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木屐教案专题
《木屐》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初中学过的一篇课文吗?朱自清的《背影》。这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一直作为语文教材的传统课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因为它写出了一种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那么,大家还记得文章中是如何描写父亲背影的吗?哪一个细节最让你难忘、最让你感动呢?
火车站分离,父亲帮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作者对“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那肥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作者用一系列动词表达了买橘子的艰难过程,这个镜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作者感动得热泪潸然。
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也是关于父爱的,是一篇感情凝重的散文精品。文章讲述了一段江南普通农家父子的故事,读后我们会被字里行间所包含的父子深情所感染,为这最深沉最真挚的亲情所打动。那么大家就跟我一起来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深沉父爱。
板书:《木屐》鲁田
那么,大家知道木屐是什么吗?
木板鞋,类似人字拖。木屐的构造比较特别,是夹趾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底板,通常用木料来做;二是绳带;三是屐齿,安装在鞋子底部,前后各一个。鞋底设齿,是为了行走方便,古代路面崎岖不平,有了双齿,减少鞋底与路面的接触,走路时更加地稳当,而且穿木屐走起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雨天泥上行走。
二、默读全文,整体感悟。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默读课文。
1、大家读完这篇文章,你们认为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父子深情!”“父亲对儿子的爱!”
2、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你们能从文章中找出来吗?(让学生找出3个关于父爱的场景。)
板书:镜头一:小学时父亲让我骑高马
镜头二:父亲带病连夜赶制新鞋
镜头三:上大学时送别的情景 问: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被爸爸背过?
3、那你们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从哪儿可以看出? 勤劳、慈爱。“他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从不打骂我的父亲恼怒了,他扬起手,却轻轻落下”
三、深入品读文中的句子,感受文章中深沉的父爱。
1、文章一开始,便渗透着一种深沉的忧虑。作者在开头便把我们带进了一个艰难岁月中的江南雨地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辛劳、爱子的父亲。
现在全班一起朗读第一段:
“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沉重:一双木屐鞋放在水上都可以浮起来,为什么说沉重呢?
沉重,来自于生活的责任,肩上担子沉重,再加上生活境遇本来就不好。扎:将“扎”换成“踏”或“踩”,好吗?为什么?
不好,扎,说明很用力,力度强,责任重。惆怅:“惆怅”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什么?
形容人的心情很失落、感伤、迷茫„„ 为什么作者认为江南的雨是惆怅的?
第一,江南的雨天阴冷,而且下雨后,道路泥泞很难走,这衬托出作者沉重与复杂的心情;第二,暗示了当时的生活凄苦与清贫,因为家境不好,家里穷。所以说父亲沉重的木屐声不仅是敲打在雨地里,更像是敲在“我”的心上。
接着文章又写了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在作者幼小的记忆里,“爸爸的背上,不是背着我,就是驮着犁”。
2、“弯弯的田埂上印下一行行清晰的屐齿”、“一圈圈地转动着岁月的车轮”
说明农村这种单调、熟悉的环境使“我”印象深刻。
3、“木屐、斗笠、蓑衣、水翻车、被雨水浸没的小木桥、渴望中的半旧的雨鞋„„无不说明作者的父辈生活在贫穷线上,你们也是农村长大的,你们的家乡还有那种老式的水翻车吗?”
4、“爸爸卷起裤管,咬着牙涉过冰寒砭骨的春水,我分明听到他牙关的磕碰,感觉到他身体的颤抖”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我”感受到的父爱。父爱如山,厚实、巍峨,让人震撼。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咬着牙,可以看出父亲宁肯自己受苦,也不愿我受凉。
5、“于是,我拥有了自己的木屐。”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此之前,他没有自己的鞋!更说明他们那里贫困的生活!
6、“几天后我将我的木屐藏在一个山洞里,谎称丢了。”这句话反映了“我”怎样的心理?
作为儿子,渴望得到一双雨靴。并简单的认为只要丢失了木屐,父亲就会替他去买雨靴。
7、为此,从不打骂我的父亲终于恼怒了,但“扬起手打我,落下却轻轻的”。然后父亲熬夜为“我”做了一双新木屐。
文中“不断的咳嗽声和斧头声”传达出的是无声的、深沉的父爱。“父亲”那宽厚而坚忍的精神世界,是令作者难以忘怀的。
8、最后,父亲把新木屐交给我时说“孩子,爱惜东西要像爱惜牲口一样”说明父亲有什么样的性格? 善良,勤俭。
9、“斗转星移”北斗转向,众星移位,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表示时序变迁,岁月流逝。只四个字,便写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时间跨度,省却了许多的赘言。所以平常大家要多积累一些成语。同义词:光阴似苒、物转星移。
10、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 将“挤出”换成“露出”好吗?
不好。我们平常说“露出笑容”,都是比较自然地,发自内心的笑,但在这里,刻画了爸爸内心复杂的情感,既包含了不忍分离的父子情深,也包含了父亲对祖业无人继承的失落。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面对离别,常常是伤感的,文中也提到“爸爸神色黯然”,所以这个时候的笑容用“挤”字来形容,非常合适。而且,作者用“一丝笑”来强调,更加突出了这种不舍。同时,“眼睛停留在门角摆放的没有继承人的铁犁和木屐上”就包含了父亲对祖业无人继承的失落。
11、“微驼的背消失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塑造了一个父亲的感人背影。
12、文章最后一段结尾用省略号,为什么呢?省略号省去的会是些什么内容? 省掉的是自己的悔恨。本文与朱自清的《背影》一样,都以深沉的笔调,表现了无私的父爱和父子情深;同时也表达了曾经对父亲不理解的悔恨。
13、在文章的结尾,父亲最终送给了我雨靴,这个雨靴象征着什么?送雨靴有什么寓意?
雨靴象征着与平静的农村生活相反的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
四、总结
每个人的成长都会有一个经历,一个过程,从小时候不懂事到渐渐长大成熟,成长中有父亲相伴是很幸福的,大家应该学会珍惜,并学会爱与感恩。
第二篇:1.木屐 教案
《木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从生活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情感目标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木屐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木屐”抒发的真挚亲情。
教学难点:明确课文的叙事线索——“木屐”
★教学方法:
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授课班级、时间:
14电子1班:2015年3月
日(星期)第 节
★教学辅助手段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平时都听歌吗?(学生:听!)是的,听音乐、听歌是现代年轻人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天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也来一起听一首歌,我们今天的教学内容就从这首歌开始。(播放筷子兄弟《父亲》的音乐)
这首歌的名字叫《父亲》,表达的主题呢?是父爱。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的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父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田先生为我们讲述的属于他的父爱故事——《木屐》(板书课题:木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感受文本(带着问题听范读课文)问题1:这篇课文既然写的是父爱,又为什么以“木屐”为题?“木屐”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问题2:这是一篇关于父爱的散文,那么课文中哪些细节描写了这种父爱?为什么打动了你?
2、感悟内容
(1)为什么以“木屐”为题?“木屐”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提问)明确:“木屐”是线索,物线法,文中的故事都是围绕“木屐”展开的,“木屐”勾连起“我”对父亲的所有回忆。
(2)用笔在课文中划出让你感动的细节。(提问)明确:至少有四处: 一是在父亲的背上聆听木屐的声音;
(聆听木屐)二是父亲执意要让“我”骑“高马”;
(拥有木屐)
三是父亲带病为“我”连夜赶做“木屐”;(藏木屐)(重得木屐)
四是父亲送“我”上大学的情景。
(脱下木屐)
文章线索:木屐:聆听木屐----拥有木屐----藏木屐----重得木屐----脱下木屐
(3)这些细节为什么打动了你?(提问)
明确:这些细节虽然只是作者截取生活中的小小片段,却让我们体会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4)通过这四个细节,我们可以从中体会父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爱?
明确:聆听木屐——淳朴的爱、简单的爱、温暖的爱
拥有木屐——疼爱、关爱
重得木屐——爱而不溺、爱而有理
脱下木屐——无私的爱、隐忍的爱、厚重的爱
归纳:父爱是伟大的、父爱是宽广的、父爱既是深沉的又是温暖的。
3、情感拓展
一人一句续写父爱是什么?(学会运用截取法,截取生活中的片段描写父爱。)、父爱是临别时的叮嘱,父爱是学校门前等待的背影,父爱是电话里的一句“还有钱吗?”....小结:这篇文章以木屐为线索,截取几个平凡但却饱含着作者深刻情感的场景,写出父爱的伟大、宽广、深沉与温暖。文章结构精巧,立意深远,饱含深情,但是这篇优秀的散文,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下面我们共同走进文章的内部,品味一下文章的语言。
三、品味语言
1、学生朗诵课文、重温课文内容。
2、通过问题讨论品读课文语言。
4(1)“沉重的木屐扎在江南惆怅的雨地里。”——将“扎”换成“踏”或“踩”,好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父亲负重,木屐因此而沉重,用“扎”正合适。(2)“惆怅”一词通常用来形容什么?本文多次用它形容“江南的雨地”,恰当吗?
明确:“惆怅”一般用来形容难过、伤感的心情,本文多次用它形容江南雨地,一是为了表达“我”的心情,一种因下雨而使劳作更为艰难的惆怅;二是为了给全文营造一种伤感而凝重的氛围。(3)“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与江南雨一道伴着他的木屐,随着池塘边上的水翻车,一圈圈地转动着岁月的车轮。”——把这句话改为“我在爸爸背上的蓑衣和斗笠下,过了一年又一年”不是更简洁些吗?
明确:语言是更简洁些,但原句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原句不但表示“我”在爸爸的保护下成长,还通过“伴着„„”、“随着„„”等语句,表明“我”是在爸爸繁重的劳动过程中成长,在单调而熟悉的艰难岁月中成长。因此,爸爸的爱便显得尤为珍贵。
(4)“见我望着他,爸爸忙挤出一丝笑,自我安慰地说:‘放心去吧!孩子。’”——将“挤出”换成“露出”好吗?删去句子中的“一丝”和“自我安慰”这两个修饰语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①不好。因为此时爸爸的心情是感伤的:为父子的分别感伤;为自己的铁犁和木屐没有了继承人而感伤。
②不好。因为是“挤出”,用“一丝”正合文意;又因为不放心的正是自己,所以,与其说是要孩子放心,不如说是“自我安慰”更贴切。
小结:本文语言含蓄而精准,既饱含深情又富有诗意,结尾独具匠心,余味悠长。
四、探究
1、设问:结合全文思考:将文末的省略号换成句号好吗?为什么?省略号省去的可能是些什么内容呢?你能结合全文试作想象,给它补上一段话吗?
2、集中讨论,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明确:不好。因为意思没有说完,后面省略了“我”当时因出乎意料地发现是一双新雨靴而产生的强烈心理活动。补上一段话的提示:想到家庭的艰难和爸爸的关爱;想到自己无知时想买新雨靴而藏木屐的举动;想到爸爸在怎样的艰难中为“我”买了一双新雨靴,等等。
五、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以木屐为线索,截取几个平凡但却饱含着作者深刻情感的 6 场景,写出父爱的伟大、宽广、深沉与温暖。文章结构精巧,立意深远,语言含蓄而精准,既饱含深情又富有诗意,结尾独具匠心,余味悠长。
六、拓展阅读 一封辛酸父亲的来信 亲爱的儿子:
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去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菜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 7 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咋样的,你知道吗?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养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我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善良的心? 一位辛酸的父亲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抄写下列词语:
惆怅 疲惫 聆听 砭骨 执意 晨曦 夺眶而出 斗换星移 梦寐以求 神色黯然
3、送给大家两份特殊的礼物
(1)送给大家几篇精美的散文《父亲的背影》、《父亲》、《儿女》、《背影》、《匆匆》。相信读了之后你一定会喜欢他们。(2)索取爱,付出爱的人会很累;
懂得爱,付出爱的人会很欣慰;
回报爱,付出爱的人会很幸福;
奉献爱,付出爱的人会为你而骄傲。
你选择做哪一类人呢?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兑现这种选择。
第三篇:怀念木屐的情感散文
都说老年人爱忆旧。在我的“忆旧”中,更多的是回忆故乡。其实我在故乡的日子并不多,17岁时,便因躲避“左”祸而离家出走,以后的几十年中,走南闯北,漂泊流离,不敢也少有机会回乡。尽管如此,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物,均存活于我的骨髓中,流动在我的血液里,无时无刻都萦绕在我的脑际。
这不,闲来无事,又想起了一些故乡的风物。“风物”这个词是我的杜撰,意为与故乡的风土人情及风俗习惯有关的物品。譬如我现在要说的木屐。
记得是在1998年的清明节,我从上海回乡扫墓。有一天,在我们那个小镇上的一间小杂货铺里,偶然发现了几双木屐,立即引起我好一阵惊喜。惊的是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已销声匿迹几十年,如今竟像出土文物一般重又出现;喜的是我与它犹如老友重逢,勾起我对儿时生活的许多回忆。
像我这般年纪的人,可以说从小是穿木屐长大的。从我记事时起,故乡的人们除了赤脚便穿木屐,穿鞋的很少,穿皮鞋的更少。即使穿木屐吧,好像也有一些共同的习惯:下田劳作时当然是不穿的,大白天在家里和村里走进走出也是不穿的,一定得到晚上睡觉前冲凉之后才穿上。这恐怕不完全是一种习惯,好像这有一层节约的意思。就连女人们“去市”赶集,也是赤脚走路,把木屐拎在手上,或放在藤篮里,或分别插在扁担的两头,等快要到了,才在路边稻田的水沟里把脚“晃”两下,再换上木屐,迈着细碎的步子进入集市。于是,集市除了喧闹的人声,便充耳都是“嘀嗒”、“嘀嗒”的木屐声,节奏强烈,煞是好听,给小镇增添了许多生气与活力。
别以为木屐简单粗陋而小看了它,它其实也很讲究审美和款式的。我记得有一种男人穿的,就做成一个椭圆形,像一个平面的鸭蛋,很适合男人的宽脚板,穿着舒服而实在。女人穿的做工就比较考究些,有的前掌略低,而后跟略高,前掌与后跟之间锯去一块形成坡度,就像现在的高跟鞋似的;有的还涂上红漆,画上花卉之类的图案,俨然一件精工细作的手工艺品。这样的木屐穿在年轻“姆仔”脚上,便使她们走起路来步态忸怩,更是显得婀娜多姿,自然也更吸引那些“后生仔”们多情的目光。
说到这里,我还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成林公。我们那个地方的人所穿的木屐,大多出自他之手。他在镇上开了一家小作坊,从开料到制作完成,期间又锯又刨,又涂又画,都是手工操作,技术纯熟而灵巧,做出来的木屐十分好看。但因售价太低,销路有限,生意平平淡淡,那日子也就过得既辛苦又艰难。听说他后来回村去种田了,他的手艺大概也失传了。我感到很惋惜。
另一个人叫“瞎眼章”,是个盲人,靠给人按摩为生。每天晚上,镇上的人都在各自的店铺前聊天乘凉。那时既没有收音机,也没有电视,更没有“开心天地”,除了偶或有“哗啦”、“哗啦”的麻将牌声及不知是谁哼的琼剧小调,小镇便如死水一般寂静。每每在这种时候,人们能听到一阵阵自远而近、由小到大的木屐声,间或有竹竿点地的“笃笃”声。从声音听得出来者迈着稳重坚实有力的步子,对何处是坑儿,何处是坎儿都烂熟于心,没有半点犹疑。人们都知道是“瞎眼章”来了,就连狗也停止了吠叫。于是,便有人请他按摩,也有人乘机要他“学古”。他几乎成了小镇夜晚的“核心”,小镇上的老老少少都“紧密地团结在他的周围”,大家在一片嬉笑怒骂声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我离开家乡之后,“瞎眼章”不知是何时去世的,虽然经过几十年时间的淘洗,但他那独特的木屐声仍封存在我的记忆中,依然是那般清晰,并没有被现在那些乌七八糟的杂音和噪声所代替。这又是值得庆幸的………
话扯远了,还是回到木屐上来。我之所以喜欢木屐,首先是因为它优点多多。它就地取材,价钱便宜,经久耐穿,风雨无碍。穿上它,无论是沙地或泥泞,都可畅行无阻。脏了用水一冲又干净了;就算穿坏了,最后还可当柴烧,充分发挥自己的“余热”呢。不仅如此,我更欣赏它的大众化和平民性。似乎可以这样说:“木屐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你是种田人或是“头家”,也不管你是读书人或“番客”,在穿木屐这一点上几乎分不出贵贱高低;只要一回到家乡,一踏上家乡的土地,必穿上木屐而无疑;一穿上木屐,便立即“还原”成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便仿佛立即缩短或消除了彼此间的距离,至少也能使人感到相互间的亲切和随意。不像现在的许多人,单单从脚上的鞋便可看出贫富的差距。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主张我们现在都去穿木屐,这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更不符合环保的要求。我所想到的只是,不要因为现在有鞋穿了,便忘记了木屐。无论如何,木屐是家乡的人们过去生活的记录和印证,它渗透并凝聚了老一辈人的酸甜苦辣,对它应该怀着特别珍惜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忘记它,也就等于忘记家乡的历史。再退一步说,就算是把它当作一种手工艺品来欣赏和收藏,不是也很有意义和价值吗?
第四篇:读《喜得新木屐》后感
“木屐也是生南国,何独红豆最相思”
——读《喜得新木屐》后感
外国语学校陈天豪
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日子里,我有幸拜读了郑荣来所写的散文《喜得新木屐》,这是《绿竹情红叶梦》散文集中的一篇散文,看完之后我的心久久,久久不能平静„„
《喜得新木屐》讲的是作者回忆家乡的木屐的事,从刚到上海上大学时回忆,有一天作者穿着木屐走进借阅室,女管理的对作者态度十分“好”,一个劲地笑,作者感觉周围的人都像自己投来目光。直到第二次去借阅室。作者才知道别人的目光不是看自己,他们惊异的是作者的木屐,作者知道后决定入乡随俗,便买了双塑料拖鞋,把木屐置于床下,在1960的卫生运动中,作者的木屐不小心被人扔掉了。作者才回忆起他心爱的木屐来,派几个外甥到处寻找,几经周折才买到一双穿了十几年后,木屐已经到了珠黄之时,垂老之年唉,好在最后作者善解人意的妻子从广州出差回来,买回了作者心爱的木屐,并只说挨商店宰了,作者哪管这些,心不在蔫地说挨宰也值,作者仿佛又回到了从前,耳旁又回响起了往昔的木屐声,声中有童趣,有欢愉,也有艰辛„„
看完这篇文章我不经想起了自己以前的一件事:小时候,我买了一个飞碟玩具,越玩越想玩,却在后来的一次“飞行”中,不幸“坠毁”,我当时便大哭了一场,因为这飞碟已经不仅是一个玩具了,它包含着我对童年无限的向往,最后直到伯伯答应从网上帮我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后我才安心了才不哭了。
童年是美好的,是五彩缤纷的,是充满生机的,更是快乐无比的,让我们珍惜童年的美好生活吧!
第五篇:大班语言活动《木屐咯叽叽》
大班语言活动《木屐咯叽叽》
大一班 冯丽娇
活动目标:
1、聆听故事给,感受劳动人民对自然危害的生活智慧。
2、能以肢体动作和语言表现故事情景。
活动准备:
1、挂图第十号
2、故事磁带
3、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31-36页
活动过程:
一、教师先让幼儿翻阅活动材料
二、山上有黑熊
1、老师要讲一个好听的故事,讲的是:一对老公公,老婆婆,住在大山下。他们每天要到山上去挖野菜,砍柴。可是,山上来了一头大黑熊,老公公和老婆婆会怎么办呢?我们来听一下故事。
2、出示挂图一,教师讲述故事一,二段
3、教师再讲一遍,讲到老公公,老婆婆大声呼喊的地方,请幼儿帮老公公老婆婆喊出声音来。
三、穿着木屐上山去
1、师:老公公,老婆婆上山去,都要不停地喊,他们的嗓子喊哑了,但他们每天都要上山劳动怎么办呢?
2、引导幼儿讨论老人上山劳动,该如何应对黑熊的威胁。讨论时,教师帮助幼儿理解既要逃避黑熊的伤害,又不能伤害动物。
3、你们想出了很多的方法,最好的办法是既能吓走黑熊有不伤害它。我们来听听故事里的老公公和老婆婆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4、出示挂图二,教师讲述故事第三段。
老公公和老婆婆穿着木头鞋子上山去,黑熊听了会怎么样?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挂图三中老公公和老婆婆的表情,猜测黑熊听到声音的反应。
5、教师播放音带,让幼儿完整倾听故事一遍。
四、木屐咯叽叽
1、引导幼儿学习儿歌,为表演故事情景做准备。
2、熟悉儿歌之后男女幼儿各一名,分别扮演老公公老婆婆。教师以旁白的方法式叙述故事,讲到老公公老婆婆互相喊时,扮演老公公老婆婆的幼儿互相呼喊,讲到他们穿着木屐上山时扮演他们的幼儿踩踏出声音,其他幼儿诵念儿歌《木屐咯叽叽》。
3、请扮演老公公老婆婆的幼儿交换角色,再次表演。
课后反思:在语言活动《木屐咯叽叽》中,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但是由于我没有控制好课堂气氛,让孩子们一直都处在兴奋状态,导致气氛太过于活跃,甚至都觉得有点小小失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