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16、给巴特勒的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字词、作者,整体感知。过程与方法
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学重难点】
1、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走进作者:
维克多-马里·雨果(Victor-Marie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绸缎()琉璃()晨曦()珐琅()箱箧()瞥见()赃物()恍若()赞誉()劫掠()
2、解释词语:
(1)晨曦:晨光。(2)瞥见:一眼看见。
(3)眼花缭乱:眼睛看见纷繁复杂的东西而感到迷乱。(4)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5)富丽堂皇:宏伟美丽,气势宏大。(6)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7)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都没有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朗读。
2、指名学生找出文中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朗读。
3、说说你读了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提示:学生可从两方面说感受:英法联军的罪行令人发指,使人愤恨;雨果对中国的巨大同情受人尊敬。
4、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五、合作探究:
1. 请小组回答问题?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2、、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3、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六、精读品析:
1、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小组合作。)
2、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希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3、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4、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七、拓展延伸:
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板书设计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抗议侵略者——讽刺、谴责
教学反思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反馈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呵护(hē)杀戮(lù)纳粹(cuì)颤(chàn)巍巍 B.瞥(piē)见 给(jǐ)予 珐琅(fǎ)赤裸裸(luǒ)C.闪烁(shuò)肃穆(mù)鞠躬(jū)眼花缭(lio)乱 D.箱箧(qiè)憧憬(chōng)瓦砾(lì)片纸只字(zhī)2.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恍惚 荒谬 地窑 不可名状 B.脏物 琉璃 晨曦 荡然无存 C.匍匐 鞠躬 拂晓 丰功伟迹 D.制裁 赔偿 恳切 永垂不朽 3.句中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只要你一走进博物馆或展览馆,那各式各样的竹制品,真可说是琳琅满目,叫人_____________,街的两边全是摊点,摆着的挂着的东西万紫千红,令人_____________,细瞧花盆,那千奇百怪的模样令人_____________:废暖瓶壳,破旅行杯,掉提手的小塑料桶,用过的可口可乐罐„„ A.眼花缭乱 应接不暇 啼笑皆非 B.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忍俊不禁 C.应接不暇 眼花缭乱 啼笑皆非 D.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忍俊不禁 4.将①—④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沿池环水四周,新筑一道长约600多米的环池路。_____________还有那修复完美的明代遗迹“临流亭”,四周环水,兀立池中,游客观望,感念不忘。
①形态各异的飞禽雕塑,浮游水面
②水上画舫往返,笑声朗朗
③路面铺设的鹅卵石,在碧波辉映下,色彩鲜艳,晶莹闪烁
④路边垂柳依依,清风送爽
A.③④②①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5.填写关联词都正确的是()
当我们逐渐成长起来之后,我们便也逐渐形成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它_______来自于阅读,_______来自于直接经验。_______我们依然热爱阅读,_______依然对阅读保持信赖,便会自觉去芜 3 存精,选择那些真正的好书。
A.虽然 更 假如 或者 B.因为 也 只要 并且 C.不仅 更 假如 并且 D.不仅 也 只要 或者
6.上物理课时,老师为了生动形象地讲解热学知识,写下一副有趣的对联,它的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副对联反映的一个规律是()A.液体凝固、晶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B.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C.气体液化、液体凝固过程,温度不变 D.固体熔化过程,温度不变 7.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5年5月28日,全国第十五届书市在天津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
B.据报道,在芬兰,有18%的中学生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C.日前,法国和荷兰先后就是否批准《欧盟宪法条约》举行全民公决,由于反对票过半,而且未获通过。
D.联合国把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定为: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8.下面句子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A.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B.女主人不好意思地说:“您的„„ 心意我们领了,我们以后一定„„” C.我以为言就是花的香气,行就是花的形象和花期的久暂。
D.啊,小桃树啊!我该怎么感激你,你到底还有一朵花呢,明日一早,你会开吗?
(二)课外拓展阅读:
1944年春,在大规模反攻的前夜,盟军向德军控制的诺曼底空投了伞兵,青年安道特就是其中之一。
安道特着陆后,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农舍,他朝那房子奔去,急急地敲门。开门的是一个三十岁的法国女人。
“我是一个美国兵。”安道特说,“你愿意收藏我吗?”
“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说着,把他带进屋里。她的丈夫和三个孩子坐在饭桌旁,惊异地盯着他。
几分钟后,六个德国士兵来搜查这附近唯一的一间农舍,转眼之间就找到了这个伞兵。德国人按惯例,不加审讯,就把那个法国女人的丈夫拉到院子里枪毙了。妻子和孩子大哭起来。_____________于是把安道特暂时关进一间棚屋里,把门锁上。
棚屋后边有个窗户,越过田野就是树林。安道特蜷身挤出窗口,向树林奔去。德国人发现了他,向他开枪,子弹没有打中目标。从当时的情况看,逃跑毫无希望。他刚跑进树林——悉心经营的,没有什么灌木、杂树的法国树林子——就听到周围追兵的叫喊。看来抓住他不过是时间问题罢了。他没有什么机会了。
不,还有最后一次机会,伞兵振作起来押了一注。
他往回跑,再次越过田野,来到小院子,院子里躺着那个法国男人的尸体。他敲着厨房的门,女人来得很快。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他们面对面,也许站了一秒来钟。她笔直地注视着这个美国青年,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
“你愿意收藏我吗?”他问。
“哦,当然啦。快!”她毫不迟疑地又一次把他送到壁炉边的碗橱里。
德国士兵没有再来到这户人家。三天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1.在文中的横线上应填入哪一句?
A.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倒有一场争议,而争议又无结果。B.对于如何处置这个俘虏,德国士兵之间因为有一场争议。
C.对于如何处置这个战俘的问题,德国士兵争了起来。2.文中法国女人说的两次话中都有“当然啦”,对这句话,下面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我应该保护你,因为你为解放我们而战。”
B.从道义上讲应该保护这个美国兵,但可能因此而家破人亡,这个法国女人只好用这样模棱两可的话来回答。
C.第一次是模棱两可的,第二次是十分肯定的。D.“我十分欢迎你,因为你是盟军。”
3.法国女人第二次的话比第一次的多了一个字:“快”,这表现了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上下文看,“盟军”包括_____________国和_____________国的军队;而敌对的一方是 _____________。
5.第五段中“唯一的一间农舍”中“唯一的”能不能去掉?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两个破折号之间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第七段中“押了一注”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八段中“她满脸苍白,眼泪模糊”是_____________描写,说明她处在_____________之中。接着,作者加上了一句:“他的到来使她变成了寡妇,孩子们变成了孤儿。”其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果要为这篇文章加标题,你认为下面的题目各是从什么角度来定的,请选择。
(1)第二次选择
(2)自我牺牲
(3)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法国女人
A.主人公 B.情节 C.所表达的主题 10.给这篇文章加个议论性的结尾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基础知识:
1.B 2.D 3.B 4.C 5.C 6.A 7.C 8.C
(二)课外拓展阅读:
1.A 2.A 3.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4.美 法 德军 5.不能。正是由于“唯一”德国士兵才会如此快速地来到法国女人家进行搜查。6.解释说明 环境 推动情节发展 7.再次回到那农舍中藏起来 8.肖像 失去丈夫的极度悲痛 强调法国女人的牺牲精神 9.(1)B(2)C(3)A 10.德国士兵想不到要再来搜查这栋房子,因而他们理解不了,人类的精神竟然能够达到这样的高度——在做过一次牺牲后,她毫不犹豫地又给了他第二次机会。
第二篇: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学案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教师寄语:无穷的金钱是战争的原动力。——西塞罗
一、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二、教学过程:
口语训练:说说你了解的各国名胜古迹。(4分钟)
目标一:预习检查:(5分钟)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谴责()给予()珐琅()惊骇()丰功伟绩()晨曦()瞥见()箱箧()内涵()臭名昭()著
2、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眼花()乱不可()状()然无存富丽堂()
3、圆明园介绍: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
4、作者背景:
雨果,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5、文学常识:
反语:是一种修辞手法,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来表达本意,也就是与表面的意思相反。反语含有讽刺、批判的意思,有时还带有幽默;有时,反语也可以表现亲切的感情。包括两种形式:反话正说和正话反说。
目标二:速读课文,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速答:
(1)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2)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希腊有埃及有罗马有 巴黎有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3)雨果评价圆明园的一个关键词:。
(4)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5)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6)两个“强盗”指谁?当时两国统治者分别是谁?(7)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是谁?(8)两个“强盗”在圆明园犯下了哪些罪行?(9)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
(10)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2、请在原文划出:(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3、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4、讨论:
(1)巴特勒上尉征求雨果对远征中国的意见,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而雨果也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目的是什么呢?是夸英法联军抢得有眼光、有头脑?作为一名法国人是不是该为自己的祖国发了一笔横财而高兴? 提示: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
(2)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
目标三:课堂巩固
1、根据所学填空:
(1)英法联军之役,又称,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侵华战争。(2)雨果,国作家,代表作。雨果最难能可贵的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珍视,尊重。
2、本文中“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一句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3、雨果有哪些可贵品质?
四、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第三篇: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2:教材的地位、作用: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4: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
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业 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
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附:板书设计 :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第四篇: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学案
界首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谭和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习重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学习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学习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一、导入。
由学生介绍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导入。
二、检查预习(正音、解词):
1、正音
给予
珐琅
箱箧
赃物 .....
2、解释词语
眼花缭乱
不可名状
荡然无存
制裁
独一无二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明确文章两大内容板块: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
2、学生再读课文 ⑴学生有感情地朗读①——④段,找出作者评价圆明园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⑵有感情地朗读⑤——⑩段,找出作者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哪些是反语?谈谈自己的感受。
3、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找出课文中的句子。1)、2)、3)、4、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有什么作用? 答:有
作用
5、那么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答:
6、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么?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
答: 雨果具有
品质。
7、课堂练习: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8、板书设计:
世界奇迹
“赞誉”
破烂
惊人杰作
讽刺、谴责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国人民
教学后记:
第五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说
课
教
案
单
位: 孝义二中
说课人: 李
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说 课 教 案
说课教师:孝义二中 李丹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书信体的文章。这一单元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本文是这一单元的第四课,是一篇自读课,在前三篇的基础上理解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事件的看法,可以让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有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也为下一篇自读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本文内容和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字词,了解作者及背景资料,整体把握文意。过程与方法目标: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意;领会反语的作用,体会讽刺的艺术效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雨果的博大情怀和高尚品格,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珍惜人类文明的思想。
3、教学重难点
因为学生都了解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所以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体验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文意,领会反语的作用,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公正的反侵略立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自读课文,通过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层含意,理解文章的丰厚底蕴。
3、说教材的处理
语文课堂要从文章出发,以语言为立足点,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所以课堂教学应从培养学生语感和自学能力方面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学环节:
了解背景,创设氛围------自读探究,主动思考------选点品读,体会感情------迁移
扩读,熏陶思想
课堂思路理念: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说教法
创设情境法:利用情境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学习能力,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获得不同的信息,学会整体把握、提炼概括。
朗读品味法:用多种方法朗读,在读中感悟,为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奠定基础。
三、说学法
学生在充分预习、熟悉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如下学法学习:
自主探究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让学生学会主动搜集资料,思考问题,学会筛选有效信息,整体把握。诵读品味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重点语句,理解深层含义。
扩展阅读法:开阔了学生视野,让学生学会从课外阅读中汲取更多智慧,填补课堂学习的不足之处。
四、教学手段及依据
设想运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做到实用、有效,不搞花样。以提供文字材料作为资料参考或重点提示,画面图片的运用仅为激发联想而设定,坚定语文课堂“文本学习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立场。
五、说教学程序
(一)检测字词,文学常识
设计目的:为了保证学生整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的情绪,所以先检测字词和文学常识,不冲淡课堂主题。
(二)直接导入,介绍背景资料 导入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是指的哪一个事件吗?你对这个事件了解多少呢?“圆明园”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园林呢?雨果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生发言同时,教师多媒体配合展示:
圆明园是一座供清朝皇帝游乐的花园,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48年(1709年)。这座花园方圆十多公里,在这儿可以观赏到国内外四十个地方的有名的风景。它不仅是中国建园艺术史上的创举,也是世界园林建筑的奇迹,一度被誉为:“万园之圆”。园内还珍藏着许多无价的珍宝,罕见的图书,绘画,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它又是一座闻名世界的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可以说,圆明园汇集了我国封建文化艺术的精华。多媒体展示圆明园内的珍宝。
1856 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世界的抢劫和焚烧,并在此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大火整整烧了三天三夜。多媒体展示:圆明园今昔对比的照片
教师重点讲解:抢劫和焚烧 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示:一幅珍贵的画卷如果要用焚烧的方法毁灭掉,需要多少时间?(不到5秒钟)那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又会烧掉多少珍贵的书画文物呢?(无法计算)。你计算的时候是什么感受?(悲愤,屈辱,痛苦,震惊等)雨果是哪个国家呢?(法国)一个作为抢劫焚烧侵略他国的公民,他会说些什么呢?阅读课文,要注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引出下一环节:展示教学目标。
设计目的:因为学生都知道“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所以直接导入,简单有效,速度快;通过学生的发言交流,教师可以检测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资料的情况。
(三)展示目标,学法指导,初读课文
目标展示:
1、感知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读重点语句,理解深层含义,体会文章的写法。
学法指导:自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小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难。
设计目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的的情况下朗读课文,可以学会主动思考,学会整体把握。简单问题小组解决,棘手问题整理提问。
(四)合作探究,整体感知;选点品读,体会感情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整理,全班探究: 重点探究: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通过把握形容词来理解雨果对圆明园的赞美。
2、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3、含义深刻的语句
(1)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2)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3)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4)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5)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用比较替换读,自读示范读等方法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层含义,达到用多种朗读方法突破难点的目的。
设计目的:这两个环节包含教学重难点,同时又能培养学生主动思考、整体把握、提炼概括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大胆发言,提出疑惑,教师做出积极引导。重点探究的内容可以采用合作探究法和选点品读法,穿插进行,边读边议,在读中思考,在议中理解,同时完成板书。
(五)点拨延伸,(1)教师点拨:雨果不是中国人,他却高度赞美圆明园,讽刺侵略者;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但他却说:“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难道他不爱国吗?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联系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能够不顾个人得失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2)在点拨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
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学生交流发言。
设计目的:上一环节已对雨果赞美圆明园和讽刺侵略者做了重点探究,在此基础上,教师点拨延伸,引导学生理解雨果客观公正的立场,突破教学难点。同时通过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课堂重难点。
(六)扩展阅读,布置作业
雨果作为一个外国人,尚且如此关心中国,而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美丽的“万园之园”化为一片废墟。这不由得让我们掩卷深思:
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我们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学生讨论,进行扩展阅读:将课文和《哭泣的圆明园》联合起来阅读,然后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设计目的:扩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珍惜人类文明的思想。写作练习在培养学生的动笔能力的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
(七)课堂小结
结束语:中国晚清朝政腐败,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婢膝来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而今天的中华民族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汶川地震面前的坚强挺立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就是最好的证明!就让我们共同为祖国的强大加油祝福吧!
六、课堂评价:
在自主合作提问探究中,教师要及时用表情、眼神、手势等来肯定和鼓励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感教育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学会辨证地思考问题,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
七、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
公正的立场
抗议侵略者-------讽刺、谴责
设计目的:对课文重点内容梳理归纳,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便于记忆。
八、教学反思
总之,希望通过我们教师每一堂课的精心设计,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爱上学习,终生学习。
课文扩读材料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永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提示: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 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地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将课文和《哭泣的圆明园》联合起来阅读,然后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