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课实验探究[精选]
争奇斗艳科学课
社团盛开科技花
深大附中有大小社团数十个,其中初中实验年级科技社团开办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生命科学社观察探索生命奥秘,化学社体验物质相遇产生的奇迹,物理社探究电的奥秘,在社团活动中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科技特长,发现许多生活乐趣,进而体验科技魅力,分享成长快乐,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生物社团的“蚂蚁习性观察”让同学们体验生命的神奇,“解剖鲫鱼了解结构”活动给同学们增添了生活的乐趣。化学社“学习制作豆腐”让同学们了解了食物制作的原理。物理社“探究电的奥秘”提高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索精神。
初中科技类社团展示了各自的精彩!微课奇葩一朵朵
科学学科重视引导,从微处入手,提倡快乐学习,最求微课堂,好成绩!为此科学课教师人人上好一堂微课,亮点闪闪,奇葩朵朵,教育教学成效显著。
本学期初,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教师重点研究微课,做到人人做,人人评,人人有收获,人人做专家。
老师们的微课展示涵盖了学科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特色内容,教学形式丰富,微课类型多样,充分展示了课堂教学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课程整合能力、扎实的教学功底和个性化的教学风采。通过集中展播、人性点评和共享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微课”的设计、观摩、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实现微课交流与应用的建设目的,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的微课堂一直专注于为莘莘学子提供优质课外辅导课程服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在微课堂老师的精心辅导下,微课堂学生各科成绩得到了很大提高。
教学和实验并重 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倡导教学和实验并重,优化科学实验设计方案,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我们的理念是:实践是创造思维的摇篮。
实验是认识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要求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的能力。
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实验设计时,可引导学生阅读、查找一些实验小窍门、实验药品以及仪器的代用品、实验装置的改进等有关资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思维。
实施探究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究性实验教学,强调创设问题情景,再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合作交流得出实验结论。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化成了发现认识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动脑思维、动口表达、动手实验和动眼观察,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实验能力。
初中实验年级的科学课不断探索前进,在深大附中的满园春色中争奇斗艳。
第二篇:科学课安全实验责任书
科学课安全实验责任书
为了使实验教学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保障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实验人员应在学生试验中履行以下责任:
1、实验员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2、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违规操作后果自负。
3、学生进实验室学习或试验时,结合要做实验的教师,教育学生注意安全,并监督、指导学生按照试验操作要求进行规范操作。如因教师无故离开或指导不当发生事故,由实验教师负责,在试验过程中由于教育不当或违犯试验操作要求而发生化学药品烧伤、触电、中毒等学生身体伤害的安全事故。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4、对于在实验室存放的危险药品、有毒药品、贵重试验仪器、要按规定贴好标签存放好,不得让学生随意乱动。要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
5、试验员要定期检查实验楼、实验室的各项安全防范设备,发现有安全隐患时,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向主管校长汇报,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
6、负责年级课的科学教师,组织好学生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及各种表格等。
7、实验中教育学生要小心谨慎不要让试验药品或仪器灼伤、划伤、严禁学生私自乱接电源以免发生触电,化学试验时及时打开通风设备以免教师和学生发生中毒。发生事故后不要惊惶按照事态的发展及时处置或上报,事后向领导提出整改意见。
校长(盖章): 责任人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第三篇:在科学课探究活动中提高课堂效率实验方案
“在科学课探究活动中提高课堂效率”课题方案
老河口市实验小学科学组
一、课题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科学课的探究活动中,教学时要把40分钟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态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地建构知识。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提出学为主、教为辅,提高课堂效率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这就决定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本课题将以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指导方针,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中关于儿童成长的基本规律为指导实验。
二、实验的假说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课外活动等形式的有效补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实际的“教为辅,学为主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三、实验的原则
1、民主原则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保持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气氛,主动依靠学生做出教学决定,学生主动参与教学,鼓励学生对问题做出各种设想。
2、探索性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应具探究性,依据前人对事物认识的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再现前人探究的过程,从而能自行获取知识。
3、启发性原则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难于回答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启发,善于抓住重点词句提问。
4、激励性原则
学习过程中,应多给学生些鼓励表扬,指导学生时不伤害学生自尊和限制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5、个性化原则
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品质和风格。
6、参与性原则
鼓励学生参与上课所需材料的制作,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加强其动手能力。
7、讨论性原则
在学习中,应多让学生对不甚理解的现象进行讨论,加强小组合作意识。
8、合作性原则
在学生实验等环节中,让学生共同去完成实验操作,培养其合作意识。
9、评价性原则
一节课的教学,要不时让学生对其所学情况进行评价,从自评,互评,师评这些方面来了解这节课的学习,从而改进不足。
四、实验的步骤
本实验大致分为实验准备、实验实施,实验总结与评价三大阶段,共四年完成。(2008.9~2012.6)㈠实验准备阶段。(2008.9--2009.1)
加强理论学习,形成实验共识,2、选定课题,制定课题实验方案。3、调查学情,建立实验基础档案。
㈡实验实施阶段(2009.2--2012.1)
1、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和记载,为研究实验打基础。
2、请课题实验小组听课,听取他们的经验,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3、注重研究教学杂志,加强理论认识。
4、每学期写定一份阶段性小结。
5、形成完整、详实、规范的实验档案。
㈢实验总结、评价阶段(2012.2--7)
1、整理出完整规范具有一定研究杂志的实验资料。
2、撰写出具有一定价值,一定学术水平的课题创新实验报告,在校内交流,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推广。3、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实验教学方法”,并推广使用。
五、方法措施
1、每学期积极参加课题组教师培训,加强实验过程管理记载。
2、积极参加教学比武活动,讲三课,练五功,开展学期末论文评比活动。
3、设计新的教学程序,激发每个学生的探索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六、实验的评估验收
1、对学生的测试:通过测试卷等,测试学生的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
2、对实验本身评价:看子课题与课题是否配套,自成完整体系;实验实施是否正确规范,实验资料是否完整可靠,实验报告是否科学。
七、组织管理及研究人员
本课题由学校总课题组统一管理,是总课题《学为主、教为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子课题。研究人员:付昶服、付春潮、张斌、黄俊东、贾向荣、秦国徽
二00八年九月
第四篇:说说科学课的“下水实验“
说说科学课的“下水实验”
遵义市播州区第二小学 邓晔
《科学课程标准》中建议:“教材上的观察、实验活动,教师在上课前要亲自做一遍,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实施。”也就是说要鼓励我们科学教师多做“下水实验”。所谓“下水实验” 就是教师在上课指导学生实验前,自己在器材室进行对课堂上要进行的实验进行多次预演或试验,从而有效指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行为。它包括这个探究活动需要什么材料,需要多少时间,有些什么现象,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可以获得哪些数据或证据,可以推断出什么结论等等,从而对课堂教学了然于胸,游刃有余。“下水实验”不仅仅是我们科学教师对待事物“亲历躬行”的科学态度,更是能提前预知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状况的前提,是科学教师精心备课的重要环节,更是我们科学教师建构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和真正的落实“全面提高学生良好科学素养和全面提高科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们科学教师都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过“理化生地”专业知识学习和学科教材教法方面培训,我们教师又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成人,所以,经常犯“经验主义”,常常用经验来左右我们的思维、定格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课前看看教师用书,上课时拿了实验材料就去上课,课堂上就保证不了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那么,为什么要做“下水实验”?如何做好“下水实验”?做好”下水实验”有什么用”呢?我就这些年在教学中点滴实例说说我在“下水实验”方面的想法和做法。
一、优选实验材料,粮草先行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小学科学课离不开观察与实验,观察与实验又离不开师生共同准备的有结构有层次的材料。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有层次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的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指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分层次、有梯度第开展探究实验活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出现材料影响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场面,这就需要科学教师在课前的 “下水实验”中一次次去甄别,让探究实验中的“粮草”——材料正确化、有效化,以达最优化。
1.甄别实验材料的科学性
实验器材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间接影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教师如果选择的材料本身有问题,因材料引起过多的无关现象,这将不利于学生的认识,反而出现误导学生的现象发生,继而保证不了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如我在参加去年的“一师一优课”活动中,执教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实验室中一般是采用圆底烧瓶来演示液体热胀冷缩实验。通常
做法是让学生在装满液体的圆底烧瓶口塞一个软木塞,再钻孔接上一个细的玻璃管。由于实验室器材有限(尤其是打孔器的配备),加上钻孔的要求和学生用玻璃管时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原来上课时让学生组装实验装置时就有把手划伤的事发生)加上是全程录课,我就更不敢冒这种风险,所以,在学校磨课时我就自己制作了10套器材来替代实验室中圆底烧瓶和玻璃管的器材。
记得课堂上学生顺利讨论后,把理想中的实验方案搬上了黑板,这时,我顺势拿出自己的这套装置,讲解操作注意点后,学生欢天喜地的领取器材,做起了水受热膨胀的实验。在实验约5分钟后,学生有了以下汇报交流:
组1:水在吸管里快速上升,最后,吸管不够长,水都跑到外面来了。
组2:我在实验前,给原来水在吸管里的水位做了一个记号,放入热水后,水位上升了,我量了下,大约上升7厘米。
组3:老师,我们也先做了记号的,在加入热水后,我们发现水位先是下降的,过了几秒后,水位开始上升,最后上升到比原先还高的位置。(这时,我看见有小部分同学在点头,说明他们也有这个发现。)的确,课堂上基本上所有的同学最终都亲历了探究水受热后体积膨胀的过程,也亲眼观察到液体受热后体积膨胀的现象。但是,课后我反思了组3同学们的汇报交流情景,觉得还是有地方需要斟酌。我在想:是不是实验操作不当?是不是装置有问题?难道还是,水遇热膨胀前先有个体积缩小的过程?当然,作为教师,这个假设肯定会被推翻。但这个问题肯定会困扰一部分发现这个现象的同学。
于是课后,利用实验装置我亲自做了一次下水实验。现象很明显,水位先下降,后上升。反思结果是该装置缺乏科学性。根据上网查阅,制作这套器材的塑料瓶材料只能耐热至70℃,适合装暖饮或冻饮,装高温液体或加热则易变形。而实验操作中,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则是采用了高于70℃的热水。于是就出现了塑料瓶先遇热瞬间的膨胀现象,于是瓶内水位会先出现下降,接着水位会上升的现象。一方面原因是,瓶内的水遇热开始了膨胀,另一个因素也是因为,塑料瓶被热水烫之后,虽然瞬间出现了肉眼看不见的膨胀的情形。看来,这套自制装置不是非常典型,不太适合学生刚开始进行液体热膨胀的研究。如果,能在课前就对这套装置进
行“下水实验”,并仔细观察,就不会出现这类的尴尬和误导了。
2.甄别实验材料的精确性
科学教师平时应时刻保持对新实验材料进行检验的习惯。因为有时,过于信任新材料,也会出现意料不到的后果。
如我在执教六年级上册的《电和磁》一课时,为节省学生组装电路的时间,特意在网购一批鳄鱼夹导线。上课时,学生猜测导线本身能使磁针发生偏转的假设。为了将这种可能性排出,教师通常采用未通电的导线靠近小磁针,来观察现象。可当使用这批淘宝上的导线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导线靠近磁针时,磁针竟然发生了偏转。课后,我通过研究这批导线,发现这批导线时并没有用纯铜的材料,而是一种合金材料,的确是能够被磁针吸引的。吃一堑,长一智,类似的错误是应该早就被拒绝在课堂之外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科学课堂上的材料是实验的基础,材料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实验的成败。以上两例提醒我们,如果课前没有“下水实验”,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准备器材,很有可能会让实验失败。因此,在实验材料准备上,我们不仅要明确实验所需的材料,更要关注材料本身是否有效,还可以考虑有没有更好的替代品等细节问题,让一次次的材料优选成为提高实验成功率的保障。
二、充分预测问题,有备无患
通常在课堂实验前,教师要充分预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影响实验结果的不当操作或是实验材料带来的偏差,并能对实验操作作适当的调整,使学生按照正常的操作方法开展实验,提高实验的成功率。而这种预测,只有在多次下水之后,才会逐渐丰富,从而做到有备无患。
1.预测影响实验数据的外界因素
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有时是来自无法预料的外界影响。如在教学《抵抗弯曲》一课时,需要探究不同宽度和厚度纸的承载力实验。在材料准备上,我头一天下午就将准备好的纸条放进了学生的实验盘中。可在第二天的实验中,纸片连最轻的一个重物都无法承载。课后反思其原因,原来罪魁祸首是当夜一场连夜的倾盆大雨。潮湿的空气使得纸片也严重受潮,当然不能在承载稍微偏重的物体。这次看似不起眼的经历给自己深深的上了一课,那就是在准备器材时,要尽可能的预设到一切影响因素,不可过于“放心”材料。
2.预测影响实验数据的内在因素
如果说,有时外界的影响因素不会被我们第一时间发现,那影响实验的内在因素则可以通过多次“下水实验”避免。
如在《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一课中,要说明白醋和小苏打变化后产生的剩余物还是不是白醋时,学生提出继续将小苏打放入透明液体中去检测。假如继续出现气泡,则说明还是有醋的成分,假如没有出现上述现象,则可以说明是另一种物质。听取学生的建议后,我随意拿起学生反应后的透明液体,加入了一勺小苏打演示验证。接着,学生看见的现象是仍有大量的气泡逸出。这时,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透明液体仍是白醋。而事实上,这时的液体已经不完全是白醋了。出现了这种误导后,我马上意识到该学生的操作没有按照一定的比例让白醋和小苏打完全反应。当我意识到这种情形后,下课的铃声也已经响起。遗憾之余,只得告诉学生这个透明液体已经不是原来的白醋了。并让学生课后再去验证。这是我的一次惨痛教训,而由于事先的“下水实验”过少,没有将这么关键的操作考虑透彻,轻易作出了容易让学生产生错误概念的动作。
由此可见,关注实验的每个细节,将预测工作做到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多做“下水实验”,将更多的问题提前暴露,以便对课堂实验的每个操作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建构正确的科学知识体系。
诚然,“下水实验”的实质就是一种精心备课,教师以学习者的角色,设身处地的去实践,以探知学生实验这盆水之深浅。这种探知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首先有利于教师洞察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而制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其次,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原有经验,设计便于学生进行建构学习的情境;再次,可以为实时、动态的教学生成预留空间,成就精彩瞬间。因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学习,并不是以教师的主观预设为基础的,他们的情感思维常常会脱离教师预设的轨道。
我们教师只有通过下水实验的途径,才能抓住教学焦点,堵住教学的“死穴”,由从自身出发,从自身的教出发,变为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学出发,将“教室”变为“学室”,才能让学生探究得主动、探究得精彩、探究得有效。“下水实验”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我们科学教师的一种职业习惯和需要。用“下水实验”来沉下我们的心,用“下水实验”来精准我们的课堂,用“下水实验”来提高课堂效率,用“下水实验”来保证我们科学课程“两个全面”的提升,开创属于我们科学创新课堂的新高地!
第五篇: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践行“导学议练”实施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喻屯第一中心小学 李惠贤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因此根据小学科学课的学科特点,结合区教研室倡导的“导学议练”,我们构建了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探究式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以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从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一种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
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探究课,是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科学问题的过程为中心,以主动参与、亲历过程、协同合作、发展个性(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科学课程。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以提出或发现一个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能力并获得新知;
3、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
4、注重学生知识获得的过程;
5、尊重事实,重视证据;
6、重视合作式学习;
7、重视发展性评价;
8、开放的学习时空。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基本操作过程
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展开,一般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表达交流——拓展延伸。这一个个“板块”构成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根据探究的对象、内容的不同,每一次探究经历的过程也不尽相同,可根据探究的需要灵活组合。基本环节:
1、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思想、方法和新知识的种子。只有通过问题的展开,从而实现学生的兴趣与欲望,实现探究学习目标,实现探究的全过程。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学习过程,首要环节就是能提出或发现问题。本环节注意问题:
(1)引导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应该依据教学目标、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借助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问题、寻找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式很多,可以是描述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某种事实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教学《纸的秘密》,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各种纸和不同用途,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还想了解纸的哪些秘密?让所有学生充分提出不同方面的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疏理分类,选择其中的部分问题(如纸的光滑程度、软硬程度、吸水程度等)进行探究。而对于课堂上不能或来不及探究的问题(如造纸过程,纸的种类及发展等),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查资料、参观访问或进行实验继续研究、又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前,让学生注意观察炉子壶水烧开时的变化,学生自然会问:“壶水为什么外溢?”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猜想,有的说:“可能是壶里的水胀大了》”学生的思维在碰撞,经过争辩达成共识。“可能是壶里的水被烧开后体积胀大了。”“怎么证明?”学生的探究又开始了。
(2)探究的问题要有价值,符合教学目标需要。科学课中的探究不是儿童随兴所至的自发探究,而应该是符合教学目标规定性的有价值的探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比较、筛选,从中选取具备探究价值、有条件研究的问题作为要探究的问题。
2、猜想假设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与假设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中具有其它方法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研究者根据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做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是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猜想假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合理解释,做到解释与观察、问题及证据相一致,避免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本环节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理性原则。猜想不是胡猜乱想,要引导学生有根据地进行合理地猜想与假设。
(2)规律性原则。寻找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一般规律。(3)方向性原则。是在探究之前对研究问题所进行的一种科学预见性活动,能明确探究的方向,指导整个探究活动的进行。(4)开放性原则。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猜想与假设。
3、制定方案
在猜想或假设的基础上,师生制订出详细的探究方案,明确所要收集的证据以及收集证据的方法。制定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探究活动,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
本环节注意问题:
(1)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鉴于学生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三年级的学生要求学会制定简单的书面或口头计划就足够了,到四、五年级就不仅要求内容全面、周密,而且计划要有可操作性。
(2)遵循由扶到放的原则。最初可以让学生经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在交流探讨过程中注意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修改意见,取长补短,共同设计出较为完整、科学的实验方案。(3)合理、详细的研究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目的、准备的材料、研究的过程、观察的现象、研究的结论。
4、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只让学生猜想,学生的认识最终只能是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疑问,选择合适的材料,开展观察、实验、制作、考察、调查、参观、采访、搜集、种养等多种探究活动,才能验证自己的想法和假设是否正确。探究的过程大致分三步:开展探究、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得出结论。本环节注意问题:
(1)探究材料要准备充足。科学探究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大量的材料作支撑,充足的材料既是对教材的有益补充,又可以促成一节好课,是探究活动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准备的材料还要有典型性、科学性、显效性。材料的准备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也可以师生共同准备,甚至让家长帮助准备。
(2)合作学习要有实效。“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要做到:科学分组,合理分工;精心设计、有效讨论;适时引导,参与调控;及时反馈,激励评价。(3)重视数据的搜集与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及时进行信息的搜集与记录。及时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探究目的的认识。
(4)教师要少说、多看,必要时给予指导。探究活动中,教师没有必要提前告诉学生答案,也没有权利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左右学生的思想,暗示探究的结果,而应该放手让学生动手做,只有当发现学生有困惑时给予点拨和指导。
5、表达交流
交流就是将自己或小组探究的结果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与别人分享。表达交流一般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组内交流,主要针对本组内共同进行的探究活动,对所积累的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讨论,获得共识;第二步是班内交流,是在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全体同学的成果进行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科学的解释或结论,获得更为丰富的成果。
如《我们的营养》一课,各组学生在实验后汇报:我把碘酒滴在馒头上,馒头变成蓝色了!滴在米饭、土豆上以后也变蓝了!碘酒滴在油菜上面没有变化,碘酒滴在辣椒上面没有变化„„在学生汇报了丰富的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学生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实验中食物凡是有淀粉的,滴上碘酒都会变成蓝色;而不含淀粉的就不会变色。从而,使学生对淀粉遇到碘酒就会变蓝色的特性有了很直观的认识。本环节注意问题:
(1)表达与交流的方式要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和结果,不求一律。如学生可用擅长的语言描述、表格、图表、图画、报告、作品等方式来表达探究结果。如《观察蜗牛》一课,让学生描述蜗牛的螺纹时,让学生说比较困难,但如果让学生画出来就简单、形象的多了。
(2)引导学生倾听别人发言,并鼓励学生作补充和评价。课堂交流时,学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也要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探究学习经验。让学生学会倾听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之一。
(3)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存有己见。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6、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自主参与探究的能力。《课标》中提出:不应把上下课的铃声当作探究的起点和终点,课堂外才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广阔天地。因此,我们可以把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或新产生的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动手探究中解决问题。
如《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结束后,教师设计这样的拓展训练:邻居家的小朋友把盐都溶解在水中了,你能帮他把盐再从盐水里取出来吗?大家可以搜集资料,请教大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设计,既联系了生活实际,沟通了科学课堂内外,又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做了铺垫。本环节注意问题:
(1)为达到继续探究的目的,教师可做下面三项工作: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按制定的实验计划坚持做下去,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做好方法和技术的指导,做学生探究的坚强后盾;定期召开汇报会,及时反馈、交流探究情况。
(2)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如学习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自制小笛子或小乐器,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延伸,又扩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
以上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过程,但是科学探究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从“提出问题到假设到设计方案直至后面的研究与分析等”这样的模式又不能绝对。它的每一个步骤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活动,具体情况不同,所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有些探究学习活动可能包括了上述全部六个环节,也有可能某些探究学习活动只包含了其中的几个环节。我们并不能寄希望每节课都重复这样的程序,因为这样的话每个环节都没有深入下去,科学探究只能是落空。所以,在新的科学中只能是有重点的来突出某个方面、只能是在不同的年级有所不同、只能是根据内容的不同来确定不同的重心,根据小学生的科学知识基础和对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把握,构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