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汉字文化语境中进行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
在汉字文化语境中进行识字教学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识字的对象是汉字,而我们的汉字是 一种历史的文字,谱写着中华民族在蹉跌进程中丰富的心智成长史。汉字是一幅画,汉字是一首诗,汉字是汉民族智慧的结晶。
有一首诗写得好:它拥有舒展自由的肢体,一边舞动着奥妙,一边跳跃着生机。它拥有天簌般悠扬的声音,一会流淌着画意,一会激越着诗情。它拥有秀外慧中的气质,一面展现风情,一面内敛着智慧。它的名字叫汉字。它的母亲是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然而,我们长期的识字教学,割裂于汉字与汉字文化的联系,孤立地在当今语境下识字,忽视了汉字作为汉民族历史文化的全息镜像;忽视汉字中渗透的智慧灵感;忽视汉字中凝聚和汉民族思维方式,以至于进行纯工具地识字教学。学生只知有其字,但不知其字形与字义及其字音之间的联系,导致识字困难。因此,我们的识字教学不能脱离汉字文化语境,要归根于汉字文化这一肥沃的土壤,让孩子在丰厚的民族文化中感受到:认识汉字,就是认识民族文化,就是用“母亲”的乳汁来哺育自己。
一、汉字文化语境分析
(一)汉字文化语境的类型与识字教学的过程
汉字的文化语境指凝结在汉字上的人类文化信息。从它的时间上分,主要有古代文化语境、现代文化语境和场景文化语境。
汉字的古代文化语境可以追溯到汉字起源、演变、运用的成果等;汉字的现代文化语境主要指白话文运动后,汉字在现代汉语发展时期的运用和演变情况;汉字的场景文化语境指与学生语文学习相关的时间、空间、文化、心理等背景。
三种语境存在内在的联系,表明汉字是动态发展的生命体,而使之产生活力的。这就决定了识字教学的过程:
学生从汉字场景语境出发,识记汉字;再联系汉字现代语境和古代语境解读凝集在汉字身上的文化信息,最后回到现场语境,运用汉字进行阅读和习作,从而拓展新的语境。
(二)汉字文化语境的特性决定识字教学的特性
汉字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斑斓的色彩、盎然的情趣和悦人的声音的多媒体图像。它是充满诗性的文字,这是由汉字的意象性决定的。建立在象形基础上的汉字,具有以形构意、以形表意和形声合义的特点,是汉字的表现力具有跨越地域和超时空的特点。2 汉字“立象以尽意”是汉字文化语境的主要特征。汉字的每个笔画或部件都成为事物具体形态和状态的高度概括。例如:“射”我们不看字源图,就不知道这个本义;如果我们联系字源图,就发现这里的“寸”其实是一只手在拉着箭,“身”是“弓”的形状,就不是“身”和“寸”本身的意义失去了,只代表一种“射”时的形态和状态了。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射”的本义,又为“射”的组词和言语表达运用打下基础;同时,又了解了“后羿射日”的本义,接触祖国的神话文化。
汉字的意象构字取决于汉民族的意象思维,这又使汉字的创制天生地含有天才的灵性。意象和意象思维方式在汉字中呈现出一种诗意的栖居。
汉字意象的特性,决定汉字教学的特性:
1.人文性
汉字是文化的产物,贯注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如人教社义务教育实验课本二年级上册的《识字8》(下同)教材选取的4个神话故事中的词语,涵盖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后羿代表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不畏权贵,为民除害,是正义的象征,与其说他是神,不如说他是汉民族精神支柱之一;精卫代表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与自然进行艰苦单绝斗争的精神偶像:坚毅、百折不挠;“嫦娥”的传说版本很多,但她的“貌美”和追求幸福生活却为她核心价值,这也是汉民族追求“美”的意愿;“女娲”造福人类,一直成为汉民族供奉的女神,在她身体体现母性文化一切优点:美丽、善良;为子女不惜牺牲一切。神话中的“女娲”形象,其实是古往今来一切善良母亲形象写照。
为什么汉字具有这么厚重的人文性,这是因为“汉字的精神是从人的身体体现出来的,一切物质的存在,是从人的眼所见,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舌所尝出来的。”
2、审美性
鲁迅在《汉文字史》中说,汉语“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其实汉字也具有字形美、音韵美和意蕴美。
(1)在写字和字形分形中,要让学生遵循“和谐、平衡、匀称”的美学原则。例如,写“宇宙”时,要注意空间的分布,“于”的竖钩要略长而直,钧要有锋芒等。
(2)在朗读要像吟唱旋律优美的歌一样,把“韵头、韵腹、韵尾”充分体现出来;诵读词语时,注意押韵、平拓、节奏;起伏跌岩,使音韵美与字词的意义美对应起来,以音带意,以美营造意境。如:
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
从词的结构上分析,都是“主+谓+宾”式结构,谓语中的动词就让人感动流动的美,气势磅礴的美,跨越时空的美。因此朗读时要保证时值和音高;宾语中的名词,则反映宇宙对象的广阔,也要读出气势,但相对动词要弱些。我们根据每个词包含精神及神话人物的特性,进行“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处理,把“后羿”与“日”壮美、“嫦娥”与“月亮”优美区别开来,从而形成一种流动的美的韵律与节奏,让自己和他人感受到神话人物生命追求价值美。
(3)汉字的意蕴美是无穷尽,它是人的一种感悟。
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有句歌词说得好;方方正正字写,堂堂正正做人。
一个方块字,也是一种原始古朴的思维意象,随着时间长河流转至今,途中又发生无尽的磨砺和演变,又引伸出许多意义,在今天语境下,赋予了现代文化观念。
一个方块字,也是一份关爱生命的人文情怀。
一个方块字,是一种玄思冥想的哲理情理。望“月”使人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感叹;人终究能飞上月球的豪迈。
总之,汉字是包罗万象的文化世界。为识字教学提供了厚泽的精神资源。
(三)汉字的文化语境的内容
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说明汉字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是人类取之不尽的精神宝库,涉及到人类生活、生产、战争等各个领域。
我们大体可以分成:
1.物质文化。从汉字的造形和凝聚的意义中,反映当时自然界物质状态、性质或者人类物质生产、使用或演变文化信息。根据汉字的取象和事物的形态或状态的关系,主要有:水文化、植物文化、动物文化、宇宙文化、工具文化、人体文化、住所文化、服饰文化等。
2.制度文化。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文化产物。主要有礼仪文化、法制规章文化、忌讳文化等。如“卫”的古字,就体现“守卫”之间关系。3.精神文化。它是人类的文化心态及其现象的意象在文字上的反映。精神文化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心理文化、语言文化、姓氏文化、文学、科学文化、谶纬文化、宗教文化、神话文化等。例如“嫦娥”,本无其人,是我们的祖先在与宇宙对话过程中意象的一个神话人物。从造字上分析,人们富有嫦娥“美貌、善良”等特征,也由此来形容美好的女子,甚至成了中华文化寄情物——月亮的别称。“嫦娥”一词本身就凝聚汉民族追求美好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
第二篇:在识字中感受汉字文化教学案例
在识字中感受汉字文化 ———《日月明》教学案例
安远县九龙小学 xxxx 邮编:x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深厚的爱国情结.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学习审美,受到爱国情感熏陶的过程.【案例背景】
《日月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识字课文。这篇识字韵文,它通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的形式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让人感受到中国人造字的智慧,巧妙的会意构字,能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本单元之前的《口耳目》象形识字课已为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对日、月、火等会意字的组成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目标】
通过造字游戏,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认识“明、鲜、尘”等生字,发现、领悟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和汉字独特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图画、动作、语言描述等手段加强汉字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用造字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保持孩子识字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指导中悟出方法、悟出路子,然后丢开老师这根“拐杖”,自己独立识字.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明、鲜、尘"等字,掌握方法后,自己学习"林、森、从、众"等字.【教学过程】
(一)识字擂台,以旧带新
以识字擂台赛的形式认读组成本课生字的旧字:日、月、鱼、羊、火、木等,由老朋友认识新朋友.
比赛是最能激发学生好胜心与自尊心的形式之一,以比赛形式复习旧字,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为新字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把旧字称为老朋友,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二)形象识明,方法引路
1、谈“日”激情
老师通过谈话(古人根据太阳的形状,创造了“日”字,多么了不起啊!),板画“日”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再用充满激情语言(他们还会把几
个简单的字组合在一起,造出新的字,而且一看到这个字就能知道它的意思.),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形象识明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识“明”字,让学生知道“明”字是由“日”和“月”两个汉字组成的,而它的意思就是“日”和“月”
意思的组合,初步感悟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感受汉字的奥妙,点燃起学生心中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火.(三)造字游戏,自主识字
1、我要的字,你来造
以造字游戏“我要的字,你来造”的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根据字义和字音,选择出组合成生字的两个单字.如“尘”字,首先老师提出要求:造一个灰尘的尘字,并板书音节,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了解尘就是小小的土,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字音和字义从旧字中选出“小”和“土”组合成“尘”字,知道尘就是这两个字意思的组合.[设计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我先把儿童熟识的语言作为材料,引出生字,再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尘"字的意思,通过造字的手段,让学生把音、形、义结合起来识字.
“休”字首先老师联系生活谈话理解人靠着树歇歇就是休;然后学生根据字音和字义从旧字中选出“人”和“木”组合成“休”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人”字发生了变化,老师通过谈话(人为了和树木挨得更近,相处得更和谐,便把自己伸出去的脚缩了回来,把捺变成了竖.)认识“亻”.最后归纳:有“亻”的字表示与人有关,比如学过的“你、他”.
[设计意图]:以充满人文色彩的语言认识“亻”,形象生动,记得牢,为以后学习带有“亻”的生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同样的形式,采用观察实物——铅笔,看灭火图,动作表演等直观形象的方法,认识生字“尖”、“灭”、“看”.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对于"鲜"字和"男"较难领会鱼羊为何为鲜,田力为何为男.所以我设计了“我造的字,你来猜”环节.
2、我造的字,你来猜
老师出示生字,让学生根据会意字的特点,说说这个字的意思.如“鲜”:老师出示鲜字,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猜,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了解鱼的味道很鲜美,羊肉的味道也很鲜美,放在一起味道就更鲜美了,从而知道“鲜”的意思.然后揭示字音,由形到义到音,识记此字.设计意图:通过猜的过程,倡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主识字,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学习汉字.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第四个环节,我设计为(四)趣味游戏,巩固生字
1、编字谜,猜字谜
先由老师编字谜,太阳和月亮手拉手(明),再让学生自己编字谜. 由编字谜,猜字谜的方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用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
2、开火车读韵文
“开火车”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法。这种游戏可以较大范围的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巩固生字,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有好处。
根据会意字是把几个字或象形符号会合起来,共同组合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字的特点,我设计了
(五)看字猜义,拓展延伸
1、歪
老师出示歪字,并让学生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通过不正,理解字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识字方法.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会的"把两个字加起来,意思组合"的方法认识歪字,掌握"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2、作业
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字卡(林、森、从、众),小组内交流说说每个字的意思,找一找前面学过的汉字,如:妈、笔、坐、如、朋,学一学课文的样子,编一编韵文或字谜。
[设计意图]:作业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这几个字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设计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又把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第三篇: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原因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识了一定数量的字,才可以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识字教学不过关不仅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还会拖了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的后腿。可当前我国小学识字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诸如存在儿童识字负担过重,学习兴趣低落,识字巩固率低,回生现象严重等问题。在一次对小学语文毕业考试试卷的调查中,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竟高达29.1%。①6年的时间,1800多课时,却连构成语文本体的支柱——汉字都没能比较牢固地掌握,值得我们警醒!再看看识字教学的实际情形:很多教师对汉字本身的认识肤浅,无法把握汉字的特点,教学方法机械。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越来越低落,至于识字方法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出路何在呢?近年,随着汉字文化学研究的兴起,我们加深了对汉字本身的认识。汉字是汉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汉字自身结构中包孕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意蕴,它具有表意性和象形性等显著特征。这为我们研究和改进识字教学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教育文化学研究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根据社会文化的有价值的内容所进行的为培养个人人格精神的一种文化活动。”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之一的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而言,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而作为汉语文本体构成的支柱——汉字,更是以其特殊的构造方式,向我们昭示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资源。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汉字中的文化意蕴,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给学生,就会大大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积淀。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意义
1.汉字特有的形体结构展现了先民的生活场景,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古人的生活与马的关系非常密切,就造出了很多有关“马”的字,如“驭”、“驱”、“驿”、“驹”、“驾”等。古代的“针”写成“箴”,这是因为古代用的针是竹子做的,所以写成竹字头。“休”的字形就是一个人靠在一棵大树旁休息,这正是古代人民在田间树下休息的情景。汉字以其奇特的象形表意结构特征,向我们展现了鲜活的古人生活的场景。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这遥远而神奇的世界,解读先民的生活场景,感受汉文化生生不息的脉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2.汉字神奇的造字意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增强主动性。
汉字的构形单位是部件,它的造字意图就是通过部件来实现的。例如“收获”的“获(獲)”字,就充分表明了汉字神奇的造字意图。它正是古代狩猎活动的特写:左边是猎犬(犭),右上是丛林(艹),右下是手(又)中提着猎物——飞禽(隹),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一个威风凛凛的猎归场面。从汉字发生学的角度观察,“获”字的创造,是通过细腻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入微的描摹,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汉字的物化过程。这种过程几乎每一个汉字的形体结构上都有体现。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这种神奇的造字意图,使汉字表意特征的本质昭然于学生眼前,学生定会兴致勃勃地主动参与,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3.汉字有序的建构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属于表意系统的文字,具有因义构形的特点。象形字作为基础部件构字时,促进新构成的“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中存储了大量的意义信息,使汉字的表意性不断得到彰显和强化,形成层次清晰、结构缜密、功能强大的科学建构体系。我们今天使用的是隶变后的汉字,比起甲骨文、金文、小篆来说,图形性、象形性都淡化了,但它所表示的意义信息却依然清晰可见。如“水”现在已不再象形,但它已固定地与“水流、洗浴、像水的东西”等意义联系在一起。当它构字时,也将这些意义信息带入了它所构成的字中,如“江、河、沐、洗、漆”等。在分析这样的偏旁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偏旁部首了解字的意思,而不必追溯它的古文字形体。
4.汉字丰富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减少错别字。
汉字的字数多,音节少,同音字很容易混淆。加上汉字字形差别细微,组织多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写错。另外,从儿童的心理来看,他们缺乏精细分析的能力,注意力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易变性,也很容易写错别字。如果教师能够挖掘汉字的文化意蕴,特别是针对形近字的不同之处追根溯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揭开汉字文化的神秘面纱,学生定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乐此而不疲,牢记不忘。这是从根本上减少错别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具有直观性、象形性等特点,其形体构成往往与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和情感有机地联贯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挖掘汉字的文化意蕴,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1.展现先民农耕场景,帮助学习汉字。
泱泱中华,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早在远古时候,我国的农业技术就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因此,许多汉字就与农耕密不可分。如“禾”就像是一棵成熟了的庄稼;“香”上的“禾”表示小麦(禾)成熟后的馨香,“日”表示盛麦的器皿;“稻”的左边表示稻子是庄稼类,右边的“舀”既表示声音,又表示手(爫)拿着杵在石臼里舂米。以“禾”字为例,来看一则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1:学习“禾”字片段
师:(出示“木”的甲骨文)小朋友,你们认得这个字吗?
生:(齐念)木。
师:这个字就是“木”的古文字,就像是一棵树。如果老师在这“木”上再加一笔(变成“禾”的甲骨文),你们看,这像什么?
(生稍稍思索,便兴奋地举起小手)
生:它像一棵树垂下了头。
生:我觉得它更像一棵水稻。
师:你看到过水稻成熟时候的样子吗?
生:暑假我回老家去,看到爷爷种的水稻。水稻黄澄澄的,稻穗沉甸甸地挂下来。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的老祖宗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他们抓住庄稼的这些特点,造出了“禾”字。你看,这个“禾”字就像一棵成熟的庄稼,上面是垂下来的穗子,中间有叶子,下面是根(边讲边板书“禾”,学生跟随书空)。
这一教学,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木”的古文字,与现在学习的“禾”的甲骨文比较、想像,辨别字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所见到的农作物表象,讲述了我们的先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事实,了解了古人的造字意图。通过解读“禾”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学生在头脑中将形象的农业生活场景与抽象的文字联结,很容易记住了字形,领悟了字义。
2.介绍汉族人民的风俗,帮助学习汉字。
汉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积淀着浓厚的社会风俗习惯。比如:结婚时男方要日落天黑时迎娶,所谓“娶妇以昏时”;有人死去,人们要面对尸骨垂头低眉,跽跪着,极神圣肃穆之至。在教学生字时,通过出示古文字,向学生分析构字意图,介绍汉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不仅轻松记住了字形,还深刻理解了字义。
教学案例2:学习“祭祀”片段
师:鲁迅小时候家里要祭祀的,你们家里祭祀过吗?
生:清明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带我去给爷爷上坟。
生:我家过年的时候,要摆饭给祖宗吃。
师:拜祭家里已经死去的祖先,就叫“祭祀”。那么祭祀要用什么东西?祭祀时人要怎么做呢?想想你们家里祭祀的情景,再看看古文字的字形(出示“祭祀”的小篆字体“祭
”),能看出来吗?
(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祭”的左上方是“月”,就表示“肉”,右上方是一只“手”,表示用“手”拿着“肉”在祭祀。
师:那么底下的“示”表示什么呢?
生:“示”表示和祭祀有关的事物。
生:凡是带有“示”这个偏旁的字,都和神灵、祝愿、祭祀有关的。
师:说得好!“示”最初的意思是古人崇拜的“灵石”,在这个“灵石”台上可以贡奉祭品。那么“祀”怎么看呢?
生:“祀”左边的示字旁表示“灵石”,右边是“巳”表示这个字的声音,它是个左形右声的字。
师:你说得不错!“祭祀”这个词就表示人跪在灵石前用肉祭拜祖先,这是古时候的风俗,至今还在我国一些地方流传。
这一教学,让学生通过联系家里祭祀的情景,观察古文字,分析字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能渐渐自主解读“祭祀”两字所蕴涵的文化意蕴,轻松领悟了字义以及构字部件所代表的含义。学生学习汉字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3.了解古代战争,帮助学习汉字。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我们的先祖在造汉字时,战争的内容自然是少不了的。很多汉字的字形都与战争有关。如“戌”就像一种兵器;“戍”表示一个人站在武器旁守卫等等。
教学案例3:比较“戎、戒”的片断
师:“戎”和“戒”我们都学过,可是这两个字很相似,同学们总容易写错,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戎”和“戒”都有戈字旁。
师:“戈”表示武器,戈字旁说明它们都和战争有关。
生:它们戈字旁里面的部件不一样。“戒”比“戎”里面多了一竖。
师:那么,这两个字里面的部件分别代表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古文字是怎么写的。(出示两字的古文字“戎”、“戒”)从古文字中,你能看出来里面的部件代表什么吗?
生:我看出来“戒”里面的“廾”原来是两只手。
生:“戎”里面好像是“十”加个圈。
师:这个部件就是古代打仗防身用的“盾牌”。所以,“戎”就是一种兵器。而“戒”是两只手紧握着锋戈,意思为“警戒”、“戒备”。
通过比较古文字,把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易懂,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两个看似相近的汉字在古代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轻松理解了字义,把两个形近字区别开来。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也降低了错别字产生的机率。4.了解古人的自然崇拜,帮助学习汉字。
原始生产力几近于零,面对强大而酷毒的自然力,原始人可以说是一筹莫展,唯有顺应信赖。他们所有的意识都匍匐在自然强力的脚下,导致了俯首称臣式的对万物的普遍性崇拜。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用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解读汉先民那朦胧而隐秘的心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字意图。
教学案例4:学习“虹”字片段
在总结带虫字旁的字时,学生提出问题。
生:老师,带虫字旁的字都是和虫有关的,彩虹不是虫,“虹”为什么也是虫字旁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写虹的。(板书“虹”的甲骨文)你们看,古代的“虹”像什么?
生:(兴奋地)像一条有两个头的虫子。
生:就像是彩虹的样子。
师:小朋友想得真好。古人以为“彩虹”是一条有两个头的巨龙在喝水,过去龙也叫“虫”,所以就给它加了一个虫字旁,表示它的意思,右边加上“工”,表示它的声音。
“虹”字的创造很鲜明地表明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这一片断的教学通过出示古文字,让学生想象,了解古人的构字意图,讲述了古人因对自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崇拜心理,更好地记住了字形。
5.借助传统文字游戏,帮助学习汉字。
由于汉字具有一音多字、一义多字和以字构字等特点,因此具有独特的游戏性。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这种高雅清丽的智能游戏非常青睐,也留下了许多有关文字游戏的趣闻轶事。课堂上,给生字编一个字谜,或讲一段析字联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出了很多字谜,如“门上竹林茂,门里太阳照,这字不复杂,动脑能猜到”(简);“一点一横长,竖撇像堵墙,里面两棵树,长在石头上”(磨)等。琅琅上口的韵文不仅让学生感觉趣味无穷,还可以帮助他们轻松地记住生字。有的字谜还与字义联系,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除了字谜,析字联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文字游戏。但这种形式相对于字谜来说比较深奥,只适合让学生欣赏。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给他们讲讲有关析字联的历史故事,如苏小妹与黄庭坚的“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既可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又渗透对仗等修辞手法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依托汉字浓厚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借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能力,降低错别字产生的机率,开拓识字趣味横生、开智育人的教学功效,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四篇: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
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
汉字作为一种语素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系统,世界上使用寿命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汉字不仅是人们用以书面交流的工具和符号,更是人类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许慎《说文解字·叙》中的这段话,不仅道出了汉字传承文化的功绩,也道出了汉字超时空的作用。的确,中华民族伟大的过去、屈辱的近代,辉煌的今天和未来,就是用它记录和承载的。因而,汉字本身既是字符,也是一种文化符号。
《语文课程标准(2011 修订版)》(以下简称《课标》)前言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汉字文化内涵的渗透与传承,不仅能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认识汉字、掌握汉字的内驱力,且能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其道德修养和审美品位,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交融”。
一、察其史,感悟祖先智慧
汉字以象形为根基,进而发展为以形声为主的方块字。这充分体现了古人的造字智慧,亦体现出汉字构形与汉字文化之间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古老的汉字是汉文化的主要载体,几乎每个汉字都能绘出一幅历史文化图。透过汉字,可以看到汉民族悠久的文化特征,了解某些事物的变迁,看到字本身蕴含着民族物质文化、民族社会制度文化、民族思想文化等极为丰富的文化因素。很多汉字堪称民族、社会、制度、文化的活化石,反映出我国古代的社会组织结构、风尚习俗等方面特点。
以“姓”字为例,其实,字本身就已指示出“姓”字最初是母系社会的产物——从女从生,生亦声。人有姓,而姓从母。“姬”、“姜”、“姚”等姓氏同为“姓”就是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而“郑”、“邹”、“郎”等姓氏字中,“阝”(即“邑”)是其先祖封地的名称,后为姓氏;“陈”、“陆”、“陶”等姓氏字中,“阝”(即“阜”)表示高地,是其先祖居住地势的真实写照。它们或反映出我国古代“分封建制”的社会组织特点,或反映出先民为避水患择高地而居的生存智慧。这样教学,学生在学习这些姓氏字或书写自己姓名的时候,就不再仅仅把它看作一个“代号”,而是看成一枚代代相传的徽章,一面生生不息、奋斗不已的旗帜,对它充满崇敬之情。
二、溯其源,加深阅读理解
汉字历史悠久,汉字的演变浸润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汉字的文化内涵并非一味展现在字面上。随着汉字的演变与简化,许多信息逐渐被遮蔽或丢失了,适当的溯源,说文解字,能更好地让学生领会汉字特有的灵性与价值,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的同时,体会中国文化深邃、广博,提高对汉字文化作用的认识。
譬如《天路》(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教材)一文中,“2006 年 7 月 1 日,横贯青藏高原的青藏铁路全线正式通车。”对“横贯”一词,若只是简单地查字典或换词理解其意“这头接那头,接连不断”,便失却了汉字文化传承的良机。教师可板画“贯”字的古文字形,学生看甲骨文字形便可很直观地看出像是一根棍子穿过物体,金文似一根绳子穿起两个物件。同时,教师简洁地补充:绳子穿起的是“贝”,它在古时常作为交易的货币使用,也作为高档的装饰品。“贯”字本义就是穿贝(钱)的绳索。由“线穿钱贝”又引申作动词,如贯穿、贯通。由此,学生对“贯”已有了更加具体可感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还可结合青藏铁路示意图,演示青藏铁路将青藏高原上一座座城镇“穿”在一起的样子。如此,学生不仅真正理解了“横贯”一词的意思,也不仅体会到青藏铁路的雄伟气势、铁路修筑者的艰辛、伟大,还领悟了汉字文化。
在《人生的开关》(上海二期课改五年级新教材)一文中,作者感慨道:“我吃了一惊:幸好当初没有听信大毛的蛊惑,不然的话,我此后的人生道路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蛊”是会意字,甲骨文作,小篆作,从蟲,从皿,三虫相叠,“三”在汉语中常虚指多,由字形可知:表示器皿中有许多虫子。先民已将“蛊术”这一害人术的主要产生过程形象地记录在文字中了——传说中制造毒蛊的方法,一是将蛇、蝎等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放进同一器皿,另一种说法是将同一种类的许多毒虫放入同一器皿中,使之互相啮食、残杀,最后剩下的唯一存活的毒虫便是“蛊”。趁人不备将蛊或有关的蛊毒放在食物中加害于人的行为是恶毒的。人一旦中了蛊毒,解毒不及时,就有生命危险。
上海的卢雷老师在教学中就紧紧抓住了“蛊”字。他帮助学生理解“蛊”字的本义,又意味深长地说:“留下最毒的一个为‘蛊’!毒啊!惑的是你的心!”紧接着他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中大毛如何“蛊惑”作者,并展开想象、口头表达:如果“听信蛊惑”会怎样?“我”此后的人生道路会是什么样子?结合对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使学生感悟到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必须慎重把握,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嵌故事,体验文化深邃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一文描写盘古倒下后,“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在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四极”或是被忽视不提,或是被解释为“四个方向”。查“极”的本义是指房屋的最高处,也叫“脊檩”。而“四极”则是古代神话故事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意为“四根擎天柱”。这与古人的认识有关——古时候,人们想象大地有四个角,各有一根柱子支撑着天穹。《淮南子·览冥篇》就写道:“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看,“断鳌足以立四极”——斩断鳌的四足来做擎天柱,这是多么奇特的想象。阅读教学中,在教师津津有味地绘声绘色讲述相关故事之后,学生们明白了“四极”的真正含义,再读文句,“四极”在他们的脑海中便不只是一个词,而是再造的生动画面。这样,学生不仅加深对汉字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习汉字的积极性和趣味性,且能更深刻地领略到神话传说的魅力。而这,正是汉字文化所传递的。
四、摹其形,感受汉字美感
识字与写字是小学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课标》中就有关于此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要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第四学段更要求“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课标》明确要求每天的语文课安排 10分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字。
古人造字通过“仰观俯察”,凭着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直观认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力求如画如塑地表现出来,因而汉字能“视而可识,察而见义”。如甲骨文“看”字恰似抬手举目张望的情景,“走”酷似大幅度摆动双臂前行,“飞”则使人如见鸟之双翼在不停扇动„„一个个汉字静中寓动、惟妙惟肖,印证着“汉字的形体效应是汉字独有的文化现象”。在指导写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细察字形,能使学生从汉字的形象、美观,领略到汉字独具的审美感受和文化魅力。因为汉字与绘画同源,汉字的本身就具有高雅的形体之美,方块汉字结构给人以稳固实在之感,其对称美、平衡美、曲线美、错综美,更能引发无限的想象。指导学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浸染在汉字的文化中,让汉字文化走进学生心中。
以指导“虎”字书写为例。字形表现的就是一头威严的百兽之王,正雄踞高岗、仰首观望。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形,体会字的构形沉稳中尽展“君临天下”之势,尤其字的最后一笔是抽象化的虎尾,刚猛有力。书写时须大气舒展并注意笔画的气势,才能显出神韵。再比如“雁”字的楷书是会意兼形声字,从隹从亻从厂,“隹”是鸟,“亻”指大雁飞行时排成的“人”字形;“厂”(hǎn,岩崖)兼表声,表示雁在旅途中常夜宿岩崖下。为指导学生将字形写正确,教学“雁”字时,教师可以展示“隹”的金文字形“ ”,引导学生观察:字像一只突出了鸟头、尖喙和翅膀的鸟,“隹”就是鸟的象形,其四横就是鸟翅的翎毛,一笔也不能少。为指导学生把字写美观,教师可以抓住字的关键笔画如“亻”的“竖”进行点拨,再通过形象的比拟,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写,这就将汉字书写的指导真正落到点子上了。
五、品其用,启迪写作灵性
六年级下册选编了朱自清先生的美文《匆匆》,文章具体而形象地描述了日子来去的匆匆,并抒发了作者的感慨,值得一读再读:“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短短两句话使用了 9 个有“三点水”的汉字!从“三点水”的字,都与水流有关。教学中可让学生圈画出“溜、滴、流、涔涔、泪潸潸”,并择其一二深入品赏。譬如“滴”,从字形便可联想到水滴的形状和大小。尝试换用“淌”、“落”、“掉”等词读一读,比较之,再联系文句描绘的画面,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想象,能使学生从中更进一步体会到时间悄然流逝,如水难收。
在阅读与赏析中,汉字蕴藏的文化信息得以发掘、体味,美得以强化、深化,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走向深刻,而“炼字”、“炼句”之优良文化传统也在学生心田扎根、萌芽、滋长。当学生读《望天门山》,能探出“回”之动态与壮美;读《泊船瓜洲》,能品出“绿”之妙、“还”之意;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能觉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描绘出花之繁盛、娇艳„„学生的写作灵性得以启迪,能力亦得以发展。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一切文化最后都沉淀为人格。”以文化在学生心灵播撒光明的种子,才可能使之尚美、求真。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课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时空。教学中注重发掘汉字的文化底蕴,将之适切地融进教学之中,将提高语文教学的成效,并引导学生永葆美好的赤子之心。
第五篇:汉字与识字教学
选择这个话题原因是暑假期间有个很火的节目,《汉字听写大会》有三十二只参赛队伍,获得冠亚军的是杭州外国语学校学生。白岩森调侃说:“原先以为自己的英语学得不好,汉语还不错,看了汉字听写大会,才知道自己的汉语也学得不怎么样。”我也有同样的感受,很多词,别说写了,听都没听过。真的很佩服这群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参赛队伍是银川代表队,白银种田中学——唯一的一所乡级中学,勤奋的孩子,朴实的校长。跟她们同台竞技的大多是省市重点中学,有的甚至是国家级重点中学,比如北京101中学。安徽的合肥五十五中学表现也不错,进入了半决赛。可以说汉字听写大会掀起一股学习汉字热。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传承,是当今世界通行的最古老的文字,是中国人的文化的根基,中国人的自豪。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8千年前的半坡文化,那些陶器上的刻画。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仓颉造字说,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有这样的记载,源于八卦说,郭沫若先生认为文字是语言的表象。任何民族的文字,都和语言一样,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多头尝试到约定俗成,所逐步孕育、选练、发展出来的。它决不是一人一时的产物。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一般认为,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从殷商的甲骨文看来,当时的汉字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截至2012年,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毛公鼎,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记载了毛公衷心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1965年,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建成,稀世瑰宝毛公鼎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放在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换的展品。
后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鼎通体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1949年国民党撤往台湾时原有意将大鼎运往台湾,但由于大鼎过于沉重,大鼎流落在南京飞机场,后被解放军发现,转移到南京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母戊鼎从南京调往北京,成为镇馆之宝,并一直存于国家博物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他们分别指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赵体)。
楷体字是现在广泛应用的印刷体,小学语文的课文,生字都使用楷体字印刷,它最接近手写体,可以用作生字书写楷模。
从1952年起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就是收集在群众中流行的简体字进行研究,到1955年文改会就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第二年公务员批准了《汉字简化方案》。
规范的简化汉字公布以后,大大激发了劳动群众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汉字的热情。周恩来同志在1958年政协会议上作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时说:“方案公布后,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特别对初学文字的儿童和成人的确做了一件很大的好事。”
随着祖国各项事业不断的发展,社会用字又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规范。
1981年,为适应计算机处理汉字信息的需要,中国发布了《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 基本集》GB2312-80。
现在的信息社会汉字的规范更是一个社会管理者重要责任。比如枞阳的欧山镇
汉字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的总目标:
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第二学段(3~4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第三学段(5~6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识字类课堂的关键问题
一、“想识、愿识”——让学生对识字感兴趣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而要使识字教学得以有效的进行,学生的识字兴趣是关键。因此教室首先要解决好学生想识、愿识的问题。
我们可以一下几个方面着眼。
1、让识字教学拥有生活化的的真实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由此可见,倘若我们将识字教学寓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构建一个开放自主的课堂,那么学生必然会有浓厚的识字兴趣。
一方面可以安排学生进行真实生活的识字,即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去识字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巧设“拟生活”的真实进行识字。采用一些直观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做到“拟生活”的真实。
2、激发无意注意,乐于识字 科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和随意性占据主要地位,无意记忆占据着优势。因此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可以考虑适当采用通过学生的无意注意来进行教学。
具体做法是:在校园里可以关注让学生关注同学的名字,这是一个很好的识字契机。在生活中让学生用眼睛去留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样识字的数量与日俱增。如街头的标牌、广告,村头的墙报告示。家中的日用品的名称、商标,家用电器的使用说明书等等。
3、识字教学课堂要注重多种形式的教学。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他们乐于游戏和活动,厌倦单一的重复的说教。
4、让教师的语言成为识字课上跳动的音符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锤炼教学语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尽量做到拥有新奇的导语,巧妙睿智的点拨语和情真实意的评价语。
二、获得“四会”——使识字落到实处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知识不应该是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的掌握它们。因此识字教学教师让学生在每一个字学习中达到“四会”,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所谓汉字学习中的“四会”是指:会认即认清字形,会读即读准字音,会讲即讲解、分析字形结构及其意义,会用即会在阅读、说话、写话中使用。要使“四会”的能力落到实处,在平常的教学中还还要做到几个结合,字形义相结合,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认字与写字相结合,识字与阅读相结合。
落实“四会”教学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深刻有效的第一次记忆
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平常的认知,学生对于第一次进入记忆的事物总是有着深刻的印象。正所谓“先入为主”。倘若第一次记忆是正确的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倘若是错误的记忆,就会花很多的精力去纠正和弥补它。
2、多层次、有梯度地进行识字巩固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的常常是记得快但是回生也快,已混淆也是常有的现象,所以识字要经常进行复习巩固。
3、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识字方法的积累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分析字形,进行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常用方法外,要大力提倡学生自创识字方法。
4、坚持课内外结合
识字要提倡“两条腿走路”一是课内,一是课外。课内识字向课外延伸,课外识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几种有效的识字教学方式:
一、集中识字
1958年由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首创,1960年北京景山学校加入,文革后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投入研究,形成“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集中识字直接承继蒙学识字教育的经验,旨在通过一、二年级快速大量识字,使学生尽早做到能大量阅读,来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基本做法是一、二年级的四册教材每册都分作几个部分,在每部分中先归类识字,再读若干篇课文,“识字-阅读”不断循环编排。在归类识字中,基本字带字是最主要的识字方法。如,由基本字“青”,带出“清、蜻、情、晴、请、睛”;由基本字“方”带出“房、访、放”。这里的基本字,是指在字形相近的一组字中共同含有的能够独立成字的构字部件。而带出的字,多为形声字。由于在一组字中形、音、义有一定联系,易学易记易掌握。此外,基本字带字还采用部首带字的形式。如“氵”带出“河、滴、洗、游”;“穴”带出“空、窗、穿”。基本字组字,如“禾-火-秋”“门-口-问”,会意字、反义词归类等也常采用。总之,集中识字主要依据汉字中占有很大比例的形声字的规律,以字形为中心组织识字。由于带出的形声字具有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且大多成串地学习,因此便于掌握。由于字串中有一个共同部件(基本字),所以有利于识字过程的迁移。由于带出生字的基本字大多是熟字,在识字时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已经掌握的基本字为支点,因此能够化难为易。采取集中识字的方法,大多都能在两年内识字2000个以上。为了使基本字带字顺利进行,在识字起始阶段先学一批构字率高的基本字,打好汉语拼音、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识字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二、分散识字
1958年由江苏南京的斯霞老师实验成功的一种注重音、义联系,以“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为主要特征的识字教学方法。它与集中识字以字形为核心不同,强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后来被称之为“分散识字”“随课文识字”。分散识字先教学汉语拼音,采取看图识字等方式教学一些独体字,打好识字基础。而后采取“多读课文多识字”的方法,随课文识字,两年学习课文近180篇,识字2000多个。在识字教学时,具体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1.依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边读文边识字;2.把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出来先学,其他的随课文讲读时再学;3.先学字词后读文;4.在理解课文以后再学生字词。这种识字方法从改革识字与阅读的关系入手,寓识字于阅读之中,在识字的同时通过阅读发展儿童的语言。此外,注重激发识字兴趣,强调打好识字基础,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也是分散识字的主张和实施要点。
三、注音识字
1982年在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一些专家的指导下,黑龙江省首创的识字教学方法。这种识字方法一改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力求加快识字的做法,旨在从发展语言入手,解决识汉字和学汉语的矛盾,使初入学儿童不至于因为完成繁重的识字任务,而中断了语言的发展。相反使语言和思维得到及时的训练,与此同时学习汉字。具体地说,以学好汉语拼音并发挥其帮助阅读的功能为前提,以寓识汉字于学汉语之中为原则,在儿童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借助汉语拼音,使听说读写同时起步,相互促进,达到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和同步识字的目的。儿童入学,首先要学好汉语拼音,借助拼音阅读纯拼音课文继而阅读注音课文。儿童在读注音课文的过程中一目双行,既看上一行汉语拼音,又看下一行汉字,很自然地对汉字边读边识。这所谓是“无师自通”的不定量识字。同时,设写字课,有计划地识字写字,这所谓是“有师指导”的定量识字。实验表明,儿童读书多,识字多。到三年级末,人均认字3000个,会写其中的2400字。儿童说普通话的水平也有较大提高。
四、字族文识字
由四川省井研县鄢文俊等1960年开始探索、1980年成型并开始实验的一种识字方法。它在传统识字经验和集中识字等经验的启发下,认为在汉字中有一定数量具有派生能力的“母体字”,“母体字”可以衍生出几乎所有的常用字,称为“子体字”。经过筛选,精选出2500个常用字。把用母体字带出的一批批音形相近的合体字,组成一个个“字类”“家族”,称作“字族”。在2500个常用汉字中,确定母体字220个,字族389个。而后,以一个字族中的字为主,编写出课文,称作“字族文”。利用编就的一篇篇字族文来识字,是字族文识字的主要方式。字族文识字法包含四个逻辑层次:母体字是识字的逻辑起点,字族是识字的单元和方法的载体,字族文是读文识字的载体,字族文识字是识字教学的载体。字族文识字吸收了集中识字重视汉字构字规律的经验,分散识字重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经验,注音识字重视在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中识字的经验,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体现了“字形类联”“字音类聚”“字义类推”的特点,小学生在两年中识字可以达到2200个以上。
五、字理识字
是九十年代初由湖南省岳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贾国均提出的。所谓字理,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字理识字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也就是说通过对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法的分析,运用直观、联想等手段识记字形,以达到识字的目的。这种识字方法,揭示和解析字理,以使学生牢固建立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是核心;启发学生展开想像和联想,是基本和有效的方法。字理识字的大体程序是:读准字音,解析字理,识记字形,指导书写。采用的基本方法有:图示法,如教“采”字,出示手在树木上采摘的图画。点拨法,如,教“牧”字,点出“"是”牛“的变形,”攵“是手拿鞭、棍的意思,而手拿鞭子放牛,正是”牧“的本义。联想法,如,教”沙“字,启发学生想像河水少会看到什么--水少而沙现。演示法,如教”灭“字,可进行火上加盖东西以灭火的演示。歌诀法,如,教”互“字,可引导学生用歌诀”上一下一,倒七正七,互相学习“来帮助记忆。猜谜法,如,教”画“字,老师可说出谜面”空山中间一方田",让学生猜。字理识字教学法适用于任何一种语文教材。它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强化儿童对汉字音形义的记忆,能有效地预防错别字的产生和减少错别字,有利于儿童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想像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