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发展阶段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发展阶段
罗恩菲尔德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在美术教学上的体现
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是美国美术教育家,其代表作是1962年出版的《创造性与心理成长》(cre ative And Mental Grouch)。他认为儿童美术发展经历以下阶段。
1、涂鸦期(2—4岁)是基于肌肉运动的最早的图画,随后成为心理活动的表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绘画要经历一个从乱线涂鸦、有控制涂鸦到命名涂鸦的过程。乱线涂鸦是一种无控制的涂抹,各种各样的涂鸦包括无序乱涂、纵向乱涂和画圈;儿童在涂抹的过程中获得动觉经验;有控制的涂鸦表现为重复性画线或涂抹;命名涂鸦则是将涂鸦所获的图形与某个事物联系起来,并用该事物的名称来给自己的涂鸦之作命名。
2、前图式期(4—7岁)。此阶段,儿童观察事物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并开始对事物进行象征性描绘,例如用圆圈代表人的头。儿童所画的图形没有表现出远近、立体感,而且将自己看不到却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
3、图式期(7-9岁)。儿童在这一阶段的绘画表现为用几何线条的图式来表现视觉对象,图画的内容受个人经验和兴趣的影响。儿童所画图画有以下特点:突出自己认为重要的部位;符号和图式的运用经常发生变动;表现出空间感。
4、写实萌芽阶段(9—11岁)。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开始脱离图式,转向对事物进行写实。图画中具有一定的空间感,表现出一定的透视关系,出现重叠形式,开始运用色彩来进行表现。
5、拟写实阶段(11、12-
14、15岁)。这一阶段儿童的绘画从自发的活动过渡到理性的活动。儿童在绘画时,力图逼真地表现事物,但并不十分逼真和完整。图画中出现明暗透视,且能根据远近和心境来运用色彩。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审视成人或者艺术家的美术作品,并且临摹一些艺术晶,对美术作品的评价中,已经包括对艺术风格的感受。
6、青少年艺术阶段(15—17岁)。这一阶段儿童对艺术审美的敏感性和批判性都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丧失了对美术的兴趣,少数人能摆脱这一困境,向艺术性绘画发展。
在每个阶段的创作中,儿童会自发地表现出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性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的特征,美术教育应该按照其发展的阶段及年龄特征,为他们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引起并维持儿童创作的动机,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进行自我表现。在儿童美术的评价方面,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的感情、智能、身体动作、知觉、社会性、美感、创造7个方面的发展作为主观评价标准;把发展阶段、技巧和作品的组织3个方面作为客观评价标准。
第二篇: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
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各阶段又有哪些特点?
儿童绘画发展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一、涂鸦期(1岁半-4岁)
二、象征期(4岁-5岁)
三、概念化期(5岁-8岁)
四、写实期(8岁-15岁)儿童绘画各阶段的特征如下:
一、涂鸦期(1岁半-4岁)未分化的涂鸦(1岁半-2岁)由于动作比协调,儿童在纸上划出一些随机的点和杂乱的、不规则的线条.靠整个手臂的前后摆动来决定线条的方向,常常涂抹出纸外.有控制的涂鸦期(2-3岁)由于联系和生理的发育,儿童的动作逐渐协调.儿童能在纸上划出一些重复的线条.手的腕关节活动较前期灵活,儿童的涂鸦已能控制在整张纸内.命名涂鸦期(3-3岁半)开始意识到所画的线条与实物或自己的经验之间的联系,有明显表达的意图.在涂鸦时一边画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明了自己所画的东西.此阶段末,逐渐形成简单的象形图样,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二、象征期(3岁半-5岁)造型:儿童常用所画的图像表达自己的意图,但这些图像与事物实体没有直接的关系.仅仅是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组合来代替实物,只具备事物的最基本部分,没有整体感.色彩:辨别能力有所提高,对颜色开始有自己的喜好,通常表现为喜欢纯度高的、鲜艳明快的原色.并用喜欢的颜色来描绘物体.开始注意按事物的固有色选择相应的颜色涂染,染色时显得杂乱无章,既无顺序,也不均匀.构图:用一种随机、偶然的方式把物体安排在画面上.把每个物体每个人都画成单独的形象,不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已开始试图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三、图式期(5岁-7岁)造型:儿童喜欢用线条描述物体形象的轮廓,并用较为流畅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试图将部分与部分融合为整体,还能用一些细节来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其结构合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正确.色彩:儿童对色彩的认识日趋精细和完善,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的能力有显着提高,涂色时不仅能做到均匀地涂,而且不涂出轮廓线.构图: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还把不住分寸.有时会夸大感知印象深的东西.形象与形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基本上能反映主题.根据这样的特点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对此我作了如下的探索和尝试:
一、内容上从注重技法训练向培养学生健全良好的艺
术
素
质
转
变
.儿童美术作品并非仅仅是纯粹意义上一幅图画的完成,它们稚拙,天真和浪漫是我们成年人所无法企及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重“不教而教”的隐性教育方式的使用.我认为“不教而教”中的“不教”,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来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我在一年级美术课《彩线连彩点》的教学中结合内容,在黑板上分割了数块版面,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画上“彩线”和“彩点”.结果每个学生画得都很美,有的乍看起来是山水;有的则像小树林……这不但突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点”“线”和“色彩”的掌握能力和感受能力.同时,启发学生画线条和画色块是不同的,握笔方法,用色的良好习惯(不是一下子把彩笔摊在桌子上,而是用一支拿一支,用完之后放回去),不要用直尺,最好少用橡皮等,大处着眼,小处着笔,不但对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及健全的艺术素质的培养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及行为
习
惯
也
会
有
不
可
估
量的作
用
.二、方法上从注重模仿能力训练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转变.传统美术教学中都是围绕“看画”或“临画”为主要内容展开的,以最终大家“都一样”为结果.美术教学的真正意义基本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学生仅有一点灵感也逐渐在“临摹”中泯灭.当然,临摹能力作为美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小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能临出独特的个性为佳.三、正确评价儿童画,从注重结果向注
重
过
程的美
术
教
育
观
转
变
.曾有一位贵妇对法国大画家马蒂斯所画的一个女人提出质疑,认为画中的手臂不合比例.马蒂斯回答“夫人,你看到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一幅画.”贵妇认为画得真实才好,而马蒂斯却一语道出了绘画的真谛.对于孩子,教育界的一贯态度是坚持正面引导,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因此,评价应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另一方面,画画本身就是一件有益的事情,除了本身外,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可以发展诸多非智力因素,锻炼手指的灵活性等等.因此,画必有得,只是有得此与得彼的差异,有得多与得少的区别而已,从这个角度出
发,评
价
也
应
是
积
极的.总之,我们只有在懂得尊重儿童的个性发展,充分了解儿童的成长特征的基础上,伴随着新的课改之风,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使小学美术教育有更快的发展,更大的提高.
第三篇:名著研读《罗恩》
《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1—5节读后感
陈旭丽
外国人的名字我总是记不清,拿到《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我以为美国又出了一个奇迹教师,打开书后才发现原来他已经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他写的书有《优秀是教出来的》《55条班规》《教育者的11项卓越品质》。
今天我要和大家来分享的是《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1—5节中罗恩给我们带来的观点。
1、让孩子相信自己,别摧毁他们的梦想。“走进教室,我们无法确定将来走上这一职位的会是哪个学生,所以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对此作好最佳准备。孩子们的潜力就在那里,而我们的职责就是发现潜力,鼓励潜力,并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毫不怀疑地坚信他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2、不是每个孩子都应该得到曲奇饼干。“如果不应当得到的表扬只会让我们的学生遭遇更多的失败。”
3、高期望带来不可思议的进步。
4、在老师与家长之间搭一座信任之桥。
5、用心聆听孩子的心声。
1—5节中,罗恩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相信孩子,培养孩子的成功心态,尊重、理解并赏识孩子,与家长多沟通形成家校合力。这些观点实际上都是很平常的,我们不仅在说,我们也在行动。这些观点也恰恰是我们拱小提倡的,并作为拱小的校训校魂。那么为什么克拉克学校能成为一个奇迹呢?读完这本书后我想,原因只有一个------因为罗恩把这些事情做到了极致。
比如教师和家长的关系:我们碰到一个对孩子很负责的家长,除了会在内心感叹有了这样的家长来配合,我们的工作就能顺利高效地开展,也许还会想这些也是一名家长应当做的,谁叫他是孩子的爸或妈呢?而罗恩老师了解到某个家长为了孩子的考试而用心辅导,他会在寄给家长的考卷上贴上一张短笺,为那位家长出色的工作喝一声彩。并让家长们知道,老师是很尊重他们,非常感谢他们在教育孩子方面所作的努力。教师感谢家长,这一举动与我们平时完全相反了,我们更习惯于家长感谢教师地辛勤教导。细想之下,也只有教师感谢家长,家长感谢教师,这样双向的关系才使教师和家长真正变成教育的共同体,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相互欣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读了《罗恩》之后,更觉得教师是一个“非人”的职业,他带着学生筹备资金、跨州旅行;他会和学生讲座全球经济以及总统竞选;他会把计算法则写进歌里„„我离这些还很远很远。
最后,我想跟各位老师分享一句话。如果你当想一名好教师就永远都没有吃老本的时候,因为课堂是充满挑战充满激情的地方。
第四篇:儿童简笔画的发展阶段
内容提要:儿童简笔画的发展阶段、艺术特点与基本技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及儿童简笔画作品评价方法
关?键?词:阶段性特点?儿童心理?基本技能?童趣?观察?表现?评价方法
儿童简笔画,是幼儿园及小学美术学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儿童审美意识与审美观的形成及儿童美术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正确的指导少年儿童进行儿童简笔画的技能学习、合理地对儿童简笔画作品进行评价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同时更能促进儿童眼心手等感官的协调发展。要想做到这些,我们必需对儿童的生理及心理状态、儿童绘画发展过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儿童简笔画作品的评价体系等有系统的、客观全面的了解和深入细致的设计。
一、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所教对象。
儿童简笔画的创作主体就是儿童,大致包括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年龄从2、3岁-
11、12岁,从儿童绘画的发展角度出发,专家们把儿童从幼儿期到少年期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涂鸦期(2-4岁)特点: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幼儿园小班阶段,儿童还不会执笔但喜爱作画,绘画没有具体形象,只有一些点、线,类似于“乱涂”,这是儿童最早期的绘画作品。儿童把绘画当作游戏,不仅愉悦了身心,还能促进手、眼、脑的机能的健全与协调发展。
2、象征期(4-6岁)特点: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幼儿园中、大班阶段,在涂鸦的基础上,绘画有一定的目的和内容。其绘画非常有趣,表现形式独特,反映孩子们对生活的认识,表现他们的情感,开始命名自己创造的符号。我们需要与其交流才能了解他们所画内容。在这一时期可以有意引导儿童看图讲故事,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绘画当作游戏,游戏过程中学习绘画。
3、高峰期(5-11岁)特点: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学前、小学低年级阶段,是最能体现儿童个性、情感,表达儿童对世界的看法的黄金时段。儿童绘画兴趣浓厚,作品最具表现力。需要不断引导儿童观察生活,留心生活细节,不断丰富表现手段,使之个性鲜明、不拘一格。
4、转折期(11-13岁)特点: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于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儿童作画时比较犹豫、拘谨,追求“形似”,眼高手低。虽然有写实倾向,也注意比例大小、结构透视等规律,但作品却逐渐失去儿童情趣及儿童画的生动。如果引导不正确,儿童容易在这个时期丧失绘画兴趣。
因此我们要根据儿童绘画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组织与其年龄、生理、心理等特点相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及作品评价体系也应该与之相适应。
二、全面的认识儿童简笔画,了解其艺术特点及基本技法
儿童简笔画就是运用简单的点、线、面等符号,以简洁洗练的笔法和简略的状物造型来简明扼要地表情达意的一种绘画艺术。其形象夸张变形、简洁明快,平面化造型,特征突出、生动,装饰性强,色彩鲜明自由。采用点、线、面、色等语言元素结合方形、圆形、三角形、组合形、不规则形(异形)等基本形状,利用线描、水墨、设色等不同的技法表现器物、植物、动物、人物、景物等物象。
对于儿童简笔画基本技法的学习,首先把握好儿童简笔画的基本作画步骤,即选择恰当的表现角度、?确定重要的个性特征、提炼基本的语言符号、设计最简单的运笔程序。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会整体的观察、分析、表现物象的方法。对于静物、植物、动物、人物、景物等类别物象的形体基本特征、生长运动规律、构图特点、物形色搭配等的充分认识和分析都是画好儿童简笔画的基础。熟练掌握简练、概括地造型方法,对动、植物等形象特征进行夸张、变形、简化、添加等艺术加工和儿童化、拟人化、情绪化、个性化等象征手法的运用是提高儿童简笔画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必要条件,我们应该引导儿童大胆地、合理的加以运用,以此促进儿童的感知能力(观察能力、记忆力、概括能力)、表现力、创造力的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儿童简笔画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法的利用
儿童简笔画教学内容的设置与要注意与整个教学结构自然连贯、课堂教学组织严密,儿童年龄、生理、心理与班级的特点突出,教学时间分配合理恰当。教学方法要有利于激发儿童兴趣,有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
涂鸦期儿童课程的设置主要通过看、做、玩等浓厚的游戏性美术活动,认识和运用的简单工具材料与鲜艳色彩,激发幼儿学画的兴趣,培养正确的作画姿势,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象征期(中班)阶段,要引导孩子认识和学会利用方形、圆形、三角形及其组合形体概括物体基本形状,进行情节性、主题性绘画的训练,发展幼儿连贯性的表现情节的技能,培养运用多种材料作画的能力。
大班阶段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细节特征,系统的观察能够帮助儿童丰富生活经验,使画面更充实。提高儿童表现物象的形状和结构特征的技能,加强色彩的辨别能力及调色混色的练习,逐步扩大绘画题材范围,合理选择绘画主题。发展儿童连贯性地表现事物的技能,鼓励儿童大胆创作,训练使用各种颜色表现物体色彩的技能。
学前与小学阶段应加强儿童简笔画与相关学科学习及生活实践的联系,培养学生对简笔画学习的持续兴趣,并通过绘画技能的学习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增强多幅简笔连环画创编和命题创作的学习和训练,引导儿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印象和故事、诗歌等主题创编连续性、情节性、故事性较强的物象,初步学会恰当安排画面,注意连续性及物象的统一,主要形象与创设环境的谐调统一。根据命题进行简笔画创编时,要引导儿童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对主题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画面要形象生动,组合合理、切合题意、主题突出、形式多样、富于童趣,具有想象力和表现力。
儿童简笔画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把美术专业术语简化成儿童易于接受的口语化、儿童化语言,采用适应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游戏、小组活动、课堂演示、作品展示、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激发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通过教师亲切自然的语言举止感染儿童,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使孩子们在快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的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
四、儿童简笔画的评价与指导
在儿童简笔画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的学生或家长常说:“老师我不会画、怎么总是画不像啊?”“怎么我的孩子绘画水平提高这么慢啊!„?„”这其实就是我们对于儿童简笔画的评鉴体系存在一定的误区。多数家长和儿童、甚至有些老师都是把“像不像”作为评价儿童绘画的标准。殊不知,当孩子们把所有的物象都画的符合我们成人的审美观点的时候,恰恰是把儿童最为宝贝的童真和特有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抹杀了。对于儿童简笔画的评价我们提倡以鼓励为主,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评价方式可以以优秀作品展示、小组交流、我说我画等形式展开,以儿童的眼光和思维看其作品,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造型特点、表现手法、个性特征、艺术风格等闪光点要有意的进行放大,善于发现儿童绘画的优点及长处,以此激发、培养和提高孩子们对学习绘画的浓厚兴趣。总之,只有我们摒弃成人固有的审美情趣,以儿童的眼光和审美角度看待和理解儿童简笔画,才可能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了解他们的五彩缤纷的艺术生活,分享他们的绘画快乐。
第五篇:罗恩克拉克读书体会
点、线、面的轨迹
——读罗恩·巴拉克的《优秀是教出来的》有感朱玉明
人类发明了电视机,而电视机采用的最基本原理——点是构成画面的最基本单位,也就是说任何一幅图像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密集的细小点子组成的,这样,可以通过控制点的分布、颜色,构成色彩绚丽的动人图画。同样,形成一个人良好的甚至是优秀的品行,是有许多个基本行为规范和细节所组成,成为美国不久前家喻户晓的优秀教师罗恩·巴拉克,就以强调培养学生的一个个基本行为规范,关注一个个细节上的改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道德规范,让许多“平庸”的、初看上去没有希望的孩子,塑造成了一个个优秀的、有了不起表现的优秀学生,诠释了《优秀是教出来的》。
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优秀是教出来的》,深深为罗恩·巴拉克在平凡之中显出不平凡的教育行为所折服。我作为是罗恩·巴拉克的同行,虽然所处国籍不同,大小接受的是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熏陶,但我们的工作目标是相同的,竭尽教育工作者所能,面对所有的学生,努力培养他(她)们,使他(她)们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让每一位学生成长为有用的人,成为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
拜读完罗恩·巴拉克的文章,我清晰地发现,罗恩·巴拉克在培养学生的教育手法上,并没有什么伟大的创举,没有非常高明的教育手段,而只是尽力注重、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行为目标,而且设计的这些目标非常细致,具有非常强的可操作性,而不是像我们平时所设计的行为目标如《上海市小学生行为规范二十条》、《小学生守则》等,尽管这些要求比较系统,并且针对小学生的实际,但相当笼统,没有非常具体的行为要求,可操作性不强,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则”。例如“做到认真学习”,这条要求本身学生看了、就算背了依然是不明白的,需要老师来解读,不同的老师又有不同的理解,再加上学生自己的理解,具体到底应该怎样做?做到怎样的程度?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中都没有底,难免最后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再如“热爱祖国”的行为规范要求同样比较模糊,在平时进行教育中必须做出一些具体的、实际行动中的描述,以便让执行者有一个比较确切的、清晰的操作界定。例如在有关“国旗”的教
育中要知道国旗图案的内容,国旗表达的含义,会唱国歌,掌握与国旗相关的具体文化、历史、发展情况,而且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做出分层、细致的要求,以利于老师对学生实际教育操作。
上海市小学阶段实行五年教育,在平时的学校生活、社会实践中我们发现,尽管经过三、四年的教育,许多学生连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都没有养成。例如高年级的学生乱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吃饭过程中有严重的浪费,书包里往往乱成一团,很多学生连扫地都不会,等等。造成这样的结果有很多原因,其中有一点是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没有把具体的目标制定好,更没有在相应年龄段应该做到的行为规范的底线(即相应年龄段的学生必须做到的)行为,只有知识考核不及格要补考,行为规范不及格没有要求,实际上行为规范因为没有考核措施,只是凭老师的觉悟去实施,久而久之,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与人相处不和谐,行为举止粗俗等都会出现。如果我们注重了行规的培养,学生不仅有了行为规范,对学习也有帮助,因为有了好习惯,长大做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幅完美的画,需要对每一个构成画面的点做出精确的控制,如若不然,轻则画面粗糙,重则整个画面各个部分比例失调,再严重则整个画面不仅不能表达意思,极有可能构成令人作呕的不堪画面,更有甚则,画面表达的意思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培养一名学生,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细节就如构成画面中的一个点,整个画面就如是培养学生的结果。真所谓“优秀是教出来的”,老师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行为做到优秀,那么,最后这个学生必定是一名优秀的学生。
201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