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时间:2019-05-15 04:00: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第一篇: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鉴赏诗歌。

2、从写景、抒情、炼字方面赏析诗歌。

3、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教学重点】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学会从意象、手法、语言等角度赏析诗歌 【教学难点】分别理解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结合三首诗歌,了解杜甫沉郁一生。【教学方法】诵读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秋兴八首(其一)

一读,读准节奏

朗读指导——律诗

1、律诗分为五言和七言,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3、中间两联须对仗。

4、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5、节奏:七律一般二四六分明(平仄),(节拍)为“二二二一”,也可根据意义有一些变化,为“二二一二”

二读,细读标题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即因秋感兴(触景生情),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三读,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写成的。

四读,品读鉴赏

思考: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1、通过抓取、分析意象,透过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2、寻找诗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3、借助诗歌鉴赏的相关常识进行分析。探究一: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丛菊

他日泪

孤舟

寒衣

刀尺

白帝城

暮砧 意境:营造了衰败、萧瑟、阴森又风云变化的悲壮意境。首联: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明确:诗人借助秋露清冷,草木凋落,秋气萧森等景象,联想到自己功业无成、无人重用的寂寥一生,如今漂泊沦落,转徙他乡,这是何等哀伤。所以说,这是借用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老大伤悲、凄苦的情怀。

首联状秋季阴森之景,衬作者低沉心境。颔联: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颔联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

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从中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愁绪。

因此,这两句既是写景,又是写事,又暗含感情,意蕴丰富。触景生情,抒发感慨,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

尾联:

诗人将关注点转移到生活中来,写千家万户的“刀尺声”“捣衣声”,其用意何在?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岁至寒冬,晚上家家为亲人赶制冬衣,而诗人却仍旅居外地,听到这声音怎能不起孤苦无依的羁旅伤感之情。

用意:蕴凄苦、思乡之情于刀尺、捣衣声中,含蓄蕴藉,韵味绵长。探究二:哪个诗句最能表明诗人感情? 颈联: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明确主旨:抒发羁旅之愁,思乡之苦。探究三:诗歌运用了哪些诗歌鉴赏的常识?

明确:借景抒情等。

小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

五读,拓展延伸

杜甫诗歌创作除了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还有没有其他风格?如果有,请找出来,与《秋兴八首(其一)》进行对比阅读。

第二篇: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2、赏析作品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品味作品中的意象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讲析法、合作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刘禹锡的诗中说到“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各位同学能否回忆起一些悲秋的诗句?(师生共同回忆)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唐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是如何悲秋的?他的悲秋里有着怎么样的情怀?请大家集合课前的预习,有感情的朗诵这篇诗文。

二、文学常识回顾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之一,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成为“诗圣”,由于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因此其诗有“诗史”之称,有《杜工部集》。

文学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三、诗题解析 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故八首写秋字意少,兴字意多。也就是感秋而寄兴,这里的“兴”也就正如《诗经》里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所以,今天将要学习的这首诗文涉及到了秋季和杜甫的感怀。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看看“秋”何以“兴”。(教师范读)

四、首、颔联意象解读

1、学生朗诵首、颔两联

要求:找出此两联中的意象,并体味这些意象的特点

2、学生找出意象并简析特点(小组合作讨论)

明确:露、枫树、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

3、意象特点分析(只明确本诗文创作于安史之乱以后)

①玉露,是白露,是秋天的白露,问:玉露是早上的事物,而且我们学过《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这里应该是很美好的,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

明确:玉露这里是朝露的意象,朝露生命极短,而作者此时也已50有余,人生之秋也已到来,生命也即将结束;而玉露,是秋天的白露,秋又勾人乡思,且作者寓居夔州,思乡之情顿生。

②凋伤表达出一种凋零、伤心、伤感的感觉; ③枫树林,秋天的枫树应该是红红火火的,杜牧不是说“霜叶红于二月花”吗?而且红叶也是暖色调,那么这里用枫树林,是否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天枫叶的红是一种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再联系作者的经历,他经历了盛唐的恢宏,转而又由盛而衰,盛唐走向衰亡,那这种火红,暗指盛唐曾经的辉煌。“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在大家将要学到的《琵琶行》中也有“枫叶荻花秋瑟瑟”。

④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是山是水,也暗指国家;气萧森,萧瑟阴森,也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⑤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他虽在写景,却实在写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怎么能不悲伤不已?因而这句话虚实结合。

所以,首、颔二联的这些意象都显露出一种“悲凉”之感,他们构成的意境也给人以 “悲无尽“的冲击。这就是“一切境遇皆情语”的写照。

补充:杜甫深受“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传统的影响,他有着忠君恋阙、仁民爱物的思想。

4、学生朗诵首、颔联

五、写作背景介绍

1、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在此期间,他的另外两名好友李白和高适也相继去世。因而杜甫心中为朋友的“离世”感到无限的悲伤,同时也为自己的潦倒和疾病缠身感到无限的悲叹。这时候的杜甫也已经50有余,可是作为文人的他依然是“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心中也继续了无限的背愤。对于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文,在《读杜心解》中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2、提问:作者仅仅难道在悲凄之秋,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国家命运的多舛而发出这样的“兴”,其中作者最想说明的“兴”是哪一种?(明确:悲国运衰落)前两联作者在写景,我们也只是忧意象的除了结论,大家,能否在下面的两联之继续找到杜甫“悲国运衰落”的依据呢?

六、颈、尾联分析

1、在我国的古诗文中“首颔颈尾”对应着“起承转合”(试请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转”的)学生带这问题朗诵颈、尾联(小组合作讨论)明确:作者在首颔二联中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物,在颈联中,作者前句写景“菊”以此想到了自身的往事,由此笔锋一转写到了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作者的“故园心”。这样的过渡,就由写景转到了情感的抒发上。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两句诗:

①丛菊两开他日泪:菊花是在秋天盛开,秋也勾人相思。

这“泪”从字面意思上看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进一步提问:不过花盛开却也给人一种欣悦之感,在陶渊明的诗句中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用这个意象?会不会与感情基调相悖呢?

明确:不相悖,秋,给人思乡的愁苦,而且作者是寓居夔州,想经夔州回乡,菊花两开说明他想回家想了两年却不能回家,悲伤之情顿生,以乐景写哀情。②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说明形单影只;故园,更令人哀伤;作者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因而作者更加思念,故园还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2、尾联分析

寒衣处处催刀尺:寒衣,是冬衣,寒衣处处催刀尺,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高急暮砧: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这是一年将尽的时候,同时又是一天将结束的时候,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作者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悲”字,那种浓浓的悲,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课外拓展:白帝城托孤)

3、学生朗诵颈、尾联

4、总结:作者当时不仅仅只是在悲凄之秋为了朋友的去世、自身的贫困与报国无门而发出这样的“兴”,最终,作者要“兴”的是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七、总结全诗(师生带感情集体朗诵全诗)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其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八、板书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巫山巫峡 江间、塞上

丛菊、孤舟 萧森

寒衣、暮砧

教学反思: 杜诗《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已经教学完毕,但觉得的讲的太笼统了,分析不够深刻。我想这一课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诗的能力”,可以分解为如下三点:

1、能诵读和背诵,并读出诗的韵律美。《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诵读要注意作者通过景物、环境描写。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要读出“凋伤,气萧森”之感情;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要读出思念之情。通过反复有表情地诵读,最好能在课堂上完成背诵。

2、把握诗歌意象,仔细品味诗歌意境。秋天和大江是杜诗中最常见的意象,《秋兴》八首也以之为主体意象。这里所选的第一首即为领起之作,《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此外,诗中还有“玉露”、“波浪”、“丛菊”等几个意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去细细解读,领略其中隐含的情感因素。

3、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应该注意启发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去解读一首诗。譬如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提出解读一首诗的途径:吟诵、意象、典故、炼字、知人论世、古人评论、比较阅读(与杜杜甫自己诗歌的纵向比较,与其他诗人的横向比较)。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原来一首诗可以从很多的角度去解读,逐渐培养形成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与有所创新的思维能力。

第三篇:秋兴八首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制作人:宁静的海

一、教学目标

1.分析杜甫此诗在遣词造句上的特点,体会其抑扬顿挫的艺术风格。

2.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学会借景抒情诗的鉴赏方法。

3.理解诗歌主旨,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

(一)导入:以作家为切入点导入。同学们都学过杜甫的诗,那你们对他有什么了解呢?提问学生杜宇杜甫的把握情况。教师小结,引出今天的新课秋兴八首。

(二)授课安排:以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交代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然后进入新课学习。

(三)知人论诗。1.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杜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被称为“千古绝唱”,有“诗圣”的美誉。杜甫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一生写了许多诗,现存一千四百多首,收集在《杜工部集》里。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登岳阳楼》等。

这一环节目标:复习巩固学生对于杜甫掌握,学生重点掌握学过的诗篇及三吏三别。2.关于《秋兴》组诗解题。(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诗人已近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又逢多事之秋,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

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四)赏析课文 1.整体感知。通过教师做朗读指导,多媒体泛读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的方式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

主旨意境: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形神交汇,浑然一体。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本诗的情感基调:悲。2.逐步赏析。

(1)找出本诗描写哪些意象,通过意象的的解读分析诗歌的情感。

首联——意象:玉露、枫林、巫山、巫峡(玉露交待了时间,“玉露”有白色的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巫峡波浪接天连涌的澎湃气势,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兼与接用得妙。)

情感:秋气萧杀、阴瑟之感。

颔联——意象:江波、塞上、风云(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情感:浑郁低沉萧索

颈联——意象:丛菊、孤舟(作者写完夔州秋色的大环境之后转眼写自己的感情。菊花开在秋天,所以这“丛菊”回应了诗题中那个“秋”字。“他日”可以指过去也可以指未来,在这里是指过去。这“他日泪”并不是现在流下的眼泪,而是说,山上那些黄色和白色的野菊,一点一点的多么像我去年秋天因思乡而流下的一滴一滴的眼泪。此时他仍然滞留在他乡,他始终没有放弃回乡的打算。因此他说,我不能放弃我的船,我随时准备登上我的船,我要靠它回到故园去,它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指望,是“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开、一系,他日、故园两两对照可见杜甫七律诗语言句式的精妙。)

情感:忧乡思国的感伤。

尾联——意象:寒衣、白帝城、砧。

(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这第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

情感:孤独漂泊无奈

2.找出文中对仗的的句子分析杜甫的遣词造句特点。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波浪的汹涌澎湃对塞上风云的漫天接地,一兼一接一涌一阴写出了巫山巫峡气萧森的气势。兼、接两个动词用的非常妙。

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点明了秋意凄寒,孤舟意表形单影只,两开独写年年的凄凉,一系只为忧乡思国,字字相称,句式对整体现了杜诗的顿挫之感。

3.总结本诗的艺术技巧。(1)情景相生,寓情于景。

粗略看来,本诗的首联、颔联、尾联写景,颈联抒情。其实,全诗自始至终,情和景互为依托、互相生发,融会一体,密不可分。全诗,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联绾合景色人事,缝合之细密,结构之谨严,无以复加。(2)语言练达,对偶工稳,沉郁顿挫。

杜甫十分注重诗歌语言的锤炼,曾表示过“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愿。该诗更是如此,如:

颔联中的“兼”“接”二字,即极为练达而传神。

尾联在“白帝城高”之后缀以“急暮砧”,出人意表,却有着含蕴无穷的深长余韵。

最为突出的是颈联之遣词造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全诗感世伤己,感情悲凉,透出的是“沉郁”;声韵铿锵低回,似水流冰下,凸显的是“顿挫”。

4.总结借景抒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借景托情,寄托作者的羁旅、怀乡、思亲、忧国之情。鉴赏诗歌的时候应借助于诗歌中的意象分析诗的情感,注意诗歌的遣词造句来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

(五)作业设置:背诵全诗。

第四篇:秋兴八首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

三维目标

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教学方法 朗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进入正课:

作者与时代背景简介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歌,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鉴赏诗歌

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所做的介绍,鉴赏诗歌。

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活动:自读,讨论 课堂活动过程: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诗句的字面意思 提问3:诗中出现的意象。提问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

提问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

明确:

1、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2、诗句意思: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思想之情。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

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艺术技巧:

1、对偶 颔联

颈联。具体:[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

2、借景抒情

总结: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第五篇:秋兴八首经典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一、导入

二、作者;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好似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生平:

诗内容:

名句:

诗:

三、背诵

四、背景:《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会死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解文:本文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是个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国家之事。

题目,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首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出夔州露冷枫丹、万物萧森的景象,格调颇为劲健。而言“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摇落,亦且涵盖江山万象,为第二联蓄势。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呈上展开:江间,写巫峡;塞上,写巫山。波浪在地,却说兼天而涌;风云在天,却言接地二阴。诗人纵目驰骋,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生动的写出了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

第三联开始,转而由景生情,抒发感慨。“丛菊两开”,指离属经历了两秋;“孤舟一系”,指眼下旅途的飘零。而“他日泪”则生悲情于从前,“故园心”则托相思于万里。

最后一联,诗人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生活中来。风霜凄紧,严冬将至,那千家万户的“刀尺声”和“捣衣声”急切响起,怎能不泛起岁暮日晚、羁旅无依的伤感!而凄苦之情,思乡之意,皆在不言之中。全诗就此结束,余意绵绵。问题1: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兴”就是《诗经》中“赋比兴”的“兴”,即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问题2:诗句的字面意思

明确:清冷的白霜打落了枫树叶,巫山巫峡上景象萧瑟阴森。江上波浪滔天,山上浓云垂地。又见菊花开了,泪水忍不住又落下。系船上岸,心中又涌起了故园情怀。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暮色中,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问题3:找出诗歌意象,并说说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明确:意象有: 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波,塞上秋风,阴云,菊花,孤舟,泪,寒衣,刀尺,白帝城,暮砧等,特点:凄凉,萧瑟,阴沉,萧条、残败等。问题4:挖掘意象的深刻内涵(结合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明确:

(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3)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江,山。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5)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问题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家国之悲,羁旅之愁,思乡之情。问题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 明确(1)对偶 颔联 颈联。

[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 [丛菊]对[孤舟];[两开]对[一系](2)借景抒情

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5、齐读或背诵。

四、作业:

1、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第(1)小题。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明确: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结合,营造了一个天高地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

2、背诵

下载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wode《秋兴八首(其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4......

    秋兴八首教案[推荐]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杜甫的思想感情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2、赏析意象,分析意境,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 感受诗人深沉......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理解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4、感受诗歌中的羁旅之愁和家国之......

    《秋兴八首》教案六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疏通字音、字词义、文意。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杜甫诗三首•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提前一周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xīng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

    《秋兴八首》最新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最新教案 2015-3-10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安史之乱”(755-763)给唐代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也深受其害,战乱迫使......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秋兴八首》(其一)教案 【教学目标】 、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了怎样的基调。2、赏析情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