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福柯话语理论分析《飞越疯人院》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 3 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 浅析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因数 5 商务合同中短语的翻译技巧 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7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8 文化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 查尔斯•狄更斯鞋油厂经历在大卫•科波菲尔身上的艺术再现 10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教学的启示刍议 11 达芙妮•杜穆里埃《吕蓓卡》中的哥特意象 12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疯狂主妇》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4 中美婚礼文化的对比分析 从功能对等视角浅析法律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16 商标翻译及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 17 回译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 18 汉语歇后语之英译 《最蓝的眼睛》和《宠儿》中黑人女性的悲剧根源 20 年世博会吉祥物所体现的中国元素 21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 论《财神和爱神》中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的阶级冲突及解决 23 浅析《到灯塔去》中女性主义思想在两位女主人公身上的体现 24 论《紫颜色》中黑人妇女的反抗 25 公益广告中双关语的应用及其翻译 26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27 论《红字》中的孤独因素 浅析哈代笔下经典女性苔丝和苏的人物形象 “家有儿女”VS“成长的烦恼”——对比研究中西方家庭教育 30 对《野性的呼唤》中的狗——巴克的分析研究 31 朱维之《复乐园》译本研究 32 中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4 试析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策略—以英剧《神探夏洛克》为例 36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A Study of Styl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of Journalistic English 38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
浅谈时代背景对于《飘》中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40 从心理角度浅谈丁克家庭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41 中英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异同分析
试析狄更斯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大卫的性格发展 英语专业学生语音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Sense and Sensibility in Jane Austen’s Persuasion 语境对翻译的限制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Advertising Language: A Mirror of American Value 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现代主义 中国时政新词翻译探析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A New View of Feminism in The Mill on the Floss River 论《红字》中海丝特的女性身份重构 浅析爱伦坡《乌鸦》的语音象征
Western and Chinese Marriage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学生英语听力障碍分析与对策 盖茨比悲剧的必然性
语法翻译法与交际法的对比研究
中西方传统女权主义思想异同比较——王熙凤与简爱之人物性格对比分析 论《红字》中珠儿的象征意蕴 从文化角度谈美国俚语的汉译 中西方饮酒礼仪的比较
Using Maslow’s Hierarchy Needs Theory to Analyze Sister Carrie’s Destiny 从《纯真年代》的人物塑造看伊迪丝华顿的女性主义意识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心理准备分析
跨文化视角视阈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研究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中英问候语对比研究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田纳西•威廉斯《玻璃动物园》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lysystem Theory In the Two Versions of Hamlet 试析《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中女主人公艾米莉的形象 “拂过水仙的蕙风”——华兹华斯与汪静之作品浅析 《新成长的烦恼》影视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英汉翻译策略 浅析《名利场》中蓓基和爱米丽亚的女性形象
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监狱的救赎》与《肖申克的救赎》接受比较 从个人英雄主义角度解读《肖申克的救赎》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自然主义分析 试论《出狱》中“房子”的意象 修辞手法在TED演讲中的运用
Scarlett: A Feminist Preacher in the Old Time 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 威廉福克纳作品中的悲剧美学思想
探究马克吐温的反奴隶制观—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吉姆的分析 新加坡英语和英国英语比较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
An Analysis of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of Discrete Identity in Chinese American Community 88 由王尔德的《莎乐美》探究法国象征主义对其唯美主义的影响 89 广告语篇中的预设分析
从认知语境角度探究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接受美学视角下美剧《吸血鬼日记》的字幕翻译—以疑问句为例 92 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教父》中的人物形象 93 浅析《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挣扎
Jude the Obscure and Hardy’s World View 95 被忽视的主人公——析《简爱》中的疯女人 96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
A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the Hot Cyber Word—“Geili” 98 从女性主义看《兔子,跑吧》中女性形象 99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
英语国家国歌中爱国主义的话语建构 101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作用及教学启示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透视《野草在歌唱》的人物及意象
A Contrastive Study on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104 基于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的《老人与海》主人公人物分析 105 试析运动品牌口号语的中英译失误
论奥斯卡•王尔德的矛盾性——从传记角度解读《奥斯卡•王尔德童话集》 107 形合与意合对比研究及翻译策略 108
从成功学书籍的畅销看美国文化价值观 110 《吉姆爷》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112 在关联理论观照下电影名称翻译探析 113 浅析艾米丽•迪金森诗歌的主题思想 114 浅谈商务函电的写作
从关联理论看电影字幕翻译策略
An Analytical Research on the Errors in Junior High Students’ English Writing()117 以目的论为指导的化妆品商标翻译
从基督教教义分析《红字》中的罪恶与救赎 119 论马可•吐温小说中的讽刺技巧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汉语商标的英译策略 121 《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观
不做房间里的天使——解读《爱玛》中的女性主体意识 123 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
从《盲人》中的“血性意识”看劳伦斯的文明观 125 以《新时代汉英大辞典》为例析中文谚语英译 126 国际商务双语教学模式探讨 127 数字模糊语义的汉英翻译
从翻译等值理论看文化词的翻译
论修辞在广告语中的运用和翻译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131 《飘》中斯佳丽的性格特征解读 132 论《老友记》幽默字幕翻译 133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瘫痪主题分析 135 CBI理论诠释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36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分析 137 认知角度下的隐喻翻译
网络资源在听力自主学习中的作用研究 139 初中生英语学习内在动机的激发
解读电影《刮痧》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父亲 141 中西方酒类广告的文化互文性研究
A Study of Beauty in Sound, Form and Meaning Displayed in Zhang Peiji’s Prose Translation 143 电影《超人:钢铁之躯》中的西方个人英雄主义体现 144 茶文化和咖啡文化
On Symbolism in D.H.Lawrence’s The Rainbow 146 《傲慢与偏见》中女性话语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论女性的牺牲——对《儿子与情人》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148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风格 149 中英隐私禁忌语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中西方魔幻影视中英雄主义——以《哈利•波特》与《西游记》为例 151 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融合应用——评《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习语 152 从英汉“狗”的习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53 商务信函中委婉语语用功能分析 154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礼貌原则
155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156 基于概念隐喻的英语习语研究
157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 158 英语X-ful词的形态与认知构建 159 对外新闻的导语编译研究
160 A Study on the Game Teaching Strategy for English Young Learns 161 英汉成语特点对比研究
162 Influence, Barriers and Soft Cultural Power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163 《飘》与《倾城之恋》中的女性形象对比研究 164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 165 浅议中国菜名的英译
166 从思维方式看中英科普文章的差异
167 尼斯湖和西湖—中西方旅游性格差异研究 168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 169 论隐喻的本质与功能
170 On the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Movie Titles 171 英语电影的中文名称翻译
172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以天河中学学生为例
173 美好象征与无情现实--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双重意象 174 关于高中生英语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 175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的礼节差异
176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 177 从语用角度谈英汉称赞语及其回应策略
178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 179 《缅湖重游》之语义分析
180 追求自由与理想的珍妮—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女主角 181 从审美视角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英译
182 《红楼梦》英译中双关语文化成分的翻译策略研究 183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和婚姻 184 中西酒文化比较
185 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女性角色塑造 186 从《简爱》看电影对名著的改编
187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译汉结构处理的影响 188 对《雾季的末日》主题的解读
189 交际教学法在初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190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191 隐喻视野下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分析 192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193 浅析《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象征手法 194 英汉动物习语内涵意义的文化差异 195 论美国黑人现代流行音乐及其影响
196 隐喻视角下的方位词研究--以方位词in和up为例
197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t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Level 198 欲望与命运--《推销员之死》与《旅行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的悲剧根源之比较 199 浅析欧•亨利小说中恶棍骗子形象塑造--以《双料骗子》,《提线木偶》为例 200 冯尼格特《哈里森•伯格朗》中的反乌托邦
第二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怎么样我都忘不了影片开头麦克走进医院时爽朗的笑声,怎么样我都无法接受影片最后麦克死在医院的病床上。
医院里住着全是“疯子”吗?不是的!医院里住着为爱所伤、为情所困、暂时丧失思维、失去生活方向的人们。他们是一群迫切希望得到灵魂救赎,回归正常人生活轨道的弱势群体。疯人院是他们的聚居地。男主角麦克默菲进入疯人院之前,这里秩序井然,医生和看护们与病人互道早安,按时娱乐,服药,开会和自由活动,偶尔还组织出门游玩。病房里经常播放着悠扬的轻音乐,护士长瑞秋虽然并不友善,但足够专业。从表面上看,这里是精神病人的庇护所,但它外表的温情脉脉有一个严酷的基础:所有病人都必须严格遵照既定的规则生活,不得反抗或怀疑医护人员的意志,否则就会受到电击甚至切除额叶的“治疗”(惩罚)。号称行业最优秀的护士一付冷若冰霜的嘴脸,机械冷酷的行为举止令人发指。时不时的撕扯着患者昔日的伤口,津津乐道地让他们一遍遍重复心灵受伤的经历,无端地挑起他们之间的影射与争斗。
麦克默菲的到来打乱了这一切,他是启蒙者的化身。他开朗热情,天性无拘无束,对生活和人群有一种本能的热爱。最重要的是,他并不把周围的人当作真正的疯子,而把他们当成和自己一样的正常人,对他们有种兄弟般的感情,理所当然地认为他们应当和他一样享受人生。“你们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没什么不同”——这就是麦克默菲对同伴的态度。因此,他和缄默耳聋的酋长说话,教他打篮球,教大家玩牌赌钱,甚至略施小计,把他们带领出去进行了一次海上钓鱼。于是我们看到,“疯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苏醒了,疯人院逐渐出现了生机。最明显的表征是,他们开始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始“提问”了。我们看到,最初一次会议的讨论环节,几乎是护士长的独角戏,病人一律沉默,麻木不仁。但后来,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并提出各种问题,一次比一次热烈。为了看棒球大赛而进行的两次投票已经体现了这种苏醒:第一次,麦克只得到了犹犹豫豫的三票,第二次却是全票——民众的民主素质是在民主实践中提高的。
显然,麦克的行为惹怒了医院。在冷酷无情的医生眼里,麦克就是一个“疯子”,就是一个“异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在医生的逻辑字典里,难道会被一个“疯子”左右其中吗?不可能。想方设法置他于死地,可惜麦克没有警觉。
比利遭胁迫自杀的悲剧发生以后,护士长说了一句话:“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回到日常秩序。”于是,疯人院里,“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病人们照常打牌、赌钱、吃药,偶尔谈起麦克。**过后,英雄对于民众,已经成为过去式和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有酋长,还在苦苦等待麦克的归来。然而,他等来的却是一个被施加脑部额叶手术的、没有灵魂的麦克。麦克的精神被杀死了,麦克也就随之死亡了。
精神病的判断标准到底是什么?当两位专家判定麦克到底是不是精神病患者的时候,出现了很讽刺的画面,一个说他再正常不过,应该放到监狱里去管教;另一个则说他病得不轻。院长在这个时候没有了意见,询问护士长的态度,不知道护士长是出于好心还是故意陷害,她认为麦克的病情很严重,应该继续接受治疗。于是,就这样戏剧性的,麦克被留在了精神病院。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到底判定一个人是否是精神病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从护士长的态度中可以看出,“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而且她在对病人进行治疗的时候总是询问一
些个人隐私的问题,暗示着,精神病患者都是道德方面出了问题的人。难道这个标准真的是衡量某人是不是精神病的重要手段?
影片最后大个子酋长望着被电击伤坏了脑子、奄奄一息的麦克心酸不已,带着他一起远走高飞已没有可能。酋长果断用枕头闷死了麦克,再不想让失去自由的他痛苦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举起了那个麦克不曾举起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疯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长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蒙蒙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渐行渐远。
疯人院依然存在,而且还将存在漫长的时光。然而酋长毕竟代表着一种希望,一种实现理想的希望,尽管模糊,尽管在寥廓的原野上,他白色的身影只是沧海一粟。
2008124237会计二班卢娟
第三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看完《飞越疯人院》,内心感慨良多,为剧中人物不平,内心里一种愤怒油然而生。这部电影从头到尾总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又不会很突兀。剧中人物追求自由、渴望逃出束缚的精神值得我们深思,剧中人物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该片讲述了美国某丛林旁坐落着一所国家精神病院,那儿住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一天一位叫麦克默菲的中年男子来到这所国家精神病院。麦克默菲与比利等十个病人常在一起。那个象座铁塔似的酋长,别人(包括医生)都以为他是又聋又哑的,而麦克默菲似乎很喜欢他,经常找他玩。看管他们的护士长是个凶女人,她常以提问、责问方式“治疗”病人,这引起了麦克默菲的愤怒,他以冷冷的目光盯视着她,使她惶恐不安。精神病院单调、枯燥、折磨人的生活,使健康无病的麦克默菲难以忍受麦克墨菲忍无可忍,采取了一些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对医院的极度不满。圣诞节之夜,他们举行了一次迪斯科舞会,将医院闹了个天翻地覆。接着麦克默菲就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治疗”,医院将他做了额叶切除手术,成了地地道道的“白痴”。酋长抱起麦克默菲的头十分哀伤地望着他,他本以为可以在今晚就和麦克默菲逃跑,因为他已经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酋长最后一次紧紧地抱着自己的朋友,然后说,我会带你一起走的,之后用枕头把麦克默菲闷死了。酋长来到浴室,双手抱起沉重的饮水池,砸坏了医院的铁窗,跳出窗户,迎着朝阳,向着远处跑……
这部剧中给人最深印象的无疑是麦克墨菲,他活的无拘无束、自
由自在。他在搬饮水池时所说的一句话带给我很大的震撼“至少我尝试过了”,虽然他的某些行为会让人们无法接受,但他却不受世俗的约束为着自由勇敢奋斗着。但我却更喜欢那个像大山般强壮的酋长,他也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却因为各种阻力不得不压抑着自己选择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的行为不正是我们在某些困境中所作的反应的真实写照吗?剧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比利的死,比利有着严重的恋母情结,在圣诞节那晚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却为此被逼死。精神病院所作的一切都让我心寒。
这所医院里的酋长、比利、哈定、契士等他们真的有精神病吗?在影片中麦克带着大家一起溜出医院出海去钓鱼,在途中听着他们那不受约束的轻松的笑声你会相信他们是精神病人吗?不,在我眼中他们并非有精神病而是被生活、现实、周围的人与环境所逼迫,被一些不可抗拒的东西压抑着找不到自我,他们是一群鲜活的个体,只是他们对现实的反抗不被接受。我反尔觉得意护士长瑞秋和医生为首的人他们才是疯子,他们用条条框框束缚着病人也束缚着自己,亲手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悲剧,创造一个又一个疯子,用野蛮的方法扼杀清醒的思想……现实生活中究竟谁是疯子,谁是正常人,这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只希望有些悲剧不要继续上演,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人,不管是精神病人、残疾人、犯人还是正常人等。保持平常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欢乐洒满每一个地方。
剧中的结尾压抑而沉闷却让人看到了前行的曙光,“至少我尝试过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境、多坎坷的命运,只要努力尝试过就会无
悔与自己。相信自己,保持自我。
第四篇:《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是美国电影历史上最经典的电影之一,被称为“影视表演的必修课”;曾获1975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本片是根据Ken Kesey 1962年的小说改编而成。描写精神病的病人反抗精神病院中不合理制度,是捷克导演米罗斯视曼充满现代风格且感人的作品。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聪明活波的麦克墨菲,沉静刻板的瑞秋小姐,说话结巴的比利,整天拖地不语而被人误以为又聋又哑的酋长。影片首先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场景。疯人院里,音乐响起,吃药时间到了,听到这个声音,大家都神情呆滞的在窗前排好队,好像是机器一样听从操作者的命令,出奇一致的动作——接过药,拿起水,冲到嘴里,完事后各干各的事。强壮如山的酋长在认真地拖地,比利、马提尼还有几个人在打牌,其他的人呢,有的在自言自语,有的在乱跳,但就整体而言,医院秩序良好,病人生活的好幸福,倒像是一个和谐美好的小区生活。麦克墨菲的到来打破了这一切的安静,医院里开始乱了。
聪明活泼的麦克墨菲来到医院,在与医生的对话中就显示了其思想的后现代主义性,他话语中透露出的那种反传统、反权威的意识形态,和以多元主义为中心看待问题的独特视觉都表明他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在疯人院的生活中,无论是麦克墨菲首次向瑞秋小姐问起药品的事,还是后来为了马提尼打破护士值班室的玻璃,这都是其向瑞秋小姐的权威提起挑战的表现,可惜的是,毫无例外每一次都受到瑞秋小姐的强硬回击,但是这种挑战权威的品质感染了在场的人,以至于先前像羔羊一样温顺的病人开始反抗,马提尼争夺他的香烟,酋长僵硬的脸上展现了灿烂的笑容,一起驾船钓鱼归来时的那种幸福,谁能想到他们是一群精神病人,麦克墨菲的到来无疑为医院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之充满活力,同时整个医院也乱了起来。
影片的尾声,比利满足欲望后惧怕瑞秋小姐的权威而自杀,麦克墨菲被强制切除脑叶,变成了真正的白痴,为保住性命而进入疯人院的酋长在痛苦万分的状况下捂死了麦克墨菲,即使生前没有得到自由,也让他的灵魂得到,不再受世俗枷锁的压制,酋长抱起压水箱砸开医院的铁窗逃走了。麦克墨菲就像是照进疯人院的一束光,在暂时的光明下,人们感受到了自由,酋长更是获得了永久的自由。
其实,无论是影片中的瑞秋护士,还是麦克墨菲,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以瑞秋护士为代表的疯人院是专制制度下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以麦克墨菲为代表的疯人院则是另一种不同的场景。
在以瑞秋护士为代表的专制管理之下:瑞秋护士的权威不容挑战;医院成员要遵守医院的相关规定;人们的行为受到限制;欲望被予以禁止。医院秩序井然,一切日常事务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但是人们目光呆滞,生活痛苦。
麦克墨菲对自由的追求深深的影响了疯人院的病人,大多数人都活跃起来,医院不再是死水一般的沉寂,荡漾起了欢声笑语,最重要的是,酋长获得了追求自由的勇气。麦克墨菲为追求自由而死,酋长在他的影响下最终走出了迈向光明的那一步。
民主与专制,究竟那一个更好呢?
谈起专制,就想起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古代中国是在经历专制的时代,多次的改朝换代也没有改变这一传统,直到清朝末年,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巅峰时期,才走向了灭亡。但就目前的历史资料显示,古代中国在当时曾是领先世界的,尤其是唐代,中国长安就是国际性的大都市。那为什么会给国家带来发展的一种制度最终会由胜及衰而走向覆灭呢,究其原因,还是有历史决定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他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经历兴起,发展,衰落之后就在另一种历史条件下又走向灭亡。
民主带给人民平等与自由,但与此同时又带来混乱与争吵。民主是好的,但是过度的民主却是对社会生活有害的。民主需要给予一定的限制,就大众民主与精英民主而言,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它对民主做了一个限制,而它恰好是必要的,有助于选择理性、优秀的人掌握国家权力。
平等容易导致人们对行政机关执行者的蔑视,这不利于国家意志的贯彻执行,那么这一点是需要防止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一种有限的权威,以使人民服从行政机关的相关行为,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这种权威的使用必须是有界限的,即它可以在公共领域内使用,不可以入侵私人领域。
自由使人们忘乎所以,易导致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国家是按公意
以一定的目标建立的,自建立之初,为确保其目标(使人们过一种比自然状态下更好的生活)的实现,就设立了一套社会秩序。按公意设立的社会秩序必然是有益于人民的,那么对这种有益的社会秩序的破坏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进而发展为社会**,影响人们的幸福生活,甚至是对它的毁灭。那么,如何防止这一**的发生呢,那就是在秩序之下强调自由。
专制太过于强调控制,虽然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但是不利于个体的发展,一旦发生社会**便是政权的颠覆。民主太过于强调自由的话也会走向极端,带来社会的大**。德国的法西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强调绝对理性、强调集权,不仅给德国,更是给世界带来了慎重的灾难。
民主制下,受社会秩序限制的自由,在服从公意下的平等必然是有益于社会的。
第五篇:飞越疯人院影评
《飞越疯人院》观后感
作者:云星伟 看完影片我触动很深,也想到很多,课后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这部影片创作背景和相关影片介绍的资料,所以仅凭自己对《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的了解简单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据了解《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拍摄,获得第四十八届奥斯卡(1975)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在那一段时期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当然,这部影片的政治意义以及其独有的时代代表性也正是影片优秀的原因所在,但是我想谈的并不是这一点。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台词其中一句就是“我试过了”。当麦克莫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就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是的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很普通的道理:不要在乎结果,努力尝试的过程很重要,至少它可以让我们问心无愧,让我们无怨无悔。
一句简单的“我试过了”蕴含了多少道理,这让我想起了时下热播剧《北京爱情故事》中男主角程峰冒险去争夺大德公司控股权的举动,可能在很多外人看来麦克莫菲的举动恰恰和《北京爱情故事》中程峰的做法一样,结果肯定是失败。丹麦克也恰恰和程峰一样选择了去尝试,虽然麦克
失败了,但他敢于尝试、敢于向制度挑战、敢于为权利为自由去斗争的精神已经唤醒了精神病院里所谓的精神病人,这也是后来酋长敢于逃离疯人院的原因。
“至少我试过了”我认为是麦克最经典的台词,也是我从影片中最受启发的一句话。我由此感想到我们这批在温室中长大的九零后,这些所谓的新生代大学生、天之骄子在一点点的困难之前却大多都是退缩或还是依赖父母,那时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这句话“我试过了”,“至少我试过了”呢?
影片中麦克可能是因为违反了那个时代所谓保障人权的法律被送进疯人院,尽管在疯人院里受尽各种非常人的待遇,但麦克始终未曾放弃自己的目标:逃离疯人院,这也正是影片主线所在。这也恰恰吻合麦克的人物性格,一句“至少我试过了”与影片主线紧紧相扣,这也应该是该是米洛斯·福尔曼导演的点睛之笔。
影片另一处神来之笔是结局,我认为《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的结局应该是出乎每一个观众所预料的。“我们一起逃走”。这是酋长最后对麦克说的话,也许观众真的以为酋长要把麦克弄走,但是,结果却远远出乎意料:酋长把麦克用枕头闷死,然后自己逃走了。可是,他选择了用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逃走,实际上,也就是和麦克一起逃走了。这种让麦克灵魂解脱、让他灵魂自由的结局应该是西方人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决定的,从这方面来讲这样的结局也在情理之中。
总之这是很好看的一部电影,收获很多、感悟也很多,真希望老师能多放一些这样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