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5 15:0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篇: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

(一)案例一:《千克的认识》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同学们请认真看图(教师动画播放大象和蚂蚁拉手腕比赛,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全班学生哈哈大笑)

师:笑过之后应该有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

生:它们的力气相差太大,一个属于重量级,一个属于轻量级。师:你是怎样知道它们谁轻谁重的?

生:用眼睛看出来的。

师:你很会观察,还有吗?

生:可以用体重计测量出他们的体重,比一比就知道了。师:你的方法很独到。见过体重计吗?(教师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出重量单位——千克。)

(二)案例二《9加几》问题情境的创设:

师:春节就快到了,张老师决定带同学们去游乐场玩。(话音刚落,教师随即播放出幻灯片)小朋友们,快来看,她们已经到了游乐场!从这里你都发现了什么啊?学生听后教师的提问,都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主题图,大家踊跃地举手发言,在学生的诸多回答中,有这样新奇的回答:

生1:我发现游乐场里有许多树。

生2:我发现了有一位女同学在往卖气球的阿姨那跑,我想她可能是要买些漂亮的气球吧。

生3(好像发现了什么宝贝,兴奋地说):老师,我发现图的右下角有几条白,我想是草地里有毛毛虫吧?

针对上述这三种回答,这位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即时的评价,因为学生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教师意料之外的……

(三)反思:

1、案例一教师对学生中存在的每一个问题精心剪裁,目的明确,结合教学目标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成层次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组,诱导学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使得学生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2、案例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很新颖,但其所提的问题不明确且过于宽泛,使学生摸不到头脑,正是因为这样宽泛的一问,使得她把学生思维引入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这时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在这样宽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迁移起到了作用,他们会把自己所看到不确定的事物进行大胆想象。整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教师只注重了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并没有认真考虑。所以造成了在这个问题情境中,产生那么多与数学无关的回答,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离题万里。虽然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因为问题可使学生产生困惑,进而产生不满足感。所以说,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领域的动力。然而,一些教师仅仅为了追求“时髦”,不顾学生的感受,课前花费不少精力,绞尽脑汁设计出“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但结果却事与愿违。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不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导致教师形成新的错误的数学教学观念。陈祥文在《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思考》中认为:问题情境的创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一定的新颖性,灵活的技巧性,明确的目的性,适度的障碍性。

二、提出问题的教学案例:

(一)案例一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演示“小狗和小熊推车比赛”图,让学生猜一猜,谁的车子让人感到舒服?

生1:当然是小狗的,因为它的推车轮子是圆的。

生2:小熊的推车的轮子是方的,人坐上去会觉得很颠簸,不舒服。

产生问题: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圆形到底具备了哪些特征?

(二)案例二

师:老师这件衣服漂亮吗?

生(齐说):漂亮!

师:对于这件衣服,你想说什么?

生1:老师,你这件衣服是哪儿买的?

生2:这件衣服花了多少钱?

生3:这件衣服是哪儿生产的?什么牌子?

(三)反思:

1、在案例A中,以“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圆形到底具备了哪些特征?”来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并可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不仅为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还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特征的积极性。

2、案例二老师浮浅的问题,使学生不用思考脱口而出就能回答,不能引起学生们积极思考。这样使课堂陷入无数学问题中,虽然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看起来很热闹,但却达不到教学目标。

3、我们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地要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并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思维广度。

三、解决问题中的案例:分桃子—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三年级上册)

(一)案例A:

1、呈现例题:计算48÷42、教师提问:这个问题如果要你用笔算,你会怎样算?

3、学生自主活动。(几分钟后,还没有学生找到基本方法)

4、教师并没有介入,而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几分钟后,还没有学生找到基本方法)

5、教师不得不自己讲授基本的计算方法。

(二)案例B:

1、呈现例题:计算48÷

42、学生自主活动:用小棒代替桃子,分一分。并交流结果

3、结合直观操作的过程及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口算。

4、结合口算过程,教师讲授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三)认识分数的教学案例

1、创设情境后,提出问题:怎样表示一半?

2、学生折、剪。(用直观的方式表述)

3、画直观图。(用半直观半抽象的图形语言表述)

4、教师引导学生从感性经验中创生数学符号。(用数学符号这种抽象的方式表述)

怎样用数来表示一半?

(1)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学生创生出不同的数学符号)

(2)师小结:同学们创造了这么多的表示方法,大家的创造都有道理。为了便于交流,我们统一表示成,板书分数符号。

(四)反思:

1、案例A中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小组讨论都是缺乏引导的。对于除法的笔算,从形式上分析,与加减乘三种运算的笔算过程有很大不同,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过课本,一般不会想到,原有的加减乘三种运算的笔算经验只会带来负迁移。对于一种全新的知识,由于教师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或讲授,所以学生碰到困难是很自然的。

2、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二分之一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个性化再创造的过程,逐步组织操作,画图等活动让学生积聚感性经验,凭借直观操作和图形展开思维,形成的认识成为后续学生的“生长点”。当让学生自主创生新的表示方法时,学生都能有意义地进行个性化的符号表示,水到渠成地进行抽象思维,再在教师的引领下有意义地建构起抽象的分数二分之一。

3、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解决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既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4、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这个过程是学生从已有的数学现实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结论的过程。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应遵循认知规律,引领学生展开“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的概括式学习过程,经历“经验→模型→符号”的数学化的过程。

第二篇: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习资料

第一章(第一节)我国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在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界定上有什么新意呢?

从目标结构上看,增加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从目标取向上看,它突出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培养学生数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强调让学生体验数学化的过程;(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

(4)使学生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

3、《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1)知识与技能(2)数学思考(3)解决问题

(4)情感与态度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教学目标制定加以说明

4、四个目标相互间的关系: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在数学学习中,知识、技能与问题解决之间是一种递进关系,知识、技能的掌握是问题解决的基础,而数学思考(认知策略)、情感与态度则伴随在上述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

5、过程性目标

过程性目标的陈述形式: 程性目标行为动词:(1)体验(体会)(2)经历(感受)(3)探索

《标准》中的过程性目标使用的局限性:

一方面,有些基本知识的学习经过这一过程根本行不通。另一方面,有些数学知识、技能经历这一过程则没有必要。此外,有些知识、技能经历探究过程的习得效果则更差一些。(1)《分数除以整数》 可以让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

(2)《分数除以分数》则没必要让学生经历多种方法推导计算法则的。

(3)再如《分数意义》教学中关于分数各部分名称的教学则没必要经历探究学习的过程。

6、情感与态度目标

《标准》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提出的目标主要指: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设计时应预先列出的目标。(如教学《园的周长》时,要介绍中国古代的数学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非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不能确切设定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时机就应该加以落实的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每一堂课上不一定都有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但是必然有非预设性的情感与态度目标。

如:在课堂提问时:鼓励学生多路思维时,对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的激励,对思维反映慢的学生的启发诱导,则容易出现情感、态度目标。

第二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概述

什么是教学设计?

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第一节 分析学生 分析教材

一、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一)分析教学对象 一是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

二是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

三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

(二)找准教学起点

什么是起点能力?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因而数学课堂的复习铺垫就显得很重要。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的复习铺垫)

如何了解学生的起点情况呢? 一是课前自问自答 二是课前了解

三是导入环节直接了解

二、分析教材,用好教材

(一)分析教材

(二)用教材教

何谓课程?教材与课程有何关系?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一个引子,或者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用教材教有哪些策略?

1、比较--比较学习材料和学生已有经验之间的关联(如学习园锥体积联想园柱)

2、还原--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具体、可感的形象(如教学6+3×4,创设小熊购物情境)

3、转化--将课堂中的随机事件转化为教学资源(如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

4、开发--开发周边资源,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生活化、活动化再加工

(如教学《用字母表示数》将例题改为:老师的年龄比小明多20岁,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5、调整--运用更换、增删、归并、修改等手段对教材内 所谓“更换”,就是把不适合学生与教师自身特点的素材

更换为适合的素材。(如一年级教学《9+几》的动物园主题图更换为农村山地主题图)

所谓“增删”,就是为了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适当增加延伸一些内容,或删除机械重复太多的、难度过大的又不会影响课程标准落实的一些素材

所谓“归并” ,归并学习内容。所谓“修改”,把教材中欠合理之处加以修改。

(如《小数、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一课将两课合并)

6、挖掘--充分挖掘教材含蕴,发现教材新意义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格式与结构

一、格式:

1、文字式(如七册数学《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

2、表格式(见书中P14页表格)

3、程序式(如省编教材第十册57页《比的意义》)

二、结构: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第三节 教学设计编写的基本要求 体现五个特征:

1、科学性

2、针对性

3、实用性

4、主体性

5、整合性

第三章:教学设计的编制

第一节、教学目标编制的要求和步骤

1、内容全面

2、层次分明

3、要求适度

4、具体可测

5、因材施教

步骤:学年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平行四边形面积)第二节 课型的划分与特征 以教学任务划分的种类:

1、新授课(以新知形成教学为主,如《分数的大小比较》)

2、练习课(以巩固和应用知识为主,如《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课))

3、复习课(以整理知识和训练思维为主,如《长方体与正方体》复习课)

4、讲评课(以分析学情,查漏补缺为主)

5、实践课(或实验课,如《园柱与园锥复习》活动课)第三节 教法的确定

一、教法的种类

1、以教师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法 ①讲授法 ②谈话法

2、以训练学生知识技能为主的教法 ①练习法 ②讨论法 ③作业法 ④操作法

3、以教师创设情景为主的教法 ①演示法 ②实验法

4、以学生的发现学习为主的教法

①引探法(《分数基本性质》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②探究性教学法(《三角形三内角和》的合作探究)

5、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法 ①尝试教学法

②读书指导法

尝试教学法介绍又叫五步教学法

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习讨论——讲解归纳

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二、教法选择的依据

1、依据教学目标

2、依据教学内容

3、依据教学对象

4、依据教师素养

第四节教学内容的设计

一、新授课教学设计

1、检查复习:以旧迎新促迁移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明目标

3、新知教学:引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4、知识巩固:注重理解应用,形成技能

5、发展练习:拓展思维,培养能力

6、课堂小结:注重反馈,概括延伸 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课件

二、练习课的教学设计

1、基本训练(填写、口算、文字题)

2、变式练习(对比练习、题组变换等)

3、发展练习(知识拓展、能力训练、益智活动)

4、作业评价(点拔指导、合作探究、课后延伸)如《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课设计

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

1、精选练习,再现知识

2、整理知识,沟通联系

3、综合应用,发展能力

4、查漏补缺,点拔指导 如《数的整除》复习课的设计 第五节 作业的设置

一、作业设置基本形式

1、课后习题

2、单元习题

3、总复习题

二、当前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

1、作业要求一统化

2、作业布置随意性

3、作业数量偏差化

4、作业形式单一化

5、练习方式封闭化

三、解决作业设置的对策

1、注重“三性”(1)层次性(2)趣味性(3)科学性

2、添加“二味”(1)合作味(2)应用味

第四章 小学数学教学组织形式设计 第一节、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及发展

1、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2、教学组织形式与新课程变革

3、影响组织形式变革的因素

第二节 数学课堂活动组织形式

1、秧田式(1)(2)

2、小组合作式

3、半圆式

4、双翼式 第三节 合作学习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

合作学习的实质: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小组合作式是学生以4~6人为单位围在课桌(几张拼在一起的课桌)周围的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二)合作学习的优势

1、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评价意识

5、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三)合作学习的契机

1、要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

2、要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

3、要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

4、要在思维的发展处组织

5、要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

6、要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组织形式不到位

2、合作程度不到位

3、评价机制不到位

[案例1]《平面图形面积的复习》教学片段:

[案例2]《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案例3]《循环小数》教学片段:[案例4]《循环小数》教学片段:

[案例5]《圆的认识》教学片段:[案例6]《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教学片段:

(五)解决合作学习问题的策略

1、抓住契机,寻找规律,提高实效

2、加强学习,更新理念,提高技能

第五章 教学案例的撰写

一、教学案例的概念

教学案例是指教师将一个真实的、已经发生的包含有某些决策疑难问题以及师生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教学情景故事加以描述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问题解决方法及经验教训等的一种文章体裁。

教学案例=一个真实典型的教学情景故事+精彩的点评

二、教学案例的特征

1、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

2、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3、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例如,反映某教师与某学生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

4、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5、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三、常见案例类型及撰写示例

1、片断式案例([案例1]《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案例2]《找规律》教学[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

2、意外式案例([案例1] 《简单的统计》教学.[案例2]《8的组成》教学[案例3]《应用题》教学)

3、综合式案例(《运用多媒体课件,优化数学课堂教学》《通过例题的多解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4、专题式案例([案例1]评价语的反思——《思考题》教学[案例2] 有关考试题的比较)

四、案例的一般结构:

1、主题与背景

2、案例背景

3、案例描述

4、案例反思

第六章 教学反思

第一节 教学反思的概念与意义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他人)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他人)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地探究教学问题(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成为研究者(三)反思性教学有利于增强教师的道德感,提高教师的 教学水平

第二节 教学反思的方法

1、教学定位问题

2、动态生成问题

3、教学设计问题

(1)反思教学意图是否体现

(2)教学资源是否还需优化

(3)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还需优化(4)科学性合理性如何?

4、教学效果问题 第三节、如何反思

1.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

2.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考

3、把调查研究作为反思的重要依据 4.把整体反思与局部反思相结合 5.把反思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第三篇: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作业

学校: 姓名:

一、填空题。

1、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任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2、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3、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三大类。

4、教学方法是(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总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5、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6、“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问题探究法与发现法基本相同,它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之间的关系、规律。

7、《标准》中的四个目标大致可分为两个领域:(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其中,(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属于认知领域。

8、教学设计的一般的结构是:(概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9、所谓问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之点。)

10、教学案例形成的几个步骤一般如下:

(1)确定教学任务的思考力水平与要求;

(2)课堂观察并实录教学过程;

(3)教师、学生的课后调查;

(4)分析教学的基本特点及与思考力水平要求的比较;

(5)撰写教学案例。

11、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视不同班级情况而定。有的班级学生思维相当活跃,可考虑采用(引导发现法);有的阅读课本习惯较强,也可适当采用(自学辅导法)。

12、问题生成的途径有四个方面:其一,(教学内容即问题);其二,(教师提供问题);其三,(学生提出问题);其四,(课堂上随机生成的问题)。

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

1、情感、态度目标与其他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渗透”、“融合”的关系。(√)

2、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是有效的课程资源。(√)

3、小组合作开始后,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组织者。(×)分析:小组合作学习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4、让学生掌握知识才是自主学习的本义。(×)分析: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5、秧田式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改正:最大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空间,缺点是,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6、案例主题一般以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来体现。(×)改正:案例主题一般是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是案例的主题。另外,再用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样作为副标题。

7、数学课程标准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知识。(×)分析: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技能。

8、分析教材首先要研究课标,对全套教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分析某一课时教材时,要对这一课时教材作全面分析。如本课时在本单元的地位,是新授课还是巩固拓展课、是综合课还是复习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还是以传授为主的课、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等等。(√)

三、简答题

1、分析教学对象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一是学生的年龄、学段情况; 二是学生的数学基础情况;

三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情况。

2、哪些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答:(1)在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2)在教学内容的易混淆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3)在思维的交锋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4)在思维的发散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5)在规律的探索处,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使用谈话法进行教学应注意什么?

答:①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对提的问题,提问的对象,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应如何进一步做好启发引导,谈话所需的时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②提出的问题要明确、简洁,使学生能理解。

③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准备,然后再点名某个学生作具体回答,以利于全班同学积极思维,发展智力。不同程度的问题,可考虑给不同能力的学生回答。

④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尽可能不提暗示性的问题,多提能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去思考的问题。

⑤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过易不利学生思考,学生感到乏味;过难则学生无法回答。要提一些经过学生想一想能够回答的问题。

⑥提问后要注意听取学生的回答,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对回答有困难的学生,可提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启发诱导他,不能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更不能讽刺挖苦。对敢于提出不同看法的同学要及时加以表扬,鼓励学生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4、使用探究法应注意什么? 答:(1)精选探究材料;(2)注重教师的引导;(3)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4)所设立的问题难易要适中。

5、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①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练习,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练习。

②练习要有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要有一定的坡度。多层训练有利于暴露差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练习要多样性,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培养灵活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练习要有反馈调节性,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练习的情况,适当调整练习。

⑤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做什么练习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⑥练习的份量要适中,做到质与量的兼顾。

⑦练习设计要有弹性,能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收获。

⑧练习设计中要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开放性,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6、举例说明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和非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答: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指教学设计时应预先列出的目标。例如,讲授圆周率时,教师要考虑介绍中国古代的数学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要考虑介绍圆周率的用途,培养学生的数学价值意识。非预设性目标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不能确切设定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时机就应该加以落实的目标。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某位学生提出了新颖的问题,这就出席那了引导学生求知欲的时机;某位学生出色地回答了问题,这时就出现了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标。

7、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答:一是课前自问自答。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技能?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二是课前了解。课前一两天布置与新课有关的一些参考题,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三是导入环节直接了解。教师直接抛出课题或新课中有关的知识,让学生说说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8、编制课时目标时一般要做到哪几点?

答:(1)内容全面;(2)层次分明;(3)要求适度;(4)具体可测;(5)因材而设。

9、讲授法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答:①讲授的内容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 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性,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③讲授的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

④讲授中要运用启发式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⑤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更不宜运用“满堂灌”式的讲授法。

四、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一年级上册P34《跳绳》(8和9的加减法)的主题图上有:1幢教学楼,教学楼边上有1面五星红旗和许多树木,操场上有8个小朋友在跳绳,问题是“说一说”。下面是教师B按教材教的教学片断: ①出示挂图。②提问题。

师: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看见了房子? 师:你真能干。生2:我发现了红旗。生3:我发现了树木。生4:我发现了小朋友在跳绳。生5:我发现了地上有小草。„„

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5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谁能提出有关8的加减法?” [案例分析](主要从问题的目的性与开放性的角度分析):

答:我们广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首先考虑到的是问题的开放性,在数学探究过程中,设计出了大量的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思维空间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了目的性不强,答案不着边际的弊端,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答案,老师对他们的回答只能作出一些合理性的评价,但是,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评价使得我们的数学课堂离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却越来越远。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题不仅要充分考试问题的开放性,更要考虑设计问题的目的性,你设计的问题应当明确,具体可测,大部分学生能寻求到比较正确的答案。

2、[案例描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片断:

⒈教师布置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我们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经知道面积公式的平面图形来研究它的面积公式呢?

⒉学生合作交流不到2分钟,当教师发现有一个小组的同学“过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顶点作平行四边形的高,把平行四边形分割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然后再等量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的方法后,就立即宣布合作结束。

[案例分析](主要从与合作学习有关的因素的角度上加以分析)答: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当前,很多教师都已经有意识地把它引入课堂,但很多时候的小组合作只是作了个形式而已。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前,你可以先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这节课(或者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2)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拔、引导?(3)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三种具体的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4)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的教学形式不是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广大的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不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而将传统的教学形式说得一无是处。不讲原则的过多的合作学习也可能限制学生思考的空间,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3、[案例描述]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

① 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12元,篮球的单价15元)。②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③ 探索算法多样化。

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 生:15×3= 师:应该怎样算呢?

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生2:我用乘法10×3=30 5×3=15 30+15=45(元)生3:把1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 生1:用加法。师:用加法也可以。生2:用乘法。师:好的。

④练习13×3 70×5 24×2 13×5 31×3 34×2 24×4 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学生练习时笔者观察了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

[案例分析](主要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 答: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对算法进行优化,那就谈不上算法多样化,似乎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其实不然,方法和方法之间根本不存在优劣之分,任何优越性与不足都是与一定的环境相联系的。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优化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在优化算法的过程,教师必须注意两点:第一,优化的主体是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想法,教师应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优化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完善的过程,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教师在评价算法时,不要讲“优点”,而要讲“特点”,把优点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这才能达到优化的目的。第二,教师要明确“优化”并不是统一一种方法,把优化的过程作为引导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加以肯定和鼓励。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作业 学校: 姓名:

一、名词解释

1.数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一些基本数学事实性知识,如定义、定理、公式、特定的评明、历史性的资料等。

2.“行为跟进式”评课法: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评课者与授课者共同讨论教学中的优点、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后,授课者在修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再进行评价和修改,如此反复几次,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改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3.作业评价:教师的一种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操作型考试评价:为使学生能直观地去认识那些简单的数学形体,了解数学只是与生活实际的真实关系,教师充分利用学具、教室、操场、学习用具等,采用画一画、分一分的测评方法。

5.反思日记:对教学心得体会、经验教训的一种非常随意的书写形式,通常表现为教学随笔。它可以记录下当日教学中遇到或看到不成功或成功的教学事件或原因剖析;可以探究或反思理论学习心得体会或其在教学中哦的运用策略;也可以对一节课的目标设计的准确性、教与学的行为表现合理性、教学手段选用的必要性、教材内容处理的可接受性、教学时间安排的节奏性、课堂活动组织的周密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反思、以便以后教学借鉴。

6.课堂即兴评价: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各种学习行为、交往行为给予及时、合理的、激励的评价。课堂即兴评价要着眼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多维度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主动,从而真正体现评价的过程。

7.课程评价:指对课程内容及进程进行的价值判断。

8.网络评课法: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或教学过程用文字、图片或录像的形式呈现在网络上,由其他教师或相关人员在网上对其进行评价的方法。9.分项作业评价:是指对学生作业的多种指标的综合评价批改策略,它更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以及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

10.口头型考试评价: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的书面文字表达能力跟不上,有些内容作为笔试题难以观察到学生的真实水平,而采取口试的考试评价形式。

11.教学诊断:教师在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从教学问题入手,进行自我反思,深入剖析,找出“病因”,分析“病理”,进而“对症下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2.教学后记: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针对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结合对课堂教学的观察,进行全面的回顾和小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下来。它是教师进行自我评价反思的一种常见形式,可以是课堂教学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也可以记录教学中出现的教学思索或灵感,师生相互交流并火花等,长期坚持以记促思,对于教师专业成长帮助极大。

二、简答题

1.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答: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具体要求: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2、恰当评价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3、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4、重视评价结果的处理和呈现。

2.在新课程下,要营造出大气的课堂,教师必须做到三个“不要”,三个“不要” 指的是什么?

答:三个“不要”是指:情节不要太多;环节不要太细;问题不要太碎。

3.小学数学教师自我反思的一般形式有哪些?

答:小学数学教师自我反思的一般形式:课后备课、教学后记、教学诊断、反思日记、教学案例、观摩分析。4.你认为实施课堂即兴评价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实施课堂即兴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1、立足激励原则;

2、关注人性原则;

3、提升思维原则;

4、适度适时适量原则。

5.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先后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答: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发展先后经历的三个阶段:

1、以教为主体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2、小学数学整体性课堂教学评价;

3、以学评教的小学课堂教学评价。6.简述新课程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策略?

答:实施多项作业评价策略:

1、分项评价;

2、激励评价;

3、跟踪评价;

4、延迟评价;

5、协商评价。7.新时期下教师应如何进行自我反思?

答:新时期小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途径:

1、在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反思;

2、在他人评价中反思;

3、在学生评价中反思。

三、辨别题

1.有教师说:“让学生写日记是语文课的专利,让学生写数学日记有失数学学科的特性。”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答: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因为数学日记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感悟数学是显示的、游泳的、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它还是学生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发展的重要环节。数学日记可以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数学的反省能力、思维饿诶的创造性、阶梯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机动的能力、体验学习的情感等。

2.有人说:“课堂教学评价从评价重心上看,已经由关注老师的教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答:我认为是对的。一直以来,课堂教学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如教师的言语表达是否流畅、教师的板书设计是否合理、教师的情感投入是否具有感染力等,主要关注教师的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样讲的,即使关注到学生的行为表现,也是基本上被看作是教师“教”的回应,或者成为教师“教”的点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所以说从评价重心上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3.有人认为:作业是教师与学生知识与情感交流的“信箱”,不是评判,而是对话,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答:我认为是对的。作业评价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业的评价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得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用得不好,就会流于形式,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对学生的数学作业进行批改时,可采用“等级+评语”的作业批改评价模式。“等级+评语”的作业评价模式,不仅起到了点评学生作业的作用,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指点他们努力的方向等。实践证明,数学作业批改中的评语在数学活动中具有很好的调控功能和激励功能。数学作业是教学的一面“镜子”,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我们应用好这个窗口,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在课堂上应创造机会,通过交流、介绍、传阅、发言等形式,展示孩子的作业,让他们在欣赏和被欣赏的氛围中获得成功体验,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孩子都体验到愉悦。

4.有人说:“教材是专家编的,我们老师在实际教学中只能老老实实地去执行教材,而绝对不能擅自作主去改编甚至创编教材。”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因为新课程背景下出台的一些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表中,明确提出了“看教师是否具有整合、变通有利于教学的各种课程资源,‘跳’出学科进行大教学“(即用活教材)的要求。新课程下的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应该成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枷锁”和“桎梏者”,而应该成为“跳板”和“促进者”。因此,走下神坛的教材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了,教师也应该由教材忠实俄执行者自觉升格为教材的实践者、改进者和创造者。教师的义务不再是机械地照搬教材,而是应该自觉地根据学生、教材、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有机地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四、观点论述

1.小学考试就应这样,重点不在于“考”而在于“试”,不应成为甄别与选拔的“考具”,而应成为激励与进步的“试纸”。“考”,有上对下的压力,学生无选择,更多地是被动与紧张;“试”,有下对上的努力,学生有选择,更多是主动和快乐。对这种观点,你认同吗?谈谈你的想法。

答:关于“评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两段很重要的论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从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由此可见,考试评价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此,小学数学发展性考试评价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考查学生数学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思考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交流等方面的能力,满足学生的需求,发掘学生的潜能,建立自信培养情感,推动师生共同发展。

2.成长记录袋评价法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又称为档案袋评价成长档案评价,是一种用代表性事实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质的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评价不仅体现过程评价思想,同时体现学生自主评价,强调自我纵向比较,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是目前比较浒的评价方法。成长记录袋的优势: 1.评价对象的主体性

成长记录袋中,有许多项目上让学生自评、互评,让他们装进自己得意的作品,同时还可设计“老师的话”、“家长的话”,让学生在评价中与伙伴交流,与教师家长对话,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2.评价内容的多元性

成长记录袋的评价范围广,改变了以往“一张考卷、一张成绩单”的单一评价方式,它对学生的心理、生理、智力、技能、情感=、行为、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学习优势、不足等都进行了记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3.评价形式的生动性

“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是成长记录袋设计的一个突出特点,体现了趣味性和艺术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增强了评价效果。

4.评价过程的开放性 成长记录袋打破了评价的时空,不仅局限在学生校内的学习上,而是延伸到课外、社会与家庭,对学生的学习形式、情感、态度等全方位评价。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怕爱好、特长进一步评价自己,有利于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成长记录袋的缺陷:

1.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重。

2.内容太多,标准化程度较低,不好整理、分析,在用于较大范围的评价时难以控制。

3.主观性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4.容易走形式,走过场。

3.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我反思对自身的促进作用?

答:工作中,每上完一节课,我会反思:本节课有什么欠缺的地方?学生掌握的怎么样?他们喜欢这样的方式吗?我是否遗漏了一些重要的问题或环节?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了?是不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课堂活动呢?作业中,观察学生的作业态度,答案正确率,字迹书写等,从小方面反思自己的要求是否妥当,是否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夯实的基础。当每次考试过后,我会将自己所教的班级与平行班进行分析比较,肯定学生的进步之处并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学生再接再厉;思考学生退步的问题所在并及时分析,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进行补救。努力寻找着自己和同行教师之间的差距,思索着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策略,是否能让学生接受并激发更多的学生喜欢我的英语课堂;是否能让自己所教的班级均能实现优秀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的目标,以实现分层教学,达到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化。总之,及时的自我反思和记录,让我在每一年的反复教学中多了一份经验,收获一份成绩。几年来,在不断的反思、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中,我的课堂驾驭能力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了提高。我还经常以写教学反思的方式在教海探航、拾贝,从中得到了许多的的真正的实惠,真正的经验。正如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说的,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4.根据所学的数学学习评价方法,谈谈自己如何更好地做好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工作?

答:

1、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2、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3、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五、案例分析(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阅读下面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小结及教师的评语,从期末质性评价方面谈谈你的看法。我的数学学习

我的数学学习就像小船从港湾驶出,经过大海的波涛,时起彼伏。从考试来说,像股票一样时涨时跌,期中考试以前到期中考试时是涨的,期中考试以后是跌的。不过现已好转,从跌到涨了,就看期末是跌是涨。

比起考试来说,发言就像船在河里行驶,稳中有健,比较平静,无风无浪。每次上课,我都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听讲,不做小动作。再说说做作业,正确率还算高,★★★和A是常有的事。但美中不足的是字写得不太好,需要改正。

我的数学成绩还不差,还因为我有一个比较聪明的脑袋。这一学期就要结束了,我希望以优异的成绩走完这一学期。四(1)班 舒阳圣

师评:写得真幽默!的确,你是一个有趣的男孩,老师很喜欢和你交朋友,老师也欣赏你的智慧和才华,你那独到的见解也常让同学们折服,只要你坚持不懈地努力,你肯定会成为这个季节中最灿烂的男孩。

答:(1)期末性评价要体现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样,即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我评价,例如让学生回顾总结自己一学期来的学习,从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学习兴趣、学习体验、学习问题等方面进行回顾,记录学习感受,感悟学习心得,学生通过期末学习的自我评价,明确优点和不足,促进下一阶段的学习。(2)自我评价是原认知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能否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认真地总结各种学习方法,检查学习活动进行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因此重视学生对学习的评价,会更好地体现评价促进学习的目的。学生自我评价的过程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观察行为表现;二是自我反省,确定自我评价的标准;三是进行自我评价;四是自我强化。

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认真学习评价策略,实施以激励和激活学生创新性思维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

2.下面陈述的是一个学生在数学考试讲评后所撰写的日记,你认为教师的评价有不当之处吗?请你结合案例和教学实际,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科学地处理考试评价的结果? 失败,唉!

我最难忘的是四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考试的时候,我很紧张,不过一想到考试完就可以玩电脑游戏,心里便好受多了。我认真地做卷子,不一会儿就写完了。过了几天,老师把卷子发下来分析试卷,一看自己是83分,比以前进步了,心里很高兴,还不错。可老师分析试卷的时候,我和同桌说了几句话,老师走过来叫我不要太兴奋,说别看83分,是48名,全班倒数第四。我的头立刻就低下去了。我考得再好总也考不过大家。我总是失败,唉!

答: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案例中的老师因为学生与同桌说了几句话,就把分数由83改成了48,这样的评价无疑对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表现了教师的一种武断性,因而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情绪,这样会影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情感与态度,也会影响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应该科学地处理 考试评价的结果。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学习态度等实际情况,对学生的考试评价结果进行科学地、创造性的处理,采取 “区间式”试卷评阅,在分数的背后,教师再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定量判断与定性相结合。

3.阅读下面这份课堂观察表,你能发现教师在设计课堂观察表时考虑到了哪些方面吗?对数学课堂观察表的实施,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表格略)

答:这份课堂观察表,你能发现教师在设计课堂观察表时考虑到的方面有:(1)评价目标多元。既考察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恒关注了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是否乐于与同伴交流;是否积极主动创造。(2)评价主体多样。既有师评又有学生自评。(3)评价操作性强。每项评价目标都确定了几项指标,即程序要求。如果学生觉得指标还不能说明自己某项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在备注栏中举例说明,使评价表能提供大量的信息。(4)重视学生自我反思。观察表中还设立了“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两个栏目,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学会总结、学会反思。(5)加强教师的质性评价。表中还设定了“教师寄语”栏目。通过对各项目标进行简单的成都状况评价之后,教师可在此栏中写上鼓励性的语言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发展。

课堂观察时,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等方面;不仅要开展师评,也要开展学生自评。一节课教师可按学号评价5名学生,课前将观察表发给评价的学生。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进行练习的时候,通过课堂观察,教师便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做出积极的反馈,正确地给于鼓励、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矫正。记录时,首先学生进行自评,除在相应栏打勾,还可以在备注栏填写具体的例子,并引导学生小姐学习收获,反思存在问题。然后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关注学生突出的一两个方面,写上一两句激励性寄语;最后由学生装入资料袋。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

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

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

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

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复习“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9÷1 生2:18÷2 生3:45÷9 生4:3÷9

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1/2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第五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玉溪市华宁县宁州镇甸尾小学

李美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李美

【案例背景】“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上学期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基础上,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基础上开展的教学活动。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操作机会,从猜想、操作、验证到得出结论,再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描述】

1、假设猜想:展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图片。说出前三种图形的面积的求法,观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会怎样求。该怎样转化推导。

2、操作验证:根据你的猜想,动手操作验证一下吧,教师巡视指导。反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样操作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根据学生描述得出结论:把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向内对折,变成一个小长方形,得到长方形的长是原来三角形底的一半,宽就是三角形的高的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小长方形面积的2倍。2倍与其中的一个“一半”抵消,还剩一个“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3、继续引导:这个办法怎么样?谁还有不同想法,做法?

生:将三角形的顶角向底边平行对折,再沿折痕剪开,把得到的小三角形沿中间对折再剪开,分别补在剩下图形的两侧,变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底没变,高缩小了一半,为此,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也很合理。(表扬,祝贺)师:你还有其他做法吗?

生:选两个同样的三角形,将两个三角形颠倒相拼,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拼得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原来三角形底,高不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

于底乘高除以2。

师:这个办法怎么样?看来同学们在探究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想出的办法还真不少,那么,你感觉哪种办法最好?最有创意? 师:无论哪一种,我们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就是......生: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

4、共同把这个结论用公式的形式表示出来。师:谁愿意到黑板面前写一下? 生:书写。集体订正。

如果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用a表示三角形的底,用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么,你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师巡视指导反馈,自由到板前书写。集体订正。

5、公式的运用:要想计算一个三角形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三角形的底和高。

师:那么,我们应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一些题好吗? 生:独立完成课本中做一做题目

6、小结:其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求出,让我们共同走进生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师:(课件展示题目)

生:独立或与同伴合作研究完成。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评析】

“三角形的面积”是一节常规性的课,关于这节课的教案不少,课我也听了不少,如何体现“观念更新,基础要实,思维要活”,我觉得以往老师们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对课堂的设计以及处理都很不错,而这节课让我感触很深:

1、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思路独特新颖。

传统教学的种种封闭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迫切需要一种展现自我,发展个性的体验式学习。以前的教学改革,大多停留在数学学科层面上,往往比较注重将教科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在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清楚要教什么,为什

么这样教和怎样教,学生却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样学。学生的学习缺少方向,缺少动力,缺少方法,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2、让探究式学习具有一定的开放度。

探究式学习要不受任何人的约束,要有一定的开放度。在上面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教师提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让学生通过猜想、操作、验证等一系列的活动,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展现了自我,方法多样且独特,是以往教学所没有的,实在是妙不可言。既渗透了集合的思想,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也让学生看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悟了生活中的数学。也为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找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以几个图形图片为切入口,让学生观察、猜想。动手操作,折一折,剪一剪,分一分,补一补等,在这些过程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还培养了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已不是一种获取知识的手段,其本身就是教学的重要目的。教师只有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下载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应该描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典型的、生动的交往状态与外在行为,刻画他们丰富的、细腻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它的特征......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蓝旗 内江市东兴区外国语小学校案例背景: 这里有一堂小学数学课的听课记录,是重庆市南岸区某实验小学(以下简称A校)三年级数学教师所上的一次公开课。该教......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让我们同忧喜,共呼吸 ——新式周记,新课程语文教学中的红肚兜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语文组 李艳梅 在诸多语文教学形式与活动中,周记这种形式......

    《走进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走进新课程》教学案例分析 一、何谓案例? 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富有深刻道理的实际故事,这个故事有叙事的一般特征,它有背景、有冲突、有问题、有活动方式和结果。包含着大量的理......

    新课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精选五篇)

    一、填空题 1、教学模式指的是 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2、“最近发展区” 儿童的智力有两个水平——儿童独立......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复习提纲及参考答...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复习提纲及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 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规范学生作业——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严谨性 二街第二小学李仁敏 在几十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时,体现出极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