是根基阅读材料提供的事实,评价其好与坏、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等,总之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不可要求过高,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甚至使学生视课外阅读为畏途。

他认为,现世的人生严格讲并不是人生,而是永生的序幕,世间的生活只是永生的一种预备,其目的是使灵魂利用身体作中介,去为未来的(中国报告网)生活预备各种有用的事情。人的终极目标是与上帝共享永恒的幸福,为此,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与爱物。人生成就要:熟悉万物,具有管束万物与自己的能力;使自己与万物均归于万有之源的上帝。人类的一切优点都完全表现在博学、德行和虔信这三种品质中,这是今生与来生的基础,是我们生活的要点。

关于《大教学论》的理解只是肤浅的一点,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7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生的哥白尼。他的教育体系为现代的系统的教育学奠定了始基,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现代教育之父”。他一生的著作很多,主要的教育学说包括在他的《大教学论》里。《大教学论》实际上包含了整体教育学的内容,并且奠定了今日分科教学法的基础。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指出:“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p139)

“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p140)

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

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4)要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

此外,读过《大教学论》,自然”一词在我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位“现代教育之父”,以自然中的种种现象通俗易懂地向我们揭示了教育中的诸多原则和规律。遵循自然法则,教育就会有可喜的结果。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鸟儿孵出小鸟,它绝对不会把卵放到火上,去使它们快些孵出来,而让它们在自然温度下慢慢发展。后来,鸟儿也并不随意用食物填它的幼鸟,急着让它们快快长大,而是小心地为它们选择食物,按照它们脆弱的消化力所能支持的分量慢慢喂它们。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更应该学习鸟儿孵卵、喂食的方法。后进生”暂时比一般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加差一些,如果硬是要求他们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完成,出现的结果是,他们一样都不完成。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应该根据他们能力的大小,单独为他们确定一个阶段的学习目标,他们的进步就会变得明显;然后再确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对于这些学生,我们千万不能心急。因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8

1、我们对于国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或更伟大的呢?

2、格累哥利·那齐恩曾说:“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

3、追求伟大的事情在过去是高贵的,在现在是高贵的,到将来永远也是高贵的。

4、离别母亲的子宫的时候四肢已长完全的人多么幸福啊!而离别现世的时候灵魂纯洁清白的人,则更有千倍的幸福。

5、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追求学问、德行与虔信,我们就是相应地在向我们的终极目标前进。

6、人心的能量是无限所的,他在知觉方面像个无底的深渊。

7、爱好真理的人容易看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容易发现真理。

8、谁也不能野到不能驯服的境地,只要他肯耐心地倾听教导与知识。

9、柏拉图说:“人若受过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个最温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没有受过教育,或者受了错误的教育,他就是一个世间最难驾驭的家伙。”

10、愚蠢的人需要受教导,好使他们摆脱本性中的愚蠢,这是无人怀疑的。聪明人更需要受教育,因为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不去从事有用的事情,它便会去从事无用的、稀奇的、有害的事情。

11、一个活泼的心理如果没有正经的事情可做,它便会被无益的、稀奇的和有害的思想所困扰,会自己毁掉自己。

12、即使死亡隔得还很远,长寿有把握,品行的形成同样要及早开始,因为人生不应该消耗在学习上面,而应该消耗在行动上。

13、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但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

14、年轻的儿童,用榜样总比用训条容易领导,容易管束。

15、心灵的要素包含三种能力,就是智性、意志和记忆。

16、一个人为了他自己的好处,不独要有学问,而且要有德行和虔信;为了他邻人的幸福,不独要有德行,而且要有学问和虔信;为了上帝的关荣,不独要有虔信,而且要有学问和德行。

17、与智慧言谈是没有苦楚的;同它相处没有忧愁,只有欢喜与快乐。“人生没有比寻得智慧更快乐的`事。”“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

18、凡是在知识上有进展而在道德上没有进展的人,就不是进步而是退步。

19、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全视儿童时期所受的教育为转移,所以,除非人人的心都在小的时候有所准备,能去应付人生中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被错过。

20、一个人所享受的生命不论长短,都是足够供他为永生做准备的。

21、有一句话说:“教导别人就是教导自己,”这是对的,因为不仅时时复习可以把一件事实不灭地铭刻在心灵上,而且“教”的本身对于所教的学科可以产生更深的理解。所以天才的约阿希姆·福尔丁斯就常说,假如任何事情他只听到或读到一次,它在一个月之内就会逃出他的记忆;但是假如他把它交给别人,它便变成了他身上的一个部分,如同他的手指一样,除了死亡以外,他不相信有什么事情能够把他夺去。所以,他的劝告时,假如一个学生想获得进步,他就应该把他正在学习的学科天天去教别人,即使他的学生需得雇来,也应去教。他说:“你值得在某种限度以内牺牲你的身体安适,去得到一个愿意听你的教导,即在你求取智性方面的进步的时候来听你的教导的人。”

22、一个人的心灵可以激励另一个人的心灵,一个人的记忆也可以激励另一个人的记忆。

23、我们的真正工作是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便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叫做虔信,有了它,我们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就接近了上帝本身。

24、主要的德行是持重、节制、坚忍于正直。应当教孩子们在饮与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谈话与缄默方面,在整个受教期间实行节制。这方面的一条金科玉律“一切不可过度”,使他们学会在一切情况下,能在饱满之前就离开。坚忍应当从自我克制去学习。

25、熟悉历史是一个人的教育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他终生的眼目。应该当心,只允许勤劳努力、德行优良的学生进大学。不实在的学生,只知道在安逸与奢侈中浪费他们袭产与光阴,因而给别人以坏的榜样是不能宽容的。这样,没有病毒,自然就没有传染,大家便会专心工作。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9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教育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他是近现代教育和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古德教授曾说过:“17世纪开始了教育和科学的新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夸美纽斯是这两个方面的先驱。”特勒尔博士在一次报告中说:“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居于首屈一指的地位。他在初等和中等教育中引来并支配者整个现代化运动。他与我们现在的教学的关系,类似于哥白尼、牛顿与现代科学的关系以及培根、笛卡尔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由此可见,夸美纽斯不愧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先驱,他的泛智思想是近代百科全书的先驱。在教育史上,《大教学论》是他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看着这本书的名字,夸美纽斯说过的话不由久久地回荡在我的耳畔:“我的主要教育事业之一是改良教育,这是我多年来的努力,想帮助学校里的青年,使他们摆脱所受的苦恼。”想想夸美纽斯所受过的苦难,国破家亡、丧妻失子、颠沛流离,书稿一再被毁,都没有动摇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献身精神。我敬佩他,爱戴他,我要带着这份敬重之情细细地品味他书中的文字,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以下我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作者创作这本书的背景

夸美纽斯于1592年3月出生于捷克摩拉维亚的'乌尔斯基--波罗特附近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是新教徒。他的一生也与兄弟会结下了不解之缘。12岁时就成了孤儿,夸美纽斯中断了初等教育,后由兄弟会资助受完了中等和高等教育。16,夸美纽斯担任一所文法学校的教师,开始研究教育问题。16,担任兄弟会牧师兼兄弟会学校校长。1618~1648年,捷克人民为反抗德意志天主教会的统治进行了长达30年的战争。捷克战败后,夸美纽斯离开祖国,开始了终生的流亡生涯。

流亡波兰期间,夸美纽斯继续在兄弟会创办的中学里任教,并探讨教育改革问题,他的几部重要教育著作也相继问世,如《语学入门》《大教学论》《母育学校》。《大教学论》于1654年首次正式公开出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1984年将其列入《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中。

二.内容概括

《大教学论》这本书共三十三章,有其完整的体系,大体可划分为六个组成部分:

1. 总论:第一~十四章。

2. 体育:第十五章。

3. 教学论:第十六~二十二章。

4. 德育论:第二十三~二十六章。

5. 学制系统及课程论:第二十七~三十一章。

6. 实现教育改革计划的呼吁:第三十二~三十三章。

三.感悟

夸美纽斯认为,“不仅是富人和有权势的人的孩子,而是一切孩子,不分男女,不分出身高贵或出身平民,不分富裕或贫穷,而是生活在一切城市和小镇、村落和小村庄中的孩子,都应该上学。”这种普及教育的思想不正是体现了受教育的人人平等性吗 ?这种普及教育为了使人成为理性的动物,成为万物的主宰,从而有益地利用此生,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想想我们当今社会中的人,也许不受教育可以很好地生存,但是真正意义上成功的人一定受过良好的教育。也许你会说许多有钱的人不是照样没受过教育吗,但是他们所谓成功的道路又能走多远呢,靠什么去支撑呢?就像索尔蒂斯说过的一句话:一个教师不学教育学,照样成为好老师;但是,好也好的有限,而坏则每况愈下。所以一个人没受教育就像一个老师没有教育理论,好也好的有限。

夸美纽斯说:任何人的心性愈是迟钝孱弱,他便愈加需要帮助,使他能尽量摆脱粗旷和愚蠢。世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了不能用教化去改进都能地步。一只筛子,如果你继续不断地用水泼去,它便愈来愈干净,虽则它不能够把水留住;同样,鲁钝和悟性孱弱的人,即使学问上面得不到进步,但是心性可以变得比较柔和……这些话语真的非常富有见地。他还对人的成长有先后进行了生动的描述:有些人小时候身体强壮,但是后来变得多愁多病;有些人青年时代多病矮小,后来却长得壮健魁梧;智性也是一样,有些人发展得早,但是不久就凋枯了,变鲁钝了,有些人原来很愚钝,可是以后变得敏锐、聪明。夸美纽斯的思考与我们现在的思想是多么的接近呀!想想我们的学校老师,对待一些智力有些迟钝,性格内向的学生又是怎样呢?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个孩子有抑郁症,也许他只是性格内向而已。由于老师的疏忽,同学的疏远,孩子的自卑心越来越严重,只会变得越来越糟糕。所以,我们每位老师都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能给学生过早地下定论,应该让每位学生感受到人文的关爱,沐浴到教育的阳光。

夸美纽斯提倡教学组织班级化。他总结了当时的新的教学组织的实践经验,把它们上升为理论,推动了教学组织的班级化。首先他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有利于学生学习;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节省时间、精力、避免了干扰。其次,他确定班级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单位,并据此制定了学年制以及学期、假期制和学时工作计划。再次,他还具体说明了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应有一定的目标;每个班级应有固定的课本;一切科目都用同一的方法去教导;全班的学生在同时做同样的功课;每种科目应该与相关的事项一道讲授等。他所确立的班级教学制的理论和他所提出的关于班级教学制的要求,在近代教育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夸美纽斯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很高。他对旧时学校缺点的体会是很深刻的。他说,旧时学校“教导青年的方法通常都是非常严酷的,以致学校变成了他们的才智的屠场。他自己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千千万万人中的一个,悲惨地损失了一生一世的最甜美的青春,在教育的小节上面浪费了青春的鲜美的岁月。” 所以他提倡青年们能够迅速地,愉快地,彻底地进行学习。因为,人是有可塑性的,教育的力量又是十分巨大的,可见教育办得不好的原因是教学方法不好,不是人的智力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的有效教法,而不能死搬硬套地用旧的教学方法,不注重创新,这样只会害了学生。

《大教学论》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给了我很多启发。从这本书里我可以看到夸美纽斯熟悉以往全部西方教育发展史,熟悉西方历史上的教育家,教育著作和教育经验。他对教育的研究理论是令人敬佩的。他提倡民主教育和泛智教育。我相信这部著作也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典范。但是我想,夸美纽斯处于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他的思想肯定兼带时代的特点,充满着矛盾。一方面他同情贫穷人的疾苦,提倡普及教育,民主教育,泛智教育。他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措施。另一方面,在世界观和教育观上都未能彻底摒弃宗教神学和唯心思想。这也体现了他内心的矛盾。即使这样,也不影响《大教学论》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生活中,我会把这本书当做一面镜子,时刻照着自己不断向前……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10

1、在理论学习中提高认识

理论学习,不仅能够提高自己,而且能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自己的理底。理论学习是教师的终身学习。因此,我们要坚持做到有时间、有学习效果、有反思,并且将理论联系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只有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与计划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获得理论而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我们应该把握好理论学习的主要内容,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把握好学习的重点,把握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在这个学期,我主要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在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教育理论方面,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以自己为中心,要以教育学生为中心,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要学会做一个学生喜爱的老师,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也能够积极认真地备课,做好课前的准备,不但可以把握教材,还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来了解最新的教学实际动态。

课堂上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学有所得。在课余时间,认真批改作业,对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分析讲解。使学生对学习有了更大的兴趣和信心。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能够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动态上的异常情况。并在平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互相交流学生在校的情况和思想动态,同时也听取家长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对学生的问题我会做耐心细致的解说,尽量使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11

一、学习语文不是为了靠语文本身形成一部分博学和智慧,而是作为获得知识和给别人传递知识的工具。

所以,由此而导致:不是所有的语文都应当学习,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也不应该学习很多种语文,因为这是无用的,也会浪费掉本来可以用于获得实用知识的时间。只有必须的语文才应当学习。所谓必须的语文是,本族语是在本国使用的,周边国家的语文是为了与邻国打交道时用的。

二、并不是所有这些语言都要完全学会,而是只学到所需要的为止。不需要像说母语那样流利的说希腊语或希伯来语,因为我们不能同任何人用这种语言交谈。学到能读懂用这些文字写成的书籍就已足够了。

三、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在年轻时,应当与学习事物结合起来,是我们对客观世界的熟悉和对语文的熟悉,即是说,我们关于事物的意识和表达它们的能力,能齐头并进。因为我们所要培养造就的是人,而不是鹦鹉,正如在第19章原则六中所说。

四、由此,可得出结论,首先,语文的学习不能脱离它所涉及的事物;因为事物不是个别的存在,而没有语文就不能理解事物,这两者是一起存在,一起履行其职责。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出版了《语文入门》这本书。在该书中,组成句子的单词解释事物的性质。据说,该书取得的成功不少。

五、其次,一门语文的完全的、详尽的知识,不论它是何种语文,都是不必要的。任何人若想试图获得这种完全的、详尽的知识,那都是可笑的、无用的。甚至西塞罗(被认为是拉丁文的最杰出的大师)也不熟悉拉丁文的一切细节,因为他承认他不知道工匠们所使用的词汇,因为他从来没有和补鞋匠和工人交谈过,使得他要去看他们的手工制品,听他们使用的专业术语。事实上,他能有什么事物可以学习这些专门术语呢?

六、那些将我的《语文入门》加以扩充的人没有注意及此,二是在其中塞进了一些不常见的词和与孩子们的理解力十分不相称的事物。《语文入门》就应当是时入门,进一步的任何内容都应当留给将来。对于那些不是永远不会出现就是偶然碰到也容易查找辅助读物(如词典、字典、会变之类)的词语,尤其是如此。正是由于这个理由,我中断了我的《拉丁文近义词补编》(在该书中我介绍了许多已废弃的词和不常用的词)。

七、再次,孩子的智力和语文应当在引起他们兴趣的事物上优先得到练习,使成人感兴趣的的事物应留待以后。如果把西塞罗和其他名家的作品孩子们面前,这是浪费他们的时间,因为,如学生不理解教材,他们怎能掌握有说服力地表现题材的多种要诀呢?把时间花在使语文知识和一般智力同事循序渐进的是害死求实的努力上要有用的多。自然并不跳跃,人事也是如此,因为人事是模仿自然的。在教孩子们跳舞以前要先叫他走路;在教孩子战骑马以前,先让他骑玩具木马;在教他们说话以前,先教他们咿呀学语;在发表演说先学会说话。正如西塞罗所说,在一个人没有学会说话以前,不能教这个人发表演说。

八、关于众多的语文,我们的方法是将它们归纳成八条规则,它们可以使学会多种语文为更容易的事情。

(1)每一种语文都必须单独学习。

首先应学习母语,其次学习在适当地方要用的的语言(因为我认为现代语首先应先于学者语文开始学习),然后可以学习拉丁文,学习拉丁文之后再学希腊文、希伯来文,等等。

一种语文应在另一种语文学了以后学习,而不是同时学习,否则两者会学的混淆不清。只有在彻底学好了它们以后,用相同的语法、词典等对它们进行比较才是有益的。

(2)每一种语文都必须有分配给它的规定的'时间。

我们应当留心不要把次要的学科变成主要的学科,或者把本来应当用来获得事物的知识的时间用于学习文字。因为母语是与客观世界向感官的逐渐显露紧密结合的,它需要有数年的时间(8—或整个童年时代和部分少年时代)。然后,就可以进而学习其他现代语,每种在一年之内就可以充分掌握。拉丁语要学两年,希腊语一年,希伯来语半年。

(3)一切语文用练习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更容易。

即是说,用听、说、读、重读、抄写、用手和舌模仿,尽可能经常这样做。参考前章第一和第十一条规则。

(4)在前章规则二中已经讨论过这一点。我们特别说到不得不从书本学习的学者的文字,虽然我们不排除现代语文。因为意大利文、发问、德文、波西米亚文和匈牙利文的学习可以归纳成规则,事实上已经归纳成规则。

(5)从语文归纳出来的规则应当是符合语法的,而不是符合哲学的。

这就是说它们不应细究词、短语、句子的原因和先行词,或找出为什么必须是这种结构或那种结构,对存在与文字和事物中的原因、联系、相似的或与不相似的、同类的与破格的细微研究是哲学家的任务,它只会耽误语文老师的时间。

(6)在学习一种新语文的书写规则是,已经学会的语文必须继续记住,以便把重点紧紧放在两种语文的不同点上面。

要求主义它们的共同点不仅是无益的,而且是真正有害的,因为头脑比实际存在的更啰嗦更不规则的外貌吓住了。例如,在希腊文文法中,没有必要重复名词、动词、格和时态的定义或没有传达什么新东西的句法规则以及可以看做已经熟悉的东西。那些东西只需要在设计希腊文的用法以已经知道的拉丁文用法不用时提到。用这种办法,希腊文文法就可以缩减到少数几页,也因此更清楚更容易。

(7)一门新语文的最初的练习应当与已经熟悉的教材相联系起来。

不然的话,头脑就必须同时既注意文字,又注意事物,因此会被分散注意力,被削弱。所以,头脑的努力应当限于文字,以便使头脑更顺利更快速的掌握它们。这种教材可以用用教义问答或圣经史或实际已十分有名的材料。

(8)所以,一切语文扣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

即是说,通过实践学习,同时结合着学习一些仅仅设计与以往学过的语文的不同之点的简单的规则,同时通过与已经熟悉的教材有关的练习进行学习。

九、关于应当精心地学习的各种语文。

正如我们在本章开头处所说,不需要同样精确地学习一切语文。母语和拉丁语最值得注意,我们应当全都彻底学会。这种语文学习的过程可以区分为四个年龄阶段。

第一阶段咿呀学语模糊不清婴儿期;

第二阶段成熟期童年正确的年龄是更趋成熟期童年学会说的;

第三阶段茁壮期优美的成年期;

第四阶段有说服力的;

十、这种分级方法是唯一正确的原则。

任何别的分级方法都将使一切陷入换乱颠倒,这是我们多数人经验过的。但是,如果提供了语文教学的合用的教材,经过这四个阶段,一切想学习语文的人就可以顺利的学会,即是说,学生适用的教科书、帮助教师的手册,这两种都要简短,符合教学法。

十一、适合几种不同年龄阶段的教科书应当有四种:

(1)临门书

(2)入门书

(3)升堂书

(4)聚珍书

十二、临门书应包含有儿童绘画的材料——几百字,组合成句子,再加上名词变格和动词变化。

十三、入门书应包含有这门语文的通用词汇,大约八千左后,这些词汇应组成体现描写自然界生物的句子。再附加能确切知道这门文字的书写、发音、造句和用字的一些简短、清楚的文法规则。

十四、升堂书应包含有关于一切题材的用各种优美的的风格表现的各种文章,富有摘录的成语、作者的旁注参考资料。在书末应有以各种不同方式改写的解释句子的规则。

十五、聚珍书系指就任何题材以严肃的目的和优美风格进行写作的经典作家的作品,附有有关评论的辑录有价值的段落的规则以及有关习惯语的精确翻译(一件最有意义的事)的规则。关于这些作家的作品,有些应选做学校的读物;另一些作家的作品应当编出目录,使得任何人想寻找就任何题材写作的作家的作品,都可以找出这些作家是谁。

夸美纽斯关于语文的这段论述,不仅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简短有效的方式,而且对于学习其他语文也同样有指导意义。语言的学习对许多的孩子来说是很难的事情,不管是母语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从夸式的经验来看,我们有时候是走了弯路的,过分注重于完全的知识,忽视了语言的实用性。如何花费更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是值得我们去大力探讨的、实践的。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12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从读师范时就对17世纪捷克大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的重要著作《大教学论》有所了解,但却没有真正认真的研读过,很是惭愧。所以本次假期,我找到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xx年6月出版、任钟印翻译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来读。

一开始阅读的时候感觉作者好像在进行基督教讲义,似乎和教学关系不大,可是慢慢坚持读下去才明白作者的精要所在。夸美纽斯在寻求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夸美纽斯生于1592年3月28日,卒于1670年11月15日。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在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上做出了跨时代的贡献而被推崇为教育学上的哥白尼,《大教学论》一书承载了他的重要的教育思想,全面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以及学制、教学法、体育、德育、宗教教育、学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步体系完整的教育学著作。斯皮尔曼曾这样称赞夸美纽斯和他的《大教学论》:“倘若各时代的关于教育写的著作全给丢了,只要留得《大教学论》,后代的人便仍可以把它做个基础,重新建立教育的科学。”《大教学论》的主导思想是热切希望所有的人都受到完善的教育,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成为和谐发展的人。他要求把“一切事物”的知识教给“一切人”。

读完此书,我有以下感悟:

一、尊重生命,让学生幸福学习

《大教学论》的第一章标题“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纯粹、最卓越的”是全书的指导思想之一。第二章“人的终极目的在于来世”,第三章“今生只是为永生做准备”,这两章,夸美纽斯在阐述教育的目的'。因为夸美纽斯是一个基督教徒,他的学说借助宗教来宣传,所以我们要去掉其唯心成分,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夸美纽斯对生命、对未来、对学生的幸福的关注。

二、适应自然,让学习变得有趣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许多章节以含而不露的方式把“教育要适应自然”作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原则。换句话说,夸美纽斯希望学习在以兴趣为基础的活动中展开。“如果不首先唤起学生的兴趣,就不要施教。”

三、研究对象,让教学变得有效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育和教学工作要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或“法则”来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倾向来进行。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夸美纽斯以下几个有效教学的观点。

1.教学内容的选择,突出有用的原则。

2.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采取班级授课制并提出小组合作学习。

夸美纽斯主张“一个教师同时教很多学生”,并建议采用大班和小班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要求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十人,各组都有一名学生负责管理,协助教师监督和检查小组成员的功课。

3.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是感觉论,即建立“感觉、理解、记忆、练习”的过程。

4.教学原则的确定,强调适应自然。

教学过程的展开,除了要以感官为基础外,还必须遵守一些“规则”才能使教学过程能取得最佳效果。

四、因材施教,让学生学有所成

在书中第十二章第十八小节,夸美纽斯对学生六种不同性格的划分是这样的:“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迟钝的;有些人是温柔和顺从的,有些人是坚硬不屈的;有些人渴于求取知识,有些人较爱获得机械技巧。这三对相反的性格,我们一共得到六种不同的区分。”

综上夸美纽斯的这些论述,明显让人感受到其中渗透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原则,同时也渗透了他对全体学生的关爱和有关教育平等的智慧。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是不是应该考虑怎样对待学生?是不是应该因材施教,分层对待?答案当然是不言自明的,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

下载读书笔记_教学论(精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书笔记_教学论(精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论大学——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1592—1670)是捷克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是现代资产阶级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夸美纽斯终生从事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他生活于是1592年到1670年,是一个介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他终生从事教育工作,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在教育思想和教育......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大教学论》 说明:《大教学论》[捷]夸美纽斯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1. 关于夸美纽斯:  (1592—1670)他是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最伟大的奠基者之一。  他的代表作......

    新世纪中学生英语演讲精萃(高中版)

    大学生英语演讲稿i believe in our future 六、 周怡雪,19岁,上海 i believe in our future honorable judges, fellow students: good afternoon! im honored to have su......

    《政府工作报告》精萃--卷首语[合集五篇]

    《政府工作报告》精萃--卷首语×《政府工作报告》精萃××卷首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年年做,结构、风格一脉相承。就县级政府工作报告来说,作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年......

    寒暑假学生实践报告精萃

    一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务必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同时搞好和同事之间的关联,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而对于大学生而已,敢于理解......

    经典精萃短文遍地筛子

    经典精萃短文(5)——遍地筛子 经典精萃短文(五) 编辑制作:林夕梦 A. 没办法用谎话赢到底 鲍德温曾是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一位英语教师,还做过一段房产经销商。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

    小学语文教学论读书笔记

    《小学语文教学论》读书笔记 费颖伟 目前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内容空洞、思维混乱、词汇贫乏等现象与阅读量少、阅读范围窄、阅读能力低是不无关系的。事实上,阅读的意义还远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