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时间:2019-05-13 02:06: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第一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第一小学 梁春梅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灵魂,显示着民族的精神,伴随着中华民族从原始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然而,如今小学生的现状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集体观念淡薄,个人至上,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有待加强,盲目崇拜洋文化,缺失民族自豪感。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必会对其将来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传统文化点亮语文课堂教学的心空呢?这也是我区“觉民教育”所倡导的。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文化魅力,熏陶学生心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学生乐在其中,才能收获更加丰富的灿烂文化。为培养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在语文课堂上,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我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学生演唱《唐诗三百首》等;采用顺口溜、快板和学生表演宋词;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论语》《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了解课文背景,感受传统文化精髓;定期向学生介绍中华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如中华传统文化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它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有怎样的意义?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支柱,是凝聚民族

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之魂……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让那些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语”、“文”熏陶学生的心灵,点亮语文课堂教学的心空。

二、营造学习氛围,增进文化距离,孕育人文情怀

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校园环境和特色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塑造、规范和陶冶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因此,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思广益,不断创新,营造有特色的班级传统文化,让学生置身于古韵芳芬的环境之中,时时处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是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诗句、格言、警句为启示,让学生自己构思、自己制作、自己粘贴、进行个性化布置教室。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发愤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学生每天置身于这样的教室,每天与古人先贤对话,潜移默化中受到了良好的文化熏陶。

二是以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为依托,开辟古典文学文化角。结合所学课文,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张贴在文化角,引导学生阅读、交流,并把自己的感悟、解读写出粘贴在其上,既拓展了学生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如学习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将其名作《滕王阁序》张贴,学习了《伯牙绝弦》,将《伯牙学琴》《高山流水》《琴操》等张贴在文化角……

三是以读、诵、吟、演、唱、画等为表现形式,搭建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舞台。学生在多形式的活动中领略古典文学的精彩与无限魅力……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古典文化能帮助他们找寻、建

设精神的家园,读书能塑造个人的性格、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把读书融入生命之中,让灵魂在破晓的宁静的清凉中找到自己的归宿。从而达到“悟民”之目的。

三、搭建学习的平台,积淀丰厚文化,点亮学生心灵 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充分注意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对古代诗文的学习来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让学生多读多写多诵读,逐渐在作文中促进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在阅读中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和人生品位。从而为传统文化的复苏与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说语文课堂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舞台,师生都是这个舞台上的演员。语文教师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是课前五分钟的口语训练:要求学生每堂课前进行五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分阶段安排:第一轮为背诵一首古典诗文;第二轮讲解一句古代名言警句;第三轮讲读一个中华传统名人故事;第四轮把古典诗文或名言警句运用到写作和语言交流中,从而达到活学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是不定期开展广告成语、成语接龙、成语故事大赛等有关成语的各项活动。

三是每月举行一次古诗文竞赛活动。如:“千古美文”朗读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比赛、诗词短剧表演赛、古诗文书法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等。这项活动使学生学习了大量的古诗词和经典名段名篇,丰富了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是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如: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名联书法荟萃、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手抄报竞赛等。通过办报和竞赛,拓宽了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办报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五是建立了“走近古诗文,走进传统文化”的学生成长点滴档案,将学生背诵默写成绩、参加活动次数、获得的星级等记入档案。

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积淀起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丰满语文教学。

四、创新教学模式,传扬传统文化,唤醒智慧灵气 语文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为此,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构建了“创设情景——诵读感悟——问题质疑——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渗透传统文化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让语文课多一点传统文化气息,使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

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努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在新模式下,我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如,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我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信息;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底蕴。在教学当中,我感受到了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增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热情,感受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的熏陶感染之力。我努力挖掘与课文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在学习《伯牙绝弦》中,我引出《高山流水》这首流传

千古的中国古典名曲,还有与之相关的古诗、名篇,更有人类为了探索宇宙人类的知音,把《高山流水》这一名曲制成唱片在太空播放,寻找太空人类信息,这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实践,新的教学模式,让传统文化在一堂堂散发着浓浓文化精神气息的语文课上展现出来,使学生受到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智慧灵气得以启发,使之成为传统文化的爱好者与传承者。

总之,点亮语文课堂教学的传统文化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2014.12.20 5

第二篇: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摘 要:高中语文是培养学生交际、汲取文化知识等的重要科目,而高中生作为未来祖国的希望,在传承传统的文化方面具有重大作用。现如今教育进入了不断的改革,语文也逐步担任起继承名族文化的任务。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现状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简单的向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的语言是绝对不可以脱离其传统文化的,语文只有渗透了传统文化才有灵魂,即便当今时代语文的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改革,但是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依旧存在一些弊端,对于传统文化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所以本文将简单讨论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1]。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高中语文课堂对于学生的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但是却依旧存在以下两点教学弊端。

1.教学模式单一

虽然现在提倡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我们多数地方为了追求分数仍然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老旧模式。学生上课失去主动性,完全被动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但是由于语文这门科目的特殊性,对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的要求很高,单一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们的思维都变得狭窄。

2.教学内容刻板

语文这门科目本身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现代许多条条框框的标准答案把学生变得十分拘束,在语文教学中,照本宣科,内容十分的刻板,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经常忽视[2]。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核心,一个国家传统的优良文化有必要代代相传。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的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精神,让学生们一直以中国为荣,并且在长时间的传统文化的传授过程当中,逐渐养成许多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并且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们的情操,随之学生们所掌握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

三、如何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中

1.将古诗词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古诗词的教学在语文课堂上使不可忽视的重要一部分,优美的古诗词从古代流传到当今,里面沉淀着满满的传统文化,所以为了将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首先就要将古诗词的教学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孟子》中曾有这样一句话: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上天将重大使命安排在这个人身上,首先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受到煎熬,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饿的体无完肤,使他身体变得十分虚弱,使他做事错乱不顺心顺意,从而使他心理承受能力增加、性格变得坚韧不拔,增加他所没有的才能。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像来是我们国家传统文化所宣扬的,该古诗主要是指万事都必须经过苦难、磨练,才能达到成功,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铭记自己的理想抱负,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该古诗时,一定要联系我国的传统文化,将优良的美德传承给下一代,重点培养学生们故事中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永不服输的理想抱负,教会学生从古诗词当中寻找中国的传统文化,主动的投入语文课堂中,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将作文教学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作文向来是考验学生整个高中语文的标准,因为作文中文字表达、语言、技巧等都可以很明确的反映出该学生的语文功底。

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整篇文章的灵魂,老师在教学写议论文时,可以导向性的以一些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词语,如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用辩证的思想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入进去,更好的为祖国传统文化发展做准备[3]。

除了教学写议论文之外,老师还可以以半命题的形式,例如,写一篇关于“仁”的文章,仁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诗经的洵美且仁当中,接下来就是论语中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这些都是高中古诗词中必备诗句,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学生们首先会从语文书上的相关例子找起,这样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将这些古诗词运用进作文当中,从而帮助学生们更好的理解这些古诗词,更广泛的传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时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每年的清明节、端午节等,老师都可以安排写与其相关的作文,曾有一句诗这样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是带着忧伤的,学生通过描述清明节所发生的事,帮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清明节的背景,从而使学生们更好的?鞒兄泄?传统。

3.将四大名著和传统文化融为一体

中国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是高中语文必读的四大名著,老师可以每周安排一次语文阅读课,要求学生们阅读其中一本书,慢慢品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学生们的情操[4]。

结语

所以通过以上简单的论述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语文作为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科目,老师一定要多元化的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课堂的教学中,保证每个学生都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为我国未来发展做出贡献,帮助我国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田新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法[J].文学教育(上),2017(07):58-59.[2]王晓艳.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育现代化,2017,4(12):238-239.[3]米家卓.浅谈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课外语文,2016(22):120-121.[4]朱志刚.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J].学周刊,2016(30):192-193.

第三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富源县富村镇第一中学

杨仁旺

【内容提要】:面对教科书中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竟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感情。走上社会后心灵荒芜,价值观缺失,形成心理荒漠困扰人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由文入世 知人论世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迷失

人是社会的动物,身处历史和时代巨大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也有剧烈震荡。君不见,街头巷尾麻将成风,人们赖此休闲,在输与赢的刺激中感受自身的存在;少管所中十多岁少年.如花年纪却不得不面对铁窗之苦,皆因当时面子重要,小事酿成大祸,祸延己身;初中学生尚未脱去稚气,却人心思动,准备去混社会„„以上种种表现,使笔者感到沉重,有那么多优秀文化传统的神州大地上,人心竟如此空虚浮躁,撇去功利的浮沫,人们心中的操守与底线使人不忍触及。今日种种果皆因前日种种因,在他们身上教育履行“除鄙见,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责任是缺位的。更可怕的是漠视甚至鄙视传统文化,在各类洋节日面前,青年们趋之若鹜,传统节日里却喊着“无聊,没意思”“老土”“人家外国。”从心理上对祖国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使人心寒,什么原因使身受十多年国文教育熏陶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怨愤诅咒之语?传统文化缺席,学生无缘了解其博大精深,高雅从容,自然无从去敬仰崇拜了。可中学教科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又何以收效甚微?源于以前我们所教的仅仅是知识,不是教做人,知识不用就会很快被遗忘,无缘从心理上接受传统文化中的推己及人,尊师重道,重义轻利,那自然会形成庸俗低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如自私自利,虚荣偏激,重利忘义空虚浮躁。那又如何向学生传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他们成为人格磊落,性情豁达,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新时代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慎重思考的问题。

幸运的是随着国力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拥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事物已成时尚。比如乐坛刮起的《菊花台》《青花瓷》的中国风,家装业的“中国元素”。乘着这股强劲的东风,如何将传统文化春风化雨融入青少年心中,而不是浮在表面,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常见幼儿园的小人儿奶声奶气吟诵传统启蒙经典的声音,仿佛听见人们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迫切呐喊,因而不论从过去,现在,未来,各时空思索都共指一个主题,“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这是时代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因而笔者提出本论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 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语文密不可分

中学生的年龄多在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正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错失了将很难弥补,他们的文化积淀和修养会影响其一生,又因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敏感,叛逆使传统文化渗透既迫切又颇费心力。

中学教育仍是基础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向中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而言之分为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细而言之更分为语数英体音美等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既是基础课,又是工具课。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熏陶,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又培养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无疑会指导他们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他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独特地位,语言文字是思想载体,学生目视其文,涵咏其味,意会其理,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田。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比其他学科学科任务更重。课文教学目标中思想感情和价值观既直指传统文化,所以语文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责无旁贷。

三 传统文化概念及其在语文教材中的表现

明确了传播传统文化重要性后,还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印记着自己民族和国家的鲜明特色,这就是民族文化或种族文化。文化会超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不同阶段,连续的承传与发展,并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产生实际影响,就形成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和西方文化的缜密重逻辑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重神韵和体验。早在文字产生之前我国就产生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文明,以草药针灸为主的精微深奥的医药文明,以琴瑟为主的音乐文明,还有以血缘为中心、以禅让为标志的礼制文明。中国人以汉字独特的结构特点创造了独步世界的汉字书法文明。另外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玉文化,服饰文化、烹饪文化等均饮誉世界。

在中学英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重礼仪重教育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礼贤下士,谦恭待人,观者为之感动,侯朱二人为之动容。《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穷冬远行入山向老师请教问题,立于门外雪野中,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向往表现在色恭礼至中。二、重视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一切应该依礼而行。当然此“礼”在现代社会有新注释,是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子路行事粗豪,孔子责骂子路 “野哉,由也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论语》一文中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与人为善。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更提出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强调人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尤为重视尊老爱幼,善养浩然正气给人挺拔轩昂的印象。见《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频繁的见于诗文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却闻泣泪满衣赏”等等很多。四、更有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如屈原的“亦余心之善兮,虽僻远亦何伤!”中高喊出从不妥协,从不气馁,生命不熄战斗不止的奋发精神。

五、孝义也是经常出现的主题。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一直流传至今,六、还有纳谏,用人以及取信于民的治国之道;爱民,清正廉洁,勤俭的为官之道;以史为鉴,眀乎得失,严明法纪,依法治国的法制传统。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

四、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传统一旦为人们接受,不管自觉或不自觉,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导向与制约的作用。传统文化存在与文字和生活中,那也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一、学习古诗文过程中要注意由文入世,知人论世。

1、除了课堂普通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知,启发联想。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文底蕴。意象是生命感情的具体支撑点,表现的情绪因其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特征更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意象,逐渐养成学生对诗词意象细腻敏锐的文化感受,才能使学生在与诗人独特感情共鸣过程真切体验到精神文化的美丽,心灵得到陶冶,品性得到熏陶。2、知人论世

使学生体悟到为文和为人是一体的,诗词作品无疑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激发创造力,让学生补写、续写、改写古诗文为散文,进一步将书中知识化为己有,设身处地地以作者思维去思考。、重视拓展延伸阅读。

和传统文化相比,课文内容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比较系统地介绍诗词艺术的基本知识,有关诗词欣赏的理论书籍供学生研究,对于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指导自编诗集或进行诗词创作,课内与课外共同创设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潜在的情感体验,达到自觉内化之功。

二、书本学习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传统的影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生活中学习应以表达为主。如果说在书中学习是输入积累,生活中学习就是输出感悟。生活中的节假日,风俗习惯都是学习的很好入口,引导学生参观古迹,缅怀古人,追思豪情;观看现实中婚丧嫁娶风俗,分析各环节设置目的,感受传统文化;在日常与人交往中关注那些共性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感受传统更可以通过与长辈直接交流,获得有关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应用实例。将各种感悟记录下来写入文章,坚持日久,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自身也被熏染,朝着人格完善,注重道德修养的方向发展了。五、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文化因其和漫长的封建社会相伴相生,发展过程中自然也融入了一些糟粕。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分析地继承。这就需要老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自身有较高修养,较强分析能力,尤其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研究材料更可能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选择,就要本着时代需要和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双层标准来衡量了。

六、前景展望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来的世界是少年的时代。未来的世界文化更加多元化,国家的竞争其本质是文化之间的竞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将中华少年培养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目标的四有心新人是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中国传统文化精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3《唐诗三百首》2002年8月第4次印刷

第四篇:浅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浅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蓝旗中学 荣春凤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语文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使学生自由地徜徉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里,尽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挖掘教材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要使学生能进入到文本光靠学生自身的反复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

1、诵读古诗。

穿越千年,回顾唐、宋、元、明、清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数不尽的家喻户晓的名言名句。如今的冀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许多优秀古代诗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就如最简单的方式,教师可在课堂上先对整首诗歌的背景做一个大概的介绍,再给学生范读诗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精神的震撼。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人上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南宋诗人文天祥一生真实写照,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岳飞的《满江红》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再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一缕悠悠痛失家国的愁情„„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无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特别是诗词的高潮部分应鼓励学生反复读,找感觉,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课堂的实践活动非常必要。如: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名句填空及古诗文书画作品,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巩固了所学知识更是对学生的一次很好的情感教育。

2、走进古文。

文言文也是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说自学古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要了解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就必须了解人物及时代的背景。语文课堂上PPT的情景展示是一个非常生动有效的办法。学生们多半喜欢图片及人物故事,在讲述古文前,通过背景的了解,加强情感渲染,从而比较容易追随教师的思路走进文言文。对其中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现在相比较,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比如:郦道元《三峡》描绘自然之美,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写情怀之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意境美,《论语》论述哲理美等。这些作品无论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其内涵方面都有很深厚的造诣。

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我们还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我们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可顺便将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比较,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他们明白读书必须勤奋、吃苦,方能成才的道理。

3、关注细节

书法与语文同属于国学范畴,二者关系密不可分,而汉字作为中学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符号,书写规范与否,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能否真正提高。书法是一个人个性乃至一段历史的诠释。平时应加强学生的书法训练。每次考试设计卷面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寻找心灵的契合点,阅读传统经典。

传统的教学等同于把书上的知识告诉学生,并不注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讲解,对中心思想做单一把握,对段落、层意的理解上众人一辞,缺乏新意。新课要求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学生与作者契合点。

1、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诠释了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时代,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作品首先自己要了解作品,对重点的章节细心地体味。只有增强自身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作品介绍中,引发学生的共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当前火热的电视剧非新版《水浒传》和《西游记》莫属,学生们更多的是关注电视,我就电视与原著不符的情节做了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读原著找不同,学生们也越发的好奇,积极参与。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往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寻找学生与作者的契合点

中国的传统经典除人们熟悉的文学名著以外,不乏耐人寻味的古书典籍。有些人认为其内容太过深奥,不适合在青少年中推广,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让学生通读四书五经大可不必,但古籍中能联系现实的哲理名言是值得推广学习的。如《谋攻》选自《孙子兵法》,这是一本兵家典藏,对于军人来说,作者在教他们如何打仗;和平年代,特别是中学生学《孙子兵法》当然不是学这个,而是通过孙子生平中一个个事例,发现探索孙子如何能成为军事家,他的“智”又体现在何处,这才是学生和孙子的契合点。目前海内外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已经远远超越了军事领域,渗透到了经济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教育领域。随着对中国传统的重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始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让学生了解孙子的为人,学习孙子的大智慧。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含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关注,需要每个学生的参与。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应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辨别、评价我国传统文化,加深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让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得以传承和发扬。

附个人简介:荣春凤 女,1980年6月出生,中学二级教师。现担任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任劳任怨,教书育人。曾在隆化县教育局组织的“八个一教学说课中获一等奖,教学论文中获一等奖”。曾获县政府嘉奖。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评比中获奖。

教育格言:学生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快乐,学生的收获是我最大的收获。实验教师编号:0130055

第五篇:浅析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内容提要:面对教科书中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竟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感情。走上社会后心灵荒芜,价值观缺失,形成心理荒漠困扰人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主要词汇:传统文化

由文入世

知人论世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迷失

人是社会的动物,身处历史和时代巨大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也有剧烈震荡。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从远古到如今,从数学到语文,概莫能外。君不见,街头巷尾麻将成风,人们赖此休闲,在输与赢的刺激中感受自身的存在;少管所中十多岁少年.如花年纪却不得不面对铁窗之苦,皆因当时面子重要,小事酿成大祸,祸延己身;初中学生尚未脱去稚气,却人心思动,准备去混社会„„以上种种表现,使笔者感到沉重,有那么多优秀文化传统的神州大地上,人心竟如此空虚浮躁,撇去功利的浮沫,人们心中的操守与底线使人不忍触及。今日种种果皆因前日种种因,在他们身上教育履行“除鄙见,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责任是缺位的。更可怕的是漠视甚至鄙视传统文化,在各类洋节日面前,青年们趋之若鹜,传统节日里却喊着“无聊,没意思”“老土”“人家外国。”从心理上对祖国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使人心寒,什么原因使身受十多年国文教育熏陶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怨愤诅咒之语?

传统文化缺席,学生无缘了解其博大精深,高雅从容,自然无从去敬仰崇拜了。可中学教科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又何以收效甚微?源于以前我们所教的仅仅是知识,不是教做人,知识不用就会很快被遗忘,无缘从心理上接受传统文化中的推己及人,尊师重道,重义轻利,那自然会形成庸俗低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如自私自利,虚荣偏激,重利忘义空虚浮躁。那又如何向学生传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他们成为人格磊落,性情豁达,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新时代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慎重思考的问题。

幸运的是随着国力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拥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事物已成时尚。比如乐坛刮起的《菊花台》《青花瓷》的中国风,家装业的“中国元素”。乘着这股强劲的东风,如何将传统文化春风化雨融入青少年心中,而不是浮在表面,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常见幼儿园的小人儿奶声奶气吟诵传统启蒙经典的声音,仿佛听见人们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迫切呐喊,因而不论从过去,现在,未来,各时空思索都共指一个主题,“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这是时代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因而笔者提出本论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 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语文密不可分 中学生的年龄多在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正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错失了将很难弥补,他们的文化积淀和修养会影响其一生,又因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敏感,叛逆使传统文化渗透既迫切又颇费心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学教育仍是基础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向中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而言之分为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细而言之更分为语数英体音美等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既是基础课,又是工具课。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熏陶,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又培养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无疑会指导他们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他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独特地位,语言文字是思想载体,学生目视其文,涵咏其味,意会其理,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田。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比其他学科学科任务更重。课文教学目标中思想感情和价值观既直指传统文化,所以语文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责无旁贷。三 传统文化概念及其在语文教材中的表现

明确了传播传统文化重要性后,还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印记着自己民族和国家的鲜明特色,这就是民族文化或种族文化。文化会超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不同阶段,连续的承传与发展,并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产生实际影响,就形成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和西方文化的缜密重逻辑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重神韵和体验。早在文字产生之前我国就产生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文明,以草药针灸为主的精微深奥的医药文明,以琴瑟为主的音乐文明,还有以血缘为中心、以禅让为标志的礼制文明。中国人以汉字独特的结构特点创造了独步世界的汉字书法文明。另外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玉文化,服饰文化、烹饪文化等均饮誉世界。

在中学英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一)、重礼仪重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礼贤下士,谦恭待人,观者为之感动,侯朱二人为之动容。《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穷冬远行入山向老师请教问题,立于门外雪野中,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向往表现在色恭礼至中。

(二)、重视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一切应该依礼而行。当然此“礼”在现代社会有新注释,是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子路行事粗豪,孔子责骂子路 “野哉,由也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论语》一文中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与人为善。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更提出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强调人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尤为重视尊老爱幼,善养浩然正气给人挺拔轩昂的印象。见《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

(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频繁的见于诗文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却闻泣泪满衣赏”等等很多。(四)、更有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如屈原的“亦余心之善兮,虽僻远亦何伤!”中高喊出从不妥协,从不气馁,生命不熄战斗不止的奋发精神。

(五)、孝义也是经常出现的主题。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一直流传至今。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六)、还有纳谏,用人以及取信于民的治国之道;爱民,清正廉洁,勤俭的为官之道;以史为鉴,眀乎得失,严明法纪,依法治国的法制传统。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四 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传统一旦为人们接受,不管自觉或不自觉,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导向与制约的作用。传统文化存在与文字和生活中,那也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一)、学习古诗文过程中要注意由文入世,知人论世。

1、除了课堂普通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知,启发联想。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文底蕴。意象是生命感情的具体支撑点,表现的情绪因其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特征更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意象,逐渐养成学生对诗词意象细腻敏锐的文化感受,才能使学生在与诗人独特感情共鸣过程真切体验到精神文化的美丽,心灵得到陶冶,品性得到熏陶。2、知人论世

使学生体悟到为文和为人是一体的,诗词作品无疑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激发创造力,让学生补写、续写、改写古诗文为散文,进一步将书中知识化为己有,设身处地地以作者思维去思考。、重视拓展延伸阅读。和传统文化相比,课文内容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比较系统地介绍诗词艺术的基本知识,有关诗词欣赏的理论书籍供学生研究,对于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指导自编诗集或进行诗词创作,课内与课外共同创设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潜在的情感体验,达到自觉内化之功。

(二)、书本学习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传统的影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生活中学习应以表达为主。如果说在书中学习是输入积累,生活中学习就是输出感悟。生活中的节假日,风俗习惯都是学习的很好入口,引导学生参观古迹,缅怀古人,追思豪情;观看现实中婚丧嫁娶风俗,分析各环节设置目的,感受传统文化;在日常与人交往中关注那些共性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感受传统更可以通过与长辈直接交流,获得有关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应用实例。将各种感悟记录下来写入文章,坚持日久,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自身也被熏染,朝着人格完善,注重道德修养的方向发展了。

五、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文化因其和漫长的封建社会相伴相生,发展过程中自然也融入了一些糟粕。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分析地继承。这就需要老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自身有较高修养,较强分析能力,尤其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研究材料更可能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选择,就要本着时代需要和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双层标准来衡量了。六、前景展望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来的世界是少年的时代。未来的世界文化更加多元化,国家的竞争其本质是文化之间的竞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将中华少年培养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目标的四有心新人是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中国传统文化精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3《唐诗三百首》2002年8月第4次印刷

下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传统化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在教学中去发现、开采、渗透。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浅显......

    如何使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使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 袁建财小学语文教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了几千年来无数智者的智慧与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如何传承和发......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内容摘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目前,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大国地位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渴望了解中国,他们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来到......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阶段主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提高自身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语文老师) 组长: 组员:高二17班全体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

    八闽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八闽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八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福建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增强福建人民的“精气神”和文化自信。文章通过拓展课......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联校宁艾小学 李瑞梅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