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读书教学设计
《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让培根教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读书方法吧。
二、授新:
1、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3、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4、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
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6、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7、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归纳说理、举例论证。
8、作者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9、文中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三、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为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
在句式上多用排比,使说理论证更充分有力;用比喻论证是论证更加形象透彻;语言精辟,句句经典。
二次备课
第二篇:《谈读书》教学设计
《谈读书》教学设计14篇
《谈读书》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能理解和背诵关于读书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会圈点勾画和做读书卡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运用信息和质疑问难的能力。
4、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概括和品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主要内容,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概括能力和品鉴能力。
教学难点:
对作者富有哲理性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谈话式为主
教学过程:
一、故事铺引
二、个性阅读
1、师生互读,并稍做点评。
2、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
思考回答:本文主要论述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三、品读深究:
再次浏览课文,要求学生:勾画你最喜欢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或者你不喜欢的句子,简述理由。
同时通过谈话、质疑,引领学生生成、完成所提出的相关问题:(问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而定)
四、实力做证
1、给同学写卡片
2、朗读:
男生:读书足以怡情,我要读好书;读书足以傅彩,我要读好书;读书足以长才,我要读好书。
女生:读史使人明智,我要好读书;读诗使人灵秀,我要好读书;数学使人周密,我要好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2
一、课文内容分析
《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第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常”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最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绝对”的意思。“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课文配有古人席地而坐,手执竹简展卷苦读的插图,和文章主题相互呼应。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好处已经有所体会,能对“读书明智”达成共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等方法,关注古今异义,来理解文意。此外,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方面,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关键词的方法,实现对语文要素的落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推荐,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吗?谁能为大家简单讲一讲?(生讲述故事)
2.我们从故事中能够看到古人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请大家齐读课题《古人谈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示文体,明确学法
1.本课是文言文,由三个部分组成。今天,我们就先去学习前两部分。
2.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学习。
(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一)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前两则,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前两则,学生之间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关注“诲”、“识”、“耻”、“矣”、“岂”的读音。重点关注多音字“识”,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
(二)读通语句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在老师停顿的地方,用“/”作标记。
特别提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2.自己练习读通语句。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环节,关注多音字的字音,落实判断字音的方法。读通语句环节,关注对“听”的要求,落实边听边画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体现了读书训练的.梯度。]
四、再读课文,读懂读深
(一)读懂文意
1.自读课文,试着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前两则的意思。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
2.小组合作,互促解疑。
3.全班交流,师指导学生读懂文意。
第一则重点关注: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点“耻”:以……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点“知”:前面几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通“智”,表示智慧。(渗透学法:在理解字意的时候,要根据这个字所在的语言环境来判断。)
(3)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点“厌”:满足。(渗透学法:文言文中,要特别注意古今义区别较大的字。)
第二则重点关注: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要点“漫浪诵读”:猜一猜,怎样读叫做“漫浪诵读”?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要点“急”:出示“急”在字典中的意思:①想要马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②使着急。③形容发怒、急躁。④很快而且猛烈,急促。⑤急迫、紧急。⑥紧急严重的事情。⑦对大家的事或别人的困难,赶着帮助。请同学们讨论,选择“急”在本课中的正确意思。(渗透学法:“急”在古文中表示重要,而现在常用的意识是着急。在学习时,这种古今义差别大的字要特别注意。)
4.读课文。文意都读懂了,读的时候,要读出语气。
(二)读深道理
1.读完第一则,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来介绍读书的?
预设:1.谦虚2.求实3.勤奋
板书:(一)1.谦虚2.求实3.勤奋
2.读完第二则,交流“三到”读书法。为什么要把“心到”放在最前面?谈谈自己在平时有没有做到这三点。
预设:做到了。追问:有什么好处能分享吗?
预设:没有做到。追问:今后打算怎么做?
板书:(二)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设计意图:读通文意环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关注并落实了古今义差别较大字的学习方法,巩固并增强了借助注释理解字意、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能力。读深道理环节,进一步探讨这两部分所蕴含的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学生有生长点。同时训练学生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3.读课文。道理明白了,再读课文,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交流分享,拓展延伸
1.学习了前两则,你有什么收获?
2.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则,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回顾学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言文的第三则。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步骤是什么?(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二、学法迁移,自主实践
(一)同桌互助,读准读通
1.出示学习提示。
读准: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
读通:与同桌一起读课文,针对停顿不一样的地方进行讨论。
有问题记录下来,全班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知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设计意图:学生学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教师只在难点之处进行指点,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二)小组探究,读懂读深
1.出示学习提示。
读懂:借助学习第一、二则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读懂文意。遇到困难,记录下来,小组内互相解疑。
读深:小组内用简要的话说一说曾国藩的读书要诀,并提炼出关键词。
2.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读懂”。
重点关注:
(1)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断”:猜想“断”的意思,再查字典印证。
(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河伯观海》”、“《井蛙窥天》”的故事。
4.小组汇报“读深”。
(1)曾国藩的读书要诀是什么?
总结并板书:有志有识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预设: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曾国藩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预设: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
(4)所以作者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三点很重要。
5.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学法迁移,通过学习提示以及问题引导,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做降低了文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夯实基础,认真写字
1.出示本课9个生字,观察并提出最需要指导的生字,全班交流书写要点。
预设:
窥:上半部分“穴”的捺变成点,要写的扁而宽。左下部分“夫”的捺变成点。右下部分“见”的撇要写舒展,穿插到“夫”的下面。
缺:右半部分“夬”稍长于左半部分“缶”。“夬”字撇的收笔要在“缶”字的下面。
2.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已经上五年级了,有一定的写字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抓住学生写字时的难点进行点拨和指导。]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链接曾国藩的资料。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自幼勤奋好学,6岁时入私塾读书,14岁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突出。23岁中举,后考取进士,供职翰林院。曾国藩博学多才,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以《家书》(即《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所设计内容比较广泛,在平淡家常中含真是良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拓展读书名言。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曾国藩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
五、再次读文,读书明智
同学们,就像我们学到的,读书能让我们明智,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许多同学都爱读书,特别好。有的同学可能在读书的时候做的还不够,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定能感受到书籍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在古文的诵读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吧。齐诵《古人谈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品析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品析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同学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师生共同合作学习,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三、再读课文,品析探究
1、找出喜欢的句子,交流阅读体会。
点拨示例:
(1)选段:“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评析:这句话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2)选段:“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
评析:用“野生的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栽”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2、总结论证方法。
四、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1、小结《谈读书》一文中的内容和特点。
2、阅读培根其它随笔中的名言警句,并选取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课堂总结,升华情感
六、布置作业
围绕课堂上谈到的你所感兴趣的话题提取观点,试着给它配上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写一篇议论文。
七、板书设计:
15、短文两篇
谈读书(培根)
1、读书的目的对比论证
2、读书的方法比喻论证
3、读书的作用举例论证
《谈读书》课堂实录
鮀浦中学:谢白雪
教师导入新课:我们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你漫长的读书历程中,你收获了什么?
生:读书使我收获了知识,增长了才干,陶冶了情操!
师:恩很好,读书使这位同学收获了很多,那么书应该怎么读?读书又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思想,一起去感受他那简练有力的`语言!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看看注释,培根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对于培根这个名字我们大家应该不会太陌生,我们听过“知识就是力量”,一起来走进大师!(点击幻灯片),好赶快来读一读课文。我想邀请两位同学来配合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推荐推荐。
(学生推荐同学朗读课文)
(师生共读课文)
师:读得怎样?
生:好!
师:鼓励鼓励!(掌声响起)恩这两位同学读得不错!但有些词语读得还不太准确,我们来巩固巩固!(点击幻灯片)
(生读字词)
师:文章的题目是谈读书,这是一个论题式的题目,那么围绕“读书”文中都谈了哪些内容?
(生沉默)
师:再看看课文吧!
(教师巡视课堂)
师:好,哪位同学来谈谈,你来吧!
生:谈了读书的作用。
师:很好!读书有什么作用?
生:怡情,傅彩,长才。
师:除此之外,还有吗?
(学生沉默,教师面向全班)
生:读书还能塑造人的性格!
师:好!我们来看最后一层,“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生:可以疏通才智。
师:那就是说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很好!
师:文中还谈了哪些内容?
生: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
师:好!板书:1、读书的目的2、读书的方法3、读书的作用
师:第一层讲了读书的目的,是怎么论述的?从哪些方面来谈了读书的目的?读书使人心情愉快,文采好,长才干。还有呢?读书费时过多…
生:还从反面来讲
师:很好,这就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对比论证!
师:接下来讲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还有什么呢?
生:读书与观察要结合。
师:最后指出不同的人对待读书的不同态度,同意吗?
(生齐声回答):同意
师:接下来谈了读书的方法。大家在平时积累了哪些读书的方法?
生:可以通读,选读,精读…
师:恩看看培根是怎么说的?谁来?
生:读书时要有怀疑的态度,对不同的书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师:概括得很好。我们具体来看看。读书时不可故意找刺,不可尽信书,要有不同的读书方法,什么方法?
生:要浏览读,选读,精读
师:文中还提到读书应与什么结合在一起?
生:与讨论,作文结合。
师:好,像老师读这篇文章后,在课堂上与大家讨论,下课要写一写教学反思,这样对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师:最后谈了读书的作用有?
生: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师: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了解了,大家在读这篇文章时,觉得文中的语言怎样?
生:优美
师:不仅这样,它的语言很简练,让我们来品一品。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或最欣赏的句子,谈谈你的理由。(点击幻灯片)
(师巡视)
师:好哪位同学来谈谈?
(一女同学举手)
师:(高兴)你来
生:“读史使人明智…皆成性格”这句话运用排比的方法,写出了各个学科对人性格的作用,很有气势。
师:是的,我们用上一个词来形容:一气呵成:仿佛是作者一口气说出来的,气势非凡!那么他列举这些是为了论证什么?
生: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师:很好,这就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举例论证,
师:它会使说理更有说服力。(点击幻灯片)
师:我们来齐读这句话!
师:谁再来谈?
生:我谈这句话,“读书费时过多…学究故态”我觉得书读太多也不好,成呆子了。
(生笑)
师:是啊,读书总花好多时间,容易养成懒惰的习惯,如果老按书本的来做就成书呆子了。
师:不错的看法。老师挺喜欢这句: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想想在一个温暖的午后,沏一杯青茗,躺在柔软的床头,让阳光温柔地照进屋子,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那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师:品析句子时可以从不同角度、
师:谁再来谈谈?(师指名)
生:我喜欢这句“天生才干…如何修剪移接”它讲了读书可以使我们更好。
师:为什么说天生才干是自然花草?
生:没有修剪
师:那么我们通过读书来修剪移接,就是读书能使我们更完美!文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比喻论证。
师:这样说理更形象易懂。(点击幻灯片)
师:这篇文章几乎每句话都是名言,我们要把它们积累下来!
(生齐读句子)
师:文章围绕“读书”谈了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并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还有排比的修辞方法,使说理清晰,易懂,生动形象。
师:今天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培根随笔中的精彩语句,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共读)
师:关于逆境,美,友谊,培根是这样看的,同学们你们怎么看?跟小组同学互相讨论讨论。
师:在谈时我们应该注意先确立一个观点,加上有力的论据,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师:谁来谈谈?好,你来。
生:我来说说逆境,“逆境对于积极乐观的人来说是垫脚石,对于消极,意志消沉的人来说是绊脚石,就像美国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就是在仓库里发明了该公司的产品的。
师:很好啊,这位同学的观点鲜明,用了事实论据,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生:比喻论证。
师:还有谁?
生:我认为外在美不重要
(生笑)
师:说说理由。
生:我们应通过读书来弥补不足,而不是之注重外在美。
师:是啊,你从文中有了新的认识。再一个同学来
生:我认为友谊是我们一生的宝石,应该珍惜
师:很好,这位同学同样用了比喻论证。
师:大家谈得不错,老师认为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有读书的机会,让我们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回家后,请你围绕我们今天谈的话题,写一篇议论性的文章。
师:好,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谢谢大家!下课!
教学反思
教授完《谈读书》一文后获益良多,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谈读书》一文是英国作家培根的著名随笔,本文短小精悍,但论述范围十分广,语言极其简练,几乎每一句都是名言警句,而且文章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来增强文章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把指导学生品析文章语言以及学习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作为教学重难点,并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再读课文,品析探究
(3)、小结归纳,拓展延伸。
在授课过程中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并通过层次清楚的板书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思路以及明确文章的论证方法,完成了教学任务。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品析语言,总结收获,通过拓展延伸这一环节让学生接触课外的知识,从中找话题谈看法,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考虑初三学生的应试需要,在授课过程适时教给学生答题方法,如在“找话题,谈看法”环节,指导学生应先确立鲜明的观点,再找到有力的论据,并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来完成对话题的论述。这就是议论文考查开放性题型时应注意的应试技巧。在与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不随意否定学生的看法,致力于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教授本课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谈话导入时准备不充分,未能很好创设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热情,“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的开始并不成功,这为后面与学生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情绪增加难度。在整体感知环节条理不太清晰,学生还不能很清楚地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对本文的论证结构也不理解,议论文的基本知识不能得到巩固。虽然本文不是严格的议论文,但属于议论性随笔,有关的知识点应该有所涉及。另外课堂需要有一个点燃激情的台阶,应设计一个问题引起学生讨论,可以是有关读书目的、读书方法或是读书作用等方面的探讨,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并化为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深层次思考。在课堂教学艺术方面,由于未能发挥自身良好状态,与学生的交流较生硬,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我最遗憾的地方。
在反复思考琢磨后,对本课教学设计做出如下调整。为加强学生对文章理解,可在整体感知环节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提纲图来理清文章思路与结构,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品析语言时注意适时指导学生如何朗读,通过朗读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感受作者的精辟见解。在品析语言进入拓展延伸环节时,设计问题来过渡,如“现在社会上流传这种说法,读书根本没用,还不如来学炒股,学习如何赚钱来得实际,同学们如何看待这种说法?”利用课堂的讨论来加深认识,获得启迪。
以上是《谈读书》一课的教学反思,这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上公开课不仅仅会留下宝贵的教学经验,还能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能力。通过参赛,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能站在更高的位置去审视分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并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信念,将为之奋斗一生!感谢汕头市第七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感谢各位老师!
《谈读书》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短文的内容,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二、了解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十七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哲学史上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就一直为英国王室服务,曾当律师和国会会员,担任过掌玺大臣和英国大法官。晚年专心从事学术研究的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化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后集成《人生论》。他的随笔小品说理透彻,会意隽永。雪莱曾评价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有着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三、知识积累检查预习:
1.语音
1、狡黠 “xiá”不能读成“jié”
2、咀嚼 “jǔjué”不能读成“zuǐjiǎo”
3、诘难“nàn”不能读成“nán”
4、滞碍“chì”不能读成“zhì”
5、死抠“kōu”不能读成“qū”
6、豁然“huò”不能读成“huo”
2.字形
1、怡情:“怡”不能写成“移”。
2、傅彩:“彩”不能写成“采”。
3、策划:“划”不能写成“化”或“画”。
4、蒸馏:“馏”不能写成“溜”。
5、辩论:“辩”不能写成“辨”。
6、辨异:“辨”不能写成“辩”。
3.词语
1、藻饰:修饰文辞。
2、狡黠:狡诈。
3、诘难:诘间,为难。
4、滞碍:不通畅。
5、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6、吹毛求疵: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
7、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4.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四、合作交流: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2、分析文章的认证方法。
⑴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⑵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⑶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重点赏析
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例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用比喻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论述语言形象生动。)
例2: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生动形象。用比喻的方法从反面强调好书一定要细细揣摩、深入钻研才能读出味道
(比喻论证:使论说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例3“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射箭……漫步……骑术……,”
七.小结
《谈读书》就读书的问题发表了种种看法,正面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具体的读书方法,同时归纳推断读书的重要作用,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以此鼓舞人们多读书。本文观点丰富,见解独到,但综合全文在倡导读收和从书中获得智慧,并加以运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从谈读书的目的看,读书只以怡情、傅彩,足以长才。“读书补天生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用书之智慧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面观察事情。”这些都论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强调读书与实际的结合。
从论述读书的作用看,作者谈到,“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这些论述人性格和才智方面阐述了读书的巨大作用,旨在鼓励读书。
本文尽管论述到读书多个方面,同时每一句话都表明一个观点,但是都由倡导读书和用读书来统领全文,意旨较为鲜明,体现全文的内在逻辑。
八.作业
九.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事:
(1)名言警句: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读书情有独钟,他写过多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有千古流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儿子,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诗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有劝人们读书要专一,切忌胡思乱想的《怜思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谈读书》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对于课文的阅读,应该以此原则为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允许他们对作者的主张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去补充创新,使学生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成了阅读的主人。从本文看,作者说理透彻,语言精辟,论述的范围又广,几乎一字一个观点,针对随笔的特点,结合本文内容中谈到的读书的目的、作用、方法。于是,我将本文教学定为两个重点目标,即1、感悟语言;2、理清作者的观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学情分析
1、由于本单元是以议论文的体系进行编排,故学生对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重点训练学生对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及作用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2、本课《谈读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培根的作品,说理透彻,语言精辟,鉴于生已有一些读书的经验和关于读书的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文章,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3、树立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读书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精辟而富有哲理的语言。
2、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1、理清作者观点,掌握本文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过程
《谈读书》教学设计6
一、指导思想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想
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三、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渠道(网络、图书馆、家庭藏书……)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都是针对学生搜集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补充。
2.学生将整理后的资料在小组间展示、交流,并进一步补充。
四、学习过程
1.导入新课
[方式一]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方式二」由名人读书故事导入
[方式三〕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2.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③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3.探究《谈读书》主要内容。
(1)整体感知──本文的中心话题“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读书益处:
①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③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在小组讨论之后,让一部分学生在全班陈述讨论结果,老师作点拨补充)
(2)质疑问难
①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②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3)进一步研讨──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老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并模仿这一句式续写几句话。)
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政邨是怎样理解的。
4.快速阅读《不求甚解》,边读边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5.学生自主提出有关的问题,分小组研讨。
①“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②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③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拓展训练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③“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揭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8.探讨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1)《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随意的特点。
(2)《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谈谈自己在学习两篇短文前后的不同感受。
《谈读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时间:
1课时
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具体、简要、可行、可测:
1.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自学指导
明确自学的内容与范围,明确自学的方法,明确自学的要求,明确自学的时间:
1.学会给加点字注音
2.根据意思填词语:
3.了解作者
4.怡情傅彩
(三)自学自测
学生看书、看例题、做测试题,教师巡视。(教师出示问答题或测试题让学生检测自学情况)
测试题:
理清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谈读书的目的。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的.惰、矫、迂。
3、读书与经验互补。
第二部分:谈读书的方法。
1、读书要思考。
2、读书的不同方法。
3、读书与讨论、作文的关系。
第三部分:谈读书的作用(益处)。
1、正面论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2、反面论说读书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四)互动展评
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建议教师预设)
1、听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谈读书的?
2、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请拿起笔来,把你喜欢的语句勾画出来,大声的读一读。
(五)归纳总结
引导归纳,回扣目标:
1.根据作者来谈读书,谈谈学生的读书方法。
2.本文是随笔,没有中心论点。培根围绕“读书”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3.归纳这篇文章的名言警句
(六)当堂训练
分必做题、选做题或思考题。必做题完不成的开小灶,巡视学困生,当堂批改学困生作业,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做到“堂堂清”。
必做题:1.1、探究课文运用的论证方法,体味其表达效果。
(1)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2)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3)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
(4)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选做题:
1、课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
(1)语言精辟,表意透彻、富有智慧,用词简明、含义深刻。
(2)行文灵活,笔法生动,大量运用排比
思考题:
1、古往今来,名人学者遨游书海留下了许多读书名言以激励后之学者。你还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2、你知道哪些名人读书的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佚名
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板书设计:
目的
谈读书方法对比论证
培根比喻论证
教学反思:
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抓住文本重点,这篇课文很有思想价值,特别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愿意读书的人不多,能够读书的人也基本上是被逼的,因此,我把体会文中有关读书名言的句子作为重点之一,让他们通过这一环节,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课前补充的一些读书名言也是为了突出这一重点。因为这是一篇议论文,文体知识也应该是一个重点,我侧重于论证方法的教学。
《谈读书》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积累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
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三)、扫清生字障碍
生字:
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傅()彩吹毛求疵()多音字:
嚼好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五)、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用自己的话总结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读课文,选出你喜欢的语句,说明喜欢的理由并进行简单的赏析。(可以从语言修辞、思想内涵、表达观点、论证方法等方面进行赏析)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1、读书目的读书方法读书作用
2、(1)读书要仔细推敲
(2)对不同的书,要不同地读
(3)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笔记结合起来
3、示例: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评析: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六)、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故事吗?
《谈读书》教学设计9
教学分析
《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谈读书的作用。开篇即以高度概括的格言式语句点题:“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然后从正面加以阐述,要言不繁。接下来话锋一转,从反面指出在求知上可能存在的误区,“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其次,谈读书的方法。他主张对不同的书分别采用选读、通读、精读等不同的方法,而且应当和笔记、作文相结合,学以高产致用,还要根据个人性情和需要分别对待。
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为完整。
其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例如:“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狡黠者鄙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这些话都充满了成熟的人生经验。
培根的随笔富有诗意,雪莱曾赞叹说:“培根勋爵是一个诗人。”《谈读书》多用简洁短句,虽然也有句,但每个句子几乎能独立,似并排而立。说理上,培根喜欢用对比论证,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论证一个问题,于是就形成了对仗的平衡句式,其中还灵活穿插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热爱读书,你就会热爱生活;学会了读书,你也就学会了生活。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陶冶高尚情趣。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张扬学生个性。
3、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教学方式
1、自主、感悟、体验成长的快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对课文进行自我解读和个性表达,让阅读的全过程自始自终都伴随着心与心的对话交流,并呈现出学生成长的轨迹,从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2、合作、探究,体验发现的快感。
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比较,在合作中质疑。
教学构思
一、谈话导入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你读过哪些书?读书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悟?
那我们看看几百年前的先哲对读书是怎样看待的。
二、作家简介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贵族家庭,培根小时候很爱学习,13岁便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
2、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作者谈了读书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作用。
四、品读课文
文章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智慧,富有哲理。
1、合作编写《读书名言精语评》。
2、采用“诵读式”点评的方式全班交流。
先读出句子,然后再对句子进行点评,可以从修辞、内容、表达的情感等方面进行点评。
例句分析:
(1)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人的天性是各种各样的,这其中有应继承发扬的,也有努力克服的,好比野生的花草,有繁茂与美丽的一面,也有疯长破坏美感的地方。要使花草只呈现出美丽的一面,就需要人们对它们修剪、移接,而人要克服自身的弱点,不断进步,就要不断地读书和学习,明智明理,并且不断改进,完善自我,努力趋向人性的完美。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这句话实际上告诉人们读书要有正确的心态。首先要明确,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成长,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书本中学到知识,而不要用挑剔的批评的眼光看书,随时准备和书本辩论;但我们同时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完全丧失自我,书本中也有不正确或偏颇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勤于思考,坚持真理,不要轻易盲从。
(3)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作者这句话论述了六门学科知识对人的帮助。读书可以武装一个人的头脑,也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使你更聪慧、更缜密、更有修养、更……
五、拓展迁移
1、课外你还搜集到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言?
2、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谈读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3、借鉴作者的经验,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借鉴作者的经验,学会读书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学习第一部分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扫清阅读障碍
1、检查字词
2、解答阅读疑难
三、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读课文
2、提问:本文谈了关于读书的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大致对应课文的哪个部分?
明确:讲了读书的目的(开头部分);读书的方法(中间部分);读书的作用(结尾部分)
三、问题讨论
讨论学习第一部分
1、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你阅读课外书的目的是怎样的?作者认为最重要的读书目的是什么?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是什么?
3、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是什么?(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4、“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
(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
5、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6、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
7、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四、拓展:文中的哪句话对你有所启示?谈谈你的看法。
五、小结:读书应该有正确的目的。
板书设计
怡情
读书的 傅彩 (比喻论证)
目 的 长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2、借鉴作者的经验,学会读书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剔,迷信书本和只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句子。
三、学习第三部分:(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1、生齐读,提问:这段话主要讲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2、可分为几部分理解?
明确:分两个小层理解: ①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归纳说理、举例论证。(正面)
②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明确: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反面)
四、讨论明确本文的写作特色
明确:本文多用排比,是说理论证更充分有力;用比喻论证是论证更加形象透彻;语言精辟,句句经典。
五、摘抄名言警句。
六、小结
板书设计
读书的方法 不同的书用不同的读法 道理论证
读书的作用 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谈读书》教学设计11
13短文两篇
教学方法指导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点拨法、讨论法、质疑法。
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应该怎样读书?让我们一起去课文里找答案吧!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主要作品有杂文集《燕山夜话》,诗词集《邓拓诗词选》等。
2.生难字词
(1)字音
狡黠(xiá)咀嚼(jǔjué)诘难(jiénàn)滞碍(zhì)
豁然(huò)相似(sì)曲解(qū)蒸馏(liú)
吹毛求疵(cī)
(2)词义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朗读,在读中思考问题。朗读成诵。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性格和弥补精神缺陷。
不求甚解:
第一部分(1):亮敌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树靶子
第二部分(3~4):阐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作批驳
第三部分(5~8):阐明“不求甚解”方法可取——驳论点
第四部分(9):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读——下结论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谈读书》中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的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谈读书》中从“人之才智但有滞碍”到“皆有特药可医”一段文字,主要论述了一个什么观点?作者是怎样阐述观点的?
【交流点拨】观点:读书能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论证的方法阐述观点。
3.《谈读书》介绍了哪几种读书方法?
【交流点拨】文章介绍了选读、浏览、通读、精读、代读(摘要读)。
4.《谈读书》一文提出读书有哪些作用?
【交流点拨】读不同学科的书籍可以塑造人不同的性格,读书还可以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
5.《不求甚解》一文开始是怎么提出观点的`?
【交流点拨】对一般人认为的“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作分析,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6.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包含哪两方面内容?“不求甚解”有什么内涵?
【交流点拨】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要求:首先要好读书,其次,每读书必有所会意。“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要虚心,二是读书不要固执于某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分析比较两篇短文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交流点拨】《谈读书》语言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用语典雅,简约而富有智慧。《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课的两篇短文向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方法、作用、态度,我们要深入体会并加以学习,方能有所收获。
2.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②班门弄斧;③滥竽充数。
【交流点拨】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3.布置作业
五、课后反思
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通读课文,归纳层次,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通过这种方式去引导他们了解文章的论述思路,学生的参与性和思考积极性都很高,这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两篇文章语言差别较大,学生也能自主发现和分析,让我学得本课上得比较成功。
《谈读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论述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媒体】
投影仪。
【其他】
熟读课文,自学字词;查找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x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的特有体裁。
(也可结合“名著导读”部分引入)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情况:(投影、练习)(略)
2、分小组比赛,检查积累材料的情况。要求每小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读书的趣事讲出,以多者为胜方,小组积分。(5分钟)
三、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提示: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广泛,语言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2、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问,学生小组探究思考作答)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⑴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①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②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③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④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⑤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举例:“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采用比喻手法,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⑵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①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⑶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①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注意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②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3、讨论与交流:
⑴学习本课后,你对读书的话题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⑵本课中出现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组为单位,谈谈对这些内容的看法,并编写书签。
4、总结、归纳:(略)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小段。
2、对照本文与培根原文(英文版)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谈谈体会。
精简导入环节,节省时间给学生读书。
检查预习,巩固知识。
理清文脉,理解内容。了解文章的写法特点,为阅读和写作准备基础。
理清文脉,理解内容。了解文章的写法特点,为阅读和写作准备基础。
引导学生拓展文章的思想意义;积累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谈读书 (培根)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论证方法:比喻说理 排比说理 归纳说理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谈读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今天就让培根教给我们更多更好的读书方法吧。
二、授新:
1、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3、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4、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
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6、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7、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归纳说理、举例论证。
8、作者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举例论证。
9、文中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三、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为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以及读书的作用。
在句式上多用排比,使说理论证更充分有力;用比喻论证是论证更加形象透彻;语言精辟,句句经典。
《谈读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
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
第三篇:《谈读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 语文 九年级上册
15、《短文两篇》
《谈读书》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吕家坪中学 黄淑芬
2013年10月23日
《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词语及名言警句。
2、积累文中简练、警辟的语言。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合作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简练、精辟的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运用对比、比喻、举例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感知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氛围,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了,十年寒窗苦读,即将迎来收获的季节,在漫长的读书旅程中,你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培根的一篇随笔《谈读书》,去聆听他精辟的见解,去感受他简练有力的语言!
二、作者简介(ppt展示)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三、扫清生字障碍(ppt展示)
生字:
藻()饰 狡黠()诘()难
滞()碍 傅()彩 吹毛求疵()
多音字:
嚼 好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共读课文,校正字音。
2、读的过程中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五、再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 ppt展示问题: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读书的方法,用自己的话总结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读课文,选出你喜欢的语句,说明喜欢的理由并进行简单的赏析。(可以从语言修辞、思想内涵、表达观点、论证方法等方面进行赏析)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1、读书目的 读书方法 读书作用
2、(1)读书要仔细推敲
(2)对不同的书,要不同地读
(3)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笔记结合起来
3、示例: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 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 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评析: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出的“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这个论断有说服力,令人信服。
六、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故事吗?
七、课堂小结
最后,让我们全班齐声朗诵一首诗歌,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以书为伴,与书一起创造自己的璀璨人生!
八、板书设计:
15、短文两篇
谈读书(培根)
读书的目的
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作用
第四篇:初中语文《谈读书》教学设计
《谈读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谈读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第一篇,该单元的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学习本文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正确认识,丰富文化素养。启发学生对读书作较深入的思考。
课文是一篇随笔,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黑格尔曾评价“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像、有力的智慧、最聪明的议论”,因此要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这些特点。
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择。
设计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鼓励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空间,组织好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4.强调积累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设计思路
课前让学生自主查阅有关阅读的名人名言和培根其人其事,培养学生搜寻、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其次让学生个性化阅读,作读书卡片,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完成课文的初步感知。然后展示读书卡片,交流阅读初感。接着让学生写结构提纲,把握文章的内容,完成课文的整体感知。再通过品析哲理、质疑问难这一步,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最后课堂上交流课外收集的信息,实现课文的拓展延伸,教师再推荐一些谈读书的文章给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的
1.能理解和背诵培根关于读书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2.学会做读书卡片和读书提纲,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质疑问难的能力。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培根的生平和其著作;查阅有关读书的格言、警句和故事;借助工具书,诵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 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个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
师:大家先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地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读书”,作了哪些论述?读的时候,请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
五分钟后,让学生说说勾画的关键语句。学生有可能勾画的语句有:(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读书时不可存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4)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师:同学们,你们找这些关键句都找得很好,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品味一些这些富有哲理的句子,齐读一下,然后说说这些论述了读书的哪些问题。
学生:(1)是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的 学生:(2)是论述读书的作用的 学生;(3)(4)(5)是论述读书的方法的。„„
师:同学们刚才的分析都较到位,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分析,给这篇文章列一个提纲。
在做提纲笔记时,你需要一句一段地认真读,先弄清楚文章可以分为几个层次,然后对每个层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段落大意,在几个段落大意的基础上,综合加工,说是全文的中心思想。因为是议论文,因此要注意分析文章的说理的方
学生四人一组,交流提纲笔记,重点分析说理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巡回指导并发现优秀提纲笔记。
展示学生优秀提纲笔记。并对一些重点进行分析。(1)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2)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3)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而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而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三、品读,并作读书卡片。
师:同学们在整体把握了课文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熟读并做成读书卡片三张。(教师发设计好的读书卡片给学生)
资料摘录卡片 卡号类别
书名或报刊名:卷期页 题目
著(译者)出版社出版日期 摘录内容:
四、展示学生的读书卡片,并结合自己的读书实践,说说自己的体会。(在这一环节里,学生既可以谈自己的读书经验,又可以结合课外读到的名人读书的故事来论证摘录的观点。通过这一环节,加深学生对读书的正确认识。)
五、拓展延伸,学生交流在课外收集的读书故事和格言。学生有可能收集到的格言: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
学生有可能收集到的名人读书的故事,老师补充交流: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六、老师补充当代名人谈读书: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一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在书中能够得到安慰,书是一生最好的朋友。——金
在人生转折和变移的关键时刻,书是路标。——陆天明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白岩松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七、教师推介阅读《书为友》。
第五篇:《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1
一、课文内容分析
《古人谈读书》由三则文言文组成,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学习的言论。
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第一句写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智慧。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学习不知满足,教诲他人不知疲倦。
第二则选自朱熹《童蒙须知》(一作《训学斋规》),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眼看、口诵。“心到”,是“三到”中最重要的,用心思考了,自然就会看得仔细,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文中“常”和“急”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常”是曾经的意思,“急”是重要、要紧的意思。
第三则选自《曾国藩家书致诸弟》,告诉我们: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这样才能不甘落后;其次要有见识、有见地,知道学海无涯,才不会容易满足;最后还要有恒心,只要持之以恒,就没有完不成的事。这三方面缺一不可,都做到了,才能学有所成。“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断”在这里是“一定、绝对”的意思。“河伯观海”的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说的是河神河伯从自以为了不得,到认识到自己目光短浅、缺乏见识的故事。这里用河伯观海和井蛙窥天比喻见识短浅的人。
课文配有古人席地而坐,手执竹简展卷苦读的插图,和文章主题相互呼应。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对于读书的好处已经有所体会,能对“读书明智”达成共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已经学得了一些阅读方法,具备了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理解句意仍然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所以引导学生恰当使用借助工具书、借助注解、通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等方法,关注古今异义,来理解文意。此外,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方面,还是有困难的。所以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关键词的方法,实现对语文要素的落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耻”、“矣”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等9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推荐,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的故事吗?谁能为大家简单讲一讲?(生讲述故事)
2.我们从故事中能够看到古人的读书方法和读书态度。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课文《古人谈读书》,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请大家齐读课题《古人谈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古人读书的小故事引入本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明示文体,明确学法
1.本课是文言文,由三个部分组成。今天,我们就先去学习前两部分。
2.在学习文言文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学习。
(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一)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前两则,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前两则,学生之间评价。教师适时引导关注“诲”、“识”、“耻”、“矣”、“岂”的读音。重点关注多音字“识”,引导学生发现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字的意思来判断。
(二)读通语句
1.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在老师停顿的地方,用“/”作标记。
特别提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2.自己练习读通语句。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环节,关注多音字的字音,落实判断字音的方法。读通语句环节,关注对“听”的要求,落实边听边画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用各种方式朗读,重视读的训练,引导学生读好文言文,体现了读书训练的梯度。]
四、再读课文,读懂读深
(一)读懂文意
1.自读课文,试着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前两则的意思。有疑惑的.地方做好标记。
2.小组合作,互促解疑。
3.全班交流,师指导学生读懂文意。
第一则重点关注: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要点“耻”:以……为耻。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要点“知”:前面几个“知”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知”通“智”,表示智慧。(渗透学法:在理解字意的时候,要根据这个字所在的语言环境来判断。)
(3)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要点“厌”:满足。(渗透学法:文言文中,要特别注意古今义区别较大的字。)
第二则重点关注:
(1)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已。
要点“漫浪诵读”:猜一猜,怎样读叫做“漫浪诵读”?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要点“急”:出示“急”在字典中的意思:①想要马上达到某种目的而激动不安。②使着急。③形容发怒、急躁。④很快而且猛烈,急促。⑤急迫、紧急。⑥紧急严重的事情。⑦对大家的事或别人的困难,赶着帮助。请同学们讨论,选择“急”在本课中的正确意思。(渗透学法:“急”在古文中表示重要,而现在常用的意识是着急。在学习时,这种古今义差别大的字要特别注意。)
4.读课文。文意都读懂了,读的时候,要读出语气。
(二)读深道理
1.读完第一则,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来介绍读书的?
预设:1.谦虚2.求实3.勤奋
板书:(一)1.谦虚2.求实3.勤奋
2.读完第二则,交流“三到”读书法。为什么要把“心到”放在最前面?谈谈自己在平时有没有做到这三点。
预设:做到了。追问:有什么好处能分享吗?
预设:没有做到。追问:今后打算怎么做?
板书:(二)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设计意图:读通文意环节,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关注并落实了古今义差别较大字的学习方法,巩固并增强了借助注释理解字意、联系上下文理解字意的能力。读深道理环节,进一步探讨这两部分所蕴含的学习上的态度和方法,关注学生思维的深度,使学生有生长点。同时训练学生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
3.读课文。道理明白了,再读课文,要读出自己的理解。
五、交流分享,拓展延伸
1.学习了前两则,你有什么收获?
2.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三则,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回顾学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言文的第三则。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步骤是什么?(课件出示:读准、读通、读懂、读深)
二、学法迁移,自主实践
(一)同桌互助,读准读通
1.出示学习提示。
读准: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
读通:与同桌一起读课文,针对停顿不一样的地方进行讨论。
有问题记录下来,全班交流讨论。
2.全班交流。
重点关注: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知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设计意图:学生学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亲自实践。教师只在难点之处进行指点,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使学生形成学习能力]
(二)小组探究,读懂读深
1.出示学习提示。
读懂:借助学习第一、二则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读懂文意。遇到困难,记录下来,小组内互相解疑。
读深:小组内用简要的话说一说曾国藩的读书要诀,并提炼出关键词。
2.合作探究。
3.小组汇报“读懂”。
重点关注:
(1)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断”:猜想“断”的意思,再查字典印证。
(2)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要点“《河伯观海》”、“《井蛙窥天》”的故事。
4.小组汇报“读深”。
(1)曾国藩的读书要诀是什么?
总结并板书:有志有识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预设: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曾国藩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预设: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
(4)所以作者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这三点很重要。
5.再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学法迁移,通过学习提示以及问题引导,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做降低了文章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夯实基础,认真写字
1.出示本课9个生字,观察并提出最需要指导的生字,全班交流书写要点。
预设:
窥:上半部分“穴”的捺变成点,要写的扁而宽。左下部分“夫”的捺变成点。右下部分“见”的撇要写舒展,穿插到“夫”的下面。
缺:右半部分“夬”稍长于左半部分“缶”。“夬”字撇的收笔要在“缶”字的下面。
2.学生练写。
[设计意图:写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生已经上五年级了,有一定的写字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抓住学生写字时的难点进行点拨和指导。]
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链接曾国藩的资料。
曾国藩,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自幼勤奋好学,6岁时入私塾读书,14岁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突出。23岁中举,后考取进士,供职翰林院。曾国藩博学多才,一生著述颇丰,其中以《家书》(即《曾国藩家书》)流传最广。《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所设计内容比较广泛,在平淡家常中含真是良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拓展读书名言。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曾国藩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曾国藩
五、再次读文,读书明智
同学们,就像我们学到的,读书能让我们明智,为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许多同学都爱读书,特别好。有的同学可能在读书的时候做的还不够,我们只要努力去做,一定能感受到书籍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在古文的诵读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吧。齐诵《古人谈读书》。
《古人谈读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读书、梳理信息,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3.通过以文带文《主题阅读》中的朱熹的《读书之法》,掌握读书方法,热爱读书。
4.通过学习袁枚的《随园诗话》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读书方法,并加以巩固。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挖掘出文章中的主旨和要点,并运用这些信息来拓展我们的阅读知识和巩固读书技巧。
【一主两翼】
1.统编教材:《古人谈读书》二则。
2. 《主题阅读》:《读书之法》《随园诗话》
3. 《主题阅读》:《毛泽东读书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特征性环节一:以文带文,激趣习法
“以文带文,激趣习法”环节对应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时间
学生活动
教学目标
《主题阅读》:
《读书有三到》 7分钟
读一读
说一说
想一想
1.通过以文带文《读书之法》,掌握读书的基本方法,激发热爱读书的情感。
1.谈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从一张图片开始。(出示)看到这张图,你会想起哪个字?
这个字是“读”,它的左边是“言”旁,象征着要张开口读出声音;右边则是“卖”字,表示读时需要做到开口大声,像叫卖一样。因此,“读”字的意思就是大声朗读或诵读。
关于读:古人是这样说——
读,诵书也。——《说文》意指口中发出声音,将书上的内容出声朗诵并动脑分析理解。
读,说也。——《广雅·释诂二》意指口中发出声音,将书上的内容出声朗诵并动脑分析理解表达出来。
2.谈话:读书有法否?关于读书古人这样说。
3.以文带文《读书之法》
(1)齐读古文
(2)你问我答读
师曰:读书有法否?
子曰:,读书之法。
师曰:善哉!
师曰:读书有法否?
子曰:,读书之法。
师曰:善哉!尔乃喜读书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