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2.品读重点词语,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
齐读课题,让学生发现课题的不同之处,学生汇报。
师:什么是启示?学生汇报,教师小结:简而言之,“启示”就是你从一件事中所明白的道题,那么詹姆斯钓鱼得到了什么启示呢?让我们到课文中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二、品读课文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詹姆斯费劲力气钓到的大鲈鱼(师出示鲈鱼图片)
a.詹姆斯怎么费劲力气 b.钓到大鲈鱼以后,詹姆斯有什么反应呢?心情怎样? 学生汇报。
师总结:课文通过了詹姆斯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写出了詹姆斯钓到大鲈鱼时兴奋、紧张和激动的心情。
2.这么大的一条大鲈鱼对我们来说都是充满诱惑的,让我们来讨论一下这条钓到的大鲈鱼是“留”还是“放”呢? 学生汇报。
a.分组讨论,进入课文角色。一二组把自己当成是詹姆斯,三四组把自己当成是父亲,各自谈论说一说“留”与“放”的原因。
b.出示金钥匙(自读时,想象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会,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读课文6-10自然段。
3.出示课文6-10自然段
詹姆斯刚钓到大鲈鱼时是兴奋、紧张和激动,那此时詹姆斯的心情如何呢?(大叫起来,着急,大声抗议)
詹姆斯那样的不情愿,那他的父亲呢?(父亲看了看大鱼,又看了看儿子=矛盾)
师:课文通过了父子俩的语言描写,让我们清楚的知道父子俩各自坚持的立场。
师指导朗读(父亲安慰儿子时,话语简短,不容争议,而詹姆斯的话里面充满了着急,气愤)
4.詹姆斯无可奈何地放了那条大鲈鱼,找一找詹姆斯放鲈鱼的那个自然段,读一读,顺便画一画关键词,感受一下詹姆斯此刻的心情又是如何呢?他的父亲呢?
师:通过对詹姆斯放鱼时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写出了詹姆斯无可奈何、不舍得放掉这条大鲈鱼的心情,对詹姆斯来说,这并不只是放弃到手的战利品,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洗礼。
5.从“钓”到“放”“我”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三、总结升华
1.师总结:詹姆斯从钓鱼中获得了钓鱼的启示。出示课文15-16自然段,让学生读一读。a.现在的你们理解了父亲的做法吗?
为什么课文16段出现了三次“骄傲”?这三个骄傲一样吗?
学生汇报。
师总结,第一个骄傲是詹姆斯的父亲为孩子树立了遵守规则的榜样,詹姆斯为有一位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第二个骄傲是詹姆斯抵制住了“鲈鱼”的诱惑,做出了正确的决定,这是他引以为傲的品质;第三个骄傲是他钓到鲈鱼,却能坚守原则为傲。b.在人生的旅途中,哪些诱惑人的“鱼”会使我心动?出示课件 2.写作指导
詹姆斯钓鱼-父亲要詹姆斯放鱼-詹姆斯得到启示
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让习作更加生动,真实。
3.最后送给同学们一句名言:“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格,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会发觉的时候做什么。——孟德斯鸠”
第二篇: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4.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月光的辉映下,静悄悄的湖边,知道作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心情十分兴奋。面对着大鲈鱼的诱惑,“我”做出了件艰难的抉择,这件事也对你有很大的启发吧,就让我们一起细读本课。
二、研读第11自然段
1.请同学们再看题目,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启示)请打开书,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
2.(出示第11自然段)读了此段,你想知道什么?
三、学习第4──9自然段。
1.请学生画出描写作者言行的句子。2.学生汇报,指导朗读。
3.比赛读:你可以把“我”的心情变化读出来吗?
4.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
5.你同意父亲叫“我”把大鲈鱼放走吗?(学生表态后,进行辩论比赛。)
四、学习第10自然段。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有没有能说服对方、赢得这次辩论比赛的句子,不明白的地方可画上一个小问号。
2.生汇报自己找到的句子。
思考重点句: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鱼指什么?
3.讨论: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 4.父亲怎样教育“我”,才使“我”有所成就?(指导读父亲告诫“我”的话。)5联系父亲的话,用“因为„„所以„„”说说作者取得成就的原因。
6.教师点拨:找出反映“我”心理活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感悟:这“鱼”就是面临道德抉择的各种诱惑。
7.听了父亲的话,联系自己的生活,或者联系课前搜集到的有些名人因为从小受到严格 教育而有所成就的故事,说说自己受到的启发。
四、总结
面对着这样的父亲、这样的作者,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
你身边的人对你有没有类似这样的启示?搜集有关材料,和你的小伙伴互相交流,再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得意
钓鱼
急切
委屈
放鱼
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获得启示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回忆了34年前,鲈鱼捕捞开放日的前一个傍晚,“我”和父亲去钓鱼,“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身启示的事,说明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从钓鱼到放鱼,最后写34年后的启示。最后一部分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而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就要从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着手。
【学情分析】
钓鱼获得的启示,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围绕启示,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是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由于学生的年龄、经历的局限,领会起来很难。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导学生讨论、联系实际来理解。
【设计理念】
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念。把学习过程之中的感悟、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教学目标】
1、理解“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明白父亲让“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目的,联系实际,受到“要遵守规章制度、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2、通过对“我”和“父亲”言行的朗读感悟,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尤其要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培养学生朗读感悟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我”所获得的启示的意思。
2、理解“与那条与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题。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钓鱼、放鱼、获得启示。
二、初读启示,质疑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将“我”获得的启示划出来。
2、读读启示,提出疑问。
三、自读自悟,解疑
1、理解道德的“是”与“非”:
⑴ 就“钓鱼”这件事来说,什么是“是”,什么是“非”?
⑵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做起来却觉得很困难呢?
2、理解道德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体会让“我”觉得做起来难的原因:
⑴ 请同学们默读3~9自然段,找出理由。
⑵ 学生先默读、自学,而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
⑶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说理由,读句子:
①这条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过了好长时间,„„溅起了不少水花。”
② 这条鲈鱼很大、很美。“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
(是呀,这么大、这么美的鱼,我很难拒绝这样的诱惑。)
③ 当他钓到鱼的时候,周围没有人。“到处是静悄悄的„„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⑷ 鱼的极大的诱惑,周围的环境,都让我难以下决心把鱼放回湖中,但最终“我”还是作出了“放鱼”的选择。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爸爸。)
体会“我”实践的艰难过程:
⑴ “我”虽然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之下,无可奈何地放了鱼,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非常艰难的心理斗争。让我们再来读3 ~9自然段,体会“我”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⑵ 学生自由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写体会。
⑶ 汇报交流:
① “得意”:读句子:“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轻轻翕动着。”
(引导学生积累词语:惊喜、喜出望外、高兴、兴高采烈。)再读句子。
② 急切、不理解: 读句子:“爸爸!为什么?”
③ 委屈、难受: 读句子:“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
④ 乞求。(换个词)
⑤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遗憾„„
读句子:“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没有商量的余地。”
(理解“不容争辩、没有商量的余地”。)
“我慢慢地把鱼从鱼钩上„„消失在湖水中了。”
⑷ 你们看,“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所以说:(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⑸ 分角色读对话
⑹ 引导学生进行超文本对话,进一步提升对父亲要求“我”把鱼放回湖中的真正用意的理解。
(体会到父亲要求我遵守规定,做一个诚实的人。)
3、理解如果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⑴ 34年前,父亲的严格教育让我作出了道德的选择,那么,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最后10、11节,找出相关句子,读读,谈谈体会。
⑵ 投影出示句子:
但是,在人生的旅途汇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① 读读这句话,有问题吗?
② 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金钱、地位、名利等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
⑶ 想想“我”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会怎样对待这些诱惑?
⑷ 小结:真因为这样,所以──(引读:“当年那个沮丧的孩子已是纽约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了。”)
⑸ 可以说,当年他把鱼放掉是因为父亲的威严,是无可奈何的,但是,他现在的选择却是──自觉的,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因为──他已经在从小严格的教育中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1、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遇到过诱惑吗?你是怎样对待的?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将怎样做?
3、再读启示,铭记在心。
五、布置作业
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2、摘抄文中描写月色的优美词句。
3、搜集一些名人或身边的人遵守道德规范的故事,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得意
钓鱼
急切
委屈
放鱼
乞求
无可奈何、恋恋不舍
获得启示
第三篇: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
钓鱼的启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标题中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含义?
2.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受到一些启示,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3.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读懂“我”从鲈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述
1.学生复述新学生字词,以开火车和分组比赛的形式进行 2.指名学生谈谈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教师指导
二、导入
教师播放相关美好道德的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用ppt展示“道德”两个字,突出主题。
教师提问:什么是道德?请跟随课文找出体现优良道德的语句。学生朗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三、讲解
1.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指名学生讲解,要求讲出“我”和“父亲”此刻的心理特征。教师指导 2.故事的转变:放鱼 教师提问:为什么放鱼?
学生自由讨论,得出答案,并派代表来解释原因,比比谁的解释更为妥当完整。分角色朗读,体会此刻作者的心情。要求感情饱满。3.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教师联系生活实例谈谈道德。师生互动环节: 师:假如你捡到了十元钱,而这十元钱你却恰好能买上你最喜爱的玩具,你会如何选择? 生:买玩具 生:还给别人
师:确实。这十元钱可以满足你自己的需要,但是你反过来想一想,如果是你丢了这十元钱,你会不会很着急,假如这十元钱是给妈妈买药的钱,那不就糟了啊,所以呢,这十元钱就是一个你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十元钱的还与不还这个问题是不是很简单呢,但是做起来是不是非常的困难啊,你要牺牲自己运气去解除他人的急切心理。不过这不仅仅是运气的问题,更主要的是道德好坏的体现。学生再次朗读,再次体会深刻内涵。
4.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到道德实践的勇气。
师: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拾金不昧的精神,那么他以后捡到钱是不是就会还给别人了啊。因为他已经习惯了这种做法,并且已经获得了这种道德实践的勇气。提问:如何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 学生自主回答问题,教师表扬。
四、活动
活动名称:争当小雷锋
活动过程:谈谈你所做过的好事,以后打算怎样当个小雷锋。教师表扬与建议。
五、总结
提问::学完这一课你学到了什么?
交流:课文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找出来,同桌一起交流它给你带来怎么样的启发。欣赏: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课件出示)齐读名言。齐读:全班齐读倒数第二自然段。
六、作业布置
写一写这篇课文的读后感,四百字左右。
第四篇:《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案
《钓鱼的启示》第二课时教案
范各庄小学 王国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仔细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理解父亲一定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理由。
3、从作者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2、感悟人生的真谛,懂得要按道德标准来规范自己言行的道理。教学过程:
1、导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写了“我”从钓鱼、放鱼、得到启示的过程,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深入体会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的情感变化。
(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我”心情变化时的语句,并用“﹏﹏”画出)
(指导交流)
“我”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你说说相关词语?(得意→急切→沮丧)
2、指导与交流文意(1)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课文的哪些句子写出了我钓到大鱼时的得意心情?
(啊,好大的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作者为什么会得意呢?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我当时很得意的心情)(2)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接下去我的心情变得怎样了?为什么会这样?
(急切,因为父亲让我把鱼放回湖里去)
对于父亲的要求,“我”会怎么想的呢?又是怎么做的,请你找找此时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用“__”画出来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可是不会再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从急切和大声争辩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作者此时非常着急,不想把鱼放掉)让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话(3)体会放鱼后的心情
我虽然很着急,不想把鱼放掉,但最后还是把鱼放回了湖里,那时我的心里是很沮丧的,请你找找课文的哪些句子在写放鱼是很沮丧的?(朗读并体会8、9两个自然段)
(4)体会父亲的情感变化
我非常着急,甚至于跟父亲大声争辩,最后还向父亲投去了乞求的目光,那么父亲呢?父亲的态度与“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从一个“得”字,你能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不容争辩”什么意思?(板书:不容争辩)请看看课文中的插图,体会体会】课件
(父亲的态度很严厉,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从父亲“不容争辩”你体会到什么?觉得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全班交流)
(5)(过渡)体会启示部分情感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启示?请你在课文中找一找,并用()表示出这些句子。(交流指导)“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课件)读一读这个句子:你是怎么理解的?
(课件出示两个“鱼”字的句子)请学生对比,来说一说第二个“鱼”指什么?
“鱼”指的是形形式式的诱惑,指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读一读这个句子)
当我在生活中碰到那些诱人的“鱼”时,我会怎么做?
句子(“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什么意思?(指导:刚满11岁那年,“我”在鲈鱼捕捞开禁之前2小时钓到一条大鲈鱼,是留下来还是放回湖里,是道德问题吗?)
各抒己见(因为把还没到捕捞鲈鱼时间,把钓到的鲈鱼留着,就是错误的;而把鲈鱼放回湖里,就是正确的。从作者放鱼回湖心情的沮丧,可以看出实践道德很难,实践道德,就是放掉到手的鱼,放弃个人利益。)
“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这句话体会到什么?
指导:“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是什么教育?(“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这
句话是说,从小得到严格的道德教育,就会有勇气和力量去实践道德。)
3、课外拓展,加深感悟
师: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会经常遇到形形式式的诱惑,也就是像这位作者所说的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你遇到过诱惑吗?遇到诱惑时怎么做的?(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要是发生下列情况,你会怎么做?
(1)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2)在学校:考试时,老师多给了你分数,你„„
(3)选拔班干部时,看到有的同学在找人帮忙,你„„
(4)再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5)回家路上,你捡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4、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从小作者钓鱼、放鱼的过程知道了一个人要遵守社会公德、要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才能在实践中获得勇气和力量。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外作业
搜集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如:孟德斯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
[板书]
钓鱼的启示
钓到大鱼 兴奋
放鱼回湖 沮丧
受到启示 感激
第五篇:钓鱼的启示说课稿(第二课时)
《钓鱼的启示》说课稿
(第二课时)
平洲博雅学校——欧婷
一、说教材及学情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四组的课文,本组教材围绕着“生活中的启示”选编了四篇文章,每篇文章都包含着深刻的做人哲理。《钓鱼的启示》是一篇论理型的文章,讲述了作者34年前的一天晚上和父亲去钓鱼,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此时正是离捕捞鲈鱼开放时间仅差两个小时,父亲竟让“我”把鲈鱼放回湖里,使我从中获得终生启示。钓鱼过程中有大量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启示部分的句子比较难懂又包含着深刻的做人道理。这是一篇适合对学生进行社会道德品质教育的好教材。
这篇课文是本册的第四组的第一篇课文,主要是检验一下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本教学设计基于“研究性阅读”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和父亲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三、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 “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接受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能力。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五、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1,情景教学法:
教师通过导入创设情境,通过朗读感受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2.朗读感悟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运用语言渲染,引导想象,鼓励学生多读多想,读思结合,以此来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及其段落。
3、在学法上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读中自悟,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
4、转换角度,体验内心
我两次采用了转换角度的方法,让学生想像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培养能力,激发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1、出示图片导入。激发学生旺盛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安排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3、细读课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让学生直接理解钓鱼的启示确实有一点难度。所以我直接以“我”不愿放鱼为突破口,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去探究、感悟、解决。以体会我与父亲心情的变化为两条主线索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同学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朗读课文三到九自然段,思考我不愿放鱼的原因及哪些细节看出我不愿放鱼。让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悟,体会道德实践中的难。体会我的心情变化。不难发现,“我的心情首先是得意,接着是急切,然后是难过和委屈,最后是不舍。从而感受我把鱼放回湖中,经历了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
通过提问:是谁让我作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选择?从而引出爸爸这个关键性的人物,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父亲的心理活动、自读对话、。第一,紧紧抓住“盯” “好一会儿”等词,第二,抓住“得” “不容争辩”等词理解父亲在不容争辩态度产生前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明白父亲也是经过一番挣扎才决定放走这条鱼的。同时感受一下我的心情。引读“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4,提升认识,领悟启示
反复读父亲曾告诫我的话。引导联系实际理解“诱惑人的鱼”,讨论一下,这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
由文及己,教师设疑: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诱惑人的鱼,该怎样对待这些诱惑?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绪、思考及表达方式,学会拒绝诱惑,面对道德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做个有道德的人。
七,说板书
13钓鱼的启示 “我”
父亲
钓鱼
得意
高兴
放鱼
急切 乞求
坚决
依依不舍
不容争辩
启示
抵挡诱惑
遵守道德
通过简洁、形象、生动而又突出重点的板书,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整体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