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5 05:09: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篇: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张颜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对汉字的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一花一世界,一佛一菩提”。那么也可以说,“一字一文化”,讲解一个汉字就是讲解一部文化史。可见讲解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儿童本身的特点,以及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三个方面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教学;必要性

“蒙养之时,识字打先”,小学识字教学是语言教育的基石。是小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进行阅读和作文。因此,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关口。与此同时,就整个教育来说,识字是学生从运用口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桥梁。而书面语言记载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只有识了字,以字词为中介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经验,才能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并在记忆中以字词的形式巩固已认知的成果,甚至加以传承。因此,在基础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把识字教学放在首要位置,集中解决好识字的瓶颈,为学生其他和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识字教学又是一项费力费时的工作。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完善,感觉发展还没有完成,认识事物比较模糊,对于一些差异较小或细微的东西很容易忽视,这给认识汉字增加了困难。加上汉字难认难写的特点,更加大了识字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方法至关重要。随着现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识字教学的方法也日渐丰富多彩起来。然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仍显现出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教师本身的汉字文化意识跟不上,教学评价刻板单一,使得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方面存在着意蕴的缺失。而事实上将汉字的相关知识渗透入到识字教学当中是很有益处的,本文将在识字教学的现状上;小学生的特点;如何使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果方面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一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

首先表现为语文课程目标对小学生在识字方面的要求较高。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能正确工整的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阶段目标中具体提出: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数量上一目了然,质量上对“认识”和“会写”也有明确的涵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这样解释“认识”: “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 在本课认识, 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考。”对“会写”这样解释:“会读, 会写(指默写), 了解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逐步做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小学生识字的压力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对于上文所述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多采用机械记忆的儿童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汉字的记忆是信息编码、储存和检索的过程。信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信息传送过程中,一种是新信息,一种是冗余信息。新信息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或目标,是信息量;传递的超出了最低所需信息量的那部分信息是冗余信息,信息量为零。所以要想学习的新内容越少,越容易掌握,就得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冗余信息,将其运用于教学。汉字造字原意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资源。虽然掌握造字原意不是教学目标,但有助于学生掌握字形和读音,从而高效实现“认识”和“会写”目标。如“鼠”字底下前两个竖提上都有两点,后一个斜钩上没有。要想避免学生因受前面笔画的影响而在斜钩上也加上两点。若运用古人造字原意,就不会出错:“鼠”是个象形字, 其小篆底下前两个斜钩是老鼠竖起来的两只脚,两点是爪子。后一个曲笔是老鼠的身子和尾巴,当然没有爪子。隶变、楷化后变成斜钩,也不可能有两点。在这个例子中,关于“鼠”字的冗余信息是学生经验中早已具有的,将其运用到汉字教学中就能减小识字质量的难度。同时,根据会意字的造字原理,批量识字则可以减小识字数量的难度。

其次,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写错别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错别字的普遍存在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头疼的问题。它的出现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思考。一是小学生本身感知能力低。小学生观察事物比较模糊,感知字形的能力很低,识字时只能记住字的粗略轮廓,常常对相似或相近的字不善于辨别分析其异同,观察不仔细,产生感知失真,如:将“自己”写成“自已”;“已经”写成“己经”;“今后”写成“令后”;“布置”中 “置”下面少一横;不善于通过字义来区别,如“应该”写成“因该”;“再来”写成“在来” 等等。二是教师机械性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自学认读和快速书写,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把一些易混淆、易错的字分清楚。其实,从汉字本身来说,虽然形似的字特别的多,但只要掌握其意思还是不难区分的。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接触汉字的初始阶段,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字理据,进而渗透我国悠久的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让识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识记汉字效果更好,亦可使学生的国学底蕴变得更深厚。另外,通过分析字形,探究字源,就可以辨析形近字。如:“弛”与“驰”这是两个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二者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形旁。在古代,贵族子弟要学习“六艺”,其中,“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马车的技术。这两项技能与上面的两个字有很大联系。“弛”的形旁是“弓”,是指弓箭的松弛状态;而“驰”是“马”旁,因其本义与“驾驭马车”有关,是“马疾走”之意。倘若教师教学时这样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区分了。

再次,俗解汉字现象大量出现造成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误解。

俗解汉字是指根据现行字形而对形义关系作非造字原意的随意解释的现象或做法。一般也称之为“俗文自学”或“新说文解字”等。俗解汉字源远流长,集大成者可谓王安石。王安石著有《字说》一书, 其主要特点是,解释汉字形义关系时,不顾古人造字原意,“不问‘六书’把一切汉字都看成会意字”,单纯从通行字形出发进行主观臆测,其结论穿凿附会,荒诞不经,如,“波者水之皮”、“诗为寺人之言”等。虽然俗解汉字费从王安石开始,也非至王安石而终。直到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量存在,甚至在现代识字教学中也广泛被运用。虽然在汉字经过多次改革,很多字形已经看不出造字原意的今天,俗解汉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但这依然掩盖不了其短处。运用俗解汉字识字在将来影响、干扰学生对于汉字造字原意、固有形义关系的认知,尤其对进入中学后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副作用,因为文言词汇较多保留字的本义,而分析造字原意是获得本义的重要途径。同时,运用俗解汉字解释文字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思”字,现在看是有“田”和“心”组成,好像说心田是进行思想的,有人由此断定中国人早先不知道思维的器官是大脑。其实,“思”最早的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是“ 囟”,“囟”是象形字,像头盖骨的汇合处。由此可知,“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

二、识字教学的对象——小学生的特点

汉字,作为我国的法定通用文字是学生的必学课程,同时掌握好常用汉字也是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识字量大,相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较抽象,教学中难以引起注意;学会了的汉字也容易遗忘;掌握的生字不会灵活运用等。面对种种困难,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借助汉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能更好的辅助学生完成识字目标。

首先,针对汉字的学习比较抽象,难以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是因为小孩子在注意方面有很多别于成人的方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发展受儿童的主导活动所制约。并且儿童的注意与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相联系。有意注意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有很大的成分。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但是更多的还是注意具体直观的事物。儿童的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比较小。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 必须在处理教材和选择教法上下功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必须充分利用无意注意, 对于组织教学至关重要。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片、模型实物,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汉字有一个直观鲜明的印象。然后再一一演示汉字的形成过程.现在多媒体教学走入课堂上后, 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如老师在讲“羊”字时可以先出示一张喜洋洋的图片。孩子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形象出现,自然特别高兴,注意力也会特别集中。教师顺势引导,“谁能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羊?”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出示“羊”甲骨文字样,然后利用动画课件形式一步步演示“羊”字的变化历史,这样的话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记住字形。这种教学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唤醒孩子的兴趣, 使孩子喜欢汉字,乐意学习汉字,同时又准确理解了汉字的原始意义,对于提高汉字识字教学至关重要。除了图画汉字, 溯源对照, 抓住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进行汉字教学,还可以在教学时穿插汉字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注意。

其次,学生对已学汉字容易遗忘。这是由于儿童知识经验少,意义记忆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很多时候儿童只能运用机械记忆来记住学习的知识,这样的记忆往往增加了记忆的负担而且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研究表明,不同材料遗忘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其中无意义的材料是最容易忘记的。所以,面对毫无联系的单个汉字时,学生就容易遗忘。这就启发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中应设法用儿童已经理解的内容将新学的无法理解的或无意义材料联系起来,或者给予学生能够理解的解释。也可以设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同时针对人类记忆的内部过程,认知心理学家们从现代信息加工的角度试图探讨过。信息加工学者认为,人类的记忆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其中,对信息的编码是整个记忆过程的核心。编码就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整理等过程。输入的信息经过编码后就变得有条理,容易查找。值得注意的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人的遗忘可能并不意味着信息的丢失,而更可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提取线索而无法提取信息。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在整个记忆过程中,编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记忆的核心。由这些观点,我们很容易从中得到启发,学生之所以容易遗忘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汉字作为读写的工具,而忽视了汉字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识。使其不自然的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抽象的符号。今天的汉字教学注重字形的识记,从传统教学中承袭着机械式的识记方法,使学生处于长期反复紧张的记忆状态,致使产生记忆疲劳,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尽管现在的汉字教学在识记汉字时往往利用游戏、儿歌等有较强趣味性的形式,但其实质仍然是对字形的机械识记。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汉字表意性的特点和造字规律以及原始意义涉入到教学中,就能很好的完成信息编码过程,从而使学习的汉字系统化,不再容易遗忘。

最后,关于学生对学过的汉字不能灵活运用的问题其实是小学生的思维问题。只要在准确掌握汉字音形义的基础下,加强对字、词、句、篇联系的认识,掌握基本语法规律就很容易解决。

三如何使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1汉字构造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汉字是通过构形直接记录语义,间接记录语音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古老的汉字形体承载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将汉字文化涉入识字教学中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汉字完整的信息是有形、音、义复合传递的,三者缺一不可。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能更好的将汉字形声义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

(1)汉字表意性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有其相对于表音文字来说独有的特点。作为“表意文字”,汉字形义的联系非常紧密,将其运用于识字教学中便产生了“字理识字法”。“字理识字法”是由湖南省岳阳市教科所贾国均老师于1991年首先发起,其基本思想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着手,把识字建立在对汉字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据形系联,以形索义,探求汉字的字本义,并加深对词义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学习“武”字之前,先学“止”和“戈”这两个象形字,通过古文字字形知道“止”表示脚,有行走义,“戈”为古代的一种兵器,一个人手持兵器在行走、巡逻,故“武”字之本义为威武、英武,全副武装的兵士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故词义上可引申为战争(动武)、武力等义。同时,通过字形演变规律,可告诉学生“戈”字中的一撇位移到左上角变成一横,这样,学生绝不会在写“武”字时误加一撇了。

(2)汉字结构单位

现行的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二是部件。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种基本笔画,即横、竖、撇、点、折。笔画起笔与落笔的写法是将汉字写正确写漂亮的关键,因此教师对笔画的强调也是识字教学的一个既重要又基础的部分。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汉字数量很多,然而部件却有限。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7年12月1日发布、1998年5月1日实施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所收20902个汉字共有单一部件560个。可见实际上很多汉字的部件其实是相同的。因此,分析和研究汉字的部件,对于汉字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同时只要对部件的文化意蕴加以分析就不难得出拥有相同部件的汉字的意义,从而达到形意的完美结合。如与“人 ”有关的部件。“人”字的字形很简单,由一撇一捺两个笔画构成,但它包含了很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的甲骨文形体是面朝左立着的一个人,上端是头,向左下方伸展一笔是手臂,中间是身子,身子以下是腿。这个字形记录的是人的侧面站立形象。在现代汉字中,人部绝大多数的字都是在字的左边加上一个亻旁,这些字大致可以分为:名词,表示人的类别,如俊、儒、侠、仇等。形容词,表示人的德性,如傲、俭、仁、侈等。动词,表示人的行为,这一类字很多,如仰、伏、侍、依、伸、借、使等。这些具有相同表义部件的字与表义部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以“人”字为基础,古人还创造了许多与“人”有关的字,如“从”是两个面朝左侧立的人,一个跟从一个,表示前后相从之意。又如“化”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的人,这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了,也就有了变化。可见,了解部件所表的含义,以之为圆心扩散则可以认识与之有意义联系的一系列字,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3)汉字的构造规律来

了解汉字构造规律是很重要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提到“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并对其一一作了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老考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根据许慎的说法不难看出,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进行小学识字教学是很可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象形字的教学。象形字是独体字,有很强的构字能力,且本身就表示着一定的汉字文化。小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的很多独体字都可以运用象形的特点对字形与日常事物想联系,加强记忆。如,日、月、鸟、鱼、鹿、人、手„„等等。又如会意字的教学。会意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组成,同时组成的复合体又表示新意。如上文所提到的相同部件所构成的汉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除“人”旁外,还有很多。如:“宀”“广”本义是房屋,作意符与房屋或居住有关。以“纟”“糸”为意符的字与丝帛纺织有关。以“方”为意符的字如“旗”与旗帜有关。“瓦、缶、皿”为意符的字与陶瓷器皿有关。以“贝”为意符的字与钱财有关。以“ 页”为意符的字与人的头部有关。“ 又”的本义是右手,所以以 “又、手、扌”为意符的字与手有关。“隹”本义是短尾鸟,所以以“隹”为意符的字与鸟类有关。由此可见,只要掌握了会意字各部件的意思,就可以结合会意字中各部件之间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字的意义,从而提高识字效率。2字用

第二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刘 琨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影响范围波及整个心理学界,冲击着当代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又称第三势力)。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感情、精神和心理力量的统一体”,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情知结合、整体作用的过程。人不仅是思维的存在,同时也是情感的存在。人所投入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人在活动中进行思考、赋予感情、做出判断。人本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个体的经验,认为经验是人类认识与变化发展的基础,学习活动一旦与人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是卓有成效的。由此看来,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同学生自身的经验发生联系,由学生去体验时,才能产生。教学不是单纯地组织学科内容,还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对学生来说有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材料与个人生活、人生目的的相关性,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体验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发展。

二、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观点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语言是人自己的财富,人掌握、运用语言是为了传达他的体验、决断和情感。语言用来传达信息,语言的本质却并不完全就等于传达信息。“语言不仅只是工具,不只是人所拥有的许多工具之一种,恰恰相反,正是语言才提供了人处于存在的敞开之中的最大可能性”。我国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之一是较多偏重对学生逻辑认知层面的开发,偏重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感品质不能很好地形成,人格发展就会出现裂痕。具体表现有:第一,学生感受力下降。学生获得了对其所获取信息进行描述、推理与编码的能力,而同时也许渐渐失去了对人对事的感受能力。第二,认识兴趣的泯灭和扭曲。认识兴趣不仅是认知学习的动力,更是人的情感特征。可是在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下,学生缺少对事物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对此,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所持的理念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单纯地着眼于认知活动与智力发展,人格是不能获得健全的成长的。语文的学习需要认知与思考,还需要赋予感情、做出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与喜悦,丧失了学习内容与自己情绪体验的关联,单纯地停留在语言符号、概念、逻辑上,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展开。语文的三大主体内容识字、阅读和写作中,识字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只有肉化到人的情感个性之中,融人人的生命之中,才能进入深层的心理结构,才能变为人的素质。一个有优良素质的人,在鲜活的社会现实中内心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后,将情感抒发出来,才能变成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要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又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既把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又把它作为一种情感体验过程。认知与非认知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生命的成长,忽视任何一方,人格将不能健全,语文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将无法发挥。

三、体验——人本主义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1.字词学习——入境 由于小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光读抽象的文字不一定能有很深的体会。因此,根据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借助各种形象化的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置身文本中,激发、引出和培育相应的情感体验就必不可少。主要手段有提供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示范操作,提供形象直观的画面、图表、视频、音乐等。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感悟。典型案例:教学“秋天来了” 我在教学“秋天来了”时,学生背诵课文,受平时习惯的影响,把“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读成“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对—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词语有难度。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他们到外面拾一片树叶回来,一只手拿树叶,一只手拿橡皮,同时放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说:“树叶轻,下落慢;橡皮重,下落快。”下落速度慢的,我们用“落”,下落速度快的,我们用“掉”,不用管物体的轻重。比如飞机降落,我们能说一架飞机重量轻吗?学生明白后,我又出了一组填空练习:太阳()山、书从桌上()下来。这样,学生再背诵课文就没有一个字读错了。动手操作,胜过教师千遍讲解。2.阅读学习——移情 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升华,透过它,总能触碰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或激动快乐或惆怅伤感或迷茫失落。对这些情感的记忆或反省,将有助于学生实现人格的成熟。小学生情绪情感方面的特点是情感丰富、稳定性不强、易受感染。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移情既符合其学习特点又是语文教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之路。典型案例:教学反思“浅水洼里的小鱼” “浅水洼里的小鱼”描写了一个小男孩以他的善良、执着,将被冲上海滩滞留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条一条不断扔回大海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小鱼的怜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因此,通过反复阅读,课堂效果良好。可是就在学完课文的不久,我却看到了另一幕。秋游时,班里的孩子围在一个水池边,手上是刚从水里捞出来的蝌蚪和小鱼。他们有的将蝌蚪装在矿泉水瓶子里准备带回家,有的将垂死的小鱼直接扔在水池旁„„ 课堂学习显然没有对实际行动起到指导作用,知与行分离。这时我开始思考,人的“善”到底从哪来?记得,一次听全国优秀班主任唐老师的演讲时,他说道:“我们的老师有责任让孩子成长在一个道德情操高的班级集体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从说教中来,一定要让孩子们亲身感悟,应该在“一种切身性的真实可感的伦理境遇中去把握伦理的脉络,体会伦理与生命的深深纠缠,由此而发生与个体当下生命处境的真实关联„„个体生命自然地切入伦理叙事的芊芊脉络之中。”这种伦理与生命深深纠缠的真实生命处境,才是孕育儿童“善”的母体。于是,我重新设计了一个情境课堂。将教室布置成一个水池,让孩子们扮演小鱼。随着老师的情境描述“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小鱼还会干什么呢?有的浮出水面吐个泡泡,有的跟朋友碰碰屁股,有的摇头晃脑跳街舞„„”接下来“太阳越来越大,水越来越少,只能往几个深水洼里面游”,渐渐地展开整个故事„„孩子们将自己想象成小鱼,积极性非常高。水中游泳时悠闲自得,积极表达,水变少后面临挑战主动思考,快被“蒸干”时紧张恐惧,到最后“鱼儿们”拥挤成一团大喊救命。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悠闲,才有最后的恐慌,正是因为有了恐慌,才让学生们体验到“小男孩”是如此的重要。正如体验教学的倡导者辛继湘老师所说,如果教学只是让学生认真听讲、快速记住现成的结论,而不经过学生趣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智的挑战和思维的碰撞,不经过多次质疑、自主选择、独立判断,不经历痛苦、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种种情感变化,没有对大干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那么,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无从谈起,教学也就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更深层、更丰富的意义。3.作文写作——抒情 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到了高年级,学生作文基本能做到用词得当、语言流畅、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构思精巧,但却缺少更重要的东西:真实丰沛的情感、生动鲜活的灵气、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与众不同、卓尔不凡的个性。最具人文性的作文,恰恰最缺少人文性,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重视了作文技能技巧的训练,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陶冶。而作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灵气、个性又来自于哪里呢? 教师手记: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从体验式作文教学课堂中习得观察与体验的方法,并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和技能,这也是体验式作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当最开始一个作文写不到150字的孩子,在看过秋天的视频和在公园的绿道上一边走一边亲身观察感受秋天景物变化之后,洋洋洒洒写出300多字,其中一句:“秋天的天是蓝蓝的,比妈妈带我看的大海还要蓝。远处飘着几朵云,一起风,白云就跟着风走„„”一个二年级的小同学,学完并用心地表演二年级下册“丑小鸭”的童话故事课本剧之后,在作文本上写出一句感受:“我觉得,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因为别人长得丑,而去讥笑别人,我会主动与他交朋友,和他一起玩。”我惊喜的发觉体验式作文教学已结青果,增添了再接再厉信心和勇气。总之,体验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体验教学对“体验”的重视,实质上是对教学中人的重视,关注体验就是更深切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独特性,关注人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健全。对人的关注,是体验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第三篇: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62-02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还是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和课程的基础和工具。因此,识字教学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基础打得牢与否。教育部2011年11月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一学段要求: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第二学段要求: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第三学段要求: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些都充分说明国家教育部门非常重视识字教学中汉字所承载的文化因素的熏陶作用。

关于汉字文化,何久盈曾说,“汉字文化学是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学科”。我们可以理解为,一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汉字并解释汉字现象;二是对汉字在构形中所携带的文化信息进行分析。从文化视角实施汉字教学,心理上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方法上要符合汉字的字理特点,内容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汉字的表意特征,目标上更要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做到:

一、将渗透汉字文化逐学段融入到小学识字教学系统工程中

小学的识字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初学简单的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到复杂的形声字,汉字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不能简单地将汉字看成是单个的个体,因为识字的过程也是学习、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汉字,既要照顾到字与字之间的文化联系,还要照顾到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认知发展能力的规律。

1.第一学段(1~2年级)识字教学重汉字形态还原,打识字教学基础。第一学段的学生在认知上擅长形象记忆,对直观、具体的材料记忆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感性特点,将看图识字作为识字教学的重要方法,引导学生将汉字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这一学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象形字及指事字上,可以用看图识字或浅析字理的方法进行教学。讲解中,特别是讲到典型的象形字,应当还原汉字的本来面目,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感受。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字的编排是根据课文内容出现的,并没有按照由简到繁的规律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些字时有必要将简单的字先讲解,做好铺垫。比如,讲到“虫”,可以让学生回忆起前面的“鸟”、“鱼”,同类举例;讲到“友”,可以回忆起前面的“手”、“又”,讲点字理;讲到“乌”,可以让学生回忆起前面的“鸟”,并进行辨别; 讲到“羽”,可以回忆起前面的“鸟”、“毛”、“飞”,让学生连词成句;讲到“寸”,给学生讲讲关于“寸”的故事。又如,象形字的教学,笔画简单的可以直接出示图片;笔画复杂的如“兔”,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哪里是兔头,哪里是兔身,哪里是兔尾。

2.第二学段(3~4年级)识字教学重汉字相互联系,提识字教学层次。第二学段的汉字教学,有了第一学段的积累,识字的教学方法上可以有更多的变化。

(1)教师启发学生找寻具有“亲属关系”的旧字,教授识字方法。比如,讲到“晶”,可以让学生回忆起前面的“品”、“明”,即回忆会意字的造字法;讲到“初、被”,要给学生讲讲“衣”,再延伸带有“礻”旁的字,并进行辨析。

(2)对形声字的批量生产有所提示。可以先找一些学生熟悉的字进行讲解。比如,学生学习新字“汪”,而学生已经学会了“河”、“湖”、“注”、“漠”等字,就可以告诉学生“氵”是形旁,表意;右面的是声旁,表音。学生也许会想到“江”这个字,左面的“氵”是形旁表意可以理解,但右面的“工” 是声旁表音不能理解。这时教师便可以顺势让学生找几个左面不是“氵”而右面带“工”的字,学生会找到许多,如“扛”“缸”“杠”。当学生读完这些字似乎已经悟出了一些道理。

(3)重点讲解具有文化内涵的字。第二学段中,大量出现会意字及形声字。教学上可以借字发挥,举一反三。比如,让学生思考:为何“信”是由“人”和“言”组成?纸张明明是木浆做的,为何是“纟”旁呢?“即”和“既”半边相同,用法不同,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诸如此类,教师要勤于提问,激起学生兴趣后顺势讲解。

3.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教学重汉字文化内涵,传识字教学真经。第三学段的学生有了前两个学段的积累,有了一定的阅读量,有了对汉字文化的求知欲,教师需要加大对汉字文化的系统渗透。此学段的教学,不能因为学生的自学能力强,对识字的教学就放松了。而是应当更系统地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讲到“楚”,可以给学生讲讲“痛楚”这个词;讲到“昏”,可以给学生讲讲“婚”,以及它们的关系;讲到“冤”、“逸”可以给学生讲带“兔”的缘由;讲到“仁”字时,可以给学生讲解“仁”的含义,讲解“仁爱”的思想,等等。讲到多音字时,可以帮助学生辨别一些多音字的不同用法。这样,学生积累的汉字越多,了解的传统文化知识也越多。

这样,我们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有效记忆的识字系统,虽然加重了教学任务,但从长远看,教师既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又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应当具备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二、建立科学的识字教学评价模式

学校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成绩成了指挥棒,学生成了考试的机器,教师就唯分数而教学。这种短视的教学评价体系导致教师教学汉字的目的性发生偏离。教师看不清低中高年级的识字教学差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组词、造句等练习上;学生的识字能力、识字兴趣得不到发展,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提高。如果学校能抛开以学生成绩的优劣来评价教学水平的高低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给教师以更多的时间用文化渗透的方式进行汉字教学,势必带来可喜的成果。在评价内容上,教师不能单纯追求识字的数量,而应多关注学生识字的质量及识字的能力、识字的兴趣等。学生在识字中出现回生现象,教师应适当安排,加以巩固。比如:教师用生字编故事、拓展有生字的美文进行阅读等。用学生较容易接受的形式测评学生。笔试不是唯一的检测方式,学生的发言、作业、对字词的见解、对字词的运用等等,都可以是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方式。在评价结果上,教师只分优、良,保护好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将小学的识字教学作为渗透品德教育的渠道

古代识字教学的教材,非常强调“文以载道”的功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和知识的传授。其中所讲的道理未必全是正确的,却涉及了多方面的文化信息。《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都是教育部规定的小学语文必读书目。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同时,选择相关的一些汉字进行深入剖析,学生在明白字义的同时,理解了文意,并洞晓了古文中所传授的道德内涵。古文虽离我们遥远,但教师对其中某些汉字进行文化渗透,其深邃的内涵孩童就能轻松掌握。如学习“孝”字,上面是“老”字头,表示老人、长辈;下面是“子”,表示孩子、晚辈。老在上,子在下,表示晚辈要孝敬、尊敬长辈的意思。孝敬长辈、尊敬长辈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礼仪,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应将它传承下去。

四、提高汉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识字教学是基础,教师必须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打好这个基础。如果不能够保证识字教学的基础教学地位,只是走马观花,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再费力气,其根基都不会牢固。只有提高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教师才能够重视识字教学,用高标准要求自己。只有重视识字教学,识字教学才会有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学生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被汉字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

我们之所以强调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即是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学生能认得许多汉字,也能将汉字所连成的句子读顺,但读完后却不知道整个句子的意思,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记住汉字,记清字形,并不意味着识字任务的完成;而通过识记能够理解字义,并最终能够自由阅读,才真正达到了识字的终极目的。

五、将识字、阅读、写作有机联系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无论是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都不是单列的,三者是有机结合的。识字教学本就是在教学课文中完成的,学生学习生字需要在课文中理解消化,在写作中具体运用。因此,教师在三者的具体教学中需要整体把握,有机结合。比如,第一学段的教学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并不意味着第一学段就放弃阅读与写作教学。因为语文的教学是长期积累的过程,在抓重点的同时要兼顾其他。教师在布置教育部规定的阅读书目之外,还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以提升学生的识字量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教师在每一个学段都应针对学生年龄,布置灵活多样的写作题目,如:运用新学词语编写广告词、仿照句子造句子,或是给几个作文题让学生选择写作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字词。阅读、写作和识字并不冲突,而是相得益彰的。

六、适时自我学习,深入识字教学研究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普遍缺乏汉字学相关知识。小学语文教师的字理知识来自于《现代汉语》课的文字部分,其课时少,涉及的内容也少。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几乎没有把汉字学作为培训内容的。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先天、后天都存在识字教学理论的缺失。鉴于以上情况,小学语文教师的识字教学能力要得到提高,平时就应注重积累,自我学习。一方面,补习汉字学理论知识,找寻相关的资料进行查阅,长期积累;另一方面,补习识字教学方法。

第四篇: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浅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对汉字的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一花一世界,一佛一菩提”。那么也可以说,“一字一文化”,讲解一个汉字就是讲解一部文化史。可见讲解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儿童本身的特点,以及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三个方面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教学;必要性

“蒙养之时,识字打先”,小学识字教学是语言教育的基石。是小学生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进行阅读和作文。因此,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关口。与此同时,就整个教育来说,识字是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桥梁。而书面语言记载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只有识了字,以字词为中介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经验,才能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并在记忆中以字词的形式巩固已认知的成果,甚至加以传承。因此,在基础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把识字教学放在首要位置,集中解决好识字的瓶颈,为学生其他和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识字教学又是一项费力费时的工作。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完善,感觉发展还没有完成,认识事物比较笼统,对于一些差异较小或细微的东西很容易忽视,这给认识汉字增加了困难。加上汉字难认难写的特点,更加大了识字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方法至关重要。随着现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识字教学的方法也日渐丰富多彩起来。然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仍显现出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教师本身的汉字文化意识跟不上,教学评价刻板单一,使得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方面存在着意蕴的缺失。而事实上将汉字文化透入到识字教学当中是很要益处的,本文将在汉字本身、小学生的特点及识字教学的现状上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一、小学识字教学的内容——汉字本身的特点 汉字是通过构形直接记录语义,间接记录语音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古老的汉字形体承载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将汉字文化涉入识字教学中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汉字完整的信息是有形、音、义复合传递的,三者缺一不可。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能更好的将汉字形声义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

首先,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有其相对于表音文字来说独有的特点。作为“表意文字”,汉字形义的联系非常紧密,将其运用于识字教学中便产生了“字理识字法”。“字理识字法”是由湖南省岳阳市教科所贾国均老师于1991年首先发起,其基本思想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着手,把识字建立在对汉字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据形系联,以形索义,探求汉字的字本义,并加深对词义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学习“武”字之前,先学“止”和“戈”这两个象形字,通过古文字字形知道“止”表示脚,有行走义,“戈”为古代的一种兵器,一个人手持兵器在行走、巡逻,故“武”字之本义为威武、英武,全副武装的兵士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故词义上可引申为战争(动武)、武力等义。同时,通过字形演变规律,可告诉学生“戈”字中的一撇位移到左上角变成一横,这样,学生绝不会在写“武”字时误加一撇了。

其次,从汉字结构单位来说,现行的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二是部件。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种基本笔画,即横、竖、撇、点、折。笔画起笔与落笔的写法是将汉字写正确写漂亮的关键,因此教师对笔画的强调也是识字教学的一个既重要又基础的部分。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

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汉字数量很多,然而部件却有限。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7年12月1日发布、1998年5月1日实施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所收20902个汉字共有单一部件560个。可见实际上很多汉字的部件其实是相同的。因此,分析和研究汉字的部件,对于汉字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同时只要对部件的文化意蕴加以分析就不难得出拥有相同部件的汉字的意义,从而达到形意的完美结合。如与“人 ”有关的部件。“人”字的字形很简单,由一撇一捺两个笔画构成,但它包含了很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的甲骨文形体是面朝左立着的一个人,上端是头,向左下方伸展一笔是手臂,中间是身子,身子以下是腿。这个字形记录的是人的侧面站立形象。在现代汉字中,人部绝大多数的字都是在字的左边加上一个亻旁,这些字大致可以分为:名词,表示人的类别,如俊、儒、侠、仇等。形容词,表示人的德性,如傲、俭、仁、侈等。动词,表示人的行为,这一类字很多,如仰、伏、侍、依、伸、借、使等。这些具有相同表义部件的字与表义部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以“人”字为基础,古人还创造了许多与“人”有关的字,如“从”是两个面朝左侧立的人,一个跟从一个,表示前后相从之意。又如“化”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的人,这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了,也就有了变化。可见,了解部件所表的含义,以之为圆心扩散则可以认识与之有意义联系的一系列字,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最后,就汉字的构造规律来说,了解汉字文化是很重要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提到“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并对其一一作了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老考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根据许慎的说法不难看出,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进行小学识字教学是很可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象形字的教学。象形字是独体字,有很强的构字能力,且本身就表示着一定的汉字文化。小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的很多独体字都可以运用象形的特点对字形与日常事物想联系,加强记忆。如,日、月、鸟、鱼、鹿、人、手„„等等。又如会意字的教学。会意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组成,同时组成的复合体又表示新意。如上文所提到的相同部件所构成的汉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除“人”旁外,还有很多。如:“宀”“广”本义是房屋,作意符与房屋或居住有关。以“纟”“糸”为意符的字与丝帛纺织有关。以“方”为意符的字如“旗”与旗帜有关。“瓦、缶、皿”为意符的字与陶瓷器皿有关。以“贝”为意符的字与钱财有关。以“ 页”为意符的字与人的头部有关。“ 又”的本义是右手,所以以 “又、手、扌”为意符的字与手有关。“隹”本义是短尾鸟,所以以“隹”为意符的字与鸟类有关。由此可见,只要掌握了会意字各部件的意思,就可以结合会意字中各部件之间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字的意义,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二、识字教学的对象——小学生的特点 汉字,作为我国的法定通用文字是学生的必学课程,同时掌握好常用汉字也是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识字量大,相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较抽象,教学中难以引起注意;学会了的汉字也容易遗忘;掌握的生字不会灵活运用等。面对种种困难,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借助汉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能更好的辅助学生完成识字目标。

首先,针对汉字的学习比较抽象,难以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是因为小孩子在注意方面有很多别于成人的方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发展受儿童的主导活动所制约。并且儿童的注意与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相联系。有意注意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有很大的成分。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但是更多的还是注意具体直观的

事物。儿童的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比较小。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 必须在处理教材和选择教法上下功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必须充分利用无意注意, 对于组织教学至关重要。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片、模型实物,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汉字有一个直观鲜明的印象。然后再一一演示汉字的形成过程.现在多媒体教学走入课堂上后, 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如老师在讲“羊”字时可以先出示一张喜洋洋的图片。孩子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形象出现,自然特别高兴,注意力也会特别集中。教师顺势引导,“谁能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羊?”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出示“羊”甲骨文字样,然后利用动画课件形式一步步演示“羊”字的变化历史,这样的话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记住字形。这种教学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唤醒孩子的兴趣, 使孩子喜欢汉字,乐意学习汉字,同时又准确理解了汉字的原始意义,对于提高汉字识字教学至关重要。除了图画汉字, 溯源对照, 抓住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进行汉字教学,还可以在教学时穿插汉字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注意。

其次,学生对已学汉字容易遗忘。这是由于儿童知识经验少,意义记忆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很多时候儿童只能运用机械记忆来记住学习的知识,这样的记忆往往增加了记忆的负担而且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研究表明,不同材料遗忘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其中无意义的材料是最容易忘记的。所以,面对毫无联系的单个汉字时,学生就容易遗忘。这就启发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中应设法用儿童已经理解的内容将新学的无法理解的或无意义材料联系起来,或者给予学生能够理解的解释。也可以设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同时针对人类记忆的内部过程,认知心理学家们从现代信息加工的角度试图探讨过。信息加工学者认为,人类的记忆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其中,对信息的编码是整个记忆过程的核心。编码就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整理等过程。输入的信息经过编码后就变得有条理,容易查找。值得注意的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人的遗忘可能并不意味着信息的丢失,而更可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提取线索而无法提取信息。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在整个记忆过程中,编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记忆的核心。由这些观点,我们很容易从中得到启发,学生之所以容易遗忘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汉字作为读写的工具,而忽视了汉字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识。使其不自然的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抽象的符号。今天的汉字教学注重字形的识记,从传统教学中承袭着机械式的识记方法,使学生处于长期反复紧张的记忆状态,致使产生记忆疲劳,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尽管现在的汉字教学在识记汉字时往往利用游戏、儿歌等有较强趣味性的形式,但其实质仍然是对字形的机械识记。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汉字表意性的特点和造字规律以及原始意义涉入到教学中,就能很好的完成信息编码过程,从而使学习的汉字系统化,不再容易遗忘。

最后,关于学生对学过的汉字不能灵活运用的问题其实是小学生的思维问题。只要在准确掌握汉字音形义的基础下,加强对字、词、句、篇联系的认识,掌握基本语法规律就很容易解决。

三、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

首先表现为语文课程目标对小学生在识字方面的要求较高。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能正确工整的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阶段目标中具体提出: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数量上一目了然,质量上对“认识”和“会写”也有明确的涵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这样解释“认识”: “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 在本课认识, 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

考。”对“会写”这样解释:“会读, 会写(指默写), 了解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逐步做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小学生识字的压力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对于上文所述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多采用机械记忆的儿童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汉字的记忆是信息编码、储存和检索的过程。信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信息传送过程中,一种是新信息,一种是冗余信息。新信息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或目标,是信息量;传递的超出了最低所需信息量的那部分信息是冗余信息,信息量为零。所以要想学习的新内容越少,越容易掌握,就得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冗余信息,将其运用于教学。汉字造字原意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资源。虽然掌握造字原意不是教学目标,但有助于学生掌握字形和读音,从而高效实现“认识”和“会写”目标。如“鼠”字底下前两个竖提上都有两点,后一个斜钩上没有。要想避免学生因受前面笔画的影响而在斜钩上也加上两点。若运用古人造字原意,就不会出错:“鼠”是个象形字, 其小篆底下前两个斜钩是老鼠竖起来的两只脚,两点是爪子。后一个曲笔是老鼠的身子和尾巴,当然没有爪子。隶变、楷化后变成斜钩,也不可能有两点。在这个例子中,关于“鼠”字的冗余信息是学生经验中早已具有的,将其运用到汉字教学中就能减小识字质量的难度。同时,根据会意字的造字原理,批量识字则可以减小识字数量的难度。

其次,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写错别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错别字的普遍存在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头疼的问题。它的出现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思考。一是小学生本身感知能力低。小学生观察事物比较笼统,感知字形的能力很低,识字时只能记住字的粗略轮廓,常常对相似或相近的字不善于辨别分析其异同,观察不仔细,产生感知失真,如:将“自己”写成“自已”;“已经”写成“己经”;“今后”写成“令后”;“布置”中 “置”下面少一横;不善于通过字义来区别,如“应该”写成“因该”;“再来”写成“在来” 等等。二是教师机械性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自学认读和快速书写,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把一些易混淆、易错的字分清楚。其实,从汉字本身来说,虽然形似的字特别的多,但只要掌握其意思还是不难区分的。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接触汉字的初始阶段,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字理据,进而渗透我国悠久的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让识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识记汉字效果更好,亦可使学生的国学底蕴变得更深厚。另外,通过分析字形,探究字源,就可以辨析形近字。如:“弛”与“驰”这是两个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二者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形旁。在古代,贵族子弟要学习“六艺”,其中,“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马车的技术。这两项技能与上面的两个字有很大联系。“弛”的形旁是“弓”,是指弓箭的松弛状态;而“驰”是“马”旁,因其本义与“驾驭马车”有关,是“马疾走”之意。倘若教师教学时这样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区分了。

再次,俗解汉字现象大量出现造成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误解。

俗解汉字是指根据现行字形而对形义关系作非造字原意的随意解释的现象或做法。一般也称之为“俗文自学”或“新说文解字”等。俗解汉字源远流长,集大成者可谓王安石。王安石著有《字说》一书, 其主要特点是,解释汉字形义关系时,不顾古人造字原意,“不问‘六书’把一切汉字都看成会意字”,单纯从通行字形出发进行主观臆测,其结论穿凿附会,荒诞不经,如,“波者水之皮”、“诗为寺人之言”等。虽然俗解汉字费从王安石开始,也非至王安石而终。直到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量存在,甚至在现代识字教学中也广泛被运用。虽然在汉字经过多次改革,很多字形已经看不出造字原意的今天,俗解汉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但这依然掩盖不了其短处。运用俗解汉字识字在将来影响、干扰学生对于汉字造字原意、固有形义关系的认知,尤其对进入中学后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副作用,因为文言词汇较多保留字的本义,而分析造字原意是获得本义的重要途径。同时,运用俗解汉字解释文字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思”字,现在看是有“田”和“心”组成,好像说心田是进行思想的,有人由此断定中国人早先不知道思维的器官是大脑。其实,“思”最早的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是“ 囟”,“囟”是象形字,像头盖骨的汇合处。由此可知,“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熟练地认识和运用汉字,还要注重汉字文化的讲解和渗透。因为,汉字不仅仅是人们进行书面交流的工具和符号,还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教学中充分注重汉字文化的讲解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所提出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科学理念。才能真正落实教人以知识,育人以文化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的。同时,汉字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认识并掌握这些特点与规律,并以渗透其中的中国古代文化作背景从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对于改变目前普通存在的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教学现状是大有裨益的。虽然我国现行通用的楷化汉字很多,能运用到汉字文化背景的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但这对于创造新的识字教学方法依然是很重要的,只有合理、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用得其宜,使之各尽其长,才能真正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 朱振家.古代汉语[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5.[3] 张世富.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 柳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5] 施茂枝.俗解汉字与识字教学[J].汉字文化,2011年 第1期(总第 99期).[6] 邵彩侠、仇云霞.小学汉字教学中文化意识缺失原因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0年10月 第23卷 第10期.[7] 张欣、续真.浅论汉字文化与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联系[J].教学与管理,2010.[8] 侯向阳.浅谈汉字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5.

第五篇:在识字中感受汉字文化教学案例

在识字中感受汉字文化 ———《日月明》教学案例

安远县九龙小学 xxxx 邮编:xxxx 联系电话:xxxxxxxxx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独特的文化魅力,深厚的爱国情结.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学习审美,受到爱国情感熏陶的过程.【案例背景】

《日月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中的一篇识字课文。这篇识字韵文,它通过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的形式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让人感受到中国人造字的智慧,巧妙的会意构字,能让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更大的识字热情。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本单元之前的《口耳目》象形识字课已为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对日、月、火等会意字的组成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学目标】

通过造字游戏,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认识“明、鲜、尘”等生字,发现、领悟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和汉字独特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学设计思路】

利用图画、动作、语言描述等手段加强汉字与客观事物的联系,用造字游戏的形式,使学生了解会意字的构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保持孩子识字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指导中悟出方法、悟出路子,然后丢开老师这根“拐杖”,自己独立识字.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明、鲜、尘"等字,掌握方法后,自己学习"林、森、从、众"等字.【教学过程】

(一)识字擂台,以旧带新

以识字擂台赛的形式认读组成本课生字的旧字:日、月、鱼、羊、火、木等,由老朋友认识新朋友.

比赛是最能激发学生好胜心与自尊心的形式之一,以比赛形式复习旧字,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为新字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把旧字称为老朋友,让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二)形象识明,方法引路

1、谈“日”激情

老师通过谈话(古人根据太阳的形状,创造了“日”字,多么了不起啊!),板画“日”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再用充满激情语言(他们还会把几

个简单的字组合在一起,造出新的字,而且一看到这个字就能知道它的意思.),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形象识明

通过谈话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识“明”字,让学生知道“明”字是由“日”和“月”两个汉字组成的,而它的意思就是“日”和“月”

意思的组合,初步感悟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感受汉字的奥妙,点燃起学生心中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火.(三)造字游戏,自主识字

1、我要的字,你来造

以造字游戏“我要的字,你来造”的形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根据字义和字音,选择出组合成生字的两个单字.如“尘”字,首先老师提出要求:造一个灰尘的尘字,并板书音节,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了解尘就是小小的土,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字音和字义从旧字中选出“小”和“土”组合成“尘”字,知道尘就是这两个字意思的组合.[设计意图]: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我先把儿童熟识的语言作为材料,引出生字,再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理解"尘"字的意思,通过造字的手段,让学生把音、形、义结合起来识字.

“休”字首先老师联系生活谈话理解人靠着树歇歇就是休;然后学生根据字音和字义从旧字中选出“人”和“木”组合成“休”字.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人”字发生了变化,老师通过谈话(人为了和树木挨得更近,相处得更和谐,便把自己伸出去的脚缩了回来,把捺变成了竖.)认识“亻”.最后归纳:有“亻”的字表示与人有关,比如学过的“你、他”.

[设计意图]:以充满人文色彩的语言认识“亻”,形象生动,记得牢,为以后学习带有“亻”的生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同样的形式,采用观察实物——铅笔,看灭火图,动作表演等直观形象的方法,认识生字“尖”、“灭”、“看”.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学生对于"鲜"字和"男"较难领会鱼羊为何为鲜,田力为何为男.所以我设计了“我造的字,你来猜”环节.

2、我造的字,你来猜

老师出示生字,让学生根据会意字的特点,说说这个字的意思.如“鲜”:老师出示鲜字,问: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鼓励学生猜,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了解鱼的味道很鲜美,羊肉的味道也很鲜美,放在一起味道就更鲜美了,从而知道“鲜”的意思.然后揭示字音,由形到义到音,识记此字.设计意图:通过猜的过程,倡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主识字,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学习汉字.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薄弱,容易分心,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所以,第四个环节,我设计为(四)趣味游戏,巩固生字

1、编字谜,猜字谜

先由老师编字谜,太阳和月亮手拉手(明),再让学生自己编字谜. 由编字谜,猜字谜的方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性用

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使学生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

2、开火车读韵文

“开火车”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游戏方法。这种游戏可以较大范围的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巩固生字,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有好处。

根据会意字是把几个字或象形符号会合起来,共同组合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字的特点,我设计了

(五)看字猜义,拓展延伸

1、歪

老师出示歪字,并让学生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通过不正,理解字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识字方法.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学会的"把两个字加起来,意思组合"的方法认识歪字,掌握"加一加"的识字方法.

2、作业

每个小组分发一份字卡(林、森、从、众),小组内交流说说每个字的意思,找一找前面学过的汉字,如:妈、笔、坐、如、朋,学一学课文的样子,编一编韵文或字谜。

[设计意图]:作业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这几个字是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设计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期待,又把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让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下载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 一、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的原因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只有识了一定数量的字,才可以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识字教学不过......

    经济学理论在经济法中的应用

    经济学理论在经济法中的应用 090503129朱佳卫 1.市场失灵理论 (1)概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只是一种......

    在识字教学中感受中华汉字的美

    在识字教学中感受中华汉字的美 吴小卿2006。6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低年级的识字量明显增多,学生每天要识记十几个不同结构、不同意义的......

    在识字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在识字中感受汉字的魅力 ——特级教师黄亢美识字教学赏析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第Z3期 作者:吴琳 这是一节情趣盎然的识字课。这些二年级的小学生与其说在学习识字,不......

    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

    汉字学与小学识字教学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识字,只有识字的基础打好了,才能顺利地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因此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识字是学习文化的起......

    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

    识字教学中的汉字文化浸润 汉字作为一种语素文字,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系统,世界上使用寿命最长、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文字。汉字不仅是人们用以书面交流的工具和符号,更是......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一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使用多媒体技术,增强识字教学效果 城北学校 袁彩霞 随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并显示出了传统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多媒体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低年级 识字教学 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的被引入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