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友情之树常青》教学反思
《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反思
黑山九年制学校 罗建锋
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也是师发展情谊交流的载体。如何能好地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所在。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创造和成功的快乐,寓教于乐。整个授课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给予学生表达、讨论、反思的机会。教师对学生的见解要体现出尊重、关注、接纳的态度,同时通过恰当的点拨、引导来实现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谈话导入;开拓探究、明理导行;课堂小结;作业设计;总结归纳、升华道德。开拓探究、明理导行是教学环节的重点,我主要通过大家谈;与谁交朋友?我该怎没办?“哥们义气”要不得;风雨路上,我们同行;小故事,大道理。
上完这节课,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整堂课进行比较流畅,主要原因在于我在备课时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活动搭建起一个个平台。,在上课时,首先,通过讨论,学生发言,营造一种对于交友的探究气氛,为课堂教学的进行做好了铺垫;其次,通过板书设计和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图像、声音和文字的形式为学生活动创设了直观情境;再次,多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探究起到了导向作用;最后,在总结归纳,升华道德环节,我运用马克思的名言教育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交往中去,并播放音乐《友谊地久天长》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但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有些环节流于形式,学生的发言离他们自身还是过远,有点脱离学生实际。因此,我认为,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的问题:一.要注意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程度,加强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力求做到内容与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二.要注意引导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在情境的设置上,必须保持情境与社会发展的主体价值趋向保持一致性;三.情境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把情境设成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要从中学生的身边做起,要同他们周围的日常生活的文化环境相一致。随着对教育新理念的更深刻认识,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校园内的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取得将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至于其中哪种是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我认为,要由不同的课堂情境决定。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去反思和调整教师教学行为,指导教师教学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真正实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
第二篇:让感恩之树常青
德育教育论文
让“感恩”之树常青
工业园完小
杨柳青
摘要:通过一横老师的感恩教育活动,从而认识到感恩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的本能。作为学校德育教育必须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恩情,并在知恩的同时学会感恩,希望每个学校将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来抓,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
关键词:
感恩
教育
常青
十月二十四日,我参加了二中的感恩教育活动,感受很深,一横老师精彩的演讲使我一次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听着满操场家长与孩子的啜泣声,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才是感人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才能真正触及人的心灵。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到了很多,体会很深
一横老师是令人敬佩的,我在网上也看了他的演讲,他敢于怒斥钓鱼岛事件,决心走上联合国的舞台讲中国的感恩教育,他研究感恩教育,并一次次声嘶力竭地呼唤感恩,目的是想唤醒国人的感恩情怀,在我国经济日益增长,道德日益下滑的今天,感恩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利用道德的力量来化解当代的危机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
作者,我有很多困惑。为什么一横老师一场精彩的演讲能让顽固不化的孩子主动站出来对天发誓真心悔过,重新做人,在场的观众、家长无不为之动容,他真是一个有心人、有情人,没有情感的人是做不到的,他的演讲主要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感恩祖国。他给我们大家都上了一堂很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使大家认识到了没有祖国的强大,何谈家庭的幸福,从而懂得了有国才有家的道理,认识到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是强大的民族,不可战胜的民族,正是这样的民族才能团结互助经历从2008年来一次次重大的磨难,认识到只有学会感恩才能拯救我们的民族于危难之时。记得儿时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这样的话: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爹亲娘亲不如党亲;也唱过我们曾经唱得轰轰烈烈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希望这样的教育文本不能从课文中删去,希望这样的爱国歌曲能经久不衰地唱下去。
感恩父母。主要以中国传统的“孝”文化进行教育,传统的东西可以批判地吸收,与时俱进,但传统的美德是不可以丢的。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再大的本领也无济于事,况且,道德一坏,本事越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孝敬父母是人与生俱来的道德根本,试想,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人还能做出什么利国利
民利家利己的事情来。在感恩活动现场,孩子们与家长的互动,真情的表达,情到之处令人潸然泪下。
感恩教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只有知道感恩老师的人才能真正得到老师传授的智慧。他用了一个美丽的寓言故事说明了学艺不精原来是不听老师的教诲,非常有说服力。
听了一横老师的演讲,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感恩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效应,不是会议室里的高谈阔论,不是广播里的口号高呼,不是宣传窗里的一次宣传,也不是一个一横老师就能让我们的感恩教育之树常青。我认为感恩教育下面应该从娃娃抓起,上面应该由中央领导,依靠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才能形成道德教育的合力。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学校,感恩教育应该怎么抓,我们应该为这个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分低能的庸者,还是德才兼备的智者,毋庸置疑,应该培养的是后者,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怎么培养?下面是我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要让学生学会感恩,首先让他们认识什么是恩情。学校多开展活动,让老师到生活中有目的地挖掘感恩教育资源,并能够做到信手拈来都是德育教育,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什么是恩情,只有他们认识到了什么是恩情了才能去感恩。
父母的养育是恩情,孩子知道多少: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博大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酣然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茁壮成长。父母为我们不知花费了多少心血与汗水,编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使我们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体会着人生的冷暖,享受着生活的快乐。父母的爱柔柔如水,轻轻如烟,深沉如海,恩重如山。对这种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我们又能体会到多少呢?我们又报答了多少呢?
当我们用很酷的方式把吃剩的烟头弹出时,当我们用很轻松的口吻说自己不想读书时,当我们用很浪漫的心情与朋友闲逛时,当我们用很自豪的态度逃课上网时,当我们用很潇洒的姿态应付生活时,而我们的父母呢?总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给我们掏钱,总是以很轻松的口气对我们说只要我儿听话再苦再累我也值,总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让我们吃好吃的,总是以一种很幸福的口吻对我们说拥有我们这样的孩子,他高兴。
翻开历史的画卷,感恩的故事举不胜举:古有子路养亲远负米,陆绩念母怀丹橘,黄香替父温席……今有田世国为母捐肾脏,邹尊喜背父上大学……
这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惭愧。父母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谈起;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不愿在众人面前夸赞炫耀;父母的一生可能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就是这样的双亲,在你跌倒的时候,扶你起来,教你站立,指引你一步步走向成功。谈到这里,我对照自己儿时的铮铮誓言“只要我参加了工作找到了钱,一定让自己的父母过上好日子”心里感到十分惭愧,有时为了在自己的生活圈里生活得很滋润大把花钱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那些钱能让我们的父母笑得合不拢嘴,高兴到吃不下饭,我们无力改变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但改善一下他们生活的环境和质量是可以的,可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做到,都认为父母还年轻没生病,都让父母等待着,想起这些,我们是多么自私的,我们哪里知道自己的父母生命的脆弱,他们哪里等得起,这些不仅对孩子进行了教育,同时也是对我们成人的教育,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博大的,试问在我们的周围又有多少孝顺的儿女?心里想的、嘴上说的,我们做到了多少?感恩是要付诸于行动的。
邻里的帮助是恩情,俗话说: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千金易得,好邻难求。当你遇到困难父母又不在时,有邻居的帮助多好,他可以让我们走出困境。老师的教诲是恩情,为什么我们说师恩难忘?为什么我们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因为在自己的求学生涯中老师给了我们父母般的关怀,给了我们解决困难的智慧和勇气,难道不足以说明老师恩情的可贵吗?参加工作后,与同事的朝夕相处,让自己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世的本领,工作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是同事的支持、鼓励和帮助让自己走出了困境,成就了事业,难道不应该感恩吗?当你一步步走向成功时,领导的器重与栽培使我们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难道不是大恩大德吗?如此很多。。。。只要我们常怀感恩之心,恩情随处可见,甚至从挫折、失败、痛苦中都能体会到恩情的存在。
二、如何感恩
我认为,感恩是人的一种本能,如果一个人连这种本能都不具备,那肯定不是一个正常的人。如何感恩,我认为学校要从以下几点去抓:
1、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一级教育机构,应该紧紧围绕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并能真正读懂什么是“德”。在抓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能以人为本,根据校情,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计划。如我校就是以“爱”与“和”的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宗旨,在这两个字上做文章。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向美,做一个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己、爱社会、爱祖国的好公民。
2、以德育活动为载体抓好感恩工作。离开活动的教育是空洞的,要让我们的孩子在活动中体验什么是恩情?学会如何去爱?怎样才和?一是狠抓家校联系,与家庭一道开展感恩活动,让整个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在学校,常开展说教活动,从孩子入学开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育孩子当别人给你施恩时,你应该知道怎样说,包括自己的父母也如此,不要认为别人对你的帮助是应该的,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在家里,家长也不能忽视这种感恩教育,最开始从学会说“谢谢”开始,要知道言为心声,作为孩子,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孩子,心里明白可就是不愿意表达,所以越来越不会表达,即使会表达,说起来也是羞羞答答。二是交给孩子知错就改的勇气,常低头悔过。对于自己的错误,应该从内心悔过,看着教育者的眼睛接受批评。改正错误应该从学会说“对不起”开始。三是学会祈祷,对于所有施恩于你的人从内心深处祈祷,祝愿他们幸福快乐,希望他们健康。看似简单的“谢谢”、“对不起”、“希望”几个词语,却在我们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他们会在良好的环境下生根、开花,结出美丽的硕果,让爱的教育撒播天下。
为了让感恩之树常青,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牢记父母 的恩情,老师的教诲,同事的关怀,邻里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感恩是电话那头轻轻的一声问候。感恩是久别重逢的团聚。感恩是父母病床前的一杯热水 感恩是每个人心中永远的一份牵挂!
第三篇:让思想之树常青
让思想之树常青
张明亮 闫立业
“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模范”等“五老”选择了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实际上就是选择了这样一种活法:“关爱后代、忠诚敬业、务实创新、无私奉献”。崇高的“五老精神”已成为关工文化的精髓。所谓文化,可以说就是人的活法,而选择何种活法,归根结底是由人的价值观所决定的,而价值观孕育于人的思想。由此可见,文化生态的活力在思想,只有让思想之树常青,才能使关工文化生态活力旺盛,关工事业常新。
学习和实践是保证思想之树常青的肥田沃土。我们知道,理论是思想的基础,只有从理论上深刻理解了、认识了的事物,我们才能形成相关的正确思想。而一个正确思想的产生,是有一个过程的,需要反复地学习和实践。
我们学习时政要闻。信息是思想的材料。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者,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级关工委的重要文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的典型经验、事迹材料等,都是我们的必读内容。我们太和县关工委经过努力争取,获得了阅读县委、县政府红头文件的待遇,凡发 部、委、办、局、乡镇的红头文件,每期都有县关工委一份,从而使我们能及时获得最新重要信息,为主动配合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思想准备。我们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集体学与自学相结合,学习与调研、讨论相结合,带着问题学,学习、实践、总结、提高等。今年,我们还通过办培训班的方式组织全县31个乡镇、一个县级经济开发区的关工委主任进行了集中学习,统一思想。
我们学习中华文化。关工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中。如,“大同”、“小康”的美好理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各美其美”、“和而不同”、“聚同化异”、“同舟共济”的重要思想,“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博大胸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我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情愫等,中华文化蕴含着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崇高的价值追求,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是关工文化生态的茂盛之源,繁荣之根。我们一方面通过读书撷取中华文化的宝贵乳汁,滋养思想;一方面因地制宜地对青少年进行中华文化教育。太和县1995年10月被文化部授予“中国书画艺术之乡”,2013年7月被授予“中华诗词之乡”,人民群众书画、诗词学习、创作十分活跃。我们关工委利用组织网络系统,联手宣传、教育、青年、社团 等相关单位、团体,将书画、诗词学习、欣赏、比赛等活动与培育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如春风化雨,让青少年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们将现实问题纳入理论课题。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者,我们要使思想之树常青,就不能回避现实问题,而要直面现实。这就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关工实践,并在实践中创新关工理论,思考现实问题,得到正确的认识。作为关心下一代工作者,有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从理论上弄明白的。如,关工委的产生及其遍及城乡的庞大组织网络的形成绝非偶然,有何社会基础?关工委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关工委的现实担当与关心下一代工作者的个人努力之间有何关系?当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社会问题有哪些?根源在哪里?如何入手解决?留守儿童这个当代重大社会问题的产生、演变、解决过程是怎样的,在这个过程中关工委如何有所作为?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工理论课题。
几年来,在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县情乡情的实际情况出发,摸索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我们融入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事物是在相互联系中发 展的,不谋全局者难以谋一隅。我们坚持把关心下一代工作融入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去年,我们把青少年普法教育与全县的 “平安太和”、“法制太和”建设相结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7月10日,太和县“创建零犯罪学校、社区(村)和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工作会议在县委礼堂举行,有三位县委常委出席。县委常委、副书记、县政法委书记齐安民讲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超主持会议,让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安排部署“两创”工作。县公安局局长、教育局局长、司法局局长、团县委书记先后作了表态发言。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关工委的影响力也空前提高。今年元月,县经济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出现用工荒,县委县政府决定动员农民工返乡就业,并派出多辆大客车南下北上,接本县外出农民工回家过春节。为配合县委县政府的这项工作,我们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巧妙地融入其中,连夜起草了《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情真意切的呼吁农民工“为了孩子,返乡就业吧!”这封信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鼎力支持,彩印数万份,在返乡农民工中广为散发、传阅,不少人读后热泪盈眶。春节前,在县经济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举行的返乡农民工应聘就业洽谈会上,万头攒动,应者如云,一举解决了用工荒问题。县委县政府对关工委的工作十分满意,为县关工委配备专车一部,各乡镇关工委的办公条件也得到了较大改善,配齐了电脑等办公设备。我们实事求是构建基层组织网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新时期党的创新理论基石。在我县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中,过去我们曾照搬上级文件和外地经验,强调必须有“五老”唱主角,但基层在实施过程中条件不具备,缺乏合适人选,曾一度陷入困境。怎么办?解放思想,打破条条框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乡里鼓,乡里锣,谁能唱就让谁唱呗!”结果,按照这个思路,很快建立健全了关工基层组织网络。现在,全县30多个乡镇的关工委主任大部分是党委副书记或组织委员担任,一百多个民营企业、村(社区)的关工委主任是党支部书记担任,“五老”担任关工委副主任或关工委办公室副主任。基层关工委领导班子实现了年轻化,思想活跃,充满活力,工作雷厉风行。在他们的带领下,基层“五老”队伍不断壮大,各项关爱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我们的宣传工作“四贴近”。我们在关工宣传中坚持“四贴近”的原则。关工宣传要贴近时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只有坚持“四贴近”,发出好声音,增强正能量,才能进一步在意识形态领域唱响主旋律,才能不断提高关工宣传的针对性、时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此,我们努力办好《太和关工通讯》,并在县电视台开办了《关工之声》栏目。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向有关纸质媒体和电子网络媒体投稿。我们体会到,坚持“四贴近”的原则,能 够使我们的关工宣传可信、可读、可用,获得较好的宣传效果。
我们从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关工委的所有工作都离不开宣传,同时也都具有宣传的性质。包括注重细节和自身形象,认真办好每一件事,都具有宣传的效应。比如,组织开展“留守儿童进城市看发展”、“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法律知识竞赛、“中华魂”主题教育演讲比赛、青少年书画学习、辅导、比赛,等等一系列活动,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辐射力和感召力。再比如,关工委基层组织建设中的硬件建设,大到办公条件、办公环境,小到挂一块标牌、出一条流动字幕等,本身就是关工委自身形象的展示。在旧县镇,范恒进、徐淙祥的现代农业示范园,每年都要接待大批前来参观学习的中小学生和农村青年。通过实地考察,县关工委在范恒进、徐淙祥的现代农业园地上分别树立了一块“太和县青少年农村科技教育基地”的标牌,十分醒目。在蔡庙镇,我们惊喜地发现,一块“蔡庙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大牌子,白底红字,赫然悬挂在镇政府大院,同镇财政所等单位的牌子并列。我们觉得,这块牌子一挂不简单,上级并没有这样要求,这是该镇党委政府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摆上位臵的一个标志,同时对强化社会各界的关工委工作意识有好处。总之,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既要向青少年宣传,还要向“五老”宣传,向社会宣传,更要向党政领导多汇报、多宣传。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同志,每年除了例行的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工作外,平时每逢大事必汇报,县关工委所开展的各项工作都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所遇困难全都迎刃而解。
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80、90后的青年一代在思想上有区别;第一代农民工与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在教育上和所处环境上也有很大区别;当代大学生思想也更加活跃。特别是当下,我们正处在“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大环境下,我们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年龄、不同层次青少年的思想实际,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青少年个人的美好梦想结合起来,与青少年的思想实际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去年,县关工委十多位老同志,分别与各自结对的大学生村官签下了《结对帮带活动目标责任书》,这是我们关工委工作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也是围绕中心搞好关工宣传的好题材。通过这项活动,我们不仅能够对大学生村官有所帮带,还能够走进大学生村官的所在村,开展对全村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目前这项工作正在扎扎实实地开展之中,老同志“满目青山夕照明”,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了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他们在建设新农村的道路上,肩并肩,手牵手,相互帮带着,一同迎接困难的考验,一同分享胜利的欢乐,可以说,这是新时期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个带有鲜明的新时期时代印记的伟大实践中,该会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里演绎!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深入生活,用写实的笔,把这些故事真实的记录下来,就会是一篇篇具有鲜明时代感的好文章,一个个生动感人的圆梦好故事,大力宣讲这些圆梦好故事,宣传教育自然会走进人的心灵。
我们以典型带动关工全面发展。典型是在同类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和事,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反映了共同的社会本质,因而对同类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典型的个性越鲜明,影响力就越大。我们注重在基层发掘、培养、总结鲜活的、富有时代特色的典型经验和典型人物。我们既重视总结宣传关工委和“五老”关爱教育青少年的经验和典型,又注重树立自立自强的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典型。我们曾推广过胡总乡经验、李兴镇经验,宣传过范子龄、张保明、张春芳等“五老”典型,表彰过王静婷、郝文静等自立自强、全面发展的留守儿童典型。我们争取做到在各个层面、各项工作都有特点鲜明的典型,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关工事业全面发展。
我们以新品牌聚集正能量。品牌是标志,是体现,是亮点,是正能量的发力点。我们建立《全县待救助特困学生(留守儿童)信息库》,通过《关工之声》专题节目和《致社会爱心人士的一封信》等大力宣传鼓动,截止到2014年11月17日,已感召、动员社会爱心人士87人,捐资总额达489万元,与1612名特困学生(留守儿童)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直至这些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或大学教育。这项活动,已成为我们太和县关工委今年工作的一个最新亮点、最新品牌。
黄山不老松,立根磐石中;昂首沐风雨,凌空看云生。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人对事物的认识永远不会完结。“知行合一”,不知,则通过学习和实践,“致良知”。思想之树常青,关工事业常新。
(本文作者单位:太和县关工委)
作者电话: 张明亮*** 闫立业***
第四篇:让文明礼仪之树常青
让文明礼仪之树常青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六(3)班唐可涵
大家好,我是六年级(3)班的唐可涵,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让文明礼仪之树常青》。
在2011年里,我荣幸的被评为“校园全能之星”,这是老师和同学对我的信任,使我获得这样的荣誉!同时,我也知道了我的责任,在今后的学习中,我要用自己的行为来带动大家做一个讲文明、守礼仪的好学生!
文明是什么?文明是尊重他人,更是尊重自己。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文明是主动向老师敬礼问好,文明是弯腰捡起地上的纸屑,文明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
我平时在家时,是这样做的:每天上学前我都会主动向爸爸妈妈说一声“再见”。放学回家了,我会做一些拖地、扫地、擦窗子等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再为劳累了一天爸爸、妈妈倒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为他们揉肩捶背。这时,父母总会欣慰地笑着,夸我长大了,成为一个懂事的好孩子了。
在生活中,在校园里,我是这样做的。我看到有的小同学不爱护花草树木,踩踏草丛、乱摘花木时,我总是果断地走到他们面前去阻止,并告诉他们应该爱护花草树木,不能伤害它们。如果每人摘一朵花,那校园会变成什么样?就这样,我以身作则,并教育其他小同学要做一个有素质、讲文明、品德高尚的人。
讲文明、守礼仪,应从我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不乱扔纸屑,不随地吐痰,不践踏花草,多孝敬父母,多关心他人。虽然,个人的行为看上去好像是微乎其微,但如果我们全校学生每人少扔一片纸屑,那校园将会更加干净;如果每人少摘一朵花,校园将会更加美丽;如果每人少一声喧哗,校园将会更加和谐„„
文明礼仪不在于嘴上功夫,而是在于真真正正的实践。我想: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失去了做人的真谛。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做文明礼仪的小主人,让我们的校园失去粗言,充满欢声笑语,让文明礼仪之花在校园中万紫千红的盛开吧!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学生,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一个讲文明、守礼仪的小学生。爱护环境,营造我们美好的家园——城南校区吧!
第五篇:《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反思
《让友谊之树常青》教学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学科,也是初中生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面对现今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背景,如何贯穿核心价值观理念,可见初中政治课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领、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我就对《让友谊之树常青》这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敬请各位同仁朋友们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一、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同龄人交往,建立同学间的真诚友谊。”
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还有“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交往能力和良好的交往品质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和交往技能,可以帮助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中学生的生活圈子逐渐扩展,由家庭延伸至校园、社会,同伴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中学生也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教材在前一课感知“友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交友技巧,锻炼交友能力,培养交友智慧,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善于交往,主动寻找友谊,体验友情的快乐与美好。
(二)学情分析
从情感、心理角度来讲,中学生非常在意并且重视同伴关系,希望得到友情的滋养。但碍于年龄小,社会经验少,性格脾气容易波动,缺少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在交友中难免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或烦恼,急需具体方法上的指点与情感上的渗透。
二、教学过程反思
【导课】
通过欣赏歌曲《朋友》让生思考:提起好朋友,你最先想到的是谁?Ta的什么特点最吸引你?你们是怎么认识成为朋友的? 学生回答,并分享自己的交友经验,让学生感受朋友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目 建立友谊
通过同龄人晓华的困惑,引发学生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并积极地探寻解决方法,得出结论: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和持续的行动。
第二目 呵护友谊
通过以班内学生的真实事迹改编的情景剧,让学生小组讨轮,合作探究,得出具体的方法:关怀对方、尊重对方、正确处理冲突和伤害。
【课堂小结】
友谊需要
忠诚去播种,热情去浇灌,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
三、存在问题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遵循学生交友成长的规律,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经验展开教学,精心搭建学生情感体验的平台,设计与学生贴近并喜爱的活动,教学中以学生生活素材为资源制作的情景剧,也是本节课的亮点。
本课围绕交友智慧,以解决晓华交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在解决晓华的交友困惑中顺利完成了交有智慧,很好的突出了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最终达成共识,深化思想认识不断成长
不足: 课件还可以更精细些,小组讨论时发言热烈,但没有照顾到每个组学生的心情,造成有的学生发言较少的现象,在今后教学中争取弥补不足,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四、改进措施反思
1.不断研读教材,创新教材。
2.不断研究学生,创新教法。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