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溶解度曲线的教学反思
溶解度曲线的教学反思
关于溶解度的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 张 妮 溶解度这节课的内容是属于中考常规考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相对而言题型多变但是难度不大,但是学生出错率特别高。于此同时,这节内容又是在学习了饱和及不饱和溶液之后拓展性概念。今年在这部分知识的讲解过程中主要采取“教师讲解大概(基本概念),学生争论细节”的双主教学模式。
这部分教学开始我首先是严抓饱和与不饱和概念,为了便于理解应用所有知识都采取条框是记忆:例如“饱和”溶液让学生通过概念自己总结几个关键词一温度、二一定量的水、三不能再溶、四“这种物质”的饱和液等几个关键点,每遇到这种题他们都能够有理有据自己做出选择。
因为前期工作到位在溶解度这个概念出来时只是让学生通过概念自己分析两种物理量的区别与联系,自己总结溶解度的关键词有以下几个“
1、温度;
2、100g溶剂;
3、达到饱和;
4、溶解的质量(强调单位)”这种自己总结自己说服自己的方法让学生突然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很容易对概念就掌握的比较好,做题自然流畅了不少。
与此同时,在讲到溶解度曲线的知识点时,首先自己先大概讲解两种溶解度表示方法,其实在学生做好基础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自己分析两种方法的优缺点,通过优缺点的分析及交流基本就可以掌握溶解度曲线表示的真正含义及优势,从而我在分“点、线、面”详细分析每种情况每种变化,及时让学生利用我总结的规律解答相应试题,基
本练习三到五道典型题,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掌握溶解度及其表示方法的习题,当然想要达到更精准的效果还需要做更多典型例题进行检测讲练以及点评。这样的尝试感觉学生今年在做溶解度习题的过程中错误率确实减少很多,但是对于缺乏主动性的学生还是有一些难度,所以尽可能还要想办法督促学困生这个团队再接再厉学好这部分知识。
第二篇: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模版)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
化学组
关俊艳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明确溶质、溶剂一定时,固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教学重点、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解决办法: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以学生理解,借助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溶解度的概念,强调其四要素。
过渡:在不同温度下,某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那么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以通过表格法或曲线法表示。
【提问】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哪种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使用频率更高?为什么? 【学生表达】
【过渡】溶解度曲线较为直观,在曲线上可读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不仅如此,在同一坐标系中可画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此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学生讨论交流】1.通过列表法可获取的信息,曲线法可以吗? 2.除此以外,溶解度曲线还能提供哪些信息? 【学生表达】
1.明确物质在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
2.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3.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
5.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6.交点表示此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同。
【链接中考】
1.根据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从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__。(3)t1℃时,将2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能否全部溶解____________(4)图中A点表示
。(5)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
。2.下列措施能使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的是()
A.增加水的质量
B.把硝酸钾粉碎,在溶解过程中不断搅拌 C.增加硝酸钾的质量
D.升高溶液的温度
【结论】溶质、溶剂一定时,固体物质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过渡】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生活链接】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2)喝了汽水以后,人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结论】气体物质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思考】
夏天,天气闷热时,鱼为什么总爱在水面上呼吸? 【精心回顾】
【课堂小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质、溶剂一定时,固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整体思路清晰,问题设置层次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
2.本节课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调动和评价,但激励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3.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思考如何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第三篇:溶解度曲线专题教案
溶解度曲线专题
溶解度曲线(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
利用溶解度曲线:
① 可以查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并根据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判断其溶解性。
②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地溶解度大小。
③ 比较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饱和溶液浓度的变化
④ 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浓度的大小
⑤ 根据溶解度曲线的形状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并根据此确定从饱和溶液中
得到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⑥ 确定一定质量的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时,析出晶体的质量及比较不同物质析出晶体的 多少。
例
1、右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向两只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B两种物质至不能溶解为止,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溶液(填“A”或“B””)。
(2)t2℃时,欲配制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
质量关系是A
B。(填写“>”、“<”或“=”,下同)(3)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降温至t1℃,析出
晶体的质量关系是A
B。
(4)将t2℃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200g,升温至t3℃,欲使它们仍为饱和溶液,若不改变溶剂质量,所需加入固体 溶质的质量关系是A
B。
例
2、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B是
的溶解度曲线。
(2)P点的含义是。
(3)60℃时,100g水中加入100g硝酸钾,所得溶液是
(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当60℃的该溶液降温到3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g。
第四篇:《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教学反思 溶解度本节课以了解“饱和溶液涵义”为中心目标,以活动与探究为载体,以问题为主线,围绕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两个要素”大胆取舍,进行了有个性、有创意的快乐探究之旅。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素材亲历探究过程,给学生活动提供了许多机会和空间,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自我的舞台,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另外教师有意制造错误,让学生产生顿悟,设计巧妙。教师设置问题群、应用多媒体动画、分步突破难点,使环节紧扣、层层递进,师、生及教材编写者思维同步,形成共鸣,高潮迭起,延展了“涵义”──结晶现象,很好演绎了“组织者”“参与者”“首席”的角色。
一、成功之处: 这节课准备的比较充分。首先,在备课过程中,我充分利用资源,对知识深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设计了一堂以实验带动计算的课。在备课过程中,我注重创设教学情景,以三支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引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并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溶液,如:酒,葡萄糖溶液等,令课堂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另外,整节课充分利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我带动学生以探究为手段,分析、讨论、总结知识,力求使化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注重了落实,真正做到教师导、学生学,并且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二、不足之处: 这节课以计算为主,但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重点强调解题格式。
第五篇: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查看更多本站专题
百科词条:初三化学 化学知识点 溶解度
相关推荐
备考2012:溶液、溶解度、溶质知识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汇总大全初三化学人教版溶解度练习题及答案初三化学:溶液、溶解度知识点梳理名师总结中考化学《溶液》三大考点全面初三化学物质的奥秘知识点和各类题型大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中考化学考点分析:饱和溶液、溶解度初三化学人教版溶解度基础练习题及答案初三化学走进化学世界知识点和各类题型
分享到:
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
·课件 教案 ·电子教材下载·2012中考试题·历年中考成绩查询·中考作文点评·中考满分作文·高分经验交流·历年中考分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