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荐《向孩子学习》一书
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
——推荐《向孩子学习》一书 放学铃声响起,看着孩子们从身旁一蹦一跳地离开,作为老师,我知足而且开心。拖着疲惫的身躯,我回到了办公室,俨然有个家长已经等我很久了,一脸的怒气。没等我坐下来,家长就开始向我抱怨自己的小孩坏习惯一大堆,好吃懒做;脑子挺聪明,可是他的聪明劲总使在“歪处”,要是把心思都花在学习上,那学习成绩肯定错不了„„
没听家长说完,我就陷入了沉思,源于我刚刚看完的一本书,是同事向我推荐的,书名是《向孩子学习》。
这是一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由青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老师主编。全书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作者提出了“成年人向孩子学什么”的问题;其次是提出了“成年人为什么向孩子学习”的问题;最后作者还提出了“成年人怎样向孩子学习”的问题。此书以大量的事实,向读者描述了20世纪末中国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大威严的父母在自己小孩的指点下“怯生生”地打开电脑、移动“鼠标”;即使是学富五车的大学教师也被自己上小学的孩子问得“哑口无言”„„这本书中的每个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刮目相看,让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教学生活中所忽视的,也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它改变了我对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世俗看法。
记得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陶行知先生也曾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的确是这样,《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几个孩子正玩得不亦乐乎,一个小家伙突然摔倒在地上,并哇哇大哭起来。这种情况下,我们大人一般都会这样处理:赶快跑过去哄,给孩子拍去身上的泥巴,嘴里说着安慰孩子,要孩子停止哭泣的话;或者鼓励孩子:勇敢点,自己爬起来,不哭;再不就朝“地”出气,说这地真坏,看我怎么打它„„ 而书中的小女孩是怎么处理的呢?她一看到跌倒的小家伙,先愣了愣,接着,跑了过去,装着一下子跌倒在那小家伙身边。她虽然“跌倒”了,可还是“咯咯咯”地笑,那小家伙一看到小姐姐,也笑了,抹抹眼泪,又和大家玩了起来。
天衣无缝,不是吗?小女孩没有进行过多的考虑,只是很自然的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感染小家伙的,而且充满灵性,没有任何刻意。
看着这个小女孩的做法,再对比自己的教育方式、方法,促使我进行反思:她在处理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是始终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者的身份。共同的遭遇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它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智慧。透过小女孩本身,我看见了担当班主任工作的我,对于有行为习惯偏差并屡教不改的学生来说,不妨学学故事中的小女孩,去感同身受——蹲下身子去倾听,去了解。只有走进学生的世界,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才能用学生的目光看世界,用学生的心体味他们的喜悦、焦虑、欢乐和悲哀。因为我曾经也当过学生。在我们俯下身去相信学生、赏识学生、解放学生的时候,才会发现在他们身上还有更多闪光点。
看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其实有很多被我们忽视的事情,在孩子们眼里都是非常应该,非常普通的。书中的大人们都是心里明白应该这么做,但是经常被通常的做法所蒙蔽,等到从孩子身上得到提醒或暗示后才恍然大悟。其实孩子们也许自己并不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们却做到了,相反,大人们也许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把它放在心上。如果我们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就是在慢慢的同化我们的孩子,难道要等到现在的孩子长大后再由他们的孩子来“教一教”他们?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简单点也未偿不是一件坏事呀。
看着这位还站在我面前喋喋不休的家长朋友,我突然又想到,曾几何时,我们成人都在以这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企图去同化、统一孩子的思想,并想尽一切办法将孩子送上“为了考大学而考大学”的独木桥,希望在孩子的身上结出自己想得到却未曾得到的果实。想到此,真是惭愧万分!我想,我应该把《向孩子学习》这本书借给这位心浮气躁的家长朋友,一起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一起发现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第二篇:向孩子学习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假期我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这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这一本看似平淡的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故事很平凡,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着这样的故事,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这些故事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孩子天真的话语,常常使大人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孩子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给我们父母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父亲是位成功人士,因此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却不满父亲的管教,经常早出晚归,我行我素,终于导致了父与子之间的战争。在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儿子对父亲提出了一个意见——在我说话时您不要出声,我说完一句您重复一遍,在您说话时我也这样,就这样父亲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同样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
读完这些小故事,我不禁想想起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就像那世上的树叶一样独一无二!他们个性十
足,卓尔不群,思维活跃,举止大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惊讶之时,家里的各种电器却在不知不觉地被孩子操纵自如;在我们茫然之际,时尚的色彩和风姿也早已于孩子间流行几度,孩子们悄然成长,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惊讶、茫然和感慨,而是更多的赞叹、羡慕和开怀!
因此,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应该加油的是成人——这群长大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那群未长大的成人——孩子们!这是一位家长的切身体会。
第三篇:读“向解放军学习”一书心得体会
提倡“狼性”精神干好本职工作
在“向解放军学习”一书第一章第四节中谈到了华为的“狼性”精神。华为是我国电信行业的排头兵,目前在包括欧美在内的所有相关企业中,华为的设备和技术都是最好的,如果没有华为,中国电信革命的完成要晚好多年,更不能领先于世界。
华为在与世界各国巨头的竞争中,提倡“忠诚、勇敢、服从、完成”的“狼性”精神,从创建初期的饥寒交迫,等米下锅的艰难困苦中奋起,终成世界领先。华为参与的竞争与我公司面对国际国内竞争环境基本相同,它们采取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管理理念,特别是“狼性”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在我们公司应该大力提倡“狼性”精神。
“狼性”精神的第一点是“忠诚”。应该说目前公司大多数员工对峨铁是“忠诚”的。但我觉得应该让“忠诚”表现得更加充分,更加生动更好。首先峨铁面对了众多的私人、合资等性质不一样的铁合金厂,由于它们的公司环境、条件、待遇可能确比峨铁好,对峨铁人有吸引力,面对这种情况,公司应该强调“忠诚”,强调在任何情况下与峨铁同生死、共命运,把“忠诚”变成行动,在行动中表现“忠诚”。另外,“忠诚”还应该表现在对领导班子的信任上,领导人员是凡人不是神仙,不可能绝对完美,毫无不足,但他们既然能成长为领导,自然有众多的优点积于一身,并且领导班子是代表峨铁在经营和管理,因此对领导班子应该“忠诚”。对峨铁的“忠诚”应该体现在对领导班子的信任上,让“忠诚”在平时接受指令和服从指令时充分体现。还有,对峨铁的“忠诚”应该表现在对峨铁资源的保护上,特别是应该体现在对峨铁技术资源的保护上,不能出卖峨铁的技术、资料,特别是图纸。将对峨铁的“忠诚”体现在对利益的取舍上。
“狼性”精神的第二点是“勇敢”。峨铁不是军队,不需要象军人那样冲杀。但是企业的竞争仍是十分残酷的,占领市场、抢夺资源等,就象解放军占领高地,抢夺有利地形,有利环境一样。解放军提倡的是勇敢,勇者可胜。对企业竞争一样只有勇者可胜。勇于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勇于挑战自我,勇于超越昨天,勇于追求卓越,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将这种勇敢精神落实到每位员工的岗位上,就要求员工要勇于接受指令,勇敢担起责任,勇敢战胜困难,永远不要满足现状,勇于超越自我,要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彻彻底底,漂漂亮亮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要将“勇敢”时时事事表现在岗位工作中。“狼性”精神的第三点是“服从”。军队讲究军令如山,命令就是命令!只有“服从”。冲锋号一响,只能前冲不准后退,可以说在军人中,服从是体现得最充分的。正因为有了服从,军队才有了超出一般的战斗力。峨铁也必须提倡“服从”,而且应该将“服从”体现在管理工作中。峨铁是国有企业,是一个组织,不管是党务,还是行政指令必须要畅通无阻。要让每一位员工知道,在企业中服从上级就是服从组织,服从上级就是服从制度。服从组织就是跟着组织“走”,跟着上级“走”,中干服从公司领导和主管部门,工长服从中干,班长服从工长,组员服从班长。任何级间指令都应该首先服从。在服从中完善,在服从中修正,在服从中完成。只有在企业中形成下级的“天职”是服从上级指令,管理才真正有效。
“狼性”精神的第四点是“完成”。军队的最终目的是完成任务,打出胜仗。企业管理的终极目的是“完成”,是对每级指令,每项指令的最终完成。只有完成指令才是硬道理。实际上每位员工每天在岗位上都在实施上级下达的指令,不同的指令具有不同的难度,同一个指令,不同的员工实施难度不同。指令本身是必须的,其完成程度、质量、进度与完成者相关。企业追求的是每一项指
令实施的完美,追求的是最大利润。体现在指令上就是完成程度要更好,可盈的项目必须盈够,必亏的项目尽可能少亏。因此员工个人的素质最关键,企业需要的是能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员工,特别是需要在创新过程中完成岗位工作的员工。要在企业中大张旗鼓地宣传完成任务是聘用的基本条件,追求更好的完成结果,追求更高的完成目标才能成为员工中的MPV。
峨铁应该号召全体员工向解放军学习,鼓励员工都成为一匹“狼”,用“狼性” 精神要求员工,在峨铁的大地上到处狼声遍地、狼性博发。
设备制造公司余虎彪
2012年11月20日
第四篇: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此书是一本研究代际关系的书,向孩子学习读后感。它以大量的事实,描述了20世纪末中国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种种革命性的变化,提出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世纪。
作者提出了向孩子学习的五个观念、五个原则和七个主要结论。五个观念是: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成年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权利;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志;信息时代青少年身上蕴藏着巨大潜能等等。五个原则是: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向孩子学习应以真诚为本;努力做孩子的好伙伴应成为成年人的追求;建立对话式、交互式、融合式的教育模式。七个主要结论包括了下列内容:1.双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2.向孩子学习什么;3.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4.向孩子学习的三个条件;5.向孩子学习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6.怎样向孩子学习;7.向孩子学习的意义。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在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 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虽然老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但教育从来都不是绝对单向的活动,因此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孩子说话,和孩子成为一个平等的主体。这也是一个互相教育、互相感染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过程。
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读后感《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就是这样一本充满了时代精神的书。它挑战传统的,也是根深蒂固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文化传承观。读完全书,使人不能不重新审视自己及周围的一切。
守望教育》读后感
道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道德的底线是什么,可能问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我们没有标准的答案,但是我们行走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是按照从小到大所接受的教育烙印来适应社会,来约束自己,而今读了刘铁芳的《守望教育》让我豁然开朗。
书中对道德教育的阐述,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让我们把对孩子发自肺腑的爱寄托在故事中,让孩子去触摸、感受这个世界的美丽、快乐与芬芳,从而成长得更健康、更茁壮吧!
第五篇: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这本书,我是在朋友家看到的。刚看到的这本书的书名时,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觉得很好奇。向孩子学习,学什么呢?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孩子有什么我们可以学习的东西呢?一个个的疑问在我的脑海中盘旋着。
《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给我印象很深刻。一天,上课铃响过之后,任课老师夹着课本走进教室,当看到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内容时,便生气地问道:“今天谁是值日生?为什么不擦黑板?”班里一片寂静。老师见没有人答应,就又问了一遍。忽然,一个矮个子的小男孩跑上去,迅速地擦了起来。这是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老师们都不喜欢他。他认真地擦着黑板的每一个角落,许多地方够不着,他不得不搬了一把小椅子来,站上去擦。班里仍是一片寂静。这时老师咳了一下,发话了:“同学们,都瞧见了吧,这就是由于一个人不负责而引起的,耽误了大家这么宝贵的时间。”班里一片骚动,不知是谁小声。嚷了一句:“今天不该他值日。”随后,一个学习成绩拔尖的女生慢腾腾地站起来说:“今天是我值日。”老师的脸色变了,干咳一声说:“你先坐下,下回要注意。”这时,那个矮个子小男孩擦完黑板,搬着椅子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想想,如果这位老师当时能够抓住那位同学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那位同学的自尊一定会得到提高。可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却选择了相反的方式。
读完这个小故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能想象的到上面的事例中,老师的话会怎样打击第一位小男孩的自尊心?老师只看孩子的成绩来判断孩子行为的好坏,本应该受到鼓励的孩子,却遭到老师的批评,他心里肯定不是滋味。这使我想到了我们一些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一些行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实践的工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时常会忘记我们应有的对孩子最起码的尊重,总喜欢用自己的标准去横量孩子。时常会忽略对孩子的尊重,殊不知孩子们也非常愿意得到老师的尊重。他们希望得到表扬,他们需要被尊重。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赞美的话也会使他们心花怒放,也可能是一句简单的赞美能使他们对自己有了自信,有了学习的兴趣。
有时教师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也一定要头脑清新,不能像上面的老师那样凭感觉去办事,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学生的行为,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就责怪孩子、批评孩子,这对孩子的心灵就会造成极大地伤害,也会扭曲孩子的是非观念。教师在处理孩子的问题时,首先要了解清楚事情的真相,心中要有一个是非标准,再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这也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所应该做的。孩子虽小,他们也都有着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有他们的是非标准,道德评价标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标准和道德观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铸就良好的个性行为和道德品质,也正是我们的教育目的。
“向孩子学习”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这是每一位家长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审视的一个问题。这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在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的确在孩子的身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教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孩子的身上学到了很多的东西。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的各种行为时,我们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孩子是
老师的一面镜子,我一直这么认为,老师平时的各种言行,都能在他的学生身上找到影子。只有不断的向孩子学习、不断的反思,教师才能成为一名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老师。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我们要尊重幼儿的潜能,尊重幼儿的个性,充分运用“尊重”这把钥匙,来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锁,培养出健康活泼、诚实勇敢、富有个性的新一代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