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上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三上空气在哪里教学反思
翟琼
空气这一课从谈谈你认识的空气开始,到捕捉空气并观察空气,再到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没有像以前在有关空气的特征上追根揪底,搞不灵清。所以,这节课的气氛非常轻松!有了前面对水的认识,通过比较,学生能够轻松的建立对空气的认识。这节课的几个活动设计虽然很简单,但学生兴趣极高。特别是捕捉并感受空气以及画风这个活动。
在讲解空气的特点时往往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后面又会讲到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这里学生会问:既然是摸不着的,那为什么电扇在吹的时候能感觉到风,既然感觉到了风也应该是能感觉到空气,也就能摸到空气。
这里就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跟学生解释空气的特点就要特别讲明:空气直接触摸不着,但是可以通过间接进行感受。
第二篇:《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
《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1
一、成功之处:
1)这堂课我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做一个“掰手腕”的游戏,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则”的重要性。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做游戏,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
2)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确定教育渠道,让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地方去寻找规则,记录规则。实地的收集和记录工作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所受的教育深刻,更能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有利于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
3)我还在课堂上展示了几组以家中、校园、社会“规则”为内容的图片,如楼梯边贴的“上下楼梯靠右走”“安全通道”“讲文明讲礼貌”等标示牌;这些都是以学生的生活情景为素材,从儿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二、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时我不够注意细节,一味地进行教学内容,有时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有些问题提出并解决后,我为了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而没能采取妥善保护他们的办法,忽视了那些个别还在举手想发言的学生,这可能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课后想到这点让我感到很遗憾。
三、教学机智:
这堂课我认为最好的地方就是对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在教学顺利进行的过程中,我发现本堂课还有几分钟的时间我就把平时的生活经验列举出来,这个学生身边的实例,通过让学生来找故事中的令人感动的事和人,更能让学生来加深理解规则就在身边,规则就在于我们的一举一动,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堂达到更完美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也就真的能够行之有效了。
四、学生创新: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查、互查的方式,不仅对自身存在的缺点有所认识,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积极向他人学习。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独立性及个性都得到了发展。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把“规则意识”落到实处,直接指导了孩子的现实学习生活
五、再教设计:
1)、以游戏引出规则。
2)寻找家庭、学校、社会的规则。
3)联系实际,评价自己。
4)在课堂规则中结束教学。
六、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年龄特点,自由选择。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课堂教学中,我做到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
3)因此,无论是情境(游戏)的创设还是内容(规则)的呈现,无论是问题(寻找家中规则、学校规则、社会规则)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
4)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因此我对学生每一个回答的问题有个贴切的认识,因为学生的每一次回答都凝聚着孩子们的心血,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作为品德老师应该用欣赏者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对于学生寻找的答案我不能只注重形式的汇报,更应该注重于在实践中的应用。因为这节课和我们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大相径庭。所以我让学生自己多说,因为说的过程就是一次记忆的过。
《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2
通过教学《班级规则在哪里》,我感到班级的日常管理十分关键。教学中,我始终把课堂常规教育作为教学的基础,在上课的过程中,把养成教育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常见表现进行观察、总结、分析原因,找到解决这些课堂现象的办法,力争让学生改掉这些不应有的.行为,更好地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感受到孩子们习惯养成方面有很大不同,一些点滴的行为习惯,给课堂教学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我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常规制度,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
对于有些容易在课堂上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我及时提醒,有的在课后找他谈话,帮助他找成因,改毛病。除了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养成习惯教育以外,我还对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尤其在纪律方面严格要求,鼓励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大胆说,积极发言,语言表达要力求完整。
我的几点反思:
1、依据新课程的精神,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应该紧密结合。让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
2、以学生为本落到了实处,在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去感受、去体验,每个孩子在活动中都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3、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快乐的情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这些仅仅是我的愚见,都将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究和学习的,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3
通过教学《规则在哪里》,把养成教育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常见表现进行观察、总结、分析原因,找到解决这些课堂现象的办法,力争让学生改掉这些不应有的行为,更好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制定了严格的课堂常规制度,对于学生的.每一个细小的不良习惯进行纠正。
对于有些容易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孩子,我及时提醒,帮助他找成因,改毛病。
除了对学生进行养成习惯教育以外,我还对学生在课上回答问题进行训练,鼓励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大胆说,积极发言,语言表达要力求完整。
1、依据新课程的精神,让课堂教学中的故事来源于生活、立足于生活、指导于生活。
2、以学生为本落到了实处,在教学中,应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之中,去感受、去体验,在活动中都对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
3、课堂上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通过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快乐的情感,在活动中体验、感知、感悟,提升自我。
《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4
通过教学《学习规则在哪里》,我感到班级的日常管理十分关键。教学中,我都把课堂常规教育作为教学的基础,在上课的过程中,把养成教育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常见表现进行观察、总结、分析原因,找到解决这些课堂现象的办法,力争让学生改掉这些不应有的行为,更好的学习。
1、在组织教学设计时,经历“游戏引规则——生活中找规则——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实践应用规则”的过程。使学生经历了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懂得生活处处有规则,我们要遵守规则的道理。
2、这堂课我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做一个“贴鼻子”的游戏,比一比哪组获胜。通过做游戏,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概念”和“规则意识”。
3、为了让学生从心里懂得规则的重要性,我还播放了一个因为遵守规则而赢得生命的小故事,最后我让他们说说如果撤离时大家不遵守规则,一窝蜂的往下涌,会出现什么后果?学生们都认识到会发生踩踏、跌伤等,从而让他们明白平日的演练都是为了一旦灾害来临时,能在最短时间内安全撤离。
4、课堂最后的儿歌大翻唱,可以说是全课的点睛之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节奏下唱出了自己的心声。用歌唱的形式不仅强化了孩子们对规则的认识,而且表明了他们心中乐于自觉遵守规则的意愿。
5、下课了,正是运用规则的好时机,我马上提出“下课也有规则的,看哪位同学做得好”,同学们很有礼貌地向听课老师道别,收拾学习用具,有秩序地走出教室。我感到高兴的是,我们的孩子理解了规则,知道规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5
由于“规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枯燥乏味的话题。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改变传统的学文明理的说教方法,以活动为载体,营造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各种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实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首先通过一个游戏,让学生体验、了解规则,初步建立“规则概念”,知道规则存在的必要性;其次,以各种方式汇报课前调查的情况,让学生明白规则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感受规则的普遍性;最后以抢答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规则考场,明辨是非。这样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而无形中实现其品德的形成,提高学生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教学开始,我首先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作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做“掰手腕”游戏,邀请同桌比一比谁获胜。我故意没有讲任何要求,我也“积极”参与与一
名没有同桌的男同学“郑重其事”的“较量了一番”,并且为和我一起“大获全胜”的同学讨得热烈的掌声,让学生感受到不公平,为学生创设一个“无规则”的特殊情境,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规矩”的重要。通过亲自实践,明确了游戏中规则的必要性。启发学生注意到每一种游戏都存在规则,同时“规则概念”也在学生心目中悄然建立了。
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确定教育渠道,让孩子们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地方去寻找规则,记录规则。如:我安排的课前调查活动,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到生活中去寻找规则、发现规则。实地的收集和记录体验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通过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活动,所受的教育深刻,更能领悟到人在生活实际中该怎样做才是对的,有利于他们把在学校里所接受到的'教育转化为生活实际中需要的实际行为。在课堂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规则环节中,我以课件出示学习讨论规则:A、认真倾听小组同学的调查结果;B、讨论声音不要太大;C、组长按表格要求整理材料,汇报时内容尽量不重复。这个课堂细节,充分体现规则无处不在,在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中渗透规则,以便将遵守规则落到实处。在讨论活动中,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对规则的理解由“特殊”认识发展到“一般”认识,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离不开规则,感知规则的普遍存在。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使该课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的课程。
课堂上,我还展示了一组以校园“规则”为内容的图片,如教室里贴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楼道墙上贴的“上下楼梯靠右走”“安全通道”“请讲普通话”等标示牌;这些以学生学校生活为课程资源,用图片的形式充分挖掘隐藏在校园里的规则,从儿童熟悉的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找到规则,对比自己的行为,从而引发他们内心真实的道德体验和认知,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做一个遵守规则的孩子。
在引导学生对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说说你在学校里应该遵守哪些规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查、互查的方式,不仅对自身存在的缺点有所认识,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积极向他人学习。在活动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的独立性及个性都得到了发展。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把“规则意识”落到实处,直接指导了孩子的现实学习生活。
课堂最后的游戏规则小警察,可以说是全课的点睛之笔。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烈的抢答,活跃了课堂气氛。这是在教学中所采用的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是很有用的。学生在活跃而有序的游戏中,加深了对规则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做到心中有规则,而且表明了他们心中乐于自觉遵守规则的意愿。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完美的地方。如:教学时我不够注意细节,一味地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流畅,有时忽略了与学生的交流。有些问题提出并顺利解决后,我为了“按铃声”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而没能采取妥善保护孩子们的方法,忽视了那些个别还“方兴未艾”举手想发言的学生,这可能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课后想起“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神”感到很遗憾。
另外对于课堂中的突发情况,我没能做好提前预设,更没有在课堂中做一个积极的引导者与促进者,处理问题不够灵活,应变力较为薄弱。比如:在让小组合作
分类汇总并汇报调查结果时,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整理材料的能力尚欠缺,书写速度也不够快,不能在“预设时间”内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当我巡视辅导三个小组后发现比较“费时费力”时,我没有再努力做耐心恰当的引导,而是“当机立断”“取消”小组合作汇报讨论结果这一环节,直接请几位学生“根据需要”汇报了“我想要的结果”,虽然学生兴趣浓厚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我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没有落到实处,更谈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了。
虽然这些问题都只是本堂课的一点瑕疵,没有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实效。但是我想今后还是要多加注意,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或许课堂会达到更完美的效果,学生的学习也就真的能够行之有效了。
《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6
对于王香老师执教的《规则在哪里》一课,我认为是一节扎实的有意义的课,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让学生锻炼了能力;是一节丰实的课,又是一节生成的课,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在整个过程中有课程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是一节平实的课,也是一节将活动设计发挥到极至的课。
首先教师对教学目标定位明确,有较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课如其人,稳重亲和,我把她的教学风格归类到平实和蔼。整节课先从游戏入手,到社会过则的调查,从教学的引领到指导流程。教师的教态势明朗的,始终亲和温婉,给人以亲切感。当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时,教师都能走下讲台,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交谈或给学生示范,真正成了协同学生进入课堂的伙伴,学生学习的共同体。
再者这节课教学组织周密合理,教程简洁匀称。给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贴近”。一他贴近教材,通常在公开课,教材上的内容都是课件演示或出示,学生很少去看教材,读教材。说实话,我自己上公开课也有这样的苦恼,怎样才能不脱离教材,怎样才能引领学生与书本亲密接触?在这里,我学会了如何去做,需要读教材时就让学生读。
三、以课标施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需求,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起步,注重了学生自我的感受与体验。在一声不公平的呼声中,让学生在激动之余,冷静的处理不公平,不合理的游戏规则。,实则是教师智慧的独用,在自我处理,完善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动脑思考,有序处理事物的能力。从而内化和掌握游戏需要规则,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引出课题,同时在活动中增强了师生的感情。
四、教师的教学思路层次清晰。本节课教师随课堂内容设置的游戏,小记者活动,课前调查,归纳总结等,是学生与各类规则接触,使儿童初步形成对社会规则,学校规则,家庭规则的认识与理解,体验与感悟。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操作。本节课教师朱中强调学生亲身经历。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课堂活动源自于教材,而又不是教材的复制。内容被老师的智慧科学化了,艺术化了。让学生在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规则的资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能力的培养,讲解调查表,教给学生说的方法和途径,一举两得。
五、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件简洁,使用而不花哨,体现了常态化的教学,不让物管的东西吸引学生的眼球,分散有意注意。
《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7
教育是生活的需要,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品德课堂原本是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了生活化是小学品德课程的首要特征。品德课堂应源于生活,再现生活,最后必然要回归生活。教学《规则在哪里》之后,我反思如下:
一、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和体验,让课堂源于生活
儿童生活的现实性,决定了品德教学应该关注和反应儿童生活的真实性。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本册中《规则在哪里》课堂教学的第一层次就是寻找规则,在哪儿找?自然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按不同的生活场所,去找身边和自己关系密切的规则,从而让他们体会到“生活处处有规则”。“规则”是一个包罗万象而又有点空泛的概念,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这节课怎么切入?我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作切入点。让他们从没有规则的游戏中寻找规则,感受规则的必要性。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生活体验必然充满整个课堂。
二、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让课堂贴近生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发现规则,进而体会规则的作用,遵守学校规则,知道课堂课间活动应该怎样做;遵守家庭生活规则,知道怎样待人接物,与邻里相处;遵守社会规则,包括公共秩序和法律法规。我在教学中力求使自己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去,不留痕迹地引导学生扩展他们的生活经验。课堂中我们用社会的真实的生活来进行说教,如本节课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鲜活事例引进课堂,地震中桑枣中学按规则有序撤离,奥运期间北京市的交通状况等。通过这些,打破了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本身的局限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生活化教学中的“生活”全部真实化。
三、课堂要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让课堂走向生活
教育“回归生活”的课程意义还在于:要高于生活,要以未来的视角引领生活,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这样,也就能使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他们自身而言是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课堂上我就用课堂规则来组织教学;整堂课结束后我用规则约束学生有序、文明下课……在整堂课中,教育无痕,润物无声。虽然无痕却有着惊人的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但在心与心的愉快中,学生醒悟了;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学生的思想升华了。
《规则在哪里》教学反思8
在本次视导评估中,我执教的是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规则在哪里》,本课要求在儿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体验规则,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和规则意识;通过交流讨论调查,学习发现生活的规则,并了解与小学生相关的规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知道怎样做才是守规则,并反思自己是否遵守了规则,最后通过拓展,强化学生的认识,教育学生做守规则的好孩子。
讲课结束,王老师对我们的课堂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我们从她的话语中感受了她对我们沙河品德社会课的重视和关心,她的点评一语中的,点清楚了每节课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我们从她朴实中肯的话语中感受到了她的人格的魅力。尤其是王老师感冒还坚持参加听评课的精神更是让我们深深折服。
下面我简单谈一下自己的设计以及存在的问题:
品德和社会课堂应该从生活中来,再现生活,回归生活。而“规则”是一个包罗万象而又空泛的概念,要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倡导儿童生活化的概念,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所以,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概念,并且贯穿了“认识规则——寻找规则——遵守规则——强化规则”整个课堂。
一、从生活中来。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生活的逻辑,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为主要源泉,从学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生成活动主题。所以我在教学时时,第一层次就是寻找规则,在哪里找?怎么进入?我以学生乐于参与的游戏为切入点,增强科学系的趣味性,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保证了学生队整节课的参与热情,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二、再现生活。
《品德与社会》强调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由学生自主参与,积极探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应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都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则,尤其是与学生紧密相联系的规则,并且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判断怎么样做是遵守了规则,反思自己的生活中违反了那些规则,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努力遵守规则。学生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切身的倾听、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提升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理解。
三、回归生活。
新课程强调,品德的课堂要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体验生活,而不是让儿童成为别人生活的旁观者、评论者或模仿者,逐渐引导儿童成为他自己生活的实践者,成为他自己生活的观察者、反思者、体验者和创造者。所以我引导学生填写规则调查表,找寻生活中的规则并对照自己的行为,其目的就在于教给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
在课堂的开始,我首先强调本节课学生应该遵守的规则,在结尾,引导学生遵循下课的规则,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真正做到让课堂指导学生的生活。
听了王老师细致的点评,再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我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反思自己的缺点,我觉得的确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奖品的发放应遵守规则。王老师说,奖品是对学生的鼓励,教师在发放奖品的时候,仪式首先应该隆重,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感受到奖品的珍贵。这也是结合本节课的的一个落实,让学生明白教师发放奖品和学生接受奖品也有一定的规则。
二、教师课堂上的语言不要重复太多。课堂上是学生展示的天地,应该放手让学生自由地交流表述,在学生表述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简单的点评,但是不能重复孩子太多的语言,否则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慢慢思量,细细品味,王老师的点评成了我工作中一份宝贵的财富。她能够就大家存在的问题进行一针见血的点评,让我们感悟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她的睿智的确让人佩服。这次评估使我对品德与社会课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今后,我会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上好每节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第三篇:《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
课文内容以春游为题材,写了几个小伙伴去春游,而其中一个叫玛莎的丢了背包后;同伴们都采用了自己的关心方式。从中,展现了儿童的情感世界是如此天真、可爱。
一年级教学应该注重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更应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一堂课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情趣的导入极为重要,小孩子天生喜欢看动画,用适合课文相联系的动画,可以激发小孩子对课文内容有极大的兴趣。
在课文朗读方面,我设计了分角色朗读。通过角色朗读让其他同学对扮演角色的同学进行朗读评价,并把自己的想法以及朗读的.处理说出来。并根据自己的想法读给同学们听,通过这一环节小孩子们特感兴趣,积极参与评价;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处理方法,从而达到预想的效果。
不足之处很多:
1、课堂教学时间的把握不够。
2、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学生朗读时,应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语调来读。
3、教学环节的衔接不够流畅。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2
爱因斯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人,因为他有着巨大的科学成就,但细细读过文本我发现,这篇文章并没有花大量的笔墨来写爱因斯坦的成就与贡献,而是着重写了他与小女孩“相撞”、“相遇”、“相邀”、“相处”的几个生活片段,通过这些生活片段,我们倒不难看出他的这样一些品格:友好、谦逊、宽容、坦荡、和蔼、童心、诚恳……当然还有不拘小节。而这些品质,平平常常的人,也会具有啊。褪去了“伟大”光环的爱因斯坦,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礼有趣,似乎更能走进孩子们的心呢!“像是从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那个人,孩子们怎么不喜欢呢?
但是,再想想,课本的编写者精心编写这篇课文,仅仅是为了让孩子们去认识一个“怎样的爱因斯坦”吗?仅仅是这样的话,对孩子们来说,他们“精神、情感”层面得到了怎样的提升呢?学生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感知人物”的层面,而是还应该感知一种处世的态度。
这篇课文语言朴实,抓住了典型的生活细节,着力刻画出了一个形象鲜明的爱因斯坦,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课文透过一个12岁的小姑娘的眼睛,让我们走近了爱因斯坦。课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爱因斯坦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是引导他们去品读爱因斯坦的“伟大”与“平凡”,而这些就体现在课文的那些细节描写中。因此,教学中,我还有目的地不断促进学生抓住这些细节进行品读,引导他们发现并思考。首先,引导学生从爱因斯坦的外貌和衣着的描写中抓住关键词语认识人物。再通过三次相遇中,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写让学生去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我并不仅仅满足于学生流于文字表面的肤浅阅读,而是通过学生的体会,反复朗读、表演,联系生活实际的思考等,让他们有的放矢,最后透过语言文字的本身去领悟其精神内涵。在这样的横向解读后,学生的体悟就有了载体,也就更容易体会到爱因斯坦“伟大”与“平凡”的真谛了。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3
《我选我》这一课中,“我选我”,是三个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本身。学了这一课,学生要懂得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下面我就这篇课文的几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
一、识字教学
识字过程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学用结合,促进识字能力的提高。识字教学中发现,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总能想出很多方法来记字形,比如:加偏旁、还偏旁、换部件、猜谜语等等(尽管部分学生想出的方法不太合理)。
二、写字教学
写字教学时,我尝试了以前没使用过的教学方法,就是写字教学分散在识字环节中,比如,在认识“宁、室、切”时,就让学生书空,熟悉它们的笔画笔顺,但是感觉不如整个写字环节中的写字教学来得深刻。因为在写字指导时,我们可以更专业地出示田字格,让孩子观察,然后,在田字格中书写。这样就不会使识字教学中断变成写字,然后,又要让孩子从写字状态转移到识字认读上。
所以,我觉得还是把写字指导相对独立出来。写字教学时,我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注意关注个体,特别是对平时写字较差的,和插班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同时,由于有很多孩子写字不注意姿势,我特别关注学生写字姿势。我想,以后能不能采用这个方法:储蓄积累。只要整节课都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就用加星,奖励铅笔等措施,希望在短时间内纠正孩子的坐姿,以利于今后的保持与尽早形成习惯。
三、理解课文
班级选班干部是一件孩子们都关心的事,学生易于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选自己的事情却并不多见。教学中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做事有自信,学会正确的自我表现,更主要的是要有一颗为别人服务的心。我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朗读形式,使学生读熟课文,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优美。夸夸我自己,让同学正视自己的优点。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身为班干部,或者是承包了某项任务的同学,你准备怎样为班级、为同学服务?这个问题具有全面性,因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有的擦黑板,有的擦窗台,有的负责关灯等,让孩子树立服务观念,学会为他人服务。这是今天被家长服务惯了的孩子缺少的意识。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4
本课下来总体感觉还不是很理想,还是要时刻提醒自己,教学时语速要再紧凑一些。但是我认为认认真真地去准备这样的一节课,加上各位名师指导,老师之间互相讨论,能够使得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所以这次的课上下来,让我受益良多。
在教学本课之前,一直为本课的教学设计左思右想,绞尽脑汁。并且看了许多有关本课的教案,以及网上的一些教学视频,并吸取一些认为适合自己教学的.设计方案。就教学设计而言,原本打算以“骄傲”一词作为导入,先让学生用“骄傲”说一句话,预设:我当了班干部,妈妈为我感到骄傲!这里的骄傲就是自豪的意思。
或者学生说:“虽然我这次考试考到班级第一名,但是也不能太骄傲。”那么这时老师可以说在这里,骄傲又翘尾巴的意思,有些洋洋自得。另外可以用课件补充第三种意思。但是最终考虑到,学生可能在用词说话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而且不一定能达到老师所希望学生说出的各种不同含义的骄傲,于是将这个方案舍弃,直接由教师送“骄傲”如题。至于当时一位老师提出学生可能会不明白这里的骄傲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教学完本课,学生就会明白原来老奶奶为小男孩感到骄傲就是自豪的意思。并拓展骄傲的其它意思。我的一位师傅告诉我,先不要考虑怎样将课堂上出新花样,而是要知道这节课你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不要只考虑自己要怎么教,而要考虑教会学生什么。以这个为中心加入一些花样,这样就是锦上添花。我认为说得很对,于是先做好达成目标的这个任务。但最终还是认为自己能力有限,上了一堂家常课。
课堂中还有很多做的不够的地方,我自己认为其中在生字词教学中虽然花的时间很多,但是课后想想,发现自己只落实了学生对生字的读音,欠缺落实记住字形。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上归纳的不是很好,还有评价语还需要丰富起来。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5
本课是描写秋天的一篇文章,文美,意更美。朗读感悟背诵之后,带领学生模仿写四季。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本课的结构特点:第一句,呼唤秋天来啦;第二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山野里的景物的样子;第四、第五句,抓住秋天特有的景物——大雁南飞,来表达对秋天、对劳动那个人民的赞美。
接着,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季节。相同季节的.学生自由组合成一组,互相说出、补充本季节里特有的景物,组内交流展示。
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相机指导筛选板书出季节里特有的景物,并板书在黑板上。
最后,启发学生说出本季节里特有的景物特点,学习“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的表达方式,并借鉴。有的学生说的不是很准确,比如:“桃树挂起粉色的灯笼”,“挂”自用的不是很准确,变引导学生看幻灯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认识,学生便体会到“桃子露出粉红的脸颊” 更好一些。……
放学的时候,陆陆续续,大家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春、夏、秋、冬各自开花。
二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动笔,虽然稚嫩,但“我愿写”,比“写出文采”更重要!不急,慢慢来!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6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则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 是“情”。语文课堂应该音乐流淌、诗情飞扬的。我们语文教师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课堂上,当我们“四处留情”,到处“抒情”、“煽 情”,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语文课堂难道不就是一曲动人的乐曲吗?有感动、有向往。在这样美的语文境界中学语文,学生浸润其中,何愁语文素养不能提高?何惧健全人格不能养成?
在《父亲和鸟》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导语,用导语营造一个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如,教学伊始,一曲《鸟叫》后,我对学生说:“孩子们,优美的音乐把我们带入了鸟的天堂,此时,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你的小脑瓜中会出现哪些描写鸟的词语或诗句呢?”孩子们“旧情复燃”,小嘴中迸出了一个个词语,一句句诗文,对小鸟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又如,在领会“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时,在欣赏了群鸟图后,我说:“是啊,此时在我们的眼里又多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小鸟们成群地站在枝头上,面对着初升的太阳尽情地歌唱。他们在空中时而盘旋,时而低飞,那么活泼,那么可爱!你听,它们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向我们诉说________” 学生 情不自禁地说:“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毋庸多言,清晨树林里燕穿雀跃、百鸟争鸣的景象立刻浮现在孩子们的眼前。在本课将近结束时,我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父亲经常来树林,和这些可爱的小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听懂了鸟语,理解了小鸟的喜怒哀乐,他就是鸟儿的知心朋友。让我们像父亲一样知鸟、爱鸟,与自然界的小动物和谐相处,做他们的朋友吧!”并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出示了一首小诗《告诉你》,此时,孩子们情感激荡,千言万语化为了动情的朗诵。
教学伊始,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尽情地欣赏清晨林中小鸟的鸣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中,在理解小鸟和树林的快乐时,我向孩子们展示了多幅群鸟图,并配上乐曲《百鸟朝风》,孩子们激发感情。接着,让他们自由地说说,清晨的`树林,快活的小鸟,在你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林中那快乐的小鸟,时而低旋,时而高飞;本课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又让孩子们在音乐声中朗读小诗《告诉你》,孩子们的情绪更加激动,动情地朗读着。
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读的形式灵活多样:自读、品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用声音触摸文本,用心灵揣摩文本。
在朗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读出情:对小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出形,边读边在头脑中过电影、画画,使小鸟的可爱、小鸟的快乐、父亲的情怀在孩子头脑中活起来;读出神,悟出语言文字的言外之音。如从“我知道父亲这时候也最快活。”“喃喃地说”“深怕惊动小鸟”等词句和父亲的语言中领悟“父亲”的爱鸟,从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一句中领会“我”的爱鸟、护鸟之情。
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课题学着提问题,将“父亲知鸟”、“父亲爱鸟”这两大板块合二为一,引导学生读悟结合,谈感受。自然引出课文结束:“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让学生体会“我”也是一个爱鸟护鸟的人,这样设计,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保障,个性得到张扬,课堂诗情飞扬,美丽流淌!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7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祖国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中国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教学中如果不能处理好这层心理距离,就很难把课上好。
所以,教学中设计“零距离”的情景对视,是教学关键。
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隔。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本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雪”中的个味不同。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中国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 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读问句”,理心情,感受乡情。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
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这节课教写“争先恐后”,是坚持每节课都有指导写字的过程,指导书写的时候,这四个字都是上下位置的字,因此在特点上相似,指导起来学生收获的快。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三、读诗句,一家情,邀请“看雪”
出示中国台湾岛图,出示诗句: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这节课中,很多发言的同学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说明孩子如果调控的好,他们还是有学习的兴趣的。这需要我再次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从阅读期待的课题来说,这节课在阅读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语文的思维方面落实的还不扎实,如何形成教学的常态,形成语文的创造与思维,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8
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诚于衷而行于外”,以精神饱满的工作态度和情感去感染和影响学生,恰当地组织教学。教师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通过对一个个问题导语,一个个环节的安排,一句句情真意切话语,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产生兴趣。
1、力求在“读”中凸显语文味十足的有效教学课堂——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运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如本节课中,让学生自由朗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分读、师生对读……“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如在帮助学生理解中心句时,运用“剥笋法”,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细细品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如让学生规范地书写生字,对重点句子的勾画批注,这些都力求彰显语文味。
2、入情入境,营造氛围。
(1)选择儿童歌曲《幸福拍手歌》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流畅导入。
(2)理解幸福时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朗读文字,欣赏生活中的幸福:由文本中的铁路工人养护铁路到奥运冠军的辛苦付出、终有回报,由浅入深。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9
1,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教师总是以极其美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在读中明白幸福,在想象中感悟幸福,在联系实际中体会幸福,进而明白做人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文道统一。
2,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增强表达的自信心。
想象三个青年具体所发生的事,自己说说什么是幸福,不光是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口语能力的训练,因为这些话题有趣味性,贴近生活,学生乐于参与。
3,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抓住重点学习三个青年说的话时,让学生在读句中想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受到语言的优美。4,尊重了学生的性格差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学生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在读书,学习时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0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童话之父安徒生的作品。我从小就喜欢读他的作品。于是我很用心地设计这篇童话故事,并分三课时把此课授完。授完此课,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反思此课有以下几个板块值得称道。
一、板画巧创情境。
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童话故事里,我利用现有的资源——黑板,用鲜艳的画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创设出了丑小鸭出生的地方以及他的兄弟姐妹的图片。之后又出示丑小鸭的图片,我的设计意图是:这么美的地方、这么美的小鸭,更衬托出丑小鸭的“丑”。丑小鸭的丑一下子映就在了孩子们的头脑中,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丑鸭变美鹅
当我把丑小鸭的图片和天鹅的图片放在一齐的,问学生:“丑小鸭之后就变成了这样的天鹅,难以置信吧”学生们也说是的。我又说;“是呀,就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那么书中的哪句话写出了丑小鸭的疑惑”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那句话:这难道是我自己的影子吗反复让学生品读,品味这句话,品味出丑小鸭的心理活动。
三、感悟丑鸭的苦痛
“当我们和丑小鸭正沉醉在他变成天鹅后的喜悦中,当我们发出“这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呀!”这样啧啧的赞叹声时,有谁会想到他以前受过的苦难,他以前受到的屈辱,是那样的令人心碎。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看看他都受到了哪些苦难和屈辱。”当我引出这样的话语之后,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到情境之中。然后投入地阅读起来。丑小鸭受欺辱的部分,也是本课最精彩的部分。我放在了第二课时学习,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基本上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与悟有机地结合。孩子们被故事情节感动着,被丑小鸭的`命运牵着心,我被孩子们感动着,这节课处处有情,处处生情。我想这就是童话故事的魅力,这就是安徒生的魅力。
四、由丑小鸭——安徒生
故事讲到这儿,课上到这儿,也许能够结束了。我话锋一转,说:“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写出如此感人故事的作者——童话之父安徒生吧,其实丑小鸭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就是他真实的写照.”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并把他真实的故事和丑小鸭相对照,让学生感悟的更深。也由衷地从心底里赞叹这位童话之父,以此激起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最后我又说;“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我们再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看看还有哪些故事更精彩更感人。”
学到这儿,也该结束了,我之所以很用心地设计此课,很用心地反思此课,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孩子太需要被感动,我们的孩子太需要阅读,太需要悦读了。
让我们和孩子一齐爱上阅读,让悦读成为一种习惯吧!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1
本课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学反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玄思”,“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只有不断地勤于实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反思到实践的跨跃。
1、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创建“各抒己见”、“不懂就问”、“相互质疑”的.学生言论氛围。
课堂刚开始时,有些孩子稍有“胆怯”,出现思想顾虑,担心问题的回答不得要领,有失“面子”,也明白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更规范,平常课堂上的争抢发言明显消失。孩子们想保持好纪律,却丢失了生动活泼的本性。
以后教学中以此为目标,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议、补充、修正中解决问题,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以达到“和谐课堂”的完美境界。
2、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创造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个别孩子没有完全进入状态,问题的回答衔接不紧凑。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
3、加强孩子们课堂言行举止的规范性,使之“习惯成自然”。
最后我想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勤思,勤学,勤写和勤行,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2
今年,全市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作为语文老师,我有幸参加到紧张而激烈的“教学大比武”之中。比赛采取的是同课题教学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诗三首》中的两首,我选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这两首。《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杜甫在长安目睹春光里的这座残破不堪、繁华消尽的都城,不禁感事伤时,于是吟成此作,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则是诗人目睹兵荒马乱之时,差吏到处抓丁、强征兵役的惨状,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两首诗都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体现了杜甫诗“诗史”的特点及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圣”情怀。
回顾这一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得失:
一、教学设计体现新颖性
我联系两首诗歌写作背景以及所表达情感基本相同的特点,合并两首诗歌,围绕“诗史”、“诗圣”,用两个问题牵引,同时展开两首诗歌的学习。第一个问题即“根据杜甫诗‘诗史’的特点从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历史现实”,让学生了解在“安史之乱”那段历史中,整个社会及诗人个人不幸而悲惨的现实状况,从而了解了诗歌内容,并使学生形成了鲜明印象,为后面体会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坚实基础。第二个问题是“结合两首诗的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品析语言,体悟诗人的忧国忧民的圣人情怀。”两首诗合并宏观教学的这一设计新颖、独特,打破了一首诗一首诗教的老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使学生既学习了内容,又体悟了情感,还品味了语言。
二、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结合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三个语文活动来组织本课的学习。第一个语文活动为小组合作填写“你在两首诗歌中读出的'历史现实”的表格。第二个语 文活动为填写“结合诗句,从用词、修辞等角度来体味诗人的‘圣人’诗怀”的表格。第三个语文活动为文笔训练,小组合作“抒写对杜甫的评价”。这三个语文活动,我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感受情感,培养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注重教师的主导性
本课第二个语文活动是结合诗句体会诗人的圣人情怀,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上课时,我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朗读诗句、体悟情感。如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师问: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怎样的景象?“深”反映了什么?生答:“破”写出经过战乱后的长安城到处是断壁残垣,残破不堪,“深”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满目荒草,一片萋凉的景象。师问:看到战乱后长安城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目荒芜,一片萋凉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样?生:沉重、悲哀。师:是啊,往春天的长安城是花红柳绿,一派繁华的景象,现在却面目全非,到处杂草丛生,人们四处逃难,流离失所,满目凄凉,看到这个悲惨的情景,怎么不难过不沉痛?同学们,我们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学生齐读得低沉、缓慢,读出了情感。这一环节,由教师主导,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合作学习时,许多小组都采用了我教的方法,先从用词、修辞等角度品味语言,体会情感,然后全组合作朗读,表达情感,从而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有人说,40分钟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一节课的教学也留下了许多遗憾。
1、对《石豪吏》这样一篇叙事诗没有让学生进行情节的复述,失去了一个对本诗整体了解的机会。
2、下课时仓促结束,没有布置课外阅读杜甫及其诗歌的作业,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学生生活,从而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语文兴趣,促进他们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好机会。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技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在课堂这块教学的主阵地上实现一名教师的生命价值!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3
无论是做为小说还是童话,《稻草人》都算不得上乘之作。儿童文学史给叶圣陶的定位是——中国现代童话的拓荒者。这种定位让我想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矛盾对鲁迅的定位:中国短篇小说在鲁迅手中形成并且成熟。中国的童话没有这样幸运,没有在叶老手中成熟,而且发展至今仍让许多学者扼腕甚至汗颜。我们不能苛求拓荒者,毕竟筚路蓝缕的艰辛是后人无法想象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叶圣陶的童话不论是早期的《稻草人》还是成熟期的《古代英雄的石像》都存在明显的硬伤。首先,在情节上,设计的过于离奇,这几乎成了中国童话的通病,往往通过离弃的情节来支撑故事。
其次,与现实靠得太近,每次读《稻草人》都让我想起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这将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障碍。
再次是语言,童话虽然没有在叶老手中成熟但现代汉语确是在以叶圣陶为代表的五四学人手中成型,例如冰心,朱自清。 但《稻草人》的创作年代较早,现代汉语虽已度过草创阶段,但仍处于“童年”时期,与现在使用的汉语有很大区别,这也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障碍。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观察: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发现影响不大,学生根本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我有些杞人忧天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有些学生反映,内容十分枯燥与灰暗,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童话。针对这一反映我做了一些调整:安排有兴趣的学生课下根据自己的想法画一幅稻草人的`图画,在做课件时加入水乡稻田的图片并且选择可爱的稻草人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将那个陌生年代的故事引向田园,引向淳朴的乡土世界,给文章增添一些真气。
第三个问题体现得非常明显,许多学生反映难读,不顺嘴,这个问题比较棘手,在对学生做出解释的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尽量克服,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4
每一次教学结束,脑子里总是浮现上课的情景,回想着一个个教学环节,思考着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落实,思考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思考着学生的语文能力及人文素养是否提高,思考着同行的点评,思考着专家们的建议……在一次次的思考中,更新着教育理念,规范着教学行为,调整着教学策略……最近刚刚结束《幸福在哪里》一课的教学,我有了如下的思考。
一、进行情感渲染,达到“三情共振”。
本节课,紧紧抓住了六个环节,渲染情感,达到了“三情共振”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情感生成的层次性——上课之前唤情、导入新课激情、整体感知萌情、文本对话融情、适度拓展升情、以读促写抒情。
课前唤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集中体现了和学生民主平等对话,欣赏学生,用教师的真情呼唤学生的情,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今天我非常高兴。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因为我又和五年三班的学生上课了,我就非常高兴。
生:我们也很高兴。
师:咱们第几次合作了?
生:记不清了。
师:可不是?真的好多次,我们的友谊是在课堂上建立起来的,对吧。
生:对。
师:我非常喜欢你们的眼睛,一看到你们我就特别高兴,你们喜欢我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你的幽默。
师:我哪幽——默了?(老师在“幽”与“默”之间故意拖长,生笑。)
生:你有时候上课前,给我们出脑筋急转弯。
师:你能记得我我很高兴。我们两个握握手。
……
此导入,用教师的情唤起学生的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沟通了情感,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平等对话的课堂教学氛围。
导入激情
教学中,我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本课我采用了谈话导入的方法,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请看教学片段:
师:方才我看到你们的脸像鲜花一样灿烂,而且眼睛中流露着幸福,(板书:幸福。)能用你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什么是幸福吗?
生:我每天和家人们在一起,我就非常的幸福。
师:家中的温馨让你感到幸福。
生:爸爸下班后,我给爸爸捶捶背,爸爸夸我的时候,我就很幸福。
师:我代表所有的父亲感谢你,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生:我能和你一起上课我就很幸福。因为你非常风趣、幽默,而且还能把我们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去。
师:你说话非常有逻辑,掌声送给他。
师:那么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呢?什么又是真正的幸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题目就是《幸福在哪里》,相信我们阅读了这篇课文,就会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
……
由“幸福”入手,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对“幸福”有初步的体验,设立问题情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感知萌情
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感知课文的情感,萌发情感。请看教学片段: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通过十年的幸福找到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故事。
师:概括得很精练。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幸福在哪里。请快速找一找。
生:31自然段。并读这一段。
师:(课件打出:你们领悟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谁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你要是做对人有好处的劳动,就是幸福的。
师:老师提醒你们抓住“领悟”、“有益于人类”体会,能体会得更好。领悟什么意思?你能给他换个词吗?
生:明白了。
生:懂得了。
生:知道了。
师:很好,换词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益于人类怎么体会?
生:对人类有好处。
师:谁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萌发了情感。
对话融情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并适当以情促请,让学生与文本、教师达到情感共鸣。请看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三个牧童对话部分体现了幸福的含义。请大家默读课文,体会一下三个牧童因为什么而感到幸福?
生:默读。
师:谁来回报。
生:我觉得第一个牧童当了医生,因为自己医治好了饱受痛苦的病人就很幸福。
师:想一想如果你是医生,你医治好了病人,病人恢复健康,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我很高兴,因为我解除了病人的痛苦。
生:我很自豪,因为的劳动没有白费,我很有成就。
师:能读出自豪的感受吗?
生:读得很自豪。
师:还可以读出快乐。谁试试。
生:生读得很快乐。
……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体会到了医生的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学生的情、文本的情、教师的情相融。
拓展升情
通过学生联系生活,适度拓展,来激发学生,升华情感。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一定有过通过劳动给别人带来过幸福的事,能说说吗?
生:我在院子里玩,一个小朋友摔倒了,我把她扶起来,他对我感谢时,我就感到了幸福。
师:助人为乐就是幸福。
生:当我给比我小的孩子让座,他坐到那,我就感到了幸福。
师:爱心就是一种幸福。
……
然后播放了一些感人的照片,我进行图片解说,伴着音乐,学生的情感不断地升华,最后热泪盈眶。
促写抒情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看片段:
师:孩子们,现在只剩下一句了,用一句话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生: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生:幸福就是奉献。
生:幸福就是帮助。
生:幸福就是成就。
师: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标题。然后写一篇《幸福在哪里》的读后感。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通过这样促写,让学生抒情,进而把幸福的含义内化成学生的情感。
二、用爱与学生交流,与生命对话。
课堂上,我注重关注学生的成长,处处激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鼓励学生战胜困难。请看教学片段:
生读“他们领悟了……”加了一个字,读成了“他们领悟到了。”
师:你再来读,相信你能读好。
生读还是加了“到”字。
师:不要慌,现在老师站在你的后面(老师把手放在其背上。)你一定能读好。
生很自信,并读得正确。
师:你真了不起,虽然前两次读错,但是你没有放弃,勇于改正错误让人敬佩。
在这节课上,这样的鼓励的地方有很多,让学生学会了课本以外的'东西,对他的一生成长就重要的影响。
三、尊重学生,师生平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改掉师道尊严,在课堂上要平等。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上,只惟真。在课堂上,正确的知识是权威。本节课我就体现了这个特点。请看教学片段:
生:老师您的板书中“杂”字写错了,下边不是木,而是木的变形。
师:可不是,你是我一字之师。(并向这个学生鞠躬。)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写这个“杂”字,千万不要向老师这样写错了。
学生一起和老师写“杂”字。
老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不出现错误呢?我们如何对待非常重要,我的举动足可以说明对学生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告诉学生对待错误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四、教学求实,不走过场。
课堂教学是真实的,不是演戏,更不是作秀给别人看。本节课我根本没有事先去课堂布置任何事情,本班又不是我的学生。课堂上出现的事情都是真实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
师:智慧女儿怎么知道三个牧童明白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生:通过他们十年后的对话。
师:哪几个自然段是对话的经过。
生1:22——27自然段
生2:23——28自然段
生3:21——27自然段
生4:21——28自然段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分析一下看看到底哪种说法对。谁来读读21自然段。
生读。
师:开始对话了吗?
生:没有这只是对十年前的劳动发出的感受。
师:到底从哪开始的。
生:23自然段。
师:再读28自然段,这是第三个青年的话,而且在回答其他两个青年的问题,是不是对话部分?
生:是。
师:哪一个对?
生:23——28自然段。
师:对的同学对自己扬扬眉毛,答错的对自己笑一笑。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我的教学体现了真实性,让学们感受到学习要求真求实。
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太多。应该让学生说得多,教师说的少。
2、应该体现多元评价。
3、在感情生成方面应该由浅入深。
4、学生自悟情感方面还有待研究。
5、幸福在哪里这个问题应该有学生悟出。
6、教师的教态表情需要纠正。
7、加强写字的规范性。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5
高段教学也要注重基础字词的教学今天教学《幸福在哪里》这篇童话故事,感觉非常轻松愉悦,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而有效。我总结了一下成功的原因。一是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轻松有趣;二是进来积极开展班级读书会,孩子们阅读量的.增加促进了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针对本课生字较多,词组大多有特色这个特点,重视基础字词的学习和积累,所以学生读课文时显得很轻松,得心应手的感觉给了他们成功的信心。只要课文读通读熟悉了,孩子们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他们也愿意和老师互动,积极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而之前也有浅显的课文,但大多时候都把字词学习交给预习这个环节,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弱化了字词教学。这就造成课堂上两极分化现象较重,所以教学一篇课文始终有沉重的感觉。看着学困生迷惘懵懂的眼神,我的个人情绪严重受影响,常免不了发脾气。
通过今天这节成功案例的启示,我明白了以后还是应该加强基础字词的教学,这是避免两极分化的一个良好的方法。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6
学生对于太阳并不陌生,可是不同颜色的四个太阳,却是学生见所未见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结合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适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抓住文章内容充满童趣、语言简洁、优美的特点,围绕着“动脑筋,有创新”设计教学,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能力。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是,在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我就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我先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后,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在邀请说话的情境中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又如在教学冬天“红红的太阳”时,我在充分让学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情景后,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七八岁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让他们在想象中创造,在想象中积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并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给谁?为什么要这么画?接着播放音乐“种太阳”。学生边听边画太阳,最后展示作品,发表想法和意见。此时,配乐画面,表达交流,把美术、音乐和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插上了翅膀,学生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7
《谁的本领大》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风和太阳开始都认为自己本领最大,两次比本领后双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一定要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和看待别人.课文情节紧凑,富有戏剧性变化.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活泼,颇有个性,适合让学生朗读体验.
本课写因为风和太阳“都说自己的本领大”,谁也不服谁,只好比试比试。究竟谁的本领大,我引导学生抓住风和太阳两次比本领的不同方式和结果读一读,在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导读第一次比本领--------谁能脱下孩子的外衣时,先引导学生读好风说的“那还不容易”和太阳说的“看我的`吧”,体会他们自以为是、麻木轻视他人的神态。接下来我引读风的做法与结果:“‘呼呼’地吹起来”;“谁知孩子将外衣裹得更紧了”。“谁知”一词,表现其结果出乎风的意料。再引读太阳的做法与结果:“发出强烈的光”,“那孩子觉得热极了,就把外衣脱了下来”。不难看出,太阳“脱下那孩子外衣”的本领要比风大。导读第二次比本领------
谁能让船走得快时,首先我引导学生抓住“得意”一词,指导学生读出太阳获胜之后的洋洋得意,不把风放在眼里的傲慢自大的神态。“可是”、“越强”、“越是热得难受”、“惊讶”等词表现出其结果出乎太阳的意料,还暗示了太阳在比赛中感情的变化,引导学生反复读,好好体会。而读“风推着帆,帆带着船,像箭一样飞快地前进”这句话时,语速快些,让人感觉到船夫“高兴”,风也“高兴”,与太阳的做法的结果形成对比。
在此基础上,再去指导朗读、讨论,学生感受到了人物鲜明的形象,语言的生动活泼,从而一步步感悟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本领的道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8
这节课,很多精彩之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富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始终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中。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感知文本,课文读得充分,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一读读通课文,扫清障碍,归纳文意;二读理清脉络;三、精读感悟幸福;四、分角色读,读出感情,感受幸福经历。使学生适时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二、扶放得体。
大纲指出“教学中,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根据这一教学理念,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扶”这个环节,教师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而是先抓文章的中心句和重点段进行教学,这样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教师先提出问题:“这三个青年通过自身的劳动,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幸福就在益于人类的劳动中。接着,请学生阅读第二部分重点段,思考: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通过划句子交流,梳理了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经历。 在学通弄懂本段的基础上,老师放手让学生按照以上方法,合作 学习第一部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9
在导入课时,我通过议论“每个人长大后都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段时光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美好的,那就是童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的童年朋友吗?”开门见山的引出了本文课题,使学生能较快地融入课本。同时,也进行了说话训练,用“我的'童年朋友是,因为。”的句式发言,复习因果关系的句式。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在教学中我一直以充满激情的状态进行教学,除了让文本中的情来感染学生,更易我的激情来渲染、熏陶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小熊的可爱之处了!我提出:“你们读读课文,觉得文中的小熊是一只怎样的玩具,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第四篇:秋天在哪里教学反思
《秋天在哪里》教学反思
《秋天在哪里》一课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中的主题之一,秋天在哪里教学反思。本课旨在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这节课我紧紧围绕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这三个特点来设计所有活动。
在这一节课中我努力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随孩子的发言进行引导,顺学而教,因势利导。课堂上我紧密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在生活中发现,如:说到动物身上藏着的秋天时,有的孩子说到了家里养的小狗、小猫;说到田野,有的孩子就联系去乡下时看到的玉米、大豆、花生等来说;甚至有的学生说到了教室里的夏天开电风扇,现在不开了,教学反思《秋天在哪里教学反思》。这些生活中的场景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知识的来源,更是良好品德形成的土壤。课堂上我力求在活动中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如学蛐蛐叫、回味冰糖葫芦的美味这些环节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加深了对秋天的了解。适时地加以拓展,层层推进,如了解日历中立秋和秋分,在老师的巧妙的评价语言中使学生的认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进而指导学生的生活,真正让课堂为生活服务。
《秋天在哪里》这一课的教学,不只局限在40分钟的课堂上,而是把课前、课上、课后的活动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前带孩子到熟悉的校园里感受一下秋天,课堂上使认识有所提高,使孩子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情感得到了升华。课后,让学生准备留住秋天创意大赛的作品展示,制作留住秋天的作品,准备展示。再有,借助媒体,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课上,我不仅引导学生介绍了自己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幻灯片欣赏了其他地区秋天优美的景色,并配上《希望的田野上》的音乐,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第五篇:《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
高段教学也要注重基础字词的教学今天教学《幸福在哪里》这篇童话故事,感觉非常轻松愉悦,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而有效。我总结了一下成功的原因。一是课文内容浅显易懂,轻松有趣;二是进来积极开展班级读书会,孩子们阅读量的增加促进了他们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我针对本课生字较多,词组大多有特色这个特点,重视基础字词的学习和积累,所以学生读课文时显得很轻松,得心应手的感觉给了他们成功的信心。只要课文读通读熟悉了,孩子们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他们也愿意和老师互动,积极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而之前也有浅显的课文,但大多时候都把字词学习交给预习这个环节,让孩子们自主学习,弱化了字词教学。这就造成课堂上两极分化现象较重,所以教学一篇课文始终有沉重的.感觉。看着学困生迷惘懵懂的眼神,我的个人情绪严重受影响,常免不了发脾气。
通过今天这节成功案例的启示,我明白了以后还是应该加强基础字词的教学,这是避免两极分化的一个良好的方法。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2
无论是做为小说还是童话,《稻草人》都算不得上乘之作。儿童文学史给叶圣陶的定位是——中国现代童话的拓荒者。这种定位让我想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矛盾对鲁迅的定位:中国短篇小说在鲁迅手中形成并且成熟。中国的童话没有这样幸运,没有在叶老手中成熟,而且发展至今仍让许多学者扼腕甚至汗颜。我们不能苛求拓荒者,毕竟筚路蓝缕的艰辛是后人无法想象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叶圣陶的童话不论是早期的《稻草人》还是成熟期的《古代英雄的石像》都存在明显的硬伤。首先,在情节上,设计的过于离奇,这几乎成了中国童话的通病,往往通过离弃的情节来支撑故事。
其次,与现实靠得太近,每次读《稻草人》都让我想起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这将给学生的理解造成很大障碍。
再次是语言,童话虽然没有在叶老手中成熟但现代汉语确是在以叶圣陶为代表的五四学人手中成型,例如冰心,朱自清。 但《稻草人》的创作年代较早,现代汉语虽已度过草创阶段,但仍处于“童年”时期,与现在使用的汉语有很大区别,这也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障碍。
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观察: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发现影响不大,学生根本没有考虑这个问题,我有些杞人忧天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有些学生反映,内容十分枯燥与灰暗,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童话。针对这一反映我做了一些调整:安排有兴趣的学生课下根据自己的想法画一幅稻草人的图画,在做课件时加入水乡稻田的图片并且选择可爱的稻草人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另外,将那个陌生年代的故事引向田园,引向淳朴的乡土世界,给文章增添一些真气。
第三个问题体现得非常明显,许多学生反映难读,不顺嘴,这个问题比较棘手,在对学生做出解释的同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尽量克服,并且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3
《看雪》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共11个自然段,讲在冬天,我国台湾省很难看到雪,北京却能看到雪,通过看雪表现了祖国宝岛台湾的儿童与祖国大陆的儿童盼望着祖国早日统一的共同心愿。
本课从内容上来看,理解似乎不难,可是中国台湾看不到雪,还有两崖儿童盼统一对于孩子来讲都比较陌生,教学中如果不能处理好这层心理距离,就很难把课上好。
所以,教学中设计“零距离”的情景对视,是教学关键。
本课教学,通过读、想、写的结合,在情景中学习课文,努力实现情感的交隔。
一、欣赏雪景,走进“雪”的世界
本段设计,由生活中的“看雪”,回到课文中的“看雪”,在现实与虚拟的空间里,留一条通道——看雪,“雪”中的个味不同。这算是营造了学生阅读期待的心理。学生在体验中国台湾的孩子们看的是“橱窗里的雪”和老师看到的'“童年玩雪的情景”,情感上就会产生巨大的落差,而这 样的落差,正是课文“情”线产生的“源”,牵好了这条线,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二、“读问句”,理心情,感受乡情。
本文中的四个问句,是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朗读,体会出问话时的心情。在引导的时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将心情的变化,有试探到惊奇,由惊奇到羡慕,由羡慕到盼望。围绕“看雪”在情感上产生波澜。在指导读的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语文知识的渗透,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老师微笑着点点头”在不同的语境中的含义。课文中是回答问题,表示看过真的雪;在课堂上是表示肯定与赞许。
二是“争着问”,对学生进行词语积累的教学,认识新的词语。这节课教写“争先恐后”,是坚持每节课都有指导写字的过程,指导书写的时候,这四个字都是上下位置的字,因此在特点上相似,指导起来学生收获的快。在指导朗读时,注意对学生心理情境的渲染,在对比的反差中,产生学习期待。
三、读诗句,一家情,邀请“看雪”
出示中国台湾岛图,出示诗句:中国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这节课中,很多发言的同学是自己没有想到的。这说明孩子如果调控的好,他们还是有学习的兴趣的。这需要我再次地审视自己的教学。
从阅读期待的课题来说,这节课在阅读期待方面所做的努力还不够,语文的思维方面落实的还不扎实,如何形成教学的常态,形成语文的创造与思维,是下一步需要讨论的问题。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4
《幸福在哪里》是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懂得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幸福是我们很熟悉的话题,但要说清楚幸福是什么,又在哪里。对小学生来说,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何让学生从文中三个青年的话中理解幸福的真正含义,从浅层次的幸福过渡到深层次的幸福就成了本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课的难点,我是有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课前,多媒体播放《幸福拍手歌》,让学生一边唱一边感受。上课时,又由“什么是幸福”入手,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对“幸福”有初步的体验,设立问题情景,引发了孩子对幸福的认识、探讨和追求,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走进文本,寻找幸福
这一环节我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训练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设计了三个阅读导航问题:
1、十年前,三个牧童做了一件什么好事?心情怎样?
2、十年后, 三个牧童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
3、幸福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根据提示通过有感情朗读、适时的想象、剖析重点词句去品读文本,一步步去寻找幸福。重点在读中不断让学生品味到三个牧童的幸福, 体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三、走出文本,感悟文本
在拓展延伸环节,我的第一问题是:你认为生活中哪些人是幸福的?为什么? 让孩子们从身边寻找幸福,深刻地感悟幸福的内涵。
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幸福在哪里?教师出示收集到的'孩子身边的幸福,通过直观的看让孩子体验身边的幸福,真正的明白能够做对人们有意义的事情就是
幸福。围绕课件的图片内容,去拓宽自己的思维,去创编小诗,既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又深刻拓宽了文本。
四、升华文本,创造幸福
在课堂的最后,我播放了歌曲《幸福在哪里》,让学生又从歌曲中感受幸福的真谛。语文光感受是不够的,如何让孩子把感受的表达出来呢?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学了这一课,你打算怎样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畅所欲言,在孩子这种表达中,升华了幸福的高度。
最后,我想借助这节课,祝愿在坐所有的人可以用心感受到幸福、珍惜幸福,一生幸福。同时,也借助本节课,请各位同仁多提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促我更快的成长!谢谢!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5
教学本课,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的:
一、创设情境。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谈自己过得是否幸福,幸福来自哪里。学生纷纷发言,从衣食住行、亲情友情等方面表达自己的幸福。较好的引入课题:幸福是什么。这样的谈话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进入角色。让学生展开想象,三个青年具体做了些什么有益于人类的事,自己说说他们找到的怎样的幸福,假如你就是那位青年、那位农民。你会找到怎样的`幸福?因为这些话题有趣味性,学生乐于参与。
三、最后联系生活,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益于人类的事?进而再说说生活中你做过哪些事,让你有幸福的感觉?层层深入,把握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既有所学,更有所悟。
通过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对幸福的感受,也由原来的“懂得”深入到“领悟”,体会到劳动的意义。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6
最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幸福在哪里》,教学十多年了,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新的感悟: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语文味。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王崧舟还说:具体地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基于这些观点,我认真地研读了我所要授课的这篇课文,走进了文本。《幸福在哪里》是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了幸福,弄懂了幸福的真正含义: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围绕这个语文味,我设计了此课的教学。突出语文味的同时更注重了课堂实效性。
一、开篇简洁,从孩子感悟入手。
开课时我首先书写了“幸福”两个字,让学生读读,让孩子们谈谈读这个词时会想到哪些事,接着书写“在哪里”幸福在哪里呢?在哪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呢?由此引入本课的学习“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去找寻其中的答案吧!”首先我让学生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目的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再感知。接着教师说“这节课让我们追寻三个孩子的足迹,到三个孩子所做的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一起去领悟幸福的含义,点明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出示阅读导航,引领学生自学。
在设计教学时,我就想如何让学生在向导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学习呢?经过认真琢磨,我根据课文的设计了四个导航提纲:
1、默读1-5自然段。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
2、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同座合作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3、读20—28自然段,三个孩子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又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读后小组交流预习卡。(表格)
4、自由朗读29-33自然段,结合三个青年的领悟说说幸福在哪里?
三、在品词析句的同时以训练为主线。
学生根据我给的自学提纲有目的的自学,进行静心默读,感悟文章的词与句,感悟文章的重点。这节课我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同时以训练为主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在交流阅读导航问题一时,让学生说说三个牧童时怎样挖泉井的之后,设计了让学生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组表示叙述顺序的词语,把三个孩子砌井的经过说一说。目的是训练孩子们的按一定顺序说话的能力。在品析智慧女儿的话
“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非常感谢你们!并代表森林,代表森林里的动物,代表森林里飞翔的小鸟,代表生长在这里的花草和其他有益的植物感谢你们。祝你们健康和长寿!再见,祝你们幸福……” 我设计了智慧女儿时这么说的,你怎么对智慧女儿说呢?请你用上说一句话。这个环节设计目的是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我的学生说得也非常精彩。达到了我训练的'目的。在进行交流三个孩子都从事了哪些对人类有益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时,我根据三个孩子的语言设计了人称转述练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四、反复朗读深化文章重点,突出语文的品味。
本篇课文重点时三个孩子十年后,他们终于找到了幸福这部分。进行这部分时让学生对照井前后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孩子们做的事情时多么有意义。感悟三个孩子都做了哪些对人类有益的时,利用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渲染孩子们做的事情是对人类有益的。让孩子们想象“病人饱受怎样的痛苦,第一个孩子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病人会怎样感谢他?他心里会怎样想?”想象“第二个孩子做的工作都是怎样对人类有益的?”想象“第三个孩子是怎样在四季里劳动的?现在就是秋天,你就是第三个孩子,你在秋天的原野上看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品析的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个人的感悟朗读这部分内容。在读中再次让学生品味到孩子们的幸福。体现了语文课的语文味。
五、拓展延伸,突出语文的写味。
这篇课文时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比较浅显,前一部分课上得很紧凑,时间安排的很好。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故事情节。因此我设计了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这一环节。让孩子自己当编剧改写剧本。我首先呈现给孩子们的是我编好的课本第一幕。让孩子们明白课本剧重点需要注意什么。引导孩子共同编写第二幕。孩子在这期间明白课文剧中人物的神态、动作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人物的语言合理想象出来的。有了这些基础,我放手让孩子们编写第三幕和第四幕。我把学生分成了两个组分别编写。在学生写后我发现现在的孩子还是非常有想象力的,在学生交流时我也发现了教学中的问题矛盾所在,我正是我所需要的。有的孩子写到:“智慧女儿非常高兴”对这我加以引导,“高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来表示?单单一个高兴能具体表达人物的神态吗?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越编越好了。他们知道高兴可以用“嘴角微笑着”“脸上洋溢着笑容”等来细化描写。对于孩子们的想象我真是太满意了。课的结尾我让孩子们谈到了这节课的收获,孩子们都能谈到自己对幸福的理解。最后在《幸福在哪里》的歌声中结束了这节课。孩子们都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本节课遗憾之处就是在授课过程中,在智慧女儿出现部分应该分角色读读会更好。如果时间允许能够在课堂上演演课本剧效果肯定会更好。
这次上课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语文味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每堂课都能做到这一点,那孩子们将是给孩子们最好的礼物!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7
这是一篇童话故事,是童话之父安徒生的作品。我从小就喜欢读他的作品。于是我很用心地设计这篇童话故事,并分三课时把此课授完。授完此课,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反思此课有以下几个板块值得称道。
一、板画巧创情境。
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童话故事里,我利用现有的资源——黑板,用鲜艳的画笔画出了美丽的图画,创设出了丑小鸭出生的地方以及他的兄弟姐妹的图片。之后又出示丑小鸭的图片,我的设计意图是:这么美的地方、这么美的小鸭,更衬托出丑小鸭的“丑”。丑小鸭的丑一下子映就在了孩子们的头脑中,也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二、丑鸭变美鹅
当我把丑小鸭的图片和天鹅的图片放在一齐的,问学生:“丑小鸭之后就变成了这样的天鹅,难以置信吧”学生们也说是的。我又说;“是呀,就连他自己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那么书中的哪句话写出了丑小鸭的疑惑”学生们一下子就找到了那句话:这难道是我自己的影子吗反复让学生品读,品味这句话,品味出丑小鸭的心理活动。
三、感悟丑鸭的苦痛
“当我们和丑小鸭正沉醉在他变成天鹅后的喜悦中,当我们发出“这真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呀!”这样啧啧的赞叹声时,有谁会想到他以前受过的苦难,他以前受到的屈辱,是那样的令人心碎。让我们再回到故事中,看看他都受到了哪些苦难和屈辱。”当我引出这样的话语之后,孩子们一下子就进入到情境之中。然后投入地阅读起来。丑小鸭受欺辱的部分,也是本课最精彩的部分。我放在了第二课时学习,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基本上是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与悟有机地结合。孩子们被故事情节感动着,被丑小鸭的命运牵着心,我被孩子们感动着,这节课处处有情,处处生情。我想这就是童话故事的魅力,这就是安徒生的魅力。
四、由丑小鸭——安徒生
故事讲到这儿,课上到这儿,也许能够结束了。我话锋一转,说:“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写出如此感人故事的作者——童话之父安徒生吧,其实丑小鸭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就是他真实的写照.”于是我向学生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并把他真实的故事和丑小鸭相对照,让学生感悟的更深。也由衷地从心底里赞叹这位童话之父,以此激起学生们阅读的兴趣。最后我又说;“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还有很多,课后我们再去阅读他的其他作品,看看还有哪些故事更精彩更感人。”
学到这儿,也该结束了,我之所以很用心地设计此课,很用心地反思此课,是因为我觉得我们的孩子太需要被感动,我们的孩子太需要阅读,太需要悦读了。
让我们和孩子一齐爱上阅读,让悦读成为一种习惯吧!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8
本课不足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教学反思不是“坐而论道的玄思”,“思”的最终目的是“改”,只有不断地勤于实践、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实现反思到实践的跨跃。
1、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进一步创建“各抒己见”、“不懂就问”、“相互质疑”的学生言论氛围。
课堂刚开始时,有些孩子稍有“胆怯”,出现思想顾虑,担心问题的`回答不得要领,有失“面子”,也明白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更规范,平常课堂上的争抢发言明显消失。孩子们想保持好纪律,却丢失了生动活泼的本性。
以后教学中以此为目标,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议、补充、修正中解决问题,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力量,以达到“和谐课堂”的完美境界。
2、体现课堂的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创造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个别孩子没有完全进入状态,问题的回答衔接不紧凑。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我永远追求的目标。
3、加强孩子们课堂言行举止的规范性,使之“习惯成自然”。
最后我想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只要我们对教学活动勤思,勤学,勤写和勤行,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不断提高对教学的认识,发展教学实践智慧,实现自己的专业成长。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9
在导入课时,我通过议论“每个人长大后都有不同的生活,但有一段时光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美好的,那就是童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的童年朋友吗?”开门见山的引出了本文课题,使学生能较快地融入课本。同时,也进行了说话训练,用“我的童年朋友是,因为。”的句式发言,复习因果关系的句式。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在教学中我一直以充满激情的状态进行教学,除了让文本中的'情来感染学生,更易我的激情来渲染、熏陶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小熊的可爱之处了!我提出:“你们读读课文,觉得文中的小熊是一只怎样的玩具,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你能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吗?”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0
这节课,很多精彩之处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富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始终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中。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感知文本,课文读得充分,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一读读通课文,扫清障碍,归纳文意;二读理清脉络;三、精读感悟幸福;四、分角色读,读出感情,感受幸福经历。使学生适时亲近文本,走进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二、扶放得体。
大纲指出“教学中,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也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根据这一教学理念,采取了“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在“扶”这个环节,教师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而是先抓文章的中心句和重点段进行教学,这样轻松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如:教师先提出问题:“这三个青年通过自身的劳动,最后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学生很快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幸福就在益于人类的劳动中。接着,请学生阅读第二部分重点段,思考:三个孩子分手后,各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 ”?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通过划句子交流,梳理了三个青年寻找幸福的经历。 在学通弄懂本段的基础上,老师放手让学生按照以上方法,合作 学习第一部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1
做为一名新教师,在学校的要求下,这学期我再次开了一节课—— 《幸福在哪里》第二课时。这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劳动”这一单的一篇主体课文,通过写三个牧童挖泉修井,并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找到幸福,领悟幸福的`含义,并告诉我们劳动是幸福的。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全班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快掌握。下面我就这节课做出几点反思:
一、把简单变复杂。
由于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读起来几乎没有难度,所以教学任务也相对比较轻松。但我却把这样一节简单的课硬是要上得复杂化,这是第一点。
二、内容太少
课前我不能够针对一节课,好好安排课的容量,使得一节课上完了还剩下了3、4分钟的时间,只好让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幸好我反应得较快,所以这个环节也凑巧就当作是再次总结全文,没有露出较大的“破绽”。
三、没有生成
一节好的课应该要注重学生的生成。但是作为一个新教师,我只想着怎样使这堂课完全在我的掌控之中,根本就没有想过要让这节课有生成。所以,学生就在我的牵引下,很“顺利”地完成任务,没有任何闪光点。
四、过渡不自然
在课上,有几次过渡都显得不是那么自然,不够老练,有卡壳的现象。
五、评价语言比较贫乏
评价语言是我们新教师要学习的一项大功课。怎么才能使我们评价语言更有针对性,更加丰富?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的。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2
学生对于太阳并不陌生,可是不同颜色的四个太阳,却是学生见所未见的。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结合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掌握,适时引导学生借助画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抓住文章内容充满童趣、语言简洁、优美的特点,围绕着“动脑筋,有创新”设计教学,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读入手,感知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能力。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于是,在内容学习的过程中我就设计不同要求、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如在教学“金黄的太阳”一段时,我先请喜欢这一段课文的学生读完此段后,让学生说说“到了秋天,小画家为什么把太阳画成了金黄色?然后用课件演示了“秋日果园硕果累累,落叶飘飘”的景象。在邀请说话的情境中指导朗读,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了“金黄的太阳”给人的.喜悦、欢乐。又如在教学冬天“红红的太阳”时,我在充分让学生感受冬天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的情景后,借助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七八岁的孩子,是一株株的幼苗,让他们在想象中创造,在想象中积累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利用准备的材料,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太阳,并想一想你要把它送给谁?为什么要这么画?接着播放音乐“种太阳”。学生边听边画太阳,最后展示作品,发表想法和意见。此时,配乐画面,表达交流,把美术、音乐和语文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插上了翅膀,学生们的眼亮了,语言也闪光了。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3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感到驾驭教材,备好学生的重要性,本节课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教学的:
1、注意创设情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
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平等、民主。教师总是以极其平和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在读中明白幸福,在想象中感悟幸福,在联系实际中体会幸福,进而明白做人的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文道统一。
在想象三个青年具体做了些什么有益于人类的事,自己说说他们找到的怎样的幸福,假如你就是那位青年、那位农民,不光是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对口语能力的'训练,因为这些话题有趣味性,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乐于参与。通过本文的学习,“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这句话,定能在学生心中激起涟漪。
2、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注重落实字词的理解,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词语的内涵。如:“心满意足”“面面相觑”……。在抓住重点学习三个年青人说的话时,让学生在读句之后想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感染,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最后联系生活,先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益于人类的事?进而再说说生活中你做过哪些事,让你有幸福的感觉?层层深入,把握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既有所学,更有所悟。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反思,我知道上好课重要的还是根据学情备好课,而且真正的去吃透教材,你才会融入到你的课堂之中。感谢指导、关心、帮助过我的所有人,在你们的激励下我会更加勤奋地探索,让自己更上一层楼。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参与赛课锻炼的目的。
《幸福在哪里》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的引导下,经过自身的劳动实践,找到幸福的经历。幸福的真正意义在于: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作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本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所以我爸学习的主动权全部交给学生,围绕“十年前,十年后,这三个孩子为什么那么快乐”一个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自学的方式,循序渐进的探索“幸福”的含义。
在教学时,我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开头,我紧紧抓住“幸福”两个字,让学生产生疑问“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然后,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体会语言文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并依据《新课标》所指出的:“让学生在读中悟”这一理念,通过重点句子的反复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弄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结尾,我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对幸福的理解,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幸福观。
在填诗总结十年中所发生的故事时,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学生准备得不够充分,有些流于形式。如果能够让学生观看投影对照填空,在这个环节思考,做个准备,课堂上的交流会更加有效。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4
《我选我》这一课中,“我选我”,是三个多么简单的三个字。但是,说出这句话,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是小学生。“我选我”的意义,远远超过了选劳动委员这件事本身。学了这一课,学生要懂得对自己有信心,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
下面我就这篇课文的几个教学环节进行反思:
一、识字教学
识字过程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学用结合,促进识字能力的提高。识字教学中发现,孩子的积极性很高,总能想出很多方法来记字形,比如:加偏旁、还偏旁、换部件、猜谜语等等(尽管部分学生想出的方法不太合理)。
二、写字教学
写字教学时,我尝试了以前没使用过的教学方法,就是写字教学分散在识字环节中,比如,在认识“宁、室、切”时,就让学生书空,熟悉它们的笔画笔顺,但是感觉不如整个写字环节中的写字教学来得深刻。因为在写字指导时,我们可以更专业地出示田字格,让孩子观察,然后,在田字格中书写。这样就不会使识字教学中断变成写字,然后,又要让孩子从写字状态转移到识字认读上。
所以,我觉得还是把写字指导相对独立出来。写字教学时,我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注意关注个体,特别是对平时写字较差的,和插班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同时,由于有很多孩子写字不注意姿势,我特别关注学生写字姿势。我想,以后能不能采用这个方法:储蓄积累。只要整节课都注意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就用加星,奖励铅笔等措施,希望在短时间内纠正孩子的坐姿,以利于今后的保持与尽早形成习惯。
三、理解课文
班级选班干部是一件孩子们都关心的`事,学生易于将课文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会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容易。但是自己选自己的事情却并不多见。教学中在学生朗读感悟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做事有自信,学会正确的自我表现,更主要的是要有一颗为别人服务的心。我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朗读形式,使学生读熟课文,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的优美。夸夸我自己,让同学正视自己的优点。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身为班干部,或者是承包了某项任务的同学,你准备怎样为班级、为同学服务?这个问题具有全面性,因为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有的擦黑板,有的擦窗台,有的负责关灯等,让孩子树立服务观念,学会为他人服务。这是今天被家长服务惯了的孩子缺少的意识。
《幸福在哪里》教学反思15
每一次教学结束,脑子里总是浮现上课的情景,回想着一个个教学环节,思考着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落实,思考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思考着学生的语文能力及人文素养是否提高,思考着同行的点评,思考着专家们的建议……在一次次的思考中,更新着教育理念,规范着教学行为,调整着教学策略……最近刚刚结束《幸福在哪里》一课的教学,我有了如下的思考。
一、进行情感渲染,达到“三情共振”。
本节课,紧紧抓住了六个环节,渲染情感,达到了“三情共振”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了情感生成的层次性——上课之前唤情、导入新课激情、整体感知萌情、文本对话融情、适度拓展升情、以读促写抒情。
课前唤情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集中体现了和学生民主平等对话,欣赏学生,用教师的真情呼唤学生的情,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孩子们今天我非常高兴。知道为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因为我又和五年三班的学生上课了,我就非常高兴。
生:我们也很高兴。
师:咱们第几次合作了?
生:记不清了。
师:可不是?真的好多次,我们的友谊是在课堂上建立起来的,对吧。
生:对。
师:我非常喜欢你们的眼睛,一看到你们我就特别高兴,你们喜欢我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
生:我喜欢你的幽默。
师:我哪幽——默了?(老师在“幽”与“默”之间故意拖长,生笑。)
生:你有时候上课前,给我们出脑筋急转弯。
师:你能记得我我很高兴。我们两个握握手。
……
此导入,用教师的情唤起学生的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沟通了情感,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平等对话的课堂教学氛围。
导入激情
教学中,我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本课我采用了谈话导入的方法,设计了一个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请看教学片段:
师:方才我看到你们的脸像鲜花一样灿烂,而且眼睛中流露着幸福,(板书:幸福。)能用你生活的经历告诉我,什么是幸福吗?
生:我每天和家人们在一起,我就非常的幸福。
师:家中的温馨让你感到幸福。
生:爸爸下班后,我给爸爸捶捶背,爸爸夸我的时候,我就很幸福。
师:我代表所有的父亲感谢你,你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生:我能和你一起上课我就很幸福。因为你非常风趣、幽默,而且还能把我们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去。
师:你说话非常有逻辑,掌声送给他。
师:那么真正的幸福在哪里呢?什么又是真正的幸福呢?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题目就是《幸福在哪里》,相信我们阅读了这篇课文,就会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
……
由“幸福”入手,引导学生与生活对话,对“幸福”有初步的体验,设立问题情景,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感知萌情
教学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感知课文的情感,萌发情感。请看教学片段:
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写了三个牧童在智慧女儿的引导下,通过十年的幸福找到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的故事。
师:概括得很精练。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幸福在哪里。请快速找一找。
生:31自然段。并读这一段。
师:(课件打出:你们领悟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谁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你要是做对人有好处的劳动,就是幸福的。
师:老师提醒你们抓住“领悟”、“有益于人类”体会,能体会得更好。领悟什么意思?你能给他换个词吗?
生:明白了。
生:懂得了。
生:知道了。
师:很好,换词是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有益于人类怎么体会?
生:对人类有好处。
师:谁能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萌发了情感。
对话融情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并适当以情促请,让学生与文本、教师达到情感共鸣。请看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三个牧童对话部分体现了幸福的含义。请大家默读课文,体会一下三个牧童因为什么而感到幸福?
生:默读。
师:谁来回报。
生:我觉得第一个牧童当了医生,因为自己医治好了饱受痛苦的病人就很幸福。
师:想一想如果你是医生,你医治好了病人,病人恢复健康,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我很高兴,因为我解除了病人的痛苦。
生:我很自豪,因为的劳动没有白费,我很有成就。
师:能读出自豪的感受吗?
生:读得很自豪。
师:还可以读出快乐。谁试试。
生:生读得很快乐。
……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体会到了医生的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学生的情、文本的情、教师的情相融。
拓展升情
通过学生联系生活,适度拓展,来激发学生,升华情感。请看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一定有过通过劳动给别人带来过幸福的事,能说说吗?
生:我在院子里玩,一个小朋友摔倒了,我把她扶起来,他对我感谢时,我就感到了幸福。
师:助人为乐就是幸福。
生:当我给比我小的孩子让座,他坐到那,我就感到了幸福。
师:爱心就是一种幸福。
……
然后播放了一些感人的照片,我进行图片解说,伴着音乐,学生的情感不断地升华,最后热泪盈眶。
促写抒情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写读后感,抒发自己的情感。请看片段:
师:孩子们,现在只剩下一句了,用一句话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生: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生:幸福就是奉献。
生:幸福就是帮助。
生:幸福就是成就。
师:我们可以把这句话作为标题。然后写一篇《幸福在哪里》的读后感。把你的感受写出来。
通过这样促写,让学生抒情,进而把幸福的含义内化成学生的情感。
二、用爱与学生交流,与生命对话。
课堂上,我注重关注学生的成长,处处激励学生,给学生以自信,鼓励学生战胜困难。请看教学片段:
生读“他们领悟了……”加了一个字,读成了“他们领悟到了。”
师:你再来读,相信你能读好。
生读还是加了“到”字。
师:不要慌,现在老师站在你的后面(老师把手放在其背上。)你一定能读好。
生很自信,并读得正确。
师:你真了不起,虽然前两次读错,但是你没有放弃,勇于改正错误让人敬佩。
在这节课上,这样的鼓励的地方有很多,让学生学会了课本以外的东西,对他的一生成长就重要的影响。
三、尊重学生,师生平等。
教师在教学中要改掉师道尊严,在课堂上要平等。培养学生不惟书,不惟上,只惟真。在课堂上,正确的知识是权威。本节课我就体现了这个特点。请看教学片段:
生:老师您的板书中“杂”字写错了,下边不是木,而是木的变形。
师:可不是,你是我一字之师。(并向这个学生鞠躬。)请同学们一起和老师写这个“杂”字,千万不要向老师这样写错了。
学生一起和老师写“杂”字。
老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不出现错误呢?我们如何对待非常重要,我的举动足可以说明对学生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在知识面前人人平等。同时告诉学生对待错误要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
四、教学求实,不走过场。
课堂教学是真实的,不是演戏,更不是作秀给别人看。本节课我根本没有事先去课堂布置任何事情,本班又不是我的学生。课堂上出现的事情都是真实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
师:智慧女儿怎么知道三个牧童明白了“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生:通过他们十年后的对话。
师:哪几个自然段是对话的经过。
生1:22——27自然段
生2:23——28自然段
生3:21——27自然段
生4:21——28自然段
师:我们来读读课文,分析一下看看到底哪种说法对。谁来读读21自然段。
生读。
师:开始对话了吗?
生:没有这只是对十年前的劳动发出的感受。
师:到底从哪开始的。
生:23自然段。
师:再读28自然段,这是第三个青年的话,而且在回答其他两个青年的问题,是不是对话部分?
生:是。
师:哪一个对?
生:23——28自然段。
师:对的同学对自己扬扬眉毛,答错的对自己笑一笑。
通过这个教学片段可以看出,我的教学体现了真实性,让学们感受到学习要求真求实。
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太多。应该让学生说得多,教师说的少。
2、应该体现多元评价。
3、在感情生成方面应该由浅入深。
4、学生自悟情感方面还有待研究。
5、幸福在哪里这个问题应该有学生悟出。
6、教师的教态表情需要纠正。
7、加强写字的规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