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范文

时间:2019-05-13 08:5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范文》。

第一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范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富源县富村镇第一中学 杨仁旺

【摘要】中华民族勤劳、智慧,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一大批民族经典内容以及永不枯竭的新鲜活力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它们的滋润和照耀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发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怀,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民族的经典文化,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勤劳、智慧,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论语》、《孟子》唐诗宋词等一大批民族经典内容以及永不枯竭的新鲜活力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子孙;它们的滋润和照耀使我们民族生生不息、日渐强大。

《课标》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我校地处偏远山区,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农村中学。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贯致力于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经常性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手抄报展览、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新课改中,学校把综合性活动展示作为校本教研活动的主旨,大力推进课改进程。有感于语文教师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历史责任,我在实际教学中作了如下探讨:

一、用教师的热情感染学生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热爱我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只有用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做基奠,才有可能完成传承文化的使命。要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教师不仅要悉心学习古典文化,更应该是传统文化的倡导者。教师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文化的传承。教师如果只空洞地灌输道理或者就文章谈感受,引起的共鸣并不多,其实只有教师把这些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相结合时,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只有教师真正投入,才能起到“不令而从”的自觉效果。我们回首学生时代自己的老师,当一张张面孔都已经渐去渐远的时候,那个在讲《背影》时不禁泪流满面的老师,那个在读《石壕吏》时不禁拍案而起的老师„„他们所留给我们的印象一定是历久弥新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

教育像钱梦龙先生所说:“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学科,是母语教学,它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

1、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

语文教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微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道德文化这面鲜艳旗帜,激励着中华民族进取、发展,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体意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因素,因为优秀人物的高尚品格,总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密切相关。在孔子、屈原、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谭嗣同等无数人身上,闪耀着的淡化个人、强化群体的人文精神,经邦济世的人生追求,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等等,是强大的精神磁力,厌恶官场黑暗,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孔子认识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终生忧劳不悔;“忧道不忧贫”,屈原忧国不复兴,君不明察,忧“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杜甫也始终忧劳不辍,写出了惊警后世的“三吏三别”,目的是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孙中山面临“贼氛方炽”的混乱社会,痛感“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向前的动力,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筑成了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2、在古诗文教学中切实抓好传统文化的教学

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其不单是诗人的才华展示,借物抒怀,其中也包含了诗人的伟大抱负与志向。陆游是南宋伟大爱国诗人,他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他的多首诗歌被选入教材,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两首诗均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诗中一方面是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另一方面则是他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通过对古诗文意思的教学,我们可事先让学生查阅有关于陆游的一些资料,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当然,在没讲古诗之前,学生对它的认识可能仅是手中的资料文字,并不能从内心深处体味,但当我们教学完古诗,再次回头来重读关于陆游的资料时,学生便有了更深的体悟。此时,我们不妨再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格类似的其它诗歌供学生选择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除了它读起来朗朗上口之外,便也会在对内容和诗人情感的体会上下些功夫。

3、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在讲授《将相和》时,因为课文描述的是春秋战国时的事情,可以向学生描述当时社会的文化的一些人物情况:春秋时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一页。当时出现过孔子、孟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伟大的文学大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位,他给后人称之为“圣人”。他手执着“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与各个诸侯国,呼唤着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唤着正义和他所崇尚的道德。这个知识渊博而又勇敢的老人;这个真诚而又执着的“圣人”,一生都为实现他的理想而奔走呐喊,一生都在维持着正义和良知。他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三、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时间,阅读经典。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现代语文教学承担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可能都放在课堂上来完成。因此,必须利用阅读课及课外活动时间来诵读经典。

课外阅读中,学生常常接触到不少成语,通过“摘抄”的形式进行积累,比如每人准备一本“成语摘抄本”,一遇到成语就记录下来,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成语的大概含义,并在学习中尝试运用这些成语。此外,在课外活动中,为了配合学生摘录、积累成语,开展一些诸如“我讲成语故事”、“成语接龙”、“谁是成语大王”等活动,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收集热情。除了课本、课外阅读中有成语外,广播、电影、电视、日常用语中的成语也数不胜数。如果学生在生活中注意留心,日积月累,那么他们成语仓库里的成语就越来越多,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就得到了稳步提高。

唯有阅读本民族的经典,我们才有可能记住自己的血脉,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经典是我们灵魂的依托。

四、善于抓住契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1、关注日常生活,探寻文化精髓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我们大可不必拘泥于教材,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情华。这些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岁月长途中的盛会。

如今,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很多学生热衷于过洋节,对中国传统节日却表现得很漠然。到端午节的时候,我们开设了“屈原专题讲座”,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教学,通过读屈原的作品,讲屈原的人生,评屈原的精神让学生领悟屈原的伟大人格,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中秋佳节,可事先让学生搜集一些望月怀人的古诗上语文课的时候交流。

2、开展寻访家乡历史名人和遗迹活动,继承和弘扬乡土传统文化(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初步了解家乡婚嫁文化、饮食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2)开展考察活动,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与由来,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家乡相关资料:“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历史人物事迹”、“传统节日传说故事”。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或网页张挂在学校“艺术长廊中”或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

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

为大力弘扬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我组织了一次“传统节日知多少”知识竞赛活动。在竞赛内容中,主要针对常见的传统节日,有的以故事形式出现,有的以诗歌出现,有的以辨析题出现,形式多样,这不仅让学生对节日的时间有了清楚地了解,更进一步对节日的来历有了更明确的认知。在辨析题中,主要让学生针对当前社会上一部分青年人忽视传统节日而重视过洋节谈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但最终达成共识——传统节日一刻都不能忘,她是我们民族的思想精华。

举办各类以传播传统优秀文化为目的的讲座、古典诗词朗诵会,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默写古诗文等,观看表现优秀历史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并开展讨论,组织学生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或者重要历史文化遗迹等等活动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增长了文化知识,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一个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理应是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和开拓。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传统文化教学体现了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只要我们客观地审视,辩证地反思,发展地对待,它定会在饱经岁月洗礼中光彩依然,历久而弥坚!目前,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工作,还做的不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方法和途径也需进一步探讨,作为一名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有义务竭尽全力去帮助学生找寻文化之根。我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之下,传统文化教育就可以而且也应该深入的开展起来,并将取得良好的教育效益。

第二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富源县富村镇第一中学

杨仁旺

【内容提要】:面对教科书中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竟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感情。走上社会后心灵荒芜,价值观缺失,形成心理荒漠困扰人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关键词】:传统文化 由文入世 知人论世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迷失

人是社会的动物,身处历史和时代巨大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也有剧烈震荡。君不见,街头巷尾麻将成风,人们赖此休闲,在输与赢的刺激中感受自身的存在;少管所中十多岁少年.如花年纪却不得不面对铁窗之苦,皆因当时面子重要,小事酿成大祸,祸延己身;初中学生尚未脱去稚气,却人心思动,准备去混社会„„以上种种表现,使笔者感到沉重,有那么多优秀文化传统的神州大地上,人心竟如此空虚浮躁,撇去功利的浮沫,人们心中的操守与底线使人不忍触及。今日种种果皆因前日种种因,在他们身上教育履行“除鄙见,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责任是缺位的。更可怕的是漠视甚至鄙视传统文化,在各类洋节日面前,青年们趋之若鹜,传统节日里却喊着“无聊,没意思”“老土”“人家外国。”从心理上对祖国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使人心寒,什么原因使身受十多年国文教育熏陶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怨愤诅咒之语?传统文化缺席,学生无缘了解其博大精深,高雅从容,自然无从去敬仰崇拜了。可中学教科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又何以收效甚微?源于以前我们所教的仅仅是知识,不是教做人,知识不用就会很快被遗忘,无缘从心理上接受传统文化中的推己及人,尊师重道,重义轻利,那自然会形成庸俗低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如自私自利,虚荣偏激,重利忘义空虚浮躁。那又如何向学生传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他们成为人格磊落,性情豁达,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新时代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慎重思考的问题。

幸运的是随着国力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拥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事物已成时尚。比如乐坛刮起的《菊花台》《青花瓷》的中国风,家装业的“中国元素”。乘着这股强劲的东风,如何将传统文化春风化雨融入青少年心中,而不是浮在表面,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常见幼儿园的小人儿奶声奶气吟诵传统启蒙经典的声音,仿佛听见人们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迫切呐喊,因而不论从过去,现在,未来,各时空思索都共指一个主题,“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这是时代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因而笔者提出本论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 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语文密不可分

中学生的年龄多在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正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错失了将很难弥补,他们的文化积淀和修养会影响其一生,又因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敏感,叛逆使传统文化渗透既迫切又颇费心力。

中学教育仍是基础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向中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而言之分为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细而言之更分为语数英体音美等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既是基础课,又是工具课。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熏陶,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又培养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无疑会指导他们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他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独特地位,语言文字是思想载体,学生目视其文,涵咏其味,意会其理,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田。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比其他学科学科任务更重。课文教学目标中思想感情和价值观既直指传统文化,所以语文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责无旁贷。

三 传统文化概念及其在语文教材中的表现

明确了传播传统文化重要性后,还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印记着自己民族和国家的鲜明特色,这就是民族文化或种族文化。文化会超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不同阶段,连续的承传与发展,并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产生实际影响,就形成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和西方文化的缜密重逻辑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重神韵和体验。早在文字产生之前我国就产生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文明,以草药针灸为主的精微深奥的医药文明,以琴瑟为主的音乐文明,还有以血缘为中心、以禅让为标志的礼制文明。中国人以汉字独特的结构特点创造了独步世界的汉字书法文明。另外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玉文化,服饰文化、烹饪文化等均饮誉世界。

在中学英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重礼仪重教育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礼贤下士,谦恭待人,观者为之感动,侯朱二人为之动容。《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穷冬远行入山向老师请教问题,立于门外雪野中,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向往表现在色恭礼至中。二、重视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一切应该依礼而行。当然此“礼”在现代社会有新注释,是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子路行事粗豪,孔子责骂子路 “野哉,由也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论语》一文中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与人为善。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更提出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强调人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尤为重视尊老爱幼,善养浩然正气给人挺拔轩昂的印象。见《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频繁的见于诗文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却闻泣泪满衣赏”等等很多。四、更有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如屈原的“亦余心之善兮,虽僻远亦何伤!”中高喊出从不妥协,从不气馁,生命不熄战斗不止的奋发精神。

五、孝义也是经常出现的主题。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一直流传至今,六、还有纳谏,用人以及取信于民的治国之道;爱民,清正廉洁,勤俭的为官之道;以史为鉴,眀乎得失,严明法纪,依法治国的法制传统。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

四、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传统一旦为人们接受,不管自觉或不自觉,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导向与制约的作用。传统文化存在与文字和生活中,那也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一、学习古诗文过程中要注意由文入世,知人论世。

1、除了课堂普通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知,启发联想。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文底蕴。意象是生命感情的具体支撑点,表现的情绪因其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特征更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意象,逐渐养成学生对诗词意象细腻敏锐的文化感受,才能使学生在与诗人独特感情共鸣过程真切体验到精神文化的美丽,心灵得到陶冶,品性得到熏陶。2、知人论世

使学生体悟到为文和为人是一体的,诗词作品无疑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激发创造力,让学生补写、续写、改写古诗文为散文,进一步将书中知识化为己有,设身处地地以作者思维去思考。、重视拓展延伸阅读。

和传统文化相比,课文内容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比较系统地介绍诗词艺术的基本知识,有关诗词欣赏的理论书籍供学生研究,对于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指导自编诗集或进行诗词创作,课内与课外共同创设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潜在的情感体验,达到自觉内化之功。

二、书本学习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传统的影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生活中学习应以表达为主。如果说在书中学习是输入积累,生活中学习就是输出感悟。生活中的节假日,风俗习惯都是学习的很好入口,引导学生参观古迹,缅怀古人,追思豪情;观看现实中婚丧嫁娶风俗,分析各环节设置目的,感受传统文化;在日常与人交往中关注那些共性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感受传统更可以通过与长辈直接交流,获得有关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应用实例。将各种感悟记录下来写入文章,坚持日久,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自身也被熏染,朝着人格完善,注重道德修养的方向发展了。五、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文化因其和漫长的封建社会相伴相生,发展过程中自然也融入了一些糟粕。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分析地继承。这就需要老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自身有较高修养,较强分析能力,尤其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研究材料更可能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选择,就要本着时代需要和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双层标准来衡量了。

六、前景展望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来的世界是少年的时代。未来的世界文化更加多元化,国家的竞争其本质是文化之间的竞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将中华少年培养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目标的四有心新人是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愿与各位同仁共勉。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中国传统文化精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3《唐诗三百首》2002年8月第4次印刷

第三篇:浅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浅谈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蓝旗中学 荣春凤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语文融载道、载情、载史于一体,教材的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导学生阅读它们,就是让学生穿越时空,和圣者、智者对话,和先驱者、跋涉者交流,感受伟大的心灵、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创造力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使学生自由地徜徉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里,尽情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挖掘教材内涵。

课文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要使学生能进入到文本光靠学生自身的反复朗读是远远不够的。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

1、诵读古诗。

穿越千年,回顾唐、宋、元、明、清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数不尽的家喻户晓的名言名句。如今的冀教版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许多优秀古代诗词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就如最简单的方式,教师可在课堂上先对整首诗歌的背景做一个大概的介绍,再给学生范读诗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精神的震撼。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初中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人上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南宋诗人文天祥一生真实写照,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岳飞的《满江红》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再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一缕悠悠痛失家国的愁情„„教师深情并茂的朗读无不让学生怦然心动,而终有所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能做的就是积极创设情境,做一个忠实的引路人和点拨者,让学生打开心扉,尽情感悟,特别是诗词的高潮部分应鼓励学生反复读,找感觉,这样才能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审美能力。

为了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课堂的实践活动非常必要。如:古诗文诵读比赛、古诗文知识比赛、名句填空及古诗文书画作品,这些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巩固了所学知识更是对学生的一次很好的情感教育。

2、走进古文。

文言文也是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说自学古文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要了解文意,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就必须了解人物及时代的背景。语文课堂上PPT的情景展示是一个非常生动有效的办法。学生们多半喜欢图片及人物故事,在讲述古文前,通过背景的了解,加强情感渲染,从而比较容易追随教师的思路走进文言文。对其中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现在相比较,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比如:郦道元《三峡》描绘自然之美,范仲淹《岳阳楼记》抒写情怀之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意境美,《论语》论述哲理美等。这些作品无论是从艺术手法上还是其内涵方面都有很深厚的造诣。

在文言文教学当中我们还要注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让学生深刻体会并继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而实现文言文教学在思想道德上的教育目标。我们在学习《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可顺便将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过去学生的处境作比较,让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他们明白读书必须勤奋、吃苦,方能成才的道理。

3、关注细节

书法与语文同属于国学范畴,二者关系密不可分,而汉字作为中学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符号,书写规范与否,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素养能否真正提高。书法是一个人个性乃至一段历史的诠释。平时应加强学生的书法训练。每次考试设计卷面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寻找心灵的契合点,阅读传统经典。

传统的教学等同于把书上的知识告诉学生,并不注重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学生接受教师教条式讲解,对中心思想做单一把握,对段落、层意的理解上众人一辞,缺乏新意。新课要求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学生与作者契合点。

1、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契合点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诠释了一个人甚至是一个时代,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作品首先自己要了解作品,对重点的章节细心地体味。只有增强自身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作品介绍中,引发学生的共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当前火热的电视剧非新版《水浒传》和《西游记》莫属,学生们更多的是关注电视,我就电视与原著不符的情节做了问题的设计,鼓励学生读原著找不同,学生们也越发的好奇,积极参与。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往往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寻找学生与作者的契合点

中国的传统经典除人们熟悉的文学名著以外,不乏耐人寻味的古书典籍。有些人认为其内容太过深奥,不适合在青少年中推广,这个想法是错误的。让学生通读四书五经大可不必,但古籍中能联系现实的哲理名言是值得推广学习的。如《谋攻》选自《孙子兵法》,这是一本兵家典藏,对于军人来说,作者在教他们如何打仗;和平年代,特别是中学生学《孙子兵法》当然不是学这个,而是通过孙子生平中一个个事例,发现探索孙子如何能成为军事家,他的“智”又体现在何处,这才是学生和孙子的契合点。目前海内外对于孙子兵法的研究已经远远超越了军事领域,渗透到了经济领域、社会生活领域和教育领域。随着对中国传统的重视,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开始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让学生了解孙子的为人,学习孙子的大智慧。

现在,许多学生对卡通漫画这类书籍比较感兴趣,在于它的简短幽默。但是在我国的名著里,却蕴含着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她的朦胧、她的深厚正等待我们去摸索。课堂上不失时机地把对祖国经典著作推荐和引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的最好途径。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关注,需要每个学生的参与。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应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在课外实践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发现、辨别、评价我国传统文化,加深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沐浴着新课改的春风,让我们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让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得以传承和发扬。

附个人简介:荣春凤 女,1980年6月出生,中学二级教师。现担任初中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对待工作精益求精,任劳任怨,教书育人。曾在隆化县教育局组织的“八个一教学说课中获一等奖,教学论文中获一等奖”。曾获县政府嘉奖。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评比中获奖。

教育格言:学生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快乐,学生的收获是我最大的收获。实验教师编号:0130055

第四篇:浅析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内容提要:面对教科书中蕴藏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学习竟然对中国传统文化毫无感情。走上社会后心灵荒芜,价值观缺失,形成心理荒漠困扰人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学习中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增强民族自信心,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形势下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

主要词汇:传统文化

由文入世

知人论世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一 传统文化教育的迷失

人是社会的动物,身处历史和时代巨大变革时期人们的心理也有剧烈震荡。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的重要,从远古到如今,从数学到语文,概莫能外。君不见,街头巷尾麻将成风,人们赖此休闲,在输与赢的刺激中感受自身的存在;少管所中十多岁少年.如花年纪却不得不面对铁窗之苦,皆因当时面子重要,小事酿成大祸,祸延己身;初中学生尚未脱去稚气,却人心思动,准备去混社会„„以上种种表现,使笔者感到沉重,有那么多优秀文化传统的神州大地上,人心竟如此空虚浮躁,撇去功利的浮沫,人们心中的操守与底线使人不忍触及。今日种种果皆因前日种种因,在他们身上教育履行“除鄙见,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责任是缺位的。更可怕的是漠视甚至鄙视传统文化,在各类洋节日面前,青年们趋之若鹜,传统节日里却喊着“无聊,没意思”“老土”“人家外国。”从心理上对祖国文化的自轻自贱不免使人心寒,什么原因使身受十多年国文教育熏陶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怨愤诅咒之语?

传统文化缺席,学生无缘了解其博大精深,高雅从容,自然无从去敬仰崇拜了。可中学教科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又何以收效甚微?源于以前我们所教的仅仅是知识,不是教做人,知识不用就会很快被遗忘,无缘从心理上接受传统文化中的推己及人,尊师重道,重义轻利,那自然会形成庸俗低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如自私自利,虚荣偏激,重利忘义空虚浮躁。那又如何向学生传输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他们成为人格磊落,性情豁达,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新时代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慎重思考的问题。

幸运的是随着国力增强,民众的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涨,拥有传统文化意义的事物已成时尚。比如乐坛刮起的《菊花台》《青花瓷》的中国风,家装业的“中国元素”。乘着这股强劲的东风,如何将传统文化春风化雨融入青少年心中,而不是浮在表面,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常见幼儿园的小人儿奶声奶气吟诵传统启蒙经典的声音,仿佛听见人们对传统文化回归的迫切呐喊,因而不论从过去,现在,未来,各时空思索都共指一个主题,“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这是时代要求,也是发展的必然。因而笔者提出本论题《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二 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学语文密不可分 中学生的年龄多在十二三岁到十八九岁,正是其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错失了将很难弥补,他们的文化积淀和修养会影响其一生,又因这一年龄阶段特有的敏感,叛逆使传统文化渗透既迫切又颇费心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如:天下为公的理念,积极入世的态度,位卑不敢忘忧国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无为无不为的人生智慧,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行为能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处世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荣辱不惊杀身成仁的正气„„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合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学教育仍是基础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向中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大而言之分为人文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细而言之更分为语数英体音美等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既是基础课,又是工具课。让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受到优秀文化熏陶,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又培养其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无疑会指导他们更好的学习其他知识。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他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独特地位,语言文字是思想载体,学生目视其文,涵咏其味,意会其理,长期的耳濡目染使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潜移默化地植入学生心田。语文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比其他学科学科任务更重。课文教学目标中思想感情和价值观既直指传统文化,所以语文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责无旁贷。三 传统文化概念及其在语文教材中的表现

明确了传播传统文化重要性后,还要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历史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印记着自己民族和国家的鲜明特色,这就是民族文化或种族文化。文化会超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不同阶段,连续的承传与发展,并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产生实际影响,就形成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和西方文化的缜密重逻辑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更重神韵和体验。早在文字产生之前我国就产生了以耕地为主的农业文明,以草药针灸为主的精微深奥的医药文明,以琴瑟为主的音乐文明,还有以血缘为中心、以禅让为标志的礼制文明。中国人以汉字独特的结构特点创造了独步世界的汉字书法文明。另外中国的茶文化,酒文化,玉文化,服饰文化、烹饪文化等均饮誉世界。

在中学英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一)、重礼仪重教育

教师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进行语言实践。《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礼贤下士,谦恭待人,观者为之感动,侯朱二人为之动容。《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穷冬远行入山向老师请教问题,立于门外雪野中,对老师的尊敬,对知识的向往表现在色恭礼至中。

(二)、重视道德修养

孔子教育学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一切应该依礼而行。当然此“礼”在现代社会有新注释,是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子路行事粗豪,孔子责骂子路 “野哉,由也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论语》一文中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推己及人,与人为善。

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更提出人应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强调人要重义轻利,舍生取义,尤为重视尊老爱幼,善养浩然正气给人挺拔轩昂的印象。见《孟子两章》中《鱼我所欲也》。

(三)、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频繁的见于诗文中.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却闻泣泪满衣赏”等等很多。(四)、更有积极进取的奋发精神,如屈原的“亦余心之善兮,虽僻远亦何伤!”中高喊出从不妥协,从不气馁,生命不熄战斗不止的奋发精神。

(五)、孝义也是经常出现的主题。孟郊《游子吟》中的慈母形象一直流传至今。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六)、还有纳谏,用人以及取信于民的治国之道;爱民,清正廉洁,勤俭的为官之道;以史为鉴,眀乎得失,严明法纪,依法治国的法制传统。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学语文课本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髓。四 传统文化的渗透方法

传统一旦为人们接受,不管自觉或不自觉,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导向与制约的作用。传统文化存在与文字和生活中,那也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一)、学习古诗文过程中要注意由文入世,知人论世。

1、除了课堂普通学习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感知,启发联想。首先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人文底蕴。意象是生命感情的具体支撑点,表现的情绪因其共同的民族心理和精神特征更成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意象,逐渐养成学生对诗词意象细腻敏锐的文化感受,才能使学生在与诗人独特感情共鸣过程真切体验到精神文化的美丽,心灵得到陶冶,品性得到熏陶。2、知人论世

使学生体悟到为文和为人是一体的,诗词作品无疑是作者人格的写照。激发创造力,让学生补写、续写、改写古诗文为散文,进一步将书中知识化为己有,设身处地地以作者思维去思考。、重视拓展延伸阅读。和传统文化相比,课文内容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比较系统地介绍诗词艺术的基本知识,有关诗词欣赏的理论书籍供学生研究,对于有兴趣的学生还可以指导自编诗集或进行诗词创作,课内与课外共同创设与传统文化相适应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潜在的情感体验,达到自觉内化之功。

(二)、书本学习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传统的影子,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在生活中学习应以表达为主。如果说在书中学习是输入积累,生活中学习就是输出感悟。生活中的节假日,风俗习惯都是学习的很好入口,引导学生参观古迹,缅怀古人,追思豪情;观看现实中婚丧嫁娶风俗,分析各环节设置目的,感受传统文化;在日常与人交往中关注那些共性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感受传统更可以通过与长辈直接交流,获得有关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应用实例。将各种感悟记录下来写入文章,坚持日久,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自身也被熏染,朝着人格完善,注重道德修养的方向发展了。

五、弘扬传统文化应注意的问题

传统文化因其和漫长的封建社会相伴相生,发展过程中自然也融入了一些糟粕。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拿来主义分析地继承。这就需要老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自身有较高修养,较强分析能力,尤其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研究材料更可能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如何选择,就要本着时代需要和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双层标准来衡量了。六、前景展望

梁启超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未来的世界是少年的时代。未来的世界文化更加多元化,国家的竞争其本质是文化之间的竞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将中华少年培养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目标的四有心新人是现代中学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课程传统文化内涵、外延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学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人格精神拓展、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度去把握,让学生既学习大量精华古文,又学做人,使其真正成为“塑造国民灵魂的教育”。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中国传统文化精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2版 3《唐诗三百首》2002年8月第4次印刷

第五篇: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传统化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资源让我们在教学中去发现、开采、渗透。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一些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尚品格的形成、鉴赏能力的提高都有帮助,更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本文简要介绍了传统文化的概念及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并结合教材内容及课堂教学实际,论述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传播并积淀传统文化,以书法教育为契机渗透传统文化观念等优化策略渗透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渗透;古诗文;书法

一、传统文化的概念及现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为教者,灌输一定相对比较浅显易懂的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对吸引学生听课和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有莫大的帮助。据调查,当前我们上小学语文课时,对传统文化基础知识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没有涉及过。从当前情况看,我国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已经开始重视,但由于小学生知识积累不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薄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识字、写字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低年级识字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最合适宜。根据科学家研究,人的记忆力在1—13岁最强,1-13岁是开发儿童记忆力的最好时期。而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多认少写。只有提前认读,扩大识字量才能更好地谈阅读理解和写作。传统文化中的启蒙教育经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是提前认读的最好教材。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把传统经典制作成视频动画,让学生反复诵读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不仅学习到了生字,还能够对所讲述的内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模仿的榜样。“会写字,写好字”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教师把字写好了,学生才有好的榜样可以模仿。在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字和他们的学科教师的字很相似。因此,教师在板书的时候,必须用规范工整的正楷字书写,并注意行列的安排,力求做到美观的大方。

小学写字教学不仅要讲笔顺、间架章法,还要适当的引入书法教学,可以在高年级增设书法课。用毛笔写字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可以教学生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例如:字的结构方面,很多字由于结构的要求,产生了需要变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让”,形成巧妙的顾盼与呼应之美,这正如做人需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样。使学生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从而对祖国的文化更加热爱。

三、古诗文中学习感受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典型的传统文化,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传统的古诗文对学生作文的帮助有多大,好多古诗无论从语言、情节、韵味方面都对学生的审美、鉴赏有帮助,如一年级上学期的古诗《山村》“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村,八九十枝花”这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传统古诗文化对学生的想像能力,数字概念是一个多么大的帮助,同时好的古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借此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古诗词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渗透传统文化。

1、创设情境,激发热情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故事文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南宋诗人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写道:“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点名自己虽然年迈力衰独处孤村,但并不悲哀绝望,还想着替国家出征防守边关,表达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教师可以将自己塑造成陆游,讲述自己做这首诗时内心所想及蕴含的情感。古诗词的语言学生有时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

下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传统文化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第一小学 梁春梅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的灵魂,显示着民族......

    如何使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如何使传统文化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宽口井中石油希望学校 袁建财小学语文教师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承载了几千年来无数智者的智慧与精华,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如何传承和发......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内容摘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沓至而来,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目前,随着我国在国际上大国地位的提高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渴望了解中国,他们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纷纷从世界各地来到......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初中阶段主要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为重点,提高自身认......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开题报告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指导老师:(语文老师) 组长: 组员:高二17班全体学生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

    八闽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八闽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八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福建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增强福建人民的“精气神”和文化自信。文章通过拓展课......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培养人文素养 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张庄联校宁艾小学 李瑞梅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我国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