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第六组

时间:2019-05-15 04:1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第六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第六组》。

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第六组

第六组 父母之爱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还有口语交际·习作以及回顾·拓展。《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进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儿子买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学会看病》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的28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理解新词,并注意积累。2.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继续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天伦之乐,感悟父母之爱,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领悟本单元的课文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5.通过《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的小练笔及习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记事写人的书面表达能力。

6、口语交际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爱的理解。2.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重点句、段,体会父母的爱以及孩子对父母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3.用具体事件表达父母对自己的爱,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单元课时安排: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2课时 18《慈母情深》 1课时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2课时 20《学会看病》

1课时 口语交际

1课时习作

2课时 《回顾拓展六》

1课时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体会父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佳句;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学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开展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知识评价:听写上节课的好词佳句。

二、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余时间搜集到的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地震的认识与感受。

2.教师导入: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多么地惊心动魄,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它给人类带来多

少灾难!但是面对这样的灾难,有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今天就要我们来学习

17、《地震中的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学生预习: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四、小组合作探究: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新词的学习

重点提示“墟、砾、颤、爆、砸”

2、讨论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说说你受感动的理由。(3)练读感受深刻的句子,体会人物的感情。

以“小组练读、分角色读、评读”等形式,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五、课堂达标评价:

1、书写本课生字生词。

2、摘抄课文中感人的句子。

3、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小结提升: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基本读懂了课文,而且同学们能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到了浓厚的父子之情。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知识评价:复习17课的生字词

洛杉矶、混乱、昔日、废墟、阿曼达、疾步、爆炸、瓦砾、砸着、颤抖

二、创设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在父母的关爱中快乐地成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亲情有了越来越深切的体会。亲情是黑夜里明亮的烛光,刺破夜幕;亲情是冬日里温暖的阳光,驱走严寒。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齐读课题)

三、学生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里看出父与子的了不起。

2、用――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谈谈各自的体会。

四、小组合作探究:品读感悟,体会亲情

(一)了不起的父亲

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学生合作探究讨论)

2、学生讨论总结: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冲”这个动作,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担心的心情。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A.引导体会父亲失去儿子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心情。B.指导有感情朗读。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从读中体会父亲的坚定执着、坚定信念、恪守。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体会:A.时间之漫长 B.过程之艰难C.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D.当时的情况危险。

①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从人物外貌描写中体会父亲坚定的信念,感受伟大的父爱。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3.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打倒,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书:不论„„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体会它是父亲的坚定信念的力量源泉。(板书:爱的诺言)

(二)了不起的儿子

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学生合作探究)

2、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在恐惧与危险时沉着冷静、鼓励同学支撑救助

3、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阿曼达呢?

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4、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信任的源泉 5、23段中的“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儿子的行为体现出他的什么品质? 体现出儿子的无私,在面对危险,面对生死时,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同学,而危险却由自己来承担。

6、让我们一起分享它们劫后重生、亲人团聚的喜悦。

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7.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同桌交流,谈感受。(板书:父爱)

五、小结升华,拓展延伸:从这对父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了这种平凡、朴实却又伟大、深沉的父爱。

六、课堂达标评价: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发生()

充满()

开辟()

发现()

布满()

开发()

()的父与子()的教学楼

()地看看

()地走开

()地说

()地拥抱

2、文中父亲的心理变化是:()→()→()

3、读句子,回答问题。

1.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请把课文中和这句话类似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这句话中的“总”字的意思是:()

①聚集在一起

②经常,一直

③一定,无论如何

(2)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摘抄句子,回答问题。

(1)描写父亲动作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父亲语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些语句的描写中,我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子

不放弃

信任

责任感

先人后已 教后反思:

18、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龟裂、失魂落魄、疲惫”等词语意思。

2.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好词好句。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

教学重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养育之苦,母亲的慈祥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辛苦,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学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开展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知识评价:

1、反义词。

明亮()

丑陋()

兴奋()

动摇()希望()

安全()

2、给下列多音字组词。

颤 _____()

模_____()

_____()

_____()

3、选词填空。

安顿 安排

(1)下周工作()满了。

(2)父亲()好受伤的妻子,便去找孩子了。

失望 绝望

(3)看到一片废墟,父亲()了,哭着离开了。

(4)他的学习成绩令他的父母很()。

阻挡 阻止

(5)我们要()不文明的行为。

(6)一块巨石()了他们的去路。

成绩 成就

(7)几年来,我国的“四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8)要想提高学习),不下工夫是不行的。

二、激情引入、激发情感:提示一些有关描写母爱的诗句

三、学生预习:

1.大声读,读准生字词;

2.交流: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贫穷、辛苦、瘦弱,无私、关爱孩子、通情达理„„)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课文中有些句子,最能反映母亲的苦,最刺痛作者和我们的心,请你仔仔细细地再读一下全文,划出来好好读读。

2.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些片段想象成一个个画面,哪个画面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和你的同桌合作交流学习。

3、学习引导汇报

画面一: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声音震耳欲聋。切入点:震耳欲聋

(1)什么叫“震耳欲聋”?听到这样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

(2)可是,妈妈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停止过吗?你怎么知道?

(3)指导朗读:从我进入,到我离开,母亲一直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孩子,你知道母亲昨天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那么明天呢?去年、今年、后年„„

(4)师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母亲,即使这声音震耳欲聋,穿透云霄,为了孩子,她依然工作着,慈母的情就深在了这震耳欲聋的声音里。

画面二: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慈母的情深在弯曲瘦弱的脊背里。

(这瘦弱的脊背挑起的是生活的重担,这瘦弱的脊背是孩子们的天。)

画面三: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1)为什么母亲的眼睛疲惫不堪?想象一下,那本应该是怎样的眼睛?

(2)提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背?

(3)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即使带着口罩,我看到的是母亲怎样的脸?

(4)师小结,指导朗读: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惊讶,这样的母亲,怎不令我辛酸,怎不令我痛心,所以,作者一次次地呼唤“我的母亲”。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画面四: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齐读。

(2)提问:这里有几个词最能打动人,你找出来了吗?为什么?(龟裂、塞)

(3)如此劳累,如此辛苦才挣到钱的母亲,是怎样把钱塞给我的?请你想象一下?

(4)把词语带入句子读:(出示)

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毫不犹豫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却已将钱使劲地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5)提问:母亲塞在我手里的仅仅是钱吗?

(是母亲的心血,是母亲的关怀,是浓浓的母爱)

画面

五、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1)提问:作者一连用了四个“立刻”,你读出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小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母亲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同学们,母亲的情就深在这枯燥、单调的劳作中

4、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多钱。不为别的,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一节),只因为(引读课文第三节)。

5、品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读出母亲的话外之音,言外之意。(个性化感悟母亲的纯粹朴实之情,忘我无私之情,博大深沉之情,满怀期待之情和无比骄傲之情。)

6、母亲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她竟然这样的的关爱我,理解我!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写话训练

7、交流写话内容,对话互动。

五、课堂达标评价:

1、背诵《游子吟》,抒发热爱母亲之情。

2、写一段描写母亲外貌、语言或动作的片断。

六、小结提升:

1.反复读母亲的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2.齐读但丁名言--“世界上有一种最美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3.爱需要表达,课文中的作者用他的方式回报了这份深沉的母爱。那么,也让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回报最真、最纯、最珍贵的母爱。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8、慈母情深

震耳欲聋

疲惫不堪

龟裂 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后反思: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敬仰、出版、谨慎、迫不及待、一如既往、引入歧途。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掌握本课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教学重点: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2、从父母亲对孩子各自不同的评价中体会父母对孩子的爱。

学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开展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达标评价:听写上课的好词佳句。

二、激情导入:

1、指名读“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体会不同语气。

2、提问文章标题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分别是“我”的母亲和父亲对我写的第一首诗的评价“精彩极了”是表扬的语气,“糟糕透了”要用批评的语气)

3、这两句话通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再齐读)

“精彩极了”是表扬的语气,“糟糕透了”要用批评的语气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就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读时,教师板书加上“和”),三、学生预习:

1、朗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并多读几遍。

精彩、糟糕、誊写、湿润、腼腆、出版、谨慎、歧途、一如既往。

2、思考:本文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同桌轮读,质疑难写的词语。

(豪 毫)(版 板)(祥 详)(誊 誉)(歧 岐),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父母面对“我”的习作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从两个不同方面展示了父母对孩子的爱。

五、小结提升:多读课文理解内容大意,有力于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

六、课堂达标评价:

1、学习生字,抄写词语

2、重点指导书写“誊”(与“誉”或“卷”比较)“谨“(右半部要写紧凑)

3、抄写词语

4、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新课前知识评价:听写以下词语,再读一读。

腼腆、敬仰、誊写、慈祥、谨慎、歧视、出版

二、激情引趣导入:对于同一首诗,母亲说是“精彩极了”,父亲说是“糟糕透了”,巴迪认为这是“两个极端的断言”。你是怎么认为的?昨天我们感知课文了,现在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三、学生预习:

1、本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大家用上课文中的这几个词语说一说。

出示几个关键词提示:童年

评价

截然不同

巨大影响

课文讲了作者童年时父母亲对他的作品的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2、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用------画出父母的不同态度,为什么说这两种力量都是爱?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品读“童年”部分,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

1、请大家自由读1——14自然段,画出巴迪第一次写诗时,父母对他的评价。

(品读母亲句子)我们先来看看母亲对巴迪的评价。

A:先读句子。

B:出示母亲的话,让学生说说从中体会出什么?从哪里看出的?眼睛亮亮的,兴奋地

我听出了妈妈的自豪;我听出了妈妈的高兴;我听出了妈妈的激动、惊喜------

母亲的爱:慈祥的爱,关心的爱,善良的爱,平和的爱,温柔的爱------

2、小结:母亲的赞扬如雨点般落在我身上,使得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既自豪又信心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巴迪在等待着父亲的回来。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急切的盼望着父亲的回来)

3、“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父亲把诗扔回原处。(严厉,警告,批评)我们看完一样东西一般的动作是什么?放。为什么这里要用扔?

父亲仅仅扔掉了诗吗?把巴迪的自信、信心扔掉了。满怀希望的小巴迪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你觉得父亲的批评像剑一样刺伤了小巴迪的心。”

4、巴迪就这样气走了,可是在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真是太神奇中,同一首诗,两个人有完全不同的评价。

母亲:为了鼓励孩子,看到七八岁“我”能写出诗,就会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不多想诗的质量如何,是赞美“我”写诗的行为。(齐读12小节)

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也可能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得意洋洋”,在这种情况下,给孩子一些警告。

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

1、面对父亲如此的评价,小巴迪的内心受到了极大地伤害,失声痛哭,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放弃。(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学着在父亲的指导下修改作文。)

2、长大后的巴迪成了美国大名鼎鼎的作家。他又会怎样来理解父母“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样的评价呢?

母亲的力量是指:赞赏的激励作用。

父亲警告的力量是指:批评的力量或警示作用。

3、作者小时的幸运是:既有赞扬的鼓励,又有父亲的提醒与警告。当初他写第一首诗的时候,他知道父亲的评价对他的作用吗?

作者不仅认识到两种评价对自己健康成长的必要性,而且认识到“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4、“两股风”指什么?(鼓励的作用和批评与提醒)

“生活的小船”指什么?(成长过程)

这两股风来自母亲的赞赏,激励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来自父亲的批评,提醒自己不要骄傲。

五、小结提升: 爱有许多种,他会产生不同的力量,我们今天学了课文,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他们的爱成就了今天的巴迪。在生活的海洋里,我们要做清醒的舵手,不因赞扬或批评而偏离航道。

六、课堂达标评价:

1、看拼音,写词语。

zāo

ɡāo

háo

tãnɡ

xiě

()()

()

jìnɡ

yǎnɡ

miǎn tiǎn

pàn duàn

()

()

()

2、辨字组词。

┌迪()┌搂()┌歧()

└油()└楼()└技()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精彩——()

糟糕——()

自豪——()

赞赏——()

4、填字成词。

()()痛哭

()不()待

一如()()

()()信心

5、造句。

一如既往——

得意扬扬——

6、背诵课文的最后一段。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母亲:鼓励

父亲:严格要求

教学反思

20、学会看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过程方法:通过朗读课文,探究质疑掌握本课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特殊的母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学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开展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知识评价:听写上课的好词佳句。

二、激情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贫穷的母亲可以坦然从容地让儿子去买自己心爱的小说,慈祥的母亲鼓励儿子满怀信心地写作,母爱是无私的,是无微不至的。然而却有这样一位母亲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会看病》这篇课文。

三、学习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打蔫、艰涩、残忍、喋喋不休、雪上加霜、按图索骥、忐忑不安”等词语。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简要复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

1、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2、简要复 述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的是母亲发现儿子感冒了,准备照例自己用药给他治病门后又改变了主意,让他自己独自到医院看病。母亲用这种方式对儿子。磨练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3、再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多读几遍,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语言:儿子对父母的极度依赖,更使母亲意识到应该锻炼儿子独立面对疾病。心理:母亲内心的矛盾,担心、后悔、自责

4、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疼痛地收缩成一团。”

因为担心孩子,心疼孩子,所以觉得时间的流动艰难缓慢。母亲等待独自看病的儿子归来,“度日如年”,足见爱子真情。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让孩子独自去看病,是对孩子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母亲饱受着担心与痛苦的折磨,所以说也

是对母亲自己的考验。

⑶ 孩子,不要埋怨我在你生病时的冷漠。总有一天,你要离我远去,独自面对生活。我预先能帮助你的,就是向你口授一张路线图,它也许不那么准确,但这是我的责任。”

这段讲的是母亲这样做的目的,即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学会生活。“口授一张路线图”,文中指告诉儿子看病的程序。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作为父母,应该对孩子“口授”更多的“路线图”,并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生存的能力,这是父母的责任。

5、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决定让儿子独自看病的感情变化过程: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又回到心里。

6、感受母爱的伟大:母亲看似“冷漠”的言行,是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培养孩子独立的生存能力,生活的能力,是对他的未来负责。

7、分角色朗读全文。

五、小结提升:本文的母亲是尽责的母亲,为了尽到做母亲的责任,对孩子的未来负责,通过让儿子学习找医生看病,锻炼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感受到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六、课堂达标评价: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⑴ 我看他有点打蔫(niān yān)儿。

⑵ 当我准备在家里的储药柜里找药时,却突然怔(zhēnɡ zhânɡ)住了。

⑶ 走廊里想起了脚步声,只是较平日拖沓(tā tà)。

⑷ 时间艰涩(sâ shâ)地流动着。

2、照样子,写词语:

喋喋不休

摇摇晃晃

喋喋不_

来日_长

按_索骥

忐忑不_

3、用“假如”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句子,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⑴ 时间艰涩地流动,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

⑵ 我知道应该不断地磨练他,在这个过程中,也磨练自己。

⑶ 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

七、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0、学会看病

做出决定──犹豫不决──心软后悔──自责担心──勇气回升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五

学习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与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课前准备:让学生先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学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开展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课前知识评价:背诵诗句《游子吟》

二、激情导入: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三、学生预习:让学生说说对本单元课文内容大意的理解

四、合作探究研读:

(一)、“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第二个小故事:爸爸的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第三个小故事: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

创设情境,展开讨论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二)、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2、小组合作,互说互评.3、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三)、给爸爸妈妈讲上面的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与父母交流。

五、小结提升,沟通情感: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加强了小孩与父母的情感沟通,有力与亲情的表达。

六、课堂达标评价:把交流的内容梳理通顺,为写作打好草稿、做好准备。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课前达标评价:小组之间再次讨论口语交际的内容。

二、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父母的爱以及对父母的爱的看法,知道世上最爱你的人就是你的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你不理解父母或者父母不理解你的时候呢?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三、学生预习:出示话题:

a.你曾经有过不理解父母的时候,但通过一些事情,体会到了父母的爱;

b.你对父母提出一些建议,比如,请他们改进教育方法,或劝说他们改掉不好的习惯; c.你想和父母说的其他心里话.针对这些话题,你准备选择什么话题来与自己的父母沟通呢?

四、小组合作探究

1、自主选择.各自思考选择适合自己的话题,准备写什么内容.2、汇报话题.请一小组同学,说说自己选择什么话题,了解话题选择情况,鼓励每个话题都有人选择.3、小组合作.请前后四个同学组成一个小

1、代表交流.每个话题选择一个小组代表交流,要求把内容尽量说具体.4、说说自己习作内容,互相评议一下,看看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推选代表准备在全班交流.五、小结提升:

师生评议:a.是否有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否表达出自己真情实感.c.是否有具体事例,或事例是否具体.六、课堂达标评价:明确要求.学生写作

1、明确要求.读读“习作”提示的最后一段话,说说给我们作了哪些提醒?(写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交流意见.)

2、各自习作.3、修改草稿.各自或者互相修改习作草稿.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课前达标评价:同学朗读自己的文章,小组之间互相评议。

二、激情导入:让大家来当小老师,互相评议小组间同学的作文。

三、学生预习:

1、小结习作情况.运用激励机制,总结这次习作情况,并表扬习作优秀、进步的同学.2、提出任务.这次习作评讲的重点是:a.是不是自己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b.是不是表达了真情实感.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欣赏佳作片断,共同评议.(选择3~4位学生的习作片断,进行欣赏,说说值得学习的地方,指出其中的不足.)

2、赏析两篇学生整篇佳作,共同抓住上面两点评议.五、小结提升:习作最主要是运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以达到互相交流沟通的目的.希望同学们好好练习自己的写作。

六、课堂达标评价:

1、自读习作,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2、各自修改,继续完善习作.修改中,提醒如语句、标点、字等也要修改;订正同学、老师修改中指出的问题.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回顾拓展六

教学目标

1、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漫画内容,了解漫画集《父与子》

教学重点:交流描写课文中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以及这些语句的好处,发现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读懂漫画内容,并试着讲一讲。

教学准备:1、准备自己的习作本或读过的课外书。

2、了解“日积月累”中全诗的内容。

3、准备自己喜欢的漫画书。

学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合作之前要充分的自学,将课文读通、读顺,根据导学案的问题开展学习,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打上问号,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达标评价:学生复习这组课文的生字词。

二、激情引入:好词佳句的积累有力于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的提升。同学们,今节课我们来积累一下优美的词语。

三、学生预习:疏通本组课文的词语盘点的读音和难字的书写。

四、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一)、词语盘点

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练习用其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写一句或几句话。

2、读一读“读读记记”中的词语,并练习用自己熟悉的词语口头说一句话或几句完整话

(二)、交流平台

1、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母之爱,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2、朗读体会:朗读范例中的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五、小结提升: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母之爱,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同学们要学习人物描写的写法。

六、课堂达标评价:在自己习作或课外书中找一找类似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和同学交流。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达标评价:听写词语盘点的字词

二、激情导入:好词佳句的积累有力于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的提升。同学们,今节课我们来积累一下优美的诗句。

三、学生预习:学生借助工具书读一读书中的名言和警句。想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和小组同学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一)、日积月累

1、学生借助工具书读一读书中的名言和警句。想一想这些句子的意思和小组同学交流,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当讲解:

诗句解释如下: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敦:忠厚;笃:忠实。意思是兄弟之间要崇尚和睦,朋友之间要注重诚信。

孝在于质实,而不在于饰貌:意思是孝敬父母在于内心充满敬意与爱心,而不只在于礼节上做得十分周全。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意思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必须爱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点厌恶。要敬自己的父母,必须敬天下所有的父母,不敢对于他人的父母有一毫的怠慢。

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澹泊:同“淡泊”,清静寡欲。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练习背诵。

4、拓展:把自己会背的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和同学交流。

(二)、课外书屋

1、自己看漫画,并弄明白漫画的大意。

2、和小组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

3、全班同学交流漫画的大意,注意说好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

4、拓展:向同学介绍自己喜欢的漫画,并讲一讲漫画的内容。

五、小结提升:好词佳句的积累有力于阅读和写作的能力的提升。同学们,让我们平时多积累一下优美的诗句吧!

六、课堂达标评价:当堂背诵并默写诗句。

七、布置作业:

教后反思: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1、窃读记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通过朗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5、培养学生从小喜欢读书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学生放谈读书的经历与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是啊!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为什么要窃读?是怎么窃读的?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认真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认读生字与写字:

如“目的地”的“的”读 dì;“踮起脚尖”中的“踮” 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 zàn;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词语的含义:

3、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4、品读课文,体会走进书店的经历

(1)、默读第3自然段:

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2)、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表演体会。

(把鲜活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想像与表演,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体验。)

(3)、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4)、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四、置留问题,当堂训练。

1、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读一读,写一写: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3、解释划线的词语:

我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我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有什么感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学提示: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我”窃读时的样子;用﹏﹏画出“我”窃读的方法。并同桌交流体会。

8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同学们谈各自的体会。

2、重点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⑴ 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①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② “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⑵ 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① 快乐的是什么?恐惧的是什么?

② 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联系生活说一说。)

⑶ 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3、默读5~10自然段:

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⑴ “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⑵ “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⑶ “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邹眉头,望街头。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⑷ “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⑸ “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⑹ “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三、感悟写法

1、引导:这篇课文真实感人。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2、小结: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四、拓展延伸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五、当堂训练:

1、填空:

课文以____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这篇课文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写几条读书的名言。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贪婪

害怕

开心

朴实而又生动感人

饥饿

依依不舍

麻木

轻松

教学反思: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自读、分角色读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学会读书和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学习了《窃读记》,我们认识了一位热爱阅读的同龄人,和她一起体会了窃读的滋味--很快乐,也很惧怕!这堂课,我们又将结识一位德高望重、酷爱读书的老爷爷。接下来,请大家随着苗苗一起走进季爷爷的家,静心聆听他对读书的见解。(板书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生齐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的?

生提问:小苗是谁?大树是谁?他们在对话中都谈了些什么等等。

师总结:读书就是要具备这样的素质,边读边疑,最后又在读中解决疑问,那才是真正的读书高手。

二、自学指导

1、认真阅读课文,用--画出生字生词。

2、思考:苗苗与季老先生讨论了哪几方面的问题?

6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三、检测学情

1、指名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出示下列词语:季羡林

水浒传 彭公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一百单八将

中西贯通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

滚瓜烂熟

偏科

指名认读。

3、师:看来读通课文不是难题,谁能解决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

生回答。(师板书:苗苗

季羡林)

师:对于季羡林爷爷,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家搜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请大家一起分享搜集的成果。

4、在对话中,苗苗同季爷爷交流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见解?你的感受又怎样?

重点围绕以下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

a.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

b.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c.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生小组合作并讨论交流。(师板书:阅读、偏科、外语和古诗文)

5、深入浅出,辩论交流。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一起来做个鉴定(屏幕出示):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应的理由。再比较一下,这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

师总结:同学们能从两个人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能带来欢乐,对我们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有人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的大门”。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对阅读的感受吗?(屏幕出示)

阅读,是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是

___________________,让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品味题目寓意。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课题寓意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四、写作结构剖析

这篇课文与其他课文比较,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不同?结合课文,你觉得采访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了解这是一篇访谈录,采用的是一问一答式。一般的访谈录在课文前一般都要标明时间、地点以及采访的对象等等。

五、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你想学好语文,先爱上阅读吧!诚如《窃读记》中那位老师说的一样:“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六、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cǎi fǎng

shuǐ hǔ zhuàn

piān kē

wén lǐ guàn tōng

lü lín hǎo hàn

céng jī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能在带点字正确读音下标上我喜欢的记号。

绿林好汉(lǜ

lù)

《水浒传》(chuán zhuàn)

倒下(dǎo

dào)

盛白面(chéng shàng)

散文集(sǎn

sàn)

宝藏(cáng zàng)

3、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您喜欢看

三国演义

还能将

水浒传

里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2).这时

我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

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3).我边走边想

昨天读到什么地方了

那本书放在哪里

左边第三排

不错

4、阅读冲浪

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1).这句话中“闲书”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正课”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季羡林先生认为,课外阅读有什么作用?

(3).你认为课外阅读还有什么好处?

5、调查一下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学习课文的写法,做一份访谈纪录。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访谈录)

闲书

多看书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反思:

3、走遍天下书为侣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毫不犹豫、一趟、背诵”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1、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2、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想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课件出示生字,一些重点句子及训练的句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为什么?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1、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2、质疑课题。(为什么要选择书为自己的同伴?)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初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①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②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③指导写字。

师: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谁来教老师写。(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④读通课文。

师: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四、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并结合课文,交流感悟,教师注意评价多样性的引导。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说明“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板书:常读常新)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①感悟方法。

师: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生读第7自然段。)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体会: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

(板书:思考、品味、小结……)

师: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这一过程,简单理解,重点读中感悟。)

②关注练笔。

师: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③展示练笔。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④小结。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抓住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落。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对话,交流自己读书经历与方法,让学生展示自我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动脑、动口的表达欲望。读中学写,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实践学习。]

五、当堂训练。

1、读拼音,写词语。

bàn lǚ

yóu

----------------------

2、形近字组词。

娱()误()

侣()

铝()

诵()

涌()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感知情感。

1、了解上节课所学内容:了解了作者带一本书旅行的理由和作者的读书方法。

(板书:以书为侣:原因方法)

2、了解了作者的选择,通过上一节课学习,你对作者有什么印象?(作者特别爱书,而且很会阅读。)

3、既然作者如此热爱书,爱读书,我们应该怎么读课题?(齐读)

二、体悟方法,品味情感。

1、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这种爱书、爱读书的深厚情感,画上记号,想一想作者怎样具体地表达这种情感呢?可以在一旁写上批注。

2、检查自读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师:你发现了哪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深爱书籍?说说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指名读相应的句子、段落交流感受,指导朗读。

(根据学情安排教学,下面为预设顺序,注意体会以比喻的表达方式为主。)

(1)假设。(第一、四、七自然段)

①学生谈体会。(作者怎么表达自己爱书的情感的?怎么调动读者的阅读热情的?)

②指导朗读。(如:第一自然段中,可供选择的事物应读出疑问的语气,以突出作者对书的钟爱。)

(2)比喻。(重点研读。)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这真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

c.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①引导学生体会把书当作朋友时的珍爱与亲密;把书比作家时的温馨和留恋;把书比作故地时的方便与依恋。

②把这三个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用比喻对表达爱书之情的妙处。

③拓展练习。

师:根据你自己的读书感受,填一填,读一读,尊重学生个性化见解。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__。(如: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杯耐人寻味的绿茶,也是一盏陈年的佳酿。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段最难忘的人生奇遇,也是嘴边一段喜爱的小曲。)

(3)设问(第三自然段)

①理解“毫不犹豫”。

②体会朗读,体会回答果断、爱书之切的情感。

(4)反问。

“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弃家而去吧?”

①学生交流体会。(每一次新的接触都让作者爱书的情感更进一层。)

②体会朗读,体会反问、质问的语气。

(5)列举交流学生自己搜集到的读书的名言资料。

(6)朗读全文,回归整体。(可指名接读。)

师:让我们带着对书的热爱,再次体会作者假设、比喻、反问的表达方法!(完善板书:热爱读书)

理由:常读常新

以书为侣热爱读书

方法:思考、品味、小结……

三、阅读链接,升华情感

师:请大家放声朗读《神奇的书》

1、画出书神奇的地方。

2、想一想作者怎么表达的。

3、学习了课文,读了这首诗,谈谈你对书、对读书的感受,诵读这首诗歌。

[设计意图:在学生阅读感悟有所沉淀内化时,顺势引导拓展新的阅读内容,让学生有喧泄、展现自己情感与能力的空间,实现课堂上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最后的畅谈感受,更是实现学生对阅读兴趣与价值观的新的提升,让学生心中铭记“走遍天下书为侣”。]

四、当堂训练

1.拿出勇气: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平静心态: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3.补充能量:根据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以及同学们交流的读书体会,整理读书卡。

五、板书设计

3、走遍天下书为侣

内容思考

品味欣赏

寻找新知

总结收获

产生共鸣

课后反思:

4、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互相提醒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在朗读中体会读书的快乐。

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

2、板题:我的“长生果”

二、出示自学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过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理解课文。

3、摘抄文中优美词句。

三、出示自学指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记一记不认识的生字。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自学时间8分钟。

4、找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同桌讨论其中的含义。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学习作者写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

(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

(4)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品读课文,积累词句

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

六、当堂训练

1、写出有关读书的词语和描写秋天的词语。

2、抄写文中的优美词句。

七、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津津有味→废寝忘食→不求甚解→如醉如痴

阅读:博览群书如情入境写读书笔记

作文:构思别出心裁写真情实感借鉴模仿 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一

学习目标

①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②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促进学生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重难点:交际与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学习”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课时目标

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组内讨论,人人参与

①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②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检查、督促,要求人人发言。对个别表达、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其发言。

③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④推荐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体出主意、想办法,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①提示互动内容:

◆《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品味了“窃读”的快乐,在你的读书经历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如果你采访了身边爱读书的人,你可以和同学交流采访的经过,谈谈采访的心得体会。

②全班互动。

◆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①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咱们可以展开一次辩论。

②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点拨。

③师总结: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第二、三课时

习作

课时目标

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有见地。把你们交流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角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①学生默读提示,划出习作内容。

②投影出示习作内容:

◆读书故事;

◆采访记录;

◆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试写初稿,反复修改

①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②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③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④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每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五、誊写作文,制作小报

①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直到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②整理习作和资料,小组合作办一期“读书乐”为主题的手抄报。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的

1.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交流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代关于读书的名句,并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及体会。

3.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这一阶段的学习收获。

教学重点:结合本单元内容,交流学习活动,在交流中受到方法的启示。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并进行改进。

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成果,可以用多种方式进行展示,汇报自己这一阶段来的学习收获。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句;一两张阅读记录卡;一张借书卡。

学具准备:收集的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句;几张卡纸;制定的借阅规则;一个名言摘抄本。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在学习小组里,从课文学习、语言积累、写字、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几个方面,结合课内学习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提高。

形式A:小组内,从上述几方面按顺序逐一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形式B:每个小组,按上述几方面进行分配交流,小组汇报,各小组之间互相补充。

2.就课外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对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1)在这一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在课外阅读了哪些文章、书籍?你感受到乐趣了吗?哪些乐趣?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2)谁愿把你读书的乐趣和体会与大家一起分享?

(3)你是如何获得乐趣和体会的?把你读书的方法讲给大家听,让别人也学到好方法,行吗?

3.教师引导全班交流,共同回顾。

注意: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小组内提出自己觉得欠缺的地方,请大家帮助。

二、日积月累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背诵,然后谈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或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他人的读书例子来谈体会。

2.请学生把搜集的其他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一起交流,欣赏,使所有人得到激励。

3.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一句,当作座佑铭。

4.请学生在名言摘抄本上,分类摘记一些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

三、展示台

1、组织学生成立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讨论活动。

说说自己在假期读了哪些书?介绍其中一本书的梗概,并说说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2.教师出示阅读记录卡,请学生观察,说怎样做阅读记录卡。

3.鼓励学生在班里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并制定借阅规则。

(1)你家里有哪些书?它属于哪一类?教师随机板书。鼓励学生建立图书角,给图书归类。

(2)为了让班里的图书发挥更好的作用,使图书快速有效的流通,你有什么好方法?(制定借阅规则)

(3)引导学生制定借阅规则。

(4)教师根据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了解,根据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情况,引导学生以更多的形式,如展示读书笔记、自己的藏书目录等,充分展示学习的成果。

注意:阅读记录卡或读书笔记的展示可利用自习或课余时间进行,由小组长组织同学自由参观、阅读、评比。并对自己欣赏的作品进行投票或写出评语。对组成的兴趣小组,教师可参与他们的讨论活动,帮助制定活动计划,确保读书小组能够定期开展读书活动。班里建立的图书角,可由同学推选图书管理员,按借阅制度使图书角被充分利用起来。

通过展示使读书活动真正开展起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班级形成人人爱读书的风气,逐步培养每个学生的读书习惯。

板书设计:

书籍的分类:散文

科普

小说

诗歌

童话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奥秘》《散落人间的精灵》

《泰戈尔诗集》

《格林童话》

相关链接: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读书要持之以恒,一日不可间断。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如有神助。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中尽人皆知的名句,点明了阅读积累与写作倾吐间的关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是汉刘向的名句。是对会读书重要性的比喻说法。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是在少年时不知道发愤苦读,等老了后悔再想要读书就迟了,应该珍惜时光。这是唐代书画家颜真卿《劝学》诗中的名句。原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谓,叫做。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口惟心诵,才能有所得。引自朱熹的《训学斋规》,原文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对于今人,仍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

5、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洛、榆、畔、帐”,正确读写“洛阳、榆关、湖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诗词意思。

在抓住景物、事例想象诗境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通过景物、事件表达感情的方法。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想诗境,悟诗情,背诵、默写,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泊船瓜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学生交流探讨学习收获:

1、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多读。

3、指名答:

4、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㈡理解吟诵,体会感情

1、学生通过注释、工具书、了解全诗的意思。

2、体会古诗思想感情,读诗、背诗:

3、引导学生从诗中的词、句中去体会思想感情。

㈢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学生品味诗歌的意境。

2、学生交流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情感的表达方法。

师: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通过换词法,引导体味“绿”的妙用。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5、指数名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诗人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的小草()的柳树,远处()的树林()的高山。

学生口述。

9、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六、当堂训练

背诵、背写古诗。

七、板书设计

远望钟山

泊船瓜洲

春绿江面

思乡浓

见月思归

第二课时《秋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

2、板书:《秋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㈠检测阅读、理解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指名试读,指名评价,全班齐读。

3、再读全诗,结合注释理解每句诗的大意,把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4、班级交流:

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

㈡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4、感情朗读。

㈢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达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的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生答: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么感人的诗吧。

六、当堂训练

1、把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课外搜集、积累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七、板书设计

秋思

见秋风

意万重

思乡浓

说不尽

又开封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清朝词人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板书:《长相思》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词的生字词。

2、理解诗词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词并试背诵。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查资料、查字典等方法掌握生字词。

2、通过读古诗,同桌讨论古诗词的意思,体会古诗词表达的情感。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情

1、检测读词情况

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4、初读后想象

⑴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⑵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5、领悟词意

⑴、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⑵、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作者的“身”在那里?

作者的“心”在那里?

⑶、学生再谈体会。

⑷、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六、当堂训练

背诵本首词。

七、板书设计

长相思

山水--身已远

风雪--梦不成(思乡浓)课后反思:

6、梅花魂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香、漂泊、唯独”等词语。读读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1、通过自学课文,解决生字词。

2、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2、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题

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个有关梅花的故事。

2、板书课题。查字典理解“魂”的意思。那么“梅花魂”的“魂”指的是什么?

二、出示自学目标

1、掌握课文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出示自学指导:

1、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

2、准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通过写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时间8分钟。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检测方法:学生上台板演生字、新词;板演内容由老师提问易错、重点生字、新词,或者让学生提问自我认为的易错生字词;板演后,学生集体纠正,师适时点拨。

如“魂”“幽”“葬”“衰”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2、体会、讨论理解词语的含义:

畏惧、颇负盛名、眷恋、稀罕

3、检测课文阅读情况:

(1)找一两名优秀生进行阅读课文,然后再随机找两名后进生进行阅读,其他学生认真听,随时发现问题,给予帮助。

(2)同桌互读。

(3)再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讨论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从这些事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第2自然段):外祖父常常教小外孙女读唐诗宋词,而且读着读着就流出眼泪。(板书:读诗落泪)

第二(第3自然段):外祖父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爱惜。(板书: 珍爱梅图)

第三(4一11自然段):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板书: 不能回国)

第四(12一13自然段):外祖父在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板书: 赠墨梅图)

第五(14一15自然段):船快开时,外祖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绢。(板书: 送梅花巾)

4、小结

六、当堂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重点写“幽”、“甚”、“衰”)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梅花魂》。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读懂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三、出示学习指导:

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梅花讲了哪几件事。同桌或者小组同学讨论课文,理解梅花的品格,理解“魂”的含义。

3、同桌讨论体会外公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8分钟后看谁学得最好!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查自学情况。

1、说说课文讲了外祖父的哪五件事?(板书)

2、读了这五件事,你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一颗怎样的心?从文中的哪些词语知道?(出示最后一段,释“眷恋”一词。)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可以提出来。

3、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外祖父那眷恋之心?默读课文,可以在旁边写上批注。

六、谈谈体会

1、学习第一件事。

(1)出示句子:“我很小的时候……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2)思考讨论:

① “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说明什么?

(老人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不忘中华民族文化,也要让自己的子孙也不忘自己祖国的文化。)

②“读到一些诗句就落泪”是因为什么?

a、适当解释说明三句诗的出处、意思及其表达的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意思是:独自一个人在远方居住,每到过节的时候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出自王维的《山中送别》,意思是:明年春天绿草如茵的时候,您回来不回来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词人秦观的词《浣溪沙》,大意是:在空中随风飘飞的落花,轻得好像夜里的梦,满天无边无际落着的雨丝,细得好像心里的愁。

这些诗大致都体现了一种思乡怀亲之情。

b、明确老人的思乡之情是他落泪的原因。

(因为这些诗句触动了老人的思乡之情。他思念祖国,却身在异邦,不能回去,所以伤感地流泪了)

2、学习外祖父的另两处落泪(即第三、五件事)

(1)从“听到不能回国,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一句,体会老人一直热爱着、思念着祖国,却不能回去,他难过地哭了,充分表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

(2)从“赤道吹来的撩乱了老人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体会到思乡的深情,孤独的痛苦,一下子把他催老了。

(3)从“想不到泪眼蒙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个手绢,一色雪白的细亚麻布上面绣着血色的梅花。”体会到老人把自己对祖国的一片眷恋之心让外孙女带回祖国,了却自己的心愿。

3、交流学习第二件事。

(1)师:从外祖父的三次落泪中,我们感受到外祖父的爱国之心。课题写梅花,梅花与外祖父有什么关系?读读第三自然段,看体会到什么。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

①“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从中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老人对梅花图的珍爱。

②“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通过老人的语言、行动来体会他对梅图的珍爱。

a、体会“轻轻、慢慢”在句子中所起到的表达效果。

b、“清白”是什么意思?“沾污”又是什么意思?

c、爷爷是让妈妈管教好我的行为、还是思想?(思想)从何而知?(“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

d、指导朗读,读出对梅图的珍爱。

4、“这清白的梅花为什么不能沾污?”一向宽容慈爱的外祖父为什么这次会大动干戈呢?教师范读“临别赠梅图”一事。

(1)老人深情地说的那段话,其中哪几句话点明了梅花的品格?

(“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2)由此可见老人爱梅其实爱的是梅花的什么?(梅花的精神)

(3)播放梅花凌寒独放的图片,出示古诗王安石的《梅花》、《墨梅》,难怪外祖父这样赞美梅花,读句“这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

(4)师:这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是在赞美什么?齐读句子““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再次讨论:

a、梅花的秉性象征什么?(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b、此时作者用了什么手法?(借物喻人)

c、由此可见,老人赞梅花,实则赞美的是什么?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

(5)历史上有气节的人物有哪些?

(6)饱含深情读“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7)外祖父保存这幅梅花图是为什么?(是让自己保存梅花的秉性,也就是中国人的气节。)现在他把它送给外孙女又是为了什么?(也让外孙女保持这种秉性、这种气节。)这就是题目“梅花魂”的内涵。

△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点明中心)

2、回顾全文,口头概括本文的中心。

(课文讲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体会到了什么?

(开头和结尾紧密联系。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七、当堂训练

1、抄写课文中让你感动的语句。

2、填写基本功。

八、板书设计:

读诗落泪

珍爱梅图

6、梅花魂

不能回国

中国心

赠送梅图

课后反思:

7、桂花雨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

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 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

第三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高年级优秀作业若干。每人准备好读书笔记和卡片。准备一些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

2、故事: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两人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

3、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明白了什么。

4、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5、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

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

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

第2页上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①摘抄。

②编写提纲。③写读后感。

三、引导学生谈谈收获。怎样做读书笔记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

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

提要式。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

以某一主线展开。如,历奥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素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上述三种与笔记的方法,可视各人的爱好、条件而定。至于书与格式,记在笔记本、活页张、卡片、纸条上均可。如果是自己的课本、书刊,那么写在天头、地脚、篇末、段尾都行。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总之,各种方式均有所长。但从使用价值来看,采取做资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做卡片请你注意几点:

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

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

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2、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2、启发: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

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告诉: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

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老师点拨:有礼貌,讲文明。

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7、讨论,总结: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不理解“温馨”这个词,用上了工具书,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并在书上摘抄了这个词的解释。

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阅读材料,尝试做读书笔记。

2、训练使用工具书。教学过程:

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1、展示优秀读书笔记若干份,让学生仔细观摩。

2、告诉:这些都是读书笔记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引导尝试。

1、打开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要求:⑴认真阅读材料。

⑵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⑶要求不必太高。摘抄的内容只要是有代表性的词句即可。编写的提纲只要能抓住大体意思就行。写读后感不

必写评论性质的长文章,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三言两语,四行五行都可以。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

6、小结,鼓励。

三、训练使用工具书。

1、拿出自备的《新华字典》。

2、出示“浩han”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han”的字形,怎么查?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3、出示“洋溢”这个词语,“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查的?

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

5、总结评比。

四、全课总结,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我班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4、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会给你带来很多便利。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课文《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习作

1、练习1组成。

1、师恩难忘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一()“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

文笔好

生:难忘师恩

编故事

娓娓动听

如春雨滋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默写并指导写字

娓娓动听 歇脚 念叨

身临其境 教诲 炊烟

◆针对学生错的字帮其分析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这些词语。

2、文章有不少成语,你能想起来几个吗?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再加深感知课文。

二、总结全文,升华认识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作业

◆、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课后练习4提示:

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

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一般。

教学反思:

《师恩难忘》那是因为师对学生有恩。所以教学这一课,我们应该引领学生把“恩”字找到,即找到文中的恩有哪些,我个人认为只有找到了恩的内涵,孩子才能从中读到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东西。

在写恩上,其实文章是通过好多种形式写的:

一是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学生稍微想一想,就能够知道这其中的难度,就能够明白一所学校就一位老师是什么样子。读着想着,孩子们是能够明白的。这就是第二三自然段所介绍的。

二是自己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事,往往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极善的,一种极恶的。田老师给予学生是善的,所以作者利用了许多文字写了这首诗,老师是怎么样通过故事来引导孩子的学的。田老师讲得真好,感动的作家永

远没有忘记。

2、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第一问的内容。

2、能联系实际说说这一问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2)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

(3)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3)填充概括段意

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

四、学字词

1、讨论书写要点。

2、归类写字:

左右结构: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炼()彼()葡()练()履()

4、完成习字册。

5、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陶校长的后几问分别包括那些意思? 2.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

一、复习课文大意,相机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 健康是生命之本 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

(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作业:填空(课后4)板书:

26.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

生命之本 每天四问

学问有没有进步?

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

打牢基础

道德有没有进步?

做人根本

反思:本文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走进教室,我问学生:“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名优秀的学生?”学生们立刻回答道:“想!”我当即让学生们讨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呢?”学生争相回答。有的说:“要认真刻苦。”有的说:“不懂的地方要问。”还有的说:“要好好学习各门课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下面让我们听听陶校长对我们是怎么说的!”

我请学生阅读《陶校长的演讲》,让学生说说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读书后很快回答:“讲了每天要做到四问。”学生找到了“四问”,文章的段落也就很清晰了,学生很容易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陶校长为什么要问这“四问”?我们怎样才能在这四个方面取得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弄清楚陶校长为什么第一个提出健康问题?健康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有好身体真好!那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呢?在文中找相关的句子回答,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除此之外继续弄清楚陶校长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用学习第一问的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教师相机指导讨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教学反思: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

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

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习作1 一.教学目标:

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断,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教学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自读例文,想一想:

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

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分小组讨论、交流。

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入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

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来再写下来。

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生动具体 拟题,完成初稿。组织修改。

练习1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学生自由续写。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

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三、小结

作业:抄写古诗;写习字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指名说)

(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

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由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

2、练习2组成。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逐节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1)

①指名读课文。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

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②理解诗句的意思。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

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的空气()的绿阴()的眼睛()的翠竹()的松柏()的色彩()的果园()的风光()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板书: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发现

翠竹、松柏

描绘

果园、沃野

鸣禽野花联欢

青山绿水相聚

启迪:热爱、探索大自然

教学反思:

首先,默读不影响别人,不受环境限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最广;其次,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得多,可以大量阅读,可以博览群书;第三,默读时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

默读的好处很多,但也要讲究方法,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默读的基本方法和习惯有:

1、动眼不动口。默读时,主要的工作者是眼和脑。动口的默读不是真默读,而是“默朗读”。这样的“默朗读”很难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2、边读边思考。我们要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要深入地默读。如学习苏教版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课时,大家在默读的时候,就会想到“为什么称大自然为‘绿色的课本’”这种有价值的问题,以利于进一步学习文章。

3、边读边动手。“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一贯提倡的,主要是要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提倡默读时要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提高思考的质量。

4、做到“一目十行”。“一目十行”指的是默读时要讲究速度。默读既要会精读,又要会速读,既要咬文嚼字,又要“一目十行”。快速默读还有利于我们平时的课外阅读。

总之,你如果学会了默读,养成了习惯,就会终身受益。

5、装满昆虫的衣袋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

2. 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道了昆虫,你们奇怪吗?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1. 自学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1)生字词正音。

莱昂

小溪

纺织娘

厉声

垃圾

鸟栖虫居

蠕虫

蜗牛

(2)释词。

小溪纵横

鸟栖虫居

甜滋滋

厉声

裤兜

中毒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 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 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 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二.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一段。

1. 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 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地哪句话来写的?

3. 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

1. 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

2. 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层:

2、3自然段,第二层:4——10自然段。)

3. 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重点研读第二层。

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

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装——扔——装)

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⑤读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具体写呢?是怎么写的?

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3)过渡: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

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

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

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⑤我们从第十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

4.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阅读。

(三)精读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谈话。

1.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

2.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 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4.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此外,还有什么命题方法吗?

(1)用人物的话语做题目。(2)用人名做题目。相关资料:

走近昆虫大师--法布尔 法布尔(1823~1915年),通常称作若盎-昂利·法布尔,1823年12月22日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57年,他发表了处女作《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的昆虫学祖师列翁·杜福尔的错

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1879年,著名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蛰居在荒石园,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还没来得及做最后决议,便传来法布尔已经离开的消息。

人们曾称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到晚年公认他为“昆虫学家”;他去世后,人们在一段时间里称他为“昆虫学家、作家”,后来又把他称作“作家、昆虫学家”。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资料来源于网上

板书设计

法布尔:着迷——迷恋——浓厚兴趣

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39

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6、变色龙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四.教学准备:

1.变色龙的图片。

2.变色龙的资料。

五.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

指名说。

2.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出示变色龙的图片)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

2.出示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5.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第一部分

小组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

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

朗读。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2.指读。3.观察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注意点。4.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变色龙的资料。

二.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什么叫“端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相机板书:外形特点 捕捉食物会变色

3.小组学习:读读9-15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①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②出示11-12自然段,自读,说说你的感受。

③出示14自然段,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

用“名副其实”造句。

4.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5.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6.齐读课文第三部分:放回变色龙,你想到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

板书设计:

发现 外形特点

端详 变色龙 捕捉食物

放回 会变色

教学反思:这节课虽已上完,但思绪仍迟迟不能由“铃声”的响起而结束,感想蛮多……

作品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和心理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作

为初中生接触不多的外国小说教材,可以从多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意义,但教学课时和知识的容纳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做到抓重点、理顺难点,最大限度的有所收获是最佳效果。

7、金蝉脱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2.蝉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 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

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脱壳前

7.金蝉脱壳

脱壳中

脱壳后

教学反思:

本课文是有关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课文,要求学生能养成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志趣,尽管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但是我的目的达到了。如果每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都能这样非常感兴趣地查找有关资料,主动地去探索事物,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这不禁让我回想起昨天上完课的情景。是啊,其实这一点也不难,只要我像昨天那样能善于抓住教学契机,适时点拨,一切都将会水到渠成了。

习作2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抓住鸽子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鸽子写得很有情趣的。

2、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掌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明确训练要求

1.谈话激情。

(1)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

(2)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野兽)

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

(3)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对于它,你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教师小结: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它,去爱护它。

3.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体验

1.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

1.说一说。

你画的动物有什么特点,能介绍一下吗?(要注意动物的特征,可以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师生归纳。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4.小组交流。

5.交流体验,表达情感。

同学们那么喜爱动物,一定和动物有过动人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6、学生自由选材、定题目,自行拟稿成篇。

三、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小组评改。

2.班级交流。

小组推选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2.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板书设计:

写一种动物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

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练习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教学重点:

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五个歇后语,让学生知道这种形式叫歇后语。(本题中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是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深层次的意义)

(2)让学生把课前通过查工具书和请教别人学会的歇后语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说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注意引导。

(3)引导学生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歇后语的特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4、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做读书笔记时要专注、认真。训练学生查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实际问题。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

高年级优秀作业若干。每人准备好读书笔记和卡片。准备一些工具书:《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等。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平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2、使学生懂得平时要认真,持之以恒,形成良好习惯。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老师想讲一个有趣的故事,请同学们听完后告诉大家,你明白了什么。

2、故事:从前,有人叫汪得净的人,非常喜欢读书,而且态度很认真,分析起他人的文章来头头是道,朋友们都很佩服。他有一个缺点,就是懒得动笔墨,不愿写读书笔记。有一次,他看到一首诗,认为写得特别好,就认认真真地研究了一番,把这首诗记在脑子里,准备适当的时候介绍给朋友。一天,朋友来看他,他就,两人月前读过一首咏虎的诗,虽然只有四句,却把老虎写活了朋友请他说出来听听,他想了想,说:“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大概是什么什么苦。”朋友不满地说:“既然前两句忘了,就说后两句吧。”他抬起头,来回踱着方步,好半天才说:“第三句真是忘了,好在第四句记得明白些,是狠得很的意思。”

3、学生说说听了故事后明白了什么。

4、引导学生谈谈读书笔记的重要性。

5、小结:读书做笔记可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因此,我们应当养成读书做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观察,适当讲解做笔记的方法。

1、指导观察第一页的图。

上面一幅图上的同学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老师在干什么?说说黑板上写了些什么。“不动笔墨不读书”什么意思?

下面一幅图上的女同学在干什么?、态度怎样?

圆形特写图上有什么?这告诉我们,读书做笔记要准备好哪些东西?

2、指导观察第2页和第3页的通版图。第2页上的图中,同学们在哪里?干什么?你觉得他们的态度怎样?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第3页下面的图上画的是什么?看了这幅图,你明白了什么? 第2页和第3页的读书笔记,分别是读后感和摘抄。

3、讲授做读书笔记常用的方法。①摘抄。

②编写提纲。③写读后感。

三、引导学生谈谈收获。怎样做读书笔记

积累资料的方法人各有异。但最基本和常用的,莫过于做笔记。笔记可不拘体例。不限长短,内容庞杂,形式多样。然而主要是这样四种方式:

摘录式。这是使用最多的一种方式。主要摘录书籍、报刊、杂记、调查报告、文书档案中,与自己学习钻研内容有关的原始材料。比如你自修文科,便可摘录有关的学习资料、重要文章、警句格言、词语典故等。如果学理工科,就得摘录有关文献、重要的结论与证明、独特的技巧,等等。这样便可备你不时之需。

提要式。即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对文中的某一观点、事件、情节或某一章节、定理等,进行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要点写出来。这不仅可备忘、备查,而且可训练你的综合、概括能力。列宁的哲学笔记,有很多就是采用的这种形式。如《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一书摘要》等著作。而且他对摘录内容,还往往写出自己的意见、批评或注释,以及自己独创的符号和评注。比如“注意”“说得对”“辩证的精华”等提示性简明字样。明确地表明了列宁对某段论述的意见或批评。提要应力求简明扼要、脉络分明,最好以某一主线展开。如,历奥可突出主要人物及其作用.重大事件及其影响。也可用列表法使其内容一目了然。

心得式。记下的是对某一问题思考的心得。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心得也可以是礼记、体会。

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写这类笔记,要特别注意捕捉生活中的火花.自修理工科则应注意抓住学习研究中所碰到的难点和问题。有些重大发现,往往是由一个简单的疑问开始,经过冥思苦想或从某一点上受到启示的。对任何一点良好的思索。那怕是一丁点都不应放过,并把它及时记下来,很可能成为你作出成就的关键。

索引式、即写下有关的论文题目或书名等。在阵习中可能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看到某些东西感到十分有用,但内容却太多,上述三种笔记法又都不易采用.或者是这个内容,你本身就有这本书,所以也不必采用上述方法。但是往往到要用这个内容时,你却忘记了或找不到了。诸如此类问题,只要搞好素引,便可顺手拈来。自学成名的史学家陈垣曾说:“教学和研究要从目录学入手”,“目录学就好象一个账本,打开账本,前人留给我们的历史著作概况,可以了然”。所以,平时应把所有的资料,按照内容本身的性质搞出一个索引来,以备查用之便。

上述四种与笔记的方法,可视各人的爱好、条件而定。至于书与格式,记在笔记本、活页张、卡片、纸条上均可。如果是自己的课本、书刊,那么写在天头、地脚、篇末、段尾都行。也可在书中作些符号或标记。总之,各种方式均有所长。但从使用价值来看,采取做资料卡片的形式更好些。做卡片请你注意几点:

一是每张卡片最好只写一个问题,一个事例。这样既灵活,又不乱,便于分类整理装订成册。

二是每张卡片须注明资料来源、书名、篇名、版本、卷首、页码等,便于查找。

三是随着学习水平的提高,应注意积累卡片向某些方面集中,使之更加系统化和深化。

四是一定要养成定期整理的习惯,按性质或需要把卡片编上页码,分类插放。既为查找使用提供方便,又可在整理过程中使自己平时分散、零碎的知识系统、条理起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使学生了解小学阶段应哪些工具书和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书。

2、使学生逐步养成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了解使用工具书的意义。

1、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谁,他手里拿的是什么。

2、启发:知识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人不可能门门知识都精通。要学习各种知识,就离不开书本和老师,工具书就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

二、指导看图,教给学生一些常识。

1、先观察P4的图画,说说图上有哪些工具书,自己现在有哪些工具书,还准备购买什么工具书,框内中间两幅小图上画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2、告诉:购买、借阅工具书应去书店或图书馆专门的柜台或书架选择,借阅图书时应保持安静。要先确定自己需要的工具书属于哪一类,按类找到后,将要的工具书从书柜或书架上轻轻抽出来。

3、观察P5上部的两幅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4、口述怎样选择和购买工具书。

5、老师点拨:有礼貌,讲文明。

6、观察P5下部的图,谈谈这两位小学生是怎样使用工具书的。

7、讨论,总结:工具书的种类很多,用途很广。

三、分角色表演,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1、一名学生安静地在“书店”的柜台旁选择工具书。

2、他在认真听“营业员”介绍工具书。

3、他选中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到“收款台”交款。

4、他“回家”后阅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不理解“温馨”这个词,用上了工具书,准确地理解了这个词语,并在书上摘抄了这个词的解释。

5、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懂得了使用工具书的各项基本要求,并努力运用工具书解决读书时的难题。相信今后同学们会在平时的学习中认真对待,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打好语文基础。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阅读材料,尝试做读书笔记。

2、训练使用工具书。教学过程:

一、观摩优秀读书笔记,激发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

1、展示优秀读书笔记若干份,让学生仔细观摩。

2、告诉:这些都是读书笔记的主人优秀的学习成果。

3、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办?

二、引导尝试。

1、打开课外阅读材料。

2、学生阅读材料,做读书笔记。要求:⑴认真阅读材料。

⑵用上常用的三种做笔记的方法。

⑶要求不必太高。摘抄的内容只要是有代表性的词句即可。编写的提纲只要能抓住大体意思就行。写读后感不必写评论性质的长文章,只要能写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三言两语,四行五行都可以。

3、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小组交流所做的读书笔记,相互取长补短。

5、展示。

6、小结,鼓励。

三、训练使用工具书。

1、拿出自备的《新华字典》。

2、出示“浩han”这个词语,知道了读音,却不会写“han”的字形,怎么查?这个词语什么意思?

3、出示“洋溢”这个词语,“溢”怎么读?它的意思是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查的?

4、学生动手查找工具书。

5、总结评比。

四、全课总结,勉励鞭策。

1、通过这三节课的学习,你们懂得了什么?

2、你准备怎样做读书笔记和使用工具书呢?

3、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能认真学做读书笔记。本学期,我班将进行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我们看谁读书笔记做得最好。

4、工具书,这个不说话的老师,会给你带来很多便利。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课文《师恩难忘》、《陶校长的演讲》、《古诗两首》习作

1、练习1组成。

1、师恩难忘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理清课文脉络。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

2、指名作答。

3、揭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听一听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板书课文标题。

二、初读全文

1、自学生字词。①自由读。

②指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1、学生通读课文。

2、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3、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插图的意思?

四、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一()“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分段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1、2、3。

2、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略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读一读。

2、想一想:田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3、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第二部分

1、速读第3至7自然段,找田老师教学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并用笔画下来。同桌讨论,指名汇报。

2、你不想听一回田老师的国文课吗? ①同桌互相读给对方听。②指名朗读。

3、小组研究:开学第一天,田老师是怎样上课的?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反复阅读第5自然段,然后把这个故事复述给大家听。说说你很快能复述出来的秘诀。

四、美读课文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语句反映了“我”难忘田老师的教诲之恩?

2、指导朗读:怎样读才能传达出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①同桌讨论; ②自由练读;

③指读,相机引导。

3、小组研究: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文标题有什么关系?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板书:师恩难忘

师:口才好

文笔好

生:难忘师恩

编故事

娓娓动听

如春雨滋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默写并指导写字

娓娓动听 歇脚 念叨

身临其境 教诲 炊烟

◆针对学生错的字帮其分析原因,同时指导学生正确地书写这些词语。

2、文章有不少成语,你能想起来几个吗?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再加深感知课文。

二、总结全文,升华认识

1、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3、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三、作业超市 ◆、迁移练习:

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她)的一件事写下来。

◆、实践活动:

自制贺卡,在教师节前夕送给你现在和以前的老师,写上你由衷的祝福,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课后练习4提示:

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水浒传》。

身临其境--在立体声电影院看电影,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电影中一般。

附:优秀习作欣赏 师恩难忘

打开小窗,窗外,万籁俱寂;夜,是如此深邃神秘,月光如牛乳般倾泻在大地上,桌上的闹钟滴滴答答地走着,更衬托出黑夜的漫长。闪烁的星儿如同一对对慈祥的眼睛,不禁勾起了我对王老师的思念。

王老师是一位好老师,人人都夸奖她。她有一张和蔼的笑脸,一身古典的服饰,处处都显示出中国传统妇女朴实高雅的一面。虽然她没有迷人的容貌、时髦的打扮、入时的化妆,但她的满腹经纶,一腔热血,就着实令同学们敬佩不已了。

王老师热爱小孩,所以非常关心我们,她总是亲热地称呼我们:“小孩!”对我们五十四个小宝贝,可以如数家珍,大至个性喜好,小至家庭琐事,都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她对待我们如同自己的子女,与我们打成一片,因此,我们之间没有所谓的“代沟”。

王老师从大陆来,上起课来,总会说些家乡所发生的真实感人的小故事。寓教于乐,所以,每次上社会课的时候,教室就像个温暖的大家庭,使我们如沐春风。

轻风系不住流云,流云带走了岁月,转眼,一年就过去了。如今,王老师已不再教导我们,但她那如天空般辽阔、似大海样宽广的爱,将长存我心,如春晖般的师恩,也令我永生难忘.

——选自陈刚、刘桂松主编的《中国小学生作文大全(续编)》 教学反思:《师恩难忘》那是因为师对学生有恩。所以教学这一课,我们应该引领学生把恩字找到,即找到文中的恩有哪些,我个人认为只有找到了恩的内涵,孩子才能从中读到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东西。

在写恩上,其实文章是通过好多种形式写的:

一是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学生稍微想一想,就能够知道这其中的难度,就能够明白一所学校就一位老师是什么样子。读着想着,孩子们是能够明白的。这就是第二三自然段所介绍的。

二是自己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事,往往有两个方面,一种是极善的,一种极恶的。田老师给予学生是善的,所以作者利用了许多文字写了这首诗,老师是怎么样通过故事来引导孩子的学的。田老师讲得真好,感动的作家永远没有忘记。

三是第七自然段中的这样两句“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这篇文章的关键句,这两句话的信息量非常大,反复读之,结合上文的信息来理解,就可以抓住整篇文章写了什么。当然恩字也就在其中了。

四是第八自然段写的是报恩。关键句“我仍然像40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

课文其实就是从这四个方面来写的。整篇文章,我想学生一读就明白那首小诗,就知道其恩。而第八自然段的内容,其实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语言理解起来不难,因为这段话有着特殊的意义,那就是能引领一部分学生去阅读刘绍棠的书,看看他的文学作品,从中找到这位老师给他种下了什么。所以,我认为这一段给予学生一个阅读起点,阅读整本书的起点。假如在教学中,我们没有引领学生认识到这一点,此课很容易教成终点型课。

这一课还有什么新的教法?过去我教过这一课,今年我不教五年级,我在想,如果让我来教,我不可能走着以前的路,我要开辟一条新路来走。这条新路是什么呢?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在说苏教版的读读背背时说过,不要求学生多么深刻地理解其意义,关键是让他们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这是一个布云的过程。布的云越多才能下起雨,如果不去布云,肯定就不会下雨。但到底什么时候下,那说不定。暑假间,在与张老师面对面谈这个问题时,我说好多孩子积累的东西是很多,但就是不下雨,把老师搞得挺急的,急到什么样的程度,一些老师认为这个孩子太笨了,简直没有办法教。谈到这里,我们认为在云彩很多,但就是下不来雨时,人、动物、庄稼都要旱死的时候,应该利用高科技来点人工降雨。我想刘绍棠的这篇文章恰恰有着人工降雨的味。是想,文中的这首小诗,是孩子在第一年的识字中所学,已经四年多了,重新拿过来再读,并且是在故事中读,好简单呀!孩子四年了,学的东西非常多,我们为什么不想法把过去的东西拿来用一用呢?这是五年级的第一课文,我想如果老师们能够重视这一点,从这个学期起,让孩子拿起旧有的文章,写起来,这个雨一定会越下越美,会形成江河并流入大海。

今年真的没有机会教这一课,我真的想用这种方式尝试着,因为这样的尝试,让100%的学生喜欢习作,那是肯定的。

2、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2、了解演讲的特点,明白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第一问的内容。

2、能联系实际说说这一问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板题、交流资料、听范读

1、板书解疑,陶校长(交流资料)

原名文睿,后改名陶行知。安徽翕县人,近代教育家,晓庄学校,山海工学团,生活教育理论,教学经验,小先生制,育才学校,“公德”和“私德”。

2、听演讲(录音范读)

小结:演讲就是在群众集会或重大会议上就某个主题说明道理、发表见解的说话方式。

二、了解演讲知识,引入课文

1、谈演讲的特点

(1)真实性(贴近生活,讲真话)(2)鼓动性(激烈感情,感召力)(3)礼仪性(称呼、交流、有祝语)

2、文中陶校长怎样注意这三点的,自读(1)通读正音(2)划标题

三、检查初读理思路

1、出示生字词正音。

2、按四部分抽个别读,点评后四人小组分别读,并解疑。

3、交流分段知大意

(1)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

(2)是分哪儿几个方面来谈这个问题的?(3)填充概括段意

一(1)开门见山提出了()二(2—5)分别要求学生从()、()、()、()四方面问问自己有没有(),()了多少,并讲了这样问的()。

三(6)总结全文,希望学生养成()的好习惯,争取在()取得()。

4、引读全文

5、质疑留疑

四、学字词

1、讨论书写要点。

2、归类写字:

左右结构:演、锻、稳

3、比较组词:

陶()炼()彼()葡()练()履()

4、完成习字册。

5、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陶校长的后几问分别包括那些意思? 2.能运用学法进行自学。

一、复习课文大意,相机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二、教学第一问

1、作者为什么要先问身体有没有进步?(默读圈画中的词句)

2、交流导读卡片:健康第一 健康是生命之本 健康堡垒

3、再读体会关联词的作用(填空比较,谈重要性)因为„„有了„„才有„„,否则„„将

4、怎样才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抓住两个“离不开”,导读)

5、三读本段(引读)理清层次:先问什么?再问为什么这样问?最后提出什么希望?

三、教学第二问、第三问、第四问

1、默读圈画方法同上

2、交流讨论,学生为主(1)问什么?

(2)为什么要这样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3)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有进步?

3、点拨关键处

(1)公德——公共道德,观念

(2)私德——私人生活上所表现的道德品质(3)真人——真诚不虚伪的人

四、以读比感悟,深化倾吐

1、各组派一代表读(同内容的挑战读,点评有层次)

2、男女生各派代表读,并谈谈陶校长为什么要作这篇演讲?体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3、填空总结

陶校长希望同学们从小树立(),筑起(),学习上认准(),刻苦钻研;工作上要培养(),认真负责地做好(),要学做()。这样就可以()。

他的演讲言真意切,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

4、激情齐读出这种关怀、爱护和演讲的语气。

5、倾吐练习A、《陶校长的演讲》读后感 B、《我也要每天四问》 C、陶校长,您听我说„„

五、作业:填空(课后4)板书:

26.陶校长的演讲

身体有没有进步?

生命之本 每天四问

学问有没有进步?

前进源泉

工作有没有进步?

打牢基础

道德有没有进步?

做人根本

后感:《陶校长的演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篇演讲稿,要求学生每天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方面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演讲稿情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走进教室,我问学生:“同学们想不想当一名优秀的学生?”学生们立刻回答道:“想!”我当即让学生们讨论:“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优秀的学生呢?”学生争相回答。有的说:“要认真刻苦。”有的说:“不懂的地方要问。”还有的说:“要好好学习各门课程。”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么下面让我们听听陶校长对我们是怎么说的!”

我请学生阅读《陶校长的演讲》,让学生说说陶校长的演讲主要讲了什么。学生读书后很快回答:“讲了每天要做到四问。”学生找到了“四问”,文章的段落也就很清晰了,学生很容易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主要是让学生理解陶校长为什么要问这“四问”?我们怎样才能在这四个方面取得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弄清楚陶校长为什么第一个提出健康问题?健康如此重要,所以陶校长希望我们从小树立“健康第一”的观点,有好身体真好!那怎样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呢?在文中找相关的句子回答,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老一辈教育家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除此之外继续弄清楚陶校长还向我们提出了什么,用学习第一问的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教师相机指导讨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在随后的合作探究和角色表演两个环节里,我分别提出了“陶校长为什么要大家每天问这四个问题呢?这四个问题对我们学生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和“在现实生活中你哪一问作的比较好?”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每天四问”的理解。并且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体验。回答的学生都答得很不错,使得教学气氛也比较活跃。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除了有些优点,也还有不足。比如对教材的挖掘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讲解得不够深入.学生答问题层次性不够清晰,以后加以改进。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

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

(一)初读感知

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

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

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

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

(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

朗。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三、作业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本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要求学生体会本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解古诗含义当成目标的话,那么不少学生会把这道练笔做成是翻译古诗。这样以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荡然无存。我所设想的,就是能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那道练笔题,而我也能从这样的作业中得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真实有效的反馈。因此,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有了这明确目标之后,那么我的整个课堂教学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为它服务。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上面提到过,这首古诗非常浅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朗读之余就能读懂。在教学过本课之后,也证实了我的预想,我只需在“只”,“云深”这两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完全准确地读懂了这首诗。

二、再读古诗,触摸心情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诗句里的“一问一答”读成“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

有了这样将对话过程具体化的环节,我就引领学生走向第二步:触摸作者在这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松下问童子”:兴奋急切,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无可奈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

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深读古诗,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寻找隐者的影子”来实现的。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影子”。最明显的一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采药”。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松”和“云”。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隐者坚贞的的品质和高洁的性情。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学坚持认为,他是一无所获,失望而归;却也有同学认为,他虽未能一睹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却从“松”、“云”之物,及“采药”之事上已领略到隐者的气质风范,所以是不枉此行的。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无论是哪种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古诗意境较为准确的把握基础之上的,体会意境才是我的目的,又何必去追寻这最后的答案一致呢。

四,指导谋篇,改写成文。

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

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

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

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之情景的描绘。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开头。但当批阅学生的练笔本时,我发现学生中不乏佳作。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实在的。这堂课,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确目标是备课(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而服务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宗旨。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2、同学们,如果说中国悠悠五千年的文化是一串珍珠,那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美丽的明珠,古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最少的文字,展现出丰富的画面,让有多产生无尽的想象。今天,我们用读诗句、想画面的方法再来学习一首古诗。

3、解题。

“所见”是什么意思?想知道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吗?读了这首诗就会明白了。

二、初读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生字,读通诗句。

2、指名读、齐读。

3、读了这首诗,你知道诗人所看到的是什么了吗?

三、整体感悟

1、自由读全诗,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全班交流。

2、理解一、二行诗句。

(1)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怎样的一幅情景?(牧童骑黄牛)

牧童高兴的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呢?

(2)出示: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这可真是个快乐的小牧童,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牧童此时的心情呢?

(3)是啊,让小牧童高兴的事可多了,让我们和小牧童一起走进树林,大家边读边想,边读边看,瞧瞧小牧童一路上都看到了什么风景。

(4)多么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也骑上小黄牛,把前两行美美地读一读。

3、理解三、四行诗句。

(1)诗人袁牧看到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听到那悦耳的歌声,正欣赏着,突然,一个小插曲出现了:

出示: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边读边想象牧童寻蝉的样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4)谁能把这有趣的一幕读出来呢?

4、指导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你们能从短短二十个字想象出色彩绚丽的风景,人物可爱的表情,有趣的动作,让整首诗都活了起来。下面再让我们看看画面美美地吟诵这首诗,把这如画的诗、如诗的画留在我们的心里吧。

五、作业

1、朗读、背诵《所见》。

2、填空。

《所见》一诗是()代诗人()的作品,读完诗后,在我们脑海中形成了由()、()、()、()等景物组成的动静结合、生动有趣的画面。

教学反思:古人云:“诗有别趣,非关理也。”《所见》中那个天真烂漫、童心童趣的小牧童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当他坐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时候,是那样自在神气!当他想着捉蝉的时候,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整首诗童趣横生,情趣盎然。因此,诗趣,应该是这堂课的灵魂所在。只有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领悟到这种诗趣,他们才能在学习全过程中全心投入,浑然忘我。而一旦学生领悟到这种诗趣,那么他对诗的意境就体会得更真切。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领悟到这种情趣呢?这堂课做到了:

第一,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在情境的再造中觅得诗趣。

诗重趣,想觅得诗趣,须进入诗境。想象是通往诗境的佳径,只要通过想象,才能欣赏到绝佳的美景,才能感受到美妙的旨趣。本节课的教学,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快乐的小牧童》的笛声中,仿佛看到小牧童朝我们走来,让学生在小牧童停凝神望蝉的神情中,想象闪现于牧童脑中的念头……于是,整首诗不再是20个汉字的排列,破纸而出的是嘹亮的歌声,是生动的画面,是盎然的诗趣。

第二,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吟诵中吟出情,诵出趣。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的,诗只有朗读出来,才能完成她的全部生命。在这一课中,诗歌的理解,诗意的体会,诗情的领悟,都是通过吟诵来完成的。在吟诵中,学生体味到牧童骑在牛背上的神气十足;在吟诵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生怕吓跑蝉儿的心思;在吟诵中,孩子们化牧童为“我”,化“我”为牧童。正所谓:“文章读的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习作1 一.教学目标:

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断,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教学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师恩“难忘”,师恩“深重”,田老师教了作者4年,发生的事很多,作者选择了什么事来写?为什么要回忆这件事呢?

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自读例文,想一想:

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分小组讨论、交流。

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写时抓住了人物动作、神态来描写,细致入微,具体感人。如“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一双眼睛望着我”„„

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

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来再写下来。

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生动具体 拟题,完成初稿。组织修改。

练习1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2、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

3、写好钢笔字。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5、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学生自由续写。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

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三、小结

作业:抄写古诗;写习字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指名说)

(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

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怎么做。

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由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习作

2、练习2组成。

4、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世界的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对课文语言的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题。

1、先板书“课本”两个字,再让学生说说课本的用处。

2、补全课题,“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逐节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 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部分。(1)①指名读课文。②理解诗句意思。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表明什么意思?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两个“去吧”是谁发出的召唤?“芬芳”什么意思?“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什么意思?

③指导朗读。用向往、赞美的语气来读。

2、细读第二部分。(2-5)

谈话: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这“绿色的课本”里究竟隐藏着多少神奇的秘密? *细读第2节。①指名读第2节。

②理解诗句,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布。③指导朗读。

孩子们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心情怎样?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以欢快的语调,读出喜悦之情。)

*细读第3节。

①女生齐读第3节。

②图文对照,说说自己的感受。

③使用工具书,理解“温馨”什么意思。④指导朗读。

(要用轻快的语调,读出大自然的热情友好。)*细读第4、5节。

①男生齐读第4、5节。②理解诗句的意思。③指导朗读。

*朗读第二部分。

3、细读第三部分。(6)①齐读第6节。

②弄清作者将“大自然”比作“绿色的课本”的原因。③指导朗读:语调要热烈、高昂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组成的词语。

3、从本文学习一些写作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读生字词。正音:芬,览,馨。

二、总结课文

1、分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二(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

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现代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①反复。②押韵。

③拟人手法。

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

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联欢”“相聚”以及“青山”“绿水”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

我们再来看这样一段话:

红柳顽强地开出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微笑。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她们的根却越扎越深,花儿也开得一次比一次更鲜艳,美丽!倔强的红柳,决不让沙丘向草原移动半步!

这里就把红柳当成了人来写,“顽强地”、“向着太阳微笑”、“越扎越深”、“倔强的”、“决不让”等词句,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沙漠的勇士,是怎么和风暴搏斗的,是怎么保护草原的。读来会让我们对红柳产生敬佩之情。这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如果不这样写,那会怎么样呢?

红柳开出了淡红色的小花,向着太阳。大风暴一次又一次地袭来,沙

丘被红柳固定着了,一点都不向前移动。

读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没有刚才的一段写得生动,红柳的形象也没有刚才鲜明。现在知道拟人的好处了吗?

在习作时,我们适当地运用拟人的表达方法,可以让我们的习作更生动,更形象,更有趣。

3、想想诗歌描绘的情景,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探索大自然。)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指导学生逐段练读,读出感情。

2、引导当堂背诵。

四、教学生字字形,指导书写。注意:馨、襟、瀚、耘 学生描红。

五、课堂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的空气()的绿阴()的眼睛()的翠竹()的松柏()的色彩()的果园()的风光()的大海

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小鸟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微笑吧,欣赏美妙的乐曲,敞开少年的心扉。快来吧,跳起优美的舞姿,放飞少年的心灵。)

板书: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发现

翠竹、松柏

描绘

果园、沃野

鸣禽野花联欢

青山绿水相聚

启迪:热爱、探索大自然

教学反思:读低年级的时候,老师经常要求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中高年级,大家要学会默读。

那么,默读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默读不影响别人,不受环境限制,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应用最广;其次,默读的速度比朗读快得多,可以大量阅读,可以博览群书;第三,默读时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可以自由地停顿下来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思考,促进理解的深入。

默读的好处很多,但也要讲究方法,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默读的基本方法和习惯有:

1、动眼不动口。默读时,主要的工作者是眼和脑。动口的默读不是真默读,而是“默朗读”。这样的“默朗读”很难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2、边读边思考。我们要学会在默读中思考,在默读中分析综合、质疑问难、欣赏评价,要深入地默读。如学习苏教版第九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

课时,大家在默读的时候,就会想到“为什么称大自然为‘绿色的课本’”这种有价值的问题,以利于进一步学习文章。

3、边读边动手。“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一贯提倡的,主要是要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提倡默读时要动笔圈圈、点点、画画、写写,提高思考的质量。

4、做到“一目十行”。“一目十行”指的是默读时要讲究速度。默读既要会精读,又要会速读,既要咬文嚼字,又要“一目十行”。快速默读还有利于我们平时的课外阅读。

总之,你如果学会了默读,养成了习惯,就会终身受益。

5、装满昆虫的衣袋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2. 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你们把手放进口袋,说一说你的口袋里放了些什么。

现在有一个人,他的口袋里道了昆虫,你们奇怪吗?

这个口袋里放了昆虫的人是谁?他是哪儿人?他为什么要把昆虫放进口袋里?大家读一读《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就知道了。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1. 自学课文。

2. 检查自学情况。(1)生字词正音。

莱昂

小溪

纺织娘

厉声

垃圾

鸟栖虫居

蠕虫

蜗牛

(2)释词。

小溪纵横

鸟栖虫居

甜滋滋

厉声

裤兜

中毒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 各自轻读课文,想一想文章的哪一部分是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

2. 读后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序号。

第()自然段交代法布尔出生的时间、地点及他所居住的村子的自然环境。

第()自然段具体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第()自然段对全文进行总结。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 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二.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一段。

1. 读第一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 联系全文想一想:这篇文章是紧紧扣住这段话中地哪句话来写的?

3. 齐读第一段。

(二)精读第二段。1. 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第二段。

2. 各自轻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可以分为几层,各自写的什么内容。(第一层:

2、3自然段,第二层:4——10自然段。)

3. 学习第一层。

(1)指名读第二层,你从中体会到什么?(2)重点研读第二层。

①轻轻读第4——10自然段,思考:这一部分哪里概括写法布尔对昆虫的入迷,哪里写的是典型事例?

②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法布尔对昆虫入迷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③说说文中的典型事例是分哪几个过程来写的。(装——扔——装)④具体说说各是哪几个自然段。⑤读读第5自然段。“这一天,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告诉我们什么?有没有具体写呢?是怎么写的?

⑥画出描写法布尔喜爱昆虫的语句。

⑦指名朗读第5自然段,引导体会法布尔当时的思想感情。

(3)过渡:法布尔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如何?回家以后又遇到什么情况,结果怎样呢?

①“满载而归”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②他满载而归的时候,心情怎样?请你画出有关的语句并朗读。③“父母突如其来的责骂”指的是怎么回事?

④课文是怎样写法布尔扔掉他口袋中的东西时的情景的?这些描写充分表现了法布尔的什么心情?

⑤我们从第十自然段的哪些话中可以看出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呢?

⑥画出相关语句后朗读。

4.复习阅读第二段,找出写法布尔对昆虫非常入迷的语句并阅读。

(三)精读第三段。

齐读第三段,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总结谈话。

1.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谁?突出写了他的哪一个方面? 2.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3. 讨论:这篇文章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4. “装满昆虫的衣袋”是用一个人做的有代表性的事情做题目的。此外,还有什么命题方法吗?

(1)用人物的话语做题目。(2)用人名做题目。相关资料:

走近昆虫大师--法布尔 法布尔(1823~1915年),通常称作若盎-昂利·法布尔,1823年12月22日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57年,他发表了处女作《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的昆虫学祖师列翁·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1879年,著名的《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蛰居在荒石园,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法国文学界曾以“昆虫世界的维吉尔”为称号,推荐他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可惜还没来得及做最后决议,便传来法布尔已经离开的消息。

人们曾称法布尔是“昆虫观察家”,到晚年公认他为“昆虫学家”;他去世后,人们在一段时间里称他为“昆虫学家、作家”,后来又把他称作“作家、昆虫学家”。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

——资料来源于网上 板书设计

法布尔:着迷——迷恋——浓厚兴趣

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由讨论课文应该怎样分段。由于学生对课文已有整体的把握,因此很快讨论出了结果。有的学生说分三段,有的认为分四段,他们各持己见,理由充分,我没有简单地公布“统一”答案,更没有粗暴的否认一方,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爱思考、勤动脑,对于他们的不同观点都予以赞同。我认为此时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积极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多么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习惯。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文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我只略作点拨,并不明说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

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我故意说文章的第一节环境描写太多余了,可以删掉。学生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大家各抒己见,在激烈的争辩中越辩越明,感悟到文章的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

再比如我引导学生朗读父母责骂法布尔的话,启发学生思考:“从责骂声中你能看出什么?”有的学生说看出父母亲很严厉,有的说父母亲很爱儿子,有的则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的不同,间接描写更加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6、变色龙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4.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四.教学准备:

1.变色龙的图片。

2.变色龙的资料。

五.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大自然是绿色的课本,是五彩的百科全书。它有许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都有特异功能,你知道吗?

指名说。

2.尺蠖可以模拟竹枝的形态;枯叶蝶几乎可以乱真。而变色龙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改变自身的颜色。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出示变色龙的图片)

二.初读感知

1.让我们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进一步了解变色龙。

2.出示生字词。①自由读。②指名读,齐读。

3.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通过读课文,你对变色龙这位朋友了解了多少?指名说。

5.出示:“(1)我们发现变色龙。(2)我们端详变色龙。(3)我们放回变色龙。”请你按照课文的表达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细读第一部分

小组学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读完第一部分,你了解了什么?

相机出示:“豆藤上真的„„似蛇非蛇的怪物。”指导朗读。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2.指读。3.观察字形,指名说写字时的注意点。4.描红临写。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2.搜集变色龙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2.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

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动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交流收集的变色龙的资料。

二.细读课文

1.默读课文,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你们留下的印象深,为什么?

2.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什么叫“端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变色龙的?

相机板书:外形特点 捕捉食物会变色

3.小组学习:读读9-15自然段,把你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读好。

①出示第9自然段,指名读,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向大家介绍变色龙的外形的。

②出示11-12自然段,自读,说说你的感受。

③出示14自然段,变色龙真的会变色吗?齐读14自然段。

用“名副其实”造句。

4.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对我们观察小动物有什么启发?

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5.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格言:“观察,观察,再观察。——巴浦洛夫”

6.齐读课文第三部分:放回变色龙,你想到了什么?

三.布置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小动物的资料。

2.小练笔:仔细观察你喜欢的小动物,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

板书设计:

发现 外形特点

端详 变色龙 捕捉食物

放回 会变色

教学反思:这节课虽已上完,但思绪仍迟迟不能由“铃声”的响起而结束,感想蛮多……

一、解读文本,反复研读----持之。

《变色龙》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8单元的一篇课文。《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在这篇经典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典型形象,具有广泛的艺术概括性。小说的名字起得十分巧妙。变色龙本是一种蜥蜴类的四脚爬虫,能够根据四周物体的颜色改变自己的肤色,以防其它动物的侵害。作者在这里是只取其“变色”的特性,用以概括社会上的一种人。

作品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本质。构思布局别具匠心,细节和心理描写惟妙惟肖,人物语言精彩生动,故事结尾耐人寻味。正如鲁迅所说:“无论从形式、结构,以及表现手法来看,都达到了短篇小说的要求具备的高度。”作为初中生接触不多的外国小说教材,可以从多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意义,但教学课时和知识的容纳吸收是有限度的,所以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和范围内做到抓重点、理顺难点,最大限度的有所收获是最佳效果。

二、大胆取舍,深挖主题----汗之。

先前几次试讲,在讨论“奥”变化的环境时,我也都设计为当时俄国社会环境的介绍,但同事们和我都觉得这块内容出现得有点突兀、有点生硬。这引起我的深思:面对小说内容,马上就会想到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于是乎学生经常被“哗”一下带到了19世纪末的俄国,20世纪初的中国,抗日战争,辛亥革命……我们对处于那样环境中的人物或鄙视或同情或敬仰……于是,我们认识到了封建主义的罪恶、资本主义的罪恶,从而无比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对于现在的学生他们真的能通过我们几句话的介绍就真的了解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吗?有限的教学时间不是应以有效阅读为主吗?能不能抛开时空的界限回归到人性的根本呢?

再说一篇好的小说以对人性的深刻揭示提醒我们应该怎样生活,这就是小说的价值,也是小说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所以我最终决定不刻意的介绍沙皇黑暗制度。而是引导学生对于人物身上人性的弱点剖析。

但这样做会不会认为是在刻意给人物“贴标签”呢?失去了小说内容原汁原味呢?

三、课堂亮点,一闪而过----叹之。

在教学最后,让学生谈谈你身边有“奥”吗?学生讲了一些,其中一个同学讲到,我们就是一群“奥”,班主任不在的时候大家都很吵,但只要有同学叫到:班主任来了。我们就可安静了。”这个学生的话说得十分真诚,我在心里其实也蛮高兴能联系到生活这么近了,就在眼前了……班主任对于学生不就是一个“权威”吗?我们不也常说学生:我在我不在,你们怎么差距这么大呢?但课堂上我却只能一笑了之,转移话题了,担心学生会举出其它更尖锐的问题,到时我如何圆场?这堂课不就漏洞很大了吗?能得到专家的认可吗?马上由刚才积极鼓励学生发言到“顾左右而言他”……现在想来,呵呵……我不也是“奥”吗?

四、言者,心之声也-----缺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读了,但朗读指导不到位,心中总想着后面的教学内容,朗读只是一带而过,没有还朗读到语文教学中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在读中理解文章主题,在读中品析语言的传神。我应当舍得花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品。

7、金蝉脱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金蝉脱壳的神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

教学准备:

1.课文内容的投影片。

2.蝉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金蝉脱壳的起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金蝉脱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金蝉脱壳。齐读课题。

2.设问:听说过“金蝉脱壳”这个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3.讲故事:三十六计“金蝉脱壳”。

二、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中“金蝉脱壳”主要讲什么?

2.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①出示生字词。②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3.默读课文。

第一部分(1-2)写叔叔的话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第二部分(3-6)写金蝉脱壳的过程奇特动人。

第三部分(7)写蝉儿趴在树上,准备新的歌唱生涯。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

2.出示:“这是多么神奇的事啊!”

齐读。

3.哪件事“神奇有趣”?

4.出示:“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

①指名朗读。

②说说你的理解。

5.齐读第1-2自然段。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蝉的资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7.金蝉脱壳》。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

2.交流蝉的资料。

二、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第3-6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脱壳前(3)→ 脱壳中(4)→脱壳后(5)

2.出示:“在金蝉脱壳的过程中,你认为哪种情景最神奇动人”?先将有关的语句圈画出来读一读,再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阅读感受。

小组学习。

3.全班交流。

⑴“突然,我发现了一只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的蝉虫„„停在那里不动了。”

这是金蝉脱壳前的样子与第一段中“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杆上”相比较。

⑵按背→头→脚→尾的顺序,边读边想象金蝉脱壳的过程,说说阅读的感受。

抓住关键词语“抽搐”、“裂开”、“极淡的绿色”、“深绿色”、“慢慢地活动”、“抖动”、“伸着”、“仰”、“扑”、“抓”、“抽”等来体会。

⑶金蝉脱壳后又有哪些变化?最让你惊奇的是什么?

(翅膀“只有一点点”—“很快盖住身子”,颜色“每颤动一次”,就“由浅而深地变化一次”。)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这一部分,想想“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看到了什么?

2.指导朗读。

3.总结全文:

你看,作者对蝉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入微呀。

学习本文,对于我们写作有什么启发?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观察一种小动物,并写下来。

板书设计:

脱壳前

7.金蝉脱壳

脱壳中

脱壳后

教学反思: 刚上完《金蝉脱壳》,上课喜欢发言的小严就“哒哒哒”地来到讲台边,一副神秘兮兮的样子:“苏老师,我知道这个金蝉是害虫。”我故作惊讶:“是嘛,那它吃什么的呀?”“我听别人说,它专门吃植物的汁液,可坏了!”只见他一脸的忿忿不平:“要是我看到它,准把它踩死!”

见有戏可唱,我连忙转身对同学们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时候道听途说不一定是对的,你们说是吗?”有个孩子插嘴了:“老师,课文中的‘我’也是听叔叔们说金蝉是怎样脱壳的,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才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的。”一听到这句话,孩子们纷纷点头,我也顺着他们的话说:“是啊,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亲自查证才能确定事情的真实可靠性„„”“我知道了,我一定去查资料,亲自验证别人的话!”机灵的小严还没等我把话说完就抢着说道。“老师,我们帮他一起查!”其他孩子也来劲了,“这几天天很热,我家前面大树上就有蝉,我要去观察观察。”

第二天早上,还没上课,就有好几个学生拿着资料给我看了。有手持《百科全书》的,有拿《昆虫世界》的,有的干脆从网上下载了好多蝉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面对此情此景,我真的很欣慰。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有关探索大自然奥秘的课文,要求学生能养成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乐于探究的志趣,尽管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味道,但是我的目的达到了。如果每一篇课文学完后,学生都能这样非常感兴趣地查找有关资料,主动地去探索事物,我也就心满意足了。这不禁让我回想起昨天上完课的情景。是啊,其实这一点也不难,只要我像昨天那样能善于抓住教学契机,适时点拨,一切都将会水到渠成了。

习作2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抓住鸽子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鸽子写得很有情趣的。

2、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掌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明确训练要求

1.谈话激情。

(1)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

(2)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野兽)

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

(3)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对于它,你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教师小结: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它,去爱护它。

3.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体验

1.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

1.说一说。

你画的动物有什么特点,能介绍一下吗?(要注意动物的特征,可以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师生归纳。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4.小组交流。

5.交流体验,表达情感。

同学们那么喜爱动物,一定和动物有过动人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6、学生自由选材、定题目,自行拟稿成篇。

三、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小组评改。

2.班级交流。

小组推选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2.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板书设计:

写一种动物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练习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教学重点:

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五个歇后语,让学生知道这种形式叫歇后语。(本题中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是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深层次的意义)

(2)让学生把课前通过查工具书和请教别人学会的歇后语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说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注意引导。

(3)引导学生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歇后语的特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3)要求学生读两个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在句中的作用和好。

3.教学第三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要求学生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教师评议,看句子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读背。

(1)学生看书,自由朗读,要求渎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说出大意和自己的看法。

(2)让学生联系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难点: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装满昆虫的衣袋》。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

(4)教师重点指导“雕、塞”等字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四点底、心字底。两个范字是:点、思。

2.指导。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范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点、思”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1)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合理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难点:

能够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观察书上的漫画。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观察并理解图意,合理想象第二幅图的情景;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看图并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它们取名:晓鸣、小强、小静)

(2)组织讨论:已有的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3)学生小结出图意。

(4)学生讨论:这幅四格漫画可以怎样命名?(《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第二幅图应该是个什么内容?(晓鸣拍的是什么情景?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5)分组交流。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说出他们的想象。(教师以鼓励为主)

(2)让学生互相评说各自的想象,对想象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

(3)学生把想象的第二幅图补充进去,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8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三则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帮俸禄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他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今天因为时间紧张,上完《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这两则寓言后就下课了了。课后设计了几个作业让学生完成,结果等批完作业才猛然发现课文后面要求的两个造句题没让学生做。

于是,我想亡羊补牢。

下午的放心班上,我让学生将这两个造句做好。以前每次造句都是课堂上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再写下来。可是这一次当我想请学生站起来说时,却发现一只手都没有举起来。无奈之下,只好让学生先自己写下来,再交流。让我意料不到的是:他们造的句子居然出乎意料的通顺、具体,而且五花八门,题材广泛,原来的千篇一律一扫而光。

我真的低估他们了。瞧!对于“„„总是„„”这个关联词的造句就连最顽皮的小王也造得很好:“老师让我们上课专心听讲,可是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手,要做小动作。”还有粗心大意的小郁这样造:“上美术课时,我总是忘记带水彩笔。”而平日里最爱偷懒的小陈也写道:“我们班一两天就能喝完一桶水,所以到学期结束时,每个同学要交的钱总是最多的。”„„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只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真正地体验生活,还怕写不出好的句子来吗?只要给学生一点自由创作的空间,还怕没有创新的火花闪现?

有时,放手一下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9推敲

教材简析:

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词,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难点 :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媒体设计:投影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 11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学重点:

1、读好句子,读通课文。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诗句,导入 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尚、妥:上小下大。贾:上宽下窄。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六、作业 : 1、见习字册。2、抄写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

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 推敲 斟酌 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 ”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板书:发生 深夜访友 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 ”画出有关的句子)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

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 适宜 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板书: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 冲闯仪仗 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作业 :

1、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推敲()或许()吟哦()

4、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幽居()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指导用“即使„„也„„”造句。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非常感人,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看谁讲得最精彩。

二、指导讲故事。

1、熟读课文。

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学生练读课文。

2、提示讲述顺序。出示板书: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3、学生练讲:(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三、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1)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四、作业。

1、造句。

2、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11《推敲》

教学反思:课文是关于“推敲”一词来历的典故。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字,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

上课了,由于是自己的父母坐在后面听课,大家都想在家长面前好好表现一番,因此,孩子们的状态都非常好,开动脑筋十分积极,发言也格外踊跃,课堂气氛当然是好得没话说,一切都按我课前的预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我心中当然暗自庆幸。眼看着大半堂课下来了,随着课文的学习,故事也发展到了我预设中这堂课的高潮部分。

“贾岛思考什么问题这么专注,以至于闯入韩愈的仪仗队中呢?”我故作神秘地问。“他在思考昨天写给朋友的诗中的一句话。”学生答道。于是我板书“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

“同学们,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句话,好好体会体会,你觉得用‘推’好还是用‘敲’好?”

这是我备课时预设好的一个环节,当时我想:有前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在先,文中也把贾岛深夜拜访李凝的情景描绘得很清楚,这些都已为这一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一定不难,而且答案肯定与文中一致,当然是“敲”好了。这样一来,学生既在家长面前表现了,又确实动了脑筋,且答案准确,这不就达到我预设的学习目的了吗?那我这一课不就很完美了吗?

果不其然,问题一出,立刻有学生举手了。

“我认为用‘敲’好,因为不敲门就进朋友家,这太不礼貌了。”我赞许地点点头。

“我也认为用‘敲’好,因为到别人家去,应该先敲门,等主人允许了才能推门进去。”又一个学生说出了我预设的答案,我心中暗暗叫好。

还有许多学生在举手,我想:难得请家长来听课,还是让更多的学生表现表现吧。于是,我又点了一名学生。这下可好,我最担心的状况出现了。那名学生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我心中叫苦连连:哎呀,刚才两名学生说得多好,干嘛要喊他回答呢?好吧,自讨苦吃了吧,看你怎么收场!“我觉得应该用‘推’,因为推门会发出‘吱嘎’一声,才会惊醒树上沉睡的小鸟。”那名学生继续振振有辞地说道。

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学生们已经等不及我请他们,就在下面争论开

了。“用‘推’好!”

“用‘敲’好!”

“‘推’好!”

“‘敲’好!”

„„

我示意大家安静,并说:“你觉得‘推’好或‘敲’好都没关系,重要的是你要能说出你的理由。”

“我也觉得用‘推’好,因为这样读起来顺口。”又有一名学生发言道。

“我觉得还是用‘敲’好,因为推门发出的声音根本就没有敲门响,怎么会惊醒树上的小鸟呢?而且不是所以的门都会发出声响的。”

“我也觉得用‘敲’好,因为前面课文中说过,贾岛到李凝家本来就是先敲门的,当然用‘敲’准确啦!”

„„

学生们说到这儿,我觉得该收口了,可是我该判断他们谁对呢?一直以来,我们语文老师就是因为太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其实只要孩子们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得出了合理的答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为何非得强求答案统一呢?于是我说:“同学们,你们真会动脑筋,看来你们已经学会推敲了。那大诗人韩愈是怎么认为的呢?我们留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本来这一教学环节是我预设好的,可课上实施时却生成了我没预设到的结果。而课后令我和家长们回味无穷的恰是这精彩的生成。因为这个生成更好地完成了预设;这个生成为学生们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各抒己见;这个生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真正学会了推敲。

所以我要这样说:课堂因预设而规范,更因生成而精彩!

10.嫦娥奔月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自为人的品质。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什节吗?人们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盼团圆的中秋佳节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设疑:嫦娥是谁?她为什么奔月?“奔”是什么意思? 2.生自学课文。3.检查自学效果。(1)生字词正音

昆仑山

除害

奸诈

贪婪

威逼

洒满银辉

企盼

后羿

逢蒙

百宝匣

树影婆娑

(1)解词:敬重

奸诈

贪婪

接济

威逼

时值中秋

迫不及待

周旋(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 默读课文,思考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意思相似的归纳为一段,着给课文分段。

2. 讨论后交流:

第一段(1、2)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第二段(3~6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7、8)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一)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文字,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二.教学过程: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吉水县文峰镇中心学校肖茵茵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1、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过程:

一、认识文言文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二、指导读文

1、学生试读课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注意停顿: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3、学生质疑。如:“为设果”是什么意思?“家禽”是现在说的“家禽”吗?

4、结合图文,师帮助学生理解疑难字词。

甚:很

诣:拜见乃:就呼:叫

设:摆出

指:指着以:示:给――看(指给杨家小儿看)此:指代杨梅君:你

曰:说未:没有闻:听说 夫子:对读书人的尊称,在这里指孔君平禽:鸟 5、学生试着用讲故事的方式把短文意思说出来。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6、带着理解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三、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地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师:刚才我巡视了一圈,看到可大家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样请大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哪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4)、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5)、揭示中心词“聪惠”

智慧

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6、小结

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四、熟读成诵

五、拓展

1、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你能举个例子吗?

幽默的,风趣的,委婉的说法都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性。

2、总结。

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下载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第六组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第六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人教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最后一分钟》教案.doc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2.doc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1.doc 《走遍天下书为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doc 《......

    人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人美版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 1.画肖像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人物动态速写印刷品,范画,动态速写过程图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的常规。 二、讲授......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第九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爷爷的压岁钱 第一课时 课 题 1爷爷的压岁钱 知识要求: 1、会认6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从课文中感......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__(第九册)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爷爷的压岁钱 第1课时 课 题 1爷爷的压岁钱 知识要求: 1、会认6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从课文中感受......

    人教新课标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1、我们的民族小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可口可乐希望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备课教 案 备课教师:备课时间: 年秋季学期 备课教材: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 教材分析: 本册课本着眼于儿童全面素质的培养,着力于加强小学生的......

    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人美版五年级上册美术全册教案 第1课肖像艺术 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在了解人物动态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人物动态速写练习,以培养学生的整 体观念及形象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人......

    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1 快乐的杉树林2*捅马蜂窝(节选)3 瑞恩的井4 坐在最后一排5 寻找幸运花瓣第二单元 6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7 妈妈,我们要活下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