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时间:2019-05-15 04:3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第一篇: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高中语文必修4导学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导学案

编制:杜慧敏

校审:高一语文组

使用时间:

【教师寄语】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梁启超 【学习目标】

1、诵读词作,培养学生结合注释初步鉴赏词作的能力。

2、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3、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词中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掌握烘托和映衬的表达技巧。

2、感受苏轼豪放的词风,体会他复杂矛盾的情感,学习他的旷达胸襟和进取精神。【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_北宋_(朝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_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与父亲苏洵_、弟弟苏辙__合称“三苏”。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等地,最后北还,病死常州,追谥文忠。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诗歌、书画方面均有成就。

苏轼的散文纵横恣肆,如《赤壁赋》;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的词又是开豪放一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背景介绍】

“乌台诗案”:北宋著名的文字狱。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政见不合,出补外官。他看到当时地方官吏执行新法扰民,心中不满,任杭州通判后写了二十多首托事以讽的诗,因而激怒新党。被构陷成罪,囚捕至京,系狱一百三十天。而且牵连甚广,苏轼的友朋故旧被连累处罚的达二十二人。苏轼在狱时自度必死,曾作诗与苏辙诀别。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任轩练副使。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为三国时期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曾两次到此游览,写下了两篇游记和《赤壁怀古》。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写古迹,记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高中语文必修4导学案

【课前导学】

1、译文:

长江向东奔流,滚滚浪涛把千古以来的英雄豪杰冲洗尽了。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的乱石插入天空,惊涛骇浪拍打着江岸,卷起的浪花如同千万堆白雪。江山美丽如画,那一时期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美丽的小乔才嫁给他,雄姿勃发。手拿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战船被烧成灰烬。我在想象中游历了一番故国(三国)的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地长出了白发。人的一生真象一场梦,还是洒一杯酒祭奠江中的明月吧!

2、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故垒(lěi)周láng(郎)公jǐn(瑾)纶巾(guān)樯橹(lǔ)还...酹(lâi).

3、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在词中的所见,所想,所忆,所叹。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上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所见:大江、故垒、乱石、惊涛

所想:千古风流人物

一时多少豪杰

下阕:小乔初嫁_______年青得意所忆雄姿英发_______人才出众羽扇纶巾_______风流潇洒谈笑间_______自信乐观樯橹灰飞烟灭_______从容破敌儒将周瑜所叹:多愁善感、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本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正面描写赤壁美景, 以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怀念。(咏赤壁)下阕:借对周瑜的仰慕, 抒发自己功业未成感慨。(怀周瑜

发感慨)【合作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4导学案

“大江东去”是写赤壁的衬景,用以起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为下文写“三国周郎赤壁”埋下伏笔,这是先替“赤壁”造声势,替“三国周郎”出场烘托气氛。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觉得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

诗意: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这句词正面描写赤壁江山景色,勾勒了一幅雄奇壮丽的“长江胜景图”。“乱”“穿”“惊”“拍”“卷”五个词用得形象,把景物写活了,使读者感到赤壁就迫近眼前,长江的浪花就在脚下,涛声就在身边。

赤壁美景的特点是:“雄奇”。

乱:岩石山崖险怪

穿:山崖陡峭高峻

惊:江水之汹涌

拍:惊涛骇浪力度之大 卷:波涛巨大的力量

渲染磅礴宏伟的气势

夸张、对偶、比喻、拟人

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深沉的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在全篇中起什么作用?

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词人在诸多英雄人物中歌颂的是谁?周瑜

周瑜是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的前线总指挥。当年三十四岁。词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气度儒雅,镇定自若的儒将形象。赤壁之战时,他迎娶小乔已有十年。

4、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1.说明周瑜当时年轻有为,才华横溢。

2.以美人衬托英雄。更显周瑜潇洒的风姿。

3.着力表现周瑜风流倜傥的儒将风采。词学上的俗语叫“刷色”

高中语文必修4导学案

5、下片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用意?我们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怀?周瑜:年龄:34生活:幸福美满外表:英俊儒雅职位:东吴都督际遇:功成名就苏轼:年龄:47生活:屡遭不幸外表:早生华发职位:团练副使际遇:功业未就对比当中_哀叹自我仰慕英雄怀古伤己

6、有人说,全词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苏轼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是如何看待的?应该怎样面对人生中的挫折?

苏轼虽遭贬斥,怀才不遇,但仍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虽有“人生如梦”的慨叹,但此属人之常情,不能因此而认为其情感的消极。“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人生短暂、生命易逝,而江月永恒,因而我们要珍惜时间,加倍努力。

高中语文必修4导学案

7、题目为“赤壁怀古”,怀古包括哪些内容,“怀古”的目的是什么?古迹赤壁(景-壮丽)(古战场)英雄古人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仰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借古抒年岁已老,怀壮志未酬

【讨论】本词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说说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抒发壮志豪情。描绘壮丽之景。刻画豪迈之人。

写景气势磅礴雄奇壮阔风流人物英雄豪杰描壮观之景怀古咏史怀英豪之人抒情壮志未酬抒未酬之豪情

高中语文必修4导学案

《定**》导学案

编制:杜慧敏

校审:高一语文组

使用时间:

【教师寄语】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能屡仆屡起。----拿破仑 【学习目标】

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作者抒发的旷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背景介绍】

《定**》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此间他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课前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何fáng(妨)yín(吟)啸 一sōu(蓑)烟雨 料峭(qiào)xiāo.(萧)瑟

2、根据译文填词句。

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而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头望望方才风吹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课堂探究】

1、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风雨中的情景和心境(雨中事)。下片写风雨后的情景和心境(雨后感)。

2、在该词中,苏轼通过途中遇雨这种生活小事,表达了自己怎样的生活态度? 旷达、洒脱、乐观的人生态度。

3、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词人是一个吟啸徐行、拄着拐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词人形象。

4、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

高中语文必修4导学案

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

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人生启示:

* 阳光总在风雨后。

* 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 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5、根据分析写出这首词的表现手法。

(_以小见大_)--------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一语双关__)--------自然风雨/人生风雨。“风雨”和“晴”既是指自然现象,也是指人生中的风雨和晴天,即:人生中艰难苦难的逆境和人生中春风得意的顺境。

【课堂小结】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

第二篇:《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预习案

【学习目标】

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课前自学】

一、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 派词。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三苏:苏洵、苏轼、苏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 豪放派词)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3、词牌、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是词牌名,题目是“ ”。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词牌名 “赤壁怀古”是题目)

二、自主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大意

1、给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樯橹()()一尊还酹江月()....(guān)(qiánglǚ)(lèi)

2、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杰出的英雄人物。

故垒:旧营垒。

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樯橹:

一尊:

酹: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4、默写填空:

(1)大江东去。

(2),卷起千堆雪。

(3),小乔初嫁了。

(4),谈笑间。(5)人生如梦。Ⅲ。我的疑问

学习建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解决。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词的内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课堂诵读赏析】

1、听名家范读。

2、学生朗读

--读中赏--在读中赏(1):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了解大意。在读中赏(2):男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所见:赤壁雄奇的江景,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岩 所想:古代特别是三国时代的英雄豪杰,“浪淘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在读中赏(3):女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下片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忆的是什么?慨的是什么? 所忆:追忆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风流儒雅从容破敌的英姿,雄姿英发,从容闲雅,指挥若定。

所慨:由怀古转到伤已“苏轼常以功名自诩,渴望能做出一番事业来,然而面对英雄“建立”伟业的地方,他联想到自己,得罪当朝,被贬在外,年华已逝,心情不由沉重起来,英雄人物必定会笑话我多情善感,但又老大无成啊!

--赏中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那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边赏边读,见仁见智)

在赏中读(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起句写长江给人以雄奇壮丽之感,“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日夜江声,滚滚滔滔,使人感到历史的流逝,对往昔英雄人物无限怀念。

这句是作者触景生情,面对滚滚波涛,感到历史的流逝,有如东去的江水,不禁引起对历史英雄人物的缅怀。这两句既写江景,又点明怀古,从大处落笔,写得气势磅礴,感情饱满。“浪淘尽”三字,把作者凭吊古战场的心情含蓄有力地表达出来。这样开头也为下面描绘赤壁和缅怀周瑜做了环境的烘托和气氛的渲染。

在赏中读(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三个动词“穿”“拍”“卷”,描写出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的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写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用“雪”借喻波涛,“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课堂探究】

1、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学生讨论:见仁见智)【课堂小结】

本词融、、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使作者迅速从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 情怀。【课堂背诵】

有感情地试背全词。

训练案

基础演练

1.了解下列文学常识并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北宋杰出的 家。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但在文学上成为一代大家。他的散文、诗歌都很有成就,书画亦造诣极深,在北宋享有盛名。他的词,突破当时柔弱词风,扩大了题材,境界开阔,语汇丰富,不拘声律,词风雄健,开 之先河。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又与 并称“苏辛”。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淘尽 淘:冲,洗。.B.卷起千堆雪 雪:雪花。.C.早生华发 华:头发花白。.D.一尊还酹江月 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此处指用酒寄托情思。.3. 下列诗句诵读音节正确的一组是()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4.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 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 荦(luò)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答:(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007高考重庆卷

海棠(宋)苏轼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定**》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

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课前自学】

1、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2、字词释义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

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课堂诵读赏析】

1、自主诵读,把握节奏,了解大意。

2、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课堂探究】

1、讨论下列问题: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雨骤风狂。

(2)“何妨吟啸且徐行”,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闲适、坦然的心态。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课堂小结】

《定**》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当堂背诵、默写】

第三篇:苏轼词两首学案

必修四第二单元第5课

苏轼词两首学案

编写:何海锋 学习目标:

1、诵读吟咏,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3、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与检查(小组长课前检查)

1、朗读词三遍以上,感知词意,熟读成诵。

2、对照注释翻译全词,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3、作者(完美课堂)。

5、写作背景(完美课堂)。

二、探讨、展示与点评 品读《念奴娇•赤壁怀古》,完成下列问题

1、对照注释说说全文大意。

2、在词的上阙中词人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中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4、苏轼在词中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有何目的?

三、小结

四、巩固与复习

品读苏词《江 城 子 • 密州出猎 》,你从词中感悟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江 城 子 •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fā)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g)苍,锦(jǐn)帽貂(diāo)裘(qiú),千骑(jì)卷(juǎn)平冈。为(wèi)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bìn)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qiǎn)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第二课时

一、预习与检查(小组长课前检查)

1、朗读词三遍以上,感知词意,熟读成诵。

2、对照注释翻译全词,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二、探讨、展示与点评 品读《定**》,完成下列问题

1、对照注释说说全文大意。

2、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表现出怎样的态度?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三、小结

四、巩固与复习

品读苏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你从词中感悟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liáng),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bìn)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四篇:《苏轼词两首》导学案2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预习案

【学习目标】

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预习案

【课前自学】

一、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派词。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3、词牌、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是词牌名,题目是“”。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

二、自主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大意

1、给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樯橹()()一尊还酹江月()....

2、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

樯橹:

一尊:

酹:

【课堂探究】

1、有感情地齐读全词,把握词的感情基调,感受词的豪放风格。

2、学生以多种形式展示诵读并尝试背诵默写。

【当堂检测】

1、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1

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

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

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

2、默写填空:

(1)大江东去。

(2),卷起千堆雪。

(3),小乔初嫁了。

(4),谈笑间。

(5)人生如梦。

Ⅲ。我的疑问

学习建议: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解决。

探究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词的内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课堂诵读赏析】

1、听名家范读。

2、学生朗读

--读中赏--

在读中赏(1):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了解大意。

在读中赏(2):男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所见:

所想:

在读中赏(3):女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下片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忆的是什么?慨的是什么?所忆:

所慨:

--赏中读--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那么,你最喜欢词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学生自由发挥,边赏边读,见仁见智)

在赏中读(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赏中读(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课堂探究】

1、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能否谈

谈你的看法?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学生讨论:见仁见智)

【课堂小结】

本词融、、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使作者迅速从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情怀。

【课堂背诵】

有感情地试背全词。

训练案

基础演练

1.了解下列文学常识并填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眉山(今四川省眉山)人。北宋杰出的家。他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但在文学上成为一代大家。他的散文、诗歌都很有成就,书画亦造诣极深,在北宋享有盛名。他的词,突破当时柔弱词风,扩大了题材,境界开阔,语汇丰富,不拘声律,词风雄健,开之先河。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又与并称“苏辛”。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浪淘尽淘:冲,洗。.

B.卷起千堆雪雪:雪花。.

C.早生华发华:头发花白。.

D.一尊还酹江月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此处指用酒寄托情思。.

3. 下列诗句诵读音节正确的一组是()

A.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B.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C.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D.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4.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 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 荦(luò)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答:(1)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

答:(2)“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2007高考重庆卷

海棠(宋)苏轼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釉伦廊。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

参考答案:(1)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定**》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

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课前自学】

1、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2、字词释义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

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课堂诵读赏析】

1、自主诵读,把握节奏,了解大意。

2、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课堂探究】

1、讨论下列问题: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何妨吟啸且徐行”,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课堂小结】

《定**》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

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当堂背诵、默写】的人生态度,

第五篇:《苏轼词两首》导学案学生版范文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

编写人:张国萍 审核人:李鸿飞

【学习目标】

1、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通过品评、分析、鉴赏,感受词人抒发的情感。

2、把握词的内容,理解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学习方法】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1、反复诵读,揣摩体会蕴含的思想情感。

2、找准切入点:(1)从题目入手——找准题眼;(2)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3)从内容入手——明字意、明典故;(4)从手法入手——分析艺术手法,赏析艺术特色。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2、诵读、背诵、尝试默写。

3、反复诵读,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课前自学】

自主学习

一、文学常识积累

1、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

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

苏轼(1036—1101),字 子瞻,号 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 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特别是在词作创作上大胆创新,开创了豪放派 派词。有“苏黄”(黄庭坚)、“欧(欧阳修)苏”、“苏辛”(辛弃疾)”之说。

2、写作背景:

宋神宗年间,苏轼因反对新法,屡遭贬谪。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上的大幸。

现代著名学者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这样评价:“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了。”

3、词牌、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是词牌名,题目是“ ”。词牌限定词的格式(字数、句数、押韵、平仄等),题目表明词的内容或范围。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怀古诗词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二、自主诵读,读准字音,把握大意

1、给加点字注音:

羽扇纶巾()樯橹(qiáng)()一尊还酹江月()....

2、解释下列词语:

风流人物: 故垒:

雄姿英发: 樯橹: 一尊: 酹:

3、从下列说法中选出正确的一项:()A.“大江东去”中的“大江”指长江;“长河落日圆”中的“长河”指黄河。B.“故国神游”一句中,“故国”指旧国,旧地,即今天的中原地区。C.“卷起千堆雪”和“樯橹灰飞烟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修辞格。D.“羽扇”“纶巾”都是古代武将的装束。三:【课堂诵读赏析】

1、听名家范读。

2、学生朗读(1):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了解大意。(2):男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你认为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所见:

所想:(3):女生集体朗读,思考讨论:下片主要写词人的回忆和感慨,他忆的是什么?慨的是什么? 所忆:

所慨: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我们已初步感受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下面分析两个词句(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哪几个字用得非常妙,思考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合作探究

1、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能否谈谈你的看法?

作者着力写周瑜其目的全在于凭吊古人以抒自己大志难酬的郁闷愁苦的情怀。周瑜年轻有为,建功立业名垂青史,而自己年近半百,功业无成却又遭贬。如此之磨难自然会哀愁的。他也只有借古来自我排遣了。

2、探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体现的情感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学生讨论:见仁见智)【课堂小结】

本词融、、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使作者迅速从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 情怀。

【课堂背诵】

有感情地试背全词。

随堂演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浪淘尽 淘:冲,洗。.B.卷起千堆雪 雪:雪花。.C.早生华发 华:头发花白。.D.一尊还酹江月 酹:(古人祭奠时)把酒洒在地上,此处指用酒寄托情思。.2.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类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 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 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 荦(luò)确:山多大石。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答:

(2)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5分)答:

第二课时 《定**》

【学习目标】

1、继续学习古诗文的诵读技巧并能背诵、默写这首词;

2、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自主学习

【课前自学】

1、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2、字词释义

已而: 芒鞋:

吟啸: 料峭: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课堂诵读赏析】

1、自主诵读,把握节奏,了解大意。

2、小组诵读展示(诵读形式由小组自创)。

合作探究

1、讨论下列问题: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何妨吟啸且徐行”,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是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课堂小结】

《定**》记叙的虽说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作者 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之情。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随堂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 恋 花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在词史上,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但在这首词中,作者把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请你结合此词上阕的内容作简要的赏析。(4分)

(2)作者平时所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请你结合此词下阕的内容分析作者采用何种表达技巧体现这一艺术特色的。(2分)

下载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轼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轼词两首定**导学案(精选5篇)

    嫩江一中高一语文导学案必修四《定**》 主备人:宋颖 审核人: 授课时间:2011年5月 学生姓名:学号: 课前批改: 课后批改: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2.......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本站推荐]

    改过不吝,从善如流。———苏轼 编号:gswhywbx4----004 文华高中高二语文必修四 《苏轼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董华山 审核人:陈海霞 编制时间:2015/6/26 学习目标 1、了......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柳永词两首》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目标] 1.理解这两首词的感情与意境; 2.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3.体会婉约派词的语言风格。 [学习重难点] 1.鉴赏词,体味融情入......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月夜江上壮美的景色,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

    苏轼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教案 一、 教材 苏轼词两首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二......

    苏轼词两首

    必修4 第二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苏轼词两首 【教学目标】 必修4 第二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一、知识教育目标 必修4 第二单元备课人:李老师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编号: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及词风特点。 2.技能目标:在诵读的过程中感......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第一课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瑞.脑.销金兽:(2)佳节又重.阳. (3)有暗香盈.袖: (4)凄凄惨惨戚戚: (5)乍暖还寒时候: .... (6)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