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教案上册
六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教案全集
姓名 :_____ 班级 :_____ 学校 :_____
****年**月**日 第一课建筑艺术的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比较,初步了解中国宫殿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不同风格,认识到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
2、能够搜集、整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在学习中加以运用。能够初步分析建筑的造型、材料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精神。学习用绘画或文字的方式将自己对建筑的了解与认识表达出来。
教学重难点:重点 :欣赏北京故宫建筑风格,初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比较古今中外代表性建筑,认识不同的建筑风格。发现时代发展与建筑材料变化的关系。难点 :认识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资料
核心问题:能够发现并简单总结古今中外建筑在材质、造型方面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请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悠扬的乐曲放松放松身心。2.边听边欣赏古今中外的著名建筑。3.说说自己欣赏到了什么?有哪些感受? 4.你记住了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建筑?
5.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成凝固的音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凝固的音乐――建筑。
6.板书课题《凝固的音乐――建筑》 学生闭上眼睛聆听。
欣赏古建筑图片。(回答问题)。
三、讲授新课
(一)、中国古代建筑欣赏
1.出示故宫的系列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分析。
A、故宫外景:黄色屋顶与红色墙面带给我们一种金碧辉煌的感觉,黄色是尊贵的色彩,代表了皇族,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巨大庄严的建筑群和宽阔的广场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B、云龙大石雕:雕刻有龙纹、宝山和云纹,栩栩如生,这种纹样被称作“九龙 2.分析小结故宫的建筑风格。你对故宫还有哪些了解,和同学交流讨论。(故宫为木结构建筑,多采用直线条造型,给人以稳重、古朴、庄严之美。)3.小组交流讨论。
(二)外国古代建筑欣赏
1.出示泰姬陵(印度)、凡尔赛宫(法国)科隆大教堂(德国)的图片学生欣赏。2.请学生对比中外古代建筑,说说它们不同在哪里? 3.教师分析这几种建筑的风格特点。
A.泰姬陵(印度):造型追求简洁、精确的几何图形构成之美。B.科隆大教堂(德国):它那高耸入云的双塔,充满了基督教那种“神圣忘我”的宗教精神。C.凡尔赛宫(法国):内部装饰富丽堂皇,是欧洲最宏大华丽的宫殿建筑。
4.归纳:乾清宫和凡尔赛宫都同样金碧辉煌,但乾清宫用直线条造型,显得庄严稳重、华丽威严,凡尔赛宫用流畅的弧线,造型圆润流动,处处显示着浪漫而奢华的氛围。5.分析中外古代建筑在造型材质上有什么不同: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多采用直线条造型,给人以稳重、古朴、庄严之美;外国古代建筑以大理石或砖石结构为主,造型丰富,灵活多变。(三)欣赏著名现代建筑
1、学生自由交流课前搜集准备的资料,欣赏不同的现代建筑。
2、对比古今建筑在造型、型、材质方面的不同:古代建筑造型厚重、庄严、形式较为统一,多以土、石、木材为原料,而现代建筑造型风格迥异、夸张,讲求个性化,也多以金属、玻璃、混凝土等现代化建筑材料为原料修建。
3、讨论:为什么我们把建筑称为凝固的音乐?
4、在乐曲中再次欣赏各种建筑,感受建筑的美。
5、学生分析: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造型庞大而古怪,被视为高科技建筑里程碑。里昂国际机场(法国):造型奇特、展翅欲飞。上海金茂大厦(中国):融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潮流于一体。
6、小结:建筑节奏与韵律,象是在城市上空跳动的音符,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四、完成作业 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根据图片绘画一座自己喜欢的建筑或自己设计一座现代化建筑。
五、展评作业 展示有创意的作品。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间互提意见。
六、课后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你能找出家乡的著名建筑吗? 教学反思:
第2课
图形的魔术组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学习夏加尔《我和我的村庄》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本课主要是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画家如何利用物象进行魔术组合,感悟
2、技能目标:学习夏加尔的表现方法,将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难点:改变思维方式,用不同类型的图形组成一幅新颖有趣的画。
核心问题:利用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教学准备:范画若干、若干图片、彩色笔、记号笔。
课时:一课时
一、名作欣赏(谈话导入)
1、《我和我的村庄》(油画)夏加尔(俄国)你们看,今天的绘画有什么特点呢?
2、你能总结它的表现方法吗?
颠倒的人物、房屋,动物眼中映射出的蓝天,像花草一样握在人手中的果树……画家对故乡的种种美好回忆叠映在一起,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童话般的奇妙世界。
3、同学们,你有没有想过,把生活中看似没有关系的物象组合在一起,也能变成一幅奇妙的作品呢!
4、揭题:图形的魔术组合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出示图形
2、小组合作讨论:这些图形进行组合排列可以组成哪些新的图案?
3、图形的组合方法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
4、总结:看,在同学们的笔下,不同类别的图形变成一幅幅神奇的图画。他们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改变思维方式,来了个“脑筋急转弯”。
a)学生作品欣赏
5、练习
(1)、任选一组课本提供的图形组成新的形象。你也可以自己创作一组图形进行创作。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可以是绘画的主题。看谁画的形象最有创造性!
(2)、注意
根据需要重复图形、放大图形、缩小图形、重组图形。
最后上颜色时注意色彩的对比。
三. 学生绘画实践,教师巡视指导。电脑放背景音乐 四. 作品展评
1.自评(请各小组推选一幅最好的作品贴到黑板上)
2.互评(请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选出两幅认为最好的作品,贴上星级标志)
3.教师总评(按星级标志的多少评出一名优秀魔术师,再由一顶帽子变出两顶帽子评出三位“优秀魔术师”)
4.请同学总结出完成魔术组合的窍门;老师变出“逆向思维”板书。五.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都从魔术学校毕业了,我们将走向社会面对不同的人群;例如盲人等身体有残缺的人、老人还有比我们还弱小的儿童等等,我们将怎样对待他们,让我们和谐共处呢? 生(略)
师:今天老师在给你们介绍一种逆向思维的方法(变出“换位思考”板书)课件出示“换位思考”概念,学生答生齐读。
换位思考就是打破以“我”为主的思考方式,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同人群之间少不了理解, 理解是一种爱护,一种体贴,一种宽容。
让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从而与对方在情感上得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这样才能让我们和谐共处,让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变得更美好!
师:这节课,老师看到了你们在艺术和思想上的成长;我为你们感到骄傲。教学反思:
第3课
舔画人物像
课时: 1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系列,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根据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的添画方法,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本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能力,训练和提高学生动手制作(剪、画、贴)能力,掌握图片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添画的基本方法,掌握如何使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统一的相关知识。利用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采用剪、画、贴的方法进行装饰的添加。
2、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图片情境添加内容,学习简单的添画方法。
难点:使内容与环境尽可能统一。
四、材料准备
风景图片一张(可以使用旧挂历)、剪子、胶水、彩色笔。核心问题:掌握根据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的添画方法。
五、教学过程
1、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准备好学习用具。
2、组织学生欣赏图片,分小组交流。
了解图片内容,为添画做铺垫。
3、(介绍、分析、欣赏图片内容)
教师讲解,出示课题----添画
4、出示图片,组织同学分析画面情境,讨论问题:
(1)如果以这幅画为背景添画,你认为可以添加什么内容?说一说理由。
(2)你认为根据画面情境添画,应该注意什么?
5、播放教学课件,根据图片内容选择适当内容进行添加。
学习如何使添画内容与图片情境相统一,解决教学重点。
6、看教材第2页、第3页,分析书中作品:
(1)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2)说一说制作方法。
7、组织师生共同演示:在前一张展示图片中完成添画内容。
8、作业:
要求:根据你自己选的图片内容进行添画练习,注意图片情境与添画内容的统一。
老师辅导要点:
(1)能否巧妙图片。
(2)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是否统一。
(3)添画构图是否美观。
(4)注意近大远小的关系。
9、组织展示、讲评作业。
10、布置、展示作品。
六、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教学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教学反思:
第4课
线描中的黑白对比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了解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感悟黑白对比的美感。能力目标:能以线为主画一幅有黑白对比效果的画。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及造型手法。难点:如何以线为主画一幅有黑白对比效果的画。
【教学准备】:范画若干、粗细黑色或兰色水性、若干图片
【核心问题】:练习用线描述物体,力求表现物体的质感,讲究线的疏密粗细、黑白对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稳定秩序,检查用具
二、导入:
美术中的图形是由点、线、面组成的。线有两类,即直线和曲线,直线有横线、竖线、斜线、放射线等。曲线类常见的有:弧线、波浪线等。(边问答,边在黑板一侧画出来。)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与线有关——《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三、出示学习目标: 以线为主画一幅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
四、探究:
1、课件展示图片,欣赏古代壁画及农民画,简要了解线描画有的线条优美柔和,有的线条古朴稚拙。
2、欣赏绘画作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线条疏密变化和形状变化。a、观察绘画中如何表现的黑白?
b、他们是怎么区分一个物体的不同部分的。c、不同质感的物体用的线一样么?为什么? d、你从中找到了哪些对比的方法?
(范画)展示内容相同线条组合不同的两幅作品(蝴蝶)让学生说不同,体现出疏密对比和黑白对比。再结合课件上有大小不同的花朵作为背景的蝴蝶画,总结出创作线描画作品时,运用点、线、面的有机组合使画面产生的丰富变化,给人以美感。在欣赏中,发现线描画黑白对比效果强烈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为创作做铺垫。
五、学生习作: 出示作业要求:
请你用线描的形式画一幅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温馨提示:线条的粗细不同,线条的疏密排列不同,线条的各种样式不同的作品会更有美感。(如:生活中的小物件,动物、植物、花卉、照片、风景、人物都可以是你绘画的主题哦!)提示学生创作步骤及方法:
1、构思(迅速准确)
2、起稿(大胆夸张)
3、线描(细腻)
4、调整(整齐美观)在学生创作的同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提出意见及建议。
六、作品讲评及优秀作品欣赏:
1、学生自评。
2、互评。
对学生的作品以鼓励为主,突出体现和巩固线条的疏密和形状对黑白对比的影响。教学反思:
第5课
亲亲密密一家子
设计思路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是一节内容枯燥、容量大的技法课。这节课我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尽量借用信息技术直观、容量大的特点,以最为简便、快捷的方式传达知识信息,使学生产生直观感受、迅速形成创作意识。本课我设计了情感体验、探究和感受材料、探索技法、自主创作、运用技法、展示交流等教学环节。着力培养、发展学生的感知、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掌握粉印版画这一表现形式。
应会:仔细观察、体会,表现亲亲密密的场景,了解粉印吹塑纸版画的表现风格。2.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创作组合表现一家子亲密的场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粉印版画的形式,表现一家子亲亲密密的场景。难点:。
1、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亲密感?
2、粉印过程中颜料水份的掌握。
三、学习用具:
本课课件、吹塑纸、宣纸或各色卡纸、水粉色、水粉笔、调色盒、笔洗、、铅笔、夹子等。核心问题:用粉印版画的形式,表现一家子亲亲密密的场景。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一、欣赏 感悟 畅想
1、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亲密和谐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共鸣。
设问:地球上除了人类上还有什么生命也有这样的感情?(动物)
2、感知体会
引导学生欣赏图片,体会亲密的概念,并用肢体语言表现。
适时板书{表现亲密动态的方法:(1)、适当的距离(2)、亲热的动作(3)、眼神和表情
3、观察比较
每组放置刻好的版和用这张版制好的版画,引导学生分组观察分析。
仔细观察、触摸体会,你发现这幅作品在表现方式上和我们平时的绘画有什么不同?
(平时是直接在纸上绘制的,这张是对印出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感知版画的表现方式)
4、观察学习
利用录像演示介绍吹塑纸版画的制作过程
(1)、制版(用圆珠笔,不太尖的铅笔,直接刻画)
注意事项:刻板痕迹要深
(2)、套色:用颜料直接涂在版上,覆盖上纸,用夹子固定并用手掌心用力按压,对印。
注意事项:(1)、刻版要用力(2)、颜料要厚水份要少(3)、对印时不可错位
5、巩固知识
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请学生用语言表述制作过程。
适时板书
二、体验 实践 创新
1学生实践
作业要求:今天我们大家用粉印版画的表现方法来完成一幅表现一家子亲亲密密的作品。(引导动物(人物)可有正、侧等不同造型)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辅导。
尊重学生个性,根据不同程度进行分层练习,程度好的同学可用彩色套,能力弱的同学可套单色。
三、交流评价
1.展示作品,介绍自己对本节课的感受
(1)你在做版画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样解决的。(2)你的作品中是如何表现出亲密的生活场景。
2.组织他评
3.师评总结
四、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课后探究不同材质制作的版画的不同效果。
直观感受、欣赏,交流共享素材,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审美的直接感受,激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为进入新课学习探究制作方法做好铺垫。【教学反思】:
第6课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课
时
课 时
课业类型
造型?表现
授 课 人 杜 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什么是邻近色,学习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内容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学会使用邻近色画一幅画。
情感目标
感受运用邻近色作画给人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色彩创作的愿望。重点
学习邻近色知识,掌握运用邻近色的方法,感受邻近色的色彩美。难点
运用邻近色组织创作色彩和谐的美术作品。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色相环、水粉用具、学生优秀作品。核心问题:学习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内容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流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复习
提问:
什么是色彩的调和? 调和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出示课题: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学生欣赏。
三、讲授新课
1.认识邻近色 出示色相环,提问:
请你从色相环中找出一组或几组颜色相近的颜色。
介绍邻近色:邻近色就是色相接近的颜色。如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青、青与紫、紫与红。
2.欣赏感悟。
(1)播放教学课件。
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中、生活中和艺术作品中的邻近色。提问:
观察片中哪些地方有邻近色? 邻近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欣赏课本中的作品《红土地》、《顾盼》。3.小组研究 :
数一数,《红土地》用了几种颜色?
《顾盼》用了哪些邻近色?
学生观察回答。欣赏感受。
不同的邻近色带给你哪些不同的感受?
小结:以邻近色为主的绘画作品,给人色彩和谐统一的感觉。要想画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其方法之一可多用邻近色,不用或少用对比色。(3)欣赏优秀的学生色彩作品。
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表现内容及表现方法。再 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四、实践操作
1.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2.选取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创作一幅色彩和谐的作品。3.学生作业,教师辅导学生作业。
注意画面内容与颜色间的关系。
学生发言。学生设计作品。
五、小结
展示学生作业,指出优点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二节
教学流程 :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回忆作业要求
教师就上节课学生的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对发现的普遍问题或学生存在的困难,给予及时点拨、启发、帮助学生解决。
分析作业的优点与不足,研究改进方案。
三、继续完成,教师辅导
学生继续创作,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教师指出共性问题,并作个别指导。
继续完成作业。
四、展示作业
1.组织小组展示作业。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
2.组织评价作业。评价作品用色的方法和调和的效果。
3.比较自己的绘画作品,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找出存在的缺点。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间互提意见。
五、课后延伸
和谐色彩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说一说,在什么地方,什么场合可以应用。
学生发言。
板书设计
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邻近色 教后反思:
第7课
箱板上的发现
【教材简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运用使用纸箱板这种特殊的材料,再结合特殊的技法,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带给同学们一些启发,进而能有更多新的发现,做一个敢于实践又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教学目标】
1.学习利用瓦棱纸进行有趣的艺术活动。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3.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教学重点】利用瓦楞纸的特点,掌握在瓦楞纸上镂空造型的技法和多层瓦楞纸与色彩卡纸拼贴等方法。
【教学难点】层次感和画面整体效果的把握 【教学准备】瓦楞纸、刻刀、颜料等 【核心问题】掌握在瓦楞纸上镂空造型的技法和多层瓦楞纸与色彩卡纸拼贴等方法。【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二、回忆交流
我们曾经尝试过用哪些方式方法进行创作?(结合实物欣赏)学生讨论回忆:绘画、剪贴画、版画等。
三、导入新课以前我们都是用商店里出售的“正式”材料进行创作,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纸箱板。撕开表面的牛皮纸,你会发现里面藏着弯曲排列的瓦楞纸。搜集资料并反馈。
四、分析思考瓦楞纸和其他的纸张相比有什么独特之处?
用纸板箱创作时我们应该发挥它的哪些特点?避免哪些不足?小组探究。
撕一撕:箱板上的瓦楞纸不止一层,两边还夹有光滑的牛皮纸,可以撕出不同的层次;纸箱的厚薄不同,里面的瓦楞纸也不同;箱板纸层之间粘接的牢固度不同,撕出来的效果也各不相同。
五、艺术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接力游戏的创作活动,教师参与活动,并给予合理建议,以引导完成作品。
选取一张瓦楞纸或纸箱板备用。接力游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块箱板,全班合作完成):
1.几位同学分别在纸箱板上撕出或刻出自己喜欢
的形象或肌理。
2.撕到一定程度,滚油墨或刷色,挑选合适的角度在大纸上印制。
3.继续撕刻,改变底版,再在大纸上印制。
4.调整构图,直至全班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
六、评价展示展示作品,引导学生评议。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
第8课
参观券的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参观券的组成。主体图案的多种表现形式:摄影、绘画、电脑组合、文字的主次、大小、字体的变化、统一、色彩的主、辅、主劵、副劵、存根的比例,票面的纵横等。2.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展览,设计实用,美观,新颖的参观劵。
3.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设计在方便生活,服务生活,美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设计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参观劵的组成及表现形式,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制作精美的参观劵。教学难点:
设计图案,文字,色彩的协调统一,使用功能的完整。
教学准备:
各种不同的参观券、资料、课件、示范用纸、范画、彩色笔、彩色纸、图画纸、学生分组。
核心问题:
设计实用,美观,新颖的参观劵。教学过程
1、导入
课件欣赏水立方、鸟巢等图片,接着谈话方式与学生交流:“你们都知道这是哪儿吧?在奥运会开幕式那一天这里真是非常热闹、盛况空前啊!警察叔叔为了维持当天的秩序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如果你想很轻松的去参加开幕式,只要有一样东西就可以了!你们猜到是什么了吗?”板书课题:参观券的设计
2、探究分析
老师问:“参观券是在哪些场合使用的?它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旅游、参观的体验说说参观券的整体认识,在分析中总结得出:参观券除了作为入门的凭证外还是一件值得收藏的纪念品和艺术品,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3、欣赏评述
A、参观券由哪几个部分组成?<主券 副券 存根> B、参观券有哪些类型?<旅游景点类 艺术展览类 书展类> C、参观券中的图案有哪些表现形式?<摄影 绘画 电脑合成> 同时课件显示问题涉及的内容做出展示,帮助学生更好的分析和回答,教师及时肯定、总结。
4、普及与提高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0页仔细观察书中的参观券回答以下一个问题!”课件演示题目: A、参观券中的文字都涉及到哪几种字体?<黑体 宋体 变体 > B、参观券中的色彩是怎样设计的?<冷色 暖色> C、怎样的参观券具有收藏与纪念意义?
根据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性的小结。
5、学生作业
选择本市一处优秀名胜古迹或校园科技节的参观券一张。设计指南: ★主体图案要充满主券、色彩和谐 ★ 参观券的名称要醒目
6、展示评价,体验创作的乐趣
①对于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表现的兴趣和合作精神给予肯定和表扬。②学生互相评价和欣赏,提出修改建议。
7、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问学生:“这节课给你带来怎样的体验和快乐?”学生学会从参观券的实用性和欣赏性、艺术性谈自己的感受。教学反思:
第9课
神秘的礼盒
教学目标
显性目标
知道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了解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道理。
隐性目标
感悟利用改变常规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重点
了解礼盒的结构、形象、功能,学习设计美观与实用相结合的相关知识,利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礼品盒。难点
利用综合材料,创新制作礼品盒。
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
教学准备
课件、纸盒、各种制作材料。
核心问题利用综合材料设计制作礼品盒
教学过程
第一节 教学流程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调整
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
稳定情绪,准备上课。
导入新课
欣赏夏加尔作品《我和我的村庄》,讨论:
这幅画上画了什么?
你感觉与以前看到的作品有什么不同? 给你什么感受?
你能用自己带来的这些物品进行魔术组合吗?
展示组合得巧妙的作品。板书课题。
学生欣赏。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课前搜集自己身边的小发卡、造型新颖的糖果、学习用具等物品放在一张纸上小组同学互相摩,分析哪些部分组合得巧妙。
三、讲授新课
布置讨论题:
1.课本上的这些作业是怎样进行的魔术组合的?
你认为哪些地方组合的巧妙? 3.你还想怎样组合? 教师用课件演示几种与课本不同的组合方法。
学生实践课后拓展 巡视辅导。组织学生小结、评价。展示几种利用废弃物组合的新形象,引导学生回家可以试一试。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作品。
四、实践活动
练习绘制。
把自己的创意用绘画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单色绘画,也可用彩色表现。
总结评价
1.展示学生作业,请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2.提出改进意见。
学生互相介绍、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
板书设计
图形的魔术组合夏加尔 《我和我的村庄》
教后反思:
第10课
故事里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泥塑人物捏塑成型特点,探究手工捏塑成型的制作技巧。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用粘土创作出一个生动的泥塑人物形象。抓住人在故事中的特有姿势,塑出运动中的动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外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热情,努力表现出人的美。重点:了解圆雕的基础知识,学习用基本形的加、减法塑造人物立体动态。难点:作品生动、美观、牢固、观赏性强。
教学方法: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准备:教师:泥塑“故事中的人”的不同作品投影片若干、范作、彩泥及泥塑工具等。
核心问题:探究手工捏塑成型的制作技巧。
学生:查找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资料,彩泥及泥塑工具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创设情趣,引入课题。1.讲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1964)-故事梗概 龙梅和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为队里放羊时遇到暴风雪,羊群顶不住狂风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跑越远,姐妹俩一面和风雪搏斗,一面收拢受惊的羊群。天渐渐黑下来,雪越下越大,有一只羊被雪崩埋在雪里,龙梅扒雪救羊时,玉荣和羊群已经走远。这时,又有几只羊陷在雪里,玉荣在扒雪时掉了一只毡靴,但她丝毫没有察觉,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保护好集体的羊群。龙梅赶上了玉荣和羊群,她看见玉荣光着的脚已经冻成冰托子,急忙要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冻在脚上脱不下来,她便从袍子上撕下一块布包住妹妹的脚,背着妹妹艰难地向前走着,后来,她实在支持不住,终于倒下了。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巴书记等人赶来抢救,姐妹俩和羊群才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这种热爱集体财。学生欣赏。
2.出示观察投影中的草原英雄小姐妹的雕塑作品。师:今天,我们用橡皮泥塑故事中的人。板书:课题《故事中的人》
三、教学新课,指导泥塑故事中的人。1.交流信息,拓宽视野教师:
你能找出故事中描述某人物的关键词汇吗?
2.小组讨论,交流自备资料,讨论人物造型的方法。3.请一位同学来摆一个姿势的造型在讲台上演示。教师示范。请学生分组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特色。
小组讨论,以共同喜欢的人物为例,找出他的典型特征。
四、欣赏观察,研究技法:1.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教材中的泥塑作品。以教材中的泥塑为例,带领学生结合文学作品进行仔细观察。2.集体交流,教师小结:
用粘土塑一个运动着的人,首先要塑出个完全的人,即有头躯干,上肢和下肢。然后,依照人在运动中的不同姿态,适当将头躯干四技作适当的扭转。弯曲,就可塑出千变万化的姿势。给人物穿上与故事中的角色相符合的衣着。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泥塑的方法和步骤。集体交流。
五、艺术创作,大胆想象:提出作业要求,学生塑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创作。
六、小结。布置下节课任务。第二节
一、组织教学: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回忆作业要求 提问:你想塑造的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展示学生泥塑作品。
分析泥塑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研究改进方案学生回忆。分析泥塑作品的优点与不足,研究改进方案。
三、继续完成,教师辅导:教师指出共性问题,并作个别指导。继续完成作业。
四、展示作业 A类作业:参考书中的图片及范作,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较生动、结构稳定。
B类作业: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用彩泥塑出一个故事中人的动态,人物造型生动、结构稳定。设计师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间互提意见。
五、课后延伸:展示泥人张的泥塑人物和面人汤的面塑人物的图片,学生欣赏、体会和感悟。学生发言。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11课
镜头里的花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的代表性花卉名字和寓意。初步了解摄影的入门知识。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拍下构图均衡、角度优美的花卉。
3.增进同学间的友谊互相合作培养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生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相机的构造及功能学习拍摄的技巧。
教学难点拍摄一组姿态优美、构图均衡的花卉作品。
教学准备图片实例
数码相机
像素高的手机
核心问题
初步了解摄影的入门知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将书中和自己的作品在大屏上展示,激发学生热情。
师: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展示花卉图片:学生谈感受。 板书课题镜头里的花。
二、新授
1、认识家乡的花卉,了解相关知识。
2、那这些精美的图片是怎么拍的呢?
展示教材左下的两幅图片,看看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
第一幅主次混乱,取景没有重点。第二幅构图均衡,抛弃不必要的细节,可以突出你要拍摄的重点景物。设计意图:学生欣赏、分析,感受奇妙的意境,引起他们的兴趣。
4、讲解景深的作用
突出主题,弱化背景。
景深法则:当被摄物体比较深的时候,应该对焦点选择在景深的前1/3处,因为这样对焦点后的景深是之前的2倍。各种光圈和焦段组合都可以使用这个法则。记住:光圈越小,焦距越短;距离被摄物体越远,景深就越大。
曝光规律
(一)按照主体的亮度曝光,背景亮,突出主体。
(二)按照背景的亮度曝光,背景暗,突出主体。
三、艺术实践
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取景
拍摄一组有艺术韵味的花卉作品 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有条件的可以把照片冲洗出来 举办一次摄影展
把学生拍摄的照片输出到展屏上 共同欣赏。提出建议或意见 师生交流讨论。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
六、今天我们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花卉美好的时刻,这美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所以我们要珍惜她们,保护好我们现有的资源。课外同学们还可以拍摄一些破坏自然平衡的现象,我们举办一次环保摄影展。
教学反思:
第12课
神州风采
课
时 2 课 时
课业类型 欣赏 评述 教学目标 : 显性目标: 通过了解欣赏评述离自己最近的世界遗产,感悟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美丽河山、感悟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感。
隐性目标: 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关注,并以实际行动参与和保护它。难点 对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关注。教学方法
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准备 课件、图片、资料
核心问题感悟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艺术、美丽河山、感悟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感。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长城图片并提问:这组照片展现的是什么地方?它的长度有多少?经过哪些省?城墙曾经出现在古代世界各个角落,可如今只有我国的长城基本完好,它有两千余年的建造史。
引出课题:神州风采
是长城,总长一万多公里,现存的是6700公里的明长城。
目前遗存的长城经过河南、山东、陕西、山西、河北、甘肃、宁夏、新疆、内蒙古、辽宁、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区。学生欣赏图片,听讲、思考。
三、探究学习
秦大家继续研究长城。分成4个小组,研究下列问题: 1.长城经过地区的地貌有哪些? 2.长城建筑的形式有哪些? 3.建造长城的材料有哪些?
4.古代长城和现代长城的作用。
5.地貌有平原、丘陵、山脉、山峰、湖泊、合股、盆地、峡谷、沙漠、戈壁、荒漠、沼泽、草原、森林、海洋,海拔高度差有3000多米。
6.建筑形式出城墙外,还有各种门、楼、关、台、墩、间、桥、洞、隧道等。
7.建造长城的材料有土、沙、砖、石、芦苇、木材、或者直接利用山岭、高地、悬崖、峭壁、沟壑、河岸等。
8.古代主要用于防御、边界。现代长城成为坚忍不拔和牢不可破的象征。国歌中的长城更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侵略、捍卫领土完整和独立自由的决心。长城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的文化。
四、艺术欣赏
引导学生欣赏国画家白雪石、油画家詹建俊以长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以及摄影作者镜头下的长城作品。
学生观察、思考,确定创作主题。
五、学生实践
由于时间有限,给大家15分钟时间,用线描画出自己关于长城的构想。学生作业。
交流感受。
六、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同学之间互相欣赏评价。第二节
教学流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稳定情绪,做好上课准备。
二、研究教材 看书第30页。上一课研究了长城,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同时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是全世界人类共同的财富。
这一节,我们继续研究分布在我国各地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研究教材中的图片与文字。
三、研究景点及相关资料 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准备的资料,分组研究一处景点。选择同学们有资料的景点或亲自去过的地方,进行与文化、历史、美术相关的研究。
四、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结合自选的景点进行汇报。敦煌是人类文化的宝库。
自1900年王道士发现藏经洞以后,西方列强蜂拥而入,掠走了大量的宝藏,目前散落在英、法、德、俄、印度等许多国家。敦煌学已经成为世界各地学者们的毕生事业,是人类文明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泰山的历史和文化都很悠久,自古以来被誉为“五岳独尊”,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议同学们把图片和资料、文字汇总,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小报,让同学们了解到更多景观和历史文化。分组汇报。
一组:敦煌石窟。二组:泰山。三组:乐山大佛。
五、课后延伸
我国目前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31处,还有许多景观符合世界遗产定义和标准未能列入。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对我们身边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应该如何保护。
教学反思:
13课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知道学习并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意义。能够用自己的美术语言描述家乡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并提出保护意见。
2、过程与方法
查阅和搜集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资料,从美术欣赏的角度感受和了解我国的非物资文化遗产。运用绘画、摄影和短文等多种形式,举办一次汇报展,表达对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感受和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中提升自主学习历史、文化、艺术的自觉性和兴趣,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和历史的了解与尊重,积极参与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教学重点
了解非物资文化遗产的内容和形式,知道学习并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意义。教学难点
运用美术语言表达对我国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感受好认识。教学准备 课件 资料 图片 教学准备
课件、非遗资料,家乡非遗情况资料 核心问题
学习并保护非物资文化遗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库淑兰的影像照片。
提问:有同学认识这位农村老奶奶吗?
她出现在课堂上,和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联系吗?请你们在教材31页上找到答案。
2、学生自主探究
3、认识大师
课件出示库淑兰的剪纸作品
(1)早起作品(1980—19890),简洁明朗,色彩绚丽(2)晚年作品(1989—2000),纯朴华丽,富有装饰美感 4,揭示课题
(1)什么事非物资文化遗产?
(2)对于我国的非物资文化遗产,你们都了解哪些?(3)学生看教材33页的小知识(4)教师小结:“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是我国2006年第一届“文化遗产日”的主题。(5)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分析范例
教师以“惠山泥人”为例,引导学生欣赏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艺术作品。
1、惠山泥人是无锡三大著名特产之一,生产和销售都在无锡惠山附近,故无锡泥人又称“惠山泥人”
2、惠山泥人的发展:始于南北朝时期,明代发展到鼎盛时期
3、惠山泥人分“粗货”与“细货”两类。
三、合作探究
1、课件展示江苏的惠山泥人《闹天宫》、北京故宫漱芳斋戏台、昆曲《牡丹亭》、漳州木偶《青大花》、皮影《曹操发兵》等图片。
2、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之间潜在的联系。
3、雅俗共赏的戏曲:京剧。你了解哪些京剧艺术的知识? 木偶的制作与表演 皮影艺术的特色
4、杨柳青年画的发展和特色
四、调查家乡
你知道家乡有哪些非物资文化遗产吗? 还有哪些项目适合申报非物资文化遗产? 你对保护家乡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有哪些建议?
五、艺术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整理家乡的非物资文化遗产的资料,围绕保护或申请非物资文化遗产为主题,有绘画、摄影和短文的形式举办一次汇报展。
六、展示评价
请各小组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其他小组的给予评价和建议
七、课堂延伸
继续探究我们身边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内容。
好学反思:
第14课
家乡的小吃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本地区的饮食文化,简单了解家乡小吃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 2.尝试着采用彩色面粉等多种材料和表现方法来制作一份家乡小吃,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家乡小吃的宣传,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有关家乡小吃的历史、习俗,加深对本地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了解;尝试用多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小吃。通过宣传介绍家乡小吃的特色,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怀。教学难点:怎样把传统的小食品做得更有创意和新意。教学准备:本课课件、资料等
核心问题:了解家乡小吃的历史、特色和制作方法。教学流程:
一:猜礼物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猜猜礼物
2.品尝“豆酥糖”,说说豆酥糖的味道 3.了解豆酥糖的制作 观看豆酥糖的制作录象 二.学生介绍家乡小吃
1.师:刚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礼物,现在请大家也给老师送份礼物吧,就请你们把了解的家乡的小吃介绍给我作为礼物。说说它的形状、色彩、口味等,如果知道它的名称由来和传说故事也可以说一说。2.学生介绍 3.教师小结 谢谢大家带来的这么多礼物,让老师知道了咱们宁波有这么多有特色的小吃,还有精彩动人的故事和深刻美好的寓意,真是大饱耳福啊!三.欣赏家乡的小吃,教师归纳及拓展(一).欣赏家乡小吃的图片
师:(刚才我们口福享了,耳福也享了,现在让我们的眼睛也来享受一下。)1. 三北藕丝糖(藕断丝连的成语取名)2. 奉化千层饼
师:据说在1.5厘米中有27层,手艺怎么样? 3. “缸鸭狗”张阿狗的店标
“缸鸭狗”的汤圆用料讲究,加工精细,什么馅料都有,芝麻、海鲜、火腿、蛋黄、蟹肉??最有名的是桂花汤圆,香气扑鼻,令人陶醉啊!
它圆圆的造型代表了团团圆圆,和和美美,过年过节我们都要欢聚在一起品尝汤圆。家乡的小吃不仅味道好,还有着浓浓的情谊和深刻的寓意。4. 年糕
① 出示图片:元宝、钱币、鱼、鹅的造型 大家猜猜这是什么小吃? ② 再出示普通年糕的图片 5.端午节的花糕
师:清明节刚过,我们又会迎来什么节呢? 生:端午节
师:端午节吃什么?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我们吃粽子,除了吃粽子,我们宁波人还要吃花糕。花糕的形状各种各样,色彩也是五彩缤纷。(二).教师归纳后板书
我们家乡的小吃远远不止这些,它们伴随着我们幸福生活的每一天,带给了我们很多的欢乐,正因为它们有着精湛的技艺、深刻的寓意、多姿的造型、丰富的色彩,还有怡人的口感,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是我们家乡人民智慧的结晶。出示板书: 精湛的技艺 深刻的寓意
多姿的造型 美的享受 丰富的色彩 怡人的口感(三).拓展欣赏
(美好的事物总是能快速而广泛地流传开来,像各地的小吃,由于社会的发展、交通的便捷,很多外地的小吃现在也成为了我们身边的小吃。)①北京的糖葫芦 ②天津的大麻花 ③云南的过桥米线 ④日本的寿司 ⑤法国的蛋糕 ?? 1.教师:这些小吃大家喜欢吃吗?说说为什么? 2.生:喜欢吃??因为它们?? 3.教师小结:现在我们家乡的很多传统小吃正面临着一些困难,它们有的正在渐渐被人们遗忘,有是甚至已经失传了,同学们:作为一个家乡人,你愿意为家乡小吃的传承和发扬出一份力吗?
师:你有什么好的点子能让我们的传统小吃更有吸引力、更受大家欢迎,或名气更大呢? 生?? 师:同学们的这些点子真的太好了,令老师很感动!相信我们的家乡小吃一定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四.教师示范
师:现在我们马上来试一下!老师这里有些普通的团子,怎样把它们变得更有创意呢? 1. 学生说,教师现场做
2. 教师示范各种技法,出成品
(最普通最简单的团子,在同学们的妙计下,都变成一件件充满创意的小艺术品了,有句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真是一点不错!你们都是很棒的小艺术家!)五.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今天我们要来举行一个校园美食节,你们大展身手的机会来了。建议:
1.以独立创作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一份家乡的小吃 2.推广你的小吃
如:一张美食推广卡、设计一句独特的广告语、运用歌舞表演等宣传自己的小吃。
师:今天老师带来的可都是真材实料,我们要来做真的小吃!所以刚才一再强调要把手和用具洗干净,希望同学们做得又快又好!六. 推销评价和课后延伸 1.美食展销会:
师:大家把做好的小吃放到我们的展示台上,谁先来推广你做的小吃? 学生:介绍自己的小吃并推广
师:我们的展销会真是太热闹了,谢谢大家带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惊喜和感动!同学们,你们用智慧为我们的家乡献上了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2.课后延伸:为家乡的小吃设计包装、写广告语、在网上发帖子等等,继续推广家乡的小吃,为我们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尽绵薄之力。教学反思:
第15课
家乡的艺术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家乡艺术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2、学习民间艺术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依照家乡的乡土艺术制作一件作品,制作材料有困难可用绘画完成。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民间艺术品
学生准备:制作工具、绘画工具
核心问题:了解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泥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授课
惠山泥人确切的起源时间,现在已很难推断。
在相关的传说中,最早的一则是战国时期,据传孙膑流落吴地以做泥人为生;后来孙膑出任齐国军师,以泥人泥马布阵,研究兵法,破了庞涓的“五雷阵”。因此旧时艺人们供奉孙膑为祖师爷。但这则传说至多只能视作吴地泥人的原始。
北宋文人苏东坡曾在纪行诗中发出过“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水米胜珠”的赞叹,有人视此诗中就蕴涵了用惠山泥土制作泥人的信息。而至南宋,江南一带盛行在七夕供奉小塑像,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因此有人将惠山泥人的肇始期定于宋代。
但关于惠山泥人的最早文字记载始见于明代。与此同时,惠山泥人的另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也是追溯至明初。据称,明洪武年间,军师刘伯温夜观星象,发现无锡惠山有旺盛的灵秀之气,将出文臣武将大乱江南,于是来到惠山脚下教百姓捏泥人,欲以泥臣泥将泄去惠山的灵秀之气。佛教溯源
传说大阿福又叫“沙孩儿”,对于大阿福姓沙,有人将之理解为,沙即沙门,“沙孩儿”实则佛门里的沙弥僧,大阿福也就是惠山寺里的小和尚。而传统大阿福早期的制作工艺,就是用“单片印模”来刻制泥胚,而这种造像方法,直接采自唐朝传入我国的小型佛像制作工艺--“善业泥”。由此可见大阿福的起源与佛教有关,早期的大阿福可能就是用作供奉的。在乔锦洪写的《早期惠山粗货泥人》一文中也称:“据老艺人讲,最初的泥人是专为寺庙制作的小佛像,用于回赠前来进香的施主,所以早期泥人造型大多面目端庄、盘膝而坐,带有佛塑中‘结跏趺式’的痕迹。”
3、欣赏制作泥人的录象
清晰的了解制作过程,进一步对泥人艺术的感知。对装饰花纹、装饰色彩、装饰手法有更多的感受。
4、欣赏各地民间艺术作品
民居木雕(清)浙江 凤翔的马 陕西
陈家祠砖雕(清)广东 泥咕咕 河南
面花 山西 剪纸 陕西
刺绣 贵州
六、学生作业
可以动手试试做做,也可画一画。
七、展示评价 教学反思:
第16课
发现老房子的美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表现建筑所使用的盘条成型、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
2、利用盘条成型是、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表现老房子。
3、发现和感受老房子丰富的人文蕴含和工艺特色,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盘条成型法、泥板成型法表现老房子。
教学难点:对建筑结构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的资料、陶泥、课件
核心问题:盘条成型是、泥板成型等陶艺技法表现老房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二、导入新课:
汇总资料,引导学生交流。
三、讲授新课
1、小组研究
引导学生分析:在众多的老房子中,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该如何表现?
2、尝试表现:组织学生分组尝试技法,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反馈与交流:
谁的想法别具新意?
在尝试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4、欣赏:欣赏书中图片及相关资料。
5、示范
教师做示范:做底——文体——细节
堆砌、手捏、盘条、泥板等方法,可以用刻、压、粘,添加
出不同的肌理效果。
四、艺术实践:
制作一处富有生活情趣的老房子。
学生创作
教师巡回辅导,找出细节有新意的作品随时进行展评。
五、评价展示
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引导学生谈谈创作过程中发现的小窍门和新方法,并进行技法交流。
通过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的了解、直观欣赏图片等,加强学生对老房子的观察、分析环节的训练。要注意学生创作时所表现出的多样性与差异性。
教学反思:
第17课
家乡的老房子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解家乡民居、建筑的一些特点与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建筑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与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
活动准备:
1、课前观察自己住的房子,并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2、收集各个地方不同建筑、民居的照片、图片、邮票等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核心问题: 感受建筑艺术的精美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智慧。活动过程:
(一)了解家乡房子的特点和变化
1、展示作品,了解家乡房子的特点
课前大家都观察了自己住的房子,并把它的样子画了下来。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1)谁愿意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
(2)在绘画、欣赏和评时的观察中,你觉得我们住的房子有什么特点?
小结:我们住的房子大多是楼房;也有的是平房,或者说砖瓦房,红红的瓦,白白的墙,这一切构成了家乡一道独特的风景。此外,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老房子,让我们去看一看。
2、通过比较,感知家乡房子的变化
(1)(出示制作的“老房子”课件)想一想:我们家乡有没有这样的老房子?你喜欢这样的老房子吗?它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青青的瓦、灰灰的墙、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
(2)同桌交流(可以结合课下搜集的照片或图片进行交流);
①你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老房子?
②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说说你当时的感受。
(3)全班交流。
生1:在我的老家农村见过这样的老房子,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历史久远。
生2:我也是在老家见过这样的老房子,觉得非常得好奇,回家总喜欢到那里去看看。
师小结。青青的瓦、灰灰的墙、展翅的屋檐、雕花的房梁、门前的石狮子,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古老、新奇。同学们,我们生长在江南水乡,让我们一起来画我们家乡的老房子——江南水乡。
A、讲解线条画
(1)勾画外轮廓形及比例。
(2)从主要部分入手。
(3)线条明确,有密变化。
(4)明暗对比强烈。
B、讲解色彩描绘的方法。
(1)在初步概括的线条画基础上作色,线条不要有明暗变化,只要线条明确。
(2)线条、色彩画分两种清淡,稍有色差及鲜灰变化。
(3)以色块为主的,线条只要框出结构即可,色块鲜明,对比强烈。
D、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学习用线条描绘老房子的特征。
(1)遵循原则:整体——局部——整体
(2)讨论用线的方法:是自然曲线好,还是笔直的好?
2、色彩描绘方法。
(1)线条结合法。
(2)色块表现法。
3、小组讨论总结线、色描绘方法,并想一想自己适合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E、交流,好的作品上台交流。教学反思:
第18课
家乡的历史和发展
教学内容与目标
应知:
(1)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概况,对家乡某一方面的过去与现在有比较深入的认识。
(2)知道自己家乡的标志性景观,并能作简单介绍。
应会:
(1)能用手绘小报、文字、绘画等形式综合表现家乡的变化。
(2)能够与同学合作,搜集、整理资料,进行采访、调查活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搜集资料,走访调查家乡的历史与发展。
2.通过一至两种形式表现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这一主题。
难点:对自己家乡的历史与发展进行分析与总结。核心问题:知道自己家乡的标志性景观,并能作简单介绍。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
1.引入。
(1)播放课件:从猿人到现代人的人类发展历史图片,引入“发展”的概念。
发展:实现现代化的过程。
(2)提问:谁能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说一说家乡这几年哪些方面有了发展变化?
(3)小结:
我们亲眼见到的变化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历经几百年的历史变迁,我们的家乡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生观看并思考。
学生回答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变化,无论大小均可以说。
2.授新课。
(1)家乡的变化是方方面面的。今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入的了解。请各小组同学把本组搜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并按照各组问题卡上的内容进行讨论。
(2)“我把家乡的发展说一说”(小展示会)。
①家乡的胡同与现代街道的变化。②城市与农村现代建筑
问题卡(课件):
③交通工具的变迁
问题卡(课件):
A.早期的交通工具
B.现代的交通工具
C.现代城市的交通状况
D.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3)家乡的这些变化使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
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与本组题目相关的文字、图片、物品等资料进行交流,并按照本组问题卡上的内容加以讨论和整理。
各组的学生代表发言。
认真倾听各组的发言。
其他组学生可进行补充。
3.把本组的题目用所学过的小报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展现出来。
分工合作,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文字抄写、文字排版、图片绘制等各项工作。
4.小结: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北京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家乡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新城。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让我们去了解它更多的历史和发展吧,你会更加热爱它。
5.作业用班级或校级展览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
第二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六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六年级上册
16﹡青山不老
案)
兰考县孟寨乡憨寺小学 李寒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六年级上册
16﹡ 青山不老
执教人:兰考县孟寨乡憨寺小学 李寒良
【人物原型简介】
高富是山西省神池县八角大队的造林专业队长。1967年,当时已65岁的高富,动员了陈壁、祁五满、王润
五、宫二小、申忙、袁二喜6个老汉组成了老愚公造林专业队。7个老汉一条心,他们决心用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把八角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全部披上绿装。经过16个春秋的苦战,共造成片林7163亩,四旁植树7.5万株,先后绿化了3座沙梁、10条荒沟、7华里公路,使昔日荒山沟岔变成了一片林海。1983年7月,中共神池县委、县政府为他树立造林功臣碑,并立传写入县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3.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重点】
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
【教学难点】
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钻研教材,根据教材重难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就在这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一位81岁的老农却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16课—青山不老。
板书课题,齐读。
这篇文章源自于《光明日报》记者梁衡在1983年写的一则消息,他用最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的故事,却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梁衡曾这样描述:
老人姓高,名富。我对他怀有无尽的敬仰。这个平凡的人让我领悟了一个伟大的哲理:青山是不会老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懂得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进而认识植树造林的意义,为下文理解老农改造山林、美化家园的决心和可贵精神做下铺垫。】
二、初读——感悟一片情怀
1.打开书68页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的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山野 肆虐 山沟 奇迹 创造 绿洲 价值 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细读——体验一段人生
感悟十五年创造的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迹)
2.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上你的感受。
(一)第一层面:从数字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出示句子: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1.认识正面描写的写作手法,思考数字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2.将学校与3700亩林网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感悟朗读(敬佩)。
(二)第二层面:从大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出示句子: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预设:
1.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2.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3.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4.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吗?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5.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啊!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对面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三)第三层面:从小环境中理解“15年创造的奇迹”
1.师:这是梁衡在采访中发现的一名村干部的工作手记中的几页内容:(出示手记课件)
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让我们闭上眼睛,走进手记中的一天,静静地去想象老人当时的情景,当你的眼前出现这个画面的时候,动笔写下你对老人的看法。交流感悟。
2.师: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勤劳的双手描绘了美好的家园;辛勤的汗水滋润了干渴的心田。老人用粗糙的双手、单薄的身躯创造了一个属于大家的奇迹!(课件展示绿意葱茏的图片)
瞧,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推荐一生美美地读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一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山沟所处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老农才坚定了改造的决心;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但他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造福大家。通过老师的引领,使学生从对他们所取得成绩的惊叹转移到对老农以及其他山林改造者的敬佩,以此来深化理解课文。】
四、提升——铭刻一种敬意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默读课文6、7自然段。
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 “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 ?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7.“青山不老,感动中国!”面对渐渐干涸的河流,面对皲裂的土地,面对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趋势,像老人一样默默奉献的造林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向大家隆重介绍一位植树英雄——马永顺老人,他有着和高富一样的情怀,2009年被评为百位感动中国人物。(课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另一种东西”的深刻含义,感悟老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片绿意盎然的青山,而更应该是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决心和不畏艰辛的高尚精神,课文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统领全篇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感悟和这句话的含义,点明文章所表达的意旨。】
五、拓展——影响你我他
1.师:今天,我们的心灵因一位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老人而震撼。地处不同,年龄不同,我们不可能像老人一样扛起铁锹走进山沟,但是,绿化家园,美化家园却是我们和老人一样的情怀。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
2.作业:
(1)为学校的花圃、宣传栏、植物园、饭堂等地方设计宣传标语,号召大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爱护环境,我从小事做起: 用如下句式写写:
爱护环境,我从拧紧水龙头做起。
爱护花草
„„ 整理好,尝试成为班级环保公约。
【设计意图:学生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在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上的坚强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继而引导学生不单从精神上敬佩他,更应该从行动上效仿他,从身边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美化我们的家园,使语文课堂更好的向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大环境──恶劣
无私奉献
奇迹
﹛
小环境──艰苦
造福人类
﹡青山不老
16.《青山不老》教学设计及反思 张燕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识“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2)能够利用导读解决疑难,培养略读课文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写作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并从中获得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重难点】
1.能通过阅读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决疑难。2.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预设流程】
一、导入课文
师:滋养我们黄种人的土地是肥沃的,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劳朴素的中国农民。今天我们将跟随记者梁衡走访一位晋西北的农民,在课文《青山不老》中了解他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质疑,初谈老人印象
1.自读课文
师: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2把你认为比较难理解词句多读几遍。2.再读课文,初谈印象
师:青山是不会老的,但养育青山的人是会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访的就是一位老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画出描写老人的词句)生:瘦小、让人同情、敬佩、伟大
3、深入课文,重识老人
师:老人果真如同学们刚刚所说的那样吗?让我们走近老人,拜访这位护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师:谁来说数这个老人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烟
瘦小
2.年龄:65——81 3.居住环境:孤独
师:找——体会——归纳,你感受到了什么?
(二)感受老人的壮举
师:这样的老人在中国的晋西北还有很多,可仅凭这一点,不会让作家写成这篇文章。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
·预设一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师:读完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执着
师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与他共同坚守岗位的护林伙伴,多少泪水——读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与他朝夕相处的老伴,却来不及说一声再见——读
③十五年,多少次梦中惊醒,多少次泪如雨下,却无助孤独——读 体验绿洲所处环境的险恶和老人所处的环境艰苦:
⑴这样的一片绿洲在祖国大地上随处可处见,能称之为是“了不起的奇迹”吗?(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⑵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从哪儿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①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用课件介绍晋西北的干旱、霜冰、沙尘暴。
②结合注释理解“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树造林,创造出这座青山,这确实是“了不起的奇迹”啊!
⑷那么,老人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战胜恶劣环境的困难树种的一个场景吗?
(2)“8条沟、七条带、3700亩”的顽强
①多少崎岖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绿化了——
②3700亩,那是一条一条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绵延多少坡,怀抱多少坎啊!读——
(3)升华:这就是一个用瘦小的身躯扛起来的一个奇迹,读——
预设二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读完这段话,你觉得这段话的内容怎么样?
生:(优美、树木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师:让我们带着这种美认真地读一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杨树、柳树课件欣赏,让学生感受林海的美观。引导板书(美丽壮观)
预设三
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树的茁壮、顽强、勇敢
生:一层层的树经历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袭,一层层的梯就是他们与泥沙抗争的有力证明。老人铁锹下的孩子,就像这老人一样顽强而永不言弃。
师:保住了这些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老人创造的是一个——学生接“了不起的奇迹”。
感受老人的悲情
四、照应前面,总结课堂,领悟“青山不老”
师:老人已是81岁高龄,看着他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呢?你能把体会写下来吗?
生: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老人愿意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这山沟,将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这青山,这是一种为了造福人类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是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是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
是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永远流传。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吗?
师: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就是“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对课文中“青山不老”又一个新的认识。同学们,只要有千千万万的人具有老人这样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这青山会老吗?
第三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1《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2读后交流,了解大意。读通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2谁能把自己读得最流畅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师随机纠正,重点点拨。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1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文第3自然段。
(2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
(3再读读画线的话,体会体会,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对古桥诉说的?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4交流感受。
结合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5体会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听写词语,复习引入(1听写词语。1 PS:双击获取文档,ctrl+a,ctrl+c,然后粘贴到word即可。
未能直接提供word文档,抱歉。
第四篇:六年级《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湖北省义务教育教科书
六年级上册《生命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小学《生命安全教育》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帮助儿童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其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的素养和能力。
二、教材分析
1、凸显综合性
本教材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生命教育为主旨,有机融合了生命教育、人生安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劳动技能及生存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本课程教材具有综合性,旨在帮助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强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其热爱生命,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自我生存能力,使之能科学、及时、有效地处理实际生活中的各类安全问题,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态度和技能;通过动手与动脑的结合,使学生获得积极劳动的体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初步的技术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体现生活逻辑
本教材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是按照生活的逻辑、心理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来设计和编写的教材贴近儿童的学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体现生活全景及其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系列主题活动及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教材的基本呈现形式同时教材具有适度的开放性,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家庭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认知和行为、理论和实践、个人和社会的结合和转化
3、重视儿童的实践体验从根本上说,本课程不是侧重于知识体 系的教育,而是在于引导学生体验,形成关于生活与生存的生命态度与情感,获得有益的生命经验,促进生命的健康发展通过挖掘一些平凡、细微的生活事件,引导学生从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和事物中发现问题,提升心灵体验本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采用活动性或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做中学或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形成学生合作、探究、负责的主体性素质。
4、发展儿童的自助和互助能力处于发展中的儿童具有利用自身的经验和体验进行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能力因此,教材始终注意调动儿童自身的教育资源,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随着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儿童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新的经验在生活中不断生成,儿童所获便会超越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从而从整体上提升了教学活动的质量
5、趣味性呈现,形式活泼内容的呈现采取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引用了许多精彩的故事、童话、案例,图文并茂,适合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和阅读习惯,体现了课程内容设计的人文性,增强了趣味性和可读性,对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等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
小学生活泼好动,身心处于发展阶段小学六年级的孩子已是小学的高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几年的学习和生活,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事物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但他们对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关系认识还不是很全面,也不是很清楚,因此如何通过生活、生命与安全的课程教育,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人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自我生存和自我保护的素养和能力,小学六年级全科目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是非常重要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认知等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
四、教学措施
1、采用活动教学 本课程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课程对个体而言,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体验教师要按照“活动教学”的思想,根据每课创设的情境,以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精心设计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认知澄清、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施加积极影响在活动中建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成长。
2、结合实际,活用教材
本课程是师生双方在活动展开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的经验性课程它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工具,也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要把教材看做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不是“圣经”,只是典型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可以补充、修改、拓展,新编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如果与学生的实际有距离,教师可以用学生身边的鲜活案例替换之,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历、阅历以及他们的心理发展相吻合。
3、采用多元性、发展性的评价
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学习形式和学习特点的差异性,采用多种方式的评价,除选用书面形式的测验外,更应该采用“调查”、“试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丰富多彩的评价形式要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及教师,家长的综合评价等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行为方式的变化,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所形成的情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评价的重点评价要注重三方面的内容:一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意识;二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质量;三要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
五、教学进度 本教材共有九个单元,总共32课,本期按教学时间21周计算,教学进度大致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生命在成长
1、生命只有一次
2、谁说女子不如男
3、冲动的代价
4、快乐度过青春期
第二单元:安全出行
5、家人酒驾要劝阻
6、安全带 保安全
7、快乐夏令营
第三单元:居家生活防意外
8、家庭防火很重要
9、冬季取暖防中毒
10、预防烫伤
11、割伤了,会处理
第四单元:防冰雪海啸 听防空警报
12、冰雪天里防摔跤
13、海啸来了怎么办?
14、防空警报我知道 第五单元:将安全才快乐
15、运动之前要热身
16、体育课上防误伤
17、安全登山快乐多
18、玩游戏不逞强
19、实验器材会伤人 第六单元:健康上网
20、个人信息慎透漏
21、电脑病毒药提防
22、“三手病”伤不起 第七单元:预防疾病
23、预防流行性感冒
24、科学预防禽流感
25、传染病早预防
26、血吸虫病危害大 第八单元:预防侵害
27、被人“擂肥”巧应对
28、防范恐怖袭击
29、危险时刻会求救 第九单元 :防中暑 防中毒
30、炎炎夏日防中暑
31、药物中毒巧施救
32、山洞地窖慎进入 注:每周只有一节课,所以一节课上两节课的内容,大概二至三周完成一个单元。
第五篇: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到郊外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学习《小节、小节线、终止线》
教学目标:
1、听辨和感受乐曲《出发》中火车行驶的节奏,并随音乐律动。
2、感受黔东南苗歌《火车修到苗家寨》的情绪,了解歌曲的内容和一般特点。
3、听辨和感受《出发》和《火车修到苗家寨》在音乐表现手法和音乐情绪方面的差异。
4、参与多声部节奏组合活动:《郊游》。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听音乐,初步感受乐曲《出发》的节奏。
提出问题:乐曲中描写了什么交通工具?
作曲家运用哪些音乐手段来描写这种交通工具?
2、教师介绍定音鼓和小鼓对火车均匀行驶节奏的模仿,小号对火车汽笛声的模仿。
3、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出发》的情绪。
提出问题:乐曲中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是怎样的心情?
作曲家在乐曲中运用两支旋律以及不同的音色,表现少先队员出发到郊外去的心情。
4、教师带领学生随音乐哼唱乐曲中的两个主题。
二、听乐曲《出发》,随音乐律动。
1、教师将学生组织成一列或几列长队,仿佛是火车的车厢,随音乐有节奏地律动,特别提醒学生表现火车出站、进站时,渐快与渐慢的节奏变化。
2、提醒学生注意律动时队形的变化,以及队形行驶方向的变化,应随音乐中旋律的不同、音色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3、介绍作曲家和乐曲创作背景。
三、学习小节、小节线、终止线。
四、唱游歌曲:《郊游》
1、学唱歌曲三遍,2、编排游戏活动。
5、讲解《郊游》的小节、小节线。
五、教师总结本课。
第二课时
教学 内容: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郊游》。
2、随着音乐表演《郊游》《火车咔咔咔》情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学唱歌曲《郊游》。
1、听录音。
2、教师教唱,学生跟唱。
3、跟琴演唱。
4、学唱歌曲,了解歌曲相同懂得部分。
三、听音乐,创编郊游的动作。
春天里,可以坐火车出发、去踏青、放风筝、放牛,还可以开展许多有益的活动。
一组表演坐火车、一组表演放风筝的情形,其他组同学分别表演划船、穿山洞、过小桥,还请一组同学开动脑筋想想,我们郊游还开展了哪些活动?用动作表演出来。
四、边唱边表演郊游动作。在相同旋律部分做相同的动作。
五、欣赏《火车咔咔咔》,编创音乐游戏《开火车》。
六、结束全课。
随笔:学会演唱本歌曲,能随音乐表演郊游情景。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2、引导学生积极创编回音游戏。
通过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和欣赏《出发》《放风筝》等与春天户外活动想关的音乐作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表演和音乐创造活动。
4、认识小节和小节线。
5、参与“回音”游戏和多声部节奏组合《春天交响曲》活动。
6、培养学生与大自然的感情,丰富其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按照歌曲要求表现强弱。
教学过程:
一、聆听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1、师生问好,交流寒假见闻。引入春天的话题。听一首与春天到郊外去郊游相关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
2、引导学生倾听歌词,关注歌曲中模仿回音的两句旋律,启发学生思考歌曲运用什么方法再现大自然中的回音现象。
3、教师即兴呼唤,请学生用稍弱的力度模仿教师的声音,表现回音效果。
4、教师穿插一至两首练声曲,让学生用稍弱一些的力度来模仿。
例如:1=C 4/4
3 — |1 2 3 — |5 4 3 2 5 4 3 2 |1 — — —‖
师:呜
呜
轰隆 隆隆隆隆隆隆
隆。
生:呜
呜
轰隆 隆隆隆隆隆隆
隆。
二、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歌曲中的一句,由一句模仿,引入整首歌曲的模仿。
1、教师演唱歌曲中的第二句:
学生跟唱:2 3 4 |5 —| 2 3 4 |5 —|
啊
啊
2、教师一句一句演唱全曲,学生一句一句跟唱,注意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3、全体跟琴演唱歌曲。
4、学生有表情地演唱,注意第二句演唱力度的变化。将学生分成两组,一 组演唱歌曲,另一组在第十一小节处模仿回音。
三、引导学生做回音游戏。
将学生分成两组,领头的学生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创编声音,让另一组的学生模仿,比一比哪组模仿得像。
1、呼唤。如:喂—,我来了—,大山你好—,等等。
2、节奏。如:X X X,X X.X X X X X,等等。
3、唱名音高。如:mi — sol — mi 等等。
4、旋律片段。
5、歌曲片段。
四、教师带领学生演唱《山谷回音真好听》,结束本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火车咔咔咔》,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火车咔咔咔》,能有表情地演唱。
2、学唱歌曲的歌谱。
3、认识小节、小节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郊游》、《山谷回音真好听》。
二、欣赏歌曲《火车咔咔咔》。
1、教师描绘春天的景象,请学生读歌词,引导学生区分歌词与衬词,注意衬词应轻读。
2、教师范唱,学生跟唱,学生跟琴独立演唱。
3、完整地演唱歌曲。
4、教师范唱唱名,学生跟唱唱名。请个别同学唱、小组唱,同学互相评价并纠正。
三、学习小节线、小节。
1、教师介绍什么是小节与小节线。
2、请学生说说《火车咔咔咔》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
3、请学生数数学过的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中,有几个小节、几条小节线,在哪几个小节中需要用稍强的力度演唱,哪几个小节需要用稍弱的力度演唱。
4、请学生设计演唱《火车咔咔咔》的强弱力度变化,做到有表情地演唱。
课堂延伸,欣赏《火车修到苗家寨》。教师可以用芦笙演奏。
四、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