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引导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引导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教师要注意用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引导,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问题 引导 教学 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由于其本身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再加上数学教学本身严谨的推理思维性质,往往给学生造成一种枯燥乏味的错误认识,许多学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逐渐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如果能让抽象的数学不再枯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真正认识到数学并非神话,她就植根在我们的周围与生活中,真切体会到数学是丰富的,生动的也是有趣的,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不会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负担,反而会当作一种求知上的享受。
然而,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学技能之一的新课导入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戏剧中的“序幕”,起着渲染气氛、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立疑激趣,能促成学生的情绪高涨,步入智力振奋的状态,有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很特别的教学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初步认知。这个初步认知对每个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面对刚开始的数学知识,有些可以比较容易地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有些却需要加入一些分析思考,而这些分析与思考有的时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一些困难。因此,教师要注意用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进行引导。这些引导,不但可以启发学生理解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我们将通过两则教学案例的分析来体会如何进行问题引导。
案例一 分数的?算
在小学数学中,分数的运算教学是一个有难点的课题。
首先,对于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运算,学生们稍加练习基本上是可以掌握的。到了异分母部分,出问题的地方就会多起来。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同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规则简单,容易记忆和操作,而以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则要麻烦些。问题的实质在于学生们没有真正理解分数以及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的意义。
此时,教师应当用一些问题来引领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回忆一下,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理解为是3个的和。
教师再问:加上为什么是呢?我们想一下,3个苹果加上2个苹果不是5个苹果吗?我们这里的“苹果”是什么?
学生们会回答:是。
教师可以接着说:我们现在不把它叫苹果了,把它看做一个“基本单位”好了。当我们把看做一个基本单位时,加上就是3个基本单位加上2个基本单位,一共就是5个基本单位。5个基本单位就是。
所以我们才总结出了 “同分母的分数相加,为什么要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这样的运算规则。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问,和怎么理解呢?
学生们此时会回答,是3个的和,是2个的和。
教师问,怎样加在一起呢?
学生们稍停片刻,便会回答:“老师,这里出现了两个‘基本单位’啊,不知道这种情况怎么算。”
教师问,那么,什么情况下大家就会计算呢?
学生们会回答:“老师,‘基本单位相同时’我们就会计算。”
教师问,我们要计算与的和,是不是只要把它们化成“具有同一个基本单位的”分数就可以了,怎么做到这一点呢?
此时,学生们就自然地进入到“将与化为具有同分母的分数”这一个过程中。
这个过程完成后,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上述做法,加以总结,这就是“以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后加减”的计算规则。
经历这个过程的好处是,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数学思考和研究之中,他们认为,这些计算规则是自己“发现的”。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教学的“再创造”过程。
案例二 解方程
小学数学近年来的重要变化是引入了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教学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过去使用的小学算术方法经常要用“逆向思维”手段,而方程使用的方法可以看做使用“正向思维”。
但时,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注意与学生一起分析解方程的内在机理,只是让学生记忆和应用几个规则,效果不会很理想。
我们举一个例子:解方程3x+5=11。
如果学生们只注意具体的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等,似乎学数学就得记这些规则,否则就无从下手了。如果这样,那就很糟糕。
其实,我们应运用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学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来进行类比启发。
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问:一个数加上5等于11,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怎么算?
学生们会回答:用减法,用 11 减去5 就是结果!
问:那么,3x+5=11,求这个3x,用什么方法?怎么算?
学生们会回答:用减法,用 11 减去5 就是这个3x,它等于6。
于是,学生们就明白了,移项就是在代数运算中做减法的另一种说法。
下一步怎么做呢?受刚才思维活动过程的启发,他们就会兴奋地说:
一个数x乘以3得6,求这个数,用除法,用3除以6。
这就是代数运算中的“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这样,学生们能体会到数学中的运算方法是在不断得到启发的过程中加以提升的,学习数学就应当对其中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领悟,而不是靠背诵一些法则进行。通过课堂实践,我们可以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是一个看似简单,但具有许多奥妙之处的,也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并加以改进。
总之,兴趣是干好任何一件事情的内因和原动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是教师在进行教法改革时必须要考虑到的一件事情。问题引导法就是小学数学教学技能之一。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尤为重视问题引导法的有效运用,提高教学效果。很多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以及方方面面的原因,对数学的兴趣在逐渐的减淡。数学是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不仅关系到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习掌握这门重要的课程,是教师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刻苦专研,吃透教材,挖掘每一节的切入点,采取有效方法引导学生的兴趣,使数学课生动、有趣,易于掌握。
第二篇: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 及其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的界定
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根据授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自学能力、接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学教学内容,通过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对问题的讨论和解答,从而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探索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随着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需要,高考制度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我们高中教育也必须转变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和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数学教育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把数学教学看作为教学活动的数学。
美国数学教育家隆贝尔格曾经指出:“改革数学教学最迫切的问题在于改革学校师生对数学整体的宏观观念,那种认为数学是由专家发明的一系列规律和公式而其他人只能应用以得出固定答案的观念必须改变。”教师不要将数学当作一个已经完成的现成的形式理论来教,而是在了解学生现实的基础上,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背景以供观察、比较和分析,从而由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来发现与创造出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所要求的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那些对人的素质有促进作用的基本思想方法,如试验、猜测、模型化、系统分析等。把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优化、整体、建模、运动与变化等观念作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
我们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有责任探讨一种适合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我校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都不是很好,高中数学学习内容比初中数学学习内容抽象复杂,再加上我们的学生自学的习惯不太好,自学能力比较差;所以我们很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和高中数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好高中数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并和同事们共同探讨论证,初步提出了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
三、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一)“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学习探索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我认真思考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及其基本步骤(1、提示教学目标;
2、指导学生自学同时老师加强督查;
3、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当堂训练检测。)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大地提高了上课的效率。
(二)“民主和谐的创造教育”的课堂教学常规模式
陶行知先生认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华,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宝山中学要办出有陶行知教育思想特色的
“民主和谐的创造教育”学校,课堂教学也必须符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因此,校长李思民倡导建立了民主和谐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旨在把握新世纪课堂教学改革的脉搏,推动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完善,迎合宝山中学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其具体环节是:(1)创设情景(2)自主学习(3)当堂巩固(4)探索研究。这一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创设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其目标就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掌握教学模式
掌握教学模式,是一种促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一定的学习水平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研究课堂教学系列化和课堂教学管理结构化的教学理论。掌握教学是以能力优劣不等的学生集体为前提条件,以集体学习的教学方式为手段,寻求一种既能保持班级教学的优越性,又能解决传统班级教学中的“差生”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一定学习水平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提问艺术
李如密教授编著的《教学艺术论》一书中详细论述了教学提问艺术的意义、功能、类型、技巧。李如密教授指出:教学提问艺术是指教师以提问为手段进行教书育人的实践活动。精彩、巧妙的提问艺术能够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往往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美国教育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
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由此可见,在教学中提高提问的艺术对于提高教学效益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具体要求科学的设计问题,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学生能够大胆提问,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等,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较好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操作步骤和每一个步骤的严格要求。
四、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的操作步骤和要求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要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有针对性的设计问题情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学生思维,使教育富涵个性、灵性,以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激发生命的创造冲动,张扬活力四射的个性,唤醒天性中最灵敏、最美好的东西。
(二)引导自学教材,激励学生讨论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学习基础、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反应速度等),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教材,思考提出的问题,初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给学生以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辩论,去伪存真,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在学生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和教师之间相互讨论,解决学生中有争议 的问题和学生还有疑问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提出教师设计问题以外的问题,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不能当堂解决的留在课后师生进一步研究,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设计当堂练习,加强学生训练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的要求,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的、分层次设计练习,并让学生当堂完成,最好是让学生上黑板板演,通过学生自查、互查,了解学生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的情况,及时查漏补缺,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四)提供思维时空,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与以前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兼顾学生的思维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能够一题多解(多变)的题目或开放性题目,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去思维,让学生大胆地、自由地去思维,教师要细心地捕捉学生思维的每一个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对的地方,都要不失时机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甚至是要从学生错误的想法中寻找思维的亮点,给予鼓励,激励学生大胆的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之目的。
五、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的案例
课题: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一、[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及其推导过程。
2.能根据sin2α+cos2α=1,将二倍角的余弦公式改写成以下形式:
cos2α=2cos2α-1;cos2α=1-2sin2α,并能改写成以下形式:
1-cos2α2,cosαα(降幂公式)。
3.运用上述公式化简三角式,求某些角的三角比及证明三角恒等式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事物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二倍角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三、[教学方法]引导自学,讨论。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景,发现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底角a的正弦等于,β4
5α
①求顶角β与α的关系;②求顶角β的正弦、余弦和正切。提出问题:我们需要探求如何用α的三角比表示2α的三角比。(由
此引出课题。)
(二)二倍角公式的形成。
引导学生自学,相互讨论,师生交流。展示公式的形成过程,创设民主和谐和生生,师生关系,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学P62:
(1)你能用哪些方法得到二倍角的正孩、余弦和正切公式,并写出其表达式。
(2)二倍角公式的左端和右端的三角比的次数有何特征。
(3)二倍角各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4)能否用cos2α表示cos2α,sin2α,若能,请写出其表达式。
(学生自学后,相互讨论,师生相互讨论,请学生板演出二倍角公式和降幂公式。)
说明:通过问题,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自学的目的性强,并且降低了学生自学的难度,解决了高中有些知识较难理解,给学生自学带来的困难这一问题,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问题。
(三)应用(巩固与提高)
通过当堂训练,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检查形式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纠正,加强学生学习的实效性。1.引导学生自学P63例1,例2后完成P64的练习1,3,4,5及前面提出的问题。
(熟悉公式,初步利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引导学生自学例3,并启发学生寻找其他证法,总结出其最佳证法。
(通过一题多解,开发学生的思维,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练习:
求证:
(1)
(2)
(3)
(4)44αcos -sinα =cosα22
1+cos2α+sin2α=cotα1-cos2α-sin2α
o1-sin10+oocos36sin361o8=2cos1oo1+sin10=2cos5
(四)观察与思考
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化简:
(1)cos200cos400cos800;
(2)cosαcos2αcos4α;
(3)coeαcos2αcos4α„cos2n-1α
[五]小结(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1)本节课研究了用的三角比表示的三角比的公式,并运用其解决了相关的问题。
(2)在解题时要注意公式的逆应用,并能创造条件,利用公式,简化计算。
[六]作业:P17、18、19。
六、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还需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建立了问题引导自学教学方法基本的操作程序,较好地发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较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当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课堂容量明显减小,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困难;
(2)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学力较差的同学往往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
(3)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一环节,学力较差的同学往往不主动地思考;
(4)在当堂巩固这一环节,学力较强的同学往往感到无事可做。
在此——列出,希望各位同行给予点拨。
第三篇:比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比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数学教学;比喻;应用;生活实
际;理解;记忆;激励;自信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101―01
我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指出,每堂课都应充满学生的笑声。良好的课堂气氛不是鸦雀无声,而应是充满笑声,学生在一堂课中感受的不是压抑和沉闷,而应是轻松和愉快。数学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板起脸孔说话、语言呆板枯燥的陋习,充分发挥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教学语言既要准确、严密,又要声情并茂、幽默风趣,使学生听起来轻松而又记忆深刻。而把抽象、深奥、生疏的数学知识用具体、浅显、熟知的实例叙述说明,用有关类似的实物来比拟叙述说明,就可以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比喻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巧用比喻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当中,有不少抽象的内容,对部分学生来说是理解的难点,也是难以产生兴趣的内容。但若巧用比喻,联系生活,则可使学生容易理解,也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给学生讲授“集合”、“子集”、“交集”这一系列内容时,笔者先给学生简要地介绍“:把一定范围的、确定的、可以区别的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叫集合。简称集,其中各事物叫集合的元素或简称元”。然后运用比喻,向学生讲,比如全世界的人可以构成一个集合,每个人就是组成这个集合的元素。世界上的男人和女人也可以各自构成一个集合,因为“全世界的男人”与“全世界的女人”这两个集合都包含在“全世界的人”内部,所以“全世界的男人”与“全世界的女人”都是“全世界的人”的子集。另外,从另一个角度讲,世界上的每个国家的人,也都可以独立构成一个集合,并且也都是“全世界的人”这个集合的子集。比如“美国人”、“中国人”等等,都是“全世界的人”的子集。而“美国人”之中的男人,又可以构成一个集合。“美国男人”这个集合既包含于“美国人”,又包含于“全世界的男人”,所以“美国男人”便是“美国人”与“全世界的男人”这两个集合的交集。
二、巧用比喻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我们面对的是陌生的世界,学习就是为了认识陌生的世界。如何化“生”为“熟”也是数学教师永恒的研究课题。教师要用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比喻还不熟悉的事物,使学生易于理解。
比如,高中第一册“函数”,化解函数式,很多学生忽视了未知量x的定义域,导致化解出现错误。后来笔者在其他杂志上看到关于此内容的一个比喻,觉得非常形象,就将之引用过来。笔者是这样告诉学生的:如果未知量“身体健壮”(没有任何条件约束),就可以直接进行各种“锻炼”(各种运算);如果体质虚弱,进行锻炼前,还必须穿各种保暖的衣服以防冻感冒。所以,未知量能否直接进行“锻炼”,我们还要看他身体怎么样(有没有各种约束条件),即要考虑未知量的定义域。笔者话音刚落,学生就开怀大笑。而学生也在笑声中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的内涵,在以后的解题应用中印象更为深刻,出错的几率自然也就少了。
三、巧用比喻激励学生,增强自信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比较而言,难度增大了,内容更加抽象了。许多学生一升入高中,就感到学习数学时力不从心。其实,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只要稍加努力,还是可以达到目标的。但是大部分学生却不愿意深入挖掘与探索,而是直接向困难低头认输。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就巧用各种比喻激励学生,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比如,教育学生:“困难其实是个纸老虎,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就一定能把它打趴下。”、“困难不是铁、不是钢,困难是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他就强。”、“困难是光明来临之前的黑暗,大家咬咬牙,使使劲,曙光马上就要来临了。”总之,教师要像黑暗中的灯塔一样引领学生,为他们照亮走向成功的路,使他们越来越自信。
总之,对目前依然陌生的事物,教师要用熟悉的事物进行比喻,按照熟悉事物的性质、判定,加以类比研究,会有新的发展、新的创造,可减少学生学习随意性、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
编辑:谢颖丽
第四篇:问题引导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引导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基本概念 1.“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定义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标及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提出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导学习,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的学习方式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里的“问题”含义采用广义的解释,其表现形式可以是疑问句,也可以是布置的学习任务,创设的模拟情境下学生所面临的困惑、挑战、欲达的目标等等。
问题有三类,一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封闭性问题;第二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半开放性问题;第三类是教师设计布置的全开放性问题。
2.“问题引导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基本操作模式是“五环三步一中心”。
“五环”是指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基本遵循的“五个”环节,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三步”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遵循的“三个”步骤,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一中心”是指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要遵循的一个理念,以问题为中心,即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
3.“问题引导教学法”的核心要义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核心要义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就是指在学生学习教材之前必须是问题、任务、目标在前,杜绝学习的盲目性。
“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就是指在学生学习完一节课之后,带着需加深理解、探究的问题进一步的研究解决,使其保持亢奋的学习热情。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中心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将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开端和归宿,将问题作为贯穿教学活动始终的主线,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第二部分、问题引导教学法实施的程序
1、提出问题
我们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然后教师及时进行检查指导,扫清字词障碍,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接着就是教师提出引领全文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要求一是引起学生思考,不是到书上一划就解决的,二是要成为你下步分析理解课文的切入点。让学生读课文。
例如:《再见了,亲人》设计的“从文中的哪些人和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生命 生命》设计的“文章围绕生命的主题写了那几个事例?”这两个问题都是教师为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而设计的牵引性问题。教师明确提出问题后,同时向学生提出,在认真思考老师提出问题的同时,你通过阅读课文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说给你的同桌,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还解决不了的以小组为单位,可以提出来。我们之所以要先明确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阅读,一是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引领作用;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这就实现了全员学生都在读教材中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实现了全员参与而且是思维上的参与。阅读课文最忌的是无目的、无任务的读,或者是事先不明确问题或任务,待读完后提问题,提任务,教师往往犯这样的错误,是违背了思维的规律。
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其作用在于: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二是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三是促使学生之间去说、会说、善表达。培养合作意识。四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五是调动全体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学困生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老师要激发勉励学生多思考,从而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难题,提出相关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如,在教《故乡的杨梅》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杨梅是什么样的?故乡的杨梅有哪些惹人喜爱的地方?”等等。而后,带领学生梳理问题题,先处理相关字词的难题,再立足中心句确立难题处理的次序。如:让学生找出中心句——我爱故乡的杨梅;而后抓住这句话带领学生质疑,确立研读思路:1.杨梅是什么样的?2.故乡的杨梅有哪些惹人喜爱的地方?3.课文是如何详细描写杨梅惹人喜爱的?4.表现出作者怎么样的样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得带领学生依照问题阅读课文,体验、感悟课文语言。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们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对意义不大的问题可做个别指导,让其再生“问题”。总之,我们要与学生共同分析并确定教学中应着力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进而自己去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一方面要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使自己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还要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解决问题
质疑问难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解决问题的环节我们可以充实发挥小组内合作交流的功能,将小组互助性学习后没有办法处理的难题,全班汇报然后在授课中逐步完成。以《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为例,学生最后把难题的焦点放在了:地球毕竟可爱在怎么样的地方?地球母亲的慷慨表现在哪儿?地球易碎的理由有哪些?面对学生的疑问,带领学生联系全文,联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展开小组讨论(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使学生在了解信息、整理信息、交流信息的整个过程中,体会到地球妈妈是在毫无保存地对待咱们,她无私地为咱们提供各式各样资源,哺养着全人类,从而使得理解地球的“慷慨”。后边关于解决问题的“三步”我们再展开讨论。
3、归纳概括
按照语文阅读教学的总、分、总的基本规律,归纳概括环节实质就是回到后一个“总”的阶段。作为一个完整的一篇文章的教学,其“归纳概括”非常重要。是要实现学习这篇文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目标。“归纳概括”什么?如何做好“归纳概括”?我们可从如下几个角度思考:
(1)、要从文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角度思考归纳概括什么内容。即这篇文章体现它的工具性是什么,体现人文性是什么?
(2)、体现人文性时,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要说明什么,告诉什么?
(3)、体现工具性时,要思考编者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除了编者在认真思考作者写作意图外,同时还要思考作者是用什么办法体现文章的人文性的,也就是写作方法。
(4)、归纳概括要由学生去完成。如果学生不能完成,那么足以说明这篇文章没有学好。要让学生学完文章之后能从文章的人文性、工具性角度归纳概括。要在“分析、理解”课文过程中,体现出人文性、工具性,这样学生才能自己完成概括归纳的内容。学生完成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归纳概括进行规范性总结,并教给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途径,要授之以渔。
我们这样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以及所解决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评价,还要提供学法上的指导。学生则要通过归纳与总结,反思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价值,学习过程是否科学,探究是否深入,与同伴合作是否和谐,方法是否有效,结论是否正确,通过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从而时自己的学习方法最优化,学习效果最佳化。
4、巩固应用 小学语文字词句的训练是教学重点,品读文本后要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写字、扩词、摘抄、背诵、仿写都是训练内容。5.拓展创新
文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是生活的积聚与抒发,绚烂多彩的生活是语文学习的不竭之源,语文学习更要回归生活,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探究,在探究中增长智慧,他们不仅对课本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每一位学生真正成了自主学习的探究者,真正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通过我们的一些引导,设计一些语言实践的练习(包括口头、书面、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思维的积极状态,并不断发现新问题。学生在这一学习环节中,要学会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要有所创新。如在上完《秋天的童话》一课后,可以抓住时机,让学生写一篇属于自己的“秋天的童话”。再引导他们:“如果秋姑娘来到我们的身边,你们可以用秋天景色的变化写话,比如:小草妹妹会对秋姑娘说什么?花姐姐会对秋姑娘说什么?大树爷爷呢?”通过这样的引导,他们写出了更精彩的话来,体现了学以致用。
第三部分、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策略 “五环三步”中的“三步”即解决问题分三步。
在实际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设计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 教师由于教学情境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产生新的问题和精彩的追问是贯穿始终的。所以说“解决问题”环节既是在“五环”中一个独立的环节,也是贯穿在其它环节之中。把它做为独立环节来说,是因为在分析理解课文中,学生的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生成新的问题及追问,都是要解决的。最为关键的是利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就解决问题的三步来说,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是基础,后一步必须以前一步为基础,也就是说,没有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这一步,就不能产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合作的前提是自主,因此我们教学首要强调的是自己动脑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自己没有动脑去想怎么能去合作呢?在我们初期实践“问题引导教学法”的时候,偶尔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经常是问题一出来就说小组讨论一下看怎样去解决,这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带有很大的虚假性,必须摒弃。真正的有意义的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只有建立在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必须在合作学习仍不能解决时,教师给以提示、引导,使问题得以解决。实现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在这一步我们常常易犯的错误就是急躁。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目标,结果代替学生说出来,或者让优秀学生说出。失去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全面性的培养、锻炼,使课堂失去了精彩。我们要切记,检查课堂教学好与坏是效益,即学生是否学会,是否能力得到培养。而不是我们教师完成了授课任务。以前在上课时会不自觉的犯只为解决问题而教学的错误,被学生提出的问题牵着走,丢了语文课本该生动美妙的语文味。现在经过领导们的听课指导和自己的反复实践之后,渐渐懂得“问题引导教学法”与各种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巧妙的结合,把解决问题与品词析句融会贯通于一体,才是更好的理解了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质。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启发式教学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学生要有主动的、积极的、能动的学习状态,强调知识的理解、运用、创造。(1)运用多种启发方式创设情境。特级教师林承霞教学《月光曲》一文,在学生自读课文后,教室里响起了美妙的钢琴声,让优美的旋律与学生的想象一齐起飞。笔者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常常借助多媒体手段穿插读、议、讲于疑难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探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从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愁苦酸甜。
(2)把握适当的启发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要把握适当的时机,不仅在于教师对几个问题先后顺序的安排,更在于对学生思考问题深度的把握。例如,我在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就在仔细的琢磨,课文本身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问题,它更多的是引起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于是在“静听心跳”这部分内容中,我主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句联系上下文说理解谈体会。杜威曾说:“教学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我利用音频让学生自己感受和倾听心跳的声音,当学生为自己的生命而自豪激动的时刻,顺势引导学生说说白白糟蹋的现象,哪些人好好使用了生命?当张海迪、海伦凯勒、环卫工人等等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的事迹从孩子们口中涌出时,榜样的作用就已植根入孩子们的心灵。也为后边谈“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加光彩有力”做好铺垫。
2、创设合作情境,激活学生小组讨论的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书不思考有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意把读书与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在与同学充分讨论的同时激活自己的思维。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我就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小组讨论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自由争论,你喜欢谁?为什么?最后自己讲述,他们就会明白植物生长与雨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飞联系,此时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
教师的某一问题可供选择的几种答案,并且这几种答案使学生感到难以选择。从而产生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3、巧拨妙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五环三步”中第三步,教师点拨解决问题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关键的一步。我们应该通过文本,结合学生的问题,想方设法的强化情境,也就是把课文中作者所蕴含的具体事物生活空间的情感,通过场景、氛围和图画流露出来。这种形与情的相互作用下,使他们眼前出现相类似的场景,进入合理想象,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丰富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在阅读作品中更得到升华。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一段中,省略号略掉了什么?大家还知道小兴安岭有什么树?学生很快会说很多,数也数不清。想想几百里都是树,那说明树木多,也说明小兴安岭森林广阔无垠,一片绿色,非常美丽,从而眼前会出现一片无垠的“绿海”。这样读起课文来会边读、边想象、边欣赏,感知小兴安岭的风景美。在《生命 生命》一课孩子们提出问题环节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个是:瓜苗为什么能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生长?我为学生创设了小瓜苗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屈向上、茁壮成长的情境。缓缓的音乐中,嫩嫩的小瓜苗顽强地在砖缝中露出脑袋,那种生之顽强深深打动孩子的时候,学生不由自主的感受到顽强的生命力,可能没有这样的点拨,孩子们也会回答出这个问题,但远远不会有这样深刻的感受。
仅仅能提出问题不是问题教学法的目的,我们要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寻求对问题的深入认识,以求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并且要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再带着问题结束,让学生的头脑始终保持“有问题”,并时刻处于一种思考的状态,通过问题教学法可使学生逐步具备一种探究的精神和毅力,使所有学生的能力在“问题”中得到发展,在探究中得到提升。
第五篇: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
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
一、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就能够掌握一些长方体的初步知识,如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棱几个顶点等等;然后老师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一起来验证结果,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印象也就会更加的深刻。学生们发现自己的总结被验证也会特别激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提升。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够将数学知识进行动态的演示,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的具体化,这种清晰形象的展示过程对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来讲难度很大,但多媒体课件却可以轻松地实现。
三、变化练习模式,提升数学课程教学的效果
练习是巩固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信息技术所编写的一系列的练习题目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老师可以通过电脑预先准备多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全角度地对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进行练习。同时,信息技术的优势还体现在能够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动态题目,迎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比如“小蝌蚪找妈妈”“鸡兔同笼”等形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巩固自身所学,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成功的喜悦。在开展课后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省去板书的时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习题,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如在对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选择了正确的答案,屏幕上就可以显示出一个笑脸,然后伴随着声音“你真棒”,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如果学生回答错误也没有关系,屏幕上可以为学生显示“再接再厉”等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样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数学学习的趣味性也增强了。
四、结语
总的来讲,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为小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源泉。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使得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能够从课堂导入、课堂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辅助教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开展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平台。但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虽好,但是在教学中也不可滥用,要把握住应用的度,过多地使用声音、图像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使用不当,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老师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使得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更加丰富,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