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影《金陵十三钗》场景 剧情 烟雾等分析
一、德国
1.《窃听风暴》
获奖记录: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横扫德国影坛,一举囊括最佳影片、导演、制作、男主角、男配角、剧本、摄影七项大奖;
影片赏析:剧本里充满了微小而经典的影像和参照物并且它的主题渐渐浮出水面,再一次让观众对故事感到无可挑剔。阿伦特在《人类境况》(The Human Condition)一书中写道:“人类不可能获得,除非他知道自己是受制于必然性的,因为把自己从必然性解放出来的努力虽然不可能是完全成功的,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赢得了。”《窃听风暴》讲述的正是人性在极权主义制度下挣扎的历程。人类已经穿过无尽黑暗的二十世纪极权主义制度所带来的战争和,走到了今天。即使是再黑暗的年月,人性的光芒也没有熄灭。这正是《窃听风暴》试图说明的:即使在最黑暗的核心地带,也有光明的种子。因为人性是如此顽强,而则是人性最本质的要素。也许现实的残酷性远比这种希望来的强大,但是对希望的信念是如此重要,唯有如此,美好的事物才不会毁灭。
2.《帝国的毁灭》
该片以一种令人信服的方式展示了对真相的揭露,它不是一种简单化的反讽,而是最大限度保留了世界的复杂本性。这种简单化反讽混杂着盲目的道德优越感,使希特勒越来越远离历史的本来面目,变成了一个任由后代涂脂抹粉的邪恶符号——任何对希特勒做出的有悖于这种道德感的阐释都会引起巨大的争议与莫名其妙的焦虑。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可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电影盛赞有加。
二、法国
1.《天使爱美丽》 获奖记录:法国恺撒奖最佳影片;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 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影片赏析:这部影片也是儒内以最佳方式传达出了无尽的乡愁,对孩提时代的巴黎、梦想中的巴黎的眷恋。导演将法国诗意电影的传统与个人风格完美地统一起来,我们仍然可以从影片中找到儒内式的黑色幽默和古怪创意,但我们也能够发现普列维、卡尔内等老一辈导演的影子。这部电影在艺术上也颇具特色。本片的镜头很有特色,机器的游走始终将观众放在电影人物中间,以一个透明人的身份、参与观察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而镜头独特的角度让观众在与爱美丽一同探索的同时,能轻轻地跳出一些情节,看到银幕之前我们想发现的东西。镜头中还有不少人物的拍摄给人很近的距离感,仿佛电影中的人物在和自己对话——那种超出人下意识的“安全距离”带来的“压迫”,使人身临其境,更容易地感觉出爱美丽当时的心情。
2.《这个杀手不太冷》
该片是一部1994年的电影,由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编剧及执导,也是他首部往好莱坞发展拍摄的电影。由让·雷诺、盖瑞·欧德曼及娜塔莉·波特曼主演。
故事发生在纽约大都会里,由让·雷诺所饰 演的职业杀手里昂,受餐厅老板委托杀人。当他是以杀手的身份出现时,冷静而神秘,杀人手法令人热血沸腾。但当他卸下杀手面具时,则又回归成为平凡的市井小民,简单到连基本身份证、银行帐号都没有,每天至少喝杯鲜奶,喜欢浇花及细心地擦拭心爱盆栽的树叶,是个具有双重身份角色扮演的人。而就在里昂所住的公寓内,有人暗渡陈仓的进行毒品交易,小女孩马蒂达的父亲是警方缉毒组的线人,因为贪心,私吞了部分毒品,遭到神经质警官斯坦报复,杀了全家人却遗漏了小女孩马蒂达。马蒂达为了安全起见而躲进隔壁里昂家,她知道了里昂的杀手身份,为了保护自己及报杀弟之仇,马蒂达以坚定的口气要求里昂训练她成为一位真正的职业杀手。在此之后,斯坦亦全力搜寻马蒂达以杀人灭口,里昂只身闯入警局解救去复仇的马蒂达,并杀死了警员。警方大惊之余,下令围剿公寓楼并全力搜捕里昂,双方交战之下引发了一场紧张刺激的终极追杀。
三、日本
1.七武士
该片是IMDB排名最高的非好莱坞电影,日本名导演黑泽明第一部真正加入西片趣味的时代剧。
获奖记录:威尼斯影展银狮奖' 影片赏析:黑泽明通过这部电影,构造了一个包含着深刻隐喻的寓言,揭示了日本武士阶层的特殊生存状态与必然消亡的历史趋势。武士们自从出生就开始了自我毁灭的命运,他们的一生不但要承受随时可能横死沙场的命运,更要承受的是一步步向死而生的无奈与苦痛;武士阶层自从产生就注定了它必然消亡的宿命,这种宿命就是一种集体自杀的宿命。真正击败和杀死武士阶层的不是强盗山贼,也不是外国的武术家,而是武士自身。武士阶层的死亡这一切通过一个电影故事展现得如此清楚,而难以清楚说明的是在悖谬中生存的武士之心究竟是委屈、无奈、痛楚、悲壮还是绝望。不仅如此,武士阶层的命运正说明了事物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差别发展的辩证法。黑泽明是一位精通辩证法并自觉地运用辩证法阐述思想的艺术大师,他的《影子武士》同样显示出辩证的主题。电影史上像他这样可以在一部影片中将思想性、艺术性和欣赏性完美结合的作者并不多见。
2.《忠犬八公的故事》
《忠犬八公的故事》改编自1935年发生在日本的真实故事,1987年拍成日本电影,由仲代达矢主演,该片当年曾在日本引起轰动。2009年12月,该片的美国版本上映,由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执导。电影的原型为1924年秋田犬八公被它的主人上野秀三郎带到东京。每天早上,八公都在家门口目送着上野秀三郎出门上班,然后傍晚时分便到附近的涩谷火车站迎接他下班回家。一天晚上,上野秀三郎并没有如常般回到家中,他在大学里突然中风,抢救无效死了,再也没有回到那个火车站,可是八公依然忠实地等着他。
从预告片看,《忠犬八公的故事》虽然全好莱坞班底制作,取景也在美国本土,却拍出了日本电影独有的温馨与隽永。与美式人狗情的电影《马利和我》的欢闹作风相比,《忠犬八公的故事》则更具催泪效果。导演莱塞·霍尔斯道姆笑着这么说:“希望电影温馨但不滥情,因此避开许多洒狗血的桥段。因为我希望它是一部喜剧,不应过于强调悲伤,而是单纯呈现人与狗之间的情谊。”尽管如此,理察·基尔拿到剧本时,还是因为故事中的情节感动落泪,而且一哭再哭。他说:“原本以为自己太过情绪化才哭,但隔几天再看一次,还是哭了。”
据悉,现年59岁的理查·基尔也是一位爱狗人士,他在影片中饰演教授一角,他相信这部感人的影片将会取得成功,他表示:“这是一部我希望我的孩子们也能看的电影。这是一部跨越语言障碍、全世界观众都能看懂的影片。”
四、巴西:《上帝之城》 获奖记录: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英国学院奖最佳剪辑;IMDB排行榜前20名中三部非美国电影之一,该片复兴了巴西的电影界,同时让观众对巴西混乱形势的社会根源有了一定的认知。
影片赏析:虽然故事时序漫长,角色众多纷杂,但导演就有办法把这些人的篇幅都浓缩的恰到好处,每一个静止 画面和字幕都有画龙点睛之效,每一个镜头都工于心计到让我怀疑他到底来回梭寻地剪过多少次,去芜存 菁外加风格统整,从头到尾的青少年械斗暴力,就连偶有的谈情说爱也被一群新兴的小鬼头破坏,而导演 竟还不忘幽默的点缀了几个笑话,黑暗中我们一起见证这座杀戮之城,它反讽地被命名为“天主”,我们 为这些青少年心惊,觉得不能想像的残酷生活,对他们而言竟是别无选择,但我们又忍不住这些笑点,竟 还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最后,片头那只奔命的鸡又出现了,想不到它是本片活的最长久的生物,镜头又转了360度,阿炮还 在帮派对峙的中央,大火拼依然上演,南美洲热情的骚萨音乐也跟着响起…你以为这是一个无可言说混乱 复杂到不行的地狱,但我确定编导对这地狱的每一个人物,每一寸土地,甚至空中飞扬的每一粒尘土都经 过计算,结构完整到令人惊叹。
英国卫报的影评人说:“用跑的,别用走的去戏院,这就是我能说的。”
五、阿根廷:《谜一样的双眼》
获奖记录: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哈瓦那电影节观众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评审团特别奖;
影片2009年在阿根廷上映以来创造了300百万人次的观影记录。这是自1983年以来,欣赏人数最多的影片,在阿根廷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
影片赏析:电影的外衣是悬疑,但讲述的毫无疑问是情感。通过细节制造故事上的张力,又通过故事来带动感情的逐渐发展。情感是从头到尾唯一不变的主题,除此之外的一切都只是浅尝辄止,大时代背景也好,司法不公也好,点到为止,绝不深入,甚至对于高潮时出现的私刑,也几乎没有表现出丝毫或批判或赞同的态度。从而避免了因追求某种深度而导致偏失这种可能出现的吃力不讨好。这部电影一切的一切都是为讲述情感而服务。所以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中文译名《谜一样的双眼》,谜一样的故事,终究是为了诉说那眼里隐藏不住的爱。如果说电影中悬疑是一棵树,那这棵树毫无疑问长在情感这个辽阔的土地之上,吸收其养分,结出若干爱与恨的果实。跨越了25年的,丈夫对亡妻的爱,以及对杀妻仇人的恨;士为知己者死的友情;甚至于对得不到的青梅竹马对象由爱生恨以致将其奸杀又何尝不是这棵树上结出的恶之果实;而男主角与女上司那开了25年的爱之花也在受了丈夫对亡妻那份执着之爱的浇灌后,终于结果。
六、墨西哥:《爱情是狗娘》 获奖记录: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影片 墨西哥唯一一部上榜IMDB的影片,剧情真心相当牛逼,寓意深刻!
影片赏析:电影结构类似《低俗小说》,一部电影,三个独立的小故事,三个主角命运都是悲欢离合,且都与小狗有关,一场车祸将三位主角碰撞到一起!一部结构极其新颖、才华横溢的佳作。影片不仅是叙事的创新,而且多层次反映了社会面貌,令人惊叹编导的才华,而这只是导演的处女座。《爱情是狗娘》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它最强的地方正在于对三组故事的编排与交叉。这个交叉的点是一场车祸,而分散成三个故事的线,是时间。作为一种象征性的存在,狗在《爱情是狗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这里的狗不像在《导盲犬小Q》、《南极大冒险》中那般幸运,它们的命运因为和人走得太近而像人一样不堪。
爱情没有想像的那般不堪,我们依然怀念爱情。也许连导演也不想让爱情如此残忍,在每一个故事的末尾,都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苏珊娜没有出现在车站,失望的奥塔维奥也没有登上远去的汽车,他会去找她吗? 丹尼推着独腿的维拉莉,两人默然无声。醒来的切维多选择了远离,选择了天边的荡气回肠。
七、印度:《三傻大闹宝莱坞》
作为唯一一部上榜IMDB的电影,剧情真心不错,结构紧凑,也很感人!获奖记录:IIFA大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女演员、最佳反派演员、最佳词作者、最佳幕后男歌手、最佳摄影、最佳编剧、最佳对白、最佳剪辑、最佳录音、最佳配乐;Filmfare 奖 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对白、最佳编剧;星尘大奖 本年度最受观众喜爱的女演员、本年度最受观众喜爱的电影; 影片赏析:我觉得影片最值得嘉奖的还是永不放弃,乐观的精神。不但有那些喜剧情与歌舞,还有使人奋发的励志。该片讲的是兰彻对梦想的敢于追求,敢于奋进的精神,它触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包括印度的高自杀率、人才流失、学校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会分工的单一和就业选择的匮乏。印度所面对的这些社会问题和中国颇有交集,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也曾深切体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升学压力的中国观众会颇感共鸣。影片将近结尾还有一处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对兰彻深恶痛绝的校长“病毒”在暴雨积水中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不可能总是对的”,体现了兰彻的成功。
总之,这部片子是能够给人予启发,给迷茫者指路的影片,很值得看并且值得长期用其来励志。
八、韩国:《杀人回忆》
获奖记录:韩国电影大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最佳摄影、最佳影片奖;东京电影节亚洲最佳电影奖 ;大钟奖最佳导演奖;圣巴塞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新人导演奖和FIPRESCI奖;釜山电影评论联合会最佳剧本奖;
2003年韩国票房第一的电影,并获评为年度最佳影片首位,狂扫韩国国内各大电影奖项。
影片赏析:一部找不到缺点的电影是可怕的,《杀人回忆》正是这样一部作品。一部充满内涵以及现实意味的真人真事改编电影,对于结局一样耐人寻味,个人并不是很喜欢此类太过深邃,但是外表却通俗 内在却深刻的电影。故事表达方式和题材本身的剧情都不能让我很好的感受到内在的深刻。所以 并不算很喜欢……但一定要承认此片的价值。全片拍得张弛有劲,笑料、惊险、恐怖等商业元素齐备,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导演刻意营造出的郁闷、绝望气氛,令观众和两个探员的心理在最后时刻都面临崩溃边缘。影片拍得剧力万分,已是一流商业大作,更难得的是,因为拍摄的是1980年代中期的真实事件,影片中大量溶入当年韩国军政权统制下的情景,带领观众一起反思韩国民主化进程中曾有过的黑暗时期。
实际上从最后那个麦田的桥段,我们就可以看出,男主角的认识层次在晚年已经升华了不少,也许是年龄的缘故,也许是岁月的洗礼,反正他的心态已经不再像当初那样了。其实最后这位警官是在代表一个时代在忏悔。不仅仅是杀人犯需要忏悔————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反思。
九、伊朗:《一次别离》
获奖记录:奥斯卡 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 最佳外语片奖;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剧本;林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金熊奖;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最佳女演员银熊奖;亚洲沃克电影奖 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悉尼国际电影节 最佳影片奖;伊朗曙光国际电影节 最佳导演奖、最受观众欢迎影片奖;亚太电影大奖 最佳影片;洛杉矶影评人协会 最佳电影剧本;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外语片;英国独立精神奖 最佳外语片;英国广播公司世界电影奖;恺撒奖 最佳外语片; 影片赏析:导演法尔哈迪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将个人层面的亲情伦理与社会层面的阶层差异纵横交织,表现出当代伊朗社会相对富有、西化的中产阶层与教育程度不高、依然严守宗教条规的劳工阶层之间的隔阂与冲突。电影通过鲜明的人物表演来讲述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问题看似只存在于某一个家庭中,却影射了社会群体的普遍问题。这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电影。
影片最终留下一个悬念的结尾,没有人知道特敏最终选择哪一边,但这样的结尾也正告诉我们,他们所代表的千千万万个伊朗家庭,也许就在不同程度上纠结于类似的抉择中,艰难而痛苦。
十、俄罗斯:《西伯利亚的理发师》
影片赏析:火车上,年轻军官托尔斯泰(欧列格·米契柯夫Oleg Menshikov饰)对这个异国女子一见钟情。然而,珍终究没有忘记自己的此行任务。她得知托尔斯泰的军校校长认识高官,可以助她认识目标人物;因此在高官前来军校观看《费加罗的婚礼》 时,她故意讨好校长,却被一片痴心的托尔斯泰看在眼里。他怒不可遏,举起提琴琴弓抽向校长。托尔斯泰被发配到寒冷荒凉的西伯利亚。珍也如愿以偿的得到了那笔款项。然而,珍却失去了一段珍贵的爱情。她要寻回托尔斯泰,却尝尽时过境迁的心酸
看完最深的感受就是那张年轻略带张狂的面孔,高抬的下巴,骄傲的眼神,还有执着。爱情在这里没有太让我动容,可以用看到的这句话来说明:“爱情本身并不值得我们歌颂,因为爱上一个人太简单了,你处在人生的岔口,选择往左或是往右,会爱上一个不同的人。”在内个青春,谁都会有爱上的人吧。不知道十年之后,他在西伯利亚的树下回忆过去时会怎么想。管它呢。也许就是因为不再相遇,才显得那么美好。
十一、意大利:《美丽人生》
获奖记录: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欧洲电影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影片;恺撒奖最佳外语片;
影片赏析:一部超越常规的黑色喜剧片,一副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拥有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而又生机盎然 ;影片笑中有泪,将一个大时代小人物的故事,转化为一个扣人心弦的悲喜剧。在本片身兼编导演三职的罗伯托·贝尼尼是意大利影坛著名的喜剧演员,他在本片发挥了高度创意,用妙想天开的方式将一种几乎已经拍烂的题材——纳粹迫害犹太人点石成金,颇有点卓别林喜剧的效果,却以喜衬悲,使一股同情,敬佩与对于和平的热爱于心底而生。这种处理彰显了意大利人开朗的民族性,并且用逗笑效果与甚高的奇想将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娓娓道来,使人在观赏时感到内心愉悦,看后亦深觉酸涩。其中,情节编排巧妙和主角个性鲜明居功至伟,贝尼尼和小童星的精彩演出亦处处见火花。贝尼尼因此片荣登奥斯卡影帝,它在世界各地也有极高的卖座。导演用全新的视角来反映战争的残酷,而观众则在笑声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生活是美好的,哪怕一时被黑暗所笼罩,我们依然能够找到美之所在。
十二、台湾:《赛德克·巴莱》 电影故事从1895年横跨至1930年,魏德圣决定由两名素人原住民演员分别饰演青年和中年时期的英雄主角莫那鲁道,“年轻的莫那狂傲不羁、中年则是沉稳、谋略中带着杀气”,并同步公开影片中的四大主要人物:中年莫那鲁道、道泽群头目铁木瓦力斯、日警小岛源治及日军少将镰田弥彦。
上集:太阳旗
其中,上集以象征日本的《太阳旗》为名,由1895年日军占领台湾开始,演至1930年雾社事件,并酝酿着眼于雾社公学校事件爆发前后的描述。
昭和5年10月27日(西元1930年),台湾总督府为纪念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被杀,而举行台湾神社祭,雾社地区则照例举行联合运动会。当联合运动会开幕,所有日人、**及其眷属齐聚公学校之际,赛德克雾社群之马赫坡、荷戈、波亚伦、斯库、罗多夫、塔罗湾等六部落赛德克族人,由雾社群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率领发难。
当日清晨,雾社公学校(现今台电万大电厂雾社分部)运动会,由能高郡守小笠敬太郎主持开幕典礼,其他日本人都前来观礼,这时候预先埋伏的赛德克勇士,在莫那·鲁道攻击号令下,立刻展开猛烈的突袭,在一阵毫无预警的混战中,将运动场内134位日人一一撂倒砍杀。
另一方面,莫那·鲁道命令次子巴索·莫那(Baso Mona)潜入马赫坡山取材地、袭击日警,并命长子达多·莫那(Tado Mona)潜入马赫坡社**驻在所,亦将日警及其眷属全数枪毙。后分成数队,切断日人对外的所有电话线路,陆续袭击各部落之**驻在所,掳擭弹药、枪械。借此向雾社地区的各个部落宣告,反暴统治之圣战已经开打,终致纷纷群起响应。
在震惊愤怒之余,日军旋即调度派遣驻扎台中、花莲的步兵与警力,区分两路向雾社方面挺进;莫那·鲁道率领族人抗敌缠斗、辗转退守马赫坡石窟。一场双方分别为了资源与报复围剿、祖灵与灵魂尊严的异族战端,就此揭开序幕…… 下集:彩虹桥
下集《彩虹桥》则进一步描述日军大队兵力进犯,与莫那·鲁道带领赛德克族浴血抵抗的过程,并深入刻画族人从容牺牲后,越过彩虹桥回归祖灵的故事。
接续上集赛德克族发动公学校冲突事件,致使日人遭遇殖民占领以来最大的统治危机后,日本驻台陆军少将镰田弥彦衔命调动高达三千名以上的军警,挟以山炮、机枪等优势武力,联合前往雾社讨伐。
另一方面,原先对部落友善的巡查小岛源治,也因自己的妻儿在运动场上死于非命,愤怒痛苦地完全失去理智,而强迫莫那·鲁道的世仇、屯巴拉社头目铁木·瓦力斯出兵,协助日人打这场毫不擅长的山区游击战。
然而,世代山居的赛德克族熟悉当地绝壁地势,导致增援的日军部队始终久攻不下,伤亡无数。眼看清剿不力,日军于是改以派遣飞机投掷毒气弹,形成了原住民以猎枪、柴刀、木棍等原始武器,对抗飞机、大炮的局势。经过近一个月的激烈对峙,抗日族人死伤惨重;赛德克妇女此时也为了使自己孩子、丈夫无后顾之忧,于是纷纷先行上吊自缢;残存的男人们则在脸孔纹上赛德克记号,誓死抵抗、宁死不屈。
原本发誓要一天拿下雾社的镰田弥彦,至此也不得不衷心佩服莫那·鲁道的骁勇善战,深深感叹:“三百名战士抵抗数千名大军,不战死便自尽……为何我会在这遥远的台湾山区见到我们已经消失百年的武士精神?……是这里的樱花开得太红艳了吗?”
为了灵魂自由,不惧牺牲战死的赛德克族人与勇士,越过彩虹桥、回归祖灵的旅程也于焉展开……
十三、香港:《无间道》
获奖记录: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 ,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编剧、最佳剪接;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音效;日本蓝丝带电影大奖最佳外语片; 香港当年的救市电影;
影片赏析;香港电影的史诗之作。进入新千年香港最好的电影。刘德华和梁朝伟之间的对手戏堪称经典,让人过目不忘。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紧张的情节让香港电影真正走向了世界。电影中的刘建明面对做一名好人的无奈与彷徨。最终他走向了人格的分裂。在无间的黑与白中,很难做出自己正确的选择,这是人生最痛苦的时刻。有时使我们感动的不是大人物的一举一动,而是小人物内心的挣扎。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但是过去的一切并不能抹去。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喜欢片中的对白,是那么的直白,镜头的由近到远让人身在电影中跟着电影的节奏走。片中音乐也让人陶醉。当音乐跟着影片走时自己仿佛就是片中的主角。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香港电影。在香港,它战胜了《英雄》,成为年度票房冠军;在内地,它是电影审查制度放宽以来第一部引进的港产黑帮片;在国外,它有望参选明年的奥斯卡大奖。影片开始尝试以曲折离奇的心理交锋为着手点,在大量的娱乐元素之外,更有一些与哲学相关发人沉思的东西。
十四、英国
1.《憨豆先生》
《憨豆先生》(Mr.Bean)是英国的电视喜剧,以半小时剧集形式播放,第一辑共计13集。罗温·艾金森担当剧中主角,并建立了其形象。第一集于1990年1月1日在英国首播,而大结局则于1995年10月31日播出。)《憨豆先生》的剧中的憨豆先生有一辆MINI座驾,最初是一辆橙色的(车牌:RNT996H),在第一集(Mr.Bean)中出现,不过那辆车在节目完结前撞散了,后来换一辆黄色的(车牌:SLW287R),这辆MINI的特色是使用外置锁头,而非车内的门锁,它最先于《憨豆诅咒》中出现,在《回到校园》那集的结尾,他的MINI被一辆坦克车压扁,但在《憨豆晚安》剧情中,它又再度出现。
2.《猜火车》
获奖记录:英国学院奖最佳编剧;
影片赏析:本片堪称电影奇葩,从内容到形式,从表演到导演都散发出新新人类叛逆气质。英国新锐导演丹尼·博伊尔采用极其狂放的手法,将低下阶层的愤怒青年塑造得栩栩如生,而且不失幽默趣味。饰演瑞登的伊万·麦格雷戈凭本片一举成名。影片的故事其实并不出色,但对毒瘾发作时的视觉再现堪称一绝。而该片的行销手法也相当具有创意,设计了充满瑞舞文化的传单,而每位主角都有各自的海报。
“世界在变,音乐在变,毒品也在变,你不能在海洛因中逃避太久!”猜火车的青春,终会完结。我们的青春是怎样结束的?还没有吗?你仍在选择不选择吗? 影片呈现给观众的是苏格兰爱丁堡文化的一个最真实的面貌,青少年们或许会在其中获得共鸣,并能从中确定自己存在的位置。影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它所流露出的冷漠、无政府状态、非主流群落对主流社会的抵制与反抗,给了在常态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极强的冲击。
1999年,本电影获得英国电影协会100大英国电影排名第10;2004年,获《Total Film》杂志认为是有史以来第4伟大的英国电影;
十五、美国
1.《沉默的羔羊》
获奖记录: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金球奖最佳女主角;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美国编剧工会 最佳改编剧本;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最佳影片 ;柏林国际电影节 最佳导演;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最佳导演 最佳男主角;
影片赏析: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具有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影片,也是一部相当出色的娱乐片。它的艺术性也很为人称道,那种精神上的对抗、那种“天使和魔鬼”的鲜明对比、那种建立在较缓慢节奏上的内在哲理性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所以它能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
在《沉默的羔羊》这部影片里,最使人惊心动魄的场面是汉尼拔的扮演者安东尼·霍普金斯的表演,他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演员,其表演才能让人惊叹不已。在谈到《沉默的羔羊》时霍普金斯说:“我的方法十分简单,我记住对白,然后分析、思考角色,当我找准了角色的基调时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当朱迪·福斯特扮演的联邦局特工克拉丽丝第二次去精神病院见汉尼拔时,只见汉尼拔沉静地坐在铁栏后面,目光呆滞而深远地久久凝视着前方。突然他伸出舌头,口头发出“嘶噜嘶噜”的声音,仿佛在舔食着什么美味。这段表演既无对白也几乎没有动作,却产生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强烈效果。
2.《飞跃疯人院》
获奖记录:奥斯卡 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金球奖 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英国电影学院奖 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辑、最佳影片、最佳导演; 影片赏析:由于该片导演是六十年代末从捷克斯洛伐克逃往美国的米洛斯.福尔曼。好莱坞拿他的这一情况大做文章,表面上似乎《飞越疯人院》是影射苏联等国,其实该片是揭露了美国自己的“家丑”。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正如有的评论指出:“该片以触目惊心的画面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的弊病 ——压制人性和束缚自由。现代的管理社会竟如此恐怖,给欧美观众以极大的冲击。”昔日的好莱坞电影也很喜欢涉及精神病患者的题材,但目的是渲染病态心理。《飞越疯人院》尽管撷取类似题材,却有一定的寓意,十分犀利,富于揶揄色彩。但这部电影颂扬的那种为了个性解放而孤军奋战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确的解放道路,最后还是被无情的社会所吞噬。这部影片是对压抑人性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的重重一击。
3.《超脱》
《超脱》是由托尼·凯耶执导,艾德里安·布洛迪、克里斯蒂娜·亨德里克斯主演的美国电影,讲述一个拥有与学生进行某种情感交流天赋的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的情感连接。该电影于2012年2月1日在法国上映。
影片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阿德里安·布洛迪 饰演)是一个有着与学生进行某种情感交流天赋的老师,但是他却选择了埋藏这种天赋。为了避免和学生或者是自己的同事产生什么“情感交流”,他选择了做一个代课老师,在每个学校都只呆很短的时间,然后就离开。
不久之后,来了一份新的工作,把他委派到了一间落魄的公立学校任教。这里的学生目中无人,教学工作极难开展。在此期间,他耐心与叛逆学生交流以,在不突破自己底线的前提下,善用方法,尊重、了解、帮助,主要从心理上帮助学生,也因此渐渐赢得学生的尊重。在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以及他从街上救回来的少女之间产生情感连接之后,他发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而且亨利还在这个看上去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看到了美丽的生活和人性;然而社会的严重问题非一人之力可以挽回,前路漫漫,主人公也有困惑的时候。然而,心中有信仰指引着方向,再孤独冷寞的道路,毅然走向前方。
4.《搏击俱乐部》
剧情:杰克(爱德华·诺顿饰演)是一个充满中年危机意识的人,他非常憎恨自己的生活及一切,再加上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所以他常常参加各种团体谘询会,只为了能接触人群
在某一个团体谘询会上,杰克遇上了一个跟他同样理由来参加的女烟枪,玛拉(海伦娜·伯翰·卡特饰演),在莫名激素的影响下,杰克和玛拉一起逃离了谘询会,两人的情愫因而滋生……。
在一个公司外派的飞机上,杰克遇到了卖肥皂的商人泰勒(布拉德·皮特饰演),两人因缘际会地成了好友,并开始创建了“搏击俱乐部”:一个让彼此不戴护具而互殴的聚会,宗旨在发泄情绪。
某夜,泰勒在杰克的公寓中把玛拉给“上”了,这让杰克非常忌妒。同时“搏击俱乐部”也成了全国性的地下大组织,所有成员都将泰勒视为教父。为了辨识起见,成员还都剃了光头。杰克对于“搏击俱乐部”的现况及泰勒的疯狂模样越来越无法忍受,所以他决定疏远泰勒。但是,此时的“搏击俱乐部”成员却发起全国性的暴动,他们炸毁了不少建筑物……一切的局势都是杰克始料未及的,他该如何解决这混乱的现状?“搏击俱乐部”又会疯狂成什么样子?杰克与泰勒之间的恩恩怨怨会如何了结
5.七宗罪
七宗罪,正式译名为七罪宗,属于人类恶行的分类,并由13世纪道明会神父圣多玛斯·阿奎纳列举出各种恶行的表现。分别是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贪食及**。另有著名好莱坞犯罪惊悚电影《七宗罪》。电影剧情
(1)天主教中有七种原罪,然而一场离奇的连环杀人案,受害者都是死于这七宗罪其中的一种。经验十足的警探Somerset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将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命案捋出头绪,五桩命案过后,凶手下一个目标是谁?在何处?没有人可以预见。正当警方不知所措之际,凶手奇迹般的自首了,此时凶手的“七宗罪”还差两宗,难道他会就此罢手?他又为何会自投罗网?凶手宣称自己的“伟大杰作”仍会完成,在警方的严密看管下,插翅难飞的杀人犯又能做什么呢?结局大大出乎人的意料。
(2)天主教明言七宗罪:「暴吃」、「贪婪」、「懒惰」、「嫉妒」、「傲慢」、「愤怒」、「淫欲」。沙摩塞是承办凶杀案的资深警员,即将退休,而米尔斯是新手,一付兴致高昂,自愿请调至这一分局。星期一上午,一件凶杀案发生,凶手在冰箱后写着「暴吃」,星期二,是一位律师,现场写着「贪婪」,一天一个,依七宗罪而死。面对此案,沙摩塞心中有诸多挣札,住在这城市已久的他,早已习惯,冷眼看事情,本想不接此案,几经考虑又留下来帮米尔斯,米尔斯血气方刚,冲动易怒,故弄玄虚的凶手因而选上他做为七宗罪的最后一人-「愤怒」。凶手因嫉妒米尔斯幸福的家庭杀了米怀有身孕的妻子崔西来激怒他。让自己成为「嫉妒」,米尔斯成为「愤怒」,john doe(中文译为“约翰杜”)也赢得了这场游戏。沙可以退休了,但看著囚车中的米尔斯,究竟是社会始终如此不堪,或者天真单纯也是一种罪。在这个被遗弃的肮脏的城市中,孕育着贫困和冷漠,警探威廉·沙摩塞已经在这个地方工作了32年,再过一个星期他就将退休。这个时候,从大城市调来了一个高傲自大、没有经验的新搭档密尔斯。两人立刻闹得水火不容,密尔斯的性格冲动、心高气傲,这与沙摩塞的作风严谨,办事老成形成鲜明对比
6.《阿甘正传》
获奖记录: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金球奖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美国“反智电影”的代表作 ; 可以说《阿甘正传》是权威级的美国电影;
影片赏析:每个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些许感悟:生命就像那空中白色的羽毛,或迎风搏击,或随风飘荡,或翱翔蓝天,或堕入深渊。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诚实、守信、认真、勇敢而重视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纯洁的形象,而珍妮则成了堕落的象征。这与原著有着极大的出入。对于所叙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终都是以一种温情和善意的态度来表现的,甚至还加入了诗意化的成分,这使得影片显得柔和而无伤害性。影片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宣扬和体现。使影片变得易为人们所接受,导演高超的编排技巧和电影语言的运用也使影片十分吸引人。影片的内容为影片商业上的成功提供了保证,而导演艺术上的处理也使得影片更加精彩,这就是影片成功的原因所在。《阿甘正传》成了美国当年最为卖座的电影之一。原著是一本充满了讽刺意味的荒诞小说,而影片则对故事进行了修饰和美化。摒弃了原著的荒诞和揭露讽刺意味,为影片增添了一种温情。这无疑使影片更合观众和评委的口味,但却牺牲了原著的叛逆斗争精神,使影片成为了一种理想化道德的象征。
7.《美国往事》
影片赏析:感伤的黑帮情歌《美国往事》------基于立足点的不同,如同放大镜与显微镜的关系,如果说史诗式的《教父三部曲》道尽了浩瀚的黑帮血泪,那么《美国往事》就好像是一群黑帮小混打拼江湖的奋斗生涯记录片。《教父系列》的视野更为广阔,《美国往事》的下笔却更为细腻…… 暴力美学尚未被定义以前,黑帮美学已经被这二部经典完美地诠释。《美国往事》继承了《教父系列》利用穿插回忆片段的叙述方式展开剧情,关于剧情我不想多讲,已经有出色的影评加以阐述。
美国往事》包含了一个男人在这个世界上所能遇到的一切。友情、爱情、幻想、责任、冲突。它更像是一场让人不愿醒来的梦,当面条躺在床上,在温暖的灯 光和的迷离的电话铃声中回到那些逝去了的岁月,这场梦便开始了,直到最后的面条终于露出笑容,我们才回到自己的人生,去继续那些不尽的故事。什么帮派,什么仇杀,原来都不重要,印象中只有一个毛躁的少年,偷看一个美丽女孩儿跳舞;只有一个负罪的兄弟,每天早早地上床睡觉;只有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面对背叛了的友谊,语调平和,不动声色。《美国往事》带着你作了一个三小时四十八分钟的梦。人生如梦,这也许是惟一的感受。
这是一部描写友谊与对立、忠诚和背叛等人性冲突的黑帮史诗电影.导演一改好莱坞传统西片的格局,以独特的视角塑造了美国黑社会人出生入死的人物形象。影片颇有气势,暴力的描绘有一种诗意。影片的时空结构处理颇有特色,通过主人公面条的回忆将故事逐渐展开,故事始终在面条和麦克斯之间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债务纠葛中进行,意大利人眼中的20-60年代的美国形象。
8.《教父》
获奖记录: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金球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最佳音效;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获奖;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1990 国家影片登记获奖 ;
这电影就不要什么赏析了,经典中的经典,又是一部男人必看的影片,影片中有很多为人处世的哲学,也许现在还有点看不懂,但当你30岁左右的时候再去看的时候,你就知道这有多妙了。
这是世界电影史上阵容最豪华的系列电影,没有之一!一位奥斯卡最佳导演,四位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两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虽然其中一位是来打酱油的),但就冲这四位影帝,无人匹敌!
9.《勇闯夺命岛》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大片,动作片中的极品,无论编剧导演演员各方面都很不错,让人看着十分过瘾。影片表达的主题也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并且是典型的美国式表现手法,导演拍摄水平与电影技术相当见功力,商业片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实在是再好不过了。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本片的原声音乐,已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10.空中监狱
空中监狱是美国运送全美最危险的罪犯而专设的飞机。卡麦伦(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坐上这趟飞机,不是因为他罪恶滔天,而是他为了赶在女儿生日那天,亲手给女儿一份礼物而申请的一次飞行。他在狱中表现良好,典狱官答应了他这个请求。然而,却有一个难题——在这趟飞机上,还押送着一帮杀人狂魔。警探非常留神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但防不胜防的是,飞行过程中那帮暴徒还是挟持了飞机上全部的**,卡麦伦也被迫帮他们完成逃脱任务。地面的联邦部队决定把飞机打下,把狂徒一网打尽,身陷险境的卡麦伦该逃出这个空中监狱?
11.《战争之王》
本来美国移民尤瑞(尼古拉斯•凯奇 Nicolas Cage 饰)的家族生意是开饭馆。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令他踏入了军火生意的大门,从此开始了贩卖武器的“职业生涯”。尤瑞遇事机智,胆大心细,这不仅让他成功俘获了美女埃娃的心,还使得他在地下军火生意中愈战愈勇。但是,不顺心的事情也随之而来:出现了生意上的死对头和一名老是盯着他的国际**;弟弟染上毒瘾,并在一单生意交易中丧了命,而且,尽管他在竭力维护自己在家庭里的正义形象,但却掩盖不了真相。尤瑞开始反省自己生意的正义性,拷问自己的良心,但一切太迟,他已经众叛离
12.《老人与海》
本片重现了海明威著名小说《老人与海》的精彩情节。圣地亚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夫,与名叫马洛林的小男孩是忘年交。在八十四天没有捕到鱼之后,一日,两人相约出海。那天运气极好的两人很快就钓到了一条巨大的大马林鱼。原以为能就此返航的两人没想到捕获的大鱼却引来了鲨鱼的围攻,猛烈的进攻似乎咄咄逼人般胁迫圣地亚哥放弃到手的大鱼。而老渔夫也并没有示弱。即便一条肥美的大鱼最后只被鲨鱼啃食得只剩骨架,圣地亚哥也没有放弃这条来之不易的大鱼。
本片由俄罗斯动画导演亚历山大·彼得洛夫执导,通过定格动画的形式以令人惊讶的流畅性荣获2000年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动画节、圣彼得堡国际电影节等各大奖项。
13.《肖申克的救赎》
影片赏析:《肖申克的救赎》在牢狱题材电影中突破了类型片的限制,拍出了同类作品罕见的人情味和温馨感觉,因而在公映时成为卖座鼎盛的黑马。肖申克的救赎》给我最大的刺激莫过于刺激,从感官表层塌陷入心灵的冥界,万千无数的闪烁着、滚动着的强震撼。一时间,很难理清一张精确的刺激解剖图,权 且粗浅的就其中最耀眼的“悖论”作一次试验性探析。所谓“悖论”是英美新批评家用来解读诗歌所运用的一种技法,其实质含义是在文字中表现出一种矛盾形式,矛盾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而在一个真理上统一起来。肖申克的大墙里面,他们总是念念不忘外面的世界,他们渴望远走高飞。他们愿意像雁子一样活得自由一些,他们老是企图成为监狱之外人的理想。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电影蒙太奇衔接讲究,电影内容想法深到。电影画面经常多用特写与中近景。由于故事结构缜秘,所以电影极少运用空镜头梳理过渡。它通过在阴暗与压抑的深牢当中,探讨了无希望境地中的人的信念和自觉。镜头华彩净洁,摄影的正反打独特,为电影主题服务的专配音响与背景配置,舒服体贴,深入心间。影片中我们看到监狱中一样可以建立美好的友谊。只是一句狱中的普通对话,竟成了永远的誓言。两个人的友谊不仅是明星的大幅剧照,更是表示心意的可贵的书 籍、石头。就是这些简单的东西,让我们领略到在非凡艰苦的监狱生活中,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和互相鼓励的友情。虽然这看上去不算什么,但因为环境的特殊,就更让人体会到它的弥足珍贵。影片结尾处,当两个朋友重相聚首,两人畅快的笑容真是让人无比羡慕。因为那笑容充满了天地之间,充满人们内心的无限希冀。
第二篇: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我和媳妇走出电影院,坐上104快车回家。车上媳妇让我说说观后感。我说:“好!”我又问媳妇电影怎么样?媳妇也干脆地说:“好!”
在《金陵十三钗》公演前两天(2011年12月14日),北京青年报C3版刊登,读家莲珥题为“筋骨不错,内力销欠”的文章。文章指出影片不足之处,现摘录几段:
一句话点评:小说借由战争这一极端环境对女性这一性别的思考和颂扬被人道主义与战争反思所替代,因此观者才觉得整部影片煽情太过、压抑太过、未留出口。
张艺谋肯花两个小时的银幕时间来品这故事的味道,但可惜最终也只借用了骨头,却将骨髓剔出,又填入新的作料去烹饪一道好莱坞菜单上常有的“人道主义+反战”的浓汤,实属可惜。
然而所道“可惜”者,则在于张艺谋为赶“战争史诗电影”这早非时髦的时髦而延展了电影的宽度,代价则是不得不牺牲和消减了本可深挖的原著所天然带来的厚度。
中篇原著的主要篇幅集中在女学生与秦淮女子的多次短兵相接中,她们之间复杂而暧昧的关系不断流动变化,直至高潮。
而张艺谋的这版电影虽筋骨不错,却也只能说是短一口气的战争史诗,没修炼好内功的江湖把式。
我认为,《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是让国人永远记住那段血的教训和对战争的反思,而不是以女学生与秦淮女子多次短兵相接为主调。
我还认为,可以对影片技巧做探讨,但不要说得那么不中听。
莲珥是专业影评,细读了严歌岺的原著,还能结合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与之对比,确实是读家。而我和媳妇是普通观众,以前都没听说过严歌岺,当然也没看过《金陵十三钗》,所以,就我们这类的观众来说,看到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巷战,热血沸腾激情亢奋;看到灭绝人性的日军凌辱中国女学生,五内如焚心如刀割;看到风尘女子从逃命躲到教堂,却最终舍身相救女学生,肃然起敬泪盈眼眶。有这些就足够了。
看完电影,我感到中国必须强大,必须走强国之路,只有强大了,才不会被别人欺负。
第三篇: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自古侠女出风尘——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承认我不是真正的勇士,甚至不是勇士。看完《金陵十三钗》,我的心情低沉到了极点,痛苦而压抑,也许这需要好几天的时间才能恢复,我能够体会张纯如在写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时的痛苦和矛盾的心情。虽然我屡屡下定决心,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以后绝不观看,但我没有办法控制,一个众所周知的秘密却又似藏着无数人类未知的秘密,我竭力通过下一部电影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我已经看过好几部,大多是以纪录片或是旁观者、幸存者的采访或是历史遗留的资料片的形式再现历史的真实面貌,如《张纯如》(2007)、《南京》(2007)、《拉贝日记》(2009),这些影片大都十分沉重,震撼人心,从影片一开始就犹如一把尖刀刺入你的心脏,剜出一块块血肉,令你窒息。有些是以南京大屠杀为线索,讲述一个故事,或刻画一些人物形象,表达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南京1937》,《南京!南京!》,《五月八月》这些电影场面往往没有那么血腥,心里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和18岁以下青年也能观看。但我认为,这却没有能够正确的表达历史,对日军的暴行轻描淡写,尤其是《南京!南京!》甚至有美化日本纳粹军人之嫌。
电影《金陵十三钗》我感觉特别震撼人心,其震撼的地方在于真实的还原了南京城惨遭蹂躏的真实场景,真实的再现了中国军人武器装
备落后的情况下以命相搏的勇敢和惨烈,真实的再现了南京人老老少少面对禽兽般狰狞的日本鬼子时的绝望和无助和令人窒息的恐惧。但是,电影的主体并不是单纯的回顾那一段痛苦的历史,而是刻画了12名秦淮河的风尘女子(本来是14名,被日军杀害2名)为了12个教堂女学生(本来是13人,一人因反抗日军暴行从楼上摔下死亡)免遭侵华日军摧残挺身而出的感人故事。
当然,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导演和编剧对于风尘女子的描写进行了装饰和美化,历史上,确实有类似的故事,我记得看过一个纪录片:剧情大概是外国传教士领着一群中国人逃难,其中有男女老少,女学生,也有妓女。但在路中遭到日军的堵截,他们强行要扣留下一部分女性,当然,禽兽的日军跟想要留下女学生,在外国传教士严正交涉下,日本兵同意只留下人群中的性工作者(妓女),在此万分紧急的关头,人群中的十几名妓女为了保全大家,最中还是从中站了起来.......影片中,导演采用了极度浪漫主义的手法来演绎,使得如此沉重题材的电影给人们在苦涩和沉痛之余带了稍许的调味。比如,一名风尘女子为了给即将死去的伤兵(她觉得他长得像她的弟弟)谈一首完整的曲子,竟和一名为了拿丢失了耳坠的女子一起冒着生命危险重新跑回青楼去拿琴弦,结果,琴弦拿到了,却不可避免的碰到了日本兵,其后果之惨烈我不愿再回忆。但实际上,这只是浪漫主义的故事情节,事实中,那时人们躲命都来不及,又怎么会去演绎这个电视和电影中常常见到的感人情节呢,这就是电影的艺术性所在吧。
还有,在12名风尘女子为了代替12名女学生参加日本人的庆功宴时,12名妓女换穿女学生的校服时,却出现令人哭笑不得的情节,由于女学生的校服太小,而妓女的胸又太大,因此大家的校服都拼了命的往里拉也扣不上扣子,于是,妓女头牌玉墨下令大家,撕窗帘,缠胸部,改衣服,这一戏剧性的情节不仅使得妓女们放声大笑,相互开起玩笑,也令现场的观众忍俊不禁。这表现了妓女们乐观的精神和善于打情骂俏的本性,在我看来也是浪漫主义手法的体现,马上就要奔赴刑场了,战战兢兢是肯定的。但若真是这样,电影就不是电影了,也就没有观赏性了。
电影的男主角约翰和玉墨的邂逅也颇让人值得玩味。约翰不是传教士却最终扮演了神父的角色。他出场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个外国流氓、混世魔王加情场老手。然而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本来的恻隐之心却让他的人生角色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弯,最终成了保护女学生的神父。他和玉墨的邂逅、调情到后来的爱慕也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约翰和玉墨的调情,对话颇具韵味,既有美国式的幽默,又有法国的浪漫,有点给人以美国好莱坞大片的感觉,然我不得不佩服老谋子导演水平的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本文详见:
擅建者行的藏金阁
第四篇:电影赏析 金陵十三钗
电影《金陵十三钗》 妓女形象塑造的意识形态分析
张艺谋的电影 《金陵十三钗》,让妓女由肮脏卑贱、没有价值、不知亡国恨的风尘女蜕变成为国为民、英勇献身、自我救赎、自我确证的民族主义烈女。这种妓女形象虚假做作,是一些民族主义者所欣赏、所需要的妓女形象,是男权意识、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的妓女观的折射,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民族集体无意识对妓女的歧视、规训、控制,它离自由思考、自我表达、自由选择的真实妓女形象相去甚远。与世界名作相比,《金陵十三钗》还停留在一种前现代的价值观上。
对张艺谋的电影新作 《金陵十三钗》,我们也可按上述思路,来作一番仔细的解剖,看看影片的叙事中隐含着怎样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
一
《金陵十三钗》与传统的主流抗战电影在战争观、价值观上有着一致性: 都是弘扬抗战反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英雄主义。但在叙事上,《金陵十三钗》作了双重置换: 以妓女取代浴血男儿成为抗战英雄;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妓女置换了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妓女。这种置换建立在妓女们的华丽转身之上,即代教会女学生赴难,“由妓女向刺客转换,完成肮脏向圣洁、下贱向高贵、肉体向伦理的献祭。”让 “不知亡国恨”的妓女,升华为为国为民、英勇献身的民族主义烈女。
正是借由妓女的转身、升华,《金陵十三钗》赢得了民族主义者的掌声,达到了煽情的效果。然而,去参加日本人的聚会,不管是女学生还是妓女,都将面临身体的屈辱、生命的危险,导演最终安排妓女代替女学生赴难,这种安排的逻辑何在? 有何种观念在支撑?
且看电影里,导演借妓女玉墨等人之口给出的理由:“小日本„„不就是图个快活吗,姐妹们都是干这一行的,什么样的男人没见过? 只要我们能活着回来,就能凑合着活下去。这种事你怎么让那些小女生对付啊,就算她们能活着回来,还活得成吗?” “自古以来,说我们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我们干脆就去做一件顶天立地的事,改一改自古以来的骂名。都说婊子无情无义,明天我们姐妹也去做一件有情有义的事。”
这些话语都对应着一种观念: 妓女不干净、肮脏、卑贱,而教会女学生年轻、纯洁、有知识、高贵,是国家民族的未来,由妓女顶替教会女学生赴难,国家民族的损失也要小一些、划算一些。而且,妓女因职业所累,一向是大众轻视嘲笑的对象,在道德上有原罪、有负疚,此时作出牺牲正是自我救赎、自我确证的好时机。可见,在编导眼里,妓女肮脏卑贱、没有价值、需要自我救赎,因此,由她们顶替女学生是卑贱者、无价值者顶替高贵者、精英分子。在这一逻辑下,妓女被赋予不同的价值归属: 转变前的妓女既是肉欲的符号,同时又是没有价值、受到否定的;而转变后的妓女才是民族主义的、爱国主义的大家需要的妓女。
可见,妓女们代人赴难,不是危机时一刹那的本能反应,人之为人的光辉体现,而是导演、编剧把人当做物一样来度量其价值,并反复权衡之后的人为取舍,它表面看来富于英雄主义的道德感召力,实则残酷而又有违人道。20 世纪 80 年代,大学生张华为救掉进粪坑的淘粪工而失去生命,有种舆论说,大学生用正值青春的生命来换取淘粪工卑贱之躯,这种死不值得,不划算,这种英雄主义不宜提倡。30 年后,张艺谋们又重弹了这个老调,不同的是,张艺谋们认为,教会女学生值得救,而且让妓女们救也很划算。
这种权衡取舍,折射出一种以男权为中心的民族主义、精英主义的女性观。在淫威、暴力、强权之下,妓女和女学生一样,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尊严、有情感的人,都是女性、弱者、待宰的羔羊,并不因为她是妓女还是处女,有没有知识,贵贱与否,而她们所受的迫害就有了等级之分、值得与否的区别。作为人,在生命的天平上都是平等的,都是不可度量,也不宜度量的。不能以国家民族的名义公开号召、要求一些弱势群体为一些精英分子、高贵者做出牺牲,并美化这种牺牲。无奈为妓女,已经很不幸,靠自己身体吃饭,不亏谁,不欠谁,更不亏欠国家民族。因此,人们不能因为她们不体面的职业而歧视她们,也不能在危机时,要激发她们的献身热情,赋予她们代人受难的义务,更不能以为国为民、自我救赎的名义,要求她们率先成为国家民族危难时的牺牲品。
《金陵十三钗》充斥着男人视角、精英视角和民族主义视角,然而独独欠缺妓女自身的视角。早在日本人肆虐南京前,她们就已饱尝苦难,沦为妓女。这些苦难全拜国人所赐,没有疏泄的出口,没有控诉的对象,没有清算的可能。日本人打来了,她们被赋予救国的义务,她们所受的阶级苦难、女性苦难被遮蔽,民族苦难则被放大凸显而掩盖一切。在民族意识里,妓女们以前所受的再大的苦难都是我们内部的问题、自己的问题,可以被忽略,不去计较。然而,日本人所施加的苦难则是不可忍受,必须加以反抗的。此时,妓女们所有的困难都有了疏泄的渠道,都有了方向———日本人。因此,妓女们被塑造为深明民族大义,只能将所有不平和怨恨都发泄在日本人身上。
这种妓女形象塑造,典型地体现出主流意识形态、民族集体无意识对妓女的规训、争夺和控制。可以说,张艺谋电影中的妓女,是一些民族主义者所欣赏、所需要的妓女,她们与自由思考、自我表达、自由选择的真实妓女相去甚远。电影里,她们没有自己的声音,华丽转身为英雄、刺客、烈女之前虽然也有些许怨言、牢骚,但这些言行被导演认为是消极的、政治不正确的,转变后则完全成为导演思想观念的木偶。
二
女人、妓女相对于男人、学生,是弱者,是边缘群体。《金陵十三钗》中,导演让军人退场、女学生远走,让妓女华丽出场,赴难救国、保存精英。这种以边缘群体的牺牲换取民族生存的论调,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有过。1933年,董时进发表 《就利用 “无组织”和 “非现代”来与日本一拼》,针对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日本地狭人少,资源匮乏,董时进提出,“我们的老百姓到了草根树皮都没有,他们不吃也成,到饿死也不会骚动,更不会同士兵争粮饷”,“到必要时,我们正不妨利用百姓的弱点,使军阀惯用的手段,去榨他们的钱,拉他们的夫。反正我们的百姓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就拉他们上前线去死,尽其所有拿去供军需,他们也不会出一句怨言。”
胡适对这种可怕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大为气愤,他说: “如果这才是救国,亡国又是什么? 董先生说的 ‘我们’究竟是谁? 董先生是不是 ‘我们’的一个? ‘他们’又是谁? 董先生又是不是 ‘他们’的一个? 这样的无心肝的 ‘我们’牵着无数的 ‘好对付、能吃苦、肯服从’的‘他们’,上前线去死。———如果这叫做作战,我情愿亡国,绝不愿学着这种壮语主张作战!”在胡适看来,国家之上是人类,反对战争,伸张民族主义,是为了让人们活下去,活得更好,而不是故意牺牲一些弱者、边缘群体,保存一些优良种子、高贵者,延续种族、国家。假如这样,抗战也就失去了意义,即使做亡国奴也未必比这个设想所体现出的观念更可怕。
在波伏娃的名剧 《白吃饭的嘴巴》中,为长期坚守,当权者将粮食留给将士,女人、孩子、老人、残疾人被认为是 “白吃饭的嘴巴”,逐出城市。对这种中国人熟悉的“国家战略”,西蒙娜·德·波伏娃提出了质疑: 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谁有权决定另一些人是 “更有用的人”呢?
《金陵十三钗》中,教会女学生被当做国家民族的希望、未来的符号来看待,国难当头,军人救不了,男人救不了,教会救不了,洋人救不了,却要十三个妓女来救。救国救民,这等重任,何其宏大,不料最后却落实到边缘群体、弱势群体的妓女身上。中国的文学艺术一向就喜欢虚构弱者救国的传统,女人救国、妓女救国,儿童救国之类的故事层出不穷,它具有极好的煽情效果,也有着凝聚、宣泄民族情感的功能,然而,其中的意识形态策略颇堪玩味。
平时,江山社稷,国家民族,核心利益分割,种种庄民族危难关头,男人不见了,朝廷政府不见了,精英不见了,大人物不见了。女人、妓女、儿童被文人驱遣上场,确证自我,偌大的国家,要靠这些弱势群体、社会边缘担当起救国的重任,上演民族精神的壮烈。所谓国家兴亡,“匹妇” “匹儿”亦有责,华夏大地,老幼妇孺,皆为英雄,真正的有难同当,光荣共享。
这些弱势群体、社会边缘群体,平时被忽略,被歧视,甚至被践踏,危难时,还要承受文人附加的难以承受之重。与其说这是对弱者的歌颂,不如说是对他们的苛求,对真正需要负责的男人、政府朝廷、精英的开脱,也是国人虚构出来的自娱自乐、自我麻醉、自欺欺人的民族自我消费,《金陵十三钗》只不过延续了这类老套。三
看了 《金陵十三钗》,想起了前苏联电影 《伊万的童年》。被战争摧毁了家庭的儿童伊万,搜集德军情报,屡建奇功,成为英雄。然而,他整个的生活都被战争所填充,挤压,他所有的行为都与上前线、刺探情报、打击德军有关。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快乐,已离他远去,战争成了他的全部,他的自我认同,自我确立都为这种战争思维、战争依赖症所把持。可以说,战争已经夺走了伊万,改变了伊万,那个儿童的伊万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在中国导演眼里,民族立场坚定、政治正确、早熟的儿童英雄伊万是多么难得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主义符号,可是在导演塔尔科夫斯基眼里,儿童英雄伊万不是前苏联人津津乐道的荣耀,而是一种悲哀,是被战争摧残的整整一代前苏联人生命扭曲、精神残疾的自我写照,他折射出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精神创伤之巨。
这种沉痛的反思远远超出了将民族苦难情色化、煽情化的 《金陵十三钗》。可以说,《伊万的童年》是以人类为高度、以精神灵魂的健康作为人的价值尺度,而 《金陵十三钗》则以歧视弱者的精英主义价值观、自欺欺人的英雄主义、偏执的民族主义为市场诉求,二者相比,高下立判。不仅难望 《伊万的童年》之项背,就是与那些艺术片,如《永别了,武器》《第二十二条军规》《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海岸线》放在一起,《金陵十三钗》在思想价值上都要相形见绌。《金陵十三钗》团队雄心勃勃,要打造全球化、普世化的战争巨片,遗憾的是,张艺谋及其编剧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仍停留在前现代社会,又何以征服世界观众?张艺谋的电影一向以情节的矫揉造作、思想的浅薄苍白而为影迷所诟病,《金陵十三钗》亦然,只不过在价值观上下滑得更厉害。
第五篇: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电影《金陵十三钗》观后感
今年春节前后,遇到一些亲戚朋友,常常谈起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比较相似的感受是,人们对它期望很高,也希望它在国际影坛上能有较大反响。而看完影片之后的反应是:有感动,有哀伤,有沉思,有联想,有遗憾,有疑问,有不满,有批评。后来又听说,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推荐评选上,它没有获得提名。在比较重视华人影片的柏林电影节上,也只是作为参展放映,而没有成为参赛影片。看来,国外的电影同行、电影专家、电影评委们,对这部影片也不是很满意、很赞赏。原因何在呢?它的优点与弱点是什么?从长篇小说到电影改编,其成败得失又该如何评估……在这篇短文里,我想谈一些观感和看法。
南京大屠杀,这是个很重大很悲惨很沉重很难写的题材。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有一些影片编导者很勇敢很艰难地表现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历史浩劫,如《屠城血证》、《南京1937》、《南京!南京!》、《拉贝日记》等。其中有不少惊心动魄的疯狂扫射、血腥残杀、威逼民众、强奸妇女的群体性大场面,使创作者和观赏者都感到很沉重很压抑,难以回避和躲闪。
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的作者严歌岺在《创作谈》中说:“它是一篇我长久以来认为非写不可的作品”。这位富有才华的女作家在多年资料搜集和酝酿探索之后,从艺术构思上尽量避免某些雷同的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努力探寻到一种与众不同的巧妙独特的创作构思角度,从一个少女的视角、一座教堂的场景、一群妓女的命运,用这种现代影视剧作的“三一律”来表现南京大屠杀这个重大历史题材。这是一个有新意、有特色、有深度的艺术构思。
她说:“国际上把南京大屠杀叫成‘The Rape of NanKing’,用Rape(即强奸)取代屠杀……若说屠杀只是对肉体的消灭,以及通过屠杀来进行征服,那么‘Rape’则是以践踏一国尊严,霸占、亵渎一国最隐秘最脆弱的私处,以彻底伤害一国人的心灵来实现最终的得逞和征服,来实践残杀的……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并且无论在何种文化里,处女都象征一定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
这种强奸的隐喻,也就具有强奸国家、强奸民族、强奸时代、强奸社会、强奸民意、强奸人心、强奸文明、强奸圣洁的深广意蕴。
从长篇小说到电影改编,因为受到时间、空间的种种限制,又要将文学描绘转化为视觉形象和动态画面,从而在人物设置、戏剧冲突、情节安排、结构布局等方面,就应该更精简、更集中、更凝练、更巧妙。导演张艺谋和编剧刘恒深谙此道,在齐心合作、苦心钻研、精心构思的二度创作中,果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人物设置更精简了,小说里的英格曼神父和副神父法比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美国人殡葬师约翰·米勒;厨子老顾和杂役陈乔治也简化为一个人,并将他的戏份加重,在最后时刻里乔装成女学生而英勇赴难了。戏剧冲突更集中,情节发展更合理了,妓女们与女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碰撞,日本军官的表面文雅有礼而本性残暴淫威的表现刻画得更形象更突出了。小说里的日军当天强制邀请女学生们上车而改为影片里的隔天下午四点派车来接人,从而使女生们的自杀企图,玉墨的英勇提议,妓女们的慷慨响应,陈乔治的舍身就义,殡葬师的化装打扮,形成为比较合理充分的情节高潮。又以妓女们的临别悲歌一曲演变为画龙点睛的华彩乐章,栩栩如生,楚楚动人,炫炫生辉,给人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这是一幕悲惨而绚烂的牺牲!这一切,都是影片改编的成功之处。
改编中最关键最困难最着力的是使美国人殡葬师约翰·米勒成为贯穿全剧的第一号主角,并特地邀请好莱坞明星克里斯汀·贝尔来扮演。但是,又不能将他表现为高、大、全式的圣人与英雄,而要努力描绘他从一个普通殡葬师面临特殊危难情境时的心灵触动,激发出人性的正义、仁爱与刚强,化身为教堂的约翰神父,化身为女学生们的监护人,化身为反抗强暴淫威、冒险救助女性的平民英雄。这种将普通人物面临特殊考验而演变为英雄救美的传奇经历,正是好莱坞电影情节模式的典型表现与拿手好戏。《金陵十三钗》电影改编的成功与优势在这里,而其弱点和不足也恰恰因此而流露。美国人约翰不仅成功地掩护了女学生们,又成功地修好破损残缺的卡车,还成功地将十几个女学生潜藏在卡车上,更成功地闯过日军严厉盘查的封锁线,终于成功地使女学生们全部逃离悲惨地狱。这一切,似乎太顺利太轻易了,从而引发人们的怀疑与追问。
在小说里,这些被掩护的女学生是经过某外国女士的理发化装,扮成染了传染病的男孩,转移到医学院病房里藏了两天,然后再偷送到南京乡下,又乘船转送到外地去。这样的描写处理,似乎更合理一些。而电影为了突出表现约翰这个主人公的所作所为与英勇形象,也就由他来独力承担,一鼓作气地完成了。看起来似乎很痛快很动人,但这种传奇性、戏剧性以及他与玉墨之间的浪漫缠绵,令人感觉,电影编导者似乎有点过于美化美国人形象的意图与嫌疑,却因此而削弱了思想艺术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小说与电影,诚然是虚构的艺术,但面对重大历史事件时,对历史真实、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的关系如何描写与处理,应该更小心谨慎,更注意分寸尺度的把握。如果从艺术精品的创作高度来要求,从现实主义艺术的真实性、典型性、合理性来要求,从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结合来要求,富有才华的创作者应该更加努力,精益求精,从而创造出更杰出更完美的艺术作品。
法国小说《羊脂球》、美国电影《辛德勒名单》、犹太女孩的《安妮日记》等,之所以成为令人难忘的经典,就因为在真实性、典型性、合理性上具有深厚的基础,其人物、环境、情节、细节都经得起思索推敲,从而具有充沛的艺术说服力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