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 说课稿 高中美术鉴赏 第一课大全

时间:2019-05-15 04:3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画 说课稿 高中美术鉴赏 第一课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画 说课稿 高中美术鉴赏 第一课大全》。

第一篇:中国画 说课稿 高中美术鉴赏 第一课大全

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

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课题是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中国画。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加以阐述。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里的第一课《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属于欣赏课型,作为绘画分册开篇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情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本节课的内容在课本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上好本课为之后学习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国画基础,通过高一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对于中国画,他们在生活中也有一些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画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流行中国画等等的狭隘想法。因为有了这些想法,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还会有抵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内容不宜讲得过于理论化,而应当多结合学生特点,让他们在学习中意识到中国画的的独特魅力,而不倾向于简单知识的传授。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并能对中国画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能力目标:学习中国画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表现手法,体会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风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为了完成素质教育中德育的目标。

本着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了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中国画诗、书、画、印的独特表现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主要特点。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欣赏对比方法,着重讲解知识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针对知识难点,我采用学生先学,教师再补充深化的方法。加深同学们的理解。教学方法

根据本课性质和学生的情况,主要采取讲授法,欣赏法、引导法、讨论法、教学媒体的运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了解中国画的独特的审美理念和创作理论。学生学习法

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获得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乐趣。所以本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小组讨论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然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程序及设想,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第一,用故事引入本课课题——中国画,无论是哪一学科,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采用向同学们讲述西方绘画大师毕加索向张大千请教如何画好中国画的的故事,瞬间引起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并告诉他们一代绘画天才毕加索都为我们的中国画如此痴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怎能不学习我们的文化瑰宝中国画呢。从而引入——民族文化 国之瑰宝 中国画这一课题。第二,讲授新知识

设置问题:同学们认为中西方绘画有什么差异?中国画有什么独特之处?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两张西方油画与两张国画 让同学们对比

在这个过程中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回答,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之后由我做补充和扩展。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是将中国文化中诗、书、画、印融会在一处,彰显浓厚的文化底蕴。在这里我们完成了本课的第一个知识点:中国画的特点。

接下来再设置问题:中国画是用什么工具创造出作品的呢?

接下来让同学们回忆已经学过的知识,说出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这个知识点很简单,同学们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基本上都能回答出是笔墨纸砚和中国画颜料,但是对于哪里产的是最好好的,同学们并不知道,在这里我将直接讲授笔墨纸砚的最佳产地是:浙江湖州的——湖笔,安徽歙县——徽墨,安徽泾县——宣纸,广东高要端溪——端砚 以此完成本课第二个知识点的的讲解

接下来是本课的难点和重点部分——中国画的独特表现手段

首先我让同学们自行阅读这一部分内容,并总结出中国画的独特表现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目的是为了体现“先学后教”新理念;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作品分析能力;三是检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所掌握的知识情况。

通过自学分析,同学们能找出中国画的3个独特表现手段:

1、笔法和墨法

2、诗书画印相融合3、独特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追求。但是由于本知识点比较深奥,同学们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作为本课的重难点我将重心放在这一环节。

接下来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泼墨仙人图》和《一水菰蒲绿 半天云雨清》,设置问题:这两幅中国画带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加深对笔法和墨法的运用理解。

通过《墨梅图》与《六君子》图上诗词和印章向同学们讲解诗书画印的形成过程和时间,以及诗词在画中的作用。

通过历代画家对国画美的追求和创作理念的介绍,让同学们知道中国画追求造型传神,气韵生动的境界。

至此完成本课重难点的讲解。第三 课堂小结

我主要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学生主体性的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第四 课后作业

同学们上网查找中国画的分类和特点,同时也是为下一课中国山水画奠定基础。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所以我的的板书尽量做到简洁,鲜明,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

我本节课的说课完毕了,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第二篇:高中美术鉴赏说课稿(全)

第1课 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

2、什么是美术鉴赏?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教师活动:(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设计理由:

1、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2、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的美好情感)

3、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下面,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第2课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2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2、重点: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理由:一个是这是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标准,对学生今后鉴赏美术作品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3、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讲授、练习、三、教学过程

1、探究导入课题

(1)教师活动:创设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设置情景:由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这些事物传递的信息是代表春天的语言符号,同时伴随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的引出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然后,提出问题:A、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B、在美术作品中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

(2)学生活动:A、感受名句及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

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2、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3、新知探究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一同朗读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赫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赫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2)意象艺术 :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记忆的永恒》杜尚的《走下楼梯的裸女》德国马尔克的《蓝马》齐白石的《虾》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b、提出问题: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语言表现手段?c、提问

学生活动:a、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对展示的作品给与鉴赏和分。b、学生讨论并回答:变形、夸张、重组、概括、提炼。

老师总结: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

(3)抽象艺术 :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

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a、展示作品荷兰画家 蒙德里安的《红黑黄兰构成》捷克画家 库普卡的《牛顿色盘》b、提出问题:我们从这两幅作品中分别看到了什么形象? 两幅作品在运用美术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上有什么区别?c、提问: 学生活动:a、鉴赏作品b、讨论问题c、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完全排除了现实形象的可辨性,也就是我们什么形象也辨别不出来。

完全诉诸美术语言和手段本身。

4、自我评价练习:

教师活动:展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若干幅让学生来辨别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回答

5、课堂回顾总结:

教师活动: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b、提问:美术作品的基本语言元素是什么? 语言表现手段是什么? 美术语言的表现形态分为哪3类?

学生活动:学生踊跃复述回答

教师活动: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走进具象艺术”,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研究具象艺术的有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做好预习。

6、板书设计: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特征:

具体性和形象性。

美术语言的内容: 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

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章法、皴法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2)、意象艺术;(3)、抽象艺术;

第3课 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3课《走进具象艺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通过对具象艺术的特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及社会功能的学习,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具象艺术的语言、形象特征,并能初步掌握辨识具象艺术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具象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怎样鉴赏具象艺术

3、主题性作品的塑造与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

4、具象艺术的功能。

教学重点:

因为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对具象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所以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及鉴赏方法,并让学生了解具象艺术的功能及意义。

教学难点:

主要在于分辨具象艺术的能动性,即具象艺术以其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处理——对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塑造而区别于摄影。正因为这样,具象艺术不是被动的模拟现实,而是对现实的能动反映。

二、教学方法:新课标倡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提问教学法,采用分层次,分目标地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教师给予启发和引导,形成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分组讨论,运用所学鉴赏方法来赏析,判断,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首先展示几幅具象艺术作品让学生品评,然后再以古希腊画家宙克斯和帕尔哈西奥斯之间的比赛为例,说明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并由此引出具象艺术的特点。

(二)、新授:

第一环节:

以五代时期黄荃的一幅中国画《写生珍禽图》为例鉴赏引出具象艺术的第一个特点:视觉的真实性或客观性。重点以宋代张择端的中国画《清明上河图》分析,这幅画的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开首为郊野景象,中段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及两岸船车运输、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紧张忙碌的活动,后段为市区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作者根据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理解,从反映当时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的主题出发,选择那些具有形象性又具有时代性特点的事物及情节加以表现。整个画面有静场,有高潮,跌宕有序。

《清明上河图》在整个画面的构图方面显示了卓越的艺术才能。中国绘画传统的“散点透视”得到天才的运用,画面组织讲究内在联系,严密紧凑,如同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由此得出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的就象我们所看到的一样真实。

第二个特点: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即具象是通过典型的艺术形象的创造来表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和观念的。那么请同学们鉴赏作品: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的作品《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分析其典型形象的塑造。

第三个特点:情节性或叙事性,即具象艺术中往往蕴含者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它可以用文字语言直接来讲述和描述。如作品:《货郎图》、《血衣》。

由于具象艺术的这些特点,因此除艺术所共同的审美功能外,它还具有记录的功能和社会干预的功能。同学们可以通过一部分作品来加深了解具象艺术的三个特点及其功能。

环节二:

“怎样鉴赏具象艺术”在这一环节中运用第一课所学的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又特别兼及了对具象艺术的鉴赏特征,在这节中,从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两大类分别说明对具象艺术的鉴赏方法。

在这一环节当中重点讲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在主题性作品中,主题的表达只有通过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才能做到,或者说,它所塑造的形象和环境越鲜明、越典型,对主题的表达就越深刻,也就越能激发观众的共鸣和联想从而产生广泛的影响。具体以作品《血衣》、《田横五百士》、《拿破伦一世加冕》为例赏析、讨论加深理解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环节三:

如何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其意义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我们如何才能判定一件作品的意义呢?具象艺术的记录功能和社会干预功能这两个主要功能就为我们认识和分析它的形象和主题(内容)奠定了基础。具象艺术的意义首先表现在它的记录功能上,它是我们认识当时社会各方面的最重要的形象依据。使我们可以认识当时的社会和艺术的思想与观念。另一方面,具象艺术又以真实、生动而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视觉,并由这些形象构成的故事、情节或主题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从而产生认识和教育意义。

四、课堂小结:

把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作一总结,重点强调在具象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问题。

五、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具象艺术的特点,肖像性作品和主题性作品的分类(其中的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的塑造),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三个分支环节,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第四课 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了解和认识三大美术类型中的第二种类型——意象艺术。

使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来辨析意象艺术。

(因为意象艺术在整个美术门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进行美术鉴赏必须掌握的知识能够认识和辨析意象艺术基本上就达到了美术鉴赏的基本要求)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分清意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区别,并初步掌握分辨什么是意象艺术,主要要从意象艺术的艺术形象和艺术语言,以及艺术家的意图来辨析意象艺术的主要特征。

3、教学难点

如何解释清楚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因为任何艺术都存在艺术家的主观表达,而且有的意象艺术也可以是具象的,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混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强调意象艺术形象上的怪异性,以及艺术家对主观意念——感觉和意图的表达。)

二、教法设计

课件图片展示、讲授、练习

三、学法

鉴赏课本、观察、思维、想象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美术作品并非完全是对客观现实的“如实” 再现,除此之外,它还可以表达艺术家的主观世界,这一点在具象艺术中也有表现,但在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并已成为艺术家关注的重点。

教师活动:(1)展示作品《蒙娜丽莎》和《马蒂斯夫人像》

(2)提出问题:找出这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1)讨论(2)回答

师生总结:这是两件肖像名作,但表现形式却迥然不同,《蒙娜丽莎》用笔细腻、描绘真实具体、形象逼真自然;而《马蒂斯夫人像》则是用笔粗放、用色大胆泼辣、表现对象特别、不符合一般常人的理解。

这说明,《马蒂斯夫人像》是画家马蒂斯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观点、看法而故意采取的一种表现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意象艺术中艺术表现的主观性更为突出。

(设计意图:通过对名画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意象艺术)

(引出课题并板书:)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2、什么意象艺术

为什么有的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这句话从意象艺术的一个极端方面来解释意象艺术的,因为在一般人看来,意象艺术的作品往往是怪异的。这样解释主要是为了打消一般人因为习惯于具象艺术的真实性而对意象艺术产生的不理解和排斥心理。指出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教师活动:(1)板书:什么意象艺术

(2)提出问题:A、从下面即将展示的作品中,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分析,意象艺术的美术作品和我们习惯上对具象艺术作品的认识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哪些不同。

B、为什么美术作品形象怪异?

(3)展示作品:《圣维克多山》、《呐喊》《星月夜》《内战的预感》

(4)提问

(5)板书: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

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意象艺术主要是艺术家对现实的的感觉以及他们的个人情感、观念和意识的表现密切相关。因此,艺术家的感觉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越独特、强烈,所产生的艺术形象就可能越怪异。

3、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如何理解意象艺术”是本课的关键,也是学生鉴赏意象艺术的根本要求。这一环节,我重点是要传达给学生这样两个理解的切入点,那就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突出的就是“感觉”和“想”。

教师活动:(1)板书: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2)展示委拉斯凯兹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和培根的《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

(3)提出问题:A、两幅作品的不同之处?(提示:我们从《教皇英诺森十世》中感觉到的对象的性格特点,在培根《被牛肉片包围的肖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情绪和气氛,即紧张和惶恐)

(4)展示:朱耷的《鹌鹑图》

(5)提出问题:画面中鹌鹑的眼睛有什么特点?现实中会出现吗?

学生活动:(1)欣赏(2)讨论(3)回答

师生总结:理解意象艺术从以下两个角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意象艺术的特点:A、意象艺术更倾向于心理的真实B、艺术形象更集中更典型。C、超越了具象艺术在形象和时空上的限制。

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在意象艺术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每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感觉是不同的,所以意象艺术作品才给我们以怪异的感觉。板书: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

4、总结回顾:这一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了什么是意象艺术,如何理解意象艺术。

我们知道,意象艺术就是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理解意象艺术:一个是艺术家按照“我”感觉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一个是艺术家按照 “我”想表现的样子来表现世界。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抽象艺术,请同学们提前预习。

第5课 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一、[教材分析]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有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之分,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进而能够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

[教学重点]

抽象艺术的概念和冷热抽象艺术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冷热抽象艺术作品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

2、艺术如何发展到抽象的。

二、[教学方法] 展示法,讲练结合法,探究讨论法

三、[教学过程]

新授过程:

导入: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另两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学生回答:“不存在”。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展示:《百老汇的爵士乐》、《即兴之31》两幅作品。

问题思考探讨:

同学们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

教师活动:老师总结后引出:抽象艺术的含义

(一)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

1、抽象艺术的含义?

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2、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及观点。

冷抽象含义: 代表人物:蒙德里安。

热抽象含义: 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作品赏析 《百老汇的爵士乐》。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爵士乐:《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教师活动:老师介绍:

1、爵士音乐;

2、蒙德里安生平简介;

3、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问题思考与探讨:

学生活动: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1.这幅作品使用的语言有哪些?不同的颜色块让你联想起什么?横竖交错的线条让你想起什么?

教师活动:老师补充总结

能力练习: 欣赏几幅作品,判断它们是属于冷抽象还是热抽象艺术作品。

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思考:具象艺术能够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而抽象艺术却完全排除现实形象的可辨性呢?那么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

由上面的问题引出:

(二)艺术走向抽象的原因

问题思考: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25页,回答问题。1.抽象艺术的形成?:2.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1.抽象艺术的形成:

19世纪中叶照相机的发明加速人们对美术的本质思考,20世纪初,抽象艺术的概念在西方已经基本确立

2.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照相机的发明,现代的社会化大分工,西方科学理性的影响。

抽象艺术形成之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抽象艺术的特点:

分析性,即把艺术的各种语汇分析、抽离、孤立出来并加以夸大,甚至绝对化,这就形成了抽象艺术特殊的艺术美。

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包括:A形式与色彩;B构图与笔触; C材料与肌理;D空间与透视;E光影与运动。

学生能力练习:让学生自己来欣赏作品,判断作品的艺术美的表现。

知识补充:抽象艺术在我国的独特表现,抽象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拓展:学生欣赏完这些作品后,跃跃欲试,都想创作抽象艺术作品,那么,这时候老师要适时满足学生的欲望

动手实践,创作作品。

让学生听一首音乐,创作一幅抽象艺术作品。

(四)课堂回顾

重点讲述的是冷、热抽象艺术作品,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

四、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冷抽象、热抽象美术作品,分析其分类、代表艺术家、特点等环节,分析鉴赏部分作品。第6课 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①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

②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基本原则及其在作品中的主要表现。

2、教学重点:说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并不完全是现实的直接反映,也不等同于人们一般所说的“漂亮”或“好看”,而是由艺术家借助美术的特定语言、手段和法则创造出美术自身的美,而这种美又是多样的,即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由于艺术家所采用的语言、材料、手段等不同而产生的艺术美和形式美就大异其趣。为了说明这一点,在这里就必须紧紧围绕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两个方面来讲解,因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主要就是通过它们来实现的。

3、教学难点:主要在于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应特别注意对概念的讲解,并在概念与作品之间建立联系,即注重通过作品来讲解概念,以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的认识有形象的依据。

这里的难点还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形式美之间异同的讲解,课文中并没有特别给予说明,只是在课文的第三部分简要地指出了这个问题,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之间既有重合的地方也彼此独立。艺术美包括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艺术美是由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来实现的。而形式美更强调实现内容的手段,即手段本身的美,其中包括语言的构成关系和所使用的材料的特质。

3、教学方法:

1、我利用很多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音乐和建筑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用多媒体展示雕塑图片《欧米艾尔》导入。小结:美术作品的艺术美是艺术所特有的美。美术作品是由艺术家创造出的不同于现实生的第二自然。它的美不同于一般人的“漂亮”或“好看”的审美观念。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美术的认识,也有碍于对美术作品的鉴赏。

二、新知探究: 环节

一、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等同现实在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艺术美又称第二自然。是相对自然美来说的。美术形象:指一件美术作品中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也是指一件美术作品中由这种个别的、具体的、完整的艺术形象所形成的综合的整体的艺术形象。教师活动:投放多媒体图片《艾普色姆的赛马》和《记录马奔跑过程的连续摄影》。结合第三课“艺术形象”这一概念进行讲解。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小组讨论,分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美。环节

二、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美术作品的形式美的构成:

A、语言元素(点、线、面、色)及其构成的形态变化。

B、语言手段(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及其所构成的审美意象。

C、语言规则(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等)及其所构成的审美关系。教师活动:投放潘天寿的作品《雄视》,讲解什么是形式美,指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美和形式美既相互包含、渗透又彼此具有独立性。学生活动:欣赏图片,理解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三、拓展:提高实践能力

a)以一件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通过具体作品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

四、课堂小结:

要点回顾:

1、什么是艺术美?它有哪些表现?

2、什么是形式美?如何理解和把握形式美?

第7课 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7课《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打破学生美术神秘的观念,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某种意图的。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都表现了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不同的美术类型表现意图的方式也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要分清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与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在欣赏艺术作品时,要打破美术神秘的观念,我们要认识到,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不是任意的,而是表达了艺术家的某种意图,这种意图可能是针对现实的,也可能是针对艺术的。总之,它们都与艺术家所生存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

这节课采用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等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由此结合提问教学法,可以采用分目标、分层次的选择学生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鼓励所有同学积极参与,不管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在适当修正和更改的同时,主要给予正面的启发引导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而不要简单灌输、指责。这样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都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让全体同学的水平都有提高。

学法:

指导学生进行自学、观察,学生自己用本节课所学内容主动去分析、鉴赏、评价作品,在运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提高自己的主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导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

1.你心中的巴尔扎克形象是这样的吗?

2.罗丹为什么要把雕像的手砍去?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可以互相之间讨论,得到较准确的答案,从而提高成就感。

老师总结:对这幅作品作介绍,引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二、探究新知识

(一)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

学生活动:可自由回答问题

老师活动:对学生的回答作指导型的点拨,让学生把思维放宽。

老师总结:任何艺术家的创作都必然受到现实和艺术两个方面因素的触动后有感而发的。针对现实艺术,艺术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针对艺术问题,艺术家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艺术创作并不神秘,艺术家也是普通的劳动者,只不过他们的产品是艺术,他们使用的手段是视觉语言。

以毕加索的《牛头》为例分析艺术家的意图来自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分析几幅作品。

(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有哪些?

在这一部分中,要注意让学生联系生活,结合时代背景与地域来分析鉴赏。影响因素有:

1.现实

2.艺术

3.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情景

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情景下,艺术家创作所针对的问题也就不同,因而其创作意图也就会大相径庭。在同一社会和文化条件下,艺术家的成长过程、成长环境、家庭、个性、知识水平也是造成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差异的原因。

老师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与《丛竹图》分析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其中运用讲解与展示图片结合,提问与学生主动探究结合的方法来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三)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

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在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三大类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这部分是本课的重点,要多化时间与精力分析部分作品,让学生思路清晰。同时复习部分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的内容,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老师结合大量的相关作品来加深讲解,并让学生也主动参与中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1、具象艺术: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通过收集形象(国家领导人),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毛泽东),然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开国大典),并营造出故事的典型环境(喜庆的民族特色),使画面更具有真实性和可读性。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是要表达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表现了中国人民摆脱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翻身解放的豪迈精神风貌。

色彩上借鉴我国传统民间艺术和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强调色彩的单纯与强烈的对比,从而增强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

2、意象艺术:可以通过整体气氛的渲染来传达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如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并没有刻画人物形象,而是通过荆轲的“追”、秦王的“逃”,并辅以刺进柱子的匕首,打翻的盒子和侍卫等形象,使画面传达出一种紧张、危险的氛围。意象艺术也可以通过对艺术家感觉的表现来传达创作

意图。如印象派画家莫奈的《卢昂大教堂》,主要营造不同时刻太阳照射在教堂上独特美丽的光色氛围。

3、抽象艺术:是通过形式语言本身及构成关系来传递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用直线和曲线两种语言元素构成作品,以螺旋上升的曲线将直线连接起来,从而把人的视线引向无限的天空,表现升腾飞翔的空间效果。

(四)学生自己分析作品的创作意图

《千年土地翻了身》(董希文)。《印象日出》莫奈。《怒吼吧,中国》李桦

三、归纳总结本课三个知识点。

四、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来自哪里?影响艺术家创作意图的因素?艺术家的意图是如何体现的?几个分支环节,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第8课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8课

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

——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和教学过程三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这节课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任何美术作品一旦产生就不再属于艺术家,而是属于整个社会和观众,所以不同的美术作品在不同的社会和观众眼里就会有意义和价值上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主动参与是美术鉴赏的前提和保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美术鉴赏的能力,培养审美的眼睛。

这样设计教学目标,是因为不同的人在欣赏同一幅作品时,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是不一样的。

(二)教学重点

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关系,二是使学生了解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既有绝对的一面又有相对的一面。

(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为引子说明美术鉴赏不仅要了解艺术家的意图,还有一个观众对其意义和价值的判断问题;

第二部分讲述的是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其产生的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即它的产生受当时的时代和地域的限制;

第三部分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部分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二、教学方法采用的有讲授法、探讨法、展示法。

学法:

三、教学过程:

首先导入课题,由马远、夏圭的小品式山水画在不同时期不同的人眼里给的评价不同,说明美术鉴赏存在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进行价值判断的问题。

教学内容一: 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

①首先通过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来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与时代的关系。罗中立借鉴西方现代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穷的老农形象。他那古铜色的脸,长期的艰苦岁月造成的那条条车辙似的皱纹,柴耙似的双手以及缺牙的嘴巴无不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实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关注。作品与文革时期的“假大空”的题材形式的作品相比是一种反叛,同时真实的再现现实。作品一经展出立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是新中国成立来影响最大的美术作品之一。由此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受时代限制。

②名词解释 :时代性

地域性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与同一时期中国的文人画相比较,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受地域的限制。

通过部分作品赏析,让学生自己探讨、分析、鉴赏作品,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

教学内容二: 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以西方历史上不同时期三位雕塑家创造的三个《大卫》为例,进一步说明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与时代和地域之间的关系,由此指出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绝对的一面,也有相对的一面。

教师活动:作品展示:多纳太罗的《大卫》,米开朗基罗的《大卫》,贝尼尼的《大卫》

多纳太罗的《大卫》表现的是少年大卫杀死巨人哥利雅后用脚踩在巨人的头上,流露出胜利的喜悦和自豪的神情。

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塑造的是临战前镇静的站在那里,左手紧握投石器,警惕的盯视着敌人,眉宇间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雕塑家用这个几乎静止的姿势,有力的传达出临战前的高度紧张气氛以及那蕴蓄在大卫体内的巨大力量。

贝尼尼的《大卫》塑造的是一个正在艰苦搏斗中的大卫,更具有生活的真实性。他的大卫更像是一个身处逆境、坚忍不拔的斗士。在这种状态下,艺术家得以表现人体旋风般的运动和人物激越的感情。

通过鉴赏三幅作品,了解艺术创新的问题,主要是从理解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完整性方面说的。

实践练习:

学生作品赏析:《吹笛少年》

《艰苦岁月》

《吹笛女》

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赏析作品,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探究讨论。

教学内容三: 如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

这部分着重强调的是个人感受和判断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分歧的产生,既说明了美术作品本身的多义性,也是对作品的丰富和补充。但另一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又不是任意的,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及其相关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

教学内容四: 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批评形式:

(1)品评式或品鉴式批评

(2)形式主义批评

(3)历史批评

(4)社会学批评

(5)心理学批评

四、知识总结

五、板书设计: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与地域性,如何判断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何看待美术作品意义与价值判断上的分歧?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判断可以有以下几种批评形式四个分支环节,讲解与探究结合,并穿插部分美术品图片介绍。

第三篇:中国画鉴赏

中国画欣赏

计算机技术系 11软件1班 冯东

中国画的欣赏,绘画艺术的美感与艺术性赖以成立的条件,是艺术形式的直观性呈现,无论多么精到的绘画形式,都必须通过视觉器官与视觉神经所产生的心灵感应,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并得以深入了解。通过视觉来观察、接受外部世界是人类的特性。可以说,视觉的观察、认知与感受是通往理解的最佳途径。而视觉功能对形状、动势、方位、色彩、力量感、气势等各种构成因素的准确判断与反应能力,既为绘画艺术的创造方式,也为绘画艺术的欣赏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视觉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感受,总起来说是抽象综合的方法简单化事物的复杂性,由总体着眼,由局部的认知入手,再综合成总体的印象。人们的视觉思维,可以由整体到局部,也可以由局部进而把握整体。而眼睛的视觉活动,是本能性反应与有意识反应相互配合后才产生的,由于视觉能量的限制,只能以或先后或分而置之的方法感知对象。视觉首先注意到的是最引人注目的东西,这是功能性的视觉有意图的安排,有选择的摄取,也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具体反应。因此,也就导致了视觉对物象的感知有了一定的次序性。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画欣赏的最高标准,自古对其理解即不尽相同。有认为气韵为不可知者。此说最早出自宋郭若虚,他说:“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董其昌如是说,“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人认为气韵生动贯穿于其他五法之中,这种说法,首先从语法和逻辑学的角度看,是行不通的。因为有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是语法逻辑学的准则,如果把气韵生动理解成其他五法的综合,那么就不必要六法,有五法或一法即可了。而谢赫不仅讲的是六法,而且把它作为六品,并说:“画虽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显然,气韵生动是其中标准最高的一法,是独立的一品,而不是和其他五法混在一起的,否则,就不必说“各善一节”了。上述说法是将以创作的观念来理解的六法用于欣赏。还有人提出气韵生动是指用墨,这种说法的依据是谢赫没有谈及用墨,实则在谢赫时代墨色变化尚未被重视,持此说法者忽略了中国画的发展过程。气韵生动的实质,不能离开它出现的前提,六法虽然在中国画的发展中成为品评的基本准则,但它最早却是针对人物画的品评出现的。气韵生动的“气”,是一个特指概念。气原为中国古代哲学用语,老子时就已提出,包容范围较广。但至魏晋以后,“气”越来越偏重于专指人的精神与气质,同时与品评人物的风气结合起来,专指人的气质和风度。谢赫的六法是针对当时的人物画讲的,那么,他说的“气”,其中也应该有表现华中人物精神方面的因素。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关于气的论述有6次之多,既有关于画中人物的神气,也有关于画家本人的气质,在此不一一*述。但观者对绘画作品的欣赏,并不仅仅限于画中表现对象本身,同时也包括了对作者的了解以加强欣赏的深化。画品即人品就是这个道理。故而气韵生动的着眼点应当包括画中物象的神采风韵和作者的气质精神两个方面。由于“气”用于文艺创作有诸多因素,因而从魏晋开始,它便与文艺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以气论文,对读者来说是指气质与个性,形诸作品就成为作品的风格。谢赫受此影响,以气论画,其气的含义也应当与论文相同。魏晋时代是相当注重人物品评的,士族文人要想取得社会的承认,必须在个人修养上下功夫。当时对于个性的研究也十分重视,一个人的气质、才性就是一个人的风格;而一个人的风格又说明了一个人的气质与才性,在魏晋人看来,风格即人。人的品性、才情、气度胸襟无不通过其个人风格予以展示。在这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下,谢赫提出“气韵生动”,把画家的风格、气质、人品放在第一,同时强调典型形象的塑造和内在神韵的表现,应该是十分合理的。他注重了绘画的内在精神形成的风格,更注重形成风格的人,正是由于二者的结合,从而使绘画获得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气韵之气,既是作者与表现对象精神状态的呈现,更是一种生命力的标志;气韵之韵,则更主要的是体现对象的精神状态,是思想文化的标志。谢赫在品评顾恺之时,称其“神韵气力,不逮前贤”,以神作为韵的定性就说明了这一点。表现气韵,还要生动,用生动作为表现气韵的标准,发动即要求表现物象的精神状态要具有生活力,才能动人,这是文学艺术至今还在普遍使用的美学标

准。那么,气韵生动用于中国画作品的品鉴,所包涵的内容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的神采等精神底蕴。神足则韵生,韵具则神愈全,神韵具存,则生动有致。第二是指画家本人运用他特有的才力、情感等艺术气质在作品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因此而形成的艺术风格。第三是指前二者结合后在画面上所创造出的整体艺术效果——即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如自出机*,寓意深远,自然也有生动有致的个性特质。中国画的欣赏无论工笔、意笔,还是人物、山水、花鸟,对气韵生动的把握大致如此。绘图构图作为揭示形象的全部艺术语言的总合,不仅是吸引欣赏者视觉注意力的中心,也是气韵生动的缘起。古人对中国画“远观于势,近观于笔墨”的说法,其中的“势”,即是指构图的整体构成而言。构图法则既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结构,各种对立统一的构成因素又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约着这一具体的画面营造方式。可以说,绘画作品的艺术创造,构图是表达画家内蕴的情感、展示画家表现技能的最基本条件。而从中国画欣赏的角度,画面气韵的构成,意境的创造以及种种既交错互变,又相互关联的艺术表现手段无不要归属于构图的统一制约之下。因此,中国画对构图方式的欣赏,既要看到其对构图法则的把握,“寄妙理于法度之中”(宋·苏轼),又要“搜尽奇峰打草稿”(清·石涛),苦心经营,“求毫放于规矩之外”(宋·苏轼),至此境界,才能使构图的经营别开生面,自出机*,使欣赏者耳目一新,提高中国画创作的艺术品位。但构图的出新还要看其与创作内容的结合。只有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创作构想的构成形式,才能建立起切合实际的艺术创造秩序,既打破规律,又规律自存,构成形式创造的实质是对规律的建设,而不是对规律的毁灭。这同时也是构图对盲目求新的根本制约。

造型在中国画的欣赏中则更为具体化。工笔画造型再现的成分较多,意笔则重于表现。虽然当代中国画的工写之分在造型上早已突破了上述概念,但无论造型上再现还是表现,基本上工笔应侧重似而不板,舒展大方,才能生动有致;意笔虽似而不似,不似之似,但与工笔相比较,也只能表征上的差异,其本质是一样的。如果以外形上的似与不似作为欣赏的标准,中国画似乎永远也不能使应物象形的欣赏得到统一。形既是物象外形的视觉整理,又是画家意象在画面上的具体落实。形的处理只是一种表象,而神的追求才是应物象形的本质。无论以形写神,还是以神写形,形毕竟是神依存的物质基础。形存神存,形亡神亡。对中国画工笔或意笔的欣赏如*于形的似与不似,则是舍本求末。着意于形的刻画者,神更应该活灵活现,才不愧对于形的表现。着意于形的概括夸张而导致似与不似者,更应强调神的主导性;形虽似与不似,却更真实可信。神是形的主宰,是形的目的和生命,无论公写,神的追求和表现是作者追求的目标,也是欣赏者评判形的至高标准。但神的概念不仅仅指物象之神,也包括了画家的主观思想在内,是物象之神与画家主观之神的统一。我们如能以次来把握对中国画造型的欣赏,应物象形也就有了一个明确的品鉴标准。

笔墨是中国画的骨架。在欣赏中,笔墨作为骨法用笔在中国画中的具体体现,对一幅作品水平的高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笔墨的欣赏,功力的品鉴是主导,而笔墨的变化也是欣赏的重要内容。所谓“水晕墨章”、“元气淋漓彰犹湿”,笔墨运用水准的高低,以及其品位的优劣往往是品鉴一幅中国画的重要原则。用笔作为中国画的技法表征,笔力的抑扬顿错,提按转折;笔形的方圆曲直,粗细长短;笔致的疾徐轻重,光毛枯涩无不与整体感受密切相关。墨法作为和笔法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在中国画理上历来与笔法是一个整体。墨法是用笔动作的物质落实,它通过墨色和墨质的丰富变化,以虚实强弱、浓淡轻重等阴阳辨证的法则体现了与本身相谐后的无穷变化。因此,笔墨在中国画欣赏中的具体体现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见其阴阳;笔者墨之帅,墨者笔之充。墨气中见笔法,则墨气润泽;笔法中有墨气,则笔法灵动。远视墨气浑然,近视笔笔不乱;用笔随机生发,用墨由缘而定;浑融中不失清朗之气,笔有尽而意无穷。方能达到笔墨独立的欣赏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色彩同样也是中国画重要的表现语言,气韵生动的诸多因素在工笔画中都与色彩相关。在工笔画中的色彩欣赏一般可以从几点入手:色调与意境创造的配合,色调自身的谐调与否;色彩对主次、虚实、冷暖、强弱等对比关系的运用和色彩自身所形成格调的高低。中国画的随类赋彩,既包括物象的固有色彩属性,也包括作者的主观意象色彩属性。基于后者,色彩在运用中对主体展现的作用则是充满了个人特色,这也是色彩品鉴的重要方面。意笔画法的色彩就五彩纷呈而言,无工笔之复杂。讲究的是墨即是色,色即是墨;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以墨为主,以色为辅。但同样存在着色彩的谐调与对比关系,而且,在当今画坛中,意笔画

法彩色纷呈者也大有人在,其色彩的欣赏评判与工笔有相近之处。但因有墨做为基本因素,其处理上则较工笔用色易于放松。中国画有次序的品鉴,最终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这种综合印象,既包含对作品欣赏的最终评价,也包括对作品优缺点的肯定与指出。例如传移模写在谢赫六法中位列最后,大致是指师承。但师承只能是欣赏的一个方面,却不是优点。有所师承,更要有己意,刘道醇的“六要”中的“师学舍短”即是指此。“六法”,作为中国画欣赏的一般规律,它们既是各自独立的一个方面——即作品各有所长,亦即谢赫所言“各善一节”。一幅作品又可同时具备几个方面,谢赫本人在《古话品录》中就认为陆探微、卫协的作品六法齐备。当然,一幅中国画,所具备的符合法则的方面越多,则作品越精彩是不言而喻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画欣赏的综合印象虽是有次序的品鉴过程的结果,却是因人、因境而异的。欣赏者不同的艺术修养,不同的审美好恶,甚至不同的心境,对同一幅绘画作品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品鉴结论。这是由于中国画的艺术创造中带有抽象意味的主观意象,在作品的欣赏中要与观赏者的学识修养与内蕴产生共鸣,才能完成品鉴过程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因此,创作者与品鉴者的审美体验与思想情感的相互沟通,才是中国画艺术欣赏主客相融的契机。

概而言之,中国画是在一种特殊而古老的文明环境中产生的,它从发端、童稚、成熟到升华变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的集中表现之一,并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华夏文明在世界古典文化领域里的最高水准。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态度,对美感与永恒的追求,在中国画里都得到了显化。艺术家以审美方式与主客体世界进行心灵对话的形象记录,获得了千百万炎黄子孙的认同。对如此丰富而悠久、精致而又神妙的艺术作品,他们的作者概况、时代环境、心理状态、流派继承、风格演变、技巧特色,乃至历史评价等各个方面,都不是轻易能够把握的。因此,所谓欣赏的一般规律,也只能是概其大略,观者自身的修养,才是使美术作品的欣赏提示得以升华的关键。而当代画坛所呈现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则为中国画的欣赏提出了更为现实、具体的要求。因此,普及和提高全民族的艺术修养和基本素质,则无疑是最基础的工作。

第四篇: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说课稿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下午)好!我是XX号,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是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学些美术鉴赏知识》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的第一课。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要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美术的范围、性质,美术各门类的特点和中外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2)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典型分析,以点带面,触类旁通,尽量做到每课教学能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观点、美术规律。重在理解、贯通,养成独立分析能力,而不在于记住个别结论。

(3)学生利用当地文化资源、美术现象,结合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包括作著录、绘示意图、做统计、调查报告等),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第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概略地了解美术是什么,包括哪些主要的门类,懂得进行美术鉴赏应具备哪些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受到审美教育。

二、学生分析:大部分同学初中根本没上过美术课,对美术课早已麻木,失去兴趣。不了解其对健康心理的塑造和个人素质的完善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一幅经典绘画直观的形象和蕴涵的丰富哲理会影响人的一生。

三、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美 术范畴,建立“大美术” 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情感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培养学习兴趣,掌握鉴赏方法

五、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六、教学方法:激趣法、多媒体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小学和初中都学习了美术,你都喜欢哪些美术作品,请说说原因。学生回答:中国有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奔马》、张大千的《春水归舟》等,外国有凡高的《向日葵》、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以提问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欣赏课本插图《向日葵》和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提问:

1、鉴赏仅仅是欣赏吗?

(引导学生看书)

2、美术是不是艺术?

什么是美术?它和艺术的关系是什么?板书: 美术的定义: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美术、艺术:源于古罗马拉丁文“art”,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艺术,即通过手工制作的一种艺术。包括文学、音乐和戏剧等等。之后中国文艺界、教育界才把“美术”和“艺术”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艺术包含美术,美术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艺术还包括音乐、戏曲、影视、文学、杂技等。

二、新授

1、美术的范畴

板书 绘画 ﹙壁画、中国画、油画、水彩、水粉画、版画等

美术 雕塑 ﹙圆雕、浮雕﹚

建筑

工艺

﹙编织、染织、刺绣等﹚ 书法、篆刻是中国独特的艺术门类。

各种类型请学生举一作品。

2、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⑴美术门类的发展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如绘画﹙卷轴画、壁画、油画、版画、连环画等﹚以及雕塑的产生与发展。

⑵ 简单介绍“六法”理论(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原则)

气韵生动——即气质,作品的精神内涵(作品和作品的形象有生动的气度、具有生命力。)应物象形——即形象(指描绘的形象要形似)骨法用笔——即用笔(指用笔力度)

随类赋彩——即色彩(指色彩要与所画的物象相似。对色彩感觉稍作介绍。)经营位置——即构图(作品要注意构图,作品中各物件的安排要合理美观)

传移摹写——即临摹(临摹即可学习基本功,也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结合唐高祖临死前要求《兰亭序》作为陪葬说明。)小组讨论:

⑴历史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⑵这些著名的画派在艺术特征和风格上有何差异? 学生简单表述,结合图例(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第一幅:《放牧》

艺术形式:雕刻岩画:岩石,这自然界的基本要素,从远古时代起,它就不断地被人类使用着,作为劳动工具,作为日常用品,也所为生的和死的住所。岩石,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画布,先民们在岩石上刻划和涂绘,来描绘人类的自身生活, 以及他们的想象和愿望,这就是岩画。年代:古代

内容:对动物的各种基本形状和人手掌的描写,表达出当时人类的生活方式。

第二幅: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战国时期的雕刻作品描绘了宴请宾客、歌舞声乐、采桑、狩猎、交战(水战、陆战)等场景,请在图中一一找出。

第三幅:《人物御龙帛画》战国(提问三个问题:a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气宇轩昂的男子、龙舟、鹭鸟、鱼、华盖)b构图上有何特点?(饱满)c根据男子的动作猜测他想做什么?(手中持一缰绳,牵引着龙,可能是驾龙升天成仙。)d 该帛画用什么造型手法?(主要是单线勾描,仅在局部渲染或施色。)第四幅:《奔马》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构图用笔特点。

3、美术鉴赏的方法

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纵向和横向比较(板书)学生自学过程,进行简单练习。

选择一插图作品进行鉴赏,强调个性。

4、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三、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

第五篇:高中美术鉴赏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美术鉴赏》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中的第一课时内容。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分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本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是中国美术鉴赏部分的第二课,属于工艺美术类别。本课讲述了古代玉器、陶瓷和青铜器的发展与文化内涵以及它们的审美对中国文化、社会习俗的深远影响。本课所涉及的玉器、陶瓷、青铜器,在中国古代都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化做出的重要贡献。本课可分为三个课时来完成,这节课我着重讲述古代的玉器艺术。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的学习模块之一,美术鉴赏课程是重在帮助学生学会欣赏、鉴别与评价中外美术作品的过程,逐步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

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古代玉器的欣赏,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 历史以及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帮助学生对 传统工艺美术获得初步认知。

2、从造型和装饰(图案)入手,引导学生鉴赏工艺美术作品。

3、通过古代玉器作品的欣赏,打开学生的欣赏眼界,增长学生的艺术知识,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热爱中华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立场。教学难点和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对古代玉器的欣赏,理解玉器在当时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具体的应用。所以必须对古代社会的礼制做初步的介绍,使学生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就成为了本课的重点所在。

二、说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都能见到玉。因而,学生对玉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他们真正能够近距离地接触一些玉制品却又是不容易的事情。因此,学生对玉器缺乏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玉器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方面知识更加淡陌。所以就必须多以实例来激发学生对玉器的探究和热情。

三、说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结合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讲授法、探索法、讨论法、归纳提炼

和课件演示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与策略,综合协调,灵活变通,既 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的主导作用,更彰显学生参与欣赏的主体地位。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欣赏活动,在教师引导下,运用探究、欣赏、感悟、参与、想象、讨论评述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直接导入,进入主题

上课便向学生指出:“玉,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涵义。包含着古人无穷无尽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向往。古往今来,人们把一切美好的东西以玉喻之,更把生命的理念寄托于玉。可见,玉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多么重要。”这种总结性的导入不仅可以快速进入主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还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好奇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时出示“玉”字的甲骨文字形图片,向学生提问:你们猜猜,这是一个什么字?当学生回答出来之后,我又继续提问:那么同学们喜欢玉吗?喜欢玉的什么?都知道哪些与玉有关的词语,请列举出来(请2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写出两个以“玉”为部首的汉字和两个带“玉”的成语);

当学生在黑板上写的时候,叫其他同学在下面尝试写一写,这时便提出:词语中的“玉”为什么要这样应用?它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呢?那今天大家就一起去感受一下我们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的魅力吧。(板书课题)。新课标指出美术教学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艺术美感的课堂环境与氛围。这个环节,意在营造良好的欣赏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及判断能力,激发学生对玉器知识的了解兴趣,为后面的自主欣赏奠定基础。环节二:自主探究,整体把握

这时,我播放红山文化后期典型的代表性作品《猪龙玉雕》、《玉龙》以及商代的《俏色玉鳖》。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片,让学生感受并发现古代玉器的造型美、材质美、色彩美、装饰美以及工艺美。

1、用这张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造型为猪首龙身的奇特玉器,并通过对玉器十分逼真的刻画描述让学生感受到玉器的造型美、工艺美。

2、用《玉龙》这张图片,让学生通过对其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图案及颜色的描述,感受到玉器的装饰美和色彩美。

3、通过对商代俏色玉鳖的背景、材质、形状及颜色的介绍,引导学生观察出玉器的材质美、造型美和色彩美。

将学生观察到的玉器的特点(造型美、材质美、色彩美、装饰美、工艺美)写在黑板上,紧接着出示不同时代的古玉器图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分析鉴别这些玉器作品及它们在当时社会中的用途,自主发现感知玉的浅层次内涵和意义。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再进行归纳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板书)什么是玉?玉可以分哪为几类?玉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哪些文化时代?玉器在制作过程中体现了哪几种不同的审美追求?

这一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自主鉴赏意识,通过自主讨论的成果展示,由浅入深,让学生对玉的文化内涵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性认识,激发学生深入探索的兴趣,最后由教师点评引出教学重点。

环节

三、欣赏感悟,突破难点 此环节分为三个小环节进行:

1、欣赏视频,自主发现。这时我出示“君子比德于玉”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玉与君子品德的相同之处,为下文学生理解“玉在当时社会中对人们品格潜移默化的影响”奠定基础。

2、说文解玉,深化内涵。紧接着,通过引导学生探讨交流古代文字中对玉的描述,深层次理解古代玉对人们品质的影响。孔子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慎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古人把人的道德、德操与玉相比,君子佩玉以洁身明志,因此形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传统理念,引发学生思考:中国的传统道德有什么,你认为能和传统道德联系起来的玉的特点有那些?

3、统筹探讨,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视频与文字内容分组讨论,然后交流,在讨论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个问题:“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含义、“君子比德于玉”的含义。当学生发表见解后,我再进行升华提炼,特别是将“君子比德于玉”作为重点讨论。它阐述了古代人对玉在审美上的一个升华,起先是把玉作为装饰品或祭祀神灵的礼器,后来在磨制过程中,对于玉的审美理解逐渐超出了实用的目的,使玉成为“财富、权威和精神”的象征,甚至把对玉的审美比附于社会道德规范,从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环节

四、细致欣赏,深入体验 欣赏古今玉器制品,探讨:

古代玉器和现代玉器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利用比较式教学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被欣赏作品的理解和体会。美术鉴赏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学会用美术语言来评价美术作品,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知世界,提高美术素养。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欣赏,开阔他们的审美眼界,增长艺术知识,提高其艺术鉴赏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并鼓励学生去感受和体验民族传统艺术的魅力。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环节

五、引导总结,回顾难点

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请同学归纳一下不同时代的“玉”在人们生活中功能的演变?引导学生回答,我再进行总结,再次强调本课的难点。

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美术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陶冶审美情操,从而提高生活品质。

六、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课,我进行了教学反思。因为玉石文化与学生的生活

距离较远,学生比较生疏,平时的关注程度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品种有相当的差距。所以在讲本课时我尽可能的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从具体作品鉴赏入手,从而培养他们对学习鉴赏的兴趣。

本节课主要想让学生了解有关“玉”的一些知识,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课前搜集了大量关于玉器的资料,把学生可能想到的,或想不到的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所以上课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学生对本课的教学模式也很感兴趣,学生回答问题时,个个思维敏捷、发言踊跃,让我深受感动。深刻体会到了改变已有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真正做了课堂的主人,他们才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下载中国画 说课稿 高中美术鉴赏 第一课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画 说课稿 高中美术鉴赏 第一课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说课稿:美术鉴赏

    说课稿:美术鉴赏 说课稿:美术鉴赏1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6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

    《美术鉴赏》说课稿

    《美术鉴赏》说课稿 《美术鉴赏》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专家.辅导老师.同行们,大家好!下面是我的一节说课稿,请大家给与指导.谢谢!课题是《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古希腊美术》(选自高中......

    《美术鉴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大学的徐志刚,我今天抽取的题目是美在明间永不朽——中国明间美术。本节课授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普通高中教材——《美术鉴赏》课时为一课时......

    中国画鉴赏论文

    中国画鉴赏论文 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它是一种笔墨写型艺术和视觉欣赏艺术,......

    中国画鉴赏论文

    中国画赏析 中国画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风格,它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国宝,也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载体。中国画第一特点是意境创作的追求,推陈出新......

    中国画鉴赏范文

    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摘要:中国唐代画家张彦远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在他的作品中也突出了这一意境。本文具体论......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 高中音乐鉴赏说课稿1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小学音乐3年级5册第二课《草原上》。对于本节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高中美术鉴赏 教学计划 为了贯彻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精神,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结合美术学科特点,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