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大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爱国
----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明志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持节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自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诚信
----修辞立其诚(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周易·乾·文言》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轻诺必寡信(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老子》第63章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可:可以立身处世)也。----《论语·为政》
----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知耻
----记己有耻(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论语·子路》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孟子·尽心上》
----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改过
----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论语·卫灵公》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覯《易论第九》
----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卷一》
----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厚仁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仁者寿。----《论语·雍也》
----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贵和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君子和而不流。----《礼记·中庸》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山木》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敦亲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后汉书·宋弘列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尚勇
----视死如归。----《管子·小匡》
----率义之为勇。----《左传·哀公十六年》
----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
----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文字·自然》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后汉书·班超列传》
----小勇,血气所为;大勇,义理所发。—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卷二》
----初生之犊不惧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4回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重义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义(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临难毋苟免(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要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礼记·曲礼上》: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好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广博地学习以坚定自己的意志,恳切的提问并且联系实际进行思考)。----《论语·子张》: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
----学至乎没而后止(学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才算中止)。----《荀子·劝学》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行成于思,毁于随(德行由于深思而有所成就,因随声附和而毁掉)。----韩愈《进学解》
----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八首》之一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写怀》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文嘉《明日歌》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审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33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老子》第44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第58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64章
----圣人择可言而后言,择可行而后行。----《管子·形势解》
----三思而后行。----《论语·公冶长》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如果贪求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论语·子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韩非子·喻老》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礼记·经解》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凡事如果能预先充分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礼记·中庸》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够在祸患没有形成的时候就预防它)。----《管子·牧民》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
----前车覆,后车诫。----《汉书·贾谊传》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以放纵,不能让自己志得意满,不应该使自己乐到极端)。----《礼记·曲礼上》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吴兢《贞观政要·刑法》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求新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一天到晚谨慎做事,自强不息,和日月一起运转,永不停止)。----《周易·乾·文言》
----日新之谓盛德(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才是大德)。----《周易·系辞上》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果能每天除旧更新,就要天天除旧更新,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礼记·大学》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德贵日新。----康有为《论语注》卷九
----惟进取也故日新。----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
----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朱熹《朱子语类》卷八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鸛鹊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奉公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以公心灭私情,民众才会心悦诚服)。----《尚书·周官》
----大义灭亲。----《左传·隐公四年》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左传·僖公九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惩罚有罪过的人,即使大臣也不能放过;赏赐做好事的人,即使平民百姓也不能漏掉)。----《韩非子·有度》
----公生明,偏生暗(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则政治黑暗)。----《荀子·不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圣人治理的时代,天下是公有的)。----《礼记·礼运》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贾谊《新书·阶级》
----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考察左右的人,任用没有偏私,才可以算作公平;监督朝廷内外,判别是非没有偏颇,才可以算作正直)。----《淮南子·主术训》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淮南子·泛论训》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修务训》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史记·太史公自序》
----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刘向《说苑·正理》
----圣人不敢以亲戚之恩而废刑罚,不敢以怨仇之忿而废庆赏。----徐干《中论·赏罚》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发号施令,在乎必行;赏德罚罪,在乎不滥。----包拯《论星变》
----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鹗《老残游记》第九回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古训----务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论语·宪问》
----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墨子·修身》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荀子·修身》
----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谨于言而慎于行。----《礼记·缁衣》
----君子强学而力行。----杨雄《法言·修身》
----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百闻不如一见。----《汉书·赵冲国传》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王充《论衡·薄葬》
----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修身》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第二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自强不息
如何弘扬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我国周代典籍《易经》中就讲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汉代典籍 《礼记》 中也讲到:“知困者,然后能自强也。”我们的祖先历来强调,凡是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强不息的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历经磨难,艰苦奋斗,创造了伟大的东方文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无数优秀炎黄子孙的人生轨迹中,都鲜明地印刻着矢志不渝,刻苦勤奋,拼搏向上,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我们的祖先历来告诫年轻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即使对老年人也倡导“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和“不须扬鞭自奋蹄”的自强精神。
我们的家长们都在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求生存,求发展,家长们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我们看到,有的家长抱怨孩子依赖性太强,什么事情都依赖家长,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不会做; 有的家长抱怨孩子没志气,缺乏上进心,得过且过,整天疲疲沓沓不见起色;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经不起一点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总是知难而退;有的家长抱怨孩子玩心太重,玩起来劲头特别大,一坐下来读书就无精打采,潦草,胡闹,甚至厌学,逃学。孩子不自强,不能怪孩子,是我们的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当造成的。有三个主要原因应当引起重视。其一,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一些事情,总是持怀疑甚至认为孩子不行的态度;其二,否定评价和责备太多,肯定评价太少; 其三,包办,代替太多,孩子自主性被严重束缚。这些原因积以时日,孩子的自信心越来越弱,没有了自信,谈何自强。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呢?培养孩子的自强精神要家长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一. 帮助孩子树立奋斗目标,自强不息。没目标就没有奔头。我们可以利用班会或早会的活动时间,把一些著名的领袖人物或学生崇拜的明星的创业成长经历学生,让他们切实懂得人生无坦途,唯有自强不息,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懈才能品尝到成功的味道。当然,每个孩子情况不同,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定的太高。每个孩子情况不同,目标要切合实际,不能定的太高,让孩子“跳一跳,够得着”。如果定的太高,总也达不到,孩子会失去信心。对于问题较多的孩子,目标要具体,内容要少一点,不能一下子贪多,多了达不到,难以树立自信。孩子每达到一个小的目标,就及时肯定,孩子就增加一份自信,增加一点自强精神。二. 帮助孩子成功。每个孩子都有成就动机,问题再多的孩子,可渴望还有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当帮助孩子订出了具体的目标时,还必须有达到目的的具体措施,比如可行的学习计划,劳动计划,具体内容要求,检查办法等。家长要要自己明确的任务和责任。成功由小到大,在于点滴积累。在追求成功过程中,遇到困难最需要支持,鼓励和具体帮助,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关键。
三. 变责备为鼓励。缺乏自强的孩子,越责备越没有信心,严重的会自暴自弃。教育者还要转换思维方式,从寻找孩子的缺点为寻找孩子的优点,从否定评价变为肯定评价,从责备变为激励。常用的语言是:“这次干得不错”,“有进步,我很高兴”,“好样的,再努力一把会更多”,“ 好棒,该庆祝一下”,“知错就改,挺好”,“别泄气,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什么困难,咱们一起想办法”。。。
四. 要自我管理,克服依赖。取消包办代替,多给孩子自主机会。所谓自我管理,就是对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全方位的自控要求。例如:在认识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做到既不自傲,也不自卑:在情感方面,要启发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敢于正视困难和挫折,面对过错行为勇于承认,并达到自我悔过,自我调整的目的;在行动上,要让学生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训练,自我控制的习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强自立,自我管理的潜能。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要时刻牢记:不管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凡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家长就不要越俎代庖。家长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你能干的,我绝不替你干;你不会干得,我教你干;你让我干的,我要考虑该不该干。如果家长包办代替,孩子就养成依赖性,依赖是自强的大敌。有的家长认为在生活方面多替孩子服务,让孩子吧时间用在学习上会有好处。其实不然,生活上的依赖会干扰,阻碍学习上的自强精神的形成。有自强精神的孩子,生活上也不依赖家长。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鼓励孩子凭着自己的意志,积极进取。哪怕摔倒了也要自己爬起来,自强自立,吃一堑,长一智才行!
五. 要解开羁绊,磨练意志。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孩子的成长,必须经过各种考验,教育孩子在遇到挫折时,不灰心,不丧气,总结教训,振奋精神,继续前进。这是培养自强精神的重要时机,让孩子从小懂得啊“人生无坦途”,“要树立大无畏的精神和勇气”。荀子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立志容易奋斗难,荀子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一个永恒的道理:只有坚定意志,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奋斗才能实现理想。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临终前告诫儿子说:“流自己的汗,吃自己当然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的确,我们大可不必担心孩子的稚嫩,在适合的场合就解开羁绊,放开手脚,舍得让孩子在磕磕碰碰中成长。因此,作为新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美德。
第三篇: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因为“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学者所提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反应出“仁”就是人的根本。“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关怀人。“仁者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仁”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性。
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还有句古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还记得子路借米的故事,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要求翻山越岭去亲戚家借米,望着父母吃的高兴地样子,子路忘记了疲惫。中国的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让我们很感动。
“仁爱”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我们都应该好好感受和学习,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传下去。
第四篇: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之仁爱孝悌
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地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多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它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力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
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主要包括这是个: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在这十大传统美德中,我想说说对“仁爱孝悌”的看法。因为“仁爱孝悌”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仁”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一直都被思想家、文人学者所提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中国文化中“仁”与“人”、“道”是同一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论语“八佾(yì)》中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反应出“仁”就是人的根本。“仁”德的核心是爱人,“仁者爱人”(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
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仁”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性。
而“孝悌”是“仁”的根本。它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还有句古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还记得子路借米的故事,为了满足父母想吃米饭的要求翻山越岭去亲戚家借米,望着父母吃的高兴地样子,子路忘记了疲惫。中国的古代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都让我们很感动。
“仁爱”和“孝悌”都是仁德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我们都应该好好感受和学习,这样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又一代代的传下去。
第五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面面观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面面观
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努力建设新时代的新道德,提高人们的道德觉悟。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一论断指明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内涵和战略目标。
提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理论依据、必要性是什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可以从浩瀚广博的中国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伦理思想中继承哪些思想和规范,批判继承的原则是什么,应防止哪些错误的倾向„„类此的问题都有待我们深入地探讨。本文着重从传统美德也需要不断丰富、发展这一角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
实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首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去分析批判传统道德。有批判、有选择、有目的地继承、弘扬精华,弃除糟粕。通过认真分析批判,否定传统道德中为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内容,继承科学性、民主性、进步性的精华,使其汇入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中去。
传统道德是个庞杂的库藏,精华与糟粕难分难解。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一百多年的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既有对文化传统和民族特点认识不深不透的一面,因而对优良文化传统发扬不够、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不足,同时也要看到我们也有反封建传统严重不足的一面。邓小平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时,深刻地指出:“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
当这两方面交织在一起时,极容易造成人们思想的混乱、片面性,一个方面掩盖另一个方面。在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理论和实践中,一方面要努力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同时,也要看到糟粕并不自行消亡,腐朽的东西还要挣扎、反抗、伪装骗人、散播毒素,直至最后被消灭。这里正体现了新陈代谢的必然规律。回顾20世纪中国历史,有若干值得认真总结的深刻教训。例如,传统的忠君,在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就受到批判,但是到60年代,在社会主义国家,忠又与个人崇拜结合在一起,其破坏作用也就达到史无前例的规模。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与清除传统文化腐朽成分,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我们相信,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经过百家争鸣,在继承弘扬什么、批判清除什么等大的问题上一定会得出比较一致的认识。二
中华传统美德包括哪些内容,这可能是一个有不同认识的问题,但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仁爱、诚信、廉耻、礼让、孝慈、勤俭、勇敢、刚直等规范,是可以纳入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
我们要看到,经过一番分析批判工作,即便是被视为传统美德的规范或思想,也还面临给以新的规定、面向时代不断丰富发展其内涵的任务,而不是简单地从一个思想体系搬到另一个思想体系。
中国传统道德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曾发挥过进步的作用。但是,中国传统道德是植根于中国古代以农耕为“本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自然经济土壤之中,并在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孕育、形成和发展的。从其本质上看,主要是为巩固当时的统治阶级利益和稳定统治阶级的政治秩序服务的。因而,传统道德便不同程度地打上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烙印,同时,它便具有一些不同于西方特别是资本主义伦理道德的特征或局限。
道德行为要求自觉和自愿,自觉即按理性认识来办事,自愿即出于意志自由的选择。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来源于理性认识,仁智统一,因而人可通过教育和修养而成为有道德的人。这是从孔子、孟子、荀子到程朱、陆王和王夫之、戴震等都赞同的观点。从总体上说,儒家比较多地考察了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在自我修养上注重主观努力,认为要由意志力来支撑这种努力。儒家注重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的美德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儒家对道德的自愿原则不够重视。在封建制度下,讲纲常名教,在上者可以主观武断,在下者只能唯命是从。正统派儒家在人性论上讲“复性”说,认为人生来具有的善性是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人的道德修养就是恢复其本性,这种人性论强调人的共性而基本上不研究个性。
进入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严复、章太炎都肯定每个人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是行为可以区分善恶、功过的前提。这种对道德行为的自愿原则(出于自由意志)的强调,具有反封建的意义,也是后来新文化运动中许多人的共同观点。不过若强调过分,便可以引导到独断论的唯意志论和相对主义的非决定论上去。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一般强调道德行为作为当然之则,是出自对必然的理性认识,是以理性认识为指导的自觉行为,但在一些同志的认识中,也带上了传统哲学忽视自愿原则的缺陷,也就不可能深入说明个性的自由发展与历史必然趋势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应注意启发人们的人格自觉,认识并追求新社会的“人之所以为人者”,同时要注意克服传统道德的弊端,将自觉与自愿统一起来,并有益于人的个性发展。这是道德思想建设中一个有待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三
中国传统美德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同时又在新时代人们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例如,孝的道德规范,曾在古代中国社会起过极大的作用,今天,对孝要根据新社会新形势,给予新评价,从中吸取有益的合理成分,同时还要剔除其封建性和不利于发展人性自由、平等的糟粕,还要面对社会现实,在孝道的具体规定、实现的形式上有所调整或新创造。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一对夫
妇同时要照顾四位老人,再加上工作的流动性,过去行之有效的尽孝规定,事实上难以实行,子女尽孝与养老的社会化这样的新课题,已提上日程;传统社会知识更新比较缓慢,老年人相对于青年人,具有经验、知识的优势,而进入当代,社会变迁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电脑、互联网、基因、克隆„„对这些,老年人是陌生的,年轻人在自己努力跟随时代前进的同时,也有责任帮助老年人了解这些新事物,与时代一同前进。这也是孝道的具体内容。再如,“信”作为传统美德,在古代的朋友之间,更多地是一诺千金,进入当代社会,朋友间除了内在诚信外,共同做事,特别是从事经济活动,也不排斥契约等。
梁启超在《新民说》一书中曾说:“中国要想建设一个新国家,必须先要有新民。新民是不同于旧时的中国人,必须要具备几个条件,最必须的条件就是公德。”中国人过去重私德,但如何为公共服务,就不讲求。当代中国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变革推动下,道德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领域、新趋势。在当代中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秀传统,也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优秀成果。还要激发人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道德、新观念。例如,在现代社会,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引起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珍惜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意识和观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和心愿。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过度开采等问题也突显出来,有些地区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而中国古代有勤俭、“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些思想如何进一步具体化,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或生态规范乃是一项紧迫的工作。
我们正处于一个东西文化互相影响的时代,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就要求我们全面而系统地研究中国伦理道德思想,也需要全面而系统地研究西方伦理道德思想,并深入进行比较,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汇通中西。结合工作做得好,便有生命力、影响力,而且可以为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