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时间:2019-05-13 02:47: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的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第一篇: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62-02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还是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和课程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识字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基础打得牢与否。教育部2011年11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一学段要求: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第二学段要求: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些都充分说明国家教育部门非常重视识字教学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因素的熏陶作用。

关于汉字文化,何久盈曾说,“汉字文化学是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汉字并解释汉字现象;二是对汉字在构形中所携带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从文化视角实施汉字教学,心理上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方法上要符合汉字的字理特点,内容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的表意特征,目标上更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做到:

一、将渗透汉字文化逐学段融入到小学识字教学系统工程中

小学的识字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初学简单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到复杂的形声字,汉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汉字看成是单个的个体,因为识字的过程也是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汉字,既要照顾到字与字之间的文化联系,还要照顾到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认知发展能力的规律。

1.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教学重汉字形态还原,打识字教学基础。第一学段的学生在认知上擅长形象记忆,对直观、具体的材料记忆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感性特点,将看图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将汉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这一学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象形字及指事字上,可以用看图识字或浅析字理的方法进行教学。讲解中,特别是讲到典型的象形字,应当还原汉字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字的编排是根据课文内容出现的,并没有按照由简到繁的规律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些字时有必要将简单的字先讲解,做好铺垫。比如,讲到“虫”,可以让学生回忆起前面的“鸟”、“鱼”,同类举例;讲到“友”,可以回忆起前面的“手”、“又”,讲点字理;讲到“乌”,可以让学生回忆起前面的“鸟”,并进行辨别; 讲到“羽”,可以回忆起前面的“鸟”、“毛”、“飞”,让学生连词成句;讲到“寸”,给学生讲讲关于“寸”的故事。又如,象形字的教学,笔画简单的可以直接出示图片;笔画复杂的如“兔”,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哪里是兔头,哪里是兔身,哪里是兔尾。

2.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教学重汉字相互联系,提识字教学层次。第二学段的汉字教学,有了第一学段的积累,识字的教学方法上可以有更多的变化。

(1)教师启发学生找寻具有“亲属关系”的旧字,教授识字方法。比如,讲到“晶”,可以让学生回忆起前面的“品”、“明”,即回忆会意字的造字法;讲到“初、被”,要给学生讲讲“衣”,再延伸带有“礻”旁的字,并进行辨析。

(2)对形声字的批量生产有所提示。可以先找一些学生熟悉的字进行讲解。比如,学生学习新字“汪”,而学生已经学会了“河”、“湖”、“注”、“漠”等字,就可以告诉学生“氵”是形旁,表意;右面的是声旁,表音。学生也许会想到“江”这个字,左面的“氵”是形旁表意可以理解,但右面的“工” 是声旁表音不能理解。这时教师便可以顺势让学生找几个左面不是“氵”而右面带“工”的字,学生会找到许多,如“扛”“缸”“杠”。当学生读完这些字似乎已经悟出了一些道理。

(3)重点讲解具有文化内涵的字。第二学段中,大量出现会意字及形声字。教学上可以借字发挥,举一反三。比如,让学生思考:为何“信”是由“人”和“言”组成?纸张明明是木浆做的,为何是“纟”旁呢?“即”和“既”半边相同,用法不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诸如此类,教师要勤于提问,激起学生兴趣后顺势讲解。

3.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教学重汉字文化内涵,传识字教学真经。第三学段的学生有了前两个学段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有了对汉字文化的求知欲,教师需要加大对汉字文化的系统渗透。此学段的教学,不能因为学生的自学能力强,对识字的教学就放松了。而是应当更系统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讲到“楚”,可以给学生讲讲“痛楚”这个词;讲到“昏”,可以给学生讲讲“婚”,以及它们的关系;讲到“冤”、“逸”可以给学生讲带“兔”的缘由;讲到“仁”字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仁”的含义,讲解“仁爱”的思想,等等。讲到多音字时,可以帮助学生辨别一些多音字的不同用法。这样,学生积累的汉字越多,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也越多。

这样,我们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效记忆的识字系统,虽然加重了教学任务,但从长远看,教师既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科学的识字教学评价模式

学校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成绩成了指挥棒,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就唯分数而教学。这种短视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教师教学汉字的目的性发生偏离。教师看不清低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差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组词、造句等练习上;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兴趣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果学校能抛开以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学水平的高低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给教师以更多的时间用文化渗透的方式进行汉字教学,势必带来可喜的成果。在评价内容上,教师不能单纯追求识字的数量,而应多关注学生识字的质量及识字的能力、识字的兴趣等。学生在识字中出现回生现象,教师应适当安排,加以巩固。比如:教师用生字编故事、拓展有生字的美文进行阅读等。用学生较容易接受的形式测评学生。笔试不是唯一的检测方式,学生的发言、作业、对字词的见解、对字词的运用等等,都可以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方式。在评价结果上,教师只分优、良,保护好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将小学的识字教学作为渗透品德教育的渠道

古代识字教学的教材,非常强调“文以载道”的功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知识的传授。其中所讲的道理未必全是正确的,却涉及了多方面的文化信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都是教育部规定的小学语文必读书目。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选择相关的一些汉字进行深入剖析,学生在明白字义的同时,理解了文意,并洞晓了古文中所传授的道德内涵。古文虽离我们遥远,但教师对其中某些汉字进行文化渗透,其深邃的内涵孩童就能轻松掌握。如学习“孝”字,上面是“老”字头,表示老人、长辈;下面是“子”,表示孩子、晚辈。老在上,子在下,表示晚辈要孝敬、尊敬长辈的意思。孝敬长辈、尊敬长辈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将它传承下去。

四、提高汉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识字教学是基础,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这个基础。如果不能够保证识字教学的基础教学地位,只是走马观花,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再费力气,其根基都不会牢固。只有提高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教师才能够重视识字教学,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只有重视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才会有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学生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被汉字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

我们之所以强调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即是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学生能认得许多汉字,也能将汉字所连成的句子读顺,但读完后却不知道整个句子的意思,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记住汉字,记清字形,并不意味着识字任务的完成;而通过识记能够理解字义,并最终能够自由阅读,才真正达到了识字的终极目的。

五、将识字、阅读、写作有机联系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无论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都不是单列的,三者是有机结合的。识字教学本就是在教学课文中完成的,学生学习生字需要在课文中理解消化,在写作中具体运用。因此,教师在三者的具体教学中需要整体把握,有机结合。比如,第一学段的教学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并不意味着第一学段就放弃阅读与写作教学。因为语文的教学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抓重点的同时要兼顾其他。教师在布置教育部规定的阅读书目之外,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以提升学生的识字量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教师在每一个学段都应针对学生年龄,布置灵活多样的写作题目,如:运用新学词语编写广告词、仿照句子造句子,或是给几个作文题让学生选择写作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字词。阅读、写作和识字并不冲突,而是相得益彰的。

六、适时自我学习,深入识字教学研究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汉字学相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的字理知识来自于《现代汉语》课的文字部分,其课时少,涉及的内容也少。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几乎没有把汉字学作为培训内容的。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先天、后天都存在识字教学理论的缺失。鉴于以上情况,小学语文教师的识字教学能力要得到提高,平时就应注重积累,自我学习。一方面,补习汉字学理论知识,找寻相关的资料进行查阅,长期积累;另一方面,补习识字教学方法。

第二篇: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原因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识了一定数量的字,才可以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识字教学不过关不仅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还会拖了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的后腿。可当前我国小学识字教学状况并不乐观。诸如存在儿童识字负担过重,学习兴趣低落,识字巩固率低,回生现象严重等问题。在一次对小学语文毕业考试试卷的调查中,2500个常用字的回生率竟高达29.1%。①6年的时间,1800多课时,却连构成语文本体的支柱——汉字都没能比较牢固地掌握,值得我们警醒!再看看识字教学的实际情形:很多教师对汉字本身的认识肤浅,无法把握汉字的特点,教学方法机械。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越来越低落,至于识字方法的掌握更是无从谈起。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出路何在呢?近年,随着汉字文化学研究的兴起,我们加深了对汉字本身的认识。汉字是汉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汉字自身结构中包孕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意蕴,它具有表意性和象形性等显著特征。这为我们研究和改进识字教学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教育文化学研究认为,“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文化的教育。文化的教育就是根据社会文化的有价值的内容所进行的为培养个人人格精神的一种文化活动。”②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之一的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而言,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容。而作为汉语文本体构成的支柱——汉字,更是以其特殊的构造方式,向我们昭示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资源。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挖掘汉字中的文化意蕴,通过各种形式展示给学生,就会大大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人文精神的积淀。

二、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意义

1.汉字特有的形体结构展现了先民的生活场景,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古人的生活与马的关系非常密切,就造出了很多有关“马”的字,如“驭”、“驱”、“驿”、“驹”、“驾”等。古代的“针”写成“箴”,这是因为古代用的针是竹子做的,所以写成竹字头。“休”的字形就是一个人靠在一棵大树旁休息,这正是古代人民在田间树下休息的情景。汉字以其奇特的象形表意结构特征,向我们展现了鲜活的古人生活的场景。在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这遥远而神奇的世界,解读先民的生活场景,感受汉文化生生不息的脉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2.汉字神奇的造字意图,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增强主动性。

汉字的构形单位是部件,它的造字意图就是通过部件来实现的。例如“收获”的“获(獲)”字,就充分表明了汉字神奇的造字意图。它正是古代狩猎活动的特写:左边是猎犬(犭),右上是丛林(艹),右下是手(又)中提着猎物——飞禽(隹),惟妙惟肖地展示了一个威风凛凛的猎归场面。从汉字发生学的角度观察,“获”字的创造,是通过细腻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入微的描摹,从无形的意识到有形的汉字的物化过程。这种过程几乎每一个汉字的形体结构上都有体现。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发现这种神奇的造字意图,使汉字表意特征的本质昭然于学生眼前,学生定会兴致勃勃地主动参与,教学就会有事半功倍之效。

3.汉字有序的建构体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属于表意系统的文字,具有因义构形的特点。象形字作为基础部件构字时,促进新构成的“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中存储了大量的意义信息,使汉字的表意性不断得到彰显和强化,形成层次清晰、结构缜密、功能强大的科学建构体系。我们今天使用的是隶变后的汉字,比起甲骨文、金文、小篆来说,图形性、象形性都淡化了,但它所表示的意义信息却依然清晰可见。如“水”现在已不再象形,但它已固定地与“水流、洗浴、像水的东西”等意义联系在一起。当它构字时,也将这些意义信息带入了它所构成的字中,如“江、河、沐、洗、漆”等。在分析这样的偏旁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偏旁部首了解字的意思,而不必追溯它的古文字形体。

4.汉字丰富的文化意蕴,有助于减少错别字。

汉字的字数多,音节少,同音字很容易混淆。加上汉字字形差别细微,组织多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写错。另外,从儿童的心理来看,他们缺乏精细分析的能力,注意力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易变性,也很容易写错别字。如果教师能够挖掘汉字的文化意蕴,特别是针对形近字的不同之处追根溯源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揭开汉字文化的神秘面纱,学生定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乐此而不疲,牢记不忘。这是从根本上减少错别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方法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具有直观性、象形性等特点,其形体构成往往与人们的生活、行为、心理和情感有机地联贯在一起,充溢着丰盈的文化意蕴。在教学中,教师应当主动挖掘汉字的文化意蕴,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1.展现先民农耕场景,帮助学习汉字。

泱泱中华,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国家。早在远古时候,我国的农业技术就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因此,许多汉字就与农耕密不可分。如“禾”就像是一棵成熟了的庄稼;“香”上的“禾”表示小麦(禾)成熟后的馨香,“日”表示盛麦的器皿;“稻”的左边表示稻子是庄稼类,右边的“舀”既表示声音,又表示手(爫)拿着杵在石臼里舂米。以“禾”字为例,来看一则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1:学习“禾”字片段

师:(出示“木”的甲骨文)小朋友,你们认得这个字吗?

生:(齐念)木。

师:这个字就是“木”的古文字,就像是一棵树。如果老师在这“木”上再加一笔(变成“禾”的甲骨文),你们看,这像什么?

(生稍稍思索,便兴奋地举起小手)

生:它像一棵树垂下了头。

生:我觉得它更像一棵水稻。

师:你看到过水稻成熟时候的样子吗?

生:暑假我回老家去,看到爷爷种的水稻。水稻黄澄澄的,稻穗沉甸甸地挂下来。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我们的老祖宗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他们抓住庄稼的这些特点,造出了“禾”字。你看,这个“禾”字就像一棵成熟的庄稼,上面是垂下来的穗子,中间有叶子,下面是根(边讲边板书“禾”,学生跟随书空)。

这一教学,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木”的古文字,与现在学习的“禾”的甲骨文比较、想像,辨别字形;激活了学生头脑中所见到的农作物表象,讲述了我们的先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事实,了解了古人的造字意图。通过解读“禾”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学生在头脑中将形象的农业生活场景与抽象的文字联结,很容易记住了字形,领悟了字义。

2.介绍汉族人民的风俗,帮助学习汉字。

汉民族历史源远流长,积淀着浓厚的社会风俗习惯。比如:结婚时男方要日落天黑时迎娶,所谓“娶妇以昏时”;有人死去,人们要面对尸骨垂头低眉,跽跪着,极神圣肃穆之至。在教学生字时,通过出示古文字,向学生分析构字意图,介绍汉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不仅轻松记住了字形,还深刻理解了字义。

教学案例2:学习“祭祀”片段

师:鲁迅小时候家里要祭祀的,你们家里祭祀过吗?

生:清明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带我去给爷爷上坟。

生:我家过年的时候,要摆饭给祖宗吃。

师:拜祭家里已经死去的祖先,就叫“祭祀”。那么祭祀要用什么东西?祭祀时人要怎么做呢?想想你们家里祭祀的情景,再看看古文字的字形(出示“祭祀”的小篆字体“祭

”),能看出来吗?

(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手跃跃欲试)

生:“祭”的左上方是“月”,就表示“肉”,右上方是一只“手”,表示用“手”拿着“肉”在祭祀。

师:那么底下的“示”表示什么呢?

生:“示”表示和祭祀有关的事物。

生:凡是带有“示”这个偏旁的字,都和神灵、祝愿、祭祀有关的。

师:说得好!“示”最初的意思是古人崇拜的“灵石”,在这个“灵石”台上可以贡奉祭品。那么“祀”怎么看呢?

生:“祀”左边的示字旁表示“灵石”,右边是“巳”表示这个字的声音,它是个左形右声的字。

师:你说得不错!“祭祀”这个词就表示人跪在灵石前用肉祭拜祖先,这是古时候的风俗,至今还在我国一些地方流传。

这一教学,让学生通过联系家里祭祀的情景,观察古文字,分析字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已能渐渐自主解读“祭祀”两字所蕴涵的文化意蕴,轻松领悟了字义以及构字部件所代表的含义。学生学习汉字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3.了解古代战争,帮助学习汉字。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我们的先祖在造汉字时,战争的内容自然是少不了的。很多汉字的字形都与战争有关。如“戌”就像一种兵器;“戍”表示一个人站在武器旁守卫等等。

教学案例3:比较“戎、戒”的片断

师:“戎”和“戒”我们都学过,可是这两个字很相似,同学们总容易写错,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异同?

生:“戎”和“戒”都有戈字旁。

师:“戈”表示武器,戈字旁说明它们都和战争有关。

生:它们戈字旁里面的部件不一样。“戒”比“戎”里面多了一竖。

师:那么,这两个字里面的部件分别代表什么呢?我们来看看古文字是怎么写的。(出示两字的古文字“戎”、“戒”)从古文字中,你能看出来里面的部件代表什么吗?

生:我看出来“戒”里面的“廾”原来是两只手。

生:“戎”里面好像是“十”加个圈。

师:这个部件就是古代打仗防身用的“盾牌”。所以,“戎”就是一种兵器。而“戒”是两只手紧握着锋戈,意思为“警戒”、“戒备”。

通过比较古文字,把抽象的文字变得形象易懂,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两个看似相近的汉字在古代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轻松理解了字义,把两个形近字区别开来。这样的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也降低了错别字产生的机率。4.了解古人的自然崇拜,帮助学习汉字。

原始生产力几近于零,面对强大而酷毒的自然力,原始人可以说是一筹莫展,唯有顺应信赖。他们所有的意识都匍匐在自然强力的脚下,导致了俯首称臣式的对万物的普遍性崇拜。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用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解读汉先民那朦胧而隐秘的心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字意图。

教学案例4:学习“虹”字片段

在总结带虫字旁的字时,学生提出问题。

生:老师,带虫字旁的字都是和虫有关的,彩虹不是虫,“虹”为什么也是虫字旁呢?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先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写虹的。(板书“虹”的甲骨文)你们看,古代的“虹”像什么?

生:(兴奋地)像一条有两个头的虫子。

生:就像是彩虹的样子。

师:小朋友想得真好。古人以为“彩虹”是一条有两个头的巨龙在喝水,过去龙也叫“虫”,所以就给它加了一个虫字旁,表示它的意思,右边加上“工”,表示它的声音。

“虹”字的创造很鲜明地表明了古人对自然的崇拜。这一片断的教学通过出示古文字,让学生想象,了解古人的构字意图,讲述了古人因对自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崇拜心理,更好地记住了字形。

5.借助传统文字游戏,帮助学习汉字。

由于汉字具有一音多字、一义多字和以字构字等特点,因此具有独特的游戏性。古代的文人墨客对这种高雅清丽的智能游戏非常青睐,也留下了许多有关文字游戏的趣闻轶事。课堂上,给生字编一个字谜,或讲一段析字联的历史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在识字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出了很多字谜,如“门上竹林茂,门里太阳照,这字不复杂,动脑能猜到”(简);“一点一横长,竖撇像堵墙,里面两棵树,长在石头上”(磨)等。琅琅上口的韵文不仅让学生感觉趣味无穷,还可以帮助他们轻松地记住生字。有的字谜还与字义联系,更有助于学生理解记忆。

除了字谜,析字联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的文字游戏。但这种形式相对于字谜来说比较深奥,只适合让学生欣赏。对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教师给他们讲讲有关析字联的历史故事,如苏小妹与黄庭坚的“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既可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又渗透对仗等修辞手法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依托汉字浓厚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借此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汉字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能力,降低错别字产生的机率,开拓识字趣味横生、开智育人的教学功效,是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第三篇: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对汉字的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一花一世界,一佛一菩提”。那么也可以说,“一字一文化”,讲解一个汉字就是讲解一部文化史。可见讲解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儿童本身的特点,以及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三个方面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教学;必要性

“蒙养之时,识字打先”,小学识字教学是语言教育的基石。是小学生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进行阅读和作文。因此,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关口。与此同时,就整个教育来说,识字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桥梁。而书面语言记载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只有识了字,以字词为中介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经验,才能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并在记忆中以字词的形式巩固已认知的成果,甚至加以传承。因此,在基础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把识字教学放在首要位置,集中解决好识字的瓶颈,为学生其他和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识字教学又是一项费力费时的工作。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完善,感觉发展还没有完成,认识事物比较笼统,对于一些差异较小或细微的东西很容易忽视,这给认识汉字增加了困难。加上汉字难认难写的特点,更加大了识字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方法至关重要。随着现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识字教学的方法也日渐丰富多彩起来。然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仍显现出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教师本身的汉字文化意识跟不上,教学评价刻板单一,使得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方面存在着意蕴的缺失。而事实上将汉字文化透入到识字教学当中是很要益处的,本文将在汉字本身、小学生的特点及识字教学的现状上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一、小学识字教学的内容——汉字本身的特点 汉字是通过构形直接记录语义,间接记录语音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古老的汉字形体承载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将汉字文化涉入识字教学中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汉字完整的信息是有形、音、义复合传递的,三者缺一不可。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能更好的将汉字形声义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有其相对于表音文字来说独有的特点。作为“表意文字”,汉字形义的联系非常紧密,将其运用于识字教学中便产生了“字理识字法”。“字理识字法”是由湖南省岳阳市教科所贾国均老师于1991年首先发起,其基本思想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着手,把识字建立在对汉字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据形系联,以形索义,探求汉字的字本义,并加深对词义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学习“武”字之前,先学“止”和“戈”这两个象形字,通过古文字字形知道“止”表示脚,有行走义,“戈”为古代的一种兵器,一个人手持兵器在行走、巡逻,故“武”字之本义为威武、英武,全副武装的兵士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故词义上可引申为战争(动武)、武力等义。同时,通过字形演变规律,可告诉学生“戈”字中的一撇位移到左上角变成一横,这样,学生绝不会在写“武”字时误加一撇了。

其次,从汉字结构单位来说,现行的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二是部件。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种基本笔画,即横、竖、撇、点、折。笔画起笔与落笔的写法是将汉字写正确写漂亮的关键,因此教师对笔画的强调也是识字教学的一个既重要又基础的部分。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

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汉字数量很多,然而部件却有限。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7年12月1日发布、1998年5月1日实施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所收20902个汉字共有单一部件560个。可见实际上很多汉字的部件其实是相同的。因此,分析和研究汉字的部件,对于汉字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同时只要对部件的文化意蕴加以分析就不难得出拥有相同部件的汉字的意义,从而达到形意的完美结合。如与“人 ”有关的部件。“人”字的字形很简单,由一撇一捺两个笔画构成,但它包含了很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的甲骨文形体是面朝左立着的一个人,上端是头,向左下方伸展一笔是手臂,中间是身子,身子以下是腿。这个字形记录的是人的侧面站立形象。在现代汉字中,人部绝大多数的字都是在字的左边加上一个亻旁,这些字大致可以分为:名词,表示人的类别,如俊、儒、侠、仇等。形容词,表示人的德性,如傲、俭、仁、侈等。动词,表示人的行为,这一类字很多,如仰、伏、侍、依、伸、借、使等。这些具有相同表义部件的字与表义部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以“人”字为基础,古人还创造了许多与“人”有关的字,如“从”是两个面朝左侧立的人,一个跟从一个,表示前后相从之意。又如“化”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的人,这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了,也就有了变化。可见,了解部件所表的含义,以之为圆心扩散则可以认识与之有意义联系的一系列字,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最后,就汉字的构造规律来说,了解汉字文化是很重要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提到“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并对其一一作了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老考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根据许慎的说法不难看出,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进行小学识字教学是很可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象形字的教学。象形字是独体字,有很强的构字能力,且本身就表示着一定的汉字文化。小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的很多独体字都可以运用象形的特点对字形与日常事物想联系,加强记忆。如,日、月、鸟、鱼、鹿、人、手„„等等。又如会意字的教学。会意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组成,同时组成的复合体又表示新意。如上文所提到的相同部件所构成的汉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除“人”旁外,还有很多。如:“宀”“广”本义是房屋,作意符与房屋或居住有关。以“纟”“糸”为意符的字与丝帛纺织有关。以“方”为意符的字如“旗”与旗帜有关。“瓦、缶、皿”为意符的字与陶瓷器皿有关。以“贝”为意符的字与钱财有关。以“ 页”为意符的字与人的头部有关。“ 又”的本义是右手,所以以 “又、手、扌”为意符的字与手有关。“隹”本义是短尾鸟,所以以“隹”为意符的字与鸟类有关。由此可见,只要掌握了会意字各部件的意思,就可以结合会意字中各部件之间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字的意义,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二、识字教学的对象——小学生的特点 汉字,作为我国的法定通用文字是学生的必学课程,同时掌握好常用汉字也是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识字量大,相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较抽象,教学中难以引起注意;学会了的汉字也容易遗忘;掌握的生字不会灵活运用等。面对种种困难,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借助汉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能更好的辅助学生完成识字目标。

首先,针对汉字的学习比较抽象,难以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是因为小孩子在注意方面有很多别于成人的方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发展受儿童的主导活动所制约。并且儿童的注意与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相联系。有意注意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有很大的成分。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但是更多的还是注意具体直观的

事物。儿童的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比较小。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 必须在处理教材和选择教法上下功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必须充分利用无意注意, 对于组织教学至关重要。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片、模型实物,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汉字有一个直观鲜明的印象。然后再一一演示汉字的形成过程.现在多媒体教学走入课堂上后, 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如老师在讲“羊”字时可以先出示一张喜洋洋的图片。孩子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形象出现,自然特别高兴,注意力也会特别集中。教师顺势引导,“谁能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羊?”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出示“羊”甲骨文字样,然后利用动画课件形式一步步演示“羊”字的变化历史,这样的话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记住字形。这种教学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唤醒孩子的兴趣, 使孩子喜欢汉字,乐意学习汉字,同时又准确理解了汉字的原始意义,对于提高汉字识字教学至关重要。除了图画汉字, 溯源对照, 抓住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进行汉字教学,还可以在教学时穿插汉字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注意。

其次,学生对已学汉字容易遗忘。这是由于儿童知识经验少,意义记忆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很多时候儿童只能运用机械记忆来记住学习的知识,这样的记忆往往增加了记忆的负担而且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研究表明,不同材料遗忘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其中无意义的材料是最容易忘记的。所以,面对毫无联系的单个汉字时,学生就容易遗忘。这就启发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中应设法用儿童已经理解的内容将新学的无法理解的或无意义材料联系起来,或者给予学生能够理解的解释。也可以设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同时针对人类记忆的内部过程,认知心理学家们从现代信息加工的角度试图探讨过。信息加工学者认为,人类的记忆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其中,对信息的编码是整个记忆过程的核心。编码就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整理等过程。输入的信息经过编码后就变得有条理,容易查找。值得注意的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人的遗忘可能并不意味着信息的丢失,而更可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提取线索而无法提取信息。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在整个记忆过程中,编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记忆的核心。由这些观点,我们很容易从中得到启发,学生之所以容易遗忘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汉字作为读写的工具,而忽视了汉字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识。使其不自然的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抽象的符号。今天的汉字教学注重字形的识记,从传统教学中承袭着机械式的识记方法,使学生处于长期反复紧张的记忆状态,致使产生记忆疲劳,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尽管现在的汉字教学在识记汉字时往往利用游戏、儿歌等有较强趣味性的形式,但其实质仍然是对字形的机械识记。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汉字表意性的特点和造字规律以及原始意义涉入到教学中,就能很好的完成信息编码过程,从而使学习的汉字系统化,不再容易遗忘。

最后,关于学生对学过的汉字不能灵活运用的问题其实是小学生的思维问题。只要在准确掌握汉字音形义的基础下,加强对字、词、句、篇联系的认识,掌握基本语法规律就很容易解决。

三、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

首先表现为语文课程目标对小学生在识字方面的要求较高。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能正确工整的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阶段目标中具体提出: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数量上一目了然,质量上对“认识”和“会写”也有明确的涵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这样解释“认识”: “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 在本课认识, 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

考。”对“会写”这样解释:“会读, 会写(指默写), 了解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逐步做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小学生识字的压力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对于上文所述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多采用机械记忆的儿童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汉字的记忆是信息编码、储存和检索的过程。信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信息传送过程中,一种是新信息,一种是冗余信息。新信息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或目标,是信息量;传递的超出了最低所需信息量的那部分信息是冗余信息,信息量为零。所以要想学习的新内容越少,越容易掌握,就得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冗余信息,将其运用于教学。汉字造字原意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资源。虽然掌握造字原意不是教学目标,但有助于学生掌握字形和读音,从而高效实现“认识”和“会写”目标。如“鼠”字底下前两个竖提上都有两点,后一个斜钩上没有。要想避免学生因受前面笔画的影响而在斜钩上也加上两点。若运用古人造字原意,就不会出错:“鼠”是个象形字, 其小篆底下前两个斜钩是老鼠竖起来的两只脚,两点是爪子。后一个曲笔是老鼠的身子和尾巴,当然没有爪子。隶变、楷化后变成斜钩,也不可能有两点。在这个例子中,关于“鼠”字的冗余信息是学生经验中早已具有的,将其运用到汉字教学中就能减小识字质量的难度。同时,根据会意字的造字原理,批量识字则可以减小识字数量的难度。

其次,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写错别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错别字的普遍存在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头疼的问题。它的出现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思考。一是小学生本身感知能力低。小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笼统,感知字形的能力很低,识字时只能记住字的粗略轮廓,常常对相似或相近的字不善于辨别分析其异同,观察不仔细,产生感知失真,如:将“自己”写成“自已”;“已经”写成“己经”;“今后”写成“令后”;“布置”中 “置”下面少一横;不善于通过字义来区别,如“应该”写成“因该”;“再来”写成“在来” 等等。二是教师机械性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自学认读和快速书写,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把一些易混淆、易错的字分清楚。其实,从汉字本身来说,虽然形似的字特别的多,但只要掌握其意思还是不难区分的。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接触汉字的初始阶段,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字理据,进而渗透我国悠久的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让识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识记汉字效果更好,亦可使学生的国学底蕴变得更深厚。另外,通过分析字形,探究字源,就可以辨析形近字。如:“弛”与“驰”这是两个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二者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形旁。在古代,贵族子弟要学习“六艺”,其中,“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马车的技术。这两项技能与上面的两个字有很大联系。“弛”的形旁是“弓”,是指弓箭的松弛状态;而“驰”是“马”旁,因其本义与“驾驭马车”有关,是“马疾走”之意。倘若教师教学时这样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区分了。

再次,俗解汉字现象大量出现造成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误解。

俗解汉字是指根据现行字形而对形义关系作非造字原意的随意解释的现象或做法。一般也称之为“俗文自学”或“新说文解字”等。俗解汉字源远流长,集大成者可谓王安石。王安石著有《字说》一书, 其主要特点是,解释汉字形义关系时,不顾古人造字原意,“不问‘六书’把一切汉字都看成会意字”,单纯从通行字形出发进行主观臆测,其结论穿凿附会,荒诞不经,如,“波者水之皮”、“诗为寺人之言”等。虽然俗解汉字费从王安石开始,也非至王安石而终。直到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量存在,甚至在现代识字教学中也广泛被运用。虽然在汉字经过多次改革,很多字形已经看不出造字原意的今天,俗解汉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但这依然掩盖不了其短处。运用俗解汉字识字在将来影响、干扰学生对于汉字造字原意、固有形义关系的认知,尤其对进入中学后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副作用,因为文言词汇较多保留字的本义,而分析造字原意是获得本义的重要途径。同时,运用俗解汉字解释文字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思”字,现在看是有“田”和“心”组成,好像说心田是进行思想的,有人由此断定中国人早先不知道思维的器官是大脑。其实,“思”最早的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是“ 囟”,“囟”是象形字,像头盖骨的汇合处。由此可知,“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熟练地认识和运用汉字,还要注重汉字文化的讲解和渗透。因为,汉字不仅仅是人们进行书面交流的工具和符号,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教学中充分注重汉字文化的讲解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所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科学理念。才能真正落实教人以知识,育人以文化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同时,汉字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并掌握这些特点与规律,并以渗透其中的中国古代文化作背景从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对于改变目前普通存在的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教学现状是大有裨益的。虽然我国现行通用的楷化汉字很多,能运用到汉字文化背景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这对于创造新的识字教学方法依然是很重要的,只有合理、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用得其宜,使之各尽其长,才能真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朱振家.古代汉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3] 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 柳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5] 施茂枝.俗解汉字与识字教学[J].汉字文化,2011年 第1期(总第 99期).[6] 邵彩侠、仇云霞.小学汉字教学中文化意识缺失原因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0年10月 第23卷 第10期.[7] 张欣、续真.浅论汉字文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联系[J].教学与管理,2010.[8] 侯向阳.浅谈汉字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

第四篇: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小学识字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山西省大同市矿区口泉第一小学 张美容

(任教学科年级 小学语文四年级)

每一个汉字都凝结着先人的智慧,每一个汉字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世界汉语教学,1999)所以说,小学的识字教学应该将汉字的这些魅力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趣味中,在文化背景中学习、应用汉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小学识字教学目标有:引导学生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并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但是,我根据小学生识字方面的抽样调查结果数据分析并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大多小学生在教师的识字教学后并未对学习汉字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将识字、写字视为一种负担。而且,学生对所学生字的巩固率不高,在各类语言书写应用活动中错别字的出现屡见不鲜,多数学生也未形成自主识字能力。

同时,根据我对教师的调查问卷《识字方法应用调查表》统计,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机械地应用“拆解部件法”或“熟字带生字”的方法占78%,“形声字识字法”占12%,“猜谜语识字法”占5%,其他“汉字故事识字法”“形、音、义识字法”“字源、字理识字法”等识字方法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从中发现大多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意识淡薄,没能抓住汉字特殊的构造方式和结构特征,把握汉字的文化功能与价值。而是用多媒体课件、游戏创设等形式简单重复出现所学汉字,强化对汉字的机械记忆。这就说明多数教师对新课标中识字教学任务不能领会到位,因而识字教学缺乏良好的识字环境和文化浸润。从而在教学生识字时,方法陈旧,形式单一,毫无趣味。久而久之,学生对原本充满文化意味的识字、写字自然就失去了兴趣,反感也是必然的。

这个问题的出现,也引起了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教授的重视,他在研究了众多小学语文教材后在《开启中华文明的管钥》(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指出:“汉字教学内容安排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不强。这表明,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对不同课程汉字教学任务和目标认识不明确,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当然深层原因还是编者对文字学教学内容把握得不好。”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识字教学方法、策略上加以调整,还应该把提高个人的文字素养及各方面素养放在首位。如果我们的教师能从汉字溯源、演变,汉字的结体规律,以及汉字故事入手教授汉字,学生习得的不仅仅是认识几个汉字,而是传承了一种文化,了解汉字与历史、汉字与传统道德观的难以割裂的关系。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热爱我们伟大的汉字文化,自然学习汉字的热情就被点燃了,这样也就真正落实了新课标提出的识字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小学语文S版教材的四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六的“汉字真有趣”中的“即”和“既”时,就根据汉字文化进行了识字拓展:“即”字形象地展现了一个跪坐的人在饭锅旁准备用餐的场景。而“既”则是描写一个人吃完饭准备离开的景象。因此,“即”是准备用餐,而“既”是已经用完餐准备离开,两者呈现出有趣之对应。同时,“即”的部首“ㄗ”表示的是一个跪坐或跪拜的人,由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含义来认识和理解与其相关的一些汉字。比如:“叩”字就是表示跪坐着的奴仆向主人叩头的意思,在这里,“口”字为声符;“印”字表示一只手按压在跪坐着的奴隶身上的烙印;“卿”字表示右边的人邀请左边的人跪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古代的国君为了表达对贤能人士的尊敬,常常邀请他们一起共食,以听取他们的高见。)“卯”字的古字为两个面对面跪坐着的人,表示两个即将“分离”或刚“会面”的两个人。我们现在读一些古典名著时会接触到“卯时”这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所谓“卯时”指的是清晨五点到七点,正是“日月交替”的时刻,日与月相会之后又分离,故称为“卯时”。卯时也是古代官员们彼此“会面”的时辰。古代宫廷在“卯时”对前来上朝的官员一一点名,称之为“点卯”,官员回应则称为“应卯”。由“卯”衍生出来的“柳”字,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两个即将分离的人,在一株柳树下惜别的情景。如此情景,我们可以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看到。

“字里乾坤大”,我们在一个字中,可以窥见先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和思维方式,正如萧启宏所说:“汉字不仅是记录汉字的文学符号,而且是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固化了的信息模块。”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孟”字时,根据其会意,让学生知道“孟”表示在盆子里洗澡的孩子。中国历代的王位继承主要采用嫡长子方式,因此,长子具有较多的特权。例如,长子具有祭祀的代表权,祭祀前要更衣沐浴。先民住在较缺水的北方,所以对于水资源异常珍惜,不常洗澡,如果有机会能在大盆子里洗澡,那真是奢侈的享受,但这似乎是长子的特权。古人以孟、仲、季来表示三兄弟或每一季之月份排序。例如,孔子的哥哥排行老大,故名“孟皮”,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叫“仲尼”。“季”字在孩子的头上添加了一株幼小的禾苗,代表最年幼的儿子。由此,“季”引申为最年轻、最末。若为四兄弟,则以伯、仲、叔、季排序,但无论如何,季都代表最后一个。“兄”字上面是个“口”,下面是“儿”,意思是一个有“说话”权的“人”。《弟子规》中的 “首孝悌”,说明古人兄长在弟弟面前是拥有绝对话语权的,这和我们前面所说的古代嫡长子继承制有关,同时,兄长还有对弟妹们教诲的责任,正所谓“长兄如父”。在学习“册”字时,我先引用S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课本中的《孔子》一课中的一个典故“韦编三绝”开篇,然后依循“册”字从竹简图像到汉字的演变过程,让“册”字在学生的心中立体起来、丰满起来,最后和学生一起在字典中寻找含有“册”这个声符的其他汉字,这样,不同部首的表意功能自然让学生对这一类含有“册”的字有了更深的认识,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一个基本字符,自己主动利用字典认识相关的形声字,达到了“由点到线”的学习效果,同时还提高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也常常被我作为识字的切入点,在学习“戟”字时,著名的“三英战吕布”故事便作为识字教学的开篇了,我告诉学生此“戟”就是三国名将吕布所用的方天画戟,并就他们各自使用的兵器做了介绍。这样的抛砖引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男孩子的阅读热情更高,他们因着对兵器的喜欢而主动去读《三国演义》,从而无痕得引导学生养成阅读课外书的习惯,并在大量阅读中使所学“生字”变成“熟字”,达到了巩固识字的目的。

我在识字教学中,常常不拘泥于课本,引导学生将识字渗透到生活中。比如,我在做自我介绍时,就从汉字学的角度加以解释。我从自己名字中的“美”字入手去揭示汉字蕴含的文化。“美”字表示身披羊皮大衣的人。古人为何认为身披羊皮大衣即为“美”呢?因为羊不仅种极其温顺的动物,而且羊羔跪乳,又说明其感恩,于是,古人认为一个完全服从上天旨意的人,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当然,“姓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我还从学生的姓氏入手进行识字教学,引导学生从姓氏文化中看到社会制度的变革。“姓”本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产物,女尊男卑,女性掌握着部族大权,地位显赫,那时,只有妇女才有姓。史料记载,一些最古老的姓多数从“女”,有:姜、姬、姚、妫、……这就说明西周之前的母系社会非常鼎盛。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姓氏也承载了更多的历史文化。有的姓氏是以图腾崇拜有关的,有:马、熊、龙……有的姓氏取自先祖的爵位或谥号,有:王、候、文、武……有的姓氏就是古代的职业,有:史、卜、巫……总之,中国人的姓氏有着鲜明的民族印记和历史痕迹。学生经过我的这番讲解,对中国的姓氏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天天盼着老师赶快讲到自己的姓氏,好多迫不及待的学生还自己在“百度”上查找更多的姓氏文化知识。

这样的课堂是生动的、丰富的,这样的课堂展示出的汉字不再是一个个抽象、冰冷的符号,而是富有生机的、有故事、有灵魂的生命体。这样的文化渗透下的识字教学,岂不让教师摆脱以往的枯燥乏味,岂不使课堂“余音绕梁”? 这样的文化渗透下的识字教学,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不再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让学生领略到了汉字文化内涵和其独特的生命气息。

第五篇:在识字中感受汉字文化教学案例

在识字中感受汉字文化 ———《日月明》教学案例

安远县九龙小学 xxxx 邮编:x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深厚的爱国情结.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学习审美,受到爱国情感熏陶的过程.【案例背景】

《日月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识字课文。这篇识字韵文,它通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的形式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让人感受到中国人造字的智慧,巧妙的会意构字,能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本单元之前的《口耳目》象形识字课已为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对日、月、火等会意字的组成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目标】

通过造字游戏,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认识“明、鲜、尘”等生字,发现、领悟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和汉字独特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图画、动作、语言描述等手段加强汉字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用造字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保持孩子识字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指导中悟出方法、悟出路子,然后丢开老师这根“拐杖”,自己独立识字.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明、鲜、尘"等字,掌握方法后,自己学习"林、森、从、众"等字.【教学过程】

(一)识字擂台,以旧带新

以识字擂台赛的形式认读组成本课生字的旧字:日、月、鱼、羊、火、木等,由老朋友认识新朋友.

比赛是最能激发学生好胜心与自尊心的形式之一,以比赛形式复习旧字,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为新字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把旧字称为老朋友,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二)形象识明,方法引路

1、谈“日”激情

老师通过谈话(古人根据太阳的形状,创造了“日”字,多么了不起啊!),板画“日”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再用充满激情语言(他们还会把几

个简单的字组合在一起,造出新的字,而且一看到这个字就能知道它的意思.),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形象识明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识“明”字,让学生知道“明”字是由“日”和“月”两个汉字组成的,而它的意思就是“日”和“月”

意思的组合,初步感悟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感受汉字的奥妙,点燃起学生心中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火.(三)造字游戏,自主识字

1、我要的字,你来造

以造字游戏“我要的字,你来造”的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根据字义和字音,选择出组合成生字的两个单字.如“尘”字,首先老师提出要求:造一个灰尘的尘字,并板书音节,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了解尘就是小小的土,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字音和字义从旧字中选出“小”和“土”组合成“尘”字,知道尘就是这两个字意思的组合.[设计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我先把儿童熟识的语言作为材料,引出生字,再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尘"字的意思,通过造字的手段,让学生把音、形、义结合起来识字.

“休”字首先老师联系生活谈话理解人靠着树歇歇就是休;然后学生根据字音和字义从旧字中选出“人”和“木”组合成“休”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人”字发生了变化,老师通过谈话(人为了和树木挨得更近,相处得更和谐,便把自己伸出去的脚缩了回来,把捺变成了竖.)认识“亻”.最后归纳:有“亻”的字表示与人有关,比如学过的“你、他”.

[设计意图]:以充满人文色彩的语言认识“亻”,形象生动,记得牢,为以后学习带有“亻”的生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同样的形式,采用观察实物——铅笔,看灭火图,动作表演等直观形象的方法,认识生字“尖”、“灭”、“看”.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对于"鲜"字和"男"较难领会鱼羊为何为鲜,田力为何为男.所以我设计了“我造的字,你来猜”环节.

2、我造的字,你来猜

老师出示生字,让学生根据会意字的特点,说说这个字的意思.如“鲜”:老师出示鲜字,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猜,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了解鱼的味道很鲜美,羊肉的味道也很鲜美,放在一起味道就更鲜美了,从而知道“鲜”的意思.然后揭示字音,由形到义到音,识记此字.设计意图:通过猜的过程,倡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主识字,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学习汉字.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第四个环节,我设计为(四)趣味游戏,巩固生字

1、编字谜,猜字谜

先由老师编字谜,太阳和月亮手拉手(明),再让学生自己编字谜. 由编字谜,猜字谜的方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用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

2、开火车读韵文

“开火车”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法。这种游戏可以较大范围的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巩固生字,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有好处。

根据会意字是把几个字或象形符号会合起来,共同组合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字的特点,我设计了

(五)看字猜义,拓展延伸

1、歪

老师出示歪字,并让学生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通过不正,理解字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识字方法.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会的"把两个字加起来,意思组合"的方法认识歪字,掌握"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2、作业

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字卡(林、森、从、众),小组内交流说说每个字的意思,找一找前面学过的汉字,如:妈、笔、坐、如、朋,学一学课文的样子,编一编韵文或字谜。

[设计意图]:作业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这几个字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设计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又把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下载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的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的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

    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 汉字作为一种语素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系统,世界上使用寿命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汉字不仅是人们用以书面交流的工具和符号,更是......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摘要:识字教学则是阅读教学的始发站、奠基石,每一个汉字都是智慧的源头,它承载着我们中华的博大的文化,识字学词,就是文化的传承、智慧的浸润。新......

    浅谈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

    浅谈汉字文化与识字教学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一个汉字的背后常常是有一段历史文化。了解汉字知识在教师进行识字教学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感受语文方......

    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张颜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对汉字的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一花一世界,一佛一菩提”。那么也可以......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所接受的洋文化日趋丰富,他们不但知道圣诞节,还能说出许多外国的节日,然而对他们有印象的节日也只不过是“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毛玉华 发布时间:2008-10-31 08:28:50 来源: 翻开科学史我们不难看到,数学是从数数、测量等人类生活的实际需要中发展起来的,它一直融合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策略探讨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教书育人”这一重要理念,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数学教学及育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小学生的......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文化底蕴和内涵,是语文教学丰富而宝贵的资源,教师可以挖掘传统节日渗透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