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节 苯 芳香烃(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苯的主要性质,理解苯的结构与性质间的联系。
第五节 苯 芳香烃(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苯的主要性质,理解苯的结构与性质间的联系。
2、了解甲苯、二甲苯的某些化学性质。
3、学会从结构角度分析苯、甲烷、甲苯间的性质异同。
4、学会引用已知的知识,推断苯的分子式,苯的同系物的通式。教学重点:苯的同系物的主要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苯、甲烷和甲苯结构与甲苯化学性质的关系。教学方法和过程:
一、复习苯的结构和性质。学生练习:
1、书写苯的结构式(凯库勒式)。
2、提问:苯分子内是否存在碳碳单键或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
3、强调:碳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共价键。
4、书写苯与液溴、苯与浓硝酸、苯与氢气反应的方程式。
5、学生分析上述反应过程中苯分子化学键的变化。
二、认识苯的同系物的结构与性质
1、引导学生回忆甲苯、二甲苯、甲烷、苯分别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得出不同基团相互连接可能导致相互影响,从而改变原有各自所具有某些的性质。
3、指导学生阅读、细读课文P135苯的同系物的性质,感悟苯的同系物与苯性质的相似性(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和不同点(分子中被取代的氢原子数目不同,且具有固定的位置)。
三、认识苯的同系物的通式
1、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比较烷烃、烯烃、环烷烃通式的差异。
2、运用上述总结出的变化规律,推测苯的同系物的通式。
四、苯的同系物的书写及命名方法。(从支链的位置、取代基的种数入手。强调从“结构对称”入手,以免重复。)
五、布置作业:课文P135-136习题。
第二篇:苯的结构与性质 说课稿
各位老师们,您们好:
我是川大学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五章第五节《苯的结构和性质》中苯的分子结构与苯的化学性质。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是继烷烃、烯烃、炔烃这些链状烃学习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重要的环状烃,它的学习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另外芳香族化合物是高考的重点,苯是芳香烃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结构中的独特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学好苯的知识对学习苯的同系物具有指导作用。苯分子结构的研究发现是科学史上的重要一页,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很好的素材,一定要充分利用。在对苯结构进行教学时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对于微观事物宏观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物质结构三维立体化等,用信息技术辅助,加深理解与分析还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独特结构,掌握苯的主要化学性质。能力目标:
(1)通过对苯的性质和分子组成及结构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及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2)通过假说的方法研究苯的结构,使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研究应遵循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又反映结构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养成严谨求学的态度和尊重科学的品质及创新精神。(2)体会想象力、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3)认识技术的更新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
(2)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苯的主要化学性质是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3)关键:正确处理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另外烷烃、烯烃、炔烃的学习使他们对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性质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对于高中生来说,目前大部分学生都处于青春期,思维都比较开阔,对于抽象的事物也能较为容易的接受;专心程度不是很理想,由于某种原因很容易情绪化而导致上课不能专心;求知欲不能持久,尤其是在求知欲的过程中受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而导致厌学。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说学法
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说教学程序
一、在通风的情况下,将苯带进教室
让学生亲生接触一下苯,通过直观的感受来学习苯的相关物理性质;比如苯是没有颜色的,带有特殊气味的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二、模具带进教室
通过预习知道苯的分子式,由6个碳6个氢组成的;请几位同学根据分子式用模具组装苯的结构;由其他同学讨论那个结构更为准确以及为什么。最后由老师引导学生来归纳总结苯的结构。
老师给出芳香烃的概念:在有机化合物中,有很多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碳氢化合物。苯是最简单的、最基本的芳烃。
三、将教室搬到实验室1、2、燃烧反应直接给出现象和反应方程式,因为在次之前已经学了很多关于有机物的燃烧反应。
老师做示范就行学生观察,在实验过程的中学生尽可能的离实验桌远一点。并且在做苯的取代反应后,可以探讨下为什么一定要液溴,溴水行吗?以加深学生对此反应的理解和判断。
在做苯的消化反应时注意提醒学生温度计的位置(在水中),以及反应物的加入的顺序(将浓硫酸加入浓硝酸中,最后加苯),在做实验过程中也就顺便帮助学生复习实验仪器的使用以及一些反应物的使用的注意事项。
第三篇:《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
《苯的结构与性质》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的说课题目是:苏教版选修五 《有机化学基础》中《苯的结构与性质》。本次说课包括四部分: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是继烷烃、烯烃、炔烃这些链状烃学习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重要的环状烃,它的学习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另外芳香族化合物是高考的重点,苯是芳香烃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结构中的独特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学好苯的知识对学习苯的同系物具有指导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
(2)难点: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苯的主要化学性质是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
(3)关键:正确处理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另外由于高一必修中苯的一些基本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与掌握,比如物理性质,结构特点,基本化学性质等,所以今天再学习起来带有复习性,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接受性较强,这样可以在教师的指引下,让学生更近一步的挖深知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本节课涉及到、三个内容:苯的物理性质、苯的结构,苯的化学性质。教学重点放在了苯的结构及化学性质上,尤其是苯的取代反应所涉及到的溴代和硝化两个实验。由于知识具有复习性,所以在前两个知识点上采用分组讨论,回忆总结,然后以组为代表发言。在性质上则由教师设疑提出问题,学生经过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首先以苯的发现史引入,让学生了解本节课主题。然后复习物理性质,在这里强调一下苯的毒性,并简单介绍苯中毒的一些症状和后果,再例举几例近年来社会上一些苯中毒的重大事件,通过这些介绍让学生意识到苯的毒性以及一些不法行为的后果,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继而进入第二个环节,苯的结构。学生已经掌握了苯的分子式、凯库勒式键角以及空间构型,需要详细介绍苯的氢核磁共振谱图,从而去验证苯的结构中6个H所处的化学环境相同。进一步强调苯分子中碳碳键是介于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之间特殊的化学键后,解释苯分子中大π键的形成。
当学生掌握了苯的特殊结构后,再一次强调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原则,让学生根据苯的特殊结构猜想推测苯的化学性质,既有饱和烃又有不饱和烃的性质,既取代和加成的反应,而后进行试验验证。
第一个实验是苯和液溴的反应。
在研究苯和液溴的反应时,由于条件所限,我提前在实验室录制好演示实验,课堂上先展示实验装置图以及药品,然后将实验录像播放给学生看,看完录像后让学生回忆实验,并口述出实验步骤。之后提出第一个问题——发生的反应是取代还是加成,如何验证?并给出信息——取代和加成的反应方程式,学生根据两种假设的方程式很快讨论出验证试验。验证实验录像观看完毕后,得出结论苯与液溴发生取代反应。继续设疑让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在这个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按装置从左向右以及实验先后顺序——如何检验装置气密性、铁屑作用、直形冷凝管的作用、导管末端为何不插入液面以下、实验过程中导管口产生的白雾是什么、锥形瓶以及干燥管的作用。最后向学生介绍一下产物溴苯的一些性质,到此实验结束。
为了让学生对整套装置有更深的了解,继续向学生展示新旧教材两套装置,设疑新版本装置相对于旧版本有何优点?经此过程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装置的印象,更加了解装置各部分的作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再一次抛出问题:进行实验装置的改进。
虽然学生并没有进行实验操作,但经过观看录像并及时描述实验过程,层层提问后,对本实验得到很好的掌握。
苯的硝化反应的学习基本延续了溴代反应的学习方法,先给出装置图,然后看实验视频,视频后让学生描述实验步骤,并在教师的提示下完成实验注意事项,最后为了更好的理解,向同学们展示了苯的硝化反应历程动画,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就是【苯的加成】了,由教师给出反应条件,让学生根据分子式以及不饱和度,尝试自己写出与氢气的加成反应。根据反应条件得出比烯烃加成困难的结论。
最后一个性质,在【苯的燃烧】性质中要求学生观察实验,写出燃烧反应现象和反应方程式。并介绍几起苯燃烧造成的事故。还给出在实验室里扑灭苯着火的几种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至此,苯的化学性质学习完毕,让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各个反应条件,总结出苯的化学性质小结。
性质小结总的来说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最后结合本节课内容,给出相应的习题,起到当堂反馈、及时巩固的作用。
四、说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的有关知识在必修2中有所学习,学生对苯的一些基本知识有所掌握,所以本节课主要是在复习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挖深以及求细,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教学重点,在巩固旧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对新知识得到掌握。
在化学性质上,我认为突出取代反应的两个的实验教学。因为基本性质学生在必修中已掌握,但是这两个实验没有涉及,而且在考题中又是经常遇到。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视频教学,对于教学的有效组织,学生对知识点的逐步掌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不是现场操作,学生的一些基本实验技能不能得以训练。
本节课在内容上比较全面,教学设计也多样化,让学生对知识的摄取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课容量较大,所以整堂课下来,学生还是有疲惫的感觉,师生互动的时间也有所限制。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高中化学 1.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第1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3
1.2《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周期表中原子结构和位置、价态、元素数目等之间的关系 2.知道外围电子排布和价电子层的涵义
3.认识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4.知道周期表中各区、周期、族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
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什么是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 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
元素的性质包括:金属性、非金属性、原子半径……
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原子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师】不错,说到底元素的性质是由原子结构所决定的,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板书】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元素的性质跟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有相应的关系,所以要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的关系首先得研究元素周期表。在必修2中我们已经对元素周期表做过探究,请同学们结合P15-16页『科学探究』内容回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的相关知识。【板书】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科学探究】P15-16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小结】
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周期,其中有三个短周期,三个长周期和一个不完全周期。每周期具有元素的数目分别为2、8、8、18、18、32、26种。
一、1s——1s
二、2s——2s2p
三、3s——3s3p
四、4s ——4s4p
五、5s ——5s5p
六、6s——6s6p
七、7s——? 通式:ns——nsnp
第一周期结尾元素只有一个1s能级,2个电子,所以电子排布跟其他周期不同 2.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列,【板书】
1.价电子层:能级上的电子数可在化学反应中发生变化的能层。2.价电子:价电子层上的电子。3.每个纵列的价电子层的电子总数相等
3.s区有2个纵列,d区有8个纵列,P区有6个纵列;从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可以看出,s区、d区、ds区的元素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容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及倒数第二层的d电子,呈现金属性,所以s区、d区、ds区都是金属。【归纳】
S区元素价电子特征排布为nS,价电子数等于族序数。d区元素价电子排布特征为(n-1)d1~10
1~2126126
26112
126
6ns;价电子总数等于副族序数;ds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1)dns,价电
1~61~2101~2子总数等于所在的列序数;p区元素特征电子排布为nsnp;价电子总数等于主族序数。4.元素周期表可分为主族、副族和0族:从图1—16可知,副族元素(包括d区和ds 区的元素)介于s区元素(主要是金属元素)和p区(主要是非金属元素)之间,处于由金属元素向非金属元素过渡的区域,因此把副族元素又称为过渡元素。
5.这是由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中性质递变规律决定的,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结果使元素周期表右上角三角区域的元素主要呈现出非金属性。6.由于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处于非金属三角区边缘的元素既能表现出一定的非金属性,又能表现出一定的金属性,因此,这些元素常被称为半金属或准金属。
【思考】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布在哪个横行,由什么决定?元素在周期表中排在哪个列由什么决定?
(分析周期表着重看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及价电子总数与族序数的联系。)
第五篇:浙江省义乌市第三中学高中化学 第2单元 课时2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2.运用对比实验方法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3.了解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用途。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三、设计思路
由药片溶于水产生气泡的现象引入钠的碳酸盐,在比较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物理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类比碳酸钠与碳酸钙的方法学习碳酸钠的化学性质,进而通过对比实验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化学性质的异同,利用两者的性质介绍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并解释药片溶于水产生气泡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用维生素C泡腾片溶于水,药片迅速溶解并产生大量气泡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探究碳酸氢钠性质的兴趣。将主题引导到钠的碳酸盐性质的研究。(注:维生素C泡腾片中含有碳酸氢钠和酒石酸氢钾。)
[板书]Na2CO3,俗名:纯碱。NaHCO3,俗名:小苏打。(ppt 2)[活动与探究1]取适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样品于小烧杯中,进行溶解性实验。
一、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物理性质 Na2CO3:白色固体,可溶于水。
NaHCO3:白色固体,可溶于水。(ppt 2)[过渡]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碳酸氢钙同为碳酸盐,它们在化学性质上是否会有相似之处呢?现在以碳酸钠为例,进行研究。
[活动与探究2]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取2~3mL澄清的石灰水和氯化钙溶液,再分别向上述两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振荡,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中训练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总结出碳酸钠的主要化学性质,并能归纳出碳酸钠与碳酸钙在性质上的异同。
[板书]
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ppt 3)1.能与某些碱反应
Na2CO3+Ca(OH)2=CaCO3↓+2NaOH 2.能与某些盐反应
Na2CO3+CaCl2=CaCO3↓+2NaCl [活动与探究3] 组装如P51实验2的装置,将滴管中的浓盐酸加入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板书]3.能与某些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2CO3+CO2+H2O=2NaHCO3
俗名:小苏打
[活动与探究4]用pH计或pH试纸测制得的碳酸钠溶液的pH值。
[活动与探究5] 在一只烧杯中加入50mL 前面配置好的碳酸钠溶液,用酒精灯加热至接近沸腾。将一小块沾有油污(植物油或动物脂肪)的铜片浸入碳酸钠溶液中,静置约2min。用镊子将铜片从溶液中取出后,用水冲洗干净。与另一块沾有相同油污浸入清水的铜片作比较。
[板书]4.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热的纯碱溶液可以去除物品表面的油污。
[叙述]这是利用了油脂在碱性溶液中发生的水解反应,虽然这个反应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这个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却十分广泛。比如碳酸钠可以用来制肥皂、洗涤剂等,就是利用了它的去污能力。
[设问]碳酸钙和碳酸氢钙之间怎样实现相互转换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回答:碳酸钙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分解转换成碳酸钙。
[设问]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之间怎样实现相互转换呢?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回答:碳酸钠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但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反应还不知道。
[叙述]碳酸氢钠与碳酸氢钙的化学性质相似,受热时也会分解为正盐、水和二氧化碳,请大家自行写出反应方程式。
[板书]
[活动与探究]学生根据“活动与探究”中给出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比较”表格中的信息,设计实验方案辨别未知的白色固体粉末是碳酸钠还是碳酸氢钠。(ppt 5)[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有关性质,现在可以解决课前的那个小实验的现象了吗?
[思考与讨论]学生可能要求查看维C泡腾片的说明书,在获得有关成分信息后进行判断。还可能例举出生活中其他的类似现象,比如服用含有碳酸氢钠的胃药后会出现打嗝的现象等。
[过渡]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其他用途吗? [叙述]
四、碳酸钠的应用(ppt 6)重要的用途之一是制造玻璃。在工业发达的国家,用于生产玻璃的纯碱量,约占纯碱生产总量的40~50%。
在化学工业方面,纯碱可以用作染料、有机合成的原料;在冶金工业方面,可以用于冶炼钢铁、铝和其它有色金属;在国防工业方面,可以用于生产TNT及60%的胶质炸药。另外,在化肥、农药、造纸、印染、搪瓷、医药等产业也必不可少,特别在生活中,是人们发面做馒头的必需品。
[叙述]
五、碳酸氢钠的用途(ppt 7)利用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性质,可以在制糕点的时候做发泡剂,也可利用能与酸反应的性质,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练习](ppt 9~11)1.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不能吸收CO2的是()
A.Na2CO3 B.NaOH C.NaHCO3 D.Na2O 答案:C。
2.下列关于Na2CO3固体和NaHCO3固体性质的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水中溶解性:Na2CO3>NaHCO3 B.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C.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的速度:Na2CO3<NaHCO3 D.Na2CO3与NaHCO3相互转化的反应是可逆反应 答案:BC。
3.相同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碳酸钠放出CO2多 B.碳酸氢钠放出CO2多
C.碳酸钠消耗盐酸多 D.碳酸氢钠消耗盐酸多 答案:C。
4.将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加强热,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的石灰水中,生成CaCO3 20.0g,将残留物加足量盐酸时,生成CO2气体11.0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含Na2CO3、NaHCO3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答案:m(Na2CO3)=5.3g m(NaHCO3)=33.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