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三论”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学

时间:2019-05-15 04:3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叶圣陶“三论”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叶圣陶“三论”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学》。

第一篇:叶圣陶“三论”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学

叶圣陶“三论”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学

叶圣陶先生的“学生本位论”“生活本源论”“实践本体论”是教育哲学依据。先生的“三论”,一是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二是阐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三是阐明了“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和重要性。叶圣陶指出:“语文学习得跟整个生活打成一片。”他强调教师在传授学生语文知识、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要有机、适时地灌入生活的“源头活水”,让语文学习拥抱广阔的生活,在语文的生活实践中,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造就语文。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

教室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随着春、夏、秋、冬季节的变化,把教室布置成不同的风格。如春天,在教室墙壁和窗玻璃上贴一些小草、鲜花、绿树、小鸟……的图片或实物,把教室布置得鸟语花香,让学生在“春色满园”中学习;夏天,教室里贴一些桃子、梅子、西瓜,蝈蝈、知了、青蛙,葵花、茉莉、石榴、荷花……的图片,把教室布置成茂密的树林、热闹的水塘,让学生在“池边林中”学习;秋天,一面墙上贴有雪白的棉花、火红的高粱、饱满的大豆、金黄的稻谷等,像庄稼地;一面墙上贴有柿子、葡萄、梨、枣等,像果园;一面墙上贴有白菜、青椒、冬瓜、萝卜等各种蔬菜,像菜园……让学生在一幅幅丰收图中学习;冬天,贴一些冰花(窗花)、腊梅、翠竹、苍松,滑雪、溜冰、跳绳,各种春联……把教室布置得雪天飞舞,让学生在“银装素裹”的世界中学习。

在教苏教版二上第四单元(8~11课)时,辅导孩子们表演。如第8课《小鹰学飞》,老师演老鹰,学生演小鹰,“老鹰”一次次引导,“小鹰”兴奋、高兴、急促地喘着气以及对“老鹰”说的话――“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人人进入情境,把文本语言内化成了平时的生活语言。《青蛙看海》《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或师生表演,或生生表演,他们的动作、神情便能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而表现出来,感受到文本讲述的就是自己的生活。

二、给予时间,让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认为:“处理生活的知识,当然应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取得;处理生活的能力,当然应该从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上历练。”这句话指出语文训练就是生活本身。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就是生存的能力、生活的能力。因此学生的语文训练要着眼于生活世界――所用的语文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让学生可亲可近,从而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其中。

如在学习第3课《英英学古诗》时,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自选《古诗文诵读》里一首古诗读背,然后表演,跟邻座互演,跟老师互演,也可以回家和家人演,有的还可以写成日记。又如在教学第4课《乡下孩子》这首诗歌时,诗歌写的是乡下孩子的生活,我们城里孩子的生活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教学中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议论后再动手写一写,想些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不会写的字还可以用拼音代替。喜欢表现是儿童的天性,这样设计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创造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展示的机会,学生兴趣盎然。一个由继母带大的孩子写道:

曾是阿姨枕头边

怕吓的“受害者”

曾是爸爸手心里

欢乐的“小囚犯”

吃一次肯德基

让我知道了美食

喂一喂家里的小狗

让我知道如何交朋友

荡一会儿秋千

让我身心轻松

看一本好书

让我增加了许多知识

城里孩子

生在高楼里

长在甜梦里

三、留足空间,让学生表现生活

一幅意境幽远的山水画,会有“疏可走马”的空白空间;一首优美动人的乐曲,总有“戛然而止”的空白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追求有效、高效的语文教学,关键是教师要“巧引妙导”,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深邃的思索、深入的探究……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孩子内在的创造潜力。为此,我的学生平时没有语文家庭作业,我总是鼓励孩子们自己“没事找事”做,如教学第19课《小动物过冬》后,我问学生,还有哪些动物是冬眠的,哪些动物是迁徙的,哪些动物是储存食物过冬的?能不能也说一说,写一写?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文章:

大雁、刺猬和蚂蚁是好朋友。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

秋风刮起来了,天气渐渐凉了。一天,大雁、刺猬、蚂蚁聚到一起商量过冬的事。

大雁说:“冬天快要来了,这里的虫子、鱼虾越来越少了。南方暖和,还有鱼虾和虫子,我要到南方去过冬,明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飞回来。”

大雁接着问刺猬:“刺猬弟弟,你是怎么过冬的呢?”

刺猬说:“我准备吃得饱饱的,过两天就钻到泥土里,好好地睡一大觉,到来年春色满园的时候再出来。”

大雁又问蚂蚁,蚂蚁说:“我从夏天就开始搬运粮食了,现在洞里已储藏了许多粮食,够吃上一个冬天的。”

它们商量好了,第二年春意盎然的时候还在这里相见。

这样的议论、交流、书写,比抄词语,默课文要有效、有用、有趣得多。只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畅所欲言、展现自我的互动空间,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自由地绽放,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在生活中尽情地得到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也由此得到提升。

四、展开想象,让学生融入生活

有人说:学生是想象的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探索、想象,有时甚至还会异想天开。这种潜能倘若能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地挖掘,学生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广阔的知识天空。

如在教学《识字1》中的“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这些词语时,因为一年级刚升入二年级的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我一方面提供图片给他们看,勾起他们的生活回忆,另一方面与家长沟通,请家长利用节假日带孩子到吴中区的东山、西山去看早晨或黄昏的太湖,秋游(秋季综合实践活动)时,带学生到太湖湿地,让他们亲身领略“烟波”浩渺的湖面,赏“夕阳”,看“归舟”,听“渔歌”,见“芦苇、菱藕、荷塘”……到期中复习时再读文,再交流,学生就能说出:金秋,我们乘着小舟到太湖游玩,先看到烟波浩渺的太湖一望无际,岸边芦苇开花了,雪白的苇絮随风飘散。接着,我们来到荷塘看到了菱角、莲藕。太阳落山了,我们看到了归舟,听到了渔歌。夜幕降临了,我们又看到了民居和农家乐的灯火,在太湖大桥上看到明亮的月光。还有的说:金秋十月,家乡一片迷人景象。荷塘里菱藕飘香,塘边的芦苇开花了,芦花迎风飘荡。夕阳西下,水面上烟波浩渺,一只只归舟在动听的渔歌声中向我们驶来……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肥沃土壤;生活,是语文学习不竭的源泉;生活,其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的语文教科书。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给予时间,让学生走进生活;留足空间,让学生表现生活;展开想象,让学生融入生活。唯此,才能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位,以生活为本源,以语文实践为本体的“三论”观。

(江苏省苏州市金阊外国语实验学校

215004)

第二篇: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润物无声:从教到不教的艺术

——学习叶圣陶教育理论的一点体会

作为我国现代教育的一代宗师,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他的教育思想历久弥新,影响越来越深广,其科学性、先进性和前瞻性已被人们普遍认识。汲取借鉴叶圣陶教育思想,对于我们丰富教育素养、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行为,升华教育境界,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叶老的教诲如一盏盏指路的明灯,让我获得了很多启迪。在此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学习叶圣陶教育理论的一点体会。

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

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针对语文教学,他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教会学生自己学语文,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工具课的作用,使其终身受用之。

对叶老一贯的教育思想,我是这样理解的: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教”是手段,是途径,“不需要教”是目的。从“教”到“不教”,有一个渐进过程。教师首先要“教”,且要“教”好。最终才能达到“不教”的目标。教师不是单纯地教授书本上具体的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指教授给学生去掌握那些获取文化知识时所要采用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教学过程不是单纯地教授某一门具体学科到结束,而是使学生在“不需要教”的过程中,仍然主动地不断地去扩展文化知识。

怎祥教,才能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达到不需要教呢?

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的。叶圣陶主张平等地对待学生。“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小朋友的成长和进步是我的欢快;小朋友的羸弱和拙钝是我的忧虑.有了欢乐,我将永远保持它;有了忧虑,我将设法消除它。”“我要做学生的朋友,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对每个学生都抱尊重、爱护和信任的态度。叶圣陶的学生观,同那种只对少数“尖子”感兴趣,只对少数学生负责的观念,是根本对立的。

在此基础上,叶圣陶说:“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是教育事业的中心”。要使学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必须还学生以教学活动中心的地位。他历来主张把“改变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宰,教学过程被僵化成为教师“念一句讲一句”,学生“看一句听一句”,“学生除了听讲以外再没有别的工作”。“被动的事情做得太久了,便不免有受刑罚的感觉”。这样的“教”,是不可能达到不需要教的。在日常教学中,虽然我们都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但在课堂实践中,却容易忽略学生真正的想法和需求,这是需要时时警惕注意的。

其次,教师要注重启发诱导,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叶圣陶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不但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对

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老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善于引导启迪”,“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之所以是受刑罚,是因为没有启发学生思维,没有让学生动脑动手。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让他们在学习的当儿,肢体肌肉与精神心思一致地参加在里头自由活动,主动而不被动。”

对此,我在实践中是有所体会的。如在上《琵琶行》一课时,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大意并不难把握,针对“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名句,不少同学认为这句和今天流传的意思一样,是表示女儿家的害羞之态的。对此我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一曲红绡不知数”饱经风尘的琵琶女为何还如此扭捏害羞呢?对此学生们表示出浓厚的探究兴趣,七嘴八舌地讨论,最后大家都认为,与其将“犹抱琵琶半遮面”理解为表现琵琶女的羞涩,倒不如说是表现了琵琶女年老色衰的自惭形秽,碍于礼教深夜不应会见男客但知音难求,盛情难却,最终现身的迟疑。这与后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感情是前后联系在一起的,以此为切入点,使学生自觉参与课堂,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更培养了学生脱离教辅资料,独立思考的能力。我更深地体会到,引导启发,是教学活动的要义。惟其如此,才能实现叶圣陶所追求的佳境:“循循善诱,教学相长,学生如坐春风,如入胜境,自然乐于学习.勤于学习.思考问题,试作实验,老师只给简要的提示,学生须作艰辛的努力才得解决,当解决的时候,学生的欢快好比爬上了峨媚的金顶,正是继续努力的推动力。”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必须让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叶圣陶把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看成是整个教育的本旨。他说“教育的本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使学生终身以之。”《(论

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他一生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针对语文教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学科,他更是强调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养成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略谈学习国文》)在“知识”与“能力”之间,必须以“养成习惯”为桥梁,所以,“养成教育”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

在引导学生自学方面,叶老认为包含有两方面意思思:一是“教了一,同时要引导来学的人能够反三”;二是引导来学的人“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叶老一贯主张“教是为了下需要教”,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教给规律。学生一旦掌握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能够举一反三,能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就有自学能力。有了能力,便能运用自如,进入学习的自由王国。

在教学学习实践中,我发现在教学上有经验的教师是经常注意在各个环节引导学生自学,并教给学生自学方法的。如学生预习时,教师拿出预习提纲,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教给学生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出发,再到部分,又回到整体的阅读方法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学到了自学方法。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求变、善变,迫求改革,力图创新,不断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的能力确是终身受用不尽的。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仅靠几堂德育课班会课是无法做到的。更多的要依靠日常教学中体现的德育力量。日常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的形式,教师人格示范的德育力量以及教师教学中所产生的德育效果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知识涵养的增加和人格的成长也应统一于日常的教与学之中。叶老曾经说过:“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

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

总而言之,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形成,有着丰富、深厚的基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哲学纲领,具有独创的见解、丰富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精神,体现着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这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有许多相通之处,它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途径,我将在学习中继续实践,用叶圣陶的的教育思想照亮语文的新课堂。

第三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摘录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摘录 第一部分:通论

一、什么是“语文”

●什么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名称是从一九四九年下半年用起来的。解放以 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称为“语文”。

——《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第138页

●“语文”一名,使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 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

——《语文教育书简》二十,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 集》第730页

二、“语文”的性质 ●(语文)“从思维科学角度来说,它是思维工具;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它是表达、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从教 学论的角度,它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工具。” ——邹贤敏《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丛书主编视点”第1页

●“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语文教学“现在可不是让他们去应付考试,而是要让他们掌握生活和工作必 要的本领。” ——《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2页

●语言是一种工具。工具是用来达到某个目的的。工具不是目的。比如说锯子、刨子、凿子 是工具,是用来做桌子一类东西的。我们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和语言是分不开的,想心思得靠语言来 想,不能凭空想。可以说,不凭借语言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固然,绘画、音乐、舞蹈表达思想内容是不凭借语言的,绘画凭借线条和色彩,音乐凭借声音和旋律,舞蹈凭借动作和姿态,可是除了这些以 外,表达思想都要依靠语言。——《对学习语文要有正确的认识》,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38页

三、语文教学的目标或任务

●语文教育应“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邹贤敏《科学精神,人文情怀》,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丛书 主编视点”第2页

●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 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 的惟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当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要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57页 ●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需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 的缺陷;吃亏的不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页《略谈学习国文》

●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 方面在磨练情思,进于丰妙;另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这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所以从事开浚和栽培,最为切要。切要的一步既然做到,自然联带及于后者,才研 究到种种形式的问题,倘若观念颠倒,以为一切讲习作述,就是国文的出发点。于是种种功夫都成空渺的劳力;在学童唯感这是并非需要的学科,即不努力亦无甚损害。至此地步,国文教授当然失败。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办法。顺次而训练学童的语言使其恰当所思,明显有序,最后乃着力于记录写 述等形式的方法。——《小学国文教授的主问题》,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91-92页

●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象轮辐一 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说到教育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 目标只在灌输固有的道德,„„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

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 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挡其任的惟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57页 ●还要学习语文,目 的何在呢?就在于把“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学得更好。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在相互协作相互支援的时代里,人人都的学好这四项本领。谁不 学好这四项本领,他个人吃亏还是小事,严重的是会使社会受到或大或小的损失,那就是关系到公众的大事了。„„

——《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见《重 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252-253页 ●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 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教育书简》之二,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7页

●学习国文该认定两个目标:培养阅读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培养 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做去,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所以学习国文必须多多阅读,多多写作,并且随时要求阅读的精审,写作得适当。

在课内,阅读的 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在阅读教本的当儿,培养阅读能力。凭了这一份阅读能力,应该在阅读其他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能阅读什么,才 是真正的受用。

在课内,写作的是老师命题作文。那用意是让学生在按题作文的当儿,培养写作能力。凭了这一份能力,应随时随地动笔,写日记,写信,写笔记,并且,要写作什么就 能写做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

——《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20页 ●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 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略读指导举隅〉前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9页

●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 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是逐句讲解 》,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65页

●再说“五四”以来国文科的教学,特别在中学里,专重精神或思想一面,忽略了技术的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文字和运用文字的能力 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未免失掉了平衡。而一般社会对青年学生要求的却正是这两种能力,他们要求学生第一要写得通,其次要读得懂。——《〈国文教学〉序》,见《叶圣 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1页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 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 点。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7页

●在这里,颇有问一问国文科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的必要。我们的回答是“整 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换一句话说,就是“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两项。——《国文科之目的》,见《重读叶 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6页

●说明白点,就是对于普通文字的阅读与写作,人人要得到应得的成绩,绝不容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这个目标应该在中学阶段达到,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不必再在普通文的阅读与写作上费工夫了—现在大学里有一年级国文,只是一时补救的办法,不是不可变更的原则。——《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见《叶圣 陶语文教育论集》第62页 ●(语文)有一项特殊的使命: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在这里,我不大愿意说“知识”)„„我不大赞成 “语文知识”这个说法。把语法、逻辑、修辞之类作“知识”,好像只要讲得出来就行,容易忽略实际运用。现在大家既然用惯了“知识”这个词,那么就得把这个词 的意义扩大,把能力也包括在内。要让学生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在生活中能够随时运用,教学的目的才算达到了 ——《关于编教材》,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 》第113页和116页

●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关于编教材》,见《重读叶圣陶·走进 新课标》第116页

●国文教学的目标原在看书能够了了,作文能够通顺,现在实效和目标不符,当然是国文教学没有成绩。

——《认识国文教学》,见《叶圣 陶语文教育论集》第86页 ●从这八篇看来,学生并不需要读那些力所不及的或者没有这许多闲功夫去读的文章。但是偏有人要学生去读那些。他们好像医生配药似的,哪类文章包含道德 教训,要读多少篇,哪类文章包含某家思想,要读多少篇;诸如此类,一时也说不尽,总之给学生配一服十全大补剂。他们以为惟有这样做,在训育方面既可以收效,在国文科的本职养成阅读能力方面 也做到了家。

——《读了〈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讨论〉》,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9页

●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 ;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连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 ”,而终极点在“行”;到了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能力。这是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记住的。●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的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语文的目的。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想得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表达的准确 ;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等。这样看来,学习语文的意义更大了,对于从事工作和培养品德都有好处。——《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 语文教育论集》第139页

●吸收与发表并不是生活上的点缀,却是实实在在的必须。人既然生活在社会里,社会里既然有这么一种文字,作为交换经验思想情感的工具,若不能“凭 ”文字吸收人家的经验思想情感,“用”文字发表自己的经验思想情感,吃亏之大是不必细说的。这吃亏不限于个人,因为社会仿佛一个有机体,一个人有了什么缺陷,牵连开来,往往 会影响全社会。——《养成两种好习惯》,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230页

●如果国文教学纯粹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不含有其他意义,那么,任 何书籍与文篇,不问它是有益或者有损于青年的,都可以拿来作阅读的材料与写作的示例。他写得好,摄取它的长处,写得不好,发现它的短处,对于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增进都是有帮助的。可是,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6页 ●对于我们当老师的来说,应当系统地学习语法修辞等知识达到非常熟练。但是在教学生时,不宜像你自己学习的时候一个样,只要教一些最简要的,主要在使学生能实际运用。我们过去编的一部汉语课本就没有注意这一点。学生不是专门研究语法修辞的,所以教师不需要把自己所知道的全都教给学生,只要让学生知道和掌握所需要的最基本的东 西就够了。—《怎样教语文课》,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64页

四、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教 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

——《语文教育书简》之十,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2 页

●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 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 可以下好多功夫。——1977年12月26日为《中学语文》创刊时的题词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八,见《叶圣陶语文 教育论集》第721 页 ●“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 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 “教”?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

——《大力研究语文,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 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语文教育书简》之三十二,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41页 ●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 “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一辈子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 础。打基础的办法,也就是不要让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讲,而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在听讲的时候自觉地动脑筋。老师独占四十五分钟固然不适应这个要求,讲说和发问的时候启发性不多,也不容易使学生 自觉地动脑筋。怎样启发学生,使他们自觉地动脑筋,是老师备课极重要的项目。这个项目做到了老师才真起了主导作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 论集》第492页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渐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语文教育书简》 之三十二,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41页

●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六,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0页

●讲当是教师作讲之意,教师讲,学生听,则主动被动之势判然„„苟教师不 讲,惟为简要之启发与指点,俾学生由是而自求得之,则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而教师亦未尝失其主导作用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二十九,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 738页

●我看做教师的,最好是当学生的顾问。学生遇到弄不懂的问题,再顾而问之。但是顾问也不能跟学生一辈子。学生有了自学能力,就不必用顾问了。这就是“教是为了不需 要教”。——引自1983年第10期《中学语文教学》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 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五,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8页至719页

●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 其力,自致其之,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

——《语文教育书简》十三,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5页

●教师之主导作用在就学生已有之能 力水平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之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阅读教学循此为之,学生写作能力之提高亦非甚难事矣。

——《语 文教育书简》之二十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2页

●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 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罗哩罗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转引自《人民教育》1981年第一期:《谈教学的着重点》

●循诵印件,觉其强调教师精究课文,讲透课文,此固非常必要,而于同时导引学生自动理解 课文,为他时阅读任何书籍文篇作准备,言之无多,似感不足。及读至从多讲到少讲,从讲到不讲之处,„„。于此我欲进一言,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 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而学生时常听老师提问,受老师指点,亦即于不知不觉之中学会遇到任何书籍文篇,宜如何下手乃能通其义而得其要。此如教孩子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 忘放手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六,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9-720页 ●要言不繁,启发几句,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领略,自必使学生大有受益。„„教学的时候,似可多提问,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待他们真答不出,然后明之。

——《语文教育书简》之三十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40页

●要使学生尽量自求了解,在没法彻底了解的时候,教师才给他们说明,订正,补充。不作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见《叶圣陶 语文教育论集》第202页

●语文科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以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刚刚与这个办法相反,是教 学生们什么都依赖教师,自己不用花一点心思,所以要不得。——《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03页

●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的 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它们,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给与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是妥当的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给与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略谈学习国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页

●学步导幼儿,人人有经验。或则扶其肩,或则携其腕,惟令自举足,不虞颠仆患。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则扶 翼护之,不离其身畔。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似此寻常事,为教倘可鉴。

所贵乎教者,自力之锻炼。诱导与启发,讲义并示范,其道固多端,终的乃一贯,譬引儿学步,独行所切盼。

独行将若何?诸般咸自办: 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便,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学者臻此境,固非于一旦,而在导 之者,胸中有成算,逐渐去扶翼,终酬放手愿。当其放手时,次才必精干,服务为人民,于国多贡献。扶翼或致是,宁非大欢忭。

——《自力二十二韵》,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67至68页

●我认为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 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

——《语文教育书简》之三,见《叶圣 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7-718页

五、语文能力之间的关系

(一)听、说、读、写之间关系

谁都要使用语文,干无论什么都要使用语文。不学好语文,会 使全社会受到或大或小的损失,非把语文学好不可。学好语文就是学好“听”“说”“读”“写”四项本领。这四项本领有连带的关系:“听” 和“读”是一路,都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一路,都为了表达思想叫别人了解。了解和表达又是互相影响的:提高了解的能力,表达的本领就能加强 ;提高表达的能力,了解的本领就能加强。因此,只要认真学习,努力学习,这四项本领必然能齐头并进,项项学好。——《认真地努力地把语文学好》,见《重读叶圣陶 ·走进新课标》第252-253页 ●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语文教育书简》二十,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0页 ●接收和发表,表现在口头是听(听人说)和说(自 己说),表现在书面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这是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也是参加祖国四个现 代化建设的需要。——《听、说、读、写都重要》,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43页

●在实际生活里,说和听的需要越来越广大了。教科书是把 各种科学知识说给学生听。一篇报告的稿子,报告人照着说,听众听他的。广播电台的各种广播稿子,情形也一样。此外如小说、诗歌要朗诵,戏剧、电影的对话由各个演员说给观众听 „„说也说不尽。——《文汇报》1995年第14期

●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分开来说,听和读 是一类,说和写是一类。有了听和读的能力,就能吸取人家的东西,化为己有。有了说和写的能力,就能表达自己的心意,让人家完全明晓。这两类能力,无论在学习中,在工作中,在日常生活中,都 是必需的,所以是最基本的能力;非着力培养不可。合起来说,这两类能力又是相辅相成的,就是说,听和读的能力的加强,有助于说和写的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然。因此,培养的时候亦乎双方兼顾,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不偏废任何一个字,才能收相互促进、不断提高的成效。——《说话训练决不能疏忽》,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35页

●先说说和写。这两件事同出一源,而说先于写,必须能说然后能写,决不会能写而不能说。说的能力如果发展到高度,写的事就只剩把话记下来罢了。这样看来,说跟写怎么能拆开? 再说听和读。听是用耳朵听人家的话,读是用眼睛和嘴“听”人家写下来的话,取径虽然不同,其为听人家的话则一。而听得仔细不仔细,辨得明白不明白,跟听的人的说话习惯大有关系。就是说,听的人具有自觉地说话的好习惯,对人家的话就听得仔细,辨得明白,否则只是草草听过而已,虽说听了,却说不上真正听了。这样看来,说跟听和读又怎么能拆开?竟可以这么说,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说的功夫差不多,听、读、写三项就容易办了。因此说话这件事硬是有一般说的那么重要,说话训练绝不该疏忽。——《说话训练决不能疏 忽》,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36-35页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 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有人看语文课的成绩光看作文,这不免有点儿片面性;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应该做全面的考查。有人把阅读看作练习作文的手段,这也不很妥当;阅读固然 有助于作文,但是练习阅读还有它本身的目的和要求。忽视口头语言,忽视听和说的训练,似乎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希望大家重视起来,在小学尤其应该重视。——《语文是 一门怎样的功课》,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41-42页

●从前语文教学只有两件事,一个叫读,一个叫写。实际上都还不大注重,只注重写,注重怎么样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我常想,读和写到底哪一样重要?我看都重要,要并重。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家往往只注重写,这是传统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善于说,一方面要使他善于听。读和写呢?读 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研 究的意见》,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06-107页 ●留心听人家的话。写在书上是文字,说在口里就是话。听话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声音的书”。能够随时 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听清楚,不误会,固然第一要紧;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以衡量,人家的话正确不正确,有没有罅漏,也是必要的事。不然只是被动地听,那是很有流弊的。至于 人家用词的选择,语调的特点,表现方法的优劣,也须加以考虑。他有长处,好在那里?他有短处,坏在哪里?这些都得解答,对于阅读极有用处。

——《中学国文学习法》,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43页

●从前的人学作文章都注重诵读,往往说,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自然而然就能够下笔成文了。这话好像含有神秘性,说穿了道理也 很平常,原来这就是锻练语言习惯的意思。——《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19页《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二)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从国 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要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 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写作是“发表”的事情,从写作,咱们可以显示自己的经验,吐露自己的心情。在人群中间,经验的授受和心情的交通是最且要的,所以 阅读和写作两项也是最切要。这两项的知识和习惯,他种学科是不负受与和训练的责任的,这是国文科的专责。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认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略谈学习国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至3页

●从前教人作文,别的不讲,只教把若干篇文章读得烂熟。我们且不问 其他,这读得烂熟的办法并不能算坏。读书就是要把一些成例化为习惯。——《“通”与“不通”》,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02页

●现在一说到学生国文程度,其意等于说学生写作程度。至于与写作程度同等重要的阅读程度往往是忽视了的。因此,学生阅读程度提高了或是降低了的话也是没有听人提起过。这不是 没有道理的,写作程度有迹象可寻,而阅读程度比较难捉摸,有迹象可寻的被注意了,比较难捉摸的被忽视了,原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阅读时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 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那捉摸的阅读程度。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8页

●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着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就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常 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象有了这类书,依据这类书指导作文,写作教学就好办了。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 导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学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实益。——《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1页

●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 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譬如讲文章须有中心思想。学生听了,知道文章须有中心思想,但是他说:“我作文就是抓不住中心思想。”如果教好阅读 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3页

●所谓写作,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从 外面得来的见闻知识,从里面发表的意思情感,都是写作的材料;哪些材料值得写,哪些材料不值得写,得下一番工夫。材料既选定,用什么形式表现他才合适,用什么形式表现他就不合适,得下一番 斟酌的工夫。斟酌妥当了,便连布局,造句,遣辞都解决了。写作不过是这么一个过程,粗略地说,只要能识字能写字的人就该会写作。写作的技能所以要从精读方面训练,无非要学生写作的比较精一 点。精读教材是挑选出来的,它的写作技能当然有可取之处;阅读时候看出那些可取之处,对于选剔与斟酌就渐渐增进了较深的识力;写作时候凭着那种识力来选剔与斟酌,就渐渐训练成较精的技能。

——《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页

●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

(一)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以及

(二)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这无非要使学生知道,胸中所积蓄要达到如何充实而深美的程度,那才非发表不可;发表又要如何苦心经营,一丝不苟,那才真做到了家。学生濡染既久,自己有数,何种积蓄值得发表,决不放过;何种积蓄不必发表,决不乱写;发表的当儿又能妥为安排,成个最适合于那种积蓄的形式,便算达到了作榜样的目的。

——《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41页 ●多方面地讲求阅读方法也就是多方面地养成写作习惯。技术拙劣与思路不清得毛病自然渐渐减少,一直减到没有。所以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60页

●阅读与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练习写作。——《评〈读和写〉》,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53+页

●至于多诵文篇,故有俾于作文,然目的不仅在练习作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 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课外更读选本,用意亦复如是。果能善读自必深受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我谓阅读为写作之基础,其意在此。

——《语文教育书简》之十五,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6页 ●读与写的关系密切。善读必易于达到善写,善写亦有裨于善读。二者皆运用思考之事,皆有关学科知识与生活经验之事,故而相通。——《向善读善写方面努力》,见《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118页 ●所谓善读善写,非可求成于一旦,端宜积之于平时。看书不仅知其梗概,还须察其用心,衡其工夫。含蓄之意,思想之路,均宜细求。进一步则不仅诵其文而已,还须自出己见,衡其得失,孰去孰舍,孰可师孰不可师,乃真达到活读 书之境界。复言作文,不仅成篇而已,还须求全篇之完整,考虑读者对象之能否通晓,进一步则考虑如何则于人更有益,如何则更可以感人。

——《向善读善写方面努力》,见《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118页

●阅读是什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 的营养料比任何时代都重要。写作是什么一回事?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这 两件事,无论做什么工作都是经常需要的。这两件事没学好,不仅影响个人,还会影响社会。说学习语文很重要,原因就在这里。

——《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 育论集》第137

六、教材建设

(一)教材无非是例子、凭借、锁钥

●要养成阅读能力,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课本只是举出些例子,以便指示、说明而 已。这里重要在方法;本月比上月要善阅读,今年比去年更能了解,就是进步。修养云云那是身体力行的事,民族精神也得在行为上表现。违反修养,毁隳民族精神的书籍文字固然不必看,但是想靠国 文课提倡修养,振起民族精神,却不免招致“文字国”的讥诮。——《国文科之目的》,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6页 ●从教育的 观点说,使学生在积极方面受益,可以多收熏染之效;若兼及消极方面,就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而具收效比较迂缓。因此,国文教材的选取,关于内容,不能不有个限制,须是使学生在积极方面受益 的,才可以作为教材;如表达荒谬见解的文字,虽也可以使学生在消极方面受益,却绝对不用。——《〈中学精读文选〉序》,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08- 109页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大力研究语文,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

●我也曾经朦胧地 想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 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大力研究语文,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 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 ●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线的宝藏——种种的书。

——转引《中学语文教学》中《夏丏尊、叶 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评析》一文第14页

●语文课和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比如数学,不能没有加减乘除,比如历史,不能短少汉朝唐朝,而语文课则不然。中学六年,假定要 教三百篇文章,是否非教课本上所选的三百篇不可呢?不一定。不教课本上这三百篇,而另选三百篇也可以,只要文章是好的,同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语文水平。这是说语文课的教材不像数学、历史等课的教材那样固定。当然,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教学效果好的会越来越多,可以固定下来的篇目也会越来越多。——《怎样教语文课》,见 《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60页

●要养成阅读能力,非课外多看书籍不可。课本只是举出些例子,以便指示、说明而已。这里重要在方法;本月比上月更善于阅读,今年比去年 更能了解,就是进步。修养云云那是身体力行的事,民族精神也得在行为上表现。违反修养,毁隳民族精神的书籍文字固然不必看,但是想靠国文课提倡修养,振起民族精神,却不免招致“文字国 ”的讥诮。——《国文科之目的》,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6页

●至于教材选多少篇,选那些篇,这些文篇怎么编排,我看未必是关键 问题,也未必说的出多少道理来。选些文篇让学生读,无非是进行那些训练的凭借而已。不读这几十篇几百篇,也未尝不可。当然不是说选和编完全不必讲究。不过,要想从这里头找出非此不可的道理 来,恐怕不容易。咱们一向在选和编的方面讨论得多,在训练的项目和步骤方面研究的少,这种情形需要改变。

——《重视调查研究》,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 第99-100页 ●咱们读这一篇文字这一本书,目的固然在了解这篇文字这本书讲些什么,但同时也在练习一些方法,以便读其他的文字其他的书。—引自《阅读要 “求甚解”》一文,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67页 ●阅读书籍的习惯不能凭空养成,欣赏文学的的能力不能凭空培植,写作文章的技能不能凭空训练。国文教 学所以要用课本或选文,就在将课本或选文作为凭借,然后种种工作得以着手。

——转引《中学语文教学》中《夏丏尊、叶圣陶的语文教科书选文教学功能观评析》一文第14 页

●教材选的适当,只是有了好的凭借,要收效,还得在体会、揣摩、辨认、推求方面下工夫。惟有这些工夫做到家,教学的技法才化为学生的语文习惯,无论阅读或写作,可以随时应 用。也惟有这些工夫做到了家,教材的内容才成为消化了的养料,在学生的精神上,发生营养的作用。选取适当的教材固然要紧;但利用教材,作适当的教学,也绝不是次要。

——《〈中学精读文选〉序》,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09页

●语文课本不同于其他的课本:数学、物理、化学等课本,材料是一定的,各科 的“教学大纲”都规定好了,语文课本的材料是课文,课文实际上是举例的性质,“教学大纲”并未规定,所以要选。„„课文只是“举一”,要学生学 了能“反三”。——《关于编教材》,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14页

●在课内,阅读的是国文教本。那用意是让学生阅读教本的当 儿,培养阅读能力,凭借这份能力,应该再阅读其它的书,以及报纸杂志等等。这才可以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并且要阅读什么就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受用。

——《中学国 文学习法》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20页

(二)大语文教育观

●依我想,养成阅读能力在乎多阅读,在乎阅读得其法;阅读的材料却不必要名作,只要内容形式都 没有毛病的就行。这个说法,在大方家看来也许太可笑了,但是学生也许会赞同的。

——《读了〈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讨论〉》,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9页

●如果多多和学校接触,熟悉学校里国文教学的情形,就会有一种感想,国文教学几乎没有成绩可说。这并不是说现在学生的国文程度低落到不成样子的地步了,像一些感叹家所想的那 样;而是说现在学生能够看书,能够作文,都是他们自己在暗中摸索,渐渐达到的;他们没有从国文课程得到多少帮助,他们的能看能作当然不能算是国文教学的成绩。另有一部分学生虽然在学校里学习了国文课程,可是看书不能了了,作文不能通顺。国文教学的目标原在看书能够了了,作文能够通顺,现在实效和目标不符,当然是国文教学没有成绩。——《认识国文教 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86页

●通常以为语文教本选的是些好篇章,人人必读的,读了这个,就吸尽了本国艺文的精华。读起来又怀着一类神秘的想头,只要一味地读着,神 智就会开朗起来,笔下就会畅达起来。这未免看得简单了些。„„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 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谈语文教本》,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82页至183页 ●如果只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只做得一半。

——引自《?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9页

●精读文 章,每学期至多不过六七十篇。初中三年,所读仅有两百篇光景,再加上高中三年,也只有四百篇罢了。倘若死守着这几百篇文章,不用别的文章来比勘,印证,就难免化不开来,难免知其一不知其二。

——引自《?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页

●国文教本为了供学生试去理解,试去揣摩,分量就不能太多,篇幅也不能太长;太多太长了,不适宜于做细琢细磨的研讨工夫。但是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够不上反复的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它的书,越多越好。

——(引自《略谈学习国文》一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4页)

●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以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同时为充实自己的生活,也非多读不可。——(引自《略谈学习国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页)●至于实际阅 读,当然在课外。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能够用来自修的,每天至多不过四小时。在这四小时内,除了温理旁的功课,作旁的功课的练习与笔记外„„故每天的略读时间至多只有半小时,一 周便是三小时。每学期„„只有六十小时。„„到暑假寒假期间,各就自己的需要与兴趣去多多阅读,„„故以利用暑假寒假最为适当。

——引自《?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2页 ●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 书卷。——《读书二首》,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263页

●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也应该明白,写在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完全可以信赖的。阅读果然要认真,但是尤其重要的是要抱着批判的态度,要区别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不应该接受的,不能“照单全收”。不加区别地“照单全收”绝对不是妥当的读书方法,也不能提高自己的识别力。那么批判用什么作为标准呢?我想,用“此时”“此地”来作标准,大致不会出什么错。凡是跟“此时”和“此地”相适应的,大概是可取的,当然还得经过实践的检验;凡是跟“此时”和“此地”不相适应的,一定是不可取的,至多只可以供谈助而已,决不能作为自己的行动方针和生活目标。

——《怎样阅读课外读物》,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78页

●阅读课外读物,首先不能不谈到时间问题。中学里科目繁多,各科的教科书和讲 义都得在课外温习,还有笔记和练习等作业大部分得在课外做,要划出充裕的时间来阅读课外读物,事实上是办不到的。上一次我说过了,阅读课外读物可以养成随时读书的习惯,这就要每天阅读,持 之以恒,时间少一点儿倒不妨事。有的书读起来并无困难,一个钟头可以阅读一万字,即使要费点儿心思的,一个钟头也可以读五千字。就以五千字算吧,一本书十万字的书,每天读一个钟头,二十天 就可以读完。二十天读一本书,一年不就可以读完十八本吗?从初一到高三这六年里年年如此,不就可以读完一百零八本吗?这就很可观了。一年里还有两个不短的假期,暑假和寒假,都是阅读课外读 物的好时机,假如每天读三个钟头,这不算太多吧,两个假期合起来作为八个星期计算,就有一百六十八个钟头,至少可读完八本书,六年又是四十八本。所以时间并不是不充裕,只要坚持不懈,成绩 是很可观的。——《怎样阅读课外读物》,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78—179页 ●他日出校以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 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应用。——引自《?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9页

●阅读不仅是中学生的事,出 了学校仍需要阅读。人生一辈子阅读,其实是一辈子在积蓄中,同时一辈子在长进中。——《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23页 第二部 分:阅读教学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

●尝谓语文教材在培养学生阅读之能力。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学生离校而后须阅读各类各体之文,故教材须兼收 各类各体之文。学生诵习教材,赖教师之指导,而领会其质与文。第领会教材质与文犹未已也,非最后之目的也。必于教学之际培养起自动性,终臻不待教师指导而自能领会之境,于是可以阅读书籍报 刊而悉明其旨矣。此则阅读教学最后之目的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二十五,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4-735页

●至于多诵文篇,故有俾于作文,然目的不仅在练习作文。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

——《语文教育书简》之十五,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6页 ●(阅读的目的)主要在真正地理解所读的东西,从而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 验,从而提高觉悟,丰富见识,使咱们得以在革命和生产中很好地贡献力量。——《评〈读和写〉,兼论读和写的关系》

二、阅读教学重要注意学习习惯与 能力的培养

●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不专等老师讲解,也不可专等老师抄给字典辞典上的解释以及参考书上的文句。直到自己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老师 或其他的人。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才能养成好习惯,培养真能力。再说,我们总有离开可以请教的人的时候,这时候阅读些什么,非专靠自己的力不可。

——《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21页 ●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会自学的本领,养成自学的习惯。只知道捧着课本死记硬背是没有用处 的,至多只能应付考试。学会了自学的本领,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将来离开了学校,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我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

——网上下载,叶圣陶关于习惯培养的论述

●要学好语文,至少要养成这样一些好习惯:要养成勤于阅读的好习惯。语文老师一定要想办法把学生学习语文 的兴趣调动起来,教师的责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把学生要读的书一部部装进学生脑子里去。教师只要待学生预习之后,给他们纠正,补充,阐发,唯有如此,学生在课前的预习阶段就练习了自己读书,在课内的讨论阶段又得到了切磋琢磨的实益,他们阅读书籍的良好习惯才会渐渐养成。一旦养成了这种好习惯,学生课外自然会去阅读更多的好文 章和好书籍,增加知识,增长才干。这样的良性循环当然会收到教师所期望甚至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网上下载,叶圣陶关于习惯培养的论述

三、在阅读 教学中怎样培养自学习惯与能力

1、预习

●咱们看课程标准里所定的方法,课前要使学生预习,课后要“引起其自学之动机”,指导学生作种种的研究,课后 要“令学生自行研究”,可见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集会的主席。——《中学国文教师》,见《叶 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95页 ●要加强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课内多采用讨论会的方式,教师也是一个会员,至多处于主席的地位。

——《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02页

●“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上课的活动,教学上的用语称为“讨 论”,预习得对不对,充分不充分,有学生与学生讨论,学生与教师讨论,求得解决。应当讨论的都讨论到,须待解决的都得到解决,就没有别的事了。这当儿,教师犹如集会中的主席排列讨论程 序的是他,归纳讨论结果的是他,不过他比主席还多负一点责任,学生预习如有错误,他得纠正,如有缺漏,他得补充,如有完全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他得指示出来,加以阐发。教师的责任不在把一篇 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去;因为教师不能一辈子跟着学生,把学生所要读的书一部部装进学生脑子里去。——《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 集》第66页

●所谓讲,应当理解为给学生以指点和引导,使学生逐步达到能自己阅读。假如一篇文章,学生能充分理解,那么教师就用不着讲了。解放后有一个时期,有些人反对学生预习,认为预习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不能发挥了。现在是大部分人倾向于主张预习,我也主张预习。学生预习而领会了的就不必再讲。去年教育部派人到各地了解语文教学的情况,也找了一些学生座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讲的太多了,对我们没有好处。我们预习《粮食的故事》一课,读过几遍非常感动,几乎掉下泪来。后来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左分析,右分析,把一篇文章拆得零零碎碎,讲了些空泛道理,我们听了,反而把感动冲淡了。”这样看来,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学生了解不透、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以指点和引导,但是也不宜讲得很 多很琐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适当地多动脑筋,脑筋是不会受伤的。学生自己动脑筋,得到的东西格外深刻,光听老师讲,自己不思考,得到的东西就不太深刻。光听老师讲,自己不 思考,得到的东西就不太深刻。经过老师指导,学生还是不能自己了解自己领会,那就只好由老师讲了,还得注意讲得多而罗嗦不如讲得少而精。总之,讲的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讲。如果一个老师能 做到上课不需要讲,只作一些指点和引导,学生就能够深刻理解,透彻领会,那就是最大的成功。这样做能使学生读了若干文章后,触类旁通,自己去领会别的文章。学生必须会自己读书,不能老是带 着一位老师给他讲,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独立读书的能力。——1961年9月8日叶圣陶在呼和浩特跟语文教师的讲话,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程》第61-62页

●现在都移在指导“预习”的阶段中,假如学生能够“领悟”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乎教师的“讲述”;教师所“讲述 ”得,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作用,才真个贯彻了尝试的宗 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84页

●比较艰深或枝节的问题,估计起来不是学生所必须知道的,当然不必提出。但是,学生应该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却不妨预先提出。让他们去动一动天君,查一查可能查到的参考书。他们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全盘错误,这当儿再 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最坏的情形是指导者与领受者彼此不相应,指导者只认领受者是一个空袋子,不问情由把一些叫做知识的东西装进去。空袋子里装东西进去,还可以 容受;完全不接头的头脑里装知识进去,能不能容受却是说不定的。——《〈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0页

●一篇文章可从不 同的观点去研究它。如作者意念发展的线索,文章的时代背景,技术方面布置与剪裁的匠心,客观上的优点于疵病,这些就是所谓不同的观点。对于每一个观点,都可以提出问题,令学生在预习的时候 寻求解答。——《〈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0页

2、讨论

●上课做什么呢?在学生是报告讨论,不再是一味 听讲,在教师是指导和订正,不再是一味讲解。报告是各自报告预习的成绩,讨论是彼此讨论预习的成绩,指导是指导预习的方法,提示预习的项目,订正是订正或补充预习的成绩。在这样的场合里,教师犹如一个讨论会的主席,提出问题由他,订补意见由他,结束讨论由他。当这样的教师当然比较麻烦些,“讨论要点”或“讨论大纲”都得在事前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这样 的教师的面前却真个能够渐渐的“养成读书习惯”,为了学生,似乎不应该避免麻烦。——《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84-85页

●上课时候令学生讨论,由教师做主席、评判人与订正人,这是很通行的办法。但是讨论要进行的有意义,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如果准备不充分,往往会与虚应故事的 机会一样,或是等了很久没有一个人开口,或是有人开口了之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要学生发表什么,只得自己一个人滔滔汩汩地讲下去。这就完全不不合讨论的 宗旨了。第二还得在平时养成学生讨论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评判人家的话,用不多不少的话表白自己的意见,用平心静气的态度比勘自己的与人家的意见,这些都要历练的。如果没有历练,虽然胸 中仿佛有一点准备,临到讨论时不一定敢于发表的。这种习惯的养成不仅是国文教师的事情,所有教师都得负责。不然,学生成为只能听讲的被动人物,任何功课的进步至少要减少一半。——学生事前既有充分的准备,平时又有讨论的习惯,临到讨论才会人人发表意见,不至于老是某几个人开口。所发表的意见又都切合着问题,不至于胡扯乱说,全不着拍。这样的讨论,在 实际的国文教室里似乎还不易见到;然而要做到名副其实的讨论,却非这样不可。——《〈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1-12页 3、精读与略读 ●有了课本或选文,然后养成、培植、训练的工作得以着手。课本里所收的,选文中入选的,都是单篇短什,没有长篇巨著。这并不是说学生读了一些单篇短什就足够了。只因单篇短什分量不多,要做细磨细琢的研读功夫,正宜从此入手,一篇读毕,又读一篇,涉及的方面既不嫌偏颇,阅读的兴趣也不致单调;所以取作“精读”的教材。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 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学生在校的时候,为了需要与兴趣,需在课本或选文以外阅读旁的书籍文章;但他日出校之后,为了需要与兴趣,一辈子须阅读各种书籍文章;这种阅读都是所谓的应用。使学生在这方 面打定根基,养成习惯,全在国文课的略读。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象得到的,学生遇到需要阅读的书籍文章,也许会因没有教师在旁作精读那样的详细指 导,而致无所措手。现在一般学校,忽略了略读的似乎不少,这是必须改正的。

略读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并不等于说不需要教师的指导。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 生学习的一串过程。略读是国文课程标准里面规定的正项工作,哪有不需要教师指导之理?不过略读指导与精读指导不同。精读指导必须纤屑不遗,发挥净尽;略读指导却需提纲挈领,期其自得。„„学生从精读而略读,譬如孩子学走路,期初由大人扶着牵着,渐渐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边遮拦着,替他规定路向,防他偶或跌跤。大人在旁边遮拦着,正与扶着牵着一样的需要当 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纯熟,能够自由走路。精读的时候,教师给学生纤屑不遗的指导,略读的时候,更给学生提纲挈领的指导,其目的为在学生习惯养成,能够自由阅读。

——《<略读指导举隅>》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9-20页

●选定一些教材来读,无非“举一隅”的性质,都希望学生从此学得方法,养成习惯,自己去“以三隅反”;故数量虽少,并不妨事。学生如果在略读教材之外,更就兴趣选读旁的书籍,那自然是值得奖励的;并且希望能够普遍地这么做。或许有人要说,略读同一 的教材,似乎不能顾到全班学生的能力与兴趣。其实这不成问题。精读可以用同一的教材,为什么略读就不能?班级制度的一切办法,总之以中材为标准;凡是忠于职务,深知学生的教师,必能选取适 合于中材的教材,供学生略读;这就没有能力够不够的问题。同时,所取教材必能不但适应学生的一般兴趣,并且切合教育的中心意义;这就没有兴趣合不合的问题。所以,略读同一的教材是无弊的,只要教师能够忠于职务,能够深知学生。——《<略读指导举隅>》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1页

●„„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 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惟 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9页

●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转去想一下这一节说的什么,这是个好办法。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这个办法可以使自己经常清楚,并且容易记住。

回想的时候,最好自己多多设问。文中讲 的若是道理,问问是怎样的道理?用什么方法论证这个道理?文中讲的若是人物,问问是怎样的人物?用怎样的笔墨表现这个人物?有些国文读本在课文后面提出这一类的问题,就是帮助读者回想的。一般的书籍报刊当然没有这一类的问题,惟有读者自己来提出。

读一遍„„大多是不够的,于是读第二遍第三遍。读过几遍之后,若还有若干地方不明白不了解,就得做翻 查参考的功夫„„。„„ 总之,阅读以了解所读的文篇书籍为起码标准。所谓了解就是明白作者的意思情感,不误会,不缺漏,作者表达些 什么,就完全领会他那什么。必须做到这一步,才可以进一步加以批评,说他说得对不对,合情理不合情理,值不值得同情或接受。

在阅读的时候,标记全篇或者全书的主要部分,有力 不分,表现最好的部分,这可以帮助了解,值得采用。标记或画铅笔线,或做别种符号,都一样。随后依据这些符号,可以总结全部的要旨,可以认清全部的警句,可以辨明值得反复玩味的部分。

——《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24页

●但是无论什么书,都不能让眼光像跑马似地溜过就算,一定要集中心思,把注意力放在书上。这是第一。第二,一口气直往下读,不如每读一段,稍稍停一停,回过头去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说了些什么。一口气往下读往往不能消化,好像囫囵吞枣一个样;停下来想一想就像咀嚼一个样,才能辨 出真的滋味来。„„第三,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起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浮泛;写下来就非有条有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写读书 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读书笔记或者采用列表的形式或者采用杂记的形式,可以根据所读的书的性质而定。

讲述读书方法的书和文章,都应该看,懂得了方法,往往可 以“事半功倍”。大多数书的前头都有序文,序文有的介绍这本书的内容,有的介绍这本书的作者,有的指导这本书的读法。在读本文之前,先读一遍序文,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怎样阅读课外读物》,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180—181页

●但是阅读的时候必须认真,不能放过一个词的涵义,一句话语的真义,决不能采取不求甚解的马虎态度,以致造成曲解和误解。——《怎样阅读课外读物》,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179页

●因为文 学和其他艺术制作一样,内容和形式分不开来,要了解它就得面对它本身,涵泳得深,体味得切,才会有所得;如果不面对它本身,而只凭“提要”“释义”的方法来了解它,那 就无论如何隔膜一层,得不到真正的了解。——《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5页 ●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 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再说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增进写作的能力,固然是事实,但是一目数行地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至多只能增进一些知识和经验,并不能领会写作的技术要在写作上的益处,非慢慢咬嚼不可。一般人的阅读大概都是只观大意,并且往往随读随忘;虽然读得很快,却是毫无用处。随读随忘,不但不 能帮助写作,恐怕连增进知识和经验的效果也不会有。所以课外阅读决不能无条件的重视,而讲读还是基本。不过讲读不该逐句讲解,更不该信口开河,得切实计划,细心启发,让学生们多思考,多讨 论,多练习,才能与合乎课程标准的效率。——《教材、教法和教学效率》,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136页

●所谓学习方法,无非是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整饬思想语言,获得表达技能这些事项。——《认识国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90页 ●所谓方法,指什 么的呢?先就阅读说,“不求甚解”不是方法,反过来,“求甚解”便是方法。要做到“求甚解”,第一步,自然从逐词逐句的了解入手。仅仅翻了字典,知道这一词 这一句什么意思,还不能算彻底了解,必须更进一步,知道这一词这一句在某种场合才可以用,那才是尤其到家的方法。

总之,对于一个词儿,一种句式,一句习语或成语,第一须明白 它的意义。第二须取许多例子,同样的与近似而实际不同的,相互比勘,来看出它的用法。同这样的方法得来的,才是彻底了解。语言文字的学习好比积钱,辛辛苦苦工作,积一个是一个。积钱还可以 用不正当的手段,或是投机,或是舞弊,突然之间到手十万八万。语言文字的学习可不然,除了辛苦工作,日积月累以外,没有简便的方法。

文字各式各样,阅读方法自也不能一律。多 读些文字,练习到的方法就多些。若在学校国文课里,这些方法便是共同讨论的主要材料,或由教师指导,学生再来深求,或由学生提出,教师加以纠正或补充。若是独立自学,这些方法也得充量发见,充量应用。在练习的时候,使用方法去对付文字,意念中有方法存在。到后来纯熟了,遇见文字自然能用最精到的眼光去看它,意念中不再存什么方法不方法,那便终身受用不尽了。

——《阅读要“求甚解”》,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68、169、172页

4、朗读与吟诵

●从前的人读书,多数不重 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 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3页 ●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见《叶圣陶教育论集》第125页

●吟诵的语调,有客 观的规律。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吟诵一篇文章,无非依据对于文章的了解与体会,错综地使用这三种语调而已。大概文句之中的特别主眼,或是前后的词彼此 关联照应的,发声都得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都得前低后高。意义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都得前高后低。再说强弱。表示悲壮、快活、叱责或慷慨的文句,句的头部宜加强。表示不平、热诚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再说缓急。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沈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急读。以上这些规律,都应合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所以依照规律吟诵,最合于语言的自然。„„ ——《〈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页

●读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吟诵,一种是宣读。无论文言白 话,都可以用这两种读法来读。文言的吟诵,各地有各地的调子,彼此并不一致;但是都为了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白话一样可以吟诵,大致与话剧演员念台词差不多,按着国语的语音,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多用工夫,使听着移情动容。„„吟诵白话必须按照国语的语音,国语的语音运用得到家,才是白话的最好的吟诵。至于宣读,只是依照对于文字的理解,平正 地读下去,用连贯与间歇表示出句子的组织与前句和后句的分界来。这两种读法,宣读是基本的一种;必须理解在先,然后谈得到传出情趣与畅发感兴。并且,要考查学生对于文字理解与否,听他的宣 读是最方便的方法。——《〈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6页 ●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诵也是 读,乃至口腔喉舌决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无论怎样读,起初该用论理的读法,把文句中一个词切断,读出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又按各句各节 的意义,读出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来。这样读了,就好比听作者当面说一番话,大体总能听明白。最忌的是不能分解,不问关系,胡里胡涂读下去——这样读三五遍,也许还是一片朦胧。

——《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教育论集》第124页

●无论读课文或是课外读物,无论出声朗读或是轻轻讽诵,严格要求学生口到心到,务使口头的轻 重徐疾抑扬顿挫,跟心里的领会和感受相印合:该是个积极有效的办法。还有,造成有利于养成说话的好习惯的环境,也该是个积极的有效的办法。如果造成这样一个环境,多数人知道说话不宜随随便 便,都把说话当一回事,那就非常有利于说话训练。说话训练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将会事半功倍。——《说话训练决不该疏忽》,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36页

●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剧本,几个重要的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 言教育。——

●读文章,写文章,最好不要光用眼睛看,光凭手写,还要用嘴念。读人家的东西,念出来,比光看容易吸收。有感情的文章,念几遍就更容 易领会。自己写了东西也要念,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好的文章要多读,读到能背。一边想,一边读有好处。这好处就是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好象跟作者的想法合在一起了,自己的想 法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从而提高不少。长的文章可以挑出精彩的段落来多读,读到能背。读的时候不要勉强做作,要读的自然流畅。——《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 育论集》第144页

●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25页

5、培养语感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 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文艺作品的鉴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67页

●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 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文艺作品的鉴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67页 ●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向契合。

——《文艺作品的鉴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68页

●要鉴赏文艺,必须驱使我们的想象。这意思就是: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 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使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文艺作品的鉴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 265页

●要想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文艺作品的鉴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68页

6、加强历练

●要知道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历 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说阅读跟写作的能力差,并不指没有阅读过,没有写作过,是指以往的阅读跟写作还不怎么得其道,因而经常的历练多半成了白费,不能够养成好习惯。现在 要来补修,当然得竭力争得其道,跟着还得经常的历练,才可以收到实际的效果。——《〈大学国文〉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06页)

●国文教学 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所谓训练,当然不 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 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国文教学的成功与否,就看以上两点。

——《国文教学的两 个基本观点》,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57页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都重要,我看更要着重训练。什么叫训练呢?就是要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譬 如学一个字,要他们认得,不忘记,用的适当,就要训练。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现在语文教学虽然注意练习,其实练得不太多,这就 影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老师对学生要求要严格。严格不是指老师整天逼着学生练这个练那个,使学生气都透不过来,而是说凡是要学生练习的,不要练过一下就算,总要经常引导督促,直到学的东西 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才罢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1页

●训练训练,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就老 师的方面来说,采用种种有效的办法,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练,固然极为重要,而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尤其是奏功收效的关键。一暴十寒,办法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在学生身上得不到巩固,养不成习惯。必须督促学生循规蹈矩地练,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纯熟,再也丢不了了,学生身上才真正有了这项能力了。凡属训练的事都如此,说话训练当然包括在内。

——《说话训练决不该疏忽》,见《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37页

●一篇篇的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 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教师一方面给学生指点和引导,一方面督促学生练习,这就是训练。语言的训练,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去领会,去比较,这从小学阶段起就应注意。

——《怎样教语文课》,见《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64页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略谈学习国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页

●练即实践,即认真执笔为文,此断不可 少。惟练似宜通乎课内课外,不宜专以课内作文为练。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练也。——《教育书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38页

●总起 来一句话,许多基本功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读人家的文章,要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自己写文章,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4页 ●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能往前游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 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的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 到真本领。

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

道理不是嘴上说说的,是从实践里归结出来的。

——《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0-141页

●我不大赞成“语文知识”这个说法。把语法、逻辑、修辞之类称作“知 识”,好像只要讲得出来就行,容易忽略实际运用。现在大家既然用惯了“知识”,这个词,那么就得把这个词的意义扩大,把能力也包括在内。要让学生把知识化为自己的血肉,在生 活中能够随时运用,教学的目的才算达到了。——《关于编教材》,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16页

●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番,只是个开始而不是个终结。要待技能技巧在受教的人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再也不会离谱走样,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 规格练习。练成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练习不可。如果只讲说指点,而疏于督促,要求技能技巧在他身上生根就很难说了。——《改变字风》,见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34页

●总起来一句话,许多基本功都要从多读多写来练。读人家的文章,要学习别人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自己写文章,要养成自己运用语言的好习惯。要多 读,才能广泛地吸取。要多写,越写越熟,熟极了才能从心所欲。——《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4页

●好的文章要多读,读到能背。一边想一边读,有好处。这好处就是自己脑子里的想法好像跟作者的想法合在一起了,自己的想法和语言运用能力就从而提高不少。长的文章可以挑出精采的段落来多读,读到能背。读的时候不要勉 强做作,要读得自然流畅。——《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44页

●养成好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 知道该怎样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向人家打听,听听人家的意见,当然是有益的,但是吸收的好习惯还得在继续不断的阅读中养成,发表的好习惯还得在 继续不断地写作中养成。废书不观,搁笔不写,尽在那里问什么阅读方法写作方法,以为一朝听到了方法,事情就解决了,那是决无之理。——《养成两种好习惯》,见《重 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230—240页 ●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需课外作文。要养成抒写意思情感的习惯,那只须反问自己,内部有什么样的意思情感,便作什么样的 文。两句话的意思合拢来,就是说除了教师出的题目以外,自己还要作文,作自己要做的题目。——《作自己要做的题目》,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97页

●不常写,就没有组织脑子里的东西的习惯。一种知识,一段经验,藏在脑里可能处于刚才所说的朦胧状态。老师教学生,要叫学生把学得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就是要学生懂得 明确,不要处于朦胧状态。我们要写稿,自当练成一种能力,凡所知的东西,总要拿得出来,能够让它定型,不让它处于朦胧状态。这惟有多练写作,才能办到。——《向善 读善写方面努力》,见《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119页

●所谓善读善写,非可求成于一旦,端宜积之于平时。看书不仅知其梗概,还须察其用心,衡其工夫。含蓄之意,思想 之路,均宜细求。进一步则不仅诵其文而已,还须自出己见,衡其得失,孰去孰舍,孰可师孰不可师,乃真达到活读书之境界。复言作文,不仅成篇而已,还须求全篇之完整,考虑读者对象之能否通晓,进一步则考虑如何则于人更有益,如何则更可以感人。

——《向善读善写方面努力》,见《重读叶圣陶·走入新课标》第118页 ●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为养成写作的习惯,非多做不可;同时为适应生活的需要,也非多做不可。——《略谈学习国文》,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页 第三部分

写作教学

一、写作教学的 目标

●国文课写作教学的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

(一)有所积蓄,尽量用文字发表;

(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功夫。——《论写作 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34页

●写作既是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自该完全摆脱八股的精神,顺着自然的途径,消极方面不阻遏发表的欲望,积极方面更诱导发表的 欲望,这样来着手训练。——《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38页

二、有所积蓄尽量用文字发表(喜欢写)

(一)明确写 作目的

●关于作文教学,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要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在从前并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却 人人需要。写封信,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起个发言稿,写一份说明书,写一篇研究论文,诸如此类,不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吗?因此要求学生要学好作文,在中学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4页 ●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的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推广开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但就作文而言,刚才说的写封信打个报告之类其实也是考试,不过通常叫作“考验”不叫作“考试”罢了。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 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4页

(二)激发写作兴趣

●作文教学要有收效,我认为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让学生深刻理解作文的重要。在现代的社会里,光靠口说 是不够的,处处需要动笔写。动笔写文章应该是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第二,让学生喜欢作文,对作文深感兴趣。——《论写作教学》,见《重读叶圣陶·走新课标 》第200页

●国文课定期命题作文,原是不得已的办法。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 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依理说,心中有所积蓄,自然要说话;感到说话不足以行远传久,自然要作文。

——《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34页

(三)写作要充实生活

●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艰难的事。文章的材料是经 验和意思,文章的根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加上会识字写字,就能够写文章了。这不是寻常不过容易不过的事情吗?所谓好的文章,也不过材料选的精当一点,话说得周密一点罢了。如果单为着要写好文章而去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周密,那就是本末倒置。但是一个人在实际生活中,本来就该求经验和意思的精当,语言的精密。这为的不是写文章,为的是生活。生活中有 这样修养的人往往会觉得有许多文章要写,而写出来的往往是好文章。——《〈文章例话〉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25页 ●要“言之有物 ”,“必须要先有所感,先有所思”,„„“感情与思想不但是做文章的两大源泉,同时也是做人的两大要素。然而对于这两者,现在的学校教育是不但忽略,并且 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再读〈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讨论〉》,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22页

●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因为这并非 如一个瓶罐,有一定的容量,而是可以无限地扩大,从不嫌其过大过充实的。若说要待充实到极度之后才得作文,则这个时期将永远不会来到。

——《作文论》,见《叶圣陶 语文教育论集》第359页

●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呵。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

——《作文论》,见《叶圣陶语 文教育论集》第360页

●作文这种事情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

——《作文论》,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63页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文章例话〉序》,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225页 ●“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 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出、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生活充实的涵义,应是阅历的广,明白得多,有发现的能力,有推断的方法,情性丰厚,兴 趣饶富,内外合一,即知即行,等等。——《作文论》,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59页

(四)命题要钻到学生心里去 ●命题作文,不 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使其就某一事物详悉思之。思之既明,取舍自定,条理自见。苟不为作文练习,学生于所见所闻或皆知之不详,识之不真,此于学习或从事工作,俱有不利。由作文练习启其精 思之途,逐渐养成良习,则其效不仅在于能作文而已也。——《语文教育书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16页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惟初学作文,意在练习,不得已而采命题作文之办法。苟题意所含非学生所克胜,勉强成篇,此与其兴味及推理力摧残殊甚。是以教者命题,题意所含必学生心所能思。或使推究,或使整理,或使抒 其情绪,或使表其意志。至于无谓之翻案,空泛之论断,即学生有作,尚宜亟为矫正;若以之命题,自当切戒。——《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第347页

●题目先文章而有呢,还是先有了文章才有题目?这很容易回答。可是问题不应该这样提。我们胸中有了这么一段意思,一种感情,要把留下来,让别人知道,或者备自己日 后覆按,这时候才动手写文章。在写下第一个字之前,我们意识着那意思那情感的全部。在意思的全部里必然有论断或主张之类,在情感的全部里至少有一个集注点:这些统称为中心。把这些中心写成 简约的文字,不就是题目么?„„我们可以决定地说的,是先有了意思情感才有题目。

——《作自己想作的题目》,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95页

●胸中不先有意思情感,单有一个题目,而要动手写文章,我们有这样的时机么?没有的。既没有意思情感,写作的动机便无从发生。题目生根与意思情感没有根,那悬空无着的题目从 何而来呢? 但是,我们中学生确有单有一个题目而也要动手写文章的时机。国文教师出了题目教我们作文,这时候,最先闯进胸中的是题目,意思情感之类无论如何总要迟来这么一步。这显然违反了一篇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若因为这样就不愿作文,那又只有贻误自己。作文也同诸般技术一样要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必须经过充分的练习。——《作自己想 作的题目》,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96页

●国文课定期命题作文,原是不得已的办法。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 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如量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依理说,心中有所积蓄,自然要说话;感到说话不足以行远传久,自然要作文。——《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34页 ●叙写一个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初恋的经过,题目是《初恋》。诸如此类,都是先 有一些要说的材料,后有一个标明的题目。这是自然的,顺当的。咱们决不会先定下一个题目,然后去找寻要说的材料。如果这样,就是勉强要说话,勉强的话又何必说呢?可是国文课内有写作练习的 项目,由教师出题目;各种考试要测应试者的写作能力,由主试者出题目。练习者与应试者见了题目,就得找寻一些材料来说,也就是勉强要说话,这显然是不自然不顺当的事。要弥补这个缺陷,全靠 出题目的人不凭主观,能够设身处地,就练习者与应试者着想。出题目的人如能揣度练习者与应试者在某一范围内应该有话可说,说出来也并不勉强,就从这个范围内出个题目,那么,练习者与应试者 执笔作文,就同自己来要说话没有什么两样。要说督促练习,惟有出这样的题目才真是督促练习,因为这可以鼓起写作的欲望,使练习者体会到有话可说才是有文可写。要说测验写作能力,惟有出这样 的题目才真能测验写作能力,因为把要说的话写得好或不好,才是写作能力的好或不好。这儿说的只是寻常不过的话,并无深文大义,头脑清楚一点的人都会明白。无奈事实上,多数的出题的人偏不明 白。

——《读罗陈两位先生的文章》,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8-39页

●现在说一说命题作文。咱们平时作文,总是为了实际需要,„„而教师出个题目让学生作文的时候,学生并没有作文的实际需要,只因为要他们练习作文,才出个题目让他们作。就实际说,这有点儿本末倒置,可是练习又确乎必不可少。因此,命 题作文只是个不得已的办法,不是合乎理想的办法。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5页 ●命题作文,人人 知道不对。我以为定期作文,也不很自然。果真儿童心灵充分发展,则随时有丰妙的情思,便随时可以作文。即如阅览书籍,笔记所得,也是一种作文的练习。总之,简单干枯的生活里,一切不能着手,趣味的生活里,才可找到一切的泉源。——《国文教授之方法》,见《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46页

●我有曾经想,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 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或者不写日记,能不能养成写笔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事实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我只觉得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办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6页 ●定期命题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这一层意思,就教师说,非透彻理解 不可。理解了这一层,才能使不自然的近于自然。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惟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之内拟定题目。学生遇见这种题目,正触着他们胸中所积蓄,发表的欲望被引起了,对于表达的技术自当尽力用功夫;即使发表的欲望还没有到不吐不快的境界,只要按题作去,总之是把积蓄的拿出来,决不用将无作有,强不知以为知,勉强的成分既少,技术上的研摩也就绰有余裕。题目虽是教师临时出的,而积蓄却是学生原来有的。——《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35页

●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惟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观察,测知他们胸中该当积蓄些什么,而就在这范围之内拟定题目。学生遇见这种题目,正触着他们胸中所积蓄,发 表的欲望被引起了,对于表达技术自当尽力用功夫;即使发表的欲望还没有到不吐不快的境界„„而积蓄却是学生原来有的。——《论写作教学》,见《叶圣陶 语文教育论集》第435页 ●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定学生能够作的愿意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 学生作文的动机。——《作自己想做的题目》,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396页

●我曾经想,我当教师的时候师生只是在课堂里见面,出了课堂就难得碰 头了;现在可不然,在课外师生也常在一块儿,因此,学生平时干什么,玩什么,想些什么,教师多少有个数。有个数,出题目就有了考虑的范围;就叫学生把干的、玩的、想的写出来,他们绝不会感 到没有什么可写。再加上恰当的鼓动,引起他们非写出来不可的强烈欲望。那么,他们虽然按教师的题目作文,同时也是为了实际需要而作文了。命题作文既然是不得已的办法,总要经常顾到学生有什 么可写,总要想方设法鼓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觉得非写出来不可。我料想,必然有好些教师已经这么做,而且有了具体而有效的方法了;那是很值得提供给大家研究观摩的。

——《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5页 ●我可以这样回答,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 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的,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才定下题目来。这样学生同写一封信、作一篇游记一样,仍然是为着发表自 己的经验而写作,同时又得到了练习的益处。——《写作什么》,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13页

●作文出题是个问题。最近有一个学校拿来两篇作文让 我看看,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写的,题目是《伟大鲁迅的革命精神》。两篇里病句很多,问我该怎样教学生避免上面这些病句。我看,病句这么多,毛病主要出在题目上。初中学生读了鲁迅的几篇文章,就要他们写鲁迅的革命精神。他们写不出什么却要勉强写,病句就不一而足了。有些老师说《难忘的一件事》《我的母亲》之类的题目都出过了,要找几个新鲜题目,搜索枯肠,难乎其 难。我想,现在老师都是和学生经常在一起的,对学生了解得多,出题该不会很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3页 ●训练 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问问自己:

(一)平时对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所有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

(二)平时出给学生做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 闻、理解、情感、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

(三)学生对于作文的反应是不是认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 无谓之举?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咎不尽在学生,训练者是该负大部分的责任。(同上:要了解学生心中的积蓄进行命题。)

——《论写作 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39-440页

第四篇:论叶圣陶语文工具观

论叶圣陶语文工具观

教师教语文,学生学语文,怎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决非几篇文章及至几本书就能阐述清楚的。但是,有一个基本前提必须首先明确: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因为教学目的、任务、教材和教法等等,均由性质来决定。叶圣陶先生(以下均称叶老)通过语文教学的长期实践和深入研究,反复强调指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吕叔湘先生在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写的序言中说:“通观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1]

稍有语文教育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与政治、历史、宗教、人伦等混于一体的综合教育,这种教育全部以文章诗赋为本位,只学习书面的文言文,远离人民群众的口头语言。直到上个世纪初年,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语文学科必须顾及其实用性。从此,语文在中小学校单独设科,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叶老从青年时期任语文教员起就积极主张大力提倡白话文、大众语和新文字运动。全国解放初,叶老集中代表了彼时同人之意,及时给语文学科正名定性:“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1]按照叶老的阐述,我们可以明白地了解到,听和说偏重于口头语言,读和写偏重于书面语言。听说读写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所以,学语文就是学语言。只有学好了语言,才算学好了语文。那么,语言是什么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语言的本质曾作过许多精要的揭示。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2];斯大林否认“赤裸裸的思想”[3],认为没有质料也没有形式的空灵玄妙、难以捉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叶老深有领会地说:“思想决不是无所依傍的,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有它的质料,就是语言的材料,就是语汇。思想有它的形式,就是语言的规律,就是语法。无论想得粗浅的,想得精深的,都摆脱不了语言的质料跟形式。无论这个民族的人,那个民族的人,他想的时候都摆脱不了他那个民族的语言的质料跟形式。一个人学会了旁的民族的语言,他也可以依傍旁的民族的语言来思维,可不能一种语言也不依傍。脱离了语言就没法思维。”[4]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叶老总结出了研究语言的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的观点:语文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简言之,语文是人们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老认为语言是思想的定型。任何人说出来的口头语言和写下来的书面语言都是他心里所想的;想的过程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朦胧的思想是不清不楚的语言,清澈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的语言。语言与思维是完全一致的。至于有人心里这样想,说出来和写下来的却是另外一套,即所谓心口不一等等,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另外一套”有两种情况,其一是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在彼时彼地的有意安排,如平时语言实践中的反话、反语等,只不过是作者用另一种语言质料和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维罢了;其二是作者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太差所致。这与叶老关于思维、语言二而一的观点并不矛盾。为此,中小学的语文教学,要想使学生掌握好语言,一定要十分重视从源头上去开发,即化大力气训练学生的思维,千万不能忽略由不出声的内部语言到出声的外部语言的想的过程。分开来讲,阅读教学要紧紧抓住从听、读到想的过程,从而指导学生由感知语言文字的表象到理解、把握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及其相互联系的实质;作文教学要紧紧抓住由想到说、写的过程,从而指导学生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成文,修改等等。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总之,离开了语言,人们就无法思维,所以,语言是工具。既然语言是工具,那末由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的语文当然也是工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古代是这样,现代也是这样;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

但是,长期以来的语文教育并不重视学生内部语言即思维语言的训练。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写教师改的读写教学方法严重地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至于全班学生异口同声的问答式教学和即兴发挥式的作文训练,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缺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往往思想模糊,语言混乱,导致思想训练和语言表达两败俱伤。近些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认识到语文学科是思维的工具,通过各种渠道,化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诉诸口头即语言,诉诸书面即文章。掌握了思维这个工

具,也就掌握了语言,学好了语文。

其次,语文又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绝对离不开相互交往,而相互交往过程当中使用最经常、最广泛的就是语言。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5]斯大林说,语言“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及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思想交流成为可能的了。”[4]所以,从人人每天都会碰到的交际需要考虑,我们也必须认真学好语言,学好语文。叶老1953年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作了一个题为“语言和语言教育”的发言,他结合自己的体会指出,要是我的语言杂乱无章,人家决不会承认我的思想有条有理,因为语言杂乱无章正就是思想杂乱无章。要是我的语言含糊朦胧,人家就决不会承认我的思想清楚明确,因为语言含糊朦胧正就是思想含糊朦胧。要是我的语言干巴巴的,人家决不会承认我的思想好象刚开的花朵,因为语言干巴巴的正就是思想干巴巴的。„„总之,在思想交流上,我跟人家,人家跟我,关系是这样的:只有我拿出来的定型的语言对头,人家才会承认我的思维跟认识对头。反过来,我拿出来的定型的语言不对头,人家就无从承认我的思维跟认识对头。这是一条明白得很的规律。所以,从思想交流的实际看,我们完全可以断言,思想交流不靠旁的,就靠语言。人们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都希望说的话和写的文章与自己的思想完全不打折扣,收到思想交流的最大效果,进而提高学习、工具、生活的质量和效益。一个人如果听语言,说语言,读语言,写语言的能力未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训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势必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障碍,所带来的苦恼和麻烦是不言而喻的。

以前的语文教学是忽视交际能力训练的,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较为普遍。学生毕业之后不少人甚至在人稍多的场合就产生惧怕心理,不敢发言,或者说话语无伦次,自相矛盾,不能准确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和训练广大学生从小就善于使用这一交际工具的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近些年来,各地学校加强了素质教育,语文教学由只重视作文到读写并重再到听说读写四管齐下,并开展了丰富多采的课外语文活动,如组织社会调查,演课本剧,书报知识竞赛以及影视评论等,尝试着进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语文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语文是交流思想情感的工具的本质特征,顺应了当代社会对语文教育更新更高的要求。

综上所述,语言是工具,语文是专学语言的学科,所以语文就是工具;语文这个工具具有思维和交际的双重功能。其中思维是手段,交际才是目的,语文的本质特征是交际工具性。交际包括吸收(听和读)、表达(说和写)两方面,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听说读写四者并重。要从内部语言思维的训练入手,达到提高外部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由于叶老的语文工具观是从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潜心研究中归纳出来的,所以尽管随着时代的前进,教育的发展,围绕语文学科性质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的观点,但“工具说”至今仍是绝大多数专家、学者和语文教师所认同的观点。国家教育部1963年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1978年、1986年、1990年、1992年的大纲继承了1963年大纲的语文性质观,确认语文的“基本工具”、“基础工具”特征。1996年的新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2001年制订并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将工具性作为语文学科的主要性质。由此可见,叶老的语文工具观现在和今后仍有其现实的指导意义。

吕叔湘同志非常赞同叶老的语文工具观,他说:“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种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1]他认为这些传统的看法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我们认为,吕老在高度评价叶老语文工具观时对我国语文教育历史和现状的批评是击中了要害且十分深刻的。

叶老的语文工具观要求通过阅读教学掌握语文自身的规律。语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

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各种学科都承当着教育的责任。语文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只重视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学生的道德意识,而丢掉语文自身特有的任务。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的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的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封建社会的教育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那时的语文教育就是通过封建道德意识的灌输,把读书人训练成封建统治阶级的御用工具,培养成不劳而获的“人上人”。这种腐朽的教育思想一直延续下来,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在中学里,专重精神和思想一面,忽略技术训练,使一般学生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没有得到适量的发展。全国解放后,尤其是在文化革命期间,几乎把语文课上成了肤浅而蹩脚的政治课,舍本文于一旁而抽出其政治道理而讲之,或化作品之内容为抽象之概念与术语而讲之。这种理性化、抽象化、概念化的教学,不但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能背道而驰,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叶老认为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来实现的,果能引导学生细读本文,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之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政治教育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叶老的语文工具观要求通过写作教学把作文变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说:“作文不该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犹如说话,本来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作文又不该看作一件呆板的事情,犹如泉流,或长或短,或曲或直,自然各异其致。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1]既然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而每个人的生活又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让学生去模仿一套死板的程式,弄得千人一面,万口同腔。叶老要求学生“养成抒写意思情感的习惯,„„内部有什么样的意思情感,便作什么样的文。”[1]当然,封建社会里的语文教学,是不允许学生随意写自己想写的文章的,内容必须“代圣人立言”,形式必须是“八股文”,即要按照一套固定的间架和腔调去写。叶老曾很形象地以自己小时候的经验为例说:“我八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开笔’,教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他提示道:‘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我依他吩咐,写了八十多字,末了说:‘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就在‘尔’字‘乎’字旁边博得了两个双圈。登高自卑本没有什么说的,偏要你说;单说登高自卑不行,你一定要说到为学方面去才合式:这就是八股精神。”[1]

其实,类似的情形在现今的作文教学中仍大量存在着。《记一件难忘的事》,本应由学生毫无拘束地抒写真人真事真感情,但不少教师总是不放心,事前反复提示学生,只有蕴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事情才能作为该文的写作材料,致使闹出了一个班级50多位学生中,竟有30多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跳入冰冷的河水救人的大笑话。毫无疑问,如让学生从小为追求死板的程式而养成专讲假话的不良习惯,那将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和可悲的事情。

叶老的语文工具观还要求学生读书作文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为了成为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叶老说:“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得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现在也有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有升学考试。但是,我以为现在的学生不宜存有为考试而学作文的想头。只要平时学得扎实,作得认真,临到考试总不会差到哪里。推广开来说,人生一辈子总在面临考试„„学生学作文就是要练成一种熟练技能,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1]但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为数众多的学生谈考色变。他们把能不能考出好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至于是否真的理解了试卷的内容,掌握了有关的能力,能否应付日常工作所需,生活所遇的问题,则是全然不去考虑的。仍以作文为例,有的学生逢到考试时能够揣摩题目的意旨以及出题目的人的意旨,按着腔拍,咿唔一阵,或遇到无可奈何的题目,也能无中生有,瞎三话四,却又丁丁当当的颇有声调。这样做或许还能得个不低的分数,但倘若平时连写个总结报告和签份简单合同都困难重重(这些通常不考),怎么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呢?

行文至此,我们想起了1997年由《北京文学》发起而展开的那场语文教学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中的不少文章都对我国语文教学的现状深表忧虑,并各自对语文教改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使我们受到震撼和

启迪。但是,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工具说”导致了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只有把“人文性”作为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语文教改的步伐才能解除羁绊,突飞猛进。对此,我们实在不敢赞同。

首先,“人文性”是所有人文课程的共同属性。人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精神人格和独特个性,教学内容上要求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方方面面,教学方法上强调学生情感的充实和兴趣、习惯的养成。既然人文性是所有人文课程的共同属性,那末,人文教育的任务应当由所有人文学科共同来承担,不应该全部由语文学科单独来承担。诚然,语文课在所有人文课程中具有较强的人文教育优势,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也决定其应负载较多的人文教育任务,但是,人文教育任务在语文教学中应体现为传授好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以发展学生的思想感情,培育他们的健全人格和完美的个性等,所有这些,在叶老的语文工具观中都已论及。叶老的语文工具观从来都不希望把学生制造成只会搬运语言文字的机器,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熟练使用语言文字的有思想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称得上是社会的合格成员。叶老历来主张在把工具性当作语文学科基本属性的同时,把人文性、思想性与工具性水乳交融地统一起来。关于这点,我们完全可以从叶老写的《教育与人生》、《作文与作人》等文章中体会得到。叶老说:“我就是最不信服把语言跟内容分开来说的一个人。咱们不能抛开了意思谈语言,也就是不能不管内容专谈语言。”[1]又说:“思想是一方面,表达思想内容的工具又是一方面。„„学习语文,这两方面都要正确对待。”[1]按照叶老的语文工具观,在语文教育的全过程中,应该十分重视掌握语文自身的规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

语文学科是个老大难的学科,一代又一代有志于语文改革的教育界同仁都在不懈地追求语文教学的高效率。我们认为语文教学长期以来不能走出少慢差费的低谷,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关键之一还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叶老提出的语文工具观。语文教学的最基本任务应该是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去实现其他的教学功能。为此,语文教师必须排除一切干扰,毫不动摇地致力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学好与内容密不可分的语言,使学生在获得较强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得到实在的思想教育和深刻的人文熏陶。刘国正先生说得好:工具性发挥出来就有人文性。钱梦龙先生也非常赞赏叶老的语文工具观,认为语文教学主要就是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母语教学,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母语,规范地使用母语;若过多地强调人文精神,会让语文教师无所适从。由此可见,那种把人文性和工具观对立起来,或者以人文性来取代工具性的观点,不但在理论上站不住脚,而且在实际操作时也会造成混乱。试想,如果中小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连起码的听说读写要求都未达到,如何对他们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

最后,我们想援引叶老1978年3月说过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1]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138;1;398;397;438;154;635;138.[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525.[3]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0.[4] 叶圣陶.语言和语言教育[N].光明日报,1953-10-11(3).[5]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126.

第五篇: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师论文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学大纲》)给日新月异的课文教学吹来了一股春风,而在这股春风中,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这里暂且仿用一下孟子“民本主义”),无疑让人感受最深。

一、课程标准的人本主义

1.从教学目的看

课程标准中规定“高中语文教学,应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对语文教学全新的规定。特别要注意的“语文素养”这个概念的提出,它是对语文学习功能、目的、方式的重新定位,它不同于以前的“语文能力”。“能力”是在短期强化训练中形成,而“素养”则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熏陶感染而养成的。课程标准从人的发展角出发,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人的素养上,这为学生进入社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2.从教学内容上看

从新课程标准中看,无论阅读、写作,还是口语课文,始终贯穿着“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吸收中华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一主题。在这一主题指下,语文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能力培养,而是运用中华民族的丰厚的文明遗产和人类优秀的文化来熏陶人的感情、性格,培养人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这些都是人本主义思想的体现。

3.从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来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学习,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教师不再是传道、受业、解惑者,而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另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实际是就是鼓舞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教师应不求划一,崇尚自然。这一切都是以学生为本的人本主义思想。

4.从教学评价上看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时“对学生应多加激励”,“从正面加以引导”,注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评价要求,无一不体现了课程标准尊重人的人的人本主义思想。

5.从教学资源上看

课程标准建议的教学资源大到“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小到“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的生活话题”。特别是把“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的生活话题”引入教学,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

课程标准中始终贯穿了人本主义思想。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怎样做呢?

二、人本主义思想下的语文教师

1.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为人民服务的领导是好领导,同理,为学生服务的老师才是好老师。特别是在课程标准的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就应该做受学生欢迎,为学生服务的好语文教师。

为学生服务,首先就应摆正师生之间的关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采取的是奴化教育,把教师“神化”,称什么“天地君亲师”,还说什么“传道授业解惑”,把教师的权威绝对化,学生对老师所传的“道”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育只能培养奴才,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在创新教育的历史时期,作为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塑造他们”。

为学生服务,就不能强迫学生适应自己,而应努力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认识水平,接受能力,使自己的教学来适应学生的需求。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大纲、教材要求与学生的心灵实际之间架桥。在架桥的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努力把桥的一端架在各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上,使学生通过桥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彼岸”。

为学生服务还应防止产生“包办”的现象。“包办”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求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特别是与高考有关的知识一点一滴地都灌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个人感受和接受能力。这种做法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在创新教育的今天,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这种做法是千万要不得的。

2.课堂教学要民主化

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心灵沟通,这就必然要求课堂教学要民主化。

教育的本质是造就人,学校应该成为人才的摇篮。在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构成的教学全过程中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课堂教学的中心也就明确了。这时,教师就不再具有绝对的权威,不再扮演一个“布道者”的角色,而是以平等的面貌出现学生中间:组织教学过程,指导学习方法,讨论疑难问题,提供有关知识。教师不仅是走下讲台,应该把这块“圣地”交给学生,实现民主化教学。

实行民主化教学,首先要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到自己重要,知道你承认他的价值,尊重他们想法,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等于告诉学生,你赞赏他们。因为没有比损害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显得更容易和更难于治愈的。教师要是能使学生感到他的存在十分重要,他就会释放出巨大的学习能量,课堂气氛也就必然会推向高潮。

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要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上,教师应由课堂的“主演”变成课堂的“导演”,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活动,自己读书,自己发表见解。教师“要善于观察上课进程中发生的独特而细微的环境变化,并且以相应的方式采取行动”,适时拨亮学生的眼睛,触发起思维的火花。这样,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培养。

新的时代需要的是新型语文教师,而不是教书匠。面对新世纪的创新教育,面对课程标准中的人本主义思想,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民主引进课堂,这样我们才能在课改的大潮中自由游弋。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让我们抛开世俗的烦恼,耐住教育的寂寞,静下心来,以学习为舟,以人本为桨,以人格为帆,驶向语文教育成功的彼岸——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载叶圣陶“三论”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叶圣陶“三论”思想指导下的语文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叶圣陶论阅读教学

    叶圣陶论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特色 董菊初一、个性特色 任何科研成果的获得,不管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科学,虽然受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社会环境的限制,但都离不开研究者个人的努力......

    叶圣陶教育思想摘录

    叶圣陶教育思想摘录一、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实践 1、中国教育改革是综合系统的改革:“教育和社会本当互相适应,脱离了社会,教育便失去根据。” 2、中国教育改革是本质精神的改革:“......

    本真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现将我在杂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贴上,供大家参考、批评。本真语文: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 余国江 语文教育思想核心内涵是“本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反思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树立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论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论习惯: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自......

    试论叶圣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思想

    试论叶圣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思想 叶圣陶是毕生从事语文教育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的一代宗师,他的语文教学思想设计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叶圣陶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思......

    梁启超与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之比较

    梁启超与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之比较摘要:国语国文教育期是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也涌现了许多教育大家,他们的许多理论与思想在现今的语文教育上仍有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