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引导中教学
在引导中教学
李贵凤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 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现在实行的新课标,教学任务繁重,课堂时间就更显得宝贵了,已往在备课过程,我心里总有个想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知道的、最精彩的、最与众不同的教给学生。结果课堂的表演主角变成了我们老师自己,学生成了被动的吸收者,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该起一个主导作用,但并不是教学的主体,应明确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教学过程变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我们教师应重在导字上下功夫, 在连接处导、在关键处导、在疑惑处导、在求异处导。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生动的,与其认识相符合的任务性活动。
1.选取合适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自觉学习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在数学教学中, 要从数学素材中选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通过讲解“象棋发明者让印度国王往棋盘上放麦粒” 的故事来引起学生学习“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兴趣;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 “可与珠峰试比高” 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 ” 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通过讲解中国电脑体育彩票获奖面的大小激起学生学习概率的兴趣, 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引导其自觉学习。
2.设计再创造过程, 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掌握新知识。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对学生而言都是新的。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究与发现, 从而获得新知, 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例1关于诱导公式(二)的教学设计
(1)用三角函数定义求sin240°、sin60°(教师强调在同一坐标系中求, 为证明作铺垫)。
(2)由学生谈感想并进行猜想。大部分学生得出两种想法: sin240°=-sin60°、sin(180°+α)=-sinα(α为锐角)。有学生进一步猜想sin(180°+α)=-sinα(α∈R)。
(3)引导学生验证。对学生的猜想和证明肯定后, 要他们看教材, 进行比较, 并展开讨论, 获得对发现与创新的体验。
3.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新知识。
教材中有些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可迁移的特点,则不妨指导学生独立研究学习, 向学生提供研究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结论。
例2, 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教学设计。
考虑到几何法作函数图象的局限性和描点分析函数性质作图应用的广泛性, 因而微调教材内容(几何法改为描点法)作出教学设计, 并由学生独立探索。有的同学作出错误的图象;有的同学作图正确但对单调性的判断仅凭直觉;有不少同学推理有据, 作图正确, 颇有见地。在研究过程中, 函数性质不教自明。
4.讲究解题的教学技巧, 引导学生学习中拓展思路
①一题多解
在解题教学中, 不追求学生的思路跟教材一致, 跟教师一致, 而要创设开放性的课堂。如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习题: “ 已知cotα=m(m≠0)求cosα。”学生先后找出四种思路, 他们思维活跃, 一题多解,(下接第29页)(上接第33页)
竞相发言, 课堂高潮迭起。
②常规问题新解
突破常规、另辟蹊径, 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因此, 在解答一些基本问题、常规问题时, 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新解, 进行速解。学生的思路有时是出人意料的。
例3, {an} 为等比数列, a8=8, a10=16, 求a20。
当大多数学生还在求a1时, 一个学生就举手了。其解答过程是: 由a8=a1q7=8, a10=a1q10=16, 得q2=2。a20=a1q9。q10=16(q2)5=512。这种速算很有新意。
5.利用学生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其主动学习的意识。
如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我常常在几种正确的解法中夹着一种错误的解法, 然后让学生来比较、评价哪一种解法更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的成果除了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公式、定理、解题方法,,还有学生的能力、意识、情感等。在教学中,不应只是重视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而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总之,应该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为学生活动提供思维的空间,引导他们积极的参与各种思考和操作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本质过渡。
第二篇:在教学引导中找突破
在教学引导中找突破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知识理所当然地应该不断革新。当今教育界,“素质教育”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大家都知道:要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必须不断地寻找突破口。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哪里寻找问题突破?如何突破?这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值得研究、探究的问题。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还不善于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有赖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因此我认为小学语文教学首要的是寻找好引导的突破口,启发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条理的思维,才能引导学生怎样动脑,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以畅通。
一、抓住文章的来源寻找引导的突破。
每一篇课文有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每一个作者有不同的写作目的,有不同获取材料的方法和途径,有的课文的布局谋篇甚至遣词造句往往受到材料来源的限制和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寻找引导的突破口。比如:《小站》,作者可能是坐车经过才发现的,而且是两次,一次快车,一次慢车,因为文章前两段就是写快车经过所见的小站,三至六段则写慢车停靠两三分钟所见的小站,而在短短的两三分钟为当然只能看到小站的表面现象,最后两段是车开后的体会。因此,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怎样知道这个小站的?”这个小站怎么样?“这就很容易把握文章的结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我就是从这里寻找到引导的突破口的。
二、抓住文章的题目寻找引导的突破。
文章的题目是各种各样的:有的以所写的人命题,有的以所叙的事命题,有的以状物命题,有的以文章的线索命题,有的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有的以文章的中心思想命题,我就抓住不同题目来寻找引导突破口,从而达到目的,如《董荐瑞舍身炸暗堡》,我先引导学生从题目中的”舍“字中找出突破口,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为什么董存瑞要”舍身“?”不舍身“可不可以?”炸掉暗堡的后果怎样?这样让学生思考理解题目后就能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又如《飞夺泸定桥》一开始,我便让学生通过默读找出从哪里到哪里是写“飞”?怎样“飞”?从哪里到哪里写“夺”?红军是怎样“夺”?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把握了文章的结构内容和中心。
三、抓住文章结构特点寻找引导的突破。
有的文章结构鲜明,就应该从结构引导启发。从内容上看有三种情况:一是具有关系全文结构的过渡段的课文,如教《伟大的友谊》一文时,我就从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找到突破口;如我让学生读第四自然段问:“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回答后。我又问:“文章中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恩格斯在生活上热情地帮助马克思?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他们在共产主义的事业上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然后再问:“这两种材料能不能倒过来安排?第四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各写什么?起什么作用”?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后,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思路。二是具有总分或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再见了,亲人》、《林海》,就抓住“总”来引导。三是具有明显线索的课文,就抓住线索突破。如《一个苹果》就抓住苹果,《小木船》就抓住了“木船”这一线索来引导。
四、抓住关键词语寻找引导的突破。
在教《猫》一文时,我让学生读最后一段,最后一段开头说:“满月的小猫更可爱”前面都说猫的性格古怪,可没说明可爱。我就抓住这个“更”字,启发学生动脑筋:为什么这里用上一个“更”字?上文是怎样为这个“更”字作辅垫的?下文又怎样写“更”字的?这样,一个“更”字就把文章的段落层次显示出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便突出来了。又如教《跳水》一文。一开始,让学生阅读,我就提出把二句中的“风平浪静”删掉行不行?为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认识到这个词语的重要性,它是故事得以展开的条件。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能在甲板上,这才有逗猴子、抢猴子、追猴子,爬桅杆,发生危险,最后孩子得救,这一系列的情节的发生又是故事得以完满结束的条件,因为“风平浪静”孩子才有可能跳水得救。
五、抓住重点段落寻找引导的突破。
一篇文章的重点段是最能体现文章的重要内容和中心,如果我们抓住了重点段就很容易抓住中心的。如教《手》这一课,我就是从陈秉正的手是怎样的?开始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然后辐射出去,使学生认识到陈秉正的手与众不同的原因及陈秉正的手的本质特征:艰苦奋头的精神和高超的农业技术本领的体现。
六、抓住有趣之处寻找引导的突破。
有的课文某个章节很有趣味,学生最喜欢读,教这类课文时,我就注意从这些地方开始引导:如《小英雄雨来》,学生读到雨来游泳本领这一部分时,往往会感到很兴奋。教这一课时,我就是从这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开头就这样突出地描写雨来的游泳本领?让学生认识到这样写是为了突出地描写雨来的聪明能干,为后文的脱险作了伏笔。从人物的塑造说,日常生活的聪明能干,正是机智勇敢和日寇斗争的表现的铺垫;从文章结构说,前面写的游泳本领,后面写靠游泳脱险,前伏后应,才是可信的。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说,这样写正从一个角度显示了文章的条理性,这就扣紧了单元训练的重点项目,有时也可以说出爱读的是什么地方,启发他们说出爱读的原因,这样就能激发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很佳。
七、抓住疑难问题寻找引导的突破。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碰到了疑难问题”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加以启发引导,学生就豁然贯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炮兵陈地上》一文中,彭总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彭总对团长的态度,判若两人;在《一分试验田》一文中,彭总是什么样的人?彭总为什么只要一分地做试验?为什么要精耕细作;在《大理石街》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要把”础石街"建筑的粗陋和磨制大理石工厂的艰苦劳动写得那样突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难以理解而又必须理解和急需解决的,在教学时教师就要注意点拨,引导突破。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寻找引导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三篇: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改错
学生自主改错,教师个性指导
一.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改错
错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思考—改错—理解—反思的过程,才能真正把知识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体系中来,才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在改错反思后才能在头脑中留有痕迹,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才能看到数学本质的东西。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每次做完家庭作业后,首先在固定时间独立完成,其次对照答案进行自主改错,再次对错题进行重做及分析。反思自己到底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经过一学期的训练,本人所带的班有75%的学生都能每天主动进行自主改错,并且学习成绩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 学生自主改错带来的教与学的变化 1.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养成自主改错习惯
经过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班中绝大部分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改错,并且他们体验到了自主改错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下面摘录了两名同学对作业改错的认识。
高一(7)班于丹格:改错是必要的,每一道题都必须弄懂!总结不只是抄错题,总结的应该是发法及对自己认知的改变!
高二(4)班胡易铭:对于作业的改错,实际上是一种再学习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改错来认识到自己在做题时没注意
到的漏洞。以此来提醒自己下次做题时注意。并且还可以在改错中理清自己的做题思路,争取更大进步!
2.案例分析
本班有一名学生,数学基础不扎实,理解能力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学生本人对自己的数学学习也极为痛苦。我就带着她进行自我改错指导。最开始的时候,她的错题很多,我就对她的问题逐一分析,解决,帮助她通过错题建构知识体系,归纳知识方法。渐渐地,她开始爱学数学了。自己主动总结,纠错,成绩也从不及格上升到及格线以上。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学生在目睹她的成功后,都纷纷进行作业的自主改错。班里学习数学的兴趣极大提高。以下照片就是她的作业自主改错。
从她的作业改错中发现:首先,无论是老师和学生再看到作业时,都能清晰的发现做题者做题时的问题,以便进行改进!其次,通过她认真的改错,加深对知识、方法的理解及运用,并且能够把知识、方法进行梳理,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再次,出错的题可以当做考试前的复习资料,对知识、方法进行巩固。3.教师
(1)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个体的实际学习困难。
学生认真进行自主改错后,教师在判作业的时候能够发现班级的主要数学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原本我要上一节课的习题讲评课,但实施自主改错—讨论后,共同问题只需要在每节课开始或结束时占用几分钟讲完就可以了。对于个别孩子的数学问题,我就放在课下进行单独辅导。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不一样的收获。(2)为学本课堂奠定基础
本校正在实践韩立福博士的有效教学法。我指导学生进行的自主改错为学本课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我的教学提供了有效的资料。我在进行问题解决课时,设计问题开发单时就可以参考学生的自主改错题,整理学生未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安排。
(3)教师及时改变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教学。
班里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掌握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自主改错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在没有实施自
主改错环节时,我在讲习题时,针对性就不够好。有时讲的题是少部分学生未明白的,但放在全班进行讲解,就会浪费大部分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自从运用自主改错后,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我就不再班里集中讲解了,而有的放矢的对大部分学生有问题的题进行讲解。课堂效率明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也得到了改善。他们养成了每天早晨进行小组讨论的习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4)课程整合
通过学生自主改错,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拿它当做参考指标,对于那些学生已掌握的课型,就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合并成一节问题综合解决课。这时就需要学生将作业当做预习内容完成,上课就集中讲重难点问题。学生听起课来也会更有针对性。三. 反思 1.成果
经过实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同时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2.存在问题
自主改错虽然使学生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生生合作的能力,但是每天完成此项任务,耗费的学生时间较多。因此,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当学生当晚总作业量较大时,他们就不能精益求精的完成,会出现敷衍的现象。
经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潜力
是无限的。教师只有调动学生,发动学生,才能达到师生双赢!
第四篇: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专题时,场独立性学生的成绩高于场依存性学生,其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在学习其他三个专题时,成绩差异不显著。
究其原因,学生在解答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化学计算及化学实验问题时,需要从所学的基础知识中提取出与解决问题有关的化学知识,并需要分析出这些知识的内在联系,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这与镶嵌图形测验中的去隐蔽能力有着相似之处。
场独立性学生克服隐蔽作用能力强,认知改组能力强,他们善于找到不同知识点间的关系,把握问题的关键,所以这部分成绩较好。而在解答金属、非金属、有机化学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等问题时,由于该部分知识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知识间的联系较有规律,它有利于场依存性学生的学习,因此,两类学生的成绩差异不大。
(2)在化学学习中,场独立性学生的总体成绩高于场依存性学生。
应当指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受学生、教师、学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学习内容的不同,仅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
结论(1)在化学教学中,当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时,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不同类型化学知识时,学习的效果不同。一般说来,场独立性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于场依存性学生。
(2)对于学习抽象性的、需要认知改组的化学知识,场独立性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场依存性学生。对于学习偏重记忆的一般性化学知识,不同认知方式的学生学习效果差异不明显。
总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在认知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为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及因材施教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本研究仅是抛砖引玉之举,如何有效地利用心理学依据,进一步优化教学,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继续摸索。何谓“引导自学法”?
引导自学法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进28化学教学
2003年,第1期行学习,自主获取知识,自我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进教室”转变为“带着问题走向教师”。
1.1 教师引导实施引导自学http://www.xiexiebang.com/法,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的前导者。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引导主要有四种方法:
其一,情景引导:教师创设情景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的情景有问题情景、生活情景、实验情景等。
问题情景引导:如海水中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工业上如何将它们分别提取出来?教师据此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两种物质在海水中的含量不同,因而提取时所用的方法不同。
生活情景引导:如节假日里,我们看到焰火闪闪,鞭炮声声。那么在鞭炮爆炸时,发生哪些化学反应呢?教师将这一类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含有化学知识的生活情景形象地描述给学生,把学生引入到思考的氛围中。
实验情景引导:教师在引出问题前,先做一个实验,然后请学生探究问题。如教师先做一个喷泉实验(不说明做喷泉实验所用的是何种气体),然后请学生探究形成喷泉的条件。学生往往根据喷泉实验所呈现的现象,争先恐后地作出种种假设或推测。
学生产生探究欲望,课堂里很快便会形成探究氛围。
其二、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和学习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认识和经验,这些认识和经验都构成了学生再学习的背景知识,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用以引导学生学习的知识有化学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其它学科知识及化学学习方法知识等。
化学知识引导:常见的医药的说明书上一般都标明药品的成份,化学结构式等,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一、二份医药说明书,让学生通过已知的知识分析探究药品可能具有的性质,以此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日常生活知识引导:关于二氧化碳的一些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知道,教师利用这些知识,引导学生探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等,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有两重性,既能产生温室效应,也能增加光合作用而使农作物丰收。
其它学科知识引导:化学同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等其它学科一样,都属于自然科学,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其它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化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化学学习方法知识引导: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又称为元认知知识。教师运用化学学习方法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化学,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极好方式。
如学习了氯的有关化学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同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用比较的方法去探究溴与碘的化学知识,学生在比较过程中,既会总结出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又拓展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其三、方法引导:教师通过方法引导,有利于学生运用方法独立地解决问题。如在学习金属镁的有关知识后,学生知道工业上提取镁的主要来源是海水,那么,海水中还能提取哪些物质呢?由于教材上没有这些知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通过查图书、上网等方法获取这方面的知识,并请一些同学汇总各自查找到的资料,出一期有关“海水里的化学资源”
专栏。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掌握了学习方法。
其四、过程引导:学习过程引导,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的引导。教师在引导中,注意把问题按难易、深浅、先后、主次、大小等分解成若干个小课题,并将这些小课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决小课题的过程,即学生的自学解疑过程。如有关浓硝酸与铜反应的知识,教师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究下列小课题:①浓硝酸分解时生成什么物质?②硝酸分解的哪一产物能与铜反应?③氧化铜能否在硝酸中稳定存在?
④推断硝酸与铜反应的产物是什http://www.xiexiebang.com/jinronglw/么?⑤在铜与硝酸反应中,硝酸起了哪些作用?⑥写出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当这些小课题一一解决时,有关铜与硝酸反应的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常规过程也逐步掌握了。
1.2 自觉学习引导自学法的核心是学生自学,这种自学是学生在学习兴趣或志向激励下的自觉学习行为,因此是一种自觉学习,它包括自动选择、自动求助、自动探究。
首先是自动选择。指学生围绕教学课题,自动选择学习材料、自动选择问题,自动选择方法。如在演示氨气的喷泉实验时,烧瓶要不要干燥?对这一292003年,第1期
教师论坛问题进行探讨,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会自动选择与此相关的资料,去思考、去探究。有的学生认为烧瓶必须干燥,否则氨气已溶解于水,不能产生喷泉现象;有的学生认为不必干燥,理由是只要通入过量的氨气,烧瓶中照常充满氨气。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实验,学生根据问题自动设计实验方案,根据通入气体的量的不同分别进行实验,就能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可见,学生自动选择就是能动地、自主地选择学习,有利于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是自动求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碰到问题时要自动求助。教师引导学生自动求助书本、求助资料。在求助这些还不能达到目的时,再自动求助同学或老师。在求助老师时,为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求异性和发散性品质,师生要共同创设民主环境。师生互相尊重、互相探讨,学生心理轻松自在愉悦,各抒己见,敢于“异想天开”,教师正是在学生学习中发现,发现中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目的的。
第三是自动探究。引导自学法注重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是一种自觉的学习,所以,还须引导学生自动探究。教师设疑或学生有疑时,学生不断尝试解疑释疑,具体表现为,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想象、分析、归纳、推理获取新的知识,或者实验、观察,认识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
自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以科学研究为方式进行学习的主人。
1.3 自主获取自主获取是学生自动学习后的一种收获,这种收获来自于自己学习中的习得和感悟,它不是教师的授予,而是自主的体悟和筛选,因而具有鲜明的自主性。
一是自主实验实践中获取: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或实践获取新的知识,是化学学科教学的特征之一。
如电解饱和食盐水能产生氯气,原因在哪里?如果由此结果就认为氯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比氢氧根离子的失电子能力强,有什么不妥?学生很容易想到离子浓度的问题,由此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学生通过电解同浓度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发现在产生氯气的同时,也产生了氧气,由此得出“氯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不一定比氢氧根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强”的结论。
二是自主分析中获取:用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分析、归纳、想象和联想,获取新的知识,这就是自主分析中获取知识。如:①氯气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②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等加工手段,自己得出“氯气与碱反应生成的产物是次氯酸盐和盐酸盐”正确的认识。
三是自主批判中获取:教师在运用引导自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鼓励学生不唯书本,不唯老师,不唯权威,勇于向这些挑战。如书本上说“次氯酸钙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碳酸钙沉淀”,但次氯酸的酸性弱于碳酸而强于碳酸氢根离子,为什么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呢?学生对此会产生质疑,通过与同学、与老师探讨,经过实验证明,不会产生沉淀。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对这种自主批判中获取知识的科学精神更要肯定。
四是自主建构中获取: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获得的新知识自我纳入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经常性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使自己获得的知识网络化、系列化。如学习了氯气、次氯酸、氯化钠、盐酸等内容后,引导学生构建有关氯元素的知识体系。在以后有机化学学习中,学习了卤http://www.xiexiebang.com/chengben/代烃与氯气取代、烯烃与氯加成,学生又将这些新知识纳入到原来构建的氯元素的知识体系中,完整了氯元素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建构知识体系中,一方面完成了知识体系的自我完善,另一方面获得了自我综合知识的能力。
1.4 自我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我提高实践能力。如自我提升实践难度,自我拓展实践的广度,自我开拓实践的新领域。学生通过电解同浓度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溶液后,知道了“氯离子的失去电子的能力不一定比氢氧根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强”的结论。那么,如何确认哪一离子失去电子的能力强呢?这一问拓展了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开拓了实践的新领域,学生自己把这一探究提高到了新的高度。
第五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初探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初探
江苏省洪泽县岔河镇中学 李步会
摘要: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呢?我认为这品诗一如品茶。既这品茶有观、闻、尝,这品诗词亦有读、想、画。关键词:读、想象、情境、意境、意象、画、古诗词(曲),之所以为后人传诵、运用,经久而不衰,就是因为它意境深远,形象生动,韵律优美。吟赏它,能陶冶人的良好品质、情操,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多学古诗词,并学会赏析,我们才能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提高我们理解、运用语言的品位。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呢?我认为这品诗一如品茶。饮茶,主要在“品”字上下功夫,要细细品啜,徐徐体察。通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使饮者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感情得到陶冶。这种重在“精神”的饮茶方法,其妙趣不可言传,却可意会。
既这品茶有观、闻、尝,这品诗词亦有读、想、画。
一、诗读百遍 其义自现
学诗词当然要从读开始,教师应重视这一环节,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课堂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读,通过读去体味诗词中的韵味。当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而指导朗读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
(1)循序渐进。朗读诗歌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
实践提高。所以不仅要在课堂上读,还要把这种习惯培养到课外。那么只有让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意犹未尽”,产生好感,愿意自己在课外再接触。古语说“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可以在课的尾声掀起一个诵读高潮,让学生在精彩纷呈之中回味无穷。学生是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课堂诵读的精华,像一盏不灭的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前方的路。如果,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才是高效而有意义的。也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不断进步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最理想的一种状态,在实际工作中有一定的难度。成片的森林也是从一颗种子开始的,只要有一个同学开始了,好好培养,一定能养成一种好的风气。
二、发挥想象,探究古诗词之情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意境全出。老师启发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境,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
血 苌弘化碧—梦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折桂—科举及第 怀桔—孝顺双亲 红叶—以诗传情 红豆-相思 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咏絮—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古诗常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形成一首诗歌的完美意境。而一个个意象组成了诗人表情达意的画面,这画面就构成了诗的意境。它包含着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诗”,即“意”的意思,就是作者在他所创造的形象中所表达的主观的思想感情。二是“画”,即“境”的意思,就是作者创造的可以看得见、感觉得到的具体的生活画面。二者可简称为意与境或情与景。平时我们读到一首好诗,看到一幅好画,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这就是评价艺术意境的形象化说法。这种“诗”与“画”,“情”与“景”的有机统一,就形成一种崭新的艺术境界,能使读者从作品所提供的有限的具体画面中,感受到形象之外的更深刻、更丰富的东西,从而使人流连忘返,获得美的享受。
鉴于此,赏析诗歌,在领会诗歌意境的基础上,可闭上眼睛想象,此诗该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把文字转换成画面。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等翁,独钓寒江雪。”从诗的意境看,不难看出诗人孤立寂寞而又努力顽强的性格特点。闭上眼睛一想,一幅活脱脱的雪天垂钓图便呈现在眼前:皑皑白雪覆盖着千山万岭,大道小路,茫茫旷野上,不见飞鸟的影子,没有行人踪迹,江天一色,粒尘不染,好一个一眼望不到边的冰雪世界!雪,还纷纷扬扬地下着,幽寂、寒冷的气氛笼罩着一切,连空气也几乎凝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