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时间:2019-05-15 04:34: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第一篇: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中国当代文学

导言

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明确当代文学概念:所谓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指出这一概念的缺陷: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已约定俗成,难以改变。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面临的难题

1.作品数量繁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占有和把握; 2.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许多作家和现象难以盖棺认定; 3.离现实太近,与政治关系密切,难以排除的干扰和障碍。三.必要的准备

1.培养自己怀疑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 2.培养自己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目光

第一讲:新规范的确立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新规范的源流

当代文学——延安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 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持续不断的文艺批判)

1.对萧也牧的批判 2.对《关连长》的批判 3.对《武训传》的批判 4.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5.对胡风的批判(鲁迅的追随者)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三)作家的体制化 三.大一统格局下的创作实践

(一)创作概况

诗歌,小说,戏剧,通讯特写…… 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二)出现的问题

1.文学观念的工具化 2.文学主题的政治化

3.虚假化、概念化、公式化、粗俗化

第二讲: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学的突围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现实的要求。二.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耿龙祥《入党》、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

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迟开的蔷薇”。邵燕祥《贾桂香、流沙河《草木篇》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文学批评: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三.反右运动与文坛生机的夭折

55万“左派分子”的产生; 文艺界“重灾区”情况;

“反右运动”对作家心理和创作态度的影响。

第三讲 从“大跃进文艺”到“文革文学” 一.“新民歌运动”和“文艺大跃进”

1.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发生; 2.空前的民歌运动景观; 3.“文艺大跃进”。二.大跃进文艺的内容与形式

1.颂歌的重复

2.内容特征:理想与抒豪情 3.艺术手法:想象与夸张 4.得失分析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关于诗歌道路问题的讨论 2.两结合创作方法 四.狭路上的探索

五.从“歌颂”到“战歌”

第四讲 十七年的诗歌

一.郭沫若等老一代诗人的新创作 二.郭小川的诗 三.贺敬之的诗 四.闻捷等人的诗 五.李瑛、严阵等人的诗

第五讲 十七年的小说 一.农村题材小说

赵树理的小说及“赵树理方向” 孙犁的小说

柳青和他的李准的创作道路《创业史》 李准的创作道路 浩然的《艳阳天》

从赵树理、柳青到浩然构成了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线索 二.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杨沫的《青春之歌》与知识分子的革命道路 梁斌的《红旗谱》

王愿坚等人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茹志鹃的小说

第六讲 十七年的散文与戏剧

魏巍等人的报告文学 杨朔、秦牧等人的散文 邓拓等人的杂文 十七年的报告文学 老舍的《茶馆》

郭沫若、田汉等人的历史剧

《千万不要忘记》、《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现代戏 传统戏曲改编

1964年的革命现代京剧汇演

第七讲 文革文学 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 文革前期文学

1.文革前期文学状况 2.“文学空白”说的评价 3.“红卫兵文学” 文革后期文学

1.基本状况

2.《朝霞》、《学术与批判》 3.样板戏

4.浩然及其长篇小说《金光大道》 5.张永枚和他的诗 6.电影《春苗》《决裂》 第八讲 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 从黄翔到郭路生 知青之歌与白洋淀诗群 手抄本小说

张扬的《第二次握手》 毕汝协《九级浪》,赵振开的《波动》,靳凡《公开的情书》,《少女的心》,侦探、武侠……

第九讲 时代的转折与文学的复兴(上)

文革结束之后文坛的转机 “拨乱反正”与思想解放运动

伤痕文学:卢新华《伤痕》郑义《枫》(短篇)、冯骥才《啊》、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

反思文学: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张弦《记忆》;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张一弓《犯人立铜钟的故事》;古华《芙蓉镇》;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

第十讲 时代的转折与文学的复兴(下)

面对现实问题:

谌容的《人到中年》;刘宾雁《人妖之间》;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又名《骗子》)。

改革文学的兴起: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拓者》、《燕赵悲歌》; 何士光《乡场上》、《种苞谷的老人》;

张一弓:从《黑娃照相》到《流星在寻找失落的轨道》。改革文学发展的两种趋势:

1.贾平凹的《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2.张炜《秋天的思考》、《秋天的愤怒》,矫健《老人仓》。几部反映改革的长篇小说 张洁《沉痛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 柯云路《新星》。

第十一讲:新时期诗歌创作

一、诗人的“归来”与现实主义诗歌

艾青、公刘、邵燕祥等人的诗;雷抒雁、叶文福、杨牧等人的诗。

二、朦胧诗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的诗。

三、新生代诗歌

新传统主义诸诗人; 第三代诗歌。

第十二讲 新时期散文与戏剧 巴金的《随想录》与老一代的回忆散文 年轻一代散文家 徐迟等人的报告文学 80年代中期的大型综合报告 《报春花》、《权与法》等社会问题剧 沙叶新的戏剧创作

高行健的现代戏剧艺术探索 《魔方》等现代戏剧 《狗儿爷涅般》等

第十三讲:“寻根文学”与文化意识 寻根运动的发生

1984年出现,杭州会议,1985年形成高潮

代表人物:韩少功、阿城、郑义、郑万隆、李杭育。寻根运动的思想文化背景 寻根文学的理论主张

韩少功《理理我们的根》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李杭育《文化的尴尬》 文化危机感与现代化紧迫感之间 寻根文学的创作成果

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 郑义《远村》《老井》 韩少功《爸爸爸》。

郑万隆异乡异闻,莫言“红高粱”系列 寻根运动的成就与不足

1、超越了政治视角,给文学带来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2、问题与误区。

第十四讲:“现代派”的发展与变迁

一、最先的探索 王蒙《布礼》、《春之声》、《风筝飘带》,开始打乱时空的秩序,尝试新的写作技巧。高行键的“技巧初探”。

宗璞、谌容、莫应丰等人的探索:《泥沼中的头颅》、《减去十八岁》、《驼背的竹乡》。

二、刘索拉、徐星等人的小说

“85新潮”。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蓝天绿海》、《寻找歌王》。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我为在歧路》。

三、莫言、残雪的小说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红蝗》《十三步》。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黄泥街》《突围表演》。

四、王朔与王朔现象。

王朔最早的代表作“顽主”系列,《顽主》、《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九十年代王朔的改变以及文坛的不同看法。

五、从马原、洪峰等人的形式探索

六、余华、苏童等人的创作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现实一种》《世事如烟》《难逃劫数》。血腥与暴力。《古典爱情》与《鲜血梅花》透露的信息。90年代:《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第十五讲 潮流转向与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的产生 新写实小说的基本特点 池莉的小说 方方的小说 刘震云的小说 刘恒的小说

第十六讲 90年代以来的文学

市场面前的流失与流变 张承志、张炜等人的抵抗 人文精神讨论与文学 新历史主义创作

从新状态文学到新市民小说 从身体写作到美女写作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 思想随笔与精神薪火的承传 几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 《白鹿原》 《丰乳肥臀》 《羊的门》 《国画》 《无字》 《受活》

第二篇: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

第十五章 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1、学习重点:“朦胧诗潮”、王蒙、张辛欣、徐星、刘索拉的现代主义艺术探索。

2、学习目的:掌握中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异同。

第一节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

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内因与外因

1、外因:20世纪中国大陆有两次接受西方文化的高潮(1)、“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2)、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文化和文学再一次汇入世界性潮流之中。和20世纪至20——40年代相比,文革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介绍更加全面系统(鲁迅、李金发、戴望舒、海派文学中的新感觉派等作家作品)。包括西方从19世纪中后期的早期象征主义到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的各种流派。这必然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中诗、小说、戏剧等文体的创作,出现了含有现代主义因素、体现了一系列新的美学原则的作品。

2、内因: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现代意识

只有当外来影响与本土文化和作家主体的内在表达需要相契合时,外来影响才可能促使本土作家相应地在创作中产生出世界性的因素,也就是既与世界文化现象相关或同步,又具有自身生存环境特点的文学意象。这些意象不是对西方文学的简单借鉴与模仿,而是以民族自身的血肉经验加入世界格局下的文学,以此形成丰富、多元的世界性文学对话。

“文革”中知青潜在写作中出现的现代意识是当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食指与“白洋淀诗派”(以芒克、多多、根子为主要成员)

他们有着从信仰的狂热——理想破灭坠入绝望的共同的“文革”经历,他们觉醒后看世界,觉察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到对立。怀疑——觉醒——思考也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历程。如食指的《命运》(P263)一诗。

诗中含有先知先觉者的多愁善感、恐惧与孤独以及落难英雄的狷傲不羁,对社会与自身命运的担忧与绝望(现代意识)。

食指等人的诗其实已经预示了中国的现代意识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之间的重大区分和它在日后的演变轨迹:

如果说,西方现代派文化艺术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规范的质疑与绝望,那么这种被质疑的“现代化”却是中国当时社会中最敏感的知识分子积极向往的圣殿,食指等人把全部愤怒指向妨碍中国现代化的“文革”中的东方专制主义的政治因素。

二、“朦胧诗”的兴起与诗评家的“三崛起”论文

1978年民刊《今天》杂志创刊,给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朦胧诗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1、“朦胧诗派”的主要成员——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主要艺术手法:象征、隐喻、通感。

2、对“朦胧诗”的截然对立的两种评价

(1)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另有方冰、臧克家、周良沛等。(2)谢冕、孙绍振、徐敬亚著文肯定这一诗潮。三篇“崛起”:

谢从文学史角度肯定“朦胧”诗人的探索;

孙概括并肯定了“朦胧”诗人的三个美学原则,P264中部——L2 徐概括新诗潮的性质是:“现代颂向”和“现代主义文学”。意义:

对“朦胧诗潮”的文学史意义、美 学原则及其特征、内涵进行了全面阐述,主要就是: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动的创造。

3、“五四”意识的回归。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孤独的个体反叛社会秩序成规显著不同的是,“朦胧诗”依然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诣与救世情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机制明显地在起作用。尽管诗人们运用了相当时髦的蒙太奇、隐喻、反讽等艺术手法,却是以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反映了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运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如“墓志铭”“纪念碑”,这些意象令人震惊,强大的审美张力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表达了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的经验。

“墓志铭”、“北岛”,“黑夜”、“云”(顾城)这些著名意象的背后隐含了一个集体形象,诗人北岛是在文革废墟上代表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发言的。所以,朦胧诗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以独特而相对成熟、深沉的姿态参与了“伤痕文学”思潮。

代表诗人舒婷(P264倒数L6)的诗:《一代人的呼声》

我绝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无数失眠之夜,/留下来痛苦的回忆。„„

4、“朦胧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1)在形式上显示了与传统的脱节,改写了中国诗歌传统写作范式,显现出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某种相似。但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相比,仍有着东方化特征,即对意识形态压抑的反叛和抗争,同时还保持了传统忧患和勇于承担的国家民族意识。“在经验内容的历史上仍是‘五四’意识的回归”。

(2)以北岛为代表的东方现代主义充满了矛盾和悖论:

对世界已失去了信赖感,仍自觉肩负使命;对世界充满怀疑的同时,却对自已充满了自信。北岛、舒婷这一代人更多继承的是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论语和“历史主体意识”。因此中国的现代主义同人道主义的时代潮流汇合起来,成为人道主义的盟友。

5、“朦胧诗”的文学 史意义:

“朦胧诗潮”已在文学史上确立了不能忽视的位置,它的美学追求已为文学史和广大读者所认同,异端已经化为传统。

三、老、中、青三代作家的现代主义艺术探索

1、老作家:是4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探索传统在新时代的继续。如:穆旦、杜运燮、汪曾祺的诗和小说。

2、中年作家:(1)王蒙、茹志鹃、李国文、宗璞等人。“集束手榴弹”、《剪辑错了的故事》、《冬天里的春天》、《我是谁》

小说的共同艺术特征:多以人物心理为结构线索,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及象征等艺术手法。

(2)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一只漂亮的风筝”。

高著和三位作家:冯骥才、刘心武、李陀的通信讨论包括从小说文体和手法的革新到对整个西方现代派的评价。

但王蒙、张赞亮等人对现代主义文学 主要是借鉴其手法、技巧。体现了现代主义东方化的实用主义特征。王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小说揭示的现代人理性崩毁,在梦魇般的环境里人性扭曲异化有本质的不同。王蒙的“先锋性”的形式所表达的仍是他青年时代的“少布精神”。

3、青年作家:张辛欣、刘索拉、徐星、李陀、残雪

与中年作家相比,他们缺乏上一代人的乐观和自信,“文革”中被狂热的信仰鼓动而又被突然抛弃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虚无、孤独的反抗意识,因此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更加内在的情感上的暗合,他们的写作并不仅仅局限于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更是为了表达一代人的独特历史经验和在现实中的生存体验,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抗争和对个体命运的思考与追求。

张辛欣《我在哪儿错过了你》

《我们这个年纪的梦》

《在同一地平线上》

张是新时期文学中较早从女性视角观照世界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主要关注“现代女性的心理矛盾”,她们在事业和私人情感之间不能兼顾的悖论。与丁玲相似,《地平线上》中谈到女性看不起那些诚心诚意对她们的男人,反而对那些恶汉,不讲情份的家伙倒很痴情。现代女性微妙、复杂的性心理。“孟加拉虎”成为主人公的象征:“它在大自然中有强劲的对手,为了应付对手(野象、鳄鱼、大蟒、野牛等),孟加拉虎不能不变得更加机警、更灵活、更勇敢和更残忍„„”。

这种畸形心理正反映了历史灾难在年轻一代身上所留下的伤痕,也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绝望的抗争。从表面看,作为夫妻的男画家与女导演处在“同一地平线”,而女主人公却深刻意识到不平等:

如果顽强地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就难免淡化女性作为妻子、母亲的角色而不被接受;如果只扮演贤妻良母的形象,就会失去与“他”在“事业上、精神上对话的条件”而“仍会失去他”。

通常认为,刘索拉、徐星的小说与《麦田的守望者》(塞林格)、《在路上》(凯鲁亚克)、《第22条军规》等存在某种联系。

刘索拉《你》讲述的是就读于音乐学院的青年人的生活情绪。他们成长于与“上一代人”不同的文化环境。意识到(但也不夸大)他们与“上一代人”不同的价值准则,想以自已的准则去追求艺术和人生,却与环境发生冲突。与张辛欣的小说相比,流露出更明显的虚无与绝望的反抗意识。

徐星《无主题变奏》中的主人公“我”看到现实的虚伪(主要指高校师生的虚伪、假斯文、势利眼),自愿处于社会的边缘,对流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采取蔑视、嘲讽的姿态。

刘、徐的小说,以戏谑或愤世嫉俗的夸张叙述,来嘲笑当代基于某种价值标准之上的“祟高”,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在满不在乎掩盖下的惶惑与痛苦。

残雪的小说(P267)

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在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起步阶段尚局限在现代派艺术技巧的探索,但很快就显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矛盾与个人生存意义的整体性思考,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评价在80年代初期成为文学界的一个普遍关注的现象并引起一场有关现代派文学的争议(季红真、黄子平等人认为中国不存在如西方那样的文化语境。所谓的现代派小说是“伪现代派”:“我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

朗读P268第一自然段后七行。

第二节 “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致橡树》与《双桅船》

一、舒婷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1、有意识地突出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精神,以及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挚爱。

2、抒情主人公“我”。舒婷诗多用第一人称写成,青年一代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念、理想以及社会的正义性都通过“我”这一抒情形象表现出来,诗行中充满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

3、明朗、自然,很少刻意为之的意象。

4、偏重爱情题材写作。呼唤真诚爱情与理想的人性状态。展示出强烈的女性独立的意识。

二、《致橡树》(写于1977)

1、是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从女性角度出发,确认标榜自我独立的人格。

爱情理想:诗中作为女性的自我首先明确指出自已和相爱的对方(男方)有着平等、各自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价值追求。而不是依附对方,牺牲自已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象传统女性那样满足于夫贵妻荣(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双方在共同的对事业、精神境界的追求中达到心灵的默契、沟通,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始终坚持自我的独立不倚,离了男方也一样活。

朗读引诗

2、以优美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坚定的“现代反抗意识”。

历史的苦难遭遇使这一代年轻诗人无法再轻易认同来自他人的“理想”和“道德”,正象顾城执拗地要用“黑色眼睛”“寻找光明”一样,这一代人在浩劫后的精神虚墟上有着强烈的反叛个性和独立的对人生世界的思考与行动意志。朗读P269第二自然段后二行。

3、浓洌的浪漫气息和新颖的现代主义技巧

(1)舒婷是“朦胧诗”人中最富于浪漫气息的一个。在青年中影响最大。《致橡树》、《双桅船》都有着炽热喷涌的情感与优美的意象。

(2)常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橡树与木棉;船与岸象征的是恋人或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意象的组合凝了聚有强烈的主观个性色彩。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我们分担寒潮„„祖国,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失修的路基)

附: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呵,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你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第四节 小说中的现代意识:《山上的小屋》

一、思想主题:以变异的感觉展示一个荒诞、变形、梦魇般的世界,从而凸现出人类生存的悲剧,人的本质性的丑陋。

传达出文化大革命这一中国特有的时代背景下生命本体的苦痛,荒诞的生存体验、绝望感受以及在绝望边缘的呐喊与挣扎。“心中有光明,黑暗才成其为黑暗”,一种抗争现实残酷、人性丑陋的生命之光燃烧于作品中,于绝望中保持生命之存在,于虚无悲观中渴望天堂的美丽。

二、残酷透视恐怖阴暗的人性深处充满变异错乱的感觉。

通过叙述者怪异的感官体验描绘出一个怪异的世界(P273顶部)。把内心体验的阴暗面极端化地表现出来,近乎残酷地透视出深处的人性。故事环境使人感到恐怖和恶心,人物由于恐怖而失去正常理性和感受力,蜕化为某种恐惧、变异心理的象征物。

三、对生存之恶的反抗意识:努力重建秩序和正常理性。两个重要意象:

1、寻找“山上的小屋”,与不知名的人之间有某种潜在的相知,暗喻理想的人性、生存状态。

2、“清理抽屉”。招来他人的嫉恨与破坏。“母亲要弄断我的胳膊,因为开关抽屉声音使她发狂”。“趁我不在的时候把抽屉翻得乱七八糟,死蛾子、蜻蜒扔到地上。”她却从不放弃,总是想方设法要把抽屉清理好,甚至起劲地干起通宵来。

四、艺术 探索:

1、开拓了一种非常态的语言和审美空间。语言上的含混、不合罗辑; 审美上的恶感与虚幻性;

构成小说表达噩梦般感受的不可分割的形式。

2、独特的审美效果:

仿佛有一道超现实的光亮撕裂了生存的景象,而把它背后那种种晦暗的所在都呈现了出来。

第十六章 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

1、学习重点:“寻根文学”的两种审美形态。阿城、张承志、韩少功、王安忆、李锐、郑义的作品。

2、学习目的:认识“寻根文学”的民族馐和内蕴的现代意识。

第一节 文化寻根意识与文学实验

一、1985年前后的文化 寻根思潮

“文革”后的文学史上,1985年是很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文学 界呼应着大文化 领蜮中的文化热,出现了寻根文学的思潮,与在此以前,七八十年代之交文学中伤痕、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相比有着面目上很大的改变,“伤痕”、“反思”、“改革”文学太贴近现实政治了,影响了文学自身超越性的品格。虽然从八十年代初就出现了汪曾祺、邓友梅等作家所开辟的民间世界的空间(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但它们为数太少,而且很难引起社会轰动效应,所以没有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朦胧诗”,意识流小说(王蒙等人),先锋戏剧(高行 健等人)表明现代主义文学技巧、现代意识在中国的登陆,但当时由于强大的政治 压力使得文学 上的先锋实验被强行中断。

1985年寻根文学的崛起,却在政治与文化扯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的多重关系下,提供了文学上表达先锋意识的一种新的可能性。也就是开辟了一条告别紧紧跟随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注重艺术本体的道路。二、八十年代中国文化 界对西方文化 的两种态度

随着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西方现代文化思想伴随着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先进技术一道涌入中国,打破了过去意识形态方面闭关自守的愚昧状态。但是,文化不同于科技,异质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必然在本土激起各种各样的反应。

(1)有的对异质文化 抱一种亲和的态度:

如:徐迟等人持一种唯现代化论(徐发表论文《现代代与现代派》),认为只要是“现代”就是好的,就应该学习模仿,想法过于简单化了。想当然地判定: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

(2)另一种比较冷静全面的观点认为:

“现代化”是全球各个国家共同的目标,中国也不例外。但是这一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相同的。这一部分知识分子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以求更好地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发展自已的现代化。这与80年代初“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中所体现的反传统、反封建,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的启蒙主义话语不同。他们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已的文化 传统,在这样一种思想氛围中,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一股规模很大、影响广泛的文化热——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的热潮。

三、“文化寻根”:用民族的包装含蓄表达现代意识 “文化寻根”热是文化热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它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国家意志和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得以较顺利地发展。

在整个寻根文学 思潮中,知青作家担任主要角色,他们正在从青年迈向中年,如韩少功,贾平凹、王安忆、阿城、张承志等 人。他们在走向成熟的时候,需要寻找一种独属于自已的文化标志与创作特色。

韩、王等人与从50年代走过来的王蒙等作家相比,没有一种强大的理想主义和政治信心作为精神支柱。“文革”最终被历史证明为一场闹剧(而他们曾是其中的弄潮儿,把自已的青春真诚奉献给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运动),他们有被欺骗的共同感觉。曾经激动过他们的理想、信念无可挽回地坍塌了。在理想失落之后,他们必须找到一个替代物,一个独属于这代人的世界来证明他们在文坛上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即使在现实中找不到也应该到想象中去寻找。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利用结束不久的上山下乡生活经验,他们的亲身经历,从这种生活经验中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穷乡僻壤、人迹罕至之地往往保留着古色古香,一脉相承的中国古文化遗存。

但是,必须说明:这些知青作家绝大多数并非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土著,正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之后,他们不得一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地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这一点使寻根文学作家与汪管祺、邓友梅、刘绍棠等民俗作家有了较大区别。文化寻找不是向传说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

四、“文化寻根”意识:从不自觉的萌发到自觉的寻根文**流形成:

1、“文化 寻根”意识的三个方面:

(1)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内核(如:《棋王》等);

(2)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北方的河》)

(3)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这既延续了启蒙主义的话题,又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爸爸爸》)

注:这三个方面并非是绝对分开的,许多作品综合地表达了寻根的意义。如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2、“文化寻根”意识的不自觉萌发:(1)朦胧派诗人杨炼的组诗《半坡》(约1982)、《诺日朗 》、《西藏》、《敦煌》(1982年前后)。

(2)王蒙《在伊犁》系列小说(1982~1983之间)

对新疆各族民风的关注,对生活的实录手法,对历史的宽容态度为后来的寻根文学开了先河。

(3)1983年以后,知青作家纷纷进行“文化 寻根”写作 贾平凹《商州初录》、张承志《北方的河》、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

(4)1985年,自觉的“寻根文学”潮流形成。1984.12杭州会议,李庆西、黄子平、陈思和、韩少功参加。会后,韩发表《文学的“根”》一文: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知青一代作家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势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文化寻根也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阿城、李杭育、郑万隆、郑义也纷纷撰文鼓吹“文化 寻根”,一致认为: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五、外来文学对寻根文学 潮流的影响

1、前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如艾特玛托夫(吉尔吉斯族)

对异族(相对大俄罗斯族而言)民风的描写

2、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等人

对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对拉美民族融合后独特的地域文化的描绘。

3、日本川端康成具有东方风味、现代意识的小说

《古都》、《雪国》、《伊豆的舞女》等。

4、美国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社会风土人情的刻画(《喧哗与骚动》)深深启发了中国年轻一代作家。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既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 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又分明渗透了现代意识的精神;既宣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为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经验,有效鼓励。所以说“寻根文学 ”自一开始就表现出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愿望,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对自80年代初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精神的延续。

读P279倒数L8—“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六、“寻根文学”两种主要的审美形态:

1、从民族文化和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力量,以求达到对当代生存因境的解脱和超越。在作品中通过刻画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格形象表达出文化魅力,并以此完成对一种人格境界的美感塑造。

如阿城“三王”系列小说:直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棋、字、树,都是中国文化中人格的象征,小说人物在与传统文化 的相融之中,实现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残月》、《九座宫殿》等描绘北方的草原、戈壁、雪峰、江河,建构出富有生命激情的人生境界。蒙古、回、汉等多民族文化精神与博大壮阔的大自然、北方游牧民放狞历粗放的生存状态有机交融、交相辉映,体现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强大的人格力量。这尤其以《北方的河》的主人公“我”为最。报考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徒步踏勘祖国北方的黄河、额尔齐斯河、永定河等主要河流,从这些千古流淌、绵延不绝的河流中汲取具有民族独特文化精神的人格力量,并且以现代人的信念向世界发出生命自由前行、顽强进取的呐喊。

另有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海》

2、关注探究人类生命本体和生存方式,窥探生命奥秘。(1)韩少功《爸爸爸》、《归去来》、《女女女》 P280倒数L4—

《爸》以现代意识来审视一个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用象征手法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剪刀,丙崽妈)以及生存的艰难过程。展示了新异独特的生命奥秘。

(2)王安忆《小鲍庄》

写封闭、贫瘠的内陆乡野农民代代相沿的自在的生存方式,古朴的仁义道德是维系小鲍庄这样的乡村社会的重要纽带、精神依托。呈现出作者对生存方式与民族文化构成之间关系的复杂、丰富的思考。客观描述了儒学文化的“仁义”精神走向崩溃的过程以及乡村被动承受权力命名的尴尬的悲剧命运。

(3)李锐《厚土》系列小说和郑义《老井》、《远村》

与王安忆《鲍》有着类似的主题内涵。

《眼石》:车把式、拉闸人、两个媳妇、孩子,80元钱治病。

描绘出山西黄土高原特有的沉重、凝滞的生存景观和由这种生存景观孕育出的封闭、古朴的文化性格。执着、愚昧、荒缪。而生活于其中的却不感到荒谬,而是心满意足,浑浑噩噩。人的情感变得粗糙冰冷坚硬。妇女人格尊严几近于零。

郑义《老井》叙写太行山深处小村庄祖辈缺水,土著后生孙旺泉铁心率众打井,割舍了对知青情人赵红英的爱与进城机会,终有所成。实实在在表达出了生存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4)非汉族年轻作家

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藏族扎西达娃《西藏:隐秘的岁月》、《西藏:系在皮扣上的魂》。

七、重要补白: 对民间的发现与还原

几千年岁月流逝,传统文化的原初精神大多已散失在民间,所以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探 询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民间的发现过程。以及寻根文学 写作的知青作家们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注意观察、表现未被意识形态内容遮蔽的民间文化(阿城、张承志、王安忆、李锐、郑义、韩少功莫不如此),只有在这种非正统文化存在中才最大程度保留着民族自身的蓬勃生命 力,经过几千年岁月淘汰筛选后保留下的宝贵文化基因(王一生等形象)。贾平凹、张承志、王安忆、李锐从不同的方面明确体现出民间的价值取向。但他们毕竟深受“五四”知识分子精英文化传统的熏陶影 响,绝不会彻底认同民间价值立场。但是,从他们的“文化寻根”开始中国当代文学 开启了民间在当代文学的还原过程,与前辈作家相比。他们对民间文化更为看重,从更宽广的视野来重新审视民间文化的价值意义,这对“五四”以来知识界对本土文化的片面理解、贬低乃至否定是一种纠编匡正。

第二节 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棋王》与《爸爸爸》 两种文化寻根意识

一、阿城和韩少功是“文化寻根派”作家群中很在代表性的两位。他们的代表作《棋王》和《爸爸爸》分别体现出不同类型的文化寻根意识:

(1)自觉认同传统文化精神,在传统文化的载体——乱世奇人“棋呆子”王一生身上发掘出深邃、强烈的文化、人格魅力。

(2)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形态进行理性批判,并致力探询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二、知青作家中的异数:阿城

《棋王》与通常的知青小说面目迥乎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在阿城之前出现的知青小说要么描绘上山下乡、文革**中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如:卢新华《伤痕》,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遇 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要么采取“青春无悔”“绝不忏悔”的立场,以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风格模式叙写知青战天斗地的壮美历程(如: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等),阿城摒弃了一切高调与悲切叙说,在日常化的平和叙说中,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

三、王一生:知青文学中魅力独具的艺术 形象

1、一个出身贫寒,在时代乱云飞渡中镇定从容,洁身自好,具有独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的超凡魅力来自于他的蕴含着儒道文化 精髓的人格修养,这种文化 精神既古老又常新,富有列限生机。正是他人格中这种深厚的文化蕴含使得他作为一个位居边缘、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单薄存在显现出无可比拟的顽强精神和文化魅力。

2、天性柔弱,却处世不惊、怡然自得。有着超凡的内力。

(1)开篇知青离城送别,“车站乱得不能再乱”——王的内心宁静。(2)对于“吃”高度重视,暗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民以食为天”。

(3)痴迷于棋道。把棋道与传统文化 沟通,使棋道和人格融为一体,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不囿于外物的控制,以“吸纳百川”的姿态,在无为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人生境界。

读P283 L11“王一生独特个性”

王一生与地区象棋大赛中的前九名获胜者“车轮大战”,发挥全部潜能,取得大胜。生命之光光彩熠熠,与茫茫宇宙气息相贯通,充分展示了强大的人格力量,传统文化精神在个体身上得到再造和复活。

四、以冷静、低调的叙述语调,细腻传神的艺术描写传达出无为与有为、阴柔和阳刚相互转化,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古代道家文化思想。并隐含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以传统文化精神激发当代青年一代,在当代人生中将其发扬光大。

五、(一)《爸爸爸》从现代意识的角度,对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给予理性批判,深刻揭露出这种文化状态的各种劣根性内容。

1、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写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象征隐喻 封闭、凝滞、落后的民族文化 形态。

2、揭示出民族文化形态中可怕的理性迷失,这是鸡头寨原始生存方式、文化构成中的巨大缺陷。

3、通过描绘“丙崽”形象,完成文化批判主题。

丙崽只会嘟哝“爸爸爸”、“妈妈”。他的存在无疑象征了人类生存中的丑恶、顽固、浑浑噩噩的一面。村民却对他顶礼膜拜,当成指点迷津的神灵。缺乏正常理性的丙崽恰好也揭示出其他人的精神病态:理性迷失之后的愚昧与残忍。如:祭告神灵以人作为牺牲,将敌方鸡尾寨被俘获的人煮了给大家吃。

鸡头寨青壮年向东迁徒,裁缝仲满毒死包括自已在内的老弱病残,唯独丙崽喝毒之后不死,依然喊着“爸爸爸”,依然顽固地生存下去。

丙崽作为一个文化隐喻或文化象征符号,意味着传统文化与当代现实之间的某种联系,丙崽长生不老,表明了古老文化的丑陋根性难以除去。

(二)探询生命的本体存在,生命的起源及生命存在的方式和意义。

1、丙崽那两句谶语般的口头禅,包括了人类生命创造、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

2、丙崽的母亲用手中的剪刀“剪鞋样、剪酸菜、剪指甲,还“嚓嚓嚓,剪绳子、剪头发、剪脐带,剪出整整一个鸡头寨 ”,这隐喻着生命延续的顽强和无理性。

3、仲满整熬毒药与老弱共饮的情节,含有个体生命和种族生命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打破了通常小说情节所依赖的因果关系,出现了以意象为主体,以感应为联系环节的新的审美思维形态。

(三)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的内涵变得广阔丰富,可据此(魔幻情节、人物)生发种种神奇联想。由具象到抽象、由经验到超验,在楚山鄂水的神秘氛围、千奇百怪的人物背后联想到久远的历史和今天之间的关系。

第十七章 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

1、学习重点:马原、残雪、莫言与余华、格非等人的写作。

2、学习目的:认识先锋小说三个向度的探索。

第一节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 意义

一、先锋精神的定义、源头。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 了强烈的冲击。

源头:文革中青年 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

二、先锋小说的开端、三个层面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开端: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三个层面:先锋小说的开端在叙事革命(马原为代表)、语言实验(莫言)、生存状态(残雪)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代表作家作品:

1、叙事革命的代表——马原(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形式主义者”)。

代表作品:《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马原的叙述圈套”——使用元叙事手法,打破小说的似真幻觉,混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多部小说互相指涉;设置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并对之进行片断连缀,暗示了经验的片断性、现实的不可知性,产生了似真似幻的叙述效果;对神秘煞有介事而又并不专心的爱好与探索,往往有头无尾,加强了现实世界的不可知性与不确定性。

叙述效果: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作家中的作家”,引来众多模仿。

2、莫言的语言实验

莫言的小说形成了个人化的神话世界下语象世界,以其感觉方式的独特性而对现代汉语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扭曲与违反,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文体。这种文体富于主观性与感觉性,是把诗语引入小说的一种尝试。

代表作品:中篇《筑路》、《白狗秋千架》、《爆炸》、《环状闪电》

3、残雪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探索 代表作品《山上的小屋》

以一种丑恶、恐怖意象的堆积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一种个人化的感觉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

4、莫、残与马原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原对形式的刻意经营

莫、残是在寻求表达自已的感觉方式的时候显示出其在形式方面的先锋性的,他们对小说形式并不太在意,小说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

三、第二批先锋小说家及其探索

稍晚于莫、残、马,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也崛起于先锋文坛。格、孙、余三位分别代表了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方面探索的发展。

1、格非构建的叙事迷宫

与马原将一些并置的故事单元搭建成一些近于“八阵图”的小说,在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单元之间(路口)又加上一些让人误入歧途的指标这样的叙事革命不同。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的特点是: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圈式的迷宫——其中有缠绕、有冲撞、也有意识的弥散与短路。如:在小说《褐色鸟群》中。“我”与“穿栗树色靴子的女人”的三次相遇如梦似真,似乎有几个不同的“栗靴女人”存在于一个共时的世界中,但在小说进行的历时层面,每一个“栗女”都对前一个“栗女”起着解构的作用。

读P292 倒数L10—L

格非认为“现实是抽象的,先验的,因而也是空洞的”。往事如过眼云烟,无法复原,无法证实,如梦如幻,从主人公A的角度来看是一幅情景;从主人公B的角度来看又是另一幅情景,同一件事,有几种描述,几种描述彼此抵牾,相互消解,于是,人物、事件都变得扑朔迷离,疑影重重。人仿佛变成了若有若无的鬼魂。

所以说:格非着重描写人与物(事件)的相互脱离,“在这样的‘错位’式的情景中,人物仿佛已变成了若有若无的鬼魂,身历的事件则比传闻还要虚渺,人就是处在这样的从未证实过而又永远也走不出‘相似’的陷阱的一种假定状态中”。

马原的小说:几种事件的结局并存。格非的小说:几种事件的结局,彼此消解。

2、孙甘露的语言实验(P293)

孙甘露的小说致力于小说语言诗化的诗性探索。词语被 斩断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搭配起来,使能指自我指涉与相互指涉,解指不及物的自我狂欢。

他的语言实验最接近超现实主义诗歌与绘画,比莫言着力于表现自已的主观世界的语言探索更进了一步:莫言的语言仍然有着主体的、现实的与人文的意义,孙甘露则抽空了这些意义而只剩下纯净的言辞。

3、余华对人的存在的探索

余华发展了残雪对人的存在的探索。残雪小说给人恐怖之感;余华小说则以冷酷著名。他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代表作品有:《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

余华早期小说表现人世的冷漠与残酷时,刻意追求起超然物外无动于衷的冷峻风格,这种貌似超然而冷静的叙述风格来源于作家与现实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他要与他笔下的人物及其代表的人性的残暴与残酷的一面保持距离。不论善恶,他都要保持一种理解之后的超然,并由之产生一种悲悯心。象高居天穹的上帝,洞悉尘寰的众生灵,心怀悲悯,却不加干预。进入90年代后,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余华小说风格有一个大转变:在描写底层生活的血泪时自然保持了冷静的笔触,但更为明显的是加入了悲天悯人的因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除余华外,福州作家北村的小说《施洗的河》、《玛卓的爱情》等 小说从神学生存论的角度来考察人在缺少了神性的一维之后的生存状态。

四、先锋文学探索的源流意义与终结

进入90年代后,先锋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靠近民间、不避通俗的叙述风格(如余华的长篇),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主旋律文化结合(如布 老虎丛书,余华参与电视剧《共和国之恋》的制作),这就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追溯80年代先锋文学的源流:

文革后中国文化界引进大量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西方现代的哲学、艺术与社会思潮也相伴而来,文坛上人们关注与争论的热点不外乎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派以及这些文学 流派背后的哲学背景与相关文论,如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等等。

一些新作家(莫言、韩少功、残雪、马原、余华、格非等人)在80年代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与知识界的新启蒙主义思潮之外,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哲学、文学有更强烈兴趣,并由之受到启发,进行文学创作中 思想艺术上的先锋性探索。先锋文学先天地带有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如马原、格非、孙甘露均受到并承认阿根廷作家、叙事迷宫构建的好手博尔赫斯的影响;残雪、余华受卡夫卡影响很大;韩少功的《爸爸爸》与《百年孤独》有亲缘关系;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与福克纳的“约克那帕塔法县”可作比较。但中国作家又在借鉴的基础上写出了自已的特色。如马原、格非等人的叙事迷宫不同于博尔赫斯的迷宫叙事对纯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恋,而是带上了一种传统东方关注“现象”而不重视“真”与“幻”的区别的亦真亦幻色彩,如马原写顿珠的神秘失踪,真假加以分辨。

先锋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的意义:

是80年代的文学状态向90年代的文学状态转化的契机。它的出现改变了已有的文学图景与文学路向。80年代前半期,文化界的启蒙主义、人道主义思潮风起云涌,蔚为大观,但面对世纪末的中国、世界的复杂态势,传统的哲学、文学资源愈来愈显出捉襟见肘,不足敷用。如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篇小说,尽管叙事的现实主义手法很娴熟,但它们显然回避了对人性、个体独特的生命奥秘的深层次发掘与袒露。章永磷的婚恋选择与后果、前景是经不起推敲、审问的。表现当代人生、世界的荒诞性质需要新的世界观、哲学观,艺术观。先锋文学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与意识形态教条,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以马原的“叙事革命”为例,有的评论家认为他的小说是形式主义、技术主义的,这标签其实并不合适。

因为艺术形式从来不可能仅仅是形式,马原对传统现实主义叙事的似真幻觉的破坏以及随之而来的经验的主观性、片断性与不可确定性,打破了任何一种宏大叙事重新整合个体经验的可能性,使得充满个人性与主观性的现实凸现了出来。

先锋小说正是这样一种打破统一的世界图像与文学图像的努力。

经由这条途径,中国文学进入90年代的个人写作与个体叙事的无名状态。

第二节 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冈底斯的诱惑》

一、马原小说的突破意义: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在叙事形式的探索上,马原小说是第一位。他第一个把小说 的叙事因素置于比情节因素更重要的地位,也就是不再以“写什么”招徕读者,而是以“怎么写”来标新立异,引领时尚潮流,他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小说的虚构性),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效果,形成了著名的“马原叙事圈套”。

并且,马原小说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小说形式的大幅革新,也许更重要的是,他还致力于瓦解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更创造了一种对现实的新的理解。

二、“元叙事”手法的运用。

1、两个例子:(1)小说 第四节中

第一级叙事者“我”直接跳出来,劈头一句:“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关于陆高和姚亮的另一个故事”。接着用模棱两可、与读者商量的虚拟口气表述:应该明确一下,姚亮并不一定确有其人;紧接着又以不容分说地语气说:“不错,可以假设姚亮也来西藏了,是内地到西藏帮助工作的援藏教师,三年或者五年。就这样说定了”。然后又谈到陆高,高大英俊,遇到过一位非常漂亮的藏族姑娘,接着又调转语气,郑重“声明不是爱情故事”。

(2)小说第15节,第一级叙事者“我”又站出来与读者直接讨论“结构”、“线索”与“遗留问题”。如顿月为什么莫名其妙地断线,为什么不给他的未婚妻尼姆写信?这个叙述者“我”干脆图省事告诉读者,顿月“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等等,并且直言:这样设置结构是涉及小说技术、技巧两个方面的技术性问题。

2、效果:

(1)这样自觉暴露小说虚构性,自然产生一种间离效果:明确告诉读者,虚构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作现实。

(2)反讽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连贯性以及基于此基础上的现实的整体性与真实性;并从根本上质疑经验的整体性、连续性与确实性,动摇了小说的“似真幻觉”。

三、拼装结构、两级叙述者、无解的神秘因素:

1、结构:由四个故事拼合组装而成:(1)老作家藏西神秘经历,穷布打猎;(2)穷布打猎;

(3)陆高、姚亮等人去看“天葬”;(4)顿珠、顿月的神秘故事。

2、第一级叙述者:组织叙述全部故事,曾在第四节、第十五节公开露面。

第二级叙述者:

(1)老作家讲述:藏西游历(自已的);穷布打猎。

(2)第三人称叙述者:讲述陆、姚去看“天葬”的故事;转述顿珠、顿月的神秘故事。

3、莫衷

一、是扑朔迷离的神秘因素:

(1)巨大羊头:史前生物化石?神父宗教偶像?妄想症产生的幻觉?(2)“喜马拉雅山雪人”:熊?人?究竟是什么?

现在你们知道了穷布遇到的是野人;也叫喜马拉雅山雪人。这是个只见于珍闻栏的虚幻传说;喜马拉雅山雪人早已流传世界各地,没有任何读者把这种奇闻轶事当真的。(3)顿珠失踪一个月,突然会唱全本史诗《格萨尔王传》。

(a)遗传工程学解释:阿爸是打铁的流浪绝唱艺人。与阿妈一夜温存,真传骨血传给双胞胎母亲。

(b)神话的解释:到了神地,神灵传授。

(c)唯物的解释:是艺人为渲染民族史诗和其自身的神秘而故意编出这许多奥秘的。这些有头无尾,抽去了因果关系的神秘的故事片断,拼合起来就构成小说的主体。在所有这些故事中都牵涉到一些神秘的未知的因素,但作者从来不准备告诉读者这些神秘因素到底是什么?甚至更要紧的,他们是否真的存在?抑或只是人的幻觉与臆想?

种种疑问在小说中都是没有结果的,尽管这些故事都是以很精确的、现实主义式的、甚至是“客观的”态度讲述出来的。

四、叙述者“我”是谁?第一级的叙述者是谁?——马原的叙事革命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小说第一节中冒出来的第一人称叙述者“我”是谁?“我”在敲陆高的门,邀请他参加探险队。这个“我”是谁?让人从小说本文中搞不清楚。他显然不是“老作家“,因为老作家60岁,他才30;他显然也不能是陆高,因为他在敲陆高的门;他自已又介绍说他不是姚亮„„总之,他不可能是小说故事中的任何人物,因为他在后文中根本没有露面。他是作家马原吗?也没法弄清楚,总之,这个暧昧模糊的叙述者,我们只知道他不谁,而没法弄明白他是谁,但又是他发起了整个探险过程,而后者是小说的基础。

那么这个探险过程是谁组织的,又是谁讲述的?谁是那个第一级的叙述者?我们不知道,于是整个小说都变得暧昧、恍惚、可疑。

至此,我们可以作出推论:

艺术形式不仅是形式。全知的叙述者与现实幻觉的消退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艺术技巧的变革。传统的权威意识形态解释生活,组织经验,使之成为一个明晰清楚、条理一贯的叙事。有着强大的威权、统摄力。《冈》这样的小说是权威意识形态不再具有普遍意义后的一种表征,它预示了整体叙事尽管明晰清楚、条理一贯,可是今后不再具有赋予个体经验以现实性与意义的权威,个体经验、个人叙述(虽暧昧不明,似真似幻)的时代已经到来。

第四节 残酷与冷漠的人性发掘:《现实一种》

一、冷漠面具下的强烈冲动:解释世界,为世界制造个人眼中的真实的图像模型(寓言)。余华1986—1987年写的小说,每一篇都可以被称为一个寓言。他企图构建一个封闭的个人的小说世界,通过这种世界,赋予外部世界一个他认为是真实的图像模型。《现实一种》本文中根本没有观念化的议论,可是从小说题目和情节布局都可以看出一种解说观念的意图。郜元宝认为:这种意图是一种观念性的解释世界的冲动和为世界制造一次性的图像模型的艺术理想的复杂混合。

二、“沙漏”式的小说布局: 显示出一种刻意的对称性 山岗 山峰

儿子皮皮 儿子

连环报式的小说情节在民间故事里屡见不鲜,但是以往的故事都提供了一个起因。余华《现》写仇杀的贡献在于取消了故事的起因,将这种仇杀设计为一种盲目的冲动,同时互相残杀的对象设计为传统五伦关系中的兄弟一伦,事实上强调了人类社会仇杀的普遍性。

三、冷漠、简略的叙述:从高处俯瞰世间的愚昧与凶残。

1、冷漠、简单甚至呆板的叙述

余华:“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在叙述过程中“尽可能回避直接的叙述,让阴沉的天空来展示阳光”。

叙述者与笔下人物、场面远远拉开距离,高居天上的视角极端而直截了当地使人看到另一副世界图景与人的兽性的一面。

小说中没有什么作者的议论、对人物的心理分析,更不作价值评判,仿佛是从天外俯视世界的愚昧、凶残。

叙述者退居幕后,使人物可以走到前台,进行充分的表演。并且不断灵活地变换角度,将故事进展的重要片断组接起来,展示出环环相扣的仇杀过程。

例如,山岗虐杀兄弟山峰,是出于一种处心积虑的算计,但对这种算计并没有进行详细的心理展示,而仅仅描写山峰的外部活动。有意低调甚至不避呆板地叙述册岗怎么将山峰绑在树上,亲切地笑着,安慰着,往其脚上抹骨头汤,然后让狗舔,至此我们才明白他的目的。山峰被舔脚痒难耐狂笑不止时,也丝毫不提人物的心理意识。而仅仅展示人物的感觉与直接反应。

2、冷漠叙述的原因:观念上的策略。

余华声称自已追求的是“真实,但不是“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是一种“作家眼中的真实”。叙述采取简略策略,而不是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叙述、评价、合理化,将世界与人性的黑暗的另一面演示出来。

仅仅描写人物的外部动作,简要的感觉与直接的生理反应,而对人物的理性意识活动付之阙如,正是有意识地把人物描写为失去理智的物种,这不但符合小说中那种盲目的仇杀的情节,也符合他对世界与人性的观念。

四、“虚伪的形式”与“另一部分真实”余华不相信有关现实生活的常识,导致他对另一部分真实的重视,从而直接诱发了他有关混乱与暴力的想法。

《现》中的暴力可以说正是对这“另一部分真实”的象喻。P304 L1—4

小说结局:睾丸是唯一移植成功的器官,死者的生命种子仍然极其荒诞地延续下去,象征着混乱与暴力仍然会绵延不绝。

《现》的形式是造作的,“虚伪的形式”(叙事层面很具象,但人物、情节、环境,却是抽象的,非现实的),然而借助于这种“虚伪的形式,余华对他发现的这种“另一部分真实”作了成功的表现。

第十四章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

第一节 乡土小说与市井小说

一、“五四”新文学的两种启蒙传统:

当八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在“反思”、“改革”文学的潮流中一步步兴盛发达之时,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逐步形成的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和现实战斗精神也得到了发扬与光大。

与此同时,“五四”新文学的另一个传统(即以建构现代中国人审美原则为宗旨的“文学的启蒙”传统也悄悄地形成了气候)。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传统来看,“五四”新文学一直存在着两种启蒙的传统:一种是“启蒙的文学”(反思、剖析、批判国民性,揭露社会阴暗面);另一种则是“文学的启蒙”。前者强调思想艺术的深刻性,并以文学与国家民族现代化进程的同步性作为衡量文学深刻与否的标准(强调文学的社会效应,现实功利性);后者则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有着相对超越世俗的独立性,常常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已的理想境界,与国家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尽同步。

新时期“文学的启蒙”传统发展出新的特点:

1、这一传统下的文学创作不像“伤痕”、“反思”、“改革”等文学思潮那样直面惨淡人生,反思历史曲折、与社会上的阴暗面做短兵相接的交锋。这一传统下的作家们有着浪漫的精神气质,与中国本土文化更加亲近,似乎是不想也不屑于与现实政治发生针锋相对的摩擦。所以自觉地疏离现实政治以及主流文学的时代共名。试图游离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在民间的土地上另外寻找一个理想的寄托之地。

2、这是新时期文学中的一个支流。其源头有这样几位作家:周作人、废名、沈从文、老舍、萧红、早期的何其芳、冯至、张爱玲、李金发、戴望舒、徐志摩等人的散文、诗歌、小说。

二、“民族文化”旗帜下的文学创作。

1、“民族文化”的审美内涵

进入八十年代,作家们的创作个性逐渐鲜明地体现出来。文学的审美精神也越来越多样化。一部分作家别开生面地提出“民族文化”的审美概念(包括“民族性”、“乡土性”、“文化小说”、“西部精神”等一组新的审美内涵),有意远离棘手敏感的现实政治。

2、“民族文化”旗帜下的几类文学创作(1)“乡土小说”

代表作家刘绍棠,作品:《蒲柳人家》、《蛾眉》、《瓜棚柳巷》

美学特征:自称为“山里红风味”。学习运用民间说书艺术,小说带传奇性,着力描写乡土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人性美体现在中国民间道德的善良和情义方面,主人公侠骨柔肠,重情重义。显示出作家的世俗理想。

(2)“市井小说” 代表作家作品:

邓友梅:《烟壶》、《那五》

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戈香莲)

“小脚里头,藏着一部中国历史”。作品试图揭示女性缠脚这一陋习产生的历史文化依据,探索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丑恶的扭曲如何转化为“美”,并在“美”的掩盖下成为“合理”的这一过程。不过,对传统文化的“惰性”和“自我束缚”的反思,却常常难以抗拒地消失在对它的“审美”执迷之中,哪怕是那些“丑态”和“陋习”。批判相当有限。

陆文夫《小巷人物志》系列中短篇小说:《美食家》、《井》等。

《美食家》:将民俗风情的描写与当代生活结合起来,以民情民俗来反衬当前政策。通过老“吃客”朱自治的经历反映了当代社会和文化观念的变迁。高小庭与朱自治的相反人生经历契合了时代风云变幻的轨迹。历次政治运动使社会生活日益粗鄙的外部环境与基层当权者内在狭隘的阶级报复心理,使悠久的江南食文化遭破坏。

美学特征:

“市井小说没有史诗,所写都是小人小事;市井小说里没有英雄,写得都是极平凡的人。”但作者思想高度高于笔下人物,对市民生活的观察角度是俯视的,因此能看得更为真切,更为深刻。(P244,汪曾祺语)

(3)家乡纪事与家乡风情 林斤澜的系列小说《矮凳桥风情》 汪曾祺小说深刻的民间立场:

他对民间文化无间地认同,在家乡风情人物的描绘中没有人为地加入知识分子的价值判断。正是在这一点上,使他和邓友梅、冯骥才的观点立场区别了开来。邓、冯描写民间社会是用知识分子的价值观、文化立场来清理民间的藏污纳垢性,是采用“俯视”的视角。而汪的小说则与他们恰恰相反,他以洞明世事,人情练达的老人的慧眼,抛弃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洁癖,在粗砺、甚至严酷的下层民间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出充满阳刚之气的朴素的美。

尽管这种美谈不上多么优雅、纯洁,汪曾祺还是毫无保留地认同、赞赏这种美,甚至以这种民间的美来衡量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强加于民间的道德意识(旧式的)或者是知识分子新文化道德意识的合理性。完全是以民间为本位,一切以是否有利于生命力的自由舒展为取舍的标准。如《大淖纪事》节选(P246)。

(再读倒数第二段第三行~第八行)

民间真正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对生命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但是在封建传统道德和知识分子的现代道德下面它是被遮蔽的,无法自由生长。汪的可贵之处,就是他站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写出了穷苦人们承受苦难和反抗压迫时的乐观、情义和坚强,热情讴歌了民间自已的道德立场,巧云接受强暴态度、小锡匠忠于爱情、锡匠班抗议大兵的方式都不带一点矫情、做作。

(4)体现西部边疆粗犷的边塞风情的散文与诗歌

西部风情给当代文学带来了一种雄浑深厚的美学风貌与苍凉深广的悲剧精神。

小结:在刘绍棠、邓友梅、冯骥才、陆文夫、汪曾祺等人的小说、诗歌、散文作品中,风土人情不是被作为小说故事的陪衬与环境描写,而是超过了人物情节,跃升为主角,作为一种艺术的审美精神出现。民间社会与民间文化是艺术的主要审美对 象。反之,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倒退到次要位置,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诸如典型环境、典型性格等)由此得到根本上的动摇。

第二节 大地上涌动着人生的欢乐:《受戒》

汪是沈从文先生的高足,其《受戒》与《边城》相似,都是有意识地表达一种生活态度与理想境界。

1、写法特别。无集中的故事情节,根本不想塑造什么典型人物,叙述散漫自由,率性自然。叙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别多。随意漫谈,自然地营造了小说的虚构世界。

2、小说的灵魂(即真正的主人公)是作品中所描述的“桃花源”式的自然纯朴的生活理想。民间朴素自然的生活空间充满了诗意,而且充满了梦幻色彩。但这个理想世界中仍夹杂着那么一丝不易察觉的苦涩。

汪通过笔下自然纯朴的民俗表达了世界他秉持的自然、通脱、仁爱的生活理想——“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

3、语言洗练传神,行文如引云流水,潇洒自然中自有法度。

第三节 市井文化的描绘与反思:《烟壶》

第四节

来自大西北风情的歌唱:《巩乃斯的马》与《内陆高迥》

一、《巩乃斯的马》

1、主题:借助对西域骏马形象的描绘,表达对不受羁绊的生命 力与进取精神的向往与渴求。

2、从几个方面分手,凸显马在家畜群中特点独行的伟岸身姿与秉性。

(1)与牛、骆驼、驴相比,没有牛的“安贫知命”(由于过分提倡“老黄牛”精神引起作者的生理反感);没有骆驼的丑陋畸形(骆驼为适应严酷环境,进化得一副怪相,是沙漠怪胎);而毛驴呢,是黑色幽默派的小丑,难当大用。牛、骆驼、驴是人类的仆役、俘虏,而不是人类的朋友。而马则是“茫茫天地之间的一种尤物”。魅力十足。赛马,是人与马两个物种的伟大协奏、交响。(读第四节第一段划线部分)。

(2)两个场景,典型地刻画出马的生命活力与人对自由境界向往的契合。a、1970年作者与一同伴在冬夜雪地上纵马奔跑,祛除政治低气压施加于人的精神压抑。(倒数line8——)马的狂奔与人的情感的渲泄合拍,生命的强力冲动抗拒着阴暗低沉的气候,在压抑环境中重温自由的快乐。

b、夏日暴雨下的巩乃斯草原壮阔的马群奔跑场面。

这是生命冲动达到极限时酒神式的狂乱奋发的境界。作者从这种酣畅淋漓、阔大恢弘、激扬祟高的场面中受到启示。在几分钟内见到的将“终身受用不尽”。

3、特有的优美、深邃艺术风格:感性的叙述描写与哲思的娓娓述说水乳交融。由“马”核心形象联想到浩瀚世界、壮美人生,人生深层忧郁,豪迈奋发的民族精神——现实与想象、情感与理性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祟高深邃的气韵。这种哲思是和两个“马”的场面,具有典型西部草原特色的广阔壮烈的场面(峻洁迷人的西部风情)分不开的。形成一种壮阔大气的西部气质与强烈魅力。

周涛从巩乃斯的马身上找到了“奔驰的诗韵,辽阔草原的油画,夕阳落照中兀立于荒原的群雕,大规模转场时铺散在山坡上的好文章”。人与自然处于一种互相激发的状态,终于将本来地方色彩颇浓的西部风情上升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文境界,一种祟高壮烈的生命境界。

第十五章 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

第一节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引进与影响

一、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内因与外因

1、外因:20世纪中国大陆有两次接受西方文化的高潮(1)、“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2)、七八十年代之交的改革开放,使中国文化和文学再一次汇入世界性潮流之中。和20世纪至20——40年代相比,文革后对西方现代主义的介绍更加全面系统(鲁迅、李金发、戴望舒、海派文学中的新感觉派等作家作品)。包括西方从19世纪中后期的早期象征主义到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的各种流派。这必然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中诗、小说、戏剧等文体的创作,出现了含有现代主义因素、体现了一系列新的美学原则的作品。

2、内因:中国特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现代意识

只有当外来影响与本土文化和作家主体的内在表达需要相契合时,外来影响才可能促使本土作家相应地在创作中产生出世界性的因素,也就是既与世界文化现象相关或同步,又具有自身生存环境特点的文学意象。这些意象不是对西方文学的简单借鉴与模仿,而是以民族自身的血肉经验加入世界格局下的文学,以此形成丰富、多元的世界性文学对话。

“文革”中知青潜在写作中出现的现代意识是当代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食指与“白洋淀诗派”(以芒克、多多、根子为主要成员)

他们有着从信仰的狂热——理想破灭坠入绝望的共同的“文革”经历,他们觉醒后看世界,觉察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到对立。怀疑——觉醒——思考也是他们共同的精神历程。

如食指的《命运》(P263)一诗。

诗中含有先知先觉者的多愁善感、恐惧与孤独以及落难英雄的狷傲不羁,对社会与自身命运的担忧与绝望(现代意识)。

食指等人的诗其实已经预示了中国的现代意识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之间的重大区分和它在日后的演变轨迹:

如果说,西方现代派文化艺术反映了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规范的质疑与绝望,那么这种被质疑的“现代化”却是中国当时社会中最敏感的知识分子积极向往的圣殿,食指等人把全部愤怒指向妨碍中国现代化的“文革”中的东方专制主义的政治因素。

二、“朦胧诗”的兴起与诗评家的“三崛起”论文

1978年民刊《今天》杂志创刊,给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朦胧诗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1、“朦胧诗派”的主要成员——北岛、顾城、舒婷、江河、杨炼、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主要艺术手法:象征、隐喻、通感。

2、对“朦胧诗”的截然对立的两种评价(1)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另有方冰、臧克家、周良沛等。(2)谢冕、孙绍振、徐敬亚著文肯定这一诗潮。三篇“崛起”:

谢从文学史角度肯定“朦胧”诗人的探索;

孙概括并肯定了“朦胧”诗人的三个美学原则,P264中部——L2 徐概括新诗潮的性质是:“现代颂向”和“现代主义文学”。意义:

对“朦胧诗潮”的文学史意义、美 学原则及其特征、内涵进行了全面阐述,主要就是:由客体的真实趋向主体的真实,由被动的反映趋向主动的创造。

3、“五四”意识的回归。

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孤独的个体反叛社会秩序成规显著不同的是,“朦胧诗”依然有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诣与救世情怀。“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内在机制明显地在起作用。尽管诗人们运用了相当时髦的蒙太奇、隐喻、反讽等艺术手法,却是以个人化、风格化的聚焦点反映了知识分子的集体经验;运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如“墓志铭”“纪念碑”,这些意象令人震惊,强大的审美张力构成意识冲突戏剧性的对象化,表达了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的经验。

“墓志铭”、“北岛”,“黑夜”、“云”(顾城)这些著名意象的背后隐含了一个集体形象,诗人北岛是在文革废墟上代表整个知识分子群体发言的。所以,朦胧诗在七八十年代之交是以独特而相对成熟、深沉的姿态参与了“伤痕文学”思潮。

代表诗人舒婷(P264倒数L6)的诗:《一代人的呼声》

我绝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无数失眠之夜,/留下来痛苦的回忆。„„

4、“朦胧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1)在形式上显示了与传统的脱节,改写了中国诗歌传统写作范式,显现出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某种相似。但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文学相比,仍有着东方化特征,即对意识形态压抑的反叛和抗争,同时还保持了传统忧患和勇于承担的国家民族意识。“在经验内容的历史上仍是‘五四’意识的回归”。(2)以北岛为代表的东方现代主义充满了矛盾和悖论:

对世界已失去了信赖感,仍自觉肩负使命;对世界充满怀疑的同时,却对自已充满了自信。北岛、舒婷这一代人更多继承的是五四以来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论语和“历史主体意识”。因此中国的现代主义同人道主义的时代潮流汇合起来,成为人道主义的盟友。

5、“朦胧诗”的文学 史意义:

“朦胧诗潮”已在文学史上确立了不能忽视的位置,它的美学追求已为文学史和广大读者所认同,异端已经化为传统。

三、老、中、青三代作家的现代主义艺术探索

1、老作家:是4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探索传统在新时代的继续。如:穆旦、杜运燮、汪曾祺的诗和小说。

2、中年作家:(1)王蒙、茹志鹃、李国文、宗璞等人。

“集束手榴弹”、《剪辑错了的故事》、《冬天里的春天》、《我是谁》

小说的共同艺术特征:多以人物心理为结构线索,采用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及象征等艺术手法。

(2)高行健《现代小说技巧初探》,“一只漂亮的风筝”。

高著和三位作家:冯骥才、刘心武、李陀的通信讨论包括从小说文体和手法的革新到对整个西方现代派的评价。

但王蒙、张赞亮等人对现代主义文学 主要是借鉴其手法、技巧。体现了现代主义东方化的实用主义特征。王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小说揭示的现代人理性崩毁,在梦魇般的环境里人性扭曲异化有本质的不同。王蒙的“先锋性”的形式所表达的仍是他青年时代的“少布精神”。

3、青年作家:张辛欣、刘索拉、徐星、李陀、残雪

与中年作家相比,他们缺乏上一代人的乐观和自信,“文革”中被狂热的信仰鼓动而又被突然抛弃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虚无、孤独的反抗意识,因此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有着更加内在的情感上的暗合,他们的写作并不仅仅局限于探索新的表现形式,更是为了表达一代人的独特历史经验和在现实中的生存体验,表现他们对现实的抗争和对个体命运的思考与追求。张辛欣《我在哪儿错过了你》

《我们这个年纪的梦》

《在同一地平线上》

张是新时期文学中较早从女性视角观照世界的女作家,她的小说主要关注“现代女性的心理矛盾”,她们在事业和私人情感之间不能兼顾的悖论。与丁玲相似,《地平线上》中谈到女性看不起那些诚心诚意对她们的男人,反而对那些恶汉,不讲情份的家伙倒很痴情。现代女性微妙、复杂的性心理。“孟加拉虎”成为主人公的象征:“它在大自然中有强劲的对手,为了应付对手(野象、鳄鱼、大蟒、野牛等),孟加拉虎不能不变得更加机警、更灵活、更勇敢和更残忍„„”。

这种畸形心理正反映了历史灾难在年轻一代身上所留下的伤痕,也表现了他们对现实的绝望的抗争。

从表面看,作为夫妻的男画家与女导演处在“同一地平线”,而女主人公却深刻意识到不平等:

如果顽强地追求事业上的成就,就难免淡化女性作为妻子、母亲的角色而不被接受;如果只扮演贤妻良母的形象,就会失去与“他”在“事业上、精神上对话的条件”而“仍会失去他”。

通常认为,刘索拉、徐星的小说与《麦田的守望者》(塞林格)、《在路上》(凯鲁亚克)、《第22条军规》等存在某种联系。

刘索拉《你》讲述的是就读于音乐学院的青年人的生活情绪。他们成长于与“上一代人”不同的文化环境。意识到(但也不夸大)他们与“上一代人”不同的价值准则,想以自已的准则去追求艺术和人生,却与环境发生冲突。与张辛欣的小说相比,流露出更明显的虚无与绝望的反抗意识。

徐星《无主题变奏》中的主人公“我”看到现实的虚伪(主要指高校师生的虚伪、假斯文、势利眼),自愿处于社会的边缘,对流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采取蔑视、嘲讽的姿态。

刘、徐的小说,以戏谑或愤世嫉俗的夸张叙述,来嘲笑当代基于某种价值标准之上的“祟高”,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在满不在乎掩盖下的惶惑与痛苦。

残雪的小说(P267)新时期文学中的现代主义艺术潮流,在七八十年代之交的起步阶段尚局限在现代派艺术技巧的探索,但很快就显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矛盾与个人生存意义的整体性思考,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评价在80年代初期成为文学界的一个普遍关注的现象并引起一场有关现代派文学的争议(季红真、黄子平等人认为中国不存在如西方那样的文化语境。所谓的现代派小说是“伪现代派”:“我们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

朗读P268第一自然段后七行。

第二节 “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致橡树》与《双桅船》

一、舒婷诗的思想艺术特征

1、有意识地突出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精神,以及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挚爱。

2、抒情主人公“我”。舒婷诗多用第一人称写成,青年一代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信念、理想以及社会的正义性都通过“我”这一抒情形象表现出来,诗行中充满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

3、明朗、自然,很少刻意为之的意象。

4、偏重爱情题材写作。呼唤真诚爱情与理想的人性状态。展示出强烈的女性独立的意识。

二、《致橡树》(写于1977)

1、是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从女性角度出发,确认标榜自我独立的人格。

爱情理想:诗中作为女性的自我首先明确指出自已和相爱的对方(男方)有着平等、各自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价值追求。而不是依附对方,牺牲自已的追求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象传统女性那样满足于夫贵妻荣(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双方在共同的对事业、精神境界的追求中达到心灵的默契、沟通,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始终坚持自我的独立不倚,离了男方也一样活。

朗读引诗

2、以优美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坚定的“现代反抗意识”。

历史的苦难遭遇使这一代年轻诗人无法再轻易认同来自他人的“理想”和“道德”,正象顾城执拗地要用“黑色眼睛”“寻找光明”一样,这一代人在浩劫后的精神虚墟上有着强烈的反叛个性和独立的对人生世界的思考与行动意志。朗读P269第二自然段后二行。

3、浓洌的浪漫气息和新颖的现代主义技巧

(1)舒婷是“朦胧诗”人中最富于浪漫气息的一个。在青年中影响最大。《致橡树》、《双桅船》都有着炽热喷涌的情感与优美的意象。

(2)常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橡树与木棉;船与岸象征的是恋人或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意象的组合凝了聚有强烈的主观个性色彩。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我们分担寒潮„„祖国,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失修的路基)

附: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呵,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你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第四节 小说中的现代意识:《山上的小屋》

一、思想主题:以变异的感觉展示一个荒诞、变形、梦魇般的世界,从而凸现出人类生存的悲剧,人的本质性的丑陋。

传达出文化大革命这一中国特有的时代背景下生命本体的苦痛,荒诞的生存体验、绝望感受以及在绝望边缘的呐喊与挣扎。“心中有光明,黑暗才成其为黑暗”,一种抗争现实残酷、人性丑陋的生命之光燃烧于作品中,于绝望中保持生命之存在,于虚无悲观中渴望天堂的美丽。

二、残酷透视恐怖阴暗的人性深处充满变异错乱的感觉。

通过叙述者怪异的感官体验描绘出一个怪异的世界(P273顶部)。把内心体验的阴暗面极端化地表现出来,近乎残酷地透视出深处的人性。故事环境使人感到恐怖和恶心,人物由于恐怖而失去正常理性和感受力,蜕化为某种恐惧、变异心理的象征物。

三、对生存之恶的反抗意识:努力重建秩序和正常理性。两个重要意象:

1、寻找“山上的小屋”,与不知名的人之间有某种潜在的相知,暗喻理想的人性、生存状态。

2、“清理抽屉”。招来他人的嫉恨与破坏。“母亲要弄断我的胳膊,因为开关抽屉声音使她发狂”。“趁我不在的时候把抽屉翻得乱七八糟,死蛾子、蜻蜒扔到地上。”她却从不放弃,总是想方设法要把抽屉清理好,甚至起劲地干起通宵来。

四、艺术 探索:

1、开拓了一种非常态的语言和审美空间。语言上的含混、不合罗辑; 审美上的恶感与虚幻性;

构成小说表达噩梦般感受的不可分割的形式。

2、独特的审美效果:

仿佛有一道超现实的光亮撕裂了生存的景象,而把它背后那种种晦暗的所在都呈现了出来。

第十六章 文化寻根意识的实验

第一节 文化寻根意识与文学实验

一、1985年前后的文化 寻根思潮

“文革”后的文学史上,1985年是很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文学 界呼应着大文化 领蜮中的文化热,出现了寻根文学的思潮,与在此以前,七八十年代之交文学中伤痕、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相比有着面目上很大的改变,“伤痕”、“反思”、“改革”文学太贴近现实政治了,影响了文学自身超越性的品格。虽然从八十年代初就出现了汪曾祺、邓友梅等作家所开辟的民间世界的空间(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但它们为数太少,而且很难引起社会轰动效应,所以没有引起文坛的广泛注意。“朦胧诗”,意识流小说(王蒙等人),先锋戏剧(高行 健等人)表明现代主义文学技巧、现代意识在中国的登陆,但当时由于强大的政治 压力使得文学 上的先锋实验被强行中断。

1985年寻根文学的崛起,却在政治与文化扯不断理还乱的错综复杂的多重关系下,提供了文学上表达先锋意识的一种新的可能性。也就是开辟了一条告别紧紧跟随主流意识形态的“宏大叙事”,注重艺术本体的道路。二、八十年代中国文化 界对西方文化 的两种态度

随着改革开放,打开国门,西方现代文化思想伴随着西方现代化的经验、先进技术一道涌入中国,打破了过去意识形态方面闭关自守的愚昧状态。但是,文化不同于科技,异质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精神信仰必然在本土激起各种各样的反应。

(1)有的对异质文化 抱一种亲和的态度:

如:徐迟等人持一种唯现代化论(徐发表论文《现代代与现代派》),认为只要是“现代”就是好的,就应该学习模仿,想法过于简单化了。想当然地判定:文学艺术上的现代派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不考虑现代派艺术在西方正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抗。

(2)另一种比较冷静全面的观点认为:

“现代化”是全球各个国家共同的目标,中国也不例外。但是这一目标由于各个国家的政治环境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它所呈现的模式,尤其是文化上的发展模式是不相同的。这一部分知识分子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作出多元的考察,以求更好地检验、吸收西方现代文化,发展自已的现代化。这与80年代初“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中所体现的反传统、反封建,批判“文革”时期泛滥成灾的政治专制主义的启蒙主义话语不同。他们注意到:对现实的改造必须利用好自已的文化 传统,在这样一种思想氛围中,1985年前后,文化领域兴起一股规模很大、影响广泛的文化热——重新研究、认识、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的热潮。

三、“文化寻根”:用民族的包装含蓄表达现代意识

“文化寻根”热是文化热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反映,它是弘扬民族文化的国家意志和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得以较顺利地发展。

在整个寻根文学 思潮中,知青作家担任主要角色,他们正在从青年迈向中年,如韩少功,贾平凹、王安忆、阿城、张承志等 人。他们在走向成熟的时候,需要寻找一种独属于自已的文化标志与创作特色。

韩、王等人与从50年代走过来的王蒙等作家相比,没有一种强大的理想主义和政治信心作为精神支柱。“文革”最终被历史证明为一场闹剧(而他们曾是其中的弄潮儿,把自已的青春真诚奉献给这场“史无前例”的革命运动),他们有被欺骗的共同感觉。曾经激动过他们的理想、信念无可挽回地坍塌了。在理想失落之后,他们必须找到一个替代物,一个独属于这代人的世界来证明他们在文坛上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即使在现实中找不到也应该到想象中去寻找。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利用结束不久的上山下乡生活经验,他们的亲身经历,从这种生活经验中进一步寻找散失在民间的传统文化的价值。穷乡僻壤、人迹罕至之地往往保留着古色古香,一脉相承的中国古文化遗存。

但是,必须说明:这些知青作家绝大多数并非生活在传统民风民俗中的土著,正相反,他们大多数是积极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族,可是当现代主义的方法直接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批评之后,他们不得一改用民族的包装来含蓄地表达正在形成中的现代意识,这一点使寻根文学作家与汪管祺、邓友梅、刘绍棠等民俗作家有了较大区别。文化寻找不是向传说复归,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接受场。

四、“文化寻根”意识:从不自觉的萌发到自觉的寻根文**流形成:

1、“文化 寻根”意识的三个方面:

(1)在文学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新认识与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内核(如:《棋王》等);

(2)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北方的河》)

(3)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这既延续了启蒙主义的话题,又渗透了现代意识的某些特征(《爸爸爸》)

注:这三个方面并非是绝对分开的,许多作品综合地表达了寻根的意义。如王安忆的《小鲍庄》等。

2、“文化寻根”意识的不自觉萌发:

(1)朦胧派诗人杨炼的组诗《半坡》(约1982)、《诺日朗 》、《西藏》、《敦煌》(1982年前后)。

(2)王蒙《在伊犁》系列小说(1982~1983之间)

对新疆各族民风的关注,对生活的实录手法,对历史的宽容态度为后来的寻根文学开了先河。

(3)1983年以后,知青作家纷纷进行“文化 寻根”写作 贾平凹《商州初录》、张承志《北方的河》、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

(4)1985年,自觉的“寻根文学”潮流形成。1984.12杭州会议,李庆西、黄子平、陈思和、韩少功参加。会后,韩发表《文学的“根”》一文: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知青一代作家的责任,就是“释放现代观念的势能,来重铸和镀亮”“民族的自我”。文化寻根也是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觉醒。阿城、李杭育、郑万隆、郑义也纷纷撰文鼓吹“文化 寻根”,一致认为:中国文学应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

五、外来文学对寻根文学 潮流的影响

1、前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如艾特玛托夫(吉尔吉斯族)

对异族(相对大俄罗斯族而言)民风的描写

2、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等人

对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对拉美民族融合后独特的地域文化的描绘。

3、日本川端康成具有东方风味、现代意识的小说

《古都》、《雪国》、《伊豆的舞女》等。

4、美国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社会风土人情的刻画(《喧哗与骚动》)深深启发了中国年轻一代作家。

这些外国作家的作品既表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 特征和民族审美方式,又分明渗透了现代意识的精神;既宣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又融合了现代感。为中国作家提供了现成经验,有效鼓励。所以说“寻根文学 ”自一开始就表现出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愿望,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对自80年代初以来的现代主义文学精神的延续。

读P279倒数L8—“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

六、“寻根文学”两种主要的审美形态:

1、从民族文化和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力量,以求达到对当代生存因境的解脱和超越。在作品中通过刻画具有生命活力的人格形象表达出文化魅力,并以此完成对一种人格境界的美感塑造。

如阿城“三王”系列小说:直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棋、字、树,都是中国文化中人格的象征,小说人物在与传统文化 的相融之中,实现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残月》、《九座宫殿》等描绘北方的草原、戈壁、雪峰、江河,建构出富有生命激情的人生境界。蒙古、回、汉等多民族文化精神与博大壮阔的大自然、北方游牧民放狞历粗放的生存状态有机交融、交相辉映,体现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强大的人格力量。这尤其以《北方的河》的主人公“我”为最。报考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徒步踏勘祖国北方的黄河、额尔齐斯河、永定河等主要河流,从这些千古流淌、绵延不绝的河流中汲取具有民族独特文化精神的人格力量,并且以现代人的信念向世界发出生命自由前行、顽强进取的呐喊。

另有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海》

2、关注探究人类生命本体和生存方式,窥探生命奥秘。(1)韩少功《爸爸爸》、《归去来》、《女女女》 P280倒数L4—

《爸》以现代意识来审视一个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用象征手法描绘出个体生命、种族生命以至人类整体的生命存在之间的关系(剪刀,丙崽妈)以及生存的艰难过程。展示了新异独特的生命奥秘。

(2)王安忆《小鲍庄》

写封闭、贫瘠的内陆乡野农民代代相沿的自在的生存方式,古朴的仁义道德是维系小鲍庄这样的乡村社会的重要纽带、精神依托。呈现出作者对生存方式与民族文化构成之间关系的复杂、丰富的思考。客观描述了儒学文化的“仁义”精神走向崩溃的过程以及乡村被动承受权力命名的尴尬的悲剧命运。

(3)李锐《厚土》系列小说和郑义《老井》、《远村》

与王安忆《鲍》有着类似的主题内涵。

《眼石》:车把式、拉闸人、两个媳妇、孩子,80元钱治病。

描绘出山西黄土高原特有的沉重、凝滞的生存景观和由这种生存景观孕育出的封闭、古朴的文化性格。执着、愚昧、荒缪。而生活于其中的却不感到荒谬,而是心满意足,浑浑噩噩。人的情感变得粗糙冰冷坚硬。妇女人格尊严几近于零。

郑义《老井》叙写太行山深处小村庄祖辈缺水,土著后生孙旺泉铁心率众打井,割舍了对知青情人赵红英的爱与进城机会,终有所成。实实在在表达出了生存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4)非汉族年轻作家 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琥珀色的篝火》,藏族扎西达娃《西藏:隐秘的岁月》、《西藏:系在皮扣上的魂》。

七、重要补白: 对民间的发现与还原

几千年岁月流逝,传统文化的原初精神大多已散失在民间,所以寻根文学对民族文化之根的探 询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对民间的发现过程。以及寻根文学 写作的知青作家们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注意观察、表现未被意识形态内容遮蔽的民间文化(阿城、张承志、王安忆、李锐、郑义、韩少功莫不如此),只有在这种非正统文化存在中才最大程度保留着民族自身的蓬勃生命 力,经过几千年岁月淘汰筛选后保留下的宝贵文化基因(王一生等形象)。贾平凹、张承志、王安忆、李锐从不同的方面明确体现出民间的价值取向。但他们毕竟深受“五四”知识分子精英文化传统的熏陶影 响,绝不会彻底认同民间价值立场。但是,从他们的“文化寻根”开始中国当代文学 开启了民间在当代文学的还原过程,与前辈作家相比。他们对民间文化更为看重,从更宽广的视野来重新审视民间文化的价值意义,这对“五四”以来知识界对本土文化的片面理解、贬低乃至否定是一种纠编匡正。

第二节 寻根文学的南北呼应:《棋王》与《爸爸爸》

两种文化寻根意识

一、阿城和韩少功是“文化寻根派”作家群中很在代表性的两位。他们的代表作《棋王》和《爸爸爸》分别体现出不同类型的文化寻根意识:

(1)自觉认同传统文化精神,在传统文化的载体——乱世奇人“棋呆子”王一生身上发掘出深邃、强烈的文化、人格魅力。

(2)站在现代意识的角度对民族文化形态进行理性批判,并致力探询在这种文化形态下的生命本体意识。

二、知青作家中的异数:阿城

《棋王》与通常的知青小说面目迥乎不同,令人耳目一新。在阿城之前出现的知青小说要么描绘上山下乡、文革**中悲剧性的历史遭遇和个人经验(如:卢新华《伤痕》,孔捷生《在小河那边》,遇 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要么采取“青春无悔”“绝不忏悔”的立场,以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风格模式叙写知青战天斗地的壮美历程(如: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等),阿城摒弃了一切高调与悲切叙说,在日常化的平和叙说中,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

三、王一生:知青文学中魅力独具的艺术 形象

1、一个出身贫寒,在时代乱云飞渡中镇定从容,洁身自好,具有独立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的超凡魅力来自于他的蕴含着儒道文化 精髓的人格修养,这种文化 精神既古老又常新,富有列限生机。正是他人格中这种深厚的文化蕴含使得他作为一个位居边缘、默默无闻的小角色、单薄存在显现出无可比拟的顽强精神和文化魅力。

2、天性柔弱,却处世不惊、怡然自得。有着超凡的内力。

(1)开篇知青离城送别,“车站乱得不能再乱”——王的内心宁静。(2)对于“吃”高度重视,暗示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民以食为天”。

(3)痴迷于棋道。把棋道与传统文化 沟通,使棋道和人格融为一体,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不囿于外物的控制,以“吸纳百川”的姿态,在无为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人生境界。

读P283 L11“王一生独特个性”

王一生与地区象棋大赛中的前九名获胜者“车轮大战”,发挥全部潜能,取得大胜。生命之光光彩熠熠,与茫茫宇宙气息相贯通,充分展示了强大的人格力量,传统文化精神在个体身上得到再造和复活。

四、以冷静、低调的叙述语调,细腻传神的艺术描写传达出无为与有为、阴柔和阳刚相互转化,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古代道家文化思想。并隐含了作者的价值取向:以传统文化精神激发当代青年一代,在当代人生中将其发扬光大。

五、(一)《爸爸爸》从现代意识的角度,对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民族文化形态给予理性批判,深刻揭露出这种文化状态的各种劣根性内容。

1、以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写湘山、鄂水之间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象征隐喻 封闭、凝滞、落后的民族文化 形态。

2、揭示出民族文化形态中可怕的理性迷失,这是鸡头寨原始生存方式、文化构成中的巨大缺陷。

3、通过描绘“丙崽”形象,完成文化批判主题。

丙崽只会嘟哝“爸爸爸”、“妈妈”。他的存在无疑象征了人类生存中的丑恶、顽固、浑浑噩噩的一面。村民却对他顶礼膜拜,当成指点迷津的神灵。缺乏正常理性的丙崽恰好也揭示出其他人的精神病态:理性迷失之后的愚昧与残忍。如:祭告神灵以人作为牺牲,将敌方鸡尾寨被俘获的人煮了给大家吃。

鸡头寨青壮年向东迁徒,裁缝仲满毒死包括自已在内的老弱病残,唯独丙崽喝毒之后不死,依然喊着“爸爸爸”,依然顽固地生存下去。

丙崽作为一个文化隐喻或文化象征符号,意味着传统文化与当代现实之间的某种联系,丙崽长生不老,表明了古老文化的丑陋根性难以除去。

(二)探询生命的本体存在,生命的起源及生命存在的方式和意义。

1、丙崽那两句谶语般的口头禅,包括了人类生命创造、延续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形态。

2、丙崽的母亲用手中的剪刀“剪鞋样、剪酸菜、剪指甲,还“嚓嚓嚓,剪绳子、剪头发、剪脐带,剪出整整一个鸡头寨 ”,这隐喻着生命延续的顽强和无理性。

3、仲满整熬毒药与老弱共饮的情节,含有个体生命和种族生命之间息息相通的神秘意味,打破了通常小说情节所依赖的因果关系,出现了以意象为主体,以感应为联系环节的新的审美思维形态。

(三)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使得小说的内涵变得广阔丰富,可据此(魔幻情节、人物)生发种种神奇联想。由具象到抽象、由经验到超验,在楚山鄂水的神秘氛围、千奇百怪的人物背后联想到久远的历史和今天之间的关系。

第十七章 先锋精神与小说创作

第一节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 意义

一、先锋精神的定义、源头。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 了强烈的冲击。

源头:文革中青年 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

二、先锋小说的开端、三个层面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开端:20世纪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三个层面:先锋小说的开端在叙事革命(马原为代表)、语言实验(莫言)、生存状态(残雪)三个层面上同时进行。

代表作家作品:

1、叙事革命的代表——马原(被某些批评家称为“形式主义者”)。

代表作品:《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马原的叙述圈套”——使用元叙事手法,打破小说的似真幻觉,混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多部小说互相指涉;设置许多有头无尾的故事并对之进行片断连缀,暗示了经验的片断性、现实的不可知性,产生了似真似幻的叙述效果;对神秘煞有介事而又并不专心的爱好与探索,往往有头无尾,加强了现实世界的不可知性与不确定性。

叙述效果:以引人注目的方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作家中的作家”,引来众多模仿。

2、莫言的语言实验

莫言的小说形成了个人化的神话世界下语象世界,以其感觉方式的独特性而对现代汉语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扭曲与违反,形成一种独特的个人文体。这种文体富于主观性与感觉性,是把诗语引入小说的一种尝试。

代表作品:中篇《筑路》、《白狗秋千架》、《爆炸》、《环状闪电》

3、残雪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探索 代表作品《山上的小屋》

以一种丑恶、恐怖意象的堆积凸现外在世界对人的压迫,以及人自身的丑陋与无望,把一种个人化的感觉上升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寓言的层次。

4、莫、残与马原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原对形式的刻意经营

莫、残是在寻求表达自已的感觉方式的时候显示出其在形式方面的先锋性的,他们对小说形式并不太在意,小说形式是服务于内容的。

三、第二批先锋小说家及其探索

稍晚于莫、残、马,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也崛起于先锋文坛。格、孙、余三位分别代表了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方面探索的发展。

1、格非构建的叙事迷宫

与马原将一些并置的故事单元搭建成一些近于“八阵图”的小说,在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单元之间(路口)又加上一些让人误入歧途的指标这样的叙事革命不同。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的特点是:以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圈式的迷宫——其中有缠绕、有冲撞、也有意识的弥散与短路。

如:在小说《褐色鸟群》中。“我”与“穿栗树色靴子的女人”的三次相遇如梦似真,似乎有几个不同的“栗靴女人”存在于一个共时的世界中,但在小说进行的历时层面,每一个“栗女”都对前一个“栗女”起着解构的作用。

读P292 倒数L10—L

格非认为“现实是抽象的,先验的,因而也是空洞的”。往事如过眼云烟,无法复原,无法证实,如梦如幻,从主人公A的角度来看是一幅情景;从主人公B的角度来看又是另一幅情景,同一件事,有几种描述,几种描述彼此抵牾,相互消解,于是,人物、事件都变得扑朔迷离,疑影重重。人仿佛变成了若有若无的鬼魂。

所以说:格非着重描写人与物(事件)的相互脱离,“在这样的‘错位’式的情景中,人物仿佛已变成了若有若无的鬼魂,身历的事件则比传闻还要虚渺,人就是处在这样的从未证实过而又永远也走不出‘相似’的陷阱的一种假定状态中”。

马原的小说:几种事件的结局并存。格非的小说:几种事件的结局,彼此消解。

2、孙甘露的语言实验(P293)

孙甘露的小说致力于小说语言诗化的诗性探索。词语被 斩断了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搭配起来,使能指自我指涉与相互指涉,解指不及物的自我狂欢。

他的语言实验最接近超现实主义诗歌与绘画,比莫言着力于表现自已的主观世界的语言探索更进了一步:莫言的语言仍然有着主体的、现实的与人文的意义,孙甘露则抽空了这些意义而只剩下纯净的言辞。

3、余华对人的存在的探索

余华发展了残雪对人的存在的探索。残雪小说给人恐怖之感;余华小说则以冷酷著名。他以一种冷静的笔调描写死亡、血腥与暴力,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性的残酷与存在的荒谬。

代表作品有:《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难逃劫数》

余华早期小说表现人世的冷漠与残酷时,刻意追求起超然物外无动于衷的冷峻风格,这种貌似超然而冷静的叙述风格来源于作家与现实之间的一种紧张关系,他要与他笔下的人物及其代表的人性的残暴与残酷的一面保持距离。不论善恶,他都要保持一种理解之后的超然,并由之产生一种悲悯心。象高居天穹的上帝,洞悉尘寰的众生灵,心怀悲悯,却不加干预。

进入90年代后,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为代表,余华小说风格有一个大转变:在描写底层生活的血泪时自然保持了冷静的笔触,但更为明显的是加入了悲天悯人的因素,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

除余华外,福州作家北村的小说《施洗的河》、《玛卓的爱情》等 小说从神学生存论的角度来考察人在缺少了神性的一维之后的生存状态。

四、先锋文学探索的源流意义与终结

进入90年代后,先锋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靠近民间、不避通俗的叙述风格(如余华的长篇),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主旋律文化结合(如布 老虎丛书,余华参与电视剧《共和国之恋》的制作),这就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追溯80年代先锋文学的源流:

文革后中国文化界引进大量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西方现代的哲学、艺术与社会思潮也相伴而来,文坛上人们关注与争论的热点不外乎心理分析小说、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新小说派以及这些文学 流派背后的哲学背景与相关文论,如形式主义、叙述学、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说等等。

一些新作家(莫言、韩少功、残雪、马原、余华、格非等人)在80年代以来的主流意识形态与知识界的新启蒙主义思潮之外,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哲学、文学有更强烈兴趣,并由之受到启发,进行文学创作中 思想艺术上的先锋性探索。先锋文学先天地带有西方文学影响的痕迹。如马原、格非、孙甘露均受到并承认阿根廷作家、叙事迷宫构建的好手博尔赫斯的影响;残雪、余华受卡夫卡影响很大;韩少功的《爸爸爸》与《百年孤独》有亲缘关系;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与福克纳的“约克那帕塔法县”可作比较。但中国作家又在借鉴的基础上写出了自已的特色。如马原、格非等人的叙事迷宫不同于博尔赫斯的迷宫叙事对纯粹的幻想世界的迷恋,而是带上了一种传统东方关注“现象”而不重视“真”与“幻”的区别的亦真亦幻色彩,如马原写顿珠的神秘失踪,真假加以分辨。

先锋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中的意义:

是80年代的文学状态向90年代的文学状态转化的契机。它的出现改变了已有的文学图景与文学路向。80年代前半期,文化界的启蒙主义、人道主义思潮风起云涌,蔚为大观,但面对世纪末的中国、世界的复杂态势,传统的哲学、文学资源愈来愈显出捉襟见肘,不足敷用。如张贤亮的《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篇小说,尽管叙事的现实主义手法很娴熟,但它们显然回避了对人性、个体独特的生命奥秘的深层次发掘与袒露。章永磷的婚恋选择与后果、前景是经不起推敲、审问的。表现当代人生、世界的荒诞性质需要新的世界观、哲学观,艺术观。先锋文学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是对启蒙与人性的怀疑,打破了传统的文学规范与意识形态教条,使得极端个人化的写作成为可能。以马原的“叙事革命”为例,有的评论家认为他的小说是形式主义、技术主义的,这标签其实并不合适。

因为艺术形式从来不可能仅仅是形式,马原对传统现实主义叙事的似真幻觉的破坏以及随之而来的经验的主观性、片断性与不可确定性,打破了任何一种宏大叙事重新整合个体经验的可能性,使得充满个人性与主观性的现实凸现了出来。

先锋小说正是这样一种打破统一的世界图像与文学图像的努力。

经由这条途径,中国文学进入90年代的个人写作与个体叙事的无名状态。

第二节 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冈底斯的诱惑》

第三篇: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第一节 50、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

中国当代文学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和新时期(1976~现在)。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三大主要文献:郭沫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矛盾《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大会总方针: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的成绩和经验,确定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大会的意义:

1、确立了方针

2、指导了思想

3、建立了全国文艺界的组织

4、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

2、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1951 年 5 月 20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 论》,表达了毛泽东对历史、对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立场:其一,以阶级斗争为 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其二,文艺问题就是政治问题。其三,清除资产阶级残 余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构成文艺界的长期任务。由此批判电影《武训传》的运动拉开序幕,这是一场文艺论争演变为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群众性批判运动。

3、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的“新红学派”的代表人物,20年代出版了《红楼梦辨》,对《红楼梦》及其作者、小说的艺术成就作出了独到的研究,1954年俞平伯又发表《红楼梦简论》。“新红学派”的研究方法,有繁琐考证的偏颇。1954年,李希凡、蓝翎在《文史哲》月刊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并引起毛泽东的重视,这样,在全国范围内,又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批判资产阶级主观唯心论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期间引发了接踵而至的批判胡风文艺思想的运动。

4、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胡风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文艺理论家。他的文艺思想极为复杂,独具特色,其核心在于强调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提倡“自我扩张”与“自我斗争”,用主观“拥入”客观,表现描写对象的“精神奴役的创伤”,主张创作方法于大世界,认为它们是现实主义的关键所在。对于胡风思想的批判,是建国后第三次大规模的文艺运动和文艺思想斗争。批判:

1、全国文联召开“胡风文艺思想讨论会”

2、《文艺报》先后发表林默涵,何其芳的《胡风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和《现实主义的路,还是反现实主义的路?》,胡风不服,于1954年7月向党中央递交《关于解放以来文艺实践情况的报告》又称《万言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文艺观点,提出了改进了文艺组织领导方式的意见和改革文艺工作的建议,受到毛泽东的首肯。

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双百”方针的具体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论争。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节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1956年下半年到1957上半年,文艺界贯彻这一方针,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如:秦兆阳(何直)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巴人的《论人情》。“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

6、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文艺界的反右斗争是人为的政治上的“反右派”斗争引起的,1957

年6月6日,中国作协召开党组扩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导致“双百”方针贯彻断送,文学损失巨大

7、文艺政策的调整

三次会议:

1、1961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开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即“新侨会议”,周恩来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不久,党中央根据讲话精神,制定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即《文艺八条》集中体现了党对文艺政策进行调整的精神,在创作与评论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与文艺领导工作方面,提出了合乎文艺规律的主张。

2、1962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剧协在广州召开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即“广州会议”,周恩来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着重阐述了如何正确对待与评价知识分子,如何改善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问题。

3、1962年8月,中国协作在大连召开“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也称“大连会议”,着重研讨文艺创作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邵荃麟的主张:

1、现实主义深化

2、写“中间人物

8、左倾思潮升级个给文艺事业带来的心损失:

1、否定各种文体

2、否定文艺组织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1、《纪要》全称《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核心是: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

1、把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 ——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和“离经叛道”论。

2、指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黑”

3、污蔑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队伍“黑”。

2、8个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兵》、《智取威虎山》,现代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兵》。

3、在批判“黑八论”以后,为了给“阴谋文艺”提供理论依据,江青一伙又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创作原则、“主题先行论”等一整套创作理论。“根本任务论”是“文革”文学理论的核心问题,《纪要》规定,“要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人物,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任务”。“三突出”创作原则:“在所有任务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主题先行论”:是指“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要打倒。”

4、两类文学在压迫、专制下值得关注:

1、是不完全遵从政治之命的文学,其中形象较大的有黎汝清反映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万山红遍》,克非《春潮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部)等,中、短篇小说有李心田《闪闪的红星》,蒋子龙《几点局长的一天》

2、地下文学:如张扬《第二次握手》,舒婷《船》,《赠》,《春夜》。“天安门诗歌”《天安门诗抄》

朦胧诗(始于1979年)舒婷《致橡树》、《思念》。北岛《回答》、《结局或开始》、《一切》。

第二章 50年代、60年代小说

第一节50年代、60年代小说的概述(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1、两类题材:

1、战争小说:“三红一创一歌”“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吴强《红日》、杨益言《红岩》、梁斌《红旗谱》、柳青《创业史》、杨沫《青春之歌》、周立波《山乡巨变》、杜鹏程《保卫延安》、曲波《林海雪原》

2、现实小说:写农村生活,《山乡巨变》、《创业史》

2、农业合作化以后出现的短篇小说,如王汶石的《新结识的伙伴》、李准的《李双双小传》

第二节 柳青、梁斌、杨沫

1、柳青,原名刘蕴华,1947年创作第一步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完成第二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1956年散文集《黄埔村的三年》1958中篇《狠透铁》1960第三部长篇小说《创业史》(第一部),树起了他文学道路的里程碑。《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人物形象分析:梁生宝:新型农民,听党的话。梁三老汉:小生产者,有着复杂矛盾的心理

1、传统性格,勤劳、善良、守旧、保守、拥护共产党

2、不愿意走共

产党执行的道路

3、对儿子的态度:反对儿子办互助组,同时也关注着互助组的进展。“三大能人”:郭世富、郭振山、姚士杰

《创业史》的表现手法:

1、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

2、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不足:

1、整体不真实与细节真实

2、以阶级斗争分析论来设置人物、规范人物

2、《红旗谱》——梁斌,原名梁维周,《红旗谱》是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人物形象:朱老忠

1、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

2、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列插刀”的侠义性。

3、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使他加深了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养成了“出水才看两泥腿”的坚韧性。朱老忠,性格鲜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的人物形象,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一个生活在20世纪初叶,新旧两个社会交替时期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严志和,是另一种性格的形象,与朱老忠相照应,内向、软弱、善良的特征

《红旗谱》的艺术特点:

1、在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2、在语言上,小说从词汇到语法都主义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

不足:革命者形象的描写显得薄弱。

3、杨沫,原名杨成业,代表作《青春之歌》、《东方晓欲》、《芳菲之歌》、《我的日记》。《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林道静,其成长道路:

1、起点(反抗性格)

2、过程(几个脚印,1933年除夕茶会-接触社会,同余永泽的关系-政治觉悟,第一次被捕-考验,第二次被捕-集体会议)

3、归宿(入党)

4、《青春之歌》的成就:在于富有层次地描写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林道静告别旧“我”的复杂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追求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中华民族青年知识分子的形象。其政治意义在于证明青年的人生追求与个性解放,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真正实现。《青春之歌》的艺术特点:

1、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串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和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

2、浓郁的抒情笔调,是《青春之歌》的又一艺术特点。无论是描绘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叙写事件、渲染气氛,作者总笔墨含情,使情境交融。

第三节 赵树理 茹志鹃等

1、赵树理:短篇《登记》、《锻炼锻炼》,长篇《三湾里》。小说的风格特点:大众化名族化

风格

1、注意故事性的艺术结构

2、刻画人物时常用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风度等描写

3、语言上口语化,富有表现力。

2、孙犁(追忆往事)短篇《山地回忆》、《吴召儿》中篇《铁木前传》长篇《风云初记》(抗

战初期人民的生产生活)孙犁小说的特点:浪漫主义色彩

1、善于描写白洋淀地区人民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出历史感、新鲜感。

2、善于刻画农村青年女性

3、结构上有明显的散文化特点。

3、茹志鹃,代表作《百合花》,矛盾称赞“清新、俊逸”风格,“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第三章 50年代、60年代新诗

第一节 概述:

1、开国之歌、颂歌:郭沫若《新华颂》、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政治抒情诗)

2、干预生活:松木《爬,也是黑豆豆》、流沙河《草木篇》

3、长篇叙事诗:郭小川“爱情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严厉的爱》、李季“石油诗人”《杨高传》

4、政治抒情诗:(创始人:前苏联 马雅可夫斯基)贺敬之《雷锋之歌》。

第二节 郭小川 贺敬之 闻捷

郭小川创作的几个阶段:

1、50年代中期《致青年公民》(组诗)“楼梯体”;

2、50年代末期 叙事诗《致大海》《望星空》

3、60年代前期 开始注意形象的塑造政治抒情诗《祝酒歌》《乡村大道》《团泊洼的秋天》《秋歌》“战士兼诗人”郭小川的创作风格:

1、善于以独特的思考

入诗,形成一种郭小川式的诗歌深刻美

2、以生活的浪花入诗,形成一种郭小川诗歌的雄浑美

3、以铮铮铁骨入诗,形成一种郭小川诗歌的人格美

4、以多种形式入诗形成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美。

贺敬之:政治抒情诗人,创作风格:

1、善于选择重大题材,表现重大主题;歌声高亢,基调昂扬,手法上直抒胸臆

2、抒发的大多是政治情感

3、诗歌形式上有两大类,一是“楼梯式”,一是“信天游”。

闻捷:写实,代表作《天山牧歌》生活抒情诗,《复仇的火焰》叙事诗。《天山牧歌》:

1、诗人善于把年轻人心中的爱情火焰同劳动理想相结合2、鲜明的地域色彩

3、从格调上讲,轻柔明快,画面优美迷人,有种牧歌的情调。

第四章 50年代、60年代戏剧

老舍《茶馆》,老舍的创作道路:建国前-小说-旧生活,建国后-戏剧-新生活。话剧《龙须沟》是老舍献给新中国的第一首颂歌,人与沟的矛盾,“沟”象征着旧社会。

《茶馆》分析:主题:埋葬旧的时代,暗示光明的到来。

1、《茶馆》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概括力,通过茶馆这个小社会来反映时代这个大社会的变迁。(地点:裕泰茶馆,戏剧冲突:人与社会)

2、《茶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节戏结构,而是图卷戏结构,分三幕,写三个时代,正是茶馆的三个阶段。第一幕: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最黑暗的年代,茶馆流行的风气“莫谈国事”,荒诞的故事:60、70岁的庞太监买老婆,暗示出社会严重的贫富不均。第二幕: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茶馆开始衰败。第三幕: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945年之后),茶馆又破又旧,“茶钱先付”,最终倒闭,被霸占。这三幕层层深入,社会越来越黑暗、腐朽,观众和读者在心里感受到这种社会该结束了,在观众和读者的心灵中实现了第一个主题“埋葬旧时代”。反抗的力量处处都存在,对光明的暗示越来越明显来实现第二个主题。

3、以人物带动故事,以人物命运推动剧情的发展。

第五章 50年代、60年代散文

第一节 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散文分两时期:1949年~1956年为第一时期,通讯报告成为创作的主要实绩之一。通讯报告的主题:

1、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如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等

2、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祖国在前进》、柳青《王家兵》、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等。报告文学标志这一时期散文的初步繁荣。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的第二时期。是被称为当代文学史上散文创造趋于活跃的一个时期。主要是抒情散文。

2第二节 杨朔 秦牧等

杨朔,成就最高,最优秀的作品是描写劳动人民的心灵,“以诗为文”,《香山红叶》标志着杨朔散文创作进入成熟时期。散文创作特点:

1、造境,“从生活的激流里抓取一个人物,一种思想,一个有意义是生活片段,迅速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侧影”。——截取日常生活片段

2、托物言志《荔枝蜜》《茶花赋》

3、结构布局精妙,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曹禺评价杨朔的散文结构“不粗、不露、不直、不多”4语言,有人把其诗意比作“乍绽寒梅”“芙蓉含露”,说明其语言清新,注意警句运用。杨朔散文的局限性:

1、失真,需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

2、人工、做作的痕迹明显,不自然,模式雷同。

秦牧:原名林觉夫,学者性作家,其散文特点:

1、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

2、把“行散”和“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从

3、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4、语言流畅,凝练生动,采用“林中散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作风,流露出直接面对读者的亲切感和语言氛围。不足:

1、一些知识性的材料在不同的篇目中反复使用,失去新鲜感

2、围绕一个说理中心,过多地罗列材料,有时难免冗杂拖沓之嫌

3、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使一些作品流露出说教气,所表现的哲理失之肤浅。

第六章 1976~1989年的文学思潮1、1979年全国文联下层协会组织和省市地方组织全部恢复工作,标志着我国的文学事业开始走向全面复苏。

2、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真正深入。

3、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对大会的祝辞提出一系列有关文艺界的新的观念原则。《祝辞》指出“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此次文代会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次文代会。

80年代后,开始了关于现代派的讨论: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文艺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发表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1、引起许多文艺思潮更替的话题,如诗歌美学(朦胧诗)讨论中的“三个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好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2、对文学中人性、人情、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广元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如戴厚英《人啊,人》,这一时代被称为“归来的一代”。文学的回归:写什么?怎样写?

1985年和1986年,被人民称为“方法年”“观念年”,“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文化寻根”思潮,始于1985年,首倡者韩少功曾说过“‘寻根’文学是一个先有旗号,后有创作,先有理论,后有实践的‘有意为之’的文艺流派”。韩少功《文学的“根”》,以阿城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派”

“重写文学史”: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了“重写文学史”专栏,《主持人的话》申明了“重写”的意义是“要改变这门科学原有的性质,使之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科学。”改变了过去那种文学史编著中的“非科学的思维定式”。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本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成绩极为可观的十年。“伤痕文学”(小说)——反思文学(小说)——改革文学(小说)

1、“伤痕文学”以《班主任》为开端,兴盛于1978年,主要写“文革”十年,语言粗糙,人物性格单一。1971.11,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在《人民文学》发表,《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价值。1978.8.11,《文汇报》发表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得名于此,它是第一次写社会主义悲剧。“伤痕文学”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仍然具有不可或缺的开拓意义:

1、它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主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2、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希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3、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人性遭受专制主义与极“左”路线摧残的悲剧,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大墙文学”(1978年)属于“伤痕文学”主要写监狱、五七干校、农场生活,代表作《大墙下的红玉兰》

2、反思文学:茹志鹃于1979年2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是“反思文学”的起步标志。反思文学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代表作品:鲁彦周《天云山传奇》“打破了爱情禁区”、古华《芙蓉镇》、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3、改革文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何士光《乡场上》、张炜《秋天的愤怒》《古船》、路遥《平凡的世界》。“改革文学”作为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回到乡下”的创作,以及作为本世纪文学发展进程中最后一次功利主义色彩突出、功利话语与审美

话语结合得较为完美,表现得较有力度的小说思潮,蕴含着较为丰富的美学内容。“改革文学”美学内容的表现:

1、高晓生、贾平凹等作家对农村改革的阻力作了发人深省的描绘。高晓生《陈奂生进城》《李顺大造屋》

2、“山东作家群”对改革进城作出了多方位的思考

3、柯云路的《新星》对现阶段物质文化环境中所能提供的推动改革的正面力量作出了全面而集中的开垦与整合。

“文化寻根小说”,汪曾祺《受戒》,用抒情的笔调描写了一个小和尚和村姑的恋爱故事 对民族文化,1、持肯定态度的:阿城《棋王》从整体上表现了传统文化、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

2、否定态度: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本次列车终点》

3、辩证态度:冯骥才《神鞭》

“新写实小说”重还原,“现实小说”重再现。“新写实小说”创作特点: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种毛茸茸的原生态感觉

2、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3、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

第四篇: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习题与作业

一、1.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什么? 2.中国当代文学可以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3.文艺批判运动?

二、1.战争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

2.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有什么特点? 3.赵树理小说的特点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4.民间艺术形态

三、1.“十七年”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流派及其主张是什么? 2.五十年代末中国新诗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闻捷与郭小川的诗歌创作特色

四、1.简述“十七年”时期的散文概况。

2.老舍《茶馆》在戏剧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3.什么是“文革”文学?“文革”文学有何特征? 4.“文革”后期地下小说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五、1.为什么说刘心武的《班主任》对新时期文学具有启蒙意义? 2.天安门诗歌运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简述寻根文学的主题选择及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4.比较先锋小说与寻根文学的异同。

六、1.什么是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 2.反思文学的内容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4.什么是知青文学?知青文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张贤亮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特点是什么?

6.王蒙“意识流”小说与西方意识流小说有何区别? 7.先锋小说的主要创作倾向和文体特征特征是什么? 8.新历史小说的特点是什么?

七、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的主要内容和审美艺术特征是什么? 2.北岛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3.舒婷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4.新生代诗歌的主要团体及其艺术主张是什么?

八、1.探索戏剧

2.高行健的探索戏剧有何特点?

九、1.九十年代文学的文学观念发生了什么变化? 2.怎样理解九十年代文学的文学格局?

十、1.新写实小说

2.90年代的女性写作有何特点?

十一、1.诗歌创作为什么在90年代出现冷落和滑坡的局面? 2.90年代出现“散文热”的原因何在?有哪些主要的散文类型?

第一学期

一、如何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你认为1942年作为当代文学的分期起点恰当,还是1949年更妥当?

二、如何理解中国的革命文学与中国的现代性的关系?

三、试阐述革命文学对“阶级仇恨”的塑造。例如《白毛女》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四、如何理解依据革命理念来写作的革命文学依然具有相当的文学性?

五、试论现实主义的细节真实与日常性在革命文学中的建构与颠覆作用(以赵树理、柳青或梁斌等作家的作品为例分析)。

六、《创业史》等作品写了农村的阶级斗争和二条路线斗争,你认为真实吗?如何理解革命文学的真实性问题?

七、如何理解《林海雪原》之类的革命文学的早熟性?

八、试阐述《青春之歌》中革命理想化的描写与小资产阶级情爱关系的叙事构成的矛盾。

九、试阐述《红岩》这类革命经典作品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与对暴力的展示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和社会效果。

十、如何理解贺敬之的“宏大颂歌体”的艺术特色及其时代根源? 第二学期

一、《陈奂生上城》中的陈奂生是一个文学价值很高的典型形象,请举例分析其性格特征、刻画这一形象的特点及意义。

二、以《红高梁》为例,试述莫言小说对生活的独特感知方式。

三、结合具体作品,谈谈贾平凹的小说与故乡商州之间的关系。

四、以池莉的《烦恼人生》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

五、说明先锋小说的精神特征。绪论: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1.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2.文学革命对于中国文学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3.二十年代出现了哪些新文学的社团和流派?他们各自的文学主张是什么?

4.在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阵营与文学保守主义者出现了几次论争?论争的结果如何?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论争?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一)1.《狂人日记》对中国现代文学有何意义?

2.鲁迅的《呐喊》和《彷徨》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是什么?对中国现代小说具有何种意义?

3.阐释阿Q形象。4.鲁迅的《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

(二)1.请对“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进行解释。2.“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与浪漫抒情小说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3.许地山小说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4.郁达夫小说的创作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沉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一)1.简述20年代新诗的发展轨迹。2.前期新月派的诗歌主张是什么? 3.徐志摩新诗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4.什么是“纯诗”?

第五章

20年代新诗

(二)1.郭沫若新诗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2.《女神》在新诗史上的意义是什么? 3.郭沫若的诗歌创作有何局限? 第六章

20年代戏剧

1.田汉早期创作有什么特色?他对现代戏剧有何贡献? 2.五四话剧创作有哪几大流向?代表作各是什么?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1.鲁迅的《野草》贯穿着“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应该如何正确理解? 2.如何理解周作人散文的“冲淡平和”的特点? 3.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4.请解释“冰心体”。第八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1.如何看待三十年代革命文学运动的兴起?它对中国现代文学具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2.梁实秋、朱光潜的主要文学观点有哪些?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观点? 3.请解释“左联”。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

(一)1.丁玲小说的创作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莎菲女士的日记》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

2.张天翼的讽刺小说的特色是什么? 3.名词解释:“革命+恋爱”、东北作家群、《南行记》 4.京派小说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5.新感觉派小说的创作特点是什么?它为中国现代小说增添了些什么样的新质?

第十章

30年代小说

(二)1.分析茅盾的《子夜》的吴荪甫形象。

2.茅盾的小说的创作特点有哪些?这些特点对中国现代小说具有何种意义?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

(三)1.结合具体作品,阐释老舍的文化批判观。2.简述老舍小说的艺术特色。3.《骆驼祥子》的艺术魅力有哪些? 4.《月牙儿》有何特色?

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

(四)1.以巴金的小说创作为例,说明巴金“青春激情式书写”的特点。2.分析巴金《家》中的高觉新形象。第十三章

30年代小说

(五)1.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有什么特定的文化含义? 2.分析《边城》的审美特色。

3.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是什么?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1.现代派诗歌创作的特点是什么? 2.戴望舒的诗歌创作特点是什么? 第十五章

30年代戏剧

1.结合曹禺的具体创作,简述他的戏剧创作的艺术特色。2.分析《北京人》的创作主题。第十六章

30年代散文

1.林语堂的小品的突出艺术个性是什么? 2.鲁迅杂文的特点是什么? 第十七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1.名词解释: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2.40年代出现了哪些文学论争?应该如何正确看待? 第十八章

40年代小说

1.简述沙汀小说的创作特点。

2.分析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形象。3.从《寒夜》看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4.简述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第十九章

40年代新诗

1.艾青诗歌创作的特点是什么? 2.名词解释:七月诗派、九叶诗派 第二十章

40年代戏剧

1.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特点是什么? 2.夏衍戏剧创作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十一章解放区文学思潮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

2.解放区文学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十二章解放区文学创作

1.简述赵树理小说创作的特点。

2.山药蛋派小说和荷花淀派小说的创作特色。当代部分 绪论:

1.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什么?

2.中国当代文学可以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如何理解学术界对当代文学史不同的分期方法?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1.第一次文代会的文学史意义。

2.比较十七年时期文学思潮主要流派的文学主张的异同 3.三次大的文艺争鸣和批判概况。4.思考“文革”产生的思想根源。第二章十七年时期小说

1.如何评价“红色经典”小说作品在当代的现实意义。2.《创业史》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3.十七年战争小说认识战争和表现战争的美学观念。4.赵树理小说的特点及其局限性是什么? 第三章十七年时期诗歌

1.十七年时期诗歌的主要特点和主要问题是什么? 2.为什么说郭小川的《望星空》是矛盾的文本? 第四章十七年时期戏剧和散文

1.简述“十七年”时期的散文概况。

2.老舍《茶馆》在戏剧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3.谈谈对杨朔散文创作模式的理解。第五章

1976 ~1989文学思潮

1.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对新时期文学创作的意义 2.天安门诗歌运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4.简述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第六章

80年代小说

1.什么是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 2.反思文学的内容特点是什么?

3.什么是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4.什么是知青文学?知青文学的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5.新时期现代主义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是什么?

6.文化寻根意识包括哪些内容?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如何认识寻根思潮?

7.先锋小说的主要创作倾向和文体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小说《浮躁》是写实性描写和象征性构思的统一? 9.汪曾祺《受戒》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10.马原叙事圈套的含义是什么?

11.如何理解《活着》标志着余华创作的成功转型?

12.莫言小说的主题取向是什么?如何理解红高粱的象征意义? 第七章

80年代诗歌

1.什么是朦胧诗?朦胧诗的主要内容和审美艺术特征是什么? 2.北岛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3.舒婷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征是什么?

4.新生代诗歌的主要团体及其艺术主张是什么? 5.新生代诗歌对中国现代诗歌发展有何意义? 6.海子诗歌创作的四大母题是什么? 第八章 80年代戏剧和散文 1.探索戏剧可以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和几种类型? 2.高行健的探索戏剧有何特点?

3.巴金的《随想录》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是什么? 第九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1.探讨进入90年代文学走向多元化、边缘化的的原因。2.人文精神讨论的历史评价。第十章 90年代小说

1.什么是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的艺术特征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2.什么是新体验小说?新体验小说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3.什么是新市民小说?新市民小说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4.什么是新生代小说?新生代小说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5.什么是新现实主义小说?新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6.分析《叔叔的故事》、《马桥词典》的叙事特点。7.如何认识和评价王朔与王朔现象?

8.调侃小说、青春文学的特点和对当前文学创作的影响。第十一章

90年代诗歌和散文

1.诗歌创作为什么在90年代出现冷落和滑坡的局面? 2.90年代出现“散文热”的原因何在?有哪些主要的散文类型? 3.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第十二章港台文学

1. 如何评价金庸武侠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艺术成就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鲁迅原名,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周氏兄弟”之一。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

和周作人。3.《肥皂》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家

地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建道学家虚伪而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

》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

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6.鲁迅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他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尚是一个食人民族。

7.爱姑是小说《

》中的主人公。

8.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

》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9.小说《**》以

复辟为背景,通过鲁镇七斤家里的一场小小**,写出了乡村社会的死水微澜。

10.《呐喊》的最后一篇小说《

》是作者一段少年时代与农民朋友交往的美好回忆。

11.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原是决心守寡的,她逃到

家为仆,就是为了逃避婆婆令她再嫁的逼迫。12.鲁迅笔下的是未庄的雇农,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全靠打短工维持生计。

13.在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中,有一类属于在封建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除了《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外,还有《

》中的陈士成等。

14.鲁迅自己曾经用“

”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

15.鲁迅在《

》一文中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16.鲁迅多次在小说中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早在他创作小说《示众》以前,就在他的第三部小说《

》有精彩的描写。

17.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

18.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

》。

19.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几乎全以两个字命,如《铸剑》、《奔月》、《出关》等,《不周山》是三个字,后来,这篇小说改名为《

》。

20.沈雁冰与周作人等人创办的文学研究会,1921年成立于

。21.郭沫若与郁达夫等人创办的创造社,年成立于日本东京。

22.所谓三步的阅读法,即:第一步直观感受,第二步设身处地,第三步名理分析。而“文学史读法”往往偏重于。

23.郭沫若的名诗《

》以恋歌的形式表达对祖国的爱,愿意为她掏出“火一样的心肠”。

24.郭沫若在《晨安》一诗里,以“晨安”问候的外国人士,除了诗人外,还有政治家林肯和。

25.的《<女神>之地方色彩》最有名的论断,就是指出《女神》缺少“地方色彩”的“欧化”现象。

26.对郭沫若影响最大的美国诗人是。

27.在“五四”运动的高潮之后,新文学的作家大多经历了一个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如果说郭沫若的《女神》是他的“呐喊”,那么在《女神》之后出版的诗歌、散文、戏曲集《

》则可以看作是他的“彷徨”。

28.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卓文君》、《

》和《聂 》。

29.在40年代初,郭沫若一口气创作了以“战国”时期和“南明”时期为题材的六部历史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

》。

30.在“五四”之后,许多作家都产生过彷徨的情绪,郭沫若也写过题为《彷徨》的十首诗,这些诗后来收入他于《女神》后出版的诗文集《

》中。

31.在40年代的郭沫若研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

发表于1941年11月16日延安《解放日报》上的文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32.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的《论郭沫若的诗》,是一部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作家作品分析的专著,其中,最为关注的是郭沫若的“创作道路”和《女神》的“时代精神”等问题、33.郭沫若在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写出了话剧《

》、《王昭君》和《聂 》,即著名的《三个叛逆的女性》。

34.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

》。

35.郭沫若50年代以后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的历史剧《

》,实际上是一篇为历史上的“白脸”形象曹操所作的“翻案文章”。

36.的《关于浪漫的沉思

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论》一书认为,前期郭沫若文艺思想虽然变化多,又偏激,不科学,但其价值就在于“深刻的片面”,即使不科学,也是合理的,满足了时代需求的。

37.40年代,郭沫若曾在《斥反动文艺》一文中批判

是“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的“粉红色”的文艺家。

38.茅盾原名沈德鸿,字,早在他1928年发表小说之前,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39.1929年茅盾《读<倪焕之>》一文关于“时代性”的阐述已经开始接受“新写实主义”的概念。这部小说《倪焕之》的作者是。

40.是使命感很强的作家,处身其中他无法不受“红色30年代”文艺思潮的浸染,其明显标志是对“五四”的重新思考和“检讨”。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他曾发出“没有‘五四’未必会有‘五卅’罢”的质疑。

41.蓝棣之在《现代文学经典:症候式分析》一书中批评蓍名小说《

》是一部抽象观念加材料堆砌而成的社会文献。

42.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

》三篇小说。

43.小说《虹》的主人公是。

44.文学批评家胡风在《回忆录》中谈到,当年在东京读茅盾新赠小说《

》的感觉时说:“接到书后,读了几天硬读了几十页,还是无法读下去”。

45.在《子夜》中,吴荪甫与赵伯韬矛盾的激化,是由于他与汪派政客

联合组织“益中信托公司”引起的。

46.在《子夜》的构思和素材搜集过程中,茅盾甚至连吴荪甫坐什么样的牌号的汽车这种小细节也反复研究过,原先想让吴荪甫坐“福特牌”小汽车,因为当时上海“流行福特”,后来经研究又改坐“

”,因为“像吴荪甫那样的大资本家应当坐更高级的轿车”。

47.在1940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三个月左右,茅盾就创作了反映这一事变的长篇小说《

》。

48.在茅盾的一生中,有许多未完成计划的小说,其中一部是192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

》。

49.早期革命小说的标志性作品是的《短裤党》。50.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

51.小说《

》的男女主人公是祥子和虎妞。

52.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即:老派市民、新派市民和正派市民,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写得最成功的是。

53.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新派和正派(理想)市民这几种形象系列,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属于城市底层的形象系列,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也占有蓍的位置。

54.虎妞的变态情欲,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对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55.的《北京:城与人》虽不是老舍的专论,但对于作为“京派”所依托的北京文化及其在创作中的表现,有非常独到的发现。

56.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除了《二马》中的老马,《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四,《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和祁天佑之外,最引人注目的还是《

》中的张大哥。

57.在《骆驼祥子》中,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

58.《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文化”的深刻影响,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不例外:他敢于打一个不给车钱的日本兵,可是当女流氓

打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与女斗”的“礼”。

59.五六十年代以后,老舍是最具活力的现代作家,这时期他最成功的作品是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

60.牛天赐是老舍以中华民族商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中的主人公。

61.老舍原名舒庆春,字,故以“老舍”作为他的笔名。62.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的,比如,爱穿侍萍绣过的衬衣,每年

月十八都要为待萍过生日等等。

63.曹禺的三大杰作是《雷雨》、《日出》和《

》。64.《日出》的主要人物有交际花陈白露、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面首

以及洋奴张乔治。

65.沈从文的第一部小说集是他于1926年出版的《

》。66.30年代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时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评论,其中,影响最大也最值得参考的是著名女评论家的《沈从文论》。67.沈从文把《边城》看成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而

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68.《边城》的故事非常简单,也就是写茶峒小镇上船总的两上儿子天保和

同时爱上了翠翠。

69.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神性是最高的人性,因此,“

”、“爱”与“美”是三位一体的。

70.

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地处湖南、四川、贵州三省的交界处,他所在的凤凰县是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而在他的身上就有着苗族的血统。

71.《边城》在结尾处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这里,“这个人”是指。

72.与“京派”相对应“海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括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先锋前卫的文学,其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其代表性小说《梅雨之夕》的作者是新感觉派的蓍名作家。

73.被看作是京派小说“鼻祖”的小说家不是沈从文,而是曾参加过语丝社的。

74.前些年出现的“张爱玲热”,在年张爱玲在美国孤独地去世后形成高潮。

75.葛薇龙是小说《

》中的主人公,她是一个普通的上海女孩子,为了能继续在香港求学,不得不向与葛家多年不相往来的姑妈梁太太求告。

76.九叶诗派基本上是由两群诗人合流而成,他们与两个诗刊有直接关系,一是《诗创造》,一是《中国新诗》,故九叶诗派又称“

”派。

77.

在《又关于本刊的诗》中说:“《现代》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

78.1946年,上海诗人杭约赫与藏克家等人创立星群出版社,出版了《

》杂志。

79.九叶诗派得名于

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人诗合集《九叶集》。

80.

在《新诗的格调及其他》一文中说:“新诗运动最早的几年,大家注重的是‘白话’,不是‘诗’。”

81.穆旦在清华时的同学

说,穆旦写的是“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也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但也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

82.穆旦本名,是现代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83.鲁迅在30年代曾这样评说“五四”散文的发达状况:“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平在小说戏曲和

之上”。

84.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一是“独语体”。其中,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应归属于。

85.的小品文字,多以“言志”散文为主,又可分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种。

86.《黄昏之献》是风格与何其芳相近的散文家的散文集。87.

是“自叙传”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他认为,比起小说,“现代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

88.有学者分析认为,何其芳《画梦录》里的意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时间意象”,如黄昏、黑夜,一类是“

”,如坟墓、古宅等。

二、单项选择题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一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在鲁迅小说中,有关于一个知识分子的著名比喻:“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但是飞了一个小圈子,便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这个比喻出自()。

A.《孤独者》

B.《在酒楼上》

C.《孔乙己》

D.《伤逝》

2.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为()。

A.《呐喊》

B.《彷徨》

C.《热风》

D.《故事新编》 3.鲁迅笔下的吕纬甫形象出自小说()。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

C.《肥皂》

D.《伤逝》 4.鲁迅的第一部杂文集是()。

A.《野草》

B.《随感录》

C.《热风》

D.《坟》

5.鲁迅笔下的魏连殳形象出自小说()。

A.《在酒楼上》

B.《孤独者》

C.《肥皂》

D.《伤逝》

6.鲁迅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有许多突破和创新,其中,具有“类散文体”特点的作品是()。

A.《伤逝》

B.《**》

C.《故乡》

D.《明天》 7.鲁迅写作《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主要是因为有人在《语丝》上提倡“费厄泼赖”(Fair play)。这位提倡者是()。

A.周作人

B.冯文炳

C.梁实秋

D.林语堂 8.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同时也注入了鲁迅的主观精神,他作品中有的人物的名字,就是根据他自已的笔名衍生而成的。比如()。

A.吕纬甫

B.魏连殳

C.宴之敖

D.眉间尺

9.除《狂人日记》外,鲁迅在另一篇小说中也写了一个带象征意味的“狂人”,尖锐地抨击了封建制度文化的“吃人”本质,痛快地发抒了叛逆反抗之声。这篇小说是()。

A.《故乡》

B.《孤独者》

C.《祝福》

D.《长明灯》

10.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脸有面的大人物。其中,墨子出自小说()。

A.《理水》

B.《出关》

C.《非攻》

D.《铸剑》

11.郭沫若与鲁迅一样,他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为了()。

A.学习考古学

B.学习医学

C.学习文献学

D.学习文学 12.郭沫若《匪徒颂》的主题是()。

A.批判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B.讽刺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C.歌颂古往今来的革命者 D.批判一切偶像的破坏者

13.如果说《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那么,它真正具有代表性作品就应该是()之类的作品。

A.《天狗》

B.《凤凰涅 》

C.《晨安》

D.《地球,我的母亲》 14.在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新诗集是()。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15.创造社的第一份刊物是()。

A.《创造日》

B.《创造周报》

C.《创造月刊》

D.《创造季刊》

16.郭沫若在40年代创作的第一部历史剧,是他们根据早年的诗剧改编、扩写的()。

A.《女神之再后》

B.《卓文君》

C.《棠棣之花》

D.《王昭君》

17.在新文学史上,第二部个人新诗集是()。

A.郭沫若的《女神》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18.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将郭沫若称为“流氓+才子”的批评家是()。

A.茅盾

B.田汉

C.鲁迅

D.夏衍

19.郭沫若《女神》中的作品大多发表于“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之一的()。

A.《晨报副刊》

B.《时事新报●学灯》

C.《京报副刊》

D.《民国日服●觉悟》

20.创造社的小说创作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自叙小说”和“寄托小说”。郭沫若“寄托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是()。

A.《喀尔美萝姑娘》

B.《残春》

C.《牧羊哀话》

D.《漂流三部曲》

21.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的小说大师和理论批评家是()。

A.鲁迅

B.茅盾

C.老舍

D.胡风

22.茅盾在文坛上献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

A.《春蚕》

B.《虹》

C.《子夜》

D.《蚀》 23.“茅盾”是沈雁冰在发表哪部小说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A.《春蚕》

B.《虹》

C.《子夜》

D.《蚀》

24.在有研究者对茅盾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后,《中国小说流派史》一书仍然从思潮流派史的角度肯定了茅盾小说的文学意义,这部文学史专著的作者是()。

A.严家炎

B.邵伯周 C.孙中田

D.庄庆钟

25.在30年代,有一位评论家在对茅盾与巴金进行比较时说,读茅盾像上山,沿途有的是瑰丽的奇景,然而脚下也有的是绊脚的石头;读巴金像泛舟,顺流而下,有时连你收帆停驶的工夫也不给。这位评论家是()。

A.朱佩弦

B.瞿秋白

C.冯乃超

D.李健吾

26.在《子夜》中,茅盾围绕着吴荪甫这个中心人物引出了各种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即表现吴荪甫的“三大火线”,一是与赵伯韬的斗法,二是与工人的斗争,三是与农民的矛盾。在这三条线索中,作家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方法,其中,先虚后实的一条线索是()。

A.吴荪甫与工人的斗争

B.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法

C.吴荪甫与农民的矛盾

D.吴荪甫与唐云山的冲突 27.请先阅读这段文字:

马达声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

“《太上感应篇》!”

这是裂帛似的一声怪叫。在这一声叫喊中,吴老太爷的残余生命力似乎又复旺炽了;他的老眼闪闪地放光,额角上的淡红色转为深朱,虽然他的嘴唇簌簌地抖着。

然后,再根据“《太上感应篇》”和“吴老太爷”等关键词,判断这段文字出自()。

A.老舍的《骆驼祥子》

B.鲁迅的《铸剑》

C.沈从文的《边城》

D.茅盾的《子夜》 28.老舍写于1939年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文革”中曾受到严厉批判,直接导致了老舍的噩运。这部小说是()。

A.《二马》

B.《猫城记》

C.《离婚》

D.《牛天赐传》 29.在老舍早期作品中的理想市民形象中,赵景纯出自作品()。

A.《二马》

B.《赵子曰》

C.《离婚》

D.《老张的哲学》

30.老舍曾为自己的幽默流入“油滑”而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终于为他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开始于小说()。

A.《二马》

B.《骆驼祥子》

C.《离婚》

D.《四世同堂》 31.在老舍的创作中,被看作是《骆驼祥子》姊妹篇的作品是()。

A.《月牙儿》

B.《柳家大院》

C.《我这一辈子》

D.《四世同堂》 32.在三四十年代,老舍并没有赢得好评,《骆驼祥子》发表后,反响也不大。五六十年代名声大振,是因为他紧跟时代的戏剧创作,但对老舍小说及其文学史地位的系统研究仍不多,直到文革后《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一文发表,如何界定老舍创作的文学史地位才成为学术界重视的课题。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A.宋永毅

B.赵园

C.孙政

D.樊骏

33.曹禺在创作中明显受古希腊命运悲剧影响的作品是()。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蜕变》

34.作品的主人公曾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为了发财而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2000多工人。这一内容出自曹禺的话剧()。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35.《莫须有先生传》是著名作家()的作品。

A.沈从文

B.废名

C.周作人

D.鲁迅 36.所谓“京派”,是指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北京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群,其中,蒙古族出身的作家是()。

A.废名

B.萧乾

C.林庚

D.芦焚 37.小说《纺纸记》的作者()。

A.废名

B.萧乾

C.林庚

D.芦焚

38.沈从文最初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与一个文学刊物直接有关。这个刊物是()。

A.《文学月刊》

B.《现代》

C.《文学杂志》

D.《现代评论》 39.“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有一条小溪,西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段文字出自()。

A.郁达夫的《感伤的旅行》 B.沈从文的《湘西》

C.郁达夫的《屯溪夜泊记》 D.沈从文的《边城》

40.苏童在“影响我的十部短篇小说”评选中,选中一篇张爱玲的小说,称“这样的作品是标准的中国造的东西,比诗歌随意,比白话严谨,在靠近小说的过程中成为了小说”。被苏童选取中的这篇张爱玲小说是()。

A.《沉香屑:第一炉香》

B.《金锁记》

C.《茉莉香片》

D.《鸿鸾禧》 41.20年代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是()。

A.戴望舒

B.卞之琳

C.何其芳

D.李金发

42.朱自清曾将《谈新诗》一文称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谈新诗》一文的作者是()、A.胡适

B.郭沫若

C.穆旦

D.闻一多 43.“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此诗句出自穆旦的()。

A.《赞美》

B.《出发》

C.《野兽》

D.《合唱》

44.穆旦在50年代回国后不久,就因他曾在抗战中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列为审查对象,以艰难的日子里,他翻译了许多外国诗人的诗集,其中,有俄国诗人普希金的()。

A.《茨冈》

B.《高加索的俘虏》

C.《唐璜》

D.《欧根·奥涅金》 45.“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将风景的描绘机智地加以变形,引入社会问题的关注,形成特殊的反讽效果。这句诗出自()。

A.杭约赫的《复活的土地》 B.唐祈的《时间与旗》

C.辛笛的《风景》

D.唐湜的《骚动的城》 46.“我现在已是五个儿女的父亲了。想起圣陶喜欢用的‘蜗牛背了壳’的比喻,便觉得不自在。新近一位亲戚嘲笑我说,‘要剥层皮呢!’更是有此悚然了。”根据文章的风格判断,这段文字出自朱自清的()。

A.《父亲》

B.《给亡妇》

C.《儿女》

D.《背影》 47.散文集《燕知草》的作者是()。

A.林语堂

B.周作人

C.梁实秋

D.俞平伯

三、多项选择题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和错选均不得分。

1.对于如何为传统的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鲁迅有三点十分明确的主张,这三点主张是()。

A.分析

B.批判

C.继承

D.转化

2.鲁迅的前三篇白话小说是在五四运动前完成的()。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阿Q正传》

D.《药》 3.鲁迅农民题材的主要做品有()。

A.《狂人日记》

B.《故乡》

C.《阿Q正传》

D.《明天》 4.鲁迅知识分子题材的主要作品有()。

A.《孤独者》

B.《伤逝》

C.《在酒楼上》

D.《明天》

5.在鲁迅不说《铸剑》中有两个高潮,前一个高潮是对于“三头相博”的描写,这三个头的拥有者是()。

A.眉间尺

B.大王

C.黑色人

D.宴之敖者 6.郭沫若的诗歌受到许多外国诗人的影响,其中主要有()。

A.惠特曼

B.海涅

C.海明威

D.歌德 7.《女神》的主导风格是“暴躁凌厉”,但其艺术探索是多方面的,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美别致的诗,如()等。

A.《凤凰涅 》

B.《地球,我的母亲》

C.《密桑索罗普之歌》

D.《夜步十里松原》 8.在新文学史上,前两部个人新诗集是()。

A.郭沫若的《女新》

B.胡适的《尝试集》

C.俞平伯的《冬夜》

D.康白情的《草儿》 9.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第一辑收录的三部诗剧是()。

A.《女神之再生》

B.《棠棣之花》

C.《湘累》

D.《凤凰涅 》

10.茅盾紧密地、经常地、直接地以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描写对象,在这些事件尚未从当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时,便将它们纳入和熔铸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其中,有三部作品十分典型,它们是()。

A.《幻灭》

B.《走上岗位》

C.《腐蚀》

D.《清明时节》

11.寿生和老通宝分别是茅盾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这两部作品是()。

A.《春蚕》

B.《林家铺子》

C.《秋收》

D.《走上岗位》 12.在茅盾的《子夜》中,吴荪甫手下有两员大将,他们是()。

A.林竹斋

B.屠维岳

C.唐云山

D.莫干丞 13.在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

A.《春蚕》

B.《苦夏》

C.《秋收》

D.《残冬》 14.茅盾《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有()。

A.曾沧海

B.吴荪甫

C.方罗兰

D.赵伯韬

15.茅盾笔下的许多人物,如静女士、方罗兰、梅女士、赵惠明、赵伯韬、林老板、老通宝等,都是不朽的艺术典型,而不是时代精神、某种阶级属性和某种思想倾向的图解品。其中,静女士、梅女士、林老板分别是以下哪些小说中的主要人物()。

A.《林家铺子》

B.《幻灭》

C.《虹》

D.《春蚕》 16.《子夜》原来的计划是通过农村与城市革命发展的对比,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即写一部“白色的都市与赤色的农村的交响曲”,后来因为生活积累的不足,茅盾断然地对这宏伟构思作了重大的修改,对作品的规模作了几次大幅度的缩小,其中,作的主要修改有()。

A.把红军的活动其本上隐入幕后

B.弱化了关于农村革命斗争的线索

C.放弃了对工商证券交易所的表现

D.压缩了关于工厂生活的描写

17.茅盾中长篇小说的网状结构类型是中外小说发展到近代的较高艺术形式,但又是导致茅盾多部作品难以完篇的原因之一,其中,茅盾尚未终篇的作品主要有()。

A.《锻炼》

B.《第一阶段的故事》

C.《春蚕》

D.《霜叶红于二月花》 18.老舍的前三部小说是在英国完成的()。

A.《老张的哲学》

B.《二马》

C.《赵子曰》

D.《离婚》 19.老舍的小说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

A.具有二三十年代典型的“新文艺腔”

B.表现出受英国文化影响的幽默风

C.具有浓郁的“北京味儿”

D.大量使用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20.老舍的长篇小说《同世同堂》共分三部,它们是()。

A.《惶惑》

B.《偷生》

C.《幻灭》

D.《饥荒》 21.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三种类型的市民,他们是()。

A.老派市民

B.新派市民

C.正派市民

D.反派市民

22.在老舍塑造的“老派市民”形象系列中,主要有()。

A.《二马》中的李子荣

B.《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

C.《离婚》中的张大哥

D.《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四 23.在老舍塑造的“正派市民”形象系列中,主要有()。

A.《二马》中的李子荣

B.《赵子曰》中的赵景纯

C.《离婚》中的丁二爷

D.《骆驼祥子》中的祥子

24.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来自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因此,老舍的幽默具有“打哈哈”性质,()。

A.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带“愤”的发泄

B.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C.是为了迎合市民的趣味

D.是借笑声来使艰辛的人生变得好过一点 25.曹禺的前三部话剧作品是《雷雨》、《日出》和《原野》,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等。

A.曾文清

B.仇虎

C.陈白露

D.侍萍 26.“京派”活跃的主要园地有()。

A.《文学杂志》

B.《时事新报·学灯》

C.《文学月报》

D.《大公报·文艺副刊》 27.沈从文描写都市题材的主要有()。

A.《八骏图》

B.《月下小景》

C.《大小阮》

D.《绅士的太太》 28.萧乾的主要小说作品有()。

A.《篱下集》

B.《栗子》

C.《梦之谷》

D.《谷》

29.受张爱玲影响较大的当代作家主要有()等。

A.余华

B.叶兆信

C.苏童

D.王安忆

30.对张爱玲有较大影响的旧小说主要有()。

A.《红楼梦》

B.《半生缘》

C.《金瓶梅》

D.《海上花》

31.穆旦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写下了具有充满强烈民族意识,歌颂人民力量的诗作,其中主要有()等。

A.《合唱》

B.《旗》

C.《赞美》

D.《我》

四、简答题

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1.近十年来,海内外都有人对鲁迅提出批评,甚至否定。这是为什么?

2.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和《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3.为什么说鲁迅“全盘否定传统”也是事实?

4.作为当代的读者读《女神》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的作品,应该怎么读?

5.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这对他的创作有什么影响?每个阶段的创作特点是什么?

6.以郭沫若的《女神》为例,简要说明在阅读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经典作品时,怎样才能防止陷入“两极阅读”的偏颇?

7.有人认为,茅盾从提倡“为人生”文学起就怀抱着强烈的功利欲求。对此应怎样看?

8.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与概念化的“革命文学”主要有什么不同?

9.理解老舍“市民世界”的切入口是什么?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老舍的创作拥有大量的读者,但为什么评论界一直没有给这位有影响的作家以应有的评价?

提示:A.理解老舍“市民世界”的切入口是“城”与“人”的关系;B.评论界一直没有给这位有影响的作家以应有评价的主要原因在于,老舍始终关注“文化”问题,与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是不同的。

10.《四世同堂》中的祁瑞宣受过现代教育,为什么还说他也属于“老派市民”系列?

11.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主要包括哪几类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12.1951年,曹禺创作的《明朗的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3.鲁迅是如何评价“京派”和“海派”的? 14.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在沦陷区的上海,张爱玲几乎一夜间成了市民文化的“明星”?

15.请简要说明九叶诗派与20年代的象征派和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关系。

16.为什么“冰心体”散文在当时会风靡一时?

17.以何其芳的散文《独语》为例,简要说明“独语体”散文的主要特点。

五、分析题

要求: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该题不得少于1000字。

1.鲁迅小说反映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要求,请以《阿Q正传》为例,说明鲁迅小说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2.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现得非常决绝,甚至偏激,应该如何看待鲁迅的这种态度?请结合《狂人日记》或鲁迅的其他作品加以分析。

3.从新诗发展的角度,分析《天狗》在新诗史上的意义。

4.20世纪80年代以来,茅盾研究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关于“《子夜》模式”,主要有一些什么样的分歧?你自己是怎么看待这些分歧的?

5.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6.什么是“牧歌”和“田园诗”?你对《边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有何看法?

7.张爱玲作品在艺术的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字:新旧雅俗。能否举例说明她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雅”和“俗”?

8.你怎样看穆旦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在的小说中,用漫画式的方式描写了许多“新派市民”形象,既有兰小山,丁约翰之类的西崽,也有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娣等一类胡同纨绔子弟。

2.文学批评家

在《回忆录》中说,他在读小说《虹》时,读了几天,硬读了几十面,还是无法读下去。

3.契诃夫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震撼了的心灵,于是,他用“片断的方法”,“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创作了他的第二部作品《日出》。

4.“川嫦的卧房,姚先生的家,封锁时间的电车车厢,扩大起来便是整个的社会。一切之上还有一只瞧不及的巨手张开着,不知从哪儿重重压下来,要压瘪每个人的心房。”此话出自傅雷的《

》一文。

5.在20世纪20~40年代出现的许多有关郭沫若的评论和研究中,最值得我们参考的是诗人闻一多发表于1923年6月的两篇文章,其中,偏重于对郭沫若的批评的是《

》。6.在曹禺的《雷雨》中,出场的八个人物是周朴园、蘩漪、侍萍、鲁大海、鲁四风、周萍、周冲和。

7.在介绍美国传教士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一书时,曾指出其“错误亦多”。

8.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描写的是湘西边上一个叫的小山城。

9.如果说,曹禺的“三大杰作”是《雷雨》、《日出》和《北京人》,那么,要说曹禺的“四大杰作”则应该是这三部作品再加上《

》。

10.施蛰存在《

》一文中说:“《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

11.1931年,所作的《中国苏维埃革命与普罗文学之建设》一文,可以看出“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对他的影响。

12.在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变态情欲,逼女卖淫的病态行为,以及小福子自杀的悲剧等等,对于祥子来说,都是锁住他的“心狱”。

13.废名,原名,1929年在北大英文系任教时出版第一部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14.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除了小说《示众》以外,还有他的第三部小说《

》。

15.《四世同堂》描写了“北京文化”的深刻影响,就连大字不识一二的车夫小崔也不例外:他敢于打一个不给钱的日本兵,可是当女流氓

打他一记耳光时,却不敢还手,因为他不能违反“好男不与女斗”的“礼”。

16.“九叶诗派”虽然形成于40年代,但这个诗派的名称却得名于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的《

》。

17.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两篇著名的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的散文,一篇是朱自清的,另一篇是的。

18.茅盾的《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

》三篇小说。

19.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50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的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

》和《武则天》。

20.曾在《<莫须有先生传>序》中说废名的散文好像一道水,其实这也是他本人的夫子自道。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被誉为“二十世纪的巴尔扎克”和“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的小说大师和理论批评家是()。

A.鲁迅

B.茅盾

C.老舍

D.胡风

2.唐弢曾在《晦庵书话》中说,佩弦先生后期的语言比前期更接近口语„„,这里的“佩弦先生”是指()。

A.周作人

B.废名

C.朱自清

D.冰心

3.在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论争中,将郭沫若称为“流氓+才子”的批评家是()。

A.茅盾

B.田汉

C.鲁迅

D.夏衍 4.在现代文学史上,主要以田园牧歌风格蓍称的小说家是()。

A.废名

B.张爱玲

C.芦焚

D.周作人 5.在老舍早期作品中的理想市民形象中,赵景纯出自作品()。

A.《二马》

B.《赵子曰》

C.《离婚》

D.《老张的哲学》

6.和“五四”前后的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并不乐观,甚至有些消沉,他躲在S会馆里抄古碑,也以写小说来排遣“苦的寂寞”。这些小说后结集成()。

A.《呐喊》

B.《彷徨》

C.《热风》

D.《故事新编》

7.朱自清曾将《谈新诗》一文称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谈新诗》一文的作者()。

A.胡适

B.郭沫若

C.穆旦

D.闻一多

8.沈从文最初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与一个文学刊物直接有关。这个刊物是()。

A.《文学月刊》

B.《现代》

C.《文学杂志》

D.《现代评论》

9.郭沫若在40年代创作的第一部历史剧,是他根据早年的诗剧改编、扩写的()。

A.《女神之再生》

B.《卓文君》

C.《棠棣之花》

D.《王昭君》

10.老舍曾为自己的幽默流入“油滑”而苦恼,以致一度“故意的停止幽默”,经过反复思索、总结,终于为他得之于北京市民趣味的幽默找到了健康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始于小说()。

A.《二马》

B.《骆驼祥子》

C.《离婚》

D.《四世同堂》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和错选均不得分。

1.“京派”作家群的主要作家主要有()。

A.凌叔华

B.何其芳

C.张爱玲

D.林徽因 2.以周作人为领袖,“言志派”的主要作家有()。

A.俞平伯

B.朱自清

C.何其芳

D.钟敬文 3.《传奇》中的女性基本上处于两种生存状态,一种是想当“太太”,一种是成为“太太”之后,其中,处于后一种生存状态的人物主要有()。

A.《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B.《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王娇蕊

C.《鸿鸾禧》中的玉清

D.《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烟鹂

4.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代表诗人主要有()。

A.戴望舒

B.卞之林

C.何其芳

D.李金发 5.茅盾《子夜》中的主要人物有()。

A.方罗兰

B.杜竹斋

C.曾沧海

D.杜新箨

四、简答题(共20分)

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

1.以郭沫若的《女神》为例,简要说明在阅读一些具有时代特点的经典作品时,怎样才能防止陷入“两极阅读”的偏颇?(8分)

2.什么叫“京派”?“京派”的重要作家主要有哪些?试举出三位,并简要说明其创作特点。(6分)

3.简要说明“五四”时散文格外发达的原因。(6分)

五、分析题(40分)

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不得照抄教材或其他参考材料,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该题不得少于1000字。

1.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表现得非常决绝,甚至偏激,应该如何看待鲁迅的这种态度?请结合《狂人日记》或鲁迅的其他作品加以分析。

2.张爱玲小说中的意象常常充满了象征的意味,有时一个意象就象征着一个人物的一生,或一篇小说的全部主题意义。请就《茉莉香片》中“绣在屏风上的鸟”这一意象为例,说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命运。

说明:本作业在学习完教材第六讲后进行,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最好能在课堂内进行),作业采用“开卷”形式,可以携带本课程教材,以及专科阶段的有关教材等其他教学资料。作业时间为150分钟(两个半小时),作业总分为100分。本作业与期末考试的题型相一致。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2.30年代正当沈从文创作的高峰时期,就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评论,其中,影响最大也最值得参考的是著名女评论家____________的《沈从文论》。

3.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通过一系列生活细节“外化”出来的,比如,爱穿侍萍绣过后衬衣,每年月十八都要为侍萍过生日等等。

4.在《骆驼祥子》中,车厂老板刘四爷的又老又丑的女儿,名叫____________。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____________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烦。” 6.在“五四”之后,许多作家都产生过彷徨的情绪,郭沫若也写过题为《彷徨》的十首诗,这些诗后来收入他于《女神》后出版的诗文集《____________》中。

7.沈从文把《边城》看成是一座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而____________便是这种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

8.牛天赐是老舍以中华民族商业为题材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中的主人公。

9. ____________的《关于浪漫的沉思郭沫若前期文艺思想论》一书认为,前期郭沫若文艺思想虽然变化多,又偏激,不科学,但其价值就在于“深刻的片面”,即使不科学,也是合理的,满足了时代需求的。

10.老舍原名舒庆春,字____________,故以“老舍”作为他的笔名。11.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____________》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

12.《边城》的故事非常简单,也就是写茶峒小镇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____________同时爱上了翠翠。

13.在沈从文的作品中,神性是最高的人性,因此,“____________”、“爱”与“美”是三位一体的。

14.曹禺的三大杰作是《雷雨》、《日出》和《____________》。15.在1940年“皖南事变”发生后三个月左右,茅盾就创作了反映这一事变的长篇小说《____________》。

16.《边城》在结尾处写道:“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这里,“这个人”是指____________。

17.与“京派”相对应“海派”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中,包括有新感觉派之类的先锋前卫的文学,其主要作家有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等,其代表性小说《梅雨之夕》的作者是新感觉派的著名作家____________。

18.《日出》的主要人物有交际花陈白露、潘月亭、李石清、顾八奶奶、面首____________以及洋奴张乔治。

19.被看作是京派小说“鼻祖”的小说家不是沈从文,而是曾参加过语丝社的____________。

20.在40年代初,郭沫若一口气创作了以“战国”时期和“南明”时期为题材的六部历史剧,其中,最有代表性是《_____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特色,同时也注入了鲁迅的主观精神,他作品中有的人物的名字,就是根据他自己的笔名衍生而成的。比如()。

A.吕纬甫 B.魏连殳 C.宴之敖 D.眉间尺 2.《莫须有先生传》是著名作家()的作品。A.沈从文 B.废名 C.周作人 D.鲁迅

3.所谓“京派”,是指30年代活跃在北京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群,其中,蒙古族出身的作家是()。

A.废名 B.萧乾 C.林庚 D.芦焚 4.请先阅读这段文字:

马达声音响了,一八八九号汽车开路,已经动了,忽然吴老太爷又锐声叫了起来: “《太上感应篇》!” 这是裂帛似的一声怪叫。在这一声叫喊中,吴老太爷的残余生命力似乎又复旺炽了;他的老眼闪闪地放光,额角上的淡红色转为深朱,虽然他的嘴唇簌簌地抖着。

然后,再根据“《太上感应篇》”和“吴老太爷”等关键词,判断这段文字出自()。

A.老舍的《骆驼祥子》 B.鲁迅的《铸剑》 C.沈从文的《边城》 D.茅盾的《子夜》

5.鲁迅小说《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大多是历史上有脸有面的大人物。其中,墨子出自小说()。

A.《理水》 B.《出关》 C.《非攻》 D.《铸剑》 6.作品的主人公曾在哈尔滨修江堤时,为了发财而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2000多工人。这一内容出自曹禺的话剧()。

A.《雷雨》 B.《日出》 C.《原野》 D.《北京人》 7.小说《纺纸记》的作者是()。A.废名 B.萧乾 C.林庚 D.芦焚

8.沈从文最初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与一个文学刊物直接有关。这个刊物是()。

A.《文学月刊》 B.《现代》 C.《文学杂志》 D.《现代评论》 9.曹禺在创作中明显受古希腊命运悲剧影响的作品是()。A.《雷雨》 B.《日出》C.《原野》 D.《蜕变》 10.在老舍的创作中,被看作是《骆驼祥子》的姊妹篇的作品是()。A.《月牙儿》 B.《柳家大院》 C.《我这一辈子》 D.《四世同堂》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选对一空得1分,全对得2分,多选不得分。

1.“京派”活跃的主要园地有()()()。A.《文学杂志》 B.《时事新报·学灯》 C.《文学月报》 D.《大公报·文艺副刊》

2.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共分三部,它们是()()()。A.《惶惑》 B.《偷生》 C.《幻灭》 D.《饥荒》 3.萧乾的主要小说作品有()()()。A.《篱下集》 B.《栗子》 C.《梦之谷》 D.《谷》 4.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A.《春蚕》 B.《苦夏》C.《秋收》 D.《残冬》 5.曹禺的前三部话剧作品是《雷雨》、《日出》和《原野》,这些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有()()()等。

A.曾文清 B.仇虎C.陈白露 D.侍萍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

要求:内容切题,文字通顺,语气流畅,逻辑清晰。1.鲁迅是如何评价“京派”和“海派”的?

2.1951年,曹禺创作的《明朗的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主要包括哪几类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4.茅盾的《子夜》等“社会剖析小说”与概念化的“革命文学”主要有什么不同?

五、分析题(40分)

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该题不得少于1000字。

1.曹禺在《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是如何礼赞“蛮性”的原始力量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什么是“牧歌”和“田园诗”?你对《边城》的牧歌田园诗风格有何看法?现代文学重点内容提要

1.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2.简析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诗派、象征诗派、东北作家群、孤岛文学创作、左联、文协、七月诗派、九叶诗派。

3.简析鸳鸯蝴蝶派、学衡派、甲寅派、战国策派。4.分析评价左联的成就。5.简析两个口号论争。

6.分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及意义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文学革命开始于年,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1915年9月主编的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3.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4.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的口号。5.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

6.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

7.周作人在其《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与的创作原则。8.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占主潮地位。9.1917-1921年郭沫若的文学思想,集中表现在论文和通信集中。10.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他在《新申报》上发表、、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11.1921年1月成立于的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12.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和。

13.文学研究会被称为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4.1921年7月成立于的,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15.创造社在思想上倾向于。

16.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和。17.在创造社中还有象征派诗人、、。

18.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等,都是欧美留学生。19.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主编《诗镌》周刊,提倡,被称为。

20.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21.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22.语丝社成立于年,其主要成员有、、。23.语丝社对中国现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4.成立于1925年的和,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25.狂飚社的主要成员有、等,受思想影响较深。

26.台静农的的小说集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27.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其前身是。

28.湖畔诗社成立于年,其成员主要有、、、,他们以为特色。29.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成立于年。30.中国最早改编的话剧是。

31.话剧在“五四”以前被称为或。

32.中国话剧进人第二阶段的标志是产生了。33.田汉1923年成立了,创办了。

34.五四时期除文学研究会外的现实主义文学社团还有、、等,五四时期除创造社外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还有、、等。

35.现代主义有许多流派,包括、等。36.中国初期象征派诗人有、、、。37.李金发早期诗集有、、。

38.朱自清将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诗坛分为三派:、、。

39.蒋光慈、沈泽民等于1924年组织了革命文学团体,鼓吹革命文学。

40.1919年,李大创与胡适之间发生了之争。41.1919年12月,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了的口号。

42.现代评论派的代表人物有、、。

43.鸳鸯蝴蝶派文学始于,盛行于,又被称为。44.鸳鸯蝴蝶派的主要作家有、、等,其小说的主流是。45.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作有和,其作者分别为和。46.学衡派年成立于,其代表人物有、、等。

47.甲寅派主要人物是,提倡读经、维护封建性教育。48.最早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和。

49.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年成立于,由、和三部分人组成。

50.1932年9月,左联领导下的群众性诗歌团体成立,发起人有、、等,出版会刊。

51.左联时期曾进行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52.普罗文学作品最主要的错误倾向是。

53.1935年下半年到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学内部发生了“两个口号”的论争,即和之争。

54.30年代的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主要有、、、、等。55.京派成员主要有、、等,主要刊物有和,京派作家以表现为主要内容。

56.论语派成员主要有和,倡导文学。57.1931年~1933年,左联又和“”、“”展开思想论争,论争的中心是。

58.自由人指,第三种人指。59.1930年到1931年,由潘公展等国民党党员组成了,其代表作有、。

60.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有、、。61.现代诗派成员有、、等,创作风格以为主。

62.心理分析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其代表作品有、。63.新感觉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是,其代表作品有、。64.曹禺的是具有浓重现代主义色彩的剧作。

65.1938年3月27日,在武汉成立,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

66.《》是抗战时期历时最久的文艺刊物。67.在文协成立大会上,提出了的口号,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密切与工农兵群众的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68.是抗战时期街头剧的代表作品。69.孤岛文学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和上。70.七月诗派代表人物有、、等。70.是胡风文艺思想的核心。72.后期浪漫派小说家有和。73.九叶诗派诗人有、、、等,其主要创作阵地有和。

74.1940年,陈铨,林同济等创办半月刊,被称为。其代表作是。75.解放区文学的发展,以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76.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贯彻《讲话》精神在文艺上显示最初成绩的是。

77.整风运动中,王实味因强调而受到批评。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文学革命开始于()

A.1915年 B.1917年 C.1919年 D.1921年 2.下列哪位文学家创造了“报章”体?()A.谭嗣同 B.梁启超 C.夏曾佑 D.黄遵宪 3.胡适在下列哪部作品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宗旨?()

A.《易卜生主义》B《文学改良刍议》C.《建设的文学革命论》D《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4.谁曾骂桐城派、文选派为“桐城谬种”、“选学妖孽”?()A.胡适 B.陈独秀 C.刘半农 D.钱玄同 5.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下列哪种占主潮地位?()

A.现实主义 B.浪漫主义一 C.现代主义 D.新浪漫主义 6.文学研究会成立于()

A.1919年 B.1921年 C.1922年 D.1924年 7.提出“三美”理论主张的是()

A.闻一多 B.徐志摩 C.梁实秋 D.朱湘

8.下列哪一社团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A.莽原社 B、未名社 C.语丝社 D.浅草社

9.被鲁迅称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是()A.语丝社 B.浅草社 C.沉钟社 D.新月社

10.1928年后,下列哪一社团在文学上提出“健康”和“尊严”的原则?()

A.语丝社 B.创造社 C.新月诗派 D.新月社 11.下列哪个社团受尼采思想影响较深?()A.新月社 B.未名社 C.狂飚社 D.莽原社 12.“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新文学社团是()A.湖畔诗社 B.创造社 C.浅草社 D.新月社

13.辛亥革命后,新剧(话剧)以演下列哪种剧型为多?()A.社会剧 B.家庭伦理剧 C.悲剧 D.才子佳人剧 14.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团诞生于哪一年?()A.1907年 B.1909年 C.1919年 D.1921年 15.田汉1923年创办了()

A.民众戏剧社 B.上海戏剧协社 C.南国社 D.春柳社

16.鲁迅的哪部作品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表现方式?()A《朝花夕拾》 B《野草》 C《呐喊》 D《故事新编》 17.提出“象征即兴”说的是()

A.朱自清 B.李金发 C.周作人 D.王独清 18.最早鼓吹革命文学的社团是()

A.创造社 B.春雷社 C.太阳社 D.后期新月社 19.1919年提出“整理国故”口号的是()A.胡适 B.鲁迅 C.李大钊 D.茅盾

20.在发刊词中提出“论究学术,闻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复古主义流派是()

A.甲寅派 B.学衡派 C.国粹派 D.礼拜六派

21.提倡复古读经,压迫学生运动的复古派人物是()A.吴宓 B.梅光迪 C.章士钊 D.林纾

22.在革命文学论争中,强调“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的作家是()

A.茅盾 B.鲁迅 C.蒋光慈 D.钱杏邨

23.提出“要捉住现实,歌唱新世界的意识”的团体是()

A.左翼戏剧家联盟 B.艺术剧社 C.中国诗歌会 D.后期新月派 24.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的是()A.京派 B.左翼作家 C.论语派 D.中国诗歌会

25.30年代以倡导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为主的散文流派是()A.语丝派 B.论语派 C.京派 D.现代派 26.30年代提倡战斗的小品文的是()A.《论语》 B.《人间世》 C.《太白》 D.《宇宙风》

27.30年代被鲁迅、瞿秋白等骂为“宠大派文学”的是()A.战国策派 B.民族主义文学 C.学衡派 D.新月派 28.心理分析派的代表作家是()

A.穆时英 B.刘呐鸥 C.戴望舒 D.施蛰存 29.1940年前后民族形式论争中,认为“喜闻乐见”应以“习闻常见”为基础的是()

A.葛一虹 B.向林冰 C.茅盾 D.胡风

30.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是()A.七月诗派 B.现代诗派 C.中国诗歌会 D.九叶诗派 31.战国策派的代表作是()A《黄人之血》 B.《陇海线上》 C.《国门之战》 D.《野玫瑰》 32.因强调暴露黑暗被错误处决的解放区作家是()A.胡风 B.王实味 C.萧军 D.向林冰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下列人物属于“诗界革命”倡导者的有()A.梁启超B.黄遵宪C.胡适D.夏曾佑 2.下列文章出自胡适之手的有()A.《文学革命论》B.《谈新诗》C.《文学改良刍议》D.《我之文学改良观》

3.下列作品能够体现郭沫若早期(1917-1920)文学思想的有()A.《生命底文学》B.《三叶集》C.《女神》D.《人的文学》 4.下列人物属于封建复古派的有()A.林琴南B.吴宓C.章士钊D.沈泽民 5.下列哪些人物属文研会成员?()A.沈雁冰B.许地山C.周作人D.鲁迅 6.属于早期象征派诗人的有()

A.戴望舒B.李金发C.穆木天D.王独清 7.属于新月诗派的人有()

A.徐志摩B.闻一多C.朱湘D.梁实秋 8.鲁迅发起或领导的团体有()

A.语丝社B.论语派C.莽原社D.未名社 9.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的新文学社团有()A.语丝社B.莽原社C.未名社D.沉钟社 10.主导倾向是浪漫主义的新文学社团有()A.浅草社B.弥洒社C.湖畔诗社D.南国社 11.下列流派属现代主义的有()

A.象征主义B.未来主义C.自然主义D.意识流 12.新文学早期作品中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有()A.《野草》B.《女神》C.《赵阎王》D.《微雨》 13.李金发的诗集有()A.《微雨》B.《食客与凶年》C.《为幸福而歌》D.《圣母像前》 14.下列哪些人物是现代评论派成员?()A.胡适B.徐志摩C.陈西滢D.王独清 15.下列人物属鸳鸯蝴蝶派的有()

A.包天笑B.徐枕亚C.林纾D.周瘦鹃 16.学衡派的代表人物有()A.吴宓B.梅光迪C.章士钊D.林纾 17.中国诗歌会的成员有()

A.穆木天B.王独清C.杨骚D.蒲风

18.早期普罗文学中具有“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的作品有()A.《复兴》B.《短裤党》C.《菊芬》D.《地泉》 19.属于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有()

A.京派B.论语派C.后期创造社D.后期新月派 20.下列刊物是京派人物主编的有()A.《新月》B.《骆驼草》C.《文学季刊》D.《水星》 21.下列人物属现代诗派的有()

A.臧克家B.戴望舒C.路易士D.卞之琳 22.穆时英的作品有()A.《石秀》B.《夜总会里的五个人》C.《梅雨之夕》D.《上海的狐步舞》

23.属于“孤岛文学”的有()A.《碧血花》B.《杨娥传》C.《王昭君》D.《长夜行》 24.七月诗派的成员有。()

A.路翎B.艾青C.田间D.阿垅 25.后期浪漫派小说的代表人物是()A.徐讦B.张爱玲C.孙犁D.无名氏 26.战国策派成员有()

A.陈铨B.林同济C.黄震遐D.王平陵

四、名词解释

1.“八事”主张2.人的文学3.文学研究会4.创造社5.新月诗派6.语丝社

7.湖畔诗社8.南国社9.现代主义10.象征诗派11.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

12.学衡派13.甲寅派14.左联15.中国诗歌会16.普罗文学 17.“两个口号”论争18.京派19.论语派20.民族主义文学21.东北作家群

26.孤岛文学27.七月诗派28.主观战斗精神29.九叶诗派30.战国策派

五、简答、简析题

1.简析周作人《人的文学》一文的内容及意义。2.简析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3.简析创造社的文艺思想。

4.为什么说1917-1920年的文学思潮现实主义占主潮地位? 5.为什么说浪漫主义是五四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 6.简析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几次论争。7.简析鸳鸯蝴蝶派文学。

8.简析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三次论战。9.左联成立后进行过哪几次思想论争? 10.简析“两个口号”论争的背景及意义。11.简析京派的文学主张。

12.简析抗战文学思潮的特点。

六、论述、分析题 1.“五四”文学革命的内容及意义。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背景。

3.试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主张及其不足。4.试析左联的成就。

5.分析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的主流及缺失。

6.分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内容及意义。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1917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2.陈独秀《新青年》3.《文学改良刍议》

4.“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5.《终身大事》6.“三大主义” 7.“普遍”“真挚”8.现实主义9.《生命底文学》三叶集 10.林纾《荆生》《妖梦》11.北京文学研究会12.《小说月报》《文学旬刊》

13.“为人生”14.东京创造社15.浪漫主义16.文学研究会创造社

17.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

18.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闻一多(答出三人即可)

19.新格律诗“新月诗派”20.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21.人性论 22.l924 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川岛(答出三人即可)23.散文24.莽原社未名社 25.向培良高长虹尼采26.《地之子》 27.沉钟社浅草社

28.1922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 29.春柳社1907 30.《黑奴吁天录》31.新剧文明戏32.爱美剧 33.南国社《南国》半月刊34.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浅草杜沉钟社新月社

35.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新感觉派(答出其中三个即可)

36.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37.《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38.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39.春雷社40.“问题与主义” 41.“整理国故”42胡适陈西滢徐志摩43.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礼拜六派”

44.周瘦鹃包天笑徐枕亚李涵秋李定夷(答出其中三个即可)言情小说

45.《玉梨魂》《广陵潮》徐枕亚李涵秋46.1922 南京吴宓梅光迪胡先骕 47.章士钊48.创造社太阳社

49.1930 上海创造社太阳社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 50.中国诗歌会蒲风穆木天杨骚《新诗歌》51.三52.“革命的浪漫蒂克”

53.“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54.京派新月派论语派自由人第三种人

55.周作人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师陀)李健吾朱光潜(答出其中三个即可)《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乡村中国56.林语堂陶亢德幽默、闲适、性灵

57.“自由人”“第三种人”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58.胡秋原苏汶59.“民族主义文学”《陇海线上》《黄人之血》《国门之战》

60.萧军萧红李辉英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白朗(答出其中三个即可)61.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象征主义62.施蛰存《梅雨之夕》《春阳》 63.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64.《原野》 65.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66.抗战文艺67.“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68《放下你的鞭子》 69.杂文戏剧(话剧也可)70.艾青田间鲁藜 71.“主观战斗精神”

72.徐讦无名氏 73.穆旦陈敬容郑敏袁可嘉辛笛杜运燮杭约赫唐祈唐湜(答出四位即可)《诗创造》《中国新诗》74.《战国策》战国策派《野玫瑰》

75.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76.新秧歌运动77.文艺暴露黑暗

二、单项选择题 1.B 2.B 3.C 4.B 5.A 6.B7.A8.C9.C 10.Dll.C12.A13.B14.A 15.CI6.BI7.C18.B19.A20.B21.C22.B23.C24.A25.B26.C27.B28.D 29.B30.A31.D32.B

三、多项选择题

1.ABD2.ABC3.AB4.ABC5.ABC6.BCD7.ABC8.ACD9.ABC10.ABCD11.ABD12.ACD13.ABC14.ABC15.ABD16.AB17.ACD18.ABCD19.ABD20.BCD 21.BCD22.BD23.ABD24.BCD25.AD26.AB

四、名词解释

1.1917年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的理论见解,宣扬一种反拟古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

2.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一文中提出的,要求反对封建非人文学,建立以人道主义为本的合乎人性的文学。“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3.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沈雁冰、周作人等,是“五四”后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宣扬“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4.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是“五四”以后重要的浪漫主义社团,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5.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等在《晨报副刊•诗镌》上提倡新格律诗,要求创造诗的新格式、新音节以表现完美的精神,被称为“新月诗派”。

6.成立于1924年,成员有鲁迅、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创作风格生动、泼辣、幽默,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7.1922年成立于杭州,成员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等,是一个专心致志做爱情诗的浪漫主义诗歌团体。

8.由田汉创立于1923年,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

9.现代主义在西方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是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包括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总体特征是反传统和非理性,“五四”时期开始传人中国。

10.中国早期象征派诗人有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人,他们的诗受西方象征主义影响,崇尚“朦胧”与“含蓄”。

11.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主张把小说作为“游戏”与“消遣”的工具,其主流是言情小说,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等。

12.学衡派因 1922年吴宓创办的《学衡》杂志而得名,以“昌明国粹、融华新知”为宗旨,反对新文化运动。

13.甲寅派是以章土钊为首的封建复古主义流派,反对白话文学,主张尊孔读经,维护封建化教育。

1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是左翼作家的统一战线组织,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学运动的迅猛发展。

15.1932年9月成立,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蒲风等,出版会刊《新诗歌》,是一个以大众化为创作目标的现实主义诗歌团体。

16.1928年到1930年的革命文学,经过了普罗文学阶段。普罗文学主要反映北伐大革命时期和革命失败后的某些社会现实,描写工农生活和斗争,表现小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心态。

17.发生于1935年下半年到 1936年上半年,左翼文艺界围绕“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展开的争论,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论争。

18.京派是30年代自由主义文学流派,围绕《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形成的团体,主张文艺关注人生,但和政治保持距离,代表作家有周作人、沈从文、萧乾等。

19.论语派是30年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提倡幽默、闲适的小品文,代表人物有林语堂、陶元德等。

20.民族主义文学是30年代初的国民党文学派别,宣扬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代表人物有潘公展、黄震遐等。

21.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以后流亡到关内的东北作家,他们的作品大多以激昂悲愤的笔触表现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对故土的眷恋,代表作家有萧军、萧红、李辉英等人。

22.现代诗派是30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围绕《现代》杂志而形成,强调用“现代的诗歌”来表现“现代的情绪”,代表作家有戴望舒、卞之琳等人。

23.受日本新感觉派和法国都会文学影响而形成于30年代的小说流派,用快节奏的笔触和五彩缤纷的色调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里的病态文明。代表作家有穆时英、刘呐鸥等。

24.心理分析派是30年代的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是施蛰存,小说创作受弗洛伊德性心理分析学说的影响,较深层次挖掘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和性变态心理。

25.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于武汉,是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文协成立后,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对推动作家参加现实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26.从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的四年零一个月的上海租界地区的文学,被称为孤岛文学。孤岛文学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杂文和戏剧创作上。

27.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创办的《七月》杂志而得名,以自由体的形式来表现高昂的战斗激情,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等。

28.主观战斗精神是胡风艺文思想的核心,胡风为了克服抗战文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而强调作家创作必须“拥抱现实”“突人现实”,才能取得现实主义的胜利。

29.九叶诗派是40年代出现于国统区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穆旦等人,其创作达到了忠于时代与忠于艺术创造的较完美的融合,标志着中国现代诗的成熟。

30.战国策派是40年代国民党的文学派别,宣扬法西斯主义与“尚力政治”,代表人物有陈铨等人。

五、简答、简析题

1.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一文,提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他所谓的“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

2.文学研究会的基本文学态度是“为人生”,即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有关人生的问题。文学研究会强调文学是人生的反映,文学要反映时代,表现社会生活。他们猛烈抨击作为游戏和消遣的鸳鸯蝴蝶派文学。

3.创造社在文艺思想上倾向于浪漫主义。他们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的表现、内心自然流露;他们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以感情为生命,他们追求文学的全与美,提倡文学无目的论,但同时也强调文学对于时代的重大使命。

4.第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小说以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写实为主的创作方法,以深刻的思想和成熟的艺术,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第二,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第三,语丝社、莽原社、未名杜等,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第四,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介绍。

5.第一,浪漫主义社团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女神》、《沉沦》在这时期出版。第二,新月社、浅草社、沉钟社、弥洒社、湖畔诗社、南国社等,其主导倾向都是浪漫主义。第三。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被大量翻译、介绍。第四,浪漫主义思潮适合了激情勃发的青年人的追求与理想。

6.1919年,“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和李大钊关于实验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争论;1919~1922年,胡适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鲁迅、郭沫若等认为这会诱导青年倒退,从而加以批评;1924年,现代评论派和鲁迅等人就学生运动的论争。

7.鸳鸯蝴蝶派文学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前后,又因《礼拜六》刊物而被称为“礼拜六派”。他们把小说视为游戏、消遣的工具。其小说的主流是言情小说,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由于迎合市民趣味,此派小说一度繁荣。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们对其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评。

8.第一次发生在1919年,复古派人物林纾攻击新文化运动,李大钊、鲁迅、蔡元培对其进行了批驳。

第二次发生在1922年,学衡派以“昌明国粹,融华新知”为标榜,反对言文合一,遭到鲁迅、茅盾等人的驳斥。

第三次发生在1925年,章士钊为首的甲寅派维护封建性教育,提倡读经,压迫学生运动,鲁迅、成仿吾等批判了这一复古思潮。

9.一是1928-1930年左翼文坛和新月派的论战。新月派的“人性论”观念受到左翼作家的批判。二是1930-1931年和国民党“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鲁迅等人揭露了他们的“庞大派文学”的实质。三是1931-1933年左联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论争的中心是文艺的阶级性、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10.1935年下半年,党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于1935年底提出“国防文学”口号。1936年4月,鲁迅、冯雪峰等为了补救“国防文学”在意义上的不明了性,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主张国防文学的人对此指责,于是发生了长达四五个月的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这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左翼文艺界通过论争达到了团结,为过渡到下一个时期的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11.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高蹈于现实功利之上,强调艺术的独立品格。他们的文学思想是以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

12.抗战文学思潮有两个特点:①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要求文学走到群众中去。②现实主义是抗战文学的主潮,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存在。

六、论述、分析题

1.五四文学革命是一场彻底反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革命,它是文学观念、文学的思想内容、文学的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文学革命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出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新文学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使白话文学处于正宗地位。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2.1927年,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左翼文学运动)兴起于上海,有其历史原因:

一、国民党破坏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有必要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一致的无产阶级文学。

二、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运动蓬勃开展,使中国作家受到很大鼓舞。

三、大革命失败后,许多革命作家到达上海,他们经历了阶级斗争的风云变幻,思想进一步革命化。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者们的主张主要有: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及必然性;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里产生出来的一种斗争的文学;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最重要的是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克服一切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等等。但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粗浅的,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错误,尤其是受苏联“拉普”的影响,他们的主张也有不少错误:第一,他们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缺乏准确的分析,因而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任务、革命的对象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第二在文艺思想上,他们夸大文学的作用,说文学能“组织生活”,文学要“超越时代,创造时代”。他们在强调文艺的宣传作用时,忽视文艺的特征,甚至鼓吹标语口号文学。第三,他们认为,建设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实行文学的方向转换,必须对“五四”以来的文学进行批判,他们把批判的矛头指向鲁迅、茅盾等作家,从而爆发了鲁迅、茅盾等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4.第一,左联的成立,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迅猛发展。左联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先后成立了剧联、中国诗歌会等组织。左翼文艺运动成为声势浩大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艺运动。左联对国民党文化“围剿”进行了艰苦卓绝、卓有成效的斗争。

第二,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作为主要工作方针之一,进一步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学习和运用。左联先后开展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左联还同新月派、民族主义文学、“第三种人”、“自由人”等进行论争。

第三,左联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吸收革命的文学青年参加左联,组成小组。新文学第二代作家的大部分,是在左翼文学运动的影响、培育下产生的,为新文学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

5.革命文学思潮,就其主流而言,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革命文学思潮中也掺杂了严重的机械论的庸俗社会学的理论错误。突出表现在两个观点上。一是文学和革命的关系。文学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齿轮和螺丝钉”,但是,又不能忽略文艺的独特性,应该尊重文学自身的特点,不能同党的其他事业相混同。左翼作家强调了“齿轮和螺丝钉”的一面,甚至不适当地引申、夸大,而严重忽视了文学自身的特性。革命文学中的这种左倾思潮,对左翼文学的健康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二是文学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文学要为劳动人民服务,但却不应俯就大众、迎合大众、媚俗大众。在向大众普及的同时,也要不断拣一些新的东西提高他们,帮助他们前进。左翼作家们的缺失就在于未能将一些新的思想内容、新的表现方法、新的语言和形式,拣选后逐渐地加进去,在普及的同时逐渐提高大众的鉴赏水平。因此,革命文学思潮是以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为指导思想的,但同时也掺杂了许多“左”的错误思潮,直至左联后期,也还比较严重。

6.1943年,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在当时和以后,成为党对文艺工作的指导思想,党的文艺政策的依据。《讲话》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指出要真正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家必须把立足点移到无产阶级方面来。《讲话》还论述了“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提出“向工农兵普及”、“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等原则,并强调指出:“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讲话》还认为文艺从属于政治,应把政治标准作为衡量文艺作品的第一标准。《进话》是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从理论上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

第二章《鲁迅》重点内容提要

1.分析《狂人日记》的思想主题。2.阿Q形象分析。

3.分析精神胜利法及其形成原因。4.鲁迅小说的艺术成就。

5.分析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贡献。6.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成就。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是鲁迅早期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思想武器。2.鲁迅在一文中提出了“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的重要思想。3.鲁迅前期在一文中强烈赞扬和介绍了浪漫主义诗人和他们的作品。4.留日期间,鲁迅形成了以和为基础的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5.辛亥革命爆发后,鲁迅作文言小说,述了革命军即将到来时各种人物的反应。

6.1918年,鲁迅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7.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

8鲁迅在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了,并任常务委员。9.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是,这部小说集的主题是。10.狂人既是一个形象,又是一个形象。11.《阿Q正传》中,代表旧中国农村社会的是,有着至高无上权威的封建性人物是。

12.阿Q是时期农民的典型,其主要性格特征是。

13.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彷徨》主要表现两类人物,分别是和。14.《呐喊》、《彷徨》在塑造人物上采用的典型化方法。15.《故事新编》中共收人历史小说篇。

16.鲁迅杂文创作始于1918年在《新青年》上写至1936年,共有杂文集本。

17.鲁迅在一文中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

18.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是、和。

19.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是,最初发表于。20.《野草》艺术上主要采用的方法。21.鲁迅是中国现代的最早创作者。22.《朝花夕拾》共篇散文,原题为。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属于鲁迅在日本期间的创作有()A.《摩罗诗力说》B.《域外小说集》C.《怀旧》D.《文化偏至论》 2.由鲁迅发起或领导的社团有()

A.未名社B.左联C.朝花社D.太阳社 3.由鲁迅参与编辑的刊物有()A.《奔流》B.《新青年》C.《朝花周刊》D.《文艺研究》 4.《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有()

A.以叙事为主,语言和动作表现为次B.擅长心理分析,语言和动作表现为次

C.浓重的风土风情,使小说成为最早的乡土文学 D.以悲剧为主,也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

5.请选出鲁迅历史小说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A.《出关》B.《补天》C.《铸剑》D.《奔月》

6.以下杂文集中属于鲁迅前期(1918-1927)创作的是()A.《二心集》B.《坟》C.《热风》D.《花边文学》 7.《野草》中以乐观的基调表现鲁迅自强不息、顽强战斗精神的作品有()

A.《希望》B.《雪》C.《影的告别》D.《好的故事》

三、简答、分析题 1.简述《呐喊》、《彷徨》的思想主题。

2.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3.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4.试析阿Q性格。

5.试析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6.分析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7.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8.为什么说“《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

9.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10.简析鲁迅杂文的内容。11.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12.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13.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14.简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l.进化论2.《文化偏至论》3.《摩罗诗力说》4.进化论个性主义 5.《怀旧》6.《狂人日记》7.“五四”8.左联9.《呐喊》反封建 10.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清醒的启蒙主义者。11.未庄赵太爷

12.辛亥革命精神胜利法13.农村劳动妇女、新知识分子 14.“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15.8 16.“随感录” 17 17.《灯下漫笔》

18.形象性抒情性讽刺性19.《野草》《语丝》20.象征主义21.散文诗

22.十《旧事重提》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3.ABCD 4.ACD 5.BCD6.BC 7.BD

三、简答、简析题

1.反封建是《呐喊》的总主题,多数作品真实描写了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展示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剥削的生活图景,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和《呐喊》不同的是《彷徨》中的主人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而告终。

2.《狂人日记》通过对“狂人”变态心理的描写,以象征、暗示等手法,“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作者以“吃人”来形容封建道德对人性的摧残,倾注了作者对我们民族的极度忧愤的感情。《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3.《呐喊》中的《药》通过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作成人血馒头吃,反映出群众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的寂寞、孤独,揭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群众觉悟的重要性。而《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则有着更深刻的描写。辛亥革命没有依靠作为民主革命主义基础的农民群众,没有强大的宣传和启蒙运动,必然是妥协的、不彻底的。小说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

4.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他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即自尊自大、自轻自贱,不敢正视现实、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中等。精神胜利法使阿Q不能清醒地认识自身的悲惨命运,不能真正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行动来。阿Q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的质朴、愚蠢,也沾上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阿Q的悲剧,是辛亥革命的悲剧。5.《彷徨》中的几部以女性命运为中心的小说,体现了鲁迅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祝福》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惨酷。祥林嫂被婆婆卖到深山里;后来又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伤风败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是不祥之物。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封建观念大网络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的一切挣扎努力。《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不公正待遇。祥林嫂和爱姑的悲剧,都深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启示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及长期性、艰巨性。《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种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但子君奉行的个性解放思想,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6.《彷徨》中的《伤逝》、《在酒楼上》、《孤独者》、《幸福的家庭》等篇都是写新知识分子的。涓生、子君、魏连殳、吕纬甫、作家夫妇,都曾受过近代教育,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资产阶级进步思潮。他们是中国近代社会中最先觉醒的分子,踔厉风发,开风气之先。作品一方面描写社会黑暗势力对这些觉醒者、反抗者的压迫,描写封建统治思想仍然是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和习惯传统,觉醒者几乎是和整个社会相矛盾而成为孤独者、异类;另一方面,这些觉醒者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他们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常常会自私卑怯、动摇妥协、消沉颓废、改变初衷。作品表明,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正确道路,应该别寻新路。

7.①《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鲁迅经常采用“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来表现人物。②创作方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③很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风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④小说结构形式新颖,体式繁多。⑤语言上以口语为基础,具有简洁、洗炼、生动、峭拔的特点。

8.《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极重要的地位。它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这表现在,第一,它如实描绘,毫无讳饰地表现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前所未有的境界。第二,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活命运深切关怀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表现出与人民大众及其解放事业血肉相连的重要特点。第三,《呐喊》、《彷徨》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期望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第四,作者广泛吸取,博采众长,根据艺术的需要,大胆创新,从而丰富了中国小说的结构形式,使结构形式服从于性格刻画和主题表现。因此,《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国小说现代化的卓越开端。

9.①创作方法上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②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主干,但也羼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③对中国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10.鲁迅杂文内容丰富广博。①对旧社会、旧文明和复古派的批判。②对封建性反对政权及其反动政策的猛烈抨击。③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揭露、斗争。④对文化、文学战线上错误倾向的批评。⑤对社会病态心理和国民性弱点的暴露、针砭。⑤歌颂新生力量,歌颂革命斗争。

11.鲁迅后期杂文(1927-1936)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发展。①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后期杂文对国民党文化专制主义和迫害、屠杀革命作家的罪行进行了坚韧的斗争。②后期杂文对旧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文学进行了更为广泛而深人的批评。③对革命文学发表了许多重要意见。④鲁迅后期杂文更为深刻有力。把历史批判和现实批判紧密结合,把对封建思想道德的批判和对封建性反动政治的批判紧密结合。

12.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①首先表现在形象性。鲁迅善于以新鲜贴切的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描象深奥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理论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紧密结合起来,和谐统一。②抒情性和讽刺性。鲁迅的杂文以浓烈的情感震荡读者的心弦,对不合理、可笑、可鄙、可恶的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③文体多样,风格多姿多彩。④语言简练隽永、鲜明生动、机智幽默。

13.《野草》的艺术特色:①多数篇什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有物质感的形象来表达复杂的内心感受。如过客、战士、枣树等都是象征性形象。②艺术构思奇特。艺术境界奇幻诡谲,神秘幽深。③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

14.《朝花夕抬》的艺术特色: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炽烈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杂以对丑恶现实的嘲谑讽刺,文笔朴实优美。

《郭沫若》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郭沫若张扬的个性主义和浪漫气质,构成了具有他自己特色的“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表现”的思想。

2.《三叶集》的作者为郭沫若、和三人。

3.1921年8月,郭沫若创作的出版,成为新诗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4.郭沫若早期强调自我表现的文学见解,正是他本时期个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5.1924年4月,郭沫若翻译了日本经济学家的一书,通过此书,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有了较完整的了解。

6.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在中国历史研究上第一次提出的问题。7.和是郭沫若取得重大成就的两个领域。

8.郭沫若的小说创作始于,最早发表的小说是。9.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包括、、,小说的主人公是。10.《漂流三部曲》开创了我国现代小说形式。11.《落叶》是一部的中篇,由封情书组成。

12.郭沫若的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了意识流手法的一篇作品。

13《未央》、《喀尔美萝姑娘》等小说带有明显的色彩。14.郭沫若写了许多抒情性散文,被他自己称作。15《女神》是“五四”精神的典型体现。

16.郭沫若在一诗中把祖国喻为心爱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狂烧的煤块。

17.郭沫若的爱情诗集是“五卅”前的产物。18.郭沫若作于大革命失败后的,堪称中国无产阶级的第一部诗集。19.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真正开始,是1923年作的和,后与合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

20.《屈原》写成于年,其中塑造的形象,是一个普通女子,但却是屈原精神的体现,其中也成功地塑造出了女阴谋家形象。

21.作为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和剧作家,郭沫若的历史剧具有和的特点。

22.《棠棣之花》、《南冠草》与《屈原》的共同点是宣扬的爱国精神,其中《南冠草》的主人公是。

二、多项选择题 1.《三叶集》的作者为()

A.郭沫若B.郁达夫C.田寿昌D.宗白华 2.《漂流三部曲》包括()A《行路难》B《歧路》C.《炼狱》D.《十字架》

3.对郭沫若早年留学日本时期的文学活动描述正确的有()

A.成立创造社B.形成泛神论思想C.出版《女神》D.出版《漂流三部曲》

4.郭沫若小说中具有明显表现主义色彩的作品是()A.《落叶》B.《未央》C.《残春》D.《喀尔美萝姑娘》

5.郭沫若历史剧中,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的作品有()A.《棠棣之花》B.《南冠草》C《孔雀胆》D.《高渐离》

三、简答题

1.简述郭沫若积极浪漫主义的文艺观。

2.简析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3.简析《女神》的时代精神。

4.简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5.简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基本思想。6.简述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四、分析、论述题

1.分析《女神》的思想内容。

2.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3.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泛神论2.田汉宗白华 3.《女神》4.主情主义

5.河上肇《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 6.奴隶社会7.诗歌历史剧 8.1919 《牧羊哀话》 9;《歧路》《炼狱》《十字架》爱牟 10.“三部曲” 11.书信体 4 12.《残春》13.表现主义二 14.“自传性散文”15.狂飚突进 16《炉中煤》17.《瓶》 18.《恢复》19.《卓文君》《王昭君》《聂嫈》 20.1942 婵娟南后 21.主情偏重写意 22.“舍身报国”夏完淳

二、多项选择题

l.ACD 2.BCD 3.ABC4.BD 5.ABD

二、简答题

1.在文艺思想方面,郭沫若同时受到西方的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影响,而以前者为主,形成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文艺观。其主要特征是尊崇自我,偏重主观;强调创作要有天才、灵感、内心激情等。这种强调自我表现的主情主义文学见解,正是他本时期个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2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它们常为正直的主人公报国无门而浩叹,而不平,又常常流露出对畸形社会的憎恶,对拜金主义等世态的鄙薄。这些小说体现着他的主情主义的创作特色。他的小说大都充满了浪漫的情调,邈远的意趣,人物生活的艰辛与内心的激情奇特地凝为一体,形成了一种开阔、独特的格调。他笔下自然的种种景色,人物的种种情愫,也往往被涂上一层诗的色彩,富于抒情性。

3.《女神》是“五四”狂飚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燃烧着对一切旧秩序、旧传统、旧礼教的大胆否定和无情诅咒,海啸般地呼喊着创造与光明,民主与进步,因而激动了、鼓舞了整整一代人。郭沫若用他的诗歌热烈地呼唤着新社会,希望导致光明的到来。

4.《女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理想主义强光照亮了诗集中大部分的诗作。①《女神》采用了内在情感强化、极化以及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②在想象方式上则具有想落天外的奇特想象,与本来形态相距极远或改变性的极度夸张。③在形象描绘方式上则充满了昂奋腾越的音调,浓烈瑰丽的色彩,恢宏勇猛的形象,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④在语言方面,也具有华赡丰美的特点。

5.郭沫若抗战时期的几部历史剧,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历史生活画面。而贯穿在其中的,则是善与恶、忠与奸、美与丑的形态各异的斗争,充满了磅礴的正气,充满了历史的悲剧精神。《棠棣之花》、《南冠草》、《屈原》的共同点是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是郭沫若历史剧的另一思想特色。《高渐离》则歌颂了主人公为了反抗黑暗暴政不惜牺牲个人性命的英勇气概,从而宣扬了“除掉暴君”的革命思想。

6.郭沫若善于发掘历史的悲剧精神,以正义力量对垂死力量的对比悬殊的勇敢抗争及其过程中身历的磨难与痛苦,或严峻的两难处境,来创造浓郁的悲剧情境,从中展示正义人物人和与道义的美。其主人公又都与争取社会进步的斗争紧密联系着,他们的失败或毁灭,虽也使人悲苦,但绝不意味着消沉,而是激发人们的正气,推动他们去进行新的斗争。这些历史剧充满着悲壮的情绪,呈现出一种肃穆的崇高美,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的新进展。

四、分析、论述题 1.《女神》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方面:①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个性主义是郭沫若前期的主导思想,在文学上,他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代表当时觉醒的青年一代发出要求个性彻底解放的强烈呼声。《天狗》中“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②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女神》诞生之时的中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黑暗的现实,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凤凰涅槃》传达出一个古老民族觉醒之时深刻的悲愤。诗人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歌唱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创造精神。对20世纪科学文明和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进行了歌唱。③爱国情思的抒发。《女神》时代的郭沫若,身居异国,感于祖国的贫弱落后,列强的虎视眈眈,常常怀着忧国的情思。这种爱国的情思就如千尺飞流奔涌在他的大部分诗作中。《炉中煤》把祖国喻为心爱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狂烧的煤块,感情真挚而强烈。

2.《女神》的精神,是“五四”时期勃发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的典型体现。它把“五四”激起的社会改革的热情烧得更旺。《女神》的叛逆的歌声,有如疾雷破山,对当时停滞、死寂的旧中国实是一次强烈的冲击;它的理想的光芒,又有如电光耀眼,启示人们去缔造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灿烂的崭新社会。

《女神》的意义,还在于它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在诗的形式上,作者反对并冲决一切旧形式的桎梏,主张形式应“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诗人决定让内在的感情波澜自由支配诗行。诗行可以长到十几字,也可短到二三字;有数百行长诗,也有短到三行的《鸣蝉》。诗人觅到了与内在感情和谐一致的全新形式,创立了多样的自由的诗形,从而为新诗发展提供了艺术体现的多种可能性。《女神》以博大魁伟的思想内涵和全然新创的诗歌形式,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诗歌史上掀起了一场大革命。

3.《屈原》在一场正义与邪恶的决战中全力塑造了屈原的崇高形象。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卓有远见的政治家,也是古代的一个人文主义者。面对秦国的步步进逼,他从祖国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和政治主张,面斥秦使张仪的阴谋。受到陷害后的屈原从申述、规劝转而抗争,处处表现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而把个人的安危、进退、荣辱完全置于度外。被关进东皇太一庙后,屈原也不向淫威和死亡屈服。在“雷电颂”中,他希望自己的生命与自然同化,把一切黑暗的势力摧毁。这时的屈原已融聚了作者的理想而成为光明的化身、力量的化身,其性格发展到了顶点。最后屈原为卫士所救,潜到汉北,以图再起。这种处理显然寄托着作者希望正义的力量不被杀绝而能因风而生的愿望。郭沫若塑造的屈原形象,是反抗强权、捍卫民族利益的志士形象,在当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小说和诗歌》重点内容提要 1.简述“问题小说”。2.简述“乡土文学”。

3.为什么说叶绍钧是“教育小说家”? 4.简析朱自清散文创作特色。5.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6.简析闻一多“三美”理论。7.简析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是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

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独幕话剧是,作于。3.刘半农被誉为,他的代表诗集是。

4.沈尹默的被认为是“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美德的”佳作。5.周作人的借助象征手法表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广受好评。6.陈衡哲的代表作是。

7.康白情的代表作是,俞平伯的交织着新思潮的哲理与旧文学的意象,既有对理想的憧憬,也不无自身的彷徨。

8.“五四”时期有两大文学现象与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家关系密切,一是热,二是的崛起。

9.“问题小说”热的出现,与在理论上的阐释分不开。10.“问题小说”的出现,间接受到过当时作过较多介绍的易卜生的和有“提出问题的文学”之称的的影响。

11.“乡土文学”的出现溯源于的。

12.形成了“五四”时期最早的小说流派,对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也有长远的影响。13.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刊物,是由文学研究会诗人、、主持的。该会8位诗人的诗合集从内容到形式代表着一种平实的诗风。

14.瞿秋白20年代初写的和,向国人报告社会主义苏联建国初期的情况,被视为现代的滥觞。瞿秋白在30年代还写有杂文集,见解深刻独特,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15.创造社作家张资平带有自传性的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16.女作家冯沉君的代表作与表现了毅然向传统挑战的精神历程。17.被鲁迅赞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18.20年代中期与冰心齐名的“闺秀派”作家是,她的代表作有散文集和自传体长篇小说。

19.是新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散文(杂文)刊物。

20《语丝》的作者队伍大致可分两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的小品,以鲁迅为代表的的杂文。

21.林语堂“五四”以后潜入鼓吹幽默、抒写性灵一路,由的偏锋成为的主帅。

22.新月派诗人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主张,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23.女作家凌叔华的代表作有、等,风格清新、优雅、透逸,别具一格。

24.丁西林的在初期的剧坛上独树一帜,代表作、。

25.新月派中人还曾积极提倡将“写意”的传统戏曲与“写实”的外国话剧结合起来的。

26.以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此外还有、、等诗人。27.胡适的《尝试集》是体大解放理论指导下的认真实践。

28.田亚梅女士是胡适的独幕剧中的主人公,这部话剧是胡适介绍挪威作家的副产品。

29.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对的倡导与创作。30.叶绍钧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和最有成就的。

31.是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曾被茅盾赞誉为“扛鼎之作”。32.叶绍钧的《多收了三五斗》反映30年代初的畸形社会现实,是当时**的农村的一幅灰色剪影。

33.在童话创作上是现代中国的开山,著有童话作品集和等。34.、、的交织融合构成了许地山初期小说倾向于浪漫主义的三个主要因素。

35.标志着许地山走上切实沉着的现实主义创作大道的,是他1934年发表的和1940年发表的。

36.许地山唯一的一部散文集是。37.是《空山灵雨》的基本内容。

38.王统照1922年创作的,是新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39.1927年发表的及稍后的代表了20年代后期王统照的艺术转向:从“问题小说”步入。

40.发表于1933年的是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41.标志着王统照从早期的象征趋向写实的重大转变的作品是。42.冰心“爱的三部曲”是、和。

43.冰心诗的主要内容是对、与的讴歌。44.冰心1926年出版了散文集。

45.朱自清的长诗是最早的抒情长诗之一,带有朱自清当时遵奉的的思想投影。

46.庐隐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

47.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了女大学生们的生活。

48.庐隐的小说基调,深受和的影响,低沉郁闷、悲戚哀愁。49.郁达夫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50.1927年发表的与1928年发表的,形成郁达夫创作路向的转折。51.郁达夫的小说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的哀怨。

52.郁达夫小说大多带有的色彩,在相当多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个人出身、经历、个性乃至相貌的投影。

53.闻一多是前期的重要代表和理论的奠基者。

54.闻一多的新诗创作主要集中在间,诗集只有两部:和。55.闻一多诗论的核心是讲究诗的,即、、。56.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是、。

57.在冯文炳早期的小说创作集中,表现出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乡民命运的同情。

58.阿毛姑娘是废名小说的主人公。

59.废名小说在以鲁迅为代表的乡土文学的写作路径之外,开辟了的别一支派,为中国现代、作出了独到贡献,对后起的有直接影响。

60.民间艺人陈老爹,是废名小说里的人物。61.冯至在诗坛上确立地位的第一部诗集是。62.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代表作有、和。63.冯至的是中国十四行诗成熟的标志。

64.冯至1943年写成了中篇历史小说,具有深广的历史文化内涵。65.是李金发在国内最早发表的一首诗作。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最早发表白话新文学作品的刊物是()

A《新潮》B《少年中国》C《小说月报》D《新青年》 2.谁被称为“平民诗人”?()

A.胡适B.刘半农C.俞平伯D.康白情

3.张资平的哪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A《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B.《冲积期化石》C《梅岭之春》D.《木马》

4.谁被鲁迅赞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A.冯至B.戴望舒C.徐志摩D.俞平伯 5.《草儿》是哪位新诗人的作品集?()A.胡适B.刘半农C.康白情D.俞平伯 6.《冬夜》是哪位新诗人的作品集?()A.胡适B.刘半农C.康白情D.俞平伯

7.哪位诗人的《蕙的风》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抗与对纯真爱情的热烈追求?()

A.汪静之B.冯雪峰C.潘漠华D.应修人 8.散文集《绿天》是谁的代表作?()A.陈衡哲B.苏雪林C.凌叔华D.冰心 9《草莽集》的作者是,()

A.朱湘B.孙大雨C.饶孟侃D.陈梦家 10.“五四”女作家中,谁的小说受到英国浪漫主义女作家曼殊菲尔的影响较大?()

A.陈衡哲B.苏雪林C.凌叔华D.冰心

11.哪位戏剧家的世态讽刺剧在初期剧坛上独树一帜?()A.田汉B.欧阳予倩C.丁西林D.洪深

12.曾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的是叶绍钧的()A.《倪焕之》B.《多收了三五斗》C.《夜》D.《潘先生在难中》 13.下列作家中,谁的作品以其异域色彩而引人注目?()A.王统照B.彭家煌C.台静农D.许地山

14.王统照创作的新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之一是()A.《黄昏》B.《一叶》C.《春华》D.《双清》

15.受爱尔兰象征主义诗人叶芝影响较大的新文学小说家是()A.王统照B.许地山C.庐隐D.叶圣陶

16.下列哪部作品标志着王统照从早期的写实趋向象征的重大转变?()

A.《春桃》B.《一叶》C.《山雨》D.《沉船》

17.庐隐的《海滨故人》是在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哪些人生活的作品?()

A.知识女性B.新女性C.女大学生D.大学生

18.深受中国古典言情小说和“婉约派”诗词影响的女作家是()A.凌叔华B.陈衡哲C.冰心D.庐隐

19.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哪位诗人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

A.闻一多B.徐志摩C.李金发D.冯至

20.表现程小林与史琴子、细竹之间情与爱,堪称诗化小说的代表作的是废名的()

A.《桃园》B.《桥》C.《竹林的故事》D.《河上柳》 21.哪种诗的创作是冯至20年代对中国新诗发展所作的独到贡献?()

A.叙事诗B.抒情诗C.新格律诗D.象征诗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作家属于《新潮》作家群的有()A.杨振声B.许地山C.俞平伯D.罗家伦 2.下列属于20年代“问题小说”作家的有()A.冰心B.庐隐C.叶绍钧D.台静农 3.下列属于20年代“乡土小说”作家的有()A.彭家煌B.许地山C.鲁彦D.许杰 4.《诗》月刊的创办人有()

A.郑振铎B.叶圣陶C.刘延陵D.朱自清

5.下列社团中,赞同文学研究会“为人生”主张的有()A.民众戏剧社B.南国社C.上海戏剧协社D.弥洒社 6.下列作品属于社会问题剧的有()A.《幽兰女士》B.《获虎之夜》C.《赵阎王》D.《泼妇》 7.下列作品属于浪漫剧的有()A.《琳丽》B.《咖啡店之一夜》C.《少奶奶的扇子》D.《获虎之夜》 8.下列作品属于湖畔诗派的有()A.《湖畔》B.《昨日之歌》C.《蕙的风》D.《春的歌集》 9.以下作品为自传体形式的有()A.《棘心》B.《冲积期化石》C.《漂流三部曲》D.《倪焕之》 10.新月诗派的理论主张有()A.诗体大解放B.理论节制感情

C.追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D.借鉴欧美格律诗体

11.朱湘的作品有()A.《草莽集》B.《王娇》C.《北游及其他》D.《永言集》 12.丁西林的世态讽刺剧有()A.《兵变》B.《一只马蜂》C.《幽兰女士》D.《压迫》 13.象征诗派的诗集有()A.《微雨》B.《红纱灯》C.《圣母像前》D.《旅心》

14.周作人曾在哪些社团(刊物)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A.《新潮》B.《语丝》C.文学研究会D.《论语》 15.属于王统照前期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有()A.惜官B.春桃C.尚洁D.加陵 16.王统照的长篇小说有()A.《黄昏》B.《山雨》C.《倪焕之》D.《春华》 17.构成冰心小说创作“爱的三部曲”的作品有()A.《超人》B《烦闷》C.《分》D.《悟》 18.“小诗”派的作者有()

A.冰心B.徐志摩C.徐玉诺D.宗白华 19.冰心的散文集有()A.《寄小读者》B.《绿天》C.《往事》D.《春水》 20.庐隐创作的长篇小说有()A.《归雁》B.《女人的心》C.《象牙戒指》D.《玫瑰的刺》 21.标志着郁达夫创作路向转变的作品是()A.《过去》B.《春风沉醉的晚上》C.《迷羊》D.《采石矶》 22.徐志摩的诗集有()A.《翡冷翠的一夜》B.《猛虎集》C.《云游集》D.《红烛》 23.徐志摩的散文集有()A.《落叶》B.《巴黎鳞爪》C.《自剖》D.《卞昆岗》 24.废名(冯文炳)创作的短篇小说有()A.《竹林的故事》B.《桃园》C.《桥》D.《浣衣母》 25.冯文炳的作品较多受到下列哪些作家的影响?()

A.托马斯•哈代B.乔治•艾略特C.陶渊明D.曼斯菲尔德 26.冯至20年代的叙事诗作品有()A.《帏幔》B.《蚕马》C.《吹箫人的故事》D.《王娇》 27.“五四”时期,属于开创性的叙事长诗作品有()A.《王娇》B.《十五娘》C.《蚕马》D.《帏幔》 28.李金发的诗集有()A.《微雨》B.《红纱灯》C.《为幸福而歌》D.《食客与凶年》

四、名词解释

1.问题小说2.乡土文学3.语丝文体4.美文5.小诗6.零余者7.“三美”理论

五、简答、论述题

1.简析文学研究会的“问题小说”热产生的原因、特点及缺失。2.简析“乡土文学”产生的原因、特点。3.简析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特色。4.简析创造社作家的创作特色。

5.简析新月诗派对中国新诗的贡献。6.简述象征诗派的艺术追求。

7.分析“五四”文学的基本特色。8.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艺术形式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9.简析周作人对“美文”的贡献。

10.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11.简析叶绍钧“教育小说”的思想内容与成就。12.分析倪焕之形象及其意义。

13.分析叶绍钧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和风格。14.简析许地山小说的浪漫主义倾向。

15.简析许地山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16.简析冰心“问题小说”创作的发展过程。17.分析评价冰心创作中“爱的哲学”的内容。18.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19.简述庐隐《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20.试析郁达夫小说的思想内容。21.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22.评价郁达夫小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23.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24.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及其创作实践。25.简析徐志摩前期诗集的思想。26.分析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27.简析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

28.简析冯至的诗集《十四行集》的思想内容。

第五篇: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一)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红日》的作者是();《红旗谱》的作者是();《红岩》的 作者是()、;《青春之歌》的作者是()。、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随想录》的作者是();《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回答》的作者是();《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谢惠敏是小说《 》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 》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 》中的人物。、《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A、自信

B、能力强 C、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A、杨朔

B、秦牧 C、刘白羽

D、周涛、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

A、《“锻炼锻炼”》

B、《小二黑结婚》 C、《三里湾》

D、《套不住的手》

4、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

A、鲁迅

B、沈从文 C、巴金

D、老舍、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A、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公刘的《哎,大森林》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 5 分)、“三突出”创作原则 2、伤痕文学 3、朦胧诗 4、先锋文学

四、简答题(28 分,每小题 7 分)

1、简析《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简析《创业史》中粱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简述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以《文化苦旅》为例,简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五、论述题(22 分)

在当代文学史中,你最感兴趣的作品是哪部或哪些,谈谈感兴趣的理由。(请结合作家 作品来谈)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一)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 分,每空 1 分)、吴强;梁斌;罗广斌;杨益言;杨沫、《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灯记》、巴金;史铁生;北岛;舒婷 4、班主任;爸爸爸;烦恼人生 5、残雪;刘震云; 王安忆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C 2、B 3、A 4、B 5、D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 5 分)、“三突出”是“文革”中被推崇为“无产阶级创作必须遵行”的创作原则。(1 分)这一原则的规范性说法经姚文元修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1 分)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1 分);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1 分)

。” “三突出”创作原则是新中国文艺极左倾向走向极致的产物。(1 分)、“伤痕文学”是经历了文革十年浩劫后最先出现的文学现象。伤痕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写社会伤痕和人们的心灵伤痕。十年**所造成的中国社会的悲剧,是一桩牵动亿万人心的巨大社会事件,不能不首先引起作家的深切关注;文革的切肤之痛,积郁十年的愤懑,人民所遭受的折磨和进行的痛苦挣扎,不能不要求文学优先表达。(2 分)代表作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3 分)、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2 分)、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2 分)

三、简答题(28 分,每小题 7 分)、《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2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3 分)《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 分)、粱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粱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地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2 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粱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2 分)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3 分)、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5 分)、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突破了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而是将游历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显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凭借山水风物以探求和透视民族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人生真谛,反省民族文化和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因此,他笔下的山水并不仅仅是自然山水,更是人文山水。比如《道士塔》、《阳关雪》。在其笔下,许多风景名胜或镌刻着历史名人

印迹的文化场所,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符号,成为承载厚重的文化内涵的物象。(5 分)在艺术技法上,其散文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理性思考的深厚凝重与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的有机交融,体现出一种大散文的风范。(2 分)

五、论述题(22 分)

略。

【评分标准】 A、没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扣 5 - 10 分)B、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 2 - 5 分)C、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 3 分)D、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 2 分)E、有错别字或病句。(扣 1 分,扣分最多不超过 2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二)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三红一青一创”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部 小说,它们的作者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志是著名老作家 ____ 的科技报告文学作品 _______。、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出现了___ 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双桅船》的作者是___ ;《一代人》的作者是___ ;《迷途》的作者是___。、《春之声》的作者是___ ;《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___ ;《一地鸡毛》的作者是___ ;《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___。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

1、在第一批的“八个样板戏”中,唯一的一个“交响音乐”是()。

A、《红灯记》

B、《白毛女》 C、《沙家浜》

D、《龙江颂》、1950 年以后,赵树理最具“问题小说”特征的作品是()。

A、《小二黑结婚》

B、《“锻炼锻炼”》 C、《三里湾》

D、《套 不住的手》

3、对汪曾祺散文化小说创作产生过较大影响的作家主要是()。

A、鲁迅

B、沈从文 C、巴金

D、老舍

4、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A、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公刘的《哎,大森林》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郭路生的《相信未来》、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

A、杨朔

B、秦牧 C、史铁生

D、周涛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 5 分)、《茶馆》 2、革命样板戏 3、新写实小说 4、先锋文学

三、简答题(28 分,每小题 7 分)

1、简析《创业史》中粱三老汉这一人物形象。、朦胧诗在诗学与诗美上与传统诗歌相比,有什么不同和创新?、简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4、寻根小说的“根”指什么,这类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22 分)

在当代文学史中,你对哪位作家最有兴趣,谈谈感兴趣的理由。(要结合作家的具体作品来说明)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二)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10 分,每空 1 分)、《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吴强、罗广斌、粱斌、杨沫、徐迟;《歌德巴赫猜想》 3、刘索拉; 4、食指;舒婷;顾城;北岛、王蒙;残雪;刘震云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C 2、B 3、B 4、D 5、A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题 5 分)、《茶馆》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的精品,它不仅是老舍戏剧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艺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2 分)《茶馆》的艺术构思很独特,它的重要特征表现为使用了“反描法”、“侧面透露法”以及“人像展览式”方法。在艺术结构上则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3 分)、革命样板戏是建国后一体化文学体制下戏曲革命化的极端产物。(1 分)代表剧目有《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海港》等。(1 分)革命样板戏的创作理论集中体现了一元化的毛泽东革命文艺路线、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三突出等基本原则。(2 分)革命样板戏虽然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也直接导致了文革文艺千部一曲、千人一面的机械复制现象,从而基本上阉割了艺术创造的生命力,直接阻碍和破坏了新中国文学和文艺的 发展。(1 分)、新写实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2 分)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2 分)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1 分)、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2 分)

四、简答题(28 分,每题 7 分)、粱三老汉是《创业史》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在旧社会他经历了发家成梦的辛酸史,解放后他凭直觉感激新社会给他带来新的希望,但这希望仅仅是做一个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作为背负着几千年私有观念的小生产者,他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当粱生宝不愿听从他的安排而组织起互助组时,他便自发地反对集体事业,同妻子大吵,发泄对儿子地不满,暴露了自私、落后、狭隘、保守地小生产者意识。(2 分)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地品质。土地的获得,痛苦的回忆,以及父子之情,使他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粱生宝及其所从事的事业。(2 分)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从这个形象的塑造中,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粱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典型意义。(3 分)、作为新思潮的朦胧诗,它以迥异于传统的现代诗歌艺术,打破了1949 年以后诗歌创作逐渐形成的自我封闭的艺术僵局,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特征。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等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他们的作品尽管在个体风格上不尽相同,但在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上都有着大致相同的特征。他们以现代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对现实的理性思索和自我心灵的反思寻觅中,塑造了一代人整体自我形象:觉醒、独立、思考、追求。他们呼唤人道主义和人性的复归,带有浓郁的英雄主义色彩和强烈的精英意识,在迷惘感伤的诗情中,建构起了属于自己的诗学主题。(4 分)在诗歌创作艺术上,朦胧诗人摒弃了当代诗歌的直白、滥情的统一模式。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艺术手法,在意象的凝聚组合和时空转换中,将深挚而多层次的情感寓于象征的暗示之中,从而创造出繁复的意象群落和以象征为中心的表现模式,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

想象空间。同时注重对直觉印象的捕捉,以情感逻辑代替事物的客观逻辑,以主观真实代替客观现实,使诗歌深具现代主义的色彩。(3 分)、讲真话,抒真情,袒露赤子之心,勇敢探求真理,是贯穿于《随想录》整部书的总主题。(2 分)在《随想录》中,巴金对史无前例的文革进行了愤怒的揭露,痛彻的控诉和深沉的思考,提出应该给这场空前的历史大悲剧做总结。《随想录》正是从一个侧面对这场民族性灾难的残酷现实作了深刻再现,真实记录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在这场浩劫中的心灵轨迹。巴金的反思究其实际尚不止于文革,其思想的触角和批判的锋芒还伸向了文革之前的十七年。(2 分)《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是其中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像很多文革受害者那样,简单的把一切责任都推向了四人帮,因而认为粉碎四人帮就解决了所有问题。(2 分)与坚持讲真话相适应,巴金在艺术上追求的是朴实无华,自然天成。(1 分)寻根文学的根一是指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3 分)主要作家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王安忆的《小鲍庄》等。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在于: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询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4 分)

五、论述题(22 分)

略。

【评分标准】

A、没有新颖独特的立意。(扣 5 - 10 分)

B、论述不正确或不深入。(扣 2 - 5 分)

C、举例不具体或不恰当。(扣 3 分)

D、文字欠优美或不流畅。(扣 2 分)

E、有错别字或病句。(扣 1 分,扣分最多不超过 2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三)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8O 年代小说历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七个发展阶段。

2、《创业史》的作者是 ___ ;林道静是小说 ____ 里的主要人物,此书作者是()。、“三突出”原则是指___、___、___。、《随想录》的作者是___ ;《文化苦旅》的作者是___ ;《回答》的作者是 ___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谢惠敏是小说《 》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 》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 》中的人物。

二、单项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创作于“文革”时期,并曾以手抄本形式被秘密传诵的诗作是()。

A、绿原的《重读 < 圣经 > 》 B、郭路生的《相信未来》

C、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D、公刘的《哎,大森林》、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

A、杨朔

B、秦牧 C、史铁生

D、周涛、《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刘世吾“就那么回事”的口头禅,主要说明他()。

A、自信

B、能力强 C、自以为看穿世事,不思进取

D、看不惯社会的许多现象、话剧《茶馆》的结构方式是()。

A、冰糖葫芦式

B、一人一事式 C、人像展览式

D、锁闭式、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

A、新写实小说

B、寻根小说 C、新历史小说

D、先锋小说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题 5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三红一青 3、朦胧诗 4、文化散文

四、简答题(28 分,每题 7 分)

1、简述老舍《茶馆》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2、简述寻根小说的寻根指向和寻根意识。、简析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征。、简析《我与地坛》的主题意蕴。

五、论述题(22 分)

巴金《随想录》的思想特色。

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

(三)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20 分,每空 1 分)、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2、柳青;《青春之歌》;杨沫。3、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4、巴金;余秋雨;北岛;舒婷。5、《班主任》;《爸爸爸》;《烦恼人生》。

二、选择题(10 分,每题 2 分)、B 2、B 3、C 4、C 5、D

三、名词解释(20 分,每题 5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来源于苏联。1953 年 9 月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将其确定为我国文艺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2 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二是艺术描写地真实性;三是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3 分)、三红一青是指《红日》、《红岩》、《红旗谱》及《青春之歌》这四部作品。(2 分)这些文学作品都是以 1919 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生活为题材,并且在主流意识形态关于这段历史“本质规律”的规范性理论指导下,按照主流文学话语的创作规范叙述这段历史生活的。(2 分)这些小说具有鲜明的形态特征——革命史诗性,并呈现出高度同一性的审美形态。(1 分)、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2 分)、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 80 年代后期至 90 年代初期,是90 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1 分)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2 分)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2 分),四、简答题(28 分,每题 7 分)、《茶馆》是老舍 1957 年创作的话剧杰作。作品借北京城里一名为裕泰的茶馆在三个时期(清末 1898 初秋;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 45 年抗战结束,内战爆发前夕)的变化,来表现 19 世纪末以后半个世纪中国的历史变迁。(3 分)在剧本中老舍采用了富于对比色彩的“人像展览”,穿插了喜剧元

素,以充分表现特定时代社会的黑暗残酷与荒谬丑恶,从而有效地拓展了戏剧内涵的历史容量。《茶馆》形神兼备的戏剧对白,也充分现实了老舍深厚的语言功力。(3 分)《茶馆》对中国后来的话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分)、从寻根文学作品和理论中可以发现,文化寻根有两种指向:一是寻中国文化历史之源,如楚文化、吴越文化、秦文化、晋文化等;二是寻民族文化心理之源,如儒、释、道。(3 分)而寻根意识大致包括三方面:一是对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肯定性的文化价值(如阿城的《棋王》);二是发掘当代社会心理中存在的传统文化积淀,批判其否定性的传统文化因素(如韩少功的《爸爸爸》);三是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想象历史或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力的精神源泉如郑万隆的《老棒子酒馆》。(4 分)、新写实小说的作者大多具有反英雄、反典型的意识,他们力图表现普通人物、下层人物的普遍卑微的生活,但拥有着原动的活泼的生命力。他们所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普通人物都可能经历或遭遇的东西,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盆、人情世故、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在新写实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 分)新写实小说与以往的写实小说的最大的一个区别是作家审美态度的客观化,追求生活的原色魅力。新写实在叙事时多以非典型的、无必然联系的“生活流”的写作方式为主,让人物、事件、场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自然而然的展现、于是,在新写实小说中,既无骇人听闻的事件,也无大义凛然的英雄,更无戏剧性的矛盾冲突,通常是用人物的心理体验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折射现实的存在。作家尽量将自己的倾向性和价值取向隐藏,力图避免创作主体的思想情感对生活原相的过度干预。于是,新写实小说往往不存在一个贯穿于故事始终的中心情节,而多半是由一些散落的琐碎故事拼合而成的。(5 分)、《我与地坛》回顾了史铁生残疾后的心路历程,地坛以其生生不息的自然真意,使史铁生超越了生死,感悟了母亲的苦难与伟大,其流露出来的生命意识和超越意识净化着我们被尘世遮蔽的心灵。(需展开论述)(7 分)

五、论述题(22 分)

略。

下载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四章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四章中国当代文学史第四章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三个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新时期(1976——至今)。 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7.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当代文学开始。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一次团......

    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书目

    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阅读书目 短篇小说: 《正月》孙犁、《登记》赵树理、《科尔沁草原的人们》玛拉沁夫、《晌午》秦兆阳、《粮秣主任》丁玲、《老水牛爷爷》峻青、《堰河边》......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中国当代文学: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生发展于中国大陆的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文学。(时间、地域、性质) 2、文学思潮:指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地域内形成......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绪论: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分散期和发展概况 网络文学、电子传媒时代对印刷时代的颠覆——媒介即信息 一、源流:由现代文学而来(启蒙的文学心态——反侵略,救......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 现代文学的转向(转换时期的文学,延安文艺座谈会) 三,文艺批判运动 四百花文学 第二章转换时期的小说(农村小说,赵树理。孙犁。丁玲和周立波。柳......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1 、《红日》的作者是 ;《红旗谱》的作者是 ;《红岩》的 作者是 、 ;《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2 、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

    中国当代文学史试题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 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 1 、《红日》的作者是 ;《红旗谱》的作者是 ;《红岩》的 作者是 、 ;《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 2 、 八大样板戏中的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