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库

时间:2019-05-15 04:1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库》。

第一篇:《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库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练习题库 选择题:

(D)1.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_________(一章)(难度1)

A.经济危机

B.八年研究

C.科学测验运动

D.社会效率运动

(D)2.美国教育学者_________的著作出版是独立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一章)(难度1)

A.泰勒

B.查特斯

C.布鲁纳

D.博比特

(A)3.作为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标志的著作是_________(一章)(难度1)

A.《课程》 B.《什么是课程》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理论》

(B)4.博比特在1924年出版_________

A.《课程》

B.《怎样编制课程》

C.《成绩测验的编制》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5.博比特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称为_________ A.过程分析 B.活动分析

C.目标分析 D.工作分析

(A)6.美国著名课程专家__________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A.泰勒 B.查特斯 C.布鲁纳 D.博比特

(D)7.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价值取向是________ A.学生兴趣 B.学科兴趣 C.实践兴趣 D.技术兴趣

(D)8.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__________A.泰勒

B.费尼克斯

C.布鲁纳

D.施瓦布

(C)9.“教师作为研究者”是________提出的著名观点。A.泰勒

B.施瓦布

C.斯腾豪斯

D.吉鲁

(B)10.在西方,________最早提出了“课程” 这个概念。A.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A)11.杜威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下面哪一项的叙述不准确?(一章)(难度1)

A.生活即教育

B.教育即经验的连续改造

C.教育是社会的过程

D.教育即生长

(C)1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_______ A.实践

B.调查

C.审议

D.实验

(A)13.从本质上看,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是对_______的追求。A.实践理性 B.学术理性

C.技术理性

D经验理性.(B)14._______是“概念重建主义”的代表。A.博比特

B.吉鲁

C.施瓦布 D.查特斯

(C)1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对________的追求。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都不对

(C)16.在教育史上,首位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________ A.泰勒

B.斯腾豪斯

C.拉特克

D.夸美纽斯

(A)17.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________ A.夸美纽斯 B.拉特克 C.赫尔巴特 D.杜威

(A)18.1632年,________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一章)(难度1)

A.《大教学论》

B.《爱弥儿》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A)19.现代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是_______A 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B)20.______在《爱弥儿》中明确提出了“儿童权利宣言”,确立了儿童在人类社会中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一章)

A.赫尔巴特

B.卢梭

C.夸美纽斯

D.孟德斯鸠

(D)21.______是卢梭的观点。教育即经验改组 B.教育即生活 C.教育即生长 D.教育即儿童天性的自然展开

(C)22.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是______(一章)(难度1)

A.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D)23.传统教育思想的杰出代表是______A 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C)24.______确立了西方近代教育史上最完整的教育学体系。A.夸美纽斯 B.拉特克 C.赫尔巴特 D.杜威

(A)25.德国教育家提出的“形式阶段”教学理论的第一个步骤是_______ A.明了

B.联合C.系统

D.方法

(C)26.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的最后一步是_______

A.系统

B.联合 C.方法

D.明了

(A)27.杜威认为,经验就是人作用于环境和环境作用于人的“特殊的联合”,这种联合是通过________实现的。

A.反省思维

B.行为

C.逻辑推理

D.教与学的过程

(B)28.杜威提出的五步教学法是以______为中心。

A.活动

B.问题

C.操作

D.经验

(A)29.杜威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反映的是_____ A 动适应论

B.被动适应论

C.超越论

D.社会批判论

(A)30.杜威以_______作为其教学理论的核心基础。A.经验主义

B.个人主义 C.民主主义

D.操作主义

(D)31.杜威毕生倡导并实施的经验课程形态是______

A.木工

B.金工

C.制造

D.主动作业

(D)32.以下哪一个命题不属于杜威的教学理论?

A.教育即经验改组

B.教育即生活 C.教育即生长

D.教育即儿童天性的自然展开

(B)33.造成20世纪课程与教学分离的认识论根源是_______A.一元论

B.二元论

C.多元论

D.经验论

(A)34.泰勒认为,为了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首先要对所得的教育目标进行_________

A.甄选

B.分解

C.具体化 D.综合

(B)35.为精确而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的“二维图标”。(二章)(难度2)

A.心理 行为

B.行为 内容

C.意识 行为

D.经验 内容

(A)36.按照泰勒模式,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_________(二章)(难度2)

A.确定学校应该试图达到的教育目标

B.确定哪些教育经验可以被学生接受

C.确定有效组织教育经验的途径

D.我们实现目标的评价手段

(A)37.在课程研究史上,是______开课程研究重视教师主体性的风气之先河。(二章)(难度1)A.斯腾豪斯

B.布鲁纳

C.瓦根舍

D.奥苏伯尔

(B)38.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________提出的。A 泰勒

B.斯腾豪斯

C.普罗沃斯

D.斯太克

(D)39.根据斯腾豪斯的理论,教育的本质应是________ A.“教学” B.“尝试” C.“训练” D.“引导”

(C)40.学科结构运动的最主要代表是________

A.泰勒

B.费尼克斯

C.布鲁纳

D.施瓦布

(C)41.“先行组织者”这一概念是由________提出的。A.斯腾豪斯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杜威

(B)42.在儿童学习“公共汽车”、“出租车”、“火车”等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交通工具”的概念,这样的学习属于________(二章)(难度1)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归属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C)43.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________ A.联想

B.完形

C.同化

D.顺应

(C)44.______认为,接受学习并非都是机械的、发现学习并非都是有意义的。(二章)(难度1)

A.加涅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罗杰斯

(A)45.学习层级理论的提出者是________

A.加涅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赞可夫

(B)46.按照加涅的观点,学生的学习真正开始于________A.动机

B.习得

C.保持

D.领会

(A)47.布鲁纳的教学设计模式提出的理论基础是______A.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B.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

C.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D.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D)48.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倡导者是______

A.杜威

B.布鲁纳

C.奥苏伯尔

D.罗杰斯

(C)49.在“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目标中,______最注重记忆的心理过程。(三章)(难度1)

A.“评价”

B.“领会”

C.“知识”

D.“分析”

(C)50.教学目标中的“表现性目标”取向,旨在强调______(三章)(难度1)

A.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B.学生的外现性行为表现 C.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性 D.教学内容的客观性

(C)51.不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是______ A.要素主义

B.永恒主义

C.实用主义

D.结构主义

(B)52.结构主义课程论的理论基础是______

A.经验主义

B.发生认识论

C.科学主义

D.构造主义

(D)53.选择出与特定课程价值和课程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要素,是课程选择的哪个基本环节?(四章)(难度2)

A.确定课程价值观

B.确定课程目标

C.确定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

D.确定课程内容

(A)54.古代教学中的“六艺”是________的最早形态。(五章)(难度1)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经验中心课程

(A)55.根据课程类型的理论,目前我国中小学开设学科课程基本上属于______(五章)(难度1)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都不对

(A)56.________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A 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广域课程

(B)57.目前,学科课程的发展呈现______的趋势。

A.分化

B.综合 C.分化与综合 D.不确定

(B)58.下列课程中属于学科课程的是______

A.自然

B.语文

C.体育

D.环保教育

(B)59.最先出现的活动课程形态是______(五章)(难度1)

A.经验自然主义活动课程

B.浪漫自然主义活动课程

C.人本主义活动课程

D.存在主义活动课程

(C)60.“活动课程”有时也称为______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经验课程

D.综合课程

(A)61.最典型的综合课程是______

A.自然

B.语文

C.体育

D.数学

(B)62._________最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A 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经验课程

D.综合课程

(C)63.选修制度最初确立是在______

A.小学

B.中学

C.大学

D.研究生教育

(C)64.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______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C)65.最早实行选修制的学校是______ A.牛津大学

B.哈佛大学

C.柏林大学

D.巴黎高师

(B)66.________提出了“精神助产术”。A. 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昆体良

(A)67.产生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得并支配了欧洲学校教育课程实践长达1500年以上的是_________(五章)

A.功利主义课程论

B.泛智课程论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要素课程论说

(B)68.________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观点。A.卢梭 B.斯宾塞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D)69.以下________不是“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的倡导人物。(五章)(难度1)

A.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

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

C.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

D.英国教育家斯宾赛

(A)70.忠实取向的课程实施的基本方法论是______ A.量化研究 B.质的研究 C.量和质的研究 D.经验研究

(B)71.课程创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的________ A.执行者

B.开发者

C.监督者

D.评价者

(A)72.量的评价的认识论基础是________ A.科学实证主义 B.自然主义 C.工具理性主义 D.科技理性主义

(B)73.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是__________在1967年提出的。A.泰勒 B.斯克里文 C.莱斯 D.古巴

(A)74.主体取向评价的核心是_________ A.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

B.追求对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与改进

C.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

D.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D)75.目标达成模式是课程专家在著名的中学课程改革实验——__________的基础上提出的。(七章)(难度1)

A.“智力测验研究”

B.“校车运动”

C.“学前补偿计划”

D.“八年研究”

(B)76.差别模式是由________于1969年提出的。A.斯太克 B.普罗沃斯 C.古巴 D.林肯

(B)77.外貌模式是由________于1967年提出的一种评价模式。A.普罗沃斯 B.斯太克 C.古巴 D.林肯

(A)54.古代教学中的“六艺”是________的最早形态。(五章)(难度1)

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经验中心课程

(B)79.下面哪种教学不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A.情境教学 B.讲授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支架式教学

(C)80.康茨提出了“学校敢于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吗?”的命题,阐述了____改造社会的责任。(难度2)

A.教师

B.教育

C.学校

D.班级 填空题:

1.孔子定“六艺”以教学生,“六艺”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分科课程)的雏形。2.(博比特)和查特斯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3.(博比特)和查特斯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4.(泰勒)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

5.1934年,泰勒出版了《成绩测验的编制》一书,确立了其(“评价原理”)。6.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7.1949年,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确立了其(“课程基本原理”)。8.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统称为(“泰勒原理”)。9.学术中心课程的特征是(学术性)、专门性和结构性。

10.从本质上看,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价值取向是(实践兴趣)。11.赫尔巴特的教学论是建立在其(观念心理学)体系之上的。12.赫尔巴特的观念心理学主要是围绕(“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这几个概念展开的。13.(“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最基本的概念,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感觉印象,因而又称为“表象”。14.赫尔巴特认为新观念为已经存在于意识中的旧观念所同化或吸收的过程是(“统觉”)。15.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直接目的是(“多方面兴趣”)。16.(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的理念。17.赫尔巴特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18.杜威创造性地确立了“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四个基本命题。

20.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著名口号。

21.当课程统一了儿童的心理的经验与学科中所包含的逻辑的经验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是(经验课程)22.(“主动作业”)是着眼于儿童经验的发展而对社会生活中的典型职业进行分析、归纳和提炼而获得的各种活动方式。23.杜威在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消除了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僵硬对立。24..课程的三种涵义包括:(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及课程作为经验或者体验。25.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26.(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四个基本问题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27.(“学习经验”)是指学习者与他能够做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28..美国著名课程专家(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条。

29.关于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泰勒认为有三个: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30.斯腾豪斯系统确立起来的过程模式的建构是从对(“泰勒原理”)的批判开始的。31.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提出的(过程原则),其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32.(斯腾豪斯)明确提出,教师的身份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学习者”。

33.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进行教学设计,其要旨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34.布鲁纳用“表征”或(“表征系统”)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35.奥苏伯尔的教学设计模式建立在其(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36.(同化)指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要学习的新观念的相互作用。37.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区分了五类学习结果:(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38.普遍性目标的特点是(普遍性)、模糊性和规范性。39.普遍性目标体现(“普遍主义”)的价值观。

40.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

41.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42.生成性目标的特点是过程性和(生成性)。43.杜威认为学校课程应该是“经验课程”,通过(“主动作业”)把课程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4.杜威认为学校课程以(社会生活经验)为核心并指向于社会生活经验的改造,实现社会的未来发展。45.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有(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和自主型教学方法。46.提示型教学方法的形式主要有(示范)、呈现、展示和(口述)。

47.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条件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48.自主型教学方法的特征是学生的(自我活动)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49.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和社会生活的整合。50.课程组织的基本取向有:(学科取向)的课程组织、学生兴趣和发展取向的课程组织、(社会问题取向)的课程组织和混合取向的课程组织。

51.三种典型的学科课程包括:科目本位课程、(学术中心课程)和综合学科课程。52.学科课程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

53.学科课程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54.三种典型的经验课程理论形态包括: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和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55.经验课程强调学习者的(直接经验)。56.(核心)课程是处于课程体系的核心位置并具有生成力。

57.在微观的教学组织中,具体教学过程的组织可以区分为同步学习、分组学习和(个别学习)。58.班级授课组织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58.班级授课组织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60.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包括:(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和创生取向。6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62.第四代评价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63.课程研究方法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的整合。64.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以(皮亚杰)、布鲁纳和维果茨基的思想为基础。

三、名词解释:

.1.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动单元的过程与方法。这种方法既是博比特教育本质观与课程本质观的体现,也反映了“泰罗主义”对课程开发领域的影响。

2.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3.学术中心课程: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

4.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是统一的。

5.课程:1.课程作为学科。定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定义: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是体验。定义: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可以回答任意一种自己赞同的解释)

6.教学: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动。7.课程开发:指决定课程的过程以及作决定时所依据的各种思想取向。

8.模式:是理论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实践操作方式的系统,是结构与功能、形式与内容的具体统一。9.课程开发模式:是关于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操作方式的统一。10.教学模式:是关于教学设计的价值取向及相应的操作方式的统一。

11.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12.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的策略,是利用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或先行组织者 的概念。

13.普遍性目标:是基于经验、哲学观或伦理观、意识形态或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这些宗旨或原则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成为课程与教学领域一般性、规范性的指导方针。

14.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5.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

16.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17.学科知识:是指学科的逻辑体系,包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科的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

18.课程选择:是根据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目标从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选择课程要素的过程。

19.教学对话: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20.课堂讨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共同讨论、探究与解决问题,学生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

21.课程组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22.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

23.经验课程:亦称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24.综合课程: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25.核心课程:是所有学生必修的共同学问或普通教育。

26.边缘课程:是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教育目标的差异而设置的有针对性的课程。27.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

28.选修课程: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出路,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这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29.螺旋式课程:是将特定学科内容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螺旋式上升的一种课程。30.“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这类课程是根据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所颁布的教育计划、教学大纲而制定的。这类课程是“正式课程” 和“官方课程”。31.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的课程。

32.班级授课组织:是将学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级,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时标准确定。

33.道尔顿计划:是在“自由原则”与“合作原则”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个别化教学组织,它通过“作业安排”、“实验室”、“成绩记录”等措施而成功地将班级授课组织变革为个别化教学组织、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为以学生自学研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34.文纳特卡计划:是一种彻底的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该计划着眼于为儿童创造优美快乐的生活环境,既培养儿童生活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又充分发展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既主张通过个别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学习诸种学科课程,又倡导为儿童组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

35.同步学习: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分为“提示型同步学习”和“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型同步学习”。

36.分组学习: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37.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38.课程与教学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39.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采用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的依据。

40.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之后所施行的评价,主要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做出整体的判断,作为推广采用或不同课程计划之间比较的依据。

41.诊断性评价:是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其目的在于使计划或活动的安排具有针对性。

42.目标本位评价: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

43.目标游离评价: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

44.效果评价: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它注重课程实施前后学生或教师所产生的变化,至于课程运作的具体状况、变化产生的原因等则被置之度外。

45.回应模式: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厉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

46.情境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

47.随机访问教学:是指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基于不同目的、着眼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多次加以呈现,以使学习者对同一内容或问题进行多方面理解、获得多种意义的建构的一种教学模式。

48.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判断题:

1.查特斯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称为“活动分析”法。(×)改:查特斯的科学化课程开发方法可称为“工作分析”法。(√)(一章一节)(难度1)

2.贾德和桑代克的研究观点和方法为“泰勒原理”奠定了心理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一章一节)(难度2)

3.“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一章一节)(难度1)

4.杜威倡导的“主动作业”最终目的是使儿童学得快乐。(×)

改:杜威倡导的“主动作业”最终目的是使儿童的经验不断改造与持续生长。(√)(一章二节)(难度1)

5.“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实践兴趣”。(×)改:“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解放兴趣”。(√)(一章一节)(难度1)

6.杜威认为,传统的教学论在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上往往把经验的主体与经验的客体分裂开来、对立起来并片面强调一方,由此陷入“二元论”。(√)(一章二节)(难度1)

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同一过程。(×)

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含着教师的教,这是同一过程。(√)

8.课程与教学是各自独立的部分。(×)改:课程与教学具有内在的连续性。(√)

9.当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取向定位于“解放兴趣”的时候,教师和学生就不再只是既定课程计划的实施者,而是课程开发者与教学设计者。(√)

10.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外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

改: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是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11.发现教学就是启发式的有意义教学。(×)改:发现教学可能是有意义教学,也可能是机械教学。(√)

12.加涅强调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外部过程的影响,强调教师对学习指导和促进作用,因此,加涅的理论常被称为“指导教学模式”。(×)

改:加涅强调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的影响,强调教师对学习指导和促进作用,因此,加涅的理论常被称为“指导教学模式”。(√)(二章二节)(难度2)

13.赞科夫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特殊发展”。(×)改:赞科夫认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一般发展”。(√)

14.一般发展是指儿童身心的一般发展,是儿童个性整体的发展,或者说是儿童身心各个方面的发展。(√)

15.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是依次包含关系。(×)

改: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之间分别是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的关系。(√)(三章一节)(难度2)

16.普遍性目标是一般性的宗旨或原则,不是具体的目标菜单。(√)(三章二节)(难度1)

17.“行为目标”体现了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改:“行为目标”体现了“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

18.布卢姆的目标分类贯彻了逻辑一致性原则。(×)改: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并未充分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

19.生成性目标在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三章二节)(难度2)

20.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学生的自由与解放。(×)

改: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学生的自由与解放。(√)(三章二节)(难度2)

2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中,主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改: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中,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四章一节)(难度1)

22.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中,被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改: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中,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四章一节)(难度1)

23.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中,超越论认为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四章一节)(难度2)

24.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只有教师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

改: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四章二节)(难度1)

25.教学对话与学术对话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改:教学对话与学术对话在本质上不是一致的。(√)

26.学科课程是必修课程。(×)改:学科课程可能是必修课程,也可能是选修课程。(√)

27.课程的组织结构,简称“课程结构”,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五章三节)(难度2)

28.经验课程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改: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

29.学科课程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改:学科课程也并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

30.分科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

改: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和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31.综合课程是一种单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改: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五章三节)(难度1)

32.分科课程不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综合的基础之上的。(×)改:分科课程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综合的基础之上的。(√)(五章三节)(难度1)

33.综合课程全然不顾学科逻辑,是以牺牲科学体系为代价的。(×)改:综合课程并不全然不顾学科逻辑,不是以牺牲科学体系为代价的。(√)(五章三节)(难度1)

34.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之间是内在的、有机的、生成性的关系,也是单向的主导与依附的关系。(×)改: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之间是内在的、有机的、生成性的关系,不是单向的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35.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是两种相同的课程组织。(×)改: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组织。(√)

36.螺旋式课程是由直线式课程发展而来,在课程组织过程中,这两种组织方式很难截然分开,常常交替存在。(√)

37.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两种相同的课程类型。(×)改: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

38.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39.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改: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六章一节)(难度1)

40.课程相互适应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改: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六章一节)(难度1)简答题:

1.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一章一节)(难度2)

教育的本质:第一,教育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法。对博比特而言,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工程”,是“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

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3.杜威的反省思维的步骤是什么?①问题感觉;②问题的界定;③问题解决的假设;④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⑤通过行动进行检验假设。

4.简述《大教学论》的基本教学原理。《大教学论》的基本教学原理为:

⑴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首先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天性、年龄、能力进行,这是一个不变的自然法则;其次教学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⑵兴趣与自发原理。教学的进行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鼓励儿童自发学习。⑶活动原理。教学要使学生躬行实践,实际从事认识、探索和改造事物的活动。⑷直观原理。教学不应从事物的语言说明开始,应从事物的观察开始。

5.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和“虚无课程”并重。(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6.泰勒提出的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是什么?(二章一节)(难度2)

(1)为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既能使学生有机会实践该目标所隐含的行为,又能使学生有机会处理该目标所蕴含的内容。

(2)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隐含的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3)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7.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是什么?(1)是学习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是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知识基础;(3)是要学习的新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意义,而不是随意编造的无意义材料。

8.赞可夫提出的教学论原则包括哪些?(二章二节)(难度1)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9. “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二章二节)(难度2)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要求教学尽可能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取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中的经验生长。

10.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三章一节)(难度2)教育目的: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它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不同学科的目标、具体教学过程的目标。

教育目的决定着教育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的状态。因此,以何种教育哲学为依据、制定何种教育目的,就决定了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容、性质与方向。但教育目的只是提出了一般方向,必须加以具体化,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所以,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实施,课程与教学目标又是教育目标在实际课程教学实施中的进一步具体化。课程与教学目标又总是体现了某个时期或地区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目的。

1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是什么?(三章一节)(难度2)

(1)为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2)为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提供依据;(3)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

(4)为课程与教学评价提供依据。

12.行为目标的主要缺陷有哪些?(三章二节)(难度2)(1)“行为目标”取向所体现的“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由缺陷的。(2)“行为目标”的“还原论”倾向把“完整的人”肢解。

(3)人的许多高级心理素质是很难用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预先具体化的。

13.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目标的内容。(三章二节)(难度2)

⑴知识。包括对特定事物和普遍事理的回忆,对方法和过程的回忆,或对某一式样、结构或环境的回忆。⑵领会。包括表明理解交流内容中所含的文字信息的各种目标、行为或者反应 ⑶应用。指在特殊情境中使用抽象概念。

⑷分析。把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⑸综合,指将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整体。

⑹评价,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等的价值做出判断。

这六类目标是有层次、有顺序的。知识是最低层次,是最基本的要求。其余依次是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评价为认知领域的最高层次,是前面五种目标的综合并增加了价值标准。

14.将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与教学目标,需要注意哪些原则?(三章三节)(难度2)(1)民主性原则;

(2)民族性与国际性统一原则;

(3)教育先行原则。

15.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请谈谈你对这些基本来源之间关系的理解。(三章三节)(难度2)

⑴学习者的需要; ⑵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⑶学科的发展。

对这三个基本维度的关系的不同认识集中反映了不同教育价值观的理论目的和意图。这三个基本来源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不可缺少的,都具有其价值性,统一在课程与教学目标中,只不过是主要强调哪一方。确定课程与教学的基本来源就是要根据时代和人的发展情况在这三者之间做出权衡与取舍,从而体现既定的教育价值观。

16.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有哪些?(三章三节)(难度2)(1)确定教育目标;

(2)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来源;

(3)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取向;

(4)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

17.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存在哪三种典型的观点?(四章一节)(难度2)

⑴被动适应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忽略了教育的主动性,把社会生活与成人生活等同起来;忽略了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剥夺了儿童的生活权利。

⑵主动适应论。认为个人与社会使互动的、有机统一的,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⑶超越论。当教育及课程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起来之后,学校课程与其他社会生活经验的关系就是一种对话、交往、超越的关系。

从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超越论的历程,是学校课程的主体性不断受到尊重、学校课程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过程。

18.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四章一节)(难度2)

课程选择的基本取向有三种: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不论课程内容是学科知识还是当代社会生活经验,都必须转化为学习者的经验才可能实现其相应的课程目标。在课程理论发展史上,不论主张“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的学者,还是主张“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学者,很少有人完全否认学习者的经验的重要性。课程理论发展史上倡导“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的学者也很少有人完全否认学科知识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的价值,只不过他们认为所有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只有经过了学习者自己的主动选择、转化为学习者自己的人格发展需求的时候才有意义。

19.课程选择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四章一节)(难度2)

(一)确定课程价值观;

(二)确定课程目标;

(三)确定课程选择的三种基本取向之关系;

(四)确定课程内容。

20.教学方法的涵义及其本质是什么?(四章二节)(难度2)

教学方法的涵义:教学方法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教学方法的本质是:

第一,教学方法体现了特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向于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二,教学方法受特定的课程内容的制约;

第三,教学方法还受教学组织的影响。

21.课程组织有哪些基本标准?(五章一节)(难度2)

⑴垂直组织的标准,指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的发展序列组织起来。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注是连续性和顺序性,即课程组织不仅要关注内容的顺序(逻辑顺序),还应关注处理内容的心理过程的顺序(心理顺序);

⑵水平组织的标准,即将各种课程要素按横向关系组织起来。水平组织的标准是整合性,是把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主要包括:学生经验的整合,学科知识的整合,社会生活的整合。

22. 设置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五章三节)(难度2)

(1)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2)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3)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

23.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五章三节)(难度2)

(1)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2)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3)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4)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5)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24.主要的课程类型有哪些?(五章三节)(难度2)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2)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3)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5)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6)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25.活动课程有什么优点?(五章三节)(难度2)

(1)重视学习者的经验,把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以学习者的人格发展为课程目标,寻找到了课程的意义之源,扭转了千百年来把课程是为学习者的控制工具的局面;(2)以儿童的经验为课程的核心,这样找到了文化遗产、科学知识的教育价值;(3)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26.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是什么?(五章三节)

从课程价值观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到“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间的关系层面;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即是说二者拥有同等的价值,相辅相成、构成有机的整体;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

27.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是什么?(五章三节)(难度2)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类型,二者在性质、特点、功能等方面各不相同。最明显的区别是前者有计划性、预期性的教育影响,而后者有非计划性、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间也有内在联系:一方面,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也在不断转化为显性课程。二者的动态转化过程是永恒的、无止境的。

28.班级授课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五章四节)(难度2)(1)学生被分配在各自固定的班级;

(2)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3)教学一般分学科进行;

(4)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确定。

29.分组学习有哪些特点?(五章四节)(难度2)

⑴通过分组学习学生可以发展集体意识,发展作为集体一员共同地、自主地从事活动的能力;

⑵在分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能动的,尤其是成绩居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可以进行主动的、能动的学习,这可以大幅度减少同步学习中常见的学习分化现象;

⑶分组学习是学生共同地、自主地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通过它学生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0.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六章三节)(难度2)(1)特定课程变革的特征;(2)学区的特征;(3)学校的特征;(4)学校所处的外部环境。

四类因素缺一不可,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和水平是理想的,即是说四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动态交互作用能够产生合力

31.不同课程实施取向与相应的教学设计的特征是什么?(六章五节)(难度2)

(1)忠实取向,教学设计的特征:教学设计是一种工程、一种技术;教学设计本质上是“排斥教师”的;学生被孤立于教学设计之外。

(2)相互适应取向。教学设计的特征: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

(3)课程创生取向。教学设计的特征: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32.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是什么?(七章一节)(难度2)(1)需要评估;(2)诊断与修订课程;(3)比较与选择课程;(4)了解目标达成程度;(5)判断成效。

33.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七章二节)(难度2)

⑴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⑵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

⑶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⑷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的方法。

34.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有哪些?(七章二节)(难度2)

⑴目标取向的评价。把评价视为将课程计划或教学结果和预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照的过程。本质上是受“科技理性”或“工具理性”所支配的,其核心是追求对被评价对象的有效控制和改进。

⑵过程取向的评价。强调把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运行过程中的全部情况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评价者与具体评价情境的交互作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它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互作用、强调评价者对评价情境的理解、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⑶主体取向的评价。认为课程与教学评价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所支配的,它倡导对评价情境的理解而不是控制,它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

35.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是什么?(八章一节)(难度2)

(1)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 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2)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走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

36.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八章一节)(难度2)

⑴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⑵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信息技术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⑶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

⑷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 ⑸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37.中国课程改革的未来走向是什么?(八章一节)(难度2)

(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

(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

(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

38.简述我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地位。(八章一节)(难度3)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养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的水平是政府参与课程改革的主体性发挥程度的基本标志。

地方课程:指某一地方自主开发、实施和实施的课程。

校本课程: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三级课程要统一、协调发展,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按合理的比例共同发展。

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自的含义和目的以及我国的国情来看,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具体的比例可以随着学段的不同而不同。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国家课程为主,地 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辅;随着年级的升高,在高中阶段应加大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课程应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主,国家不宜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及其内容做太多的要求。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并不意味着排斥或否定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部分课程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学校应加大对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力度,进一步探索并总结地方、学校管理课程、开发课程的经验。

39.教学研究的一般发展趋势是什么?(八章二节)(难度2)

(1)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2)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

(3)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40.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八章二节)(难度2)(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六、案例分析:

1.请你结合下列案例,阐述发现性学习的特征。(难度2)老鼠有决策能力吗?

教科学课的王老师在开学伊始,就给学生布置科学研究的任务,要求他们自选一个课题,用两个半月的时间独立完成全部的研究过程,课题内容不限,但必须有独立见解。小黄同学选择的课题是测试小老鼠的决策能力。

他从宠物店买回一白一黄两只小老鼠,想出了一个用食物引诱老鼠钻洞的方法。他用一块硬纸板把大塑料狗笼一分为二,在硬纸板上一左一右开了两个洞,再把两个一尺长的纸筒接在洞口上。测试时,让小老鼠呆在一边,在另一边放上老鼠最爱吃的奶酪,然后测试老鼠钻过洞取得食物的时间。

他把整个测试过程分成3个阶段,每个阶段5天。第一阶段,主要是训练小老鼠钻洞。那只白色的小老鼠很机灵,每次只需十几秒钟就可以钻过纸洞,吃到食物。而那只小黄老鼠却是只实实在在的小笨蛋。它从来就没能明白,钻过洞就会别有洞天。第二阶段,主要是让老鼠知道左边的洞——此路不通,右边的洞则可以吃到食物。第三阶段是提供结论的阶段。

小黄同学做实验时,手里拿着秒表,一丝不苟地记下小老鼠每次通过右边洞获取食物的时间。别看那只小黄老鼠有时会拉一两个“引体向上”,却还是那么傻乎乎地不会钻洞。而那只小白老鼠则10次之中有8到9次知道从右边的洞钻入。

测试结束,几天后小黄同学完成了他的论文,那完全是一篇正正规规的研究报告,题目是:“老鼠有决策能力吗?”他的结论令人刮目相看。他写道:“研究的结论既没有支持老鼠没有决策能力的论点,也没有支持老鼠有决策能力的论点。因为,如果老鼠有决策能力,那只白老鼠就不应该走过左边的洞。但是如果老鼠没有一点记忆力的话,那只黄老鼠也不可能多次成功地选择右边的洞。所以最后的结论是,老鼠没有做出复杂决策的能力。但它们的简单记忆和本能会影响它们做出的决策。”

……

小黄同学的研究成果在学校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获得了动物研究组的一等奖。答案:

发现学习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第二,注重直觉思维; 第三,注重内部动机;

第四,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2.下列案例中,父亲的作法对吗?请你谈谈理由。(难度2)

湖北省公安县13岁的聂愿愿在1998年的高考中,以628分的高分考取华中理工大学。整个公安县考分超过600分的只有11人,聂愿愿只比第一名645分少17分。在该县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的十几位考生中,聂愿愿成绩名列第二,一入校便获得该校二等奖学金。

聂愿愿受的是他父亲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聂其文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将12年的课程浓缩在4年内完成。他的方法突出一个“背”字,不仅要求儿子将语文、英语等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也要求一本一本地背诵。除了公式公理以外,还要背诵大量的例题。

聂愿愿高考成功后,聂其文名声大振,他对记者侃侃而谈,表示:“我想在教学方面实践一下自己的教学思想,从学前班到高中13年,我准备用10年完成。只要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比其它学校成功,因为我节省了3年时间。”聂其文的女儿刚刚12岁,也于4年以前退学回家,聂其文打算在她身上再做一次“神童”试验。他说:“她今年已经学到高中课程,后年让她考大学。愿愿今年考大学时,周围的人百分之百地认为他考不上,考上以后,大家又说这是一个特例。当我的第二个孩子成功以后,我的教育方法才真正有说服力,那时我要把我的教育方法总结推广。” 记者来到华中理工大学,采访了聂愿愿。当问及父亲的教育方法时,孩子毫不迟疑地回答:“爸爸的方法不好。其实他 并不想这样做,主要是家里太穷了,他又自认为有学问,就自己教我。他只是拿几本教材让我背,其他什么资料都没有。爸爸每天都让我做功课,我又不想做,他动不动就打我。我对他恨得要死,每天都当家里的那堵墙是爸爸,对着打,打得手上都起了老茧。”聂愿愿接着描述了自己平时的生活情况:“我刚进高中时成绩很差,副科知识知道得很少。长江有多长,从哪里发源,在哪里入海,我都不知道。我每天早上5点40分起床,晚上12点才睡觉,现在想起来都害怕。”

父亲洋洋得意,儿子惊恐不安;父亲打算推广自己的教学方法,儿子却对父亲所谓的“方法”恨之入骨。到底谁对谁错呢?社会上众说纷纭。答案:

父亲的作法是错误的。违背义务教育法。

在教育目标上,把升学看着是学习的惟一目标。在师生关系上,父亲把儿子当成了自己的依附品。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死记硬背和体罚。

【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3.请你阅读下列案例,谈谈你的认识。(难度3)过程就是目标 德国老师眼里的美术教育

市青少年宫美术班的孩子们还从来没有这样上过课:课桌被搬到室外的树荫下、没有黑板、没有规定具体的临摹对象和主题、没有限定材料和工具„„

来自德国杜伊斯堡的莱茵艺术学校美术老师布曼•布赫洛和坎帕•亚内克是应邀来汉进行美术教育交流的。在20天的教育活动中,她们没有教孩子们任何绘画技巧,而是先和孩子一起在少年宫逛了一圈,然后告诉他们:“所有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画、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都可以用。”孩子们的作品大大出乎家长们的意料:有画太阳的、有画树木的、有画小朋友的、还有画德国老师的„„更有意思的是,随手捡来的树叶、擦手的纸巾都被孩子们利用起来。二十几个小朋友的作品没有一张重复的,再熟悉不过的少年官,在孩子的眼里竟变得如此多姿多彩。

把白纸蒙在一枚硬币上,用铅笔来回涂抹,纸上就会留下硬币的形状,这也许只能算“雕虫小技”,但德国老师却鼓励孩子们用“雕虫小技”进行创作。一开始,孩子们纷纷找家长要硬币,布赫洛女士启发孩子们:“可以利用身边的任何一件东西。”很快,钥匙、颜料盒、树叶、环形针、钮扣等等都成了孩子们得心应手的工具。看着孩子们创造出来的“蔬菜大棚”、“龙卷风”、“雪花”、“五线谱”、“麻饼”,两位德国老师连声称赞。

两位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德两国孩子的想象力、对自然、对生活的感知力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中国孩子可能缺乏自由发挥的机会。但中国孩子在技巧方面已达到了—定水平。

亚内克女士告诉记者,德国孩子到12岁才开始系统学习绘画技巧,此前着重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因此德国孩子从入门到表现出技巧的过程可能很长。但他们有一句口号:“过程就是目标”,在兴趣培养阶段这种自由的教学方式,更容易发现个体之间的差别,看出谁更有天赋。

布赫洛女士还认为,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期盼也许太高了,这样反而会抑制孩子天赋的发挥。答案:

“过程就是目标”的观点是英国课程专家斯腾豪斯在著名的过程模式中解放出来的。类似于生成性目标。目标一般是指结果,强调过程就是目标,这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观。

这个目标是开放的,强调学生创造性,预先不进行精心的设计,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比较自由。这个观点也可能产生一些片面效果。

【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4.下列材料中,老师的做法违反哪些教学要求?请具体分析。(难度2)

在小学低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教师正在带领学生学习“小画家”一课。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将整个原野都覆盖起来。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了美丽的图画。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后,向学生们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不一会儿,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说:“老师,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以后很不高兴,用非常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在让这个学生坐下后,老师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够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教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起来回答。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等你们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 答案:

1.教师采用提问的方式组织教学是正确的,符合这种讨论式教学的要求;

2.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标准答案不同,老师不能一概否定,其回答有合理的成分; 3.老师在无人敢回答时,自己讲出结论的作法与讨论式教学的要求有矛盾。【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5.请你从下列材料中寻找三处情节或语句,结合教育学知识加以分析或批判。(难度3)

爱迪生8岁上学,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使老师深感不快。一次,爱迪生对学校的新教具很好奇,他把教具全拆了,又装不回去,气得老师请来了他妈妈。老师对他妈妈说:“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老师,我看你不对哟!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爱迪生的妈妈坚信这是儿子最大的优点。上数学课时,恩格尔老师在讲解算术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他又笨又调 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大为恼怒,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捣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以后告诉母亲:“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母亲听了儿子的叙述很生气,她找到学校批评老师:“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他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的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结果,爱迪生只上三个月的学就离开了这所学校。爱迪生的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深知自己儿子的个性,不逼着孩子勉强上学,便挑起了“家庭教师”的重担。母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给他讲历史、文学、科学,与他讨论物理、化学问题。在母亲的辛勤培育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答案:

爱迪生8岁上学,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使老师深感不快。一次,爱迪生对学校的新教具很好奇,他把教具全拆了,又装不回去,气得老师请来了他妈妈【这是儿童本性和兴趣的正常表现,应该具体分析和疏导】。老师对他妈妈说:“你的儿子太爱拆东西了,你要让他改改这个毛病!”“老师,我看你不对哟!我观察儿子很久了,他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喜欢拆东西,你叫他改掉这一点,那我儿子不就跟别人一样了吗?”爱迪生的妈妈坚信这是儿子最大的优点。

上数学课时,恩格尔老师在讲解算术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他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这是爱迪生好动脑筋,敢于提问的突出表现】老师大为恼怒,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捣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老师不了解儿童的心理和现代教育理念,不尊重儿童,判断武断,莽撞从事】

爱迪生回家以后告诉母亲:“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母亲听了儿子的叙述很生气,她找到学校批评老师:“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教学怎么能不管学生的心理呢?这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思想】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他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的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结果,爱迪生只上三个月的学就离开了这所学校。【老师不尊重家长,没有与家长谐调好关系】

爱迪生的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她深知自己儿子的个性,不逼着孩子勉强上学,便挑起了“家庭教师”的重担。母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给他讲历史、文学、科学,与他讨论物理、化学问题。在母亲的辛勤培育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爱迪生的母亲非常信赖和赏识自己的孩子,懂得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求知欲、尊重孩子、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因材施教】

【除了这几处以外,学生找到的其他地方,只要合理就行。答对三个观点即给满分7分,具体分析共4分】

6.请你阅读以下资料,根据教学和评价理论谈谈自己的观点。(难度3)

我们该怎样对待“笨”孩子

——沈阳一13岁女生自杀引起市民强烈反响

„„当记者赶到魏巍家时,她静静地躺在床上,就好像睡着了似的。书桌上散乱地堆满了未写完的作业和书本。她的母亲哭着告诉记者,“五一”放假前,孩子因为在一次测验中写错了6个字,班主任佟老师罚她将写错的每个字重写3000遍,孩子为此写到下半夜两三点钟,还没写完。第二天上学,又因为写错字,佟老师又罚她每个字写1000遍。“孩子根本写不完,邻居帮着写也写不完,我看着不忍心,也帮着孩子写,又怕被老师发现字体不对,就得模仿孩子的字体写。”孩子的母亲一提起魏巍就痛哭不已,“是这些作业害死了我的孩子啊!” 魏巍在临终前留下两个字条,其中一个用了10个惊叹号:“妈你回来叫我!!不管我怎么不想起来,你也得把我叫起来!!因为我要写作业——魏巍。”另—份是:“我真是活着太累了,还不如死了算了,也许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妈,今天我向学校请了假,你不要生气,这是我最后一次请假了。” 孩子的父亲颤抖着打开遗书,一字一泪地念叨着,—遍又一遍。“那天晚上,孩子一直写到11点多(班主任假前罚魏巍写的作业),后来小巍说胃痛,我们没想太多,以为她想偷懒,就没理她,怕她写不完作业又要挨老师罚,就告诉她一定要把作业写完”。魏巍的父亲沉痛地告诉记者:“第二天,学校的马校长说:‘孩子的死,大家都很痛心,但这和老师一点关系没有,我们学校严格执行教委的减负规定,家长反映的错一个字罚写3000遍的情况是失实的,我们的老师绝对没有这么做过。我也对六年一班的所有学生做过调查,根本没有这事。她死在家里,学校没有任何责任,只能表示痛心和慰问。’”该校长表示,他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是,这些字是孩子平时练字积累下来的,并不是罚写的作业。记者从魏巍生前没有写完的一摞厚厚的稿纸中随机抽掉了—份写有“怨”字的稿纸,正反两面正好3000字,而这个“怨”字恰恰是魏巍语文试卷中的一个错字。马校长对此解释说:“孩子练字,随便从哪儿找都可以找个字练,从卷纸上找字练也不足为奇。”魏巍的班主任也否认罚写作业的事,而且还表示魏巍学习成绩一直很差,不太爱学习。魏巍的亲属气愤地说:“孩子既然成绩差,不爱学习,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压迫下又怎么可能去练字,而且一练就是3000遍呢?” 在记者采访中,很多家长痛心地说:“孩子答错题被罚简直就是家常便饭,现在想起来太后怕了”,如果我们“体罚式”的育人方法再继续下去,悲剧还会在我们身边重演。铁西区某厂王女士说,上三年级的孩子每当考试或作业写错了都要被罚,虽然没有被罚3000遍,但几十遍、上百遍的情况常有。每当看到只有9岁的孩子深更半夜还在做题,当家长的就心痛,有时看到孩子太累了,就模仿孩子的笔迹帮孩子写两篇。王女士接着哽咽地说,看到小魏巍的不幸,她真担心不知哪—天,她幼小的女儿是不是也会想不开„„。也有众多的家长向学校、老师发出给“笨”孩子留有一片成长的天空的呼声。一位姓张的父亲几乎一字一泪地说,他上六年级的孩子同魏巍一样也不是很聪明,确切地说应该算是个“笨”孩子,在班级总是后几名,被老师罚、被老师损太平常了。可孩子自尊心非常强,一度精神恍惚、萎靡不 振,多么精彩的电视节目也引不出孩子原本灿烂的笑容。几个月前,孩子竟对他说,活着太没有意思了,老师不喜欢她,学生也不再接近她。家里人生怕孩子想不开,在生活各方面尽量满足孩子,并想方设法与老师沟通,让同学们多和自己的孩子玩。这位家长苦恼地说,每个孩子的素质不一样,有差别是难免的,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成为专家、学者,他多么希望老师能因材施教,欣赏每个孩子的优点,进行赏识教育,为后进学生树立成长的信心。

答案:

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为: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

(1)把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协商” 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2)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对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7.请你阅读下列案例,从课程理论角度谈谈你的认识。(难度3)

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真正从语文的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占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还是五、六十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象报告文学这种注重新闻性、现实性的文体,课文中选的仍然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篇五十年代的作品„„(议论文)除了领袖讲话和鲁迅作品之外,其余几乎都是一些人云亦云、毫无新意的平庸之作。而更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总共二十八篇课文中,竟没有一篇是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议论精辟、文字精彩的作品。仿佛使用这本教材的老师和学生不是生活在二十世纪末,而是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人。答案: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经验,不能过多选择过去时代的内容,尤其是已经淘汰了的内容。关于这种思想有三种不同的观点: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超越论。(P200)【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8.请你阅读下列案例,从课程理论角度谈谈你的认识。(难度3)寓言与愚言

从上海市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我读到两则很有意思的寓言。一则寓言说,一只鹿很喜欢自己的角,而不喜欢那瘦长的四条腿。当它遇见老虎时,正是漂亮的角妨碍了它在森林里的逃窜,幸好那四条腿又机灵又有力,才得以逃脱虎口。另一则寓言说,一只公鸡很为自己美丽的羽毛而骄傲,它想与动物界的同伴们谈谈羽毛的美丽,可老牛谆谆告诫说:美丽有什么用呢?要为大家做好事才是有用的。于是,公鸡赶紧夹起尾巴,恪守打鸣之职。我原先很羡慕上海的中小学生,可读到这两则寓言后,我对他们有点怜悯——他们在中国最好的学习条件下,所学的竟是这种愚蠢的东西。这两则寓言的功利主义倾向,正好表现了小农和小市民的狭窄浅薄的人生观和文化观。如果是村巷父母这样教育子女,此种教育恰与他们卑屈的地位、贫弱的能力、苍白的想象相谐和。他们唯有这样地实在、这样的功利,才能在重重压力下获得起码的生存条件。„„教育正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教育的全称是“文化教育”。„„ 答案: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经验,不能过多选择过去时代的内容,尤其是已经淘汰了的内容。课程内容即儿童的经验,要选择儿童感兴趣的、熟悉的内容。

【观点共7分,具体分析共4分。只要学生回答有道理,可酌情给分】

七、论述题:

1.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并归纳出卢梭教学思想的特点。(一章二节)(难度2)

卢梭认为:“你提出一些他能理解的问题,让他自己去理解。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东西,不是由于你的告诉而是由于他自己的理解。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那些学问。你一旦在他心中用权威代替了理智,他就不再运用他的理智了,他将为别人的见解所左右。”(1)主张自然教育;(2)主张发现教学;

(3)主张培养学生的理性和独立人格。

2.论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关系。(一章四节)(难度3)

对于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由于两者词义上的模糊,中外专家的不同认识,也由于文化传统特别是教育传统的影响,至今仍未有比较一致的见解。汇总起来,有这样一些看法: ⑴“小课程与小教学观”:课程与教学分离

这种观念认为课程和教学各自相对独立,互不交叉。并阐述了课程与教学“两者相互独立和相互分离”的观点。这具体表现为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之前、教学情境之外预设的目标、内容与计划,因而课程是规定的、制度化的文本;教学则是教师的事,教学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传授教学内容的方法、手段与过程。

⑵“大教学观”:教学包含课程

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是包含于其中的,只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在这种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中,课程往往是教学内容的代名词,属于教学的一部分;课程也往往被具体化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样三部分。⑶“大课程观”:课程包含教学

与前者相反,这种看法认为课程所涵盖的范围要宽于教学,教学只不过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课程几乎囊括了 教育的所有问题,课程即教育,教育即课程。“大课程观”在我国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在改革实践中,教改是作为课改的落实环节来进行的。

⑷“整合观”: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整合的观念发端于二十世纪初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指出,课程与教学分离问题的根源在于认识论上的对象与活动、目的与手段、内容与过程的二元对立。针对此,他提出了认识的“连续性”原则来消解上述的二元对立,并系统地阐述了以“经验”为基础将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将课程与教学整合为一体的思想。20世纪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提出“课程教学”的理念,把重心置于理解活生生的教学情境,课程与教学再一次融合起来。

3.论述泰勒的目标模式。(二章一节)(难度3)

在课程目标方面,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强调目标在课程设计中的核心地位,并主张将目标行为化。在目标的表述上要求使用由“行为”和“内容”构成的二维图表。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方面,它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原则。

提出了经典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的,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教育目标既作用于学习经验,又作用于评价。目标既是选择、创造和组织学习经验的指南和关键因素,又是开发评价程序和评价工具的规范。正因如此,确定教育目标既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也是课程开发的归宿。目标因素构成课程开发的核心。

优点:它的原理建立在行为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吸收了现代科学的研究的方法论,这种模式的可操作性很强,这种模式容易为教师所接受和应用。

缺点:这个模式将目标分解为内容和行为两个方面与知识的本质是矛盾的;这个模式与控制思想结合在一起,过高地估计了我们理解学习过程和预测学习结果的能力;这种模式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基础上的,忽视了过程的价值,忽视了主体的创造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答题者可以联系实际问题来谈)

4.比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与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及其对实际教学的启示。(二章二节)(难度3)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如转换、组合、领悟等)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这种学习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注重直觉思维;注重学习内部动机;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就是学生运用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吸收并固定新学习的知识的过程,即知识的同化过程。他认为,发现学习、接受学习与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可能是意义学习或机械学习。

发现学习有助于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有助于记忆的保持。但是发现法更适合低年级,适合教基础概念或原理,有助于远迁移能力的培养,其缺点是太浪费时间,课堂上难以把握;奥苏伯尔的讲解式教学有助于大量知识信息的系统传授,更适合高年级,适合新概念间的联系,省时,有助于近迁移能力的培养,但在远迁移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及发现法。

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两种方式设计教学,一般是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以发现学习为辅助学习方式,合理安排,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答题者可以结合具体实际来谈自己的看法)

5.什么是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课程与教学目标,在课程与教学实践中,这两种目标发挥了什么功效?(三章二节)(难度2)生成性目标不是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目标,它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的过程,而不像行为目标那样重视结果。考虑学生的兴趣、能力的差异,强调目标的适应性、生成性。

表现性目标,指在教育情境的种种遭遇中每一个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关注学生的创造精神、批判思维,适合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程安排。功效:

第一,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把教师和学生看作教育过程、教育情境的共同创造者,学生是自己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发展的评判者、指导者,与行为目标相对,这里隐含的是一种超越性、发展性的价值取向,符合现代教育的本质。第二,把课程与教学实践引向民主、合作与对话交流,营造了更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愤。第三,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和创造性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标示着课程目标取向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并不是说目标设置不应该追求具体性 可操作性,而是不应该以牺牲价值特性为代价,同时这也对教师提出较高的要求。(答题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自己的看法)

6.比较几种典型教学方法的异同。(四章二节)(难度3)

提示型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方式。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方法是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

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彼此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当不同教学方法视具体教育情境的需要而优化组合、恰当运用的时候,它们彼此之间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三种教学方法及相应的三种学习方式在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个连续体。对任何一个学习者而已,三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 容和目的有所侧重,但是不能绝对排斥其他教学方式。(答题者可以根据教学实践来谈个人的理解)

7.请你联系一个实例,论述选择教学方法的要求。(四章二节)(难度2)(1)要符合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2)要适合特定课程内容。(3)要形成一个具体内在统一性的体系或结构

8.请你联系一个实例,论述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的策略。(五章二节)(难度2)

(1)创设课堂讨论情境,提出富有挑战性的、真正吸引学生的、有价值的问题与课题。

(2)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展开挑战,要绝对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3)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习惯与规范。

9.请你联系教育实际,论述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五章三节)(难度2)

(1)活动课程的学习是当下的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学习者的经验及其生长需要。

(2)在活动课程中,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存在。

(3)在经验课程中,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4)经验课程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10.论述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及其特点和相互关系。(五章三节)(难度2)

学科课程是使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强调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系统传承人类文化遗产;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有助于学习者获得系统的文化知识;有助于组织教学和评价,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经验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强调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强调教材的心理组织,把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儿童的经验为核心整合起来;摆正了儿童的人格发展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关系,把儿童视为生活于现实生活中的儿童。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的关系:本质上是儿童当下的心理经验与凝结在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不能对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持一种非此即彼的二元论的态度。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种不同的课程,前者以儿童当前的活生生的心理经验为基点,后者以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为基点。但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又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经验课程并不排斥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排斥的是逻辑经验脱离儿童的心理经验从而阻碍儿童的发展;学科经验也并不排斥儿童的心理经验,排斥的是盲目沉醉于儿童当前的经验发展水平从而抑制儿童经验的进一步发展。

11.论述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五章四节)(难度2)

班级授课组织是将学生分配到固定的班级,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分科教学,教学内容根据国家规定的课时标准确定。

优势:⑴相同或相近年龄和水平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可以同时教授许多学生。而且在集体中,学生彼此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社会性的健全发展。⑵教学按规定的课时来安排,可以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有利于预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地顺利完成。⑶分科教学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可以按规定学科进行系统讲授,学生也可借此获得系统地知识技能。⑷按照国家规定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可以保证所有公民基础学力的形成。缺陷:⑴班级授课组织在某种意义上是应现代工业——科技文明提高效率的需求而在实践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所以容易走向“效率驱动、控制本位”的极端。⑵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容易走向“一刀切”、“划一主义”⑶班级授课组织尽管便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不易于充分发挥。⑷容易导致以书本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养成。

12.试比较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取向,并结合实际谈谈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研究对指导课程改革的启示。(六章二节)(难度3)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即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的支配。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该取向在本质上受“实践理性”支配。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

第一,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价值,因为它们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第二,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成为线性地实施预定的课程计划的过程,使课程实施变革成为一个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相互适应取向本身比较模糊,带有折中主义色彩。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对实践界的要求很高,它推行的范围也比较有限。第三,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在课程变革中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这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启示:1.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2.课程变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课程变革应具有变通性。3.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变革成败的关键。

(答题者可以结合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谈自己的看法)

13.请你阅读以下资料,并归纳出美国课程标准的特点。(难度2)美国大陆中部六洲语言艺术标准(节选)二级水平:小学高级(3-5年级)

参与小组讨论;

在课堂上提问(如,当他思路混乱时,寻求他人的观点和评论);

对提问和评论做出应答(如,提出论据支持某观点);

倾听同学和成年人的谈话(如,不打断、面对发言者,提问、阐述发言者的观点,以证实自己的理解,对言语做出反馈);

当向别人陈述自己的观点时,尽力做到有一个清晰的主要观点;

作口头陈述的同时做出眼神的变流;

口头陈述组织观点(如,使内容组织得贴切于听众、使用标签或其它记忆辅助品,总结主要观点);

听且识别劝说性的信息(如,电视广告、同辈群体发出的命令、要求以及压力);

识别出谈话中所使用的非言语线索;

识别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不同情况所使用语言的不同方式(如,从一店主处购物,向父母索要物品,同姊妹争辩,同朋友谈话)。

中部六州小学高级(3—5年级)阅读标准(节选)

收集和使用与研究目的有关的资料

二级水平:小学高级(3—5年级)

使用各种策略确定调查的题目(如,灵感、列举问题、联想);

使用百科全书收集资料;

使用字典收集资料;

使用关键字、索引、相互参照及书名寻找资料;

使用多种多样的信息表现形式(如,地图、图表、照片)寻找资料;

使用图标的形式收集和记录信息(如,笔记、注释,图表、表格);

将资料整理成书面报告或总结;

展示阅读过程中一般技能和策略方面的能力。

美国课程标准的特点大致为:具体可操作、重视收集信息的技能、强调表达训练、重视讨论和研究能力。

14.请你阅读以下资料,根据课程理论谈谈自己的观点。(难度2)

在高一第一学期的语文课本中,真正从语文的角度来编选的篇目大约只占一半,其余一半则大体上是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还是五、六十年代那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即便是写景抒情文章也是如此„„象报告文学这种注重新闻性、现实性的文体,课文中选的仍然是《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这篇五十年代的作品„„议论文除了领袖讲话和鲁迅作品之外,其余几乎都是一些人云亦云、毫无新意的平庸之作。而更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总共二十八篇课文中,竟没有一篇是反映当代社会生活、议论精辟、文字精采的作品。仿佛使用这本教材的老师和学生不是生活在二十世纪末,而是生活在五、六十年代的人。

(王丽:《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北京文学》1997年第11 期)

(1)从人类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中全面地精选语文内容。

(2)语文课程内容要能够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现状、需求和发展潮流。

(3)选择语文课程内容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经验、需要、兴趣。

15. 试论卢梭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思想。(难度2)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内涵:(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

(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思想: 发现行为具有如下价值:

(1)一切真知都是自己发现的,发现行为因而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2)发现行为有助于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3)发现行为有助于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和自信心。

(4)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发现学习具有如下一些特征:(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注重直觉思维。(3)注重内部动机。(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

16.试论赞可夫新体系的教学论原则。(1)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请你阅读以下资料,根据教学和评价理论谈谈自己的观点。

我们该怎样对待“笨”孩子

——沈阳一13岁女生自杀引起市民强烈反响 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为: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2)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

(1)把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协商” 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

(2)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对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

第二篇:课程与教学论

1.()突破了班级授课制的统一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是分组教学制的一种形式。A.圣巴拉拉制 B.设计教学 C.道尔顿制 D.特朗普制 答案:A

2.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中,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A.教师创设问题情景

B.学生搜集资料,展开讨论

C.学生通过讨论和分析归纳出初步结论 D.对结论进行探讨并引发出新问题 答案:A

3.儒家的创始人是(),他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课程与教学论思想。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王夫之 答案:A

4.()创造了一种以对话为主的教学实践形态,一般称之为“产婆术”。A.亚里斯多德 B.柏拉图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答案:D

5.通过教师对实物的模拟或现象的演示,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领会和掌握理性知识,培养学生A.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B.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D.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答案:B

6.学生独立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A.启发型 B.提示型 C.自主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 答案:A

7.()把大班上课、小组讨论、个人自学结合在一起,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A.道尔顿制 B.贝尔-兰卡斯特制 C.文纳特卡制 D.特朗普制 答案:D

8.()的《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形成的重要标志。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乌申斯基 D.裴斯泰洛齐 答案:B

9.()的理论基础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

C.掌握学习教学模式 D.范例教学模式 答案:A

10.1972年,西方学者()和韦尔出版了《教学模式》一书,对教学模式这一课题进行了开创性A.乔伊斯 B.塞勒 C.辛普逊 D.托马斯 答案:A

11.“行为性目标”是对()完成后学生身心方面所发生的变化的结果预期。A.教学活动 B.课堂教学 C.实践教学 D.活动教学 答案:A

12.1972年,美国教育学者()和哈罗出版了动作技能目标分类的专著。A.斯基尔贝克 B.塞勒 C.辛普逊 D.托马斯 答案:C

13.()系统地提出了使用行为术语称述教学目标的理论和方法。A.马杰 B.塞勒 C.辛普逊 D.托马斯 答案:A

14.()就是对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A.教学评价 B.教学评估 C.教学监督 D.教学测量 答案:A

15.()评价是对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的总体结果进行的评价,又叫终结性评价。A.形成性 B.总结性 C.诊断性 D.质性 答案:B

16.1984年,美国评价专家枯巴和()在《第四代教育评价》中指出:教育评价在80年代前曾经A.乔伊斯 B.塞勒 C.林肯 D.托马斯 答案:C

17.()是检验教学活动效果的尺度之一,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南。A.目标 B.目的 C.学习者 D.内容 答案:A

18.()被认为是当今运用最广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A.幻灯机 B.投影仪 C.电视 D.录象机 答案:B

19.()阶段,标志着教学手段的发展开始进入了现代化阶段。A.高新技术阶段 B.直观教具阶段 C.视听媒体阶段 D.文字书籍阶段 答案:B

20.古希腊时期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三位教育家和哲学家中。A.弗洛伊德 B.苏格拉底 C.尼采 D.培根 答案:B

21.()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及身心发展顺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C

22.历史上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开放课堂 D.班级授课 答案:A

23.()认为教学有四个基本阶段: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乌申斯基 D.裴斯泰洛齐 答案:A

24.()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A.教材 B.课本 C.教学大纲 D.课程内容 答案:A

2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是()。A.古德莱德 B.查特斯 C.斯金纳 D.杜威 答案:A

26.(),经过实验修改,把《教学计划》改名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A.1990年 B.1991年 C.1992年 D.1993年 答案:C

27.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答案:A

28.()是教育活动的最高层次。A.教育宗旨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答案:A

29.结构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把课程内容看成是各门学科中的()、原理等组成的知识结A.基本知识 B.基本概念 C.知识点 D.知识要素 答案:B

30.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答案:D

31.课程评价的核心阶段是()。A.确定评价目标与对象 B.确定评价准则和指标 C.搜集评价资料 D.处理分析资料

E作出判断,报告结果 答案:C

32.(),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实验稿A.2001年5月 B.2001年6月 C.2001年7月 D.2001年8月 答案:C

33.()的课程实施把课程实施过程与预定计划的吻合作为衡量课程实施成功的标准。A.忠实取向 B.适应取向 C.得过且过取向 D.创生取向 答案:A

34.在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中,把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界定为()。A.课程与教学问题 B.课程与教学现象 C.课程与教学规律 D.学校课程与教学 答案:A

35.必修课是指()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功而开发的课程。A.同一学校 B.同一专业 C.同一年级 D.同一方向 答案:C

36.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指导下,将各种课程课程要素合理地进行排列组合,以增进学习效A.教育思想 B.教育理论 C.教育理念 D.教育价值观 答案:D

37.我国学者()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A.陶行知 B.胡适 C.鲁迅 答案:A

38.()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倡导和实践了新的活动教学模式。A.奥苏贝尔 B.加涅 C.杜威 D.布鲁纳 答案:C

39.()认为,课程就是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隐性课程论 D.显性课程论 答案:B

40.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A.实验法 B.实践法 C.研究法 D.练习法 答案:C

41.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A.工作分析 B.集体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答案:B

42.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论著是()。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我们怎样思维》 答案:A

43.()又称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验成绩的一致性程度。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A

44.永恒主义产生于(),起源于理论主义和现实主义哲学。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答案:B 45.程序教学的思想起源于()的联结主义和刺激、强化、反馈的原理。A.巴甫洛夫 B.斯金纳 C.桑代克 D.布鲁纳 答案:C

46.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

A.发展学生主体性,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B.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养成研究的习惯 C.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D.最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 答案:A|B|C|D

47.古希腊教育分为两种类型,它们是()。A.雅典文雅教育 B.斯巴达军事教育 C.罗马军事教育 D.雅典思辩教育 答案:A|B

48.按照乔伊斯和韦尔的分类,以下教学模式中属于信息处理模式的有()。A.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模式

B.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C.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模式 D.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答案:A|B|C

49.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按照评价主体划分,包括()。A.督导评价 B.同行评价 C.学生评价 D.教师自评 答案:A|B|C|D

50.教学的个人发展功能包括()。A.教学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

B.教学突破了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扩大了学生的认识范围,赢得了认识速度 C.教学能促进个人智能的提升 D.教学能促进个人人格的提升 答案:A|B|C|D

51.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的基本要素是()。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答案:A|B|C

52.教学方法的特征包括()。A.多样性 B.综合性 C.发展性 D.可补偿性 E.替换性

答案:A|B|C|D

53.以下教学方法中,属于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是()。A.实验法 B.练习法 C.实习法 D.参观法 答案:A|B|C

54.以下教学方法中,属于直观性教学方法的是()。A.演示法 B.练习法 C.讨论法 D.参观法 答案:A|D

55.课的结构指的是课的基本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A.顺序 B.时限 C.相互关系 D.组合

答案:A|B|C

56.依据教学工作的环节来划分,可以把教学管理分为()。A.教学准备过程的管理 B.教学运行过程的管理 C.教学质量管理 D.教学资源管理 答案:A|B|C

57.以下工作中属于教务管理的有()。A.招生 B.学籍管理 C.教学档案管理 D.教学资源管理 答案:A|B|C|D

58.处理教学疑难和失误常用的方法包括()。A.趁热加工法 B.冷却处理法 C.回避转移法 D.随机调整法 E.坦诚交底法 答案:A|B|C|D|E

59.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A.教学内容 B.教学目标 C.学生 D.教师 E.教学影响 答案:B|C|D|E

60.教学计划编写主要包括()。A.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B.教学内容计划

C.实践教学内容调查计划 D.课题教学进度计划 E.课时计划 答案:A|D|E

61.教育社会学的三大流派()从不同角度透析了学校的课程与教学。A.功能理论 B.冲突理论 C.现象诠释理论 D.重建理论 E.要素理论 答案:A|B|C

62.我国当代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理论有()。A.主体性教学理论 B.要素教学理论 C.结构教学理论

D.“生命实践”教学理论 E.启发式教学理论 答案:A|B|C|D 63.西方现代教学论的发展分为()。A.启蒙阶段 B.转折阶段 C.论争阶段 D.改革阶段 E.繁荣阶段 答案:B|C|D|E

64.教学模式的结构包括()。A.理论基础 B.教学目标 C.操作程序 D.教学策略 E.效果评价

答案:A|B|C|D|E

65.教学模式的特点包括()。A.完整性 B.针对性 C.操作性 D.开放性 E.实用性

答案:A|B|C|D

66.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包括()。A.理论基础 B.教学目标 C.运用策略 D.教学程序 E.评价体系

答案:A|B|C|D|E

67.制定课程与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维度包括()。A.事实性知识 B.概念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D.反省性知识 E.实践性知识 答案:A|B|C|D

68.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A.动作领域 B.认知领域 C.情感领域 D.思维领域 答案:A|B|C

69.根据评价的作用和性质,教学评价分为()。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阶段性评价 E.阶梯式评价 答案:A|B|C

70.教学评价的对象包括()。A.课程与教学设计 B.教师教的行为与质量 C.学生学的行为与成就 D.教学运行系统 E.教学评价

答案:A|B|C|D|E

71.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是()。A.诊断功能 B.导向功能 C.发展功能 D.调节功能 答案:A|B|C|D

72.以下著作中,作者是桑代克的是()。A.《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 B.《书法量表》 C.《第四代评价》 D.《教育评价的外貌》 答案:A|B

73.分析学习内容时,将其分为()。A.常识类 B.认识类 C.认知类 D.动作技能类 E.态度类 答案:C|D|E

74.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A.学习内容分析 B.学习目标的阐明 C.学习者分析

D.教学策略的制定

E.教学媒体的选择和利用 答案:A|B|C|D|E

75.教学设计的特征包括:科学性、指导性、系统性、()。A.灵活性 B.操作性 C.预演性 D.创造性 E.反馈性

答案:A|B|C|D|E

76.教学设计的意义包括()。A.有利于开展教学工作

B.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C.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D.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

E.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答案:B|C|E

77.学习目标中的“ABCD”编写方法是指()。A.目标 B.教学对象 C.行为 D.条件 E.程度

答案:B|C|D|E

78.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有()。A.调研分析法

B.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C.访谈法

D.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E.内外部结合学习需要分析法 答案:B|D|E

79.教学手段选择和使用的原则是()。A.发展性原则 B.综合性原则 C.经济原则

D.教学最优化原则 E.健康和安全原则 答案:A|B|C|D|E

80.在技术改造方面,当前渗透到教学领域并影响着教学方式变革的新技术主要有()。A.多媒体技术 B.网络通信技术 C.虚拟技术 D.人工智能技术 答案:A|B|C|D

81.杜威提出的新三中心是()。A.以儿童而中心 B.以课堂为中心 C.以经验为中心 D.以活动为中心 E.以教师为中心 答案:A|C|D

82.我国主要的教学原则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具体是指()。A.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联系实际 B.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身心发展统一起来 C.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D.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E.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案:A|D|E

83.我国主要的教学原则中的量力性原则具体是指()。A.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联系实际 B.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C.要做到及时教学 D.努力改进教学策略

E.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案:B|C|D

84.我国主要的教学原则中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性原则具体是指()。A.教学中要把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起来 B.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身心发展统一起来 C.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D.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 E.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答案:A|B|C

85.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和原则上,主要强调的教学原则有()。A.直观性原则

B.循序渐进的原则

C.启发儿童的学习愿望和主动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答案:A|B|C|D

86.课程标准的结构框架包括()部分。A.前言 B.课程目标 C.内容标准 D.实施建议 E.跟踪反馈 答案:A|B|C|D

87.课程的实践表现形式,包括理想的课程和()。A.正式的课程 B.理解的课程 C.运作的课程 D.经验的课程 答案:A|B|C|D

88.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以及其他教学材料。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多媒体学习材料 答案:A|B|C|D

89.我国元、明、清时期的学校采用的主要教材是()。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答案:A|B|C|D

90.长期以来,作为我国儿童学习的教材的是()。A.《百家姓》 B.《千字文》 C.《千家诗》 D.《三字经》 答案:A|B|C|D

91.属于隐性课程的是()。A.师生关系 B.校风 C.校园环境 D.学习风气 答案:A|B|C|D

92.以下各国中主要采用地方课程开发模式的是()。A.加拿大 B.美国 C.澳大利亚 D.英国 答案:A|C

93.泰勒确定目标的理论学说可以概括为“三个来源”、“两个筛子”,其中“两个筛子”指的是A.教育哲学 B.教育学 C.教学论 D.学习心理学 答案:A|D

94.学科的基本结构包括()。A.基本原理 B.基本知识点 C.基础公理 D.普遍性主题 E.普遍性知识点 答案:A|C|D

95.影响较大的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有()。A.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 B.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 C.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D.教师本位的价值取向 答案:A|B|C

96.基础性的课程内容是指那些最具(),并且是掌握一门学科最必需的知识内容,同时也是学生A.迁移性 B.前瞻性 C.生成性 D.概括性 E.实用性 答案:A|C|D

97.()、()和()是影响课程发展最主要的内部因素。A.儿童 B.社会 C.知识 D.教师 答案:A|B|C

98.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包括()。A.结果取向 B.忠实取向 C.互相适应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E.跟踪取向 答案:B|C|D

99.课程内容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具有()几方面的特征。A.主体文化 B.潜在文化 C.独特文化 D.教育文化 E.再生文化

答案:A|B|C|D|E

100.自我实现理论认为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元素应该包括接受自己、他人和自然界;具有自发性A.对不同于一般情况的经历持开放的态度 B.对不幸的人充满同情心 C.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D.认为个人要参与决策的制定 E.具有哲学家式的幽默感 答案:A|B|C|D|E

101.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A.学习者的需要

B.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C.学科的发展需要 D.教师的教学需要 答案:A|B|C

102.()强调教育是为生活做准备,而()认为教育即生活。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隐性课程 D.显性课程 答案:A|B

103.程序教学的特点包括()。A.小步子 B.自定步调

C.主动积极的反应 D.及时反馈 答案:A|B|C|D

104.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自成体系的实用主义教学理论,提出了三大教育哲学命题,这三大哲学A.学校即社会

B.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C.教育即生活 D.教育即成长 答案:A|B|C

105.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包括()。A.社会需要

B.知识、学制、儿童和课程传统 C.课程理论

D.课程自身的辨证否定规律 答案:A|B|C|D

106.巴塔维亚制的特点是完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增设辅导教师以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答案:对

107.教科书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学习某以学程的学科内容而答案:对

108.有教师指导,是教学区别于一般学习活动的关键所在。答案:对

109.从认知主体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均为认知主体。答案:对

110.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性善论,有力地促进了学生观的改变。答案:对

11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实施学科内容。答案:对

112.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等同的。答案:错

113.西方学者把教学目标分为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如习惯和技能就属于最终目标。答案:错

114.表现性目标的缺点是编写的教学目标过于模糊,很难起到教学导向作用。答案:对 115.操作计量评定法是指使用百分制计分法,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计分规则,对学生做出评价答案:对

116.学生对某位教师的议论也是评价,属于非正式评价。答案:对

117.泰勒被称为“教育测量之父”。答案:错

118.“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有时又称为基于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答案:对

119.教学手段是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媒体、工具或设备。答案:对

120.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可以多采用一些能够直观和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的手段答案:对

121.每种教学手段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空间条件,只有在相应的空间条件下,教学手段才能发挥答案:对

122.教学手段现代化就是指技术的现代化。答案:错

123.17世纪的现实主义教学论,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答案:错

124.导生制的最大优点是既扩大了受教育的人数,又节省了师资和经费。答案:对

125.行为目标需要包含具体的课程内容,它只需要明确作为考生打到某种标准的证据的行为类型。答案:错

126.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是一个意思。答案:错

127.当前小学中开设的《科学》课程是一种学科本位的综合课程。答案:对

128.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答案:对

129.课程内容是经过改造加工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育材料。答案:对

130.由教育行政部门召集人员或委托专门机构来开展评价,目的是通过对正在使用中的课程的价值答案:错

131.“计划的课程”是课程实施的唯一标准和尺度。答案:对

132.国家课程是指国家统一开发和管理,通过国家行政力量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课程。答案:对

133.确定课程目标首先要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答案:对

134.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分。答案:对

135.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具有明显的人本主义教学论色彩。答案:错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

教学反思

不知不觉我工作两年多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这学期我主要任小学6个班,6个班级的音乐课,对于这学期的工作我想做以下四个方面的总结。

一、思想方面

在思想上我积极向上,关心集体,以校为家。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配合本组搞好教研活动。工作期间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参加政治学习,认真做好笔记,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做充分准备。在德育工作方面,关心、热爱学生,做孩子们的好朋友。本学全勤。

二、课堂教学

高中的音乐欣赏课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并坚持以审美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课堂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教学活动中,自觉主动地感受音乐,自己动手去创造音乐,从而获得音乐素质的提高,智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艺术的音乐关键首先要是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孩子首先要让他们愿学,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通过音乐达到教人的目的,又要通过教人来更好地学习音乐。

三、自我提高方面 为了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此外,我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如:练习专业技能;阅读一些音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

当然,在教学方面我也存在不足之处,下面针对教学方面我做一个初步的教学反思,教后反思可以从这几方面做起。

第一,清晰教学目标,并且围绕其进行。教学目标为课堂支柱,课堂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一个好的教学目标是教师研究的重点,也是一堂高品质课的体现。我把教学目标这部分的工作称作三部曲。首先,课前预习,制定目标。上每节课前,我都把教材和配套的教师用书认真的读一遍,把里面涉及到要讲解的知识整理归纳出来,通过教参提示和了解的学生理解程度总结出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时可以稍难一些,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探讨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然后,课堂授课,实现目标。授课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些许问题,比如知识太过生僻,学生解决问题没有头绪,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完成。这时我会悉心引导学生,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解决问题。最后,整理思绪,课后反思。通过课后反思寻找自己的问题,看在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有没有落实,落实的情况是什么,没有落实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经过三部曲,教学目标就能比较完整的实施了。

第二,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顾名思义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在新课改的引导下,学生的学越发重要。课堂中我会发挥两种“学”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个是个人学习能力,另一个是小组学习能力。个人学习能力在多媒体课件设计的提问环节中就能充分的体现。比如,播放一段音乐后,提问学生有什么感受?联想到什么?音乐有哪些特点?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就不同。多次提问能够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总结能力。而小组学习能力的作用也能在课堂中得到充分发挥。比如,做节奏练习。我把一个班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布置不同的节奏型,互相学习之后,全班连起来拍击,这样不但让小组内部互相学习了,就连整个班级也有个好的合作。这样在多次提问和各种活动实践过程中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三,能否掌握学情、学生问题,并能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这也是我一直在学习的方面。在音乐课堂中,经常会发生这么几种情况,1.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系统的音乐教学,对于乐理知识没有基础认知能力,几乎一窍不通。2.课本上的内容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排斥上音乐课。3.学生接触音乐的程度不同,而我步入工作岗位的时间短,教学经验浅薄,无法控制学生的知识接纳深度。对于这三点,我初步做了一些对策。比如,在开学的时候,通过提问,基本上摸清了学生了解乐理知识的程度;在授课过程中把课本内容和流行音乐或学生爱好的音乐类型结合为一体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就慢慢提高兴趣,接受课本了。而最后一点,我通过自身学习总结经验和经常请教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学习途径,提高自身能力。

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听觉的作用,审美主体对于音乐的各种听觉感受能力(节奏感、音高感、旋律感、和声感、结构感、形象感等等)是审美能力的基础。学谱的基础也应该首先放在听觉能力的培养上。听得多了,就自然会有一些音高的感觉,有了先入为主的音高再唱简谱,学生更容易掌握音准的概念.比如,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以听领先。做为音乐老师不能剥夺学生聆听音乐的权力,一首乐曲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聆听去充分体会音乐中美和丰富的情感。重“听”的教学,强化“听”的功能。当学生进教室时我用的音乐就是今天要学的歌曲,让学生有个无意识印象,但这种欣赏教师是有意指导,为下一步学好歌曲作好辅垫,这时学生却在无意中学会倾听。在真正要学习这首歌曲前,我又安排了一次有意欣赏,这属于诱导性的欣赏,启发学生:“刚才你们在进音乐教学时听到歌曲是什么情绪的?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诱发学生联想,指导学生欣赏,从而对歌曲的情绪、节奏、表现的内容等有初步了解,同时旋律、节奏,在学生脑中有一定印象,起到了熟悉旋律等作用。这也是许多老师提出的先***词再唱简谱的方法.但一遍一遍的唱学生很容易分心,也提不起兴趣.所以在听的时候要变化多种形式,在给学生美的感受的同时强化他们听的感觉。

为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又不让学生厌倦音乐课。首先就是投学生所好,从他们的兴趣出发。所以音乐教学不能再是传统的学习观,提倡学科综合,音乐教学的综合包括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音乐与舞蹈、戏剧、影视、美术等姊妹艺术的综合入手。上音乐课时,我就从学生喜爱的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曲或影视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感受参与鉴赏。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从而老师学能从中,引导学生兴趣的去学习了解音乐的不同领域。如自己很喜欢这首歌曲就,把你对这首歌的喜欢之情,容入歌曲中让聆听者知道你喜欢这首歌曲。以这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知道音乐不单单只是开口就唱,还要表达人内心的情感。音乐教学要多元化,所以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唱。让学生更加喜欢音乐课就要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元。充分利用艺术之间的这种相融通关系,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整合成综合合性的音乐教学方式,如用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用表演及情节表现音乐情绪,情感,用色彩或线条表现音乐明暗、相同与不同等等。所以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审美观与审情趣,先让学生喜欢你的音乐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这是教育工作者普遍知晓的道理,换言之,师生的互相沟通是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关键,这在新课程中称为师生的“双向式互动”,那么如何进行双向式互动,互动成什么样子,却是大家难以拿捏好的一件事情。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听到这个问题你会觉得没有标准答案,的确是这样,因为每个学生的喜好是不一样的,喜欢的缘由也是多方面的,但是,在受学生欢迎或者喜欢的教师好像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平易近人,容易相处,没有架子。反过来想想,课堂教学不也如此吗,如果我们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及时捕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激发课堂的活力,动态调整并完善教学进程,那么一个良性的师生“双向互动式”的课堂很自然的就呈现在眼前。因此,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本着生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理念,以师生互教互学,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教学一直在不断改革都是为了学生、学校、社会等充分肯定音乐的美育功能、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作为音乐教师应不断反思,努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教后反思这一部分我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以达到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更喜欢上音乐课堂,也使自己的教学能力有一个大的飞跃。在新的学期我会用心去面对,上课认真,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工作。做好自己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积极配合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为学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让学校领导,老师,学生给予自己一个积极的肯定。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一、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开启了“课程的开发的科学化运动”,他们的课程理论也因而被称为“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一书,在本书中泰罗系统地确立了其管理理论,这就是所谓的泰罗主义。

二,博比特的课程开发理论(简答)

1、教学的本质 第一,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博比特在《怎样编制课程》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第二,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第三,教育及生产。

2、课程的本质 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3.课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所谓“活动分析”,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博比特认为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包括如下5个步骤: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三,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工作分析”与“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

四,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简答)

贡献: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认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提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本依据;课程目标与人类生活、儿童发展、学科知识有着内在的联系;课程目标的选择与教育计划的制定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必须遵循科学分析与实验验证的基本规范;有组织的、系统的知识领域和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之关系问题是课程开发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局限性:

1、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人生活的过程,者不可避免的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2、把教育过程等同于企业生产过程,把教育的科学化视为“效率取向、控制中心”的“泰罗主义”管理模式运用于教育的过程,这一个基于“活动分析”或“工作分析”的课程开发程序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机械的“课程工程”,这种课程开发的科学化水平是很低的。

五,泰勒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们公认“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达到了科学化课程发展的新的历史。

六,“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

基于主要是“八年研究”,八年研究的四大成就:

1、学校能够开发出使大多数学生感兴趣、有助于满足一些学生的需要、同时又为学生在学院里获得成功提供必要准备的教育计划。

2、许多学生在学院学业中获得成功。

3、在职研讨班得到发展。

4、以教育评价代替测验 泰勒原理的内容:泰勒原理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泰勒原理的实质:技术兴趣的追求。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技术兴趣。技术兴趣亦称技术理性,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基本兴趣,其核心是“控制”。

七,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学术中心课程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学科机构包括两个基本涵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

八,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九,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审议

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做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十,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与泰勒原理在价值取向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它在本质上追求的是“实践兴趣”。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课本重点: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这博比特出版《课程》,标志着课程成为一个独立

研究领域。(P12)

2、“泰勒原理”即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的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 计划

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P13)

3、教学理论地理体系的形成与发展:①赫尔巴特与教学理论的独立体系

②独立体系的教学理论发展

③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分水岭(P17)问题与思考:

1、简述课程与教学的涵义

答:课程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在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与教育情境相互作用而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全部教育内容。(P4)教学是为实现教育目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而进行的教和学相统一的共同活动。

2、简要回答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P7)答: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①前科学时期②系统理论时期③专门学科时期(P11-12)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①教学研究的早起发展②教学理论形成的基本阶段③当代教学论 的发展轨迹。(P15-P19)

3、了解“泰勒原理”的主要 内容 答:“泰勒原理”即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的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

计划

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①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②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③怎样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④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这四个基本问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P13)

3、解读课程与教学关系的主要观点

答:①分离说:这种观点认为课程位于一端,教学位于另一端,两者无交集,互相独立。

②关联说:关联说是指课程与教学两者之间互相独立,但彼此关系密切,不可分离。

又包含:连接说,过程交叉说,包容说

③整体说:所谓整体说,是指课程与教学实属一件事,高度连接、关联与融合,具有不 可分割性。又有两个层次:循环整体说,结构整体说(P21-25)

4、分析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①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统一于课程与教学实践

②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是并行于教育学体系内的两门下位学科

③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互为存在与研究的理论基础(P28-30)第二章:课程与教学政策

课本重点:

1、课程与教学政策的类型:①中央集权型②地方集权型③学校自主型(P39-42)问题与思考:

1、简述课程与教学政策的涵义与特点:

涵义:课程与教学政策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为调整课程与教学权利的不同需要,并调

控课程与教学运行的目标和方式而制定的行动纲领和准则。(P34)

特点:①行为的准则性②目标的针对性③实施的程序性④载体的规定性⑤内容的法定性

(P34-36)

2、课程与教学政策主要有哪几种类型?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中央集权型:课程与教学权利集中统一在最高国家权利机关和教育行政机关,地方教 育行政部门的几乎所有的重要事务均受中央支配。

②地方集权型:课程与教学权利集中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课程与教学事务,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只是一个虚设的机构,对课程与教学问题采取不干预的政策。

③学校自主型:课程与教学权力主要在学校,中央和地方往往只是提供指导或参考性的课程与教学标准或建议。英国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P39-43)

3、谈谈学校自主型课程与教学政策的价值取向。

学校自主型的课程与教学政策往往立足于本校学生实际,以追求特色与个性为价值取向,它的目标在于创建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特色,用颇具个性色彩的课程来培养学生。它追求的主要不是社会的功利目的,而是为了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所谓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个人。{它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有助于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实施与改进,有助于课程与教学决策的民主化,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以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调动各个社区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会使本来就不平衡的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更为突出,也会加剧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进一步恶化】(P43-44,从目标等,大括号是有点,中括号是缺点)

4、简要叙述我国课程与教学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①1949-20世纪80年代中期,完全中央集权型阶段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以中央集权型为主、中央集权与地方集权并行的阶段

③20世纪90年代,中央集权、地方集权与学校自主型相结合的“新阶段”(P50-52)

5、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政策的认识。

可以根据P52-53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的特点进行评析。

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和内容

课本重点:

1、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基本环节:①明确教育目的,落实培养目标

②评估需要,确定基点

③确定价值取向,明确目标表征形式

④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形成目标体系(P65-66)问题与思考:

1、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时间的具体要求,它期望一定阶段的学生在发展体德、智力、体质、素养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在方向上对教学活动设计起知道作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P56-57)|

2、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①定向功能②选择功能③计划与操作功能④评价功能(P58)

3、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和功能是什么?

①对学生的研究②对社会的研究③对学科的研究(P63-64详)

4、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①明确社会的要求②分析教育对象的发展特征③明确教育学的要求(P73-75详)

5、简述选择与编排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原则与标准

标准:①系统知识准则②历久尚存原则③生活效用原则④兴趣需要原则⑤社会发展原则

原则:①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②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③直线式和螺旋式(P76-78详)

第四章:课程与教学的开发和设计

课本重点:

1、课程开发的概念:是指课程的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的持续不断地

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p83)

2、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①分析情况②制定目标③确立方案④理解并实施⑤评价及修订(91-92)

3、行为目标的优缺点:

优点:①它们成为课程领域内理性规划中唯一妥善而周详的方法

②鼓励课程工作者把以往隐藏的价值明确地表达出来

③鼓励课程工作者以详细而具体的目标词汇去思考和规划课程教学

④为教学手段的选择提供指引

⑤为课程系统的自我改善奠定基础

⑥把在理论上确立的目的,在课程系统内最终通过课程教学而得以实现

⑦沟通的媒介

⑧为个别化教学提供可能

缺点:①目标都以行为方式来叙写,课程就会趋于强调那些可以识别的要素,而那些很难评测、很难被转化为行为的内容就会遭到忽视。

②只强调行为结果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违背了学习的真义

③事先明确规定课程目标所依据的原理,本身就可能存在疑问。(P106-107详)

4、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①教学目标设计②教学起点设计③教学内容设计④教学方法和媒体设计⑤教学评价设计⑥教学结构设计(P113-116详)PS:本章节没有问题与思考。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最重要)

课本重点:

1、课程组织的概念: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各种课程要素合理地进行排列组合,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之在动态运行中产生合力,增进学习效果的累积学习功能,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2、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它一般包括:

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三个部分。

3、教科书的采用或认可制度有:国定制、审定制和自由制三种

4、显性课程的涵义:

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在学校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的学科,以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活动,按照预先编订的课程表实施。

隐性课程的涵义:

是指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P142-143)

5、教学组织的涵义: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一定目标从事教与学活动,掌握课程教材的形式和结构。(P155)

6、教学组织根据学生组织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班级授课组织、分组教学组织和个别化教学组织。(P155)

第六章: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课本重点:

1、课程采用: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新课程方案的决定的过程。

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包括四类15个因素。

四类:①变革的特征② 学区的特征③学校的特征④外部环境的特征

15因素P171详

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课本重点: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概念

形成性评价是指为改进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活动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它是一种过程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课程实施或进行以后关于其效果的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

PS:首先别问我第七章的重点在哪里,老师没有说。其次有些东西太多没有打字,是直接写的页数,大家可以去看看,再次祝福大家期末有个好成绩~~~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程与教学论》练习题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程与教学论

    1.第1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 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

    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定义的层: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

    《课程与教学论》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本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为主,教师的_......

    课程与教学论

    1. 在学完某门课程或某个重要部分之后进行的旨在评价学生是否已经达到教学目标要求的概括水平较高的测试和成绩评定是答案:A终结性评价 2.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儿童的生长发展,......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

    课程与教学论

    扬州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课程与教学论论文 论 文 题目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 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 学 生 姓 名 孙 宇 所 在 学 院 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 学科教学(化......

    课程与教学论

    一、泰勒原理提出的理论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泰勒原理是对其“评价原理”和“课程基本原理”的统称。不过,“课程基本原理”涵盖并发展了原先的“评价原理”,所以人们有时也把......

    课程与教学论

    泰勒的课程论教育 拉尔夫·泰勒(Ralph Tyler),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由于对教育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