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集体备课教案《道德经》第40章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集体备课教案
《道德经》第40章
【课型】新授课 【执笔】 【审核】德育处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章节,要求读准字音、停顿。
2、熟读章节、背诵章节。
3、借助译文学习章节内在含义。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学习重点】熟读章节、背诵章节。
【学习难点】学习章节的内在含义,体会章节中“有”和“无”的内在含义。【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
一、经典诵读。
板书:【原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板书:【译文】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学生将译文和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释义。
注释讲解以下字词。
1、【反者】循环往复。一说意为相反,对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这里指道的有形质,与一章中“有名万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有”字。
4、【无】这里指超现实世界的行上之道,与一章中的“无名天地之始”的“无”相同,但不是“有无相生”的“无”字。
四、集体背诵
1、教师领读
2、学生齐读
3、个别朗读
4、自由背诵
5、集体齐背课文
6、抽查个别背诵
五、问题探究
结合你所学过的知识、阅历和文章所给的翻译,在自己多次朗读背诵的或城中谈谈你对这一章节的体会或想法。
换个角度来说,你读到的章节内容还有哪些句段是不明白的?
六、小结。
第二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集体备课教案《道德经》第42章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集体备课教案
《道德经》第42章
【课型】新授课 【执笔】 【审核】德育处 【学习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章节,要求读准字音、停顿。
2、学习章节,掌握章节的内在含义。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学习重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学习难点】深刻掌握章节的内在含义。【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
一、范读课本,学生初步感知。
二、讲解译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道本身包含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字来称呼自己。所以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三、释义拓展。
通过我们之前对老子思想的理解,请同学们尝试找出下列字词代表的意思:一、二、三、孤、寡、不谷。
【一】这是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孤、寡、不谷】这些都是古时候君主用以自称的谦词。
四、集体朗读章节。
五、问题探究
如何深刻理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一章的前半部分讲的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这里老子说到“一”、“二”、“三”,乃是指“道”创生万物的过程。这是继四十章之后,又一段关于“道”的基本原理的重要论述。宇宙万物的总根源是“混而为一”的“道”,对于千姿百态的万物而言,“道”是独一无二的。另一段话是警诫王公要以贱为本、以下为基的。对后一段内容,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段文字与上一段讲的原理关联不上,疑为三十九章文字错移本章。另一种说法是两段前后虽然不相密切关联,但意义仍相近。这是讲矛盾的双方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事物相反相成,双方并非不变,而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所以,这一章再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六、小结。
第三篇: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经》教学工作计划(精选)
2014-2015学第一学期 中华传统文化《道德经》教学计划
一、《道德经》核心思想: 文化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一个伟大的国家,一个伟大的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独有的思想和文化,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
《道德经》主要谈了三大方面的内容: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谈宇宙:老子认为天地的本原不是天帝,而是道.谈人生:老子认为个人应该珍惜身体,人与人应该柔弱不争,主张少私寡欲,见朴抱素,加强自己的修养.谈政治: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顺乎自然.二、学生的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记忆非常好,虽然学生不一定现在能理解《道德经》的深刻含义,但是可以先记住,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能力也会在发展,到一定年龄再经过自然酝酿发酵,必然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三、教学内容: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内容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教育、军事等等,包罗万象,被誉为“万经之首”。全书共八十一章,分《道经》、《德经》两篇。《道经》讲述了宇宙的根本,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讲述了明暗变幻的微妙;《德经》说的是处世的方略,道出了人事的进退之术,包含了长生久视之道。
四、教学措施: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大量地重复做,由“量变”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的飞跃.1、我们倡导每天与孩子“相约今晚八点”,陪孩子读二十分钟的书,优秀的孩子是陪出来的,陪读半年,奇迹就在出现.2、教师不强行要求学生背书,只是在诵读的声音、声调、坐姿等方面因势利导,诵读时没有压力,学生会发自内心的想读.3、“诵读”的含义强调的是朗诵、朗读、高声清晰地读出来,反复地读,流畅的读,以至到顺口溜出来,自然就会背了,“会背”是自然的结果.“会背”不是目标,更不是目的.《道德经》渊深浩渺,它的思维方式、思想内容以及它所体现出来的处事智慧对我们今天的教育都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广大学生得以与先贤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获益匪浅。
第四篇: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901班、903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学习笔记
1授课教师:秦云山
901班授课时间:每周五第五节(双周)903班:每周五第二节(双周)
2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意义:经过两年中华传统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了解,对祖国的文化表产生了较浓郁的兴趣,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青少年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3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等;
4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5中华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6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佛教为天竺所传,但如今中国境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7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在黄河流域产生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8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904班、906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授课教师:孙永健
904班授课时间:每周五第四节(双周)906班:每周四第五节(双周)
2开设课程的意义:经过两年中华传统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了解,对祖国的文化表产生了较浓郁的兴趣,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青少年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3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等;;
4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5中华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6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佛教为天竺所传,但如今中国境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7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在黄河流域产生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8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902班、905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1授课教师:哈淑清
902班授课时间:每周每周二第七节(双周)905班:每周每周四第七节(双周)
2开设课程的意义:经过两年中华传统的学习,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了解,对祖国的文化表产生了较浓郁的兴趣,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青少年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3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传统节日等;
4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
5中华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6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佛教为天竺所传,但如今中国境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
7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在黄河流域产生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8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第五篇:集体备课教案
用数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初稿)
年级组:二年级 备课人:武新梅
教学内容:课本p23例4(1),p24例4(2),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教材培养学生讲卫生的习惯和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的应用题。教学难点:理清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解答。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自从开学之后,我校区掀起了“改陋习,讲卫生”的热潮。我们二年级也进行了校园卫生大评比,看,卫生评比表已经贴出来了。
评比表的下半部分被遮住了,你能根据表中的信息求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
二、自主探究
1、找一找表中有哪些信息?求二(2)班的多少面,需要什么信息?该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借助小棒摆一摆。
2、你能计算出二(2)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二(2)班比二(1)班多得3面,二(1)班得12面。
三、交流展示
3、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小组合作,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进行解决。(1)二(3)班比二(1)班少4面,二(3)班得多少面? … 学生交流,说一说为什么。
4、从评比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哪个班得的多,哪个班得的少,……)
四、同步练习
1、做一做
(1)学生理解图意。让学生说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2、判断,同桌讨论,交流、反馈。
3、综合练习学生独立做题,对答案,同桌互改,反馈。
五、回顾梳理:今天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关于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实践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弄清谁多谁少,再选择正确的方法来解答。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