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陋室铭---最全教案讲义
陋室⑴铭
山不在⑵高,有仙则名⑶。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⑷。斯是陋室⑸,惟吾德馨⑹。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⑺。谈笑有鸿儒⑻,往来无白丁⑼。可以调⑽素琴,阅金经⑾。无丝竹⑿之⒀乱耳⒁,无
案牍⒂之劳形⒃。南阳⒄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⒅,孔子云⒆:何陋之有⒇?[2] [3]
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1]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刘禹锡曾任检察御史,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晚年任太子宾客。一些诗歌反映了作者进步的思想,[14] 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
(六)、《浪淘沙》
(一)、《浪淘沙》
(八)、《杨柳枝》
(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又言其诗在处应有神物护持,其为名流推重如此。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二,赠户部尚书。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
词语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î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ï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⑼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装饰精美的经典(《四书五经》),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4]
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3] 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 鸿; 大
白话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整体评析
铭是古代一种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体,多用于歌功颂德与警戒自己。明白了铭的意思,也就明白了题意,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5]
《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居处虽然简陋,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之技,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6-7]
在此点看出,作者写此随笔是经过反复思考的,绝对不是一时的灵感冲动。绝句可以是灵光乍现,而连接无暇却是平时的功底积累与反复推敲了。4—7句刁难下祭出此文,并将其刻于石上,具有很强烈的针锋相对的性质。从全文的写作手法来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而不是烘托。那么“苔痕”和“谈笑”二句究竟在说什么呢? 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
如果说本文的1~3句是一种铺垫,那么4~7句则进入了真正的对抗。作者以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吧。这结合作者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结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这样的结句,不说其中的内容是何种意思,但结合题意,却是妙手天成。因为封建礼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标准为最高道德标准的,孔圣人的肯定,也就为他道德品质的论注下了最好的定论,论文当有论据,而引孔圣人言作为论据,无疑在当时是最好的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2] [7-11]
分层评析
文章内容包括三层意思。[5]
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以类比的方式引出文章主旨。文章开篇即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大气之语开篇,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切入了主题,看似有些突兀,但回头一看,却又浑然一体,因为上面的对比句恰好为这句的引论铺下了基础。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生发。
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即日常生活。作者从周围景色入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写环境宁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主人交往之雅。来来往往的都是饱学之士,没有平头百姓。这些人可以高谈阔论,纵情畅怀。“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闲下来在室中可以抚琴弄弦,展卷读经修身养性。以上是作者从三方面对于一个道德品质高尚之士的生活总结。他以“苔痕上阶绿”的淡雅之色,隐寓作者的恬淡之心,又马上以“草色入帘青”的生机盎然点明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交朋识友,皆是同道高洁之士,抚琴研经,生活从容且又多姿。远离嘈杂的音乐,远离伤神的公务,这种闲暇的生活实在让人羡慕。这种既像隐士,又存在尘世的生活方式,是道德高尚之士羡慕的,也是凡夫俗子们向往的。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指出此室可以与古代名贤的居室比美。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已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以陋室比古贤的居室,不仅说明了陋室不陋,又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从诸葛亮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扬雄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来看,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是否还有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呢?第四层(最后一句),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引为证据,作全文的总结,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而又不陋痕于文字上,更进一步突出了他那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何陋之有”回应上文。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也即铭文一开头所说“惟吾德馨”。这个结语引经据典,显得警策有力,把个“陋”字彻底翻过来了。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除末句外,全篇都是骈句,韵脚是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5]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作者的志向放在对陋室的描写中表达出来。2.骈散结合、用韵。
3.类比;开头 山、水与陋室类比 结尾 以古代名贤自况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文章主旨
通过对陋室环境等的描写,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德馨)苔痕绿草色青——环境清静陋室铭不陋(何陋之有?)谈笑往来——情趣高雅——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超脱凡俗
第二篇:陋室铭讲义稿
一、导入: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不如刘郎倜傥》
(附后)
二、解题
陋室: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押韵的,且多为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的座右铭)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毛泽东的座右铭)
称述功德的,如墓志铭
《柳子厚墓志铭》题中柳子厚即柳宗元。文章着重论述其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风义。韩愈赞扬柳宗元的政治才能,称颂其勇于为人,急朋友之难的美德和刻苦自励的精神。
三、朗读与背诵
1、朗读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背诵
陋室铭
(唐代)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三、试翻译
四、课堂研讨
核心问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作者说“斯是陋室”,请问“陋室”之“陋”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中原句:
我的理解:
2、作者说“惟吾德馨”,请问“吾”之“德馨”表现在哪里?
文中原句:
我的理解:
3、试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志向或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预设如下:
1、陋室之陋
(1)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藓爬上阶梯,足见环境潮湿(阴暗);草色入帘,可见居所荒草萋萋。这两句又使人联想到这里人迹罕至,与被贬的诗人交往者甚少。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从句中可以看出,室中只有一张素琴,几卷佛经等必需的物品。除此之外,别无他物。
2、“吾”之“德馨”表现在:
(1)尽管居所潮湿阴暗,荒草丛生,可是乐观豁达的诗人却看到了勃勃生机:绿苔点缀台阶,草色染青了屋子。
(2)诗人因为被贬,那些趋炎附势的人们自然避之唯恐不及。作者不在乎,他不屑于和这些宵小交往。他所交往的,是那些博学的人,品德好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交往对象可以反观作者本人也是一个品德高尚学问渊博的人。
(3)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知道,作者被贬到和州,名为刺史,其实也只是一个被流放的人,被监管、被排挤、无权签署公务(一如当年被贬黄州的苏轼),尽管如此,作者仍然保持着豪迈的情怀,高阶的情操,他不屑于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生活,也不留恋权力去攀附权贵们;从“调素琴,阅金经”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虽然相当清苦的,但他怡然自乐,弹弹那把素琴,读一读佛经(而非升官发财之类的书!)。
(4)虽身居陋室,作者却引以为自豪。他把自己的陋室与诸葛庐和子云亭相提并论,不以为苦,反以为荣。他借孔子的话“何陋之有”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尽管居室简陋,我毫不在意,我依然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
五、当堂检测(用原句填空)
1、本文主旨句:
2、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
3、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或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
4、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
A正面写:
B反面写:
5、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
6、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
7、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
8、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
(1)
(2)
9、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
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
虚写:
第二处实写:
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不如刘郎倜傥》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不如刘郎倜傥
(来自微信平台:桃李国学苑)
大唐诗坛,是个笑傲江湖一般的存在。高手辈出,俊采星驰,各自有各自的风流,各自有各自的传奇。
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
这,是狂放不羁的诗仙太白。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这,是沉郁顿挫的诗圣杜甫。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这,是从容闲雅的诗佛王维。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
这,是惊采绝艳的诗鬼李贺。
与他们比肩的,还有一位熟悉的陌生人。
说陌生,是因为在列举大唐诗坛那些传奇高手时,我们往往会忘记他的名字。说熟悉,是因为说起他的那些诗句,我们又总是亲切如故友重逢。
他,可以傲然自负——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清新俏皮——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可以沧桑沉郁——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是的,他就是刘禹锡。唐诗江湖中的诗豪。
元和十年,春,长安。
正是满城烟柳,陌上花开的时节。一路红尘,香车宝马,都是从玄都观看花归来的显贵。滚滚人流中,一个逆向而行的孤独身影分外触目。
他,就是刚刚流放十年归来的刘禹锡。
十年前,意气风发的他,与一群同道中人,以帝师王叔文为中心,在刚刚登基的顺宗的支持下,实行变法。然而,不足半年,在宦官集团的打压下,变法即告惨败。顺宗被逼退位。参与革新的中心人物全部被贬远地为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
刘禹锡,即为其中之一。
他,被贬到湖南朗州。
一去十年,终得归来。
长安依旧,人事全非。
许是寂寞,许是无聊。这个春日,他来到城中著名景点——玄都观。
这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流如织。
满目繁华之中,他写下了这样四句诗
——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的题目叫《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帮大家翻译一下——
大路朝天啊红尘滚滚
看花归来啊意气洋洋
玄都观里桃花千树啊
都是我离开后才栽上啊。
或者,我们还可以再直白一点——
你看这长安城里,桃花灼灼,满目繁华,不正像那些炙手可热、趋炎附势的小人?
我呸!
想不到我刘禹锡一去数年,京城竟是妖孽横行。
三个月后,他再度被贬。
这次,被贬到遥远的广东连州。
论拉仇恨技能,刘禹锡实在是开挂一般的存在。
二
太和二年,春,长安。
刘禹锡又回来了。离他上次写下那首桃花诗,已经过去了十三年。
然后,他又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诗
——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叫《再游玄都观》。
再翻译一下——
百亩庭院中啊半是青苔,桃花没了啊菜花又盛开。
种桃花的道士你在哪里?
我刘禹锡今天又回来了!
世事翻覆,白云苍狗。昔日攀附权贵的小人,早已销声匿迹;那些显赫一时的权贵,又何处去也?但我刘禹锡,依然是刘禹锡,我,又回来了。
我在这里,你们在哪里?
这一年,他56岁,贬谪生涯合计二十三年,前后熬死了三个皇帝。
一声长笑,万丈豪情,依旧词锋犀利,依旧睥睨(pì
nì)众生
——
这,就是刘禹锡。
喜欢刘禹锡,喜欢他誓不低头的倔强,喜欢他一笑千古的豪情,更喜欢他无人能敌的嘴炮。
事实上,即使在贬谪期间,他的嘴炮技能也依旧满点。
第二次贬谪期间,他从偏远的连州被调到安徽和州。
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降低住房规格,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没有埋怨,他写了一幅对联——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于是,知县怒了,将他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规格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又写了一幅对联——
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于是,知县再怒,把他的住房调到城中,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这次,刘禹锡也怒了,他不再写对联,写了一篇短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是的,这就是名垂千秋的《陋室铭》。
满满的自负,满满的傲岸,满满的你奈我何。
这,就是刘禹锡。
二十三年,一路贬谪,半生困顿,他从不曾低首折服,不曾呼天抢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半生流离,命运多舛,他依旧豁达而豪迈。
他眼中的世界,依旧千帆竞发,万木争春。
无论命运如何残酷,但你不能打败我,更不可改变我。
无论世界如何黑暗,但你无法摧毁我,更无法扭曲我。
假如一场暴风雨袭来,诗人们会如何?
李白,定是一只大鹏,他会愤怒地振翅长歌——
这风,为什么打湿我的翅膀?
这雨,为什么迷住我的双眼?
太阳啊,你快快升起吧!
我相信,我一定会飞进你的光明……
苏轼,大概是一只闲雅的沙鸥——
你看这风,有风的从容;
你听这雨,有雨的潇洒。
就这样,在风雨中悠悠地飞,你看,世界是如此美丽。
而刘禹锡,绝对是一只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他迎风长笑——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或许,暴风雨过后,他还会倔强地抖一抖身上的雨水,冲着远去的暴风雨,再吼一嗓子——
有本事,再来一场!!
第三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字方法:导读法(通过“三读”达到理解课文内容,当堂背诵全文)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教学铺垫 导入
①师生问好;②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
二、学习课文
(一读 理清思路)(学生结合课文提示注解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①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 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②学生试读课文
③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④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
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二读 品析诗句)
①“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明确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②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明确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③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明确 鸿儒,无白丁(雅)
④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⑤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 明确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⑦“鸿儒”可否换成 “群儒”?
不能。“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三读 领悟内涵)(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①“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
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②能否将“阅金经”改为“阅五经”,为什么?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当时受贬,思想上有些消沉,想从佛经中找到某种寄托,“阅金经”正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折射。③首尾句有何关系?
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④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⑤引导学生总结全文的构思。全文起于比兴,继而对陋室中的景色、社交、生活加以描写,再通过类比,巧妙地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
⑥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文章主旨)
三、教学小结(略)
四、全班竞背(①学生自由背,②小组中相互背,③全班竞背)附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比兴
类比
第四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一、导入: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它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使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表明作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欣赏到最好的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了。当然这有些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的一席之地,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展示课题、作者)
二、学习新课
1、指名学生回答“铭”的特点。师补充:铭,就是记载,在器物上刻字,有勉励或警戒的意思,表示永记不忘。
2、师: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生回答:写写他的陋室
师:陋室有何可写之处呢?我们来读课文。
三、一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后齐读。(师提示:注意挺胸抬头,声音洪亮,精神饱满。)
2、师: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你们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得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古人是怎样读书得呢?
生回答:跟唱歌一样,摇头晃脑等
师:古人读书师很有韵味的,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说语气都比较舒缓,老师试着读一下。(师配乐读)
师:我们要读出韵味来,还是要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下面我们结合注释,同桌或前后桌讨论解决。(展示词语、句子的意思,学生有疑问自己上来查。)
四、二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作者感情。
师: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再读就要带感情读,谁来读?
指名学生读,互相点评。
师: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咱们读了文章,能不能说说你的收获。学生边说边讨论。
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文章的主旨,表明作者的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饿节操。
2、结合句子赏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说说环境是怎样的幽雅,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慢慢地爬上那班驳的台阶?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环境幽雅、恬静-------陋室不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大家想象一下,室内谈笑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在谈些什么?引导学生答:韩愈、柳宗元、王叔文等,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王叔文煮酒论当今时代英雄;韩愈扼腕长叹,吟“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柳宗元在吟诗作画,感叹梦得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无穷魅力。 交往之雅-----陋室不陋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抚琴调弦,展卷读经,怡然自得,安贫乐道-----陋室不陋。
3、类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
3、托物言志:“托何物”“言何志”(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师:以前学过的课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荔枝蜜》、《白杨礼赞》,并背诵其中作者赞美白杨树的句子。
师:积累的古诗词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生:于谦的《石灰吟》、郑板桥的《竹石》,一块背诵。
4、引发学生思考: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五、三读,品味语言。
1、骈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读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乐美。(学生找出文中的骈句,边读边体会)
2、散句:最后一句,体会文章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要读出抑扬顿挫。
3、押韵,找出韵脚,要读出延长音。
4、修辞,比兴等手法,很有艺术感染力。(依据学生上课的情况,灵活处理)
5、学生可以自己提出觉得写得好的句子,师生一块品味。
6、读:男女分读骈句的上句和下句,散句一块读。(配乐朗读)
7、背:
师: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喜欢上了这篇文章,也感受到了它的语言魅力,能被选入《古文观止》确实是文有所值。咱应该把它积累下来。 指名学生背。(在指导背诵上有些困惑,没想到好的方法。)
师:很多好的句子咱可以制成卡片积累下来。
六、拓展
师: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第五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掌握重要文言现象,通晓文意。
2、理解并背诵课文。
3、领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导入:
错过了蓝天的深邃,才邂逅了白云的飘逸;错过了大海的壮阔,才邂逅了小溪的悠然;错过了案牍之劳形,才有了调素琴,阅金经的悠然自得。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谁来告诉我铭是什么?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一、初读《陋室铭》,结识刘禹锡
过: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
1、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疏通课文,不能解决的字句,就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来解决。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谁来翻译?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样翻译吗?
互文
名,灵,馨,鸿儒,白丁、何陋之有
过: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读起来──
2、自由朗读。
3、个别读。
铭文是用韵的,要注意压韵:
本文押的是in和ing,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些字,押韵的子要读得响亮。
要读出韵味还要注意什么?
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基调
要读好《陋室铭》,还要了解文体特点。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温”,气度温和;“润”,语调柔顺请大家“温”“润”地读起来
4、齐读。
过:要读好一篇文章还要知道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把握作者情感。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将细究。现在自由朗读,根据你对《陋室铭》的理解,读出你心目中的刘禹锡.二、品读《陋室铭》 拜访刘禹锡
过:想进一步了解刘禹锡,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去亲近先贤。
小组合作: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看四句话,并口头翻译,并思考:从中我仿佛看到了 什么?一个什么样的刘禹锡?
1、走进陋室,我看到了()画面,看到了一个()的刘禹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轻松自在,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意思)背景介绍:
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却是被“气”出来的
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三、研读《陋室铭》 我看刘禹锡
1、作为来访者,你还想录下刘禹锡的哪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心声?(1)作者写陋室,为什么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
类比,用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如此吗?除此之外,渴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那样建立一番功业啊,,抱负远大)(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兴)(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孔子云:“何陋之有”?末尾引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表现了高雅的志趣。
过: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
2、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并说说你取名的缘由。
过:从我们起的雅称看,同学们对刘禹锡的评价是相当高,刘禹锡没有选择放弃,他本想借“苔痕”、“素琴”等表现一种隐士节操,可是,不知觉中“鸿儒、“德馨”等却暴露了他的志士情怀这里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所以,我们也被他拨弄得手足无措。
四、也做一回刘禹锡
过: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挣扎啊!半年时光,他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同学们,你就是刘禹锡,你的一腔孤愤要借这篇铭文传达出来!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刘禹锡要让山因我而名,要让水因我而灵,这是何等的气概!同学们,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刘禹锡,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有的,是大丈夫的傲岸,有的是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听──刘禹锡身在陋室发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呐喊读──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再读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山──不—在—高!读──
(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何陋之有?”“何陋之有?”的诵读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