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5 04:1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以美促教,回归生活全面发展学生

——《认识平面图形》教学案例

株林镇东申希望小学

张莉 2016年5月29日

背景: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数学的结构、图形、布局和形式无不体现数学中美的因素。我们有些学生不能把数学与美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数学美育教学的欠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数学的美,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美育功能,不仅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可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认识平面图形这一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引出的数学内容,都是来自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物体,学生已有了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绘画图形,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直观地认识、辨认、区分这些图形的同时获得对简单图形的美的体验,并在合作交流中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主题:创设美的情景,学生在已有的生活感知中获取新知

本节课堂采取创设游戏情景教学法,利用音乐、美术多种美的元素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思考、探索、接纳新知。

细节: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和观察、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

2、在找一找、拼一拼、画一画各种图形,直观而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与创新意识,以及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进行交流的能力。

4、在愉悦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初步感知体与面的关系,对立体图形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2、找出平面图形的共性,区分不同的形状。[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上课一开始,播放优美、轻快的音乐)

师:小朋友们,今天早上的空气多新鲜呀。可爱的小鸡们也跟小朋友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寻找食物,瞧!他们找得多高兴啊!(多媒体动态演示)你们看,这幅图漂亮吗?

生:漂亮。

师:漂亮在哪里呢?为什么觉得它漂亮啊? 生:因为它有很多种颜色:有绿色、红色„„ 生:因为它画了大树、房子、太阳„„ 生:它有很多种形状,有圆圈、有三角形„„

师:小朋友们很会欣赏画,老师也觉得漂亮,这些图画里头有我们的数学朋友,你们想知道它们的样子和名字吗?

生:想。

二、动手操作,诱导美。

师:其实,小朋友的手也可以创造出这些美的图形,先请大家从学具袋里任意拿出一个正方体,把它按在纸上沿着底面画一个图形,看看在你的笔下可以变什么样的图形?(边示范边说明)

(生独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从长方体的底面画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呢?

生:四四方方的正方形。

师:哦!你知道它叫正方形,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什么样子的图形是正方形呢?

生:四四方方的。

师:没错,正方形是四四方方的,但是还有一点这个小朋友没有说,正方形的四条边也都相等。我们就把四四方方的,四条边都相等的图形我们就叫正方形。老师手上是正方形的照片,我们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长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师:大家再拿出任意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也沿着底面画画看。生:(第二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谁先来说圆柱底面画出了图形? 生:圆柱可以画出一个圆圈。师:圆柱画出了一个圆圈,你们同意吗?(同意)在数学课堂上我们不把这种图形叫做圆圈,我们有更好听的叫法,有谁知道吗?

生:圆形。

师:对了,像这样子很圆滑,没有角的图形我们叫它圆形,你们记住了吗?(全班齐读:圆形)那长方体又画出了什么图形呢?

生1:我画出了一个长长的,方方的图形。生2:我画出了正方形。

师:我们请这两位小朋友上来展示一下他们画出来的图形好吗?(好)你们看,他们画出的图形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长长方方的,一个是四四方方的。

师:为什么同样是长方体,他们画出的图形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看他们是用什么样的长方体画出来的好吗?(请学生把运用的长方体拿上讲台展示)哦,小朋友们都看一下,原来这个长方体是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它的两头都是正方形的。这位小朋友真棒,找得太好了。那另外这个我们把它取名叫“长方形”,这就是它的照片,我们一起来认一认吧。

生:(根据教师拿出不同大小的圆形和正方形说出名称,加强记忆)师:接下来轮到球了,它能画出什么图形呢,小朋友们想试试看吗?(想)(第三次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师:画得时候,你们发现什么困难没有? 生:球很难画,我画不出来。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小朋友们用球来画图形很难画出来,所以现在暂时球没有办法画出什么样的图形,但是等到高年级的时候,相信有小朋友能想出好办法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吗?

生:(根据教师指定的名称找对应的图形)

师:小朋友们表现都很棒,用掌声给自己鼓鼓掌。(拿出三棱镜),沿着它的底面也可画出一个新的图形。(教师画)它就是你们熟悉的朋友——三角形。

师总结:我们今天认识了四个新朋友,他们是谁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这四个好朋友和我们昨天认识的立体图形不一样,他们住在平面图形的王国里,都是平面的。

三、合作交流,寻找美。

师:认识了这四个朋友,它们还委托老师另外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要把这些智慧星送给认真动笔表现出色的孩子,你们商量商量要奖给谁?

生(兴奋地讨论着,给课堂气氛掀起一个高潮)

师:在大家的配合之下,老师的第一个任务已完成了,第二个任务就是帮它们找找生活中的朋友——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把你想到的找到的先告诉你身边的同学。(教师巡视指导)

谁来帮老师来完成这个任务?

生:(争着抢着说,教师指导补充)课本的封面是长方形,饮料罐的上面和下面教师圆形、三角板的面是三角形,桌子的面是正方形„„

师:我们重新再来看这幅图。(电脑逐一显示各种图形,学生说它们各自的名称。)

四、游戏巩固,创造美。(1)找一找,练习一第3题。(2)拼一拼,练习五第4题。

(3)引导学生用这四种图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动物或其他的,拼好的进行全班展示,并给矛奖励。

(4)画一画,用学过的这些图形设计一幅自己喜欢的图案,画得漂亮得,老师给他签名,并送给一朵小红花。

五、课堂小结,表达美。

师:今天,你觉得我们的课堂美吗?美在哪里? 生:美,因为我们可以拼很多画也可以画出很多画。

师:今天小朋友拼出的画,画出的画很漂亮,很有创意,回家的作业就把你们的作品带给爸爸妈妈看,说给他们听,美在哪里。

评价:

平面图形是三维领域的一个重要知识,也是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它的知识理论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颖,但学生的空间思维在平时的生活中已经基本建立,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去传授新知。

在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音乐、美术等美的元素,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的理解不同的平面图形的特点,并且利用不同的训练方式去巩固知识,以美育促进教学,相反地,又促进了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优点:

一、创设情境——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本节课教学,我就创设了如下情境:以“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导入,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触动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二、回归生活——以美促智。

“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让学生合作、寻找交流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教师的每一次动情的评价对学生来说,学生记忆犹新,激情高潮。为了迎合低年级学生的好表扬心理,我承读了幼儿教育的评价方式: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

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

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1/2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玉溪市华宁县宁州镇甸尾小学

李美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李美

【案例背景】“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来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么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底,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 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 生:书写。集体订正。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你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集体订正。

5、公式的运用: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 生:独立完成课本中做一做题目

6、小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师:(课件展示题目)

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规性的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我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念更新,基础要实,思维要活”,我觉得以往老师们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都很不错,而这节课让我感触很深: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

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让探究式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一定的开放度。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既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也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几个图形图片为切入口,让学生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补一补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它的特征是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具体性、广延性和全面性。记录、导向、反思和传播是它的功能。案例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为了一个主题而截取的教学行为片断,这些片断蕴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它源于实践,但高于实践。案例以真实的教师和事件为基础,但又不是简单而机械的课堂实录,它是教师对自身典型教学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节课或一个片断,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把几节课的相关片断叠加。从案例内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叙事式”和“对话式”;从案例内容的编排方式看主要有“单一式”、“对照式”和“递进式”。反思一方面是基于案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例印证理论;另一方面要高于案例,要从案例的分析中生发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下面我就对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的理解进行如下尝试。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小数的性质》

(一)案例A:联系生活,教师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购物中见过小数吧!大家相互交流一下。(交流购物中标签上的小数)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

师:那你买这个文具盒付了多少钱?

生:6元5角,也就是6.5元。

师:这说明6.50元=6.5元。它们为什么会相等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案例B:联系生活,学生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都有购物的经历,你们还记得所买物品的单价和实际付的钱数吗?生:一个文具盒标价6.50元,我买它时付了6元5角,也就是6.5元。

师: 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

生:不吃亏,因为6.50元=6.5元。

师:其他同学也遇到过这种现象吗?

生:一包薯片标价2.00元,我买它时付了2元。2.00元=2元

师:看来这种现象在生活中还真不少。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6.50元=6.5元,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现象,它里面却隐藏着一个数学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发现它。

(三)反思:

1、案例A教师联系生活,让学生交流购物中的小数,问题较大,不能引起学生有目的地思考。另外,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很好地审视生成的资源6.50元=6.5元,学生只是从表面顺着老师的提问走,没有做进一步的思考。

2、案例B依然是联系学生购物这一经历,但教师问“标价6.50元,而你付6.5元,商家不吃亏吗?”这一问让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一个层次,学生只能借助经验知道6.50元=6.5元,2.00元=2元。但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6.50元=6.5元,2.00元=2元?为什么后面的零的可以去掉?当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时,其实已对小数的性质有了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揭示出生活现象里隐藏着数学规律,然后和学生一起去探索。

3、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要考虑联系生活,激发兴趣,更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蓝旗

内江市东兴区外国语小学校

案例背景:

这里有一堂小学数学课的听课记录,是重庆市南岸区某实验小学(以下简称A校)三年级数学教师所上的一次公开课。该教师是西南大学免费师范生刚毕业工作两年的新老师,上课风格活泼、新颖,是该校重点培养的新秀。本节课她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下面我们通过对这节课的详细观察来分析该教师在处理合作学习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案例呈现:

课题: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新人教版)。

设计理念:在课堂的几个活动提问环节,采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通过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与合作能力。教学重、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1,分组。将全班40名同学分成10个小组,每组4名学生,按座位的就近原则分配。2,准备贴在黑板上的纸质贴纸。3,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本。教学过程:

1,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师:我们今天来做一个拍手游戏,看谁能听懂老师的指令拍的最准确。

游戏一:老师拍2次,同学们拍2个2次;游戏二:老师拍3次,同学们拍3个3次;游戏三:老师拍5次,同学们拍4个5次。在拍手的同时注意停顿,并思考该拍的次数。例如:拍3个3次应该拍几次?、、、、、、、、、、、、师:大家拍的真准啊,听到同学们明快的节奏,小兔子被吸引到了我们的课堂。2,新知讲解。①初步认识倍。

师:(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找一找图中有些什么东西,它们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第一小组:图中画了小兔子和2根胡萝卜,6根红萝卜,10根白萝卜,萝卜根数各不相同,其中胡萝卜最少,白萝卜最多。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还发现了红萝卜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个多。白萝卜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5个多。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那大家再想一想,怎样才能摆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呢?(请 同学上台展示)

第三小组:把红萝卜2根2根的放在一起,可以摆成3个2根。

引导学生一起说:红萝卜有6根,也就是3个2根;再连起来说: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师板书);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根数的3倍。

第四小组:还可以用粉笔把他们圈起来,将红萝卜2根为一组圈起来,3组。

师总结: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是胡萝卜的3倍。揭示课题: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板书)。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哪个小组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下面几组之间的关系,看哪个小组说的又多又准,分小组回答。

②摆一摆、圈一圈。

师:前面我们一直讨论红萝卜与胡萝卜之间的关系,那白萝卜与胡萝卜之间又有什么数量关系呢?请同学们摆一摆。

生:以小组为单位,有的小组圈,有的小组摆。③巩固。

师:如果现在红萝卜被小兔子吃掉了1根,还剩下几根呢?这时它与白萝卜之间又有什么数量关系?请各小组快速完成这个问题。

第五小组:红萝卜有6根,被小兔子吃掉1根,还剩下5根,而白萝卜有10根,是红萝卜根数的2倍。

师:哪个小组能像上面那样摆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第六小组:应5根5根的摆,因为红萝卜有5根,就看白萝卜里面有几个5根,有2个5根,所以白萝卜是红萝卜的2倍。

3,巩固练习。(1)考考你。

①第一行摆2根,第二行摆出第一行的4倍,第二行摆几根呢?

第六小组: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所以要摆4个2根,4个2根相加是8根。②第一行摆几根自己决定,第二行摆的根数必须是第一行的三倍,想一想怎么摆? 第七小组:我们小组决定第一行摆4根,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3个4根是12根。第八小组:我们小组决定第一行摆6根,第二行是第一行的三倍,3个6根是18根。(2)猜一猜。

有12多紫色的花,请问紫色的花是黄色花的多少倍?引发学生思考,首先必须知道黄花的朵数。老师大胆让学生猜想,根据学生猜的朵数来判断倍数。

第九小组:如果黄花是1朵,紫色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12倍;如果黄花是2朵,紫色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6倍;如果黄花3朵,紫色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4倍;如果黄花是4朵,紫色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3倍;如果黄花6朵,紫色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2倍;如果黄花12朵,紫色花的朵数就是黄花的1倍。

4,课堂小结。

师: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呢?

第十小组:我们小组的收获是,我们学会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还知道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之前,先把较少的看作一份,然后看较多的里面包含了几个一份,就是前面较少的几倍。

问题剖析:

本节课总体而言非常精彩,教师一开始使用游戏引入,既能让学生初步感知

倍的概念,又能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利用几何直观按要求绘制出相应的几倍量,进一步促进学生构建倍的概念,在一系列操作活动中,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习惯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刚参加工作两年的年轻数学教师而言,能做到这样,已经非常不错了,但就其学习效果而言,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整个课堂表面看起来非常热闹活泼,却存在许多学生“搭便车”的现象,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驾驭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诊断一: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不够深入

从表面上看,这位教师整堂课都在使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从新知讲解开始,一直到课堂结束,合作学习的影子处处可见。然而这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就其效果而言,学生对“倍”的认识并不一定能让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虽然该教师在使用合作学习进行教学,然而只使用了合作学习的“皮”和“毛”,没使用合作学习的“骨”和“肉”;只用到了合作学习的“表面”和“形式”,没用到合作学习的“实质”和“内涵”。所谓对合作学习的深入认识,既包括合作学习本省的内涵与外延,还要掌握合作学习实施中的程序性步骤等。很明显,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感受不到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过良好的合作学习的培训,看不出教师对学生提前进行了合理的分组。例如:该教师的教学准备中,按照就近原则,把全班42名同学分为9个小组。从分组的原则这一细节上可以窥见,该教师对于合作小组的分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只要将学生随意分组,然后让他们一起讨论就算是合作学习,其实这种行为就是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不够深入的表现。另外,所提出的问题也具有随意性,这一系列随意性的举动中可以看出,该教师虽然在行为上接受了合作学习,但并没深入去了解合作学习,也没有重视合作学习实施过程中的细节性问题。

问题过易,不具谈论价值:

①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出图中有几种不同的小动物? ②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四边形)。③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计算黑板上的四道口算题。④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下列数字钟接近于100的数。

⑤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下列事件中哪些所完成的时间接近于1分钟? 问题过难,学生很难完成:

①师:请结合几种不同货车的载重量和沙子的总量,以及每辆车的运费情况,合理规划处适合的运输方案。

②师:请根据小明的起床时间和上课时间,以及每种交通工具的时间成本,为小明制定合理的出行安排。

③师:请结合景区的游客数量和游船种类,以及每种游船费用的情况,合理安排运输方案,以节省更多运输成本。

教师在给合作小组分配学习任务时一定要把握好任务的难度,上面五个过于简单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则会浪费大家宝贵的课堂时间,毕竟小学生能集中注意力听讲的时间有限。另外,经常让学生完成过于简单的问题有可能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习惯,这样当真正遇到困难的问题,就没有毅力去进行突破。而后面三个过于困难的问题也不适合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果整个小组都讨论不出问题的结果,会打击每个小组的信心,长此以往,学生会对合作讨论失去兴趣,进而对整个数学学习失去兴趣,这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恐怖的。所以教师在课前备课的时候就要充分设计,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

(2)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和小组回答问题的顺序方面存在问题。本案例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个明显的现象:有时候同学们的讨论尚在激烈进行中,老师突然来一句“时间到了”,让同学们戛然而止;有时候大多数的同学已经讨论完毕,但老师为了照顾极个别小组,而迟迟不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课前预设中给每个问题所预留的时间是一样的,而现实中每个问题难易程度不一致,学生所需要的时间也不一样。这都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讨论时间的表现,讨论时间的多少是和所给讨论任务的难易程度成正比的,任务越简单,所给的时间应当越短,任务越难,所给时间越长。对于简单的题目,如果给与太多时间,学生会在讨论完以后多出许多时间,在这些多出来的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会从学习中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例如与小组其他成员聊天等。如果给予的讨论时间过短,有些小组还正在激烈的讨论,这是老师来一句:时间到了,这样硬生生的叫停,对学生的讨论兴趣是一种无情的扼杀。所以教师在实施合作教学模式时一定要合理把握好所分配任务的难易程度以及给学生的讨论时间。

另外,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十个合作小组回答问题都是按顺序进行的。这样做最大的弊端在于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前就已经有了心理预示,明白这一个问题该哪个小组来回答,如果轮到自己小组回答问题,那么这个小组成员会高度集中,团结合作。但如果没轮到自己小组回答问题,则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为了保持学生长时间的精力集中,必须打破这种按小组顺序回答问题的模式,采用随机抽取小组回答问题。教师指导方面存在问题 此案例中的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过度指导的情况,也就是在学生不能及时给出教师想要的答案时,教师会通过暗示或者提示等形式,过度帮助学生,使学生尽快的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由于这节课是公开课,老师比较紧张,当有时候学生的讨论达不到自己预设的答案时,教师由于害怕在此环节浪费太多时间,往往会给学生过多提示或者直接替代学生说出正确的答案。我们不妨从下面两个案例来分析老师不同程度的指导。

案例1 师:请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不同颜色萝卜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它们的数量不一样。生2:红萝卜比白萝卜多。生3:白萝卜比红萝卜少。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倍”的初步认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它们的数量之间有没有倍数关系? 生齐答:红萝卜是白萝卜的2倍。案例2 师:请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不同颜色萝卜的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它们的数量不一样。生2:红萝卜比白萝卜多。生3:白萝卜比红萝卜少。

师:除了它们的数量不同之外还存在什么关系呢?

生4:红萝卜有8个,白萝卜有4个,所以红萝卜比白萝卜多4个。师:如果把4个看做一份,它们分别有几份? 生5:红萝卜是2份,白萝卜是1份。师:那么8个红萝卜中包含了几个4个? 生齐答:2个。

师: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 生齐答:2倍。案例呈现:

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上册(新人教版)

设计理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的概念,分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时很难接受。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共同探讨、互通有无,在相互学习过程中逐步内化分数的概念。在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交际沟通能力都能得到培养。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线的含义。

2,在学生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中体会分数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得到提高,积累倾听、交流等数学活动经验,在小组合作的活动中体会同学间真挚的情感。

3,将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在生活中拓展数的领域,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初步认识分子、分母的含义。教学准备:1,月饼贴纸,正方形纸片,长方形纸片,水彩笔等。2,将全班44名同学分成11个小组,每个小组4名同学。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最喜欢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吗? 生:国庆节、教师节、儿童节、、、、、、师:其实老师最喜欢的是中秋节,因为中秋节可以吃月饼。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分月饼的问题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现在有四个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问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到几个月饼?(强调平均分就是每个人分的一样多。)

生:齐答两个。

师:如果有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问平均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得几个月饼? 生:齐答一个。

师:那现在只剩下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这时每个小朋友平均分几个月饼?又该如何表示呢?

生: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平均每个人分得半个月饼。(课件同步。)

师:这里刚才说到的“半个”(稍作停顿)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吗?该如何表示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生:我们小组的答案是0.5,因为我们学过,0.5也表示半个。

师:你们小组真厉害啊,0.5确实可以表示半个,但是除了0.5以外,还有其他的数可以表示半个,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分数”,二分之一也可以表示半个,(板书:二分之一)。请全班同学跟着老师说一遍: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的二分之一。(板书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像二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朋友——分数,那么,分数该如何来读和写呢?我们先画一条横线,然后在横线下面写2,在横线上面写1,。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①认识二分之一:

师: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月饼的一半,如果用你们手里的圆形纸片代替月饼,你能找出它的二分之一吗?

生:将圆形纸片对折。

师:为什么我看大家都将手中的纸片对折呢? 生:对折可以使两边分得一样多,要保证平均分。

师生一起操作:为了清晰的看出是平均分,将对折的折痕用彩笔描出来。

师: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表示出这个纸片的二分之一,看哪个小组想到的方法最多最好。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讨论。

师:展示同学们的作品,有的小组将纸片的一半用红笔涂上颜色;有的小组把纸片的一半用笔画上斜线条;有的小组在纸片的一半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等等。

②,认识几分之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除了二分之一同学们还想认识几分之一?(抽同学回答)师:拿出你们桌子上的正方形纸片,折出你们心中自己想要的几分之一,并表示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折的又多又准。

生:讨论与操作。

师:展示几个小组的作品,先拿出一个反面教材做错误示范。该同学的做法是随意将纸片折成四份,将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来表示四分之一。

生:他的做法是错误的,他不是平均分,没有进行对折。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那我们再看看其他几种。再拿出两种表示四分之一的折法,一种是折成四个全等三角形,一种是折成四个全等长方形。请问同学们,这两种折法都正确吗?为什么?

生:都可以,因为这两种折法都是将整张纸片平均分成四分,表示其中的一份就是四分之一。师:现在再展示几种折法,同学们试着在括号里填空,把图形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是它的()分之一。生:小组内相互交流汇报答案。

师: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各种不同折法,老师这里有一种与大家不同的折法,请看(出示圆的三分之一),这可以表示成几分之几呢?

生:三分之一。

师总结: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等这样的数就是我们几天学习的分数。(板书)③,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师: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分数的书写步骤,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其中短横线叫做分数线,代表平均分;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代表被分成了几份;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做分子,代表要表示的份数。现在已二分之一为例,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3,巩固练习:

师:先看第一题,下面图形能用分数表示吗?

生1:第一个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因为是平均分成了两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生2:第二个不可以用三分之一来表示,因为它不是平均分。

生3:第三个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因为是平均分成了四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生4:最后一个不能用五分之一来表示,因为没有对整个圆进行平均分。师:从上面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用分数表示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一定要看是不是平均分。

师:给出两幅图,一副为法国国旗,蓝、白、红三色旗;一副为五角星每个角又被平均分成了两份并分别图上图上不同的颜色。请问看到这两幅图你们会分别联想到那个分数,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

生:激烈讨论。

师:我们先看第一幅图,同学们由这面国旗会联想到哪个分数?

生:我们小组的答案是三分之一,因为整个图形被三种颜色平均分成了三份,其中每一份都是整个旗面的三分之一,所以我们联想到三分之一。

师:该小组回答的非常棒,那么对于第二幅图同学们又会联想到哪个分数呢?

生:我们小组想到的是五分之一,因为五角星有五个同样大小的角,每个角都是整个五角星的五分之一。

师:还有没有其他答案呢?

生:我们小组还想到了十分之一,因为按小块来看,整个图形被平均分成了十个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都是整个图形的十分之一。

师:你们小组观察的真仔细啊,相信其他小组也能发现这一点。4,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们小组学会了二分之一和其他的几分之一。生:我们小组学会了分数的读写以及各部分名称。

生:我们小组学会了在用分数表示时一定要注意是不是平均分。生:我们小组学会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该如何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问题分析:

由于教师是第一次上公开课,显得比较紧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关于合作学习方面更是经验欠缺,出现了很多漏洞。例如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不是很高;过度的参与学生的学习中,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没有体现新课标中要求的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

诊断一:学生缺乏合作意识

在该案例中,虽然老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但大部分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一种与他人协同完成某种任务的心理指向,而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催生出的是学生之间的攀比竞争和个人主义作风。例如:师:拿出你们桌子上的正方形纸片,折出你们心中自己想要的几分之一,并表示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看哪个小组折的又多又准。老师的要求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出如何折出自己想要的几分之一。李同学(平时调皮捣蛋,好表现自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将自己折出来的纸片高高举过头顶以示意他完成了老师交代的任务。而李同学所在的小组的其他成员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缺乏合作意识的表现之一,完全抛弃小组,独行其是。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当老师布置练习:师:给出两幅图,一副为法国国旗,蓝、白、红三色旗;一副为五角星每个角又被平均分成了两份并分别图上图上不同的颜色。请问看到这两幅图你们会分别联想到那个分数,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老师要求是小组成员相互合作,共同找出每道小题的答案。第三小组的张同学(平时数学基础较好,每次考试接近满分)自信满满的样子,而他所在小组的其他几名同学基础较差,面对这道题显得很苦恼。这时候,张同学就凌驾于其他小组成员之上,很得意的向其他成员讲授这道题目的来龙去脉。这是缺乏合作意识的第二种表现,完全凌驾他人之上,“唯我独尊”。这样虽然最后整个小组都知道了问题的答案,但这个答案并不是整个小组共同努力得到的,所以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诊断二:学生的合作技巧有待提高

在合作学习中需要同学之间进行大量的沟通和交流,良好的合作技巧是这些沟通和交流顺利进行的保障。在这堂课的合作活动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以第二小组的讨论活动为例:第二小组坐在离讲台不远处,其中学生A的基础较好,性情孤傲;学生B基础稍弱,性格外向,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学生C和学生D基础较差且性格内向。当老师布置任务:师:给出两幅图,一副为法国国旗,蓝、白、红三色旗;一副为五角星每个角又被平均分成了两份并分别图上图上不同的颜色。请问看到这两幅图你们会分别联想到那个分数,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A学生率先发言说:“由国旗可以联想到三分之一,由五角星可以联想到十分之一。”B学生接着争辩道:“由

五角星看不到十分之一,只看得出五分之一。”而C同学和D同学呆呆的看着A同学和B同学激烈的争论着,从活动开始到活动结束,自始至终未置一词。从上述的现象中可见得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的合作技巧有待进一步提高。首先,在交流活动中学生A和学生B不懂得如何倾听和表达,他们只是认为自己的答案是对的,从而想方设法地想压倒对方以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根本没有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为什么会和自己的答案有出入。为什么对同一个五角星,B同学只看到了五分之一,而A同学却看到了十分之一。这就需要在交流活动中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仔细阐明自己的观点,通过互通有无,才能共同进步。而C同学和D同学由于自认为基础较差,小组内有A同学和B同学想办法解决问题即可,自己可以“搭便车”。这体现了在合作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的现象。合作学习的宗旨在于使同学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通过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但在这次合作学习中,C同学和D同学明显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小组缺乏一个健全的组织,以及小组成员缺乏合理的分工。在活动中的组织者要调动每一个成员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通过分工明确每一个成员的具体任务,争取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要为最终结果的产生作出贡献。诊断三: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第二天早上批改作业,我发现了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从图中看出几分之一,但仍然存在一批学生连基本的分数代表的含义没弄清楚,作业完全乱作一团。出现这种情况令我很吃惊,我自认为这节课上同学和老师配合比较默契,应该都能掌握好所学内容。看来同学们的合作讨论虽然看似热闹,其实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合作学习的初衷是想通过合作来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而方式是通过好帮差,优等生带动学困生学习,从而达到一种差生变好,优生更优的效果。然而通过我一学期的合作学习教学经验表明,要想取得这种理想的效果其实很难,往往是优等生依然很优秀,而学困生依然很差劲。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原因在于合作学习没有落到实处。合作学习成了优等生表演的舞台,每次小组讨论与其说是讨论,不如说是优等生在知识“炫富”,而学困生只能艳羡别人的表演,默默地仰望别人而止步不前。如果长此以往,会导致成绩好的越来越好,但成绩差的也会越来越差,这种两极分化最后总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 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规范学生作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性 二街第二小学李仁敏 在几十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时,体现出极大的......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高段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摘 要: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最枯燥难学的学科,也是理性最强的学科,对于天真烂漫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教师要能够善于诱发学......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用9的口诀求商教学案例 城关一小 王艳梅 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一)案例一:《千克的认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

    小学数学教学10个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 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两位教师上《圆的认识》一课。 教师A在教学“半径和直径关系”时,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制表,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圆中,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