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孩子学习(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2 03:3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向孩子学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向孩子学习》。

第一篇:向孩子学习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李玉涛

利用寒假时间,我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这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

我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能告诉你做人之道,向你传授学问,帮你解决疑难问题的人,皆可称之为师。古人在谈及教师资格时,并没有对教师的年龄做出说明。年幼者为师的人也不是没有。当年,曹冲称象的时候只有8岁,却惊动满朝文武,让那些耋耋老臣自愧不如。同样在今天,我们更有以年龄的大小判断人的知识的多寡,也不能认为孩子年幼就无法为师。

孩子常常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智慧,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能静下心来,放下架子,听孩子说话,是种境界。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父亲是位成功人士,因此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却不满父亲的管教,经常早出晚归,我行我素,终于导致了父与子之间的战争。在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儿子对父亲提出了一个意见——在我说话时您不要出声,我说完一句您重复一遍,在您说话时我也会这样,就这样父亲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同样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

孩子天真的话语,常常使大人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孩子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给我们父母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它形象生动,却令人深思,向孩子学习,家长和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其中的种种关系,是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威信,使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分量,孩子不再相信家长和教师的话?

向孩子学习,学习些什么,如何去学……这种种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第二篇:向孩子学习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假期我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这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这一本看似平淡的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书中的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小故事很平凡,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着这样的故事,但仔细读来,静心思考,这些故事却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孩子天真的话语,常常使大人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孩子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给我们父母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父亲是位成功人士,因此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却不满父亲的管教,经常早出晚归,我行我素,终于导致了父与子之间的战争。在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儿子对父亲提出了一个意见——在我说话时您不要出声,我说完一句您重复一遍,在您说话时我也这样,就这样父亲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同样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

读完这些小故事,我不禁想想起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孩子的世界是未曾发现的美洲,孩子就是哥伦布,带人到新大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就像那世上的树叶一样独一无二!他们个性十

足,卓尔不群,思维活跃,举止大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我们惊讶之时,家里的各种电器却在不知不觉地被孩子操纵自如;在我们茫然之际,时尚的色彩和风姿也早已于孩子间流行几度,孩子们悄然成长,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惊讶、茫然和感慨,而是更多的赞叹、羡慕和开怀!

因此,扪心自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知识的快速掌握应用和创新方面不得不自愧弗如,应该加油的是成人——这群长大的孩子,值得我们学习的却是那群未长大的成人——孩子们!这是一位家长的切身体会。

第三篇:《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是孙云晓主编书籍,云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发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向孩子学习》读后感1

《向孩子学习》一书由孙云晓主编,书中主要记载了他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的心得和感悟。这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学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使我意识到向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为了对我业务素质的提高,在工作之余我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感触颇多。

向孩子学习,学习那份单纯的快乐。单纯的笑,如天籁之音。向孩子学习,学习那份得失之间的坦然。向孩子学习,寻找那份一笑泯恩仇之后的快乐。向孩子学习,学习那份真。

当我们有一天真诚地坐在孩子面前,放弃虚伪的自尊,平等地与他们交流时,你会发现孩子的确长大了,不再是你想像中的样子。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孩子的认识丝毫不亚于成人。这不仅会令你感到惊奇,甚至感到有些自愧不如。我记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你要当好一个先生吗?那要先当好一个学生,只有当好了学生,才能当好先生。

在接受新事物方面,孩子的反应常常比成人迅速得多。由于他们在思想上没有束缚和禁锢,因而对于新事物往往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接纳并吸收了新事物的年轻人,从不满足于现状,他们善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再创造、再学习,从而使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成年人怎能不向孩子学习?

从客观上讲,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今天的孩子所生活的环境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就我国而言,与我们当年封闭的生活环境相比,今天的孩子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国家对外开放、社会日新月异、知识变化更新、信息大量流通、生活丰富多彩……从主观上讲,今天的孩子由于极少保守思想和陈旧观念,同时喜欢追求新事物,勇于开拓未知领域,具有较强的自我生存意识和判断能力。显而易见,他们不可否认地成为了当今社会与时代脉搏合拍的重要群体。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充满着旺盛的生机,充满着新鲜的空气,令人振奋,令人惊奇。

记得小时候,我常听大人们说:“小孩子懂什么?大人的事儿少插嘴。”每当此时,我心里总是不舒服。其实,对于有些事儿,大人们如果也能听听孩子们的意见,说不定那些复杂的事儿也许会变得简单些。如今,自己也长大成人了,面对新生的一代,儿时的记忆依旧挥之不去。因此,我常对自己说:别忽略了眼前的孩子们,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有一片蔚蓝的天空,也有无数颗充满智慧的星星。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2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青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老师所编辑的《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凡是读书,每每我都是怀着热切的愿望,来增强自己的教育素养,提升品位。然而事实是:自己过高的期望加之操之过急的心情,导致的只有一个结果:读书的功利和一种浮躁的阅读方法!开列的书目一本又一本,制定的计划或多或少都变的有些功利,对“该怎么样读书”这个重中之重的问题,没有细细思量,常常是事倍功半。也常常怀疑,是老师就应该首选教育经典吗?听上去似乎合情合理,无可厚非,对我常常是“首选”变成了“只选”,最后变的索然寡味,对读书毫无兴趣可言。

读孙晓云的《向孩子学习》渐渐明白读书就是一种“等价代换”,追求高尚就意味着唾弃低俗,向往经典就必须抵制平庸。要想读懂就得像作者一样的去思考,跟他们有一样的关注,体会他们那颗美丽的心灵,真切的去感受他们的困惑、痛苦和焦虑。只有人才能影响人,也只有人才能教育人,我将多一些从容,多一些关心,用平和感悟的心,用大师的作品,开始自己幸福的阅读生活,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

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实在是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让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

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象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纯真你还有吗?悄悄的问问自己,失去了,别担心慢慢把它找回来,拥有了记得要珍惜,让我们用一个纯真的心,生活着、工作着,享受着。

在我国,以往由于受传统文化的束缚,孩子往往被认为是幼稚的,需要指导和管教的,根本无从谈起向孩子学习。但作为现代父母,慢慢的发现了孩子身上也有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地方,《欢乐蹦蹦跳》中“童言无忌逗你笑”版块,孩子天真的话语把荧屏前每个人都逗的笑弯了腰,是的,也只有他们,不会顾忌太多现实的东西,要不,《皇帝新衣》中怎能把骗子的把戏揭穿呢?

70年前,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写过这样一首《小孩不小歌》:“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陶先生的这首诗十分形象生动地把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表现了出来。在陶先生眼里,儿童是一个个蕴藏着巨大创造潜能的人。因此,大人必须学会尊重孩子、欣赏孩子,向孩子学习。应当说,向孩子学习,是今日父母与教师的一大课题,也是教育成功之必须。向孩子学习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时代的变化。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书,每一位父母和教师只有潜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例如,生活在网络时代,孩子们顺其大流,在网里遨游,作为父母和老师,就该首当其冲,对网络要有一些适当的了解,才能更好的知道孩子。如果你连“886”“7456”“顶“等一些网络术语不明白的话,那你和你的孩子也会产生隔阂。了解孩子的前提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生命发展过程中的独特规律,尊重孩子的成长需要,尊重孩子的各项权利,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这是向孩子学习的重要保证。当孩子的言行令您不能理解时,切忌匆忙下结论反对,应三思而后行。

欣赏孩子的优点是向孩子学习的主要条件。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是不可能向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则是最有效的教子之方。欣赏导致成功,训斥导致失败。“你能行“如果你能经常用这句话鼓励孩子,那么相信他一定行,我们不可忽视每个孩子的潜能。向孩子学习应该成为一个教育的新理念,孩子成长的时代背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在这个背景里面所产生的许多未知的能量对于教育而言也是陌生的,一个有时代意识的教师或者任何的成人应该务实的去向孩子学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教师也许不再是做知识的传播者,因为孩子们有相当多的信息来源,甚至超过了教师。教师成为什么呢?一个和孩子们一同成长的生命个体,互相汲取对方的力量,包括信念、精神和有限的知识,有效地达到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目标。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3

《向孩子学习》一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奇的看到孩子的另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育教学中尚未体会到的。看似平淡的小书,以大量的事实,向我们描述了20世纪末中国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惊心动魄”的变化:人高马大的父母在小孩子的指点下“怯生生”地打开电脑、移动“鼠标”,或学富五车的大学教师、新闻记者被自己上小学的不起眼的孩子问得“一愣一愣”的《向孩子学习》是本亲子教育系列的书,同时也是本执教者必读的书,它挑战传统的儿童观、成人观、教育观、学习观及文化传承观,提出了“向孩子学习,两代人共同成长”这一极具震撼力的口号。

孩子常常有我们想象不到的智慧,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能静下心来,放下架子,听孩子说话,是种境界。曾在书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事例,父亲是位成功人士,因此对孩子期望较高,但孩子却不满父亲的管教,经常早出晚归,我行我素,终于导致了父与子之间的战争。在经过一阵唇枪舌剑之后,儿子对父亲提出了一个意见——在我说话时您不要出声,我说完一句您重复一遍,在您说话时我也会这样,就这样父亲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同样体会到了父亲的苦心。

向孩子学习是一种境界,同样是一种灵感。我们应该珍惜:因为孩子使我们拥有了幸运,才成为了师长;我们应该感激:因为孩子使我们能共享欢乐,才理解了生活。向孩子学习!让我们满怀着珍惜和感激来学会倾听、学会沟通,以幸福与好奇的心情,小心坦然地到孩子发现的新大陆,一起分享同孩子共同成长的欣悦和惊喜;相信我们会在这无比美好的时光里,看到孩子们灿烂的笑脸,感到自己的进步。孩子的智慧是无限的,他们会告诉你,雪融化后就变成了春天,世界上最神秘的地方是北纬30°上下,今年最流行什么颜色,什么游戏你应该怎么玩等等。

《向孩子学习》一书,形象生动,却令人深思,向孩子学习,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应该如何处理其中的种种关系,是不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失去自身的威信,使自己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分量,孩子不再相信家长和教师的话?向孩子学习,学习些什么,如何去学这种种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去思考。

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源,使教师“知识传授者”的传统权威受到了空前的挑战,教师再也不能长期将自己置身于施教者这个固定位置,也不能把孩子只看成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要把孩子当成有时可以让老师学习的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放手向学生学习的心理品质,这也是现代教师非常重要的观念。

这种观念,对于培养中国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敢想敢说敢干的开拓创新精神,不断扩大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受“师道尊严”和“天地君亲师”封建伦理思想的影响和统治。现在要动摇教师在学生面前这种统治地位,变成一种相互尊重的、平等的、交互式的学习教育模式,有可能使教师的心理失去一种平衡,因此,我们要在“向孩子学习”的现代教育思想洗礼中战胜自我,必须进行心理调适。

1、向孩子学习,教师要消除失落心理。

“向孩子学习”,教师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失不起面子,放不下架子,似乎是孩子向教师学习是天经地义,而教师向孩子学习是有失尊严,有失威信,是教师无知和浅薄的表现。这种理念导致的行动是,有的教师明明是自己错了,也要坚持到底,宁愿委屈孩子,也要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权威。有的教师甚至采取高压政策压抑孩子,在孩子面前横眉冷对,装得神圣不可侵犯。有的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使孩子臣服于自己的权威。这些情况尽管愿望可能是好的,但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现在的孩子不同于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了,教师如果一味地看重那种虚假的面子和权威,势必导致教育的失败。不懂就承认不懂,错了就勇于改正,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放下架子,消除失落心理,与孩子构建一种亲和平等、交互式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2、向孩子学习,教师要有善待孩子的宽容心理。

孩子处于成长之中,问题和缺点自然是很多的,但这并不妨碍老师向孩子学习,这正像老师自身也有缺点和问题,但孩子却在向我们学习一样。因为孩子们学习的是老师的长处和优点,而善待了老师的错误和短处,同样道理,老师为何不能虚心地学习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善待他们的问题和缺点呢?“向孩子学习”很明显并不是学习孩子的全部,更不是说教师就可以迁就孩子的问题和缺点而不加管教,放任自流,相反,它是要求我们根据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或缺点来不断地修正我们自己,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调整我们的教育方法,反思我们的工作,提高我们教育水平和艺术,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3、向孩子学习,教师要有憧憬未来的发展心理。

中老年人爱怀念过去,青少年受憧憬未来,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这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总趋势。向孩子学习,体现了人类自身“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规律,任何人都是从孩子过来的,任何正常的孩子都有令长辈赞赏和欣慰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或特长时,应该给予赞赏,并虚心向孩子学习,教师如果用发展的观念看问题,就会对孩子多一些赞赏,少一些指责,心理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须知没有状元先生,只有状元学生,孩子在某方面优于老师是完全可能的,也是正常的,只有孩子优于我们,后代优于前辈,我们的人类才有希望。孩子代表着新生,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发展,如果教师能站在时代的高度,并从未来社会发展的远处理性地思考问题,向孩子学习就不会存在太大的心理阻力的。

4、向孩子学习,教师要有完善自我的成就心理。

像千千万万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有出息,师傅希望徒弟把自己的技能继承和发扬下去一样,教师总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都是好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寄托在孩子的成功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值得教师学习的东西越多,教师的成就就越大,因此,向孩子学习,并不失教师的面子,相反,主动坦诚地承认某些方面的不懂,请教孩子,反而使孩子更感到老师的可亲和可敬,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同时对于激励孩子求知欲,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向孩子学习,是教育者使自己永葆青春、不断地完善自我的应有的心理品质,体现了现代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标志着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海纳百川的宽广的情怀。

第四篇:《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暑假就这样过去了,感觉没有什么特别,少了一份儿童时期焦急的期待,或许,也少了一份老年人对于时间的紧迫感,日子总是这样,表面上没有什么东西,其实总觉得内心缺少点什么。

假期里,觉得最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有幸拜读了《向孩子学习》一书,本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叹,让我看到了孩子的另外一面,而这一面,正是我在生活中忽视的,也正是我在教学活动中尚未体会到的。

记得《向孩子学习》一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题目叫做:蛋筒冰淇淋。全文叙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个炎热的星期六下午,一位父亲决定去镇上买雪茄,一上车子,就发现两个女儿已经象女皇般的坐好了,并异口同声地宣布:“我们也要去。”到了镇上,父亲下了车,并告诉女儿,待在车里别走开,临走前女儿请求道:“买一个蛋筒冰淇淋,好吗?爸爸?”那位父亲没加思考地脱口而出:“我没有钱。”当那位父亲拿了一盒雪茄回去的时候,几乎已经把刚才两个孩子的要求忘得干干净净,父亲打开包装着的雪茄,抽出一支,想点燃它,打了好几下,没打着,这时,小女儿细小却无比伤感且直率的质问:“爸爸,你怎么有钱给自己买雪茄?就没有钱给我们买冰淇淋?”这个问题让那位父亲惭愧而且无法回答,后悔、懊恼之情溢满了整个心灵。那位父亲郑重的说道:“是我搞错了。我现在有钱买冰淇淋。要什么味的?”……当那位父亲拿着2支冰淇淋回到车子上时,他吐掉了雪茄,因为此时雪茄的味道已经变的苦不堪言。自那以后,那位父亲竟然奇迹般的戒掉了烟。在这个小故事里面,孩子一句无心的话,让自己的父亲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孩子这句无心的话,充分体现了孩子纯真的一面。完全没有恶意,完全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果,但正是这份纯真却给自己的父亲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也正是这一份纯真给我们读者上了一堂有意义的人生之课。

读完这篇小故事,我不禁自问:孩子的这份纯真我还有吗?模糊记得孩提时,也曾这么天真,也曾这么纯真。简单的思考问题,简单的生活,简单的用一颗纯纯的心来对待每一个人。孩提时的我们,就象一张白纸,一片空白,没有受到任何的涂鸦,所以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比较单纯,往往想的比较简单,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也一天天丰富起来,受到各方面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此时,思考的模式就变的复杂了,没有那么单纯,没有那么简单。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会想前想后,我们会顾左顾右,我们会考虑到问题周边的任何一个小细节,我们会设想问题产生的后果,我们会……瞧瞧,解决一个问题,竟然需要这么多工序,有时顾多了往往会有事与愿违的结果。所以有时纯真点,简单点未偿不是一件坏事。

现在的我们长大了,脑子复杂了,思维空间大了,但往往却丢掉了宝贵的纯真。还记得《国王的新衣》吗?那些愚昧的大臣们,那些胆小的百姓们,明明知道国王什么都没有穿,但是个个都不敢言,只有一个孩子喊着;“国王怎么什么都没穿。”一个纯真的孩子,导出了事实的真相,说出了大多数人不敢说的内心话,象这个孩子一样的纯真你还有吗?

有些东西我们本都拥有,是我们没有好好珍惜。或者在我们还不懂得珍惜的时候,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们遗失了。当多年后的某一天,我们想起了它们,才意识到那是多么难能可贵的珍宝,而这些珍宝,却已经永远地离你远去了。纯真你还有吗?悄悄的问问自己,失去了,别担心慢慢把它找回来,拥有了记得要珍惜,让我们用一个纯真的心,生活着、工作着,享受着。

第五篇:向孩子学习

珙县巡场镇幼儿园

社区早期教育活动

宣传资料

向孩子学习

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孩子的降生让一个家庭充满了爱和生机,使家庭结构发生了改变——家庭原有成员均“升了一级”。对于年轻的夫妻尤其是个分水岭,因为不再有人在他们面前以“过来人”自诩,视他们为“毛头小子”“黄毛丫头”了。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和永不厌倦的话题,“为人父母”不单是一种角色的转换随之而来的岁月里,新任父母面对纷至沓来的教育问题,不断争论、借鉴、修正更暗示着人的一生真正成熟。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成了

然而,孩子又何尝不是父母的老师呢?孩子身上具有的许多美德值得我们成年人好好学习。比如好奇,成年人任任安于现状,对知识性信息反应冷漠,觉得年纪大了无需再学;比如快乐,成年人住往热衷于竞争,甚至睚眦必报,不如儿童转瞬就能忘记不高兴的事情;比如知足,成年人为了赚钱、升职、买车、买房而烦恼,而孩子却能为一次短途出游、一件新鲜玩具兴奋好几天;比如亲情,孩子最渴望得到父母的爱抚,缠着母亲拥抱,缠着父亲嬉闹,而不少成年人推说公务缠身应酬繁忙,平均每天与家人交流不到10分钟;比如运动,郁达夫有这样的描写:小孩们“都拖着了小小的影子,在这一个午饭之前的几刻钟里,鼓动他们的四肢,竭尽他们的气力”。正因为孩子不要命地疯玩,每天晚上才会睡得那么香,这是养成大肚腩的成年人所不及的„孩子身上有太多我们正在失去的东西,正像中国道家学派所说,人应该追求的最高生命境界,就是回归到婴儿的本初状态。有鉴于此,成年人虽然掌控着财政命脉、教育资源,也不必过于趾高气扬吧。

从这样的一个角度来看,教育不光是一种培养,更是一种保留,留住某些与生俱来的品质,而不是削弱和扼杀它们。当孩子突然有问题要问时,切不可随心所欲地回答,当孩子快乐得手舞足蹈时,切不可因自己心绪不佳而叱责;当孩子满足于游戏和点心时,切不可把他当作小宠物而轻视;当孩子要求你陪他玩耍,切不可推三阻四心不在焉„„ 学习永远是双向的过程.孩子是父母最好的镜子,我们的不良习惯和不雅语,立刻就会被孩子模仿复制;孩子的纯真和乐观.也无形中季染着我们。向孩子学习,留住一份童心,不仅是为了使自己更年轻,更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

学习有意义

一、为了什么而学

孩子为了什么而学?相信绝大部分的家长都会说,为了让孩子将来过上幸福的生活。幸福固然没有错,但幸福包含着价值判断和取舍,每个人心目中的幸福标准是不一样的。那么作为父母,怎么能保证你给孩子制定的幸福标准。就是他将来自己所要追求的?为了“将来”的所谓幸福,你逼着孩子学这学那,孩子“现存”的幸福被牺牲掉了,那么他的幸福永远只会是将来时的。

我们看到儿童都在忙于做成人的准备,却忽视了这种准备期的生活。儿童期不仅仅是作为成年的预备,它本身也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童年是跳不过去的,不经历童年,不经 ∽ 1 ∽

过儿童的创造,就不存在成人。

事买上,父母们对孩子学习目的的理解更为具体和现实。家境优越的母亲对我说.“小时候我对美术挺感兴趣,可惜没有发展。我希望我的孩子在艺术上有所成就,将来送他出国读书。你说让他学画好昵,还是学钢琴好?”而另一位整日为生计奔波的母亲对我说:“我现在已经是这个样子了。我小时候穷.没有机会读书,现在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让我的孩子把书读好,将来不要再过像我这样的苦日子了„„”听了这些话,我无言以对,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个孩子的沉重。学习本是一个人的事情,现在却聚集了家族的眼光,背负了父母的人生.承担了太多太多的责任和压力。

孩子不是父母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县,也不是可以肆意开发的矿藏,更不是可以随意揉捏、雕琢的器物。学习的主体是儿童,对于“为了什么而学”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孩子自己才能回答,家长是不能越俎代庖的。那么家长能做什么?鲁迅先生早在《我们现在怎么做父亲》一文中倡导觉醒的父母应“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阀门,放他们到光明开阔的地方去,此后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二、如何正确学习

通常家长们指的“学习”,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学习,比如说学一首唐诗,学一种乐器,学跆拳道,等等。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才能适应时代要求。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对儿童的学习心理有着深刻的认识。她认为儿童自生命诞生时起,他就不仅作为一社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由于这种精神的存在,儿童在出生之前已经孕育了“精神胚胎”,内含着生机勃勃的冲动力。儿童出生后,这种暗藏在身上原始的能量,促使其‘“精神胚胎”像在母体里吸收营养一样,积极地从外部世界获得各种印象,并有选择地进行吸收,从而成为自身心理的一部分,构筑起独特的精神世界。蒙台梭利把儿童这种下意识的感受能力和鉴别能力、儿童自己创造的“心理肌肉”、引导自己从环境中学习的“潜在生命力”,称之为“吸收性心智”。

因此,蒙台梭利说,儿童学会一切而不知自己是在学习,这就是儿童的学习方法,这就是儿童经历的途径。儿童不是一个事事依赖我们的呆滞生命,不是一个任由我们填充的空容器。教育并非教师教的过程,而是人的本能发展的一种自然过程。教育的任务是为儿童的生活、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帮助,而不再是记忆词语和概念这种强迫性的任务。

三、家长在孩子学习中的作用

正如我们不能代替孩子生活一样,也不能代替孩子学习。家长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的是配角。

1.让孩子在社会生活中学习

父母们常常把学习看作是孩子生活中的第一要事.甚至认为其他一切事情都是影响学习的。然而他们却不知道,这样恰恰会剥夺孩子皇勺学习机会。

一个小女孩有一头漂亮的长发,很喜欢打扮.每天要求妈妈梳不同的辫子。爸爸却认为孩子太爱美,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因此粗暴地要求她剪成短发。女孩舞跳得很好,可儿童节因为头发太短不能梳成统一的辫子,而丧失了登台表演的机会。最可怕的是,这位父亲压制了孩子爱美的天性而不知。这个小女孩对美的特别感受、理解和创造就这样被压抑了,她甚至不得不感到羞愧,因为她会认为“爱美”是不对的。

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父母为了所谓的“学习“,剥夺了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机会;把孩子的学习孤立起来.同孩子生活对立、隔离起来、缩小到某些知识的传 ∽ ∽

2授、某些课业的学习和某些习惯的养成,最终得到的不过是呆滞、千篇一律、缺乏创造力的陈旧知识。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告诉我们,真正名副填实的知识,即养成对任何事物都能应付的才干,只有通过积极而密切地参与社会活动才能获得。儿童越是密切地和直接地从社会环境中学习,他所获得的知识就越是真实和有效。

2.创设“有准备的环境”

儿童是在环境中学习的。如果一个环境能够充分满足儿童的内在需要,符合他的年龄,那么儿童的精神生命就能得到发展。但由于儿童生活在成人的环境中,它对儿童来说并不都是适宜的,有时甚至是一堆障碍物,不能让儿童展示真实的个性。因此,蒙台梭利提出成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儿童提供一个能够发挥其自然力量的环境,即“有准备的环境”。

父母应该致力于为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孩子能够独立于成人而成长,能自由地做自己的事情,按自己的节奏和步伐前进。这个环境必须是有秩序的、美的,对儿童是有吸引力的。父母要营造一种使孩子感到安全温馨的精神氛围,不仅能保护孩子,还要体现他们与成人世界的联系。

3.遵循自然成长的规律

从古到今,中外很多教育学家都认识到促进儿童的学习必须顺其自然成长的规律,教育不能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不能随心所欲地加速儿童的认识过程。

捷克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强调,要师法自然,以自然为向导,向自然借取教育的方法。孩子的成长和自然界的小鸟、小树是一样的,“自然不跳跃,而是循序渐进”,“若不是本身成熟的力量所驱使,自然不强迫任何事物前进”。

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成人应该像园丁一样精心护理儿童,“大自然希望儿童在长大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掉。我们将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4.发现“敏感期”

遵循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重要的一点就是发现儿童学习的“敏感期”。敏感期是荷兰生物学家弗雷斯在研究动物生长时最先使用的。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相处中,发现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也能找到相同的现象,从而将敏感期的原理运用到幼儿教育之中。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于特殊的环境刺激有一定的敏感时期,并和一定的年龄相适应,儿童的发展就是建立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之上的。

当儿童处于某个敏感期时,某种特殊的敏感被激起,他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他对自己感兴趣的特定事物充满活力和激情,很容易学会它,而对其他东西无动于衷,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消逝。

蒙台梭利经过对儿童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感觉敏感期,2~2.5岁时达到高峰;动作敏感期是出生后到6岁,其中行走敏感期是1~2岁之间,手的敏感期是1.5~3岁;语言敏感期是出生后2个月到8岁,其中3.5~4.5岁是书写敏感期,4.5~

5.5岁是阅读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是1岁多到4岁左右,细节敏感期是1.5~2岁,社会规范敏感期是2.5~6岁;文化敏感期是6~9岁。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敏感期,了解孩子在某个阶段持殊的兴趣,让孩子在“对”的时间内做“对”的事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5.学会等待,保持谦逊

∽ 3 ∽

父母们对于孩子的成长总有一种焦虑,焦虑的心态让孩子为“尽快”成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总是执著于通过各种手段去改变孩子。不管一个成人的性格是如何不济,在社会上是如何不成功;但他在孩子面前却能摆出一副成功者、“圣人”的模样,打着“都是为你好”冠冕堂皇的旗帜,心安理得地行使做父母的“特权”。结果却常常是揠苗助长,好心办坏事。

童年是一次旅行“不是比赛”

幼年是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然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家长把“不让孩子输在起路线上”奉为金科玉律,热衷于让孩子在幼儿阶段提前获取小学知识,好像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进行真正的早期教育。为此,幼儿超前学习的现象存在着、蔓延着。

误区1:知识学习越早越好

专家提醒:多比快乐,少比知识学习。

幼儿时期是孩子心理、生理迅速发展的阶段,此时施以适宜的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幼儿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是简单的智力开发,单一的知识刺激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利;超前学习,会严重破坏孩子正常的认知过程,导致他们“消化不良”,失去学习兴趣。科学的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健全人格、行为习惯、交往能力、学习兴趣等方向的培养。我们应多让孩子享受快乐,让孩子每天高高兴兴上幼儿园,适应集体生活,积极参加各种活动,遵守集体规则,结交自己的朋友,体验社会生活及经验,学习做人的基本道理。必要的知识学习是可以的,但要以孩子的愉快为前提,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就会变成“拔苗助长”。

误区2:玩是玩不出化头的专家提醒:玩是孩子的天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玩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是幼儿园一直提倡的做法。如让孩子在玩小乌龟时学会爬,在玩水时了解物体的沉与浮,在用积木搭建“高楼大厦”时发展空间知觉,等等。可以说,玩是孩子获得知识的最好方法。

误区3: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专家提醒:顺其自然,适性教育

家长的担心可以理解。确实有这种情况,由于幼儿阶段提前进行了小学课程的学习,刚上一年级时,孩子不用花多大的力气就可获得好成绩。但几年后,当孩子原先那点“老本光”时,他们往往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或跟不上学习进度,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因为孩子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我们只有遵循,切不可急功近利。千万不要让学习的压力过早地压抑孩子的发展,应该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启蒙和教育。

误区4:特长越多越好

专家提醒:承认差异,因人施教。

让孩子参加他们感兴趣的小组活动是可以的,但是我们应该承认,孩子之间存在关个体差异,各种能力发展的时间也不相同。因此,家长在选择兴趣小组时,要考虑到孩子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不要去强迫孩子。你应该寻找合乎孩子爱好的学习活动。

童年是一次旅行,不是比赛。旅行是快乐的,让你的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 4

下载向孩子学习(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向孩子学习(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doc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王 珏 《向孩子学习》一书由61篇家人互动与成长的感人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故事中的小主人公,都让我惊奇的......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这本书,我是在朋友家看到的。刚看到的这本书的书名时,就吸引了我的目光,觉得很好奇。向孩子学习,学什么呢?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向孩子学习,孩子......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读后感此书是一本研究代际关系的书,向孩子学习读后感。它以大量的事实,描述了20世纪末中国社会在代际关系或文化传承方面出现的种种革命性的变化,提出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读《向孩子学习》有感榆树四小金鲲鹏 一次机会,我去图书馆找书看,我找到了《向孩子学习》这本书,我想向孩子学习有什么好学,孩子哪有大人那么博览世界,明白人世间的一切呢?带着好......

    学会向孩子学习

    学会向孩子学习 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 教育孩子首先不要输在家庭教育上 学会和孩子平等交流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石 没有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好地工作。最近有幸拜读了由孙云晓主编的《向孩子学习》一书,读后让我耳目一新,感触很多。我现在身......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大全5篇]

    向孩子学习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向孩子学习......

    向孩子学习读书有感

    读一本好书,犹如同一位智者倾心交谈。孙云晓老师所编辑的《向孩子学习》一书,就是这样一位智者老师。读孙晓云老师的《向孩子学习》渐渐明白读书就是一种“等价代换”,追求高......