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第一章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解读
“理念”一词,近年被广泛使用,其意思与“观念”基本相同。有人认为“理念”比观念新,新在“理念”表达出一种愿望,它的实践意义更浓厚,它似乎孕育着改革实践的意思,所以比观念一词显得新颖、现代、有改革味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实比以往教学大纲的提法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它集中在四大方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点,第一点是目标,后三点是手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先看看《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这段话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语文课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任务是使全体(不是少数)学生获得基本的(不是最高的)语文素养;第二层即后两句,是对什么是语文素养内涵的阐释。
在整个《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前后出现十多次。什么是语文素养?其内涵怎么理解?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如果达到了这十条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认为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 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常用标点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课标”要求14年级背诵古今诗文不少于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等。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
五是端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语言文字的形象美、音韵美、修辞美、文学美等,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六是高雅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以往“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一理念是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教育目的的前提。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理念,并用它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会偏离方向。
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学生对语文材料反映的多元性。
将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类的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语文对人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它很多时候是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短时期不容易看出来。而且,常常是“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因而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如果像理科学习那样,围绕知识点、能力点做大量的练习,难以让学生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人们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对同一个材料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例1.1.1江苏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三袋麦子》(略)。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处世方法、商品意识、个性特点、社会背景等等的不同,以至想法也各不一样。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个性化的、多元化的创新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自嗯民明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年黑雪文的规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在人文学科中,语文与历史等学科有所不同。历史由大量的史实和历史观构成历史知识系统,而语文课程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我们是很难从道理上讲得清楚的。比如,上山、上楼,这都好理解,上北京、上省城,也可以解释,可即使厕所在楼下,也只能说“上厕所”而不说“下厕所”。类似这样的语言现象,没有必要从理论上掌握,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
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语文教育应该考虑: 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感等等。靠传授阅读的知识来培养阅读能力,不如让学生多读书;学生记住了一整套完整的写作知识,而没有写作的实践,也难以形成写作的能力;学生背诵了许多语法规则,而没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形成良好的语感,还是说不好话。这与学游泳的道理一样,光记住了一大堆有关游泳的知识要领,却不下水去多多实践是永远也学不会游泳的,何况有些“游泳知识”是不需要知道的。因此,语文实践能力主要应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而不能片面强调“知识为先导”语言文字的民族性和学生语感与整体把握能力的培养。
3、语文教学应该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汉语特别具有灵性,它是具象的、灵活的、富有弹性的,创造的空间特别大。汉字富有神韵,具有审美价值,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诗。汉字由形、音、义构成,汉字因形求义,因声求义,可以省去许多死记硬背的苦恼。汉字组词灵活,常用的汉字只有3000个,却可以组成不计其数、层出不穷的词。认识了字,对词语的理解也往往七不离八。有的新词更是创意极佳,令人一目了然。
汉语的文化性特别强,尤其是它的词汇和词组系统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成语典故等。
汉语还有一个特有的词组系统,往往四个字,凝练精警,意蕴丰富,成为汉语很重要的元素。词法句法大体靠意会,似乎不太严密,并不科学主义,却是以简驭繁,很有灵气。有时,词的组合甚至像玩积木和玩魔方,灵活性很强,变数很多,弹性很大。语言学泰斗王力说:“汉语是人治的语言,英语是法治的语言。”汉语没有多少强制的规矩。季羡林先生也说:“学习和理解汉语言,不能靠语法分析,而主要靠语感,靠个人的悟性。”(季羡林《汉语与外语》)。汉语言宜乎在模糊中求准确,用西方语言的条条框框来分析汉语实在是勉为其难。
这就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特征,从母语教育的规律出发,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提倡多读多写:不应照搬西方分析的思维方法,要用心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联想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要重视培养整体把握的能力。
例1.1.2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第一场雪》教学片断(略)。
引导学生反复涌读、熟读、美读,甚至背涌是培养语感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支玉恒老师就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读、诵来领悟言语形式、积累言语材料、形成语感的。语文教学,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整体地从字里行间内含的意蕴进行领悟、感受和体昧,从而完整地把握作品、理解作品,具有初步的欣赏和鉴别能力。惟其如此,才能充分体现汉语言文字和语文教育的特点。例如,学生在读《鸟的天堂》一文中的“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略)。可见,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只有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才能使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才能让语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语文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基本上没有摆脱机械灌输的阴影。尽管新时期以来语文教学民主化思潮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但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尽管教师上课使用启发式教学,设置大量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往往陷入教师为了
问而问、学生为了答而答的窘迫局面。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难养成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也就常常淹没在教师漫无边际、甚至漫无目的的提问之中。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一次革命。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当然,”自主“并不是指那些无节制地沉洒于学业以外的活动放任自流的行动方式,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也管不着的”天马行空“式的学习态度,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北师大肖川教授语)”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例1.1.3一位老师教《早发白帝城》时,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略)。传统的语文教学最缺的就是这样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的学习。所以说这是本次课改的一大亮点。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部各部分之间相割裂的状况。
从空间的角度看,我们不能把语文课程封闭在学科领域内,更不能封闭在语文知识与技能的狭隘范围内,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从而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当今社会,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五彩斑斓的各种媒体,缤纷多姿的地方文化等,都是学习语文很好的载体。语文课程应该有较广的适应性,留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和教师的需求,成为丰富多彩的课程。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构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国家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打破大纲时代”一本“统天下的局面。从时间的角度看,语文课程不应该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应该有这样一种机制,能够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比如对教科书中不符合时代精神的文章等就应及时删除,而能代表时代精神的好文章,我们老师应该自觉地将其吸纳到我们的课堂中来,成为语文课程的内容。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思考与练习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3、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4、案例分析:
一位教师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在帮助学生概括了小镇早晨恬静、热闹、紧张的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小镇的早晨》的写法,以《校园的早晨》为题目来进行写作,写出校园早晨的特点。要求每个学生写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动手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校园早晨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请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评述。第二章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第一节 汉语拼音教学设计
一、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难度降低了,时间减少了,但是汉语拼音的功能并没有削弱。
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
学生学会了汉语拼音,借助这个工具,自己读准字音,认识生字,从而获得识字的主动权,加快识字的速度,使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识字,提高识字的质量。
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
只要是汉语拼音学得好的学生,他的普通话就说得好。这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工具,能准确地掌握普通话的语调。
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有意隐去了”帮助阅读“的功能,但在客观的教学中,由于识字量增加了,又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个工具,学生已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阅读。首先是阅读注音的课文,进而阅读浅近的注音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语言的优美,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这一切都离不开带他们走上阅读之路的工具——汉语拼音。
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二、汉语拼音教学设计
1、优化教学环境
一年级小学生刚踏入学校,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鲜、陌生。如果老师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如板报、墙报、拼音角等)内容,让孩子一步入教室就像进入拼音王国,他们将会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增强对字母与音节的学习与记忆。
例2.1.1开学初,教师为每个孩子做一块姓名牌,给汉字注上拼音(略)。
贴满拼音的教室既使孩子们学得有趣,又不增加课业负担,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2、借助故事、儿歌(1)借助故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后剌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给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听故事是一年级孩子最乐于做,最感兴趣的事。在拼音教学中编故事必须去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知识点,把知识形象化、趣味化,使其便于记忆。
例2.1.2 j、q、x与u相拼时,u上两点应省略的书写规律的教学(略)。这个小故事紧紧扣住了拼音省写规律的知识要点,学生弄清道即言,在津津有味听故事的同时,也把省写规律记住了。这就有效地突破了声、韵母相结合时,其书写规则较抽象、难掌握的问题。这种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比教师直接灌输要深刻得多。而故事则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口味由老师自由创编。(2)借助儿歌
根据教学”个性化“的原则,教学中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以发自挥自己在某一方面的优势、特长,以利于独立个性的发展。例2.1.3学生对拼音字母的形状、发音,都有自己的理解(略)。
引导学生自编顺口溜,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身创造才能的机会,把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激发出来,把他们想像、创造等多方面的智能开发出来。
3、借助游戏活动
陈鹤群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这样一段话:”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时代,孩子们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能有进步了吗?“汉语拼音教学中把游戏引人教学实践,寓教于乐,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2.1.4”找宝宝“游戏——巩固6个单韵母(略)。例2.1.5”回房子“游戏——总复习(略)。
游戏的玩法还有很多,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到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使他们在得到乐趣的同时巩固了所学知识。
4、借助图画等媒体
汉语拼音教材的字母都配有一幅彩色的插图,这些插图直观形象,接近生活,富有童趣。可以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看图上画了什么内容,让学生借助图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
例2.1.6教学声母”p“(略)。
在看图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声母”p“的音和形,而且悟出了仔细观察后获得知识的喜悦,同时还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画面鲜艳的彩图对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不仅能帮助小学生读准音节,而且提供了围绕音节训练说话的具体材料。
5、在动手实践中巩固 刚入学的孩子尤其好动、好玩,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设计动手摆一摆、捏一捏等实践活动,不仅可以释放他们的能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能起到巩固音与形的效果。
例2.1.7 ”b“和”p“的教学(略)。
汉语拼音教学应拓展教学时空,针对本地方言的特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儿童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地进行正面教育。真正发展汉语拼音的作用,说好普通话,让汉语拼音教学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社会。思考与练习
1、《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
2、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3、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4、”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只要会认、会拼读就行了,没有必要抄写、默写。“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5、请为拼音”z c s“教学写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第二节 识字教学设计
一、识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关于识字教学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明确规定的:“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是学生语文学习的起点,在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1、识字能认识客观事物
汉字是记录和传达汉语的书写符号,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学习这一套完整的文字符号,即识字。
2、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起点
阅读和写作都要运用书面语言。学习书面语言,必须先识字。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字义,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1、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1)营造轻松愉悦的识字氛围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持久。如果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汉字见面,从而达到识字的目的,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像不把生字称之为生字,而称为”字宝宝“,读生字不称之为读生字,而让学生”和字宝宝打招呼“、”叫叫字宝宝的名字“等。虽然只是说法不同,但却迎合了儿童心理,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2)发现汉字构造规律的趣味性
我国文字分形声字、象形字、会意字等类型,有些甚至可观形推意。如果认识到这一点,也可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从而产生主动识字的愿望。例2.2.1在识字(一)第二课《口耳目》中(略)。
由此,学生就会出现很多不同的记字方法。如此注意引导,学生对识字兴趣日渐浓厚。
(3)采取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形象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所谓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应该包括:简笔画、演示(实物演示、肢体语言)、电教媒体(录音机、投影仪、计算机等)例2.2.2 : ”看“ 可通过教师演示“看”的动作,让学生猜字;再出示“看”字,分清主半部分”手“和下半部分”目“。这样,学生既记住了”看“的字形,又进一步了解了”看“的字义。
(4)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识字
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因此,作为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是我们的重要任务。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游戏,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
例2.2.3上课伊始,教师抓住重点的字设计趣味猜字谜的游戏(略)。
孩子们的思维在编字谜时进入一种积极状态,何愁记不住这些字呢?至于游戏的种类,玩法,老师们可以从很多途径找到。
(5)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和生活、识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
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是间接经验,要理解掌握这种知识,必须得到丰富的有关感性材料的支持。因此在识字教学中,也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识字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如果我们能够创设
一个个生活场景或氛围,就会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激活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开创一个愉悦的识字空间。
例2.2.4识字课《菜园里》中可以用简笔画和吹塑纸把教室布置得像菜园(略)。识字活动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而将识字和生活、认识事物相结合既是教学策略,也是教学原则。
2、教给学生识字方法(l)在初读课文时识字
例2.2.5 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看看生字条中的生字宝宝”(略)。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很乐意到课文中认生字,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2)合作识字
合作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
例2.2.6 课堂上,把学生分成四个人一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略)。通过这种简单的合作学习,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实现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3)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识字 例2.2.7《雪地里的小画家》(略)。
这样教学,遵循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原则,让学生理解有时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是不同的。
3、开发识字资源
(1)结合课文内容积累相关词语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积累一些相关的词语。例2.2.8《影子》(略)。
这样既促进了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词汇。(2)结合学生的语言运用,积累相关词语 识字教学中常运用组词、扩词、用词说话等形式来巩固和运用字词,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时机,结合学生的语言表达来积累相关词语。由于一年级学生所学汉字有限,又加上汉字中同音字较多,在组词、扩词、说话中常常出现同音字混用的现象,可以采用板书的形式帮助区分。例2.2.9《小小的船》(略)。
这样,既加深了对“蓝”的理解,又在比较中多积累了词语。(3)从课本、课堂中识字走向生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元处不在,元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 ·在生活中注意汉字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注意汉字的意识和习惯,提高教材中生字的呈现频率,从而巩固生字。如找找广告牌、包装纸上有哪些刚学会的字?动画片中经常出现人物对话与歌词,哪些字是认识的?在巩固课内习得的汉字的同时带动认识其他一些汉字未尝不可。·阅读课外书
学生可以阅读一些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涌读儿歌、童谣和古诗。我们的做法是让学生每天带一本课外书到学校里来,有空的时候拿出来看。这既可以让老师了解学生都读些什么课外书,也可以让学生在一个好的氛围中养成阅读的习惯。虽然在阅读的开始学生可能没有完全读懂,但在书中,他会为自己找到一个认
识的汉字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且在字与字之间千变万化的组合中以至发生质变的过程中还会朦胧地感受到“字”的丰富内涵。思考与练习
1、识字教学在语文学习中有哪些作用?
2、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3、请写一两条解决“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好方法。
4、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
第三节 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一、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语文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总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如个目标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学生有了较强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会乐于与人交往,进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学习、工作、生活。
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二、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扩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已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口语交际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的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趣导人,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宽松愉快的环境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对于各个年级,特别是低年级,更需要根据口语交际内容,运用形象的录像、课件、图片、简笔画、语言等,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情趣,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交际气氛,架起沟通学生心灵的桥梁,使学生能无拘无束地参与交流。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动机,使学生仿佛在生活中一般,自自然然、大大方方地进行交际。这样,学生才会带着积极的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之中。
例2.3.1教学二年级《春天里的发现》一课时,设计了以下三个情境(略)。
口语交际情境创设的方式还有很多,如陈设相关的实物、绘制有关情景的图画、制作必要的头饰、道具、展播录像节目,播放录音渲染气氛,进行形象的语言描述、表演等。
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同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话题精心设计多个回合、多个情境,让生与生、师与生之间展开多种形式的口语交流,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互动的交际的过程,让学生大面积参与表达交流。例2.3.2《我们的画》(略)。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针对话题本身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形
式组织口语交际活动,即在”举办画展“的大情境统领下,先后设计了小组合作说画、评画,教师示范说画、评画,向好朋友介绍自己的画,推荐评委说话评画,说服同学说画评画,小记者采访等多个回合的交际情境。在不同的情境中,交际主体身份也各不相同:小组交流时是组员的伙伴,教师示范时是学生,评选”最受欢迎的画“时是评委,采访获奖同学时是小记者。在教学中,始终要求交际对象认真倾听,并能就自己的理解对交际主体所展示的交际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交际主体根据不同的交际情境灵活应答。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优化交际活动的效果,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小学生生活阅历浅,口语表达能力弱,无论是倾听、表达、应对能力,还是交际态度、语言形式、文明素养都比较缺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说话,观察学生交际时的神情体态,通过幽默善意的评价随时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提醒学生学会倾听、应对,提高文明素养,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口语交际的评价也要有学生广泛的参与。在师生互动评价过程中逐步达成口语交际的要求:学会仔细倾听,学会赏识别人,学会质疑问难,学会给别人提出好的建议HU--同时反思自己和他人在口语交际中的优点和不足,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例2.3.3在三年级《夸夸我的同学》教学中(略)。
将评价贯穿始终,多方面进行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成长,在评价中提高能力。当然,语文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分内容之间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应该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例如,拼音教学中的看图编故事,识字、写字过程中的方法介绍、经验交流,习作中的作前指导、作后讲评,阅读教学中的课堂辩论、填补空白、拓展延伸等,都是口语交际的好材料。教师要善于抓住联系,挖掘口语交际的训练点,渗透口语交际训练。
其实,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资源可谓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学校,学生参加各门功课的学习,参加课间活动、兴趣小组,与老师交谈,跟同学交流等,都要借助口语交际。在生活中,接待客人、出门问路、购买货物等,也要运用口语交际。另外,农村孩子生活的天地非常广阔,如果引导他们在农村生活中认真观察,用心体验,口语交际的题材就会取之不尽。如:介绍自己喜欢的农作物、谈谈参加农作的辛苦、说说饲养家禽家畜的乐趣、聊聊怎样做家务活、传传农家的新鲜事、侃侃农家语言的魅力、憧憬农村的未来„„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交际活动,主动锻炼自己,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新生事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研究,不断探索。相信前途将是一片光明。思考与练习
1、《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3、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
4、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际交际的片断。
5、请在学校内开一节口语交际的公开课。
第四节 阅读教学设计
一、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描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这里的“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就是要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从上面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具有最重要的地位的。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设计
萨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也许这句话太诗意,但可以肯定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同时,学习需要有信心、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课堂上,既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又要多层次、多角度地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下面列举几种具体的设计方式,供大家参考。
1、以咬文嚼字——品味课文语言的设计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叶澜教授说过,学语文要把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变成孩子能够看得见能够理解的东西。说的明白一些,就是将文中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在品词析句过程中都只是停留在”这句话反映了什么,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然后朗读体会“这一层面,仅仅只是从文字到文字进行理解,没有把语言文字转变为很形象的生活画面,这样的理解即使再深刻,也无法触摸作者的心灵。语文课应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要解决这一问题,并非要求我们对每一个词都进行这样的体会,而是要找准切入点,突破一点,盘活全文。例2.4.1《荷花》一文中对”冒“字的教学设计(略)。
你看,教师紧紧抓住这一个”冒“字,一连问了五个很有层次性的问题,且每次提问与读这个句子有机穿插起来,我们很明显可以感到,学生脑海中的”冒“是有着很形象的生活画面的,是很丰满的,有内容的。而且理解了一个词,荷花那不同一般的、丰满的美的形态就形象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这就是把握了全文的精神所在,这就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就能使景语背后的情味跃然纸上,就能文化、深化、美化、敏化学生的语感。我想,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2、移花接木——学科整合的设计
语文课程应当是开放而具有省略的,应注重学科间的渗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也是当前教改的热门方向。其实,我们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在学语文,通过生动有趣的语文学习活动,把文本学习和课外生活结合起来,把语文课的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与音乐、美术、常识等学科结合起来,在读读、画画、唱唱、查查、写写、玩玩等综合性、动态性的语文活动中丰富体验。例2.4.2教学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时,课堂上可以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略)。
课后,再让孩子们去大自然中寻找春天的脚步(略)。
趣味盎然的语文活动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春天的美丽,而且展现了学生多方面的
才能,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拓展了知识面,而且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了素材。又如在教学《船过三峡》时(略)。
这样的整合学习使学生的各种感官一次次被触及,思维一次次地被激活,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但在学科整合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度的问题,如果学科渗透元度,就会使语文课迷失本性,异化本质,变成”四不像“了。如有的课文涉及到有关常识,于是老师撇开了课文,花大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一个一个上台展示交流收集到的有关知识。例如有一位教师上《凡卡》(略)。
3、模拟生活——主题活动的设计
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相关生活积累和体验。又如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一册课文《影子》(略)。语文教学中有生活教育,生活体验中有语文学习。就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生活体验是语文运用的源头活水。“只有学生亲身体验的,才是学生自己的,才能让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例如在《燕子过海》中(略)。
4、抑扬顿挫——感情朗读指导的设计
感情朗读是朗读的最高追求。”感情“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有感情”就是让学生产生这种“强烈的心理反应”,因为学生在接触语言材料之前,是一个游离于课文所描绘的那种情境之外的阅读客体,其内心是比较“平静”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历经一个产生哝情“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有感情“而嘲读”,而不是“读出感情”。学生知道该用怎样的感情去读,但读出来仍然平淡如水,即使有语调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也只是朗读技巧的表演。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呢?方法很多,现列举二三。
首先,范读启情。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地读出来有一定困难,更谈不上有感情地朗读。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随着教师的范读,课文中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就会像溪水一样同时流入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例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用朗读创设情境(略)。可见,教师的范读,以声传声,以情激情,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朗读水平就提高的越快。
再次,想像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文本信息,凭借联想,激活已有的知识库存、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使学生主动的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
例如《浪花》一文,描写了浪花的美丽、可爱与顽皮(略)。
因此,教师要在引导上多下工夫,引导学生多观察、体验和积累生活经验,在朗读中多想像,这样,学生才能在阅读中见文生义,见义生惰,即使课文中写的人或事离自己的生活较远,学生也可以通过想像,借助生活经历中类似的感情经验去感
受,读出感情。
提倡个性释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朗读。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要以自己的“标准答案”去套学生,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朗读,如对于教材可增可删可改,朗读的形式不拘一格,如朗读、诵读、表演读等。
5、针锋相对——主题辩论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中的质疑与由此而带来的论辩,是开放性的思维角逐和表达较量,是具有冲击力的信息交流活动。在阅读课文时,以一二个有争议的论题作为研读专题,让学生深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寻找依据,运用口头语言以说服或驳倒对方不同观点的一种研究性阅读。
例2.4.3研读《少年闰土》一课(略)。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行确定观点后,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从课文中援引根据,并联系各自的生活体验阐述自己的观点,把课文阅读引向深处。
6、实战演练——语言训练教学设计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指出,阅读教学中对于语言的学习还需要加强。阅读教学如果仅仅以培养阅读能力为重点,学生“得意忘言”,学到的只是一个个故事,而不是语言,是不行的。文质兼美的小语教材,是学生语言学习的典范。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佳句好词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凭借文本的语言内容随机迁移运用,强化语言实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2.4.4浙教版语文第七册《雨中》
一、二两节教学(略)。
在学生自主选择第一节中的佳句并鉴赏句子内涵的同时,教师引导他们剖析范例,探究其结构特征及表达方法。在学习第二节时,充分挖掘文本资源,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句子进行迁移性改写,在运用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由于寓文本句子的改写练习与阅读感悟之中,所以学生置身于语言的情境场中,对文本的体验也就更具多元性。
7、取长补短——合作性学习的设计
合作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成长的平台。采用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语文中的合作学习应作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平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合作学习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师生间单一的信息交互形式,无疑是一种进步,而自主选择合作学习的伙伴,更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2.4.5《长城》一文中的教学片段(略)。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纷纷谈、读、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全体教师的发展,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
但是如果合作学习缺乏前期有素的训练,课前精心设计安排,课中教师有效调控策略,只能是形式上的合作,一个空架子。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雪被子》最后一段时组织了一次合作学习
上述课堂片段,我们不难看出,本次合作的内容空间不大,学生可以单独完成:合作的成员没有互动,学生各干各的:合作的组织缺少指导,学生放任自流:合作的成果没有以集体的意见呈现出来。一句话:合作学习的环节是一种摆设,是为合作而合作,这种无目的元意识的合作是不可取得。而只有要求明晰,人数适宜,搭配科学,组织得当,训练有素而且时机相宜、内容恰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更有效。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2、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3、《一夜的工作》一课中对于“极其简单”一词的品悟,你可以如何设计?
4、你认为阅读教学中还有哪些教学设计方法?请列举一二。
第五节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1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时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综合性学习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它的教学设计来说,不论是学生主动学习后的作品范例,还是教师的教学资源,都是围绕着”问题设计“来做的。教师的教学设计以创设”基本问题“和”单元问题“为核心,激励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协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智慧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在综合性学习中,促进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对我们教师的高级思维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就好比一个引路人,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要想使他们都能到达知识理解的大门前,就要根据他们差参不齐的现状,为他们设计不同的道路,不同的道路会有不同的问题等着学生们去探究,去学习,去思考,但最终目的是,他们都能从不同道路上走到同一扇知识大门前,并且开启这扇门,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掌握。而难度就在于教师的问题设计上。
二、综合性教学设计的特色
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通过问题设计这种思维模式,要求把设计与国家新课程标准完全吻合,符合新基础教育理念。这种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思维,要求教师不要像以前所描述的那样”燃尽自己,照亮别人“,而应是”挂在知识网络上的电灯,不断充电,永放光芒“。我们在进行综合性学习设计时就应根据其特色,为学生开启这扇独具魅力的知识之门。
(一)确立主题,突出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内容的确立打破了合理化的学科框架,软化了学科边缘,在确立主题时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语文“这一小语文,更要充分利用”社会语文“这一大语文,引导帮助学生发现、提出、并确立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1、在语文教材中发现课题,即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资源丰富了,但语文教材仍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课本的内空是丰富多彩的,天文地理、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科学知识、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可谓无所不包。而二期课改的新教材更是以单元的形式,将不同类型的课文分门别类,更具系统性。这也为综合性学习跨越学科界限,将多方面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教《恐龙的灭绝》一课时(略)。
2、在校园活动中发现课题
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内容可以从校园活动中挖掘,如学校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的活动,有教师就抓住这次机会,开展了名为”中国茶文化“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研究茶的种类、茶的历史、不同茶的功效、泡茶、品茶的程序等等。
少先队活动也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源泉,每学期的干部轮换、干部竞选等都是很好的课题。如教师借助于开学时为班级制定公约的机会,根据本班学生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的特点,和同学们一起确定了”遵守规则有必要吗?“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3、在社会大环境中发现课题
社会是一个大学堂,到处都充斥着语文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善于发现既能吸引学生眼球,又在学生理解和所掌握的知识范畴内的具有语文价值的内容,挖掘社会中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社会热点往往是学生的兴趣点,可借此设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后,有教师就组织学生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报道资料,制作小报,给杨利伟以及设计人员写信等。
同时,综合性学习较之课堂教学,更能体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我们在设计时应考虑到其综合性。如在设计每一次综合性学习目标时,不能拘泥于单一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使学生在多方面学有所得。特别要注重对学习态度、参与意识、创造性、合作精神等方面的培养。其次,要体现语文自身目标的整合。既关注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又关注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做到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现形式要不拘一格,如调查事告,记叙文章、展板、主题讲演、建议书、研究笔记、活动方案、手抄报等。
(二)教学过程的展开要强调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综合性学习也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不是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建构课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我爱秋天“这一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根据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略)。
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有了亲身经历,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一方面语文的综合素养得以逐步养成,另一方面通过活动能沟通学生同社会生活、同大自然的联系,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能密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式的选择要强调自由性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基本理念出发,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以有利于学生声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在语文综创生学习活动中,应由学生在教材提示的范围内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老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FE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在教师引导和鼓励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J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自行组织活动过程,自己收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在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地修正,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活动中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
火花不断迸发。
例如在学习了《丑小鸭》之后,学生对安徒生的童话产生了浓烈的兴趣(略)。(四)学习的组织要强调合作性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是互相依存的,上下左右前后的人们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独立于联系之外而生活的人是不存在的——除了漂流在孤岛上的鲁滨逊之类,因而合作共处就显得非常必要。课堂教学应该培养这种精神罗讨论、倾听、答问是合作学习,争辩、交际、对话是合作学习,策划、主持、协调、评价也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自由式合作,如讨论可以自找对象,前后左右结对可以,”西南“"东北”联合也行。也可以是团队式合作,全班组成若干团队,每个团队有一二三层次的骨干。如如讨论,可以先在团队内交流学习,然后推出各团队代表在全班中心发言。
例如 有位老师教《燕子》(略)。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实施建议就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可见,教材中的综合性活动内容不是“圣旨”,而是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地区特点作相应的改动的。这就为教师开发利用语文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设计活动,提供了空间。不仅教师的教要富有创造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也具有创造性。这就需要我们引导、鼓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多向思维,从多角度全面地认识同一事物。我们必须放开手脚,相信学生,给他们自由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陶行知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会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解放孩子的嘴,让他们会说„„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分工,自己搜集材料,编写材料,自己主持活动,他们就会兴趣盎然,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会给老师们一个惊喜。
综合性学习是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一次重大挑战。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的探索,是我们准确把握并上好该课的关键。以上的阐述只是我们的粗浅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希望我们的这点思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思考与练习
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2、你认为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3、请设计一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方案。
第六节习作教学设计
一、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那么,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切实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平呢?(《语文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1-2年级将作文称为”写话“,3-6年级将作文称为”习作“。故本文以下均用”写话“、”习作“的提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教学目标,是分低、中、高三个学段分别提出来的,每个学段都有具体明确的要求。不同年段各有侧重:低年级重在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重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综合起来看,《语文课程标准》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目标要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习作,培植习作的自信心,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
中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消除写作的神秘感。
因此,我们的写话、习作教学设计,应该站在新课标的制高点,根据教材的特点,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而不能随心所欲地拔高要求。
二、低段写话教学的设计
小学低段不专门开设写话课,我们的写话教学,可以随机穿插在语文课堂各环节的教学之中,如春雨润物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写话情境中去,让学生从写话中学会写话、喜欢写话,从而消除紧张的心理。
一般地说,学完拼音后,就可以开始让学生尝试用汉语拼音写话。但此时的写话教学要注意遵循”低起点、小坡度、写生活、写真情“的原则,以课堂教学为凭借,以日常生活为源泉,激活学生的想像世界,让学生海阔天空地放胆写,重表扬,不批评,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甚至图画代替,等到学生有了浓厚的写话兴趣,能写一句通顺的话后,再逐步提出适当的要求。让学生从学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再到写一段话,最后学会写简单的日记甚至短文。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一些写话教学:
1、联系生活——用词造句写话 例如运用新学的词语、句式练习写话,既可学习课文语言进行仿写,也可结合生活实际写话(略)。
2、模仿创新——扩展”四素“句写话
”四素句“即包括时间、点、人物、事件四要素的句子。例如练写时(略)。”四素“句扩展写话,要素齐全,意思完整,内容比较具体,反复练习,可为学生以后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激活想象——观察图画写话
新教材图文并茂,这是极好的写话素材。利用课文插图写话,既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进行创造性的写话。还可以利用其他学科或课外书报上的图画,或者干脆让他们自己画图编故事,都是很受学生欢迎的写话方式。
4、各抒己见——问题拓展写话
新教材在课后往往安排了一些拓展性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想像和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此引导学生写话。如学了((胖乎乎的小手》(略)。
5、读写结合——阅读课文写话
低段的语文教材,有许多胳炙人口的童话、寓言或成语故事,学生很爱读。把它们作为写话的凭借,设计续写、仿写、扩写、改写、补写等写话练习,让学生以阅读理解作为基础,以日常生活和语言积累为素材,对培养写话兴趣,开启思维,提高想像能力,十分有效。例《纸船和风筝》(略)。
6、异彩纷呈——体验生活写话
低年级的学生天生是发现者,幻想家,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教师可以抓住偶发的事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用心发现,获得独特的体验,随机写话,提高观察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如,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跟万物对话(略)。
通过写话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言所行、所思所感,学生的写话就会异彩纷呈,充满儿童气息。
7、海阔天空——学习写日记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写话能力后,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学会写日记,让学生初步了解日记的格式、特点、表达方式和写日记的注意事项。(略)。
此外,还可以结合口语交际课,让学生先说后写,多说少写:利用其他各门功课的学习,整合内容写话等等。总之,低段写话教学,要放宽要求,让每位学生易于动手,享受成功,从而对写话树立信心,产生兴趣。
三、中高段习作教学的设计
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始年级,小练笔可以片段练习为主,大作文写实、想像、日记并重。到高年级,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写记实性习作,一定要说真话,记真事,吐真情,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想像性习作,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联想甚至幻想,以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激活创造思维;应用文习作,则不仅要让学生会写,而且常用,让习作为日常学习和生活服务。
1、链接生活——写实性习作教学的设计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农村孩子动手能力强,生活丰富多彩,帮父母干农活、做家务,自己动手做玩具、修器具,春天上山挖竹笋,夏日下河捞小鱼,节假日慰问孤寡老人„„都是习作教学的好素材。可是,一提起习作,学生往往还是觉得没话可写。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会留心观察。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眼睛是奇异的,世界在儿童的眼里犹如童话一般。在儿童的眼里,山呀水呀、星星、月亮,周围世界的一切都是活的,会跑也会飞,会说也会唱。”我们应该和孩子们一道去发现,去欣赏这个童话般的世界,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比如:春天来了,带领孩子们出去(略)。
再如,每年三月,学校都要组织“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略)。
因此,写实性的习作教学设计,应从内容人手,努力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品味生活,用心体验,就会不断发现习作的题材,还能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社会、善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
2、梦幻时空——想像制作教学的设计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广阔、更丰富的多采世界,那就是想像世界。儿童是最有想像力的。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他想潜入蚁穴。”《课标》提出让学生写想像性习作,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的。我们要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在习作中放飞个性,大胆创新,自由命题,自主习作,享受作文的快乐。
想像性习作教学的设计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可以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动用五宫,努力体验,用心感受,大胆想像,自由习作。
例如看看、想想等都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想像性习作训练形式。比如,在拼拼、想想、说说、写写的习作课上(略)。
3、学以致用——应用性习作教学设计
学校是由师生员工群体组合成的“小社会”,班级是由学生组成的“小集体”,学生是这个“社会”里的小公民,这个“集体”中的小主人。他们通过这个“小社会”“小集体”的教育与熏陶,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创新与发展。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更好地发挥习作在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应重视应用性习作训练(略)。
比如往学校和班级里设置“悄悄话”信箱(略)。
再如让学生观察四季中校园里自己喜爱的植物,为它们“画像”(略)。在这样生动活泼的习作活动中,学生始终兴致高昂、个性鲜明,不但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还取得了陶冶情感、美化心灵、促进精神文明、优化育人环境的综合效应。
总而言之,写话、习作教学设计要上顾课标,下思学情,利用教材,开发资源,沟通生活,激发想像,鼓励创新,给学生的习作创设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把习作练习引向其他学科的学习,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广袤的想像空间,鼓励“童话化”(即用儿童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作文个性化习作,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自由习作,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思考与练习
1、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2、《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3、对于写人的作文,应让学生注意哪些方面?
第三章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第一节 课程目标整合性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种指导思想在教学目标设计与实施时,都要予以充分体现。
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一种称之为“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例3.1.1就是典型代表。例3.1.1 人教版第一册《小松鼠找花生》的教学目标设计(略)。另一种称之为“交融式目标”,它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例3.1.2浙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的教学目标设计(略)。在目标1中,“借助”、“结合”、“通过”,体现“过程和方法”的维度:“正确理解”表现“知识和能力”的维度。此目标可属于“二维整合性目标”。再看目标3,“对比参读”、“明白”体现“知识和能力”的维度:“在„„中”体现“过程与方法”的维度:“初步感受”、“体悟”则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就属于“三维整合性目标”。
显然,兀馆是“分解武目标”还是“交融式目标”,它们都将目标的“三维”进行有机整合。无论是由目标导向的学习过程还是由目标指向的学习结果都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二、教学目标的叙写
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结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试以浙教版第八册的《古诗三首》(《咏柳》、《绝句》、《宿新市徐公店》)的两个不同设计为例:
例3.1.3(略)。例3.1.4(略)。
例3.1.3中的“学会本课5个生字及新词”虽然语言简洁,却表述糊涂。何为“学会”?“学会”的条件是什么?唱会“的程度怎么样?”学会“的表现行为又是什么?而例3.1.4诠释得比较清楚,原来所谓的”学会生字“是指”在指认和书写“的条件中,学生喻读准和写对5个生字”,其程度是“迅速无误”。又如例3.1.3中对“朗读与背涌三首古诗”的要求没有明确指出,例3.1.4则强调了行为的程度——正确、流利、有感情。例313的第三点目标叙写元误,却显得空洞笼统。例3.1.4的“凭借”、“在„„中”、“领悟”、“感受”、“熏陶”等词不但使我们明白教学目标设计时,刻画动词与用语用词的重要性,还让我们又一次看到“三维目标”是如何完美地融合。
三、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的提出被认为是对过去教学大纲的最大发展。但是由于其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属于隐性目标,不像”知识和能力“那样容易把握,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得不够扎实,甚至被老师当作”软任务“而被忽视。这是需要警惕的现象。
我们如何在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呢?试结合浙江省王自文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为例进行说明(教学目标正是案例3.1.2)(略)。《古诗二首》较好地展示了课程目标三维整合的过程,这也许正是它为什么能拿全国阅读教学比赛第一名的原因之一吧!最后,给老师们提供一些整合三维目标的策略:
1、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咄标签”式的教育。(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1)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
(2)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人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
(3)课内的“扩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思考与练习
1、“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
2、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与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3、请任选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案,并据此设计教学过程。
4、案例分析: 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像,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第二节 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主要途径。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有效的教学组织策略。下面列举几种容易被教师忽视的策略,供大家借鉴。
一、亲近语言——实现多元对话
“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
对话源于文本但高于文本。首先,“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向的交流与沟通。它以文本为媒介,由文本决定教学问题,并围绕文本就教学问题展开,从文本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为语言实践提供依据。其次,“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元的意义重构,获取文本信息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素材,学生整合文本信息、生活经验、语言储备,实现多元的意义重构。
例3.2·1《卖火柴的小女孩》(浙教版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略)。
评析:在本课中,教师重视唤起学生生活的回忆,引领学生多次亲近文本,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建立了意义对话的桥梁。师生对文本的作用是积极的,获取的信息是个性化的,学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学生反复接触课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实现意义重构的过程。
二、耐心倾听——把握生成信息
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个体,学习活动是学生生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常常传递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如果教师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把握有效信息,适时调整教学预设,这种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会带给我们未曾预约的精彩。
例3.2.2《家》片断(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略)。
评析: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了灵动的生命课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感知视角,大胆地对文本提出了质疑,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求异思维。教师及时把握住这一生成资源,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修改,给学生提供了一次非常有价值的语言实践活动。虽然学生的修改意见造成了构词上的重复,破坏了原文表达上的韵律美,但学生的这种体验对他们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假如教师能及时引导辨析、推敲,它将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又一个新的增长点。
三、飘极引导——文本价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价值取向和独特体验这两者之间,我们应该怎样把握呢? 例3.2.3《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略)。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病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以上案例中学生回答的“我敬佩白骨精”的个性化解读,已经背离正确的价值观。
学生把费尽心机害人的白骨精当作自己的学习榜样,教师应及时引导: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发现自骨精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越会动脑筋想办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们敬佩、学习。有了这样的提醒,后面那些学生就不会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也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
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四、留足时间——迸发思维火花
学生是课堂中发展的主体,受认知基础、思维水平、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他们解决问题的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刚提出问题,很多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教师急匆匆地就请学生回答,个别学生包揽了理应属于大家的学习活动。在重点环节的教学上,学生有效的学习需要时间来保证。例3.2.4《浅水洼里的小鱼》(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略)。
评析:以上片断中,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学习,给足了时间,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学习成果。学生反馈的信息可以反映出,他们通过从对课文语言的揣摩,感悟到小男孩的行为所包含对的小鱼深深的关爱,实现了语文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五、适时调整——焕发生命活力
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着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迸发出一些充满生命灵动的想法。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判断生成信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的价值,适时调整预设,使课堂焕发出学生生命的活力。例3.2.5《一堂特别的语文课》(略)。评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偶发事件干扰了正常的教学计划,学生的兴趣已经转移,此时如果强行要求学生按原计划上课,学生会兴致索然。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的最好剌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此时,窗外经过的消防车已经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是当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学顺应学生的这种需求,调整预设,重新组织,换来的是饱满的精神、浓厚的兴趣、积极的参与、活跃的思维,语文学习成了学生自觉的生命活动,课堂因此而充满活力。
六、关注语言——回归语文本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与课文规范语言不断接触中形成和提高的,因而语文教学应特别关注语言,让学生充分地读、认真地听、自由地说、大胆地写,在语言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让语文课堂因此而更具语文味。
例3.2.6《四季》片断(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略)。
评析: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为语文所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本课教学的最大特色。教师借助画展这一载体,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引发了学生表达的冲动。而后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领悟诗歌表达的内容,理解各个季节的特点,发
现语言表达的规律,使学生在诵读中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又以“你们能仿照课文,说说你们的画吗?”这一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引领学生尝试用课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来介绍自己的画,学生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七、巧用媒体——多渠道接受信息
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解难度,为学生多渠道接受信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给课堂教学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欢迎。但随着认识的深入,我们也发现课堂上一些教师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为热闹、花俏而用多媒体的现象。
例3.2.7《台湾的蝴蝶谷》教学片断(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略)。评析:在本案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老师采用了先呈现画面,再读语言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理解语言文字,欣赏蝴蝶谷的美丽景色,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忖生的想像,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学习应该提倡先阅读感悟,在学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教学媒体,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思考与练习
1、你是怎样理解课堂“对话”的?
2、你认为“生命课堂”有哪些具体表现?
3、你觉得课堂教学还需要哪些策略?
4、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事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你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5、案例分析: 一位教师在执教《落花生》一课,学到父亲的话“花生的好处很多„„必须挖起来才知道”时,组织学生开展了一次题目为“你更喜欢谁”的辩论。课堂上学生参与积极,情绪高涨,“花生派”和“桃子石榴派”针锋相对,结果“不但对别人有用,而且讲体面”的观点占了上风,“花生派”的神情甚是尴尬。请谈谈你对以上教学片段的看法。
第三节 课堂评价的激励性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第斯多惠
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针对在学生互动为主的多元(师生、生生)状态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学生本人:评价结论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激励性评语、体态动作、实物、象征性物品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
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富有创造的激情。他们急于表现,也急于交流,所能发生的一切也许是我们在备课中无法料知的。因而目标的设定不应该仅在上课之前,还应该产生并变动于行动的过程当中。课堂即时评价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能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又能为终结评价积累素材。它无疑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调味剂、催化剂和兴奋剂,对实质性目标的完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果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评价中受到启发,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那么这样的评价就是有意义的。有经验的教师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与学生
交流的机会,给予适度的评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很大程度依靠教师评价来维系的。开放的课堂更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善于倾听,并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的策略,推进教学的进程。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策略呢?
一、点石成金
普通石头经仙人一点,就变为价值连城的“金子”。学生一句普通的言语经教师智慧的点拨,也能焕发别样的光芒。
例3.3.1孙双金《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片段(略)。
案例中教师用“孙老师最喜欢那些动脑筋的同学了”这句话鼓励学生质疑。生1提的问题一般,但教师却有意大力表扬,以消除学生害怕提问的心理,努力激发全体同学的提问热情。接着用“凡是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同学,孙老师都会让你把问题写到黑板上,把你的大名挂在后面,很光荣的”的方式激励更多学生继续质疑。当生3提了一个很粗糙的问题时,教师热情地与其共同“打磨”,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正因为教师充分关注学生主体的成功体验,善于发现不平凡而有价值的观点或意见,给予坦诚、真切的鼓励,使整堂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榜样示范
例3 3 2《赵州桥》教学片段(略)。
案例中,教师没有用“你真会观察!”这样的评价语直接肯定学生善于观察的优点,而是以之为榜样引导全体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使引领的面随之扩张至全体,被评价者不难体会到老师对他的肯定和鼓励。其特点是目的明确,形象生动,震撼心灵。
三、延迟评价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信息的传递到信息的反馈需要一定时间,教师的肯定正确和纠正错误要看准时机,结论太早会不利学生的深入思考。3.3.4《猴子捞月亮》教学时两位教师不同的处理方式(略)。
当学生提出出乎意料的看法,两位教师的处理方式产生了不同的结果。A教师既怕把其他学生的思维打乱,又怕耽误时间,于是连忙制止孩子的发言,同时也扼制了学生积极思维,并使其心理受到伤害。很难想法,这位学生以及他的同伴们今后还会不会产生同样的思维火花。而B教师则深知“静观其变”的科学道理,充分重视学生的新异看法,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其结果是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使其进一步产生学习的乐趣。老师们,在课堂上,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景呢: 当教师提出问题后,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没有积极的反应。于是教师便急于引导,急于暗示,以帮助学生说出答案为最终目的。
当孩子思维偏离主线时,教师又着急了,既怕把其他学生的思维打乱,又怕耽误时间,于是连忙制止孩子的发言。
当提问后,学生发言符合要求时,教师过早地给予评价鼓励。
其实,真正有价值的问题,需要留置时空让学生冷静思考,而不是让学生草率应答。不让学生充分表现与众不同的想法,往往会忽略学生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的创新火花早早凋零。过早评价符合要求的发言,容易对其他孩子的思维形成定势,遏制思维的空间。
四、以退为进
例3.3.5张祖庆《亚马逊河探险记》教学片段(略)。
按通常逻辑而言,对于小学高段学生来说,冒险、探险、历险、惊险,无疑是其生
命成长历程中一种本能的精神诉求。于是教师才会创生这种无中生有的虚拟情境,为学生强烈的冒险欲望的满足提供极佳机遇。怎料,当学生看完那段“神秘莫测、危机四伏”的亚马逊河录像后,竟然有人假戏真做,被吓得说不去了。此时教师深知不可强攻,只能智取。于是巧妙地对胆小的同学说“等会儿他们在探险的时候,你留在大本膏,好不好?”结果不愿脱离集体的同学还是勇敢地表示自己要去了。这是以退为进的典范。
例3.3.6于永正老师课堂花絮(略)。
当学生因为开小差读错段落而倍感尴尬的时候,我们没有听到惯常的声音:“以后,上课可不能开小差了。”或者是“是不是开小差了,以后可要注意了”一类的深挖细究。于老师心中明白,这位学生已经品尝到了因为自己的过错带来的苦果,他正被尴尬的氛围包围着呢,批评他已没有意义,于是于老师选择后退一步,自我反省,把解剖刀对准了自己——可能自己也说得不是很清楚吧。用自身的言行在所有学生的心底树立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榜样,将学生的自我认飞只提升到崭新的境界。
五、由表及里
例3.3.7张伟《再见了,亲人》教学片段(略)。
对于深爱自己的爸爸,学生怎么又会说讨厌呢?肯定有原因。于是张老师由表及由地询问“你这个‘讨厌'从本质上看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具体原因,继而老师帮助梳理头绪,原来爱之深,恨之切,此处的“讨厌”其实乃是“爱”的表现。例3.3.8于永正《新型玻璃》教学片段(略)。
当于老师感觉到这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自述”时,迅速地对其优点进行了梳理,从写、读、自述中表现出来的人物品性进行了肯定性评价,最可贵的是将评价视角深入到对“三好”的溯因,引申出学生往往忽视的“还有一好”,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这种由表及里的评价有效地拓展了学生自我认识的深度,使学生认识到仅仅满足于表面的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到结果的背后,才能学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一一既要关注他人好在哪里,更要关注他人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六、体态关怀
例3.3.9孙建峰《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片段(略)。
眼神、手势是非语言行为的重要手段。许多时候,它的作用远胜过语言。当学生说了那些让人伤怀的话语时,教师没有用空洞的言语告诉孩子大家会喜欢她,老师会喜欢她,而是那他轻柔的体贴的真挚的动作,用执着的专注的温柔的眼神,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真的达到了此时无声的境界。同时再用那个饱含哲理的故事激励孩子,使她明白了许多许多„„
在教学过程中,体态的关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当某学生回答问题准确生动,教师可以赞许的目光表示鼓励,或肯定地点点头,拍拍学生装的肩膀:当学生精力分散,走了神,教师可用皱眉、扬眉、沉默、凝视等以提示:当学生自觉性较强,课堂纪律较好时,教师可用亲切的目光主动捕捉学生的视线,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七、多元激励
例3.3.1王崧舟《鸬鹉》教学片段(略)。
单校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方为春!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内涵丰富多彩,对于一段文字的理解,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学生走“唯一”之路。案例中的不但自己特别关注了学生的存在,还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
考,多元解读,在给予的积极鼓励中,可收到了想不到教学效果。同时,我们看到评价主体既有教师也有同学,评价结论的表现媒体既有同学的激励性评价,也有全班同学一起“找找站在云里的感觉”,评价对象既有学生个体,也有全班群体。这也是多元激励的表现。
例3.3.11《菩萨蛮·大柏地》教学片段(略)。
“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这是对多智力理论的形象概括。美国著名教授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只是谁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么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遵循这一理论,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这种评价改变了传统的完全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忖生得以充分张扬,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体现出评价是为了孩子发展理念。
例3.3.12贾志敏关于“姆”的教学片段(略)。
案例中贾老师不动声色地巧妙引导,避免学生出洋相,这样的老师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学生有这样一个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他们还会害怕什么?他们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给予表扬。我们认为,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样,一昧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迷恋夸奖对学生发展无益:对多的批语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起不到鼓励的作用。对教师而言,最根本的应关注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通过批评或其它评价方式,从反面激励学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3.3.13 贾志敏准确而又得体的评价语言(略)。贾老师的听辨能力非常强,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学生在贾老师的循循善诱中渐渐做到朗读的基本要求: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语言流畅。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加上贾老师明快生动的语言示范,学生们的回答或朗读一次比一次好。
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当学生在参与学习时出现了偏差,我们应该注意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以上这些绝妙的课堂评价,体现了教师高超的评价艺术。它是教师成功教学的一部分。尽管没有调说教,却无时不在告诉学生他们为什么是正确的或为什么是错误的,也随时随处让学生看到自己实力所在,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开发潜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这些策略有的是存在的,有的是彼此交融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操作。最后谈谈为什么评价的激励作用这么大。认知心理学家把促使学生学业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分成三种内驱力:一是认知内驱力,即求知欲,就是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愿望。二是自我搞内驱力。它是学生为了在学业上赢得荣誉和成就的一种需要。三是附属内驱力。这是学生为了获得其他人的赞许、奖励而学习的一种需要。三种内驱力随年龄和个性变化而变化,在学习中起不同作用。比如附属内驱力在儿童时期比较突出,他们努力学习求得好成绩,大多是为了得到
家长和老师的扬和奖励。为此,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信感。实践证明,这种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只有学$好,他才愿意学习:儿童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他才乐于学习。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课堂即时评价”?
2、除了以上所说的几种评价策略外,您认为还有哪些?
3、请仔细分析一份教学实录(元论是谁的),课堂上教师是如何运用课堂评价策略以激励学生的?哪些评价因为运用不当而造成了负面影响?
第四节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一、课程资源简述(一)课程资源的含义
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关于课程资源的概念有许多,但并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一般来说,课程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我们认为小学的课程资源可以在一个折中的点上进行认识,即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按不同的标准,课程资源可以分成不同的种类。目前,我们一般有以下三种分法: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校内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本校教师、学生、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教学挂图、模型、录像片、投影片、幻灯片、录音带、VCD、电脑软件、教科书、参考书、练习册以及其它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等。校外资源,主要是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家长、校外学科专家、上级教研部门、有关政府部门、其它学校的设施、学术团体、野外、工厂、农村、商场、企业、公司、科技活动中心、少年宫、社区组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网络化资源,主要是指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三)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范围
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可以理解为: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我们认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一是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主要指
语文教材、学校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各类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以及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生活场景等:二是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一般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三是动态语文课程资源,如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
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能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谁都知道课程资源很重要,可是我们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科技实验室,也没有塑胶跑道,网络设备,我们到哪里开发课程资源呀?”这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一个误区,认为没有良好的教学设施就不能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外一些老师则认为,我们身边确实有许多课程资源,可是自己不知道该怎样去开发与利用。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例3.4.1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略)。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能: l、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观。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小学语文课程来说,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并不是说,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网路设备就没有语文课程资源了。奚老师的一次出差经历都能演绎出一堂如此生动有效的语文课,你还愁身边没有语文课程资源吗?一只小狗,一声明,一片绿叶,在刻都有可能成为你课堂中的精彩。睁大双眼,做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相信你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就在你的身边。
2、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我们生活的空间,对学生成长有影响的因素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但哪些是适合小学生的发展的,哪些是可以开发成为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还需教师独具慧眼。就像上述案例中的英老师,能充分利用周围的生活、自己的工作等方面的资源补充教学的需要。
在她出差这件事上,她能敏锐地洞察到出差事件中隐藏的课程资源,就是因为她有明确的目的,自觉地用心去感受生活与工作。对于一般人来说,出差就是老师的事情,与学生毫无关系,回来也就回来了,继续着前面的功课,对学生来说毫无意义。但美老师却把它与语文课程联系在一起,加以开发与利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锻炼深入的挖掘能力。要想生活素材成为真正有效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还需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整理、选择和加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挖掘技能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对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意义要有正确的把握。如前面的美老师,她所选择的课程资源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对促进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与书面语言表达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教师要懂得怎样筛选材料。依据教学目标,教师要对环境中的材料进行筛选。如美老师出差,期间的素材非常丰富,但美老师只是重点选取了“鲁迅”、“孔乙己茵香豆”等有意义、有趣的话题进行深入挖掘,而对那些“美老师你去哪儿了?”“你去干什么了?”等不具有深度的话题只是简单带过。我们平时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去锻炼这种挖掘能力。
4、提升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教学资源的实际运用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成败,所以,教师必须不断提升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包括协调、组织、管理、分析评价、即时调控等能力。如上述案例中的奚老师,就具有很好的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她既能针对选择的
资源材料,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根据学生的表现与既定目标有条不紊地组织课堂,准确地把握了自己所选取的语文教学资源的根本价值。(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例举
1、物本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物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那些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校园景观、生活场景都是一种物化形态。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把信息化资源也划到了这一板块中,这是因为,任何信息都必须依附一定的设备而存在,图书信息依附于书籍,网络信息依附于网络设备,而这些书籍、网络设备就是一种物化形态。对于教材中的课程师的开发与利用,我们平时关注的比较多,诸如利用课文空白练瑜、续编故事等,我们就不在一一累述。信息化资源主要包括书籍信息和网络信息,一般都能起到拓展学生视野的作用,有条件的,可以让每位学生自己亲自实践,没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自己多准备,我们也不再重述。对于校园景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家可能比较迷茫。
例如一位教师是如何把她的教室作为语文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的(略)。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大部分知识也是在教室里学到。我们要着力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中心。就像上面这位老师的教室里,处处都是精心设计的,处处都有语文学习的踪迹,学生在这样的教室里学习,时刻都融合在语文学习的氛围中,时刻都在触摸着语文,对于他们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极有好处。当然,校园景观资源不仅仅是指教室,学校里一切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景观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开发利用的对象。
2、人本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人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那些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那些与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人都是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如教师、学习伙伴、家庭成员等等。
例3.4.2《我们的画》教学片断(略)。
这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的一堂口语交际课。在这堂课中,教师始终把自己和学生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重视。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最后一个环节。这是一堂公开课,来听课的有学生家长,有本市兄弟学校的语文老师,还有40多位来自嘉兴的老师。教师敏锐地看到了这一难得而独特的资源,看到了他们对提高孩子们的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巨大作用,在课的最后,设计了“邀请其他听课老师或家长来看画”这样一个板块。孩子们的在与陌生人的接触中,运用了语文,不仅提高了交际能力,语言的素养也提高了。这是语文课堂上成功开发利用“人本资源”的典型。
3、动态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动态语文课程资源,是指那些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堂上,学生突然喷发的思维火花、一件偶发的事件,学校里进行的各种语文学科的竞赛,孩子们课间的欢娱„„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我们语文课程的动态资源。下面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是怎样以一次拔河比赛为契机,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 例3.4.3拔河比赛(略)。
你接我,我接你,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啦啦队,鼓士气,齐心协力争第一(跳皮筋唱词)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因为这样而显得特别重要。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素质、实现创造性的跨越平台,作为第一线的课程实施者,应充分发挥自
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和所有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一样,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我们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无处不在。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尽快地投入到这充满热情与创新的工作中。只要你是有心人,只要愿意不懈努力,你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不断收获到精彩!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课程资源?
2、试这课程资源的种类。
3、你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需要哪些技能?
4、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一个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语文教学片断。
第五节 对语文课堂中学习方式的反思
学习方式的变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找到一条回家之路··教育教学首先是学习,学习是教育教学的本源或个体:研究学生的学习,定要研究学习方式。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许多老师都积极主动地把这些新的学习方式引进课堂。但我们也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充分领会这些学习方式的内涵、操作方法,结果却事于愿违,事倍功半。必须强调的是,教学要真正提高质量,仅靠形式上的趋之苦骛是元济于事的,生搬硬套其结果是削足适履。
一、问题反思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然而凡事都有一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
问题一:放任自流
例4.1.1上课伊始,老师提出:“请同学们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一遍。” 这是目前许多老师经常在课堂上使用的很流行的一种引导语言,这样做目的在于解脱学生的束缚,让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学习,促进学生有效读书。但要引起重视的是,在这之前我们的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学习方式?他们能灵活地运用吗?就如专家指出的那样:“学生最喜欢的方式是不读书。”那教师的引导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例4.1.2 课堂中经常会听到教师提出: “你学懂了什么?” 学生可对文章可作全景式的鸟瞰概括,也可作景点式的局域感知。学生感知后的信息交流呈现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切面,可谓竞相纷呈。遗憾的是教师对此往往是或听之任之,或蜻蜓点水,或都予以肯定,缺乏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和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问题二:华而不实
例4.1.3 一年级《早操》教学片段(略)。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涨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在本片段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自主。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摘抢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
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
合作学习
合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拓展了获取知识、能力、情感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还创设了自由、平等、活动的空间,解放了学生的个性,能使学生产生愉悦感,树立了进取精神。合作学习能改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才能和个性品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问题一:例4.1.4优生的独角戏(略)。
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如案例中存在一个常犯的认识盲点,即把二人或四人一组的共学直接理解为合作学习,这样的小组共学不仅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甚至在学生之间根本没有产生互动与合作,更不用谈小组学习成果。应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如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这种小组共学仅仅是将学生独自阅读材料或做练习的形式,转换为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进行阅读、练习,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结果导致优秀生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它成员的思考,造成了两极分化的加剧。问题二:例4.1.5事与愿违(略)。
这里老师的目的是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检查这一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改正缺点,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但老师却忽视了儿童争强好胜、喜欢给别人找毛病却不愿正视自己的错误的特点,没有协调好,结果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吵架的情况,影响了整个课堂的有序性,事与愿违,没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合作流于形式”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合作学习的时间没有保证,有时学生还没进入状态,老师就叫停了。教师对采用合作学习过于随便,常常不看时机,信手拈来。合作学习没有明确分工,任其自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合作技能等等。探究学习
语文教学对探究性学习情有独钟,毕竟它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学习来说,带领学生走上了新的旅程。但语文学科里的探究性学习到底应该怎样实施,许多老师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问题一:舍本逐末
现在许多语文课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教学中安排一个拓展性探究环节。但有一些课的设计往往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甚至离开教材与学生进行空对空的交流,这样不仅没有提升课文的意义,反而冲淡了文本本身的思想主题。
如教学《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总要让学生说说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教学《新型玻璃》、《日新月异的电视机》就要学生谈谈未来还想发明哪些更先进的产品。
在这里,我不禁要问:“探究可以脱离文本架空交流吗?”虽然在这些环节学生的想像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在哪里呢?这种丢弃语文学习本质的做法让人总感觉有点“空中楼阁”的味道。问题二:信手拍来
例4.1.6《草船借箭》探究片段(略)。
适时抓住学生的读书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读书探究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与关键。在这一片段中,虽然教师通过学生读书质疑,梳理问题,但教师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恰当归结、提升学生的问题,31
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探究人物特点上来,背离了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过于随意。而且学生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交流中将会各自为阵的局面,不能实现应有的教学效果。体验学习
“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实施建议”中又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见,“注重体验不仅是语文教育的特色,而且是语文教育的目标,是语文教育实施的方法。” 所谓体验学习,是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认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景。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问题:得不偿失
在我们的体验过程中,往往教师只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了文本内容中有价值的东西。
例4.1.7《狐狸和乌鸦》教学最后环节(略)。
乌鸦在“可怜”声中赢得了同情,“狡猾”的狐狸在一片声讨声中悄然隐去。课堂气氛之热烈不言而喻。可教师只注重迎合稚童的“独特感受”,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种体验学习将课文所赋予的价值取向丢弃了,得不偿失。
二、对策探讨:
1、理解本质,合理运用 需要说明,上面我们把自主、合作、探究以及体验几方面分开来讨论,只是为了便于说明问题,事实上,这几方面组成一种整体的学习方式,相互作用。比如单方面强调自主,有可能变成各行其是,所以自主宜与合作互补;而提倡自主和合作,是为了更好有效进行探究活动。
当下,各种信息形式几乎见于每堂公开课或观摩课,而其必要性、有效性是一个大大的“?”,究其原因,可能是没有正确理解各种学习方式的要旨,只把它当成一种课堂教学的插花点缀,公开课更甚,以显示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
真正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充满爱心,充满好奇、想像,充满期待、成功感的。有效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其要旨是自主。透过各种学习方式,我们应发现和把握学习方式的内核··自主。因此,自主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学习方式的本质,自主是决定学习效果的核心因素。任何丢弃了“自主”的学习方式,只能是形式,势必演变为一种教学的环节、一种教学的程序,因而失去了学习方式意义,失去活力,最后失去的是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个性化的学习。在讨论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时候,我们要特别追问自己几个问题:是实质还是形式?是教学环节还是学习方式?是自主的还是被动的?是有效的还是低效或是无效的?实践前的设计、实践中的调整、实践后的反思都得紧紧围绕“自主”去进行。如果我们把握了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平衡、自主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平衡自主与接受性学习性的平衡,那么,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及其有效性可以把握在手。而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灵活多变的,在使用时三者之间必须互为一体,自主是前提,合作是保证,探究是手段,只有把它们整合起来,才能产生互涵共振的效应。
2、注重方法的指导
其实,出现以上的问题并不是学习方式本身的错,而是许多老师没有对学习方式进行有效的指导大多数老师没有意识到,学习从依赖走向自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不是一航而就的。长期缺乏自
主学习训练的学生,一招一式都没有,叫他们怎样才能的指导。由此我在想,问题的关键可能还是缺少了一套可操作的规则。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时不要忘了学倾听,学会倾听后还要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补充,还要善于总结本组的讨悦义。尤其是总结,现在很少有小组在做,其实四人小组的发言肯定是元序的,杂乱的,需要整理才能变得有条理,讨论中有价值的东西也需要提取出来,这样才能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本身就有一个习得过程。发挥学生主体的关键在?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哈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想,如何让学生在掌握这些学习方式的基础上,再利用这些学习方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发挥其功能,更是我们教师目前首先要关注的焦点。
3、加强过程的引导
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需要不需要,老师都一”导“到底,完全不顾及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时间长了,学生也就懒得自己主动去探究了。而最初进行自主教学实验时,实验的老师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于相信学生的能力,不管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让学生自己去学。由于在以前没有自学的基础,因而学生学习起来感觉过于困难,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厌烦和畏难情绪,同样不能调动他们的自觉性。因此在自主教学中,老师就要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例4.1.8在《四季》第二课时教学中(略)。
探究式的教学不但教师要能找到适合的探究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探究式教学与我们的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找到二者之间的恰当的结合点,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这一案例中,老师就是通过三次的引导,使绘画形象、语言教学和思维发展融为一体,教学的气氛就显得异常的融洽,教学的效果也就十分理想。
4、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其实,语文教学的研究性学习不是纯客观的、推理性的,而应该是体验性的,语言的思维不是纯逻辑思维,更不是形式思维。我们的语文课不应该是让学生进行推理,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理解课文一定要情感与思维相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我们的课文都是理智和情感的结合,所以语文课的探究性学习,也必定是情感性学习,千万不能把情感、情趣去掉。我们在让学生汇报交流时,不但要让学生谈独特的感受,还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体验读出来。这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独特体验的关注,肯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考与练习:
1、案例评析: 《找骆驼》中,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意思后,提出:商人找到骆驼后,回来的路上再遇老人,会对老人说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后,想法很多,例如:
1、对老人说谢谢,对不起,我错怪你了。
2、不和老人说话,不理老人,自己偷偷走掉。
3、一个老头,闲着没事干,出来瞎溜达啥等等说话较多。学生说第一种想法时,附他们从书上找理由,学生能较快说出。当学生说到第二种想法时,我问:”你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商人。“一生说。
”对,我童话书里看到很多商人都是坏蛋。“又一生说。
”那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商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我试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
说出:‘”老人帮你找到了骆驼,你应该谢谢他。“之类的话,可是学生却说:”这个坏蛋,打他一拳,让所有人都打他一拳。" „„
第二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观点论述与教学设计)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 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试述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3、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意思就需要接受性学习。
4、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如板报、墙报、拼音角等)内容。(2)借助游戏活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把游戏引入教学实践,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借助图画等媒体,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富有童趣,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4)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动手摆一摆,捏一捏等实践活动。(5)开放教学时空,汉语拼音教学应拓展教学时空,针对本地方言的特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儿童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正面教育。
7、《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少指导是必然的,不指导是不可能的。《课标》提倡学生自由表达,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但并不是不指导。作为教师,既要上顾课标,下思学情,利用教材,开发资源,沟通生活,激发想象,鼓励创新,给学生的习作创设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把习作引向其他学科的学习,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广袤的想象空间,鼓励“童话化”、个性化习作,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自由习作,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8、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与能力”不重要了。请问你是怎么看待的?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
9、你认为“生命课堂”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着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全迸发出一些充满生命灵动的想法。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判断生成信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的价值,适时调整预设,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认为“生命课堂”有下列具体表现: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
10、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事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学生有“我敬佩白骨精” 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白骨精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越会动脑筋想办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们敬佩、学习。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16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17、城市学校中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一定比农村学校多。这样书对吗?为什么? 这种说法不对。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二是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三是动态语文课程资源。从中可以知道: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它并没有城市与农村之分。并不是说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网络设备,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就一定比城市学校少。我们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观,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深入的挖掘能力和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并投入到这充满热情与创新的工作中,一定能收获与城市老师同样多的语文课程资源。
18、有人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文书上的内容就能把语文学好,教师不必花时间与精力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赞同。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因为这样而显得特别重要。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素质、实现创造性的跨越平台。作为第一线的课堂实施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和所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样,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只要愿意不懈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不断收获精彩。
19、有观点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这就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知识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你怎么认为?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中的要素就包括语文知识。《新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识,但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和完整”,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适当教学;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主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言环境。新课程改革也好,传统教学也好,从来没有否定过语文知识的教学,淡化语文知识的教学,只不过是从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不再像过去那样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而不是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教学是可有可无的。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常用标点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仅供参考)
20、你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与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观。然而目前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为体现“自主”而放任自流,教师对于学生的感知或是听之任之,或是蜻蜓点水,或都予以肯定,缺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和在感情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有时自主学习又华而不实,我们看到的自主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虚假的自主,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没有更多的时间实践,每次只是匆匆而过,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拓展了获取知识、能力、情感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还创设了自由、平等、活动的空间,解放了学生的个性,树立了进取精神。但目前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合作中优生唱独角戏,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合作;合作时间没有保证,学生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结束了。教师对采用合作学习过于随便;合作学习没有明确分工,不能提高学生合作技能等。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带领学生走上了新的学习旅程。但许多教师对探究学习是雾里看花,教学中安排的探究环节设计往往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甚至离开教材与学生进行空对空的交流。有时的探究活动是教师信手拈来,不能引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过于随意,或是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交流中产生各自为阵的局面,这些都不能实现应有的探究效果。
4、体验学习“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是在我们看到的体验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因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视了文本内容中有价值的东西。(仅供参考)
2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写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是一种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观。当然,“自主”并不是指那些无节制地沉湎与学业以外的活动,放任自流的行动方式,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也管不着的“天马行空”式的学习态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在缺乏有效支持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无法履行这种方法。所以如果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时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一味地对学生放任自流,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支持性的参与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决定了“自主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除了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串联教学环节、维持课堂纪律,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教师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包括:(1)组织:组织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2)教学:教师应提供学习目标或方法上的建议,帮助学生训练技能、提供反馈,解释学习中的理论概念。(3)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向更独立、更高层次的学习方式的过渡。总之,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仅供参考)
教学设计
1、请为拼音“zc s”教学写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出示小朋友、小刺猬、蚕宝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中来了3 位客人,他们是冬冬、小刺猬和蚕宝宝,他们来和我们一块儿学习,我们欢迎不欢迎?
(三)教学声母z c s的读音和字形。
(1)看图说话引出z: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 “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z”.教学z的发音。示范发音。注意发音时牙齿不能舌尖咬住。顺口溜记形:冬冬写字z z z,像个2字z z z。
(2)看图说话引出c:图上画着什么?刺猬的“刺”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c”.教学c的发音。示范发音z和c,说说有什么不同?(z要用力,要送气。)
顺口溜记形:小小刺猬c c c,半个圆圈c c c。
(3)看图说话引出s:图上画着什么?
吐丝的“丝”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s”,教学s的发音。(教师领读,学生模仿。)
顺口溜记形:蚕儿吐丝s s s,半个8字s s s。
2、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
1、我们来认识一对好朋友,谁见过他们?在哪里见过?
2、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读音)同桌互相叫一叫,看谁更能干。
3、看他们的样子,觉得怎么样?(长得很像)哪里像?哪里又不像呢?想个好办法记住他们,不会认错。(左下一个工,右下一个口)
4、他们各自还有哪些好朋友呢?(左边、左手、右耳、右面„„)
5、游戏:我点,我点,我点点点。
3、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语交际的片断。本文的宗旨是让学生体会到做人的真谛——诚实。我结合课文设计了以下交流点:
1、雄日的花种不开花时他是怎么做的?
2、看见别人都捧着开满鲜花的花盆,雄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当国王询问雄日时,雄日是怎么回答的?
4、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当继承人?先是小组内讨论,并分角色表演,作到人人参与。通过讨论知道做人要真诚。然后以雄日成了国王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为主问题,描述一些雄日当国王期间国内发生的不好现象,请同学们个抒己见说说雄日是怎么处理的?是怎么教育那些不诚实的人的?在百姓的眼里雄日是一个怎样的国王?你们喜欢这样的国王吗?为什么?学生自然是说他公平、真诚。那么你是个诚实的孩子吗?能把你做的诚实的事跟大家谈一谈吗?在坐其余学生可对他所说的发表评论。最后让学生知道美不一定就是好,空不一定就是不好。并送给同学们两句陶行知老爷爷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铭记做人的真谛——诚实。
4、《一夜的工作》一课中对于“极其简单”一次的品悟,你可以如何设计? 师:(巡视)同学们,请自读课文若有让你为之一颤的文字,请在句子上做些记号。找出来还不够,你得细细地品,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光在心里品还不够,还得在书上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用一个词一句话都行。
师(巡视)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你读着读着,你有一种冲动,你想大声的朗读,读你找到的、品过的句子。
(生自主读书3、4分钟)
师:停,总理的这一夜,读着读着,我们的心都为之一颤,是吗?请你读你的句子。
生1:“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师:读着读着,你为什么为之一颤?
生1:因为„„简单
师:假如你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你想用哪个词?
生1:极其简单
师:请你再读,把 “极其简单”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
师:好,齐读,体会体会“极其简单”的这四个字
生:(齐读)
师:“如此而已”,是的,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也可以猜猜。
生猜:(毛泽东、末代皇帝溥仪)师:你说得没错,这个人比溥仪更大。这是清朝摄政王载亨住过的房子,摄政王就是„„摄政王的宫殿,可能会有哪些陈设?
生说:(古董、无价之宝、西洋沙发、黄金美玉珍宝、奇花异草,山水盆景)师:这是„„曾经是那么昂贵的陈设,但是当这座高大的宫殿成为我们总理居住的房子,读下去——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师:岁月„„曾经有那样多的奇珍异宝、家具,如今成了总理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总理!同志们,同学们,“极其简单”真的简单吗?
生:简单
师:对,陈设是简单,但对总理来说简单吗?不简单,不简单是什么?
师: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是谁住的吗?周总理是堂堂一个总理,他有„„的权利,有„„的权利。对于总理办公的地方,它应该有什么?
生说:(沙发、字画、文房四宝、很大的办公桌)、师:你觉得太小了,甚至堆不下更多的文件。对吗?
师:现在这座房子成了总理办公的地方,但室内——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师:”本来„„沙发、办公桌,„„总理本应该„„但现在——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师:你说极其简单,简单吗?
生:不简单
师:什么不简单?
生:周总理这个人
生:品质不简单
生:性格不简单
生:精神不简单
师:精神不简单吗!说得多好!当你读这句话时,„„
师:此时此刻,当你读这句话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这句子的?
生:敬佩
生:崇高
生:佩服
师:来,我们一起来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同学们,这样看似简单,又极其不简单的句子还有吗?
生:“花生米的颗数并不多,„„增加了份量”
师:你是怎么体会到极不简单?
生:总理吃夜宵就只吃几颗花生米„„
师:你又怎样看是极其不简单的?
师:喝这杯茶的是谁?吃花生米的是谁?他是怎样的情况吃这点东西?所以你体会到总理的不简单。
生:齐读
师:真好,是啊!总理的简朴的生活让我们感动。
5、请你设计一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案
请你任选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案,并根据此设计教学过程《新年心语》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教学内容: 设计制作一份新年贺卡并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教学目的:
1、在新年到来之际,尝试着给自己的亲友、老师或同学送上一份新年的祝福、感激或劝勉等。
2、在自主探究的读写活动中培养兴趣,激发情感,感受人情之美,进一步体验人间真情。
3、培养美术、写话、电脑等综合运用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现有资源自主探究,培养搜集、处理资料,创造性地使用资源,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课前准备:美术课上制作完成“新年心语”贺年卡的封面。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同学们,2006年的元旦近在眼前,新的一年又将开始。同学们都希望通过做贺卡来表达大家对亲朋好友的新年祝愿,为了帮助大家实现这一心愿,我们进行了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取名为“新年心语”。谁来说说什么是“心语”?(发自内心的、有真情实感的话)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设计制作贺卡封面;第二阶段是在贺卡上写心语、送贺卡。
二、欣赏贺卡封面上一节美术课上我们一起制作完成了贺卡的封面,先来欣赏一下!
三、撰写制作封面制作得都很好,但要使它成为一件精美的礼物送给别人,我们还需要在这上面写下满含真情祝愿的话语。怎么写呢?请看!
(一)初步感知“心语”。
1、出示范例。
2、阅读讨论。大家读一读,想一想:这是谁写的?写给谁的? 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写的? 都写了些什么? 逐一讨论问题,然后指名读。师:当新年的钟声快要敲响的时候,学生送来了新年的祝福,哎呀!我突然觉得一年来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我很高兴,因为学生懂事了,他们做了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大家看,这当中哪些句子特别感人,你想再读一读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感情。
3、今年哪些同学已经收到了贺卡?请到前面来,读一读,让我们一同分享你的快乐。(三人)(1)你收到贺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你打算怎么办呢?(送贺卡给对方)师:对!收到贺卡的同学就要及时祝福对方,我们应该互相祝福,彼此勉励,在交往中增进友谊,共同进步。(3)大家都想这样做吗?
(二)说心语。
1、谁来说说,你打算祝福谁? 为什么?
2、学生说“心语”,师生评议。
(三)写心语。人间最美好、最高尚的就是一个“情”字,亲情、友情、师生情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爱,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好,请大家把心中的话儿在草稿纸上写下来!
1、明确要求:(1)以书信的格式写;(2)写上真心的感激与祝愿。
2、学生开始写作、讨论,教师巡视。
3、老师选一“心语”输入电脑。
4、呈现评议、修改电脑中的“心语”,然后指导排版(横、纵)美化。
5、学生修改、誊写、美化。
四、展示评议后随机送卡祝贺展示贺卡——生读——师生评——送出
1、指名展示介绍自己的贺卡。
2、赠送贺卡,互相祝贺。(1)当众赠送。(引导进行口语交际、礼仪教育)哪些人的贺卡是送给本班同学的?把你的同学请到前面来。明确送贺卡的要求。有礼貌;态度大方;说清楚。(2)个别赠送。同学们的贺卡五彩缤纷,祝福的话语也各不相同,大家送去的是心里话,是友情,是爱心。就在这一声声的祝贺中,同学之间增进了友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和谐,更加美好。(3)回家赠送。(4)邮寄。(5)发电子邮件。老师这儿还有一份电子贺卡,但怎样赠送出去呢?
六、总结延展新年到来之际,我们做贺卡、送贺卡,初步体验人际交往的乐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10、北京将在2008年奥运会,请你以《奥运—北京》为主题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片断。
活动过程设计
(一)、介绍活动目的,简要了解活动的过程安排由教师向学生介绍这次活动的目的:北京成功申办2008 年奥运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都感到骄傲和自豪。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并且把自己获得的有关知识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小编辑,我们分组完成一份小报(图文混排),并且将自己的成果放到因特网上与别人共享。让世人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二)、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完成的小报,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目标。
1、学生观看教师的作品。
2、共同讨论分析教师范例的特点。教师范例的主题是什么?文章内容是否与主题有关?整个小报采用了怎样的布局样式?图片是否符合主题思想?„„
(三)、将学生分组,(四)、资料汇总、分析,初步制作 1、了解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到多少“北京奥运”的文字知识和图片。以此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A、你知道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的三个理念是什么?(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B、你知道北京申奥宣传口号是什么?(新北京新奥运)C、你知道北京申办奥运会徽的含义吗?(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D、奥运会的运动项目有哪些?(田径、赛艇、棒球、自行车、游泳、拳击、排球„„)E、你还知道了北京奥运的哪些常识?
2、请学生说说:你对“北京奥运”的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奥运历史、中国历届金牌数、吉祥物、会徽、火炬、奥运建筑、绿色奥运„„)
3、有关“北京奥运”的知流,确立主题。
4、根据各自确立的主题,采用筛选法,保留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5、将各小组的其它资料共享,使其他小组能从别人的资料库中获取有用的资源。
6、有些文字资料,内容较长,而我们小报的版面有限,所以请同学进行分析概括,精选出最主要的内容备用。
7、各组各自分工,设计小报版面样式、色彩搭配、内容剪辑,图片插入(须考虑图片是否切合主题、插入的地方、大小„„)
8、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完成小报的文稿编辑工作。
11、请为下面这段话设计一份教学方案:长城气魄雄伟。它像„„
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教学过程: 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学生自学。
4、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
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8、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
1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请结合某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处口语交际的案例。设计提示: ⑴、抓导入环节进行口语交际,激发兴趣,鼓励探究。⑵、抓重点字词进„„
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呢?生:我和家人在一块儿吃年夜饭。生:我和哥哥在放美丽的烟花,满天的烟花可漂亮了。生:我们一家人穿着新衣服到广场玩,那儿的喷泉变化可多了。师:同学们的大年夜过得多么幸福!可是你们知道吗,在遥远的丹麦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却光着头、赤着脚去卖火柴。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师:读了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我觉得小女孩很可怜,我很同情她。生: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对比小女孩的生活真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啊。生:我很气愤,究竟是谁让小女孩受这么多的苦啊。师:(出示挂图)是啊,卖火柴的小女孩好可怜!同学们看图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了。生:小女孩身上只穿了一件破衣服,披着条旧围巾,我觉得她可怜。生:我觉得小女孩可怜在大雪天还光着头赤着脚在走路。生:小女孩都抱成一团了,雪花还无情地落在她身上,能不可怜吗?师:你们说小女孩这个时候冷吗?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说说。
(三)总结全文,思想升华:师:同学们,小女孩这样可怜,让我们伸出友谊之手去帮助她,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你会怎样帮助她呢?生:我会认小女孩做妹妹,给她吃好穿暖,还让她像个小公主一样温暖快乐。生:我会给她介绍好多朋友,让她不再孤单„„ 生:我会把她带到这儿,让她和我们一起学习、游戏。师:可惜,你们的爱心小女孩是无法感受到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冷漠的世界里。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努力吧!
1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一则教学案例。
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上的这只小鸭子是怎样的?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板演重点词语。请同学们从书上划出描写丑小鸭外貌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背诵书上的句子。教师课件展示白天鹅展翅飞翔录像,请同学们说说白天鹅是怎样的?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板演重点词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出课文中描写白天鹅外貌的句子。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同是描写白天鹅,书上写的和同学们说的有什么不同?背诵描写白天鹅外貌的有关句子。总结写作方法。
(三)教师课件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如:大象、狮子、白兔、松鼠、金鱼等,学生可任选其中一种动物进行练笔,也可以写自己喜爱的其他小动物或某一物体。交流习作片段,评议。点评:这案例,是对如何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的探索。他在教学中都体现了一个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丑小鸭》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学生提供说的内容,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教给学生说的方法。
二、把课堂融入生活。《丑小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方法,为学生提供各种熟悉的动物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让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一个舞台。《丑小鸭》老师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但并不局限于此,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天地。`
14、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片段。《ai ei ui》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2、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二、教学重难点:
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拼读与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复习拼音。
1、同学们,谁还认识这些拼音娃娃?(教师指名学生读韵母“ai ei ui ”)
2、这些拼音娃娃和声母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的音节,你们能读出来吗?(指名学生读音节:chui zai pei mei dai。)
二、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女孩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读“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
2、小女孩说话的时候,小白兔也敢来了。你们喜欢小白兔吗?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谈论小白兔——有从外形上说的,有从习性上说的,有借助童话说的。)
三、学习儿歌。
1、教师教读儿歌。
2、让学生说说儿歌中的小白兔怎么样?
3、认识生字。
(1)指名学生读音节
(2)自主识字,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从广告上学的;有的说是爸爸教的;有的说通过拼读认识的;有的说是同桌告诉的;有的说这个字是某个人的名字„„学生回答时,还让学生给生字找个朋友,组成词语)
4、课堂间休。(当学生汇报“在”的时候,要学生用“在”说一句话。学生说“春天在哪里?”教师顺势要学生唱《春天在哪里》。教师和学生边唱边跳。)
5、读儿歌。
(1)教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教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3)小组轮读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加动作读
(6)学生表演读
(7)教师与学生合作着表演读
(8)师生同唱“小兔乖乖”
四、巩固生字。
1、教师创设问题:“小白兔和你们比谁最聪明呀?下面你们和小白兔比一比,记一记课文下面的生字吧!”
2、开火车游戏。(学生读生字卡片
15、请设计一个随文识字的教学片段。例: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风》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的片段:
1、师:你想读读《风》这首小诗吗?那就看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古诗《风》),自己小声地读读吧。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
2、生自由读诗。
3、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4、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5、学生全班交流。
6、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出示投影片——单独列出的生字)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7、交流
8、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预设: 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9、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小组合作识字。
10、师:你们看,这些字宝宝在和我们做游戏呢。它们淘气地躲在小动物的身后,你能根据它露出来的那部分猜一猜,这是课文中的哪个字吗?(出示生字卡片,猜字游戏)
11、师:和我们做过游戏,这些字宝宝被风吹回到了我们的小诗中,现在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自己先读一读。
12、指名读,其他同学做听众并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为字音是否准确。
13、师:刚才,孩子们学得真认真。我想奖励同学们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宝贵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当风吹起来的时候,我们周围的景物是怎么变化的?
第三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回答
(一):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 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 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意思就需要接受 性学习。
回答
(二):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虽然探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学习而言,带领学生走上了新的旅程,而老师往往没有准确把握,出现脱离文本架空式舍本 逐末的问题,也会出现“信手拈来”过于随意,学生交流中各自为阵的局面。
“课程标准”
强调“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 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并非只是让学生学会“研究”,而是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区别就在于: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等视为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就 是要通过优化酌教育环境发掘、激励这种天性,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开放足 够的空间。“课程标准”
强调“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 学科领域,进行探究性学习”。
我想,语文教学重在品味感悟,不在科学实验,看问题是要一分为二。
2、“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只要会认、会拼读就行了,没有必要抄写、默写。”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
(一)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 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二)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帮助识字、帮助说好普通话、•帮助阅读、•查字典
《语文课程标准》:“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所以,汉语拼音虽然是识字的拐棍,不仅要会认、会拼读,还要会正确书写,重复机械地抄写是没有必要的,默写更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有什么看法?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答题要点)
(1)、听说训练.是听说双方的单向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2)、口语交际,是一种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 交流活动。
(3)、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和提高,它不仅是训练学生口头
表达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意识和交流的习惯。
4、《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 导?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少指导是必然的,不指导是不可能的。《课标》提倡学生自由表达,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但并不是不 指导。作为教师,既要上顾课标,下思学情,利用教材,开发资源,沟通生活,激发想象,鼓励创新,给学生的习作创设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把习作引向其他 学科的学习,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广袤的想象空间,鼓励“童话化”、个性化习作,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自由习作,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5、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 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 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 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觯。于是学生绞尽脑汁 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 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 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 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 价值观”导向。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学生有“我敬佩白骨精”的 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白骨精费尽心 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白骨精的出发 点是残害别人,越会动脑筋想办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们敬佩、学习。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 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6、你觉得怎么做才能使各种学习方式更加有效呢?请选择一种学习方式 具体阐述。
答:
(一)教材中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中新的学习方式实施存在的问题:
1、自主学习:放任自流、华而不实
2、合作学习:优生的独角戏、事与愿违
3、探究学习:舍本逐末、信手拈来 4,体验学习:得不偿失
(二)切实有效地转变学习方式的策略:
1、理解本质,合理运用
2、注重方法的指导
3、加强过程的引导
4、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现以探究式学习为例加以具体阐述。探究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 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 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 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学 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获取探究乐趣。探究式的教学不但教师要 能找到适合的探究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更重要的是如何将探究式教学与我 们的语文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找到二者之间的恰当的结合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 在课堂上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例在《四季》的第二课时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 将回家画的自己喜欢的季节的画贴在黑板上开了一个画展,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 喜欢的理由。接着,我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画画画得好,而且说的的话也很 清楚。要是我们能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自己的画那该多好啊!”然后就引导学生 继续学课文,通过感情朗读的指导和背诵后,引导学生:“读了课文,你又有什 么发现?”经过启发,学生发现文中的句子都是相同的句式“什么怎么样,他怎 么说。”最后我提出要求:“你能仿照课文,说说你自己的画吗?”于是学生的画 就成了创作的源泉。“落叶飘飘,他对大家说:我是秋天。”“西瓜圆圆,他对青 蛙说:我是夏天。„„”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通过三次的引导,使绘画形象、语言教学和思维笈展融为一体,教学的气氛显得异常融洽,教学的效果也就十分
理想。
b、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
”
2、请为下面这段话设计一份教学方案:
长城气魄雄伟。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 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城墙高8至 10米,用大条石和城砖砌成。城墙项部铺着平整的方砖,五六匹马可以并排行 走。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 叹:“啊.确实了不起
答:教学方案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 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教学过程:
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学生自学。
4、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
重点句举例:
(1)、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 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a、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b、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c、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2)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a、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c、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d、全体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激情:“是啊,了不起的长城,让我们用满怀深情 的朗读来赞美长城吧。”(愿意读的站起来。)学生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 气魄雄伟。
(再次课件展示)
口语交际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阅读教
3、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 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请结合某一篇课文的教学,设 计一处口语交际的案例。设计提示:
(1)抓导入环节进行口语交际,激发兴趣,鼓励探究。
(2)抓重点字词进行口语交际,加深理解,锤炼语言。
(3)抓重点句段进行口语交际,揭示中心,抒发情感。
(4)抓空白填补进行口语交际,启发想象,扩展思路。
(5)抓疑惑之处进行口语交际,引发争论,明辨事理。
(6)抓总结归纳进行口语交际,扩展延伸,升华全题。
答案
(一):(只需选择其中的一种作答)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有机组成部 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揭禾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阅读课上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的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 力的培养,又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新“大纲”强调“要 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学不可忽视的因素,但并不是每一节课、每一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训练,我们要 善于捕捉口语交际的最佳训练点,使阅读课上的口语交际既符合阅读教学的特 色,能更好地促进阅读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答案
(二):《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口语交际 训练: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呢?
生:我和家人在一块儿吃年夜饭。
生:我和哥哥在放美丽的烟花,满天的烟花可漂亮了。
生:我们一家人穿着新衣服到广场玩,那儿的喷泉变化可多了。
师:同学们的大年夜过得多么幸福!可是你们知道吗,在遥远的丹麦有个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却光着头、赤着脚去卖火柴。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师:读了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觉得小女孩很可怜,我很同情她。
生: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对比小女孩的生活真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啊。
生:我很气愤,究竟是谁让小女孩受这么多的苦啊。
师:(出示挂图)是啊,卖火柴的小女孩好可怜!同学们看图说说小女孩 怎么可怜了。
生:小女孩身上只穿了一件玻衣服,披着条旧围巾,我觉得她可怜。
生:我觉得小女孩可怜在大雪天还光着头赤着脚在走路。生:小女孩都抱成一团了,雪花还无情地落在她身上,能不可怜吗?
师:你们说小女孩这个时候冷吗?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说说。
(三)总结全文,思想升华:
师:同学们,小女孩这样可怜,让我们伸出友谊之手去帮助她,怎么样? 心动不如行动,你会怎样帮助她呢?
生:我会认小女孩做妹妹,给她吃好穿暖,还让她像个小公主一样温暖快 乐。
生:我会给她介绍好多朋友,让她不再孤单„„
生:我会把她带到这儿,让她和我们一起学习、游戏。
师:可惜,你们的爱心小女孩是无法感受到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冷漠的 世界里。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努力吧!
六、案例分析题
l、一位教师在教《小镇的早晨》-文时,在帮助学生概括了小镇早晨恬 静、热闹、紧张的三个特点后,布置了一次小练笔:仿照《小镇的早晨》的写 法,以《校园的早晨》为题来进行写作,写出校园早晨的特点。要求每个学生 写其中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好后,小组中四人合成一篇文章,结尾共同完成。动手之前,要求小组成员先讨论一下校园早晨的特点,明确各自的任务。
请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评述。
答:该位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7新课标中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从单一 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既强调合作学习,又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
意识,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习者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 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中的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师生的双向信息和情感沟通,从而在 教学中构建了立体动态的沟通途径。使合作者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这样就改变了学生“孤军奋战”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很巧妙。
3、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乌鸦?
生:它很聪明,自己想办法喝到水了。生:乌鸦爱动脑,他想的办法挺巧妙。
生:乌鸦很勤快,渴了的时候到处找水喝。生:乌鸦不讲卫生,小石子多膻呀!生:乌鸦不太会动脑筋,挺愚蠢的。生:乌鸦不会唱歌,叫声很烦人„„
(教师对每种答案都点头肯定或微笑示意,特别对后四种意见大力赞赏)你认为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有哪些优点?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答:优点:上述片断中,教师重视唤起学生生活的回忆,引领学生亲近文 本,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建立了意义对话的桥梁。师 生对文本的作用是积极的,获取的信息是个性化的,学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学生反复接触课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实现 了多元对话的过程。
缺点:片断中教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 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是大力赞赏,容易引起了学生的误解。新课程追 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 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 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 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以上片断中,后三位学生的回答明显已经偏离 了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这些只是乌鸦的几个小缺点,我们应该 充分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了这样的提酲,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 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 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6、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 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诸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 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 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l:我跟爸爸学的。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 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 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 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 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绪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 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 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 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 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 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 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 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 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 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 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 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 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 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昀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 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
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 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 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 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
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第四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1)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工具性 与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 识字和写字 ”、“ 阅读 ”、“ 写作 ”(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 口语交际 ”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是 实践性很强 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 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 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6、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生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7、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8、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整个语文学习活动)的教学重点。
12、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13、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
14、(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15、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6、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 原有的经验 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 建构 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 主体已有的经验 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17、《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 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 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8、《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21、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2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4、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 分解式目标 和 交融式目标。
25、“分解式目标”按照 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 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26、“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 不会 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 二维 乃至 三维 的目标都 交融 在一起。最大的优 点就是叙写方便。.27、清晰明确 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2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 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 何种效果,最后要注意 用词用语 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目标达成的 层次性 和 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 可操作性 与教学效果的 可测度性。
二、基本概念题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
4、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12、体验学习: 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望。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7、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8、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它可以理解为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的一切课程资源。
9、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11、动态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那些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
5、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在平等的情形下,就教学问题展开的互动的、有意义建构的、全方位的信息沟通和多元的意义重构活动。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对话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6、课堂即时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的质性评价。亦称“情境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针对在学生互动为主的多元(师生、生生)状态下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学生本人;评价结论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激励性评语、体态动作、实物、象征性物品;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
13、三维目标:《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4、交融式目标:“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融合在一起。最大 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
15、分解式目标:“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16、生字复现: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最有效的办法是在语言环境中多次见面。根据儿童“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当堂和认字之后两三天内进行复习、巩固尤为重要。总之,认字教学一定要把工夫花在千方百计让学生和生字多次见面上,力求做到当堂认识,当堂巩固。因此,生字的学习,除了当堂课巩固,课后还要及时巩固。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源于语文的交际功能,而其人文性是因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可以概括为:“两个基础、一个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基石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4、新课程要求老师角色怎么转变?
答:新课程要求教师转换到位、得体,放弃师道尊严,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激励者。师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关系。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是轻松自如地开展教学的保证。教学互动往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中实现,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降低自己的年龄、身份,保持年轻的心态。如上课前或上课之初与学生朋友一样轻松、愉快地对话,消除学生的距离感,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语言亲切用商量的语气,带着亲和力,形成沟通,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答案要肯定为主,不去挑剔,也不冷漠对话。师生互相交流对话,互助性强。当然课堂教学贯彻多元评价、人文关怀,教师文化积淀丰富,能深刻全面地把握新课程,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修养。
5、《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教学有哪些要求?
答: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要求是:“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语文课程标准》对汉语拼音的难度降低了,时间减少了,但是汉语拼音的能力并没有削弱。
6、汉语拼音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什么地位?
答:(1)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2)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3)汉语拼音帮助学生阅读。总之,汉语拼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它也必将陪伴学生不断地学习、生活。
10、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
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
11、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途径,不是目的。
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13、与以往的教学大纲比,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14、低段的写话教学与中高段的习作教学侧重点有哪些不同?
答: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15、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9、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答: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1)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2)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 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3)课内的“拓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20、什么是课程资源?答: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1、课程资源有哪些种类?
答: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22、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答: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依次革命。“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是在学生独立读书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见解以后再去“合作”。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加深理解,提高认识,获取深刻的体验。同时培养一种与他人相处、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处世态度和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23、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
答:“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第二段,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可以这样处理这一部分的:(1)课前用小木板、木条制作了类似教材插图中的“大船”,还准备了绳子、石块、“铁牛”(用大石快代替)、玻璃缸。(2)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演示怀丙捞铁牛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捞铁牛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3)最后再读第四自然段,去验证观察的结果。又如: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24、你认为,当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答:当前新课程起始阶段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程度存在“花架子”和“假繁荣”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活动安排不充分,学生能做的事没让学生做。第二,视小组学习为小组交流,只讲不写.第三,小组内学习时间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被大量剥夺。第四,不该分工的分了工。第五,团团围坐成摆设,小组学习有名无实。第六,角色轮换周期长,“优生”“独舞”唱主角。第七,离开课文讲迁移,舍本逐末,漫无边际,学生预习失去依托,有的甚至上成了政治课。第八,座位设置老一套,不运用小组学习的学习方式,我行我素,雷打不动。
四、观点论述
1、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语文素养”的?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2、试述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3、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探究学习是有利于学生主动构建的,但不能拒此否定接受学习,因为接受学习包括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如果是主动接受还是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比如某些生字的读写,某些词的意思就需要接受性学习。
4、你认为在拼音教学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优化教学环境,教师要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如板报、墙报、拼音角等)内容。(2)借助游戏活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注意把游戏引入教学实践,寓教于乐,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借助图画等媒体,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富有童趣,应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图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4)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教师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动手摆一摆,捏一捏等实践活动。(5)开放教学时空,汉语拼音教学应拓展教学时空,针对本地方言的 特点,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儿童言语交际的实践过程中,有计划的进行正面教育。
7、《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少指导是必然的,不指导是不可能的。《课标》提倡学生自由表达,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但并不是不指导。作为教师,既要上顾课标,下思学情,利用教材,开发资源,沟通生活,激发想象,鼓励创新,给学生的习作创设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把习作引向其他学科的学习,引向大自然,引向社会生活,引向广袤的想象空间,鼓励“童话化”、个性化习作,让学生满怀信心地自由习作,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8、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与能力”不重要了。请问你是怎么看待的?
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
9、你认为“生命课堂”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影响着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全迸发出一些充满生命灵动的想法。在教师的预设和学生的生成之间产生冲突时,教师应及时判断生成信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的价值,适时调整预设,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我认为“生命课堂”有下列具体表现:学生个体和群体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师个体及教学技能是充满生命力的,教学内容是充满生命力的,流程也是充满生命力的。
10、语文教学“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事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学生有“我敬佩白骨精” 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白骨精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越会动脑筋想办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们敬佩、学习。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16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
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17、城市学校中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一定比农村学校多。这样书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说法不对。
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分为三大板块:一是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二是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三是动态语文课程资源。从中可以知道: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它并没有城市与农村之分。并不是说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网络设备,能开发的语文课程资源就一定比城市学校少。我们语文是无处不在的,语文课程资源也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技能,树立正确的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观,具有细致的观察能力,深入的挖掘能力和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并投入到这充满热情与创新的工作中,一定能收获与城市老师同样多的语文课程资源。18、有人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语文书上的内容就能把语文学好,教师不必花时间与精力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你认同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赞同。语文负载着传承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任务,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而这种内涵与精神的传承,仅依靠教材和课堂是不够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正因为这样而显得特别重要。课程改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提高素质、实现创造性的跨越平台。作为第一线的课堂实施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课程资源观,积极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和所有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样,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完成。只要我们是有心人,只要愿意不懈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在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不断收获精彩。
19、有观点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这就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知识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你怎么认为?
答:《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中的要素就包括语文知识。《新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一表述至少提供了三个信息:一是仍然要学习语言知识,但必须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要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能力和接受程度,要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要随文学习,而不是概念的演绎;二是“不求系统和完整”,也就是不要把大学生中文系要学的汉语的系统知识全都下放到中小学,而是要根据需要适当教学;三是以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语言运用主的,而不是以语言运用规律的研究为主的,因而语言的学习和运用,必须重视语言环境。新课程改革也好,传统教学也好,从来没有否定过语文知识的教学,淡化语文知识的教学,只不过是从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实际出发,不再像过去那样系统地学习语文知识,而不是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教学是可有可无的。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常用标点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20、你认为目前语文教学中学习方式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转变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在学习态度、情感与学习兴趣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学习方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观。然而目前语文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为体现“自主”而放任自流,教师对于学生的感知或是听之任之,或是蜻蜓点水,或都予以肯定,缺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和在感情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有时自主学习又华而不实,我们看到的自主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种虚假的自主,学生在活动中没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没有更多的时间实践,每次只是匆匆而过,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了信息的多向交流,拓展了获取知识、能力、情感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还创设了自由、平等、活动的空间,解放了学生的个性,树立了进取精神。但目前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合作中优生唱独角戏,学生之间没有互动合作;合作时间没有保证,学生没有进入合作状态就结束了。教师对采用合作学习过于随便;合作学习没有明确分工,不能提高学生合作技能等。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带领学生走上了新的学习旅程。但许多教师对探究学习是雾里看花,教学中安排的探究环节设计往往脱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甚至离开教材与学生进行空对空的交流。有时的探究活动是教师信手拈来,不能引导学生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过于随意,或是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交流中产生各自为阵的局面,这些都不能实现应有的探究效果。
4、体验学习“注重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实施建议”中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是在我们看到的体验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因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忽视了文本内容中有价值的东西。(仅供参考)
21、“„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写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我不赞同这种观点。因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是一种不听命、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观。当然,“自主”并不是指那些无节制地沉湎与学业以外的活动,放任自流的行动方式,不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谁也管不着的“天马行空”式的学习态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在缺乏有效支持和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学生无法履行这种方法。所以如果教师在组织自主学习时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一味地对学生放任自流,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支持性的参与对学生来说更有意义。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需要教师经常地启发、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决定了“自主学习”效率的高低。教师除了要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串联教学环节、维持课堂纪律,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教师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包括:(1)组织:组织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的师生情感交流,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2)教学:教师应提供学习目标或方法上的建议,帮助学生训练技能、提供反馈,解释学习中的理论概念。(3)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向更独立、更高层次的学习方式的过渡。总之,教师要调整好与学生间的站位关系。把自己变成“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同时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型的被动学习为探索型、发现型的学习。(仅供参考)
五、教学设计
1、请为拼音“zc s”教学写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出示小朋友、小刺猬、蚕宝宝)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中来了3位客人,他们是冬冬、小刺猬和蚕宝宝,他们来和我们一块儿学习,我们欢迎不欢迎?
(三)教学声母z c s的读音和字形。
(1)看图说话引出z:图上画着谁在干什么? “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z”.教学z的发音。示范发音。注意发音时牙齿不能舌尖咬住。顺口溜记形:冬冬写字z z z,像个2字z z z。
(2)看图说话引出c:图上画着什么? 刺猬的“刺”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c”.教学c的发音。示范发音z和c,说说有什么不同?(z要用力,要送气。)
顺口溜记形:小小刺猬c c c,半个圆圈c c c。
(3)看图说话引出s:图上画着什么?
吐丝的“丝”字读得轻短一些就是声母“s”,教学s的发音。(教师领读,学生模仿。)
顺口溜记形:蚕儿吐丝s s s,半个8字s s s。
2、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
1、我们来认识一对好朋友,谁见过他们?在哪里见过?
2、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读音)同桌互相叫一叫,看谁更能干。
3、看他们的样子,觉得怎么样?(长得很像)哪里像?哪里又不像呢?想个好办法记住他们,不会认错。(左下一个工,右下一个口)
4、他们各自还有哪些好朋友呢?(左边、左手、右耳、右面„„)
5、游戏:我点,我点,我点点点。
3、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语交际的片断。
本文的宗旨是让学生体会到做人的真谛——诚实。我结合课文设计了以下交流点:
1、雄日的花种不开花时他是怎么做的?
2、看见别人都捧着开满鲜花的花盆,雄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当国王询问雄日时,雄日是怎么回答的?
4、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当继承人?先是小组内讨论,并分角色表演,作到人人参与。通过讨论知道做人要真诚。然后以雄日成了国王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为主问题,描述一些雄日当国王期间国内发生的不好现象,请同学们个抒己见说说雄日是怎么处理的?是怎么教育那些不诚实的人的?在百姓的眼里雄日是一个怎样的国王?你们喜欢这样的国王吗?为什么?学生自然是说他公平、真诚。那么你是个诚实的孩子吗?能把你做的诚实的事跟大家谈一谈吗?在坐其余学生可对他所说的发表评论。最后让学生知道美不一定就是好,空不一定就是不好。并送给同学们两句陶行知老爷爷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铭记做人的真谛——诚实。
4、《一夜的工作》一课中对于“极其简单”一次的品悟,你可以如何设计?
师:(巡视)同学们,请自读课文若有让你为之一颤的文字,请在句子上做些记号。找出来还不够,你得细细地品,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光在心里品还不够,还得在书上写下自己独特的感受,用一个词一句话都行。
师(巡视)那些令人感动的地方。你读着读着,你有一种冲动,你想大声的朗读,读你找到的、品过的句子。
(生自主读书3、4分钟)
师:停,总理的这一夜,读着读着,我们的心都为之一颤,是吗?请你读你的句子。
生1:“这是一座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
师:读着读着,你为什么为之一颤?
生1:因为„„简单
师:假如你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你想用哪个词?
生1:极其简单
师:请你再读,把 “极其简单”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好,齐读,体会体会“极其简单”的这四个字
生:(齐读)
师:“如此而已”,是的,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的房子曾经是谁住过的地方?也可以猜猜。
生猜:(毛泽东、末代皇帝溥仪)师:你说得没错,这个人比溥仪更大。这是清朝摄政王载亨住过的房子,摄政王就是„„摄政王的宫殿,可能会有哪些陈设?
生说:(古董、无价之宝、西洋沙发、黄金美玉珍宝、奇花异草,山水盆景)师:这是„„曾经是那么昂贵的陈 设,但是当这座高大的宫殿成为我们总理居住的房子,读下去——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
师:岁月„„曾经有那样多的奇珍异宝、家具,如今成了总理住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总理!同志们,同学们,“极其简单”真的简单吗?
生:简单
师:对,陈设是简单,但对总理来说简单吗?不简单,不简单是什么?
师:你们知道,这高大的宫殿是谁住的吗?周总理是堂堂一个总理,他有„„的权利,有„„的权利。对于总理办公的地方,它应该有什么?
生说:(沙发、字画、文房四宝、很大的办公桌)、师:你觉得太小了,甚至堆不下更多的文件。对吗?
师:现在这座房子成了总理办公的地方,但室内——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师:”本来„„沙发、办公桌,„„总理本应该„„但现在——
(生接读:“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
师:你说极其简单,简单吗?
生:不简单
师:什么不简单?
生:周总理这个人
生:品质不简单
生:性格不简单
生:精神不简单
师:精神不简单吗!说得多好!当你读这句话时,„„
师:此时此刻,当你读这句话时,你是怎样的心情?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来读这句子的?
生:敬佩
生:崇高
生:佩服
师:来,我们一起来带着这种心情读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同学们,这样看似简单,又极其不简单的句子还有吗?
生:“花生米的颗数并不多,„„增加了份量”
师:你是怎么体会到极不简单?
生:总理吃夜宵就只吃几颗花生米„„
师:你又怎样看是极其不简单的?
师:喝这杯茶的是谁?吃花生米的是谁?他是怎样的情况吃这点东西?所以你体会到总理的不简单。
生:齐读
师:真好,是啊!总理的简朴的生活让我们感动。
5、请你设计一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案
请你任选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案,并根据此设计教学过程 《新年心语》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 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一份新年贺卡并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教学目的:
1、在新年到来之际,尝试着给自己的亲友、老师或同学送上一份新年的祝福、感激或劝勉等。
2、在自主探究的读写活动中培养兴趣,激发情感,感受人情之美,进一步体验人间真情。
3、培养美术、写话、电脑等综合运用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现有资源自主探究,培养搜集、处理资料,创造性地使用资源,表达真情实感的能力。课前准备:美术课上制作完成“新年心语”贺年卡的封面。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同学们,2006年的元旦近在眼前,新的一年又将开始。同学们都希望通过做贺卡来表达大家对亲朋好友的新年祝愿,为了帮助大家实现这一心愿,我们进行了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并取名为“新年心语”。谁来说说什么是“心语”?(发自内心的、有真情实感的话)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设计制作贺卡封面;第二阶段是在贺卡上写心语、送贺卡。
二、欣赏贺卡封面上一节美术课上我们一起制作完成了贺卡的封面,先来欣赏一下!
三、撰写制作封面制作得都很好,但要使它成为一件精美的礼物送给别人,我们还需要在这上面写下满含真情祝愿的话语。怎么写呢?请看!
(一)初步感知“心语”。
1、出示范例。
2、阅读讨论。大家读一读,想一想: 这是谁写的?写给谁的? 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写的? 都写了些什么?逐一讨论问题,然后指名读。师:当新年的钟声快要敲响的时候,学生送来了新年的祝福,哎呀!我突然觉得一年来所有的付出都很值得。我很高兴,因为学生懂事了,他们做了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大家看,这当中哪些句子特别感人,你想再读一读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感情。
3、今年哪些同学已经收到了贺卡?请到前面来,读一读,让我们一同分享你的快乐。(三人)(1)你收到贺卡时的心情是怎样的?(2)你打算怎么办呢?(送贺卡给对方)师:对!收到贺卡的同学就要及时祝福对方,我们应该互相祝福,彼此勉励,在交往中增进友谊,共同进步。(3)大家都想这样做吗?
(二)说心语。
1、谁来说说,你打算祝福谁? 为什么?
2、学生说“心语”,师生评议。
(三)写心语。人间最美好、最高尚的就是一个“情”字,亲情、友情、师生情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爱,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好,请大家把心中的话儿在草稿纸上写下来!
1、明确要求:(1)以书信的格式写;(2)写上真心的感激与祝愿。
2、学生 开始写作、讨论,教师巡视。
3、老师选一“心语”输入电脑。
4、呈现评议、修改电脑中的“心语”,然后指导排版(横、纵)美化。
5、学生修改、誊写、美化。
四、展示评议后随机送卡祝贺展示贺卡——生读——师生评——送出
1、指名展示介绍自己的贺卡。
2、赠送贺卡,互相祝贺。(1)当众赠送。(引导进行口语交际、礼仪教育)哪些人的贺卡是送给本班同学的?把你的同学请到前面来。明确送贺卡的要求。有礼貌;态度大方;说清楚。(2)个别赠送。同学们的贺卡五彩缤纷,祝福的话语也各不相同,大家送去的是心里话,是友情,是爱心。就在这一声声的祝贺中,同学之间增进了友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和谐,更加美好。(3)回家赠送。(4)邮寄。(5)发电子邮件。老师这儿还有一份电子贺卡,但怎样赠送出去呢?
六、总结延展新年到来之际,我们做贺卡、送贺卡,初步体验人际交往的乐趣,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10、北京将在2008年奥运会,请你以《奥运—北京》为主题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片断。
活动过程设计
(一)、介绍活动目的,简要了解活动的过程安排由教师向学生介绍这次活动的目的: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都感到骄傲和自豪。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并且把自己获得的有关知识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就做一次小编辑,我们分组完成一份小报(图文混排),并且将自己的成果放到因特网上与别人共享。让世人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二)、教师向学生展示自己完成的小报,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目标。
1、学生观看教师的作品。
2、共同讨论分析教师范例的特点。教师范例的主题是什么?文章内容是否与主题有关?整个小报采用了怎样的布局样式?图片是否符合主题思想?„„
(三)、将学生分组,(四)、资料汇总、分析,初步制作 1、了解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到多少“北京奥运”的文字知识和图片。以此了解学生的知识层次。A、你知道申办2008年北京奥运的三个理念是什么?(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B、你知道北京申奥宣传口号是什么?(新北京新奥运)C、你知道北京申办奥运会徽的含义吗?(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图案如行云流水,和谐生动,充满运动感,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携手共创新世纪;表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体育精神。)D、奥运会的运动项目有哪些?(田径、赛艇、棒球、自行车、游泳、拳击、排球„„)E、你还知道了北京奥运的哪些常识?
2、请学生说说:你对“北京奥运”的哪些内容最感兴趣?(奥运历史、中国历届金牌数、吉祥物、会徽、火炬、奥运建筑、绿色奥运„„)
3、有关“北京奥运”的知流,确立主题。
4、根据各自确立的主题,采用筛选法,保留最能表达主题思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
5、将各小组的其它资料共享,使其他小组能从别人的资料库中获取有用的资源。
6、有些文字资料,内容较长,而我们小报的版面有限,所以请同学进行分析概括,精选出最主要的内容备用。
7、各组各自分工,设计小报版面样式、色彩搭配、内容剪辑,图片插入(须考虑图片是否切合主题、插入的地方、大小„„)
8、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完成小报的文稿编辑工作。
11、请为下面这段话设计一份教学方案:长城气魄雄伟。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城墙高8至10米,用大条石和城砖砌成。城墙顶部铺着平整的方砖,五六匹马可以并排行走。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教学过程:
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学生自学。
4、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
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
(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
(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
(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
1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请结合某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处口语交际的案例。设计提示: ⑴、抓导入环节进行口语交际,激发兴趣,鼓励探究。⑵、抓重点字词进行口语交际,加深理解,锤炼语言。⑶、抓重点句段进行口语交际,揭示中心,抒发情感。⑷、抓空白填补进行口语交际,启发想象,扩展思路。⑸、抓疑惑之处进行口语交际,引发争论,明辨事理。⑹、抓总结归纳进行口语交际,扩展延伸,升华全题。答:《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呢?生:我和家人在一块儿吃年夜饭。生:我和哥哥在放美丽的烟花,满天的烟花可漂亮了。生:我们一家人穿着新衣服到广场玩,那儿的喷泉变化可多了。师:同学们的大年夜过得多么幸福!可是你们知道吗,在遥远的丹麦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却光着头、赤着脚去卖火柴。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师:读了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生:我觉得小女孩很可怜,我很同情她。生:我觉得自己很幸福,因为对比小女孩的生活真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啊。生:我很气愤,究竟是谁让小女孩受这么多的苦啊。师:(出示挂图)是啊,卖火柴的小女孩好可怜!同学们看图说说小女孩怎么可怜了。生:小女孩身上只穿了一件破衣服,披着条旧围巾,我觉得她可怜。生:我觉得小女孩可怜在大雪天还光着头赤着脚在走路。生:小女孩都抱成一团了,雪花还无情地落在她身上,能不可怜吗?师:你们说小女孩这个时候冷吗?请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说说。
(三)总结全文,思想升华:师:同学们,小女孩这样可怜,让我们伸出友谊之手去帮助她,怎么样?心动不如行动,你会怎样帮助她呢?生:我会认小女孩做妹妹,给她吃好穿暖,还让她像个小公主一样温暖快乐。生:我会给她介绍好多朋友,让她不再孤单„„ 生:我会把她带到这儿,让她和我们一起学习、游戏。师:可惜,你们的爱心小女孩是无法感受到的,因为她生活在一个冷漠的世界里。让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努力吧!
13、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设计一则教学案例。
案例《丑小鸭》教师出示丑小鸭的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上的这只小鸭子是怎样的?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板演重点词语。请同学们从书上划出描写丑小鸭外貌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背诵书上的句子。教师课件展示白天鹅展翅飞翔录像,请同学们说说白天鹅是怎样的?指名学生说,教师随机板演重点词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划出课文中描写白天鹅外貌的句子。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同是描写白天鹅,书上写的和同学们说的有什么不同?背诵描写白天鹅外貌的有关句子。总结写作方法。
(三)教师课件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如:大象、狮子、白兔、松鼠、金鱼等,学生可任选其中一种动物进行练笔,也可以写自己喜爱的其他小动物或某一物体。交流习作片段,评议。点评:这案例,是对如何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的探索。他在教学中都体现了一个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运用。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丑小鸭》主要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学生提供说的内容,为学生创造说的机会,教给学生说的方法。
二、把课堂融入生活。《丑小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写作方法,为学生提供各种熟悉的动物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三、让个性得到张扬。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一个舞台。《丑小鸭》老师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素材,但并不局限于此,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的天地。`
14、写一个汉语拼音教学与说话教学、识字教学相结合的教学设计片段。
《ai ei ui》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准确拼读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2、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朗读句子,会读儿歌。
二、教学重难点:
声母与ai ei ui组成的拼读与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复习拼音。
1、同学们,谁还认识这些拼音娃娃?(教师指名学生读韵母“ai ei ui ”)
2、这些拼音娃娃和声母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新的音节,你们能读出来吗?(指名学生读音节:chui zai pei mei dai。)
二、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女孩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学生读“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
2、小女孩说话的时候,小白兔也敢来了。你们喜欢小白兔吗?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谈论小白兔——有从外形上说的,有从习性上说的,有借助童话说的。)
三、学习儿歌。
1、教师教读儿歌。
2、让学生说说儿歌中的小白兔怎么样?
3、认识生字。
(1)指名学生读音节
(2)自主识字,相互交流
(3)引导学生汇报是怎么认识的?(有的说是从广告上学的;有的说是爸爸教的;有的说通过拼读认识的;有的说是同桌告诉的;有的说这个字是某个人的名字„„学生回答时,还让学生给生字找个朋友,组成词语)
4、课堂间休。(当学生汇报“在”的时候,要学生用“在”说一句话。学生说“春天在哪里?”教师顺势要学生唱《春天在哪里》。教师和学生边唱边跳。)
5、读儿歌。
(1)教师领读。(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教师引读(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3)小组轮读
(4)指名学生读
(5)学生加动作读
(6)学生表演读
(7)教师与学生合作着表演读
(8)师生同唱“小兔乖乖”
四、巩固生字。
1、教师创设问题:“小白兔和你们比谁最聪明呀?下面你们和小白兔比一比,记一记课文下面的生字吧!”
2、开火车游戏。(学生读生字卡片
15、请设计一个随文识字的教学片段。例: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三册《风》初读课文,随文识字的片段:
1、师:你想读读《风》这首小诗吗?那就看看大屏幕(出示投影片——古诗《风》),自己小声地读读吧。边读边找出不认识的字。
2、生自由读诗。
3、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生字。
4、师:说说吧,你用了什么方法,认识了哪些字?并且领同学们读一读。
5、学生全班交流。
6、师:还想再读读你新认识的字吗?(出示投影片——单独列出的生字)这一遍你想怎么读呢?
7、交流
8、师:这些字我们都认会了,那我们就小组合作着读读这些字吧。请各小组的一号小组长起立。你们打算用什么样的方法组织小组同学读一读呢? 预设:生1:我们想用抢答的方法,我拿出一张字卡让他们读,看谁读得最快。生2:我想让他们齐读,这样每个人都读得到。生3:我觉得拿出一张字卡,让每个人都读一遍这个方法最好。„„
9、师:你们的方法可真不少,那就赶快行动吧。比比哪个组长最负责任,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读。小组合作识字。
10、师:你们看,这些字宝宝在和我们做游戏呢。它们淘气地躲在小动物的身后,你能根据它露出来的那部分猜一猜,这是课文中的哪个字吗?(出示生字卡片,猜字游戏)
11、师:和我们做过游戏,这些字宝宝被风吹回到了我们的小诗中,现在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自己先读一读。
12、指名读,其他同学做听众并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为字音是否准确。
13、师:刚才,孩子们学得真认真。我想奖励同学 们一份特别珍贵的礼物,那就是宝贵的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请大家闭上眼睛,想想当风吹起来的时候,我们周围的景物是怎么变化的?(仅供参考)
六、案例分析题
1、一位教师在教《小镇的早晨》一文时,„„请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进行评述。该位教师在教学中贯彻落实了新课标中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从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既强调合作学习,又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它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习者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合作中的倾听、分享、交流、互助与反思,扩展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网络,改善了师生的双向信息和情感沟通,从而在教学中构建了立体动态的沟通途径。使合作者之间不仅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能形成合力,促进彼此的发展。这样就改变了学生“孤军奋战''的学习环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很巧妙。
2、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该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目标清晰明确,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明确表述教学目标,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如“合理想象”是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用“对比手法”学习写作方法。
5、试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谈谈你的看法。“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理论在这一课堂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聪明人,体现出评价是为了孩子发展的理念。但也有个别处引导得不够巧妙。
6、窦桂梅老师在执教《落叶》一课时有这么一个片段:请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评价这个片段的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事实上,除了显性的课程资源,学生的体验也是一种很宝贵的资源。它虽是隐性的、潜在的,但一旦得以唤醒、激活,它是相当可观、丰富的。在窦老师执教的这个片段中,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强调的是“要读出你的体会,要读出你的理解。”这无疑给学生最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文本意思,尊重他们的不同个性。文本在孩子的体验与接受中获得了意义。而学生则通过阅读、体验,提高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使学生与文本的互动质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受更深。同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7、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请你综合评述这教学过程。
答:首先要肯定的是这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他为了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积极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不足的是:①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如在学生读完诗歌《赠汪伦》后即让学生看课文情景的投影,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欣赏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②自主学习这一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别以表演、画画、配乐朗诵等形式学习《赠汪伦》。看上去是形式多样,气氛活跃,进行了学科之间的整合,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甚至有点本末倒置,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8、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乌鸦喝水》总结全文时的片段:你认为这个片段的教学中有哪些优点?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答:优点:上述片断中,教师重视唤起学生生活的回忆,引领学生亲近文本,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师、文本、学生之间建立了意义对话的桥梁。师生对文本的作用是积极的,获取的信息是个性化的,学生的表达是发自内心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学生反复接触课文语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实现了多元对话的过程。缺点:片断中教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是大力赞赏,容易引起了学生的误解。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以上片断中,后三位学生的回答明显已经偏离了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这些只是乌鸦的几个小缺点,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别人的长处,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9、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你是怎么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
答: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内涵,操作上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说,自主学习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然而凡事都有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在本片断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自主。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摘抢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
13、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请您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与的角度进行评述。
答:这是一个交融式目标。课程目标的设计虽然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但缺乏一定的层次性,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教学的可操作性不强。“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虽然语言简洁,却表述模糊。如:“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如何揣摩,揣摩到怎样的程度应说清楚。“目标2”对读写拓展的言语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没有具体写出,缺乏教学的可操作性。“发展语言“的要求没有明确指出,缺乏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教学目标的第3点,叙写无误,却显得空洞笼统。
14、以下是浙教版第11册《三顾茅庐》的教学片段: 结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你认为本案例“词义教学”给你什么启示?
答:《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案例中,教师紧紧抓住“大贤”这个词,一连问了5 个问题,而且这5个问题都与“大贤”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样,就把文中的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变成孩子能够理解的东西。理解了“大贤”这个词,孔明那不同一般的丰满的形象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就把握了全文的精神,能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词义教学让学生体验到文字背后的生活,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精彩,广化、深化、敏化了学生的思维,突出一点盘活全文,这应该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15、学习《五彩池》一课的第二自然段时,试从教学方式的角度评述以上教学片段。评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发展思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思维”应与“语言”共生。案例中的教师通过 语言示范:“在我的眼睛里,五彩池就像一块块奇异的宝石,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引导学生发生思维的迁移,把学生已经停留在五彩池“形美”的比喻,牵引到“神美”的想像中。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时从禁锢变得豁然开朗,“奇妙的想象”自然“脱口而出”了。由此,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对语言的自主构建能力也得到了训练。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将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思维发生了偏差或禁锢时,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的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更层次的文本价值。案例中的教师就是运用了示范引导才使学生的想象能天马行空。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连接之处,以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案例中的教师就很善于“指点迷津”,只用了简简单单的例子,就给学生的思维解了禁。(仅供参考)
16、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评析: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17、请点评下面的识字教学片段:
评析:《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低段的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难以持久,但案例中的教师却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与偏旁见面。她把偏旁称为“偏旁娃娃”,把认识偏旁称为“与大家交朋友”,把找到字中的偏旁称为“捉迷藏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语言都迎合了儿童的心理,使学生对偏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课堂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识字环境。所以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活跃,他们能结合各自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来记忆生字,效果颇佳。教学中,教师不但语言亲切活泼,而且采用了儿童最喜欢的识字教学形式——游戏(捉迷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在游戏中兴奋不已,识字自然就欲罢不能了。游戏更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和运用。
第五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答案
一、填空题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
独特而有差异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文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电教媒体。
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7、《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
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8、《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听”、“说”、“写”(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读”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语文课程与其他方面形成一个整体”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9、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10、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
11、《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12、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13、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1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5、学生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字义,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16、创设情境、实现互动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17、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8、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分解式目标和交融式目标。
19、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0、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 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
21、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22、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3、“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
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补充: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 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 音节
;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复现。
4、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5、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中进行。
6、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7、《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
8、《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 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9、《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0、“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11、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结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
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12、《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3、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4、《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15、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16、课堂即时评价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能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又能为终结评价积累素材。
17、课程资源从存在形态看,可以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18、《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能学写
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19、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20、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
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二、名词解释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2、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3、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
4、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5、课堂即时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 ”,也称“情境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针对在学生互动为主的多元(师生、生生)状态下课堂教学的过程与结果。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学生本人;评价结论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激励性评语、体态动作、实物、象征性物品;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
6、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校园景观、生活场景都是一种物化形态。
7、体验学习: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望。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8、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补充: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4、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与多元的意义重构。
5、动态语文课程资源: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堂上,学生突然喷发的思维火花、一件偶发的事件,学校里进行的各种语文学科的竞赛,孩子们课间的欢娱等都是语文课程的动态资源。
6、“三维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7、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
8、生字复现:
(一)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
(二)复现生字的途径和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在语境中复现生字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悟;(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造更多复现机会;(3)重视课外活动引导,在生活的大语言环境中复现生字。
9、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三、简答题
1、“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答:“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答:“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第二段,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可 以这样处理这一部分的:
(1)课前用小木板、木条制作了类似教材插图中的“大船”,还准备了绳子、石块、“铁牛”(用大石快代替)、玻璃缸。(2)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演示怀丙捞铁牛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捞铁牛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3)最后再读第四自然段,去验证观察的结果。
又如: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4、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答:⑴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①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②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③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①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
②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好安排,做好引导。③课内的“扩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5、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6、《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7、“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
答:分解式目标是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设计,每个纬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交融式目标是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而无论是“分解式目标”还是“交融式目标”,它们都将目标的“三维”进行有机整合。无论是由目标导向的学习过程还是由目标指向的学习结果都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8、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答:“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9、什么是课程资源?
答: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10、教学目标有哪几种叙写方式? 答: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
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
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
1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2、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答: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依次革命。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1)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2)探究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解放了学生的思维。(3)接受学习有被动和主动之分,主动的接受学习也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2、语文素养就是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答: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3、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答: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4、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 5 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
5、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6、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1)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3)“知识和能力”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并没有否定它的重要性。(4)新课程的教学应在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同时重视其他两个纬度目标的达成。
7、“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只要会认、会拼读就行了,没有必要抄写、默写。”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这种说法有些片面。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指导学生利用汉语拼音这根“拐棍”大量识字、大量阅读;注意“过程与方法”,不强调知识性地、成人化地学习汉语拼音,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书写汉语拼音只要求抄写,不听写,不默写。由此可见,对汉语拼音,一定量的抄写还是必需的。教师要引导喾掌握和巩固汉语拼音,在“四线三格”中按书写的顺序和应占有的位置认真指导抄写(或描红)。
8、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学生有“我敬佩白骨精”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白骨精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越会动脑筋想办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们敬佩、学习。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五、教学设计题
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际交际教学片断。
答:本文的宗旨是让学生体会到做人的真谛——诚实。我结合课文设计了以下交流点:
1、雄日的花种不开花时他是怎么做的?
2、看见别人都捧着开满鲜花的花盆,雄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当国王询问雄日时,雄日是怎么回答的?
4、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当继承人?先是小组内讨论,并分角色表演,作到人人参与。通过讨论知道做人要真诚。然后以雄日成了国王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为主问题,描述一些雄日当国王期间国内发生的不好现象,请同学们个抒己见说说雄日是怎么处理的?是怎么教育那些不诚实的人的?在百姓的眼里雄日是一个怎样的国王?你们喜欢这样的国王吗?为什么?学生自然是说他公平、真诚。那么你是个诚实的孩子吗?能把你做的诚实的事跟大家谈一谈吗?在坐其余学生可对他所 6 说的发表评论。最后让学生知道美不一定就是好,空不一定就是不好。并送给同学们两句陶行知老爷爷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铭记做人的真谛——诚实。
请写一两条解决“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好方法。答:继续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做法。所谓“寓识于读”,也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过程中认识生字,不搞脱离课文的、孤立的识字;所谓“以识促读”,则要求我们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用识字去促进课文的诵读;“识写结合”的意思是说,要把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识什么就练写什么,以识字促进写字,以写字巩固识字的成果。
3、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
答:
1、我们来认识一对好朋友,谁见过他们?在哪里见过?
2、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读音)同桌互相叫一叫,看谁更能干。
3、看他们的样子,觉得怎么样?(长得很像)哪里像?哪里又不像呢?想个好办法记住他们,不会认错。(左下一个工,右下一个口)
4、他们各自还有哪些好朋友呢?(左边、左手、右耳、右面„„)
5、游戏:我点,我点,我点点点。
4、请为下面这段话设计一份教学方案:
长城气魄雄伟。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城墙高8至10米,用大条石和城砖砌成。城墙顶部铺着平整的方砖,五六匹马可以并排行走。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答: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教学过程: 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学生自学。
4、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
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8、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
六、案例分析题
1、《桂林山水》
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答:该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目标清晰明确,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明确表述教学目标,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如“合理想象”是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用“对比手法”学习写作方法。
2、《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答:在本案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多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老师采用了先呈现画面,再读语言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理解语言文字,欣赏蝴蝶谷的美丽景色,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像,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学习应该提倡先阅读感悟,在学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教学媒体,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
3、“一起”造句的两种不同设计: 试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答:设计二比设计一好,从三个方面可以说明:从学生参与来说,设计一的“指名交流”,参与交流的只是几个同学,许多学生只是一个旁听者,有些甚至没有认真倾听。设计二中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失实在在地参与学习。从学习方式来看,设计二合理地运用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内的学习既有组长的组织,又有组员的积极参与。从语言发展来看,学生得到的训练不只是会用“一起”造一个句子,在交流句子、推荐最佳句子、修改句子、练说句子、汇报交流等各种形式中,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发展了语言,所以说这种自主、合作是有效的。
4、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 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5、《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
答: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内涵,操作上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说,自主学习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然而凡事都有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在本片断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自主。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摘抢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
6、《赠汪伦》的思路: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答:(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
(2)目标的达成上,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3)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结合,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
(4)学科间的整合设计看上去是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但画画、表演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