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独坐敬亭山》是诗人李白笔下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虽然没有一句描写敬亭山的外貌及景色,却让人感觉到敬亭山似乎也有性情,正默默地凝视着作者。诗中以景物衬托出作者寄情山水,宁愿忍受孤单,也不愿趋炎附势的高尚品德。前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后二句却写与山两相看,以“不独”写“独”,更为奇妙。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 敬亭山:又叫昭(zhāo)亭山,在现在的安徽宣城北部。那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板书:晓诗题)⑵ 作者是唐代的李白。
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板书:知诗人)⑶ 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板书:明诗意)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㈠.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一画这两句。2.理解“众鸟”。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3.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4.理解“尽”和“去”。
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5.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边说边板书:简笔画李白人像),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边说边板书:简笔画敬亭山)
㈡.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 ?(板书:独)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㈢.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2.理解“看不厌”。
⑴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⑵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在山的简笔画上板书:神)3.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板书:脱俗)的。
4.联系特色课中学过的《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夜宿山寺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日照香炉生紫烟,手可摘星辰。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飞流直下三千尺,恐惊天上人。
疑是银河落九天。寄 情 山 水
㈣.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2.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板书:表面.内心)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三.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板书:悟诗情)各种形式朗读全诗。2.背诵全诗。3.默写全诗。
四.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附板书】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理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提出了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不得少于6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这首词写作背景资料.李白写的其它有关古诗词。教师准备配乐朗读的古筝曲及《忆江南》歌曲。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入情 1.背诵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意图: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情况,创设古文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江南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有初步的印象。】
2.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课题)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教师小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4.教师范读录音机播放古筝曲。
【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
二.初步学习词,读通词。
1.学生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词句读通顺.流畅。2.指名读,指正读音。3.全班齐读。
【意图: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能深入。】 三.探究诗意 以知促情。
1.指导学法。回顾 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
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2.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3.小组交流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
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4.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他学生纠正.补充。教师注
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词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
5.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意图: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四.欣赏歌曲 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
1.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2.吟读成诵。
3.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意图:课程标准建议小学阶段学生要背会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推荐的120篇外,其余可有教师补充推荐。一节课只读一首词这是不够的,要用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望洞庭
教材一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把握好两点:(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一.解题,了解诗人。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 “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正音:潭.磨.螺。齐读。
三.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3)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2.桂林山水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必须解放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二
课
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习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习谈谈学习文中哪部分
教学反思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3.记金华双龙洞
教学目标 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阅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 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 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 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 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对情景的创设,虚拟特定的生活情境,设法让学生投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一.活化体验,感染学生
1.课堂伊始,我播放抒情优美的音乐,配上连续不断的雄伟的.秀丽的.优美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的祖国山河图片,力求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震撼,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在学习,体会“孔隙”窄小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⑴ 让学生当游客,互相地背靠背,肩并肩,模拟躺在船上,体会一下过孔隙的感受。此时,将教室内所有的灯关掉,视觉上的明显变暗,使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营造一种过孔隙时的气氛,从而加深了对孔隙特点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紧张和害怕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了。
⑵ 教师在学生渐渐进入情景时,范读这两句话,紧接着给学生看过孔隙的录像,并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气氛。
⑶ 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想象,学生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入具体了。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二.多层感悟,发展个性
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或体会过程中,不断发现.明晰概念的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组织和参与讨论,适当点拨。在本节课上,我把感悟分成了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
看图感悟。通过课件分别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景点的感悟,谈印象感受。
2.第二层次:
学文感悟。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孔隙”特点的理解,体会。
3.第三层次:
体验感悟。通过创设虚拟过孔隙的情境,把学生很自然地带进课文的情感当中。通过谈感受,汇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间接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感悟不是老师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中的共同探讨者和引导者。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各自的感悟都不相同,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感受时思维是发散的,不会人云亦云。
相反地,在初定的教案中,在欣赏孔隙特点教学时,我设计这么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单调地反复地读课文,谈感受;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分析!分析!再分析!!结果,学生们的“感受”是一样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的,来来去去就是说,“我感觉孔隙很小,很窄”,却没有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课文朗读起来平淡如水,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整节课下来,老师上得辛苦,学生上得无趣!
4.七月的天山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由于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想象的翅膀张开了,他们在感悟时极其投入,文章的许多句子都使他们感受到了美丽,所以我这堂课足足上了两课时,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
我抓住问题“天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展开,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作者是怎么描绘美丽的天山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峰”,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让他们想象比喻的画面,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还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比喻的用法教育。最后在赞美天山,希望自己某天真的去天山游览结束了课文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感受了作者观察仔细,写作高明。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瓯海实验小学备课资料
郑爱芳备用
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
第二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预案
1.古诗词三首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材简说】
《独坐敬亭山》是诗人李白笔下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虽然没有一句描写敬亭山的外貌及景色,却让人感觉到敬亭山似乎也有性情,正默默地凝视着作者。诗中以景物衬托出作者寄情山水,宁愿忍受孤单,也不愿趋炎附势的高尚品德。前二句已绘出“独坐”神理,后二句却写与山两相看,以“不独”写“独”,更为奇妙。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朗读。【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 敬亭山:又叫昭(zhāo)亭山,在现在的安徽宣城北部。那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板书:晓诗题)⑵ 作者是唐代的李白。
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板书:知诗人)⑶ 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板书:明诗意)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㈠.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一画这两句。2.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3.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4.理解“尽”和“去”。
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5.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边说边板书:简笔画李白人像),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边说边板书:简笔画敬亭山)
㈡.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感悟。
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 ?(板书:独)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㈢.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2.理解“看不厌”。
⑴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⑵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朋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喜欢;她看你,看不厌,很喜欢。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朋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足,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朋友。这山还是死气沉沉的山吗?简直就是有灵气的神山啊!(在山的简笔画上板书:神)3.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板书:超凡)的,神总是“脱俗”(板书:脱俗)的。
4.联系特色课中学过的《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夜宿山寺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日照香炉生紫烟,手可摘星辰。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飞流直下三千尺,恐惊天上人。
疑是银河落九天。寄 情 山 水
㈣.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感悟。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2.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引导学生理解“独”是表面的独,而作者的内心并不孤独。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板书:表面.内心)
3.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三.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板书:悟诗情)各种形式朗读全诗。2.背诵全诗。3.默写全诗。
四.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附板书】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内心)不独
《忆江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如火如荼的春花,澄碧温莹的春水,不仅唤起人们对江南湖光山色的向往,更引起大家对祖国河山和美好事物的无限热爱。同时,“词”这种题材在小学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
教学理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对学生提出了每学年背诵优秀诗文不得少于60篇的要求。由此可见,使孩子们潜移默化的陶醉于其中从而陶冶孩子们的情操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3.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画面。4.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这首词写作背景资料.李白写的其它有关古诗词。教师准备配乐朗读的古筝曲及《忆江南》歌曲。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释题入情 1.背诵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指3-至5名学生)教师对学生背诵情况做总结。
【意图: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情况,创设古文学习情境,使学生对江南
有初步的印象。】
2.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板书课题)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教师小结。(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发自己江南情节的用意所在。)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课前查阅的资料):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4.教师范读录音机播放古筝曲。
【意图:古诗词有其背景且古诗词的文字优美,语言精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古诗词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优美的导言和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一中渴望要了解这首词的心情,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 】
二.初步学习词,读通词。
1.学生 自由练读.读准字音,把词句读通顺.流畅。2.指名读,指正读音。3.全班齐读。
【意图: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能深入。】 三.探究诗意 以知促情。
1.指导学法。回顾 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交流: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
交流,借助书中的注释等方法去了解诗的意思.诗的意境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学习古诗的这种方法来学习这首词,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词中的景,感悟词中的情。
2.学生自读自悟,理解词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3.小组交流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
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4.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的大意。(指名概述词的大意,其
他学生纠正.补充。教师注
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词句,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意思。)
5.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意图:古诗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然后在此基础上伙伴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在音乐和画面的伴随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意境,并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通过交流表现出来,同时受到语言艺术的熏陶。】
四.欣赏歌曲 拓展延情。
“古人唱歌兼唱情!”诗歌,需要有音乐性和图画性。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不独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同学们请听:
1.播放《忆江南》歌曲。(学生自由发挥,尽情抒情,展示自身独特的体会,和诗的情感产生共鸣,师生沉浸在忆江南的美好境界之中。)2.吟读成诵。
3.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赏读其它两首。再次深刻的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自学.感悟.诵读。《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意图:课程标准建议小学阶段学生要背会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推荐的120篇外,其余可有教师补充推荐。一节课只读一首词这是不够的,要用一篇带多篇,增加学生古诗词的积累。在优美抒情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留下意犹未尽的诗意美!】
望洞庭
教材一读
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天转任和州,行经洞庭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写洞庭湖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古诗先以“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水月澄洁,一片和谐。湖面无风,如月下铜镜铺展于大地。“镜未磨”写出了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呈现出迷蒙之美。放眼远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如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如一种工艺珍品,使人爱不忍释。全诗构想新奇,化大为小,色调淡雅。
教学理念
把握好两点:(1)“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新课标》)
诗歌教学从三方面抓: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正确认读1个多音字“磨”。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一些古诗。最后背《望洞庭》。一.解题,了解诗人。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 “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介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它的诗通俗清新,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初读
自由读诗,想想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指名读,正音:潭.磨.螺。齐读。
三.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指名读,想象: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月夜遥望,水白山青,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大自然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让人爱不忍释,好一派秀美柔和之景。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2)延伸: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如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势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3)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课上说课后写)
(作业: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写写《望洞庭》这首诗描绘的景色。)
2.桂林山水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课本中的写景名篇。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情寓景中,景中显情,全文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通过自主赏析,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创造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设计特色:自主赏析,开放式学习。
信息资料
1.师生查阅有关西湖.泰山.香山.大海以及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资料。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3.图文结合,自主赏析,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能力。
4.借助搜集的资料,进行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及创新意
识。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创设情境。
1.让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有关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等方面的资料。
2.播放桂林山水的录象片或投影片,引导学生按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思考:桂林山水与上面的四处景观有什么水同之处?
(通过四处景观与桂林山水风光的比较,凸现桂林山水的特点,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畅谈观看后的感受。
(鼓励学生表达,利于发现学生对画面的观察能力水平,同时也使学生接受了一次言语表达的训练。)
二.朗读课文,自学字词。
(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为下文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自主发现,自主赏析。
1.自读,寻找欣赏点,填写记录。
我最欣赏的(字.词.句.段.标点.其他)理由是()。
(尊重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人地位,必须解放他们。“欣赏点”是学生眼睛发现的文章“精华”,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自读自找自赏析,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阅读兴趣,才能形成个性的体验,才能达到积累语言,增强语感的目的。)
2.交流.赏析.结合资料谈体会。
采用小组赏析或全班赏析的方法。让学生针对自己的欣赏点,畅所欲言,说出自己对课文有关内容的个性感受。赏析的办法可由学生自由选择。如
(1)感情诵读:联系上下文,感悟用词的准确,句段语言的优美。
(2)自问自答:如自己提出“为什么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自己解答。
(3)换.删.增词对比: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去掉句中的“真”.“啊”或后半句的内容等,与原句比较,体会表达效果。
(整个环节意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其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合作等多种能力的发展。)
四.朗读全文,升华情感。
在自主赏析的基础上,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通过诵读,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第二
课
时
一.观看影片引入,回顾上节内容。
1.利用录象或投影片,展示桂林山水图,师生共同感情朗读全文,也可试着背下来。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抓住桂林山水的整体特点。(水:奇秀险
山:静清绿)
二.汇报交流资料,教师吸收反馈。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课下搜集的的有关桂林山水和桂林其他方面的信息资料。
(汇报交流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过程,是交流交际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吸收反馈信息的过程,教师可以从中发现教学的新的切入点,学生知识技能新的增长点,利于教学目的的新构建。)
三.提示学习建议,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学生的资料情况以及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可向学生提出如下学习建议,或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学习的主题。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练习感情背诵。并试着说出你喜欢的理由或为什么这样读.背。
2.结合学习谈谈学习文中哪部分
教学反思
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桂林山水》这一课,用优美流畅的文字描绘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美呢?首先我用图片展现了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了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山水特点的句子,结合看到的图片,说说对桂林山或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即自我体会的情感朗读);接着在品读.评读.诵读.挑战读.引读.配乐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在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中,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进朗读;同时,朗读吸引了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绵长,感悟美.体验美,得到爱的抚慰.情的熏陶。
3.记金华双龙洞
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阅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 特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 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 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
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 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四、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对情景的创设,虚拟特定的生活情境,设法让学生投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一.活化体验,感染学生
1.课堂伊始,我播放抒情优美的音乐,配上连续不断的雄伟的.秀丽的.优美 的祖国山河图片,力求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震撼,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在学习,体会“孔隙”窄小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⑴ 让学生当游客,互相地背靠背,肩并肩,模拟躺在船上,体会一下过孔隙的感受。此时,将教室内所有的灯关掉,视觉上的明显变暗,使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营造一种过孔隙时的气氛,从而加深了对孔隙特点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紧张和害怕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了。
⑵ 教师在学生渐渐进入情景时,范读这两句话,紧接着给学生看过孔隙的录像,并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气氛。
⑶ 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想象,学生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入具体了。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二.多层感悟,发展个性
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或体会过程中,不断发现.明晰概念的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组织和参与讨论,适当点拨。在本节课上,我把感悟分成了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
看图感悟。通过课件分别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景点的感悟,谈印象感受。
2.第二层次:
学文感悟。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孔隙”特点的理解,体会。
3.第三层次:
体验感悟。通过创设虚拟过孔隙的情境,把学生很自然地带进课文的情感当中。通过谈感受,汇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间接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感悟不是老师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中的共同探讨者和引导者。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各自的感悟都不相同,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感受时思维是发散的,不会人云亦云。
相反地,在初定的教案中,在欣赏孔隙特点教学时,我设计这么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单调地反复地读课文,谈感受;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分析!分析!再分析!!结果,学生们的“感受”是一样 的,来来去去就是说,“我感觉孔隙很小,很窄”,却没有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课文朗读起来平淡如水,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整节课下来,老师上得辛苦,学生上得无趣!
4.七月的天山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由于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想象的翅膀张开了,他们在感悟时极其投入,文章的许多句子都使他们感受到了美丽,所以我这堂课足足上了两课时,不仅学生理解深入,而且体会深刻。
我抓住问题“天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展开,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作者是怎么描绘美丽的天山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峰”,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让他们想象比喻的画面,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
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还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比喻的用法教育。最后在赞美天山,希望自己某天真的去天山游览结束了课文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感受了作者观察仔细,写作高明。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二、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
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三、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四、学生完成习作
五、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二、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
第三篇: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测试卷
一、字词基础。
1、认一认,补充字的读音(声母或韵母、声调、音节)(3分)
()uó()j()()í()()iàn
海螺 白皑皑 山涧 马蹄 翡翠 溅起
2、用多音字分别组成词语。(6分)
yǐn()bó()juǎn()
饮 泊 卷
yìn()pō()juàn()
3、读拼音,写汉字。(10分)
dòng tíng wān yán cā shāng Pān dēng kǒng xì
tún bù kuò sàn píng zhàng é jiǎo zhè jiāng4、比一比,再分别组词。(4分)
梢()秦()蜓()暇()
稍()泰()蜒()瑕()
5、按要求写成语。(7分)
1补充成语。
水平如()连()不断 形()万千 奇峰()列
2根据意思写成语。
a、比喻声势雄壮浩大。()
b、从地面突然高起。()
c、各种颜色错杂繁复,非常好看。()
6、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6分)
端:1端正,不歪斜 2东西的一头 3手平正地拿着 4事情的开头 5仔细地看
a、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
b、他端详着这幅画,陷入了沉思。()
c、他端来一把椅子,让我坐下慢慢说。()
异:1不同的 2分开 3另外的,别的 4特别的 5奇怪
a、石钟乳和石笋颜色各异。()
b、奇花异草不容易养活。()
c、这是一道奇异的亮光。()
二、句子练习。
1、用打比方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写完整。(2分)
1、没有一丝风,海面像。
2、海浪卷起的泡沫像。
2、找出句子中的毛病,用符号在原句上改一改。(2分)
1、小红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2、我们班的同学基本上全部去郊游了。
3、我会默写。(9分)
1、日出江花红胜火。
2、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3、随着山势,时而,时而,时而,时而,也时时。
4、,长河落日圆。
5、几行红叶树。
6、春江潮水。
7、,带雨云埋一半山。
8、天远大。
9、《望洞庭》的三四行诗:。
三、阅读
1、默写古诗《独坐敬亭山》,并填空。(2分)。。
1、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1分)
2、诗中()、()两字把读者引入“静寂”的境界。(1分)
3、诗中“厌”的意思是()。诗的第三、四行运用了()的修辞手法。(2分)
4、“ ”是这首诗的诗眼。全诗表达了诗人()的情感。(2分)
2、读短文,完成练习。
A、课内阅读: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
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
1、把短文补充完整。(1分)
2、“这样的山”指的是,“这样的水”指的是。
“连绵不断的画卷”还指、、和。(2分)
3、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1分)
B、课外阅读:
我的故乡在广西,我爱故乡的漓江。
春天,原野上的春色,把漓江打扮得更加美丽。绵绵细雨,增加了漓江的水量,催开了两岸鲜艳的野花。随着气候转暖,来漓江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漓江像一条友谊的带子,把祖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连在一起。
夏天,漓江的水更清了。人们有的在江中游泳,有的在江上划船,有的玩水球……漓江洗去了人们一天的疲劳,使人们感到轻松愉快。
秋天,桂花开了,漓江两岸飘着醉人的花香。我们学习过后,荡着小船在江上游玩,那两岸青峰分明立在我们面前,同学们兴奋地抢着划桨……
冬天,漓江因为旱季到来而变浅了,但水还是那么清,山还是那么绿,江畔的柑橘已挂满了累累果实,人们正在紧张地收获。
漓江的四季都很美:我喝着漓江的水长大,我一定把漓江建设的得更加美好。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1分)
装扮 劳累 建造
2、短文按 顺序,写了 漓江的美,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2分)
3、用“ ”画出一句比喻句,作者把 比做。
说明。(2分)
4、用“ ”画出一句组排比句,并照样子写一句排比句。(3分)
5、给短文拟一个标题。(1分)
四、习作(30分)
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把观察到的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题目自拟。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一单元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
第1课《古诗词三首》课文原文
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解释
①忆江南――既是标题,也是词牌名。
②旧曾谙――从前很熟悉。
③江花――江边的花。
④蓝――蓝草,叶子青绿,可制染料。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课《古诗词三首》
第五篇: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复习要点
一、复习课文
1、《独坐敬亭山》中,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也是诗人投身到(大自然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真实写照。
《望洞庭》中,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忆江南》词中所回忆的是诗人曾经观光游览(江南风景)时所留下的印象,表达了诗人对如诗如画般的(江南风光)的(赞美)之情。
2、《桂林山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作者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写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其中描绘了水(静)、(清)、(绿)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抒发了对桂林山水景色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记金华的双龙洞》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述了作者去双龙洞途中所见的(风光),及双龙洞的(奇景),表达了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4《七月的天山》中,作者运用(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
二、背诵、背写
1、背诵:《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桂林山水》全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背写:《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山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听写
洞庭江南玩赏无暇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浙江油桐 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翡翠凉爽 山涧投射寂静增添细碎马蹄柔嫩锦缎绵延绚烂敬亭山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红叶似火危峰兀立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色彩明丽连绵不断突兀森郁重重叠叠 五彩缤纷
四、比较组词
亭(凉亭)庭(家庭)螺(海螺)谙(谙熟)潭(泥潭)瑕(瑕斑)停(停止)廷(宫廷)骡(骡子)暗(暗淡)谭(姓谭)暇(闲暇)攀(攀登)泰(泰山)骆(骆驼)罗(罗列)障(屏障)兀(突兀)樊(樊笼)秦(秦国)络(网络)萝(萝卜)章(文章)元(元旦)绵(绵羊)浙(浙江)桐(梧桐)簇(簇新)浓(浓厚)臀(臀部)棉(棉花)淅(淅沥)铜(铜锁)族(民族)农(农村)臂(手臂)稍(稍微)擦(擦干)蜿(蜿蜒)蜒(蜿蜒)乳(乳汁)据(据说)梢(树梢)察(观察)碗(茶碗)延(延长)浮(浮动)居(居民)
五、多音字
屏①bǐng(屏气)②píng(屏幕)卷①juǎn(卷起)②juàn(画卷)转①zhuǎn(转身)②zhuàn(转动)系①xì(联系)②jì(系绳)
重①chïng(重新)②zhîng(重视)乘①chéng(乘车)②shèng(千乘)似①sì(似乎)②shì(似的)饮①yǐn(饮料)②yìn(饮马)
六、填空
1、填入合适的动词。
(乘)木船(系)绳子(拉)绳子(提)汽油灯(游)双龙洞(观赏)山水(玩赏)西湖(攀登)泰山(游览)香山(变换)调子(撞破)额角(擦伤)鼻子(汇成)溪流(俯视)水底(漏下)日影(穿行)林中(捧到)鲜花(萦绕)山脚
2、填入合适的修饰词。
(1)(无暇)的翡翠(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好奇)的心情(高悬)的山涧(闪耀)的银链(盛开)的白莲(清澈)的水底(闪闪)的磷光(寂静)的天山(密密)的塔松(撑开)的巨伞(粉红色)的山(银灰色)的花(白皑皑)的群峰
(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连绵不断)的画卷(重重叠叠)的枝丫(轻轻荡漾)的溪流(2)(高耸)/(巨大)的雪峰(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3)(缓缓)地流(逐一)地指点(高高)地举起(欢快)地跳跃
七、近义词
观赏—欣赏 壮阔—宏伟 雄伟—雄壮 明丽—艳丽 围绕—缠绕 迷雾—迷漫仿佛—似乎 宽广—宽敞 蜿蜒—曲折 生机—生气 幽静—寂静 萦绕—环绕绚烂—灿烂 矫健—强健
八、反义词
扩散—收缩 前进—后退 迷蒙—清晰 宽广—狭窄 聚集—分散 明艳—暗淡缓慢—急速 欢快—沉闷 俯视—仰望 清澈—浑浊 寂静—喧闹 蜿蜒—笔直
九、量词
一(条)龙一(块)翡翠一(道)水纹一(只)小船一(间)房子 一(条)银链一(朵)白莲
十、特殊词语ABB式:一道道 白皑皑AABB式:重重叠叠 斑斑点点
含比喻的:水平如镜 红叶似火
十一、仿写造句
1、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仿写)
2、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仿写)
3、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欣赏。(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造句)
十二、拓展
1、描写山水的词语。
耸入云霄奇峰突兀群山峥嵘层峦叠峰山清水秀青山绿水 涓涓细流碧波盈盈
水天一色水天相接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2、描写山水风光的诗句。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