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文字造字法在小学识字中的应用
古文字造字法在小学识字中的应用
摘要:汉字教育是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
关键词 古文字 识字教学 造字法
一、古文字的内涵
“古文字”这个说法,最初见于《汉书郊·祀志》中的“张敞好古文字”。就字面意思来理解,“古文字”似乎是指古代的文字,事实上并非如此简单。作为一门学科,“古文字”有它特定的内涵。
裘锡圭先生把中国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古文字阶段和隶、楷阶段。前者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后者起自汉代延续至今。①在中国古文字就特指秦以及秦以前遗传下来的篆书体系的文字,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小篆。
二、问题的提出
悠悠华夏文明,古汉字贯承古今。语文教学是一直是学习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必经之路,学生可增强对祖国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热爱感情。而小学识字教学又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部分,但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本身的人文因素,脱离了学生个体,过于强调识字的工具性作用。识字教学法门类众多,它们各有优势和特点,而且经过实践证明确实有效可行。但是经过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些识字教学法并未注重研究我国汉字构形规律最明显的特点—形与义的关系。因此,我将以古文字造字法为基础对识字教学进行研究和整理。
现阶段,古文字造字法在小学识字教学中面临着种种难题:
首先,几十年的小学识字教学往往形成了一个习惯性做法是笔画、部件教学法,把汉字分割成点、横、竖、捺、撇等笔画和一些零碎的的部件,常常误导了学生对汉字最初的理解。一些常用的教学方法虽然能方便快速记住汉字所带音形义的功能,但是对其原始的意思却是一知半解,使学生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学生现今面临严重的错字别字现象,有些错字别字甚至陪伴了学生一生,以至于阻碍了中国古代传统汉字文化的传递。
其次,时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不高,尤其是青年学子。那偶尔对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表现,其实是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与迷茫。古文字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人们对于古文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明确,进而忽视了对古文字的了解和探索,在识字教学方面也没有重视对中国文字起源的认识。
再次,现今社会“提前识字”、“快速识字”盛行,纯粹要求儿童掌握大量字形和字义,片面追求识字的数量和速度,脱离教育的规律,为了识字而识字,所追求的是一种机械的记忆,而并非是儿童能力的提高。
这些问题是如何导致的呢?
三、问题的分析
第一,由于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演变,并不是所有当今汉字都能用古文字来解释,汉字理据的缺失与重构导致古文字识字教育工作复杂,不易操作。人们对于古文字字形结构的研究关注度不够,研究一部分还停留在了解层面,不能够很好的运用,加之很多汉字的字形结构的缺失也成为了的古文字识字教育工作的障碍。
第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对理论知识的缺乏很大一部分造成了学生的文化缺失,学生没有这个机会来学习和了解古文字方面的知识,不仅是学生的遗憾,更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不足。学校没有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培养,试问学生又如何能够自觉自省,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毫无疑问,语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第三,缩短识字的时间,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一直是教育界所追求和研究的,但是很多人走进了这个误区:片面追求识字效率。这种误区一旦进入,将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影响,甚至影响儿童的终生教育。识字需要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一味的对儿童进行灌输汉字,只会事倍功半。割离识字与写字之间的关系,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知”识字,而不“懂”识字,儿童的全面发展得不到满足。同时,如果儿童在学龄前学习的是一些不合规范的识字内容,儿童由于辨别力不强,必然引起思想上的混乱和迷惑,无形中增加教学难度。
四、古文字对小学识字教学的意义
古文字对于我们国人是一份骄傲,是一份财富,更是一份中华民族文化的祭奠。因此学好古文字,将古文字运用于小学识字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世界上最古老是文字有苏马利亚人和古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图画文字以及中国的汉字。而保存至今的,也只有我们中国的汉字。把古文字引进语文课堂,毫无疑问可以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地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进而使学生客观而又深入地全面审视传统文化的要义。在强调对中国古文字学习的同时,也是一种保护其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从小学着手,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气息,树立民族使命感,同时大大提高民族的自豪感。从内心感受,唯有中国的汉字,像一河池水,孕育出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像一条纽带,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
(二)有助于提高识字效率
将古文字只是运用于小学识字教学,不仅能向学生普及更多的传统文化,更能大大提高识字的效率。
现今低年级教学中,往往会给一些象形文字配上相应的图片,如“日”字旁边就配一幅太阳图等,要想将这些图片与生字联系起来,就要掌握好一定的古文字功底。熟练的运用古文字及书本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认识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意识,帮助学生便捷有效的记忆。
在计算机日益普及的今天,学生作业和考试中的错别字早已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学生写错字、别字,除了疏忽大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该字的构形部件不甚了解。把古文字知识运用于语文教学,能使学生洞察汉字的构造原理,最大限度地减少错别字现象发生,从而提高识字效率。
五、解决措施
第一,一方面,师范类院校应调整学制和课程设置,从整体上提高语文教师的知识水平。在专业师范类院校,学校开设了教育教学理论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语文教师不仅学习了各项专业技能,而且也经历多次见、实习。但是,在专业知识的设置方面还有欠缺,虽然学习了古代汉语、普通话等,但在古文字的教学上有所缺失,师范生对古文字在一定程度上是陌生的。另一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再教育、再培训,加强教师对古文字学的认识,提升教师的能力和修养。老师自身的内涵知识丰富了,才有更多的东西授予学生。
第二,理论界和教育界应加强对儿童识字教育研究的基础——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利用古文字激发儿童识字的兴趣,根据字形构造原理系统学习汉字,熟习汉字结构特点和偏旁部首,教学时注重音、形、义的结合,确保对儿童早期识字教育的科学化、正规化。
第三,现今的识字方法多种多样,不仅有前人所创造发明的传统识字方法,更有许多新颖的识字妙方。在这些识字教学方法中,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分类识字”、“部件识字”、“趣味识字”、“字理识字”等,其中“字理识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下面我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识字方法,作其分析比较。
“集中识字”:集中识字法是以汉字构形规律为基础,直接继承了我国“
三、千、百”的蒙字识字教育经验,采用“基本字带字”的方法教学,从而形成形成小学语文“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的体系,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②这个方法的优点之一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并且将部件作为辨识单位,可以减少书写的错误;优点之二是基本字的字形和表义部首可以帮助理解形与义的关系,容易概念化。③集中识字的不足之处则在于它将阅读和识字割离,识字教学脱离了一定的语境,不利于识字到阅读的转换,也容易混淆字词的含义。
“分散识字”:“分散识字”是与集中识字相对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又称为“随课文识字”。先让学生认识拼音,再利用拼音正音,并学习生字新词,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工具性作用。④其特点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使得生字新词的讲解都在语境中进行,便于识字向阅读转换,有助于记忆。不足之处在于,每节课识字量太少,效率低,错过了低年级儿童识字的最佳时机。此外,分散识字教学方法没有以系统的汉字规律作为依据。
“注音识字”:“注音识字”又被称为“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先学拼音再学字,先阅读拼音充分发挥了汉语拼音的多功能作用,锻炼儿童的听、说、读、写,书面语言在早期就得到了训练。缺点在于教学偏离汉字规律,并且低年级没有打好字形基础,对接下来的阅读和写作都会出现障碍。
“韵语识字”:“韵语识字”是以韵母相同的字编写成有趣的课文,激发儿童兴趣的同时学习韵文认识生字。它根据快速记忆的原理,遵循儿童认知规律,虽然易于儿童学习,但是对于一般教师而言将汉字编成韵文是个难点,具体操作复杂不易推广。
“字族文识字”:它以汉字“六书”为参考,以当代汉字为依托,选出派生能力强而起主体作用的独体字或合体字做为母体字,并以此作为识字教学起点和核心不断扩展识字量,形成一个字族;接着将同一个字族依据字音、字义编成字族文,加以教学,从而使小学生只用两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六年的识字量。⑤这种识字方法有助于儿童加强对字形规律的掌握,更好的理解音形义的关系,类化形近音似字。但是并非每一个汉字都能够归于字族中;为了编写字族文,课文取材也受到限制,阻碍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
“分类识字”:全称为“生活教育科学分类识字”,其特点是将汉字的分类系统与自然界的分类系统相统一。其基本教学流程是:教导字音、解析字理、分析字形、书写练习。这样的识字方法能够结合生活,形象记忆,但是将汉字独立教学,儿童早期书面发展水平迟缓。
“部件识字”:又称为汉字分部教学法,包含部件分色教学法(黄碧云,1990)。部件识字是根据《说文解字》中的部首,将常用汉字加以分解。它将汉字的结构层次可以分为整字、部件和笔画三级,其中部件是构字的基本单位。然后按照书写顺序规定部件在汉字中的先后次序,简化汉字字形难度,学生在不断分析综合中学会汉字。⑥而部件分色教学更进一步将各字中的部件以不同颜色标示,以凸显在各字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包括“意”、“声”、“指事”等,增加了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部件本来是机械学的名称概念,用于识字显得机械化,不易长时记忆;有的部件没有名称,需另外命名,给教学带来困难。
“字理识字”:所谓字理,即汉字构形理据。“字理识字”通过对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构形理据的分析,帮助学生记忆汉字。其基本课堂教学程序是:教学字音、解析字理、分析字形、书写练习。⑦在分析字形的阶段,主张在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后,将楷体的笔划和各部位与客观物体作分析对应,并且应用联想和比较,让学童识字(廖杰隆,1996)。优点在于将汉字的音形义统一起来教学,体现了汉字的整统性;缺点是汉字独立于阅读进行教学,不利于儿童书面语言发展。
以上的识字方法各有其优点及理论依据,但是也有其不足之处。上述识字教学的现状和问题虽有偏颇,但并非杜撰。那么,如何能够改善现状,适应新时代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呢?
六、识字教学的门户之见
各种识字教学法在小学识字教学中争奇斗艳,各有各的特点,使人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要使识字教学改革更好地向纵深发展,首先应对科学有的识字方法做一个基本界定,其次要认真归纳各种识字方法的特点,总结其长处与不足,不断进行扬弃和优化,才能把我们的识字教学改革推向一个更成功的阶段。
首先,成功的识字教学法应该有科学的汉字学的理论指导。
王宁先生指出:“汉字不仅应注意教法,更要注重学理,也就是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 充分揭示该文字的系统及规律,而不是只讲笔画、笔顺、部首;按照汉字本身所具有的道理进行讲解,而不是根据习惯对汉字进行分析,更不是对汉字进行随意的分析和拆解。
其次,成功的识字教学应该遵循教育学规律。
识字与写字的结合,识字与阅读的结合,而不是一味追求识字数量,不是一味的追求速度。
另外,成功的识字教学应该遵循心理学原则。
在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前提下,以适当的速度和教学方法进行识字教学,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识字数量和运用呆板的教学手段。
本文旨在以甲骨文为例,阐述如何运用古文字进行识字教学。
(具体操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不能过分拘泥于古文字,对于一些字形、字音发生了很大变化,已经难以分析其构形造意的字,也不能强自作解,而应及时结合其他方法来教学。⑧同时,我们应该重视识字教学的研究,上述教学方法并非唯一且完善的途径,我们的学习研究是永无止尽的。
六、结语
小学识字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识字教学的发展能更好的推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儿童的能力和素养。对小学识字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寻找有效的识字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一直以来的目标和追求。识字教学方法须立足于古文字学字形结构,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础。
但是,探索之路永无止尽,希望我所做的工作能够为小学识字教学贡献微薄之力。
①②裘锡圭.文字学概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张田若.“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布习作”教学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 《人民教育》1997年第一期 廖杰隆.集中识字理论基础[J], 《新竹县国语文领域》96.10.15
③
④⑤戴汝潜.识字教育──《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J],人民教育,1997年06期 王惠生.「字族文识字教学法」在扫盲教学中的运用[J],成人教育,1996年04期 ⑥黎莉.部件识字教学法和字族识字教学法对学习障碍学生识字学习成效之个案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 ⑦贾国均.字理识字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第三期
⑧霍生玉.“六书”说用于小学识字教学的理论探索[J], 教育探索,2009年01期
第二篇:基于汉字造字法的小学识字教学探究(小编推荐)
基于汉字造字法的小学识字教学探究
摘 要:基于汉字造字法开展小学识字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汉字教学效率。结合小学识字教学实践,从研究汉字造字法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汉字造字法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探讨了基于汉字造字法开展小学识字教学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汉字;造字法;小学;识字教学
汉字是语文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化的起始阶段和基础环节。汉字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从最初的简单符号到早期的甲骨文,汉字逐渐形成,之后又经历了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的历史演变,直至成为今天我们使用的现代文字。因此,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汉字的产生都有其演变故事。根据学术界研究,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法、指事法、会意法、形声法、转注法、假借法六种类型。汉字造字法反映了文字背后的内涵和意义,根据造字法进行汉字教学,解析汉字在形、音、义方面的构造特点,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一、汉字造字法教学在识字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在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识字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当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主要采用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笔画、笔顺来认识字形结构,通过组词、造句来学习汉字意义。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以机械记忆为主,感受不到汉字的内在特点和意义。由于一些教师自身语文素养不足,汉字变成了缺乏系统性和规律性的符号,而学生也将识字看做是一种负担。基于汉字造字法的识字教学通过对于汉字的解析,对汉字进行释形索义,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发现汉字蕴含的丰富文化,激发学生了解汉字、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实现识字教学的科学化、规律化,彻底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爱上识字学习。
二、基于汉字造字法的小学识字教学策略
(一)结合构字规律再现具体形象,激发学生的汉字学习兴趣。?h字有很多是象形字,教师可以根据构字规律,将汉字的原始形象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在生动的图形中观察汉字的最初形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汉字学习过程中去。例如,教师可以在教授汉字前先广泛收集教学素材,并将这些素材设计成生动的课件,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将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接观察课件中汉字的具体形象,了解汉字构字的演变过程,发现汉字与其物象之间的联系,使汉字的具体形象清晰地作用于学生头脑之中,进而让学生通过感性形象认知上升到抽象思维认知。这样识字教学过程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记忆,而是充满活力、乐趣丛生。
(二)运用造字法解析汉字,使学生正确把握汉字在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在将汉字形象化、具体化之后,学生对于汉字的外形有了清晰的认知,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汉字,还要借助汉字造字法对汉字进行解析、溯源,指导学生发现汉字发音、外形、意义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深刻的学习体验。例如,学习“吃”“喝”“唱”等一系列与口这一偏旁有关的汉字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口这一含义来进行解析,根据其外形知道口是指与嘴相关的动作,通过联想可以推断相关汉字的大致含义,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其他部首结构,正确地推断其读音、意义,从而使汉字音、形、义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的准确记忆。
(三)开展汉字比较探究活动,体会不同的造字特征。汉字包含很多同音字、相近字,学习这种汉字往往比较困难。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结合造字法,指导学生开展汉字的比较和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不同汉字的构成规律来体会其特征,从字理方面来区分不同汉字的细微差别,深刻掌握不同汉字的内在含义,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对于象形字或指事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首先对字义进行分析,然后探究字形的区别,进一步理解字义。通过结合造字法进行比较,学生能够从根本上区分相似字,从而提高了汉字学习效率。
(四)渗透汉字造字法知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识字过程中去。运用造字法开展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探究汉字在音、形、义方面的特征,还要使学生掌握造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造字知识进行自主识字。例如,根据对于“木”字的学习,结合汉字各个部首之间的关系和造字法知识,让学生尝试去分析和理解“树”“林”“森”等相关字,指导学生通过木字的含义来推断其他字的意义。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造字法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汉字的外形和含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也能主动发现汉字造字中的规律,从而使汉字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识字过程更加生动有趣。
总之,汉字造字法反映了汉字在音、形、义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和构成规律,使汉字学习有理可循,有法可依,汉字教学不再是机械单调的过程。语文教师要首先熟知汉字造字法的基本知识,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这样才能在识字教学中深入浅出,引导学生通过造字规律更加简便地学习汉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玮奕.基于汉字造字理据的识字教学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2]王维.小学字理识字教学及其改进[D].山东师范大学,2017.编辑 李琴芳
第三篇: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汉字学理论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张颜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对汉字的讲解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一花一世界,一佛一菩提”。那么也可以说,“一字一文化”,讲解一个汉字就是讲解一部文化史。可见讲解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从汉字本身的特点,儿童本身的特点,以及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三个方面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要性。
关键词:汉字文化;识字教学;必要性
“蒙养之时,识字打先”,小学识字教学是语言教育的基石。是小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根基,是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学生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进行阅读和作文。因此,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关口。与此同时,就整个教育来说,识字是学生从运用口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桥梁。而书面语言记载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只有识了字,以字词为中介继承前人创造的知识经验,才能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并在记忆中以字词的形式巩固已认知的成果,甚至加以传承。因此,在基础语文教育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应把识字教学放在首要位置,集中解决好识字的瓶颈,为学生其他和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识字教学又是一项费力费时的工作。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完善,感觉发展还没有完成,认识事物比较模糊,对于一些差异较小或细微的东西很容易忽视,这给认识汉字增加了困难。加上汉字难认难写的特点,更加大了识字教学的难度。因此,教学时方法至关重要。随着现今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识字教学的方法也日渐丰富多彩起来。然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仍显现出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教师本身的汉字文化意识跟不上,教学评价刻板单一,使得汉字文化在汉字教学方面存在着意蕴的缺失。而事实上将汉字的相关知识渗透入到识字教学当中是很有益处的,本文将在识字教学的现状上;小学生的特点;如何使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果方面浅要谈谈汉字文化对小学识字教学的必要性。
一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
首先表现为语文课程目标对小学生在识字方面的要求较高。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学习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的汉字,能正确工整的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在阶段目标中具体提出: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数量上一目了然,质量上对“认识”和“会写”也有明确的涵义。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这样解释“认识”: “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认识—— 在本课认识, 放到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认识,不抄,不默,不考。”对“会写”这样解释:“会读, 会写(指默写), 了解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逐步做到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小学生识字的压力还是挺大的。特别是对于上文所述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多采用机械记忆的儿童来说,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汉字的记忆是信息编码、储存和检索的过程。信论原理告诉我们,在信息传送过程中,一种是新信息,一种是冗余信息。新信息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或目标,是信息量;传递的超出了最低所需信息量的那部分信息是冗余信息,信息量为零。所以要想学习的新内容越少,越容易掌握,就得充分利用学生已知的冗余信息,将其运用于教学。汉字造字原意则是一种极有价值的资源。虽然掌握造字原意不是教学目标,但有助于学生掌握字形和读音,从而高效实现“认识”和“会写”目标。如“鼠”字底下前两个竖提上都有两点,后一个斜钩上没有。要想避免学生因受前面笔画的影响而在斜钩上也加上两点。若运用古人造字原意,就不会出错:“鼠”是个象形字, 其小篆底下前两个斜钩是老鼠竖起来的两只脚,两点是爪子。后一个曲笔是老鼠的身子和尾巴,当然没有爪子。隶变、楷化后变成斜钩,也不可能有两点。在这个例子中,关于“鼠”字的冗余信息是学生经验中早已具有的,将其运用到汉字教学中就能减小识字质量的难度。同时,根据会意字的造字原理,批量识字则可以减小识字数量的难度。
其次,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写错别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错别字的普遍存在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很头疼的问题。它的出现应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思考。一是小学生本身感知能力低。小学生观察事物比较模糊,感知字形的能力很低,识字时只能记住字的粗略轮廓,常常对相似或相近的字不善于辨别分析其异同,观察不仔细,产生感知失真,如:将“自己”写成“自已”;“已经”写成“己经”;“今后”写成“令后”;“布置”中 “置”下面少一横;不善于通过字义来区别,如“应该”写成“因该”;“再来”写成“在来” 等等。二是教师机械性的教学方法,只注重自学认读和快速书写,没有采用恰当的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把一些易混淆、易错的字分清楚。其实,从汉字本身来说,虽然形似的字特别的多,但只要掌握其意思还是不难区分的。如果教师能在学生接触汉字的初始阶段,通过分析汉字的构字理据,进而渗透我国悠久的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让识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识记汉字效果更好,亦可使学生的国学底蕴变得更深厚。另外,通过分析字形,探究字源,就可以辨析形近字。如:“弛”与“驰”这是两个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二者的区别在于不同的形旁。在古代,贵族子弟要学习“六艺”,其中,“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马车的技术。这两项技能与上面的两个字有很大联系。“弛”的形旁是“弓”,是指弓箭的松弛状态;而“驰”是“马”旁,因其本义与“驾驭马车”有关,是“马疾走”之意。倘若教师教学时这样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和区分了。
再次,俗解汉字现象大量出现造成学生对汉字文化的误解。
俗解汉字是指根据现行字形而对形义关系作非造字原意的随意解释的现象或做法。一般也称之为“俗文自学”或“新说文解字”等。俗解汉字源远流长,集大成者可谓王安石。王安石著有《字说》一书, 其主要特点是,解释汉字形义关系时,不顾古人造字原意,“不问‘六书’把一切汉字都看成会意字”,单纯从通行字形出发进行主观臆测,其结论穿凿附会,荒诞不经,如,“波者水之皮”、“诗为寺人之言”等。虽然俗解汉字费从王安石开始,也非至王安石而终。直到现在日常生活中也大量存在,甚至在现代识字教学中也广泛被运用。虽然在汉字经过多次改革,很多字形已经看不出造字原意的今天,俗解汉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但这依然掩盖不了其短处。运用俗解汉字识字在将来影响、干扰学生对于汉字造字原意、固有形义关系的认知,尤其对进入中学后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副作用,因为文言词汇较多保留字的本义,而分析造字原意是获得本义的重要途径。同时,运用俗解汉字解释文字不利于我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思”字,现在看是有“田”和“心”组成,好像说心田是进行思想的,有人由此断定中国人早先不知道思维的器官是大脑。其实,“思”最早的字形下面是“心”,上面是是“ 囟”,“囟”是象形字,像头盖骨的汇合处。由此可知,“思”不是指“心田”,而是指头和心的相通。
二、识字教学的对象——小学生的特点
汉字,作为我国的法定通用文字是学生的必学课程,同时掌握好常用汉字也是学习和生活的一种基本技能。而低年级孩子在识字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问题:识字量大,相对于其他知识的学习较抽象,教学中难以引起注意;学会了的汉字也容易遗忘;掌握的生字不会灵活运用等。面对种种困难,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借助汉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发现新的教学方法能更好的辅助学生完成识字目标。
首先,针对汉字的学习比较抽象,难以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是因为小孩子在注意方面有很多别于成人的方面。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注意发展受儿童的主导活动所制约。并且儿童的注意与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相联系。有意注意在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有很大的成分。儿童对抽象的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但是更多的还是注意具体直观的事物。儿童的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注意的范围也比较小。针对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进行教学, 必须在处理教材和选择教法上下功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 必须充分利用无意注意, 对于组织教学至关重要。在汉字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直观的图片、模型实物, 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汉字有一个直观鲜明的印象。然后再一一演示汉字的形成过程.现在多媒体教学走入课堂上后, 这种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如老师在讲“羊”字时可以先出示一张喜洋洋的图片。孩子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的形象出现,自然特别高兴,注意力也会特别集中。教师顺势引导,“谁能用一个简单的符号来表示羊?”学生思考过后,教师可出示“羊”甲骨文字样,然后利用动画课件形式一步步演示“羊”字的变化历史,这样的话孩子们肯定会迫不及待的记住字形。这种教学充分利用孩子的无意注意,唤醒孩子的兴趣, 使孩子喜欢汉字,乐意学习汉字,同时又准确理解了汉字的原始意义,对于提高汉字识字教学至关重要。除了图画汉字, 溯源对照, 抓住汉字的结构和演变规律进行汉字教学,还可以在教学时穿插汉字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吸引注意。
其次,学生对已学汉字容易遗忘。这是由于儿童知识经验少,意义记忆的机会相对较少,在很多时候儿童只能运用机械记忆来记住学习的知识,这样的记忆往往增加了记忆的负担而且还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研究表明,不同材料遗忘的规律是不一样的,其中无意义的材料是最容易忘记的。所以,面对毫无联系的单个汉字时,学生就容易遗忘。这就启发教师在进行汉字教学中应设法用儿童已经理解的内容将新学的无法理解的或无意义材料联系起来,或者给予学生能够理解的解释。也可以设法使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同时针对人类记忆的内部过程,认知心理学家们从现代信息加工的角度试图探讨过。信息加工学者认为,人类的记忆过程就是人脑对信息的输入、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其中,对信息的编码是整个记忆过程的核心。编码就是按照一定的法则对信息进行分类、组织和整理等过程。输入的信息经过编码后就变得有条理,容易查找。值得注意的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人的遗忘可能并不意味着信息的丢失,而更可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提取线索而无法提取信息。根据信息加工的观点,在整个记忆过程中,编码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记忆的核心。由这些观点,我们很容易从中得到启发,学生之所以容易遗忘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仅仅把汉字作为读写的工具,而忽视了汉字中所蕴涵的文化意识。使其不自然的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抽象的符号。今天的汉字教学注重字形的识记,从传统教学中承袭着机械式的识记方法,使学生处于长期反复紧张的记忆状态,致使产生记忆疲劳,失去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尽管现在的汉字教学在识记汉字时往往利用游戏、儿歌等有较强趣味性的形式,但其实质仍然是对字形的机械识记。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汉字表意性的特点和造字规律以及原始意义涉入到教学中,就能很好的完成信息编码过程,从而使学习的汉字系统化,不再容易遗忘。
最后,关于学生对学过的汉字不能灵活运用的问题其实是小学生的思维问题。只要在准确掌握汉字音形义的基础下,加强对字、词、句、篇联系的认识,掌握基本语法规律就很容易解决。
三如何使用汉字学理论指导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教学效果 1汉字构造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汉字是通过构形直接记录语义,间接记录语音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古老的汉字形体承载着丰富的古代文化信息。将汉字文化涉入识字教学中能帮助我们发现新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汉字完整的信息是有形、音、义复合传递的,三者缺一不可。了解汉字中蕴含的文化能更好的将汉字形声义相结合,帮助学生学习。
(1)汉字表意性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有其相对于表音文字来说独有的特点。作为“表意文字”,汉字形义的联系非常紧密,将其运用于识字教学中便产生了“字理识字法”。“字理识字法”是由湖南省岳阳市教科所贾国均老师于1991年首先发起,其基本思想就是依据汉字的组构规律,从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着手,把识字建立在对汉字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据形系联,以形索义,探求汉字的字本义,并加深对词义系统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学习“武”字之前,先学“止”和“戈”这两个象形字,通过古文字字形知道“止”表示脚,有行走义,“戈”为古代的一种兵器,一个人手持兵器在行走、巡逻,故“武”字之本义为威武、英武,全副武装的兵士随时可以投入战斗,故词义上可引申为战争(动武)、武力等义。同时,通过字形演变规律,可告诉学生“戈”字中的一撇位移到左上角变成一横,这样,学生绝不会在写“武”字时误加一撇了。
(2)汉字结构单位
现行的汉字的结构单位有两级:一是笔画,二是部件。笔画是构成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现代汉语通用字表》规定了5种基本笔画,即横、竖、撇、点、折。笔画起笔与落笔的写法是将汉字写正确写漂亮的关键,因此教师对笔画的强调也是识字教学的一个既重要又基础的部分。部件又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一个合体字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汉字数量很多,然而部件却有限。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97年12月1日发布、1998年5月1日实施的《信息处理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件规范》所收20902个汉字共有单一部件560个。可见实际上很多汉字的部件其实是相同的。因此,分析和研究汉字的部件,对于汉字的学习和运用可以收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同时只要对部件的文化意蕴加以分析就不难得出拥有相同部件的汉字的意义,从而达到形意的完美结合。如与“人 ”有关的部件。“人”字的字形很简单,由一撇一捺两个笔画构成,但它包含了很深刻的文化内涵。“人”的甲骨文形体是面朝左立着的一个人,上端是头,向左下方伸展一笔是手臂,中间是身子,身子以下是腿。这个字形记录的是人的侧面站立形象。在现代汉字中,人部绝大多数的字都是在字的左边加上一个亻旁,这些字大致可以分为:名词,表示人的类别,如俊、儒、侠、仇等。形容词,表示人的德性,如傲、俭、仁、侈等。动词,表示人的行为,这一类字很多,如仰、伏、侍、依、伸、借、使等。这些具有相同表义部件的字与表义部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以“人”字为基础,古人还创造了许多与“人”有关的字,如“从”是两个面朝左侧立的人,一个跟从一个,表示前后相从之意。又如“化”左边是一个面朝左侧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下,脚朝上倒立的人,这是个会意字,表示颠倒了。“颠倒”了,也就有了变化。可见,了解部件所表的含义,以之为圆心扩散则可以认识与之有意义联系的一系列字,可以提高识字效率。
(3)汉字的构造规律来
了解汉字构造规律是很重要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提到“六书”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并对其一一作了解释:“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老考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根据许慎的说法不难看出,根据汉字构字规律进行小学识字教学是很可取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象形字的教学。象形字是独体字,有很强的构字能力,且本身就表示着一定的汉字文化。小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的很多独体字都可以运用象形的特点对字形与日常事物想联系,加强记忆。如,日、月、鸟、鱼、鹿、人、手„„等等。又如会意字的教学。会意字一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表意符号组成,同时组成的复合体又表示新意。如上文所提到的相同部件所构成的汉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除“人”旁外,还有很多。如:“宀”“广”本义是房屋,作意符与房屋或居住有关。以“纟”“糸”为意符的字与丝帛纺织有关。以“方”为意符的字如“旗”与旗帜有关。“瓦、缶、皿”为意符的字与陶瓷器皿有关。以“贝”为意符的字与钱财有关。以“ 页”为意符的字与人的头部有关。“ 又”的本义是右手,所以以 “又、手、扌”为意符的字与手有关。“隹”本义是短尾鸟,所以以“隹”为意符的字与鸟类有关。由此可见,只要掌握了会意字各部件的意思,就可以结合会意字中各部件之间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字的意义,从而提高识字效率。2字用
第四篇:(方庆玖)教育科研论文《汉字造字法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在小学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造字法
单位:胜境街道外山口小学 姓名:方庆玖 邮编:655500 联系电话:*** 摘 要:汉字承载着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传承着炎黄子孙的文明、智慧,汉字具有形体美和丰富含蓄的意蕴。汉字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转注、假借”这六书也为“四体二用”,既是造字法也是识字法。小学识字教学常常偏离汉字起源规律,学生不能全面认识每一个汉字,为此,教师应以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语言文字知识揭开汉字的“神秘面纱”,让学生真正了解汉字的“真实面目”。从汉字最初起源到定型期的发展历史逐一揭示音形意的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汉字 造字法 六书 识字方法 创新应用
一、汉字识字教学中偏离汉字造字规律
识字是小学阶段重要课程内容之一,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于中国人来说,掌握汉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也是学习其他课程和日后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史上,识字教学历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它不仅外形很美,内涵也极其丰富,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谜。所以古人早就有这样精辟的论述:人生聪明识字始。郭沫若也曾经说:“识字是一切探求的第一步”。专家们的论证也说明:识字能促进语言、思维的协调发展。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十分重视识字教育。早在纪元前,西汉的史游就编撰了《急就篇》,这大概是成书较早、流传最久的识字教材。之后主要用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些识字教材,对蒙童进行识字教育。古代蒙学识字,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特点:集中识字为主要形式;文以载道为一贯传统;背诵识记为基本方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义务教育阶段识字教育不断改革、不断发展,以适应教育的发展和提升民族素质的需要。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识字教育研究的问题也不断深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识字教学研究的一个活跃期。那时思考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由于小学低年级单纯识字,且识字速度慢(每课书只学三至五个字,当时称之为“三五观点”),对刚入学的儿童来说,这样识字既枯燥,又中断了语言的发展。据统计在中国有一定影响的识字教学方法有二三十种。其中,侧重从字形入手的有集中识字、部件识字等,侧重从字义入手的有分散识字等,侧重从字音入手的有注音识字、汉字标音识字等,从形义结合入手的有字理识字等,从音义结合入手的有听读识字等,从音形义联系入手的有字族文识字、韵语识字等,此外,还有计算机辅助识字。但是学生还是不能及时有效全面掌握汉字。现阶段小学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是:
其一,没有按照汉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汉字的基本特点是以形表意,形义共体,也就是用形象符号来表达意思,形符即义符。这也是古人造字的基本原则。古人造字明显有便于识别和记忆的特点。对许多汉字,我们都可以“望文生义”,而许多教师常忽视抓住汉字这个特点进行教学识字。并且对汉字的结构规律和基本特点缺乏了解和认识,教学时缘木求鱼,不得要领,要不让学生死记硬背,要不让一个字写好多遍。相当于老师在把孩子往笨哩教,如此刻薄之言却不无道理。汉字的图画性、趣味性,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年龄和兴趣特点的,但我们没有很好的开掘和利用好这种有利性。
其二,识字教学中常把汉字的音、形、意相割离开来认识,没有找到真正能把汉字的音形意完整结合教学的识字方法。例如游戏识字法、字谜识字法、图画识字法等只重视字形的记忆,联想识字法、形象识字法只重视字音或字义某方面的记忆。教师们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浅化识字教学目标。
其三,现今的识字教学只重视汉字形体或字音某一方面的表层上的认识或训练,进行机械地记忆,而忽视汉字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特点。根据汉字造字法的分析,汉字是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发展而产生的,应把历史社会实际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形成可感可知的识字方法,从而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
其四,现今识字教学中学生不能全面了解汉字的形体、读音、意义的发展演变过程,只局限于今体字(楷体)的肤浅掌握。教师忽视传授汉字所承载的社会历史文化,所以常不能完成识字教学目标。不仅要认识汉字的音形意,还要对学生传授汉字所承载 的各方面的知识。通过识字途径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
二、汉字造字法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必然选择和应用实效
(一)“六书”造字法的特点
解决识字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弊病的唯一的方法是汉字造字法识字,即应用汉字造字方法分析汉字音形意的特点。这里所指的造字法为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析字形时所用的方法——“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1、象形
就是造字时,用描摹客观实体的外形来表达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用“象形法”造字,一般都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许慎对此的解释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其中的“画成其物”不是作画,是指创造书写符号。所以,用“象形法”创造汉字,在摹写客观事物时,只勾勒其轮廓,注重字形的简约性和典型性。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立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2、指事
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些指示性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许慎对指事的定义为“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包含抽象的指事物的符号甚至全由抽象符号构成。如卜在其上写作“上”,在其下写作“下”。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该字大概意义,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3、会意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许慎对会意的解释为“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 ”。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
达某种意义。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
4、形声
此类汉字绝大部分都是合体字,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形符,另一部分是表示读音的声符。许慎对形声字的解释为“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如:江、河、杨、柳,松、梅等。
5、假借
许慎对假借的解释为“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 它使用了。如:莫。
6、转注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定义为“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如:考、老。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书是孤立地分析每一个汉字得出的不同结构类型,而假借和转注则是从历史的角度揭示出汉字孳衍发展的两种方式,也可称为“四体二用”。在识字教学中通常用“四体”(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进行识字教学。汉字源于生活实践,人们根据生活劳动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创造出具有一定读音和意义的文字符号,最初的汉字是画出来的,笔画繁琐复杂,但形象生动,直接的描摹性和表意性非常明显,例如甲骨文、金文、篆体文等汉字。为了方便书写和应用不断地删减、变形衍化发展为今天的楷书,但简化抽象的今体字仍然还有造字方法所表示的特点。因此,“六书”造字方法也可以是识字方法。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识字才符合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规律。才能让学生及时有效掌握汉字的音、形、意,更适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汉字造字法识字在现阶段课程教学改革中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其一,具有形象、直观的生活性,反映了识字过程要走进生活的规律,古汉字具有直接描摹或表现生活中实物形体及形态的特征,有利于学生迅速理解、接受。如“牛”的甲骨文为“”,像牛的头形,突出了牛角。教师在讲解中加以对照,学生更易于理解和认识。“立”的甲骨文为“”,像人站立地上。“日”的甲骨文“”,像太阳形状,表示太阳。这些古汉字形体就像一幅图画,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其字意,学生们仿佛在生活中新眼所识一样,能引起他们的思维豁然开朗,在心灵深处留下清晰难忘的形象。
其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我国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一些优秀文明成果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在认识文字的过程中,学生会收获到方方面面的知识,常会渗透着思想道德教育。例如“女”的甲骨文为“”,像两手在身前交叉并屈膝而跪的人形,反映了父系社会以后妇女屈从于男子的社会现实,学生从而了解到封建社会是男尊女卑的现状。
其三,能让学生全面学习到汉字的音、形、义,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词义。例如“行”的甲骨文为“
”,像十字交叉的道路。学生便能清楚地认识到它的本义是道路,再由本义引申出一系列的引申义:行列,成行的事物;辈分;走路(表此意的字音为xíng);实施,施行;品行;即将。
其四,古体字识字法能丰富识字课程内容(包括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的发展),让识字教学不再是单纯的字词讲解训练,并不枯燥无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其主动积极性,例如“集”的甲骨文是“”,上部由三个隹(zui,短尾巴的鸟)和一 棵树木组成。教学时先让学生画一画三只鸟停在树枝上的图画,再比一比它与本字书写体之间的相似处,然后教师有创造性地、生动地讲述此字的发展故事,即:许多鸟停在树枝上的本义到一系列引申义的演变过程。
其五,古体字识字法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促进了师生互动成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也纠正了教师在课堂中习惯性的知识错误,教师也得到不断的充电,增进师生间相互合作关系。例如:带有左耳旁和右耳旁的字实际上与耳朵之意并无关联,而是“邑”字旁的简化。理解词意时应告诉学生它们与城邑台阶意有关。例如“都”字本义指先君宗庙的城邑。“阶”字本义指台阶。
其六,在语文课程改革实施的背景下要求把古汉字造字法应用于识字教学中,并作为学生必须认识的一项课程内容。现今小学阶段的语文教科书里的识字部分编入一些形象生动的古体字,与楷体字形成对照,不仅让学生能全面掌握汉字的发展孳变,还提高识字效率。
应用汉字造字法结合古汉字形更有利于把识字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整合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有效途径,逐步揭示文字的语音、形体、词意的发展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到今体字抽象简化的结果(即楷体字)。全面掌握其带来的多方面的文字知识及相关的历史文化,最终达到文字全面训练目标。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产物,是炎黄子孙聪明智慧的渊源,承载着我国灿烂丰 富的文明成果。我们现在常用的规范文字的祖先们在几千年社会劳动实践中创造和逐渐积累起来的灿烂文化,是多维性的动态发展的知识体系。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审美的过程,提高素质的过程。旧课程观却把这样的课程局限于文字的认识、训练中,不能使学生学习到丰富的知识,使识字课变得枯燥乏味。汉字造字法识字摆脱了过去那些陈腐、淘汰的识字教学,为现今教学改革开僻了一条新路子,带来全新的面貌,它不仅是种学习方法,还是一个穿越时空的学习过程,更是一门学科课程。可以让学生即掌握教材上的知识完成识字教学目标,又能学习到教材之外的知识内容。
或许有的教学者认为,古文字本来就非常繁琐复杂,怎能让学生接受得了,其实并不是强迫学生一定要会书写古汉字,而是借助古体字与今体字形成一条认识线索,搭成从现今社会生活到历史社会时空的认知桥梁,组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认识体系。今天使用的规范文字是由古体字发展演变来的,虽然方便书写,但多数字体形态的表意功能已模糊甚至消失,学生在认识字意时具有一定抽象性和难度性,给识字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古体字结构具有形象直观的字形特征,几乎是画出来的图画文字,具有生动形象的表意功能,易于理解、认知。还承载着汉字音、形、意发展演变的痕迹。应用这些优点组织教学使学生学习到完整的语言文字。再者,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踏着过去的肩膀不断塑造着现实成熟地走向未来的。了解过去更能认识现在,了解文字的发展 历史(古文字)更能全面、牢固地掌握和应用今天的规范文字。
(三)造字法识字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古体字识字法作为识字教学的新方法,其优点之多,更适应现阶段教学改革时局,能够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很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中,应用古体字识字法进行识字教学,该如何具体操作?主要在于操作者必须客观认识到:一方面它不是孤立应用的识字教学法,需要其他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加以辅助,才会产生最佳效应,譬如可以结合图画识字法、游戏识字法、解析识字法等加以创造、灵活地操作,在此略举一二。
途径一,应用汉字造字法全面解析汉字的音、形、意,构成故事性的识字教学。找到古今字的切合点,推溯出一系列从古到今、从今到古的故事化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学得情趣无穷。例如“归”的甲骨文为“
”,(dui)声;表示有脚、趾,与脚的动作有关;有帚(女帚),表示与女子有关。从而得知本义是女子出门嫁人(女嫁)。古人认为女子出嫁就有了归宿,所以引申出回家、回国、归还等意义。教师在讲述时并插举一些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实例。有些今体字依然保留着造字本义的形体现象。例如“解”字为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形体像用刀分割牛角,从而得出本义指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即分解)。所以引申出解脱、打开、离散等意义。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熟练掌握常用的今义,又能认识不常用的古义。例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字就不会理解成“行走”意,而是“奔跑”之意。途径二,以简笔画形式画出古体汉字形,再结合汉字造字法进行讲解分析。熟练应用简笔画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具有简练形象、快捷方便的表达效果。把复杂难写的古体字创造性地简画出来,特别是独体字(象形、指事字)更易于绘画,加深认识。例如“马”的甲骨文“”,具有马奔跑时的马腿、马鬃毛和马尾的形体特征。通过绘画表现后,学生更容易认识这种动物实体特征。“甘”的甲骨文为“
”,像口中含有美味的东西,本义就是味美,学生就不难理解到甘甜等另外的引申义,凡此种种的教学案例不胜枚举。
汉字是“因义赋形”创造的表意性语素文字,量多形繁,音义繁杂。识字教学中要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恰当运用汉字造字规律识字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陶冶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的识字教学方法是:
1、象形字的识字教学方法
在低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有很多象形字,如禾、日、月、田、鱼、山、火等,根据字的构造特点来进行教学,先出示汉字的原始图形(古体字形),分析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再讲解由图到字的演变过程,分析图形与字形的联系,然后综合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字形、字义与字音的联系,其中应重点分析图形、字形与字义的联系。也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图像,认识事物特点,找出象形字与图形的相同点,以便牢牢记住这些字形。象形字识字法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它既有助于学生掌握象形字的形义联系,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指事字的识字教学方法
指事字的构造类型及其教学方法主要有三种:(1)用象征性的符号表示字义。
其教学方法是:从分析笔画的含义和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组合关系这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掌握字的形义联系。如“二”、“三”等字的教学,应让学生知道,每一横线象征数目一,几条横线组合起来(加起来)即为该字所表示的数目(字义)。
(2)用象征性的符号加上一个指示性的符号表示字义。其教学方法是:先出示字的原始形体,讲清象征性符号和指示性符号的含义;再讲解字形的演变过程,分析字的原始形体与楷书形体之间的联系;然后让学生认识楷书形体之间的形义联系。如“下”字教学,先出示“下”字的甲骨文形体“
”,讲清弧线是表示位置界线的象征性符号,短横线则是表示空间方位的指示性符号;再讲解“下”字形的演变过程;让学生认识“下”字楷书形体的形义联系(“卜”在“一”下,表示“位置在低处的”)。
(3)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指示性的符号表示字义。这种字在指事字中占多数。这种字的教学应重点讲清指示性的符号所表示的含义。如“本”字教学,应让学生知道,在“木” 11 的下部加一画作指示符号,指示树根的部位,本字的愿意是树根,引申事物的根本。
3、会意字的识字教学方法
会意字是合体字,其教学规律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先让学生初步感知字的音、形、义;再把字体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引导学生了解每个构件的意思;然后再将几个构件组合起来,让学生理解每个构件与字的形义联系,掌握会意字的音、形、义。如“寇(kòu)”字教学的过程:本指盗匪;“寇”字由“宀”(指房屋)、“元”(指头)和“攴”(指手持器械)三个构件组成;三个构件组合起来表示手持器械闯进别人家里打人家的头,这种行为就是强盗行为。用“一”盖住“火”就成了“灭”,很小的土就是“尘”,不正就成了“歪”。
4、形声字的识字教学方法
90%左右的汉字都是形声字。形声字也是合体字,和会意字一样,形声字也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来教学。如“妈”字教学的过程:“妈”字读“mā”,称呼母亲;将“妈”字分解成“女”(义符,表示女性)和“马(表声符)”两个构件;“女”表示字义,“马”表示字音。教学实践证明,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规律来教学会意字和形声字,既有利于学生掌握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形义联系,又有助于教师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应用汉字造字法识字是新课标要求的必然结果,需要创新应用。
应用汉字造字法进行识字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性,课前要作充分准备,甚至查阅大量资料,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汉语言文字知识。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化难为易,转抽象为形象,化腐朽为神奇。需投入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使此项课程操作到位并付诸实现的保障。
总之,顺应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步伐,全面贯彻我国教育方针、政策,把新教育课程理念落实到实处。语文课程中识字教学要反应汉字发展规律及其历史文化,懂得语言文字的演变意义,正确应用于社会生活实践,这是识字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古体字识字法把识字教学与社会生活有效整合起来。借助古体字优势开展识字教学。既揭示了过去的知识内容,又体现了现阶段的学习目标。古体字是今体字的源头,今体字是古体字继承和发展,古今汉字一脉相承,借古喻今,古今对照,融汇互通。因此,古体字识字法不仅实用于新课程的开展,还是门永不遗弃的课程内容。坚持知识体系客观存在与发展变化的统一,遵循汉字演变和社会生活实际的规律进行创新性的识字教学,最终会让一颗颗成长的心灵在识字旅途中丰收到我国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成果,积极、高效地学习到多方面的文字知识,实现汉文字的全方位的训练目标,促进新型人才的全面培养,促使汉语言文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字数:8171 参考书目:
[1]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9年出版。
[2] 出版。
[3] 出版社,[4] 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聂鸿音,《中国文字概略》,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年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1999年版,北京:语文1999年出版。
郭根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及教材分析》,2001年版,2001出版。
第五篇:核磁共振法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法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不同核磁共振方法和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主要论及核磁共振的常规氢谱、碳谱、多脉冲技术,以及固体核磁共振仪、核磁共振成象技术和核磁共振在高分子科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方法;高分子材料
核磁共振波谱是研究原子核在磁场中吸收射频辐射能量进而发生能级跃迁现象的一种波谱法。通常专指氕原子的核磁共振波谱(质子核磁共振谱)的研究。同一核素的原子核在不同化学环境下能产生位置、强度、宽度等各异的谱线,为研究复杂的分子结构提供重要的信息。
1核磁共振基本原理
核磁共振研究的对象为具有磁矩的原子核。原子核是带正电荷的粒子,其自旋运动将产生磁矩,但并非所有同位素的原子核都有自旋运动,只有存在自旋运动的原子核才具有磁矩。原子核的自旋运动与自旋量子数 I 相关,I=0 的原子核没有自旋运动,I≠0的原子核有自旋运动。核磁共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I=1/2 的原子核,这样的原子核不具有电四极矩,核磁共振的谱线窄,最易于核磁共振检测。原子核同时具有电荷及自旋,根据古典电磁学理论,旋转的电荷可视为环电流,故原子核也有对应的磁矩μ,其与自旋角动量P 成正比,关系如下:
μ = γ P = γI(1.1)磁矩和自旋角动量之间的比例常数定义为旋磁比γ,旋磁比随原子核种类而有所不同,I为自旋算符,P为角动量算符,是Plank常数h除以2π。当受到外加磁场B0影响时,具自旋角动量的原子核其能级会分裂为(2I+1)个非简并态,两个能级的能量差为 ΔE=-γ B0。核磁共振就是样品处于某个静磁场中,具有磁距的原子核存在着不同能级,用某一特定频率的电磁波来照射样品,并使该电磁波满足两个能级的能级差条件,原子核即可进行能级之间的跃迁,发生核磁共振。在考虑磁距与磁场相互作用时,可以用量子力学或经典力学加以处理。每一种处理都有其方便之处。对于弛豫和交换过程以经典处理更为合适;而在讨论化学位移和自旋耦合时,须要使用能级知识,因而要用量子力学进行处理。核磁共振在聚合物研究中的几种用途 2.1高分子的鉴别
1H-NMR主要研究化合物中1H原子核的核磁共振。它可提供化合物分子中氢原子所处的不同化学环境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的信息,从而确定分子的组成、连接方式及空间结构等。而113C-NMR主要研究化合物中碳的股价结构,特别是在高分子结果分析中,研究的归属很有意义。高分子化合物主要由碳氢组成,所以用1H谱和13C谱来研究聚合物的结果无疑是很合适的,特别能解决结构分析问题。而对于一些结构类似的聚合物,红外光谱图也基本类似,这是利用1H-NMR或13CNMR就很容易鉴别。例如:聚烯烃的鉴别,聚丙酸乙烯酯和聚丙烯酸乙酯的鉴别及未知物的鉴别等。
2.2共聚组成的测定
由于NMR谱峰的强度与该物质相应的元素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尤其是对于1H-NMR,共振峰的积分面积正比于相应的质子数,所以可以通过直接测定质子数之比而得到各基团的定量结果。因此,利用NMR研究共聚物组成最大地有点事不用依靠已知标样,就可以直接测定共聚物组成比。
2.3支化结构的研究
碳谱中支化高分子和线型高分子产生的化学位移不同,由于支链会影响到主链碳原子的化学位移,且支链的每一个碳原子也有不同吸收,所以支化结构为一系列复杂的吸收峰。
2.4高聚物立构规整性测定
只有通过研究链的精细结构才能够观察到同一氢核在不同立体化学环境中的差别,必须在高磁场强度下测量。核磁共振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具体应用 3.1固体核磁共振波谱技术
NMR核磁共振波谱仪是高分子材料结构和性能的重要表征技术。近年来,NMR新技术层出不穷,已可以从分子水平研究材料的微观结构。NMR成像技术可以跟踪加工过程中的结构和形态的变化。固体高分辨率NMR技术已经在高分子结构研究中应用十多年了。它特别适用于两种情况1)样品是不能溶解的聚合物,例如交联体系;2)需要了解样品在固体状态下的结构信息,例如高分子构象、晶体形状、形态特征等。由于13C的自然丰度较低,磁旋比也小,所以往往对样品采用魔角旋转(MAS)、交叉极化(CP)及偶极去偶(DD)等技术来强化检测灵敏度。固体NMR谱的各向异性加宽作用可以通过MAS加以消除,从而获得与溶液谱一样的自旋多重化精细谱带,使峰变窄,提高分辨率。高功率的质子偶极去偶技术(DD)用来消除H-X(X=13C,19F,29Si)的偶极作用。交叉极化(CP)则通过Hartman-Hahn效应,在合适的条件下采样,可以提高检测灵敏度。MAS/DD/CP三项技术综合使用,便可得到固体材料的高分辨C-13核磁共振谱。
固体NMR在高分子材料表征中的重要用途之一是形态研究,高分子链可以有序的排列成结晶型或无规的组成无定形型,结晶型和无定形型相区在NMR中化学位移不同,可以很容易地加以区别。NMR技术的各种驰豫参数也可用来鉴别多相体系的结构。尤其当各相的共振峰化学位移差别很小时,驰豫参数分析相结构就显得格外重要。相结构研究中常用的驰豫参数有自旋-晶格驰豫(T1),自旋-自旋驰豫(T2)及旋转坐标中的自旋-晶格驰豫(T1p)等。对于多相聚合物体系,如热塑性弹性体,由硬段和软段组成,由于软,硬相聚集态结构,玻璃化温度上的明显差别,在NMR实验时,可利用软,硬段驰豫时间的不同,来分别研究软硬相的相互作用及互溶性。弹性体材料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因为弹性体在玻璃化转变温度之上可以进行取向运动,且在高弹态时偶极耦合作用比玻璃态时小,特别适用于固体NMR来进行结构分析。只要采用较低的MAS转速及较低的偶极去偶功率,就可以得到高分辨的固体NMR谱,从而分析其网络结构。
3.2 二维核磁共振波谱技术
二维核磁共振谱的出现和发展,是近代核磁共振波谱学的最重要的里程碑。J.Jeener在1971年首次提出了二维核磁共振的概念,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Ernst对核磁共振技术的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再加上他对脉冲-付立叶变换核磁共振的贡献,Ernst教授荣获了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这进一步说明了二维核磁共振的重要性。
异核2DNMR技术在研究高分子链时,根据1H谱与13C谱化学位移的相关性,在对H1谱进行构象-序列分析方面,可发挥很大的优势。如下例所示:二维核磁共振研究PVC的微观结构。利用二维核磁技术研究PVC的基础在于已经建立了一维核磁共振的碳谱和氢谱并且对谱峰有了一定的结构归属。二维核磁共振相关谱可以进一步提高碳谱和氢谱的分辨率,完整的给出PVC的空间序列结构。在PVC的一维氢谱中,不能很好地分辨不同空间序列结构中的亚甲基质子。次甲基-亚甲基耦合形式很复杂,但用二维NMR实验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如图3~5所示。
用固体核磁技术与二维核磁技术相结合,可以表征固态物质的非均匀性。用液态中的NMR交叉驰豫有关的现象可以研究固态物质的结构。图6为苯乙烯和聚乙烯甲基醚的二元共混体的1D固态质子NMR谱,浇铸是在甲苯(共混体BT)或氯仿(BC)溶液中加入石油醚而得,谱图上仅由微小差别,并不能得出不均匀性的结论。图6a,b是二元共混体的的2D自旋扩散谱。
芳香族质子峰是聚苯乙烯的特征峰,而OCH3,OCH峰则是由聚乙烯甲基醚产生的,这两峰间的自旋扩散提供了所需的信息。BC共混体的2D谱在上述共振间无交叉峰,因而应是均匀的,看来没有含两种高聚物的混合区域。BT共混体的2D谱则显示不同高聚物峰间强的交叉峰,因此,有一个两高聚物在分子水平上混合物的均匀区域。结果证明,不同区域的准确组份不能用2D自旋扩散谱单独测定。然而,结合选择性饱和实验,证明用一简单的三相模型可以得到共混体BT的组份。虽然在概念上实验是很简单的而结果却很丰富,但实验的要求却比溶液中严格的多。为了得到足够的谱分辨率需要魔角样品旋转,多脉冲偶极去偶。结语
NMR技术即核磁共振谱技术,是将核磁共振现象应用于分子结构测定的一项技术。对于有机分子结构测定来说,核磁共振谱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核磁共振谱与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质谱一起被有机化学家们称为“四大名谱”。目前对核磁共振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H和13C两类原子核的图谱,其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家武等.高分子材料近代测试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4 [2] 薛奇编.高分子结构研究中的光谱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 朱诚身.聚合物结构分析(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00-130 [4] 宁永成.有机化合物结构鉴定与有机波谱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