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5 04:54: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教学反思》。

第一篇:文言文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编写体例与七年级不同,把文言文编成独立的单元,最艰难我们一直在学习文言文单元。两个单元都是名家名篇,特别是第六单元为经久不衰的千古名篇。可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却不容乐观,在最近的连续两堂课上都发现有同学不专心听课,趴在桌子上神游,问题是他还不是所谓的学困生。执教的两个班中都有这样的学生。终于在学生的随笔中找到了答案,学生在自己的随笔中很谦卑的表示,自己最近的表现很不好,上课控制不住自己头脑,明知道要抬起头来听课,可是坚持不到几分钟又低下了头,纳闷为何对一直感兴趣的语文产生了厌烦、抵触情绪,文言文越来越枯燥,虽然老师也让我们自由发言,可是距离遥远的时空我们根本达不到老师要求的高度,更别提有自己的看法了。

看到这里我真是汗颜,原来问题在我这里。虽然一直知道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是学生普遍难以接受的问题,可是面对如此编排的课文,要学生连续几周都与他们最不感兴趣的文言文学习打交道我竟然没有想学生之所

想,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终于有了厌烦情绪。

仔细回想授课过程,我手中仿佛有一个鞭子在时刻控制着课堂,抛出一个问题期待学生的答案,希望学生的答案恰好符合自己的预料,使授课过程得以很顺畅的进行。所以有时面对五花八门的答案,我就会使用手中这跟无形的鞭子把学生强制性的驱赶到我所期望得到的路上来,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到压制,上课积极发言的少了,老师唱独角戏的可能性大大加强,而学生对文言文越来越不感趣,这

案例反思

首先是自己的教学方法比较盲目,虽然在上课前经过精心准备,所有的环节通常都以提问学生的形式,但很多时候却包办代替。但却很少主动思考本节课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使得自己方法不清晰。

其次是在教学时过于重视局部片段的分析,过细地将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忽视了引导学生从整体领悟作品,而且在分析中教师的分析主导了学生的思维,拿不出充足的时间来让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而限时的讨论往往代替了学生个人独立的思考,教师过于急躁的的心理造成急于求成,导致包办代替,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火花的充分爆发。这样的课堂自然称不上思维课堂。

实际上,出现上述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作祟,导致我的角色意识的转变不够彻底,超越了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地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此,我应该要从以下一些方面改进。

一、要从更高的层面思考和选择教学方法,并在同一课型或相对集中的时间段里重复使用这一教学方法,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和学习方法。当然,教无定法。但恰当、清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至关重要。

二、要特别注意导学案的设计和学生预习的督查,要“打有准备的战”。课前将讨论的话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讨论时有理有据,避免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一言谈”,避免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热热闹闹却不经大脑思考。

三、要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多形式阅读,真正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小结

自己的一些想法还不成熟,但正所谓反思才有进步,希望以后的课堂是充满思维碰撞之花的课堂,我也相信自己会离这样的课堂越来越近。

狼之探究

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了蒲松龄的经典之作《狼》,学生们在认识到遇到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同时给大家补充了课外的一点知识,比如对狼的新的解读,关于狼性的了解。

《狼图腾》作者姜戎先生通过30年的思考,描述了一种狼性。比如:

1、狼的智慧

文章中所描述的狼的智慧,比如打游击打埋伏。狼是靠这些技巧谋的一个物种的生存的,这种智慧是一种生命的沉淀。

2、狼的勇气和血性

“要想占据食物链上端的有利位置,就必须在残酷的现实中磨练自己的神经,造就卓越的品质”。我认为,狼并没有意识到食物链条上的有利位置,它们仅仅是被饥饿驱使去寻找食物,所谓的磨练等用词,目的性太强。

3、狼的尊严

在野外,甚至狮子老虎和豹子都不是群狼的对手。虽然独狼不是他们的对手,但也要为了尊严拼死一搏。

4、狼的团队精神

狼的团队精神,体现在从来都是群体活动,群体猎食,一起分亨食物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狼群已经实现了共产主义,而我们人类还处在卑鄙无耻尔虞我诈的邪恶时代。狼群的公权救济比社会公权救济效率要高一些。至少他们集中养育子女,知道救济老狼。

在《狼图腾》一书的结尾部分,作者进行了升华,探索我们中华民族的盛衰。不过我觉得升华得还不够,作者不有从中华民族盛衰的内部找原因,却有移植狼性到人类的外科手术式的意图,来扶植一个民族的前途。作者认为:讲政治是一个民族衰亡的根本原因,法律是一个民族强盛的根本原因。政治的东西必须死亡,至少要关进法律打造的牢笼,栓上民意的锁链,不然,任何民族国家都将被政治送入衰亡灭亡毁灭的归途。

最后说下我想到的:

对狼的不同解读,或者说是多样化的解读是课标所提倡的,也是提供给学生看问题的方法,要有自己的个性与观点。也从另一层次上说老师要寻找不同的水源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失败的读书交流课

一、失败的案例

开学一周后给学生上了一节读书交流课,上课之前抱着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我要让孩子们痛快去说,痛快去感受,说他个酣畅淋漓。上课了,首先对学生们进行鼓励。因为是七年级的学生,彼此不熟悉,让他们有勇气去说很有必要。接着谈了交流的要求,再三要求台下的同学要认真听,台上同学大胆说。

交流开始,为了显示交流的公平性,我跟同学们采用的击鼓传花的方式进行,一开始气氛很活跃,被抽中的同学虽然有点扭捏,但还是大致说的不错,慢慢地我发现一个问题,台下的同学忐忑不安,抽中的紧张不已,没抽中的注意力很明显不会很认真去倾听台上同学的演讲,而是埋头准备自己的交流稿件,如此就形成了一种很忙的画面,是的,很忙,台上的同学忙着说,台下的同学忙着准备,而老师则忙着不停的提醒大家认真听,很明显是一节失败的读书交流课,背离了我们举行这次活动的初衷,那么怎样才能让读书交流有效,怎样才能让孩子推荐更多的好处,愿意去读书变成一个很现实也很棘手的问题。

二、反思

课后反思:首先是明确读书交流的目的,让学生多说,说自己的所观所得,从而促进学生去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广泛阅读。其次,老师的准备要充分。要充分考虑好学情,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真正能读有所得。还要教给学生上台交流的时候说什么,可以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难忘的情节,朗读精彩的句段,可以对人物形象进行评价,也可以谈读后的收获。前提自然是提前给学生布置读书任务。具体的课堂环节可以多样,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从准备到活动安排小组成员集体参加,也可以个人谈自己读书的收获。再次,创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作为保障,最好能使学生愿意去说。为了避免泛泛而谈的问题出现,我们可以在小组内分角色,把交流的内容大家谈,分开谈,从而也就避免了一人谈其余人闲的现象。

为了引起大家对读书交流的重视,我们也可以邀请相关老师做评委,评选读的全读的深的小组为榜样,在班级内大力表扬,从内在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大家最近在读《草房子》,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别具一格的交流会,比如“XX,我想对你说”倾诉似的形式,“我眼中的XX”评论似的,相信只要大家能说能评就意味着读了,就看谁读的用心,谁读的深。

以上是针对单一具体书本的交流,对于自由书本的阅读交流我认为不妨在内容、人物、感受能环节中先侧重对内容的介绍,一是调高学生对文本的概括能力二也能激发其他学生的阅读兴趣。

以上是我交流失败后想到的几点,不成熟也不成形,还在不断地摸索,不过我相信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会在读书交流课上受益。

《塞翁失马》教学案例

一、《塞翁失马》的故事家喻户晓,学生学习起来没有陌生感,原版的文言文故事学生可能并未接触,初读此文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此文内容比较简单,适合初一年龄特点,学生通过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学生应该可以熟练掌握。

二、教学过程

我把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学会翻译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作为教学目标。课堂上我将“读准字音—读懂意思—读透寓意”展示在幻灯上,让学生明确目标。将积累文言词汇作为教学重点,将对“祸福相倚”的认识,作为教学难点。接下来我是按如下流程完成教学任务的:

(一)导入新课

我用严文井的一句话:“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它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让学生齐读导入。

(设计意图有二:一是齐读此话,收纳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二是此话比喻新颖,把寓言比作怪物,接下来让学生认识此位怪物——《塞翁失马》,给学生留有悬念。)

(二)读准(字音、语气、节奏)先是教师范读,展示课件,提醒学生注意的字词,并且要求学生作好笔记,特别是“其父曰”中“父”(fǔ)字的读音,在黑板上板书。接下来让学生大声地读,要求字正腔圆。

在读准语气方面我重点强调了“此何遽不为祸乎?”和“此何遽不能为福乎?”两个反问句。在读准节奏方面,展示朗读停顿划分标准。

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原文我是分两步走:一是让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在我小组巡视当中大大部分学生对“胡”“堕”“富”字不理解,我及时进行了疏通。接下来我用幻灯对学生进行检测:

1.重点字词

马无故亡(逃跑)而入胡

人皆吊(安慰)之

居(经过)数月

其马将(带领)胡骏马而归

其子好(喜欢)骑

死者十九(十分之九,绝大部分)2.重点句子

马无故亡而入胡

人皆吊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第二步:同桌之间,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内容,提示:不是重译原文。同桌复述后,我让一学生展示,学生边讲,我边板书,疏理情节

(板书:失马——得马——堕马——相保)

学生复述后,我通过一个动画片欣赏,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然后我再借用严文井的话:“寓言是个怪物……当它离你而去的时候,又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过渡到下一环节,读透寓意。

(四)读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堕马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学生讨论、总结

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我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学生归纳寓意后,我继续追问: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附: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淮南子》 西汉 刘安编著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祸)

(福)

(祸)

(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三、教学反思

学生小学时就接触到文言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自相矛盾》等,因此对文言寓言应该没有陌生感。教学此文时,我也是围绕三个环节(读准字音—读懂文意—读透寓意)进行的。整个课堂教学流程清晰,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诵读、积累、感悟,一堂课下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文言文教学,诵读的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本堂课我采取了以下方式:教师范读,指明关键字(塞、父、髀、跛、弦、好),学生做好标注;学生自由朗读,加深印象,读得通顺,读出语气(此何遽不为祸乎?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学生边读边译;学生再读再悟寓言。看起来好像读的形式多样,时间也比较充足,但还是有几个地方没有做得好。一是没有一个学生单独展示读,特别是一些朗读能力不强的学生,得不到提升的机会,一些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没起到示范的作用,成为一大遗憾;二是理解寓意时,没有结合文本来真正读透彻,其实在谈到“祸”“福”之间的关系时,如果分男女或分小组来读,学生对祸福相依的理解将更深刻。对重点文言虚词的教学,“之”“而”“以”等字上,教师有过点拨,但显得仓促,蜻蜓点水,不透彻,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是个大疑问号。如“此独以跛之故”中的“以”字,如何点拨学生了解课外文言文中“以”字的意思,教师缺少方法的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读此文受到的启示。”学生开始有点拘紧,放不开,结果教师就越俎代庖,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难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真正共鸣。

《最后一课》看学生写作

七年级一学期已过,学生基本养成了学习语文的习惯,下学期以来对于不会作文,不能作文,不愿作文令我苦恼不已,上过专题作文课,学生的理解能力不错,但却不能学以致用,问起原因,答曰“离我太远”,举一不能反思三。

这两天复习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理解小弗郎士的成长及韩麦尔的爱国,细分析文章中的诸多细节除却国别外跟同学们的体验能同感,于是试引领学生从《最后一课》中看写作。

一、大主题可以写具体。

在课文中熠熠闪光的无疑是爱国精神的体现,作者把这样一个大的抽象的概念放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来集中体现,给了学生一个很好的启示。学生反映老师也多此强调写作文要写小事情,以小见大,但也就仅限于知道而不会用,现在理解了,虽然不见得会写,但也为这种写法收到的效果赞叹不已。

二、细节描写的魅力

作文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莫过于细节描写,而我们学生的作文恰恰是细节太少,甚至有学生问什么是细节。我说你认识小弗郎士吗?了解了韩麦先生吗?你就是通过细节认识他们的。比如说······学生恍然。也就是说细节体现在人物身上,你文章中的人物要说话要有行为要有思想要有情感,这样我们才可能去认识他,再进一步的去了解他。因此在作文中我们要尽可能运用人物描写的写法。学生说老师,那我们以前的作文中的人物不都是僵尸了?同学大笑。以后在学生的作文中,“僵尸”的影子越来越少。

当然细节描写还可以现在其他的诸多方面,我们的学生还在慢慢探索。

所谓的概括想语言太多,没有细节描写,内容不丰富等等评语,我们的学生也已视觉疲劳了也不能很好的解决,我们跟学生希望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慢慢摸索,一路前行,一路探索,找到我们需要的那朵朵嫩芽,也不失为心灵的美好旅程。

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1、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2、重点、难点、疑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3、教学时数:1

一、激发

云南风景片配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导入。以知识树的形式出示学习目标

二、设疑

1、资料展示

学生查找的云南民歌的资料展示;教师补充作者沈从文的相关知识,同时推荐其代表作《边城》。

2、检查预习字音字形

迤西 蹲踞 酬和 譬喻 淳朴 柞木 熹微 龙吟凤哕 即物起兴

三、探析

快速默读 整体感知

谁在唱? 在哪唱 ? 如何唱? 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后明确

青年男女 山 野 对 歌 赶马女孩 山 路 漫 歌 男女老少 山 寨 传 歌 教师点拨 人人唱,时时唱,处处唱,唱得有滋有味,唱得酣畅淋漓

四、构建

分别探析课文中三种民歌的三种形式

(一)对歌

1、读文章的山野对歌部分思考 山野对歌的地点、内容 形式分别是怎样的?

学生读后思考谈论明确:地点 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内容:多是情歌酬和 也唱其他故事

方式:或见景生情 即物起兴 或提问题,等待对方回答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教师总结 无论采取的是哪种方式 对歌比试的是才情。

加入《刘三姐对歌》视频,形象化的形式加深对对歌这一方式的理解,同时以刘三姐的形象引出文中年轻女人的形象。

2、把描写年轻女人的语句与《边城》中描写翠翠的语句做对比,体会其人物描写的方法。

一为实写(工笔描绘)二为 虚写(写意白描)注意:无论是实写还是虚写都是为了描写人物服务

(二)山路漫歌

带着问题读课文 作者直接写到的赶马女孩漫歌的到的仅三句话,其余多是山路景色的描写,这是为何?

提示:假设你是导演,你要拍摄云南昆明赶马女孩的歌妙情美,你会选择怎样的拍摄地点呢? 学生小组内交流谈论

教师明确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以 景 衬 人 和谐美

(二)山寨传歌

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筛选信息 人 多 时间 长 妆 盛 明确 场面宏伟 气势壮观 传歌 传承的是民族文化

五、培育 深化 再读 领悟

本文的原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作者当时到云南是想从马鞍的花纹上作一些文物方面的研究。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他引诱过去了。这个更新的发现就是课文所写的歌会。

从马背上研究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更有意思了。

——沈从文

六、总结

配乐图片欣赏 使学生再次回味 让我们回首往昔,去拣拾那些

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 自然鲜活的东西。

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都拥有精彩而快乐的人生 作业

以知识树的形表达出你这节课的收获 课后反思

本节课内容比较充实,材料比较多,给学生找了相关的音频视频材料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所观所看所想入手。

1、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马的特性以及马与其他一些动物不同的共性。

2、学习对比手法。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重点、难点、疑点:学习对比手法

3、教学时数:1

一、导入:

⑴作者介绍:自小热爱自然,以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用40年时间写成科学巨箸《自然史》一书,该书是一部博物志。

⑵导语: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我国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马的描写、赞美的篇章、名句„„当你看到影视上的战马或拉车的马时,你想到那些天然的野马吗?下面让我们共同品读布封的《马》吧。

二、品读课文,师生共同研讨预设问题。

1、自我查找并结合课文注释、具体语境理解课后生字词。

2、师生共同研讨问题2、3,归纳文章层次层大意。

板书:

人工驯良的马

天然的野马

品 勇敢,驯良而克制

豪迈、狂野、和平

格 迎合别人的心意

外 带有奴性的的标志、劳

强壮、轻捷、遒劲

形 动和痛苦所给予的残

身材高大而各部分配

酷的痕迹

合得最匀称、最优美

现 技巧性、妍媚

精力充沛、精神高贵

层次概括:

第一部分:描写人类驯养的马

第二部分:描写天然野生的马

结合重点词句品读:

驯良的马:

①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②驯良的性格:克制、服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天然的野马:

①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到自豪”;“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有着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②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狂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平凡而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③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头:整齐;神情;轻捷;眼:闪闪有光、坦率;耳朵:不大不小,鬣毛:装饰颈;尾巴:美观。

师生研讨问题4:

归纳要点:通过比较,突出马的身体是大自然的杰作,盛赞其高贵的姿态。

师生研讨问题5:

据课文描述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师生研讨问题6:(学生找出难句,共同品读)

如句①课文说: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为什么?

归纳: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了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条”、“把马的项鬣编成细辫”、“浑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马成了人的玩物。

句②课文中说: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归纳:①“教育”是拟人说法,指马接受人的驯养。②“以丧失自由开始”,指马终生接受人的照料、喂养,而不能自由地去觅食。“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指a、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戴上衔铁,钉上蹄铁。b、马以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了马的性格。这句话概括了人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驯良马的深刻同情。

课文小结讨论:全文表达了作者对驯良的马和天然野马各什么思想感情?

归纳:

对驯养的马的深切同情,对天然野生的由衷赞美。

课后作业:

1、笔答课后习题一、二。

2、抄写并理解课后生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课后反思

该课教学计设置有梯度的可行性问题,以激发学习阅读兴趣为契机,以实现语文教学课程标准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语文素质为宗旨。教师预设问题,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研读归纳,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教学过程中忽略必要的文体知识的点化。拟为对课标“淡化知识”的误解。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教学目标:

了解普希金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重点、难点、疑点:

通过反复的诵读,自主合作、交流研讨,理解诗的内容。

3、教学时数:1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歌曲片段

我们都希望生活一帆风顺,只有阳光没有风雨,但人生却不可能永远是这样的,那么风雨来了,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从中品悟面对人生的道理。(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准备 1.作者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被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俄罗斯文学之父”。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2.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纪念册上的。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tú),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自主学习

(一)读 1.读诗歌

A、找学生读(读完找学生评价)B、齐读

(二)品

1.品题

(1)、如何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包括遇到失败,遇到挫折,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等等)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是自己真实生活的写照。(2)说经历

你遇到过生活欺骗你的时候吗?

当生活欺骗你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办?(自主谈论交流,作答。)

面对生活的欺骗,普希金又是怎么对待的呢? 2.品诗

A、请你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B、B、请你找出自己不太理解或者有疑问的诗句。如: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句诗的含义? ▲ 诗歌品读领悟的方法: ▲

①善于抓住关键词。▲

②结合作者写作的背景。

③调动现实生活经验来品味诗歌。明确:

可从多角度理解。一方面它强调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人生的生活经历、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即使是痛苦的。

C、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到来。一切都是瞬间,一切将会过去。D、你都知道哪些被生活欺骗,但仍然保持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人呢?请说一说他们的故事。交流讨论,回答。

张海迪、贝多芬、保尔„„

(三)诵、背

1.这是一首脍炙(kuài zhì)人口的名诗。我们怎样才能朗诵好这首诗呢?讨论一下应注意什么?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肯定、鼓励、或引导、补充。<1>亲切自然,娓娓道来的劝说语气。<2>注意停顿、重音、语速的快慢。2.听朗诵。

3、学生朗诵诗歌。

4、背诵全诗。

四、写感悟

学习了普希金的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感想或启发?用一句话写出来。如:1:勇于直面生活的挫折。2:正视并敢于面对不幸,生活才会更美好。3:痛苦是人生的精神食粮。4:人应该有乐观的心态。

五、小试牛刀

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不要,不要!需要。相信吧。

例如:假如朋友误解了你,不要焦急,不要哭泣。烦恼的日子里需要冷静:相信吧!谅解的日子定会来临。

六、老师送给同学的话 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也有逆境。请一定铭记:努力不一定成功 但放弃一定失败。

希望同学们能乐观积极的面对我们的每一天。健康成长、快乐永存!也希望这节课能成为大家“亲切的怀恋”!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让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了解在成长路上我们遇到挫折与困难时可以怎么做。通过现代诗一般的学习思路,读,品,诵。悟几环节进行,使学生能较深入的理解作者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反思本课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自由谈环节能简单的联想到一些人物,同时能够反观自身,在这一点上尤为可贵。

散步

1、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心。领悟文章用细节表现人物情感的方法。

2、重点、难点、疑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

3、教学时数:1

一、激趣导入

大家还记得这则广告吗?(视频“家”展示)。谁能告诉我们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亲情的感悟跟随莫怀戚一起散步。

二、整体感知

(一)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字词的字音字形,个别重点词语的意思

2、谁在散步,在哪散步,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1、检查字词

2、学生交流后明确: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故事。

三、初步探究

(一)1、请以小组为单位复述故事。并找代表发言

2、通过代表们的发言,大家注意到一个词语,“分歧”。你能找出怎样的分歧并产生怎样的结果了吗? 明确: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结果母亲顺从孙子的意思,走小路。(二)请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畅所欲言来说,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1、你读出了母亲对孙子的怎样的感情?

2、儿子对母亲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3、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 小组讨论后交流

读出了母亲对孙子的疼爱,我对母亲的孝顺,读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

四、各抒己见

假如你有一束鲜花,你把她送给谁? 母亲

儿子

妻子

我 畅所欲言,自由谈

交流后能够结合文章的细节描写说出母亲的慈爱,妻子的贤惠,我的孝顺,儿子的乖巧,教师适当做示范提示。

五、总结深化

《散步》作为一篇精美散文用细节给我们带来灵魂上的触动,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何为孝,让我们再一次清晰的认识到怎样孝,接下来让我们拥抱亲情。你感受到家里的爱了吗?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能传达出浓浓的爱意,请你敞开心扉,诉说你对家的深情。

练笔

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说

写真情实感。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进行了一次情感上洗礼,所谓润物无声,很多生活中被忽略的细节再次涌入脑海,汹涌澎湃的是浓浓的爱意,感受到尊老爱幼所带来的美好感受。知识培育方面,学生学会了概括中心事件。

金色花

1、教学目标:

(一)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感受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二)把握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重点、难点、疑点:

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感受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4、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1、2、了解诗人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二)诵读感知1、2、3、4、老师示范朗读,感受诗中真情。

学生选择最欣赏的片段、画面朗读,请用童声,注意重音、语假如要配乐朗诵,你会选择什么感情基调的音乐? 配乐请生朗读 老师讲天使的故事导入,伴随轻柔的音乐,屏幕显示母子主题学生展示所搜集的关于母爱的诗歌、格言名句。图片。

速,读出感情。

(三)读出自己 品读课文,根据提示畅谈自己独特的感受。“实话实说”

从 中,我读出了孩子的。从 中,我读出了一个 的妈妈。从 中,我仿佛看见了。

(四)读出问题

同学们在读出独特感受的同时,还读出了哪些问题?各组就此展开讨论,帅选出1~2条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生分小组交流,师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1、2、(五)拓展体验

如果今天是你妈妈的生日,你也突然具备了诗中小男孩的神力,可以变成自己想变的任何一样东西,那么你想变成什么来感谢妈妈,表达对妈妈的爱意呢?

示例:

我愿变成一颗树,我会勤生绿叶,长得枝繁叶茂,夏天母亲可以在树下乘凉,我为她遮风挡雨,秋天树上的果子成熟了,母亲可以摘下解渴。

(七)作业——用行动表示爱

拉住妈妈的手,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妈妈做个简单的按摩。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平时生活中忽略了的母子间的默默温情,重新发现体会那份暖意,课堂氛围好,同学们学着去发现美,感受美。孩子为什么把自己想象成金色花?

“我”为妈妈做了那么多事为什么却不让他知道?

第二篇: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

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一学期,在这忙碌又充实的一学期里,学到许多东西也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许多学生对文言文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兴趣,学习效率开始下降。对这一问题,我进行了分析和反思,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中试图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

文言文学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学习兴趣不高,上课回答问题不积极,学案完成拖拉。许多学生普遍反映文言文学习识记内容太多,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不爱学。其二,太过强调字字落实,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数量和难度的迅速增,让许多学生手忙脚乱,无力应付。其三,背诵慢。过于繁重的背诵任务,学生心生厌倦,背诵效率急剧下降,许多学生反映,很难背且背后易忘。反复的背诵更是消磨掉了学生的兴趣。

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应从这些方面努力。一方面,适当调整教学方式,设计更有趣的课堂,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比如,学习《荆轲刺秦王》这一课,不要一味的让学生自学、讨论,可以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廷刺秦王,学生自导自演,动手动脑的同时,更好的把握了“廷刺秦王”这一重要场面。再如,学案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荆柯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方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针对这一问题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开展辩论赛,学生各执己见,展开辩论,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荆轲其人的了解,与此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应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学习有竞争,寓学于乐。另一方面,不要太过强调字字落实。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读其它古文。记得多,并没有实效,也无必要。当然,对于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确实要下功夫落实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今后的文言文阅读中,调动先前所学的知识,同时举一反三,更好更快的疏通文意,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效率。除此之外,还应该传授一些自学文言文的方法。例如,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为主,主张人人动手,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天下。教师着重讲一些比较难懂的和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和特殊的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要多读多背。诚然,多读多背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如果讲课前就要求学生将课文读熟并背诵下来,讲完课后仍强调多背,仿佛只有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课文。似乎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而学生呢,却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相反的,这种强硬的背诵,削弱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鉴于此,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

文言文的学习本就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再如,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学习,融会贯通,终身受益。做为新教师,我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学习、探索,我们仍在路上!

第三篇:文言文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翻译教学反思

牡市八中 周美慧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因为文言文的掌握是中考必考内容,更重要的是,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古代文化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历史文明的结晶。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更是佳作名篇,都是古代文化的精髓,学习文言文,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还应有教之以“为人”、“为学”之道。因此,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文言文却成为教师教学的死穴,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因为文言文考试的重点在翻译。教师总是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讲解文言文的字、句的翻译上,试图通过反复、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更为详尽,掌握的更准确。谁知这种用心良苦不仅没有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使得文言文的课堂氛围极为沉闷、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索然,甚至感到厌倦和畏惧。还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文言文教学时间,又使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不辞辛苦”的采取“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法,老师在课堂上从头强调、讲解到底,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课堂上不停的记笔记,课后死记硬背笔记。情况再好些的教师,可能会在解决字音、翻译课文的基础上介绍作者背景、升华主题思想,但即使这样也不能改变初中文言文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

然而,初中接触文言文,是接触我国传统文化的开始,对日后的进一步学习起着奠基作用,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及传授和指导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是重中之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与思考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寻求一种情趣盎然的教学范式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在此,将自己的几点教学心得进行梳理,愿与大家商榷。

一、新颖巧妙的导入设计

文言文体现的是古人的表达方式及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讲,它与现代人的生活和思想有一定距离,这是学生对文言文感到索然寡味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在课堂导入上多花心思,一个良好的导入设计,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就能激起学生探索的好奇心。例如,对于游记类的古文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可以在上课前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醉翁亭秀丽的自然景色,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先对该景色进行描述和联想,激发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再顺势引导学生将主题引导到新课的内容上。对于传记类的文言文司马迁的《陈涉世家》,可设计如下问题:《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 通过展示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故事,让学生对人物的生活背景和事件有所了解,再将焦点聚焦到课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上。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够自然的过 渡到新的学习内容。此外,叙事类的文言文,可以通过预先设臵一些贯穿全文思想的问题,在环环相扣的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契机,充满兴趣的去研读课文,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主动的梳理文言知识和思想。但切忌问题的设臵太直接,太直接或过于简单的问题会让学生感到兴趣索然,最理想的提问是学生需要通过一定深度的思考才能够获得答案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

二、科学讲究的诵读技法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反复诵读是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文言文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现代人读起来难免有些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如果在课堂上,只是一味的要学生反复诵读,而不讲究章法,自然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趣,效果甚微。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文言文的诵读也需讲究一些技巧。例如,每遍的诵读都带着不同的目的和要求。初读,可以通过听读课文,获得初步的感悟;次读,校准语音、语调,对于特殊的发音要进行着重强调和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律,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尤为重要;精读,要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可借助书中的注释或工具书,尝试去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时代意义,这是理解文章涵义的关键;美读,是在能通顺正确的诵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文本,力求深刻的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并展开充分的联想,使学生在脑海中联想文本所描绘的场景,切身的感受其中的意境。在每次诵读前,都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得学生带 着目的、有侧重的去诵读和体会文本,加之进一步的反复揣摩与思考,就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其语言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大概苏东坡所说的,“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就是这个道理。

再如,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可以分组进行赛读,也可以全班齐读、或点名让个别人读,或分角色朗读等,其中教师的范读尤为关键,范读是教师矫正学生的语音、语调、句读、强调重点语词和句子的良机。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绘声绘色的演示,更能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所要表达的丰富画面和意境,并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而诵读除了强调多种技巧的朗读方法,更要完成背诵的任务。如果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自然效果不好,而且学生背的也极为痛苦。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通过线索串联法、画面重现法、或按照时间顺序法等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性的背诵,加上前面良好的朗读基础,相信学生的背诵会变得轻而易举。

三、以今度古的思维范式

文言文的学习,除了要求学生要掌握其关键词语和翻译词句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文言文所意在塑造的一个个个性鲜明、性格独特的人物形象,以及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和状况。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反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重点词汇,对文章大概的主题思想有所了解,却不能够真正的体会文言文所反映的精髓之处。例如,很多学生不能理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更不能理解古人所倡导的“舍生取义”的精神,究其原因,是学 生不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状况。所以,学生更多的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一切,和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总会有一段距离。然而,文言文的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及体会和学习当时古人的伟大情怀是最为重要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古文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将古文学习生活化、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将古文与学生之间的隔膜消解,让古文变得真实和鲜活。对此,通过介绍和讲解古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历史事件就显得必不可少。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比较容易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情,也容易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联的事情感兴趣,甚至产生共鸣。如果把文言文教学与学生身边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可以使学生更深的体会主题思想。例如,将古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情操与现代社会中庸俗、浮躁、物质的社会风气相对比;将《花木兰》、《出师表》与现代人个人主义思想盛行,缺乏爱国精神相对比等。最终的目的,是将文本中的人物还原到当时的历史生活中去,让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理解这个人或这件事情,领悟文本的精髓。

四、挖掘意涵的人文目标

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要教会学生能够翻译古文,更重要的是通过古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为人”、“为学”之道。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导学生能够解读和诵读文言文为目标,在教学中将文言文分别肢解为字、词、句进行讲解和诠释,这种做法完全破坏了文言文整体的精髓思想和语言美感,更加忽视了文言文作品中所反映的 人物思想、做人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爱国的思想情怀等。而笔者认为,将挖掘古文的人文思想和意涵作为教学目标,是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实现加强学生的古文理解,提高其对思想美和言语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净化心灵。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除了大量的文言实词、虚词和重要的句子需要翻译理解外,还要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因此学习中把重点放在对文章情感价值观的把握上。另外,也是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鼓励学生对古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和审视,让学生不仅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古人,更懂得站在古人的立场去理解历史,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评价古人和历史,学习古人的精神,从而培养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学会做人做事,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五、活学活用的巩固策略

要实现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其能正确解读文言文、把握文言文的主题思想,会背诵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主要方式,但一定形式的课外拓展也不可或缺。例如,结合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一些难度相当,内容经典的文言文作品作为学生课外阅读训练素材,在考察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同时也能巩固过去所学的古文知识;又如,可以在班级内开展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以小组或个人为单位的朗读比赛、查字典比赛、背诵和记忆比赛以及情景表演比赛等。对于优胜者或组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达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另外,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为文言文故事编写后续或者改编文言文故事等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习古文的积极性的目的。并且,通过学生的编写,在班内进行评议的方式,可能会产生更佳的教育效果。

此外,鼓励和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中多引用古诗文中的名言警句、经典佳句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尤为重要。优秀的古诗文都是经过高度凝练而成的风格典雅的诗句,如果能在学生的写作中加以适当的引用,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文章的文采增添几分魅力,使文章妙趣横生,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总之,文言文的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对一些字、词、句的翻译和理解,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熏陶和净化,对学生阅读古文能力的培养。文言文的教学确实是一大难题,要想让初中文言文的课堂变得轻松快乐,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并能够综合运用多种策略加以辅助。关键要看教师如何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努力尝试,不断反思和总结,还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以轻松和愉快。

第四篇: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向来重视的任务,也是重点难点,想想自己在这方面 教学经历,感觉有一些不足。

一、重诵读而轻理解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言文的教学,我们一贯强调要多读多背。诚然,多读多背并没有错,但却很容易导致过分强调诵读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和整个内容的理解。有的教师在讲课前要求学生将课文读熟并背诵下来,讲完课后强调最多的还是叫学生多读多背,仿佛只有多读多背就能真正掌握课文。在教师的潜意识里似乎有这样一个观点:即使学生理解不了,只要读熟、背诵下来,时间久了自然就理解了。而学生呢,却不愿意去理解字句,揣摩内容,甚至连注释也懒得看。殊不知正是这种观点作祟,使得学生背课文的效率很低,即使勉强记住,错别字也很多。如将“则弛然而卧”的“弛”字写成“驰”,将“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写成“此系贞良死节之臣”等,这些皆因不理解意思而造成。

鉴于此,教师应正确地处理好诵读与理解的关系,二者应该并重,对于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应重点讲解,反复练习,要让学生养成看课文注释的习惯,要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并及时检查背诵的效果。

二、重讲解而轻自学

就常规课堂而言,现今的文言文教学的大众化模式依然是“串讲+翻译+处理课后练习”。老师之间流行的口头禅是“文言文要串讲”“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字字”当然包括课文每一个句子的实词和虚词。我要问:字字落实有必要吗?在我看来,字字落实不必要。比如,那些生僻字往往只在一篇文言文中出现,即使不懂它,也不妨碍我们读其它古文。讲得多,并没有实效,也无必要。至于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确实要下功夫落实的。正如王力先生所言,常用词的常用意义“我们差不多在任何一部古书中都和它们接触,如果不彻底了解它们,不但这篇文章读不懂,其它文章也懂不了,甚至完全陷入误解”“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这是一种以简驭繁的方法”。王力先生的这个看法与吕叔湘先生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所谈到的看法是一致的。他说:“什么是文言文的基本训练呢?首先是讲求字义,„„特别要留意的是与习见的意义相近而意义不同的意义。”

我还问:“字字落实”真正能够做得到吗?也许我学历太低经验不够,我个人在文言文教学之前的备课时也曾试图去弄清课文每一个句子、每一个词的意义或用法,绝大多数时候,查阅了大量资料,与同事反复讨论交流,花了很大的功夫,可仍有相当数量的字句落实不了,特别是那些虚词尤其如此。说起来,真有点叫人汗颜啦!然而,我敢肯定有过我这样经历的老师一定不会是少数。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串讲”、“字字落实”的方法显然已经不适用。逐字逐句地串讲翻译,表面上看,学生好象完全懂了,但却是一种被动地接受,一种不动脑筋的获得,学生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更谈不上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缺乏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文言文因此就产生厌倦。况且初中阶段“串讲”“翻译”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在课程标准“评价建议”里头,课标指出:“评价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从实验教科书文言文单元前面的提示和要求看,“串讲”“翻译”这一教学方法也不符合编者意图。教科书几乎在每一个单元开始时都提到“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我们揣摩体会“理解诗文大意”“整体感知”的意思,“串讲”是不必的(重点词语、常见词语的意思当然要落实文言文教学更应该大胆鼓励学生教中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准备好必要的工具书,如《古汉语常用字典》等,而且还应该传授一些自学文言文的方法。课前的预习很有必要,学生可以先熟悉课文,收集一些相关资料,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学为主,教师讲为辅,主张人人动手,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避免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天下。教师着重讲一些比较难懂的和带有普遍性的知识。对于文言文中常见的和特殊的句式、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等,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比老师一手包办要好的多。

第五篇: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反思1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是带着满怀的信心去教课,但是,教学效果不尽如意。

成功之处:刚开始,我还很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教学。如:先让孩子们深入了解什么叫文言文,而且,读文言文应注意什么。(读文言文语速放慢,停顿得当)。

不足之处:到了真正逐句逐字理解时,我慌了。便没有了条理。当时教课当中,出现了混乱的现象。如:我指导不到位,学生说的也不到位。更让我头疼的是,我的思路全然不在。自认为准备充分的我,当时简直像无头苍蝇——乱撞。

改进措施:本人必须在心理素质上过得去。要时常去学习,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缺。而且备课得细致。不仅备教材,还得备学生。

总的来说,因我的表现极差,使得课堂也就有了前所未有的现象——随意性大。没有真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后,引用曾经某个领导跟我说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次教学反思:你这样很辛苦!你在走歪路!!

文言文教学反思2

文言文历来是教学的一个难题。每当笔者站在讲台上,就会感觉到阵阵“寂寞”袭来,而学生也正窒息于这样的“寂寞”中。柏拉图在谈论教育时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教师必须尝试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火,才能使我们“寂寞”的文言文教学不再寂寞。带着这些思考,笔者开始尝试用“情”――语文课堂的灵魂,来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火。

一、批文入情,情由心生

“缀文成功者情动而辞发,观文着批文以入情。”一篇优秀的文言文必定是一篇充盈作者诚挚情感的作品。在教学中,笔者通过特定环节,先激发学生心中的某种“情感”,再选择恰当的时机与文本结合,让学生带着一份惊奇和渴望进入文言文的学习中。

如在教学《报任安书》前,笔者要求学生以“假如我是司马迁”为题,去体会司马迁的人生际遇:身受奇耻大辱、被友误解、苟活于世、为著奇书。然后,再让他们细细品味此时内心深处会产生怎样复杂的情感。

就在学生入情已深的时候,笔者趁机导入:“司马迁是一个伟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以血肉之躯与人生的阴霾抗争,胸怀壮志……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阴霾,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被人生的阴霾吞噬,而司马迁就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风向标。你想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为自己的人生点亮一盏明灯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报任安书》……”

时代在变,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在变化,但他们对美好人生的追求不会变。教师应该利用文言文去点燃他们向往美好情感的热情之火,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中体会文言文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二、以情促动,以动润情

在文言文字词知识点的教学中,笔者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如在《陈情表》这篇文言文字词知识点的教学中,伴着《琵琶语》悠扬的乐声,笔者说道:“传世文章,必以情见长,以辞为辅,情辞相宜,才见品性。《陈情表》堪称至情至诚的经典美文,世称‘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李密到底是用怎样的文辞汇聚出如此感天地、泣鬼神的至孝情感?文中的字、词、句又是怎样传递作者的缕缕情感?面对这些疑问,你们否能自己找到答案?”

看着讲台下一个个惊奇而又兴奋的眼神,笔者趁机把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让他们自主进行文言文字、词知识点的梳理、分析和整理;然后,笔者建议学生紧紧围绕“情”字来剖析李密运用字、词表达情感的技巧;最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将本组整理的文言文字、词知识点讲解给全班同学。

这样的文言文课堂使师生“同呼吸、共命运”,双方共同走进文言文的字里行间,激情洒满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

三、倾入生命,情溢课堂

第斯多惠说过:“谁要是还没有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可能培养好别人的情感。”文言文课堂需要教师倾注所有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师生共同收获文言文课堂的快乐。

饱满的情感来源于教师独特的语言美,文言文的教学更需要教师充满智慧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教师的讲述,学生仿佛能“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饱满的情感还来源于教师对语文生命意识的感悟,文言文中蕴含的生命气息足以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劝学》《师说》洋溢着生命不止、学习不息的生命律动;《项脊轩志》《陈情表》荡漾着动颤天地、温如春阳的生命温存;《报任安书》《苏武传》书写着穿越时空、屹立华夏的生命巨响……当这一切由教师心田传入学生的心灵天地,必将奏响文言文课堂最激越的华章。饱满的情感还需要教师具有大胆的开拓精神,当教师的思想以跋涉开拓的身姿融入文言文的教学研究,才能产生源源不绝、生生不息的饱满情感。当教师饱满的情感洋溢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时,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火也将熊熊燃起。

笔者坚信,只要师生共同倾注热情,就能点燃文言文课堂的激情,重现文言文课堂的情感魅力。到那时,文言文课堂又怎么会“寂寞”呢?

文言文教学反思3

文言文复习,既深奥又沉闷,加上在高考的语文考试中分量比较重,学生们为了明年的高考,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下去,每一次课下来,学生辛苦,老师也辛苦。有很多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多次跟我反映,这些文言文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天书,让我不得不经常对自己的课堂加以思考,到底怎样的文言文复习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既高效学生学有所获,又生动活泼学生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愿意学。经过自己的思考揣摩,以及向其他人学习借鉴,我想就文言文的复习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文言文教学与复习一直是块硬骨头,在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探索,这一个月以来,我文言文专题复习课上,主要分五个板块学习:积累实词和虚词,以例句探讨,加以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自译的基础上,字字落实,明辨意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辨析方法,归纳积累,并联系所学过的文章,拓展分析,尽量做到举一反三,由易到难;其次是句式,让学生熟悉各类句型,由课本延伸到课外,最后以翻译和理解为主,鼓励学生用资料、查工具书,尽力翻译要准,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第三,文言翻译与文言整体阅读,结合实虚词、句式,在阅读迁移中培养能力,落实基础,然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扣题回答;第四,文言断句,先熟悉断句方法,在练习中落实方法。第五文言简答,其实这个也是一个综合考查的内容,因此我也贯穿了文言实虚词文言翻译与整体阅读,从而达到一个综合能力提升的结果。最后,文言的整体阅读。

反思这些复习课,我认为文言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文言文的专题复习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夯实基础,积累拓展迁移,就需要我们从实际探讨,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想主要做好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注重课内文本,夯实基础,然后才能拓展迁移。我的作法是先让学生充分熟悉教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再辅以课外练习,在练习中联系学过的内容来比较拓展,从而达到积累的目的。

其次,加强方法的指导与落实运用,尤其文言实虚词的推断方法。在学生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大量的语料、形成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基础上来,加强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在阅读中不断地让学生运用一些推断方法,并让这些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的一个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做到不丢分。

再次,我认为这一点相当重要,就是文言文阅读的选材。文言文一块肯定离不开整体阅读,那么究竟让学生阅读一些什么样的材料才是最好的?这个值得我们老师仔细考虑。学生对文言文本不感兴趣,更何况是课外阅读。几番观察下来,我认为高三复习中文言整体阅读的材料,首先得让学生感兴趣,并能够从这个文章中接受思想上的洗礼和熏陶。有了兴趣自然就会去阅读,而且还能学到除课本外的东西,可谓一举两得。其次是难度,一定跟我们的课本难度接近,太难学生倦怠,太易,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最好选择那种能与课本比较阅读的文本。还有就是文本中的实词虚词能够把我们的方法能够推广施行的,容易操作的,这样的话才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所以我认为文言文复习过程中,老师得花功夫来备课,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应该让学生自己多练习多总结,形成自己的一套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进而达到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我的作法是整体阅读中让学生多读课外文本,在读的过程中多思考,多总结,尤其是把适合自己的文言阅读方法记录下来,并加以实践运用。

总而言之,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与复习,一定要在借鉴传统的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不断积累创新,真正地让学生把阅读方法形成自己的能力,这样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才会得到稳步的提高。

文言文教学反思4

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看似教给了学生许多文言文知识,对学生来说,一提到学古文,从心里就有一种害怕的情绪。虽然在新课程背景下,淡化了古文的翻译。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各类考试中,已不十分重视文言文的翻译。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学生连课文的基本语句的意思都搞不清楚,何谈他们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我上本课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学习,有效的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1、组织同学在组内两人一组,大声对译课文,互相质疑,有效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做了充分准备。

2、全班交流。

在分组讨论疏通文意后,指名学生翻译。此时举手的都是好学生,在他们释义的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哪些句子字词学生已掌握;哪些句子字词学生还存在这困难,因为某些问题,对好学生都已成为困难,那么这些问题更会成为差学生的困难。可在疏通文意后,教师再重点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这个方法,教师就为学生解决了疑难问题,化解了难题。

3、解决重点字词,强化掌握重点知识

在指名疏通文意后,教师指名解释黑板上板书的本课要重点掌握的实词、虚词的意义,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有能反映出本课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这一环节,教师应重点关注那些中差学生,让他们多发言,回答正确的,多鼓励、表扬,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回答不正确的地方,教师应及时指正,引起学生的重视,最终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4、重视归纳,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积累了文言知识。

在古文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词多义和多词一义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指导学生归纳,就会变成千头万绪,学到任何时候,学生都会有知识零散的感觉,不会形成系统,更不利于迁移能力的形成。针对这一现象,教给学生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归纳法。

针对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不能持久的实际,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维持其学习兴趣。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就会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养成习惯。养成了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文言文教学反思5

《蜀鄙之僧》是一篇文言文,是一篇传诵已久的佳作,很富有哲理。语文A版的教材将其安排在六年级上册学习。我想一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是文中所蕴涵的哲理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可能很多,虽然前面有学习《刻舟求剑》、《狐假虎威》、《郑人买履》等文言文的基础,但是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我仍把指导学生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节课我从朗读入手,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寓意。在朗读时我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如首先学生听老师范读,老师读时做到读得有声有色(还有一些欠缺),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然后指导学生读通顺。此阶段的练习,我采取带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挑战读、我理解我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读得兴致盎然。我还注重对长句、难句的反复练习。如让学生说说会读哪些句子或者哪些句子读起来还有困难,如: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这样的长句多练习。榜样从学生中来,问题也从学生中来,练读效果较好。第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文中两次出现“子何恃而往!”两个“子何恃而往”的标点是不一样的,我强调读的语气是不同的,要读出二僧对话的不同语气,读出不同句式(如反问句)的语气。一节课下来,学生通过朗读,能读通句子,正确停顿,较轻松愉快。学生在学习了本课之后,能够与自身的行为相联系,鞭策自己从小不仅要有理想,还要有实现理想的行动。我想这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

另外,我在上课时,感觉没有给太多的空间给学生自主的学习,学生的思维都是在围绕我转。因此在操作中有些前松后紧之感,教学时间掌握不够好,并且自我感觉在挖掘寓意这一环节上还缺乏更进一步的拓展。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深入钻研教材,扎实教学,把每节课上得更精彩。学生学得更轻松。

文言文教学反思6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但因为年代久远,古今字义变化较大,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脱离枯燥的讲解,跳出死记硬背的牢笼,本节课,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1.紧扣单元目标,用艺术感染学生。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之旅”,要求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这两篇文言文都与艺术有关,一篇是音乐,一篇是绘画。在上课伊始,分别用孩子喜闻乐见的乐曲和绘画作品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艺术的魅力。

2.合作探究,体现学生主导地位。在学习第一篇《伯牙鼓琴》时,重在方法的传授,采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让学生知文意、晓方法。学习第二篇《书戴嵩画牛》时,重在让学生自学质疑,理解文意。教师在本课中始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的思维山穷水尽时,给学生点拨指路,达到柳暗花明的教学效果。

3.以读代讲,重视感悟。古人提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大于学生的议论纷纷,学生的议论纷纷大于老师的滔滔不绝。重视学生的读,通过形式丰富的朗读给学生打下理解的基础。最后,用自己的理解感悟来有创意地讲自己的故事,既深化理解,又达到识记背诵的目的。

文言文教学反思7

通过我们前期的调查问卷和个人进行的个案谈话,我觉得要消除语文学科的抄袭现象,要在日常教学中贯彻落实。

在高三的一节试卷讲评课上,古文翻译中有一句“唯君详虑之”,大部分同学都翻译错了。我问学生考试中如果有人给了你这句你不会翻译的句子的答案,你会怎么做?大部分学生笑着说:“抄呗”,一小部分同学说“抄了也没意思,不抄。”我表扬了坚持原则的同学。我觉得要消除抄袭现象,我们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非常重要,这要切实落实在我们日常教学中。

接着我引导大家说:“谁能记得《烛之武退秦师》中与这个句子相类似的一句话?”大家思索后,有同学反应上来,大声说“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不少同学露出恍然的表情。我让大家和周围同学互相翻译一下课文里的这句话。学生探讨、互相纠正,逐渐趋向统一。这时我请一位同学翻译,并提问“唯”是什么意思?“之”是什么意思?学生明确了“唯”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之”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接下来再来翻译“唯君详虑之”,他们就都七嘴八舌地译出了“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最后我总结:“当看到不懂的字词句子,我们要学会温故而知新。回忆课内相关知识,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学习古文非常有用的方法。”接下来,又要学生翻译试题中的另一句“县令逾墙走”。马上有同学说“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这节课后,学生表示“温故而知新”通过自己动脑思索可以解决问题,也让自己蛮有成就感。这种情形下,坚信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又怎么会去抄袭别人。

所以,在我们语文课堂中,针对学生的困惑之处,做重点的突破,多教一些方法,对于从根本上消除语文学科的抄袭现象是非常有用的。

文言文教学反思8

九年级语文复习已经开始一周了,首先开始文言文的复习,七上文言文已经全部复习一次,主要采用课上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复习,在周四对复习内容进行了一次测试。考下来的结果不是很好,总的原因是学生对文言字、词、句、段、章理解记忆粗浅,只知个大概,细细梳理下来就漏洞百出,重难点更是不可翻越的大山。

具体存在的问题是:

①由于赶进度,没时间督促学生熟背、默写过手,因而考试中默写错别字多、理解失误多。

②重要实词的含义,通假字记忆模糊、不准确、不全面。

③译文言句子时,突不破关键字含义,特殊句式把握不到位,翻译笼统、不准确。

④对文言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肤浅,重、难点没突破,理解性题目,感悟、拓展性题目失分严重。

补救措施是:

①抽时间督促学生“理解性”背诵,尽量默写过手,找出易错字、易混字、易漏句,反复练习过手。

②花时间引导学生逐篇梳理重点词、句含义,特别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等重难点突破。

③译句,先从方法上加强指导,通过练习达标掌握,不可回避“句序调整问题”(如倒装句)要逐一梳理,反复练习、过手。

④中考文言篇目,指导学生真正理解思想、内容,继承优秀思想文化成果,学以致用。

我要随时做出复习总结,随时反思,调整自己的复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文言文教学反思9

《学弈》讲了弈秋教两个学生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是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学文时,我联系学生的实际让他们谈体会,比如:你上课时是什么学习状态?从他们身上你受到什么启发?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两小儿辩日》文句工整,他们辩论的言之有理。两小儿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同时,“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可贵的是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罢《学弈》、《两小儿辩日》二篇文言文,强烈蹦出一个认识:文言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读能说的能力。

读是基础。让学生一读,读准字音,单个读,纠正后再读,指名读,齐读;二读,读出停顿,学生尝试读,师范读,指名读,交流读,划出节奏来读,指名读,齐读;三读,读出味道来,读出意思来。

读是提高。在学生读到第三步时,让学生说说文言文的意思,在说意思交流中领悟文言文的感情。《学弈》一课就有学生说出弈秋没有理解学生,没有懂学生,那个思援弓缴而射之的学生,让他去学射箭好了,因为他对学下棋不感兴趣,而对射箭特有兴趣。鼓励学生说居然说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理来。是啊,童言是率真的,无畏的,有想象力的。培养学生会读能说是多么重要的!

开学的第一天讲授了《文言文两则》中的第一则“学奕,从整节课来看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有了一定的想法,具体反思如下:

一、导入课程直截了当。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文言文并不陌生,所以我采取了从古代思想家入手,回忆相关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很快进入了课文的学习,同时也对与课文相关的文言文只是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课堂设计紧紧有条。在头一天的集体备课中大家讨论了“如何在我们的课堂当中进行分层教学,在整个课程中,我想到了在练习环节进行分层教学,但是后来生成的效果不好,总是感觉自己的课程推不动,也感觉孩子们对整个课程的学习不整顿,所以现在自己应该思

考如何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进行“211”教学或者说两个同时进行。本节课除了这一环节不理想之外,其余的环节感觉比较好。

三、作业布置讲究实效。对于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课后的功夫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作业布置上我采用了分层的办法,让更多的孩子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总之,今天的这一节文言文课上的比较顺利,不足之处在后面的课程中进行设计和改正。

周二的课程讲授了《文言文两则》的后一则“两小儿辩日。由于学生先前接触过文言文,而且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所以第二则的文言文进行的很顺利,唯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学生对于两个孩子辩日的过程总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五年教学历程,从刚刚接受这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就对孩子们的朗读感悟这一方面重视的不够,导致现在孩子们的羞涩,这也许还可能与孩子们长大了有关系。总之,我会在今后自己的课程中重视学生的朗读培养。

文言文教学反思10

首先,要辨析词义。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一义多词和代词现象经常出现,要仔细探讨,辨析词义,掌握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首先要辨析词义的本义和引申义。如“走”字,在文言文中作动词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译作“跑”、“逃”、“走向”、“赶走”等,但它的基本含义是“跑”。事实上一个词往往有若干义项,我们如果记住词的基本含义,并掌握词的基本意义引申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就能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和课文内容确定词的引申意义。其次要辨析词义变化。“畏”和“惧”都有“怕”的意思,是动词,“畏”多用作他动词,如不带宾语,也有被动的意思。“惧”多用作自动词,如带了宾语,就成了使动用法了。最后,还要辨析词义的称代。文言文中的代词很多,它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如“吾”和“我”大多用于对话处,而“余”和“予”多用于自叙处。在语法功能上,物称代词也有差别,“其”可作宾语,也可作主谓短语的主语,可放在句首。“之”作代词时只能作宾语,不能放在句首。“之”能提宾,“其”则不能。

其次,要讲清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有很多词类活用现象,如果只讲活用,不究其缘由,学生获得的只是“死”知识。在这方面,我们应注意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进行类比,既从语法的角度讲清为什么这样用,又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这样用的必要性。如形容词通常可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动词可作谓语,但不及物动动词则不能带宾。通过引导学生比较鉴别,学生便掌握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再次,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使用很广的词语,学生难掌握。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们要找出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多的词,如“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译出现代汉语词,从而总结出“之”的几种常见用法:①用在名词后,多是助词“的”定语的标记;②用在形容词词后,是音节助词;③用在处所名词前,译作“到”;④用在动词后,是代词,充当宾语;⑸用在动词后,有的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在意义,有的起提宾作用。

最后,要掌握常见句式。文言文中特殊的句式很多,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等。

通过讲授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让学生理解掌握并运用到实际中去,这样对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喜好文言文的兴趣是大有好处和帮助的。

文言文教学反思11

文言文,在我们的学生看来,是一个多么可怕的词语。对高三学生而言,更是“谈之色变”。为什么会这样?我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反思文言文教学,以便找到真正的原因以及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谈谈学生厌学文言文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文言文的误会太深,对文言文产生了偏见。

1. 不只是学生,很多老师也认为文言文是一小部分人学习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是为了应付高考,除此之外,别无它用。

其实,文言文也是现代汉语的一部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有文言文词语的解释,定位是书面语。也就是说,文言文只是和口语相对而言的汉语文言文。文者,纹也,文言只是修饰过的语言而矣,并不是现代汉语的异己,而是现代汉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2.我们每天都在大量使用文言,却天天都在声讨它,怪哉!

平时,我们在显示自己有文化时,会把成语摆出来“装点”自己的语言,在夸一个男生时,会说他英俊潇洒、文质彬彬;在夸一个女生时,会说她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因为,这样用词,会让人感觉很有文采。其实,这些都是文言词语。“英”有“花”的意思;“文质彬彬”出自《论语》;“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体现的是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使鱼沉,使雁落,使月闭,使花羞,此处极言女子之美貌。

3.大家把自己能看懂的文言当作是现代汉语,是白话文,自己不清楚的便是文言。

其实,现代汉语的范围很大,不仅仅是我们平常使用的口语和白话文。文言也是现代汉语的一个组成部分,文言属于现代汉语。文言文在传承,在发展,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就是汉语的精华,也是现代汉语的内容。

第二、全国语文高考试题,对我们的学生而言,有很大的挑战。

1.全国语文高考文言文试题在选材上,不注重文章内容的文学性。

近年来,全国卷语文高考文言文试题都取材于史书中的人物传记,而且所学内容文学性不是很突出,学生阅读兴趣不浓厚。这从根本上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力。原本学生们就与文言文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需要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引导他们。结果,看到这样的试题,学生更是没有学习兴趣。

2.生僻的官名、地名、人名,往往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做文言文高考题时,往往被官名、地名、人名困扰,有时还会因此而耗费时间,影响答题速度,学生被官名、地名、人名纠缠着,很难走进文言文的大门。文言文的大门,很多学生尚未进入,这些看似常识的内容,更是无法掌握了。

第三、学生们已经学了好几年的文言文了,但是却很少有人掌握了合理的学习方法。

1.没有正确合理的文言文朗读方法。

学生们在读文言文时,大多没有节奏,没有正确的停顿,没有获取所读内容的信息,只是传声而矣。而且,读音还不够准确,更容易受方言影响。音不准,字不准,意更不准。

2.没有查字典、词典的习惯

大家都知道,文言文学习需要积累词语。最好的积累方法不是背诵字典、词典,而是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疑问时,及时查阅,及时积累,及时记忆。但是我们有的学生却连一本《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都没有。有字典的学生,却很少主动去查阅。

3.没有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人认为,积累好字词,学生就能学好文言文,其实不然。就想学习其他语言一样,文言文学习也需要思维,语言逻辑思维。有的学生总是在查字典,总是在做笔记,但总是读不懂文章大意。

4.做题时,没有做笔记、标记的习惯。

做文言文试题时,做好笔记、标记,有助于快速阅读掌握文言文内容。做题时,便于二次阅读,快速找到相应内容,及时做出判断,从而快速准确答题。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第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言文,从而合理使用文言文。

学生在学习、使用成语时,会遇到很多有文言背景的成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深挖其文言背景,感受文言带给我们的语言美。

我们在评论人或事时,有时会用到“过犹不及”这个成语。这时,要引导学生从文言背景去分析这个成语,要注意语句的停顿,要读成:过/犹/不及,不要读成:过犹/不及。因为“过犹不及”说的是:“过”与“不及”是一样的的。我们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文言文的作用,意识到文言文在现代汉语中的存在。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让学生尽量用最通俗的口语来表达,就像林汉达先生在写历史故事时那样,尽量脱离书面语言,让学生体会到使用文言的必要性。其实,更重要的是意识到:我们平时已经使用了大量的文言文,只是没有深入了解,人云亦云罢了。

第二、指导学生合理地去做练习题及高考题。

1.面对文学性不强的文言文,要学会为其整容。

所谓整容就是:划分文章层次,划分句子结构,用任务代替兴趣,以完成任务为乐趣。进而了解字词,掌握文章大意,有条理地分析内容结构,从而快、准、稳地答题。

2.面对文言文试题中出现的官名、地名、人名,要先辨别,后忽略。在辨别出官名后,可用长方形符号将其标出,在答题时,可以适当忽略,从而排除干扰,准确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无误答题。找出地名后,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排除干扰。找到人名后,忽略姓氏,将名字用圆圈符号标出来,再次读到人名时,便能快速识别从而读懂内容。

第三、要想从根本上学好文言文,还得掌握一种相对合理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使用了“抄读法”,当然,这种方法古已有之。所谓“抄读”就是:让学生通过抄写放慢阅读速度,用心思考,真正走入文章,用心思考,理解词句,读懂大意,思考内容。

下面,就以平时习题讲解为例,具体谈一谈“抄读法”。

1. 在平时练习或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将题中的文言文“抄读”在抄读本上。抄读时,不求速度,但求思考。学生试着划出句子的停顿节奏,可以在不懂得词句下面,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做标记,以便讨论时目标明确。抄读时,一定要在抄读本上留下足够的空间,以便作注时使用。

2. 学生查字典、词典,给自己“抄读”的文章作注释,把查出来的字词解释写下来。

3. 小组讨论。在自己作注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疑难问题,翻译疏通全文。

4. 师生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依然存在的难点。

在讨论之前,学生集体朗读文章。只要有一人有疑问,便可喊停,大家一起讨论,老师适当引导。朗读期间,如果学生在发音方面、句间停顿方面有问题,老师会及时指导纠正。

5.习题检测。文章不变,重新设计与此前不同的习题,来检验学生的“抄读”效果。

当然,使用“抄读法”之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快速明显的提升。因为文言文学习是需要过程的,而且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科学地使用“抄读法”。但是,我一直在耐心地引导他们亲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无限魅力。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可以说是任重而道远。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反思,为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及考试成绩而坚持不懈。

文言文教学反思12

现代文中一些沿用多年的陈腐篇目多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时文佳作。在整套教材中文言文就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毫无疑问新教材中所选的诗文都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好这些诗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至关重要。长期以来,怎样才能教好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师的困惑。在传统教学中,有的教师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把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一段一段地读,一句一句地讲,一字一字地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文言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字、词、句的组合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增强其语感,从而获得初步的感性知识。

诵读的初始阶段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可以就某一段或整篇进行诵读,在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断句。《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诵读的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的诵读若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程度,对于下一步的“译”有很大帮助。

二、“点”:

教师适当的“点拨”。在学生熟读之后,由教师点拨文中的重要知识点,特别是古今差异较大的词义或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例如:《愚公移山》中的“虽有之死,有子存焉”,“虽”古义为“即使”表示假设关系,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没有”的意思;《晏子故事二篇》中“自取其病”的“病”,课文中的意思是“侮辱、没趣”;《闲情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用鞭子抽打”的意思;又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些例子,对于中学生来说,不宜过多地讲语法特点,只要让学生掌握该词在中怎么理解就行了。另外,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章中,甚至在同一篇文章中,它的意义和用法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那么,教师应先告诉学生那个词在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如《亡羊补牢》中的“亡”在中是“丢失”的意思;在《扁鹊见蔡桓公》中“使人索扁鹊,已亡秦矣”中的“亡”是“逃跑”的意思。这样一比较,学生就明白了。在文言文中,一个词有多种用法。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动用,形容词动用等,这些需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三“译”:

就是翻译课文。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关键的一环。在初中阶段,翻译文言文一般都以直译为主。第一步是用现代汉语词来替代文言词语,这就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形式。如“以虫蚁为兽”可初步译作“把虫子蚂蚁当作野兽”。再如:“见二虫斗草间”,对译后为“看见两个小虫争斗草间”。很显然,这个句子不仅意思不明确,而且还缺少成份,不通顺,读着也拗口。这时,就要采用第二步了,该补充成分的要补充,该补足音节的要补齐,该调整语序的要调整,上面列举的“看见二个小虫争斗草间”,整理之后应为“(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此外,但还应注意,把译句放到文原中去,看看它与上下文是否连贯顺畅,如不连贯顺畅,就在与其相连的句首或句末,添加一个词或者一句话,使其全篇通畅连贯。如“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译作“让它们冲着烟雾飞鸣(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由教师一人唱独角戏。那样,即不符合新的《语文标准》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四、“议”:

即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议一议文章所叙之事、所绘之景、所抒之情。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我就从标题入手,告诉学生:“记”表明是“记叙文”;“承天寺”表明地点;“夜”表明时间;“游”就是“游玩”。学生就会说:“这个标题就是‘记叙夜晚到承天寺游玩’的意思”。有的同学又会问:“为什么夜晚去承天寺游玩呢”,“他看到了什么景物”,“他的心情怎样”?……此时,教师只要结合背景稍加点拨学生就明白了:“写于苏轼被贬官,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被贬官意味着政治生活上遭受了很大挫折,但并不悲观,看到窗外美丽的月色,便起身去寻张怀民一同赏月。他看到“(月光)照在庭院里好象积水清澈透明,水中仿佛有藻、荇交错”,给人一种清新、空灵的感觉。最后由衷地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也”的感慨。其中,有被贬谪的悲凉落寞,也有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和达观处世的态度,无不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讲到这里,对于奇特的想象,新颖奇妙的比喻,稍加点拨学生便心领神会了。

以上活动,宜采用边读边议的形式进行。当然,也可能有些学生会提一些无关紧要或毫无意义的问题。此时,教师要把握住文章的记叙线索和全文的主旨,不能让学生扯得太远,也不可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论不休。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讨,又要有原则性、有重点地指导,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学生学会了读书的方法将会终身受益。

五、“引”:

把所学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更高的层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学习,却不能满足,而应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拓展。教改后,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都是古典文学的精品,其深刻的思想、精妙的构思、优美的语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都值得我们去揣摩。因此,仅仅解决了语言文字关,了解了其中的大意是远远不够的。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有一个“读懂--提升--拓展”的过程。由粗知文章的内容,到了解文章的结构,到懂得语言运用的技巧,再到能复述文章的大意,最终能够感悟到透过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受到文章的情感熏陶和感染。随后,说出自已的心得、看法或疑问,作出自已独到的评价,提高自已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借鉴古人的精美语言和构思技巧,用以指导自已的写作实践。

由于采用以上五个环节进行了文言文教学,所以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能力,同时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以来,学生爱学、乐学。成绩自然会稳步提高。

当然,解读文言文,教师应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从方法到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我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光靠课堂学习是非常有限的,教师还应激励学生广泛地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故事性强的文言作品。如《史记》《汉书》《聊斋志异》《搜神记》等名著。这样不仅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能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现代文的能力。

文言文教学反思13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本课时内容是在前几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前提是熟悉课文。研读与赏析的过程是按照段落层次展开的,从局部到整体,从思想内容到写作特色。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分析的能力。最后将课文内容拓展延伸到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书面表的能力。就《出师表》一文的研读与赏析这一课时而言,我觉得有以下成功经验:

1.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感就会大大消除。以《出师表》为例,有关三国的故事、人物是深入人心的,让学生讲讲他们知道的民间故事,说说影视戏剧中的人物形象,谈谈对人物的看法,促使这些经验介入教学过程,远比照搬教参讲深讲透的分析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把握诸葛亮的思想感情、理解三个建议等方面也会简单快捷得多。

2.调动情感,关注体验。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的,与趣味、精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须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关注。所以让学生以自己的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情感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在本课时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假如你是刘禅,看了诸葛叔叔的《出师表》以后,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3.提高能力,激活课堂。

在实践中我发现,课前应放手让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途径充分占有相关资料,之后须有一个交流经验的反思过程,有一个整合资料的合作过程。课中在疏通基本文意之后,应有一个领会的过程,有一个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地言说”、自主地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本课时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资料,评判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并写一篇小作文,题目为《我看诸葛亮》。学生的作品虽然很多是从小说中找的资料,但说的有理有据。

不足之处须改进。比如,没有穿插太多的历史材料加以补充等等。今后,凡与历史有关的文言文,尽量多穿插一些史料介绍,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有声有色的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内容并进行研究性学习,把研究性学习成果汇编成册。

文言文教学反思14

《项脊轩志》乃一篇融叙事、抒情、写景为一体的优美散文,作者“借一阁寄三世之遗迹”,文章以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它是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代表作。这篇散文以其朴素悲凄之亲情感动人心,因而成为经久不变的必选篇目载入语文教材。本节课是《项脊轩志》的第二课时,为了让自己在教学上取得更大的进步,特做如下反思:

本节课围绕第三段文字,展开对悲之情的鉴赏,课堂以“一间陋屋,三世变迁。两种感情,四个女人”与“借一间旧屋做线,记人叙事抒情。忆三代故人为核,言喜写悲叹志”两幅对联绾结前后,并在前后配上《空山鸟语》与《雨夜梧桐》凄清音乐。鉴赏旨在让学生由感悟悲到感知悲再到共鸣悲,从而情不自禁伴随音乐进入悲之境。

于是课堂开始我以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白居易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为引语,以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感悟鉴赏情,接着我紧扣上一节的朗读、整体感知,之后我以“可悲物境往往引起可悲人事的回忆”一句引导学生总结可悲之事,学生回答后,我出示投影,明确文章鉴赏区域及鉴赏重难点。之后进入师生互动的重要环节,扣第三段文字围绕人事之悲先由学生各抒已见谈对悲的感悟,再针对地提出四个大问题,逐层深入地析情之悲,情之变化及作者的言外之悲和言外之志。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言,我耐心细心地引导并予伸延拓展,以知人论世解读了文章的言外之志,最后让学生又绕开人事,寻物境之悲,分析了枇杷景之结语妙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已步入散文情境,并玩味赏析了情之悲。在意犹未尽之时,我出示了绾结文章的后一幅对联,并安排了课后作业——围绕喜之景写一幅读书对联,指明喜之物境旨在映衬悲之情。整堂课较好达到了“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优点:

这堂课目标重点明确突出,分析鉴赏透彻,。更有所得的是教学中的方法改进与思想收获:我重视学生自主感悟悲情,让他们学会从叙事中领悟情,从景语中感知情,学会鉴赏散文的情感;教学中我重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点拨,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去分析鉴赏散文的悲情;鉴赏中让学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体会亲情之悲及作者的隐痛,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不足之处: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不是很深入;方法点拨还不是很明显;教态还不够完善,应再抬头挺胸;教学过程应关注全体,而不是仅提问眼前的局部学生;教学中过程性评价还可更明确。

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思中求进,我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注重文学美感熏陶的同时加强方法的培养,对一些语文悟性不够强的学生还应个别引导。

文言文教学反思15

20xx年2月12日第二节语文课,我轻松地教了古文《文言文两则》。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选编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词句的大概意思。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道理。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方面差别较大,因此我把“读通”文章作为一大任务。在做文章小结时,我让学生们去寻找“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创建“古文用语库”,因此,学生积极性很高,从文中归纳出“n”多个古语词:如之、矣、弗若、曰、非然??顿时,我灵机一动,为了进一步巩固文言文的学习效果,可以让学生们仿写《学弈》。于是,我口头来作文,以“赵本山”为例来作文。学生们纷纷效仿并快速仿效,涌现了许多大作,例文如下:

学文

易老,通校之善教者也。使易老诲二人文。其一人专心致志,惟易老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神舟将至,思用枪弹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歌

祖英,通国之善歌者也。使祖英诲二人歌。其一人乐之学也,以快乐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却不乐于歌也,愁眉苦脸而气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生经过仿写,既对古文产生极大兴趣,又对古文知识进行巩固,效果很好。

下载文言文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感 新河中学 黄丽宏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着力点主要集中在“语言”上,这一点在课堂教学和检测上表现得十分鲜明,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师板着面孔教,学生板着面......

    文言文教学反思

    文言文复习教学反思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所以它是高三语文复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文言文试题的训......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我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我很乐意参与其中。在学校课改这一大方针的指引下,我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

    文言文翻译教学反思

    文言文翻译教学反思 在学生的作业及考试中,我发现文言文翻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直译为主,对译的意识不强。学生总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想当然来译句。 2、忽视下文,把句中应当译......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反思 内容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探索文言文教学的出路,走出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是很值得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问题。学习文言文关键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

    《文言文两则》教学反思

    对《文言文两则》教学的反思 一直以来,我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大多采用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读文,直到读熟,大部分学生能背。第二步,带着学生一个字一个词的理解意思,再把整句的......

    高三文言文教学反思

    高三语文复习之文言文教学反思 周村中学 赵芳 文言文知识点在高中语文知识结构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从分值来看,它在150分的总分值中占了19分,而文学常识在今后的高考中也会......

    文言文教学反思时间

    文言文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必修二共四个单元,其中两个单元是关于文言文的。从课本的编排上就可以看出文言文的重要性。 但文言文教学向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做学生的时候觉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