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一、填空题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
2、阅读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3、语文素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语举止。
4、《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
5、《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螺旋上升。
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解读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体验学习:是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语文交流中获得新的认识,并将它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景。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而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三、简答题
1、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
答:首先,因为低年级的孩子无意注意占优势,复现符合了孩子的这一种学习心理特点。其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反复多次与孩子见面,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整体识记,符合孩子的记忆规律。
2、小学的阅读教学应该培养哪些能力?
答:感受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评价能力。
3、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答: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认为: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没有区别,你怎么认为?
答:有区别,因为(1)听说训练关注倾听与表达能力的提高,口语交际重视孩子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2)口语交际与听说训练的最大不同:口语交际在于创设、重建现实的生活情境,听说训练注重倾听、应对、表达。
2、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怎么看?
答:不正确。探究学习的确能解放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可分为被动接受学习和主动接受学习,被动接受学习是要摒弃,而主动接受学习一样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五、教学设计题
北京将在2008年召开奥运会,请以“北京奥运”为主题设计有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
要:关注孩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如:模拟奥运会场,导游、解说员)编小报(突出北京文化)、作文、口号、搜集资料 告知孩子搜集信息的渠道——全体性 注重合作 注重语文性
六、案例分析题:
1、《乌鸦喝水》教学片断,有哪些优点,存在什么问题?试加评述 答:优点:多元解读文本内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能正视学生的问题 问题: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核心的价值取向是遇到困难,自己解决问题。
2、《赠汪伦》的教学思路,综合评述教学过程。
答:优点:
1、教学方式和平时的不一样,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2、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作者动用了很多教学资源,音乐、美术,加强了各个学科的课程资源整合。问题:
1、没有语文性,语文本体性弱化,没有指导怎样把诗读得有滋有味,重点字词的理解
2、多用课件,第二步中看情境使用时机过头,一览无余,扼杀学生的想象力,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第二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七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七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音节,正确书写,大写字母,《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能写简单的和想像作文,能学写和常见。‛
3、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
4、口语交际的核心是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中进行。
5、‚对话‛是指教学过程中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和多元的。
6、《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的整体提高。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语文素养
2、生字复现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你觉得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最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
3、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课标》提倡习作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否意味着教师要少指导?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2、‚‘自主学习’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学习,而老师只在一边串接一下教学环节、维持一下教学纪律就可以了。‛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为习作教学《我发现了》设计一份教案。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以下是浙教版第十二册《古诗两首》的教学目标设计: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白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请您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与的角度进行评述。
2、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浙教版第11册《三顾茅庐》的片段:
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刘备斥责他:“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
(在具体的朗读训练之后)师:什么叫‚大贤‛?老师先来考考大家。你们知道武艺十分高强的人叫什么?
生:大侠!
师:家里钱非常多的人呢?
生:大款!
师:能够做一手美味佳肴的人呢?
生:大厨!
师:当今非常出名的歌星、影星叫什么?
生:大腕!
师: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
生:大师!
师:现在你明白什么叫‚大贤‛了吗?
生:就是指在道德和才华方面非常出众的人。
生:就是思想素质和才华能力方面最伟大的人。
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你认为本案例“词义教学”给你什么启示?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读准准确地拼读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熟记
2、记实作文读书笔记应用文
3、复现
4、“交际”交流和沟通语言实践
5、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信息沟通意义重构
6、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素养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生字复现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氛围,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生字见面,达到识字目的的教学策略。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略
2、口语交际教学应注意:(1)激趣导入,创设民主和谐的交际氛围;(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互动交际的动机;(3)双向互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4)互动评价,促进学生良好口语交际习惯的形成。(各1.5分)
3、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应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参与者。(每个要点1.5分)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答题要点:(1)鼓励自由表达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个性张扬的空间。(2)“少指导”并不等于“不指导”。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的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这离不开教师有效的指导。(3)要提倡先自由写作,后交流指导的作文教学模式。(4)教师的指导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限制学生的自由表达。(各2分)
2、答题要点:
(1)“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2)自主学习并不是无节制的放任自流的学习行为。(3)自主学习离不开高效的指导,尤
其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4)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仍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每点2分)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评价要点:
(1)重视兴趣激发;(2)给学生预留充分的自由表达的空间;(3)教师指导具有启发性,能激活学生的思维;(4)交流展示充分,评价方式多样化。(每点3分)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很好地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清晰明确,表述语言准确且有分寸;(3)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4)目标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每点3分)
2、答题要点:(1)唤醒生活,激活联系。“大贤”本是个文言色彩浓厚的书面语,学生若按《词语手册》照本宣科,其效果肯定“事倍功半”。本教例采用“欲擒故纵”法,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前先“考”了学生五个“生活问题”,在唤醒学生鲜活生活的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了他们的积极思维。
(2)凸显人文,强化积累。本教例采用“层层铺垫”的办法,让学生自悟自得,达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既完成了词义教学,又使学生积累和巩固了五个新词,还凸显了浓厚的人文性。(3)自主探究,注重实效。执教者力戒“大+贤=大贤”这样的思路设计教学,有意淡化教师的主导和词素分析,注重从内容入手理解词义,着力追求对词义的整体感悟和探究,使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同时还领悟了词语的内在规律。(各4分)
第三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与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的基础。
2、课程目标根据“、、”三个维度设计。
3、学生只有认识了的字,并且能够正确,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提高。4、、5、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增加,强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和。
6、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和。
1、工具性人文性语文素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一定数量理解字义文化科学知识认识能力
4、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学生的亲身经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6、分解式目标交融式目标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合作学习
2、物本语文课程资源
1、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12、物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哪些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材、学校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各类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以及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生活场景等。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2、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3、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1、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饮酒,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每点2分)
2、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各3分)
3、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6分)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2、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1、答题要点:
(1)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2分)(2)探究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解放了学生的思维。(3分)(3)接受学习有被动和主动之分,主动的接受学习也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3分)
2、答题要点:
(1)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2分)(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2分)
(3)“知识和能力”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并没有否定它的重要性。(2分)(4)新课程的教学应在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同时重视其他两个纬度目标的达成。(2分)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语交际教学片断。
教学设计应体现如下要点:
1、重视交际情境的创设;
2、有学生多个回合的交际活动,重视学生应对能力的提高;
3、关注学生语言的发展;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每个要点3分)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
(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到位,有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3)目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部分目标不容易测量。(每点4分)
2、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
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2、评述要点:
优点:(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3)加强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各3分)
不足:投影使用时机过早,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3分)
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工具性人文性语文素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2、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一定数量理解字义文化科学知识认识能力
4、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5、学生的学习空间学生的语文实践机会学生的亲身经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6、分解式目标交融式目标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2、物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哪些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材、学校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各类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以及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生活场景等。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饮酒,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每点2分)
2、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各3分)
3、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6分)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答题要点:
(1)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2分)(2)探究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解放了学生的思维。(3分)(3)接受学习有被动和主动之分,主动的接受学习也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3分)
2、答题要点:
(1)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2分)(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2分)(3)“知识和能力”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并没有否定它的重要性。(2分)(4)新课程的教学应在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同时重视其他两个纬度目标的达成。(2分)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教学设计应体现如下要点:
1、重视交际情境的创设;
2、有学生多个回合的交际活动,重视学生应对能力的提高;
3、关注学生语言的发展;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每个要点3分)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到位,有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3)目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部分目标不容易测量。(每点4分)
2、评述要点:
优点:(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3)加强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各3分)
不足:投影使用时机过早,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3分)
第四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基础。
2、课程目标根据“
、、”三个维度设计。
3、学生只有认识了 一定数量 的字,并且能够正确 理解字义 =,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 认识能力。
4、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5、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 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 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强调 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 实践能力 和 创新能力。
6、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 分解式目标和 交融式目标。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2、物本语文课程资源
物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哪些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材、学校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各类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以及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生活场景等。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每点2分)
2、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各3分)
3、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6分)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1)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2分)(2)探究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解放了学生的思维。(3分)(3)接受学习有被动和主动之分,主动的接受学习也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3分)
2、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1)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2分)(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2分)(3)“知识和能力”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并没有否定它的重要性。(2分)(4)新课程的教学应在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同时重视其他两个纬度目标的达成。(2分)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语交际教学片断。
教学设计应体现如下要点:
1、重视交际情境的创设;
2、有学生多个回合的交际活动,重视学生应对能力的提高;
3、关注学生语言的发展;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每个要点3分)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到位,有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3)目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部分目标不容易测量。(每点4分)
2、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2、评述要点:
优点:(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3)加强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各3分)
不足:投影使用时机过早,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3分)
第五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三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答案
一、概念题
1、语文课程资源
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
2、分解式目标
是按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
3、探究学习
在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4、“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
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举例略
3、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在识字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复现”,是识字教学的好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平常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阅读中进行识字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复现方式。
4、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培养的能力是: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5、“三维目标”整合有哪些策略?
三维目标的提出被认为是对过去教学大纲的最大发展,在“三维目标”整合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1、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1)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2)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3)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1)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
(2)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出安排,做好引导。
(3)课内的“扩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6、课程资源按获取途径分,有哪些种类?
分三种:一种是将课程资源直截了当的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无形资源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素材性课程资源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包括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真状态等因素。
一种是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与网络化资源三大类。校内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本校教师、学生、实验室、教学用书等各类教学设施与实践机地。网络化资源主要是指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校内外资源。
三、观点辨析题
1、语文素养就是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
错。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主要分为6个层次: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言语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
2、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对。因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我们是很难从道理上讲得 清楚的。有些语言现象只能在反反复复的语言实践中掌握。
3、有观点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淡化了语文知识的教学,这意味着语文知识教学不重要,语文知识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你怎么认为?
错。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常用标点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四、教学设计题
1、请写一两条解决“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好方法。
答案参考:
1、营造轻松愉悦的识字写字氛围。
2、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识字写字。
3、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将识字写字与学生生活、认识事物相结合。
2、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请你以††奥运——北京‡‡为主题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片段。
本设计题教师可根据自己特长自由发挥。
五、案例分析题
1、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 师:大家喜欢祖国的宝岛台湾吗? 生:喜欢。
师: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美丽的蝴蝶谷,大家听说过吗? 生:没有。
师:那老师今天就带领大家学习•台湾蝴蝶谷‣这一课,咱们现在就一块去认识这个闻名世界的“蝴蝶王国”,好不好?
生:好。
师:同学们,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丽的蝴蝶谷是怎样的景象。„课件演示‟美丽的蝴蝶谷(生看画面)师:景色美不美? 生:美。(异口同声地说)
师:那么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生读)
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评析参考:在本案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老师采用了先呈现画面,在读语言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理解语言文字,欣赏蝴蝶谷的美 丽景色,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语文学习应该提倡先阅读感悟,在学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教学媒体,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
2、这是一位老师执教•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
师:请从“苹果树”上摘一个带有你认识的字的“苹果”贴到黑板上。(教师出示教具苹果树)
学生纷纷争抢“苹果”。(共10个字,没摘到字的同学又回到座位上)师:老师帮助你们贴到黑板上。(要贴的位置过高)生:“做操”贴到哪儿好呢?(还剩一个词语)师:大家一起看一看,贴到哪儿好呢? 生:贴在下边好!生:贴在题目旁边。生:……
师:还是贴在中间好一些。(教师把字贴在小露珠、小鸟、小蜜蜂画中间,形成环行板书)师:请把自己摘的苹果上的字领大家读一读。(学生依次领读词语)
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
评析参考:•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在本片段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自主。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摘抢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
3、•找骆驼‣中,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意思后,教师提出:商人找到骆驼后,回来的路上再遇老人,会对老人说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后,想法很多,例如:1、对老人说:“谢谢,对不起,我错怪你了。”2、不和老人说话,不理老人,自己偷偷走掉。3、一个老头,闲着没事干,出来瞎溜达啥?等等。学生说第一种想法时,教师引导他们从书上找理由,学生较快说出。当学生说到第二种想法时,教师问:“你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商人。”一生说。
“对,我童话书里看到很多商人都是坏蛋。”又一生说。
“那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商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教师试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说出:“老人帮你找到了骆驼,你应该谢谢他。”之类的话,可是学生却说:“这个坏蛋,打他一拳,让所有人都打他一拳。”
……
用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对以上案例进行简单评析。
评析参考:“注重体验” 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实施建议”中又特别强调“要尊重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但是,在进行体验学习时有些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忽视了文本内容中有价值的东西。“不和老人说话,不理老人,自己偷偷走掉。一个老头,闲着没事干,出来瞎溜达啥?等等”这些言语,虽然课堂气氛热烈,可教师只注重迎合稚童的“独特感受”,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种体验学习将课文所赋予的价值取向丢弃了,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