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高教版最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说课稿
说课的主要内容
1、课程定位与目标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3、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4、内容选取和教学组织
5、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6、一次课的教学组织与教法
课程定位与目标包括:
课程地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在我院整个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结构体系的素质教育、职业技能、就业创业三个组成部分中,属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担负着素质教育的功能。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根据教育部“05方案”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是一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
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课程目标:本课通过教学旨在使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素质诸方面的要求,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汲取有益的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领会法律精神、树立法治观念、增强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人生,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1、2、3、4、5
1、所谓“一”就是贯穿一条主线,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该体系由四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2、两大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3、树立三种意识:思想、道德、法律。
4、坚持四个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真见和真情相统一“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5、培养五种科学的观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
3、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分析
学生特点:偏科、自我评价偏低、水平参差不齐、自制力较弱,除此而外,还有年轻人共有的特点:积极、热情、充满活力
针对措施: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供评价机会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向上向善美好一面。
4、内容选取和教学组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版到2015版
绪论: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二章 弘扬中国精神 共筑精神家园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四章 注重道德传承 加强道德实践 第五章 遵守道德规范 锤炼高尚品质 第六章 学习宪法法律 建设法治体系 第七章 树立法治观念 尊重法律权威 第八章 行使法律权利 履行法律义务
其中第一、二、三章属于思想教育篇,第四、五章属于道德教育篇,第七、八两章属于法制教育篇。
5、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手段
以情动人:采用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
以例服人:采用案例教学法。
以爱暖人:采用讨论
座谈
个别交流等方法。
以行育人:采用实践教学法,包括项目策划、调查研究、志愿服务、演讲辩论、参观考察、新闻搜集等。
6、一次课的教学组织与教法 : 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教学示例 教学步骤包括:任务布置、讲述、讨论、导入(案例导入、讨论展开)提问归纳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时间分配:5分钟 详略安排:略 重难点分布: Step 1 任务发布
任务:案例导入,载人航天:中国人的“太空舞步”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杨利伟自主出舱。设问:我们的理想是什么?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和我们的理想之间是什么关系?正面导入
载人航天:中国人的“太空舞步” 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杨利伟自主出舱。
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中部草原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舱后向人们致意
2012年6月24日,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显示,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再次形成组合体,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成功,三位航天员举手庆贺
2012年6月12日,神舟九号乘组航天员刘洋在发射场参加联合演练。刘洋是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2012年6月18日,北京航天飞控中心大屏幕显示,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
王亚平太空授课 中国航天事业“三步走”
设问:我们的理想是什么??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和我们的理想之间是什么关系?正面导入„„
Step 2 学生讨论:分小组讨论 :发言„„ Step3 展开讲述 正面导入„„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讲授法 时间分配:20分钟 详略安排:详 重难点分布:重点 案例分析: 正确区分欲望和理想
正确的理想信念对大学成长成才具有重要作用 理论讲解:
1、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2、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
从讲述理想信念的含义开始,这段属于重点和难点,故务必细致深刻并活用与此相关的流沙河的诗句来增添其形象可感性。
第一节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一)理想的含义与特征
1、不同表达
(古希腊语“ideal”中国古语“志”佛语“大愿”时下“梦想”)
2、涵义: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
(1)理想是人类特有的对自己生命活动的规划。
罗丹是米开朗基罗之后最伟大的雕塑家,有别于古典派的精雕细琢,他用粗犷的手法,把人的情欲与思想融入作品中,让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厚的内涵与生命。“沉思者”已成为罗丹复杂思想的化身,当思想界充满对现实的苦闷和对理想的探索时,它成为一种鼓舞理性思考和人类进步的象征
(2)理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产物。(参看p15~16)生产水平不同,生产水平不同,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人们的交往环境、地位不同,所能追求的目标不同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3)理想植根于主体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理想就是对未来目的及目标的合乎规律以及需要的想象。理想源于目的,目的起于目标。目标——目的——理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4)理想是以客观现实发展的可能性为基础的。不同于纯粹的梦想(dream)、空想(daydream)、幻想(fantasy)。
3、特征:
(1)超前性:源于现实,高于现实,超越现实。(2)现实可能性:科学理想
(3)实践性:既有想象,又必须付诸行动。
理想如珍珠,一颗缀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美丽的珍珠链,历史的脊梁骨,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
流沙河
理想是通向成功大门的阶梯。但是如果只有理想没有持之以恒的追求精神,就像一只船,虽有自己的前进目标,但若没有历经险阻,与大海抗争的决心,也到达不了胜利的岸边。
二、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如果没有努力为之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
——李大钊
(一)指引人生的奋斗目标(P20~21)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 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但理想有时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既,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二)提供人生的前进动力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Step 4 任务布置: 任务 青春.梦想
——我的大学梦 或 我的青春梦、我的中国梦(字数不少于1000)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讲授法 时间分配:5分钟 详略安排: 略 重难点分布
第二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说课:
我主要从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改革思路六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该课程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配套和前置课程,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使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提高自己的法律修养。所以,该课程在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始终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为我院培养高技能人才保驾护航。
目前针对大一各专业学生开设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以及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促使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制观,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身心、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更好地促进高职学生成长成材和终身发展。
能力目标:
(1)能够在了解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高职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上,深刻认识高职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初步培养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设计能力。
(2)能够在明确个体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应该承担责任的基础上,提高学习、交往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培养合理生存和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
(3)能够将道德的相关理论内化为自觉的意识、自身的习惯、自主的要求,成为校园道德生活的主体,提升职业实践中德行规范的意识和能力。
(4)能够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规范,分析和解决职业生活、家庭生活等领域的现实法律问题。
(5)能够在熟悉职业素质、职业理想及选择、职业法规等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培养成功就业和自主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知识目标:
(1)认识大学生活和高职生活的特点,了解高职教育的内涵、特征、发展趋势,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确立和坚定理想信念、将远大理想与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结合起来,做新时期坚定的爱国者。
(2)系统学习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人生是什么、人生意义是什么等基本问题,领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投身人生实践,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3)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基本理论、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社会主义荣辱观、公共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规范。
(4)了解社会主义法律在公共生活、职业生活等主要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规定,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明确社会主义法律规范。
(5)了解职业道德的涵义及养成、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掌握择业与创业的方法,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和维权的途径。
二、课程资源
1)师资队伍: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充分体现了专业化的要求。承担此课程的专任教师9人。兼课教师来自于团委等工作部门,都具有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相关课程教学经验。
专任教师情况如下:
2)教材。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而且是2010年修订版,确保了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各章节都制作了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3)参 考 资 料:大量教学音像资料与教学参考书。
三、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取舍与整合本课程严格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和“05方案”的精神要求使用全国统编教材进行教学,在内容上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和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整合。1)教学重点: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
活和交往环境;教育学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人格;揭示人的本质,探讨人生意义,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具体来讲:
在思想教育方面: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解决“四有”新人中的第一个问题“有理想”;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
在道德观教育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与核心——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法制观方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制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学习了解宪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知与行动的统一。
如何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以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个人价值观念与社会发展趋势相协调,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统一。
2.教学内容的逻辑关系:
按现用教材,把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大体分为三个部分。思想教育方面,包括 :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绪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绪论);理想信念教育(第一章);爱国主义教育(第二章);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第三章);道德教育方面,包括: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四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五章);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第六章);法制教育方面,包括:
增强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七章);
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第八章)以及第五章与第六章的第三节。具体安排如下:
四、课程实施
1、学情分析
刚刚迈进大学生活,大一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人生等各方面都有疑惑,而大学阶段正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像如何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怎样做人,做什么样的人,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怎样的人生追求才有价值……同学们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观察、探索、实践和选择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正好给大家提供了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
2、课程定位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的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3、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以“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为理念,强化实践性。实施“12345”课程教学体系,突出整体性。
“12345”课程教学体系:一个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和较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两种途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三大理论版块: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
四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
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五种实践教学形式:参观、校外实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法律
咨询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教学过程始终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原则,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有: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目的是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多想、多问,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克服“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就所思考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师生互相答辩,把课堂变成论坛,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专题辩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也可以让学生选择个别章节提通过前备课,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登台讲课,教师点评。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课外准备后在课内作重点发言,教师给予点评。这种方法的应用,活跃了课堂氛围。
2)专题讲授法(即“精讲”法)。本课程内容比较多,而学时有限,所以教师讲课切忌面面俱到,浅尝辙止。专题讲授既不脱离教材,但又不停留在教材上。专题讲授要求教师把各章
节的重点和难点讲透,有理论深度,以理服人,但讲授理论要注意深入浅出,结合案例和实际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这样才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专题讲授有利于拓展讲课内容,使得本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新鲜感。
3)案例教学法。在授课中教师根据讲授内容,选择经典案例,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除了学生对某些理论和社会问题的困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师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对有见地的学生发言要充分肯定,鼓励创新思维,鼓励个性发展。对理解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的学生,不要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给以鼓励,给予正确引导。
5)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此外还有:视频插播、网络交流等方法。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所有教师都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形式可将活泼、形象、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展现于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2)考评。考评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发言,参与讨论;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阶段考时认真复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针对本门课程举办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践行。
3)作业。以作业为手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受到教育。
同时结合实践教学的实施:
本门课程可采取社会调查、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模拟法庭、讨论等形式,本学期主要采取三个:A、演讲“我的*****”。结合所学章节,撰写演讲稿,并参加演讲比赛。B、校园生活调查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C、安全教育,组织安全演练。
五、课程评价
1)学习效果考核方式。我们改变单纯以卷面考试定最终成绩的做法,将学生平时对待本门课程的表现纳入考评范围,重点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考核。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阶段考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主要由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三部分构成),实践成绩占20%,阶段考考试成绩占60%(开卷考,既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对理论应用的考核)。
2)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学生网上评价;领导听课评价;教研室教师听课评价。
总体来讲,教学效果值得肯定,因为近八成的学生肯定了开设本课程的价值,只是价值大小的差别。
六、课程改革思路
虽然“思修”课是一门比较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上好“思修”课确实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少数同学觉得本课程内容枯燥重复,不够吸引人等。极少数同学认为,本课程教学对他们没意义,应是为领导干部专门开设。要上好这门课,“思修”课老师要多花一点心思,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第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每学期教学中,教师要紧跟形势发展,及时把党的新思想、新论断贯穿到教学内容中去。
第二,教研室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统一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任课教师在讲清重点和难
点的前提下,可以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第三,完善考核机制。如何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内化为自身素质情况,如何使学生的课程成绩与日常行为养成相结合。
第四,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工学结合,思品课应该在积极探索工学结合背景下思政课
实践教学的新模式,要在实效性上多下功夫。丰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利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参加调查实践活动。
以上是我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三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本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高校必须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从课程内容、学分设置、学时安排等多方面看,它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的重要课程。该课程作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配套和前置课程,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使学生坚持正确的人生方向,提高自己的法律修养。所以,该课程在我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始终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为我院培养高技能人才保驾护航。
1、课程目标
开设本课程,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奠定对人生问题的独立思考之基础;使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和内容。
同其它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本课程内容政治性、理论性和知识性较强,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本课程最终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独立之人格,学生掌握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和法律知识最终要转化为思想素养和实践能力。
2、课程资源
1)教学场地和设备情况。各教室大多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目前,政治理论教研室已经准备了一批与本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影片和书籍,可供学生借阅。
2)课时。本课程4个学分,共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0,实践学时8。
3)教材。使用国家统编教材,而且是2010年修订版,确保了教材的权威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各章节都制作了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3、课程内容
1)按现用教材,把本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大体分为三个部分。
思想教育方面,包括 :
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绪论);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绪论);
理想信念教育(第一章);
爱国主义教育(第二章);
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第三章);
道德观教育方面,共1 9 学时,包括:
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第四章);
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第五章);
培养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第六章);
法制观教育方面,共1 2 学时,包括:
增强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七章);
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第八章)。
2)教学重点:本门课程是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要教学内
容,这些内容都是大学生成长成材中的重要课题,也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之所在。具体
来讲
1、在思想教育方面: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解决“四有”新人中的第一个问题“有理想”;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评价的标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
2、在道德观教育方面: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与核心——集体主义与为人民服务;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培养。
3、在法制观方面: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法制精神,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学习了解宪法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3)教学难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认知与行动的统一。
4)重点、难点解决办法:
(一)集体备课时对重难点问题着重讨论,设计多种教学方案,力求讲深讲透。在学时分
配上,重难点问题相应分配较多学时。
(二)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促进学生逐步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澄清认
识,解除疑惑。
(三)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将知识考查与平时表现、社会实践相结合。
4、课程实施
本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教学过程始终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原则,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主要有:
教学方法:
1)互动式教学法。这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目的是既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多想、多问,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师要克服“满堂灌”的传统模式,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学生就所思考的问题向老师提出来,师生互相答辩,把课堂变成论坛,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开展互动式教学,可以在课堂上通过专题辩论、课堂讨论等形式开展。也可以让学生选择个别章节提通过前备课,教师在课堂上拿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登台讲课,教师点评。可以由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社会上的热点问题,课外准备后在课内作重点发言,教师给予点评。这种方法的应用,活跃了课堂氛围。
2)专题讲授法(即“精讲”法)。本课程内容比较多,而学时有限,所以教师讲课切忌面面俱到,浅尝辙止。专题讲授既不脱离教材,但又不停留在教材上。专题讲授要求教师把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讲透,有理论深度,以理服人,但讲授理论要注意深入浅出,结合案例和实际增加讲课的趣味性,这样才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同时,专题讲授有利于拓展讲课内容,使得本课程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新鲜感。
3)案例教学法。在授课中教师根据讲授内容,选择经典案例,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除了学生对某些理论和社会问题的困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所有教师都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形式可将活泼、形象、丰富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展现于学生眼前,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这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2)考评。考评不是目的、而是教学手段。通过考评,促进学生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积极发言,参与讨论;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和期末时认真复习;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针对本门课程举办的社会调查策划与实践大赛,亲身去体验、践行。
3)作业。以作业为手段,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受到教育。
实践教学的实施:
针对本门课程组织一次调研大赛,要求学生写调查方案和调查报告并在全班展示。
5、课程评价
1)学习效果考核方式。我们改变单纯以卷面考试定最终成绩的做法,将学生平时对待本门课程的表现纳入考评范围,重点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综合考核。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20%(主要由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和课程作业三部分构成),实践成绩占30%(针对本门课程举办调研大赛),期末卷面考试成绩占50%(既考核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又着重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于对理论应用的考核)。
2)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学生网上评价;教师期末考试成绩分析;领导听课评价;督导老师随机听课评价;教研室教师听课评价。
总体来讲,教学效果值得肯定,因为近八成的学生肯定了开设本课程的价值,只是价值大小的差别。
6、课程改革思路
虽然“思修”课是一门比较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上好“思修”课确实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少数同学觉得本课程内容枯燥重复,不够吸引人等。极少数同学认为,本课程教学对他们没意义,应是为领导干部专门开设。要上好这门课,“思修”课老师要多花一点心思,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改革:
第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每学期教学中,教师要紧跟形势发展,及时把党的新思想、新论断贯穿到教学内容中去。
第二,教研室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统一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任课教师在讲清重点和难
点的前提下,可以对各章节内容进行合理取舍。
第三,丰富实践教学。除组织调研大赛外,可以选择一个演讲主题组织学生演讲,可以利
用寒暑假安排学生参加调查实践活动。
第四,完善考核机制。如何考查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内化为自身素质情
况,如何使任课教师全面、客观、公正地给学生打分,目前还没有出台有效的考核办法,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四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说课稿
各位领导、专家,大家好!我是徐秀娟。下面,我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改革创新与努力方向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课程性质、定位与作用;第二,课程设计;第三,课程目标。
(一)课程性质、定位与作用
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理论与实践的课程。
定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是学校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国各大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用:(1)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来看,本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开设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政策报告》相衔接,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和促进作用。另外,它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会起到辅助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在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又要时刻牢记用道德和法律等各种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发扬科学精神,遵守学术道德,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2)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关系。从内容方面来看,它是指导大学新生实现人生角色转型、正确应对人生课题、解决人生矛盾的桥梁课程。由于大学生入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转型和适应的问题,同时开始思考诸多人生课题,接受和践行各种社会规范,为完成社会化任务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以入学适应为逻辑起点,以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哲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青年学、人才学、成功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着重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了解社会和把握人生的能力,提高其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并为其全面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从大学生素质提升方面来看,它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3)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学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高等职业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教育部16号文件也进一步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对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性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课程设计
本课程设计立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必要的“灌输”,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的参与式教学活动和课外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2.1 课程设计理念:“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强化实践性。
按照时代对高职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和法律素质的要求,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确立“心灵上有感触、思想上有提高、行动上有表现”的教学理念。从教学中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出发,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大量的感人事迹、经典案例、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多彩的资料来打动学生,使学生在心灵深处产生震撼,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和学生互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思想上认同,再通过参观、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体现在行动中。
2.2 课程设计思路:实施“12345”课程教学体系,突出整体性。一个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素养和较强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两种途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大理论板块: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四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理论指导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理论拓展与职业能力相结合、基本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五种实践教学形式:参观、校外实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法律咨询,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化知识为行动,促进知行统一。
(三)课程目标
基于以上课程定位分析,我们把课程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部分。即掌握两种知识,养成四种能力,提升两种素质。
(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个模块的知识:即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具体来说,一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容、理论、原则;二要帮助学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该课程的教学,教会学生正确看待各种生活问题、人生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发展的能力。
(3)素质目标。在这里,素质主要是指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其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我们认为,素质高低决定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素质目标是本课程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主要说明后面两个内容:即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1.课程内容的选取
实现公共基础课教育与职业教育接轨,突出为各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立足大学生成长规律,结合本课程特点,我们从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出发,围绕一条主线,针对三部分内容,开展五观教育,提高学生两方面素质。
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学时总量,我们把50个总学时分为课堂教学40学时,实践教学10学时。2.内容组织安排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上,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整合,实施专题教学,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充分体现了与高职学生成长成才主线的结合。
2.1 理论教学—推行“五段式”教学过程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通过实施课堂导入、主题讲授、互动交流、情感体验、总结思考 “五段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2 实践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
为真正体现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我们设计了项目化实践教学模式。校内“八个专题”和校外“四个项目”包括:大学生活规划、我心中的成功职业人等“八个专题”;参观爱国主义基地、暑期社会调研等“五个项目”。
三、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教学方法;第二,教学组织与实施;第三,考核评价。
1.教学方法
根据本门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在选择教学方法手段方面,我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避免纯理论的灌输,避免说教式讲课,而是调整讲学角度,以平等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基于教材的具体内容,我们有针对性的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1 理论讲授
针对学生特点及本门课程的特点,理论讲授是本门课程在理论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其他的教学方法都与理论讲授结合运用。通过讲授,使学生奠定理论基础,提高理论素养。
1.2 案例研讨
根据课程特点,师生共同收集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真实案例,师生互动分析案例,寻找解决办法,教师总结并进行思想教育。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1.3 视频插播
在教学过程中,插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通过感官激发和各种真情、真景、真事、真人的介绍和描述,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触动和思想上的感悟,提高课程的说服力。
1.4 情景模拟
鼓励、指导学生自编自演道德情景剧、模拟法庭等,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掌握必要的道德、法律知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1.5 网络交流
课后通过电子邮件、QQ等网络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随时了解学生动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教学组织与实施(“绪论”的单元教学组织实施)绪论是本课程的第一课,也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课。成功地讲授这一课,对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与自己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设计:导课(约5分钟)
1、课前:播放歌曲:《牵手》(拉进师生的距离)
2、上课铃响之后:播放视频《脚印》 【回首人生路】(对新人生起点看法,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生活的打算,为下一专题理想信念讲授打下基础)
3、教师导入:
(设计的宗旨和目的:改变学生一贯对政治课的古板、枯燥的刻板印象,形成新的刻板印象,从而抓住学生的心理,拉进师生距离。)第二阶段设计: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这是学生常问的一个问题,约20分钟)
交流:“当你们看到这本书,知道要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有什么真实的想法?”(先讨论)
顺着学生的回答,我会向他们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1、分析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与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暗示角色不同)
2、这门课不是单纯两门课的合并;(突出对大学生的关心、期望,构筑他们的责任心,并向他们提出成长成才的思考)
3、本书的逻辑结构。因此,学习本门课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懂法律的人(结合名言,俗语,事例)讲授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和方法,指出开设该课程的最终目的。第三阶段:绪论主体部分(约65分钟)
1、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会值体系(25分钟)(这是本课 程的主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会值体系模范人物(让学生讲,老师引导)
2、肩负历史新使命(15分钟)帮助学生分析新的历史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新的使命感?
3、培养重德崇法的意识(25分钟)第四阶段:推荐书与布置作业(5分钟)[推荐书目]:
胡锦涛《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作业]:以“我所感受的大学”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体会,并做好演讲准备,下次课每班请2位同学上台演讲。4.自我总结
整个教学设计围绕教学大纲,结合我校学生特点,联系学生实际,进行讲解、分析和讨论。教学中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说教灌输与启发引导相结合。总的宗旨是抓住学生心理,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对学生的关怀入手,带领学生自主思考。
3、考核评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创新和实践。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优化了教学效果,增强了育人功能,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明显提升。1.考核
本课程考核从课程设计理念出发,实行两个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结合。其中平时考核占50%(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和社会实践),期末考核占50%。在期末命题测试时,我们把考核的侧重点放在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以及他们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尽量减少记忆性命题,加大理解性、运用型命题所占比例。2.评价
2.1 校外专家评价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品课程,特色鲜明,有创新性,该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突出,教学效果好,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具有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2.2 用人单位评价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工作能力非常满意,认为我校毕业生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有较强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综合素质较高。2.3 校内教学督导组评价
本课程教学团队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事业心强,认真负责,功底深厚,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手段先进。2.4 学生评价
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能够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平实的语言向学生阐述一个个思想和哲理,内容新鲜,理论剖析全面精辟,授课形式生动活泼多样,课堂气氛活跃。
四、改革创新与努力方向 4.1改革创新
本课程从整体设计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督查等各个环节都体现着特色和创新。主要实现了“四个创新”,即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考核方式的创新、教学体系的创新。
4.1.1.教学理念的创新
改变原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理论知识教学”的状况,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养成的一体化。新的教学理念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加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和日常表现,从而更好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4.1.2.教学形式的创新
经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近几年的探索改革,在本课程教学中除了运用传统教学方法外,还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方法上突破以往“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4.1.3.考核方式的创新
考核方式实现三个转变:由注重考核学习结果转变为注重考核学习过程;由重视考查理论知识转变为重视考查素质与能力;由单一的考查形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考查形式。
4.1.4.教学体系的创新
形成了比较完善、富有特色、效果良好的教学体系。把对大学生的净化心灵、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相结合,在道德教育中引入大学生成长的法律问题,把思想道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效果。
4.2进步努力方向
同其它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都很强。为了使该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考虑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2.1优化实践环境
编写案例及学习指导书等教辅材料;完善并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提高在实践教学基地实践的学生比例,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资源的作用;设置网站在线交流环节,开设互动栏目,比如我要留言、心灵驿站、法律茶座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网站内容,辅助教学,建立题库,使课堂教学容易消化接受,课后能得到复习巩固。9.2 完善考核机制
在考核机制研究方面目前虽取得了一定进展和创新,但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计划尝试设置诚信考场、建立学生平时行为表现摸查表,在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合下实行考核等。9.3 加强交流学习
第一,加强与兄弟院校相互交流学习,不断改进与丰富教学方法;第二,注重与专业系部的交流,了解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第三,密切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实现教学改革;第四,经常进行内部教师交流,开展公开课、示范课及说课活动,相互交流和学习,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搞好课程教学和学术研讨。9.4 注重发挥合力
进一步加强与团委、学工部、党办等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合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计划安排结合,进一步营造学生成长良好环境。
就我校来说,更应紧密结合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配合专业教育,着重解决培养高职高专人才良好的职业素质问题,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和职业纪律,为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高职学生成长成才和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五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总结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工作总结
——XXXXX 本学期我承担了北大会计一、二班,复旦软件设计二、三、四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任务,现将本学期的工作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以利于开展以后的工作。
在这一学期我始终坚持以知识与能力为基本教学原则,认真了解学生的特点、学习习惯、思维水平,搞好教材的研读,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落实职业教育的精神。通过扎实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准确、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达到应有的学科能力和应试水平,争取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平时力求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教研室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每一节课,并能经常听各位新老教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以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课程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二、加强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避免课堂知识的简单罗列和堆砌,以及单纯地以机械记忆为特征的教学模式,本人积极探索减轻学生记忆负担提高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能接受的角度和立场设计教法,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 1 性,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课堂学习的实效性、有效性。
三、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辨证关系。在教学中,本人严格要求学生在记住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要结合实际,抓好基础知识的深入掌握。本人深知学科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要认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四、注重学习,加强积累,切实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近几年来,教材本身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作为教师要配合对新教材的把握,跟上教材与时代发展的步伐,自我激励,自我加压,勤于学习,勤于积累,不断充实与更新知识结构,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五、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人每节课都力求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讲台,以和蔼的面孔,舒缓的语气,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感染学生。同时注意以德为本,用先进人物的高尚人格和品德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在课下主动接近学生,关注他们的思想行为动向,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拉近师生距离。
总之,本学期本人自认为还是比较努力工作的,尽管有一些不足和遗憾,但在未来的日子里,只要自己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2013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