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时间:2019-05-14 13:05: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篇: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引言: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就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进行管理。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班级管理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心理的管理。而要确实做好班级心理管理工作,班主任必须熟悉心理学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等基本理论。近来倡导的积极心理学尤其要多加关注。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现已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处于健康状态的普通人,它要求人们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的模式,它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而言的。所谓的消极心理学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关爱。例如,在我们身边不乏有这样的经历:当你告诉对方你是一名心理教育工作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对方可能会说,“学心理学不错,可以帮别人排忧解难”。其实,这种观念是在严重受到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之下而产生的。对于世界著名期刊《心理学摘要》电子版的搜索结果表明,自1887年至2000年,关于焦虑(anxiety)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depression)的有70800多篇,而提及欢乐(joy)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happiness)的有2958篇。搜索结果中关于消极情绪与积极情绪的文章比例大约为14:1。这个统计数据显示,一个多世纪以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这种以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与探讨,由此造成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巨大“空档”,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在这种背景之下,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这一崭新的观念对我们基础教育必将产生巨大的冲击,要求我们用新的视角去审视教育,去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下面,本人就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结合一些案例谈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二、倡导赏识教育

1、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充分体现积极心理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策略。它是以人性为基础,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以赏识为先导,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闪光点,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巨大能力或者是人的良知与自觉性,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的教育形式,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看到学生每一点点的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的可贵之处,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促进学生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过:“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赏识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赏识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因而在我们平时的班主任工作过程中,赏识激励至关重要,任何学生都需要不断被赏识。被赏识就是被信任、被希望,就会产生一种被鼓舞、被期待的积极心理效应,就会更加向善向美。具体来说,赏识教育具有如下作用:

(1)赏识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润滑剂。(2)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学生的自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赏识教育能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4)赏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耐挫折能力。

2、赏识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应用 案例1:从抄作文中寻求教育契机 当你发现自己的学生抄袭作文时,你也许会火冒三丈,立即找来学生狠狠训斥一顿。可是,有一位教语文的班主任老师却并不这样做,他在学生承认了抄袭后,竟出乎学生的意料,表扬了学生的三个优点:第一,你好胜心强,想得到个好分数,这一点很可贵;第二,你很有辨别能力,看出这是一片好文章,你的是非观点很明确;第三,你做事认真、仔细,通篇竟抄得一字不差,而且字也写得很工整。学生听了,如释重负。接着,那位老师又让他重写一篇作文,写抄来的那篇文章的读后感,此外,他还建议学生换一本新的作文本,把原来的作文本作为“抄文本”。从此,这个学生改正了错误,不但写每篇作文很认真,而且那本“抄文本”也大派用场,语文成绩不断提高。

我实在佩服这位班主任老师处理问题与众不同的态度和别出心裁的做法。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教师的教育。对于学生同样的错误,教师采取的态度和做法不同,其教育效果也明显不同。由此,我不禁想起法国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将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大衣,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而南风则不同,他轻轻地吹,使得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你看,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是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这位班主任老师就是采用了“南风”式的赏识教育,因而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愿我们在班主任工作中,“南风”能轻轻地吹。

3、赏识教育运用注意事项

(1)赏识教育要深入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

赏识教育并不光是说几句美丽的话,它要能点亮学生内心的火花。所以实施赏识教育要求班主任老师能多了解学生,到学生中去,随时捕捉学生的一些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对学生要进行连续性的观察、了解、帮助,认真发现他的每一次进步,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起“成长记录袋”、“优点卡”等,通过一次次鼓励,不断促使学生进步。另外我们的工作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可以采取咨询(包括个人、学生与家长、集体咨询)和家长联谊会(包括座 谈会、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等形式,转变家长思想,创造一个良好的以“赏识教育”为特色的人际环境,以达到家长、老师教育的一致性,共同搞好教育工作。

(2)赏识教育中要信任﹑尊重和理解学生

教师要给予学生信任的眼光,信任的语言,信任的手势和信任的力量。信任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通道,即使学生表现不尽如人意时,也不要感到失望。哪怕天下所有人都看不起你的学生,做班主任的也应欣赏他,拥抱他,使学生有一种被发现,被认可,被重视的感觉。学生在教师的自豪中会变得自爱,自信和自强。

(3)赏识教育中要宽容、提醒和期待学生

班主任要以宽容心态对待学生,因为学生掌握知识是遵循“在前进中反复,在反复中前进”的规律,班主任要学会等待,不能急于求成。

(5)赏识教育中要有耐心,持之以恒

尤其是对后进生的教育,我们部分班主任一开始总是热情较高,鼓励、帮助。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学生的能力,甚至对学生挖苦、讽刺,从而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降低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雪消融,也非一日之暖。后进生的形成状态,既非一朝一夕,要他们完全改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进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复,对出现反复现象要有心理准备,要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事情发生之前就及时提醒他们,防患于未然。另外,还要探究反复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手段,使他们信得过、改得快。还有,对产生反复的学生仍要信赖、尊重,要坚定信心,锲而不舍,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要有耐心、信心,并要有作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5)赏识教育要正确运用

赏识不是放纵、纵容学生。要破除这样一个误区,认为赏识就是不能批评。赏识也不是不能批评,只是应该讲求批评的艺术。我们可以在赏识的基础上批评,批评中蕴涵着赏识。否则,就只会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膨胀他们的私欲,适得其反。而对学生明显的弱点、不足甚至错误,班主任当然不能赏识,否则赏识便失去了它的原则性。

此外,赏识不能滥用、超过限度。赏识要正确客观地分析,要了解学生的身心需要,要了解学生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而不能因为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牵强地赏识,这不仅对该生本人起不到真正作用,而且会影响周围的学生,让他们感觉到赏识的一种虚伪性,同时失去对班主任的信任度。同样赏识不能过度,这样会导致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会产生自满自傲的心态,稍遇不顺就会一蹶不振。同时赏识要因人的性格而合适操作。例:对胆小的学生要多肯定、鼓励;对调皮、好动的学生,要适当赏识,同时要多提新要求,使之克服不良习惯。

(二)活用期望理论

1、什么是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

激励(motivation)取决于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即“效价”valence)和其对应的期望值(expectancy)的乘积: M = V * E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

期望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弗鲁姆的期望公式和期望模式。弗鲁姆认为,人总是渴求满足一定的需要并设法达到一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在尚未实现时,表现为一种期望,这时目标反过来对个人的动机又是一种激发的力量,而这个激发力量的大小,取决于目标价值(效价)和期望概率(期望值)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就是:

M = V * E

M 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 表示目标价值(效价),这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同一目标,由于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E 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概率。目标价值大小直接反映人的需要动机强弱,期望概率反映人实现需要和动机的信心强弱。

这个公式说明:假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的价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越强烈。

怎样使激发力量达到最好值,弗鲁姆提出了人的期望模式: 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组织奖励(报酬)—→个人需要

在这个期望模式中的四个因素,需要兼顾三个方面的关系。①努力和绩效的关系。这两者的关系取决于个体对目标的期望值。期望值又取决于目标是否合适个人的认识、态度、信仰等个性倾向及个人的社会地位,别人对他的期望等社会因素。即由目标本身和个人的主客观条件决定。

②绩效与奖励关系。人们总是期望在达到预期成绩后,能够得到适当的合理奖励,如奖金、晋升、提级、表扬等。组织的目标,如果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来强化,时间一长,积极性就会消失。

③奖励和个人需要关系。奖励什么要适合各种人的不同需要,要考虑效价。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奖励,满足各种需要,最大限度的挖掘人的潜力,最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各种人对某一目标的效价和期望值不尽相同,因此效价和期望值之间就可能有五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并由此产生不同的激励力量。一般来说,目标效价和期望值都很高时,才会有较高的激励力量;只要效价和期望值中有一项不高,则目标的激励力量就不大。

2、期望理论的魔力---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对一所学校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测量后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lateblooming)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

美国哈佛大学也曾做过一次心理期待效应的实验。哈佛大学一次新生入学不久,公布了百名宣称经过“资料分析和研究,认为学习潜能、表现能力都是佼佼者”的新生名单。学期末,这百名新生真的大部分都成了佼佼者。其实,学校并没有进行什么资料分析和研究,只是试验一下被公布的百名新生对于预测的反应。

3、罗森塔尔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为什么这些资质一般的学生会表现得如此优秀呢?一是他们在老师的期待中认为自己真的具有超过常人的潜能,要把这些潜能表现出来,自然就会加倍努力;二是老师也认为他们蕴藏的潜能不同一般,对他们也会另眼相看,有意无意地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照顾他们。这样,这些学生在自己内在的动力和老师的外力作用下,奇迹般地成为了真正的“佼佼者”,这就是期待效应的神奇之处。

这个例子使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会有优秀生和差等生之分,这里固然有学生先天个体差异和后天因素,如学习习惯、学习基础等方面的原因,但我们班主任和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是不是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呢?我们给那些优秀生什么?是表扬,是鼓励,是对他们取得优异成绩的期待;而给予差等生的又是什么,是批评,是训斥,是挖苦讽刺。优秀生在老师的每一个关爱、期待的眼神和微笑中,他们感受到的是温暖、幸福,在老师的希望中,他们怎能不信心百倍,加倍努力,越来越优秀;差生在老师的眼中看到的是冷漠、失望,感受到的是老师的漠不关心。他们经常受到的是班主任和老师的批评,得到的是消极的信息和暗示,他们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原有的信心也会一点点丧失殆尽,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成绩下降也就可想而知了。老师对学生态度不好,学生对老师肯定也会敬而远之,甚至与老师产生敌对情绪,用违反纪律来对抗老师。

我们能够给优秀生获得优秀的期待,为什么不能用我们博大的胸怀去一视同仁地对待后进学生呢?其实后进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貌似坚强的他们其实有一颗更加脆弱的心灵。他们很多时间都是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冷遇,如果老师能真的给他们一些理解、宽容、表扬和鼓励,把期待的信息传递给他们,他们会比那些优秀生更容易受感动,他们经常受伤的心灵就会很快康复,迸发出的能量也许是我们所不能估计的。其实,后进生的差只是暂时的,不是有很多伟大人物在读书时也是后进生吗?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顿,思维不合逻辑。”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小学毕业时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念初一时,因为数学不及格不得不补考。很多例子都告诉我们人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尤其是初中学生,他们还小,可塑性很强。所以我们班主任老师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用我们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用我们热情的语言去赞美每一个学生。英国教育家车尼斯说:“只要教师对学生抱有希望,仅此一点,就可以使学生的智商提高二十五分。”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可见,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应该一样关怀,一样的爱护,应该永远怀有积极良好的期待和信任,这是教师正确对待学生的一个重要心理原则。我们要倡导灵活运用这一原则,以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4、期望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举例 案例1:差班的转变

某校初二(1)班刚成立时,缺少领头羊,后进生面过大。一般说来,后进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缺乏自信,甚至自暴自弃,而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进而影响整个良好班风和学风的形成,差生的转化工作就成为初二(1)班班主任首要而艰巨任务。班主任认为差生的转化首先应培养他们的自信,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差生的思想和行为。信心与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种可以用心理暗示诱导和修炼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心理暗示会对一个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意想不到的结果,对于心理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尤其如此。因而这位班主任采用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从培养差生的自信开始,一个学期下来,成效显著。

第一、针对后进生面大的情况,首先培养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鼓励学生积极地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帮学生出谋划策。例如,争取开全校性的主题班会,充分展示学生的风采;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艺术节各项活动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学生自编自导的舞蹈获一等奖,硬笔书法获一等奖,诗朗诵获二等奖,歌咏获二等奖,卡拉OK比赛获三等奖,这些成绩学生欢呼,学生自豪。就是这样在一次又一次的“你们行,一定行!”的鼓励声中,学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又在一次又一次的“你们太棒了!初二(1)班太棒了!”的肯定声中培养了学生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再次,班主任h利用学校开展的班级量化评分管理,规范学生的行为,向文明班级看齐,争当文明班级,每个月的量化评比总分年级第一,坚定了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学生树立:我为是初二(1)班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对班级及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第二、寻找后进生的闪光点,积极引导,树立自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并容易因优点而自豪,因缺点而自卑,后进生常会因自己学习较差,缺点较多,而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甚至厌学,所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这位班主任注意观察后进生的言行举止,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寻找机会让他们的闪光点不时的得以发光,诱发他们内心的自豪感,从而树立自信。例如,A同学因为成绩差,认为自己没有希望,上课不认真听讲,看课外书,玩游戏,课后常不按时完成作业,有时还抄作业,班级活动不爱参加,在一次语文的背诵检查中不合格,班主任把他留下,督促他完成任务,在督促过程中,班主任发现他记忆力较强,一篇文章很快就背下了。班主任对他说:“你记忆能力很强,你已经具备了取得好成绩的先天条件,只要你上课能认真听讲,下课能多下苦功,你一定会有大进步的。”此时班主任发现学生眼睛亮了一下。此后在上课时,这位班主任常提问他,当他答对时,都及时给予表扬。这样,这个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学习成绩进步了,进入了年级前70名,还能积极参加班级活动。

第三、平等对待后进生,多加关心和鼓励,拉近心理距离。例如,这位班主任带生病的学生去看病;课余给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个有关细小的学习方法的指点,在学生情绪低沉的时候,耐心地倾听;在他们取得成绩时,与他们同乐等等,暗示学生:你也是我很关心的学生,你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和退步,老师都很关心,你的病痛老师也疼在心里,你的烦恼老师愿意帮你,学生从心底里感受到了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自然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激发了学生向上的热情。

再如B同学,自卑感较强,总认为自己就是不如人,于是这位班主任经常与她聊聊天,拉拉家常,关心她的健康,关注她点滴的进步,调整了她的心态,激发了她的学习热情,产生了知难而进的上进心,经过一学期的引导和调整,期末成绩进到了年级56名。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和引导,初二(1)班已面貌一新,期末考试中,班级学生成绩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艺术节活动中表现突出。在文明班级评比中,总分月月第一。由于成绩突出,初二(1)班被评为市“文明班级”。

5、注意事项

运用积极心理暗示过程中,要讲究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积极的暗示。心理暗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应是“润物细无声”,一旦让教育对象感觉到老师在暗示,就失去了暗示的效果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暗示越发要注意艺术性,留有痕迹的暗示,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所以,时机、语气、神态、动作都要给对方不经意的感觉,在进行积极心理暗示的时候应选择一些符合接受者能够接受的方式。比如:鼓励的眼神,不经意的一些小动作,和善、肯定、欣赏的语气,也可以通过做心理试验等。

(三)巧用“破窗理论”

1、什么是“破窗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试验: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分别停放在两个不同的街区。其中一辆原封不动地停放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则摘掉车牌、打开顶棚,停放在相对杂乱的街区。结果,停放在中产街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还完好无损;而打开顶棚的那一辆,不到一天就被偷走了。于是,詹巴斗又把完好无损的那辆汽车敲碎一块玻璃,结果刚过了几小时,这辆汽车就不见了。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美国一研究犯罪心理学家提出了“破窗理论”。他们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完好的东西,便没有人去破坏;而破坏了的东西,就会遭受更大的破坏。没有“窟窿”的时候,没有人去钻“窟窿”;而一旦有了一个“小窟窿”,就会有一群人一起去把它变成“大窟窿”。这种奇怪的“破窗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

干干净净的墙上,突然有人贴了一张广告。结果不出几天,这面墙上就会出现大大小小许多的广告。

住宅区的草地上本来并没有路,后来有人从上边抄近走,于是时间不长,这片草地就有了一条不少人都走的路。

可见,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破窗”的出现,助长了人们的四种心理:

第一种是“颓丧心理”。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而降低。

第二种是“弃旧心理”。既然已破废,既然没人管,那就随它去吧。第三种是“从众心理”。律是大家的律,法是大家的法。别人能够走,我就可以走;别人能够拿,我就可以拿。

第四种是“投机心理”。“投机”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机可乘或者投机者占到“便宜”的时候。

任何一项大的破坏和犯罪,都是从“小奸小恶”开始。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任何一扇“破窗”的出现,都会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这种无序感会成为引发违规或犯罪的一种因素。

当然,“破窗理论”也不是没有破解的方法。威尔逊和凯林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就指出了它的必要前提,那就是“没有及时修复”。也就是说,只有在“破窗”没有得到及时修复的时候,“破窗理论”才会应验。如果对于这样的“破窗”啥时出,啥时修,出一扇,修一扇,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我们岂不就可以“高枕无忧”?!

2、“破窗理论”应用举例 案例:小张的转变

我班学生小张,初一上学期时,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要么情绪低落;下课胡乱打闹,同学间经常闹矛盾,同学们都嫌弃他;不做作业,各门功课单元测试不及格……每天不是科任老师就是学生向我告状。是学校有名的“捣蛋鬼”,真让我头痛。于是,我找他谈话,希望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自我调节,自我改进,做一名合格的初中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他只在口头上答应,行动上却毫无改进。初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竟然各科不及格。看到他不思进取,我的心都快凉了。然而,班主任的责任感促使必须正视现实,切实担负起教育好小张的责任。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去家访,(寻找破窗的根由!)详细了解情况后再找对策。接待我的是其伯父,通过其伯父的介绍,我大吃一惊:原来,他的父亲前两年因故自杀已离开人世,他的母亲紧接着又疯了,不理家事。现家中只有七十多岁的奶奶。

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于是,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

我首先设法接近他,清除隔阂,拉近关系。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喜欢打羽毛球。打羽毛球不正是我自己擅长的吗?到了课外活动时间,我约他打羽毛球,给他讲打羽毛球的技巧,谈论目前我国羽毛球在国际上的地位,谈论“苏迪曼杯”,谈论张军等羽毛球健将。并提示他多参加有益的文体活动,这样对身体有好处。通过几次的接触,我与他慢慢交上了朋友。

后来,我便加强攻势:一边与他打羽毛球一边与他交流讨论生活,进而讨论学习。不动声色地教他遵守纪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努力学习,做一名好学生。在路上遇到他,我会有意识地向他问好;只要他的学习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生病时我就给他买药、煎药。使他处处感到老师在关心他,信赖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通过半学期的努力,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作业也能按时上交,各科成绩都能达到及格。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改善了,各科任老师都夸奖他。趁着良好势头我不断加强巩固,初一第二学期,我安排班长和学习委员与他经常交流讨论学习生活。

通过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几个月的共同激励、启发及同学们的共同帮助,奇迹出现了:小张同学不仅自己遵守纪律,还管起那些不遵守纪律的同学。于是,我试着让他当值日班长。果然,在他值日那天全班纪律特别好。在良好的纪律保证下,他的学习成绩迅速提高,期考试成绩平均达70分。

到了初二,我仍然当他的班主任,开学之初他主动找到我表示这学期将更加努力学习和工作,我很高兴。干脆让他当纪律委员。在他的努力下,这学期我班获得了学校“文明班级”荣誉称号。老师同学都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

看着他上课聚精会神的神态,看着他课外活动时间仍然与学习委员一起钻研难题的影子,看着他准确工整的作业,看着班上手抄报里有他的笔墨,看着他劳动课大汗淋漓的样子,我感到异常欣慰。

从以上案例可看出,只要我们科学的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耐心细致地去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就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破窗理论”对班级管理的启示

(1)要尽力营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包括班级具有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有激发活力的竞争机制、有坚强的班级领导核心。作为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千方百计打造班级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环境。

如何营造呢?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在班级中中占优势并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就是舆论,它以议论等形式肯定或否定班级中个别成员的言行乃至集体的动向。对于班级舆论,班主任必须加以引导。错误的舆论对于班风建设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初中学生毕竟思想还不成熟,容易附和盲从,组织学生讨论《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在此基础上,订出切实可行的、为绝大部分所能遵守的《班级公约》,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其次,要树立榜样。适时地树立学习的榜样,对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榜样一经树立便成了大家学习、竞争和赶超的对象。在榜样的带动下,大家竞争意识觉醒,学习兴趣剧增,钻研深入,效率提高,这就是榜样作用的体现。

第三、要鼓励竞争。没有竞争机制,集体便没有活力,个人便没有危机感,更没有创造的火花闪耀。要打破这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的竞争局面,就必须鼓励竞争,用竞争激发学生高昂的斗志,发掘学生巨大的潜能。班主任鼓励竞争的办法,可以让学生结为竞争伙伴,这个竞争伙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不断更替,当他们达到自己的目标后,又要重新选择一个有实力的竞争伙伴,所以他们在超越他人的基础上,不断地超越自我,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态势。

第四、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每个学生都具有高远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如何激励学生提高理想层次呢?可以收集那些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的事迹报道、传记等,适时介绍给学生,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成就欲。另外还可以结合学科教育介绍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学科研究的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立志献身科学事业的热情。抓住契机,利用时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也是提升理想境界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是变“苦学”为“乐学”。变“苦学”为“乐学”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学科本身的价值以及学习它对于自身今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确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是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度”,即教学的深度、练习和考试的难度,作业量的适度,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其次,要注重情感激励,少批评多表扬,使学生走出苦学而进入乐学的境界。

三是变“学会”为“会学”。为此,一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研究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可用身边同学的成功经验,用“未来社会的文盲是没有掌握获取知识方法的人”来启迪学生认识研究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意义。二是要经常进行学法指导。学习有规律可循,但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决定了某种学法优劣的不确定性。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既要有整体上的指导,又要注意个别指导。三要创造条件进行学法交流。要让学生在交流中吸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法,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最好的方法是适合自身特点的学法”,避免生搬硬套,只要学生具备了“会学”的强烈愿望,加上老师有力的指导和广泛的学法交流,“会学”的境界就不难达到。(2)要防微杜渐,严格要求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严格要求当从点滴做起,如督促学生课堂积极思考,记好必要的笔记;作业要求一丝不苟,规范整洁,有错必改等等。只有老师一以贯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养成。

总之,在学生们心灵中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使每一个孩子健康、全面地发展,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矢志不喻的追求。

第二篇: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让积极心理学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绽放光彩

朱文娟

小学生正处于儿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格、品质 等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良好的伙伴关系、师生关 系都是促进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良好的伙伴关系、师生关 系的建立必然离不开优良的班级管理。在小学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积极关注,增强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总会盯住班里那些纪律较差、品德较坏、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又期 望学生本身的缺点在短时间内有所改观。如果学生的表现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教师往往会对他们进行批评、指责甚至呵斥和挖苦,以期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警醒、反思,实现自觉提升。殊不知,这样的教育会让学生长时间体验挫败、委屈、悲伤等消极情绪。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不但不会领悟教师的好意,反而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想 法和行为表现,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积极心理学倡导对人进行积极关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积极关注是指对求助者的言语和行为的积极面予以关注。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积极关注是从尊重和认同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出发,用发展 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管理时关注其身上的闪光点及内在的潜力,给予正性的引导和评价,扬其长而避其短。通过积极关注实现学生自我的积极、正确解读。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一个学生就在班主任讲常规要求的时候从 后面发来一架纸飞机。面对这样的挑战,班主任没有 立即处理他“调皮捣 蛋”的小动作,而是拾起小飞机仔细端详,在发现这个孩子的纸飞机非常漂亮后,班主任便请这个孩子教他做纸飞机。在跟着这个 孩子学折纸的过程中,班主任的认同、欣赏、赞叹让孩子体验到自信、成功,这些积极的心理体验引发学生对自己思 想、行为的反思,促使孩子自觉改正了课堂上不遵守纪律的毛病,学习成绩也逐渐好起来。

当一个学生的某种潜能被激发,就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带动其他潜能的发展。积极关注有利于激发学生身上的积极能量,从而 实现学生对自我的积极认知,达到自我的有效提升。

二、积极暗示,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优良心理品质对于塑造健全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 正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很大的发展可能 性,他们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 可塑性。他们对暗示是非常敏感的,很容易产生“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现象。

小琪是一个接受知识较慢的孩子,学习中遇到困难总是等待他 人的帮助。偶然一次她兴奋地告诉班主任她能够背下一篇最近学过的长课文,班主任虽是数学教师,但仍旧带着同样兴奋的表情问:“是吗?背给我听听?”小琪流利地背下课文后,班主任竖起大拇指赞叹地说:“你真棒!”小琪的学习热情就在这次偶然中得到激发,而班主 任则一有机会就称赞她。在“你真棒”的暗示下,小琪的学习有了起 色,遇到困难时也不再畏缩,还热情地帮助其他同学,大家都发现小琪越来越开朗。

在生命成长过程中,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着重要人物陪伴。小 学阶段的儿童受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对教师的评价 更依赖。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能够善于凭借社会角色赋予的权威,在言语、神态、行动中流露、表达、传递对学生的赞赏、鼓励、关爱,这种来自权威人物的积极暗示就会唤起学生对自身积极力量的关注,让学生奋发图强,实现自我超越。

三、积极文化,营造积极的班级心理环境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体验和积极品质都与环境、社会背景 分不开,并且要在环境中不断强化和体现。每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班级,班级就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和重要社会背 景。因此,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让每个学生在这个积极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积极的班级文化建设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精心布置教室,构建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设立展示成果、放飞梦想的展示台,让学生的各方面才能有可展现的舞台;成立班级图书角,让经典陪伴孩子成长,让书香浸润学生生命。良好的物质层面班级文化建设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感受到放松、自在。

班主任应与学生共同确立班级规章制度、选择班歌等,在日常小事管理中建立起良好的班风、学风,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与凝 聚 力。一些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喜欢把破坏班级纪律的学生名字写到黑板 上,而另外一些则让班干部把认真学习的学生名字记到黑板上。虽然 都是记名字,但这两种方法往往会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效果。在心理 学中有一种非常有趣的心理现象叫从众心理。我们每个人都会受群体的影响而放任或约束我们的行动。把班级中表现不好的学生的名字 写在黑板上,一开始会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随着黑板上名字的增 多,从众心理一定会让违反纪律的学生增多。

积极的班级文化环境,有利于形成班级正能量,激发学生潜 在的 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促进班 级的和谐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实现在尊重学生成长 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幸福,真正意义上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第三篇: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初中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只有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班级环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在管理理中要做到:积极开设活动,促进学生成功,构建学生心理安全;积极关注,善于发现并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积极交流、沟通,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积极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级管理;初中

十一二岁到十三四岁这一时段属于人生的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孩子不仅身体迅速成长变化,而且心理剧烈动荡。有人说,此时的孩子处于“危险期”,是孩子的“十字路口”,机遇和挑战并存,心理问题最易发生。因而这一时期加强心理教育十分必要,十分迫切。心理健康教育对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好比“及时雨”,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将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对初中时期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搞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马丁.赛里格曼说过:“积极的力量让幸福可以永恒。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催化心理学从只关注于修复生命中的问题到同时致力于建立生命中的美好品质。”这表明,当一个人的天分和意愿都很充足时,失败也有可能发生,这也许因为这个人是一个悲观的人。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处于乐观之中,因为乐观者可以更好的面对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班主任如果能将积极心理学运用于班级管理中,相信在班级的管理中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什么是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的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主张心理学要以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有问题的人、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的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

积极心理学挑战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革命性”观点。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下的教育注重优势的培养,关注积极情绪的体验,促进积极人格的发展,提倡积极教育条件的建构。这无疑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现实的依据。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班级环境,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一、积极开设活动,促进学生成功,构建学生心理安全

如果没有升学压力,也许每个孩子能真正过得健康快乐。但是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不大。那怎样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和心理负担中解脱出来。在教育教学中,我利用活动作为载体。因为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与体验,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1、进行戏剧表演,诗歌朗诵和主题班会活动。根据特点,学生在学习戏剧版块时,让学生自编自演。在学习诗歌单元时,我班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既让学生记住了诗歌,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我班还主办了一场“点燃我的梦 铸就中国梦”为主题的观摩班会活动,同学们经过认真准备,获得的市的二等奖。

2、利用好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安全。我校每年有几场大型活动,如“五四”表演活动,篮球比赛等。感触最深的是篮球运动会,我班的凝聚力超强。场上的运动员奋力拼搏,场下的啦啦队喊声震天,搞后勤的有的递水,有的捶腿,有的摄像。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一下子增强,初二

(二)班成为了每个同学的骄傲。同时,我因势利导,表扬那些体育优秀但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鼓励他们保持和发展体育方面优势,减轻了文化课成绩差带给他们的心理落差。他们对学习的自信心也明显增强。活动让学生洋溢在快乐的海洋里,他们是幸福的。

3、组织参加访问与社会调查,让学生在了解他人,了解社会的同时,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服务中锻炼与提高自己的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各种比赛活动,使学生在比赛活动中与困难、挫折做斗争来磨练自己的品质;组织夏令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形成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等。

社会实践活动需要精心组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实施。活动中既要加强领导,又要注意安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了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找到了成功的感觉,促进了学生对成功的认识,心里越来越健康与安全。小刘是在七年级下从乡下转到我班的孩子。刚来这里,他对一切都很陌生,对自己充满了不自信,他感到孤单,自卑,迷惘,学习上找不到自信,然而在篮球比赛场上,他却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以及超强的技术,成了班上的“灌篮高手”,女同学心中的“男神”,在班上人气直线上升。他在篮球场上找到成功,找到了自信,这让他很快融入班级,逐渐经参与活动的干劲转移到学习上,学习有了明显的进步。现在,他过得很充实,很开心。篮球活动,既锻炼了他们的身体,也提高了他们的素养。

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成才计划,增进学生的心理安全。像我班的小杨,学习很困难,对学习丧失兴趣,上课的时候经常走神,听不进。经过私下了解,我知道他在舞蹈,歌唱方面很有兴趣,于是在班级活动中,我们就请他担任文娱委员,在班级活动中经常请她展示自己的舞姿和歌喉。并代表我班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并为班级带来荣誉,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从此,课堂上的她便很少走神,人也越来越有自信了。

这些活动,让全班同学投入到班级建设之中,为班级建设出自己的一份力。同学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我班获得了“市优秀班集体”的称号。生活在这样的班集体,学生的感受是幸福和快乐的。

二、积极关注,善于发现并开发学生的潜能,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学生是艺术品,老师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而他们能否成为精品,需要教师的巧手去打磨。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很容易把眼光盯在纪律较差、品德较差、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有时在语言和动作上对孩子有不妥的方式会让孩子长时间体验挫败、委屈、悲伤的消极情绪。这样的教育,往往会把师生的关系越推越远,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积极心理学倡导对人进行积极关注,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从尊重和认同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出发,用发展的眼观看待每个学生。管理时关注其身上的的闪光点及内在的潜力,给予正性的引导和评价,扬其长避其短。通过积极关注实现学生自我的积极、正确解读。

我班上有一个学生,从小动作协调性就差,走路姿势就是一拐一拐的。他的很多时光是在伙伴们的嘲笑中度过的,自卑始终困扰着他,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在班里停滞不前。我也曾叫他的母亲家长会后单独留下:“孩子的心理问题太严重了!”对此,他的母亲也倍感无奈,我看在眼里,暗想对策,等待捕捉教育时机。一天,学校举办运动会,班里的同学都积极报名参加各项比赛,惟有他坐在一边默默无语。“小敏,老师替你报了名参加长跑比赛!”我在他写作业时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对他说。他惊呆了,神情呆滞地想了一会,然后放下手中的作业本低下头默默地抹眼泪,我顺手摸了摸他的头说:“试一试,就试一试,好吗?”“可我没有跑鞋!”他为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没关系,我去给你借!”第二天早上,我在校园一角看见他,捧着跑鞋对他说:“穿上,去吧,不管结果怎么样,老师都会为你骄傲的!”孩子在我的陪伴下第一次走上了人生赛场。奇迹出现了,孩子在全校得了第三名!同学们跑过来,簇拥着他,给他鼓掌,他却站在领奖台上放声大哭起来。哭着哭着,他又笑了,孩子渐渐地长大,他不再自卑,他的成绩也一天天进步。

面对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敢于迈出勇敢的一步的挑战,班主任的引导、期待、认同、欣赏、赞叹让孩子体验到自信、成功。这些积极的心理体验引发对自己的认同,从而变得越来越自信。

当一个孩子的某种潜能被激发,就有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带动他潜能的发展。积极关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的能量,从而实现学生对自我的积极认知,达到自我的有效提升。

三、积极交流、沟通,促进师生和谐关系

熟悉初中教学的教育者同时也明白八年级下期更是一个多事之春,问题学生往往在这个时候更加好勇斗狠,他们身体成长了、并有一定自己的思想,遇事容易冲动,在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下渐渐形成了一些小团伙,一旦出了事情就需要时间来处理,耽误了学习时间,他们就更加堂而皇之地把学习搁置一边,行为习惯上受了一定约束让他们有所忌惮,他们就在课堂的学习上捣蛋作乱,发泄其不满的情绪,对抗学校、对抗老师。因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父母也很难与孩子沟通交流,在家里问题学生跟父母也呈现一种剑拔弩张的状态,所以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我认为只要还没有触犯道德底线,我们就不要太尖锐地去对待,应尽量以一种平和的眼光去看待他处理他。真诚地帮助他们,关心他们,体贴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对待问题,处理问题,而且顾及他们的合理要求,问题学生应该是会被老师的关爱唤醒良知的。爱是教育的灵魂,用好了它,对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作用很大。所以,面对这些学生,我们不妨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与之沟通。

一是面谈。通过亲自与学生交谈,获得学生信息,可以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个性,跟学生的谈话方式有多种,根据需要可找学生个别谈心,也可找班干或小组漫谈,还可对全班进行专题谈话,作为班主任,每学期对每位学生至少一到两次谈话。通过谈话帮助学生澄清问题,解除障碍,使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学习和生活。在与学生谈话时,一要相信学生说的话,并善于引导学生发言,学生才会向你吐真言;二要运用教育机智,懂得心理,击中要害,才能使学生口服心服。在谈话过程中,要有记录,建立档案。档案中除建立学生基本情况外,还要详细记录学生所吐露的心理困惑,并摘要记录咨询过程和教育效果。

其二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一把钥匙。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面谈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生而言)。笔者在开学伊始就让每个学生制作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搬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地,学生敢说悄悄话,知心话了,性格也变得开朗了,每次与他们的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我们班有个别学生在科任教师的课堂上故意捣蛋破坏课堂纪律,科任教师反映到我这里,我并没有疾风暴雨地处理他们,我先利用在班会课表扬了近段时间班级在各方面做得好的地方,并让班委宣布进步的地方,颁发班级奖状,告诉他们我们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和谐温馨的氛围中的,希望同学们能互相监督、互相帮助,争取更大的进步,向着梦想的彼岸飞翔。然后我开始分别找几个违纪的同学谈话,首先我和他们推心置腹地交流,问明违纪背后的动机,并且不管是什么可笑可恨的原因导致了违纪,我都没有呵斥他们。而是耐心地开导他们,尽量消除他们对老师的误解。我会告诉孩子们老师心里的想法,老师对他们的期盼和爱,老师如果有时如果态度不好伤害了他们我会给他们劝慰并且表示抱歉。最后我一律还会感谢他们没有惹出更大的麻烦,希望他们能完善自我,向更好的人格,更好的学识迈进。通过这种以情感人积极交流沟通,孩子们冷静下来,开始检讨自己的行为,开始认真反思。第二天的课堂明显表现好了。

四、积极评价,增强学生自信。

班主任适时适度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了解学生,评价要有启迪性。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象孙悟空一样钻进学生的肚子里,把握学生心理、情感,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方可在评价中有的放矢,获取理想效果。(2)关爱学生,评价要有鼓励性。针对学生胆怯、焦虑等心理状况,班主任要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其不同心理,选择其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提问,扬长避短,为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空间,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挖掘潜能战胜自我。(3)尊重学生,评价要有赞赏性。尊重学生就要做到尊重他们的人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作为有血有肉有思维的学生,他们既有学习知识的渴望,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尊重等精神要求。因此,尊重学生就要学会赞赏学生,教师对学生有个性特点,要敢于放下架子,给予高度的赞扬,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心理需要,使其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存在,让学生在班主任赞赏性的评价中增强自信,克服怯弱自卑心理。班主任要积极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这将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自我教育目标的实现,是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身心轻松、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总之,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实现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性,让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幸福,真正意义上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红《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2】 侯永炎 雷兰兰《利用活动构建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安全》(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年16期)

【3】程永珍《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发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年20期)

第四篇: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刘 琨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其影响范围波及整个心理学界,冲击着当代心理学体系,形成了心理学中的第三思潮(又称第三势力)。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完整的人是“躯体、心智、感情、精神和心理力量的统一体”,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情知结合、整体作用的过程。人不仅是思维的存在,同时也是情感的存在。人所投入的不仅仅是智力,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人在活动中进行思考、赋予感情、做出判断。人本主义心理学十分重视个体的经验,认为经验是人类认识与变化发展的基础,学习活动一旦与人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将是卓有成效的。由此看来,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同学生自身的经验发生联系,由学生去体验时,才能产生。教学不是单纯地组织学科内容,还要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选择对学生来说有意义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到学习材料与个人生活、人生目的的相关性,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体验中自我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发展。

二、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观点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心理学依据。语言是人自己的财富,人掌握、运用语言是为了传达他的体验、决断和情感。语言用来传达信息,语言的本质却并不完全就等于传达信息。“语言不仅只是工具,不只是人所拥有的许多工具之一种,恰恰相反,正是语言才提供了人处于存在的敞开之中的最大可能性”。我国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之一是较多偏重对学生逻辑认知层面的开发,偏重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学生的情感品质不能很好地形成,人格发展就会出现裂痕。具体表现有:第一,学生感受力下降。学生获得了对其所获取信息进行描述、推理与编码的能力,而同时也许渐渐失去了对人对事的感受能力。第二,认识兴趣的泯灭和扭曲。认识兴趣不仅是认知学习的动力,更是人的情感特征。可是在沉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下,学生缺少对事物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对此,人本主义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所持的理念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而成长的,单纯地着眼于认知活动与智力发展,人格是不能获得健全的成长的。语文的学习需要认知与思考,还需要赋予感情、做出判断。学生学习过程中丧失了学习的热情与喜悦,丧失了学习内容与自己情绪体验的关联,单纯地停留在语言符号、概念、逻辑上,学习就不能有效地展开。语文的三大主体内容识字、阅读和写作中,识字是为了阅读,而阅读只有肉化到人的情感个性之中,融人人的生命之中,才能进入深层的心理结构,才能变为人的素质。一个有优良素质的人,在鲜活的社会现实中内心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后,将情感抒发出来,才能变成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既要进行各种认知活动,又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情感活动,既把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又把它作为一种情感体验过程。认知与非认知的和谐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生命的成长,忽视任何一方,人格将不能健全,语文教学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将无法发挥。

三、体验——人本主义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式 1.字词学习——入境 由于小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体验,光读抽象的文字不一定能有很深的体会。因此,根据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借助各种形象化的手段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置身文本中,激发、引出和培育相应的情感体验就必不可少。主要手段有提供条件让学生动手操作、教师示范操作,提供形象直观的画面、图表、视频、音乐等。将文本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帮助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感悟。典型案例:教学“秋天来了” 我在教学“秋天来了”时,学生背诵课文,受平时习惯的影响,把“一片片树叶从树上落下来”读成“一片片树叶从树上掉下来”。对—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词语有难度。我并没有急于讲解,而是让他们到外面拾一片树叶回来,一只手拿树叶,一只手拿橡皮,同时放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说:“树叶轻,下落慢;橡皮重,下落快。”下落速度慢的,我们用“落”,下落速度快的,我们用“掉”,不用管物体的轻重。比如飞机降落,我们能说一架飞机重量轻吗?学生明白后,我又出了一组填空练习:太阳()山、书从桌上()下来。这样,学生再背诵课文就没有一个字读错了。动手操作,胜过教师千遍讲解。2.阅读学习——移情 文学作品是对生活的升华,透过它,总能触碰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或激动快乐或惆怅伤感或迷茫失落。对这些情感的记忆或反省,将有助于学生实现人格的成熟。小学生情绪情感方面的特点是情感丰富、稳定性不强、易受感染。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移情既符合其学习特点又是语文教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之路。典型案例:教学反思“浅水洼里的小鱼” “浅水洼里的小鱼”描写了一个小男孩以他的善良、执着,将被冲上海滩滞留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条一条不断扔回大海的故事。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树立保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意识。文章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小鱼的怜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因此,通过反复阅读,课堂效果良好。可是就在学完课文的不久,我却看到了另一幕。秋游时,班里的孩子围在一个水池边,手上是刚从水里捞出来的蝌蚪和小鱼。他们有的将蝌蚪装在矿泉水瓶子里准备带回家,有的将垂死的小鱼直接扔在水池旁„„ 课堂学习显然没有对实际行动起到指导作用,知与行分离。这时我开始思考,人的“善”到底从哪来?记得,一次听全国优秀班主任唐老师的演讲时,他说道:“我们的老师有责任让孩子成长在一个道德情操高的班级集体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也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从说教中来,一定要让孩子们亲身感悟,应该在“一种切身性的真实可感的伦理境遇中去把握伦理的脉络,体会伦理与生命的深深纠缠,由此而发生与个体当下生命处境的真实关联„„个体生命自然地切入伦理叙事的芊芊脉络之中。”这种伦理与生命深深纠缠的真实生命处境,才是孕育儿童“善”的母体。于是,我重新设计了一个情境课堂。将教室布置成一个水池,让孩子们扮演小鱼。随着老师的情境描述“小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小鱼还会干什么呢?有的浮出水面吐个泡泡,有的跟朋友碰碰屁股,有的摇头晃脑跳街舞„„”接下来“太阳越来越大,水越来越少,只能往几个深水洼里面游”,渐渐地展开整个故事„„孩子们将自己想象成小鱼,积极性非常高。水中游泳时悠闲自得,积极表达,水变少后面临挑战主动思考,快被“蒸干”时紧张恐惧,到最后“鱼儿们”拥挤成一团大喊救命。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悠闲,才有最后的恐慌,正是因为有了恐慌,才让学生们体验到“小男孩”是如此的重要。正如体验教学的倡导者辛继湘老师所说,如果教学只是让学生认真听讲、快速记住现成的结论,而不经过学生趣味盎然的尝试,不经过理智的挑战和思维的碰撞,不经过多次质疑、自主选择、独立判断,不经历痛苦、茫然、失望、喜悦、满足等种种情感变化,没有对大干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那么,很难说学生真正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更无从谈起,教学也就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更深层、更丰富的意义。3.作文写作——抒情 随着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到了高年级,学生作文基本能做到用词得当、语言流畅、层次清晰、结构完整、构思精巧,但却缺少更重要的东西:真实丰沛的情感、生动鲜活的灵气、细腻独特的生命体验以及与众不同、卓尔不凡的个性。最具人文性的作文,恰恰最缺少人文性,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重视了作文技能技巧的训练,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陶冶。而作文中所蕴含的情感、灵气、个性又来自于哪里呢? 教师手记: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学生从体验式作文教学课堂中习得观察与体验的方法,并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和技能,这也是体验式作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当最开始一个作文写不到150字的孩子,在看过秋天的视频和在公园的绿道上一边走一边亲身观察感受秋天景物变化之后,洋洋洒洒写出300多字,其中一句:“秋天的天是蓝蓝的,比妈妈带我看的大海还要蓝。远处飘着几朵云,一起风,白云就跟着风走„„”一个二年级的小同学,学完并用心地表演二年级下册“丑小鸭”的童话故事课本剧之后,在作文本上写出一句感受:“我觉得,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因为别人长得丑,而去讥笑别人,我会主动与他交朋友,和他一起玩。”我惊喜的发觉体验式作文教学已结青果,增添了再接再厉信心和勇气。总之,体验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体验教学对“体验”的重视,实质上是对教学中人的重视,关注体验就是更深切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独特性,关注人精神的成长与人格的健全。对人的关注,是体验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第五篇: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课堂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是师生相互联系的有序活动,是师生之间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过程。好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师生之间人际认知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可实现教师对学生情绪的控制和注意水平的调控。

关键词:心理学;课堂教学;第一印象;角色意识;交往心态;情绪控制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情感、知识和能力水平在学生面前展示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际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按照自己的动机、价值观念去感知对方,同时也根据对方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来修正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驾驭好一堂课,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不只是在课堂上教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和动因,协调师生关系,形成默契;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挖掘课堂教学中蕴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以人为本”。一堂好的课堂教学,其实就是通过人际认知和情感体验实现教师对学生情绪的控制和注意水平调控的过程,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一、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所谓第一印象,就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对方的仪表、言谈、举止等表面层次的认知而形成的人际印象。心理学认为,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会影响人们继续交往的意愿。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特定的人际交往环境,在这个交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下什么样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和情感体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对某一门课的学习兴趣,与教授这门课的教师的形象、气质及其对学生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学生喜欢哪门课,往往是从喜欢教师开始。因此,给学生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行为美,即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对学生要有积极、热情而富有责任心的情感,让每一个学生在同教师的交流中感受到教师的热情、真诚和爱,这样才会使学生感到舒适和满足。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既和蔼可亲,又严肃认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信任感。有了这种信任感,才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形成情感融洽的师生关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威信应建立在自身人格魅力的基础之上,只有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其实这种人格魅力是源于教师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并能针对其个性特点加以引导。在与学生的第一次接触中,应给学生留下这样一个印象:教师是真诚的,而且也是可以信赖的,我们的合作会很愉快。

其次,要形象美,即注意身体语言。教态是身体语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第一印象最直接的表象。教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形体姿态和风度。为人师表,优雅的举止常常令人羡慕、赞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教态会对学生的听课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举止从容、得体,就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教师用典型直观的手势辅助教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另外,眼神作为一种特殊的体态语言,能折射出语言难以表达的含义,教师善于运用眼神,也会在课堂教学组织中发挥微妙的作用:用温和亲切的眼神关照全体学生,用热情鼓励的眼神给胆怯者以勇气和力量,用微笑钦佩的目光给成功者以赞许和激励,用朦胧疑惑的目光暗示发言有偏颇的学生及时补充纠偏。教师对那些开小差或违纪的学生则应用严厉而坦诚的眼神及时提醒,眼神运用得当,将取得语言未能达到的效果,让学生感到教师即是亲切的,又是严肃的,既是真诚的,又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可见,用好身体语言,不仅可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美好的第一印象,而且也可使课堂教学显得既直观形象,又活泼生动。

再次,要语言美,即展现语言魅力。语言的魅力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它既是交流的工具,又是展示个人魅力、给人留下美好第一印象的手段。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魅力在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交流思想、传授知识最有力的工具,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是一种在规范性、科学性、感染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情感和生动形象的审美化语言。优秀的教师十分明了语言作为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的重要而注意锤炼自身的教学语言,通过含蓄幽默、声情并茂的讲解,启发带领学生进入教学的艺术境界,也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教师的钦佩之情。

二、增强角色意识,调整交往心态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是通过每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一定的社会角色来实现的。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角色不是固定的,是随交往对象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要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就必须随交往对象的改变和所处环境的变化及时地调整自己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也就是要及时地撤出与双方关系不相称的角色,而进入与双方关系相协调的角色。不然,就会形成人际障碍。师生关系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良好、协调、一致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进行教育活动、完成教育任务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不是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是教师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课堂教学是特定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的过程,教师这个角色在学生的期望中应该是学识渊博、条理分明、表达清楚、深入浅出、谈吐文雅、举止得体大方的学者,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没有达到学生的期望,便会使学生产生“他(她)不像个教师”的感觉。学生的这种感觉会在师生之间的进一步沟通、交往中形成障碍。因此,教师应增强自己的角色意识。

此外,根据心理学理论,在人际交往中,个人的心态也是直接影响交往是否成功的重要原因。人际交往心态即人们在交往中的不同心理状态,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关,也受交往情境的影响。

一个人的个性中某种心态占优势,便会在交往中经常表现出来,交往时的具体情境也会对交往产生心理影响。课堂教学是一个特殊的人际交往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交往双方的角色虽然是固定的,但角色所表现出的交往心态却各不相同。学生的交往心态表现在对教师是否认同,是否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情绪是否高涨等。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能求全责备,而是需要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加以积极引导。因为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运用语言、表情实现的面对面的直接交往,情感的因素发挥很大的作用,而教师的心态是情感的表现方式,会对学生的态度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人际交往中,通常表现出三种比较典型的心态,即家长型心态、成人型心态和儿童型心态。顾名思义,家长型心态的特征是权威感、优越感和关切心,通常表现为统治的、命令的、训斥的权威特征。在一定的情境下也会表现为关怀和怜悯行为。成人型心态是以思考和理智为特征,在交往中,接人待物,符合情境,尊重对方,讲起话来不强加于人,给对方留有余地。儿童型心态以情绪和服从为特征,其交往行为表现出感情用事、容易冲动,遇事缺乏主见、顺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学生的心理是不稳定的,同时也是很脆弱的。在与学生交往中,教师应视学生具体的个性心理特征,把握好交往时的心态,不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以成人型心态面对全体学生,多一些尊重和宽容,多一分理解和关爱。面对不同的学生,有时候你是慈母,有时候你是严师,而有时候你又是朋友,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改变了,而是在面对不同交往对象时调整交往的心态罢了,因为很多人际冲突是由于交往双方的心态不平衡而造成的。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身心态的调整,引导学生改变态度,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愉快而融洽的人际氛围和课堂教学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下学生与教师的交往心态是不平衡的,教师往往带有家长型心态,而学生则被视为是儿童型心态,这是需要纠正的。

三、整合课堂情绪,提高注意水平

(一)整合学生的课堂情绪

心理学认为,情绪取决于人们对其所处环境的评价和认知,并决定着所采取的行为。有情绪、情感的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而愉快、焦虑、好奇和兴趣是课堂中主要的情绪。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整合,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适宜的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愉快根据心理学理论,愉快是一种正性情绪,是人或事物符合个体当前优势需要时的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幸福的主要因素。在愉快情绪下学习效果明显比悲伤情绪下好得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体现“愉快教育”的理念,但也要注意控制愉快的强度。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情绪的强度同认知操作水平之间呈倒U形关系,也就是说,在中等愉快水平学习效果最好,过分强烈的愉快情绪会减缓思维,过弱的情绪则会抑制思维。对教师而言,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控制适度的愉快情绪。在实践中,教师除了需要经验和敏锐的知觉外,还要根据每节课的不同特点,灵活地组织运用愉快策略。

焦虑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是对没有明确对象的恐惧或担忧,心理学研究发现,学习焦虑,即当学生感到不能胜任学习任务,同时体验到成绩的要求和压力时就产生一种情绪,主要伴有紧张和恐惧情绪。焦虑程度和学习效率也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焦虑程度太底,学生注意力缺乏,动机不足,导致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低下;焦虑程度太高,则难以集中注意力,只有中等强度的焦虑能使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贯彻“愉快教育”理念外,还要运用一定的手段保持适度的学习焦虑水平,才能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好奇好奇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情绪,当学生感觉到个体存在的不足时,就会产生好奇。好奇是认知冲突的结果,个体有一种“发现的渴望”,好奇心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效果。

兴趣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及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兴趣分为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学生的个体兴趣是其自身带入课堂的兴趣,情境兴趣是其在一个特殊的情境中,参加一种特殊活动时体验到的兴趣。根据情绪理论,兴趣是当个体的需要、能力、技能与某种活动提供的机遇和要求匹配时产生的。影响个体兴趣的因素有个体归属(文化价值、认同感、社会支持)、情绪体验、胜任力、目标关联和背景知识等。影响情境兴趣的因素有动手、认知失调、好奇心、社会互交作用、榜样、游戏、幻想、幽默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由愉快、焦虑、好奇、兴趣等情绪组成,课堂氛围只有整合这些情绪,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这四种情绪中,好奇和兴趣对学习起积极作用,愉快和焦虑在适宜的水平上对学习起促进作用,过底或过高都会会阻碍学习。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策略,除了调控课堂情绪,还要合理设计课堂刺激,使学生的“注意”也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

(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

心理学认为,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衡量课堂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学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课堂效率的高低与上述三种注意有密切的关系。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因为其耗能较少,不容易引起疲劳;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因其耗能较多,容易引起疲劳;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学生通过对某项任务的学习,增进了对该项任务的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喜欢、沉浸于该项任务的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又要不致使学生感到疲劳,首先要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结合不同的课堂教学内容,组合运用增强好奇心、激发兴趣等情绪理论,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带动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其次,要合理设计兴奋高潮,通过兴奋点(情绪高潮)造成无意注意,带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并发展有意后注意,但“兴奋点”的推出必须要在合理的时段,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载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shiyong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班级管理,这对建立班级归......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推荐五篇)

    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团体心理辅导进行班级管理,这对建立班级归......

    经济学理论在经济法中的应用

    经济学理论在经济法中的应用 090503129朱佳卫 1.市场失灵理论 (1)概述理论: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但在现实经济中,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只是一种......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 丛扬子 (金陵科技学院,江苏南京211169) 【摘要】高校是大多数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个学生阶段。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

    浅谈鼓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鼓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宜春实验中学唐小兰二00八年元月六号浅谈鼓励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摘要]:一、班级管理的效能体现为人的发展。二、构建鼓励教育体现的是变......

    “记账法“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记账法”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记账就是在经济活动中,把发生的每一笔业务都记录下来,以备统计或复查。笔者把“记账法”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去,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探索......

    换位思考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换位思考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陈涛 平时,班主任总爱抱怨学生不听自己的话,不服管教,不自觉,但学生对班主任也没好印象,甚至给班主任起难听的外号,为什么呢?究其原因,这些班主任常常用......

    互联网络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互联网络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应用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庭都接入了互联网。截止2005年7月,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